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化学必修一说课稿:2-1-1胶体的制备及其性质
胶体制备与性质课件

化妆品
用于护肤、洗发、沐浴 等产品中,改善皮肤和
头发的状态。
工业添加剂
在石油、化工、制药等 领域中用作乳化剂、润
湿剂和分散剂等。
生物医学应用
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用于 药物的载体、诊断试剂
和组织工程等领域。
PART 06
胶体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REPORTING
石油工业
石油开采
利用胶体化学原理,提高石油的采收 率。通过向油藏中注入表面活性剂、 聚合物等物质,改变油水界面张力, 使石油更好地从地下被开采出来。
胶体性质研究
REPORTING
电学性质
双电层理论
胶体粒子表面带有电荷,与周围 离子形成双电层,产生电位差。
电泳
在外加电场作用下,胶体粒子可 发生定向移动,与电场方向有关
。
沉降与分散
胶体粒子在电场中的沉降与分散 行为与其电学性质密切相关。
光学性质
丁达尔效应
当光线通过胶体时,可观察到明 显的光路,这是由于胶体粒子对
乳化法
总结词
通过将两种不互溶的液体混合,形成乳浊液,再通过降低粒径形成胶体。
详细描述
将两种不互溶的液体混合在一起,形成乳浊液。然后通过机械搅拌、超声波破碎等方法降低乳浊液的粒径,形成 稳定的胶体。这种方法需要控制液体的性质、搅拌速度和破碎条件,以确保生成的胶体具有所需的粒径和稳定性 。
PART 03
胶体的基本性质
01
02
03
电学性质
胶体粒子带有电荷,因此 具有显著的电学性质,如 双电层和电泳现象。
光学性质
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的散射 作用,胶体溶液具有丁达 尔效应。
稳定性
胶体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主要归因于胶体粒子间的 静电斥力和stokes排斥力 。
胶体的制备与性质 (全,可做教案)

胶体的制备与性质第一节 胶体的制备和净化胶粒:1—100 nm ,原则上可由原子、分子凝聚成胶体(凝聚法),也可由大块物质分散成胶体(分散法)。
一、胶体制备的一般条件1. 分散相在介质中的溶解度必须极小,浓度低OH H C S 52+——真溶液)溶胶(溶解度极小,滴入水中O H S 2/−−−→−低溶解度是形成溶胶的必要条件之一,同时还需要反应物的浓度很稀,生成的难溶物晶粒很小而又无长大条件时才能得到胶体。
若反应物浓度很大,细小的难溶物颗粒突然生成很多,易形成半固体状的凝胶。
2. 必须有稳定剂存在分散胶体体系中存在巨大的界面积,属热力学不稳定体系,胶体需要稳定剂作用才能稳定存在。
二、胶体的制备方法1. 分散法:机械分散、电分散、超声分散和胶溶法通过不同的能量或作用方式分散大块物体→胶粒胶溶法是某些新生成的沉淀中加入适量的电解质或置于某一温度下使胶体重新分散成溶胶。
如正电胶MMH (moled metal hydroxide )或MMLHC :mixed metal layered hydroxide compound在一定比例的AlCl 3·MgCl 2 混合溶液中,加入稀氨水,形成混合金属氢氧化物沉淀(半透明凝胶状),经多次洗涤后(目的在于控制其中的氯离子浓度),置该沉淀于80℃下恒温,凝胶逐渐形成带正电的溶胶。
MMH 用途很广——钻井液添加剂、聚沉剂、防沉剂等。
胶溶法:新形成的洗涤过的溶液沉淀加入少量33)(FeCl OH Fe →搅拌→沉淀转化为红棕色的3)(OH Fe 溶胶→机械粉碎——球磨机、振动磨、冲击式粉碎机、胶体磨、离心磨。
研磨过程中,增大增大,S A G S ,颗粒有聚集倾向(颗粒间有吸引力;颗粒增大,S G 减小)。
分散⇔聚集平衡,颗粒不再磨细。
要提高研磨效率,防聚可采取溶剂冲稀或加入稳定剂吸附表面——工业SAA ,油漆工业,研磨色料(SAA 保护)电分散:电弧使金属气化,分散于溶剂中,得到溶胶。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说课稿:2-1-1胶体的制备及其性质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说课稿:2-1-1胶体的制备及其性质一、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化学 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本节课是以学生初中学习的纯净物、混合物、溶液和浊液等知识为基础,提倡学生从原有的知识出发,在介绍了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基础上引入胶体的概念。
本节的探究学习,既有助于巩固初中所学的内容,也对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学习和研究化学当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本节课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和具有重要的功能,是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二、学情分析由于教学对象是刚上高中的专业生,初中知识很薄弱,对化学的要求只是学业考试,从思想上对化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三、设计思路我准备通过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对化学学科的重视程度,通过鼓励学生主动与教师、同学交流,形成较浓的学习气氛,进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
四、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结合本节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是胶体(2)了解胶体与其它分散系的区别(3)了解胶体的制备、性质与用途过程与方法:(1)运用观察法、实验探究法学习胶体的性质与用途(2)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自由讨论,形成探究、合作的科学学习方式(3)体会分析、归纳、推理的方法在知识学习中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自主探究过程中,体验活动探究的乐趣,增强学习化学、探究物质变化奥秘的兴趣。
