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基因组学研究方法%20-%202pdf

基因组学的研究内容

基因组学的研究内容 结构基因组学: 基因定位;基因组作图;测定核苷酸序列 功能基因组学:又称后基因组学(postgenomics基因的识别、鉴定、克隆;基因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 蛋白质组学: 鉴定蛋白质的产生过程、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方式 遗传图谱 (genetic map)采用遗传分析的方法将基因或其它dNA序列标定在染色体上构建连锁图。 遗传标记: 有可以识别的标记,才能确定目标的方位及彼此之间的相对位置。 构建遗传图谱 就是寻找基因组不同位置上的特征标记。包括: 形态标记; 细胞学标记; 生化标记;DNA 分子标记 所有的标记都必须具有多态性!所有多态性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形态标记: 形态性状:株高、颜色、白化症等,又称表型标记。 数量少,很多突变是致死的,受环境、生育期等因素的影响 控制性状的其实是基因,所以形态标记实质上就是基因标记。

细胞学标记 明确显示遗传多态性的染色体结构特征和数量特征 :染色体的核型、染色体的带型、染色 体的结构变异、染色体的数目变异。优点:不受环境影响。缺点:数量少、费力、费时、对生物体的生长发育不利 生化标记 又称蛋白质标记 就是利用蛋白质的多态性作为遗传标记。 如:同工酶、贮藏蛋白 优点: 数量较多,受环境影响小 ?

缺点: 受发育时间的影响、有组织特异性、只反映基因编码区的信息 DNA 分子标记: 简称分子标记以 DNA 序列的多态性作为遗传标记 优点: ? 不受时间和环境的限制 ? 遍布整个基因组,数量无限 ?

不影响性状表达 ? 自然存在的变异丰富,多态性好 ? 共显性,能鉴别纯合体和杂合体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 RFLP ) DNA 序列能或不能被某一酶酶切,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是应用基因组中 数以百万计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loymorphism ,SNP)为分子 遗传标记,进行全基因组水平上的对照分析或相关性分析,通过比较发现影响复杂性状的基因变异的一种新策略。 随着基因组学研究以及基因芯片技术的发展,人们已通过GWAS方法发现并鉴定了大量与复杂性状相关联的遗传变异。近年来,这种方法在农业动物重要经济性状主效基因的筛查和鉴定中得到了应用。 全基因组关联方法首先在人类医学领域的研究中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应用,尤其是其在复杂疾病研究领域中的应用,使许多重要的复杂疾病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因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方法的设计原理得到重视。 人类的疾病分为单基因疾病和复杂性疾病。单基因疾病是指由于单个基因的突变导致的疾病,通过家系连锁分析的定位克隆方法,人们已发现了囊性纤维化、亨廷顿病等大量单基因疾病的致病基因,这些单基因的突变改变了相应的编码蛋白氨基酸序列或者产量,从而产生了符合孟德尔遗传方式的疾病表型。复杂性疾病是指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引起的疾病。目前已经鉴定出的与人类复杂性疾病相关联的SNP位点有439 个。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技术的重大革新及其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基因组医学的发展。(2005年, Science 杂志首次报道了年龄相关性视网膜黄斑变性GWAS结果,在医学界和遗传学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此后一系列GWAS陆续展开。2006 年, 波士顿大学医学院联合哈佛大学等多个研究机构报道了基于佛明翰心脏研究样本关于肥胖的GWAS结果(Herbert 等. 2006);2007 年, Saxena 等多个研究组联合报道了与2 型糖尿病( T2D ) 关联的多个位点, Samani 等则发表了冠心病GWAS结果( Samani 等. 2007); 2008 年, Barrett 等通过GWAS发现了30 个与克罗恩病( Crohns ' disrease) 相关的易感位点; 2009 年, W e is s 等通过GWAS发现了与具有高度遗传性的神经发育疾病——自闭症关联的染色体区域。我国学者则通过对12 000 多名汉族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以及健康对照者的GWAS发现了5 个红斑狼疮易感基因, 并确定了4 个新的易感位点( Han 等. 2009) 。截至2009 年10 月, 已经陆续报道了关于人类身高、体重、 血压等主要性状, 以及视网膜黄斑、乳腺癌、前列腺癌、白血病、冠心病、肥胖症、糖尿病、精神分 裂症、风湿性关节炎等几十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的GWAS结果, 累计发表了近万篇 论文, 确定了一系列疾病发病的致病基因、相关基因、易感区域和SNP变异。) 标记基因的选择: 1)Hap Map是展示人类常见遗传变异的一个图谱, 第1 阶段完成后提供了 4 个人类种族[ Yoruban ,Northern and Western European , and Asian ( Chinese and Japanese) ] 共269 个个体基因组, 超过100 万个SNP( 约1

