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汉字的形体(古文字1)

合集下载

汉字形体演变

汉字形体演变
汉字的形体演变
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1、甲骨文
上古时期人们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殷商的甲骨文 最为典型,是甲骨文的代表。甲骨文是考古发现的人们能够辨 识出的最古老的汉字。
甲骨文是古人占卜的记录,用甲骨文记录的占卜内容叫 做“卜辞”。
殷代甲骨文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这里是殷都的故址, 所以人们也称甲骨文“殷墟文字”。
隶变叫是“汉隶字定发”展、史“上隶最古大定也”是。最重要的一次变革,是古文字 和今文字的分水岭,使汉字的象形意味大部分丧失,变成了表意 的书写符号。
隶书对篆文字形的改造,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曲为直。将篆书圆转相连的线条变为方 折笔画,字形变得方正平直。
2、省并。对一些繁复的笔画乃至部件加以 省并、简化。
程邈 徒隶 隶人
晋代卫恒《四书体式》:“秦即 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 人佐书,曰隶字。”
隶书的特点 1、用笔:左波右磔(波势和挑法)“蚕头雁尾”

波磔
东汉《史晨碑》(局部)
2.体态扁平,字形“八”字分散,呈现出一种动态美:
秦代的隶书叫“秦隶”,也称“古隶”。 汉代的隶书叫“汉隶”,也称“今 隶”。 隶变:汉字在秦汉之际由小篆到隶书的演变叫做“隶变”。 也
同源分化的古今字:

①傍晚、黄昏 ②婚姻、结婚
晁错《言守边备塞疏》:
婚 “男女有昏。”

①人的腰部 ②重要、关键
腰 《荀子》:“量要而
带之。”

①战场上取左耳
《诗·齐风·南山》:
②娶亲
娶 “取妻如之何?”
同音假借的古今字:

①燃烧 ②文言虚词
燃 《孟子》:“若火之

汉字形体的演变

汉字形体的演变
• 《说文解字》所收籀文字数,古文字学界的统 计有一些出入。如王国维《史籀篇疏证》认为 籀文字头共223个;祝敏申《<说文解字>与中 国古文字学》认为有213个;赵卫《<说文>籀 文研究》认为 有232个;潘玉坤《籀文字数考 索》认为有224个。
• 产生分歧的原因,一是因为有的字《说文 解字》没有明确列出籀文字形,各家理解、 取舍不同;二是因为有的字大徐本(徐铉 本)未列出籀文,而段玉裁注据小徐本 (徐锴本)或其他书补出,各家对此是否 采纳。
二、金文
• 2.1 金文概说 • 我国使用青铜器的历史很早,目前发现的
最早的青铜器,是甘肃东乡县林家马家窑 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刀,距今约5000年。 商代青铜器发达,著名的如司母戊鼎、四 羊方尊。铸有铭文的青铜器主要出现于商 代晚期(帝乙、帝辛时期),少则几字、 十余字,多则四十余字。
• 西周时期,金文有了快速发展。由于宗法 礼制的完善,在礼器上铸刻的铭文急剧增
• “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是逐渐演变为 小篆的,小篆跟统一前的秦国文字之间并 不存在截然分明的界限。我们可以把春秋 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和小篆合称为篆文。”
总的来看,籀文的形体特点是:笔画起止露锋, 均匀圆转,结构整齐,字形较为繁复。
此外,唐朝初年在今陕西凤翔县三畤原发现的 春秋中晚期或春秋战国之际的秦国石刻文字 (即“石鼓文”)也是大篆。石鼓共十枚,花 岗岩质,高约90厘米,直径约60厘米,各石镌 刻记叙秦国王公田猎游乐的四言诗一首(又称 “猎碣”),共约700余字,现存356字。现有 拓本传世。
都。”),其间字体也略有变化,总的趋
势是字形在逐渐简化,象形程度逐渐降低, 加注声符的现象在增加,字形逐渐稳定。
• 比如董作宾在《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中将商代甲骨文 分为如下五个时期:

汉字形体的演变

汉字形体的演变

汉字形体的演变汉字大约在夏、商之际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此后逐渐演变发展。

总体上将汉字形体的演变分为古文字阶段(前14世纪—前3世纪,包括甲骨文、金文、篆书)和今文字阶段(2世纪至今,包括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一)甲骨文甲骨文是指商周时代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也称殷契、卜辞。

