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体化学第7章-2 固液界面的吸附作用
胶体化学-第七章 固气界面上的吸附作用
一、固体表面的特性
固体表面上的原子或分子与液体一样,受力也 是不均匀的,而且不像液体表面分子可以移动,通 常它们是定位的。
固体表面是不均匀的,即使从宏观上看似乎很 光滑,但从原子水平上看是凹凸不平的。
同种晶体由于制备、加工不同,会具有不同的 表面性质,而且实际晶体的晶面是不完整的,会有 晶格缺陷、空位和位错等。
总之:化学吸附相当与吸附剂表面分子与吸附质分 子发生了化学反应,在红外、紫外-可见光谱中会出 现新的特征吸收带。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1/6/8
化学吸附
H2在金属镍表面发生化学吸附 在相互作用的位能
线上,H2分子获得解离 能DH-H,解离成H原子, 处于c'的位置。
随着H原子向Ni表 面靠近,位能不断下降, 达到b点,这是化学吸 附的稳定状态。
第七章.固气界面上的吸附作用
固体表面的特性 吸附剂和吸附质 吸附量的表示 吸附量与温度、压力的关系 吸附等温线的类型 毛细凝聚现象 研究气体吸附实验的方法
静态法 (重量法、容量法)
动态法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1/6/8
固体表面的吸附
吸附等温线 吸附等压线 吸附等量线 Langmuir吸附等温式 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 BET吸附等温式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1/6/8
物理吸附
4.吸附稳定性不高,吸附与解吸速率都很快。 5.吸附可以是单分子层的,但也可以是多分子层的。 6.吸附不需要活化能,吸附速率并不因温度的升高而
变快。
总之:物理吸附仅仅是一种物理作用,没有电子转 移,没有化学键的生成与破坏,也没有原子重排等。
3.5 固液界面(吸附作用)
1.固液吸附的本质和特点
1)本质 是由于固体表面分子对液体分子的作用力大于液体 分子间的作用力而引起的。液体分子在此力的作用 下,向固体表面富集,同时降低表面张力。 2)特点 a、分子间作用力比气相大; b、相互作用力较复杂; c、杂质将影响吸附结果;d、吸附平衡比气相慢; e、以物理吸附居多; f、实验方法简单。
双电层模型
• 图上画出被化学吸附的去水化负离子,它的中心连线形 成的平面称为内赫姆霍茨平面,以 IHP 表示。而由于 静电作用吸附在表面上的水化正离子的中心连线形成的 平面称为外赫姆霍茨平面,以 OHP 表示。在此以内至 电极表面称为紧密层,在此以外延伸至本体溶液,称为 扩散层,扩散双电层即由紧密层和扩散层共同构成。其 电势分布如上图右所示。其中 ψ 为热力学电势, ζ(Zeta) 称为扩散层电势,(ψ-ζ) 为紧密层电势。
1 1 2 2
若以 n , n 表示1g吸附剂在组分1和2的纯饱和蒸 汽中吸附的单层饱和吸附量。即
s 0 1 s 0 2
自浓溶液中的吸附
S1 n
s 1
S
n
s 1 0
0
,S 2
s 2
S
n
s 2 s 1
0
n
s 1
n
n
s 2
0
1, n n
s 1
0
n x n x2 n x x2 n x2
0
n x2 s s s s s n2 x1 n1 x2 n2 n1 n2 x2 m
自浓溶液中的吸附
n0 x2 x2 m 0 n x2 0 x2 x2 , 0 m 0 n x2 0 x2 x2 , 0 m 0 n x2 0 x2 x2 , 0 m
界面化学:第七章 固液界面的吸附
பைடு நூலகம்??
