公共经济学教学大纲
《公共经济学》教学大纲
第二节
公债
一、公债的分类
二、公债对经济的影响
三、公债的发行与管理
四、公债规模
第三节
赤字与公债的交互作用
一、赤字与公债形成交互的环境
二、赤字与公债对经济的正交互
三、赤字与公债对经济的负交互
88
第八章
政府的经济职能
第一节
政府投资的一般分析
一、政府投资的必要性
二、政府投资方式的选择
二、政党的选择
三、官僚集团的选择
四、特殊利益集团的选择
第三节
公共选择情况下的寻租
一、公共选择情况下的设租
二、公共选择情况下的寻租
三、公共选择情况下的分租
55
第五章
公共支出
第一节
公共支出的形式
一、耗尽性支出(政府消费、政府投资)
二、转移性支出(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支出、补贴、公债利息)
三、公共支出的增加
本章主要介绍公共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公共经济学作为一门经济学的基础理论课,有好的研究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它不能只是某一门学科的研究方法的翻版,而在研究方法上应充分体现其综合性、基础性与现代性的特征。方法的介绍是一回事,方法论与学科结合的如何又是另一回事,我们希望在正确的方法指导下,对这一学科有更深入得认识和理解。
《公共经济学》教学大纲
教学目的和任务
《公共经济学》是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公共部门的经济与政治行为的学科。本门课程将介绍当前最为主流的经济学原理和理论范畴,并紧密结合社会实际帮助学习者认识和掌握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各种经济活动的必要性与边界,使学习者既能了解政府运作的过程,又能为参与相关的经济、社会活动提供理论准备。
一、边际成本定价原则
二、对私人部门生产公共产品的价格控制
公共经济学教学大纲
《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 09050210课程中文名称:公共经济学课程英文名称:Lectures on public economics课程性质:专业主干课考核方式:闭卷或开卷考试+平时成绩开课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开课学期:4总学时:40(其中理论32学时,实验8学时)总学分:2.5二、课程目的和任务公共经济学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通过对公共经济学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公共经济主体、公共产品、公共选择、公共支出、公共收入、公共分配、公共经济政策、公债、公共经济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理解,具备从事公共管理的能力。
三、教学基本要求(含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1、对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内和方法有正确的认识。
2、了解公共经济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并掌握其方法论。
3、明确什么是公共产品、公共收入、公共支出、公共分配。
4、掌握公共选择的方原理和方法5、掌握公共经济政策。
6、掌握公共经济管理的方法。
7、掌握社会保障的内容。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导论(2学时)第一节基本概念第二节公共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研究的区别第三节公共经济学研究方法第四节研究公共经济学的意义第二章公共需求与公共部门的经济职能(4学时)第一节公共需求第二节公共部门的目标第三节市场效率第四节市场失灵第五节公共部门的经济职能第三章公共产品(6学时)第一节公共产品的定义第二节公共产品的有效供应第三节混合产品第四节非国家的公共产品第五节公共产品的外部性及其纠正案例公共产品的供应方式第四章公共经济主体的形式(4学时)第一节公共经济主体的形式第二节政府第三节私人企业第四节社区第五节第三部门第六节国际组织第七节公共经济主体第八节多中心趋势对政府治理结构的影响第五章公共支出(4学时)第一节导论第二节公共支出增长的原因第三节购买性支出第三节转移性支出第四节公共投资准则与公共企业定价第五节公共支出的成本——收益分析第六章公共收入(4学时)第一节公共收入的概念的界定第二节税收制度第三节税收负担与转嫁第四节税收的公平与效率第五节税收效应第六节最适课税理论实验:企业逃税的判断方法(8学时)第七章公债(4学时)第一节导论第二节国内负债与国外负债第三节公债的经济效应第四节公债市场第五节公债政策第八章公共转移支付(4学时)案例(2学时)五、教学方法及手段(含现代化教学手段)理论讲授、案例讨论、实验相结合。
公共经济学教学大纲
公共经济学教学大纲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公共经济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学时:40学时学分:2学分一、课程性质和目的公共经济学研究公共部门的经济行为的学科。
通过对政府及其附属物经济行为的研究来探索如何建立一个廉价而高效的政府。
公共产品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是公共经济学的两大理论,分别从理论上说明了政府应该干什么及其应该如何干。
政府的经济行为还包括公共支出、公共收入和公共政策的三大部分。
通过理论教学并且结合案例分析讨论,使学生掌握公共经济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了解该学科领域的热点和前沿学术问题,具备一定的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第一章、导论4学时1.1与公共经济有关的问题1.2公共经济学的定义1.3公共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4公共经济学的课程内容结构第二章、资源配置与政府职能8学时2.1资源配置的内涵2.2市场失灵2.3政府经济职能第三章、公共产品理论4学时3.1公共物品的概念3.2纯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3.3准公共物品的供给第四章、外部效应理论4学时4.1外部效应概论4.2外部效应对经济行为的影响4.3外部效应的纠正第五章、公共选择理论4学时5.1公共选择方法论5.2几个重要定理5.3寻租理论第六章、公共预算4学时6.1公共预算概论6.2几种主要的预算理论第七章、公共收入理论4学时7.1公共收入概论7.2主要税种7.3税收效应分析、转嫁与归宿第八章、公共支出理论4学时8.1公共支出概论8.2公共支出分类及其对经济的影响第九章、宏观经济政策4学时9.1概论9.2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三、课程的基本要求学习该课程前要提前学习掌握《西方经济学》、《政治学》、《财务管理》等课程的基本知识。
