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戏剧与中国文化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戏曲与莎士比亚戏剧舞台形态的比较

中国传统戏曲与莎士比亚戏剧舞台形态的比较

莎士比亚戏剧场次多. 场次转换相对频繁, 大多数情况
下是以全体演员上、 下场的方式解决。 中国传统戏曲中, 转换
环境 的手法更为多样 . 除人物上 下场 的间隔式外 , 还有连续
士比亚剧场舞台有前区和后区之分, 前区表现大环境. 后区 用来表现室内景或具体地点。
二、 演出形式的比较
层, 另连带一个阁楼 , 阁楼的一般用途是用做化妆室和贮藏
2 与莎士比亚时代相对应的中国戏曲舞台 、 与英国莎剧全盛时期相对应的是明代中后期。中国戏曲
艺术也正在经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明末清初时. 中国许多神庙里也出现了四合院式的剧场
结构。这种结构与欧洲伊丽莎白时代的公共剧场相同点很 多。也是戏台伸向院落, 前台有两根角柱, 在天井中, 两廊和
上相似之处很多
质 。如“ 桌二椅 ” 一 在不同的情境下 , 可以改变它们“ 桌椅 ” 的
本来性质, 可以成为其它的东西如桥梁、 山坡、 卧榻等。莎士
比亚舞台上的“ 实物”尽管也有点明环境的作用, , 但它们从
不失去本来固有的性质, 如宝座就是宝座. 床就是床, 它所表 现的只能是同它的形象相联系的环境形象。这一点很重要,
当时的伦敦剧场, 从外观上看 , 剧场如碉堡状, 有圆形、
方形或多角形。演出利用自然光在下午进行 , 剧场内观众席
表演。 观众在下、 演员在上, 或者相反。 挂在舞台中间的帷幕, 除了用做“ 内室” 的帷幕以外, 还用来表示天空。幕布的色彩
也可随戏剧的体裁而变化, 悲剧用黑色, 喜剧用淡蓝色。 演 出是在白天进行 , 夜晚的气氛要靠观众的想象, 有时 也用道具激发观众的联想. 表现事情发生在夜晚。有道具和 简单布景

绽放在中国舞台上的异域奇葩——评述新中国舞台上的莎士比亚戏剧演出

绽放在中国舞台上的异域奇葩——评述新中国舞台上的莎士比亚戏剧演出
于 18 9 0年为上海外 国语学 院英文系 师生们导演 了 《 仲夏
终把 自己想 像成哈姆雷 特 , 无论在台上还 是台下 , 甚至 平 时的 日常 生活 , 他都要这样做 , 这样 才能使 自己渐渐地 和
角色 合而为一 只有 当哈姆雷特的本性成为这个演员的本
夜之梦》 1 8 , ;9 1年 老维克剧 团的导演托 比・ 罗伯逊和北京 人民艺术剧 院合作 , 出了《 推 请君入瓮》 同年 , ; 英籍戏剧艺 术家周采芹来华 为中央戏剧学院 学生导演 了 《 暴风雨》 ; 《 威尼斯商人》 李尔 王》 和《 两剧在上 海戏剧 学院排练之 前 ,
换景也当着观众} 面进行 , 打破了舞 台的幻觉 。 另外 , 舞 台要素中的灯光和布景也进行了新 的思考 , 原本依 据 写实 原则的灯光 ,变 成了人物性格 塑造的重 要手 段 , 1 8 年上海戏剧学院藏族班演 出的《 如 91 罗密欧与
探索 。据不完全统计 , 迄今为止 中国上演过戏 曲莎剧 的有近 2 0个剧种 、近 2 0出莎剧 ,遍及 中国 1 个省 6
唯斯坦尼 体系独尊 , 排斥其他风格流派 的倾 向 , 这就使 得 丰富的莎剧精神在表现上受到了制约。 黄佐临当时曾针对
这种 倾向提 出了“ 开拓戏剧 观” 的建议 , 但这一建议在 当时
并 未 受 到 应有 的重 视 。 坦 尼 斯 拉夫 斯 基 本 人 其 实 也 总 是 斯
在不断突破 自我 的。10 年 . 帕瓦斯 卡雅 大街创立 了 9 5 他在
那时 , 莎剧在 中国就有 了一系列的演 出 , 开始进入 了现代
中国人文化生活的视野 。 而 , 然 作为在中国的早 期演 出 。 解 放前的莎剧演出毕竟存在着许多明显的局 限。 直至新 中国 以后 , 尤其是 上世纪八十 年代 , 这朵异域 奇葩才在 中国这 个广 阔的东方舞台上竟相绽放 , 本文将对这 一时期莎剧在 中国舞台上的演出进行一番考察和评述 。 新中国成立后 , 莎士 比亚戏剧的表演和演 出受到 了斯 坦尼 斯拉 夫斯 基表 演体 系的影响。当时上演的许多莎剧 .

独树一帜的戏剧文化

独树一帜的戏剧文化

独树一帜的戏剧文化戏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一种通过演员表演、台词对白、音乐舞蹈等艺术手段来表现故事情节、展现人物性格、阐述社会问题的艺术形式。

不同的国家、民族和地区都有各具特色的戏剧文化,而其中有一些更是独树一帜,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深受观众喜爱。

本文将探讨一些独树一帜的戏剧文化,分析其特点和魅力。

中国京剧中国京剧是中国戏曲中的代表性艺术形式,由于其宏伟的舞台场面、富有表现力的唱腔和丰富的戏曲剧情而备受瞩目。

京剧的表演形式包括唱、念、做、打,演员在舞台上快速转换着表情、动作和台词,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美与深刻。

而中国京剧不同于其他戏曲形式的一大特点在于“花脸”,即演员们在脸上化着浓艳的彩妆,通过不同的颜色和图案来代表不同的角色和性格特征,它使得观众一眼就能辨别出角色的身份。

中国京剧独具魅力的嗓音、服饰、化妆和表演形式,使得它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吸引着无数人投入其中。

印度歌舞剧印度歌舞剧是印度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以其独特的音乐、歌舞和服饰而著称。

