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责任法的责任分担问题研究开题报告
我国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研究的开题报告
我国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侵权纠纷的发生日益增多,侵权责任归责原则在侵权司法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侵权责任归责原则是指在侵权行为造成损害后,侵权责任应由侵权人承担,承担侵权责任的依据是其故意或过失行为。
考虑到我国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的法律规定相对简单,对于其相关的研究仍有待加强。
二、研究意义本研究将探讨我国侵权责任归责原则,对于我们深入了解我国侵权纠纷解决的基本制度、法律精神及司法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本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的适用范围,指导司法实践中的侵权判决;另一方面,本研究还可以为我国侵权责任归责原则在未来的完善及改进提供法律基础。
三、研究内容1. 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的内涵及基本特征。
2. 历史沿革及实践应用。
3. 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的适用范畴及条件。
4. 侵权责任的主体认定及证明方法。
5. 侵权行为的认定及过错的界定。
6. 不同类型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的实践分析。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研究。
通过对相关的法律文献和经典案例的归纳与分析,探讨我国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的理论基础、适用范围及实践应用,形成有关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的完整理解。
五、研究计划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1.2 研究目的1.3 研究方法1.4 研究内容第二章: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的含义及特征2.1 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的内涵2.2 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的特征第三章:历史沿革及实践应用3.1 我国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的历史背景3.2 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的实践应用第四章: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的适用条件4.1 统一的适用范围4.2 明确的适用条件第五章:侵权责任的主体认定及证明方法5.1 侵权责任主体的认定5.2 侵权责任主体的证明方法第六章:侵权行为的认定及过错的界定6.1 侵权行为的认定6.2 过错的界定第七章:不同类型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的实践分析7.1 一般民事侵权责任7.2 职业侵权责任7.3 消费者权益保护侵权责任第八章: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的完善和发展8.1 做好法律宣传和教育工作8.2 完善法律规制8.3 加强司法研究和实践第九章:结论九、参考文献八、研究进度安排本研究计划于2021年11月开始,预计在2022年11月完成。
侵权行为法中公平责任的认定及适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侵权行为法中公平责任的认定及适用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环境下的侵权行为也越来越普遍。
侵权行为不仅损害了个人和企业的利益,也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因此,侵权行为法的完善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公平责任是侵权行为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对于确定侵权责任和赔偿金额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公平责任概念的认定和适用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因此,本文旨在对侵权行为法中公平责任的认定及适用进行研究,以期为完善侵权行为法、维护网络环境下的公平竞争环境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1.公平责任的概念、特点和作用分析;2.公平责任的认定标准及适用原则分析;3.个案分析,明确公平责任在具体侵权行为案件中的适用。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
通过对相关法律法规、案例和学术文献的研究,分析公平责任的概念、标准和适用原则。
同时,结合实际案例,深入探讨公平责任在具体侵权行为案件中的具体适用。
三、预期成果和创新点:本文的预期成果是对侵权行为法中公平责任的认定及适用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公平责任的概念、标准、适用原则,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其在实际侵权行为案件中的应用。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完善侵权行为法、维护公平竞争环境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对公平责任的认定和适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了深入的解读。
同时,本文还将对侵权行为法的完善提出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为制定更加完善的侵权行为法提供参考。
《侵权责任法》第36条评析的开题报告
《侵权责任法》第36条评析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已经成为重要的社
会问题。
而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发生和增多也成为困扰我国知识产权保
护的一个重要问题。
因此,侵权责任的确定以及侵权行为的追究成为当
前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工作。
而《侵权责任法》第36条正是针对侵权行为追究责任的相关规定,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研究内容
本次论文的研究核心是《侵权责任法》第36条的相关规定,主要内容包括对该条规定的解读和分析,以及对该条规定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进行研究。
具体涉及内容包括:
1.《侵权责任法》第36条的相关规定及其解读;
2.侵权责任的主体、客体和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
3.侵权行为的责任追究方式及其适用范围;
4.应对侵权行为的控制措施。
三、研究方法
本论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以及比较分析法等相关研
