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报告规范
传染病报告管理规范和指南

传染病报告管理规范和指南➢(1)属地管理原则➢传染病报告实行谁接诊,谁报告。
监测病例遵循属地管理的原则。
➢(2)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履行传染病报告职责的机构为责任报告单位,主要是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卫生检疫机构;责任报告单位执行职务的人员为责任报告人,主要是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和检疫人员、疾病控制人员、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
哪些病种需要报告?➢39种法定传染病疑似病人、临床诊断、实验室诊断病例。
➢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白喉、疟疾的病原携带者。
采供血机构艾滋病检测阳性检测结果。
➢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等重点监测疾病。
哪些病种需要报告?----法定传染病➢第一类甲类传染病第二类乙类传染病第三类丙类传染病➢诊断标准➢2种新纳入法定传染病的病种,手足口病和甲型H1N1流感根据国家文件。
➢其余37种传染病已修订为卫生行业标准,并可在卫生部网站下载。
哪些病种需要报告?—其它传染病➢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如何报告?➢监测报告工作流程填卡→检查→核对→录入➢甲类和按照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在疾病诊断后2小时内上网报告。
➢其它乙类和丙类传染病在诊断后24小时内报告。
➢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检疫机构的责任报告人在发现法定传染病病人后,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进行报告。
发现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应及时补报。
在健康体检过程中或采供血机构、医学检验机构执业活动中,检测出工作规定中要求的传染病病原阳性者时,均按病原携带者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进行报告。
➢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发现法定传染病病人时,应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报由当地负责传染病管理的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核实后,按规定时限和程序进行报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现场调查人员在发现法定传染病时,由当地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与调查的专业人员填写报告卡,按规定时限和程序进行报告。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24年版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是指对传染病信息报告的内容、报告者、报告流程和报告时限等进行规范和管理的措施。
2024年版的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是在前几年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和完善的,旨在加强传染病信息的报告、监测和控制,提高公众的健康安全意识,确保对传染病的预警和防控工作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
一、报告对象1.医疗机构:各级医疗机构应配备专职或兼职传染病信息报告员,负责传染病信息的报告工作。
2.流行病学调查机构:流行病学调查机构应及时报告所调查到的传染病疫情信息,并提供相关报告资料。
3.医务人员:医务人员对于发现和诊治传染病病例的信息有责任及时向所在单位报告。
二、报告内容1.传染病的基本信息:包括传染病名称、病原体、临床表现、传播途径等基本信息。
2.病例信息:包括病例患者的个人信息、就诊时间、就诊医疗机构等信息。
3.疫点信息:包括疫点的具体地址、疫情发生时间、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等信息。
4.防控措施:报告应包括已采取或计划采取的传染病防控措施,例如隔离措施、消毒措施等。
三、报告流程1.发现病例:发现疑似传染病病例的医务人员应立即向所在单位的传染病信息报告员报告。
3.上报中心:上级机构应将报告的传染病信息及时上报国家和地方主管部门的传染病防控中心。
4.分析评估:传染病防控中心应及时对传染病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四、报告时限1.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在发现传染病病例后应当在6小时内报告至所在地区的传染病信息报告员。
2.流行病学调查机构:流行病学调查机构在完成疫情调查后应当在24小时内报告相关传染病信息。
3.传染病信息报告员:传染病信息报告员应当在接到报告后的2小时内向上级机构报告。
五、报告程序1.建立传染病信息报告制度:各级机构应建立完善的传染病信息报告制度,并将其纳入日常工作管理中。
2.加强报告员培训:传染病信息报告员应定期接受培训,提高其报告工作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3.建立信息报告平台:各级机构应建立信息报告平台,方便各个报告单位之间的信息交换和共享。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23版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23版引言传染病信息报告是重要的公共卫生措施之一,为了加强传染病信息报告的管理和规范,提高传染病监测和应急处置能力,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的目的是明确传染病信息报告的相关要求和流程,保障传染病信息的及时准确上报,实现信息共享和协调合作。
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相关机构。
一、报告要求1.报告对象:所有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机构等单位应当按照本规范要求报告各类传染病病例和疫情信息。
2.报告种类:传染病信息报告包括病例报告、疫情报告、传染病预警报告等。
3.报告内容:传染病病例报告应包括病例基本情况、就诊经过、病原学检测结果等信息;疫情报告应包括病例数量、地理分布、传播途径等信息;传染病预警报告应包括疫情趋势、传染病监测结果等信息。
二、报告流程1.报告责任人:每个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指定专门人员负责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确保报告的及时准确性。