印度歌舞剧源于古代梵文文化,是一种融合了音乐、舞蹈和戏剧元素的综合艺术形式。

歌舞剧中的舞蹈表现力极强,演员们穿着华丽的服饰,在极富节奏感和动感的音乐中跳跃、旋转,以身体语言来表达情感和故事情节。

印度歌舞剧还以其独特的故事题材和表演风格闻名,其中充满了印度神话传统和宗教故事,表现出浓厚的宗教和民族特色。

印度歌舞剧的表演形式、音乐和故事主题都极具独特魅力,吸引着全球观众的目光。

日本歌舞伎日本歌舞伎是日本的一种传统戏剧形式,以其独特的表演方式、服装和化妆而闻名于世。

歌舞伎表演以男性演员扮演女性角色为特色,其表演形式严格而规范,包括特殊的服装、头饰和面具等,演员的化妆也十分繁复。

歌舞伎的舞台布景、音乐和道具也是别具一格,多以日本传统的题材和风格为主,而且注重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承和表达。

歌舞伎舞台上的舞蹈和表演充满了视觉冲击力,尤其是那些绚丽多彩的服饰和妆容,散发出强烈的异域风情。

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影响

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影响

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影响作者:周焕灵来源:《中州学刊》2019年第08期摘要:莎士比亚戏剧因为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与当时中国社会反抗封建专制思想、传播西方民主自由精神的需求相契合,最早传播到中国,成为在当时上演剧目和场次最多的外国戏剧作品。

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丰富、由选段到全本、由单一演出形式到多种演出形式的发展过程。

莎剧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不仅沟通了中西方文化,推动了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而且对中国传统戏剧的改革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莎士比亚戏剧;中国话剧;演出;传播中图分类号:J824 ; ;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9)08-0162-0520世纪初期,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日益密切,整个社会处于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思想界获得空前的解放,各种外来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欧洲的人文主义思想是传播内容之一。

“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科学、民主,抨击旧文化、提倡新文化。

“五四”时期是我国文学传统发生“突变”,开始全面接受西方文学影响的时期,也是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期。

因为莎士比亚作品中包含着文艺复兴时期最先进的人文主义理想,剧中塑造的很多人物已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加上戏剧的舞台表演特点,所以莎剧最早传播到中国,成为在当时中国舞台上演出剧目和场次最多的西方戏剧作品,对中国现代话剧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莎剧在中国早期传播的背景20世纪是中国历史上风云变幻的时代,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

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为了反对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资产阶级改良派进行了声势浩大的改良运动。

伴随着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戏曲改良运动勃然兴起。

梁启超、陈独秀等人力主革新传统旧戏,认为它们“内容陈腐、形式僵化”,无法反映社会现实。

在他们的倡导下,戏曲改良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展开。

莎士比亚的戏剧与中国戏曲的比较

莎士比亚的戏剧与中国戏曲的比较

三、莎剧与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比较首先我们来讲第一个问题,有些评论者认为“莎剧是西方的戏曲”,这意味着莎剧和中国戏曲非常接近,无论是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写人性。

中国戏曲是西方的莎剧,这两次莎剧节都有这样的议论,我是同意的。

伊丽莎白时期的戏剧与我国宋元明以来的传统戏曲,有相同之处。

比如我们提到的莎士比亚与汤显祖,他们出现在同一时期即16世纪到17世纪,莎士比亚是1564—1616,汤显祖是1550—1616,他们是同时去世的。

虽然他们地分东西,都在作品形式与表现方法上有相同之处,在趣味上也有异处可循。

譬如,《牡丹亭》写意多于写实,属于“四梦之一”,是浪漫主义为主。

《罗密欧与朱丽叶》写实多于写意,两者虽然重点不同,但都有写意的地方,都是表现曲折离奇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也都含有死去活来的传奇情节。

两者的结局蕴含着美学理想,也有同和不同的地方,从美学高度来看主要相似之处有两个方面,一是假定型的戏剧美学观,二是开放型的舞台美学观。

中国的戏曲文学和伊丽莎白的莎剧都是戏曲假定性舞台美学观营养而开放的奇异花朵,决定了它们舞台时空观的绝对自由,决定了它们在构思和布景上的写意风格,决定了它们在表演上的象征性特点。

两者都没有“第四堵墙”,自我表白,自报家门。

汤显祖1599年在信中说:“凡是以意、趣、神、色为主,四者都到的时候,颇有意象。

”所以《牡丹亭》写生可以死,死可以生,实际上是有理论支撑的。

汤显祖在《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里说:“极人物之万途,攒古今之千变”,就是说要使人物多变,沟通时间,制造幻想,台上台下,神情交融,这是汤显祖的观点。

而莎士比亚在剧本中说道“舞台上想出现几个士兵,就象征着成千上万的士兵”。

从两位的观点来讲,可以看出身分东西但意见是一致的。

我们古典戏曲和莎剧都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的特点,只是某些时候侧重不一样,有时浪漫主义为主,有时现实主义为主。

那么作为“开放型”的舞台戏剧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暴风雨》等都有这个特点,和“封锁型”是不一样的。

莎士比亚戏剧的翻译与传播跨文化交流的影响研究

莎士比亚戏剧的翻译与传播跨文化交流的影响研究

莎士比亚戏剧的翻译与传播跨文化交流的影响研究莎士比亚戏剧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瑰宝,被誉为“戏剧之王”。

他的作品不仅仅在英国和英语世界中广为流传,而且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莎士比亚戏剧的翻译与传播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旨在揭示这一过程对世界文学的影响以及当代戏剧翻译传播的启示。

一、莎士比亚戏剧的翻译与传播莎士比亚戏剧最早产生于16世纪英国,包括许多经典作品如《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这些作品在当时备受观众喜爱,但真正开始走向世界舞台的是在18世纪的英国殖民扩张时期。

随着英国的殖民地的扩大,莎士比亚戏剧开始进入各个角落,成为跨文化交流的媒介。

在翻译方面,莎士比亚戏剧最早通过文学翻译进入其他语言的文化圈,最著名的例子是近代中国的莎士比亚戏剧翻译。

从《李尔王》到《哈姆雷特》,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然而,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并不是一项容易的任务。

译者在处理词汇和句式时必须权衡保留原著的美感和意境与传达作品内涵的需求。

这一过程涉及到语言、文化和戏剧形式等多个方面的考量,需要译者具备深厚的文学与戏剧素养。

二、莎士比亚戏剧跨文化交流的影响莎士比亚戏剧的翻译与传播对跨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促进了语言和文化的交流。

通过翻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能够了解和欣赏到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之美。

这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有助于打破壁垒,增进世界各地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其次,莎士比亚戏剧的翻译和传播也对当代戏剧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莎士比亚的作品融入了丰富的人性和情感描写,以及深刻的思想哲学,这些元素在世界各国的戏剧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戏剧创作者受到莎士比亚的启发,将其作品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为当代戏剧注入了新的活力和魅力。

