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下册数学四则运算(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四则运算(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四则运算630÷(21-12)×16 (420-42×7)÷63 530+54×4÷24186-900÷(100-25)(630÷18-23)×250 168-48×16÷32420+80×15 1120-(280-96÷16)(42+38)÷(473-457)8100÷(70×6-120)(125-25×5)+35×60 200÷25+120×11516-(320+320÷40) 2500-1352÷13×8 (150 + 2)÷(30-28)×10 (180+160÷20)÷4 78×10+4228÷7 1980-(810+380÷19)750÷25×(26-18) 324÷9+305÷5 75×(700-400÷25)480-(48+48÷12) 48÷(75-27)+24×15 288+25×27×4 (7020+4050÷18)÷45 (512-475)×20-37÷37 600-(214+84×3)4654+450÷18×15 (215+18×2)×200 100-(302+42×6)÷277 280+(3500-1920÷40)1200÷(23+612÷36) 450÷(53-38)+108 800-(52-216÷24)×15 45×16-325÷13 3200÷(200-56×3)(28+772÷4)×25 2990÷(19×34-623) 3445÷(467-18×23)7653-2842÷29+432 56×27÷(175-147) 268-(88+80)÷14278-141+59-78 1050-(24+576÷32)(328+198÷9)÷70 65+260÷4×98 (73+22)÷(72-67) 36×5÷(27-17)3200÷(1280-72×15)(457+28×14)×5 280÷(240-8×25)30+(96-12×5)1385-383+248÷62 150+75÷3×43500-(124+76)×16 (480+20×4)÷20 180+60÷5×61721-3.6×(432-408) 365-(142+1155÷105) 8×(28+18÷15)(230-215÷5)×16 (160+880÷20)×4 (90-21×2)÷1270+(750-65×11)(4800÷75+36)×12 360÷9÷8+161080-3500÷250+346 2010÷15-11×12 (487+2884÷28)×50 200×73÷(543-178) 350-5×3÷5 480-(80+20)÷4 (60-12×4)×15 720+320÷16×7 315+43+30×6420-(25+15)×4 (638+8182)÷(184-100) 480-(32+320÷4)100×(48-15)÷5 (200-1239÷21)×5 (90-90)×199÷90235+49+65+11 50-(65+35)÷100 32÷(20-96÷24)(123+137)÷20+13 4×7×25-(25+13) 125×51×8108×12÷108×12 35×10-28×81 125×7+3000÷25619 + 58-180÷3 169-(85+35)÷12 62×24÷62×24文字题:1)什么数比131的27倍还多43? 2) 230再添上多少就是34的7倍? 3) 4乘127的积与72的差是多少?4)36的28倍比他的30倍少多少? 5)36乘65与51的差,积是多少? 6) 58乘24与35的和,积是多少?7)24除557与125的差,商是多少? 8)15乘以14与60的和,积是多少? 9)50除150与250的和,商是多少?1)比27个105还多45的数是多少? 2)12除420的商加上35,和是多少? 3) 6个25的和与28的4倍相差多少?4)540减去23乘18的积,差是多少? 5)12乘42的积减去35,结果是多少? 6)把578平均分成34份,每份是多少?7)45乘24的积比800的一半多多少?8)一个数比250多30,这个数是多少? 9)420除以30的商乘12,结果是多少?1)200与72的差扩大100倍是多少? 2)24除384的商与3相乘,积是多少?3)615比一个数多138,这个数是多少? 4)256被8加上56的和除,商是多少?5)65与25的和乘它们的差,积是多少? 6)84与73的和乘它们的差,积是多少?6)4200减去46除1748的商,差是多少? 7)一个数比390少147,这个数是多少?8)920减去6300与45的商,差是多少? 9)105减去68加上29的和,差是多少?10)2496除以32的商减去54,差是多少? 11)9870除以65减去18的差,商是多少?31.5400与2840的差被16除,商是多少? 32. 