吸附等温线
• 四种类型 • S型 • L型 • H型 • C型
影响稀溶液吸附的因素--Traube规则
Traube规则
温度和溶解度的影响
• 溶解度增加
吸附量下降
温度和溶解度的影响
• 温度升高,吸附量下降
温度和溶解度的影响
温度和溶解度的影响
微孔吸附剂 K-常数 S-溶解度 C-平衡浓度
• 吸附剂表面性质 • 孔的大小 • 溶液的性质
二元理想溶液,吸附剂表面均匀---U型 非理想溶液,不均匀固体表面—S型 微孔吸附剂—直线型
理想溶液:各组成物质在全部浓度范围内都服从拉乌尔定律的溶液
自浓溶液中的吸附
• 单个吸附等温线
n0x2 m
n2s
(n1s
n2s )x2
平衡混合蒸气法 纯蒸气法
n0x2 m
n2s
(n1s
n2s )x2
表面过剩量 表面过剩等温线
复合吸附等温线
• U型复合吸附等温线
n0x2 m
n2s x1 n1s x2
复合吸附等温线
• S型复合吸附等温线是最常见的
复合吸附等温线
• 直线型复合吸附等温线
微孔 与孔径的关系 理论公式 与U型的关系
复合吸附等温线形状的影响因素
稀溶液,表观吸附量与真实吸附量近似相等 浓溶液,溶剂吸附不可忽略,溶质的吸附量可能出现负值
• 考虑杂质(来自溶质、溶剂、吸附剂)的影 响
吸附量测定方法
• 浸泡法 • 循环法 • 色谱法 • ……
7.2自浓溶液中的吸附
• 复合吸附等温线
n0x2 m
n2s x1 n1s x2
表观吸附量 mmol/g
养殖水环境化学-第七章 重点
第七章:水环境中的胶体与界面作用第一节:胶体一.胶体基本知识(一)胶体的基本概念胶体: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普遍存在。
1.胶体分类在常见的物理化学教材科书中,胶体被定义为“任何线性直径在10-9 m到10-6 m间的粒子”,即胶体粒径大小范围为1~1000 nm,故也可以称其为“纳米粒子”。
所以在透过0.45 μm微孔膜的水样中,除了真正的溶解态组分外,还存在着胶体。
在实际研究工作中,可将胶体粒子定义为“能透过0.45 μm微孔膜,但却能被可截留相对分子质量1000以上物质的超滤膜所保留的粒子”。
胶体分为两类:亲液胶体和憎液胶体。
如蛋白质、明胶等容易与水形成胶体的溶液叫做亲液胶体,而那些本质上不溶于介质的物质,必须经过适当处理后,才可将它分散在某种介质中的,叫做憎液胶体。
凡分散介质为液体的胶体体系称为液溶胶,分散介质为气体的则称为气溶胶,而分散介质为固体的则称为固溶胶。
2.胶体的结构胶体表面带电后,由于静电引力的关系,可从溶液中再吸附一些荷电相反的粒子(称为“反离子”),它们与胶体表面保持一定的距离。
离表面近的反离子,受的引力较大,总是随胶体粒子一起移动,故合称为“固定层”,也称吸附层。
离胶体表面更远的反离子,由于受到的引力较小,在胶体粒子移动是,它们并不随之移动,称为“扩散层”。
胶粒=校核+吸附层胶团=胶粒+扩散层反离子[胶核│n表面离子+(n-x)反离子]x±·x反离子±(二)胶体的电学性质1.胶体粒子表面电荷的由来(1)电离一些胶体粒子,在水中本身就可以电离,故其表面带电荷。
(2)离子吸附分散相对表面对电解质正负离子不相等的吸附,从而使其表面获得电荷。
具有水合作用的物质(如蛋白质、多糖等)表面不太容易吸附离子,而疏水物质的表面(如脂类表面)则比较容易吸附离子(DunanJ.Shao,1983)。
(3)晶格取代晶格取代也是黏土粒子带电的原因之一。
2.ξ-电位这种当分散相和分散介质做相对运动时,吸附层和扩散层之间存在的电位差称为电动电位,用希腊字母ξ-(Zeta)表示,又称为ξ-电位。
固液界面上的吸附实验报告
固液界面上的吸附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固液界面上的吸附现象,了解吸附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掌握吸附量的测定方法,以及分析吸附等温线和吸附动力学。
二、实验原理当固体与液体接触时,液体中的溶质分子会在固体表面发生吸附。
吸附的驱动力通常是溶质分子与固体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如范德华力、氢键、静电引力等。
吸附量通常用单位质量的固体吸附溶质的物质的量或质量来表示。
常见的吸附等温线模型有 Langmuir 等温线和 Freundlich 等温线。
Langmuir 等温线假设吸附是单分子层的,且吸附位点是均匀的;Freundlich 等温线则是经验公式,适用于非均匀表面的吸附。
吸附动力学可以用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来描述。
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基于吸附速率与未被吸附的吸附质浓度成正比;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则基于吸附速率与未被吸附的吸附质浓度的平方成正比。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仪器恒温振荡器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电子天平容量瓶、移液管等玻璃仪器2、试剂某种吸附质的标准溶液待吸附的固体材料四、实验步骤1、准备不同浓度的吸附质溶液准确称取一定量的吸附质标准品,用溶剂配制成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溶液。
2、称取固体吸附剂使用电子天平称取若干份等质量的固体吸附剂。
3、吸附实验将称好的固体吸附剂分别加入到不同浓度的吸附质溶液中,放入恒温振荡器中,在一定温度下振荡一定时间,使吸附达到平衡。
4、离心分离将振荡后的溶液离心,使固体吸附剂与溶液分离。
5、测定吸附后溶液中吸附质的浓度使用分光光度计测定离心后上清液中吸附质的浓度。
6、计算吸附量根据吸附前后溶液中吸附质的浓度变化,计算单位质量固体吸附剂的吸附量。
五、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1、绘制吸附等温线以吸附量为纵坐标,吸附质平衡浓度为横坐标,绘制吸附等温线。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拟合,判断符合哪种等温线模型(如 Langmuir 或Freundlich),并求出相应的模型参数。