三、当代戏剧翻译传播的启示莎士比亚戏剧的翻译和传播给当代戏剧翻译传播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首先,翻译者应该具备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对目标语言文化的了解。

莎士比亚在中国的一个世纪

莎士比亚在中国的一个世纪

的中国剧作家,还因为它是中国舞台上莎剧演出的最初 评论派” 的论战中就指出 : “在我 们 所 深 恶 痛 疾 的 日
现代传播 2013 年第 1 期 ( 总第 198 期)
127
随笔·札记 吴 辉: 莎士比亚在中国的一个世纪
本,……莎士比亚、哥德都有全集; 托尔斯泰的有三种, 分析和解读莎剧,而缺少对文本本身、艺术本体和人性
洋为中用。” 以莎士比亚为例,从异域他乡到中国本土、 制度,更要从文化思想上冲击、否定封建思想和封建意
从几百年前的过去到 21 世纪的今天、从一种文化到另一 识,并通过普及共和思想来实现真正的共和政体。莎剧恰
种文化、从一种艺术形式到另一种艺术形式,期间历经 恰以生动的人物和深刻的哲理展现出西方从封建社会向资
一、莎士比亚: 反帝、反封建的武器
作为思想启蒙的一种形式,文明戏在上海及周边地区的舞
几个世纪以来,中国对于西方文化始终表现出一种 台上十分活跃。莎剧中的人文主义理想似乎比中国传统文
十分纠结的矛盾态度。有时严厉地抵制,有时又狂热地 学和戏曲中的封建思想更有吸引力、更受观众欢迎。原因
崇拜。毛泽东曾有一句家喻户晓的名言 : “古为今用, 在于,辛亥革命的失败使人们认识到不仅要推翻封建社会
莎剧改写的 《莎士比亚故事集》,名为 《英国诗人吟边 强的政治和文化功利的色彩。
燕语》,并给 书 中 的 每 篇 故 事 都 取 了 一 个 古 雅 的 传 奇 式
题目,如 《肉券》 ( 《威尼斯商人》) 、《铸情》 ( 《罗密欧
二、莎士比亚: 抗日战争中的爱国义举
与朱丽叶》) 、《蛊征》 ( 《麦克白》) 和 《鬼诏》 ( 《哈姆
陀斯妥也夫斯基的有二种。”④ 而当时的中国竟还没有一 本质进行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与理解。例如,把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戏剧与中国古代戏曲的共通之处

莎士比亚戏剧与中国古代戏曲的共通之处

莎士比亚戏剧与中国古代戏曲的共通之处概述莎士比亚戏剧和中国古代戏曲都是各自文化中的重要艺术形式。

尽管它们发展于不同的地区、时代和文化背景下,但令人惊讶的是,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些共通之处。

本文将探讨莎士比亚戏剧与中国古代戏曲在叙事结构、舞台表现、角色塑造以及题材选择等方面的相似之处。

叙事结构莎士比亚戏剧和中国古代戏曲都采用了混合的叙事结构。

其中包括多条情节线索,并通过交错切换来展示不同角色和情节的发展。

这种复杂而有层次感的叙事形式在两种戏剧形式中都得到了充分运用。

舞台表现莎士比亚戏剧和中国古代戏曲都非常注重舞台表现,尤其是对舞台美学的追求。

两者都使用了精心设计的舞台布景、服装道具以及特效效果来增强观众的沉浸感。

此外,两种戏剧形式也都重视角色的身体语言和动作表演,以传达情感和展示角色性格的变化。

角色塑造莎士比亚戏剧和中国古代戏曲中的角色塑造都非常细致入微。

两者都注重在戏剧中刻画出各种不同性格、社会地位和背景的人物。

通过对话、行为和思想上的揭露,角色在两种戏剧形式中都显得鲜活丰满。

题材选择尽管莎士比亚戏剧和中国古代戏曲的题材来源于不同文化背景,但它们对一些共同的主题感兴趣。

例如,家庭伦理、权力斗争、爱情悲剧等在两种戏剧形式中被广泛探讨并成为热门话题。

影响与交流莎士比亚戏剧与中国古代戏曲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与交流。

虽然这两个文化发展于遥远而不同的时空,但有证据表明16世纪英国演员可能接触过中国戏曲,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此外,在当代演员和学者的努力下,现代舞台上也有了莎士比亚与中国戏曲融合的尝试。

总结尽管莎士比亚戏剧和中国古代戏曲发展于不同地区、时代和文化背景下,但它们在叙事结构、舞台表现、角色塑造以及题材选择等方面存在一些共通之处。

这种共通可能是因为不同文化对于人性和情感的普遍关注,并通过戏剧形式来展示和探索这些主题。

莎士比亚戏剧与中国古代戏曲之间的交流与影响进一步证明了戏剧作为全球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地位。

中西方戏剧舞台美术的对比研究——以莎士比亚时期为例

中西方戏剧舞台美术的对比研究——以莎士比亚时期为例

中国传统戏曲与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

莎士比亚戏剧与中国传统戏曲一样,都是人类文化艺术遗产中的宝贵财富。

莎士比亚戏剧作为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典型代表,在西方戏剧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同一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中国著名戏曲剧作家高则诚开创了明代划时代特色,以南曲为主的“传奇”——《琵琶记》,开辟了中国戏曲史上的又一高峰。

两种不同的戏剧形象都在进行着悄然的巨变。

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在戏剧发展脉络上有许多异同点,这些异同对二者后来的戏剧发展之路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历史的长河中,民俗文化的变迁、百姓的安康从来与朝代更迭密切相关,但是这种习俗趣味的改变绝不是一个文化断裂的标志。

而戏曲文化的发展从来没有随着朝代的变迁而衰亡,反而跨越朝代间的隔阂实现了剧种之间的相互借鉴与融合。

随着元朝统治的衰亡,北杂剧与南戏并没有随之消失,而是继续活跃在明代的戏曲舞台上。

明代开创了传奇这一全新的艺术形式,为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翻开了新的篇章。

从发展脉络上做一个宏观比较,有利于发现文化差异中最有价值的闪光点。

便于以后更加深刻地学习中国传统戏曲与西方戏剧在舞台美术设计上各自的特征与共性。

中西方戏剧舞台美术的对比研究——以莎士比亚时期为例□张倩环球剧场外形(1600年)一、莎士比亚时期中西方剧场空间结构对比分析莎士比亚早期的戏剧舞台与中国传统的戏曲舞台无论在舞台结构样式还是舞台空间结构划分上既存在各自鲜明的特征,同时也有很多相似性。

