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债务

合集下载

如何化解隐性债务(3篇)

如何化解隐性债务(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影响经济金融稳定的重要因素。

隐性债务的存在不仅加大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也对国家财政安全、金融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因此,如何有效化解隐性债务,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隐性债务的成因、化解策略、实践案例和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全面解析。

一、隐性债务的成因1.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传统的高投入、高增长模式逐渐不可持续,地方政府为保持经济增长,大量举债投资。

2. 地方政府事权与支出责任不匹配: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不明确,地方政府在承担大量公共服务支出责任的同时,缺乏稳定的财政收入来源。

3. 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观扭曲:部分地方政府官员追求短期政绩,过度依赖债务投资,导致债务规模不断膨胀。

4. 金融监管政策不完善:金融监管政策在防范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方面存在不足,部分金融机构违规放贷,加剧了债务风险。

二、化解隐性债务的策略1. 优化债务结构:调整债务期限、利率和规模,降低债务成本,优化债务期限结构。

2. 推进债务置换: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存量隐性债务,将隐性债务显性化,提高债务透明度。

3. 加强预算管理:强化地方政府预算约束,确保财政支出与收入相匹配,降低财政风险。

4. 调整事权与支出责任:明确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5. 改革财税体制:完善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制度,确保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与支出相匹配。

6. 强化金融监管: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防范金融机构违规放贷,严控新增隐性债务。

7. 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控,提高政府治理能力,确保债务风险可控。

三、实践案例1. 江苏省债务置换:2018年,江苏省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置换了部分存量隐性债务,优化了债务结构,降低了债务成本。

2. 山东省债务置换:2019年,山东省采取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方式,置换了部分存量隐性债务,提高了债务透明度。

2024隐性债务化解(3篇)

2024隐性债务化解(3篇)

第1篇一、政策背景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增长,其中隐性债务占比较大,成为影响经济金融稳定的重要因素。

为进一步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中央政府高度重视,于2024年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1. 隐性债务规模较大。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总额达到55.04万亿元,其中隐性债务14.3万亿元。

这些隐性债务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城投公司等,存在一定风险。

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上升。

随着经济增速放缓,部分地区财政收入下降,地方政府偿债压力增大,债务风险上升。

3. 中央政府高度重视。

为降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强调要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积极化解存量隐性债务。

二、化解措施1. 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

202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增加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

具体安排为2024年至2026年每年2万亿元。

2. 每年安排8000亿元专项债券。

从2024年起,连续五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用于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累计可置换隐性债务4万亿元。

3. 剥离城投公司债务。

通过债务置换,将城投公司历史债务剥离,减轻其债务负担,为其转型发展提供基础。

4. 优化债务结构。

通过债务置换,降低地方政府债务成本,优化债务结构,提高债务使用效率。

5. 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加强债务风险监测和预警,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

三、预期效果1. 降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通过化解存量隐性债务,降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保障经济平稳运行。

2. 优化债务结构。

通过债务置换,降低债务成本,优化债务结构,提高债务使用效率。

3. 促进经济增长。

化解隐性债务,减轻地方政府债务压力,使其有更多资金用于发展经济、提供公共服务和改善营商环境,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4. 稳定市场预期。

化解隐性债务,稳定市场对地方债务的预期,增强市场信心。

5. 推动高质量发展。

化解隐性债务重要性(3篇)

化解隐性债务重要性(3篇)

第1篇引言:隐性债务,作为地方政府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其中隐性债务问题尤为突出。

本文将深入探讨化解隐性债务的重要性,分析其对经济、金融稳定及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一、隐性债务的定义与现状1. 隐性债务的定义隐性债务,又称或有债务,是指地方政府及其部门、机构、企事业单位等通过违规举债、违规担保、违规承诺等方式形成的,尚未纳入预算管理的债务。

这些债务具有隐蔽性、不确定性、风险性等特点,对经济金融稳定构成潜在威胁。

2. 隐性债务的现状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扩大,隐性债务问题日益凸显。

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已超过20万亿元,其中部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率已超过100%。

二、化解隐性债务的重要性1. 维护经济稳定化解隐性债务有助于降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避免债务危机爆发,从而维护经济稳定。

债务危机一旦爆发,将导致金融市场动荡、企业融资困难、居民收入下降,严重影响经济正常运行。

2. 优化债务结构化解隐性债务有助于优化地方政府债务结构,降低债务成本,提高财政可持续性。

通过将隐性债务显性化,地方政府可以更加透明地管理债务,避免过度举债,降低财政风险。

3. 促进金融稳定隐性债务具有隐蔽性,容易导致金融风险累积。

化解隐性债务有助于提高金融体系透明度,降低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4. 推动社会公平隐性债务往往与地方政府违规举债、违规担保等行为有关,这些行为可能损害社会公平。

化解隐性债务有助于消除这些行为,推动社会公平。

5. 提高财政透明度化解隐性债务有助于提高财政透明度,让公众了解地方政府债务状况,增强公众对政府债务管理的信心。

6. 优化资源配置化解隐性债务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通过将隐性债务显性化,地方政府可以更加合理地安排财政资金,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三、化解隐性债务的挑战1. 债务规模巨大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庞大,化解任务艰巨。

隐性债务化解管理制度

隐性债务化解管理制度

隐性债务化解管理制度一、隐性债务的表现和影响隐性债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隐性融资。

政府通过各种形式的非财政资金渠道融资,属于隐性借款行为,未在财政预算中明确列支,造成财政存量债务难以统计和监控。

2. 隐性融资担保。

政府为企业、项目提供担保,通过政府信誉间接融资,但未在财政报表中披露,增加了政府的隐性负担。

3. 隐性债务转为明示债务。

一些政府部门通过各种方式变相转移负债,将隐性债务转化为明示债务,可能对财政收支平衡和债务风险产生负面影响。

隐性债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财政风险。

隐性债务的存在使政府负担增加,可能导致财政赤字扩大、财政可持续性受到挑战,进而引发财政信用风险和债务危机。

2. 社会风险。

隐性债务的增加会对社会经济稳定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可能导致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受阻、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等问题。