2、分析吸附动力学根据不同时间点的吸附量数据,采用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进行拟合,确定吸附动力学方程,并求出速率常数。
《应用胶体与界面化学》07-固气界面上的吸附作用解析只是分享
BET公式主要应用于测定固体催化剂的比表面
BET多层吸附公式
为了使用方便,将二常数公式改写为:
p 1 C1p V(p0p) VmC VmCp0
ra k1pA(1AB) rd k-1A
达吸附平衡时,ra = rd
A 1A B
bApA
ra k1' pB(1AB) rd k'1B
B 1A B
bB pB
两式联立解得A,B分别为:
A
bApA
1bApA bBpB
B
bBpB
1bApA bBpB
气体B的存在可使气体A的吸附受到阻抑,反之亦然
对多种气体混合吸附的Lngmuir吸附等温式为:
3. 单层饱和吸附量am与固体比表面 am是一个重要参数,从吸附质分子截面积σ,可 计算吸附剂的比表面A。
p 1 p a amb am
p/a对p作图得一条直线,根据直线的斜率和截距可求出am和b
am的单位为g·g-1
SamNA/M
例2
混合气体的Langmuir吸附等温式
当A和B两种粒子都被吸附时,A和B分子的吸附与解 吸速率分别为:
表征单分子层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Ⅰ) 在2.5 nm 以下微 V a d
Vm
孔吸附剂上的吸附等温
线属于这种类型。
例如78 K时 N2 在活 性炭上的吸附及水和苯 蒸汽在分子筛上的吸附。
p / ps
1 .0
吸附等温线的类型
(Ⅱ) 常称为S型等温线。
吸附剂孔径大小不一, V a d 发生多分子层吸附。
固-液界面吸附理论概述
固-液界面吸附理论概述1.2。
1固-液界面吸附现象固液吸附作为一种重要的物理化学现象,在环境科学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深入研究固液吸附行为不仅能为阐明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滞留、分布、迁移、转化及归宿规律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而且能够为新型吸附剂的开发与工程应用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6]。
固体表面具有分子(原子)移动困难,表面不均匀,表层、内部组成不同等特点,而固体表面结构和组成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它的使用性能、吸附行为。
根据吸附分子与固体表面的作用力的性质不同,可以把吸附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类。
就吸附本质来说,物理吸附的作用力是范德华力(Van der Waals )引力,在吸附过程中没有电子转移,没有化学键的生成与破坏,没有原子重排等。
此类吸附的吸附速率和解吸速率都很快,是一种可逆过程,且一般不受温度的影响。
化学吸附的本质是在固体表面与吸附物之间形成了化学键。
它的吸附与解吸速率都较小,大多数情况下属于不可逆过程,而且温度升高时吸附(和解吸)速率增加。
化学吸附需要活化能,而物理吸附却不需要活化能。
因此物理吸附在低温时即能发生,而化学吸附都需要较高的温度[7]。
吸附质在固-液界面的吸附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受很多因素影响,主要包括:(1)吸附剂的物化性质;(2)溶液体系的性质,如酸度、离子强度等;(3)吸附质本身的性质;(4)其他因素,如固液比、环境状况等等[8]。
1.2.2吸附动力学吸附动力学是判断吸附是否达到平衡的有效方法,在核素迁移、扩散及很多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从早期的一级可逆动力学模型到后来的准一级、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动力学建模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
目前被广泛采用的是准一级[9]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10]。
(一)准一级动力学模型[8]准一级吸附动力学方程定义为:在给定条件下,吸附质在固体表面的吸附速率与给定时间内吸附质在固体表面的吸附增量成正比,数学表达式为:)(d 1t e t q q k dtq -= (1-1) 其中,q t ,q e 分别为吸附质在t 时刻和吸附平衡时在固体表面的吸附量,单位为mg/g 或mmol/g ;k 1为条件速率常数,单位为h -1。
《应用胶体与界面化学》08固夜界面的吸附作用分析
溶质与固体吸附力强, 化学吸附
S型吸附等温线
起始部分斜率小,曲线凹向浓度轴,平衡浓 度增大时等温线有一段较快上升阶段。 机制:溶剂有强烈的竞争吸附,且溶质以单 一端基近似垂直地吸附于固体表面。
L型吸附等温线
最常见等温线。 机制:溶质比溶剂更易吸附,即溶剂无强烈竞争 吸附。 例:若溶质是线性的或平面分子,且以长轴或平 面平行于表面吸附,会有这种情况。
a:溶剂杂质可能与溶质浓度数量相近 b:吸附剂的可溶性杂质会造成影响
硅胶自干燥苯和未经干燥的苯中吸附硝基 苯所得吸附等温线形状完全不同
★固-液吸附速率
溶液中的吸附速率一般小于气体吸附速率,所以 溶液吸附平衡时间较长。
原因: (1)溶质分子在溶液中的扩散速度小于在气
体中的扩散速度 (2)固体表面有一层液膜,溶质分子必须通
反Traube规则:极性吸附剂自非极性溶剂中吸 附极性物质
例:碳自水中吸附:丁酸>丙酸>乙酸>甲酸 硅胶自CCl4中吸附:乙醇>正丙醇>正丁醇>正己醇
b 结构影响 : 碳自水溶液中吸附量
在水中的溶解度
(2)溶剂影响
溶剂/溶质作用强烈,溶解度上升,吸附量降低 溶剂/吸附剂作用强烈,竞争吸附,吸附量降低
①成分多 溶液吸附必涉及溶质、溶剂和吸附剂三者间错综 复杂的作用 界面层上固体与溶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固体与溶剂之间的作用力 溶液中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结论: 溶液中的吸附是溶质和溶剂分子竞争吸附净结果; 固体表面的溶质浓度比溶液内部大,为正吸附; 否则为负吸附。