廖奔老师曾经说过:“戏剧现象是和剧场共生的,尽管不同的戏剧样式对于剧场的依存程度不同。

因此,研究戏剧,必须同时注意到它的剧场状况。

”①(一)莎士比亚早期剧场舞台空间结构在文艺复兴初期,英国并没有可供职业戏班演出的固定场所。

在伊丽莎白时期,经济贸易迅速发展,涌现出大量的流动性人口。

剧团便看准这一时机,赶着大车,载着道具,来到旅馆演出。

后来戏剧演出渐趋稳定,对演出场地有了新的要求,一些商人便认准时机开始建造剧场,专业剧场应运而生。

莎士比亚与中西文化比较

莎士比亚与中西文化比较

莎士比亚与中西文化比较无论是莎士比亚研究还是中西文化比较都是很大的题目,我想将二者结合起来,横向的探讨该问题,主要是从文学层面上分析,侧重点放在莎士比亚研究的一些焦点命题上,这样一来即可构成横向上的联系。

首先,我不否认现在署名莎士比亚的作品是伟大的,足以代表西方作品的高峰,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署名为莎士比亚的作品都确实是一个叫莎士比亚的人写出来的,因此我们先来看看关于莎士比亚作品著作权的问题。

为什么要选择这个题目呢?第一,因为这是一个热点,假设不是莎士比亚所作,那么对该作品的理解就会发生显著的变化,一个作者的文化教养、家庭背景、个人世界观一定强有力的影响其个人的作品。

如果该作品确是一个叫莎士比亚的人写的,则我们在分析鉴赏其作品时就会不知不觉的运用他的眼光;反之,这些作品所包含的容量和含义就非常不同了,因此这个命题十分尖锐,它在莎学界的反响是很大的。

第二,在分析这个命题时我们可以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我还可以夹杂一些我的个人观点。

在读了署名为莎士比亚的作品之后,我的总体印象是其与一般的文学作品并无太大差异,但其历史剧和悲剧却有很强的政治倾向,似乎要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

所谓政治,最高表现即是皇权,莎士比亚的许多作品中都是围绕争夺皇权,我们一会儿将通过例证来分析这种假设是否正确。

对莎士比亚的崇拜在英国文学中已经形成了一种传统,传统形成后就会自我完善,自我调整。

这种崇拜还会延续,由此便引申出一个问题,我们如何看待传统文化。

客观的对待传统文化并不容易,一些学者总会有意无意的对传统文化生厌。

以上是从宏观上我想说的几点。

具体一些,我们来看看莎士比亚所使用的词汇一共有多少。

俄国一个语言学家统计为15,000个,美国一名教授统计有24,000个,后来又有人考证是43,566个,这运用了电脑,就较为精确了。

如此之大的词汇量说明其必然是一个大文学家,首先就要看很多书,作为大家,在浪漫派时尤其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但他死时遗产中却没有一本书,一封信以及一篇手稿,这很让人奇怪,因为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人如果有可能其在死后遗产中往往会有书。

莎士比亚悲剧与中国戏曲传统悲剧

莎士比亚悲剧与中国戏曲传统悲剧

莎士比亚悲剧与中国戏曲传统悲剧作者:谭颖程媛来源:《艺海》2010年第08期悲剧是戏剧艺术的一个种类。

西方戏剧史上一般认为“悲剧主要表现主人公所从事的事业,由于恶势力的迫害及本身的过错而致失败,甚至个人毁灭。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在于引发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惟有一个人遭遇不应遭遇的厄运,才能达到这种效果。

”恩格斯认为:“历史必然的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是悲剧性的冲突。

”鲁迅更是直截了当的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无论是欧洲的话剧还是中国的戏曲,都有自己经典的悲剧剧目。

莎士比亚的悲剧《罗米欧与朱丽叶》、《奥赛罗》、《李尔王》、《马克白斯》、《雅典的泰门》等早已成为世界文库的宝典。

中国戏曲的传统悲剧,如《窦娥冤》、《赵氏孤儿》、《桃花扇》、《牡丹亭》等等,不仅经世流传,成为各剧种的传统,同时至今还活跃于各地戏曲舞台。

悲剧是最有社会影响力的戏剧形式。

从戏剧文学层面看,莎士比亚的悲剧与中国戏曲悲剧,虽属同一文体,但却是不同的戏剧文化,更有着不同的文学意义和社会影响力。

若将二者进行比较,无论是对两种戏剧文化的认识,还是对戏曲传统悲剧的改造,以及创作新的戏曲悲剧,都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一莎士比亚的戏剧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他早期写得更多的是喜剧。

因为当时他对生活满怀信心,作品充满浪漫气息。

特别是英国刚击败入侵的西班牙“无敌舰队”。

从此西班牙的海上霸权落入英国之手,英国举国欢腾,年轻的莎士比亚受这种乐观情绪感染,对现实赞美多于嘲讽,对人生肯定多于批判。

他的悲剧写于晚期,这是由于他对现实生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政治的动荡不安,社会的矛盾重重,封建势力的余威、金钱在人与人之间所起的破坏作用等等,都使他头脑更加清醒,对生活与认识更加深刻。