(2)重视化学学科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性,体验化学学科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五、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教学大纲及本节课在教材中的作用,胶体的定义与性质将成为本节的教学重点,而如何使学生理解胶体的性质与该性质的用途则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实验材料七、教学策略本部分教学内容少,也很简单,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会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本节课首先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引入胶体,让学生具有熟悉感,然后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幻灯片投放、实验演示、录相演示、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四个重要环节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获取知识。
人教版胶体说课稿

人教版胶体说课稿胶体教学说课稿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旨在使学生理解胶体的基本概念、特性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掌握胶体的定义及其与其他分散体系的区别。
2. 了解胶体的分类及其特性。
3. 认识到胶体在自然界和工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实验观察胶体的性质。
5. 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1. 胶体的定义及其特性(30分钟)2. 胶体的分类(20分钟)3. 胶体的制备与性质实验(30分钟)4. 胶体的应用(20分钟)5. 课堂小结与思考题讨论(10分钟)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讲授与互动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胶体的图片和视频,增强直观感受。
3. 通过实验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胶体性质的理解。
4. 举例说明胶体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 通过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胶体吗?”开始本节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 简要介绍胶体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如牛奶、豆浆等。
2. 胶体的定义及其特性- 定义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纳米之间的分散体系。
- 讲解胶体的特性,如丁达尔效应、电泳现象等。
-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胶体的特性,帮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
3. 胶体的分类- 根据分散介质的不同,将胶体分为气溶胶、液溶胶和固溶胶。
- 讲解各类胶体的特点及其区别。
- 举例说明各类胶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4. 胶体的制备与性质实验- 演示制备胶体的实验过程,如铁氢氧化物胶体的制备。
- 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胶体的稳定性和聚沉现象。
5. 胶体的应用- 介绍胶体在医药、化妆品、食品加工等领域的应用。
- 讨论胶体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如水处理等。
6. 课堂小结与思考题讨论-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胶体的定义、特性和应用。
2019-2020版新教材高中化学 第2章 第1节 第2课时 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教案 鲁科版必修第一册

第2课时 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知 识 梳 理]知识点一 分散系及其分类美酒、牛奶、奶昔都是美味饮料,但是它们的存在状态有所不同,它们本质上是否有所不同?请完成下列知识点: 1.概念分散系:把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分散剂)中所得到的体系。
由分散质和分散剂构成。
例:溶液分散系⎩⎪⎨⎪⎧溶质↔分散质溶剂↔分散剂2.分类(1)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的状态共分为九种分散系:(2)按照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分类:常见的浊液⎩⎪⎨⎪⎧悬浊液乳浊液知识点二 胶体的制备和性质三角洲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会形成三角洲?带着这个问题完成下列知识点: 1.性质(1)介稳性:胶体的稳定性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属于介稳体系。