2.报告时限:传染病病例报告须在发现初次病例后的24小时内上报,疫情报告须在疫情发生后的48小时内上报,传染病预警报告须在发现异常情况后的2小时内上报。
3.报告途径:传染病信息的报告可通过电子报告系统、电话报告以及纸质报告等方式进行,其中电子报告系统为首选方式。
4.报告接收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指定专人负责传染病信息的接收和处理工作,并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共享。
三、信息管理1.信息收集: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应建立健全传染病信息的收集机制,定期收集病例和疫情信息,并记录相关数据。
2.信息存储:传染病信息应以电子化方式进行存储,建立数据库,并对数据库进行备份和加密,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3.信息分析: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对收集到的传染病信息进行定期分析和评估,并将分析结果用于制定防控策略和决策参考。
4.信息发布:传染病信息发布应及时准确,采取多种方式发布,包括网站公告、媒体通报等,提醒公众关注和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医院传染病报告制度

医院传染病报告制度医院传染病报告制度在不断进步的社会中,制度的使用频率逐渐增多,制度是一种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规章或准则。
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制定制度吗?以下是作者精心整理的医院传染病报告制度,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医院传染病报告制度1一、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测(一)我院承担责任范围内传染病疫情信息的监测、报告任务,我院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均为责任报告人。
(二)传染病疫情报告执行首诊负责制。
谁发现、谁报告,疫情管理实行责任追究。
(三)医院在门、急诊设立预检分诊点,对发热、疱疹和腹泻病人进行预检、登记、分诊,及时监测、分诊传染病患者。
(四)传染病专职员随时通过院内信息化系统进行传染病疫情主动监测,另设专人对疫苗针对传染病进行主动和被动监测。
二、传染病疫情报告:(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传染病。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传染病分为甲类(2种)、乙类(26种)和丙类(11种)。
甲类: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
丙类: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2、国家卫生计生委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和按照甲类管理开展应急监测报告的其他传染病。
3、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的传染病: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尖锐湿疣、结核性胸膜炎等和其他爆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4、不明原因肺炎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
学校传染病检测与报告规范

学校传染病检测与报告规范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学校传染病的传播,保障师生的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相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一、检测对象与范围1. 检测对象:全校师生。
2. 检测范围:所有教学、生活、活动场所。
二、检测指标与方法1. 检测指标: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要求,对以下传染病进行监测:- 流感- 肺结核- 水痘- 手足口病- 病毒性肝炎- 细菌性痢疾- 伤寒、副伤寒- 淋病- 梅毒- 艾滋病2. 检测方法:- 症状观察:通过日常观察,了解师生是否存在传染病症状。
- 实验室检测:对于疑似病例,及时进行实验室检测,确认病情。
三、报告程序与时间1. 发现疑似病例时,立即报告学校卫生室(保健老师)。
2. 学校卫生室(保健老师)接到报告后,应在2小时内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通过校园网络直报系统上报至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 对确诊病例,学校应在24小时内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报告。
四、防控措施1. 学校应建立健全传染病防控制度,定期组织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提高师生的自我防护意识。
2. 学校应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定期进行消毒、灭虫,确保校园环境整洁。
3. 学校应加强食品安全管理,预防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
4. 学校应加强师生健康监测,对疑似病例及时采取隔离措施,防止病情扩散。
5. 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社区的沟通,共同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
五、培训与演练1. 学校应定期组织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提高师生的自我防护能力。
2. 学校应定期开展传染病防控演练,提高应对传染病疫情的能力。
六、考核与评价1. 学校应定期对传染病防治工作进行考核,评估防治效果。
2. 学校应根据考核结果,不断完善传染病防控制度,提高防控水平。
本规范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如有未尽事宜,可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补充。
学校传染病检测与报告规范制定单位:XX学校制定日期:XXXX年XX月XX日---以上就是学校传染病检测与报告规范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医院传染病报告制度_1

