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认知

合集下载

论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论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小议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内容提要:在认识活动中,人的理智、情感、意志是融合在一起的。

认识过程主要是理性思维的过程,但同时也包含非理性因素的参与。

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共同促成认识由感性认识向理性、由现象向本质飞跃。

我们在认识过程中,既要看到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也要看到它的消极作用,要在理性因素的主导下发挥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最终促进认识活动的发展。

关键词: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积极作用消极作用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并非只有理性、理智和逻辑的因素起作用。

不可否认,理性因素在人的认识活动、认识过程中起到了主导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就要否认人的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恰恰相反,非理性因素在人的认识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也十分重要,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是一个有意志、有情感并有认知能力的统一整体,人的任何心理因素,包括非理性因素必然会参与到认识活动中,对认识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一、非理性因素的内涵(一)关于理性因素的内涵对于理性的界定,学界中有着不同看法,不过比较普遍的界定方式,是把理性分为广义和狭义。

广义的理性是指认识运动过程中的感性反映形式和理性反映形式,包括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等认识形式;狭义的理性仅指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逻辑思维形式。

而理性因素则是指认识主体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能力,指认知性的意识,包括人的理智、思维和逻辑等因素。

(二)关于非理性因素的内涵所谓非理性因素是指那些与理性因素相对的,理性思维所不能理解、逻辑概念所不能表达的主体心理形式。

而非理性因素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说,在人的知、情、意这三大类意识要素中,“知”包括主体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属于人的理性因素;“情”和“意”包括动机、欲望、信仰、习惯、本能等,这些精神要素一般不以理性思维为基础,在主体结构中属于非理智、非认知的方面,因而被称为“非理性”的因素。

广义的看,“非理性”因素还包括认识能力中不能被逻辑思维的概念所包含的主体心理形式,如幻想、想象、猜测、顿悟、直觉、灵感等,也包含在人的“非理性”当中。

学会识别非理性想法

学会识别非理性想法

学会识别非理性想法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理性与不理性的想法,学会合理看待问题。

教学内容:1、非理性想法在三大特征2、了解一般有困扰的人常见的八个非理性观念。

3、如何消除非理性想法,建构合理认知。

教学过程一、回顾上节课(5分钟)心理学上有个有名的理论叫“合理情绪理论”又叫“ABC”理论,说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这个理论告诉我们,影响我们情绪的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看法和解释。

因此,要对情绪负责任的并不是发生了什么事情,而是我们自己。

故事:有个卖鞋的公司,为了开拓市场,派了一名叫小王的业务员到一个海岛上去考察,想看看是否有市场前景。

小王来到海岛以后,惊奇地发现,海岛上的人都不穿鞋子。

于是这个业务员非常沮丧地回到了公司。

公司老板问他,怎么样呢?于是业务员沮丧地回答:“海岛上,大家都不习惯穿鞋子,鞋到了那肯定销不出去。

”……老板听了将信将疑,于是又派了一名叫小李的业务员去看看。

小李业务员来到海岛,发现海岛上的人居然人人都不穿鞋,男女老少都打着赤脚,于是兴奋地赶紧回去向老板报告:“海岛上的居民都没鞋子穿,市场前景非常之好啊,只要每个人都买上一双,我们就发达了!”。

A(事件)——B(想法、解释)——C(情绪结果)A 鞋厂市场部业务员看到岛上居民没有穿鞋子的习惯,男女老少一律打赤脚B——“海岛上,大家都不习惯穿鞋子,鞋到了那肯定销不出去。

”C——沮丧、失望A 鞋厂市场部业务员看到岛上居民没有穿鞋子的习惯,男女老少一律打赤脚B——“海岛上的居民都没鞋子穿,市场前景非常之好啊,只要每个人都买上一双,我们就发达了!”C——兴奋、激动所以改变你的想法就可以改变你的情绪。

也就是只要我们想法积极了,我们就可以拥有好情绪。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消极想法,心理学称它为非理性想法,非理性想法指的是不合理、不符合现实,扭曲了事实的想法。