3. 政治风险。

隐性债务的暴露对政府形象和政治稳定产生负面影响,可能引发社会不满情绪和政治动荡。

二、隐性债务化解管理制度建设为有效地管理和化解隐性债务,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包括立法、监管、财务报告、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安排,确保政府债务的透明和规范管理。

1. 隐性债务立法。

政府应加强隐性债务的监管法规制度建设,规范政府融资行为,明确政府债务的来源、用途、偿还责任等,防止隐性债务的滋生和蔓延。

建议制定专门的隐性债务管理法规,规范政府隐性债务的管理和披露程序,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和义务,确保政府债务管理的透明和规范。

2. 隐性债务监管。

政府应加强对隐性债务的监管和风险评估,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及时发现和化解隐性债务,防止隐性债务演变为明示债务。

建议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负责监督政府债务的管理和披露,定期对政府债务进行风险评估和披露审核,保障政府债务的透明和规范。

3. 隐性债务财务报告。

政府应进一步完善财务报告制度,加强对隐性债务的披露和公开,确保政府债务的真实和完整反映。

建议规范政府财务报表的格式和内容,明确政府债务的来源和去向,强化政府财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准确性,提高政府债务管理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九大类型隐性债务违规模式梳理!

九大类型隐性债务违规模式梳理!

九大类型隐性债务违规模式梳理!隐性债务通常是指政府或企业以其他形式融资、保证或责任担保的一种债务形式。

这种债务常常没有明确列在债务清单中,因此被称为“隐性”。

以下是九大类型的隐性债务违规模式的梳理。

1.地方政府土地融资:地方政府通过出让土地权益融资。

这种方式下,地方政府将土地出让权益转让给开发商或企业,随后开发商或企业以土地作为抵押品向金融机构融资,形成债务。

2.政府担保贷款:政府为企业提供担保,使其能够获得更多融资。

这种方式下,政府作为担保方,为企业提供风险担保,使其能够获得更低利率或更多额度的贷款。

如果企业不能按时偿还贷款,政府将承担担保责任。

3.政府非法担保:政府以非法方式为企业提供担保。

这种方式下,政府通过违规手段为企业提供担保,比如伪造担保文件、超越权限担保等。

这种担保方式通常没有经过正规的审批程序,违反了法律法规。

4.行政干预债务:政府通过干预市场,推动企业融资。

这种方式下,政府通过行政手段指导、支持企业融资,比如降低贷款利率、延长贷款期限等,从而增加企业融资的可能性。

5.核心企业隐性债务:企业通过子公司或关联方进行融资。

这种方式下,企业通过子公司或关联方进行融资,将债务转嫁给其他公司,减少自身的负债风险。

6.海外发债:企业通过海外市场发行债券。

这种方式下,企业通过到海外市场发行债券融资,增加债务,从而减少国内融资的限制。

7.信贷资产管理公司(AMC)转让债务:企业通过将债务转让给信贷资产管理公司来减轻债务压力。

这种方式下,企业将债务转让给AMC,通过以低价转让的方式减轻债务负担。

8.影子银行债务违规:企业通过影子银行进行借贷。

这种方式下,企业通过影子银行,包括互联网金融平台等,进行借贷。

这种借贷方式往往没有严格的监管,容易导致债务违规。

9.资金链和债务链扩大债务规模:企业通过循环借贷扩大债务规模。

这种方式下,企业通过不断循环借贷,借新还旧,扩大债务规模,维持资金链的正常运转。

以上是关于九大类型隐性债务违规模式的梳理。

企业隐性债务化解(3篇)

企业隐性债务化解(3篇)

第1篇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企业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其中隐性债务问题日益突出。

隐性债务指的是企业未在财务报表中明确反映的债务,主要包括银行表外业务、民间借贷、融资租赁等。

隐性债务的高风险性、隐蔽性和复杂性,给企业乃至整个经济体系带来了严重隐患。

本文将从企业隐性债务的内涵、成因、化解路径、策略及风险防范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企业隐性债务的内涵与成因1. 企业隐性债务的内涵企业隐性债务是指企业未在财务报表中明确反映的债务,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1)银行表外业务:如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担保业务等。

(2)民间借贷:指企业通过非正规金融机构、个人或企业之间的借贷。

(3)融资租赁:企业通过融资租赁方式获取设备,但未在报表中体现债务。

(4)其他隐性债务:如商业承兑汇票、信用证等。

2. 企业隐性债务的成因(1)金融监管政策不完善:金融监管政策存在漏洞,导致部分金融机构将业务转移至表外,规避监管。

(2)企业过度负债:企业为了追求快速发展,过度依赖债务融资,导致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3)市场竞争压力: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不惜通过负债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份额。

(4)融资渠道单一:企业融资渠道单一,过度依赖银行贷款,导致债务风险累积。

二、企业隐性债务化解路径1. 强化金融监管,规范金融秩序(1)完善金融监管政策,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防止金融风险向实体经济传导。

(2)加大对非法集资、地下钱庄等非法金融活动的打击力度,净化金融市场环境。

2. 优化债务结构,降低融资成本(1)推动企业债务期限结构优化,降低短期债务比例,提高长期债务比例。

(2)鼓励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3.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增强企业盈利能力(1)完善税收政策,减轻企业税负,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2)深化国企改革,提高国企经营效率,降低国企债务风险。

4.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风险防范能力(1)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化解隐性债务思路(3篇)