医院传染病报告制度医院传染病报告制度1(一)传染病1、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的病人,禽流感、肺炭疽、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时,立即报告(2小时内)防保科,并报出传染病报告卡。
2、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乙类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在12小时内,报出传染病报告卡。
3、认定发现传染病的时间,在一般情况下,病区以化验室结果报出的时间为准,1天或1天以上为迟报,3天或3天以上为漏报。
4、门诊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符合临床症状的传染病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时,按法定报告时间报出,否则,按不报定性。
5、对发现法定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不报或漏报的责任人,每发现一例,扣奖金100元;每发现一例迟报的责任人,扣奖金50元。
6、发现甲类、乙类传染病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必须填写报告卡,填写报告卡必须按规定填写清楚,不得缺项,如发现缺项,每项扣奖金5元。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医院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的相关条款可予1000元以下的处罚,情节较严重的,按有关法律,给予直接责任人行政处分。
1、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因不报或漏报,造成严重后果的。
2、造成传染病的医源性感染、医院内感染、实验室感染和致病性微生物扩散的。
3、因执行职务人员工作疏忽,末及时采取措施,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
(二)慢性病、职业病1、被确定为需要报告的慢性病,按规定的报告制度向防保科报告。
2、医务人员在日常门诊,住院工作中发现居住市区的病人,患有冠心病急性发作,新发糖尿病、恶性肿瘤等规定的慢性病必须在出院前报防保科,否则作漏报处理,每发现一例扣奖金50元。
3、填写报告卡必须按规定填写清楚,不得缺项,如发现缺项,每项扣奖金5元。
4、医务人员在日常门诊,住院病人中发现急性职业病、急性职业中毒或疑似病人,以及属于在生活中误服或口服引起的农药中毒病人时,应及时(2小时)向防保科报告,并在24小时内填写报告卡(向防保科索要)。
传染病信息报告规范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手足口病、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11种 )
卫生部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
三、报告病种
其他传染病 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年终总结
点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202X
一.医疗机构职责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传染病诊断、报告和登记制度;负责对本单位相关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信息报告培训;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传染病疫情的调查。
二、责任报告单位及报告人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填卡说明
工作单位:填写患者的工作单位,学生应在此栏填写就读学校和所在班级。 联系电话:填写患者的联系方式。 病例属于:在相应的类别前打√。用于标识病人现住地址与就 诊医院所在地区的关系。 现住地址:至少须详细填写到乡镇(街道)村、组。现住址的填写, 原则是指病人发病时的居住地,不是户藉所在地址。 职 业:在相应的职业名前打√。 病例分类:在相应的类别前打√。采供血机构报告填写献血员 阳性检测结果;乙肝、血吸虫病例须分急性或慢性填写。 发病日期:本次发病日期;
八、报告时限
九、审核
传染病报告卡录入人员对收到的传染病报告卡须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对有疑问的报告卡必须及时向填卡人核实。
转诊病例发生诊断变更、死亡时,由转诊医疗机构填写订正卡,
传染病报告规范内容包括

传染病报告规范内容包括摘要传染病报告是对某一地区或群体中出现的传染病情况进行系统搜集、分析和报告的过程。
本文将介绍传染病报告的规范内容,并指导如何正确填写传染病报告。
引言传染病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它具有广泛的传播能力和较高的感染率,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都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及时了解和掌握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情况,各级卫生部门需要及时收集、分析和报告传染病的相关数据。
报告内容以下是传染病报告的规范内容:1. 报告单位和时间在报告的开头,需要注明报告单位和报告的时间。
报告单位是指进行传染病报告的单位或部门名称,如卫生部门、医院或疾控中心等。
2. 病例基本信息接下来是病例的基本信息,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籍贯、职业等。
这些信息将有助于分析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和影响因素。
3. 病情描述在病情描述中,需要详细描述患者的主要症状、病程和就诊情况,包括就诊医院、就诊时间和就诊科室等。
这些信息有助于了解传染病的发展和传播过程。
4. 感染源追踪在感染源追踪中,需要描述患者可能的感染源和接触史,包括接触过的人员、地点和物品等。
这将有助于确定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防控措施。
5. 传染病监测情况在传染病监测情况中,需要列出患者的传染病监测结果,包括病原体检测、病例数量和发病率等。
这有助于掌握传染病的发生趋势和变化规律。
6. 防控措施在防控措施中,需要详细描述对传染病的防控措施,包括流行病学调查、病例隔离、密切接触者追踪和消毒等。
同时,还需要评估防控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7. 报告结论在报告结论中,需要总结传染病的发展趋势和防控效果,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这将有助于进一步改进传染病的防控措施和策略。
结论传染病报告是及时了解和掌握传染病情况的重要手段,正确填写传染病报告有助于准确分析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和变化规律,有效制定和实施防控措施。