毒理学

毒理学 第一章绪论 ●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及其机制的科学 ●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是在人类生活的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 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内源化学物:是指机体内原已存在的和代谢过程中所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 现代毒理学(Modern toxicology):是以毒物为工具,在实验医学和治疗学的基础上,发展为研究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危险度评价和危险度管理的科学 毒理学研究方法整体动物试验(in vivo) 体外试验(in vitro) 人体观察(Human Toxicology) 流行病学研究(Epidemiological Study) ●毒理学主要三大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Descriptive toxicology)直接研究的是毒性 鉴定(毒性实验),以期为安全性评价和危险度管理提供信息;还可为化学物的毒作用机制研究提供重要线索 机制毒理学(Mechanistic toxicology)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产生毒性作用的细胞、生化和分子机制。 管理毒理学(Regulatory toxicology)根据描述和机制毒理学的研究资料进行科学决策,协助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法规条例和管理措施并付诸实施,以确保化学物、药品和食品等进入市场足够安全,达到保护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目的 ●毒理学方法的替代与更新(3R原则) 第一个“R”是替代试验(Replacement),即利用简单的生物系统如培养的细菌,哺乳动物和人的组织、细胞以及特殊的动物器官或非生物构建体系等方法取代动物试验 第二个“R”是减少动物的使用数量(Reduction),在保证实验质量的前提下,选择合适动物和方法,改进实验设计,减少动物用量 第三个“R”是精化和改良技术(Refinement) 《取代replacement》,尽量减轻实验过程对动物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和伤害 第四个“R”责任(Responsibility),主要是增强人们的伦理观念,不仅对动物负责,更要对人类负责,保证各类产品进入市场后,在正常和可预见的使用条件下对消费者无伤害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Basic Toxicology Terminology) ●毒物(toxicant / poison)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的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毒性(toxicity):是指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的能力。毒性是物质一种内在的,不变的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化学结构。 毒效应:化学物对机体健康引起的有害作用称为毒效应。即毒作用 中毒(poisoning):是指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毒效应谱(spectrum of toxic effect):是指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由于化学物的性质和剂量不同,可引起机体多种变化 ●选择性毒性(selective toxicity):是指在接触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化学物对某种生命物质的毒性较大,而对另一种生命物质的毒性较小或只对机体内某一组织器官发挥毒性,而对其他组织器官不具有毒作用的现象 靶器官(target organ)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

现代毒理学的研究方法进展及其热点_顾祖维

文章编号:1001-0580(2005)02-0254-03中图分类号:R114文献标识码:A=继续医学教育讲座> 作者简介:顾祖维,男,1935年1月生,上海人,研究员。1954~1960年在苏联列宁格勒公共卫生医学院学习。 1979~1981年在法国进修毒理学。1987年获法国国家毒理学博士学位。1960~1992年在上海医科大学劳卫生教研组任教,曾任教研室主任。1989~1992年应邀赴美国国家职业安全与卫生研究(NI OSH)工作,兼聘为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 C)高级研究员。1992年10月~1998年底任上海市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研究所研究员。1999年1月至今任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从事职业医学和遗传及分子毒理学研究。现任中国毒理学会生化与分子毒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同行评议专家。5卫生毒理学杂志65工业卫生与职业病65中华医疗卫生65环境与健康展望6杂志副主编;5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65中国工业医学杂志65中国公共卫生65环境与职业医学6等杂志编委。 现代毒理学的研究方法进展及其热点 顾祖维 毒理学在20世纪下半叶有了迅猛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了诸多的毒理学分支。按研究的对象或物质可分为金属毒理学、农药毒理学等。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肯定还会不断出现新的分支112。本文对现代毒理学的研究方法进展及其热点作一介绍。 1毒理学研究方法和技术发展 毒理学研究所用的方法和技术决定于要解决的问题。毒理学随科学发展,尤其是生物学和医学的发展也随之发展。毒理学发展的历史证明,引进新的概念、新的理论、新的方法和技术,会导致新的边缘学科的形成,出现毒理学新的分支。分子毒理学的形成是一个明显的见证。在毒理学研究中只要主动引进一种新的方法或技术,就有可能开创一个新的领域,获得一批创新和领先的科研成果。例如生物芯片包括基因芯片、蛋白质芯片的应用,将取代一些耗时的DN A印迹法(Souther n blot)、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R NA印迹法(No rthern blot)和点印迹法(dot blot)。毒理学研究涉及受试化学物及它们的代谢产物的定性和定量问题,需要应用分析化学的方法。色谱)质谱联用的方法已普及。 在整体动物实验中常用组织病理学检查以观察全身器官和组织病理学改变,有利于找到靶器官,对进一步的研究可提供有价值的线索。毒理病理学方法包括光镜和电镜的检查、酶组织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可用于揭示病变的性质和定位。近年来,也用于研究基因包括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达。经典的病理学检查往往是定性或半定量的,现今结合图像分析,可将图像的改变转化为数据,做到定量的研究。计算机体层摄影(CT)、磁共振成像(M RI)和超声检查可提供形态和功能改变的信息。 实质脏器功能主要应用血液和尿生化指标改变,多功能生化检测仪,在一次进样后可同时检测近百种指标,血液和尿液酶谱分析也常用。对脑的研究常用电生理方法,经典的有脑电图,进一步可用微电极观察特定脑区的电活动。化学物对海马回的作用揭示了大脑学习与记忆的功能,研究毒物对基底节的作用有助于了解Par kinson.s病。大脑诱发电位技术可客观地检查感觉神经系统通路的结构和功能。还常用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的分析12~62。我国神经行为方法在研究职业性毒物方面已广泛应用。 2当今毒理学研究的热点211一系列/组学0的形成当今毒理学面临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和快速发展。近年来,生命科学在新理论和新技术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一系列/组学0(omics)应运而生,如基因组学(genomics)、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细胞组学(ce-l lomics或cytomics),等新学科不断涌现,使人们对基因和基因组的认识,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和认识生命、健康的手段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其中某些学科已与毒理学产生交叉融合形成了新分支。如基因组学v毒物基因组学和环境基因组学(tox-i cog enomics or environmental genomics),蛋白质组学v毒物蛋白质组学(tox icoproteomics),代谢组学(metabonomics)v毒物代谢组学(toxicometabonmics),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或芯片生物学(in silico biolog y)v芯片毒理学(in silico toxicolo-gy)等,这此交叉分支学科已成为当前毒理学中最活跃的研究领域172。 近年来,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如包括各种生物芯片转基因和基因删除(gene knockout)技术、报告基因技术、干细胞技术、基因或蛋白质差异表达检测技术、实时定量PCR(r e-a-l time and quantitative PCR)技术、蛋白质组技术平台、代谢组技术平台、发光技术、荧光/比色、干细胞培养技术等。人体和其他生物的基因组计划、环境基因组计划、细胞凋亡和细胞胀亡(o ncosis)等细胞死亡模式、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细胞周期调控和细胞分化机制等的研究进展,为毒理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由于物种间基因的同源性,鼠的基因仅比人少300条,约1%的差异,这为从基因水平上研究毒作用的种属差异提供了可能;生物芯片技术可用于筛选毒性相关基因、揭示毒作用的基因表达谱、快速筛选毒物、筛选和检测基因多态性、检测基因突变、进行安全性评价等,从而为解决化学物的联合作用、高通量的筛选化学物、研究毒作用机制等问题18~102。我国近来报道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探讨小鼠胚胎心脏发育过程中的差异基因,结果表明,在8404个靶基因中,143个基因差异表达,其中上调基因52个,下调基因91个,分别是细胞分裂、凋亡、信号传导、基因蛋白质表达调控及某些功能尚不清楚的基因1112。 21111代谢组学代谢组学(mteabonomics)是研究机体内代谢网络系统的科学,揭示机体在正常和病理状态下代谢的全貌1122。代谢组学的技术是一种检测整个机体的代谢动力学变化的方法。这种检测仅需几滴血液,利用高频无线电波检测血液中分子磁性,通过高级计算机程序分析,检测血液、血浆和尿液,标本无须特殊的前期处理。此检测也可以有效地 作者单位: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336