又因19世纪末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又称殷墟文字,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种文字。

甲骨共发掘出10万余片,全部单字为4500个左右,已经释读出的约1000个,其余未释读出的多为地名、人名和族名等。

甲骨文为殷商流传之书迹,内容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270年间殷商王室占卜的记录。

甲骨文的篇幅大多短小,从文例看,一篇完整的甲骨文大致由前辞、贞(问)辞、占辞和验辞四部分构成。

甲骨文的语体是一种公文语体,具有简约性和程式化的特点。

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

甲骨文以象形字、会意字居多,因用刀契刻在坚硬的龟甲或兽骨上,所以刻时多用直线,曲线也是由短的直线接刻而成,笔画细瘦,多方笔和直笔,粗细均匀,多数线条呈现出中间稍粗两端略细的特征。

字形多以长方形为主间或少数方形,瘦长且大小不一,同一字往往有若干变体。

(二)金文先秦称铜为金。

金文即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青铜器以钟鼎居多,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故金文也称钟鼎文、铜器铭文。

青铜器早见于殷商,盛于周代,战国也不乏见。

商代金文很简单,一般有五六个字,形似甲骨文。

西周春秋时期,铜器大多数为周王朝贵族、臣僚所作,几乎都属于各诸侯国,在铜器上铭文成为一种风气,金文的篇幅明显加大,不乏鸿篇巨制(多者可达500余字)。

从已发现的铜器的铭文内容看,多记述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为歌功颂德之作,如著名的盂鼎、毛公鼎。

与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笔画丰满粗壮,多圆笔,布局匀称,字形长圆,古朴厚重。

汉字的起源及结构

汉字的起源及结构
• 2、今天繁体字使用的问题:主要是没有弄清楚繁简 字的对应关系。如:
• 皇后发廊——皇後發廊 古人云——古人雲 姓范— —姓範
• 四、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 古今字
• 1、什么是古今字?古今字是文字学上对同一个字
的初期字形和后起字形的称呼。先出现的为古字, 后出现的为今字,古字和今字合称“古今字”。
• 2、古字和今字的关系:

(1)今字在古字基础上增加了意符或改换了意
符。如莫暮、孰熟、反返、说悦。

(2)古字和今字古音相同或相近。如:昏婚、
又称殷墟文字;因所刻多为卜辞,故又称贞卜文字。 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单字共有4500个,已识2000余字,公 认千余字。它记载了三千多年前中国社会政治, 经 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料。是现存最早 最珍贵的历 史文物。
2、西周 金 文
铜器 范铸
3、战国 大篆和六国古文 简牍、帛 毛笔写
4、秦 小篆
(二)过渡阶段:汉代:隶书 纸出现
• (三)今文字阶段:汉代:草书—— 楷书——行书
• [注意]:
• 1、甲骨文是我国最早使用的汉字形体。 • 2、商代的主要书写工具是毛笔,但用毛笔写
的字很少保存下来,刻在龟甲兽骨上的不容 易腐朽,所以保存下来的较多。 3、从小篆到隶书,是汉字形体发展史上的一 次深刻变革。隶书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 4、汉字形体的演变,主要不是结构的变化, 而是笔势的变化。
益溢、县悬、知智。
• (3)今字仅有古字多个义项中的某一义项。如今
字“避、譬、僻、嬖、闢”分别具有古字“辟” 的一个意义。
• (二)异体字
• 1、什么是异体字?异体字是音、义完全相同,在任 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的不同汉字形体。

现代汉语(汉字的形体)

现代汉语(汉字的形体)

现代汉语汉字的形体1.现行汉字的前身汉字在历史上出现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五种正式字体以及草书、行书等辅助字体。

甲骨文、金文、篆书被称为古文字,隶书及以后的字体称为今文字。

(1)甲骨文指通行于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主要特点是:笔形是细瘦的线条,拐弯多是方笔,外形参差不齐、大小不一,异体字较多。

(2)金文主要指通行于西周的青铜器上的文字。

主要特点是:笔画丰满粗肥,外形比甲骨文方正、匀称,异体字也较多。

(3)篆书有大篆、小篆的区别。

大篆一般指春秋战国时代秦国的文字,字形比金文整齐,笔画均匀,仍有少量异体字。

小篆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整理、推行的标准字体,字形更匀称、整齐,笔画圆转、简化,异体字基本废除了。