因此,各级卫生部门和医疗机构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及时填写和提交传染病报告。
*注:以上仅为传染病报告的规范内容,具体填写方式和要求可能因地区和时间而有所不同,请按照当地的相关规定进行填写。
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五篇)

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1、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的督查由“传染病疫情管理领导小组”负责。
2、责任报告人发现传染病时,在抢救处置患者的同时应及时、规范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3、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时,要立即电话报告预防保健科。
4、疫情管理人员须将传染病报告卡和网络直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登记,汇总定期报院领导小组。
5、中心领导小组组织中心内自查传染病漏报外,配合区疾控进行漏报抽查。
并将检查结果报中心主任,必要时通报全中心。
6、疫情管理人员应每周、月、季、年定期开展传染病漏报、迟报检查。
7、中心领导小组根据各科的漏报和传染病报告卡,以及网络直报中存在的问题,按传染病疫情管理奖惩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进行处置。
广瑞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传染病疫情登记制度1、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的质量要求:(1)内容填写完整,不得漏项:____岁以下儿童必须填写家长姓名;现地址应填写到最小单位,城市应填写到区(县)、街道、门牌、幢、室,农村应填写到乡、自然村。
对于单位内宿舍应在单位前写明____区____路;户口地:卡片除填写现住址外,还应填写户口地,以确定该病人是否为外地人口,否则为不完整卡片。
(2)填报订正卡或初报卡均要做出标记。
(3)填写各项目要准确,病人住址要详细具体,字迹工整易辨认。
(4)按规定时间报告,初诊日期为医院对病人做出明确诊断的日期,应与报告日期在同一天,否则为不及时。
2、社区负责网络报告的传染病卡片质量,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发病日期、诊断日期、诊断依据、病名、医生填卡日期、地址,地址应选择到街道(乡镇),否则为不合格卡片。
卡片生产日期即为网络直报日期。
实行网络报告的医疗机构保存传染病报告卡,保存期____年。
责任报告单位应设立《专用疫情登记簿》。
在报出《传染病报告卡》的同时,按规定进行疫情登记,《专用疫情登记簿》保存____年。
3、中心建立核对和每月自查制度。
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二)一、本单位为法定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均为责任报告人。
传染病报告制度标准版(8篇)

传染病报告制度标准版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执业医士有义务做好传染病的登记、报告。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瞒报、迟报、谎报或授权他人瞒报、迟报、谎报。
一、临床医生必须按规定做好门诊日志的登记工作,填写专卡和传卡,要项目齐全、字迹清楚,住址写到行政自然村,不得有缺项、漏项。
二、发现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须在两小时内报告防疫科,乙类及丙类传染病须在六小时内报告。
三、发现传染病暴发,食物中毒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首诊医生以最快的速度报告防疫科。
四、防疫科每月对辖区内的门诊和住院日志进行一次检查核对。
五、医院防保人员应根据《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对甲、乙、丙类传染病疫情按要求时限网上直报。
六、医务工作者在医疗过程中,对疑似或确诊甲、乙、丙类传染病不按要求瞒报、缓报、谎报,一经查实将给予教育、经济处罚,并及时补报,情节严重者按《传染病防治法》规定追究行政、法律责任。
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一、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和检疫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
责任疫情报告人在执行职务的过程中发现有法定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必须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进行疫情报告,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二、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
依照有关法规对责任疫情报告人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建立疫情管理组织,指定专职疫情管理人员,负责本单位或所辖区域内的疫情报告工作。
疫情管理人员在报告疫情的同时应及时向单位负责疫报的科主任(组长)或分管领导进行通报。
必须实现计算机网络直报或创造条件实现计算机网络直报。
三、责任报告人在首次诊断传染病后,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由填写人上交单位疫情报告责任人员或由单位指定的疫情报告人统一到各科室收集,统一通过疫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报告。
传染病报告卡由录卡单位保留三年四、责任报告单位对甲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乙类传染病中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的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应于____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传染病信息报告是指对发现的传染病病例及疫情进行及时、准确、完整的报告,以便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预防传染病的扩散。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障公众健康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规范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提高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效率和水平,特制定以下管理规范:一、报告范围。