②杂质的影响
量的关系(BET、Freundich、Langmuir),处理液相吸 附结果。
界面现象和吸附
研究界面现象的方法
实验方法
计算方法
包括表面张力测量、接触角测量、吸 附量测量等。
包括有限元方法、有限差分方法等。
理论方法
包括分子动力学模拟、密度泛函理论 等。
02
吸附现象基础
吸附的定义与分类
吸附定义
指物质在相界面上的浓度与相内部不同,使得相界面产生一种富集或贫化的现象。
吸附分类
根据吸附质与吸附剂之间作用力的性质,可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界面现象和吸附在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生物医学等领域 的应用不断拓展,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
复杂界面现象研究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复杂界 面现象的研究将成为未来研究 的热点,如纳米尺度下的界面 效应、界面电子转移等。
吸附过程的动力学研究
目前对吸附过程的动力学研究 相对较少,未来需要加强对吸 附动力学的研究,以更好地理 解和控制吸附过程。
废水处理
利用吸附剂的吸附作用, 去除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 有机物等污染物。
吸附催化技术
催化剂载体
将催化剂活性组分负载于 具有高比表面积的吸附剂 上,提高催化剂的分散度 和活性。
择形催化
利用吸附剂的孔道结构和 分子筛分作用,实现特定 形状和大小的分子进行催 化反应。
吸附增强催化
通过吸附作用将反应物富 集于催化剂表面,提高反 应速率和选择性。
吸附储能技术
气体储存
利用吸附剂的吸附作用,将气体 分子储存于固体材料中,实现气 体的高密度储存,如氢气、甲烷
等气体的储存。
热能储存
利用吸附剂的吸附热效应,将热 能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于固体材 料中,实现热能的长期储存和调
控。
电能储存
固液界面吸附实验报告
固液界面吸附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了解吸附现象的基本原理和特点;2.了解吸附剂的吸附性能和表征方法;3.掌握吸附剂的活化方法及其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实验原理:吸附是指气体、液体或溶液中分子、原子或离子等在液体或固体表面上附着的现象。
吸附作用有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种。
物理吸附是指吸附剂表面的物理力与被吸附物相互作用,并把被吸附物附在吸附剂表面上的吸附现象。
该吸附作用是可逆的,一般发生在低温和低吸附浓度条件下。
而化学吸附是指化学元素与被吸附物化学键结合在一起,形成化学键的吸附作用,该吸附作用是不可逆的,一般发生在高温和高吸附浓度条件下。
在固液界面的吸附过程中,液态溶剂上浮的本质原因是溶剂的表面张力较低,此时吸附在固体表面的分子具有吸引液体的作用,表面液体向着固体表面收缩,将固体表面润湿。
如果液体表面张力过大,则液体不能充分润湿固体表面。
所以,吸附剂表面性质至关重要,而表面化学性质恰恰是与润湿性质有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性质。
吸附剂表面活性位数量的多少和分布情况直接影响吸附能力的大小。
实验步骤:1.将炭黑样品称重并加入玻璃瓶中;2.加入一定量的硫酸铜,并用磁力搅拌器搅拌20分钟;3.放置120分钟,定量取20ml样品待用;5.待吸附剂充分吸附后,用滤纸过滤样品并取得滤液;6.测定滤液中吸附剂的浓度,并计算出吸附量;7.记录数据,并做出吸附以及吸附的等温线。
实验数据:样品炭黑质量 2.5g样品溶液体积 500mL硫酸铜的质量 100mg吸附剂质量 0.5g吸附率 85%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可以发现,吸附剂的吸附率为85%,表明吸附剂对样品中的杂质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
而吸附等温线的形状可以反映吸附剂表面的化学性质和吸附动力学特征。
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发现,吸附作用是固液界面的一种物理现象,其特征是发生在液体和固体表面之间。
吸附剂的性质也是影响吸附能力的重要因素,而吸附剂表面活性位数量和分布情况直接决定了吸附能力的强弱。
吸附原理及应用PPT课件
C = C0
交界层
C=0
L
0
1.0
C/C0
吸附
冲洗 洗脱
吸附
冲洗
洗脱
y 时间/体积
固定床内的浓度分布曲线
yF
时间
y
0
0
l
床层长度
q = f (y)
时间
• 指正在发生吸附作用的那段填充层,
吸附区 和 平衡区
yF
y
0
(1)物理吸附:溶质吸与附吸过附剂程之理间论由根于底范
德吸华附力的而分产类生的吸附。 (2)化学吸附:溶质与吸附剂发生化学反 响,形成牢固的吸附化学键和外表络合 物。 (3)交换吸附:溶质的离子由于静电引力 作用聚集在吸附剂外表的带电点上,并 置换出原先固定在这些带电点上的其他 离子。
固体内局部子所受分子间的作用力是对称的,而固体外表 分子所受力是不对称的。向内的一面受内局部子的作用力 较大,而外表向外一面所受的作用力较小, 因而当气体分子或溶液中溶质分子在运动过程中碰到固体 外表时就会被吸引而停留在固体外表上。
非
定向力 极性分子的永久偶极静电力
共
诱导力 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之间的吸引力
价
色散力 非极性分子之间的引力〔瞬间偶极〕
作 用
氢键力 介于库仑引力与范德华引力之间的特殊 分子间定向作用力
吸附质和吸附剂之间的作用力-范德华 力
吸附过程理论根底
吸附过程理论根底
吸附过程理论根底
一种特殊的分子间作用力,介于库仑引力与范德华引力 之间的特殊定向力,比诱导力、色散力都有大
〔三〕操作条件
吸附是放热过程,低温有利于吸附,升温 有利于脱附.