进化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进化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刘超 (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济南250100) 摘要:进化基因组学是利用基因组数据研究差异基因功能、生物系统演化、从 基因在水平探索生物进化的学科。随着近年来基因组数据的不断增加,进化基因组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进化基因组学主要包括从基因组水平理解和诠释生物进 化和新基因分析研究探索两方面的内容。本文介绍了进化基因组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较为常用的方法,以及近年来在细菌、酵母、果蝇进化基因组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进化基因组学系统进化比较基因组学新基因 前言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基因组学的飞速的发展,人们积累了大量的基因组学数据,利用所得的大量的基因组数据与进化生物学相结合,在基因组水平研究生物进化机制,随即产生了进化基因组学(Evolutional Genomics)。 近年来进化基因组学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研究差异基因功能、生物系统演化、从基因在水平探索生物进化的终极方式等方面有重大突破,对人类理解生命现象和过程有重要作用。 1进化基因组学研究内容 研究系统进化学通常包括两个关键步骤:一方面,在不同物种中鉴定同源性特佂,另一方面利用构建系统进化树的方法比较这些特征,进而重新构建这些物种的进化历史[1]。针对这两个关键步骤,传统系统进化学,常采用基于形态学 数据和单个基因研究的同源性状鉴定和重建系统进化树(常包括距离法、最大简约法、概率法)[1]的方法来研究。在目前拥有丰富基因组数据的条件下,我们 可以分析基因组数据,利用进化基因组学研究系统进化。

目前进化基因组学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1)在比较不同生物的基因数据的基础上,从基因组水平理解和诠释生物进化;(2)通过对新基因的分析研究探索基因进化过程的规律两个方面[2](如图1)。在进行全基因组进化分析方面,进化基因组学主要集中于构建系统进化树、研究基因组进化策略、研究生物功能变化和进化机制、进化和生态功能基因组学[2]、基因注释的等方面;在新基因方面主要分析基因产生机制和新基因固定及其动力学研究。 图1 进化基因组学主要研究内容 目前进化基因组学的研究有力的解决了一些基础性的进化问题,但也出现了一些未来需要急需解决的挑战。例如生物进化的本质和目前重建系统进化树方法 的限制[1]。 2研究进化基因组学的方法 研究进化基因组学的方法主要包括利用基因组数据分析和研究新基因的产 生和演化两种。 2.1利用基因组数据进行系统进化分析 利用基因组数据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常有基于基因序列的方法和基于全基因特征的方法。(如图2)