4536被63减去36的差除,商是多少?35.421减去391除以17的商,差是多少? 36. 35与23的和除以2与4的积,商多少?37.72与28的和,乘它们的差,积是多少? 38. 比540多428的数减去756,差是多少?39.501乘32的积减去5600,结果是多少? 40. 1000减去2个25相乘的积,差是多少?41.1500减去100除1400的商,差是多少? 42. 800至少去掉多少才正好是75的整数倍?43.35与25的和,除以它们的差,商是多少? 44. 73的4倍减去136与97的和,差是多少?45.114减去14乘15的积的一半,差是多少? 46. 37与16的差的8倍除以12的商是多少?47.8240除以40的商比1000的2倍少多少? 48. 840除以35的商比25与12的积小多少?49.75的4倍减去136与97的和,差是多少? 50. 34与70的和乘92与36的差,积是多少?51.75与36的和除231与120的差,商是多少? 52. 171与79的差的70倍除以23,商是多少?53.482比一个数的3倍少148,这个数是多少? 54. 82与15的差,乘32与18的和,积是多少?55.27乘4的积,加上54乘5的积,和是多少? 56. 3037减去38与76除以19的积,差是多少?57.130加上20的和除30乘5的积,商是多少? 58. 15与75相加所得的和,再乘82,积是多少?59.216减去178的差乘16加1的和,积是多少? 60. 980除以10减去8再加上6,这个数是多少?61.3 个10连加的和比3个10连乘的积少多少? 62. 15乘30的积加上741除以3的商,和是多少?63.1650除以5的商加上16与8的积,积是多少? 64. 236减去197的差乘27家34的和,积是多少?65. 816除以16加上832除以26的商,和是多少? 66. 344与700的和被29与36的积除,商是多少?67. 25与4的积,减去75除以5的商,差是多少? 68. 45与39的和,除以45与39的差,商是多少?69. 13与62的和除275减去125的差,商是多少? 70. 8个25相加的和减去24的5倍,结果是多少?71.用68减去36的差乘9除108的商,积是多少? 72. 274减去167的差乘132加58的和,积是多少?73.1982与718的和缩小100倍,再加上50得多少? 74. 3584除以32的商减去89与12的和,差是多少?75. 25与16的积,减去756除以4的商,差是多少? 76. 1389与1337的和被47与58的积除,商是多少?77.最小四位数扩大9倍,比最大的四位数少多少? 78. 2个10相乘的积除2个50相加的和,商是多少?79. 20个45的和减去1800被60除的商,差是多少? 80. 1650除以5的商,加上16与8的积,和是多少?81. 720与160的和,除以84与40的差,商是多少? 82. 8乘65的积,加上1120除以56的商,和是多少?83. 637加上86与19的积,再减去1357,差是多少? 84. 24加上170乘88的积,再减去78,结果是多少?85. 28加上172乘88的积,再减去78,结果是多少? 86. 一个数的3倍加上6与8的积,和是84,求这个数。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四则运算教案5篇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四则运算教案5篇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四则运算教案5篇四则混合运算应该是用来记录情境问题的步骤或解题计划的,是情境问题的另一种表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是数字化的情境问题,所以从情境图入手是再合适不过了。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四则运算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四则运算教案篇1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2——5页一、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一、二级运算单列式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