学习本课程,学生应认真听课,积极参与学习讨论,深入阅读本课程的相关文献,按时完成作业,熟练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各项基本理论,能够以经济学方法讨论涉及公共部门行为目的、行为方式和行为效率效益等问题,对公共部门,特别是政府各项政策活动有一定的分析和研究能力。
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公共经济学一、课程简介公共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旨在研究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角色以及政府政策的经济影响。
本课程将重点介绍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探讨现代公共部门的组织和运作。
二、课程目标1. 了解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论;2. 理解政府在经济中的角色和职能;3. 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模型;4. 了解公共部门的组织结构和政策制定过程;5. 分析和评估公共政策的经济影响。
三、教学内容1. 公共经济学导论- 公共经济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 公共经济学的方法论2. 公共物品与外部性- 公共物品的特征与供给机制- 外部性的分类与影响- 政府如何解决公共物品和外部性问题3. 纳税与公共支出- 税收原理与税收负担- 政府支出的经济效应- 税收与公共支出的优化分析4. 消费者行为与公共政策- 消费者偏好与效用函数- 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定理- 公共政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5. 生产者行为与市场失灵- 生产者理论与成本函数- 市场失灵的原因与类型- 政府政策对市场失灵的干预6. 政府与市场的博弈- 信息不对称与不完全竞争- 政府与市场的博弈模型- 政府如何影响市场行为7. 公共部门组织与治理- 政府组织与治理结构- 公共部门效率与绩效评估- 新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四、教学方法1. 授课:讲解公共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模型。
2. 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析公共经济学的案例和现实问题。
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加深学生对公共经济学理论的理解与运用。
4. 小组项目:学生形成小组,研究并呈现有关公共经济学的热点问题或实践案例。
5. 平时作业:布置相关阅读、问题解答和案例分析等任务,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6.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讨论和分享观点,促进互动学习。
五、评价与考核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小组项目、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中考试:对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核。
《公共经济学》教学大纲
《公共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公共经济学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分:X学分总学时:X学时二、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公共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公共部门(政府及其附属机构)的经济活动及其效应的一门学科。
它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了解公共部门在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等方面的作用和职能,熟悉公共支出、公共收入、公共预算、公共选择等核心内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素质目标引导学生树立公共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公共事务、关心民生问题的良好素养。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一)公共经济学概述1、公共经济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2、公共经济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3、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和职能(二)公共产品理论1、公共产品的定义、特征和分类2、公共产品的供给与需求3、公共产品的最优供给(三)外部效应1、外部效应的定义、分类和影响2、外部效应的矫正3、科斯定理与外部效应的解决(四)公共选择理论1、公共选择的概念和特点2、投票规则和投票悖论3、政治市场中的行为主体及其行为(五)公共支出理论1、公共支出的分类和规模2、公共支出的增长模型3、公共支出的效益分析(六)公共收入理论1、公共收入的形式和分类2、税收原理和税收效应3、公债理论与实践(七)公共预算1、公共预算的概念、功能和原则2、公共预算的编制和执行3、公共预算的监督和评估(八)政府间财政关系1、政府间财政关系的理论基础2、财政分权与集权3、政府间转移支付(九)公共经济政策1、公共经济政策的目标和工具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3、社会保障政策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课堂讲授通过系统讲解,使学生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体系。
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公共经济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经济学分支,旨在研究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角色和作用,以及公共政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本课程将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全面介绍公共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领域的知识。