毒理学研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1、药物毒理学研究思路的转变 1. 1 发现毒理学在药物毒理研究中的发展 最初, 药物毒理学家在药物开发中的作用仅局限于中后期参与药物的临床前毒性评价, 不能积极主动地指导和协调新药开发的前期工作, 导致许多有很好开发前景的药物由于毒性或其他安全性因素而中途夭折; 即使经过结构改造后最终进入医药市场, 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人为地拉长了新药研发周期。因此, 为了提高新药早期毒性的科学预测性, 西方各大制药公司将过去的临床前和临床安全性评价的药物毒理学早期研究模式转变为在新药发现阶段即对新化学实体进行毒理学与药理学、药效学、药动学相结合的筛选和优化的发现毒理学研究模式,通过综合分析药效学、药动学及毒理学的各项指标, 评价系列NCEs的研发前景, 从中筛选出毒性小的候选新药进行后续研究。其研究的思路是将药物毒理学研究贯穿于新药发现、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临床试验和上市后监督与跟踪的整个过程中, 这就是发现毒理学研究的产生背景。 1. 2 全程式新药安全性研究评价新模式 伴随发现毒理学在新药毒理学研究中的发展,新药毒理学研究的模式也逐步从传统的临床前评价、临床评价的两阶段模式, 向早期发现毒理学(包括体外短期毒性筛选﹑组学技术﹑生物信息学技术)、临床前评价、临床评价、上市后监督再评价的四阶段全程评价模式转变, 形成了全程式新药安全性研究评价的新模式。 2 新技术、新方法 2. 1 转基因动物技术 药物毒性作用机制尤其是慢性毒性药物作用机制异常复杂, 找出药物毒性作用的靶点尤为困难。基因敲除技术为阐明某些基因或生物大分子在药物毒性发生中的作用提供了新途径。如通过敲除胚胎干细胞中某些与胚胎正常发育、男性不育或者正常免疫功能(如生长因子、干扰素)有关的基因, 目前已成功地阐明了类视黄醇致畸、表氯醇致男性不育及5-氟-2-脱氧尿嘧啶核苷酸致骨髓抑制的机制。与传统的规范性动物致癌实验相比, 用转基因动物进行致癌性筛选的优越性显而易见。应用现有的转基因动物进行致癌性筛选, 可以缩短时间和减少费用。目前已建立的检测模型或研究模型有:过量表达癌基因的转基因动物模型, 如TG, AC 小鼠, HK-fos转基因小鼠等。基因敲除动物致癌检测模型。转基因动物用于生殖毒性研究。所有这些都是在产品研究开发的早期或中期, 用转基因动物进行致癌性筛选的优越之处。 2. 2 发现毒理学技术 发现毒理学的研究性质决定了其研究手段必须具有快速灵活、消耗样品量少、成本低、实验周期短、可同时检测大量样品等特点。目前, 在发现毒理学研究中广泛采用的技术有: 早期毒性筛选系统、毒性作用机制研究、计算机虚拟筛选和毒理组学技术等。

基因组学复习参考

基因组学复习参考(个人见解) 1、原核与真核生物基因组在结构与进化上的异同(古细菌也要留意) 2、遗传图、物理图的绘制方法 3、什么是重复序列?重复序列的种类有哪些(包括原核与真核生物)? 4、DNA测序的基本方法有酶法(桑格法)、化学法两种,描述其原理,解释两种方法的化学反应原理。(可绘图) 5、全基因组序列的测定方法有两种:散弹法和逐个克隆测定法。以细菌基因组(水稻基因组等)为例,解释测定全基因组DNA序列的基本过程和基本原理。 6、近年来蛋白质组学有哪些主要研究方法?它们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7、表观遗传学的定义、包括哪些内容、研究方法 8、转录组的定义、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实验原理 9、列举第二代测序仪的种类及基本测序原理? 10、全基因组关联性研究和研究的基本方法?(GW AS) 这些是基因组学中比较重要的十大问题。 其余还有 1、列举几种已经测定序列的生物基因组(如人类、小鼠、鸡、水稻、家蚕和果蝇等) 2、SNP、EST、LGT、VGT、RNA-Seq、酵母双杂交、SAGE、RT-PCR\GC含量、宏基因组、泛基因组等概念 3、分子生物学相关问题:RNA的剪切的几种形式,生物获得新基因的基本途径,非编码RNA的种类与功能,DNA的修复,组蛋白修饰等 4、细胞生物学相关问题:肿瘤细胞特征及肿瘤发生关键因素,线粒体、叶绿体特点及起源 5、生物信息学相关问题:常用的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及序列比对常用的软件和其特点,基因识别的常用软件和原理 6、基因工程相关问题:基因组文库构建与常见载体等 下面是咱们所基因组学的考试大纲还有历年基因组学试题,大家可以参考一下,希望对大家复习有所帮助。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研究生入学考试 《基因组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内容 1.基因组导论 考试内容 ●基因组学的研究对象和发展历程 ●基因在DNA水平、RNA和蛋白质水平的定义 ●基因组的定义和基因组的分类 ●基因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基因组学研究的基本技术与方法 考试要求 ●了解基因组研究的基本对象、内涵和最新进展