吸附工艺和设备
间歇式
操 作 方 式
表面与胶体化学—表面吸附
3.氢键作用
当固体表面有氢原子的基团,其中的氢
原子可与吸附分子中电负性大的原子的孤对
电子作用,形成氢键。例如水吸附在硅胶的
羟基化表面上:
HH O
OH HO
OH HO
Si O Si + H2O
Si O Si
表征各类吸 附等温线的方 程式称为吸附 等温式。
四、吸附热
吸附过程进行的热效应统称为吸附热。
吸附热的大小直接反应了吸附剂和吸 附质分子间的作用力性质。
吸附热分为两类:
积分吸附热
qi
( U n
)T ,V , A
微分吸附热 qd
( U n
)T ,V , A
q st
( H n
)T
, p,A
(等量吸附热)
若在自由表面可吸附无限多层,可导出BET两 常数公式:
V
VmCp
( p0 p)[1 (C 1) p p0 ]
或
p
(C 1) p 1
V ( p0 p) VmCp0 VmC
式中,V是平衡压力p时之吸附量(体积);Vm是单分 子层饱和吸附量;p0是吸附质的饱和蒸气压;C是第一 层吸附热吸附热E1和吸附质液化热EL有关的常数。
一.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
按吸附作用力的不同,可将吸附区分 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物理吸附的作用力是分子间力,如 范德华力和氢键。
化学吸附的作用力是化学键力。
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的基本区别
物理吸附
吸附热 吸附力
近似液化热 ( <40kJ·mol-1)
范德华力,弱
吸附层数 单分子层或多分子层
表面与胶体化学—第七章RRR
第八章 固液界面的吸附作用
当固体与不能使其溶解的溶液接触后, 溶液组成可能发生变化:某组分在体相溶 液中浓度变小.,则其在固液界面上有正吸 附发生;反之,为负吸附;浓度不变为不 吸附。固液界面发生吸附的根本原因是固 液界面能有自动减小的趋势。
第一节 液相吸附的特点及研究方法
一.液相吸附的特点 (1)关系复杂,处理困难 涉及溶质-吸附剂、溶剂-吸附剂、溶质-溶剂 间的相互作用。 例1疏水性的活性炭与溶剂水亲和力小,与非极性 1 有机分子亲和力大,故宜用作从水溶液中除去 有机物的水质净化剂。 例2硅胶、氧化铝等表面为亲水性表面,与水的亲 和力大,不易用作水质处理,而用做空气干燥 剂。
第Ⅳ和Ⅴ型等温线属于有毛细管凝聚 作用的吸附,因此BET两常数或三常数公 式均不能说明这两种类型等温变化的规律。 BET理论没考虑到表面的不均匀和分子 之间的相互作用。这就决定了它的局限性, 有一定的适用范围。许多结果表明,低压 时实验吸附量较理论值偏高,而高压时又 偏低。
三.孔性固体的毛细凝结
但他们认为被吸附的分子和碰撞在其 上面的气体分子之间,存在着范德华力, 仍可发生吸附作用,也就说可形成多分子 层的吸附。在吸附过程中,不一定等第一 层吸附满了之后再吸第二层。第一次吸附 是气体分子与固体表面直接发生联系,吸 附热一般较大。而第二层以后的各层,是 相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其吸附热都相 等,而且相当于该气体的冷凝热。
吸附滞后
Zigmondy对吸附滞后的解释是吸附时 液态吸附质润湿孔壁的过程,接触角是前 进角;脱附是液体从一润湿的表面上退出 的过程,接触角是后退角。而前进角一般 总是大于后退角。因而脱附时平衡相对压 力小于吸附时的。
吸附滞后圈的形状与孔结构
吸附滞后环的起始点与吸附质的性质 有关,与吸附剂性质关系不大。吸附等温 线、滞后环的形状与孔的形状、孔径大小 有关。
固液界面的吸附
固液界面的吸附作者:日期:实验四 固液界面上的吸附一.实验目的1. 了解固体吸附剂在溶液中的吸附特点。
2. 做出在水溶液中用活性炭吸附醋酸的吸附等温线 ,求出 Freu n d lic h等温式中的经验常 数。
3. 通过测定活性炭在醋酸溶液中的吸附 ,验证弗伦特立希(F reund l ich)吸附等温式对此 体系的适用性。
二、实验原理(一) 计算依据:当一溶液与不溶性固体接触时 , 固体表面上溶液的成分常与体相溶液内部的不同 , 即在 固- 液界面发生了吸附作用。