学会识别非理性想法。

二、非理性想法的特征(10分钟)非理性想法根源于早年生活经历,以及儿童时期受到家庭、朋友、老师的态度、信念与价值观的影响所形成的。

理性 反理性 非理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价值的思考

理性 反理性 非理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价值的思考

理性·反理性·非理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价值的思考一、引言1. 问题的提出2. 目的和意义二、理性、反理性和非理性的定义和区分1. 理性的概念和特点2. 反理性的概念和特点3. 非理性的概念和特点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理性、反理性和非理性的认识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理论体系2.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理性、反理性和非理性的关注3.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历史进步和社会变革的理解四、理性、反理性和非理性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1. 理性、反理性和非理性在当代社会中的体现2. 理性、反理性和非理性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五、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指引作用1.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社会需求的思考2.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指引作用六、结论1. 理性、反理性和非理性的关系和作用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和意义一、引言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在探索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意义,而在这个过程中,理性、反理性和非理性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点之一。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和理论体系,对于理性、反理性和非理性的认识也是十分深刻的。

本文旨在探讨理性、反理性和非理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认识,以及它们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指引作用。

二、理性、反理性和非理性的定义和区分1. 理性的概念和特点理性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它是指理智和判断的能力。

理性是通过逻辑思考和推理来对事物进行认识、分析与把握,它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础方式,因为只有经过理性的思考和分析,才能获得正确的结论。

2. 反理性的概念和特点反理性是指那些不符合逻辑,与常理相悖的东西。

它是渗透在人类思维中的一种负面因素,它会导致人类思考和决策的不正确,使人们误入歧途,进而导致社会发展的停滞甚至倒退。

3. 非理性的概念和特点非理性是指那些超越人类理性认知能力的事物,即那些无法理解或不具有逻辑性的事物。

它包括许多领域,如情感、信仰、灵性等。

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研究综述

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研究综述

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研究综述模块一:研究概况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关于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特别是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问题的研究有了较大进展,提出了一些新的学术观点,推动了认识论研究的深入和拓展。

然而,由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学术界在许多问题上还是存在相当大的分歧。

总体来说,关于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的讨论主要涉及到这样一些问题:一是关于理性、非理性的内涵。

对于理性的界定,学者们一般是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来进行的;也有学者从理性、合理性、正确性三个概念间的联系出发对理性进行界定。

关于非理性概念的界定,是一个争论热点问题。

学者们普遍认为,应该借助多种参照系,从心理学、认识论、价值论、文化学、社会学等多方而加以界说,而不能简单化。

二是关于理性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对于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学者们都予以肯定,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人的理性能力构成主体认识因式的主要框架;理性在认识过程中的建构功能;认识成果的表达必须借助于人的理性思维能力。

三是关于非理性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经过多年的研究,学者们逐渐摆脱了过去对非理性的教条式的认识,开始意识到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因此,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在近年来成为认识论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取得成果最为明显的一个领域。

但必须注意的是,目前这一研究似乎又有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趋势,即无限夸大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四是关于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关系。

在这个问题上,学者们基本上已经达到共识,即二者相互契合、相互渗透,认识辩证运动过程总是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协同发挥作用的过程。

五是关于理性与非理性问题的研究方法。

一些学者特别强调了这个问题,认为,目前关于理性与非理性问题研究和讨论中的一些思想混乱之所以出现,主要原因就是在研究方法上出现了问题,特别是对于相关概念的理解和把握上出现了混乱。

模块二:论点摘要一、关于理性、非理性的内涵1、关于理性的内涵。

试论非理性因素的认识论意义

试论非理性因素的认识论意义

试论非理性因素的认识论意义长期以来,人们较多地注意实践与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而忽视非理性因素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然而日益趋向微观方向发展的当代心理学、生理学、脑科学都越来越多地揭示了非理性因素与认识的联系,证明了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认识活动中,注重对理性因素进行探讨的同时,探讨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对于全面揭示认识发展的动力机制,深化认识运动的全过程,认识主体系统与微观机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理性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理性是指认识运动过程中的感性反映形式与理性反映形式,包括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等认识形式;狭义的理性仅指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逻辑思维形式。

广义的理性包括狭义的理性,与非理性相对应。

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以情感、意志为主,并包括信念、习惯、潜意识等在内的意识形式,这些因素之所以被称为非理性因素,并不是说它们在认识过程中只能起干扰作用,而是指它们相对于理性因素具有不同的作用与活动特点。

在认识过程中非理性因素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非理性因素对认识具有动力作用。

非理性因素对认识的动力作用,是指情感、意志等因素在认识过程中,对主体认识具有的指向性、积极性所产生的影响。

情感是主体对客体所持有的态度体验,意志是主体自觉地确定目标、选择手段、调节行为、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人是社会的人,人总是在一定的情感、意志的影响下从事实践与认识活动的。

