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质量提升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服务业质量提升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服务业质量提升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18.12.14•【文号】•【施行日期】2018.12.1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服务贸易正文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服务业质量提升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发展改革委: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是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决定联合开展服务业质量提升专项行动。
现将《服务业质量提升专项行动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有关工作进展情况,请分别于2019年11月底前、2020年11月底前,报送市场监管总局和国家发展改革委。
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2018年12月14日服务业质量提升专项行动方案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化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建设,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市场监管规划的通知》《服务业创新发展大纲(2017-2025年)》等部署要求,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决定组织开展服务业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提高服务业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坚持质量第一、消费引领、市场主导、审慎监管,大力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创新服务质量治理,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不断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供给质量,实现服务业质量水平整体提升,打造中国服务品牌,更好支撑经济转型升级,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2024年最新供给侧改革方案解读

2024年最新供给侧改革方案解读2024年最新供给侧改革方案发布了,该方案旨在进一步优化我国经济结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下面将对该方案进行解读。
一、加大创新驱动力度创新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该方案提出要加大创新驱动力度,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创新的整体水平。
同时,制定一系列支持创新的政策和措施,鼓励企业和个人进行创新创业。
二、加强产能优化升级产能过剩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问题,该方案提出要加强产能优化升级,通过推动企业升级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减少重复建设,推动产能过剩行业去产能,实现供需平衡。
通过优化产能结构,提高产能利用率,提高供给效率。
三、推动绿色发展该方案强调要推动绿色发展,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和应用,减少环境污染,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同时,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加强环境监管,推动形成绿色产业链。
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该方案的核心内容,旨在破除供给约束,提高供给质量,提高供给效率。
具体来说,是要加快推进国企改革,降低企业成本,推动创新创业,打破行业垄断,提高市场竞争性。
五、优化营商环境营商环境是吸引投资的重要因素,该方案要求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高政府服务水平,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为创新创业提供更好的政策和服务支持。
同时,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保障企业合法权益。
六、加强金融支持金融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该方案要求要加强金融支持,改善金融服务,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具体包括加强金融监管,防控金融风险,提高金融服务效率,推动金融创新,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好的融资渠道。
以上是对2024年最新供给侧改革方案的解读。
该方案着眼于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加强创新驱动,加强产能优化升级,推动绿色发展,深化供给侧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加强金融支持。
供给侧结构改革措施

供给侧结构改革措施引言供给侧结构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其目的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供给能力、改善供给质量,推动经济发展由增长速度驱动向质量效益驱动的转变。
本文将介绍一些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措施,并探讨其对经济发展的意义和影响。
1. 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背景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快速发展,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过度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产能过剩、创新能力不足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战略,旨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升级和转型。
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核心是解决供求矛盾,即通过提升供给能力和质量,满足人民对优质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下面介绍一些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具体措施。
2.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
这需要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产业链的高端延伸和扩展。
此外,还需要加强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水平。
通过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可以增加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提高产业竞争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3. 改善供给质量和水平改善供给质量和水平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
这需要通过创新和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满足人民对优质生活的需求。
具体措施包括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品质和设计水平,提升服务品质和效率。
同时,还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高科技创新对供给质量的支撑作用。
4. 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环节。
通过技术进步和创新,企业可以提高生产力和效率,推动经济发展由规模扩张驱动向质量效益驱动的转变。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需要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
同时,还需要推动企业间的技术合作,促进资源配置的优化,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5. 改革和完善供给侧机制供给侧改革需要改革和完善供给侧机制,构建市场化的供给侧体系。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于理解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于理解推进供给侧结构性,关键在于理解“供给侧结构性”这一概念的本质和目标。
供给侧结构性是指通过,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推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一种经济思路和举措。
这一理念的核心是通过提供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日益提高的需求。
首先,理解供给侧的含义。
传统的经济理论往往把需求侧视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而忽视了供给侧的作用。
然而,供给侧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供给侧指的是生产经营者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包括企业、制造业、农业、金融等各个领域。
供给侧结构性强调要通过改善供给的质量和效率来满足需求和推动经济增长。
其次,理解结构性的意义。
结构性是指通过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加快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中国经济长期依赖投资和出口驱动,经济增长模式存在着产能过剩、落后产业过多等问题,需要进行结构性。
结构性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来推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
其次,理解供给侧结构性的目标。
供给侧结构性的根本目标是解决供需不平衡,推动供给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具体来说,这包括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变,从先进技术向核心技术转变,以及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等。
通过供给侧,可以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转换和升级。
还有,理解供给侧结构性的重点和路径。