(2)丁达尔效应。
①当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入射光侧面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形成的。
②应用:区分胶体和溶液。
(3)电泳现象:胶体粒子带有电荷,在外电场的作用下发生定向移动。
胶粒带电,但胶体不带电(4)聚沉现象:胶体形成沉淀析出的现象。
2.Fe(OH)3胶体的制备3.应用(1)利用其介稳性:制涂料、颜料、墨水等。
(2)制备纳米材料。
微判断(1)NaCl 溶液、水、泥浆、淀粉溶液都属于胶体。
(×)(2)FeCl 3溶液呈电中性,Fe(OH)3胶体带电,通电时可以定向移动。
(×) (3)可以利用丁达尔效应区分胶体和溶液。
(√) (4)直径介于1~100 nm 之间的粒子称为胶体。
(×) (5)胶体都是均匀透明的液体。
(×)(6)胶体一般比较稳定,不易产生沉淀。
(√)(7)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几纳米到几十纳米之间的分散系是胶体。
(√)(8)根据是否产生丁达尔效应,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与浊液。
(×)微训练1.胶体、浊液与溶液的本质区别在于( )A.分散系是否有丁达尔现象B.分散质粒子是否带电荷C.分散系是否稳定D.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解析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在于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
胶体的制备与性质-(全-可做教案)

胶体的制备与性质-(全-可做教案) 1,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1)反应原理:氯化铁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铁胶体和氯化氢(1)反应原理:氯化铁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铁胶体和氯化氢(2)实验操作向废水中逐滴加入5~6滴氯化铁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得到的分散系即为氢氧化铁胶体。
2,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注意事项及常见错误(1)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氯化铁饱和溶液的加入要在水沸腾之后,并且要逐滴加入而不是倒入。
(2)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几个常见错误操作:①直接加热氯化铁饱和溶液;②向沸水中滴加氯化铁饱和溶液,但加热时间过长;③实验中用自来水代替蒸馏水;④用玻璃棒搅动。
3,性质(1)介稳性:胶体的稳定性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属于介稳体系。
介稳定性的次要因素:胶体粒子由于做布朗运动而使它们不容易聚集成质量较大的颗粒而沉降下来。
介稳定性的主要因素:胶体粒子可以通过吸附离子而带有电荷。
同种胶体粒子的电性相同,通常情况下,它们之间相互排斥阻碍胶体粒子变大,使它们不易聚集。
(2)丁达尔效应。
①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形成的。
②应用:可以区分胶体和溶液。
(3)电泳现象:胶体粒子带有电荷,在电场的作用下发生定向移动。
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向电极做定向移动的现象。
胶体粒子带电荷,当胶粒带正电荷时电荷时向负极运动,当胶粒带负电荷时电荷时向正极运动(4)聚沉现象:胶体形成沉淀析出的现象。
当胶体粒子聚集成较大颗粒,从而形成沉淀从分散剂里析出,这个过程叫做聚沉。
聚沉的方法:加入少量电解质可以中和胶体微粒表面吸附的电荷,减弱胶粒间的电性排斥,从而使之聚集成大颗粒沉淀下来。
比如豆浆里加盐卤或石膏溶液使之凝聚成豆腐;加入带相反电荷胶粒的胶体,带不同电荷胶粒的胶体微粒相互吸引发生电性中和,从而在胶粒碰撞时发生凝聚,形成沉淀。
加热可以加速胶粒碰撞,减弱胶粒的吸附能力使得胶粒在碰撞时容易结合成大颗粒,形成沉淀。
胶体的制备和性质课件

胶体的分类
硬胶体
硬胶体是指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胶体,其分散质粒子较大,容易沉淀,常见的 硬胶体有豆腐、果冻等。
软胶体
软胶体是指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nm~100nm之间的胶体,其分散质粒子较小,不易沉淀 ,常见的软胶体有牛奶、豆浆等。
集、沉降的现象。
胶体聚沉的原因有多种,如加 入电解质、加热、搅拌等。
加入电解质是引起胶体聚沉最 常见的原因,因为电解质中的 离子可以中和胶体颗粒表面的 电荷,降低排斥力,使颗粒间 发生碰撞、聚集。
加热和搅拌也可以引起胶体聚 沉,因为加热和搅拌可以增加 胶体颗粒的动能,使其更容易 发生碰撞、聚集。
影响胶体稳定性的因素
将一种物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饱和溶 液,然后将该溶液与另一种不溶物质 接触,通过扩散作用形成胶体。
蒸气凝结法
利用物质蒸气在冷凝时形成过饱和溶 液,再经过长时间静置或离心分离得 到胶体。
化学法制备胶体
01
02
03
还原法
将高价金属盐或氧化物通 过还原剂还原成低价化合 物,再分散在液体介质中 形成胶体。
水解法
免疫胶体金标记技术是一种利用胶体 金标记抗体或抗原的免疫学检测方法 ,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优点, 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领域。