情感、意志又具有指向性、倾向性的品格,这就决定了情感、意志在认识活动中,会成为推动认识主体认识事物,追求真理的力量。

情感在认识中的动力作用表现为:其一,影响认识活动的指向。

人的思维总是有一定指向的、总是为解决某一个或某几个问题而展开的,它所产生的影响除主体的知识、经验、思维模式等理性因素外,还有主体的求知欲、好奇心、惊讶感、美感、偏好等情感因素。

这些非理性因素形成了主体信息加工中的非逻辑性选择。

试论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

试论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

试论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一、引言:介绍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讨论其在人类认识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非理性因素分类:介绍非理性因素的种类和各自的作用,如感性直觉、情感、信仰、经验等,阐述其在认识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和影响。

三、非理性因素与理性因素的关系:探究非理性因素和理性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平衡二者在认识中的作用,提高认识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四、非理性因素在决策中的作用:探讨非理性因素在决策中的作用,如何避免非理性决策的负面影响,提高决策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五、非理性因素的启示和应用:总结非理性因素对于认识和决策的启示和应用,如何发挥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指导实践和创新。

六、结论:对前文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尊重非理性因素在实践中的应用提供论据。

第一章:引言认识是人类与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类获取知识、理解事物本质的过程。

在认识中,除了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还包含非理性因素,如感性直觉、情感和信仰等。

这些因素常常被人忽视,但它们在认识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试论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介绍非理性因素的分类、非理性因素与理性因素的关系、非理性因素在决策中的作用,以及非理性因素的启示和应用。

第二章:非理性因素分类感性直觉是指个人直接通过感觉、观察等途径获取对事物的认识,而不考虑事物的本质和概念。

感性直觉常常能够使人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做出正确的判断。

情感是指对某种事物的情感倾向和态度,情感的存在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积极的动力和影响,还可以对认识过程产生影响。

信仰是人们基于自身的价值观、信仰体系和世界观等构成的对某种特定事物的信仰,信仰可以调整人们的认知方式,使认识更符合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经验则是指人们在实际生活中通过不断的亲身体验、交流沟通等方式在不断积累的个人和社会经验。

虽然非理性因素的存在常常受到质疑,但是无可否认的是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论后现代非理性主义认识论

论后现代非理性主义认识论

论后非理性主义认识论胡敏中1(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875)摘要:后现代主义哲学具有明显的非理性倾向,并延伸和发展了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我们姑且把后现代主义所包含的非理性内容和具有的非理性倾向叫做后非理性主义。

后非理性主义认识论朝着新解释主义、新约定主义、新人文主义、无根主义和流浪主义趋向发展。

后非理性主义认识论否定和反对传统哲学的本体、对象和基础,这实质上抽掉认识内容,只从认识形式和主体的活动方式来谈认识。

这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立足于客观对象,强调认识内容的客观性和对外部世界的依赖性是根本对立的。

但后非理性主义认识论从主体维度出发,把认识同具体的人文社会科学紧密结合起来,进而探讨了认识中的文化、交往、解释及认同等一系列问题,这又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又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后非理性主义认识论;新解释主义、约定主义、人文主义、无根主义和流浪主义西方古代和近代哲学在探讨人及其人的认识时,涉及到人的情欲、情感、意志和信仰等非理性问题,但那时的哲学研究中心不是非理性,而是世界的本原和人的理性因素,从而西方古代和近代哲学不可能形成非理性主义。

要产生和形成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必须把非理性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和中心,并用非理性来解释世界的本体、人的认识和社会历史。

一现代西方哲学的人本主义思潮以人的“意志”、“生命”、“无意识”、“存在”和“人格”为主要研究对象,人本主义所说的“意志”、“生命”、“无意识”、“存在”和“人格”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非逻辑、非概念、非语言和反理性的,从而是非理性的,正是在这种意义上,现代西方人本主义也就是非理性主义。

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者并不回避世界观问题,相反视世界观为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他们所说的世界观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世界观,而是要超越传统的“唯物”和“唯心”的对立,消融主观和客观的界限,试图建立一种溶主观和客观于一体,唯物和唯心相统一的世界观,那么,靠什么使主观和客观相统一,并溶于一体呢?不是别的,正是他们所说的“意志”、“生命”、“无意识”、“存在”和“人格”等非理性的东西。

探究非理性在认识中的作用

探究非理性在认识中的作用

探究非理性在认识中的作用摘要:非理性因素作为主体认识结构中的恒常因素,诸如想象与直觉、灵感、顿悟、情感与意志等作为人类智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为人们提供越来越多的认识途径和手段,对主体的认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突破性和持久性作用的影响。