化解隐性债务思路(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日益突出,其中隐性债务风险尤为引人关注。

隐性债务是指在预算管理之外,地方政府通过各类融资平台、违规担保等方式形成的债务。

这些债务由于不纳入预算管理,风险难以把控,对经济金融稳定构成了潜在威胁。

因此,深入分析化解隐性债务的思路,对于维护经济金融稳定、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隐性债务问题分析1. 隐性债务成因(1)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不匹配。

我国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承担了大量事权,但财政收入有限,导致地方政府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过度依赖债务融资。

(2)投资冲动。

为追求经济增长,一些地方政府过度追求GDP增速,不顾财政可持续性,大举借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3)监管漏洞。

在预算管理之外,地方政府通过各类融资平台、违规担保等方式形成债务,监管难度加大。

2. 隐性债务风险(1)财政风险。

隐性债务风险一旦爆发,可能导致地方政府财政困难,影响经济社会稳定。

(2)金融风险。

隐性债务风险可能引发金融系统风险,甚至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

(3)道德风险。

隐性债务风险可能导致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债务融资,忽视财政纪律,加剧债务风险。

三、化解隐性债务思路1. 完善预算管理制度(1)全面梳理地方政府债务。

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全面排查,确保债务信息透明。

(2)加强债务管理。

建立健全债务管理制度,规范债务发行、使用和偿还行为。

(3)强化预算约束。

将隐性债务纳入预算管理,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督和控制。

2. 优化债务结构(1)调整债务期限。

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短期债务占比,提高长期债务比例。

(2)降低债务成本。

通过市场化手段,降低债务融资成本,减轻地方政府负担。

(3)控制债务规模。

合理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确保债务风险可控。

3. 发展实体经济(1)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2)加强创新驱动。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核心竞争力。

(3)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隐性债务的认定标准

隐性债务的认定标准

隐性债务的认定标准隐性债务是指政府及其部门因担保、委托、共同投资等方式出现的对外所表现出来的债务。

与显性债务不同的是,隐性债务往往不列入政府财政统计,因此长期存在且规模庞大,很容易成为政府财政风险的一个重要来源。

因此,认定隐性债务的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隐性债务的类型隐性债务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政府债券期限再融资2.政府承诺企业债务担保3.政府通过融资平台等以政府名义帮助社会资本融资4.各级政府定向融资、委托贷款5.通过政府性基金等设立的行业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寻求融资隐性债务的认定标准隐性债务的认定标准是指认定负债与否的标准,其关键是判断负债与政府之间的本质关系,以下是常见的隐性债务认定标准:担保关系如果政府承诺为企业或其他单位进行债务担保,则认定政府存在隐性债务。

债务担保包括政府担保和政府主导的融资担保两种。

如果政府将自己的信誉用于担保企业债务,即使企业可以自行还款,也应将这类担保列入隐性债务。

政府与企业的主体关系如果政府是作为有形实体与企业合作的,则认定政府存在隐性债务。

如果政府拥有企业的控制权或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则认定政府存在隐性债务。

此外,如果企业易主时需要政府的授权或批准,也应认为政府与企业存在隐性债务。

投资与融资关系如果政府以投资的方式参与企业的运营,且投资中存在资产和权益转让,就认定政府存在隐性负债。

如果政府以融资的方式向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则认定政府存在隐性负债。

政府与政府融资平台之间的关系如果政府存在操纵融资平台的行为,且对平台发行的债券具有担保或其他形式的支持,则认定政府存在隐性债务。

隐性债务的危害隐性债务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增加债务压力:由于隐性债务的不透明性,政府财政风险难以评估,可能导致政府的债务压力增加。

2.失信风险:政府违约风险加大,可能导致信用损失。

3.资金短缺:政府难以平衡预算,可能导致财力短缺。

4.经济下行风险:投资者担心政府意图转向,可能导致经济下行。

隐性债务化解压力较大(3篇)

隐性债务化解压力较大(3篇)

第1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其中隐性债务问题日益突出。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隐性债务风险,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以化解。

然而,由于隐性债务存量较大、风险隐蔽性强、涉及领域广泛,化解压力仍然较大。

本文将从隐性债务的定义、成因、现状、影响及化解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隐性债务化解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一、隐性债务的定义及成因1. 定义隐性债务,是指地方政府通过不规范融资方式形成的债务,主要包括违规举债、变相举债、违规担保等。

这些债务通常不纳入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具有风险隐蔽性强、规模难以准确估算等特点。

2. 成因(1)地方政府债务需求旺盛。

为满足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产业发展等需求,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2)融资渠道受限。

受制于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和融资平台改革,地方政府融资渠道受限,部分项目通过不规范方式融资。

(3)监管不到位。

部分地区政府债务管理不规范,存在违规举债、变相举债等问题。

(4)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意识不强。

部分地方政府对债务风险认识不足,过度依赖债务融资。

二、隐性债务现状1. 存量较大。

根据我国政府公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底,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存量约为30万亿元。

2. 地域分布不均。

东部地区隐性债务规模较大,中西部地区相对较小。

3. 领域广泛。

隐性债务涉及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产业发展等多个领域。

4. 风险较高。

部分隐性债务项目效益不佳,存在违约风险。

三、隐性债务的影响1. 加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隐性债务的存在使得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扩大,风险累积。

2. 影响经济金融稳定。

隐性债务风险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影响经济金融稳定。

3. 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

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债务融资,可能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

4. 损害社会公平正义。

部分地方政府通过隐性债务进行“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损害社会公平正义。

四、隐性债务化解策略1. 加强监管,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隐性债务的认定标准

隐性债务的认定标准

隐性债务的认定标准
隐性债务是指企业因偿还不能确定的财务责任而产生的负债,这些负债并未在资产负债表中明确反映。

隐性债务主要来源于政府政策、法律法规等,是企业在财务上面临的一种危险。

隐性债务的认定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可计算性:企业应该能够客观、精确地估算出隐性债务的大致金额,以便为企业的财务决策提供参考。