供给侧结构性的重点在于促进创新驱动发展,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链条的衔接,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形成和发展。
此外,还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加强市场监管和产业政策引导,推动产能过剩行业的去产能,减少无效供给,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另外,要深化国企,提高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效率。
在具体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时,需要重视创新驱动和创新的支持。
创新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的核心动力,需要通过提供科技创新支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改善创新环境等方式,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原因和举措

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原因和举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通过改变各种产业和行业的生产要素的供给结构,优化整个经济体制,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增长持续性的一种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在于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使它们更加符合市场需求,从而提升商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这种改革具有以下的原因和举措。
一、内涵原因1. 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新方向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转型升级成为新特点。
传统的供给侧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遇到瓶颈,需要转变为更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因此,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和升级,成为目前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2.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现代经济发展要求不仅要把握优势产业,更要重视高附加值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政府需要推动制造业向高端转型,开发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培育新型经济,推进经济向质量和效率的转变。
3. 解决生产过剩问题过多的粗放型投资和产能过剩,造成了产品过多供给,使大量企业面临资金压力,降价甚至破产。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除掉产能过剩的行业,可以减少过度竞争,使生产方式更加稳健,消除生产过剩的问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助于提高企业和商品的质量和效率,同时也可以使中国经济发展向高质量发展方向转型。
巩固和提升中国的全球竞争力,推动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举措1. 深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激发市场活力是为了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未来必须深化改革,加强市场监管,强化政府服务。
加强市场化改革,提高行业竞争力态势,推进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和跨境金融自由化等改革措施,形成良性发展机制。
2. 推动创新和科技发展创新和科技发展是提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必须改革行业知识经济结构,创新知识经济产业体系,加大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的投入,建设国家级创新中心和特色产业基地,以提高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
3. 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必须与国家产业政策相配合,有重点地进行合理布局,推进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减少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产业的投入,适度扩大中低端产业的市场空间,推动产业洁净化、绿化和转型升级。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近年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这一改革旨在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品质量、优化资源配置等方式,解决供给侧的问题,促进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主要措施以及预期效果。
一、背景介绍供给侧问题主要指供给过剩、产能过剩以及高耗能、高排放等方面的问题。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因此,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1.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时期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新常态的需要。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提升产品质量,可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
2. 解决结构性矛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解决产业结构过于单一、产能过剩等结构性矛盾。
通过去产能、去库存等措施,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供需平衡,推动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
3. 推动增长动力转换传统的投资和出口驱动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推动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
通过创新驱动、技术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三、主要措施1. 加大创新力度创新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驱动力。
政府应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同时,也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府应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去产能、去库存等重点工作。
通过市场化改革,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和效益水平。
同时,也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绿色发展。
3. 改善政策环境政府应进一步改善政策环境,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在减税降费、融资难题等方面给予企业更多的政策支持,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
四、预期效果1. 结构优化升级经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将实现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如何理解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如何理解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要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发展的主线,坚持“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化解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困难和矛盾的重大举措,也是培育增长新动力、形成先发新优势、实现创新引领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选择。
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新需求催生新供给,新供给创造新需求。
供给侧管理和需求侧管理是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
需求侧管理,重在解决总量性问题,注重短期调控,主要是通过调节税收、财政支出、货币信贷等来刺激或抑制需求,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供给侧管理,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注重激发经济增长动力,主要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构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于理解“结构性”。
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即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
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
第一,推进增长动能转换,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益;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构筑科研创新高地,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评价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的需求。
为了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中国政府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战略。
本文将探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以及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措施。
一、背景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投资驱动和出口导向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问题逐渐凸显。
同时,供给侧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产能过剩、产业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
