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时 《单价、数量和总价》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04课时_单价数量总价》(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04课时_单价数量总价》(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单价数量总价》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主要让学生掌握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基本概念,计算简单的总价,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基础,但对于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概念和运用可能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举例来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参与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
2.如何运用单价、数量和总价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示范法、实践法、讨论法等,通过生动有趣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实物等。
2.准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场景,引出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概念,并通过PPT展示相关的图片和例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例如模拟购物场景,计算商品的总价,并讨论如何运用单价、数量和总价来解决实际问题。
4.巩固(5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的知识。
5.拓展(5分钟)让学生思考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如如何计算多件商品的总价,如何比较不同商品的性价比等。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单元_第04课时_单价数量总价(教学设计)-四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第四单元 第4课时 单价、数量、总价 教学设计教学流程情境导入【设计意图:利教学伊始,引入逛超市,其目的就是为了勾起学生对于生活情境的回顾,在回顾中发现数学信息,既兼顾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了学习的欲望,也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模型思想的建立做了极好的铺垫。
】1.课件呈现超市购物场景引导语:同学们,你们喜欢逛超市吗?小丽是一名小志愿者,想要去儿童福利院看望那里的小朋友。
昨天,她去了超市。
2.引导:要挑选物美价廉的商品,小丽可下了翻功夫,你看!比价1:那种巧克力更便宜?商品1:160元4盒商品2:200元4盒总结:盒数一样,总钱数越少越便宜。
比价2:那种饼干更便宜?商品1:32元4盒 商品2:32元8盒学 校授课班级授课教师学习目标 1.根据大量的素材抽象、概括、理解“单价”的意义,并能举例说明单价的意义。
2.结合实际问题归纳、总结出“单价×数量=总价”这一数量关系,并能灵活运用这一数量关系解决相关的问题。
3.通过联想、延伸,探讨是否具有和“单价×数量=总价”知识结构类似的知识,大胆猜想研究同类问题的方法。
重点发现并掌握“单价×数量=总价”这个数量关系式。
难 点运用关系式解决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新课标指出:购物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由购物尝试的角度研究数学对学生来说并不难,我们梳理生活中的信息研究数学知识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事情,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会很感兴趣。
教学辅助教学课件、学习任务单、(若有教具等教师自行增加)总结:总钱数一样,数量越多越便宜。
比价3:那种酸奶更便宜?商品1:3杯15元商品2:4杯16元总结:需要求出每杯奶茶的价钱再比较。
揭示课题: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从每个物品的价钱开始。
学习任务一:认识单价、数量、总价【设计意图:学生的学习不应该是经验式的学习,而应是思考式的学习。
观察这些熟知的生活信息,其目的是将生活数学逐渐地引向数学化学习,这一过程不是单纯的概念的掌握,而是数学化的理解,体现数学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4课时《单价、数量和总价》示范课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第4课时单价、数量和总价教材分析:“单价、数量和总价”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虽然这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数量关系,但还没有加以概括,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另外大部分学生对商品“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概念认识还非常模糊。
因此本节课试图让学生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深刻认识到单价是“一个数量单位商品的价格”这一概念,并建立“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对数量关系进行归纳总结。
让学生经历将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用于解决问题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模型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比较复杂的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1.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含义,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总结出“单价×数量=总价”的过程,并能用这种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模型思想。
1/ 62.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提高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含义,理解并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运用“单价、数量、总价”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2/ 63/ 64/ 6环节三巩固练习练习1:选一选。
(1)用“单价×数量=总价”来解决的有()A.足球每个40元,买6个共要多少钱?B.玩5次过山车,每次15元,要多少钱?C.一碗面10元,100元可以买几碗这样的面?问题1:为什么选A和B说说你的理由,C选项为什么不行?(2)用“总价÷数量=单价”解决的有()A.买5支笔用去10元,每支笔多少元?B.有48块糖,每袋装8块,可以装几袋?C.买9本同样的笔记本花了45元,每本笔记本多少钱?问题2:为什么不选B,B也是用除法来解决的?练习2:把相关数据填在相应的格子里。
(1)一千克猪肉18元,买5千克猪肉用去90元。
(2)每公顷工业用地售价10万元,买5公顷需要50万元。
(3)一箱可乐12瓶,每箱24元,每瓶2元,买了3箱共付72元。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04课时_单价数量总价》(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04课时_单价数量总价》(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单价数量总价》是本单元的第四课时,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掌握用字母表示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方法,学会通过已知两个量来求第三个量的方法。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计算方法。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加减法、乘除法等基本运算,对数学符号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概念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还不够熟悉,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掌握用字母表示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方法。
2.培养学生通过已知两个量来求第三个量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
2.用字母表示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方法。
3.通过已知两个量来求第三个量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讨论等方式,自主探索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案、课件、练习题等教学资源;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购物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
提问:“请大家想一想,我们在购物时,如何计算要支付的总价呢?”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并用字母表示单价、数量和总价。