2、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1、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发现并总结概括出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三、教具、学具准备:主题图练习本四、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冬天你最喜欢什么运动?(堆雪人、打雪仗、滑冰、滑雪)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认识有关滑冰场情况。

(出示“冰雪天地”主题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图。

根据主题图和提示提出问题。

1、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引导学生回顾和本节内容相关的旧知识。

2、出示信息,多媒体展示问题。

(二) 结合情境,探究新知。

(1)天山滑雪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雪?A:师: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下午有多少人?生:滑雪场一共有多少人?师:你能有什么解决办法?师:引导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B: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独立列算式,然后求解,师生共同总结。

C:表扬表现积极的学生,多媒体展示问题二:“冰天雪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D:请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相互讨论。

E:强调算式的多样化,帮助学生理解。

例如:问题二中算式987÷3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再乘以6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他们的现实意义是相同的,所以两种算法都是正确的。

3、结运算规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4、请学生做书中的小练习。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四则运算 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四则运算 知识点归纳

《四则运算》知识点归纳知识点一、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2、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已知的加数叫做减数,未知的加数叫做差。

3、加法与减法互为逆运算。

4、加法各部分的关系:5、减法各部分的关系:①加数+加数=和①被减数-减数=差②和-加数=另一个加数②被减数=差+减数③减数=被减数-差知识点二、乘法与除法的意义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1、求几个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

2、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3、乘法与除法互为逆运算。

4、乘法各部分的关系:5、减法各部分的关系:①因数×因数=积①被除数÷除数=商②积÷因数=另一个因数②被除数=商×被减数③除数=被除数÷商知识点三、四则运算以及它的运算顺序1、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统称为四则运算。

2、括号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分别写作( )、[ ]、{ } 。

3、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步骤①: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式子。

从左往右运算,先算小括号的,再算中括号的,最后算大括号的。

步骤②:没有括号,也要从左往右运算。

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知识点四、与0相关的运算性质1、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

2、当被减数等于减数,它们的差等于0 。

3、一个数和0相乘,还得0 。

4、0除以一个非0得数,还得0 。

5、0不能为除数。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概念及公式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概念及公式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概念及公式一、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1、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2、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3、积=乘数×乘数乘数=积÷另一个乘数4、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5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商=(被除数-余数)÷除数余数=被除数-商×除数二、与简便运算有关的知识:(重要的算式:25×4=100 125×8=1000)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a+b=b+a2、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a×b=b×a3、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加前两个数,也可以先加后两个数,和不变。

(a+b)+c=a+(b+c)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乘前两个数,也可以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a×b)×c=a×(b×c)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乘第三个数,可以用这两个数分别乘第三个数,再加起来。

a×(b+c)=a×b+a×c6、减法的性质:被减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a -b -c = a -(b﹢c)7、除法的性质:被除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a÷b÷c = a÷(b×c)8、简便运算的关键是凑整:在加法中:可以把接近整百、整千的加数看成整百、整千的数,多加几再减几,少加几再加几。

在减法中:可以把接近整百、整千的减数看成整百、整千的数,多减几再加几,少减几再减几。

9、添上(),去掉()在﹢和×的后面添上括号、去掉括号,括号里的运算符号不变。

在–号的后面添上括号或去掉括号,括号里的运算符号要变:﹢变 -, - 变﹢。

人教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

人教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

四课堂小结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积=因数×因数
商=被除数÷除数
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五课后练习
教材P7T1 优翼
除法 理由略
乘法 除法
除法
五课后练习
教材P7T2 优翼
13936÷208=67 13936÷67=208
1125÷45=25 45×25=1125
[]
中括号
二探索新知
4.有中括号的运算顺序
(2)在96÷(12+4)×2的基础上加上中括号“[ ]”, 变成另一个算式96÷[(12+4)×2],运算顺序怎样?
先说一说运算的顺序,再计算。
二探索新知
4.有中括号的运算顺序
(2)在96÷(12+4)×2的基础上加上中括号“[ ]”, 变成另一个算式96÷[(12+4)×2],运算顺序怎样?
1008÷21=48 48×21=1008
五课后练习
教材P7T3 优翼
五课后练习
教材P7T4 优翼
10
15
420 36
五课后练习
教材P7T5 优翼
48×27= 1296 754÷29= 26
102×85= 8670 876÷73= 12 验算略
五课后练习
教材P8T6 优翼
6×12+3=75(个)
2.根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
个等式。
203+147=350 850-239=611
350-147=203 350-203=147 239+611=850 850-611=239
五课后练习
教材P4T3 优翼
56+120=176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是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编写的一本教材。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基本运算规则,以及四则运算的顺序。

教材通过大量的实例和练习,使学生掌握四则运算的基本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乘、除的基本运算方法,对数学运算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在运算速度和准确性方面,学生之间的差异较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四则运算的基本规则,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和练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四则运算的基本规则和运算顺序。