二、确定性:企业应该能够明确确定其隐性债务的性质,如其需要支付的时间、金额、方式、支付对象等。

三、可能性:企业应该能够判断出自己是否存在隐性债务,以及该隐性债务是否有可能产生影响。

四、法律性:企业应该能够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来判断自身是否存在隐性债务。

五、可抵偿性:企业应该能够判断出自身具有可抵偿能力,以及其隐性债务的抵偿是否可行。

隐性债务是企业在财务上面面临的一种风险,因此企业在管理和控制隐性债务时,应该严格遵守上述认定标准,以防止企业发生财务风险。

关于化解隐性债务(3篇)

关于化解隐性债务(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影响经济稳定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风险因素。

为有效化解隐性债务,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本文将从隐性债务的背景、成因、化解策略、影响及展望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隐性债务的背景与成因1. 背景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政府为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实施了一系列刺激政策,其中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迅速扩张。

截至2023年,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总额达到55.04万亿元,其中隐性债务14.3万亿元。

隐性债务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债务规模过大,部分地区债务负担沉重;(2)债务结构不合理,短期债务占比高,偿债压力较大;(3)债务风险集中,部分地区债务风险较高;(4)债务管理不规范,部分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存在漏洞。

2. 成因(1)经济增长放缓,财政收入下降,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扩大;(2)地方政府投资冲动,为追求经济增长而过度举债;(3)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过度依赖银行贷款,融资渠道单一;(4)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不规范,风险意识淡薄。

二、化解隐性债务的策略1. 完善债务管理制度(1)加强债务风险监测,建立健全债务风险预警机制;(2)规范债务管理流程,严格执行债务限额管理制度;(3)强化债务信息公开,提高债务透明度。

2. 优化债务结构(1)降低短期债务占比,提高长期债务比例;(2)拓宽融资渠道,降低对银行贷款的依赖;(3)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改革,推动市场化转型。

3. 提高债务使用效率(1)加强债务资金投向管理,确保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等领域;(2)优化债务资金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3)加强债务资金监管,防止资金挪用、浪费。

4. 推进债务置换(1)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存量隐性债务;(2)加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规模,支持基础设施建设;(3)推动地方政府债务市场化,提高债券流动性。

5. 强化债务风险防控(1)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置风险;(2)建立债务风险应急处置机制,确保风险可控;(3)加强债务风险评估,引导地方政府合理举债。

21世纪隐性债务化解(3篇)

21世纪隐性债务化解(3篇)

第1篇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逐渐凸显。

近年来,隐性债务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政府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化解。

本文将从隐性债务的定义、成因、现状、化解措施及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隐性债务的定义与成因1. 隐性债务的定义隐性债务是指地方政府及其融资平台在法定债务限额之外,以不规范的融资方式举借的债务。

这些债务通常不纳入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风险较高,容易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2. 隐性债务的成因(1)地方政府投资冲动:为推动经济发展,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等方面加大投资力度,导致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2)财政体制弊端:现行财政体制下,地方政府收入与支出不匹配,财政收入难以满足支出需求,导致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举借债务。

(3)监管不到位:部分地方政府和融资平台存在违规举债、违规使用债务资金等问题,导致隐性债务规模难以控制。

二、隐性债务的现状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隐性债务风险,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化解。

目前,隐性债务规模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仍存在以下问题:1. 隐性债务规模仍然较大:尽管近年来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隐性债务规模仍然较大,部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较高。

2. 隐性债务分布不均:隐性债务主要集中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部分城市,这些地区和城市债务风险较高。

3. 隐性债务治理体系尚不完善:现行监管体系尚不完善,部分地方政府和融资平台违规举债、违规使用债务资金等问题仍然存在。

三、隐性债务化解措施1. 加强债务监管: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管,防止违规举债。

2. 推进财政体制改革:优化财政体制,提高地方政府收入,降低地方政府对债务的依赖。

3. 加大债务化解力度:通过多种方式化解隐性债务,包括财政资金偿还、盘活资产偿还、项目收入偿还、金融机构参与债务置换等。

4. 加强信息披露:提高地方政府债务透明度,加强债务信息披露,增强社会监督。

5. 推动地方债合并监管试点:将地方政府债务纳入统一监管体系,实现地方债限额管理。

何谓隐性债务置换(3篇)

何谓隐性债务置换(3篇)

第1篇一、隐性债务的定义隐性债务,是指地方政府在执行公共投资、提供公共服务等过程中,通过以下方式形成的债务:1. 非正式融资平台债务:指地方政府通过设立各类融资平台,以项目收益权、土地出让收入等作为还款来源,未经官方批准或未纳入官方债务统计的债务。

2. 隐性担保债务:指地方政府为其他机构或企业提供的担保,但未在官方债务统计中体现的债务。

3. 违规举债:指地方政府未按照规定程序和比例,违规举借的债务。

二、隐性债务置换的意义1. 规范债务管理:隐性债务置换有助于将地方政府债务纳入官方统计,实现债务信息的透明化,有利于规范债务管理,防范债务风险。

2. 优化债务结构:通过置换,可以将高成本、高风险的隐性债务转化为低成本、低风险的正规债务,优化债务结构。

3. 促进经济发展:隐性债务置换有助于地方政府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4. 维护金融稳定:隐性债务置换有助于降低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