二、课程目标1. 理解公共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2. 掌握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与职责;3. 分析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4. 研究公共经济学的应用领域,并能运用经济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1. 市场失灵与公共物品1.1 市场失灵的原因和类型1.2 公共物品的特点与供给机制2. 外部性与公共政策2.1 外部性的概念和分类2.2 政府介入解决外部性的方式与效果3. 税收与税收改革3.1 税收原理和税负分析3.2 税制改革的目标和策略4. 市场竞争与垄断4.1 市场竞争的条件和效果4.2 垄断市场的特征和调控5. 公共选择理论5.1 个人理性行为与集体决策5.2 选民的操纵与选举制度设计6. 教育、医疗与社会福利6.1 公共教育与教育投资6.2 医疗保健与健康资源分配6.3 社会福利与贫困救助7. 环境保护与资源配置7.1 环境污染与生态经济学7.2 自然资源的产权和管理四、教学方法1. 经济学理论讲解: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系统介绍公共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与概念。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公共经济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小组讨论: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思考和交流。
4. 研究报告:要求学生自主选择研究课题并撰写研究报告,提升学术能力。
五、考核方式1. 期中考试:对课程前半部分的基本理论知识进行考核。
2. 课堂参与:评估学生的课堂表现和积极性。
3. 个人研究报告:对学生研究报告的内容和学术质量进行评估。
4. 期末考试:对全年度的课程知识进行综合考核。
六、参考教材1. "公共经济学导论",李洪涛,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2. "公共经济学:政府、市场与资源配置",程远森,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
公共经济学教学大纲
公共经济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学时:40学时学分:2学分一、课程性质和目的公共经济学研究公共部门的经济行为的学科.通过对政府及其附属物经济行为的研究来探索如何建立一个廉价而高效的政府.公共产品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是公共经济学的两大理论,分别从理论上说明了政府应该干什么及其应该如何干.政府的经济行为还包括公共支出、公共收入和公共政策的三大部分.通过理论教学并且结合案例分析讨论,使学生掌握公共经济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了解该学科领域的热点和前沿学术问题,具备一定的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课程的基本内容第一章、导论4学时1.1与公共经济有关的问题1.2公共经济学的定义1.3公共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4公共经济学的课程内容结构第二章、资源配置与政府职能8学时2.1资源配置的内涵2.2市场失灵2.3政府经济职能第三章、公共产品理论4学时3.1公共物品的概念3.2纯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3.3准公共物品的供给第四章、外部效应理论4学时4.1外部效应概论4.2外部效应对经济行为的影响4.3外部效应的纠正第五章、公共选择理论4学时5.1公共选择方法论5.2几个重要定理5.3寻租理论第六章、公共预算4学时6.1公共预算概论6.2几种主要的预算理论第七章、公共收入理论4学时7.1公共收入概论7.2主要税种7.3税收效应分析、转嫁与归宿第八章、公共支出理论4学时8.1公共支出概论8.2公共支出分类及其对经济的影响第九章、宏观经济政策4学时9.1概论9.2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三、课程的基本要求学习该课程前要提前学习掌握西方经济学、政治学、财务管理等课程的基本知识.学习本课程,学生应认真听课,积极参与学习讨论,深入阅读本课程的相关文献,按时完成作业,熟练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各项基本理论,能够以经济学方法讨论涉及公共部门行为目的、行为方式和行为效率效益等问题,对公共部门,特别是政府各项政策活动有一定的分析和研究能力.四、教学安排40学时,讲授60%、案例20%、讨论20%五、教材和参考资料1.高培勇.公共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第2版2.黄恒学.公共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第2版3.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着.公共部门经济学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课程简介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公共经济学英文名称:Thepubliceconomics学时:40学时学分:2学分课程简介:公共经济学是研究公共部门经济行为的科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共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如公共需求与公共选择、资源配置中的公共商品供给、市场与政府等,以及公共收入与公共支出的有关问题.授课对象:公共管理专业研究教材:1.高培勇.公共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第2版2.黄恒学.公共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第2版3.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着.公共部门经济学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公共经济学教学大纲