毒理学研究方法

(课件重点) 毒理学研究方法 1.体内试验(in vivo):也称整体动物试验,可严格控制接触条件,测定多种类型的毒作用。大鼠,小鼠,豚鼠,家兔,狗和猴等。也有鱼类,鸟类,昆虫等 2.体外试验(in vitro):利用游离器官、培养的细胞或细胞器、生物模拟系统进行毒理学研究。器官(肝、胚胎),细胞,细胞器,分子等 3.人体观察(human toxicology),事故或志愿者 4.流行病学研究(epidemiological study): 为什么有选择毒性 1.物种和细胞学的差异 (植物生长调节剂) 2.蓄积能力 3.代谢过程和速率 4.损伤的修复能力 非损害作用(non-adverse effect) 所致机体发生的一切生物学变化都是暂时的、可逆的,应在机体代偿能力范围之内,不造成机体形态、生长发育过程及寿命的改变、不降低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和对额外应激代偿的能力、不影响机体的功能容量,如进食量、体力劳动负荷能力等涉及到解剖、生理生化和行为方面的指标,也不引起机体对其他环境有害因素的易感性增高。 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 所致的机体生物学改变是持久的、不可逆的,造成机体功能容量的各项指标改变、维持体内的稳态能力下降、对额外应激状态的代偿能力降低以及对其他环境有害因素的易感性增高,使机体正常形态、生长发育过程均受到影响,寿命缩短 生物膜biomembrane 定义:将细胞或细胞器与周围环境分隔开的一层半透膜。 功能:将细胞或细胞器与周围环境隔离;保持细胞或细胞器内部理化性质的稳定;选择地允许或部允许某些物质通过,主动摄入或排出一些物质 生物转运过程的机理 1、被动转运 1)简单扩散:溶液中的化学物质分子,由浓集部位向各个方向分散,直到全部分子均匀分布在溶液中。 simple diffusion:化学物质由浓度较高部位透过生物膜向浓度较低部位分散的过程。特点:化学物不与膜起反应;不消耗代谢能量;膜两侧浓度差愈大,脂溶性愈高,其简单扩散速度快; 在毒理学上,是大多数化学物透过生物膜的主要转运方式。 简单扩散的条件:膜两侧存在浓度差;外来化合物有脂溶性;是非解离状态 2)滤过 filtration: 膜孔滤过指化学物通过细胞膜上的亲水性孔道透过细胞膜的过程。亲水性孔道:由嵌入脂质双分子层中的蛋白质结构亲水性氨基酸组成,不同的细胞膜,其孔径大小不一,小肠上皮细胞4Ao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为40 Ao。 动力:渗透压梯度和液体静压。在它们的作用下,大量水及分子直径小于孔道的化学物可经膜孔道,透过生物膜,完成其生物转运过程。 2、特殊转运 1)主动转运:不溶于脂质的亲水性化合物由低浓度处透过生物膜向高浓度处移动并引起消耗能量的过程。 特点:逆浓度梯度转运;通过载体;需消耗能量;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存在竞争性抑制,可饱和; 2)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指某些不易溶于脂质的亲水性化合物,透过生物膜由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转移的过程。 其机理:化合物与膜上的蛋白质或酶构成的载体结合(与主动转运相同),只能由高向低转移,它不需消耗代谢能量。 3)膜动转运:指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某些颗粒物或大分子物质交换过程。 此过程需要耗能。 吞噬(phagocytosis)胞饮(pinocytosis)胞吐(exocytosis) 气溶胶(aerosol)指固体或/和液体微粒稳定地悬浮于气体介质中形成的分散体系,其中的

生态毒理基因组学和生态毒理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_戴家银

第26卷第3期2006年3月生 态 学 报ACTA EC OLOGI CA SI NICA Vol .26,No .3Mar .,2006生态毒理基因组学和生态毒理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戴家银,王建设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 100080)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资助项目(KSCX2-SW -128) 收稿日期:2005-08-30;修订日期:2005-12-05 作者简介:戴家银(1965~),男,安徽怀宁人,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生态毒理学和生物化学研究.E -mail :daijy @ioz .ac .cn Foundation item :The project was supported by the Innovation Project of Chines e Academy of Sciences (No .KSCX2-SW -128) Received date :2005-08-30;Accepted date :2005-12-05 Biography :DAI Jia -Yin ,Ph .D .,Professor ,mainly engaged in ecotoxicology and biochemis try .E -mail :daijy @ioz .ac .cn 摘要:将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知识整合到生态毒理学中形成了生态毒理基因组学和生态毒理蛋白质组学。通过生态毒理基因组学和生态毒理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能够在基因组和蛋白质组水平更深入理解毒物的作用机制,寻找更敏感、有效的生物标记物,形成潜在的强有力的生态风险评价工具。介绍了生态毒理基因组学和生态毒理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进展,以及DNA 芯片技术和2D -凝胶电泳技术在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的生态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关键词:生态毒理基因组学;生态毒理蛋白质组学;DNA 芯片技术;2D -凝胶电泳;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文章编号:1000-0933(2006)03-0930-05 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标识码:A Progress in ecotoxicogenomics and ecotoxicoproteomics DAI Jia -Yin ,WANG Jian -She (Institut e of Zoology ,C hines e Acade my of Sci ence s ,Beijing 100080,C hina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6,26(3): 930~934.Abstract :Ec otoxicogeno mics and ecotoxic oproteo mics are integration of genomics and proteomics into ec otoxicology .Ecotoxic ogenomics is defined as the study of gene and pr otein expr ession in non -target organisms that is impor tant in responses to environmental toxicant exposures .Ecotoxic ogenomic toolsmay provide us with a better mechanistic understanding of ec otoxicology ,and they are likely to provide a vital r ole in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Pr ogress in ec otoxicogenomics and ecotoxicoprote omics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DNA gene c hip and 2D -gel usually used in ecotoxicogeno mics and ecotoxicoproteomics ar e also e xpounded by exa mples . Key words :ec otoxicogeno mics ;ecotoxic oproteo mics ;D NA micr oarra y ;2D -gel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随着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深入发展,生态毒理学已成为生态学和环境科学前沿研究领域,正从基因、蛋白质、器官和整体水平深入开展研究工作。 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实施的短短几年间,以“组学(-omics )”构成的学科及其相关研究如雨后春笋般在生命科学界迅速蔓延、蓬勃发展。在环境科学领域中也出现了环境基因组学(environmental genomics )、毒理基因组学(toxicogenomics )等学科。Snape 等人[1~3]将基因组学知识整合到生态毒理学中,于2004年提出了“生态毒理基因组学(ecotoxicogenomics )”的概念,通过生态毒理基因组学研究确认一系列毒物效应基因,从而在基因组水平更深入理解毒物的作用机制,并在基因和蛋白质水平寻找更敏感、有效的生物标记物(biomarkers ),形成潜在的强有力的生态风险评价工具。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 )是指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通过食物链蓄积、逐级传递,经直接或间接途径进入人体的化学物质。POPs 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性、内分泌干扰等毒作用。POPs 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引起世界各国的决策者和科学家的高度重视,也成为环境科学和生态毒理学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4,5]。我国已于2001年5月签署了控制12种P OPs 对人类健康