讲解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用字母表示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方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几个例子,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计算总价。
例如:一件商品的单价是20元,买了3件,求总价。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课时《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课时《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2.掌握如何计算总价;3.能够灵活运用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1.启发学生发现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规律;2.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进行计算、分析;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知识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1.单价、数量、总价的概念;2.如何根据单价、数量计算总价。
三、教学难点1.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灵活运用;2.多种问题情境下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知识,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
2. 讲解1.引入概念:首先向学生解释单价、数量、总价的含义,并举例说明。
2.探究规律:通过几个案例,让学生自己分析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引导他们发现规律。
3.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题来加深对单价、数量、总价关系的理解。
3. 实践1.分组练习:让学生分组完成一些实际问题,如购物计算等,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展示讨论:每组展示他们的解答,并让其他组提出自己的看法,互相讨论。
4. 拓展1.布置作业: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2.提出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了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通过合作学习和展示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后续的学习中,学生需要不断运用单价、数量、总价的知识,加深理解,扩展应用。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积极思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4课时 单价、数量和总价》教学设计1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4课时单价、数量和总价》教学设计 - 百度文库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4课时单价、数量和总价》教学设计单价、数量和总价课题单价、数量和总价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单价、数量和总价这一数量关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以前解答各种应用题时都遇到过,只是没有加以概括,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本课的关键是如何通过实际的例子,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术语表达这些数量关系,并能在解答应用题和实际问题中加以运用。
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努力实现以下几点: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发现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采集生活中的数学实例。
因此,课前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作业,让他们亲自到超市购买一种所需的物品,并且了解这种商品的价钱,以及购买了多少和一共用的钱数。
课上,把学生从生活中自己搜集到的这些信息写到黑板上,再让学生解答。
由于这些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学生的兴趣极高,这就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学生主动思考。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要求独立的意识。
因此,在课堂上应把内容放手交给学生,为他们提供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
在本节课上,不要简单地把数量关系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找找黑板上的这些题有哪些相同点,引导他们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共同探究出“ 单价 × 数量 = 总价” 这一数量关系,使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习目1. 根据大量的素材抽象、概括、理解“ 单价” 的意义,并能举例说明单价的意义。
标 2. 结合实际问题归纳、总结出“ 单价 × 数量 = 总价” 这一数量关系,并能灵活地运用这一数量关系解决相关的问题。
3. 通过联想、开放延伸,探讨是否具有和“ 单价 × 数量 =总价” 知识结构类似的知识,大胆猜想研究同类问题的方法。
学习重点发现并掌握“ 单价 × 数量 = 总价” 这个数量关系式。
【同步备课】第四单元 第4课时 单价、数量与总价(教案)四年级数学上册 最新人教版
【同步备课】第四单元第4课时单价、数量与总价(教案)四年级数学上册最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 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2. 能够运用单价、数量和总价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概念及其关系。
2. 单价、数量和总价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
2. 运用单价、数量和总价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数学知识,如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2. 提问: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购买商品,那么购买商品时我们需要知道哪些信息呢?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引入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概念。
2. 解释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
3. 通过示例演示单价、数量和总价的计算方法。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详细讲解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概念。
2. 举例说明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
3. 讲解单价、数量和总价的计算公式。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单价和数量,计算总价。
2. 让学生根据给定的总价和单价,计算数量。
五、巩固提高(10分钟)1. 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单价、数量和总价的计算公式进行解决。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单价、数量和总价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复述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概念及其关系。
2. 总结单价、数量和总价的计算方法。
七、课后作业(5分钟)1. 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家长签字确认,确保学生完成作业。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概念、关系以及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掌握程度。
《单价数量和总价》教学设计(精选10篇)
《单价数量和总价》教学设计《单价数量和总价》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单价数量和总价》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单价数量和总价》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教材“练习十六”第6~13题。
【教学目标】:进一步巩固除数是两位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说出商的位数,并能正确地计算,培养学生认真计算,认真检查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重点:试商方法的掌握和运用。
难点:灵活运用各种试商方法正确地计算。
【教学过程】:一、基础练习1.口算。
62÷31 720÷80 84÷4212×5 25×8 75÷152.判断,教材“练习十六”第6题。
先判断对错,再独立改正。
3.教材“练习十六”第7题。