公共经济学教学大纲一、引言公共经济学是研究政府在经济中的角色和功能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对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政策与实践方面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将介绍该学科的核心内容,以及学习目标和评估方式。
二、课程概述1.学科介绍- 公共经济学的定义和发展- 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与职责2.学习目标- 理解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掌握公共经济学分析方法- 了解公共经济学的相关政策与实践3.教学方法- 讲授课程理论- 案例分析和讨论- 学生小组项目研究三、课程内容1.市场与政府- 市场经济与混合经济- 政府干预的原因和方式-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的基本原理 - 公共物品与外部性2.公共选择理论- 个人理性选择和集体行为- 选民的行为与利益中介- 政府决策的效率和公平3.市场失灵与政策工具- 垄断与反垄断政策- 不完全竞争与规制政策- 外部性与环境政策- 公共物品与财产权4.社会保障与福利经济学- 社会保障与收入再分配- 货币和非货币福利政策- 教育、医疗和退休制度的设计5.税收与财政政策- 税收原理与税收结构- 政府预算与财政赤字- 税收改革与经济增长6.公共经济学实证研究- 市场和政府的效果评估- 政府干预的经济效率与公平性- 公共项目和社会投资评估四、教学方法1.讲授课程理论在课堂上讲授基本理论和概念,并提供实际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公共经济学的理解。
2.案例分析和讨论组织学生进行案例研究,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学生小组项目研究要求学生自行组队进行小组项目研究,选择一个与公共经济学相关的主题,进行调查和分析,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五、学术评估1.考试通过闭卷考试测试学生对公共经济学理论和概念的掌握程度。
2.小组项目报告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项目研究中的表现,包括调查和分析的深度,作品的展示形式和团队合作能力。
3.课堂参与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讨论和案例分析等。
公共经济学实验教学大纲
公共经济学实验教学大纲
一、实验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909501
中文名称:公共经济学
英文名称:Public economics
课程总学时:48学时
实验学时:8学时
开设学期:4面向专业:公共事业管理、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
二、实验目的和任务
目前,逃税问题已经对我国的财政收支平衡、企业平等竞争、社会分配公平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制建设,构成了直接或潜在的威胁,必须加大力度进行整治。
偷税现象的存在,对社会、对国民经济、对纳税人等都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它直接或潜在地威胁了我国财政的收支平衡、社会的分配公平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制建设。
它在冲击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的同时,造成了纳税人的不公平竞争,损害了税法的严肃性。
通过税务检查,可以发现企业的偷逃税行为,但这其中也要求有一定的技巧。
根据n家企业的x类共y项财务指标的数据,建立起企业是否合法纳税的模型,应用spss软件中的主成分分析法或其他方法,经计算判断出逃税的企业。
三、实验教学基本要求
1、先分析当前我国税收征收和支出情况;
2、拟定实验大纲;
3、查阅资料、搜集数据;
4、进行计算、得出结论;
5、初步撰写实验报告;
6、实验报告修改;
7、实验报告定型。
四、实验项目基本情况
无
撰写人签字:院系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组组长签字:。
公共经济学(教学大纲)
公共经济学(教学⼤纲)《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公共经济学课程基本情况:1.学分:3 学时:51学时2.课程性质:专业课3.适⽤专业:公共管理适⽤对象:本科4.先修课程:经济学5.⾸选教材:⾼培勇编著,《公共经济学》,中国⼈民⼤学出版,2008年12⽉出版。
6.考核形式:闭卷考试7.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教学⽬的与要求教学⽬的:公共经济学课程是我院海关管理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
它主要研究公共经济学需要共同遵循的基本原理和原则,是⼀门系统研究经济学过程普遍规律和⼀般⽅法的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全⾯了解公共经济学的体系结构,了解公共经济理论的产⽣与演变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主要理论流派的代表⼈物及其理论贡献:掌握公共经济学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法与基本理论,并在实践活动中灵活应⽤:熟悉经济学过程的主要⼯作内容及其组织⽅法,初步具有从事⼀般实际⼯作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为今后在⼯作岗位上综合运⽤各项专门公共经济学知识奠定理论基础。
基本要求:1、将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法结合经济学的特点来学习、理解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和⽅法。
2、在学习经济学的⼀般理论和⽅法的基础上,着重学习、掌握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和⽅法。
3、公共经济学是⼀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学习不仅要深⼊理解公共经济学的理论,⽽且要能熟练地掌握经济学分析⽅法,培养实际⼯作能⼒,为此,除了按照教学⼤纲的规定认真学习教材内容,复习思考题外,还必须认真做好规定的练习题;阅读必要的资料。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表三、教学内容安排第⼀章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教学⽬的】本章是该课程的理论基础,理解社会公共需要的内涵和特点,了解公共部门经济活动的必要性,正确认识资源配置效率和市场失灵的关系,理解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