究方法,结合实践案例进行深度分析探讨。
四、预期结果
本次研究旨在对《侵权责任法》第36条相关规定进行深度解剖和分析,通过对法律规定、实践案例等方面的比较和研究,得出科学、准确、实用的研究结论,并为相关部门制定有关知识产权保护措施提供有力的
法律支持和参考。
侵权法上无过错责任研究的开题报告
侵权法上无过错责任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作为重要的信息传播和交流平台,为人们带来了诸多便利。
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法律问题,其中侵权问题尤为突出。
与传统媒体不同,网络上的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一旦涉及侵权问题,所涉及的利益主体多样、涉及面广泛,因此,如何确定侵权责任、维护权利主体的合法权益,成为侵权法领域的重要研究问题之一。
在侵权法的理论与实践中,是否存在无过错责任是一个热点问题,其核心是涉及到侵权责任的认定与分配问题。
传统上,侵权法的认定和分配与过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即只有在侵权行为人的过错的情况下才会进行侵权责任的认定和分配。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现实中存在着一些无过错责任的情形,如地震、火灾、交通事故等,这些情形下导致的损害结果并非由任何一方过错所致,因而无法依照传统的过错责任原则进行侵权责任的认定和分配。
此时就需要寻找新的侵权责任认定和分配的方式,以更好地保护权利主体的合法权益。
二、研究内容及实施方案本文将围绕无过错责任在侵权责任认定和分配中的作用展开研究。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无过错责任的概念和特征。
本部分将对无过错责任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深入剖析,探讨无过错责任存在的必要条件和特征。
2.无过错责任与侵权责任的关系。
本部分将从侵权责任认定和分配的角度出发,探讨无过错责任对侵权责任的影响及其作用。
3.无过错责任的具体运用。
本部分将以实例为基础,探讨无过错责任在特定领域中的具体运用,如自然灾害、紧急情况下的行为等。
4.无过错责任的法律定位和完善建议。
本部分将针对现行法律中关于无过错责任的规定进行分析,提出完善建议以推动无过错责任在侵权法中的更全面、精准的应用。
实施方案为采用文献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对现行法律中关于无过错责任的规定和案例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深入剖析无过错责任在侵权法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侵权责任认定和分配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预期结果通过对无过错责任在侵权法中的作用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无过错责任的概念和特征,并探讨其与侵权责任的关系,为侵权责任认定和分配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我国民事侵权责任归责原则体系之建构的开题报告
我国民事侵权责任归责原则体系之建构的开题报告题目:我国民事侵权责任归责原则体系之建构一、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的生活变得日益丰富多彩,但同时也给民事侵权责任归责原则带来了新的挑战。
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民事侵权责任法律体系,但在具体实践中,常常会出现责任不明确、责任难以追究的情况,给当事人的利益保护带来困难。
在这种背景下,研究我国民事侵权责任归责原则体系的构建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该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民事侵权责任法律体系,规范当事人的行为,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我国民事侵权责任归责原则体系的构建问题,明确民事侵权责任的归责标准和程序,以达到规范当事人行为、保护当事人权益的目的。
具体来说,本研究将重点研究以下问题:1. 我国现行民事侵权责任法律体系的不足之处;2. 建立基于过错原则的归责体系的必要性和实现方法;3. 建立基于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归责体系的必要性和实现方法;4. 比较两种归责体系的优劣,并提出建立综合归责体系的思路。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1. 提高我国民事侵权法律体系的现代化水平,完善归责原则体系,提高法律适用的科学性和实用性;2. 为我国民事侵权责任归责标准的法律制定提供思路和借鉴;3. 对于提高当事人的法律意识、规范当事人的行为、促进社会和谐具有积极的现实作用。
三、研究内容、步骤及方法本研究将分四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已有研究的梳理,总结国内外学者对我国民事侵权责任归责原则体系的研究成果,评价现有文献的优缺点,确定本研究的研究方向和重点;第二部分:现行民事侵权责任法律体系的分析和评述,分析我国现有民事侵权责任法律体系的成分、特点及表现,并对其进行评价,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第三部分:基于过错责任原则的归责体系,分析建立基于过错责任原则的归责体系的必要性、方法和实现途径,探讨归责标准、依据及标准的实现方式;第四部分:基于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归责体系,分析建立基于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归责体系的必要性、方法和实现途径,探讨归责标准、依据及标准的实现方式;第五部分:建立综合归责体系,比较两种归责体系的优劣,提出建立综合归责体系的思路和方法,以期达到综合权衡各种因素,构建协调、合理的民事侵权责任归责原则体系的目的。
定作人侵权责任研究的开题报告
定作人侵权责任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随着知识产权保护的逐步加强,定作人侵权的案件也越来越多地被揭示出来,成为了著作权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定作人侵权是指在著作权合同中,授权他人使用著作权而未经定作人授权、超出授权范围等行为,即侵害了定作人的著作权利益。
对定作人侵权问题的探究,不仅可以进一步探究我国著作权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实践应用,更可以提升定作人在著作权领域的权益保护,推进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改革,促进我国知识产权行业的发展。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本研究将以我国法律制度和裁判实践为主线,探讨定作人侵权的责任问题。
研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1)定作人侵权的构成要件及其认定方法。
(2)对于定作人侵权行为的责任主体究竟是定作人,还是著作权受让人,应如何划分其责任范围,需要建立什么样的责任界限。
(3)定作人侵权的违约责任、侵权责任以及补救措施等问题。
(4)制定打击定作人侵权的相应措施,如何维护定作人的权益。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和实证调研等多种研究方法,梳理国内外有关定作人侵权的法律规定和裁判实践,探讨其法律适用和补充意见,以及对相关部门和组织提出具体建议。