关键词:直觉;想象;灵感;顿悟;情感;意志所谓的非理性因素,是相对于理性因素而言的,是指在人的思维活动中或认识过程中出现的非逻辑思维形式,及通过非逻辑思维形式进行思维活动的能力。

长期以来,非理性认识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阐发,非理性认识作为人类固有的一种认识能力,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本文对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做一探究。

1 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创造作用创造性思维作为人类认识活动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具有新颖性、探索性的特点,它不仅需要有更强烈、更饱满的激情作为内在的动力源泉,而且需要在这种激情的强烈刺激下产生直觉和灵感,使疑难问题得到奇迹般的解决。

直觉原意是凝视,其认知意义是不经过其它程序而直接悟出理性结论,做出综合判断,从而达到发展和创新的目的。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认为,所谓直觉,就是一种理智的交融,这种交融是人们自己置身于对象之内,以使与其有独特的,从而是无法表述的东西相符合,柏格森十分重视直觉思维与科学创造之间的关系,提出以直觉思维为根本的“创造进化论”。

直觉判断即当人的思维在刚刚接触外来实体或抽象信号刺激时,就做出直接理解,直接辨别、直接判断结论,它是人的思维洞察力敏感程度的表现,它与一个人的经历、经验,大脑存储的知识、预感能力等积累都有密切关系。

直觉的想象是科学创新不可逾越的阶段,直觉想象的创新作用在四个方面最为突出,一是在想象中提出科学假说,在思维史上,德国哲学家康德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构建思维。

二是在想象中提出新的科学概念,新概念的提出即是对旧有概念的革命,又是认识的创新。

三是想象作为创造模型的重要手段,在科研中发挥着其它思维过程不可替代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关于理性与非理性的科学阐释

马克思主义关于理性与非理性的科学阐释

马克思主义关于理性与非理性的科学阐释马克思主义关于理性与非理性的科学阐释上个世纪的最后二十年,是我国的思想理论界充满活跃气氛的二十年。

中国似乎进入一个狂飙时代,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思想风暴。

在国门向西开放当中,人们张惶等待,希冀有新鲜的理念来荡涤激活僵化的中国。

尼采、柏格森、萨特、弗洛伊德、海德格尔……一潮接一潮的理论被介绍进来之后,人们如获“启蒙”,变得惊奇、兴奋、热情,源源不断的研究阐释它们。

在这追潮逐新当中,有一股非理性主义的丝线,时隐时现地游走其中,人们似乎对“永恒的沉默之乡”——“非理性”表现出极度的偏爱,以为只有非理性主义才强调人的存在,所以他们认为自己在理论上抓住了根本,而马克思主义见物不见人,是“人学的空场”,是冷冰冰的理性主义。

其实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错误的甚至是带有情绪化的偏执。

所以我们有必要来澄清这种错误,还马克思主义以科学性。

我们有必要厘清理性、理性主义、非理性、非理性主义的涵义。

理性和非理性是一对多纬度的概念。

从认识论的意义上讲,理性指的是指人类特有的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抽象思维形式和能力,它表现为清晰的逻辑;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方式,认识世界。

具有自觉性、抽象性等特点。

但它不是一种超历史、超现实的先天能力,它存在于现实的活动和思考之中,带有历史、文化、社会和个体的特征。

从人性论的意义上讲,理性指人的思维能力所支配的人的理智的、合理的、自觉的、合乎逻辑的能力和存在属性,是人的精神结构上的非凡特质,表现出一种清醒的价值判断和自我约束等等。

而所谓的理性主义,就是将理性本体化,认为理性是先验的绝对的超时空的永恒原则,“理性在一切思维主体、一切民族、一切时代和一切文化中是相同的。

”[1]( P4)人是理性的动物,鄙视拒斥人的非理性因素,否认感性经验的可靠性和实在性,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强调理性在认识中的作用。

非理性,是在否定理性的基础上包含自身的特定的含义。

简单的说,非理性指不属于理性范围的直觉、无意识、情感、意志和欲望等认识形式和心理因素的总和。

认识的理性与非理性

认识的理性与非理性

●文史哲园地认识的理性与非理性刘文洲摘要不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是思维科学,非理性在其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正确揭示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将有助于认识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并为人类社会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南。

关键词认识理性非理性一、理性与非理性的界定可忽视。

非理性的本质含义是指不能用逻辑思维概认识是人类特有的活动,认识就是主体对客体念所包含的主体心理形式的认识能力,狭义上包括进行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