学习独立练习,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4.回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法则,怎样试商?怎样判断商的位数?二、指导练习1.教材“练习十六”第8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回忆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
明确此题是已知路程和4种交通工具的速度,求时间,要用除法计算。
(1)学生独立练习。
(2)选择去外婆家的交通工具,指名汇报结果。
(3)集体订正。
2.教材“练习十六”第9题。
(1)先说出每道题的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2)你是怎样确定商的位数的?3.教材“练习十六”12题。
知道商是一位数,说明被除数的前两位数比除数大还是小?商是两位数时又说明了什么呢?□里填几才符合要求?有几种填法?(1)小组内讨论交流。
(2)分工计算。
(3)选代表汇报结果。
(4)教师集体订正后进行归纳小结。
4.教材“练习十六”第10、13题。
引导学生读懂题意,想一想:先要求出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三、课堂练习教材“练习十六”第11题。
(1)学生独立练习,看谁计算认真细心,正确率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单价、数量和总价 - 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单价、数量和总价 - 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单价、数量和总价进行计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概念。
2. 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
3. 运用单价、数量和总价进行计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概念,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运用单价、数量和总价进行计算。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概念。
2. 演示法:通过实例演示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
3.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巩固单价、数量和总价的计算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购物实例,引出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概念。
2. 讲解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概念单价:每件商品的价格。
数量:购买商品的数量。
总价:购买商品所需支付的总金额。
3. 讲解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总价 = 单价× 数量单价 = 总价÷ 数量数量 = 总价÷ 单价4. 演示实例以购买水果为例,讲解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
5. 练习题1. 计算题:根据给定的单价和数量,计算总价。
2. 应用题:根据给定的总价和单价,计算数量。
6. 总结总结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概念及其关系。
7. 作业布置1. 课后练习题。
2. 收集生活中的购物小票,分析单价、数量和总价。
六、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概念,使学生掌握了三者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例演示和练习题,培养了学生运用单价、数量和总价进行计算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联系实际生活,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讲解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因为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地方。
下面将详细补充和说明这一部分。
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是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它们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尤其是在购物、计费等场景中。
【同步备课】第四单元 第4课时 单价、数量与总价(教案)四年级数学上册 最新人教版
【同步备课】第四单元第4课时单价、数量与总价(教案)四年级数学上册最新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掌握单价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掌握数量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3.掌握总价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4.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求解问题。
二、教学重点1.单价、数量、总价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求解问题。
三、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概念。
2.掌握运用所学知识求解实际问题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1.引入新知识(1)师问:你们看过商场里的价格吗?商场里的东西价格是怎么来的?(2)画出水果店里的标价牌(例如:香蕉3元/斤,苹果5元/斤)。
请学生们看一看,我们如何计算买香蕉,还需要多少钱?请同学田某回答,田某回答:“如果我想买1斤,那就需要付3元钱。
”(3)教师补充:这里的3元叫做香蕉的“单价”,这里的1斤叫做“数量”,那这样买香蕉一共需要多少钱呢?(4)让几个同学回答这个问题。
让学生们认识到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
2.讲解和练习(1)通过上面的引进,我们掌握了单价和数量的概念,那么,如果我们买7斤香蕉,需要付多少钱呢?(2)让同学们自己思考一下,然后再回答这个问题。
最后大家讲解下答案。
(3)同样的,如果买5件衣服,每件100元,那么需要付多少钱呢?(4)让同学们自己思考一下,然后再回答这个问题。
最后大家讲解下答案。
(5)此时,学生已经掌握了单价、数量的概念,那么我们就要引入一下总价,即将单价和数量相乘的结果。
(6)如果买6斤香蕉,每斤2.5元,那么总价呢?(7)和同学们一起算一下,7×2.5=17.5元。
3.练习(1)让同学们完成课本P12页的练习,巩固单价、数量、总价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们阅读生活中的小例子,运用所学知识计算答案。
(3)通过练习,学生们已经可以很好地掌握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我们通过引导学生们认识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们熟练掌握了计算方法。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4单元《第4课时 单价、数量和总价》 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第4课时单价、数量和总价》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概念。
2. 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
3. 运用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概念及其关系。
2. 教学难点:运用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购物场景引入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 探究新知(1)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概念通过实例讲解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概念,让学生明确它们的意义。
(2)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通过实例和公式推导,让学生掌握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
3. 实践操作(1)小组合作,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购物中的问题。
4.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观察生活中的购物场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在实践操作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注重课后作业的布置与检查,确保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总之,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和总结,让学生掌握了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概念及其关系,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部分。
下面将详细补充和说明这一重点细节。
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单价、数量和总价》 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单价、数量和总价》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概念及其关系。