三、隐性债务置换的流程1. 识别隐性债务:地方政府需全面梳理债务情况,识别出未纳入官方统计的隐性债务。

2. 制定置换方案:根据隐性债务的性质、规模和还款来源,制定相应的置换方案。

3. 确定置换比例:根据债务性质和风险程度,确定置换比例,即多少比例的隐性债务可以通过置换转化为正规债务。

4. 执行置换:按照置换方案,将隐性债务转化为正规债务,包括发行地方政府债券、银行贷款等。

5. 监督管理:加强对置换后的债务进行监督管理,确保债务合规、风险可控。

四、隐性债务置换的政策措施1. 提高地方政府债务限额:通过提高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为隐性债务置换提供空间。

2. 设立专项债券:发行专项债券,用于置换隐性债务,降低债务成本。

3. 优化债务结构:引导地方政府调整债务结构,降低融资成本,提高债务质量。

4. 加强债务管理:完善债务管理制度,加强对债务风险的监测和预警。

5. 强化地方政府责任:压实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责任,确保债务风险可控。

什么是隐性债务置换(3篇)

什么是隐性债务置换(3篇)
第3篇
一、隐性债务的概念
隐性债务,是指地方政府或国有企业通过非正式渠道、非预算管理方式形成的债务。这些债务通常不纳入政府债务统计范围,但实质上属于地方政府或国有企业的债务,可能存在风险隐患。
二、隐性债务置换的背景
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其中隐性债务占比逐年上升。为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包括隐性债务置换。
三、隐性债务置换的定义
隐性债务置换,是指通过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企业债券等金融工具,将地方政府或国有企业持有的隐性债务转化为显性债务的过程。
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隐性债务置换的流程
1. 审查评估:对地方政府或国有企业的隐性债务进行审查评估,确定置换规模和期限。
2. 发行债券:根据评估结果,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企业债券等金融工具,筹集资金用于置换隐性债务。
3. 置换债务:将筹集的资金用于偿还隐性债务,实现债务显性化。
4. 监管管理:加强对置换后的显性债务的监管,确保债务合规使用。
五、隐性债务置换的作用
1. 规范债务管理:将隐性债务转化为显性债务,有利于加强债务管理,防范化解债务风险。
2. 优化债务结构:通过发行债券等金融工具,降低债务成本,优化债务期限结构。
2. 发行特殊再融资券: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通过发行特殊再融资券,将隐性债务转化为显性债务。特殊再融资券的发行期限、利率等由发行方与投资者协商确定。
3. 预算调整:地方政府通过调整预算,将隐性债务纳入预算管理,实现债务显性化。
四、隐性债务置换的效果
1. 降低债务风险:通过隐性债务置换,将隐性债务转化为显性债务,有利于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降低债务风险。
第1篇
一、隐性债务的内涵

化解隐性债务化解方案(3篇)

化解隐性债务化解方案(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其中隐性债务问题尤为突出。

隐性债务的存在,不仅增加了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也对社会经济稳定构成了潜在威胁。

为有效化解隐性债务,保障地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二、背景分析1. 隐性债务规模与构成:根据相关数据,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较大,主要包括融资平台债务、PPP项目债务、政府购买服务等。

其中,融资平台债务占比最高,达到39.3%。

2. 隐性债务风险:隐性债务存在期限错配、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等问题,一旦爆发,将严重影响地方财政稳定和社会经济安全。

3. 化解隐性债务的必要性:为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保障地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化解隐性债务。

三、化解隐性债务的目标1. 总体目标:通过三年时间,将隐性债务规模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确保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2. 具体目标:- 降低隐性债务规模:到2025年底,隐性债务规模比2022年底降低20%以上。

- 优化债务结构:提高短期债务占比,降低长期债务占比,降低融资成本。

- 加强债务管理:建立健全债务风险预警机制,提高债务风险防控能力。

四、化解隐性债务的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化解隐性债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组织推动化解工作。

- 明确各部门职责,形成工作合力。

2. 摸清债务底数:- 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进行全面摸底,建立债务台账,确保债务信息真实、准确、完整。

- 对债务风险进行评估,分类施策。

3. 严控新增隐性债务:- 严禁违法违规融资担保行为,严禁新增隐性债务。

- 加强对融资平台的监管,规范融资平台举债行为。

4. 化解存量隐性债务:- 资产处置:通过出售、租赁、租售结合等方式处置闲置资产,将资金用于偿还债务。

- 债务重组:与债权人协商,通过债务重组的方式重新安排债务的还款期限、利率、还款方式等条件,以减轻债务负担。

- 债务再融资:发行新的债券或贷款,用新债务偿还旧债务,以降低融资成本或延长还款期限。

什么叫置换隐性债务(3篇)

什么叫置换隐性债务(3篇)

第1篇一、什么是隐性债务?隐性债务是指政府或企业在履行公共职能或经营活动中,由于政策、法规、制度等原因,导致债务未在资产负债表上公开列示,但可能在未来给政府或企业带来财务负担的债务。

隐性债务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 保障性住房债务:政府为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通过建设保障性住房项目,形成一定的债务。

2. 生态环保债务:政府为改善生态环境,推进生态环保项目,形成一定的债务。

3.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债务:政府为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一定的债务。

4. 事业单位债务:事业单位在履行职能过程中,因经费不足而形成的债务。

5. 企业债务: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因投资、融资等原因形成的债务。

二、什么是置换隐性债务?置换隐性债务是指通过特定的金融工具或手段,将原本存在但未在资产负债表上公开列示的隐性债务转换为显性债务的过程。

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种方式:1. 信贷置换:政府或企业通过银行贷款等方式,将隐性债务转换为显性债务。

2. 债券置换:政府或企业通过发行债券等方式,将隐性债务转换为显性债务。

3. 资产证券化:政府或企业将非流动性资产打包成证券,通过证券市场发行,将隐性债务转换为显性债务。

4. 资金池运作:政府或企业通过设立资金池,将隐性债务转换为显性债务。

三、置换隐性债务的作用1. 提高债务透明度:通过置换隐性债务,使政府或企业的债务状况更加透明,有利于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方了解债务风险。