然而,作为认识主体人类的情感、意志、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和本的人,能否准确客观地反映客体,其影响因素是十分能等众多因素;广义上还包括幻想、想象、猜测、顿众多的。

其中理性与非理性是一对重要因素。

悟、直觉和灵感等非逻辑因素,这些因素各自以不同理性是人类经过漫长历程发展起来的高级属的方式,在人类认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着性,它积淀着人类创造的文化成果和人类千百年来人类认识的全面发展。

积累的各种各样使社会有序化的规范。

人的思维、人的活动中普遍有效的认识方式,构成人类理性的二、理性、非理性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框架。

故理性是一种逻辑地分析认知世界,把握事理性是人类独有的特质。

理性使人在认识活动物本质,深入地进行独立探究,并进行设疑、判断和中用观念把握认识客体的本质。

人对客体从现象到选择的能力。

它追求普遍有效性和事物的完整性、本质的认识过程,是不能脱离人的能动思维操作,而合理性。

它不仅是人运用智力去理解和应付现实的思维操作必须遵循一定的逻辑方法和逻辑程序,认能力,更是人自己把握自己的能力以及自身诸种复识活动中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等逻杂而对立素质中的一股整合力量。

辑思维方法的运用,都以其理性的严密程序性和规非理性与理性有同样长的历史,与理性对立而范性使人从客体的表面深入到客体的本质。

为了准存在。

非理性,从字面上看就是“不是理性”之性,由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类必须以实践为基础此引而常常被理解为“不要理性”、“否定理性”,甚至在观念中分解、加工和改造对象,从而使认识客体以“丧失理性”,从而与理性一样发展为价值评判词,被观念的形式内化在认识主体的大脑中,完成对客体认为与低贱、野蛮、疯狂等同义。

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

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

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一、探讨非理性因素作用的必要性在传统的认识论研究中,人们往往较多地注重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而忽视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作用。

随着发展带来新问题的激化,理性因素作用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而非理性作用的积极作用及消极作用凸显。

1、非理性因素容易被忽视和曲解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当中,一方面,为达到预期的目标,人们普遍比较关注理性思维的指导作用,把理性思维指导看成唯一的和最正确的,因而忽略了非理性认识因素的作用。

理性主义者片面强调理性因素的至尊地位并认为非理性因素是理性实践的巨大障碍,而非理性主义者把非理性因素看作人的本质,看成是决定一切的东西。

从根本上颠倒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关系,否定了人是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事物能动性反映的本质作用。

2、新问题解决的迫切需要认识活动的更新面对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想要占取主导地位获得发展必须加大创新。

在创新中正是由于创新主体具有情感、直觉等非理性心理形式,才使得主体有自我表现、自我创新的冲动。

非理性具有突破性、非逻辑性的特征,在创新中非理性因素发挥的作用是别的因素无法取代的。

面对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人们很难在社会中正确把握自己,社会竞争越激烈,就越要稳定的心态。

只有加大对非理性因素积极作用的培养和消极作用的抑制,才能促进人的精神和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积极作用随着21世纪信息时代的到来,有价值的不再是信息而是你的注意力。

作为主体能动性体现的非理性因素,必然成为当今认识论研究的一个新的生长点。

1、非理性因素在认识选择过程中的作用人的选择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

在做出一系列认识活动中的选择过程中,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诱导作用,当人们面对一个感兴趣的对象时,会积极主动地去关注它引导人们进行发明创造;激励作用,积极的情感会激发认识主体的积极性给认识活动注入活力和生机;调节作用,非理性因素具有灵活性和跳跃性,能在认识过程出现断裂的情况下及时地做出反应改变原有的思维定势,实现认识的新突破。

非理性思维形成原因

非理性思维形成原因

所谓非理性思维,就是人们通过直觉、意志、欲望、本能等,认识和把握世界规律的思维方式。

非理性思维也有三个鲜明特征:一是思维的客体是思想本身,而不是客观世界;二是思维方式是曲线的,交互耦合作用下,产生放大或缩小效应,叠加原理失效,系统中要素独立性丧失,用数学符合表示为:1+1≠2,在思维表现上往往时空倒置,信马由缰;三是关注整体性,追求整体和谐。

无论是在科学落后、人类认识水平低下的古代,还是科技发展、人类认识能力不断提高的现代和未来,理性思维和非理性思维都是客观存在的,是人类思维中两种不可或缺的思维形式。