为了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国政府开始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内容和目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以供给为导向,通过改革和创新来增强经济的供给能力,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率。
该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减少无效和低效产能:通过淘汰过剩产能,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
2. 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对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3. 提高创新能力: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4.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整体协调:通过改革体制机制,提高经济运行的整体效率和协调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要求经济增长在提高效益、增加就业、改善环境等方面取得均衡发展,推动经济进入质量提升的新阶段。
三、影响与挑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通过淘汰过剩产能和优化产业结构,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加经济效益。
其次,加大对创新的支持力度,可以改善产品结构,提高市场竞争力。
此外,通过改革体制机制,可以提高经济治理效能,优化营商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和保障。
然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淘汰过剩产能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失业压力和社会不稳定。
其次,提高创新能力需要加大对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的投入,这需要时间和资源的积累。
此外,改革体制机制需要破除既得利益的阻力,实现改革的顺利推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内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内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近年来中国经济领域的一个热词,它是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从总量经济向结构经济的转变传统意义上的供给侧改革是企业从生产出发,解决生产要素和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而现阶段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强调从总量经济向结构经济的转变。
这种转变是从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两个方面出发,通过产量、质量、效率等指标来衡量经济发展的质量。
新时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在于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以构建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供给结构。
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供给品质,还能加速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从而释放潜在的生产力,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二、从低水平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实现从低水平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
当前经济增长和需求增长速度逐渐放缓,国民收入是否增长,与经济增速相比,质量是否有所提高,变得更加重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方面发力,通过技术改进、生产力提升等多种途径,推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
该改革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更能够提升国民收入,改善社会福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过去重视经济增速的发展模式转化成为更为优质,更加高水平的发展模式,让中国经济朝着更加健康,更加稳定的方向发展。
三、以市场为导向,推广和发展新的供给模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市场为导向,推广和发展新的供给模式。
市场作为调节经济各要素之间关系的最重要的调节力量,在推广新的供给模式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充分利用市场的调节作用,引导企业和生产者准确把握市场需求,改变以往的生产思路和方式,积极推广供给优先策略,开拓全新的供给方式,不断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服务。
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高市场供求关系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总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内涵包括从总量经济向结构经济的转变,从低水平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以市场为导向,推广和发展新的供给模式。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效果与前景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效果与前景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通过优化供给结构、激发市场活力,进一步提升经济效益。
该改革以扩大供给、优化供给、改善供给为核心内容,经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初步取得了一定效果,并展示了可喜的前景。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效果1. 优化产业结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淘汰过剩产能、提质增效,推动了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升级。
例如,钢铁、煤炭等行业过剩产能得到大幅度减少,新能源、高科技等领域得到了有效支持和发展。
这些调整不仅提高了产业结构的合理性,还推动了经济转型升级,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 优化供给结构改革以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率为目标,推动供给结构向高质量、高附加值方向升级。
通过加大技术创新、研发投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改革逐渐优化了供给结构。
一方面,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满足了人们对高品质、个性化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生产效率的提升,使得企业供给更具竞争力,进一步推动了产业升级。
3. 提升市场活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市场为导向,鼓励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通过取消一些行政审批事项、简化企业开办手续等措施,减少了市场准入的门槛,激发了市场活力。
同时,改革加大了对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为其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市场活力的提升带动了经济的增长,为就业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前景1.深化改革措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仍然艰巨,仍需通过一系列深化改革措施来推进。
例如,继续淘汰过剩产能,推动企业降低成本、提升效益;加大创新驱动力度,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加强金融支持,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等。
这些措施将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进一步提高改革效果。
2.增进人民福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产业质量和效率,将进一步增加人民群众的福祉。
改革将推动经济结构更加合理,生产更加高效,为人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加收入的可能性,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
新时代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

新时代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国际环境的变化,中国经济正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
在新时代,中国已经迎来了许多重要举措,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实现经济转型的目标。
本文将重点介绍一些新时代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质量和效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被视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之一。
该举措的核心目标是实现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升。
在过去,中国经济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供给过剩和产能过剩问题比较突出。
因此,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政府着重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注重提高产品质量和提升劳动生产率。
二、创新驱动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创新驱动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之一。
中国政府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并将创新摆在经济发展的核心位置。