传染病信息报告的范围包括各类传染病病例和疫情。
传染病病例包括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死亡病例。
疫情包括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和聚集性疫情。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疾控机构、实验室和其他相关单位都应当对发现的传染病病例和疫情进行及时报告。
二、报告程序。
1.发现传染病病例或疫情的单位应当在24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按照要求提供相关信息和样本。
2.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在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组织调查和处置,并将调查结果及时报告上级部门和公众。
3.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建立传染病信息报告的网络化平台,实现信息的及时共享和交换。
三、报告内容。
传染病信息报告的内容应当包括病例的基本信息、病情发展情况、治疗情况、密切接触者情况等。
对于疫情报告,还应当包括疫情的传播途径、暴发地点、暴发时间、暴发规模等详细信息。
四、报告要求。
1.传染病信息报告应当做到准确无误,不得隐瞒病情或虚报疫情。
2.报告人员应当严格按照报告程序操作,确保信息的及时性和完整性。
3.报告人员应当对报告内容进行认真核实,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五、报告效果。
传染病信息报告的及时、准确、完整对于及时制定控制措施、减少疫情扩散、保护公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根据报告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加强对密切接触者的监测和隔离,遏制疫情的蔓延。
六、报告责任。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的传染病信息报告责任制,明确报告人员的职责和义务。
对于故意隐瞒病情或虚报疫情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七、报告监督。
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监督检查,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和处理。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定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定一、总则为了做好传染病的监测和控制工作,及时掌握传染病的发病情况和传播趋势,确保公众的健康和安全,特制定本管理规定。
二、信息报告的范围1.传染病病例报告:各级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应当及时向上一级卫生主管部门报告发现的传染病病例,并汇总报送至上级卫生主管部门。
2.传染病疫情报告: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格式,向上级卫生主管部门报告传染病的疫情情况。
3.传染病监测报告: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定期进行传染病监测,并将监测结果报告给上级卫生主管部门。
三、信息报告的内容1.传染病病例报告应包含以下内容:(1)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址等。
(2)患者的病情情况,包括症状、就诊医院、确诊时间等。
(3)患者的接触史,包括是否与其他传染病病例有接触等。
2.传染病疫情报告应包含以下内容:(1)各类传染病的疫情统计数据,包括发病人数、死亡人数等。
(2)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传播趋势分析。
(3)传染病的防控措施和效果评估。
3.传染病监测报告应包含以下内容:(1)各类传染病的监测数据,包括发病率、死亡率等。
(2)传染病的变异情况和感染源分析。
(3)传染病的病原学研究和预测分析。
四、信息报告的时间要求1.传染病病例报告应当自发现之日起24小时内报告。
2.传染病疫情报告应当根据规定的时间节点进行定期报告。
3.传染病监测报告应当按照规定的时间节点进行定期报告。
五、信息报告的方式2.传染病疫情报告应当以书面形式报送至上级卫生主管部门。
3.传染病监测报告应当通过电子邮件、网络平台等方式报送至上级卫生主管部门。
六、信息报告的保密1.传染病信息报告涉及个体的隐私问题,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和医疗机构应当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确保传染病报告信息的保密性。
2.传染病信息报告仅用于传染病的监测和控制工作,未经相关部门批准,不得用作其他用途。
七、信息报告的监督和管理1.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其按照规定报告传染病信息。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文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传染病的监测和防控工作,规范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确保传染病疫情的及时、准确和全面报告,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
第三条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包括传染病报告的内容、方式、程序和时限,以及相关责任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和义务等。
第四条传染病报告的原则是公开、透明、及时、准确。
第五条传染病报告的内容包括疫情情况、病例报告、疫情动态、防护措施、防控指南等。
第二章传染病报告的方式和程序第六条传染病报告的方式包括纸质报告、电子报告和现场报告。
第七条传染病报告的程序包括下列环节:(一)收集传染病报告的相关信息;(二)汇总报告信息,形成综合疫情报告;(三)报送疫情报告给上级卫生主管部门;(四)责任部门及时采取措施,并将防控情况及时报告上级卫生主管部门。
第八条传染病报告的时限为发现疫情发生后24小时内报告,疫情情况不断变化时,及时报告疫情动态。
第三章传染病报告的责任部门和人员第九条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负责制定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的制度,组织开展培训和考核。
第十条地方各级卫生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组织实施。