(4)隶书有秦隶、汉隶两种。

秦隶是产生于秦代的隶书,把小篆圆转弧形的笔画变成方折平直的笔画,基本摆脱了古文字象形的特点。

汉隶是在秦隶的基础上演变来的,是汉代通行的字体,字形规整,撇、捺、长横有波磔,很少有篆书的残存痕迹。

(5)楷书兴于汉末,盛行于魏、晋,一直沿用至今,字形方正,笔画没有波磔,书写方便。

(6)草书和行书是辅助性字体。

草书包括章草、今草、狂草三种。

章草是隶书的草写体,东汉章帝时盛行,笔画有汉隶的波磔,虽有连笔,但字字独立。

今草产生于东汉末,形体连绵,字字顾盼呼应,贯通一气,笔形没有波磔。

狂草产生于唐代,变化多端,极难辨认,变成了纯艺术品。

(7)行书产生于东汉末,一直运用至今,形体近楷不拘,近草不放,笔画连绵,各字独立,易写好认。

2.现行汉字的形体现行汉字经常运用的是楷书、行书。

在文物古迹、印章、对联、匾额及文章的标题等特殊场合,有时也运用草书、隶书、篆书或金文、甲骨文。

至于书法艺术作品,各种形体都可能运用。

从成字的手段来看,现行汉字有手写体和印刷体的区别。

(一)手写体现行汉字的手写体,是指用手执笔直接写成的汉字。

常用的手写体是楷书、行书两种。

楷书,也叫正楷、正书、真书。

“楷”有楷模、法式的意思,也就是说,楷书是汉字的标准字体。

汉字形体的演变

汉字形体的演变
• 1、入笔藏锋,停笔出锋,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 2、横平竖直,蚕头燕尾,左右对称,如八之分。
隶变的方式
偏旁的趋同
偏旁的分化 偏旁的变形 偏旁的省简
(二)楷書
• 楷书又称作“真书”、“正书”,是由隶书 和草书演变而成的一种新字体。
六国文字
• 六国文字是指战国时期秦国以外齊、楚、燕、韓、 趙、魏等六國的文字,或称“东土文字”、“东 方六国文字”、“六国古文”、“古文”等,它 是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部分。
• 六国文字主要包括汉武帝时期在孔子旧宅中发现 的“壁中书”古文、《說文解字》、曹魏时代 《三体石经》、宋郭忠恕《汗簡》、宋夏竦的 《古文四聲韻》上所收录或刻写的古文以及后代 新出土的六国简帛金石文字和陶文等。
• 从篆書到隸書的轉變,这在汉字學史上叫做“隸 變”。“隸變”的最大贡献是對漢字進行了大规 模的簡化,它符合文字的發展規律,但同时也破 壞了漢字形義联係的統一,给后人瞭解漢字的構 意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 八分指东汉尤其是顺帝以后的碑刻文字为代表的隶书字 体,结构平整,布局稳重匀称,笔画带有明显的“蚕头 燕尾”风格。这种字体旧时称“八分书”,亦简称“八 分”或“分书”,又称汉隶。关于“八分”有两种说法:
(一)甲骨文
• 甲骨文是現存中國最古老的文字。由于是刻在龟 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故称为甲骨文,簡稱甲文。 由於甲骨文記錄的主要是占卜內容,最早的出土 地是殷墟,記錄方式大部分是用刀刻,所以又有 “卜辭”、“殷墟書契”、“甲骨刻辭”等名稱。 甲骨文除了刀刻者外,也有極少數是用毛筆寫的。 甲骨文的內容除了卜辭外,也有一小部分屬於非 卜辭的記事文。如記載甲骨的數量、納貢者的姓 名、干支表等,多附刻於卜辭之旁或未經灼卜的 甲骨之上。
秦漢时期的銅器銘文,狭义的金文仅指西 周时期的铜器铭文。 • 由於金文多數出現在鐘鼎彝器上,鑄造鐘 鼎彝器的材料是吉金(上好的金屬叫吉金, 主要指青銅),所以金文又有“鐘鼎文”、 “彝器文字”和“吉金文字”之稱。