2. 教学难点: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买菜等,引导学生关注单价、数量和总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1)引导学生观察实例,发现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
(2)讲解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如单价×数量=总价,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等。
3. 实践应用(1)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2)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总结提高(1)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
(2)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3. 定期检测: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单价、数量和总价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使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
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同时,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质量。
《单价,数量和总价》(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单价,数量和总价》(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它们进行计算。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1. 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概念。
2. 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 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概念。
2. 正确运用单价、数量和总价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具。
2. 学生准备: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课件,展示购物场景,引导学生观察。
2.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信息,如商品的价格、数量等。
3. 教师总结:在购物过程中,我们常常会涉及到商品的价格、数量和总价。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单价、数量和总价的相关知识。
二、探究新知(10分钟)1. 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概念。
2. 学生阅读课件,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概念。
3. 教师举例说明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如:一支铅笔的单价是1元,小明买了3支铅笔,那么总价是多少?4. 学生尝试解答,并分享解题过程。
5. 教师总结:单价乘以数量等于总价。
三、巩固练习(10分钟)1. 教师出示课件,展示练习题。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3.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并给予评价。
四、小组合作(10分钟)1. 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小组活动要求。
2.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活动任务。
3. 各小组汇报活动成果,教师给予评价。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3.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的购物场景,尝试运用单价、数量和总价进行计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购物场景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单价数量和总价教案
单价数量和总价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概念及其三者之间的关系。
2.能够运用单价和数量计算出总价。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运算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复习并巩固单价和数量的概念。
2.确立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
3.运用单价和数量计算总价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黑板、粉笔等。
2.学生准备:书本、铅笔、橡皮等。
四、教学过程:Step 1: 复习1.复习单价和数量的概念,向学生提问:“什么是单价?”、“什么是数量?”。
2.列举一些实例,让学生回答示例中的单价和数量。
Step 2: 引入新知识1.提问:“单价和数量有什么关系?”2.以购买水果为例,解释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
比如:一些水果的单价是5元,购买了3个,总价就是15元。
Step 3: 计算练习1.出示一些购买物品的例子,让学生计算出总价。
2.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计算:如果物品的单价是10元,购买了5个,那么总价是多少?将问题分享给其他学生,让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计算。
Step 4: 解释计算方法1.学生分享计算方法并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计算总价的方法,即将单价乘以数量。
Step 5: 案例分析1.给学生一些购买物品的案例,让他们自己计算总价。
2.收集学生的计算结果,让他们在黑板上依次写出自己的计算过程和结果,然后与其他同学进行比较和讨论。
Step 6: 练习巩固1.以课本上的相关习题为例,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2.讲解练习题的答案和解题方法。
Step 7: 拓展练习1.提供一些较难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
2.引导学生思考更多实际生活中与单价、数量和总价有关的问题,并鼓励他们独立解决。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概念,能够熟练计算出总价。
课堂上的互动和讨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计算总价的方法,并拓展了思维。
可以通过更多实例的练习让学生更加熟练,并注重拓展学生的应用能力。
《单价、数量和总价》( 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
《单价、数量和总价》(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概念,并能够正确区分它们。
2. 培养学生运用单价、数量和总价进行计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单价、数量和总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概念。
2. 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 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计算方法。
2. 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运用单价、数量和总价。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数学知识,如加法、减法、乘法等。
2. 提问: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单价”、“数量”和“总价”,你们知道它们是什么意思吗?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概念。
单价:指每件商品的价格。
数量:指购买商品的件数。
总价:指购买商品所需支付的总金额。
2. 通过实例讲解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
例如:一支铅笔的单价是1元,小明买了3支铅笔,那么小明需要支付的总价是多少?引导学生运用乘法计算:1元/支× 3支 = 3元。
3. 总结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总价 = 单价× 数量。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讲解练习题的解题思路和答案。
四、巩固提高(10分钟)1. 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单价、数量和总价进行解决。
2.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出解题的关键信息。
3. 讲解解题思路和答案。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概念。
2. 强调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总价 = 单价× 数量。
3. 提醒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找出关键信息,正确运用单价、数量和总价进行计算。