根据他的观察和剖析,在戏剧中对现实进行了更多、更尖锐的批判。

比如他的悲剧故事背景大多在英国。

而这里尽是丹麦国王、希腊贵族、摩尔将军等等。

其实,戏剧所反映的都是莎士比亚同时代的政治社会生活现实,因为伊丽莎白王朝的官府对思想控制非常严厉,镇压手段极为残酷,轻则割舌头,重则处以绞刑。

浅析莎士比亚戏剧与我国元明戏曲的异同点

浅析莎士比亚戏剧与我国元明戏曲的异同点
科技信息
专题 论 述
浅析 莎 士比 亚戏剧 与嚣 国元明 贱曲 昀异 同点
辽 宁师范大 学文学院 比较 文 学与世界 文 学专业 吴佳娣
[ 要] 摘 莎士比亚戏剧 与我 国元明戏 曲有许 多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本文从社会基础 、 取材方式 、 出形式三个方面来说明相似点 , 演 从 思想深度、 人物 身份两个方 面来说 明两者的差异性 , 并探讨造成差异性的主要原 因, 从而揭示 出中西方 因时代 背景、 文化差异、 价值
文学 发 展 神 速 , 歌 、 说 特 别 是 戏 剧 繁 荣 发 展 , 至宫 廷 贵族 下 到平 诗 小 上
国资本主义获得发展 , 资产阶级强大 , 思想武器为人文主义 , 新兴资产 阶级利用人文主义思想武器来 冲击封建的旧文化 ,如莎翁早期 的喜剧
《 威尼斯 商人》 仲夏夜之 梦》 《 描写了婚姻 自由、 恋爱幸福 、 判封建婚 批 姻; 历史剧则展现了英 国近三百年从分裂走向统一的伟大进程 , 而中期 的悲剧《 哈姆雷特》 表现 了人文主义者 同封建王权的冲突与矛盾 ,奥赛 《 罗》 则表现了资产阶级 内部进步力量 同邪恶势力的矛盾与冲突; 反观我 国元明戏曲 , 元末明初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但封建势力强大 , 资产阶 级力量薄弱, 再加 上孔孟 儒学思想 , 程朱理学 等旧思想 的阻碍, 使得在 时代前沿的新思想 内容被破坏 , 元明戏曲只得从正 义感来揭示矛盾 , 把
取向等方面的不同使得 各 自剧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 流传 于世。 [ 关键词 】 莎士比亚 元 明戏曲 相似点 差异性 有“ 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 之称的闻名于世界的英 国作家 莎±比亚在其创作生涯 中一共创作 了三十七部戏剧, 其中不乏悲剧 、 喜 剧、 悲喜剧 、 传奇剧等多种戏剧样式 , 莎士比亚的作品从生活真实出发 , 深刻地反映了时代风貌和社会本质 。 纵观我国文学发展 史, 中国戏剧 的起 源, 可以追溯 到很远 , 从原始 歌舞开始 , 到后代宫廷 、 民间的许多娱乐表演都与此有关 , 此时的戏剧 仅仅是作为表演的附属 , 并没有形成完整的模式以及文学样式 , 戏剧到 了元代时期才有 了长足发展 , 也是在元明时期达到顶峰 , 至此 , 元明代 的杂 剧 和散 曲与 唐诗 、 词 并列 闯 名 于 世 。 宋 莎士比亚戏剧与元明戏曲的相似点表现在社会发展背景 、取材方

论中国戏曲与莎士比亚戏剧

论中国戏曲与莎士比亚戏剧

论中国戏曲与莎士比亚戏剧作者:点击数:319 更新时间:2008/12/26 18:13:23 ★★★中国戏曲是东方的一棵常青树;莎士比亚戏剧是西方的一颗新星。

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这种综合性是世界各国戏剧文化所共有的,而中国戏曲的综合性特别强。

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

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

中国戏曲中最重要的一点特征是虚拟性。

舞台艺术不是单纯模仿生活,而是对生活原形进行选择、提炼、夸张和美化,把观众直接带入艺术的殿堂。

中国戏曲另一个艺术特征,是它的程式性,如关门、上马、坐船等,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

程式在戏曲中既有规范性又有灵活性,所以戏曲艺术被恰当地称为有规则的自由动作。

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

这些特征,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的艺术光辉。

如果说中国戏曲是一曲悠扬的萧颂;那么莎士比亚戏剧更像是梦幻般的旋律。

莎士比亚在类型众多的剧本(包括喜剧,悲剧,历史励,传奇剧)中,塑造了数以千计的各式各样的人物,丰富了戏剧艺术的人物画廊。

上自高贵的国王大臣,下至普通的平民百姓,性格各殊:面貌各异。

即使是同一阶层的人物,如莎氏所创造的帝王将相凯撒、理查三世、亨利四世、亨利五世、麦克佩斯、李耳王等,既有其作为统治者的共同特点,更有其不同的个性,可以说没有一个是雷同的、相似的。

“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是莎剧又一鲜明的艺术特色。

莎士比亚为了刻画形形色色人物的性格,反映错综复杂的社会画面,增强浓郁的现实生活气息,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打破了古希腊罗马悲喜剧的严格界限,不受古典戏剧“三一律”的束缚,往往在剧本里特意设计和安排了两个以上的故事情节(《仲夏夜之梦》中多至四条线索),或平行发展,或曲折交错,彼此对照,互相补充。

中西方戏剧审美取向的差异

中西方戏剧审美取向的差异

中西方戏剧审美取向的差异中西方戏剧审美取向的差异是一门复杂且深入的课题。

戏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反映了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人们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

中西方戏剧审美取向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剧情结构、表演风格、角色刻画以及观众参与等方面。

首先,对于剧情结构,中西方戏剧有着明显的不同。

西方戏剧强调故事的发展和冲突的激烈性。

西方戏剧往往注重剧情的矛盾冲突和高潮迭起的节奏,尤其是古希腊悲剧和莎士比亚戏剧,其中的悲剧冲突是戏剧结构的核心。

相比之下,中国戏剧注重剧情的中国性和人物命运的表现。

中国戏剧常常采用传统的四大古典名著、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作为题材,主要关注人物的心理、情感和精神离散。

其次,在表演风格上,中西方戏剧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西方戏剧注重个体表演的真实性和自然性。

在西方的剧场中,演员通常通过肢体语言、声音和表情来传达角色的情感和思想。

西方戏剧强调个体的独立和个体自由表达,强调人物的个性,追求角色表演的自然流畅。

相比之下,中国戏剧则强调整体演出的和谐与美感。

在中国戏剧中,演员往往注重动作的繁复和造型的美感,通过严格的动作规范和技巧来展现角色的性格和状态。

此外,中西方戏剧在角色刻画上也有明显差异。

西方戏剧注重个人主义和角色的独立性。

西方戏剧中的角色往往具有自己的个性、目标和愿望,他们被赋予了独立的思维和行动能力。

西方戏剧通过角色的言行来展示角色的性格和内心世界。

相比之下,中国戏剧注重角色的社会角色和家庭责任。

中国戏剧中的角色常常被赋予特定的社会角色,他们通常以家庭和社会责任为中心,他们的个人行为和命运往往受到社会规范和伦理观念的限制。

最后,在观众参与方面,中西方戏剧也存在着差异。

西方戏剧强调观众的主动思考和个体审美体验。

在西方的剧场中,观众通常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角度和位置观看戏剧,并且他们有权利对戏剧进行评论和批评。