汉字的结构

汉字的结构

4. 汉字的部首 (1)部首与意符: 部首与意符是两个不相同的概念,部首的对象 是所有汉字,而意符是与声符相对的,其对象 只是形声字。所有的字都可以归入某一部首, 不管是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还是形声字, 而只有形声字才有意符。
(2)文字学原则部首和检字法原则部首 所谓文字学原则部首,是指根据文字学原则 即“六书”而确定的部首,所谓检字法原则 部首,是指根据书写习惯而确定的部首。 文字学原则部首的具体操作原则是:象形字, 整个字作为部首;形声字一定以意符为部首, 而不管在什么部位;指事字或以整个字作部 首,或以用作烘托的象形字作部首;会意字 一般以会合成意的比较重要的部分作部首。
(2)形声字的特殊结构 声符或意符挤占一角
形占一角:腾、颖、颍、裁、栽、修、脩、倏、佞、 疆…… 声占一角:旗、施、徒、徙……
省形和省声
省形 星,从晶省,生声;考,从老省,丂声 釜,从金省,父声;亭,从高省,丁声 省声: 毫,从毛,高省声。 童,从辛,重省声。 炊,从火,吹省声。
2. 形声字的意符 形声字的意符与造字时的意义应该是有联系 的,这种联系从意义的清晰度看有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意符的意义与整个字的意义相 同,这种情况比较少,如“趋”、“到”、 “船”、“爹”等。第二个层次是意符的意 义只是初始义的意义范畴,这种情况占了形 声字的绝大多数。
汉字的结构
古代汉语
一、汉字的形体演变
(一)古文字阶段:甲骨文、金文、六国古文、大篆和 小篆 甲骨文:商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金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战国文字:包括六国古文和秦国文字;六国古文是指 秦以外齐、燕、楚、魏、韩、赵等各诸侯国的文字; 秦国文字主要有大篆和小篆;秦大篆保存至今的有籒 文、石鼓文和诅楚文。

汉字的形体与结构解析

汉字的形体与结构解析

5.转注
❖ 六书中争论最大的问题,历来众说纷纭, 至今无法统一。
6.假借
❖ 是指古汉语中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 另一个字的含义。
❖ (1)本无其字的假借。 ❖ (2)本有其字的假借。
(1) 本无其字的假借(虚词最多) “我” “而”
❖ (2)本有其字的假借(通假) 畔——叛 蚤——早
原因: ①古人写的白字 ②各地方的不同习惯。
汉字的形体和结构
文字学
汉字的形体 汉字的构造
一、汉字的形体
❖ 汉字的形体就是汉字的外形或者体式。
❖ 汉字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商代的甲骨文、周代的金文、籀(zhòu)
文和古文变为秦代的小篆。 (二)由秦代的小篆变为汉代的隶书。 (三)由汉代的隶书变为魏晋以后的楷书。
❖ 汉字从甲骨文到小篆,可以统称为 古文字,隶书以后可以统称为今文字。
1.甲骨文: 即占卜用的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甲骨文是中国现在所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 王懿荣
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的殷墟遗址
2.金文:
是刻在钟鼎一类金属 器皿上的铭文。
❖ 3.籀文: 是春秋战国时代流行于秦国的一种文字,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大篆。 相传是周宣王时太史籀发明的。
❖ 4.古文: 战国时期通行于东方六国的文字。
❖4.形声:
表示字意类属部分和表明字音部分组成的字。
形符或意符
声符或音符
❖ 有很多汉字在充当合体字的偏旁的时候, 既可以用作音符,也可以用作意符,而且还 能兼起音符和意符的作用。
❖ “耳”: 音符: “饵”、“铒” 意符:“聪”、“聋” 音符兼意符:“珥”(一种用玉、石等物制作
的 耳饰)
❖ 意符对阅读古书,掌握汉字的本意有一 定的作用,表示出这个字的字意的范畴。