通过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经济可以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三、发展绿色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绿色经济是新时代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之一。
中国政府将绿色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新方向,致力于解决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
通过推行环保产业、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措施,中国经济可以实现从高耗能、高污染向低碳、绿色发展的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之一。
中国政府提出了城镇化发展战略,意在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农民就业和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通过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国经济可以实现城乡之间的合作和互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面发展。
五、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市场活力深化改革开放是新时代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之一。
中国政府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目标,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降低外资限制、改革国有企业等方面,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发展的活跃性和韧性。
六、加强国际合作:融入全球经济发展加强国际合作是新时代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之一。
如何提高经济发展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如何提高经济发展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通过优化供给侧结构,改善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种改革方式。
下面将从加强创新驱动、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开放型经济等方面,探讨如何提高经济发展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加强创新驱动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加强创新驱动是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向。
首先要加大科研投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加大科研开发力度,增加研究投入。
其次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鼓励科技成果转化,保护创新成果的利益。
此外,政府要加大对科技企业和创新团队的支持力度,提供相应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为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二、优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
要实现优化产业结构,首先要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和转型,通过技术改造和创新,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
同时要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创新创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另外,要加强跨地区协同发展,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优化升级。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保障。
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特别是加强对交通运输、能源、信息通信等领域的投入。
同时,要注重提升基础设施的质量和效益,推动智能化、绿色化的建设。
此外,还要加强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破“瓶颈”制约,提高经济发展的整体效能。
四、推进开放型经济开放型经济是提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加快推进贸易自由化,促进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融通。
同时要加强国际合作,扩大对外开放,提高企业竞争力。
此外,还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和竞争力。
综上所述,要提高经济发展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加强创新驱动,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推进开放型经济。
只有结合这些方面的改革措施,才能够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健康发展。
浅谈质量提升的重要意义 魏俊平

浅谈质量提升的重要意义魏俊平摘要:质量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关系可持续发展,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形象。
质量发展是强国之基、立业之本和转型之要。
我国当前质量供给存在一些问题,提升质量,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关键词:质量;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过长期不懈努力,我国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升,质量安全形势稳定向好,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
但也要看到,我国经济发展的传统优势正在减弱,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矛盾和问题突出,存在大量无效供给和低端供给,特别是中高端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不足,导致大量“需求外溢”,消费力严重外流。
基于此,中央提出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提高供给质量作为改革的主攻方向,把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作为提升供给体系的中心任务。
一、当前我国质量供给存在的主要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质量工作,制定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探索形成一批宝贵的质量管理方法,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质量发展之路。
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有关部门通力合作抓质量,我国质量总体水平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从2001年的75.8%上升到2015年的91.1%,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从2001年的76.41提高到目前的83.34。
但客观地讲,我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与发达国家相比,从人民群众对质量的需求和评价看,我国质量发展水平还有明显差距,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短板之一。
(一)质量总体水平还不够高一是部分产品档次偏低,标准水平和可靠性不高。
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有相当比重的高档数控机床、集成电路、高端芯片、精密检测仪器等依赖进口。
二是出口商品国际竞争力不强,总体处于国际产业链分工的中低端,进口商品质量也不容乐观。
三是服务业质量水平提升缓慢。
在部分服务领域,普遍存在服务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缺少知名品牌等问题。
四是缺乏世界知名品牌和跨国企业,可以说是“制造大国、品牌弱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和理解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和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是指通过供给侧的结构和能力,推动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总体供给水平的一项全面深化。
它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改善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来增加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可持续性。
供给侧结构性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的重大,对于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破除制约经济增长的体制机制障碍,减少政府干预,优化资源配置。
通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措施,推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提高市场经济的效率。
二是深化国有企业,提高经济组织效率。
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程中要实现国有企业的市场化、多元化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并逐步实现国有资本的市场化配置。
三是加大创新驱动力度,提升经济发展新动能。
通过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大科研投入、优化创新政策环境等方式,培育新动能,推动经济向创新驱动转型。
四是扩大对外开放,提高经济国际竞争力。
通过降低贸易壁垒、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稳定外商投资环境等措施,吸引更多外资,加速技术进步和创新。
五是加强人力资本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
通过加强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提高人力资本的质量和能力,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总体而言,供给侧结构性以供给侧为重点,致力于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增长的问题,从而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的核心理念是通过优化供给结构来提高需求的适应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首先,它是一种持续的、长期的过程。