第十一条卫生监督机构负责对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的监督和检查。
第十二条各医疗机构和公共场所负责发现传染病疫情后第一时间报告,并按照卫生主管部门的要求提供相关信息。
第十三条个人和公众应提高健康意识,如发现可能的传染病病例,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第四章传染病报告的职责和义务第十四条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传染病报告的组织和指导,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
第十五条卫生监督机构应当加强对传染病报告的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第十六条医疗机构和公共场所应当落实传染病报告的责任制,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流程。
第十七条个人和公众应当及时报告发现的传染病情况,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防控工作。
传染病登记报告制度(最新4篇)

传染病登记报告制度(最新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传染病登记报告制度(最新4篇)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方需要用到制度,制度是指一定的规格或法令礼俗。
传染病病上报原则

传染病上报原则一、传染病(一)甲类(2小时内上报):鼠疫、霍乱(二)乙类(24小时内上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
乙类传染病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炭疽中的肺炭疽,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三)丙类(24小时内上报):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四)其他法定管理以及重点监测传染病(24小时内上报):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水痘、肝吸虫病、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羌虫病、森林脑炎、人感染猪链球菌、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不明原因肺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其它。
二、常见传染病报告细则(首诊医师负责制)(一)乙肝1、大三阳(1、3、5 )+慢肝体征(或肝功能异常ALT>40U/L )→慢性乙肝确诊病例2、小三阳(1、4、5)+体征(或肝功异常)+DNA阳性→急性(或慢性)确诊乙肝3、小三阳+症状、体征(或肝功异常ALT>40U/L)→急性(或慢性)疑似乙肝切记:仅仅大三阳、小三阳是不能诊断为乙肝的。
4、必须进行网络报告的情况包括:①首次诊断的疑似或确诊的急性乙肝病例和慢性乙肝病例;②以往曾被诊断过乙肝,报告情况不清楚的病例,对首次到本院就诊进行一次性报告③既往病例再次就诊时,如诊断结果发生变更或因乙肝死亡的,应再次报告5、不需要进行网络报告的情况有:①乙肝病原携带者。
②乙肝肝硬化、乙肝肝癌。
③以往曾在本院明确报告过且诊断结果没有发生变更者的乙肝病例。
传染病报告要求

传染病报告要求
背景
传染病报告是指对感染传染病的患者或疑似患者情况进行收集、统计并上报的一项工作。
通过及时准确地报告传染病疫情,可以帮
助卫生部门迅速采取控制措施,保护公众健康和防止传播。
报告要求
下面是传染病报告的一些要求,以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1. 及时性:任何确诊的传染病病例都应立即报告给当地卫生部门,以便他们能够及时采取行动。
报告应在发现病例后的24小时
内完成。
2. 病例信息:报告应包括以下信息:患者姓名、性别、年龄、
联系方式;疾病名称和病情描述;确诊日期和地点。
3. 疫情调查:为了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范围,报告还应包
括患者的接触史、旅行史和就医情况等。
这些信息有助于卫生部门
确定防控措施。
4. 保密性:报告中的个人身份信息和病例信息应得到保护,不应泄露给未授权的人员。
只有卫生部门和相关医疗机构才能使用这些信息进行疫情监测和控制工作。
5. 报告途径:报告可以通过电话、电子邮件或在线平台进行,具体方式由当地卫生部门确定。
确保报告方式简单易行,并能及时传递给有关部门。
6. 责任分工:针对不同层级的卫生部门和医疗机构,应明确报告的责任分工和流程,以便快速高效地执行报告工作。
总结
传染病报告是保护公众健康的重要工作。
准确、及时地报告疫情对疫情的控制和防止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各级卫生部门和医疗机构应积极推行传染病报告要求,确保疫情监测和控制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本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本一、引言传染病信息报告是指对于发现的传染病病例或疫情情况进行有效的汇报和记录。
及时准确的传染病信息报告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手段,对于保护公众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规范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提高信息报告的质量和效率,制定本管理规范。
二、报告对象本规范适用于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其他有关单位的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
三、报告内容1.病例基本信息报告应包括病例的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居住地等。
2.病情描述报告应对病例的临床情况进行详细描述,包括症状、体征等。
3.病例流行病学史报告应对病例的流行病学史进行记录,包括病例的接触史、旅行史、聚集性发病情况等。
4.实验室检测结果报告应对病例的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汇报,包括病原学检测结果、血液学检测结果等。
5.防控措施报告应对病例的防控措施进行记录,包括病例的隔离治疗情况、密切接触者的追踪管理等。
四、报告流程1.发现疑似病例一旦发现疑似传染病病例,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隔离,并安排接受相关实验室检测。
2.确认诊断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确认病例的诊断,同时将病例的基本信息填写在传染病信息报告表上。
3.报告上级将填写完整的传染病信息报告表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同时将实验室检测结果和相关资料一并提交。