血液透析是一种利用胶体渗透压原理 清除血液中的毒素和多余水分的方法 ,是治疗肾功能衰竭的重要手段。
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胶体在环境保护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土壤修复、水处理等。
将含多羟基的化合物水解 生成胶体,如硅酸盐、磷 酸盐等。
聚合反应法
利用单体在特定条件下发 生聚合反应,生成高分子 聚合物形成胶体。
胶体的制备与性质教案

胶体的制备与性质教案教案标题:胶体的制备与性质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胶体的定义和特点。
2. 了解胶体的制备方法。
3. 掌握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1. 胶体的定义和特点。
2. 胶体的制备方法。
3. 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1. 胶体的制备方法。
2. 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准备:1. 教材:相关教材章节、教学PPT等。
2. 实验器材:试管、胶体溶液制备所需的材料等。
3. 实验材料:溶液浓度表、实验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胶体的概念,与学生一起回顾溶液和悬浮液的特点,并引导学生思考胶体与溶液、悬浮液的区别。
二、理论讲解(15分钟)1. 介绍胶体的定义和特点,包括胶体的粒径范围、胶体的稳定性等。
2. 介绍胶体的制备方法,包括凝胶法、胶凝法、胶束法等,并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三、实验操作(30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每组学生制备一种胶体溶液。
2. 学生按照制备方法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3. 学生观察胶体溶液的性质,如颜色、透明度、稳定性等,并与教师进行讨论。
四、实验结果分析(10分钟)1.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2. 学生讨论胶体溶液的性质,如胶体的流动性、过滤性等,并与教师进行讨论。
五、知识总结(10分钟)1. 教师总结胶体的定义、特点、制备方法和性质,并与学生进行复习。
2. 学生进行知识总结,并相互讨论、补充。
六、拓展应用(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胶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胶体的药物传递、胶体的涂料应用等。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发现,并与教师进行交流。
七、课堂练习(10分钟)1. 教师布置与胶体制备与性质相关的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2. 学生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讲解和答疑。
八、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和评价。
2. 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教师进行回应。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实验操作和拓展应用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全面了解胶体的制备与性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及本节课在教材中的作用,胶体的定义与性质将成为本节的 教学重点,而如何使学生理解胶体的性质与该性质的用途则是本节教学的难 点。
[实验探究三]凝聚——胶体的破坏
【演示】取出一支洁净的试管,往里面加入3mlFe(OH)
3胶体。再往其中加入1ml2mol/LH
2SO
4溶液,观察现象。【提问】:为什么会出现上面的现象?【讲解】:因为Fe(OH)
3胶体中的胶粒带正电荷,当我们加入电解质溶液,电解质溶液中带负电的 阴离子会和带正电的胶粒结合在一起,由于地心引力,便凝固沉降了下来。回 到我们课前提出的豆浆加盐卤豆腐问题,原理也一样。
八、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课题]【多媒体演示】:早晨的森林里阳光铺洒地面,夜 晚霓虹灯产生的奇妙景象,夜晚打开手电筒按钮,看到光柱。同学们想知道其 中的奥秘吗?(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教育学 生善于观察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为什么有趣的现象出现呢?就让我们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找到真正的答案。
二、学情分析
由于教学对象是刚上高中的专业生,初中知识很薄弱,对化学的要求只是 学业考试,从思想上对化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三、设计思路
我准备通过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进 而提高学生对化学学科的重视程度,通过鼓励学生主动与教师、同学交流,形 成较浓的学习气氛,进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实验材料
七、教学策略