人的意识活动从来就是理性和非理性的辩证统一。

整个人类认识史,不仅是人类理性的发展史,也是非理性不断涌动的历史。

自然科学的研究早已证明,人的脑体分为大脑(左脑)和小脑(右脑),大脑有上千亿个神经细胞,它们之间通过突触相互联结,形成网络;大脑与小脑间存在耦合功能。

大脑主要从事语言、逻辑、数学等理性思维,小脑主要从事音乐、美术、文学和空间的知觉辩认系统等非理性思维。

因此,许多非理性思维能力强的人,比如作家、发明家等,往往小脑比一般人发达。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科学家们几乎一致断言,不管今后电脑如何发达,但它在本质上不可能超过人脑,因为再发达的电脑,也是按人编定的程序运作的;再复杂高深的程序,也是理性思维的产物,也只能按理性思维规律运行(“程序”本身就是理性思维最显著的特征),永远不可能产生只有在非理性思维领域才有的意志、欲望、激情等。

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迄今为止的人类智慧成果,也是理性思维和非理性思维共同创造的结果,特别是一些带有超越现实的创造发明,往往萌芽于非理性的科学幻想、预测。

比如,自由落体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蒸汽机和电灯的发明等,往往都是在科学的理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小脑产生非理性的思想飞跃实现的。

早在几千年前,中国民间就有了“嫦娥奔月”、“千里眼”、“顺风耳”之类神话。

1969年7月20 日美国阿波罗号载人宇宙飞船在月球成功着陆,以及现代射电望远镜、无线电通信等的高度发展,都使这些神话成了现实。

论理性和非理性的辩证统一

论理性和非理性的辩证统一

论理性和非理性的辩证统一论理性和非理性的辩证统一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理性和非理性是辨证统一的,理性在二者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人的各种活动都需要理性的指导,同时也不能忽视非理性的作用,所以我们处理问题解决事情时,既要重视理性也要重视非理性。

关键词:理性;非理性;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有认识能力,而认识能力主要有理性思维和非理性思维两部分构成。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理性和非理性是辩证统一的。

弄清楚二者的关系对于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而要弄清楚二者的关系,首先要要清楚理性和非理性的内涵。

首先就理性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对它进行阐述:第一,在存在论意义上,理性或与物质性相对应,或与动物性相对应,指的是一种特殊的实体,这种实体具有非凡的特质。

第二,在认识论意义上,理性思维是摆脱了对象的感性具体性和形象性,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和感性认识相对应而存在,作为高级的认识形式,它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征。

第三,在人的行为方式意义上,理性表现为人的自我约束能力。

对于非理性我们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释:第一,在存在论的意义上,非理性与人们的理智性灵魂或理性实体相对应的,指的是一种特殊的实体,这种实体具有理智无法穿越的神秘性质。

第二,在认识论意义上,所谓非理性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

狭义地说,精神要素一般不以理性思维为基础,在主体结构中属于非理智、非认知的方面,因而被称为非理性的因素。

广义的看,非理性因素还包括认识能力中不能被逻辑思维的概念所包含的主体心理形式,如幻想、想象、猜测、顿悟、直觉、灵感等,也包含在非理性因素中。

我浏览了很多资料发现目前学界对于理性和非理性的探讨的方法大体上是相似的,他们都没有纯粹的对理性和非理性两个概念进行纯概念的探讨,而是把他们放在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两个哲学思潮中去探讨二者的关系,从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斗争中去研究理性和非理性,在对二者关系探讨之后得出的结论中也可以发现很多相似之处,那就是不管是提倡理性的价值还是重视非理性的价值,他们都没有把二者绝对的对立起来,都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的研究问题的思维方式,都认为二者是辨证统一的。

非理性思维的例子有哪些

非理性思维的例子有哪些

非理性思维的例子有哪些左脑又称“知性脑”,左脑它具有语言、概念、数字、分析、逻辑推理等功能,下面是店铺为你们整理的关于非理性思维的例子有哪些的内容,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非理性思维的例子这里的理性人来源于经济学中“理性人”或者“经济人”假设,什么是理性人呢?可以简单的描述为: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最大的经济利益。

这种假设后来被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行为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所质疑,质疑的重点在于,人并不符合经济学中“理性人”的假设。

比如,对于饿了三天的乞丐来讲,给他吃的一定比给他一套名牌时装更开心。

再比如,当一个人被鳄鱼咬住了腿,我们知道鳄鱼咬住东西是不会松口的,作为理性人最佳方案是砍掉腿,保住其他部分。

用经济逻辑来判断,名牌时装比一顿饭更有价值,整个生命一定比一条腿更有价值,但当我们真的遇到这种情况时,多半不能理性处理。

为什么会这样?下面我们就通过三个方面,仔细聊聊理性人的非理性行为。

沉没成本损失厌恶心理账户沉没成本举个例子,假如你是一个球迷,花了不少钱买了一张自己非常喜欢的球赛门票,但在你准备去的时候,突然下起了大雨,路上能见度很低,而且路面积水严重,现在去看的话很容易发生危险。