【教学重点】资源配置效率市场失灵公共财政的职能【教学难点】MSB=MSC的含义【教学⽅法】课堂讲授【教学内容】第⼀节资源配置效率⼀、效率的含义⼆、效率的实现条件第⼆节市场失灵⼀、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资源配置⼆、公共物品或服务三、收⼊分配不公四、经济稳定发展五、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第三节公共财政的职能⼀、资源配置职能⼆、调节收⼊分配职能三、促进经济稳定发展职能【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社会公共需要?2.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是如何界定的?3.为什么说现代成本会计也是成本管理?4.公共财政要负担哪些职能?5.简要解释MSB=MSC的含义。
公共经济学教学大纲
《公共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公共经济学英文名称:Public Sector Economics课程编号:C04二、总学时:54三、学分:3四、课程简介:公共经济学是利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分析广义公共部门的经济行为一门新颖学科,借助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公共部门的职能,职能范围,公共部门职能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现代《公共经济学》在传统的主要分析政府的公共收支问题的基础上,引入了公共选择,政府寻租,政府采购等内容,使公共经济学分析研究的范围有了进一步的拓展,进一步充实了公共经济学的内容。
《公共经济学》是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公共部门的经济与政治行为的学科,被一些人称之为真正的政治+经济的政治经济学。
公共经济学是行政管理专业与公共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内容有:公共部门职能、公共产品供给、公共产品需求、外部性矫正、寻租设租行为、公共支出规模、公共支出结构、税收制度、税收负担、中国主要税种、公共预算、公债制度、财政联邦制、政府规制、公共企业。
通过对公共经济学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公共经济主体、公共产品、公共选择、公共支出、公共收入、公共分配、公共经济政策、公债、公共经济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理解,具备从事公共管理的能力。
五、教材:《公共经济学》(姜杰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9年2月第3版第3次)六、教学目的:公共经济学是MPA的一门专业课, 学习本门课程目的是要让学生了解相关的一些最为先进的经济学原理、理论范畴。
使学生进一步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思辨能力,从而为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研究经济问题与执行经济政策奠定坚实的基础。
认识与掌握市经济条件下政府各种经济活动的必要性与边界。
既懂得如何做好政府经济工作,又能监督政府的职能,为经济民主与政治民主作出贡献。
七、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案例讨论八、考试方式:按照《山东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研究生考试管理办法》的规定,采取闭卷考试,百分制,60分为通过。
公共经济学教学大纲
公共经济学教学大纲《公共经济学》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原理,了解国内外公共经济发展状况和前沿理论,熟悉公共经济问题的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研究我国公共经济领域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二、教学方法1、集中讲授与个人自学相结合。
2、学习专业知识与培养研究能力相结合。
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重点关注公共经济理论在中国的应用。
三、教学计划课堂教学总计32学时,内容包括本课程的基本框架、主要理论及其应用。
具体安排如下:第一讲、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公共部门经济一、公共经济学概述(一)公共部门与公共经济1、公共部门的含义和构成2、公共经济及其存在形式(二)公共经济理论的产生与发展1、早期经济学家对公共经济问题的分析2、公共经济学的产生3、公共经济学的发展(三)公共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理论构成(四)公共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二、资源最优配置与“市场失灵”(一)资源最优配置的含义和标准1、资源最优配置含义2、资源最优配置的效率标准:帕累托最优3、资源最优配置的公平标准:基尼系数合理4、资源最优配置的稳定标准: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二)市场对资源的配置1、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2、市场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条件(三)市场失灵与公共部门从事经济活动的合理性1、市场失灵及其表现2、公共部门从事经济活动的合理性三、混合经济下的公共部门经济职能(一)混合经济的含义和特征(二)公共部门的经济职能1、改善资源配置2、调节收入分配3、稳定宏观经济四、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由“政府失败”引发的关于政府作用的争论(二)处理市场与政府关系的实践模式(三)我国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的原则(四)经济发展新时代的中国政府经济职能复习思考题1、概念:公共经济、公共经济学、帕累托最优、市场失灵、混合经济2、问答:(1)公共经济与私人经济有何不同?(2)公共经济学研究那些基本理论问题?(3)公共经济学是如何产生并发展起来的?(4)简述资源最优配置的标准以及市场配置资源过程和结果。