汉字形体演变

汉字形体演变

六国古文
晋 玉 石 盟 书
战 国 帛 书
战国中山鼎及铭文
秦系文字
秦系文字指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以及小 篆。秦国文字也有正体、俗体之分。秦国文字的 正体后来演变成小篆,俗体则是隶书形成的基础。 笔画变为勾廓,而且常常有简笔,因此有人称它 是当时的俗体字。
《说文解字· 叙》云:“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 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 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学篇》,皆取 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史籀大篆指春秋 到战国初期的秦国文字。省改包括两方面: 一是改变笔画,进一步趋于规整匀称,结果是减弱 了古文字的象形意味。二是省略偏旁和简化线条。
甲骨文的特点
1、象形程度较高,沿用图画写实手法;接 近图画文字。
2、字体不规范:甲骨文里象形、指事、会意、 形声、假借这几种造字法都已具备,所以说它 是一个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但是在字形上还 很不固定。 (1)同一字写法不定。 (2)字的繁简不一。 (3)一些意近的偏旁可互相替代。 (4)同一个字可以正写、反写、侧写、倒写。 (5)偏旁位置左右上下不分。 3、笔画方折,线条瘦直。笔画纤细而不规则。
3、笔画方折,线条瘦直。笔画纤细而不规则。 甲骨文因为是用刀刻的缘故,字体比较瘦, 笔划比较硬。而且由于刀刻的不易,所以使得 原来的圆形变为方形。
金文是商周时期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由于 商周铜器以钟鼎为最多,又由于钟是主要乐器, 鼎是主要礼器,所以又称金文为钟鼎文。古代以 祭祀为吉礼,称祭祀所用的铜器为吉金,所以又 称金文为吉金文字。商周时人们对钟鼎彝器非常 重视,所以在上面铸上政令、契约、诸侯贵族还 常铸上他们光荣事件的一些文字做为永久纪念。 这种文字也普遍地铸在青铜兵器、货币、符玺上, 统称为“金文”。

汉字形体演变简说

汉字形体演变简说
► 信—伸、胃—谓、舍—捨,等。
母字分化
►古字和今字的表义具体化。
►“受”与“授” ►教—学
被借字与借字构成的古今字
► 古字(被借字)只把部分记词职务转移给今
字(借字),而自身仍然承担着余下的职务。 ► “何”—“荷” ► 内—纳、见—现,等等
被借字与借字构成的古今字
► 古字(被借字)把自己的记词职务完全转移
母字分化
► 古字表本义和部分引申义,今字专表某一引
申义。 ► “解”与“懈”
“胡虏益解” (《史记· 李将军列传》)
► 知——智、被——披、坐——座、
没——殁、反——返、食——饲,等等。
母字分化
► 古字表本义,今字表假借义。 ► “辟”与“避”、“
闢”、“譬”、“僻”。
“姜氏欲之,焉辟害?” (《郑伯克段于鄢》) “晨往,寝门辟矣。” (《晋灵公不君》) “使主内亡邪辟之行,外无骞汙之名。” (《晃 错传》) “辟如行远必自迩。” (《礼记· 中庸》)
石鼓文 。 ► 笔势圆润,末端尖细 。 ► 石鼓文的笔画更加圆转,接近小篆。
古文
► 古文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现在所
说的是狭义的古文:仅仅指的是春秋期间通 行于东方六国的文字。 ► 六国文字的特点:
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 俗体流行,字形多有简化,简化与未简化者同时 流行。 字形多有讹省 。 有时增加笔画使字形繁复
► “古用彼,而今用此。”
“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 (《城濮之战》) “ 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人,禽之。” (《鞌之战》) “ 于是翦其发。” (《顺民》) “张脉偾兴,外彊中干。”(《韩之战》)
► 昏----婚、禽——擒、翦——剪、彊——强

汉字形体(古汉字)

汉字形体(古汉字)