六、课后作业(布置作业)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2. 观察生活中的商品价格,运用单价、数量和总价进行计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方法。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第4课时 单价、数量和总价》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第4课时单价、数量和总价》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4单元《单价、数量和总价》是学生在学习了加减法、乘除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运用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加减法、乘除法有一定的掌握。
但是,对于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运用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
2.运用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实例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式,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商品的价格标签,用于教学演示。
2.准备一些关于购物的问题,用于巩固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商品的价格标签,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商品的价格是如何表示的?引导学生发现,商品的价格通常由单价和数量两部分组成。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购物场景,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购物时,我们是如何计算总价的呢?引导学生发现,购物时,我们通常会将商品的单价乘以数量,得到总价。
3.操练(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关于购物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运用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解决问题。
例如:一件衣服的单价是50元,买了2件,请问一共需要多少钱?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关于购物的问题,让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运用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解决问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4单元《第4课时单价、数量和总价》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4单元《第4课时单价、数量和总价》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4单元《单价、数量和总价》是学生在学习了简单的加减法和乘除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概念,掌握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加减法和乘除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概念,掌握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概念,掌握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计算方法。
2.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实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动的情境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PPT、实物道具、计算器等。
2.学具:练习本、笔、计算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购物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购物时,我们通常需要知道哪些信息?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单价、数量和总价。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并用实例进行解释,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运用所学的知识计算商品的总价。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单价、数量和总价》教案
师: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
生1:都是已知每件商品的价钱。
生2:还知道买了多少件商品,算共花的钱数。
(2)认识理解“单价”。
师:发票里包含了许多的数学知识。(课件出示发票联)你知道发票中的“单价”是什么意思吗?(板书:单价)
师:是的,每件商品的价格就是它的单价,你还知道哪些物品的单价?(学生介绍学习用品类、服饰类、食品类的物品单价)
师:发票中的2000元表示什么意思?(板书:总价)
(3)说一说,算一算。
师:出示问题:橙汁每瓶4元,一箱12瓶共多少元?每箱橙汁40元,200元可以买这样的橙汁几箱?200元可以买5箱橙汁,每箱橙汁多少元?
师:这三个问题分别是求什么?
学生独立练习,再汇报、交流。
生:讨论并发现验证: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3.巩固练习,强化新知来自1.完成教材P52页“做一做”第2题
独立完成,明确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
2.完成教材P55页第8题
学生独立解答,再小组交流。
4.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2.布置课后练习
教学板书
单价、数量和总价
每件商品的价钱叫做单价;买了多少叫做数量;一共用的钱数叫做总价。
《单价、数量和总价》教案
1.情境创设,探究新知
1.情境导入(出示教材52页例4)
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经常会见到一些数量关系。
学生独立解答。
2.引入课题
师:看来大家对我们学习的知识已经基本掌握了,今天我们就来总结这种常见的数量关系。(板书课题:单价、数量和总价)
2.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单价数量总价教案
单价数量总价教案单价数量总价教案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单价数量总价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单价数量总价教案1【教学内容】:教材第104页例1。
【教学目标】:1.通过简单的生活事例,让学生学会选择合理、快捷的方法解决问题。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的意识。
【重点难点】:重、难点:探究沏茶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教师:同学们,在学新知识之前,我们来解决一个语言问题。
请用“一边……一边……”造句。
(由学生自由联想造句,再指名学生将所造的句子说一说)教师:大家说的这两件事情都是同时进行的吗?(板书:同时进行)教师:大家都说的不错,但不知道做的好不好,完成的效率高不高。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怎样合理地利用时间,提高效率。
(板书课题:沏茶问题)二、探索新知教学教材第104页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104页中的'情境图。
教师:想一想,你平时沏茶之前都要做哪些准备呢?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我们来看看小明沏茶都做了哪些事,分别用了多长时间。
烧水:8分钟洗水壶:1分钟洗茶杯:2分钟接水:1分钟找茶叶:1分钟沏茶:1分钟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如果这六件事情一件一件地做,要多长时间?(学生回答:14分钟)这个时间有点长了,万一李阿姨在家里做客的时间不长怎么办?看,小明在想什么?安排学生在小组中充分讨论:怎样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学生小组讨论,小组选派一人汇报方案,师生共同交流。
3.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用流程图记录下做事情的过程。
洗水壶→接水→烧水→沏茶共用11分钟洗茶杯找茶叶4.归纳小结:我们刚才做的这些,都是采用同时做几件事的方法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从而来合理安排时间。
三、实践应用1.教材第105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进行小组讨论,得出最佳的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时单价、数量和总价
【教学内容】
教科书P52例4,完成教科书P52“做一做”第2题,P55“练习九”第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知道单价、数量、总价的意义,初步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
2.构建“单价×数量=总价、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的数学模型。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构建“单价×数量=总价、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
运用单价、数量和总价三者之间的关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课件出示教科书P52例4。
师:你们能解答这两个问题吗?请列式计算。
【学情预设】根据乘法的意义学生能用乘法算式解决这两个问题。
师: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呢?