基因组学研究在功能基因组中的应用

基因组学研究在功能基因组中的应用 摘要:20世纪的最后十年,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生了很大的变革,从单个基因或蛋白质研究转向大规模研究基因,从而产生了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等新学科。功能基因组学是在结构基因组学丰富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应用先进的基因表达技术、生物功能检测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研究基因的表达、调控和功能;探讨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的新型交叉学科。目前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主要包括应用微点阵、基因表达系列分析(SAGE)、蛋白质组、生物信息学等方法来研究基因组表达概况、基因组多样性、模式生物体等。 关键词: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SAGE,蛋白质组学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意味着从结构基因组学到功能基因组学的跨越,把我们带进了后基因组时代,基因组学的研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从结构基因组学过渡到功能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以揭示基因组的功能及调控机制为目标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是21世纪国际研究的前沿也是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本文简要介绍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尤其是功能基因组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功能基因组的含义 基因组(genome)这一概念于1924年提出用于描述生物的全部基因和染色体组成。基因组学(genomics)由美国科学家ThomasRoderick于1986年提出是指对所有基因进行基因组作图(包括遗传图谱、物理图谱、转录本图谱)核苷酸序列分析基因定位和基因功能分析的一门科学。 结构基因组学(Structural genomics)是基因组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研究领域它是通过基因作图,核苷酸序列分析以确定基因组成、基因定位的一门科学,结构基因组学代表基因组分析的早期阶段以建立生物体高分辨率遗传、物理和转录图谱为主。 比较功能基因组学(comparative genomics)是在基因组图谱及序列测定的基础上对已知的基因和基因组结构进行比较以了解基因的功能、表达机理及物种进化的学科。 功能基因组学(functional genomics)被称为后基因组学(post genomics)是利用结构基因组

基因组学分析

第八章基因组学分析 基因组(Genome)指一个生物体中所有的遗传信息的载体DNA。原核生物基因组与真核生物基因组有着很大的区别,原核生物的基因组比较简单,一般由一条染色体(有些细菌有多条染色体)和若干个质粒组成。除少数细菌外,细菌的染色体一般由一条环状双链DNA组成。染色体高度折叠、盘绕聚集在一起,形成致密的类核(nucleoid),类核无核膜与胞浆分开,类核的中央部分由RNA和支架蛋白组成,外围是双链闭环的DNA超螺旋(图8-1)。染色体DNA链上与DNA复制、转录有关的信号区域优先与细胞膜结合,连接点的数量随细菌生长状况和不同生活周期而异。这种连接有助于细胞膜对染色体的固定,并在细胞分裂时将染色体均匀的分配到子代细胞中。 图8-1:大肠杆菌染色体DNA的类核结构,中间实心圆为中央类核,四周的为DNA环。 从1995年美国基因组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Genomic Research, TIGR)发表第一株细菌——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 RD)的全基因组序列以来,现已发表了150多株细菌的基因组全序列(表8-1),其中包括古细菌和真细菌,既有病源微生物也有非病源微生物。这些已完成全基因组测序的细菌很具代表性,有在极端条件下生长的嗜热菌,耐盐菌,耐酸菌;有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和需氧菌;有营养要求不高的大肠杆菌,较难培养的枝原体,只在活细胞内生存的衣原体和立克次体。在未来的几年时间里,还将有更多株原核生物的基因组全序列被测序,预示着原核生物基因组研究将对21世纪的生命科学研究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一节微生物基因组概述 1、基因组大小 曾经有很多方法用于细菌基因组大小的研究,包括比色法、DNA复性动力学、酶切片段的二维胶电泳,这些方法现在都已经被脉冲场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 PFGE)技术所取代。虽然原核生物的基因组大小相对比真核生物要小,但是最大的原核生物基因组碱基数与最小的真核生物基因组碱基数大小有部分重叠(图8-2)。细菌的基因组大小相差也很大,目前已知完成全基因组序列测定的细菌中,基因组最小的生殖道支原体(Mycopalsma genitalium)只有0.58 Mb,最大的日本慢生根瘤菌(Bradyrhizobium japonicum USDA 110)有9.11 Mb(表8-1)。 2、编码密度高 与真核生物不同,原核生物基因组的编码序列占基因组总序列的比率很高,达90%左右。如果基因的