相比之下,中国戏剧强调观众的被动参与和集体审美体验。

在中国的剧场中,观众通常采取坐式观看,观众对戏剧的影响相对较小,更多地是集体性的共同体验。

莎士比亚和“莎剧”文化在中国

莎士比亚和“莎剧”文化在中国

莎士比亚和“莎剧”文化在中国作者:梁洪杰梁春玲来源:《剧作家》 2018年第5期习近平指出:“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

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他也曾在多个场合公开谈及莎士比亚及其作品。

2015年10月20日,他在英国议会发表讲话时,就引用了莎士比亚剧作《暴风雨》中的名句:“凡是过去,皆为序章。

”出于习近平对莎士比亚的喜爱,英国女王赠送给习近平的礼物是一本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集》。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莎士比亚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是世界艺术文化中不可重复的鲜明现象,具有不可超越的价值。

他们就悲剧《弗兰茨·冯·济金根》致拉萨尔的几封信中,揭示了莎士比亚戏剧的基本方面:作品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莎士比亚善于描绘宽阔的时代画卷、揭示时代的基本动力,塑造了许多性格复杂而又鲜明的人物。

中国研究莎剧专家孙家琇教授把莎剧当成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辅助教材。

她说:“莎剧中间所反映的欧洲封建主义解体和资本主义上升阶段的历史现实、社会家庭、人与人之间关系和思想意识等的变化,极好地印证了马恩的理论,既促使我接受和坚信马恩学说,又使我似乎生平第一次看到了莎士比亚戏剧巨大深湛的社会性和思想性。

”为了重新探讨莎士比亚戏剧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也是为了教学上的需要,她在1981年10月编辑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和莎士比亚戏剧》一书。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剧作家本·琼森称莎士比亚是“时代的灵魂”,说“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见1623年出版的第一部莎士比亚戏剧集中的题诗)。

高尔基也曾写道:“……教师、社会活动家、新世界的建设者都应该成为当代戏剧的主角,必须向老一辈的戏剧大师学习,首先要向莎士比亚学习。

”四百多年来,莎士比亚的作品在全世界广受赞扬,成为许多国家艺术文化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在有的国家里,莎翁成了家喻户晓、人人喜爱的戏剧家。

莎士比亚与李白:文化交流与比较研究

莎士比亚与李白:文化交流与比较研究

莎士比亚与李白:文化交流与比较研究简介在文学史上,莎士比亚和李白是两位举世闻名的诗人。

他们分别代表了英国和中国的文化瑰宝,通过他们的作品可以看到不同国家和时期的文化交流与比较。

本文将探讨莎士比亚和李白之间的联系、相似之处以及他们对各自文化乃至全球文化的影响。

1. 对于戏剧形式的贡献1.1 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是西方戏剧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创造了一系列经典舞台剧作品,如《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他开创性地采用了五幕式结构、戏剧性冲突和多样化角色塑造等手法,极大地影响了戏剧创作。

1.2 李白李白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在其作品中也包括了对戏剧形式的探索。

他的长诗《将进酒》具有戏剧性的叙事风格,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表现力。

2. 文化意象与主题2.1 莎士比亚莎士比亚作品中的文化意象和主题涵盖了各个层面,包括爱情、权力、家庭等。

他以人性为核心,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和冲突。

同时,他也关注社会道德、政治权谋等议题。

2.2 李白李白的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和自然主义色彩。

他善于运用自然景观来表达情感和思想,如描绘山水风景以及追求自由奔放的生活态度。

他也关注人类存在的意义和宇宙间的联系。

3. 影响与传承3.1 莎士比亚对西方文化的影响莎士比亚作品在西方文化中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其故事情节、角色形象和语言表达方式成为西方文学传统中不可分割部分。

他的作品被广泛翻译、演绎,并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和欣赏。

3.2 李白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李白被尊称为“李太白”或“诗仙”,他的作品深受中国文化界和读者喜爱。

他的诗歌风格为后世创作提供了灵感,对中国古代文学以及现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结论莎士比亚与李白是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文化巨擘,他们通过各自独特的艺术创作展示了精湛的才华和智慧。

莎士比亚通过戏剧形式探索人性和社会,而李白则通过诗歌表达内心情感和对自然世界的思考。

两位诗人都对各自国家以及全球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跨国交流和文化对话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莎士比亚戏剧的社会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

莎士比亚戏剧的社会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

莎士比亚戏剧的社会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他的戏剧作品成为了世界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又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通过对莎士比亚戏剧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进行分析,来探讨他作品的独特魅力。

一、社会历史背景1. 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活动发生在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英国文艺复兴时期。

这个时期是欧洲文化艺术复兴的黄金时段,在意大利兴起并迅速传播到英国。

2. 伊丽莎白时代伊丽莎白一世在位期间(1558-1603),英国社会经历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伊丽莎白时代被视为英国的黄金时代之一,社会风气宽松,艺术和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3. 社会阶层分化与不平等尽管伊丽莎白时代社会进步,但社会阶层依然分明,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差距较大。

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中经常探讨贵族与平民之间的冲突,以及社会阶层的不平等问题。

4. 宗教改革运动在莎士比亚时代,英国经历了宗教改革运动,主要由国王亨利八世发动。

这场运动导致英国脱离罗马教廷,建立了英国国教,国王成为国家教会的最高领袖。

宗教改革运动对当时的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反映在了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中。

二、文化内涵1. 爱情与悲剧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中,爱情与悲剧是常见的主题。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爱情的甜蜜与痛苦,并探讨了爱情与社会道德、命运之间的关系。

例如,他的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等,都以爱情悲剧为背景,引人深思。

2. 人性与命运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展示了丰富的人性,把人性的黑暗面与光明面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深刻地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并通过命运的安排来考验人性的善恶。

《麦克白》、《李尔王》等作品就体现了这一点。

3. 政治权力与国王形象莎士比亚的作品中,经常描绘政治权力的争夺和贵族之间的斗争。

他深入挖掘政治权力的本质,展现了国王形象的复杂性。

探索西方文学中的经典名著与中国古代文学之间的联系

探索西方文学中的经典名著与中国古代文学之间的联系

探索西方文学中的经典名著与中国古代文学之间的联系西方文学与中国古代文学之间的联系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交流和互动变得越来越频繁。

西方文学作为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古代文学有着深厚的联系。

本文将探索西方文学中的经典名著与中国古代文学之间的联系,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这些文学作品之间的共通之处。