2.教学难点:四则运算的混合运算,以及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四则运算的应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四则运算的规则和实例。

2.练习题:准备适量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烹饪等,引出四则运算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四则运算的规则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四则运算的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难题。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教案一. 教材分析《四则运算》是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一章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基本运算规则和方法。

本章内容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之前,已经掌握了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基本概念,但对于四则运算的规则和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巩固。

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但部分学生对于复杂运算的计算方法和技巧还需要加强指导和练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四则运算的基本规则和方法,能够正确进行计算和解答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四则运算的基本规则和方法。

2.难点:复杂运算的计算方法和技巧,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示范,使学生掌握四则运算的基本规则和方法。

2.实践操作法:通过计算练习和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四则运算的教学PPT,包括四则运算的规则和方法,以及相关的例题和练习题。

2.练习题:准备一些四则运算的练习题,包括简单和复杂的题目,以供学生在课堂上练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购物时计算价格,使学生思考和回顾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四则运算的规则和方法,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四则运算的基本规则和方法。

操练(15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四则运算的练习题,学生独立进行计算和解答。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知识点总结及典型易错题详解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知识点总结及典型易错题详解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知识点总结及典型易错题详解1、加、减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

加得的数叫做(和)。

(3)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4)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

乘得的数叫做(积)。

(3)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4)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3、加法各部分的关系:加数+加数=和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法各部分的关系: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因数×因数=积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被除数÷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有余数的除法:被除数=商×除数+余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商=(被除数-余数)÷除数/4、四则混和运算的顺序(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先乘除,后加减);(3)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后算(括号外面)的。

5、有关0的计算①一个数和0相加,结果还得原数:a+0=(a)0+(a)=a②一个数减去0,结果还得这个数:a-0=(a)③一个数减去它自己,结果得零:a-a=(0)④一个数和0相乘,结果得0:a×0=(0);(0)×a=0⑤0除以一个非0的数,结果得0:0÷a=(0)⑥0不能做(除数):a÷0=(无意义)6、租船问题。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课件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课件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四则运算》PPT课件
欢迎参加本次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PPT课件大纲。我们将带你 深入学习四则运算,并掌握加减乘除的概念和技巧。
引言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介绍课程背景,并明确学习的目标与收益。
知识点导入
四则运算的定义
了解什么是四则运算,并理解四则运算在 生活中的应用。
加、减、乘、除的概念
学习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基本概念 和运算规则。
加法
1
加法的概念
掌握加法运算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加法的符号和性质
2
了解加法符号以及加法的交换律和
结合律。
3
加法举例
通过实际例子,巩固对加法运算的
加法口诀
4
理解。
学习加法口诀,方便快速计算。
减法
1
减法的概念
掌握减法运算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本节课的重点和 难点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 难点,并回顾解决这些问 题的方法和策略。
学生对四则运算 的掌握程度
评估学生对四则运算的掌 握程度,以便进一步调整 教学计划。

下节课的预告
预告下一节课的内容,引 起学生的兴趣和期待。
结束语
感谢大家的聆听,希望大家在本次课程中有所收获。期待与大家下次再见!
学习乘法口诀,方便快速计算。
除法
1
除法的概念
掌握除法运算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除法的符号和性质
2
了解除法符号以及除法的交换律和
结合律。
3
除法举例
通过实际例子,巩固对除法运算的
除法口诀
4
理解。
学习除法口诀,方便快速计算。
综合练习
在本节课末尾,我们将提供一些综合练习题目,并对解答和讲解进行详细说 明。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教材分析及课标解读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教材分析及课标解读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教材分析及课标解读一、教材分析(一)主要内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编排本单元的目的是对以前的知识进行较为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主要内容分为三个方面: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混合运算的顺序;解决问题。

1.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例1到例3)学生在前学习前面教材基础之上,对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关系进行抽象、概括,使学生对每种运算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是学习小数、分数四则运算意义的基础,对于四则运算意义认识的提升,将为学习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关系打下基础。