现在我们再做一个假设,说有一个和你一样的球迷,也准备去看这场比赛,也同样被大雨堵在了家里,但不同的是,他的门票是公司送的,请问这个时候谁更可能去看这场比赛?调查发现,大部分自己买票的人会选择去看,而没有自己花钱买票的多半选择不去看。

从理性人假设的角度来看,那些几乎没有花任何成本就获得门票的人更应该去看比赛,但现实情况恰恰相反,原因在于我们实现某种利益最大化时,如果遇到阻碍,人们衡量的点就会发生改变。

即从关注收益变成关注成本,这里的成本就是沉没成本。

关于沉没成本的定义这里不多说,我们来说沉没成本的应用场景,比如国内人去澳门,很多人会抱着输赢不重要的心理去赌场赌一把,但我们想,赌博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赢钱吗?为什么这个时候会变的不重要?原因就在于心理衡量点发生了变化,这个时候大部分人是以花了钱和时间来澳门旅游这个已付出的沉没成本来衡量赌博这件事情,心理活动就是:既然已经损失了,就没必要在意赌博上的那点输赢了,这实际上和冒雨去看球赛是一个道理。

常见非理性思维

常见非理性思维

1.非此即彼非此即彼又称为黑白分明、极端化或对立分割性思维,指学生用简单的二分法看待事物,习惯于对事物得出一个确定的结论(是或非,对或错,好或坏),对事物要么全部接受、要么全盘否定的思维方式。

在低年级,学生的年龄较小,认知能力较低,只能接受简单的二分法原则,于是教育过程中经常以这样的方式提问,如“这道题这么做对不对?”或“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当这一过程被习惯化以后,学生思考任何问题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对不对”、“好不好”等,没有意识到是非对错只是事物的两个极端方面,在它们之间还有许多中间状态。

教育者过分强调“典型”而忽略了事物存在的其他大量的中间状态是学生形成“非此即彼”的思维习惯的主要原因。

2.灾难化灾难化又被称为认命,指学生对未来持过分消极的预期,往往把一次失败看成是一场灾难。

这样的学生往往不自信,自主性较差,受暗示性强,一个细微的外部刺激也会引起他许多极端的想法,带来强烈的情绪反应。

比如,某学生仅因为一次作业没有做好受到老师的批评,就产生消极认识,认为自己一定是一个差生,老师肯定对自己非常失望,再也不会欣赏自己,进而悲观、抑郁,学习成绩不断下降。

学生形成灾难化的思维方式一方面和自身的特质有关,另一方面和教师平时的教育方式有关。

这并不是说教育者在学生犯错误时不能批评,而是应注意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指正时,要根据受教育者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

对年龄较小、比较敏感或脆弱的学生不要使用过于严厉的言辞,而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教育之后,还要随时观察学生的反应,必要时,可以向学生解释自己的初衷,消除批评造成的不良影响,以沟通思想,达成理解。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对外部评价的正确认识,能理性地看待表扬与批评。

3.无端否定无端否定就是不合理地否定自己的积极经历、事迹或素质。

某学生一次考试取得了好成绩,但这并未增强他的信心,因为他认为这只是自己运气好,考试发挥得好,并不能说明自己有能力,学习方法得当。

常见非理性思维

常见非理性思维

常见非理性思维一、关键信息1、非理性思维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常见非理性思维的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非理性思维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应对非理性思维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培养理性思维的策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协议内容11 引言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受到各种非理性思维的影响,这些思维方式可能导致错误的判断、决策和行为,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不良后果。

因此,了解常见的非理性思维及其特点,掌握应对和纠正的方法,对于培养理性思维、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111 非理性思维的定义非理性思维是指那些不符合逻辑、缺乏客观依据、以偏概全、过度概括或受情绪主导的思维方式。