首先,西方文学中的经典名著与中国古代文学在人性的探讨上有着相似之处。

例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红楼梦》都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内心的挣扎。

无论是哈姆雷特对于父亲的复仇心理,还是贾宝玉对于封建礼教的反叛,都展现了人性的多面性和矛盾性。

这些作品通过对人性的深入描写,引发读者对于自我和社会的反思,具有普遍的意义。

其次,西方文学中的经典名著与中国古代文学在对于爱情的探讨上也有相似之处。

例如,浪漫主义文学中的《傲慢与偏见》和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红楼梦》都以爱情为主题,描绘了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情感纠葛。

从伊丽莎白和达西的爱情故事,到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这些作品都展示了爱情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

它们深入探讨了爱情的本质,以及爱情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此外,西方文学中的经典名著与中国古代文学在对于社会现实的批判上也有相似之处。

例如,奥威尔的《1984》和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水浒传》都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对当时的政治和社会体制提出了批判。

这些作品通过对权力、压迫和自由的探讨,引发了人们对社会公正和人权的思考。

它们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和警示。

最后,西方文学中的经典名著与中国古代文学在文学形式上也有一些共通之处。

例如,莎士比亚的戏剧和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戏曲都是通过对话和舞台表演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无论是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还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西游记》,这些作品都通过戏剧性的表现形式,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生动地呈现给读者。