2.四则混合运算(例4)。

学生在已初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的基础上,学习并认识中括号,通过“你知道吗”知识框让学生了解大括号。

对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进行概括和总结。

由此,不仅使学生丰富了计算知识,提高计算能力,也为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打好基础。

为进一步学习代数运算做好准备。

3.解决问题(例5)。

本单元设置租船问题,用两、三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旨在让学生合理灵活的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感受、领悟优化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四则运算的意义、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对四则运算知识进行较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2.认识中括号,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

3.让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四则混合运算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4.通过数学学习,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建议1.让学生经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会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积累了丰富的有关加、减、乘、除的意义的感性认识。

在此基础上,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再以“为什么要用加(减、乘、除)法计算?”引导学生思考,概括运算的意义。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单元“四则运算”说课稿 4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单元“四则运算”说课稿 4篇

第1单元四则运算第1课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说课稿【教材分析】这一单元是本册书中一个重点单元,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

其主要内容有:整理同级运算的顺序,教学并整理含两级运算的顺序及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有关0的运算。

本节课内容为“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属于同级运算的范围,旨在帮助学生理清加法、减法的意义,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小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的四则运算知识进行较为系统的概括和总结,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目标】1.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2.对学习过的四则运算知识进行较为系统的概括和总结;3.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教学重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学习。

【教学难点】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和“讲授法”相结合。

【学法】自主探究发现与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复习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和含有小括号的题。

(题目略)二、探究新知1、理解加法的意义。

出示例1(1)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

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 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 km。

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1)问: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2)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

814+1142=1956 或 1142+814=1956师:为什么用加法呢?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3)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出示加法的意义)2、理解减法的意义能不能试着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呢?(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例1(2)(3)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精品教案一、单元教材分析:1.主要内容:(1)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例1~例3)。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对整数四则运算已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并掌握了相应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对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关系进行抽象概括,使学生对每种运算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为学习小数和分数四则运算打下基础,让学生把分散学习的有关0的运算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整理概括能力。

(2)四则混合运算(例4)。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学过混合运算及运算顺序,初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的基础上,认识中括号,对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进行归纳总结,为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打好基础,为进一步学习代数运算打好基础。

(3)解决问题(例5)。

这部分内容是用两、三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感受、领悟优化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地位与作用:四则运算的知识和技能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已学过四则运算的知识的基础上,对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进行概括。

二、单元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对四则运算知识进行较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2.认识中括号,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

3.让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四则混合运算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4.通过数学学习,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单元教学重点:四则运算的意义、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四、单元教学难点:1.减法、除法的意义;2.合理、灵活、正确地计算与解决问题是本单元的难点。

五、课时安排:建议用6课时进行教学。

第1课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内容:教材P2~3例1,完成P3“做一做”,P4“练习一”第2题。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1、加、减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

加得的数叫做和。

(3)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4)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5)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 =加数+加数加数 =和-另一个加数(6)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差 =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 =减数+差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

乘得的数叫做积。

(3)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4)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5)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 =因数×因数因数 =积÷另一个因数( 6)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商 =被除数÷除数除数 =被除数÷商被除数 =商×除数( 7)有余数的除法,被除数 =商×除数 +余数2、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3、四则混和运算的顺序(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先乘除 ,后加减)(3)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后算括号外面的。

4、有关 0 的计算①一个数和 0 相加,结果还得原数:a + 0 =a 0 + a = a②一个数减去 0,结果还得这个数:a - 0 = a③一个数减去它自己,结果得零:a - a = 0④一个数和 0 相乘,结果得 0:a ×0 = 0 ; 0 a ×=0⑤ 0 除以一个非 0 的数,结果得 0:0 ÷a = 0 ;⑥ 0 不能做除数:a÷0 = (无意义)5、租船问题。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