它们往往违背了理性思考的原则,导致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处理出现偏差。

112 常见非理性思维的类型1121 过度概括基于少数或个别事件就得出普遍、绝对的结论。

例如,一次考试失败就认为自己永远无法在该学科取得好成绩。

1122 灾难化思维将一个小问题或挫折想象成极其严重和无法应对的灾难。

比如,一次面试表现不佳就觉得自己的职业生涯会因此毁掉。

1123 非黑即白思维看待事物只有绝对的好与坏、对与错,没有中间地带。

例如,认为一个人要么是完全的好人,要么是十足的坏人。

1124 以偏概全仅根据部分特征或情况就对整体做出判断。

比如,因为某个地方的人有不良行为,就认为该地所有人都不好。

1125 情绪化推理根据当下的情绪来判断事情的真相和价值,而不是基于客观事实。

例如,心情低落时觉得一切都没有希望。

12 非理性思维的影响121 心理压力非理性思维容易引发焦虑、抑郁、恐惧等负面情绪,增加心理压力,影响身心健康。

122 人际关系可能导致人际交往中的误解、冲突和矛盾,破坏良好的人际关系。

非理性认知与心理健康

非理性认知与心理健康

非理性认知的感念和ABC理论非理性认知方式(irrational, illogical personality)是以负性思维或不合逻辑的观念看待人或事物的一类个性特征。

他们的思维方式是将一般人认为正常的事情当成自己的压力源,拿着鸡毛当令箭,看不到光明,“一定,必须、应该”挂在嘴上,祀人无事忧天倾。

因此,我们称之为不合理信念。

艾利斯认为,人们天生具有理性和非理性两种潜质。

一方面,人们天生的知道自我保护,对自己的想法进行思考,从错误当中学习;另一方面,人们也会自我贬损,短见识,不愿意透彻地想问题,重复同样的错误;同时,人们的非理性想法通过他们生活在其中的文化和家庭得到进一步恶化。

非理性认知理论的基本特点是:事件本身不引起情绪问题,情绪问题是由人们对事件的看法和观念导致的。

这也是艾利斯(Eilis)的著名ABC理论的核心思想。

ABC理论如下:^( activating event ):诱发性事件;B {belief):信念和思想;C (consequence):结果。

A-"B一C非理性认知的作用方式艾利斯(Ellis)将非理性认知方式的表现归纳为10种:(1)有价值的人应当是全能的。

一个人要有价值就必须很有能力,并且在可能的条件下很有成就。

(2)绝对化。

例如,某某人绝对很坏,所以他们必须受到严厉的责备和惩罚。

(3)逃避困难和推卸责任,可能要比正视它更容易。

(4)任何事情的发生都应该和自己期待的一样,任何问题都应得到合理解决。

(5)宿命论。

人的不麦绝对是外界造成的,人无法控制自己的悲观、忧愁和不安。

(8)一个人过去的历史对现在的行为起决定作用,一件事过去曾影响自己,所以现在也必然影响自己的行为。

(7)自己是无能的,必须找一个比自己强的靠山才能生活;自己是不能控制情感的,必须有别人安慰自己。

(g)不愉快的情绪是由外界引起的;其他人的不安和动荡也必然引起自己的不安和动荡。

(9)和自己接触的人必须都喜欢和赞许自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理性认知:
● 人应该得到生活中所有对自己是重要的人的喜爱和赞许;
● 有价值的人应在各方面都比别人强;
● 任何事都应按自己的意愿发展,否则会很糟糕;
● 一个人应该担心随时可能发生的灾祸;
● 情绪由外界控制,自己无能为力;
● 已经定下的事是无法改变的;
● 一个人碰到的种种问题,总应该都有一个正确、完满的答案,如果一个人无法找到它,便是不能容忍的事;
● 对不好的人应该给予严厉的惩罚和制裁;
● 逃避困难、挑战与责任要比正视他们容易得多等等。

⊙绝对化要求:这是最常见的一种不合理信念。

指人们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对某一事物怀有其必定会发生或必定不会发生这样的信念,它常与"必须"、"应该"这样的词连在一起,如"我必须做得最好"、"他必须那样做才对"等。

⊙过分概括化:它是一种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信念。

过分概括化的人在看问题时容易走极端,往往导致对自身或他人的不合理评价。

如一遇失败便认为自己"没用"、"非常笨"、"不可救药";或别人稍有过失就认为这个人无一可取,全面否定。

持有这种信念的人要么会导致盲目自责自罪、自卑自弃,要么会一味责备他人或外在环境,产生敌意、愤怒等不良情绪。

⊙糟糕透顶:这种不合理的信念认为某一事情发生了,必定会非常可怕,非常糟糕,非常不幸。

个体一旦具有这种信念,就会产生焦虑、悲观、抑郁等不良情绪体验。

许多同学的考前焦虑多数是因为持有这种信念一起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