毒理学研究方法

(课件重点) 毒理学研究方法 1.体内试验(in vivo):也称整体动物试验,可严格控制接触条件,测定多种类型得毒作用。大鼠,小鼠,豚鼠,家兔,狗与猴等、也有鱼类,鸟类,昆虫等 2.体外试验(in vitro):利用游离器官、培养得细胞或细胞器、生物模拟系统进行毒理学研究、器官(肝、胚胎),细胞,细胞器,分子等 3.人体观察(humantoxicology),事故或志愿者 4.流行病学研究(epidemiological study): 为什么有选择毒性 1.物种与细胞学得差异 (植物生长调节剂) 2.蓄积能力 3、代谢过程与速率4、损伤得修复能力 非损害作用(non—adverse effect) 所致机体发生得一切生物学变化都就是暂时得、可逆得,应在机体代偿能力范围之内,不造成机体形态、生长发育过程及寿命得改变、不降低机体维持稳态得能力与对额外应激代偿得能力、不影响机体得功能容量,如进食量、体力劳动负荷能力等涉及到解剖、生理生化与行为方面得指标,也不引起机体对其她环境有害因素得易感性增高。 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 所致得机体生物学改变就是持久得、不可逆得,造成机体功能容量得各项指标改变、维持体内得稳态能力下降、对额外应激状态得代偿能力降低以及对其她环境有害因素得易感性增高,使机体正常形态、生长发育过程均受到影响,寿命缩短 生物膜biomembrane 定义:将细胞或细胞器与周围环境分隔开得一层半透膜。 功能:将细胞或细胞器与周围环境隔离;保持细胞或细胞器内部理化性质得稳定;选择地允许或部允许某些物质通过,主动摄入或排出一些物质 生物转运过程得机理 1、被动转运 1)简单扩散:溶液中得化学物质分子,由浓集部位向各个方向分散,直到全部分子均匀分布在溶液中、 simple diffusion:化学物质由浓度较高部位透过生物膜向浓度较低部位分散得过程。 特点:化学物不与膜起反应;不消耗代谢能量;膜两侧浓度差愈大,脂溶性愈高,其简单扩散速度快; 在毒理学上,就是大多数化学物透过生物膜得主要转运方式。 简单扩散得条件: 膜两侧存在浓度差;外来化合物有脂溶性;就是非解离状态 2)滤过filtration: 膜孔滤过指化学物通过细胞膜上得亲水性孔道透过细胞膜得过程。亲水性孔道:由嵌入脂质双分子层中得蛋白质结构亲水性氨基酸组成,不同得细胞膜,其孔径大小不一,小肠上皮细胞4Ao ,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为40 Ao、 动力:渗透压梯度与液体静压。在它们得作用下,大量水及分子直径小于孔道得化学物可经膜孔道,透过生物膜,完成其生物转运过程、 2、特殊转运 1)主动转运:不溶于脂质得亲水性化合物由低浓度处透过生物膜向高浓度处移动并引起消耗能量得过程。 特点:逆浓度梯度转运;通过载体;需消耗能量;具有一定得选择性,存在竞争性抑制,可饱与; 2)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指某些不易溶于脂质得亲水性化合物,透过生物膜由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转移得过程。 其机理:化合物与膜上得蛋白质或酶构成得载体结合(与主动转运相同),只能由高向低转移,它不需消耗代谢能量、 3)膜动转运:指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得某些颗粒物或大分子物质交换过程、 此过程需要耗能。 吞噬(phagocytosis)胞饮(pinocytosis)胞吐(exocytosis) 气溶胶(aerosol)指固体或/与液体微粒稳定地悬浮于气体介质中形成得分散体系,其中得