第四节
秦系文字
秦系文字指秦国自春秋至战国及秦统一中国 以后秦王朝的文字。 文字学史上,把秦统一中国以前的秦文字称 为“大篆”,秦统一以后的规范文字为“小篆”。
பைடு நூலகம்
篆书的含义:
对于“篆书”这个名称,历来就有争论。郭沫若同志说: “篆者,掾也;掾者,官也。”(掾,音院,古代官署 属员的统称。)这就是说,所谓“篆书”,其实就是 “椽书”,也就是“官书”。 在秦始皇时代,官事颇多,官书浩繁。在《史记·秦始皇 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上至以衡石量书。”“石”(dàn担)是一百二十斤,可 见秦始皇一天要亲自过目一百二十斤用竹木简写成的官 文书。这些“官书”就是“篆书”。但当时还没有这个 名称,直到汉代的“隶书”出现以后,才把以前施于官 掾的“文书”叫做“篆书”。所以“篆书”是对“隶书” 而言的。
二、小篆
小篆是指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书同文”
政 策而颁行的标准字体,又称秦篆。 小篆特点: 1、小篆比较全面地保留了汉字的构形理据。 2、文字形体定型。 3、字形进一步符号化。 4、形声字增多,占总字数80%以上。 它是古文字阶段的最后一种字体,是古文字通向 今文字的桥梁。
甲骨文流传海外情况
根据我国甲骨学的专家最近所做的最新统计,目 前收藏有甲骨文资料的国家共有十二个,流散到 这些国家的甲骨文资料总数为26,700片。这些国 家收藏的数字大致如下: 日本:12,443片 加拿大:7,802片 英国:3,355片 美国:1,882片 西德:715片 苏联:199片 瑞典:100片 瑞士:99片 法国:64片 新加坡:28片 比利时:7片 韩国:6片
二、汉字形体分类(记忆) 汉字形体分类简表 甲骨文、金文、 第一阶段:古文字 古文、大篆、小篆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的形体,即字体,指汉字的书写体态。

汉字从产生到现在,虽没有跳出表意文字的圈子,但文字的形体一直按从鳘到简的规律发展演变。

主要出现了八种字体: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

再到现在的印刷字体。

一、甲骨文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主要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

它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旱的成体系的相当成熟的汉字材料。

这种文字是清末光绪年间(公元1889年)在河南安阳县城西北五里路小屯村以北洹水以南发现的。

1、产生这个地方曾是殷商王朝都城的遗址,是从盘庚迁到殷地(即安阳小屯)。

一直到纣王灭亡的年间的都城。

所以,我们知道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文字,距今约有3000年的历史。

殷商社会,科学文化很不发达,人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不能解释,认为是鬼神操纵,掌握着自然的变化,而死去的祖宗的灵魂得以预知未来的事情,可以决定人们的命运。

因此,殷王朝统治者十分迷信,非常崇拜神,从国家大事到日常生活,如祭祀,征战,畋猎,天气,安危疾病,男女生育等,都要事先占卜,问神以知吉凶,再决定行止。

占卜的方法,先将龟甲或兽骨剖开,然后在背面凿出椭圆形的小槽或钻成小孔,再用火烧烤。

甲骨片受热后自然在正面裂出各种条纹。

史官便按照条纹的不同形状来判断吉凶祸福,占卜后由占卜人在甲骨上刻下占卜的月日,贞人,占卜的内容,结果(即兆头,所示吉凶),以及事后的应验的情况。

作为档案保存。

这些记录就是甲骨文字,由于多是占卜的记录,就内容说叫“卜辞,贞卜文字”又由于用尖锐的东西刻的,又叫“契文”,又由于是在殷商的故都废墟发现的,又叫“殷墟文字”。

2、发现卜辞的发现,完全是偶然的。

1898年与此同时1899年之交,农民犁田时,时常发现刻有图文的甲骨,农民不知道这些甲骨的来历,但以为年代久远,可以治病,就收集起来卖给药商,称“龙骨”。

据说,1899年,当时北大校长,金石专家王懿荣因生病吃药,首先发现甲骨上刻的是古代文字,才开始收集。

从发现起,经过80年的不断收集整理,挖掘,到目前为止已发现了十六,七万片。

汉字的形体(古文字1)