三、研究预期结果通过对定作人侵权责任问题的研究,预期将产生以下结果:(1)明确定作人侵权行为的具体认定标准,为此类案件的审理和解决提供参考。
(2)界定定作人侵权行为的责任主体及其责任范围,理清其责任界限,为判断侵权行为的处罚依据提供依据。
(3)区分定作人侵权行为的违约责任、侵权责任以及补救措施等问题,为侵权赔偿和侵权惩罚的实施提供依据。
(4)为打击定作人侵权提出具体的法律政策和实操建议,促进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改革,推动知识产权行业的发展。
四、研究工作计划2022年9月至2023年3月: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收集文献资料并归纳总结,选取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并初步明确定作人侵权问题的相关问题和亟需解决的问题。
2023年4月至2023年10月:实证调研和数据分析,进行人员访谈和问卷调查,收集实证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为研究提供实证支持。
法学哲学之关于侵权责任形式的解读的开题报告
法学哲学之关于侵权责任形式的解读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法律规定的侵权责任形式包括了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在现实生活中,侵权行为的发生时有发生,而涉及到的责任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对侵权责任的形式进行研究,对于侵权法律体系的完善和依法惩治侵权行为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时,对于法学理论学科的研究和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本文旨在通过对法学哲学及相关法律理论的研究,解析侵权责任形式的内涵特点及其对于侵权责任制度的影响,并探讨与之相关的一些问题。
1、侵权责任形式的内涵特点侵权责任形式是指侵权行为人在侵权行为后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
其内涵特点包括了责任主体、活动对象、责任主体与受害人之间的责任关系和权利义务等。
2、侵权责任形式的对侵权责任制度的影响侵权责任形式对侵权责任制度的影响关系到侵权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3、相关问题探讨涉及到权利和利益的领域,必然会存在一些问题,如何平衡权利和利益,如何确定责任主体的责任,如何界定责任主体与受害人之间的责任关系等。
三、研究方法及步骤本文将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探讨侵权责任形式的内涵特点及其对侵权责任制度的影响,并深入剖析其中的相关问题。
具体的研究步骤如下:1、对侵权责任形式的概念进行阐释,并对其内涵特点进行解析。
2、探讨侵权责任形式的对侵权责任制度的影响,重点研究民事责任、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这三个方面的影响。
3、深入分析侵权责任形式存在的相关问题,如权利利益的平衡问题、责任主体的界定问题、责任主体与受害人之间的关系问题等。
4、借助逻辑分析法等工具,深入探讨侵权责任形式的体系、适用范围、变动原因等问题,完善侵权责任的学理框架。
四、预期成果通过对侵权责任形式的研究,将进一步认识侵权行为的特点以及责任主体和受害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为侵权责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学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同时,也为法学理论的深入探讨和发展奠定基础。
知识产权侵权诉讼中的证明责任分配的开题报告
知识产权侵权诉讼中的证明责任分配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知识产权是一个国家创新能力和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对于创新研发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增强,知识产权侵权问题日益严重,使得知识产权保护成为各国政府及企业关注的热点问题。
在知识产权侵权纠纷中,证明责任分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诉讼双方在证据的收集和证明过程中,往往存在不同的证据难以证明或证据缺失等问题,因此,如何在知识产权侵权案件中准确分配证明责任,合理评估证据的证明力,成为解决案件的关键因素。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文旨在探讨知识产权侵权案件中的证明责任分配问题,特别是在证据缺失的情况下,如何进行证明责任的分配。
本文将分析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和判例,通过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证明责任的分配原则、标准及其适用,为司法实践中的证明责任分配提供借鉴和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明确知识产权侵权案件中证明责任的分配原则和标准,规范证明责任的划分,在保障知识产权权益的同时,也能防止权利人的滥用和损害原告的合法权益,为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提供参考。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产权侵权案件中的证明责任分配原则和标准分析。
通过对相关法律法规和判例的分析,探讨知识产权侵权案件中证明责任的分配原则和标准。
2.证据证明力评估方法研究。
针对证据缺失的情况,对证据证明力的评估方法进行研究,探索如何在证据缺失情况下进行证明责任的分配。
3.案例分析。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总结证明责任分配的具体实践方法和经验,为今后的司法实践提供借鉴。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调研和案例分析。
通过收集相关法律法规、文献和判例,对判例中的证明责任分配进行深入分析,探讨证明责任的分配原则和标准。
同时,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总结证明责任分配的实践方法和经验。
四、预期成果通过本文的研究,预期达到以下几个成果:1.明确知识产权侵权案件中证明责任的分配原则和标准。
《侵权责任法》第58条的适用研究开题报告
《侵权责任法》第58条的适用研究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目的侵权责任是民法领域的重要领域之一,对于涉及到侵权行为的纠纷案件的解决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和社会意义。
同时,侵权责任法的适用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其中包括适用的范围、适用的标准、适用的程序等诸多方面。
本文拟以《侵权责任法》第58条为切入点,深入研究其适用范围、标准和程序,以期对侵权责任法的适用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文将围绕《侵权责任法》第58条进行深入研究,包括其适用范围、适用的标准以及适用程序等方面。
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1)对《侵权责任法》第58条的法律规定进行解读和分析。
(2)对《侵权责任法》第58条适用范围的问题进行探讨,包括其对象、主体、时间和地点等方面。
(3)对《侵权责任法》第58条适用标准的问题进行探讨,包括严格责任和过失责任的适用条件、适用的证明标准等方面。