4.上报省级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传染病信息报告后,及时核实病例的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
五、报告要求1.及时病例的传染病信息报告应在发现后的24小时内完成,并上报上一级机构。
2.准确传染病信息报告应准确无误地填写,确保报告内容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3.统一传染病信息报告应采用统一的格式和标准,确保信息能够顺利传递和汇总。
六、报告监督1.随机抽查对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进行随机抽查,提高报告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2.督促指导定期组织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督促指导,提高报告的质量和效率。
七、报告保密传染病信息报告涉及个人隐私和国家安全,应严格保密。
传染病报告管理规范

传染病报告管理规范传染病报告管理规范是指对传染病发生、传播和防控情况进行及时、准确、全面、科学报告与信息交流的管理规范。
传染病报告管理规范的实施,有助于提高传染病监测和防控工作效率,保障公众健康安全。
下面将从报告对象、报告要求、报告程序和报告联络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传染病报告管理规范。
一、报告对象:1.医疗机构:各级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传染病监测与报告制度,严格按照规定完成传染病报告工作。
2.医务人员:医务人员在发现疑似传染病病例时,应立即报告并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
3.其他关键行业人员:如酒店、旅游、交通、餐饮等行业人员,发现疑似传染病病例时,应及时向卫生部门报告。
二、报告要求:1.及时:立即上报可疑或确诊的传染病病例,不得拖延或隐瞒。
2.准确:报告内容应准确无误,包括病例基本信息、病情变化、流行病学特征等。
3.全面:对所有疑似和确诊的传染病病例进行报告,不得有遗漏。
4.科学:报告内容应符合科学原则,依据具体病种对病例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提供科学依据。
三、报告程序:1.确认病例:医务人员在初步诊断为传染病病例时,应立即进行相关检测以确诊,并向所在医疗机构报告。
2.医疗机构报告:医疗机构应及时将诊断为传染病病例的情况报告至地方卫生行政部门。
3.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应按照相关要求,将医疗机构报告的传染病病例情况及时上报至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4.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收到下级报告后,应做出科学判断,并对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指导地方预防控制工作。
四、报告联络:1.数据共享: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及时、准确地共享传染病病例相关数据。
2.多部门协作:为了加强传染病的监测和防控工作,各相关部门应加强协作,共同制定传染病报告管理规范,并在工作中实施。
3.多级协调:根据传染病防控需要,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建立协调机制,做好上下级之间的传染病报告衔接工作。
总之,传染病报告管理规范对于传染病发生、传播和防控的及时响应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发现以下情况时,建议立即向诊断医生核实,并报 告分管领导; Ⅰ 发现甲类传染病和按照甲类管理 的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卫生 部规定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 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Ⅱ 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不明原因死亡病例。 Ⅲ 发现同一种急性传染病在 同一自然村、街道、集体单位(场所)一日内出现 3例及以上,或一周内出现5例及以上。
• 其他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传染病暴发 疫情,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要求报告。(接到报告2小时内通过网络报告)( 单病例预警信息2小时内确认,其他24小时确认)
实用文档
三、传染病监测报告工作流程及信息流程
• 依法报告的传染病,由责任报告人负 责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 卡》(以下简称传染病报告卡),由 责任报告单位负责组织录入报告卡信 息,由县(区)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 制机构负责审核。
实用文档
二、报告时限
• 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 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 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 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 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 小时内将传 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 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 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 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 制机构报告,并于2 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 告卡。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
实用文档
主要内容
• 第一部分:工作依据 • 第二部分:大疫情传染病信息报告
实用文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一部分:工作依据
• 传染病防治法 • 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与技术指南(2005试行版
) •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