2. 降低债务风险:隐性债务的存在可能导致政府或企业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

通过置换隐性债务,可以降低债务风险,保障政府或企业的财务稳定。

3. 优化债务结构:通过置换隐性债务,可以优化政府或企业的债务结构,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4. 促进经济发展:隐性债务的存在可能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通过置换隐性债务,可以缓解债务压力,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四、置换隐性债务的挑战1. 隐性债务识别难度大:隐性债务的识别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识别难度较大。

化解隐性_债务(3篇)

化解隐性_债务(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但也面临着一定的债务风险。

其中,隐性债务问题尤为突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防范和化解隐性债务风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化解隐性债务的路径。

二、隐性债务的成因及风险1. 成因(1)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过度依赖债务融资。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过度依赖债务融资,导致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2)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矛盾突出。

受财政收入增速放缓、支出刚性等因素影响,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矛盾日益加剧,不得不通过举债来弥补财政缺口。

(3)金融监管不到位。

金融监管部门对地方债务风险防控力度不够,导致部分地方政府违规举债、违规担保等现象时有发生。

2. 风险(1)债务风险累积。

隐性债务规模不断扩大,风险累积程度加深,一旦爆发,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2)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能导致地方政府财政困难,影响政府职能发挥。

(3)金融风险。

隐性债务风险可能传导至金融领域,引发金融风险。

三、化解隐性债务的路径1. 加强债务管理,规范举债行为(1)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预算管理、风险监测等制度,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行为。

(2)严格控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举债规模。

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进行清理整顿,限制其举债规模,降低其债务风险。

2. 优化债务结构,降低融资成本(1)推动地方政府债务期限结构优化。

合理调整地方政府债务期限结构,降低短期债务比例,降低流动性风险。

(2)拓宽地方政府融资渠道。

鼓励地方政府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专项债券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3.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1)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民生保障、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投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2)加强财政收支管理。

严格控制财政支出,加强财政收支管理,确保财政资金安全、合规使用。

什么是隐性债务如何化解

什么是隐性债务如何化解

什么是隐性债务如何化解隐性债务指的是政府或其他经济体在法律上没有明确承担责任的债务。

这些债务通常是由政府提供的担保或承诺所引起的,例如政府对企业或金融机构的担保,或政府提供的关于养老金、医疗保险等的福利承诺。

由于这些债务并未计入政府债务或经济体负债的范畴,因此被称为隐性债务。

隐性债务的存在会给经济体带来一系列潜在的风险和问题。

首先,隐性债务会对经济体的财政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

当隐性债务逐渐增加时,政府或经济体可能难以承担更多的财务责任,甚至可能陷入债务危机。

其次,隐性债务可能导致信任危机。

当公众意识到政府或其他机构存在隐性债务,并且可能无法按时履行承诺时,公众对政府和相关机构的信任度会下降。

这可能会导致投资者撤离市场,造成经济衰退。

最后,隐性债务也可能削弱政府财政的透明度和稳定性。

由于隐性债务未被计入官方财政数据,政府的财务状况可能被歪曲,给投资者和债权人带来不确定性。

此外,由于政府可能难以及时履行隐性债务,市场也可能难以准确评估经济体的真实风险。

为了化解和管理隐性债务,以下是一些建议措施:1.提高透明度和信息披露:政府和相关机构应该提高透明度,及时披露有关隐性债务的信息。

这样可以增加市场投资者对政府财务状况的了解,降低对政府信任的不确定性。

2.负债的合理化和重组:政府或经济体应该审慎评估其承担的隐性债务,适时进行合理化和重组。

这可能包括减少债务责任、重新规划养老金和医疗保险计划等。

3.建立合理的风险管理机制:政府或经济体应该建立合理的风险管理机制,包括对隐性债务的风险进行评估和监控,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来管理和减少风险。

4.提高政府管理和治理能力:政府应该提高管理和治理能力,包括完善财政管理制度、加强监管和监督等。

这有助于提高政府对隐性债务的管理和控制能力。

总之,隐性债务是一个潜在的经济风险和政府财政困境的源头。

为了化解隐性债务,需要政府和相关机构加强透明度和信息披露,合理化和重组债务,建立风险管理机制,提高政府管理和治理能力。

调研报告隐性债务

调研报告隐性债务

调研报告隐性债务
调研报告:隐性债务
1. 背景:隐性债务是指政府及相关机构在财政预算中没有明确列示的债务,通常是指各种非财政性融资活动所形成的隐性债务。

2. 隐性债务的类型:
a. 政府担保债务:政府为企业或金融机构提供担保,一旦被担保方违约,政府需要承担偿付责任。

b. 政府补贴债务:政府通过各种补贴手段支持企业或项目,将来可能需要偿付的债务。

c. 政府特殊承诺债务:政府通过承诺提供特殊服务或福利所形成的债务。

d. 隐性债权债务:政府通过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形式借款所形成的债务。

3. 隐性债务的风险:
a. 债务风险:隐性债务可能导致政府财政负担加重,增加债务违约的风险。

b. 隐瞒风险:政府隐瞒隐性债务可能导致公众对政府财务状况的误判,降低政府的信誉度。

c. 资金转移风险:政府通过隐性债务进行资金转移,可能导致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和经济不稳定。

4. 政府应对隐性债务的措施:
a. 加强透明度:政府应当公开披露各类隐性债务的规模和形
成原因,提高政府财务状况的透明度。

b. 管理规范:政府应建立健全的债务管理制度,严格控制隐性债务的形成和使用。

c. 风险评估:政府应对隐性债务进行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应对措施。

d. 监管力度加强:相关监管机构应对政府的隐性债务进行监管,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5. 调研结论:隐性债务是一种潜在的财政风险,政府应当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管理和控制隐性债务的形成和使用,以维护公共财政的稳定和健康。