(4)对《侵权责任法》第58条适用程序的问题进行探讨,包括侵权责任的认定和赔偿的确定等方面。
本文将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对相关文献资料和案例进行收集和分析,以探讨《侵权责任法》第58条适用的问题。
三、预期结果和意义通过对《侵权责任法》第58条适用的研究,本文预期能够获得以下的结果:(1)深入了解《侵权责任法》第58条的法律规定和解释,对于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具有指导意义。
(2)对《侵权责任法》第58条适用范围的问题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思想启发作用。
(3)对《侵权责任法》第58条适用标准的问题进行探讨,有助于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相关纠纷案件。
(4)对《侵权责任法》第58条适用程序的问题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建设性作用。
总之,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深入理解和掌握《侵权责任法》的适用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能够为相关工作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教育机构对于受教育者的民事责任分析——以侵权责任法为中心的开题报告
教育机构对于受教育者的民事责任分析——以侵权责任法为中心的开题报告导言如今,教育机构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教育机构作为社会教育事业的主体,肩负着为受教育者提供全面、高质量的教育服务的使命,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提供教育服务的过程中,教育机构与受教育者之间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纠纷,而这些纠纷往往与民事责任有关。
因此,对于教育机构的民事责任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于加强教育机构服务质量,规范教育市场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侵权责任法为中心,从受教育者的民事责任角度出发,对教育机构的民事责任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为教育机构加强风险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教育机构的法律地位教育机构广义上包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中介机构和个人等,并且有着相应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国家依法对教育行政事业单位进行管理,教育行政事业单位根据教育规划和教育计划,履行相应的职责,实施教育服务。
另外,学校作为提供教育服务的主要机构,也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相关规定和教育部门的管理。
二、教育机构的民事责任教育机构作为提供教育服务的主体,其服务质量、安全等方面的问题与受教育者的民事责任有着密切关系。
下面从事故责任、合同责任、侵权责任三个方面对教育机构的民事责任进行深入分析。
(一)事故责任教育机构作为提供教育服务的主体,其服务质量和安全问题至关重要。
如果因为教育机构未能尽到相应的职责而产生了事故,教育机构就应该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教育机构在提供服务时,应当履行注意义务,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切实加强对服务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加强安全方面的管理,尽力保障受教育者的人身安全。
(以上是我的回答)(二)合同责任教育机构与受教育者之间往往会签订教育服务合同,这也就意味着双方都应该履行合同义务。
如果合同中规定的服务没有得到履行或者履行不当,教育机构就应该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因此,在签订合同时应当明确约定教育服务的具体内容和双方的权利义务,以保障教育服务的质量和受教育者的利益。
中小学侵权责任实证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小学侵权责任实证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以往许多的研究主要关注于侵权的典型案例或者单一纬度的探讨,但是真实的社会中存在着种种复杂性的问题,大多数的人往往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过程中要处理越来越多的话题。
因此本文将着眼于中小学侵权责任实证研究,探讨在实际中中小学如何应对侵权行为。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本研究将采取实证研究的方式,通过文献查阅、案例分析、问卷调查等多种途径,从中小学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诸多因素,比如性别、年龄、职业等,以横向纵向的方式来分析实际中的侵权问题,争取让本研究尽量做到覆盖率较高,排除一些谔谔蓝蓝的假说,最大可能真实反映法律责任承担方面的现状。
三、研究目标:本研究旨在达到以下目标:1.分析中小学面对侵权责任的现状;2.探索中小学应对侵权责任的方法及途径;3.梳理中小学侵权责任的法律规定,对个别认识模糊的人士进行解答;4.对教育行业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四、论文框架:本研究将分别从中小学侵权责任的概念、侵权责任实证研究的方法、中小学侵权责任及其实际应对情况、法律规定及其启示等多个方面来探讨此问题,具体将分为以下几部分:第一章绪论第二章中小学侵权责任的概念第三章侵权责任实证研究的方法第四章中小学侵权责任及其应对情况第五章法律规定及其启示第六章结论五、研究意义:本研究对于中小学侵权责任实证研究具有很强的意义,具体表现如下:1.可以为中小学开展侵权责任培训提供参考。
2.有利于提高法律意识,让每一个中小学教育工作者都能够明确自己的法律责任。
3.为保护中小学师生合法权益、缓解教育界“劳动争议”问题、加强学校管理提供新思路。
专利侵权诉讼举证责任分配研究的开题报告
专利侵权诉讼举证责任分配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产权保护越来越受到关注。
专利作为知识产权的一种,其保护与维护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在实际的专利侵权诉讼中,举证责任成为诉讼双方争议的焦点之一。
因此,对专利侵权诉讼中举证责任的分配进行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完善专利法律制度,促进知识产权的保护。
二、研究内容本文将分析专利侵权诉讼中举证责任的分配,重点探讨以下几点:1. 初次举证责任的分配情况及理由根据我国《民诉法》的规定,当事人主张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
因此,在专利侵权诉讼中,当原告主张被告侵犯其专利权时,原告需要承担初次举证责任。
本文将分析初次举证责任的分配情况,并探讨其合理性。
2. 客观事实证明的责任分配客观事实证明,是指案件中的事实是否存在,以及因果关系的证明。
在专利侵权诉讼中,客观事实证明的责任分配,往往是诉讼双方争议的核心。
因此,本文将分析客观事实证明的责任分配情况,并讨论其合理性。
3. 专利权利的证明责任划分对于原告主张的专利权利,其证明责任应该由谁承担呢?在实践中,被告方往往主张原告没能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其所掌握的专利权利,从而推翻原告的权利主张。