供给侧结构性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在不断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深化。
其次,它注重“结构性”。
传统的供给侧往往是对数量的,而供给侧结构性则更加注重质量和结构的。
第三,它强调市场的作用和企业的主体地位。
供给侧结构性要实现的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率。
这就需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第四,它强调创新驱动和开放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要通过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培育新动能,实现经济发展的转型和升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内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内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通过优化供给结构来改善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一种经济改革措施。
它的核心思想是在引导消费需求的同时,通过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推动经济供给体系的升级与转型,使经济发展更加具有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它反映了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是实现高质量经济发展的必要手段之一。
一、提高供给质量。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提高供给质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科技创新,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改善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推广绿色生产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人力成本;加强服务供给,促进服务业发展。
这些措施旨在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品牌价值,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盈利水平,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优化供给结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优化供给结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促进资源配置的优化和合理化,加强区域间和行业间的协调;推广金融创新,加强融资支持;深化国企改革,促进企业管理和运营效率的提升;加强政府监管和服务,促进市场环境的公平竞争。
这些措施旨在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形成以高附加值、低污染、高效益、高技术为特征的优质供给结构。
三、加强市场体系建设。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在于市场导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挥市场竞争力;完善激励体系,激发企业的创新动力;加强产权保护体系建设,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这些措施旨在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形成规范、透明、可靠、高效的市场环境,提高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正性。
四、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以适应深入调整供给结构的需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教育体系改革,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加强人才引进,促进人才集聚;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提高人才创新能力;优化人才流动机制,促进资源和人才的自由流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通过改革供给侧的结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这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之一。
本文将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和意义、政策措施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背景和意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迫切需求。
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面临着许多困境,如投资过度、产能过剩、效率低下等。
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旨在通过优化供给方面的结构,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经济发展的升级和可持续增长。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实现供给的高质量、高效率、高水平发展,提高市场供给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这将带来一系列的好处,包括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市场活力和创新能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政策措施为了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1. 降低企业税费负担:通过减税降费,降低企业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2. 加强创新驱动:通过推动科技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产业链价值。
3. 促进供给侧结构性调整:通过减少过剩产能,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加强环保和绿色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4. 改革金融体系:深化金融改革,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金融支持。
三、影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1. 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供给侧改革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由传统产业向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型升级。
这将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增强经济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韧性。
2. 优化资源配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通过优化资源的配置,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 推动就业和社会稳定:供给侧改革将有利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竞争力,促进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
4.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通过供给侧改革,优化产品结构和提高产品质量,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满意度。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积极成果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积极成果近年来,中国经济面临着供需矛盾加剧、产能过剩、企业效益下滑等诸多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推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通过优化供给结构、提升供给质量,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首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过去,中国经济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这导致了投资过剩和产能过剩的问题。
通过供给侧改革,我们开始着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加大对创新、科技和高端制造业的支持力度,推动经济从低端产业链向高端价值链迈进。
以供给侧改革为引领,中国经济的结构逐渐发生转变,新兴产业快速崛起,为经济注入了新的动力。
其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了企业竞争力。
在过去,中国企业主要通过规模扩张和低成本竞争来获取市场份额,这种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供给侧改革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提升供给质量,实现从数量扩张向质量增长的转变。
通过降低企业税费负担、优化营商环境等措施,供给侧改革激发了企业的活力,推动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秀企业不断涌现。
第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了消费升级和服务业发展的机遇。
供给侧改革注重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从而推动消费升级。
消费升级进一步拉动了服务业的发展,特别是高端消费和文化娱乐等领域,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力。
同时,供给侧改革鼓励发展新型服务业,如互联网经济和健康养老产业,这些新兴服务业也为就业提供了更多机会。
此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推动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过去,中国经济发展快速而不平衡,严重损害了环境资源。
供给侧改革强调绿色发展和生态优先,加大了对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的力度。