) • 鲁卫疾控发〔2007〕2号《关于印发山东省疾控机构对医
• 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卫生机构网络直报人员应及时 检查报告卡,如发现填写不完整、不准确,或有错 项、漏项,应及时通知报告人核对报告卡内容;而 后将传染病报告卡信息及时、准确、完整地录入网 络直报系统。对重复报告的卡片进行标注(纸质报 告卡备注:报卡时间及卡号),不再进行网络直报
实用文档
。
• 如发现甲类传染病、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 时,网络直报人员应立即向诊断医生核实,并 报告分管领导;同时以最快的方式报告属地县 (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时向本单位相 关科室发出预警信息。
实用文档
•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 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 任报告单位应于24 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 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 小时内寄送出传 染病报告卡。
•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无网络直报条件责任报 告单位报送的传染病报告卡后,应于2 小时内通过 网络直报。
实用文档
2、其他传染病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 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 明的传染病。(系统中无此病名的,按上级规定统 一报告格式。)
3、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等重点监 测疾病。按照《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实施方 案(试行)》和《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监 测实施方案(试行)》的规定执行。
• 如以上任何一种情况属实,应于2小时内对报告信 息进行网络直报,同时电话报告当地县(区)级疾 病预防控制机构。
实用文档
• 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发现法定传 染病病人时,应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报由当地负责传染病管理的乡镇卫生 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核实后,按规 定时限和程序进行报告。
、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甲型H1N1流感(2009年)、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 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 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 、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 传染病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传染病报告卡由首诊 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负责填写。现场调查时 发现的传染病病例,由现场调查人员填写报告卡; 采供血机构发现HIV 两次初筛阳性检测结果也应填 写报告卡。
实用文档
一、报告病种
• 1、法定传染病(39种) • (1) 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 (2) 乙类传染病(26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
疗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考核标准(试行)》和《山东省疾 控机构对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日常督导记录(试行) 的通知》 • 《2010年全国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评价调查方案( 第四版)(2009年全省检查方案) • 全国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实方用文案档
第二部分:大疫情传染病信息报告
• 责任报告单位及报告人。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 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村医 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报告人。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1、医疗卫生机构
• 责任报告人(一般指临床医生)在首次诊断或发现 法定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时,应立 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报卡类别选“初次报告 ”)并按规定时限和程序报告;诊断变更或因传染 病死亡时,也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报卡 类别选“订正报告”),并按规定时限和程序报告 。
实用文档
• (3) 丙类传染病(11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 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 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 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2008年)。
(现阶段报告及时性、审核及时性仅评价甲、乙、丙类)
• (4) 卫生部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 。(目前共15种,包括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人粒细 胞无形体病、水痘、尖锐湿疣、结核性胸膜炎、非淋菌性 尿道炎、肝吸虫病、生殖器疱疹、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 、人感染猪链球菌、恙虫病、森林脑炎、不明原因肺炎、 不明原因、其它。近期重点关注的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发 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