因此,本文将分析专利权利的证明责任分配情况,并分析其合理性。
三、研究方法本文将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法、实证研究法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在文献调查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相关案例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探讨举证责任的分配情况,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四、论文结构本文拟分为以下几部分:第一章:绪论。
阐述研究背景、意义、研究内容、方法和论文结构等。
第二章:专利侵权诉讼中初次举证责任的分配。
分析初次举证责任的分配情况,并探讨其合理性。
第三章:客观事实证明的责任分配。
分析客观事实证明的责任分配情况,并讨论其合理性。
第四章:专利权利的证明责任划分。
分析专利权利的证明责任分配情况,并分析其合理性。
第五章:结论与建议。
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侵权责任法的责任分担问题研究开题报告
侵权责任法的责任分担问题研究一、选题的背景和价值(一)选题的背景2010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侵权责任法》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针对民事侵权领域的立法,它的通过和实施,标志着我国民商事法律体系逐步走向完善,也标志着我国民事法典的构建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这对于更好维护我国公民民事权益,推动中国法治化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侵权责任法》从立法结构上来讲,采取了“一般与特殊”模式,主要体现在侵权责任构成制度和侵权责任分担制度两个方面。
在侵权责任分担制度方面,该法也是从多个方面进行了构建和完善。
在该法一共92个条文中,与侵权责任分担制度有关的条文多达38条之多,超过总条文数的40%,这充分反映了作为民事侵权基本法对于责任分担问题的重视。
这也与我国民事侵权法在侵权责任分担领域内的司法实践需求是离不开的。
虽然《侵权责任法》并未将“侵权责任分担”作为一种正式的法律用语,但从该法所反映出来的价值取向与立法方向来看,立法者实际已经自觉和不自觉的注意到了侵权责任分担制度在现代侵权法上的重要意义。
本文正是从侵权责任法对于侵权责任分担制度的有关规定入手,通过借鉴国外关于侵权责任分担机制的立法规范,对我国侵权责任分担制度的立法体例与具体规则进行剖析,从而为与之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提供参考。
(二)侵权责任分担制度研究的价值分析从“侵权责任法”的角度来完善我国的侵权法系统,除了要对侵权责任的构成体系进行研究之外,另一个绕不开的问题就是对侵权责任的分担问题进行研究。
因为侵权责任的构成只是解决了行为人或者责任人是否构成侵权的问题,但这却无法解决行为人或者责任人承担侵权责任的大小、比例问题。
因此,被侵权人最后要想实现对责任人的追责行为,离不开一个明确而清晰的责任分担制度。
笔者认为对侵权责任的分担制度进行研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1、从理论研究的层面来讲,侵权责任分担制度是顺利实现责任分配重要环节。
如果说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只是解决了侵权责任的责任依据、基础或者标准问题的话,那么责任分担制度则是具体的实现了归责原则所确定的标准,从而从“悬在空中”的责任最终落实到责任人的身上,从而最终实现当事人对于侵权责任的承担。
侵权责任原因力研究的开题报告
侵权责任原因力研究的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侵权事件频繁发生,侵害了知识产权人的合法权益,严重影响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因此,如何及时有效地防范和解决网络侵权行为,是当前国内外知识产权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研究旨在针对网络侵权行为产生的法律责任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探讨网络侵
权行为导致的侵权责任原因,并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防范
能力。
三、研究内容和步骤
1、对网络侵权行为的概念和相关法规进行阐述。
2、探究网络侵权行为的成因及其对知识产权人的影响。
3、分析网络侵权行为相关的法律规定,阐释侵权法律责任的界定和适用。
4、研究国际上的网络侵权案例,深入剖析其法律依据,通过比较分析,找出不足之处,为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5、总结与结论。
四、预期成果和应用价值
本研究拟以论文形式撰写,预期成果包括对网络侵权行为法律责任的深入探讨、阐述
侵权责任的原因及其对知识产权人的影响,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为加强知识产权保
护提供理论指导,并具有广泛的实践应用价值。
论侵权行为法上的注意义务的开题报告
论侵权行为法上的注意义务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侵权行为是社会生活中常见的法律问题,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不仅会造成经济损失和精神上的痛苦,还会影响社会的正常秩序和安全。
因此,在法律层面上,通过建立相应的法律制度和规范,加强侵权行为的打击和防范,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在侵权案件中,除了侵权行为本身之外,侵权人的注意义务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不同于犯罪行为,侵权行为不会被刑法追究刑事责任,但是侵权人的注意义务在法律上同样承担着重要的法律责任。
因此,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在法律层面上深入研究探讨。
二、选题意义1. 提升法律意识通过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可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使其认识到在侵权行为领域中应当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和注意什么样的义务,避免无意中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而带来的不必要的纠纷和法律后果。
2. 探索侵权行为法律解决方式通过研究侵权人的注意义务,可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侵权行为所带来的问题,对于更好地处理有关的纠纷和案件提供了思路和路径。
3. 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和稳定通过研究侵权人的注意义务问题,可以更好地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和稳定的发展,并有利于确保全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三、选题研究内容本论文将探讨侵权人的注意义务在侵权行为法律上所具备的作用和责任。
论文将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侵权人的注意义务的概念和内涵。
2. 侵权人的注意义务与侵权行为之间的关系。
3. 侵权人注意义务的主体、客体和义务的形成。
4. 如何确认侵权人是否存在注意义务的问题。
5. 侵权人注意义务的内容和义务的履行方式。