通过减少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等举措,供给侧改革改变了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的局面,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通过优化供给结构、提升供给质量,中国经济实现了结构的优化升级,企业竞争力得到增强,消费升级和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得到了促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什么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什么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是优化产权结构,宏观调控与民间活力相互促进;就是优化投融资结构,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就是优化分配结构,实现公平分配,使消费成为生产力;就是优化流通结构,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经济总量;就是优化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品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准确把握新时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方向

准确把握新时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方向作者:杨嘉懿来源:《创新》2018年第06期[摘要] 我国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所谋求和打造的“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贯穿于其中。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变革经济体系质量的关键,是变革经济体系效率的依托,是变革经济体系动力的支撑。
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变化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新要求、赋予新方向,即深化的着力点要以实体经济为主,主攻方向为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目标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新时代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以优化结构来化解矛盾,以改革为途径,以现代化为核心,通过质量、效率、动力“三个变革”,形成动力体系和供给体系的转型升级,并以效率为基础实现经济的稳中有进,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
[关键词] 新时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方向[中图分类号] F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616(2018)06-0024-08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在这一发展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定为主线,并指出要“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1 ],这更进一步凸显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当前政策体系和经济工作中的地位。
对此,我国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所谋求和打造的“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就要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贯穿于建设经济体系之中,找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方向,构建现代化的质量体系、效率体系和动力体系。
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可以看出,全面贯彻和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现阶段全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攻方向和工作主线。
这一重要论断,是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定位,是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刻把握。
这一重要论断分别从质量、效率以及动力三个层面,赋予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意义,对新时代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 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旨在解决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
其核心目标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以及如何实现这些目标。
首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目标是解决过去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不高、效益不佳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速虽然保持较高水平,但不可否认的是,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主要来自投资和出口,消费和创新能力相对较弱,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通过调整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从而实现经济增长的质的提升。
其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是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在过去,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传统产业和投资驱动,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产能过剩问题突出。
为实现供给侧改革,我们需要通过推进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引导资源向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集中,提高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推动经济由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第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还包括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等挑战,提高生产率迫在眉睫。
供给侧改革要注重创新驱动,推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应用,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经济增长的效益最大化。
最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还包括解决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支撑,但我国金融体系仍存在着结构性矛盾和风险隐患。
供给侧改革要通过深化金融改革、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和稳定性,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支持。
要实现以上目标,需要采取一系列改革举措。
首先,要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去产能、去库存等工作,优化资源配置。
其次,要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应用,培育新兴产业和壮大实体经济。
同时,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持续增长动力。
围绕解决重点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经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之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日前正式对外发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今年8个重点方面工作之一。
3月1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专门部署落实《政府工作报告》责任分工,确保实现全年发展主要目标任务。
总理强调,“施政之要贵在落实重在实干”。
任务已经明确、分工已经明晰,对于全社会和相关部门来说,“贵在落实重在实干”是今年工作的指南和方针。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一项重要工作是“努力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
”并明确要求要突出抓好3个方面:提升消费品品质、促进制造业升级和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
由此不难看出,质量成为提升供给力和理顺供需关系的关键。
一言以蔽之:要用质量提升助推供给侧改革,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当前,我国供给的矛盾不是量不够,而是质不足。
近几年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维持在50%左右,内需增长后劲明显不足。
与内需难堪局面恰好相反,我国消费者在境外疯狂扫货,说明我国消费者需求结构已经发生很大变
化,人们不再满足于低端产品,尤其中等以上收入人群对高质量的生活充满期待。
而面向低收入群体为主的供应体系,没有及时跟上中等收入群体扩大的消费结构。
供给侧改革的重点不是数量的增加,而是质量的提升。
只有优质的国内供给才能适应需求,而优质的供给来源于质量的提升。
用质量提升助推供给侧改革,应当降低质量提升成本,要通过制度设计,加快结构调整,解决“生产什么”和“如何生产好”的问题,促进资源向高端产品流动,引导经济进入供给、就业、需求、创新互相促进、不断优化的良性循环,避免“供给老化”,可以利用税收手段引导质量发展,淘汰落后产能,防范过剩恶化。
通过降成本、升质量,实现供求双方共赢共享,让经济发展处于“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理想运行轨道上。
用质量提升助推供给侧改革,还应当发挥科技创新推动质量提升。
生产力是质量发展的第一要素,质量又是检验生产力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与质量的关联度更为紧密,是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方面,要以科技推动产业升级换代,减少资源消耗,加快品牌培育;另一方面,要加大标准化、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基础科技投入力度,推动我国标准和国际标准接轨,提升质量总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用质量提升助推供给侧改革,也应当从加大优质引导力度和打击假冒伪劣力度两方面发力,营造良好的供给市场环境;着力培育质量文化和企业家精神,提升企业家的质量战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