《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056003课程名称:公共经济学英文名称:Public Sector Economics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学时:48学分:3适用对象: 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等专业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经济学基础、微积分等课程二、课程简介公共部门经济是利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分析广义公共部门的经济行为一门新颖学科,借助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公共部门的职能,职能范围,公共部门职能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现代公共部门经济学在传统的主要分析政府的公共收支问题的基础上,引入了公共选择,政府寻租,政府采购等内容,使公共部门经济学分析研究的范围有了进一步的拓展,进一步充实了公共部门经济学的内容。
The public sector economics is to use the methods of economic analysis, analysing economic behavior of generalized public sector, with the basic principle of Marx's Political Economics and western economics. The modern public sector economics based on public expenditure, mainly analyzes public choice, government rent-seeking, government procurement and other contents, the scope of public sector economics analysis has been further expanded, further enrich the content of public economics.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是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为必修课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中文名称:公共经济学
课程英文名称:PUBLIC SECTOR ECONOMICS
课程号:3150051
制定(修订)单位:公共管理学院
制定(修订)人或执笔人:赵建国
制定(修订)时间:2009年2月
课程概述
课程性质:公共事业管理、社会保障专业必修课程。
本课程需要预修《宏观经济学》或《西方经济学基础》。
基本内容:本课程从公共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出发,全面剖析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行为。
主要包括十个方面的内容:公共经济学基本概念、资源配置与政府职能、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国家预算、公共支出的理论与实践、公共收入的理论与实践、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公共经济与国民经济调节、地方公共经济。
基本要求:从理论上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在实践上能够运用其来分析社会经济生活中
的现实问题,从而对政府部门的经济职能有系统、完整的理解和把握,为以后进一步学习经济学或公共管理及社会保障的相关课程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教学方式:本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结合案例分析开展课堂讨论。
课程的总学时和总学分:总学时:54 总学分:3
教材使用:张向达、赵建国、吕丹编著:《公共经济学》,中国商业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
参考教材:
1.樊勇明编著:《公共经济学导引与案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2.斯蒂格里茨,《公共部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3.张向达、赵建国、吕丹,《公共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4.高培勇,《公共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
5.郭庆旺,《公共经济学评论》,中国财政出版社,2005年-2008年出版。
6.阿兰.J.奥尔巴克,马丁.菲尔德斯坦,公共经济学手册,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7.彼得·M ·杰克逊主编:《公共部门经济学前沿问题》,郭庆旺、刘立群、杨越译,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8.黄恒学,《公共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9.张军涛、赵建国等,《公共管理案例》,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0.朱柏明,《公共经济学案例》,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教学进度计划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任务
一、什么是公共经济学
二、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三、公共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四、公共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第二节公共经济学产生与发展
一、公共经济学的产生
二、公共经济学的发展
第三节公共经济学的学科性质
一、公共经济学与经济学
二、公共经济学与政治学
第四节公共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
二、归纳与演绎分析方法相结合
三、博弈论的广泛应用
四、成本——收益分析方法
识记:1.公共经济学的定义、研究内容
2.政府定义的四个层次是什么
3.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作用领会:1.公共经济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2.公共经济学与政治学的关系
3.公共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资源配置与公共部门职能
第一节市场机制与资源配置方式
一、资源最优配置方式
二、市场机制的运行特点
三、完全竞争市场与经济效率的实现
第二节公共部门的必要性