同时,公众和投资者也应对政府的隐性债务进行关注和监督。

调研报告隐性债务

调研报告隐性债务

调研报告隐性债务隐性债务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与其他机构、个人之间存在的隐含债务关系,这些债务不体现在政府的财政预算中,也不予以监督和控制。

隐性债务是一种常见的财政现象,不仅存在于我国,也存在于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

本文将从隐性债务的定义、类型、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调研和分析。

一、隐性债务的定义及现状隐性债务是指政府在未来期限内需要支付但未能体现在财政预算中的债务。

它分为政府对外隐性债务和政府对内隐性债务两种类型。

政府对外隐性债务是指政府通过政府间债务、政府机构间债务、政府与特定单位债务等形式筹集的资金。

这些债务通常不形成明确的债务合同,缺乏明确的偿还方式和期限,也不受到政府财政监督和约束。

政府对内隐性债务是指政府通过隐性担保、各类政府信用支持机制等形式筹集的资金。

这些债务不体现在财政预算中,政府不直接偿还,而是由债务方承担责任。

隐性债务在我国较为普遍,尤其是政府对外隐性债务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

一方面,政府借用隐性债务进行投资和建设项目,使得债务水平持续攀升;另一方面,政府对外隐性债务的不透明性导致风险无法评估,给金融市场和经济稳定带来不确定性。

二、隐性债务的类型隐性债务可以分为政府间隐性债务和政府对非银行金融机构隐性债务两类。

1. 政府间隐性债务是指政府之间通过各类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专项基金等途径筹集资金,但未体现在政府财政预算中的债务。

2. 政府对非银行金融机构隐性债务是指政府通过发行政府债券、购买政府附属机构债券等方式筹集的资金。

由于这些债务不体现在财政预算中,政府可以通过延长债务期限等方式来“隐性偿还”。

三、隐性债务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 政府不透明性增大:隐性债务的存在导致政府财政状况难以真实反映,缺乏有效透明度,给外界造成不确定性。

这也给市场参与者造成误导,增加金融市场风险。

2. 财政风险加大:隐性债务的规模不断扩大,使得政府债务负担持续增加,增加了财政风险。

一旦债务无法偿还,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对经济造成重大冲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成因及对策哲学社会学院08级劳动与社会保障李雪妍我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成因及对策摘要:隐性债务是制约养老保险制度健康发展的瓶颈,进而影响到企业改革和社会的稳定,是当前中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面临的重大问题。

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形成的原因及严重性,并根据这几点成因提出应对隐性债务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养老保险;隐性债务;改革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着极大的财政压力,世界上许多国家开始对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其改革趋势是由现收现付制转向积累制。

中国也在进行同一性质的改革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但这其中又产生了财政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努力解决我国养老保险的隐性债务。

一、我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严重性养老保险的隐性债务将给社会带来的严重的危害,首先是个人账户积累部分逐渐减少。

近年来各地为了减轻企业负担,借助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进行不透明管理,个人账户空账规模迅速扩大。

累积下去,部分积累制度将名存实亡,改革也将回到原点,带来的将是更大的养老保险问题。

其次是没有相关规范来制约财政补偿行为。

为了弥补养老保险基金当期收支赤字,解决养老金欠发,近年来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不断给养老保险补充资金,成立了社会保险基金,而且各级财政投入也在不断加大。

但是,由于在制度设计时没有把财政补助考虑进来,财政补助比较被动,不够规范。

一方面,财政乃至社保等部门不清楚究竟应当补多少,补到何时,难以有步骤地安排资金,另一方面,在未分清楚隐性债务与其他原因造成的基金损失的情况下,中央与地方的责任难以明确,容易造成地方对中央财政的依赖。

另外就是在具体的实践当中,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和提高养老保险基金征缴率这两项工作受到了两方面的制约,一是立法滞后,各地在执行中普遍感到强制力度不够。

另一方面,企业过高的交费率严重影响了扩大覆盖面和提高征缴,从现实情况来看,企业交费率过高明显不利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就连国有企业也存在严重逃缴现象,进而导致统筹基金收入越来越少,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二、我国养老保险隐形债务形成的主要原因(1)养老保险制度从现收现付制转向部分积累是产生养老金隐性债务问题的主要原因1997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肯定了部分积累模式,而在此之前一直实行现收现付的制度,由于养老保险模式的转轨,养老金隐性债务问题也随之产生了。

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转制成本主要指从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转变,建立新的统账结合制度时,已经退休的职工(老人)的退休金和在职职工(中人)在旧制度下已有工作年限所应积累的养老金权益。

于是,实践中就不得不依靠当前在职职工的缴费积累支付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用统筹基金向个人账户透支就成为必然,为此,养老金隐性债务就产生了,等到若干年后,在职职工退休时又无法兑现个人账户积累,只能如法炮制,一旦赡养率和替代率达到一定比例限度时,隐性债务的危机就更严重了。

(2)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是导致隐性债务形成的又一重要原因我国规定基本养老保险由社会统筹与个人账产两部分构成,社会统筹实行现收现付,个人账户实行完全积累制。

从理论上看,这一模式是一种制度创新,即体现了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又能为人口老龄化的到来预先积累一部分基金,缓解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养老金支付危机。

因此,这一制度创新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变革。

然而,由于在从传统的现收现付制转为部分积累制过程中,转制成本没有解决,因此,在实践中,用“统账”收入支付了转制成本,致使个人账户“空账”运行,没有资金积累,个人账户变为实实在在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的“空账”,且“空账”规模呈逐年增长态势。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1998年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出现当年收不抵支,财政不得不大力支持;2004年末个人账户“空账”累计已达7400亿元,且每年还会以1000多亿的速度增加。