由于溶液中各组分被固体吸附的程度不同,吸附前后溶液各组 分的浓度将发生变化,根据这种变化可计算出吸附量。
Γ =V(C 0-C)/m(1 )式中 :m ——吸附剂的质量 (g)C——吸附平衡时被吸附物质留在溶液中的浓度 (mol L 1) C0——被吸附物质的初始浓度 (mol L 1) V ——所用溶液的总体积 (L)在 V 、C 0、m 已知的情况下 ,Γ和 C 的关系如何呢 ?活性炭是一种高分散的多孔性吸附剂,在一定温度下 ,它在中等浓度溶液中的吸附量1x与溶质平衡浓度的关系,可用 Freun dlich 吸附等温式表示 :Γ= kC nm(2)式中: m ——吸附剂的质量( g )x ——吸附平衡时吸附质被吸附的量 (mo l)x ——平衡吸附量 (mol g 1)C——吸附平衡时被吸附物质留在溶液中的浓度(mol L 1)k、 n——经验常数(与吸附剂、吸附质的性质和温度有关)。
将式(2)取对数 ,得x1lg lg C lg k (3)mnx1以lg 对lg c 作图,可得一条直线,直线的斜率等于,截距等于lgk ,由此可求得 n 和mnk。
(二)本实验操作原理 :本次实验是在活性炭—醋酸体系中,验证 Freundlic h 吸附等温式的适用性,并求出经验常数 n 和k :NaOH+HAc==NaAc+H2O根据这个中和反应,计量滴定所用的 NaOH 的量,可知H Ac的浓度 c,再根据(1)式计算Γ值,即可作图。
表面与胶体化学—第七章表面吸附
第七章 固气界面上的吸附作用
第一节 吸附作用
吸附作用是一种最为重要的界面现象, 当互不相溶的两相接触时,两体相内的某 种或几种组分的浓度与其在两相界面上的 浓度不同的现象称为吸附 吸附。 吸附 在界面上被吸附的物质称为吸附质, 能有效吸附吸附质的物质称为吸附剂。
固体表面层的物质粒子受到指向内部 的拉力,这种不平衡力场的存在导致表面 吉布斯函数的产生。固体物质不能象液体 那样可通过收缩表面来降低系统的表面吉 布斯函数,但它可以利用表面上的剩余力, 从周围的介质中捕获其它的物质粒子,使 其不平衡力场得到某种程度的补偿,从而 导致表面吉布斯函数的降低。
吸附滞后
Zigmondy对吸附滞后的解释是吸附时 液态吸附质润湿孔壁的过程,接触角是前 进角;脱附是液体从一润湿的表面上退出 的过程,接触角是后退角。而前进角一般 总是大于后退角。因而脱附时平衡相对压 力小于吸附时的。
吸附滞后圈的形状与孔结构
吸附滞后环的起始点与吸附质的性质 有关,与吸附剂性质关系不大。吸附等温 线、滞后环的形状与孔的形状、孔径大小 有关。
1.Van der Waals 力 固体表面原子和吸附质分子间相互接 近时都有色散力产生,当吸附质分子或固 体表面原子具有极性或有极性基团时,它 们之间可以有静电力或诱导力的作用。但 是,色散力比静电力、诱导力都大。
这种吸附属于物理吸附。
2.电性作用力 固体表面可因多种原因带有某种电荷。 固体表面带电有时会对吸附产生影响。 当固体表面有以离子键结合的原子或基 团时,它们可与某些溶质(吸附质)发生 交换作用—离子交换。
(2)杂质和吸附平衡时间的影响 杂质可能极大地影响溶质的吸附结果; 对于有些体系,液相吸附达到平衡时间长。
(3)液相吸附的吸附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稀溶液,Gibbs等温式可写作
c n RT c S
S :固体的比表面
将(1)式代入求导
Sc ( 0 m ) dn n s RT n dc
s 2
s 2
作不定积分
n RT ln n ln c ln a ( 0 m )S
s 2
s
set
n s RT 1 ( 0 m )S n
n ac
s 2
1
n
加而直线降低的关系导出的 关系式,只适用于中等覆盖度的化学吸附或物理 吸附。
1 =n / n ln Ac a s n2 k1 k2 ln c
s 2 s m
四、自电解质溶液中的吸附
1. 固体表面与介质在液体介质中带电
a.表面基团解离 b.吸附带电 c.非水介质中的带电... 为了保持荷电固体和介质的电中性,介质中的 与固体表面电荷符号相反的离子必将靠近表面 形成双电层(double layer)。
四、自电解质溶液中的吸附
2 双电层
Stern面
滑动面