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 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
往右按顺序计算。
减法。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lspjy
列式:987÷3×6 987÷3×6
= 329 ×6 = 1974(人)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lspjy
“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 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987人
3天:
6天:
?人
列式:6÷3×987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lspjy
列式:6÷3×987 6÷3×987
= 2 ×987 = 1974(人)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 法,再算加、减法。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lspjy
买3张成人票, 付100元,应 找回多少钱?
100-24×3
你还能提出 其他数学问题吗?
=100-72
=28(元)
答:应找回28元。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lspjy
智力 大拼 比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lspjy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lspjy
72-44+85 =28+85 =113(人)ຫໍສະໝຸດ 987÷3×6 = 329×6
= 1974(人)
6÷3×987 = 2×987
= 1974(人)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lspjy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 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 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 计算。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lspjy
4×9÷6= 24+33-11= 56÷7×9=
64÷8×5= 49-24+5=
43-8+20=
174+205÷5=
729÷9-26×3=
451+804÷6×12= 300-225÷5+145=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知识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知识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四则
运算知识点
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第一章四则运算
一、运算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3、算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括号里面的算式计算顺序遵循以上的计算顺序。

二、四则运算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
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三、有关0的运算
1、“0”不能做除数:如 5÷0 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 0 相乘得到 5。

0÷0 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 0 相乘都得 0。

2、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a
3、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a
4、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字母表示:a-a = 0
5、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字母表示:a × 0 = 0
6、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字母表示:0 ÷a(a≠0)= 0。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热点难点一网打尽单元复习讲义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热点难点一网打尽单元复习讲义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知识点01:加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加法各部分的名称: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3.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知识点02: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2.减法各部分的名称: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其中的一个加数叫做减数,求得的另一个加数叫做差。

3.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

4.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5.根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进行加、减法的验算。

知识点03:乘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乘法各部分间的名称: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

3.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知识点04: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2.除法各部分的名称: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已知的因数叫做除数,求出的未知因数叫做商。

3.没有余数的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除数×商。

4.有余数的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被除数=商×除数+余数,商=(被除数-余数)÷除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5.余数一定比除数小6.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利用乘、除法的互逆关系来验算乘、除法算式。

知识点05:有关0的运算1.0在运算中的特点(1)在加法中,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2)在减法中,一个数减去0,仍得原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3)在乘法中,一个数和0相乘得0;(4)在除法中,0除以一个非0的数得0。

2. 0不能作除数注意:0作除数无意义。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 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
购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lspjy
24+24+24÷ 2
24× 2+24÷ 2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lspjy
24× 2+24÷ 2 24× 2 +24÷ 2 = 48+12 = 60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lspjy
24× 2 +24÷ 2 = 48+12 = 60
72-44+85
=28+85
=113(人)
答:现在有113人在滑冰。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lspjy
“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 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lspjy
“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 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987人
3天:
6天:
?人
列式:987÷3×6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lspjy
4×9÷6= 24+33-11= 56÷7×9=
64÷8×5= 49-24+5=
43-8+20=
174+205÷5=
729÷9-26×3=
451+804÷6×12= 300-225÷5+145=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lspjy
一艘汽艇每分钟行驶640米,是帆船速度 的4倍,帆船15分钟能行驶多少米?
列式:987÷3×6 987÷3×6
= 329 ×6 = 1974(人)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lspjy
“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 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987人
3天: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课件(5课时)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课件(5课时)
问题:1. 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线段图的。 2. “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在图上怎样表示? 3. 求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用什么 方法?你是怎么想的?
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 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 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814+1142 =1956 加数+加数 =和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口算下面各题。
24+0= 24 70-0=70
13-13=0 0+504=504
0×8= 0 0÷36= 0
0÷9= 0 392×0= 0
二、探索新知
知识点1 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观察发现:观察下列各式,并计算出结
果,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123+0=
456+0=
567-0=
336-336=
234+0=
三、巩固练习
先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360÷(70-4×16)
=360÷(70-64) =360÷6 =60
158-[(27+54)÷9]
=158-[81÷9] =158-9 =149
列式计算: (1)43与76的和乘以17与14的差,积是 多少?
(43+76)×(17-14) =119×3 =357
4条大船+2小小船: 30×4+24×2 =120+48 =168(元)
回顾反思
解决这类问题需要注意什么呢? 先要考虑租哪种船便宜
还要?
三、巩固练习
假期张华的父母带着他和爷爷、奶奶、姥姥、姥 爷去××山旅游,他们准备坐缆车上山。他们怎样买 票比较合算?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知识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知识篇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知识篇1、运算顺序:①没有括号的同级运算:(教材P5)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乘、除法运算,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如:98 – 46 + 25 6 ÷ 3 × 98 15 ÷ 5 × 3= = == = =25 × 3 ÷ 25 × 3 12 + 12 – 21 + 312 × 4 ÷ 3 × 23= = == = == = =②没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教材P6)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如:36 + 64 ÷ 4 75 + 25 ÷ 5 28 + 120 × 8= = == = =456 × 23 - 360 ÷ 912 × 4 – 20 ÷ 5 134-34 ÷ 34 + 66 = = == = == = =③带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教材P11)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如:100 ÷(4+21)==④推广:小括号里面如果有多步运算的,再按(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的方法算,小括号外面如果有多步运算的,也按(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的方面算。