本部分教学内容少,也很简单,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会提不起学生 的兴趣,因此本节课首先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引入胶体,让学生具有熟悉 感,然后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幻灯片投放、实验演示、录相 演示、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四个重要环节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获取知识。 利用实验探究促进学生合作学习,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 境。
四、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结合本节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 情况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是胶体(2)了解胶体与其它分散系的区别 (3)了解胶体的制备、性质与用途
过程与方法:(1)运用观察法、实验探究法学习胶体的性质与用途(2)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自由讨论,形成探究、合作的科学学习方式(3)体会分 析、归纳、推理的方法在知识学习中的作用
【视频】Fe(OH)
3胶体的电泳实验:在盛有红褐色的Fe(OH)
3胶体的U型管的两个口(U型管上方用少量导电液使电极与胶体分开,避 免胶体粒子与电极直接接触),各插入一个电极,通电,观察现象(带有正电 的Fe(OH)
3胶体粒子将向阴极移动)。【提问】为什么会出现上面的现象?【讲解】 由于胶体粒子带有电荷,在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作定向移动, 就产生了电泳现象。【总结】胶体可以吸附带电的离子从而带有电荷。
【思考与交流】:如果空气中没有气溶胶,我们的环境将会是什么样?最 后得出 光照下无丁达尔效应T空间变得一团漆黑T人类难以生存”的结论。(设 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加深对知识的 记忆、理解和应用。)
3、将Fe(OH)
3胶体和泥水分别进行过滤,观察现象。
[实验探究二]电泳现象
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燕麦粥、食盐水、泥水,让学生从任意的角度对比这三 者的不同和相同之处。为学生营造民主、活泼的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同时锻炼学生多角度的对物质进行分类、对比。[教师讲述]我们通过分析知道这 三者的共性都是将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混合体系,这个体系我们 称为分散系。通过过滤的方法可以将食盐水和泥水混合液中的泥沙除去,由此 从微观的角度上我们知道溶液与浊液粒子直径不同。溶液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则 小于1nm,浊液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而胶体则位于二者之间,从而 得出胶体的定义。
[胶体性质教学]
[实验探究一]——xx效应
1、胶体的制备:取3个小烧杯,分别加入25ml蒸馏水、25mlCuSO
4溶液和25ml泥水。
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
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观察制得的Fe(OH)
3胶体,并与CuSO
4溶液和泥水比较。有何异同?(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从外观感 受溶液、胶体与浊液的区别,培养观察能力自然过渡下部分内容。)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说课稿:2-1-1胶体的制备及其性质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化学1》第二
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本节课是以学生初中学习的 纯净物、混合物、溶液和浊液等知识为基础,提倡学生从原有的知识出发,在 介绍了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基础上引入胶体的概念。本节的探究学习,既有助于 巩固初中所学的内容,也对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 用,在学习和研究化学当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本节课在全书中占有 特殊的地位和具有重要的功能,是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质疑】:澄清的这一类是同一种分散系吗?
2、把盛有CuSO
4溶液和Fe(OH)
3胶体的烧杯置于黑暗处,分别用激光笔(或电筒)照射烧杯中的液体【提 问】有什么现象?学生思考回答后小结:有光亮通路的是Fe(OH)
3胶体,告诉学生丁达尔现象可区别溶液、胶体。让学生解释生活中的一些 奇特现象(回放)早晨的森林里阳光铺洒地面,夜晚霓虹灯产生的奇妙景象。 【演示实验】在一支试管中放少量氯化氨固体加热分解,用激光笔照射试管内 部(内部会有特别明显的光柱,让学生加深印象);用激光笔照射有色玻璃; 用激光笔照射喷在空气中的空气清新剂。【总结】胶体有丁达尔效应是因为其 胶粒大小决定的,可用丁达尔效应来区分胶体与溶液(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让 学生对化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加深对丁达尔现象的印象,密切联系生活实 际,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