- - 溶剂分子 - 反离子 - -
表面电势
φ0
Stern电势
φδ
ζ
+- + +- + +- + +- + +- + +-
-
紧密层(Stern层)
扩散层
例:AgNO3+过量KCl →AgCl(晶体)+K++Cl-+NO3-
①Cl-可在AgCl晶体上吸附成牢固的化学结合
b 结构影响 : 碳自水溶液中吸附量 在水中的溶解度
(2)溶剂影响
溶剂/溶质作用强烈,溶解度上升,吸附量降低 溶剂/吸附剂作用强烈,竞争吸附,吸附量降低
(3)吸附剂影响
极性吸附剂易吸附非极性溶剂中极性物质
正电性吸附剂易吸附负电性物质
注意:即使同类吸附剂,比表面、孔结构、 后
处理条件不同也有较大影响 。
第三节 自混合溶剂/溶质中的吸附
液相吸附的实际课题是以混合溶液中的吸附最多,也 最难解决。这是由于体系的复杂和影响因素的繁多。 混合溶液可以是:
①一种溶剂多种溶质的体系;
②一种溶质(或多种溶质)几种溶剂(混合溶剂)的 体系。
一. 自混合溶剂中的吸附
1. 溶质在某一溶剂组成时溶解度有最大值,吸附量有最 小值。表示溶解度是决定吸附量大小的主要因素。
set
s x2 b K / a1 s x1 a2
s s x1 x2 1
ba2 x 1 ba2
s 2
a2 c2
在稀溶液中
bc x 1 bc
s 2
设 ns代表表面被全部覆盖时被吸附物质的总的 物质的量(摩尔数)
n n
s 2 s
x
s 2
bc 1 bc
例:高岭石对重金属的吸附作用的研究 中,不断振荡12小时,静置吸附48小时。
(1)将一定量的高岭石放入一定量的已知浓度的 铜溶液
(2)当吸附达到平衡后,在4500转/分离心分离10分钟,取
上层清夜,测定溶液中铜离子浓度。 (3)从溶液浓度的变化,根据公式计算每克固体吸附的溶
质量,可计算表观吸附量。
固体-溶液界面吸附
固-液吸附
对纯液体的吸附(界面密度增大) 溶液中的吸附(界面浓度的变化)
通常只研究后者 正吸附 负吸附 不吸附
溶液吸附的应用可追溯到几千年前的 天然纤维着色,饮料的净化、脱色等。 现今更渗透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 领域,但至今还处于积累数据,探索机 理的阶段 。
1、液相吸附的特点
c n
s 2
c 1 c s s s n2 nmb nm
对c作图,直线关系,
s 可求nm ,b
尽管吸附等温式与 Langmuir 气体吸附 形式相近,但实际是固体与溶液作用的 结果几乎没有完全均匀的表面,也没有 理想的单分子层 可以说: Langmuir 公式在自稀溶液中 吸附时还只能算作经验公式。
(4)温度与溶解度影响 一般来说是一致的。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加, 吸附量降低。 注意:①若温度影响全在溶解度上,则 C/C0 代 替 C 作图,不同温度的结果应在一条直线上; 实际有的是,有的(相当多)并非如此 ②吸附量随温度上升而低浓度时下降, 高浓度时上升。 例:Barelll研究石墨自水中吸附正丁醇 解释:正丁醇在水中随温度上升,溶解度下降, 浓度大时温度上升减少吸附效应不如溶解度下 降增加吸附效应
三、自稀溶液中的吸附等温式 1. Langmuir 等温式
吸附平衡时
2 1
l
s
2 1
s
l
2s,2l: 分别代表被吸附的和溶液中的溶质 1s ,1l : 分别代表被吸附的和溶液中的溶剂 吸附平衡常数
x a1 K x a2
s 2 s 1
吸附平衡常数
x a1 K x a2
s 2 s 1
a1, a2: 溶剂、溶质在溶液本体中的活度 x1s , x2s:溶剂、溶质在吸附层中的摩尔分数 稀溶液中 a1≈常数
第七章 固液界面的吸附作用
当液体与固体表面接触时,由于固体表面 分子对液体的作用力大于液体分子间的作用 力 ,液体分子将向固液界面密集(变浓) ,同时降低了固液界面能。这种密集作用即 发生了吸附。若液体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 构成的溶液,其各组分被固体吸附不同,因 而在液相中的浓度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即 : 它们在固/液界面上的吸附量不同。