如:(12 + 36 ÷ 9 )- 2 × 5====注意:小括号起到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

⑤另类表述:四则运算分为二级,加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运算的顺序: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算第二级运算,再算第一级运算。

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的。

2、(教材P12)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3、(教材P13)关于“0”的运算:①“0”不能做除数;字母表示:a÷0错误②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 a③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 a④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字母表示:a-a = 0⑤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字母表示:a × 0 = 0⑥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字母表示:0 ÷ a(a≠0)= 0⑦0÷0得不到固定的商; 5÷0得不到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1、加、减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

加得的数叫做和。

(3)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4)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5)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6)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

乘得的数叫做积。

(3)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4)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 。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5)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6)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7)有余数的除法,被除数=商×除数+余数2、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3、四则混和运算的顺序(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先乘除,后加减)(3)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后算括号外面的。

4、有关0的计算①一个数和0相加,结果还得原数:a + 0 =a 0 + a = a②一个数减去0,结果还得这个数:a -0 = a③一个数减去它自己,结果得零:a -a = 0④一个数和0相乘,结果得0:a × 0 = 0 ; 0 × a = 0⑤0除以一个非0的数,结果得0:0 ÷ a = 0 ;⑥0不能做除数:a÷0 = (无意义)5、租船问题。

解答租船问题的方法:先假设、再调整。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1、正确辨认从上面、前面、左面观察到物体的形状。

2、观察物体有诀窍,先数看到几个面,再看它的排列法,画图形时要注意,只分上下画数量。

3、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图形有可能一样,也有可能不一样。

4、从同一个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所看到的图形有可能一样,也有可能不一样。

5、从不同的位置观察,才能更全面地认识一个物体。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1、加法运算定律:①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a+b=b+a②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和不变。

(a+b) +c=a+(b+c)③加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

如:165+93+35=93+(165+35)2、连减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那两个数的和。

a-b-c=a-(b+c)3、乘法运算定律:①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a×b=b×a②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积不变。

(a×b) ×c=a×(b×c)乘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

如:125×78×8的简算。

③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a+b) ×c=a×c+b×c4、连除的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a÷b÷c=a÷(b×c)5、有关简算的拓展:102×38-38×2125×25×3237×96+37×3+37125×883.25+1.9810.32-1.98易错的情况:0.6+0.4-0.6+0.438×99+99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三位)小数……所以,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如:0.5表示(十分之五),0.05表示(百分之五),0.25表示(百分之二十五),0.005表示(千分之五),0.025表示千分之二十五)。

2、小数点前面的数叫小数的(整数)部分,小数点后面的数叫小数的(小数)部分,3、小数点后面第一位是(十)分位,十分位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又可以写作0.1;小数点后面第二位是(百)分位,百分位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又可以写作0.01;小数点后面第三位是(千)分位,千分位的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又可以写作0.001……如:20.375,十分位上的3,表示3个(十分之一);百分位上的7,表示7个(百分之一);千分位上的5,表示5个(千分之一)。