“空账”造成的隐性债务的问题根本原因又在于我国部分积累制下社会统筹、个人账户的混合管理。

(3)养老保险覆盖低,养老保险基金收缴率下降,导致隐性债务加重1997年全国统一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统一制度、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剂使用基金”,采用“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式,其中社会统筹的目的是为了在这个基金制度的框架下进行养老保险收入的再分配。

为此一些企业便认为缴多缴少均要进行社会统筹,与本企业职工关系不大,因此采取了隐报或拖延等措施逃避应缴纳的社会统筹基金。

同时一些企业又因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不景气等原因而无法缴纳社会统筹基金,造成拖、欠养老保险费现象大量发生;非国有企业又基于社会统筹的“统一调剂使用基金”原因,不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这样以来就造成养老保险费的收缴率逐年降低,直接导致养老金收不抵支,为弥补这些差额必须向个人账户透支,个人账户隐性债务便加加剧了。

(4)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提前退休现象流行,再次加剧隐性债务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已经越来越高。

随着人口日益老龄化,“中人”和“新人”将开始退休,退休人员每年以6%的速度递增,领取养老金的离退休人员一直处于绝对增长的状态。

缴费人数的增长远远低于退休人员的增长。

全国企业养老保险基金缺口不断扩大,养老金隐性债务也将有失控的危险。

与此同时,种种不规范操作导致的提前退休的现象,又进一步加剧了隐性债务危机。

三、解决养老保险基金隐性债务问题的对策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随着我国养老保险的隐性债务的不断增加,将会对养老保险体制的改革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如果不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应对,将最终导致危机爆发,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支不和谐音符。

因此,完善养老保险基金制度,化解养老金隐形债务问题迫在眉睫。

(1)由政府承担解决历史遗留隐性债务的责任要进行新的改革政府务必要责无旁贷的单独解决历史遗留的隐性债务问题。

这其中可以将部分国有企业划归社会保障机构进行经营,以其经营收入偿债,并将一部分中小企业、部分国有房地产等国有资产进行出售、租赁,以获得销售和租赁的收入。

再者,可以国有经济部门的房地产作为主要的和最后的担保,配合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过程中的股权转让售股套现所得以及对中小企业的拍卖、租赁所得偿债。

但无论如何,从我国目前基本国情和长足发展来看,对于隐性养老金负债的解决都只能更多地考虑运用已有存量,使历史形成并由体制产生的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逐步得到解决。

(2)社会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基金实行明确账目管理并进行分别投资社会统筹属于现收现付模式,即当期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由当期在职职工的养老保险费支付,而当期职工的养老金权益在未来由下一代职工的养老保险费兑现,是一种纯粹的转移支付,无需资金积累,也不存在通过投资保值增值问题。

个人账户是一种储蓄积累制,即个人通过储蓄方式实行延期消费。

由于通货膨胀和工资增长的影响,个人账户中积累的养老保险基金,就有一个保值和增值问题。

可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本质不同,应划清界限,将发挥保障职能的社会统筹从个人账户中分离出来,形成两个独立的支柱。

分割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彻底划清在资金上的联系,实行分账管理,单独核算。

根据基金的不同性质采取两种管理模式,将具有现收现付性质的社会统筹基金记入财政部门的专户,纳入政府一般预算管理。

借鉴国际上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模式,结合我国国情,具有完全积累性质的个人账户基金治理结构应是委托投资管理型。

在完善资本市场和确保基金安全的基础上,将由地方社保经办机构的直接管理转化为委托外部金融机构进行投资管理,实行市场化运营,投资工具适当拓宽,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都可成为新的投资渠道。

这既符合国际惯例,又是目前我国账户基金迫切提高收益率的重确个人账户基金的投资比例、风险准备金的比例、管理服务机构的资格准入标准和信息披露标准、退出机制等,提高基金的使用效率,为保值、增值提供保障。

(3)采取强制手段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目前,我国参加养老保险大多数是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绝大多数不愿参加养老保险社会统筹。

因此,在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中,应加大力度,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扩大养老保险覆盖率,推进个体、私营企业职工入保,灵活就业人员低费率参保,再就业困难的下岗失业人员给予社保补贴,加快推进和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等手段另外,还应对养老保险金采取有力的监督措施,加强基金管理的透明度,切实维护所有参保人的切身利益。

(4)通过立法开征养老保障税解决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离不开充足的资金,这就必须寻求有效的融资渠道。

以立法手段,开征养老保障税,有利于提高养老保险费的收缴率,筹集稳定的资金来源,更好地解决隐性债务问题。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是以开征社会保障税作为筹集社会保险资金的手段,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其社会保障税一般都达到税收总额的30%-50%左右,由于国情不同,在中国针对社会保障意识不强,原有征缴手段缺乏力度,收缴率低,因此,开征养老保险税非常必要,而且对于养老保险事业走上法制化、规范化具有现实意义。

(5)实行退休年龄弹性制在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和保障水平一定的情况下,如果退休年龄提高,平均享受养老金年限就会缩短,养老金总负担就能降低,隐性债务减少。

可见,退休年龄是决定隐性债务规模的一个基本因素。

近几年来随着人口结构趋向老龄化和高龄化,世界各国往往提高退年龄,欲借此减轻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隐性债务危机。

所以,我国应在借鉴国外成功作法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通过严格的考察研究,针对不同区域不同职业甚至个人的退休意愿来界定我国的退休年龄。

参考文献[1]王进东:《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M].法律出版社2001版[2]沈士仓:《养老保险基金“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模式”的目标风险及对策》[J].浙江学刊[3]葛寿昌:《中国社会保险的改革与探索》[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4]李崇梅:《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研究》[J].商业研究2005(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