一、市场低效
二、市场无效
三、市场失效的原因
第三节公共部门的职能
一、公共部门的配置职能
二、公共部门的收入分配职能
三、公共部门的稳定职能
识记:1.资源最优配置的涵义
2.市场低效、无效与失效的原因
3.公共部门的职能有哪些具体体现领会:1.市场机制运行的特点
2.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第三章:公共产品理论
第一节公共产品的特性与识别
一、公共产品的特征
二、公共产品的识别与分类
第二节公共产品与市场失效
一、提供公共产品的重要性
二、公共产品与搭便车行为
三、博弈论与公共产品提供
第三节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理论分析
一、公共产品有效攻击的庇古均衡
二、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局部均衡分析
三、公共产品最优供给的一般均衡分析
第四节公共产品的生产与经营
一、政府生产经营和私人生产经营
二、政府生产经营公共产品的效率
三、公共产品的私人生产与经营
第五节公共产品的收费与定价
一、公共产品是否应该收费、能否收费
二、公共产品的收费原则与定价标准
三、边际成本定价法
识记:1.公共产品的特征
2.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有效供给
3.混合产品的类型
4.公共产品的供给分析
领会:1.公共产品由政府提供的理由
2.公共产品的生产与经营
3.公共产品的定价方法
第四章:公共选择理论
第一节公共选择理论概述
一、什么是公共选择理论
二、公共选择理论的前提
三、公共选择理论的发展概况
四、公共选择与私人选择的区别
第二节投票理论
一、公共选择行为与投票动机
二、投票方式与规则
三、投票规则的选择
四、投票悖论
第三节官僚与政府
一、官僚机构的定义及特征
二、官僚行为理论
三、官僚机构的改革
第四节寻租与腐败
一、寻利与寻租
二、寻租产生的根源
三、腐败的界定及具体表现形式
四、寻租与腐败的区别与联系
五、寻租与腐败的治理
识记:1.公共选择的涵义及其前提条件
2.投票悖论的内容
3.阿罗不可能定理的内容
4.中位选民理论
5.利益集团及其存在理由及活动方式
6.寻租与腐败的关系
领会:1.对政治任何经济人的假设在公共选择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2.个人偏好如何转为社会偏好
3.如何防止寻租
4.政府机构不断膨胀的原因
第五章:公共支出理论与政策
第一节公共支出的概念、分类与结构
一、公共支出的概念
二、公共支出的分类
三、公共支出的结构
第二节公共支出的原则
一、公共支出的公平原则
二、公共支出的效益原则
三、公共支出的稳定原则
第三节公共支出的成本——收益分政策效应
一、公共支出的挤出效应
二、公共支出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三、公共支出的激励效应
第四节公共支出的主要项目
一、国防支出
二、行政管理支出
三、科教文卫支出
四、基础设施支出
五、社会保障支出
六、财政补贴支出
识记:1.公共支出原则
2.公共支出的构成
3.公共支出的各种经济效应
领会:1.公共教育支出与保健支出的必要性
2.社会保障税与社会保障支出
3.我国的公共支出主要结构特点
第六章:公共税收理论与制度
第一节税收的基本理论
一、税收的涵义
二、税收的特征
三、税收的要素构成
四、税收的原则
五、税收的类型
第二节税制模式选择与设计
一、税制模式理论
二、税制模式的发展趋势
三、税收制度的设计
第三节税收负担的转嫁与归宿
一、转嫁与归宿的含义和形式
二、税收归宿的经济学分析
第四节税收与经济效率
一、税收与生产
二、税收与资源配置
三、税收与分配
四、税收与消费
识记:1.税收转嫁和归宿
2.税制结构设计的基本问题
3.税收的各种经济效应
领会:1.收入、消费和财产作为衡量纳税能力的标准的特点
2.中国税制改革方向
第七章: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第一节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一、收入分配不均等与社会公平
二、收入分配的公平标准
三、公平与效率
四、收入差距程度的衡量
五、收入分配不公平的原因
第二节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必要性和原则
一、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必要性
二、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原则
第三节政府促进社会公平的政策措施
一、可供政府选择的调节收入分配的手段
二、政策手段的协调配合
识记:1.收入及其影响因素
2.效率与公平
3.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手段和途径
领会:1.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手段的选择原则
2.收入分配不公的原因
3.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特点和不足第八章:公共经济与国民经济调节
第一节宏观调控的目标
一、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二、宏观调控的目标
第二节宏观调控的手段
一、财政政策
二、货币政策
第三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必要性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第四节宏观调控的成效和问题
一、宏观调控的成效和问题
二、发达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启示
识记:1.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2.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政策效果
领会:1.财政赤字的不同弥补方式对生产的影响
2.宏观调控的成效和问题
第九章:地方公共经济
第一节地方政府的职能
一、地方政府存在的合理性
二、地方政府的基本经济职能
第二节地方公共产品
一、地方公共产品的特征
二、地方公共产品的决策模式
三、地方公共产品的需求与地方政府的最佳规模
第三节地方政府财政
一、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
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
第四节中国的地方公共经济的发展
一、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
二、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缺陷与出路
识记:1.地方公共产品
2.地方政府的职能
3.政府间责任划分
4.中央与地方的财政事权划分
领会:1.地方公共产品有效供给
2.地方政府收入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