6. 侵权人违反注意义务的法律后果和追究方式。
四、研究方法本论文将以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案例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和实证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以确保所得出的结论具有科学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五、预期结果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将为完善侵权行为法律制度和规范提供基础和依据,使其更好地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和稳定,促进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侵权法上的作为义务研究的开题报告
侵权法上的作为义务研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侵权法上的作为义务研究
研究背景:
侵权行为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涉及到人身财产等众多方面,近年来频繁发生的网络侵权事件更加凸显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
在侵权纠纷中,作为义务是判决结果的重要依据,因此深入研究侵权法上的作为义务,有助于指导法官和律师在实践中处理案件。
研究内容:
1. 作为义务的概念和构成要件
2. 作为义务的侵权类型及其特征
3. 作为义务的认定标准和证明难点
4. 作为义务的法律后果和救济途径
研究方法:
1. 文献法:通过阅读相关法规、学术论著、案例等资料,探讨作为义务的相关理论,了解作为义务在实践中的运用。
2. 实证法:通过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探究作为义务的认定标准和证明难点,结合实际判例,研究作为义务的法律后果和救济途径。
3. 比较法:通过比较国内外作为义务的立法、司法实践差异,分析其优劣之处,指导国内作为义务制度的完善。
预期结果:
通过本研究,可以对作为义务的概念、构成要件、认定标准、法律后果、救济途径等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使得法官和律师在侵权纠纷中更加准确地认定作为义务,并做出合理的裁判和建议,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正、公平的发展。
同时,也有助于推动作为义务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行政侵权法律责任探析的开题报告
行政侵权法律责任探析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在现代社会中,行政机关在其行使权力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各种错误和过错,导致行政侵权行为的出现。
行政侵权是指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时,违反法律规定或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给其造成损害的行为。
这种行为对权利人的利益和社会的公正合法安全秩序都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行政侵权行为引起的法律问题一直是法律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在我国,《行政机关公法行为法》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行政机关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法律责任,但在实践中,行政侵权行为带来的法律问题仍然存在很多争议,主要表现在:一是侵权行为的划分问题,即如何区分行政侵权行为和行政错误行为;二是行政侵权行为的赔偿标准和赔偿方式问题,即如何确定合理的赔偿标准和赔偿金额,以及赔偿方式的选择;三是行政机关的故意或过失问题,即对于行政机关故意或过失导致的行政侵权行为,是否应该加重行政机关的法律责任等。
因此,对于行政侵权法律责任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本课题旨在对我国行政侵权的法律责任进行探索和分析,着重解决上述存在较大争议的法律问题,具体研究目的包括:1、探讨行政侵权行为的概念和特征,剖析行政侵权与行政错误的区别和关系;2、研究行政机关的法律责任和赔偿义务,探讨合理的赔偿标准和赔偿方式,从法律角度为权利人维护合法权益;3、分析行政机关故意或过失对行政侵权责任的影响,研究故意行为的证明和相应的法律责任加重情况;4、总结国内外行政侵权法律责任制度的发展趋势和优点,提出我国行政侵权责任制度的完善建议。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推动我国行政侵权的法律制度建设,增强行政机关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维护社会公正和法治,保障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三、研究方法与框架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实证调查法和比较分析法等方法,对我国行政侵权的法律责任制度进行研究分析。
具体研究框架包括四个部分:(一)行政侵权行为的概念和特征1、行政侵权行为的概念2、行政侵权行为的特征3、行政侵权与行政错误的区别(二)行政机关的法律责任和赔偿义务1、行政机关的法律责任2、行政机关的赔偿义务3、合理的赔偿标准和赔偿方式(三)行政机关故意或过失对行政侵权责任的影响1、行政机关故意行为的证明2、行政机关故意或过失对行政侵权责任的影响(四)国内外行政侵权法律责任制度的发展和建设1、国内外行政侵权法律责任制度的发展趋势2、国外行政侵权法律责任制度的优点与经验3、我国行政侵权法律责任制度的完善建议。
好意搭乘侵权责任分析的开题报告
好意搭乘侵权责任分析的开题报告以下是一份侵权责任分析的开题报告,仅供参考:一、选题背景和目的侵权责任是民商事法律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不仅定位于维护个人隐私权、知识产权、财产权等法益,而且关系到社会公共秩序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因此,对侵权责任的认知和适用一直是人民法院、社会各界公认的重要课题。
本论文旨在探究侵权责任的基本概念、适用条件、抗辩和救济等具体问题,结合当下的法律实践,提出更为务实的侵权责任理念和处置模式。
二、研究内容和意义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侵权责任基本概念、侵权责任适用条件、主体之间的侵权关系、侵权责任的法定和约定、抗辩和救济等几个方面。
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侵权责任的基本概念:包括侵权行为的定义、侵权责任的形式、侵权行为的构成要素等。
2. 侵权责任的适用条件:包括主体之间的关系、行为的法律性质、行为的违法程度、行为的损害后果、过错责任等条件。
3. 主体之间的侵权关系:包括侵权行为的主体、侵权责任的受害人、侵权责任的侵权人和侵权责任的追溯主体等。
4. 侵权责任的法定和约定:包括侵权责任的法律规定和双方当事人之间的侵权责任约定等。
5. 抗辩和救济:包括相对人的主张、合理抗辩的制度安排、受害人的救济途径等。
本论文的意义在于:1. 帮助人们深入理解侵权责任的原理和应用,使其能够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
2. 为侵权责任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思路和建议,为法律实践提供参考。