基因组学总结

一、前言 继20世纪50年代Watson和Crick揭示了遗传信息携带者DNA的双螺旋结构后,近50年来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势如破竹。60年代中期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的初步确定;70年代基因重组理论和技术的崛起;以及近二三十年来基因的表达和调控及相关的发育分子生物学的进展;蛋白质翻译后加工、折叠、组装、转运,生物大分子相互识别、信号转导的深入研究等;一个个里程碑工作接踵而来。人类基因组计划业已完成,不久完整的人类基因组序列将呈现在人们面前。一个崭新的时代——后基因组时代已经来临。 基因即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总称,基因组即细胞或生物组的全部遗传物质,遗传物质即基因的编码序列,大量的非编码序列同样含有遗传物质。1985年美国科学家率先提出了人类基因组计划(HGP:Human Genome Plan),1990年正式启动。这是一项规模宏大的跨国跨学科的科学探索工程,其宗旨在于测定人类染色体中所包含的30亿个碱基对组成的核苷酸序列,从而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并且辨认其载有的基因及其序列,从而达到破译人类遗传信息的目的。该项计划是继曼哈顿计划和阿波罗登月计划之后人类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工程。2001年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的发表被认为是人类基因组计划成功的里程碑,2005年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测序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同时制作出了遗传图谱、物理图谱、序列图谱和基因图谱四张图谱。 二、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成功完成对人类的意义 1、对人类各个领域的贡献 a 对人类疾病基因研究的贡献:人类疾病相关的基因是人类基因组中结构和功能完整性至关重要的信息。对于单基因病,采用“定位克隆”和“定位候选克隆”的全新思路,导致了亨廷顿氏舞蹈症、遗传性结肠癌和乳腺癌等一大批单基因遗传病致病基因的发现,为这些疾病的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对于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神经精神类疾病(老年性痴呆、精神分裂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基因疾病是目前疾病基因研究的重点。健康相关研究是HGP的重要组成部分,1997年相继提出:“肿瘤基因组解剖计划”“环境基因组学计划”。 b 对医学的贡献:基因诊断、基因治疗和基于基因组知识的治疗、基于基因组信息的疾病预防、疾病易感基因的识别、风险人群生活方式、环境因子的干预。 c 对生物技术的贡献:对研发基因工程药物和诊断研究试剂产业有巨大推动。 d 对细胞、胚胎、组织工程的贡献:胚胎和成年期干细胞、克隆技术、器官再造。 f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在社会经济、生物进化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2、基因检测在个体化医学方面的应用 人类基因组计划和一系列的实验完成之后积累的大量的数据资料,科学家们面临的挑战就是如何利用这些数据的巨大潜力去改善人类的健康状况并使人类更好的生存,探索出一条造福人类健康的崭新途径。 大部分表型都是由遗传因素(基因及其产物)和非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交互作用,HGP的研究成果以及基因组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遗传因素在人类健康和疾病中的角色,精确确定非遗传因素,并迅速将新发现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例如鉴定基因及其路径在健康和疾病中的角色,测定它们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预测药物反应,疾病的早期诊断,疾病在分子水平上的精确分类等。因此基因组学的进展将推动人们发展相应基因组研究方法,对人类基因组可遗传变异进行更为深入细致全面描述和分析。目前科学家们建立起一套人类基因常见差异的细目,包括核苷酸多态性(SNPs),小的缺失和插入,以及其它结构上的

基因组学,复习

“基因组学”精要 第1章 基因组学概论 基因组学:研究基因组的组成与功能的生物学分支学科 结构基因组学:以全基因组测序为目标的基因结构研究,通过基因组作图、可算序列分析来确定基因组成、基因定位的科学。 功能基因组学:利用结构基因组学提供的信息,以高通量大规模实验方法,及统计与计算机分析为特征,全面系统地分析全部基因功能学科 1、简述基因组学研究的意义? a)基因组学已经成为现代生命科学的核心领域,催生了许多新兴的生命科学的分支 学科与交叉学科,如功能基因组学、进化基因组学等; b)基因组结构域功能的解读可为医学、健康、农业、林业、畜牧业与医药工业的发 展和技术创新提供理论依据。 c)基因组学的研究涉及众多领域,尤其是在人类疾病基因的研究,发挥了十分重要 的作用。 d)疾病的遗传学基础; e)对于致病基因及相关基因的克隆在基因组学研究中占据着核心的位置; f)对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都有重要意义。 第2章 遗传图绘制 遗传作图:采用遗传学分析方法,将基因或其他DNA分子标记标定在染色体上构建遗传连锁图的作图方法。 物理作图: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直接将DNA分子标记、基因或克隆标定在基因组的实际位置所构建位置图的作图方法。 1、简述构建遗传图谱的基本原理?

2、为何要绘制遗传图与物理图? 1)基因组太大,必需分散测序,然后将分散的顺序按原来位置组装,需要图谱进行指导。 2)基因组存在大量重复顺序,会干扰排序,因此要高密度基因组图。 3)遗传图和物理图各有优缺点,必须相互整合校正。 3、简述DNA标记的类型及其特点? ①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RFLP):a.处于染色体上的位置相对固定;b.同一亲 本及其子代相同位点上的多态性片段特征不变;c.同一凝胶电泳可显示同一位点的不同多态性片段,具有共显性特点。 ②简单序列长度多态性(SSLP):多等位性,每个SSLP都有多个长度不一的变异体。 包括可变串联重复(VNTR)也叫小卫星序列,和简单串联重复序列(SSR)也叫微卫星序列。 ③单核苷酸多态性(SNP):a.在同一个体中,常常以纯合状态存在;b.对某一特定的 SNP,同一家系中的成员可能有相同的基因型;c.SNP分子标记分布密集,数量极大。 4、为什么会产生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 由于同源染色体同一区段DNA序列的差异,当用限制酶处理时,可产生长度不同 的限制性片段。这些DNA片段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可直接显示不同个体同一位点DNA组成的差异。限制酶识别的碱基序列具有专一性,所以用不同的限制酶处理同一DNA样品可产生与之对应的不同限制性片段,可提供大量位点多态性信息。 5、为什么基因组测序需要图谱?如果没有一个基因组图谱,在获得基因组序列过程 中的主要困难是什么? 因为DNA测序每次仅能读取不到1000bp的长度,为了获取全基因组序列,我们要 将测序的到的小片段排列组装。为了找到各个片段的正确位置,避免出错,所以进行 基因组作图绘制基因组图谱,进而将序列小片段对号入座。 如果没有图谱,难以讲的达到的DNA小片段拼接组装成完整的全基因组序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