4、小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10个千分之一是1个百分之一,10个百分之一是1个十分之一,10个十分之一是整数1,或10个0.001是1个0.01 ,10个0.01是1个0.1, 10个0.1是整数1……5、读小数时,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去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一个数字。

如:31.031读作:三十一点零三一6、写小数时,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小数点写在个位的右下角,小数部分要依次写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如:一百二十点零零九八写作:120.00987、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小数的性质。

如:0.2= 0.20 = 0.200 =0.2000 =……1.05=1.050 =0.0500 =0.0500=……1.080=1.0810.0800=10.08100.080000= 100.088、小数大小的比较: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那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小数部分,十分位相同,就比较百分位,百分位也相同,就比较千分位……9、小数点的移动:(1)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相当于把原数乘1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移动两位,相当于把原数乘10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移动三位,相当于把原数乘100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2)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小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10;移动两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0,小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100;移动三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00,小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1000……10、不同数量单位的数据之间的改写:低级单位数÷进率=高级单位数当进率是10、100、1000……时,可以直接利用小数点的移动来换算。

11、求近似数时:保留整数,就是精确到个位,看十分位上的数来四舍五入;保留一位小数,就是精确到十分位,看百分位上的数来四舍五入;保留两位小数,就是精确到百分位,看千分位上的数来四舍五入。

(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12、为了读写方便,常常把非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改写时,只要在万位或亿位的右边,点上小数点,在数的后面加上“万”字或“亿”字第五单元三角形1、由三条线段围成(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的图形叫三角形。

如:2、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如:3、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4、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5、三角形按角分类,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这三类;如:6、三角形按边分类,可以分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这三类。

如:7、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是180º。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减法1、笔算小数加、减法的方法:(1)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2)从末位算起,算加法时,哪一位数相加满十都要向前一位进1;算减法时,哪一位不够减就要从前一位退1。

(3)得数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4)不要忘记了小数点。

2、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1)没有括号,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2)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3、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在小数四则运算中,恰当地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及连减的运算性质会使计算更简便。

4. 得数是小数时,(末尾)的0一般要去掉。

5. 一个整数与一个小数相加减时:①先在整数的右边点上小数点;②再添上与另一个小数部分同样多个数的0;③然后再按照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

6. 得数是小数时,(末尾)的0一般要去掉。

7、验算:加法验算:①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看结果与原来是否相同;②用减法,把和减去一个加数,看差是否与另一个加数相同。

减法验算:①用加法,把减数与差相加,看结果是否等于被减数;②用减法,把被减数减去差,看是否等于减数。

应用整数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整数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在小数四则运算中,恰当地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及减法的运算性质会使计算更简便。

8、简便运算方法:⑴几个小数连加时,如果其中的两个小数的尾数相加能凑整,先把这两个数相加,可使计算简便;如:0.36+18.09+2.64+4.91⑵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小数时,如果这两个小数相加的和能凑整,可以先把两个减数相加,再从被减数里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比较简便;如:13.2-5.73-4.27⑶一个数减去两个小数的和,当这两个数中的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与被减数的小数部分相同时,可以先从被减数里减去这个数,然后再减去另一个数,计算比较简便。

如:18.63-(4.75+3.63)⑷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如: 3.65×42.6+3.65×57.4⑸在小数运算中,可以利用(添括号)或(去括号)使计算简便:→无论是去括号或添括号①括号前面是加号,去掉括号不变号;如: 6.59-4.86+2.86②括号前面是减号,去掉括号全变号(加号变减号,减号变加号)。

如: 6.47-(1.5-0.53)⑹在没有括号的同级运算中,交换数据的位置,一定要带着它前面的符号。

如: 4.95-2.67+1.05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1、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对折,如果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我们就说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2、轴对称的性质: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都相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