汉字的形体(古文字1)
汉字的形体——古文字
(一)
汇报人姓名
汇报日期
汉字字体演变的阶段
CONTENTS
1
2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古文字 今文字
古文字
指的是古代通用而现代丧失了交际功能的文字。这种文字在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曾作为某种活的语言的记录符号而被应用过。后来,或因某种历史原因而消亡(如美洲玛雅文),或因文字的根本变革而废弃(如苏美尔楔形文、埃及圣书字),这类文字遂丧失了交际功能而仅仅成为学者们释读古文献的工具。
问天象
1
商代甲骨卜辞中就出现了简单的韵文,如:“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
2
01
此期汉字象形性很强。
05
有少数字形混同现象(月、夕)。
03
字形结构不固定,异构字较多。
02
许多字书写置向不定。
04
经常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合写在一 起的现象(“合文” 例:)。
验辞: 事后应验的情况。
命辞: 要占卜的事。
占辞: 审视兆纹后作出吉凶的判断。
01
02
04
03
一片完整的卜辞,其内容由四个方面构成:
(四)卜辞的内容结构
卜辞类: 年岁(农业)、天象(风雨)、旬夕(吉凶)、祭祀、征伐(方国)、田猎(渔牧)、疾梦、使令、往来、妇事
01
非卜辞类
02
(五)甲骨文的内容
师兑簋
师兑簋铭文
(二)金文的特点
早期金文比甲骨文更象形、更保守。
2.早期金文笔道圆转肥粗,多团块
3.后期金文的笔道由圆转肥粗变为线条化
4.后期金文出现了美术化的倾向
在笔画上一改甲骨文瘦削方折的特点,变得肥厚粗壮,圆浑丰润。字体庄重美观,大小渐趋一致。行款多为直书左行,排列也越来越整齐,有时甚至先打格、后书写。

属于古文字阶段的汉字形体

属于古文字阶段的汉字形体

属于古文字阶段的汉字形体古代汉字是汉字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它的形体与现代汉字有很大的差异。

下面将介绍一些属于古文字阶段的汉字形体以及相关信息。

在古代汉字中,有一类汉字形体简单、线条清晰,这些汉字称为象形字。

象形字是通过直接描绘事物外形来表示其意义的。

例如,古文字中的“日”字就是太阳的形象,呈现出太阳升起的光芒。

而“水”字则是描绘水流的形态,线条流畅,生动地表达了水的特性。

另外,还有一类古文字形体比较复杂,称为指事字。

它们并不直接描绘事物形象,而是通过符号或标志来代表某种意义。

例如,“上”字的古文字形体中有一个上升的箭头,象征向上。

而“下”字则有一个下降的箭头,代表向下。

这些指事字通过简洁、直观的方式传达了意义,使人们能够很容易理解其含义。

此外,古代汉字还包括了会意字和形声字两种形体。

会意字是由两个或多个象形字组合而成,表示更为抽象的意义。

如“众”字由“人”和“立”两个象形字组合而成,表示人们聚集在一起。

形声字是由声旁和形旁组合而成的汉字,声旁表达字的发音,而形旁则表示字的意义。

形声字的形体结构比较复杂,具有音义合一的特点。

例如,“木”是一个声旁,而“林”是通过把声旁“木”与形旁“木”组合而成的。

古代汉字的形体展现了古人对于事物本质的观察和理解,以及对于语言与文字的独特思考。

它们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事物特点,同时也为后来的汉字演变奠定了基础。

古文字阶段的汉字形体对于我们理解汉字发展历程、研究汉字的演变规律、甚至是创造汉字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现代汉字使用中,虽然许多古文字形体被简化或改变,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学习古代汉字的形体认识到汉字的内在逻辑和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字。