这种形式的共通性使得读者能够更加容易地理解和感受作品的内涵和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麦克白夫人①野心家——帮麦克白登上皇位的残忍计划最早的煽动者②精神失常——不能忍受所作所为的影响③恩爱夫妻
3、三个女巫(三个预言)
麦克白夫人以什么方式成功?
①以爱情来挤兑麦克白
②用一个军人的懦弱来激将麦克白
麦克白为什么走向罪恶之路?
①三个女巫的预言②第一个预言的实现③妻子的赞成和蛊惑④自己的野心
三、考试题型
1)简答类
①描述剧情、概况②列举作品年代③分析不同创作时期④就某一个作品做个人看法
2)对比类
从各角度比较中西戏剧(600字内)
【课程笔记】
莎士比亚Shakespeare(1564—1616)
①1590—1600历史喜剧时期(莎士比亚创作早期,又称历史剧喜剧时期)
历史剧:《理查三世》1592、《亨利四世》1597—1598、《亨利五世》1599等9部
②复仇者的性质不同
○《麦克白》命中注定的复仇者,唯一能杀了麦克白的麦克德夫,有宿命论的味道。
○《赵氏孤儿》是不知详情认贼作父的赵武,并非命中注定,实为中国人笃信的:“天理昭彰”。
野心家覆灭的原因
○《麦克白》是神迹,“有问题的预言”——三个高位,两个“成功的保证”
○——导致其夺位,杀戮,自满
○《赵氏孤儿》是人为,赵庄姬,公孙,程婴,韩厥的共同努力,加之屠岸贾的一时轻信——共同导致了复仇的成功和野心家的覆灭
复杂的人物关系:爱慕(③—④、④—②、②—③、①—④、③—②)
倾慕(⑤—①)
错认(④—①、⑤—②)
细节要素:①女扮男装②错爱③乔装改扮的风险因素的决斗④连环错(错中错)⑤大团圆的结局
女扮男装情节在中国文化中的应用:
①《孟丽君》《再生缘》“南端北梦”陈端生②《梁祝》③《女驸马》
三部女扮男装作品的意义:
⑤也都有人为复仇而隐忍,等待最后一击(《麦克白》中的麦克德夫;《赵氏孤儿》中的程婴)
⑥作者以野心家的死亡结束全戏(《麦克白》:麦克白之死;《赵氏孤儿》:屠岸贾之死)
——标志着复仇成功
异:①野心家实现野心时的地位不同、目的不同
○《麦克白》原为将军,在女巫预言中,步步高升,杀人为了最高地位。
○《赵氏孤儿》屠岸贾早已掌权,杀人为私怨,也为巩固政权。
③考迪利亚强烈的抗争精神
比较《李尔王》和《窦娥冤》的异同
同:
①女人的悲剧
窦娥:被父典押成为童养媳,成亲未久就失去丈夫,婆婆未经许可就许婚,被无赖汉张驴儿逼婚,维护婆婆被县官冤杀。
考迪利亚:被糊涂的父亲误会和驱逐,被非正义的埃德蒙俘虏,被毒杀。
②父亲的悲剧
李尔王的悲剧(昏聩导致的悲剧):因为相信二女的甜言蜜语,驱逐孝顺的小女,失去王国,被二女虐待,被迫离开王国,沦为乞丐,小女为其征讨而被毒杀,痛苦死去。
○原晋国大夫公孙杵臼以年迈之躯代替程婴承担隐藏赵氏孤儿的罪名—撞阶而死
纪君祥创作的时代背景
○1、宋朝皇室姓赵,史载“涿郡人也”,正是赵武后裔。
○2、异族侵略者众:辽、金、元;先联金抗辽,后连元抗金,后被元灭。
○3、元统治极残暴:1214年,元太祖(成吉思汗)攻中都(背景),所掳山东、河南、北直隶、陕西,童男女为奴者尽杀之,为数极众。
○杂剧《赵氏孤儿》背景取自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以战功起家的晋国贵族赵氏家族,权势和声望不断膨胀,心高气傲的将军屠岸贾一直遭赵氏的轻视和排挤,在国王的默许下将赵氏一家三百口诛杀。
前赴后继的舍生取义
○赵氏孤儿的母亲把孤儿托给民间医生程婴—自缢身死
○守门将军韩厥搜出孤儿,为保赵家血脉—拔剑自刎
○屠岸贾得知赵氏孤儿逃出,竟然下令杀光全国一月以上、半岁以下的婴儿,程婴为了拯救赵氏孤儿—献出自己的独子代替赵氏孤儿
【六大情感】
一、苦情
○饱受折磨的爱情
○有殉情情节
○悲剧的结尾(以死亡告终)
《奥菲利亚》中鲜花的象征意义
前景中的乌鸦花,看起来类似毛茛,象征着忘恩或幼稚。奥菲丽娅头顶的垂柳象征着被弃的爱。环绕柳枝的荨麻表现了痛苦。她右手附近漂浮的雏菊表现清白。漂浮在她脸颊、衣裙旁的粉红玫瑰,以及生长在河岸上的白色的野玫瑰叫人联想到他哥哥叫她“五月的玫瑰”。它们也包含了许多象征意义,例如年轻、爱情和美丽。窒息、死亡和衰落。紫罗兰花环围着奥菲丽娅的脖颈,”紫罗兰象征忠诚,也象征纯洁和英年早逝。还有一些花是米莱斯在现场加进去的。绣线菊也许表现了她的死毫无益处。浅蓝的勿忘我生长在河边,表达着与它名字相同的意义。三色紫罗兰(pansy)漂浮在衣裙的中间,它们象征了思考,而它们也意味着无益的爱(pansy源自法语penses)。三色紫罗兰一旁的雉眼表达了悲伤,鲜红的罂粟带着黑色的种子表现了长眠和死亡。
③1608—1611传奇时期
《暴风雨》1611(“用诗歌写的遗嘱”)、《辛白村》、《冬天的故事》等3部剧和历史剧《亨利人世》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哈姆雷特》1601
《奥瑟罗》1604
《李尔王》1606
《麦克白》1606 Macbeth(“不能提的一部戏”)
【列举中国特色爱情故事】
《梁祝》、《西厢记》(“天下夺魁”)、《红楼梦》、《天仙配》、《七夕》、《牡丹亭》(令《西厢记》减价)、
全名《牡丹亭还魂记》、《还魂记》、《还魂梦》、《牡丹亭梦》、
传奇剧本、两卷、五十五出、明代南曲代表
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牡丹亭》、《西厢记》、《窦娥冤》、《长生殿》
比较《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异同
同:①一见钟情②殉情情节③世难容
异:①结局:罗密欧与朱丽叶殉情,柳梦梅与杜丽娘的一成婚
②两国爱情文化不同③父母方态度不同
○赵氏寥落主因:赵庄姬与赵婴通奸(公元前587)
○赵同赵括逼走其弟赵婴(公元前586)
○赵庄姬诬告赵同赵括谋反(公元前583)
○赵氏族灭
史记中的《赵氏孤儿》
○晋灵公
○幸臣:屠岸贾
○赵盾死后,屠杀赵氏
○赵武复仇
○程婴死报主公(程婴身份为赵朔友人)
○——主题纯洁化
《赵氏孤儿》剧情
○元代杂剧《赵氏孤儿》非常典型地反映了中国悲剧那种前赴后继、不屈不挠地同邪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抗争精神。
中国代表:《梁祝》——“东方《罗密欧与朱丽叶》”
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梁祝》、《白蛇传》、《孟姜女》、《牛郎织女》、
比较《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梁祝》的异同
同:情节上:①父母反对②互相钟情③另有婚配③双双殉情
艺术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的成功运用
《罗》素材来自意大利民间《梁》素材来自中国民间
异:①中西悲剧的不同很大程度地体现在情节构建的不同上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西施(沉鱼)、王昭君(落雁)、貂蝉(碧月)、杨贵妃(羞花)
莎士比亚——一生三十七个剧本汤显祖——“临川四梦”(《牡丹亭》、《南柯记》、《紫钗记》、《邯郸记》、)
《牡丹亭》
作者:汤显祖(公元1550—1616)[明]
浪漫主义“梦而死,死而生”
主人公:柳梦梅、杜丽娘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世称莎士比亚第五大悲剧,写于1607年)
特点:英雄美人传奇
爱情影响政治
安东尼的错误:
①战前:
②战中:
③战后:
董西厢
董解元
董西厢大团圆结局?
○将悲剧的内在原因外化了,将一个基于人性弱点的责任推给了社会
王西厢:天下夺魁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元、钟嗣成《录鬼簿》卷上)
○明末清初评论家金圣叹:
①对于女子不得读书,男女不得自由婚配
②对于女子不能参加科举
③对于女子在男权社会的弱势地位
——进行反抗
历史上智勇超人的女性:
冯婉贞、战争
《驯悍记》(1564—1616)
两性关系:爱情和金钱的价值等主题
【超自然因素】
④无法挽回的结局
考迪利亚:被毒杀
窦娥:受冤死
异:
①结局不同
窦娥:被冤死考迪利亚:被毒杀
②死亡时机
窦娥:死于剧中,其死亡形成全剧最高潮
考迪利亚:死于剧末
③悲剧形成原因
父亲不负责任,婆婆糊涂,县官草菅人命被杀。
④结束
窦娥:沉冤得雪(洗冤角度来说是幸福的结局,但无法改变即成的命运)
考迪利亚:来不及阻止的死亡
【考试范围】
一、作品
《李尔王》、《麦克白》、《哈姆雷特》、《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罗密欧与朱丽叶》、《裘里斯卡塞》、《威尼斯商人》、《驯悍记》、《第十二夜》、
《牡丹亭》、《西厢记》、《窦娥冤》、《赵氏孤儿》、《女驸马》、《孟丽君》、
二、作品比较
《麦克白》与《赵氏孤儿》、《罗密欧与朱丽叶》与《西厢记》、《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李尔王》与《窦娥冤》
情节改造的目的
○刺盾——为情节紧凑
○杀全国小儿——突出屠之恶和加重程婴献婴的必要性
○程婴献亲子——英雄主义
○程获封赏——好人须得好报
《赵氏孤儿》与《麦克白》作品的异同
同:①都有复仇情节(麦克德夫、赵武(程勃))
②都有一个野心家(麦克白、屠岸贾)
③都有人为此不惜牺牲了生命(班克、公孙杵臼)
④而他们的牺牲同时也是未来复仇的重要线索(《麦克白》中的班克牺牲自己,令其子弗雷德逃走,后成为詹姆士一世之祖;《赵氏孤儿》中的公孙杵臼与程婴相约“死生任务”,成为完成最后一击的必要手段。)
五、亲情《李尔王》VS《窦娥冤》(四大悲剧之首)
四大悲剧:《窦娥冤》、《长生殿》、《赵氏孤儿》、《桃花扇》
描述《李尔王》故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了解《窦娥冤》
①窦娥的不幸命运
②窦娥的美好品质和她喊冤被斩之间形成的对比
③窦娥强烈的抗争精神
《李尔王》中最令人痛心的部分
①考迪利亚的不幸命运
②考迪利亚的美好品质和她被毒杀的悲惨结局形成对比
②西方悲剧重视事件的偶然性及个人失误造成的恶果,而中国悲剧则侧重情节的必然性和强大势力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