a:溶剂杂质可能与溶质浓度数量相近 b:吸附剂的可溶性杂质会造成影响 硅胶自干燥苯和未经干燥的苯中吸附硝基 苯所得吸附等温线形状完全不同
★固-液吸附速率
溶液中的吸附速率一般小于气体吸附速率,所以 溶液吸附平衡时间较长。 原因: (1)溶质分子在溶液中的扩散速度小于在气 体中的扩散速度 (2)固体表面有一层液膜,溶质分子必须通 过这层膜才能被吸附,所以,吸附速慢。 (3)吸附剂表面孔的因素。
感胶离子序 离子交换(ion exchange)
RM2:带有可交换离子的固体;M1:溶液中可交换离子 常将具有交换离子能力的固体称为离子交换剂。常具有网状结构,交 换离子的溶液在其中自由流动。例沸石中Na+即可被交换
五、自高分子溶液中的吸附 1. 高分子吸附的特点 a:吸附速度慢 b: 吸附剂表面结构对吸附影响很大 c: 与低分子化合物相比具有更大的不可逆性 2. 吸附等温式和等温线 Langmiur型或Freundlich型 若高分子每个分子都有多个链节,若吸附时有ν 个链接 直接与固体接触,同时假设一个大分子吸附就有ν个溶 剂分子脱附
b:溶剂的影响 ①良溶剂中,大分子易伸展,Γs降低。②与固体表 面相近性质的溶剂,会与大分子强烈竞争吸附,造 成Γs降低。 c:温度的影响
①有时T上升,Γ下降。符合一般吸附规律 ②有时T上升,Γ上升。(说明为吸热过程,又ΔG<0 ,故ΔS>0������ 多点吸附)Eirich认为大分子顶替溶剂 分子造成熵增过程
二、液相吸附研究方法
进行液相研究时,必须要求体系达到吸附平衡,对于 孔性固体,特别是微孔固体,欲达到平衡需很长时间 ,并需采用搅拌、振荡、超声等方法在保证不改变各 组分和吸附剂的性质和结构的前提下,促进吸附进行 ,帮助扩散。
★表观吸附量的实验测定方法
将一定量的固体放入一定量的已知浓度的溶液中,不断 振荡,当吸附达到平衡后,测定溶液的浓度,从溶液浓 度的变化,计算每克固体吸附的溶质量,可计算表观吸 附量。
(4)借助气相吸附理论,研究溶液的平衡浓度与表观吸附 量的关系(BET、Freundich、Langmuir),处理液相吸 附结果。
第二节 自稀溶液中吸附的一般规律
★多为物理吸附。一般来说,和固体表面性质相近 者易被吸附 在稀溶液中的吸附 (1) 稀溶液是由溶剂和具有一定溶解度的溶质组成的 溶液, 吸附过程中溶剂的浓度基本不变,所以测得 的吸附量基本只是由溶质的吸附引起的。 (2) 固体自稀溶液中的吸附等温线的形状与固-气吸附 相似,通常气体吸附中的公式也可用于溶液吸附。
H型吸附等温线(High affinity)
溶质在极低浓度时就有较大吸附量。 机制:溶质与吸附剂有强烈亲和力,类似于发 生化学吸附。 例:自溶液中的化学吸附,离子交换吸附及大 分子和离子型SAa胶团吸附。
C型吸附等温线(Constant partition)
等温线起始段为一直线。 机制:溶质在吸附剂表面相和溶液中的分配是 恒定的。 例:某些物质在纺织物上及在由晶体区和无定 型区构成的聚合物上吸附。
S型吸附等温线
起始部分斜率小,曲线凹向浓度轴,平衡浓 度增大时等温线有一段较快上升阶段。 机制:溶剂有强烈的竞争吸附,且溶质以单 一端基近似垂直地吸附于固体表面。
L型吸附等温线
最常见等温线。 机制:溶质比溶剂更易吸附,即溶剂无强烈竞争 吸附。 例:若溶质是线性的或平面分子,且以长轴或平 面平行于表面吸附,会有这种情况。
四类等温线中,平衡浓度升高时吸附量都有一较 为平缓变化的部分,它表示固体表面已被溶质的 单层饱和;
浓度再增加,吸附量再增大,可能是吸附分子:
①更密集排列;②多层吸附。
(二)影响稀溶液吸附的一些因素
(1)吸附质性质的影响 a:Traube规则:自溶液中吸附有机物(同系物) 吸附量随同系物碳链增长而有规律增加。 适用于:非极性吸附剂自极性溶剂中吸附非极性 物质 反Traube规则:极性吸附剂自非极性溶剂中吸 附极性物质 例:碳自水中吸附:丁酸>丙酸>乙酸>甲酸 硅胶自CCl4中吸附:乙醇>正丙醇>正丁醇>正己醇
② Freundlich 等温式 设固体与纯溶剂的界面张力为γ0,界面 上铺满单分子层时的界面张力为γm,则当界 面上溶质分子的覆盖率为θ时,界面张力为
0 (1 ) m
n
s 2
n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