因此,我们应当重视对于古代汉字形体的学习和研究,不仅可以丰富汉字的文化内涵,还能够帮助我们提高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古文字阶段的汉字
一、殷商甲骨文
(一)什么是甲骨文 甲骨文即指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甲指龟甲,骨指兽骨。甲骨文是目前所 知道的最早的汉字体系。
甲骨文的内容大多是古人关于占卜的 记录,所以又称甲骨文为甲骨卜辞。
(二)甲骨文的发现
王懿荣 王襄、孟广慧 刘铁云《铁云藏龟》
(刘鹗《铁云藏龟》 中刊出的几片甲骨文 )
在一 起的现象(“合文” 例:)。 (5)有少数字形混同现象(月、夕)。 (6)行款不固定(单列直书、左行直书、单
列横书、右行直书)。
甲骨文的发展变化
1.有的是增加笔画。(如:酉,武丁时 作 ,廪辛康丁以后更增多笔画,变 成 形,帝乙帝辛时又作 。)
2.有的是增加偏旁。(如:宾,早期 作 ,晚期作 。)
二、西周金文
(一) 什么是金文
金文,是我国古代刻铸在青铜器上 的文字。旧时因金文多见于钟鼎, 故称钟鼎文;因铭文常将青铜名曰 “吉金”,故又叫吉金文;青铜器 常用于祭祀先祖,系宗庙常器,旧 称彝器(彝者常也),故其上之铭 又有彝铭、彝器款识、彝器文字等 名称。然而铜器不仅仅用作宗庙常 器,钟鼎二类也并不能包涵全部有 铭的铜器,所以近代转而采用比较 确切的名称,通称为铜器铭文,简 称作金文。
甲骨文四大家(甲骨四堂)
罗振玉(学堂) 《殷墟书契前编》 王国维(观堂) 《观堂集林》
董作宾(彦堂) 《殷墟文字甲编》、 《殷墟文字乙编》
郭沫若(鼎堂) 《甲骨文字研究》
堂堂堂堂,郭董罗王。 观堂沉渊学堂化,彦堂入海鼎堂忙。
研究甲骨文的重要著作
刘鹗的《铁云藏龟》 是第一部著录甲骨文 的书
(1)钻凿 (2)灼兆 (3)刻辞 (4)涂饰和刻兆
(四)卜辞的内容结构
一片完整的卜辞,其内容由四个方面构成: 1. 叙辞: 占卜的日期和占卜人。 2. 命辞: 要占卜的事。 3. 占辞: 审视兆纹后作出吉凶的判断。 4. 验辞: 事后应验的情况。
(五)甲骨文的内容
19
口 径 厘 米 , 重
元 年 师 兑 簋 ( 现
4.82
双盖有 藏
行 重 环 纹 ,
上 有 圈 状 捉
方 垂 珥 , 圈
公 斤 。
上 海 博 物 馆圈手足 )源自足,下饰盖有单沿三

师 兑 簋 铭 文
(二)金文的特点
1.早期金文比甲骨文更象形、更保守。
2.早期金文笔道圆转肥粗,多团块
3.后期金文的笔道由圆转肥粗变 为线条化
(3)异构字相对减少,结构渐趋定型。 (4)合文减少。
4.后期金文出现了美术化的倾向
(三) 金文比甲骨文的进步
(1) 在笔画上一改甲骨文瘦削方折的特点, 变得肥厚粗壮,圆浑丰润。字体庄重美观, 大小渐趋一致。行款多为直书左行,排列也 越来越整齐,有时甚至先打格、后书写。
(2)新的象形字很少出现,而形声字却大 大增加。(如:“走”部、“言”部、“金” 部、“厂”部)
资料方面最丰富的著 作有郭沫若主编的 《甲骨文合集》
孙诒让的《契文举例》 工具书方面有孙海波
则是第一部考释甲骨
的《甲骨文编》,徐
文的书
中舒的《甲骨文字典》
于省吾的《甲骨文字 诂林》是考释方面集 大成的著作
综合研究著作有陈梦 家的《殷墟卜辞综述》
(三)甲骨整治及占卜程序
(1)取材。 (2)锯削。 (3)刮磨
汉字的形体——古文字
(一)
汉字字体演变的阶段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古文字
今文字
古文字
指的是古代通用而现代丧失了交际功 能的文字。这种文字在历史发展的一定 阶段,曾作为某种活的语言的记录符号 而被应用过。后来,或因某种历史原因 而消亡(如美洲玛雅文),或因文字的 根本变革而废弃(如苏美尔楔形文、埃 及圣书字),这类文字遂丧失了交际功 能而仅仅成为学者们释读古文献的工具。
(1)卜辞类: 年岁(农业)、天象(风雨)、
旬夕(吉凶)、祭祀、征伐(方 国)、田猎(渔牧)、疾梦、使 令、往来、妇事 (2)非卜辞类
问天象
商代甲骨卜辞中就出现了简单的韵文, 如:“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 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 雨?”
(六)甲骨文的形体特点
(1)此期汉字象形性很强。 (2)许多字书写置向不定。 (3)字形结构不固定,异构字较多。 (4)经常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合写
在铜器上铸铭文,开始于商代后 期,两周则大为流行。
毛公鼎 制作于周朝初年, 19 世纪中叶出土于陕西岐 山县。器形完整,制作精 美,底部金文书法秀丽。
师 兑 簋
行下个敛通
重折向口高西
22.5
环。外鼓 周
纹盖撇腹 晚
。上的,、期
和 器 腹 饰 瓦 沟 纹 和
兽 面 扁 足 , 隆 起 的
一 对 兽 首 双 耳 , 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