三、研究方法本论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法、实证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具体步骤如下:1. 收集和整理相关的法律、学术、社会资料,形成一份详细的文献库。
2. 确定论文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列出全文的提纲。
3. 通过对相关案例的剖析和分析,探究侵权责任适用的具体条件及其实际效果。
4. 通过问卷调查或实地访谈的方式调查当事人对侵权责任的认知和诉讼经历,得出实证分析的数据。
5. 就以上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形成一份具有针对性的论文。
论侵权冲突法中行为规制与损失分担的区分的开题报告
论侵权冲突法中行为规制与损失分担的区分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侵权纠纷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变得越来越普遍。
然而,由于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和交流的匿名性,网络侵权纠纷的法律界限和解决方式变得更加复杂。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各国的法律体系逐渐将侵权冲突法纳入法律框架中,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行为规制和损失分担进行了规定。
具体而言,在侵权冲突法中,行为规制和损失分担是两个核心概念。
前者强调对不正当行为的惩罚和预防,后者则关注受害方和侵权方之间的赔偿责任和损失分担。
对于这两个概念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侵权冲突法的理论和实践,并为相关立法和司法实践提供借鉴和可行性建议。
二、研究问题和思路2.1 研究问题基于以上背景和意义,本研究将围绕以下问题展开:1. 行为规制与损失分担在侵权冲突法中的含义和特点是什么?2. 行为规制的目的与原则是什么?在实践中要如何实现?3. 损失分担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是什么?在不同类型的侵权冲突中可能存在何种问题?4. 行为规制和损失分担在侵权冲突解决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是什么?2.2 思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将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进行:1. 查询相关文献和案例,了解侵权冲突法中行为规制和损失分担的理论和实践。
并对已有研究进行分类整理和思考。
2. 通过比较分析不同法律体系下侵权冲突法中行为规制和损失分担的不同实践,以及其背后的法律哲学和思想理念。
3. 通过典型案例剖析,深入探究侵权纠纷中行为规制和损失分担的实际应用和操作方式,并总结出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价值的方法和技巧。
4. 提出创新性的见解和思考,探讨未来侵权冲突法及行为规制与损失分担的发展趋势和制度建设,尤其是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三、研究意义和预期结果3.1 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侵权冲突法中行为规制和损失分担的理论和实践,并总结出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价值的方法和技巧。
在此基础上,提出创新性的见解和思考,探讨未来侵权冲突法及行为规制与损失分担的发展趋势和制度建设,尤其是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侵权责任法的责任分担问题研究一、选题的背景和价值(一)选题的背景2010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侵权责任法》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针对民事侵权领域的立法,它的通过和实施,标志着我国民商事法律体系逐步走向完善,也标志着我国民事法典的构建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这对于更好维护我国公民民事权益,推动中国法治化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侵权责任法》从立法结构上来讲,采取了“一般与特殊”模式,主要体现在侵权责任构成制度和侵权责任分担制度两个方面。
在侵权责任分担制度方面,该法也是从多个方面进行了构建和完善。
在该法一共92个条文中,与侵权责任分担制度有关的条文多达38条之多,超过总条文数的40%,这充分反映了作为民事侵权基本法对于责任分担问题的重视。
这也与我国民事侵权法在侵权责任分担领域内的司法实践需求是离不开的。
虽然《侵权责任法》并未将“侵权责任分担”作为一种正式的法律用语,但从该法所反映出来的价值取向与立法方向来看,立法者实际已经自觉和不自觉的注意到了侵权责任分担制度在现代侵权法上的重要意义。
本文正是从侵权责任法对于侵权责任分担制度的有关规定入手,通过借鉴国外关于侵权责任分担机制的立法规范,对我国侵权责任分担制度的立法体例与具体规则进行剖析,从而为与之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提供参考。
(二)侵权责任分担制度研究的价值分析从“侵权责任法”的角度来完善我国的侵权法系统,除了要对侵权责任的构成体系进行研究之外,另一个绕不开的问题就是对侵权责任的分担问题进行研究。
因为侵权责任的构成只是解决了行为人或者责任人是否构成侵权的问题,但这却无法解决行为人或者责任人承担侵权责任的大小、比例问题。
因此,被侵权人最后要想实现对责任人的追责行为,离不开一个明确而清晰的责任分担制度。
笔者认为对侵权责任的分担制度进行研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1、从理论研究的层面来讲,侵权责任分担制度是顺利实现责任分配重要环节。
如果说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只是解决了侵权责任的责任依据、基础或者标准问题的话,那么责任分担制度则是具体的实现了归责原则所确定的标准,从而从“悬在空中”的责任最终落实到责任人的身上,从而最终实现当事人对于侵权责任的承担。
2、从司法实践的层面来讲,侵权责任分担制度是司法人员处理侵权纠纷所应当遵循的主要依据。
在司法实践中,侵权案件具有极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司法人员只有准确地掌握了侵权责任的分担规则,才能准确地按照规则原则所确定的方式来对侵权人的责任大小和比例进行正确的划分。
并且,侵权责任分担制度还具有一定价值导向功能,在侵权责任分担制度的指引下对于侵权人的所应该承担的责任进行准确的划分对于实现侵权责任法所确定的立法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我国先阶段侵权责任制度刚刚建立起来还需司法实践检验的情况之下,准确的利用侵权责任分担制度所确定的责任划分规则来解决司法实践中所存在的大量侵权纠纷,对于处理一些新型侵权案件、充分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3、从立法实践的层面来讲,侵权责任法的完善离不开司法实践中对于各项规则制度的适用和修改。
而侵权责任的分担制度是整个侵权责任法体系中最接近现实的一个部分,也是在司法实践中最有可能受到争议和反思的部分。
因为侵权责任分担制度直接决定着侵权责任人实际承担责任的大小,因此,格外受到当事人各方的关注。
从这个角度来说,在立法层面上对侵权责任分担制度在司法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不适应进行总结和改进,有利于整个侵权责任法体系生命力的提升,从而推动我国侵权责任制度在民法体系中的完善。