【学情预设】第(1)小题要求的是3个80元是多少元。
第(2)小题要求的是4个10元是多少元。
2.揭示课题。
师:其实在我们刚刚解决的这个购物问题中存在着一种数量关系。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种常见的数量关系。
(板书课题:单价、数量和总价)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会解决实际中关于单价、数量、总价的问题,通过解决例4中的数学问题,唤起学生对解决此类问题的经验,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构建模型
1.找共同点。
课件再次出示教科书P52例4。
师:仔细阅读这两道题,你们找到它们的共同点了吗?
把自己的发现先和同桌说一说,再在全班交流。
【学情预设】预设1:学生会发现这两道题都是关于购物的问题。
预设2:也有学生会发现这两个问题都是要求一共花了多少钱。
预设3:已知的信息都是知道每个商品的价钱,要求的是买几个这样的商品要花多少钱。
预设4:都用乘法计算。
师:同学们可真会观察,发现了它们都是已知每件商品的价钱,要求买几件这样的商品要花多少钱。
2.建立概念。
师:我们把每件商品的价钱叫做单价,买了多少叫做数量,一共用的钱数叫做总价。
(板书)你们能找到例题中的单价、数量和总价吗?
【学情预设】学生能说出篮球每个80元、鱼每千克10元是单价,3个和4千克是数量,一共要多少钱是总价。
师:你们能理解这三个词的意思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学情预设】学生平时都有购物的体验,所以能理解并举例说明这三个量的意义。
如去超市购物,价签上标明的一瓶酸奶8元就是单价,买了3瓶就是数量,最后收银员收了24元钱就是总价,
等等。
3.建立模型。
师:如果已知单价和数量,怎么求总价?已知总价和数量,怎么求单价?已知总价和单价,怎么求数量?
师小结:单价×数量=总价,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
(板书)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教师通过让学生进一步仔细审题,找到它们的共同点即每件商品的价钱和买几件是已知的,要解决的问题是一共要花多少钱,从而引出单价、数量和总价这三种量。
接着,让学生举生活中购物的例子进一步理解这三个量的意义,自然而然就能建立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数学模型。
三、运用模型,解决问题
1.课件展示教科书P52“做一做”第2题。
先说出每道题中已知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再说说用什么数量关系式进行解答。
【学情预设】学生能说出题目中已知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但归纳数量关系式还需要教师的引导。
【设计意图】从让学生读题找到已知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再到归纳所运用的数量关系式,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课件展示教科书P55“练习九”第8题。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只会想到单买其中一种的思路,教师可提醒学生还可以两种搭配着买。
【设计意图】这一题是针对“单价、数量和总价”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的练习。
因为习题信息较为丰富,且问题“有60元,买3份,有几种买法?”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也是一次提升能力的机会。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师:同学们,今天的数学课你们有哪些收获呢?
师生共同小结购物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板书设计】
单价、数量和总价
每件商品的价钱,叫做单价;买了多少,叫做数量;一共用的钱数,叫做总价。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数量=单价
总价÷单价=数量
【教学反思】
学生对单价、数量与总价这几个概念并不陌生。
因此,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从生活现实出发来认识和理解概念。
先呈现两个典型问题进行探讨解决,然后引导学生去寻找它们的共同点,从而提炼出“单价、数量与总价”这三个概念,进而通过举例深入理解三个概念的含义。
有了对“单价、数量和总价”这三个概念的充分感知,教师通过提问“如果已知单价和数量,怎么求总价?已知总价和数量,怎么求单价?已知总价和单价,怎么求数量?”帮助学生归纳出三者间的数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