(三)现行侵权责任分担制度存在的局限性1、侵权责任分担制度立法体例上存在缺陷由于《侵权责任法》未对受害人过错制度和数人侵权责任制度进行整合,侵权责任分担制度的“一般与特殊”立法结构分别体现在受害人过错制度和数人侵权责任制度两个方面。
在受害人过错制度方面,这种立法结构体现在一般侵权行为类型与特殊侵权行为类型中的受害人过错制度的适用规则和立法技术有所不同。
而这也导致了对于受害人过错制度的责任分担的标准存在不一致的现象,如在无过错责任侵权行为类型中,受害人故意和重大过失的适用以法律明文规定为限,而医疗损害责任中受害人过错制度的立法体例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在数人侵权责任制度立法结构上,我国侵权责任法采取的是将数人侵权责任分担形态分别列举的扁平形态,从而缺乏一定的系统性。
这也直接导致了在数人侵权责任制度立法上的混乱性。
因此,在立法技术上,笔者认为重视在特殊侵权行为类型中特殊侵权责任分担规则的作用,同时也应该注意在过错责任领域如果存在特殊侵权责任分担规则,也需要单独列举规定。
法律无明文规定的,只能适用一般数人侵权责任分担形态,法官不得随意创设。
12、受害人过错的责任分担制度存在缺陷受害人过错是要解决损害赔偿责任的有无和责任范围问题,因此受害人过错制度的类型化主要应该着眼于受害人过错在不同情形下对侵权责任分担制度的影响,以法律规范的实际效果作为区分标准,对受害人过错制度适用“三分法”:2第一类,将受害人的行为是损害发生的唯一的、排他的法律上原因的侵权行为形态称为受害人自损形态,其对应的侵权责任形态即加害人责任的免除,称为“受害人责任形态”;第二类,将因受害人的过错导致的加害人责任减轻的侵权行为形态称为受害人过失形态,其对应的侵权责任形态即减轻加害人的责任,称为“过失相抵责任形态”;3将法定的特殊侵权行为类型中,因双方或者多方过错导致责任分担的侵权责任形态称为“比较责任形态”,其法理与过失相抵责任形态类似,但应直接适用法律规定的比例分担损害。
4上述第一类和第二类分别对应《侵权责任法》第27条和第26条,而“比较责任”制度由于《侵权责任法》第46条规定的“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的,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有关规定承担赔偿责任。
” 5在该法条文上并无明确体现,因此对于特殊侵权行为类型中的“比较责任”的分担制度还存在因为规定不明确所造成的责任分担规则的缺失也在司法实践中造成了较大的混乱。
3、一般数人侵权责任分担制度规则存在缺陷《侵权责任法》一般数人侵权责任分担规则主要集中在第8-14条,在特殊侵权行为类型中也有多处特别列举。
第9条补充了《民法通则》未规定的教唆人、帮助人的侵权责任,具有较大的意义。
该条第2款后段的规定涉及到了与《侵1王竹:《我国侵权法上特殊数人侵权责任分担制度立法体例与规则研究》,《政法论丛》2009年第4期。
2参见杨立新、王竹:《论侵权法上的受害人过错制度》,载《私法研究》(第7卷)3参见杨立新:《侵权法论》(第三版),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570-572页4参见郑玉波:《民法债编总论》(修订二版),陈荣隆修订,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7页。
5权责任法》第32条第1款前段规定的侵权责任分担问题,打通了这两组法律规范的天然联系,值得肯定。
但对于与第32条第1款后段规定的关系,即监护人责任减轻的部分,是否由教唆人或者帮助人承担,尚不明确。
另外,第9条第2款规定的教唆人责任或者帮助人责任与监护人责任之间是否参照第9条第1款的规定是连带责任关系,也需要未来司法解释予以明确。
二、选题的目的本文主要通过对现行侵权责任法责任分担制度的研究,结合司法实践中对具体侵权责任分担的处理情况,指出现行立法中关于侵权责任分担制度的问题入手,在通过对国外侵权责任分担制度的介绍和分析,最终从立法上对我国侵权责任法中关于侵权分担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从而期望对我国建立和完善侵权责任分担制度有所裨益。
首先,从立法层面上,侵权责任法需要从立法体例、受害人责任分担制度、一般数人侵权责任分担制度等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这样是提高侵权责任法适用效率的关键问题所在。
而且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侵权行为复杂性越来越高,在对侵权责任分担制度方面的规则进行完善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其次,在司法管理层面上,通过对现有侵权责任分担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加大对复杂侵权案件中侵权责任分担机制的研究和探讨,有利于从实践高度对侵权责任法进行完善,从而进一步提高侵权责任法的司法效果。
三、论文的创新点本文的主要观点之一,就是说明了侵权法不应该仅仅以侵权责任构成为中心,而至少应该是侵权责任构成与侵权责任分担并行的理论框架。
之前的学者一般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有关受害人过错和数人侵权责任的责任分担制度方面,虽然这契合了当下的我国侵权法快速发展中的立法增长点、司法实践热点和理论争议点,但是这两个方面却不是侵权责任法中侵权责任分担制度的全部内容。
因此,笔者认为对于侵权责任法侵权责任分担制度的完善,不仅仅是要从微观层面对某一具体的侵权责任分担规则进行研究,而且还应该从侵权责任法的立法体例上进行重构。
例如,可以在未来的侵权责任法中以设立独立“侵权责任分担”章节的方式来体现其在侵权责任法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而且本文还从司法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入手,对一些复杂侵权案件的责任分担制度进行解读,从而将司法实践与理论探讨相结合,使本文的分析更加具有针对性。
本文不仅仅是理论分析和比较分析来研究侵权责任分担的问题,而是重点结合复杂侵权司法案例来分析研究侵权责任法中关于侵权责任分担的规定,比较系统、全面地提出完善意见和建议。
四、研究方法选题的研究方法是研究论文所需要的。
针对侵权责任分担制度研究的特殊性质,本文采取了具有针对性的科学研究方法。
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案例的方法:笔者将引用在司法实践中所出现的一些与侵权责任分担有关的具有代表性的司法案例,从而真实的反映现阶段侵权责任法下侵权责任分担制度所存在的优点和不足。
拥有第一手的案例材料,才能更加精确的就事论事,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更具实证价值。
2、比较分析的方法:经过比较,分析我国侵权责任分担制度所存在的缺陷,侵权责任分担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能够深入了解各国在解决这些问题时的好办法,从而为我国侵权责任分担制度的重构和完善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参考。
3、文献研究的方法:在论文写作之前,在中国知网站、图书馆上查找大量相关文献,通过阅读思考,了解和掌握该主题在目前相关理论的研究状况。
五、文献综述(一)国外的研究对共同侵权责任法的研究,最早的立法记录可以追溯到1900年《德国民法典》,而考察比较法方面的著述及国内现有翻译过来的中文版本的侵权法著作资料也是较为翔实的,包括《日本侵权行为法》、《美国侵权法》及《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等。
尽管目前在技术层面上对共同侵权的思考已较为充分,但对侵权责任的研究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
共同侵权制度的构建已经广泛牵涉到了社会公平理念、风险分担、社会救济以及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等多个方面的思考。
但是,国外专门针对侵权责任分担的著作并不多,大多都是以共同侵权的责任研究为视角,附带对于共同侵权责任的分担问题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