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科-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合集下载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恢复期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 编码:I63)。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0》(2010 年)。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 2 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 2 周至 6 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 6 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临床常见证候:风火上扰证痰瘀阻络证痰热腑实证阴虚风动证气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2-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死)。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和脑梗死(ICD-10 编码:I63)的患者。

2.疾病分期属于恢复期。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梗死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3)凝血功能(4)心电图(5)胸部透视或 X 线片(6)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必要时选择加做颅外段)(7)血管功能评价(颈动脉 B 超)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头颅影像学检查(CT、MRI、MRA、DSA 或 CTA 等)、C 反应蛋白、超声心动、高同型半胱氨酸、24 小时动态血压监测、D-2 聚体、双下肢血管 B 超等。

中风病(脑梗死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后遗症)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宁夏残疾人康复中心中医康复科 2019年病种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后遗症(ICD 编码:I69.300)。

一、诊断依据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呛咳、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好发年龄多在40岁以上.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0》(2010 年)。

急性发病;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3.病期诊断标准:(1)急性期:发病 2 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 2 周至 1 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 1个月以上。

4.中医证类诊断:(1)中经络: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而无神识昏蒙者。

(2)中腑: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神志恍惚或迷蒙为主症者。

(3)中脏:必有神昏或昏愦,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神志清醒后,多有舌强语謇或不语者。

5.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临床常见证候:(1)风痰阻络证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2)气虚血瘀证:症状:半身不遂, 偏身麻木, 口眼斜, 言语赛涩, 面色恍白, 气短乏力, 口流涎, 自汗出, 心悸便溏, 手足肿胀, 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 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康复科-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康复科-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脑卒中后继发吞咽功能障碍的住院患者。

一、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 TCD 编码:BNG08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 编码:I63)或脑出血(ICD—10编码:I6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

1—94)符合中医中风病的诊断同时具有吞咽困难、饮水即呛、构音障碍等主要症状表现。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编写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10年)标准,符合急性脑梗死或脑出血的诊断标准;吞咽障碍符合脑卒中后延髓麻痹诊断标准。

2。

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协作组制定的“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诊疗方案”。

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临床常见证候:风痰阻络证肝肾亏虚证气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协作组制定的“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诊疗方案”。

1。

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并存在吞咽功能障碍,二者有相关性。

2。

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脑梗死或脑出血),且经康复评定,伴有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

2。

由脑肿瘤、脑外伤、运动神经元病、多发性硬化等引起的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严重认知功能障碍等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路径.(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

必需的检查项目(1)头颅CT或MRI、胸部X线片或CT;(2)吞咽功能评定;(3)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4)肝功能、肾功能、血脂、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5)心电图。

康复科-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康复科-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肩手综合征(卒中后)的住院患者。

一、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1.中医诊断:同时符合第一诊断为中风(TCD:BNG080)及第二诊断为中风后肩痛,且本次住院主要表现为肩痛。

2.西医诊断:同时符合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I63)或脑出血(ICD-10:I61),及第二诊断为肩-手综合征,且本次住院主要表现为肩-手综合征症状。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风病的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2)中风病(急性脑血管病)的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编写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7年)标准,符合急性脑梗死或脑出血的诊断标准。

(3)肩-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参考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制定的诊断要点。

①单侧肩手痛,皮肤潮红,皮温上升;②手指屈曲受限;③局部无外伤、感染的证据,无周围血管病的证据;④多发生在脑血管病1~3月内。

2.疾病分期(1)Ⅰ期:急性期(2)Ⅱ期:营养障碍期(3)Ⅲ期:萎缩期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协作组制定的“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临床常见证候:气虚不运,血瘀水停证痰湿阻络,血瘀水停证阳虚寒凝,血瘀水停证阴虚热灼,血瘀水停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协作组制定的“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中医内科常见病临床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及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编写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7年)标准。

1.诊断明确,同时符合第一诊断为中风及第二诊断为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本次住院主要表现为肩-手综合征症状。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康复治疗。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恢复期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 编码:I63)(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

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2010 年)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

方案”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临床常见证候: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痰瘀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5.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

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2-2008)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死)。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和脑梗死(ICD-10 编码:I63)的患者。

中风病临床路径

中风病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塞)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恢复期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塞)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塞(ICD-10 编码:I63.902)(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0》(2010 年)。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 2 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 2 周至 6 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 6 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中风病(脑梗塞)恢复期临床常见证候:肝阳暴亢证风痰阻络证痰热腑实证阴虚风动证气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塞)。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和脑梗塞(ICD-10编码:I63。

902)的患者。

2.疾病分期属于恢复期。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梗死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3)凝血功能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头颅影像学检查(CT、MRI、MRA、DSA 或 CTA 等)、血管功能评价(颈动脉 B 超或TCD)、C 反应蛋白、超声心动图、24 小时动态血压监测、D-2 聚体、双下肢血管 B 超等。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恢复期患者)一、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㈠.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编码:BNG08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编码:I63)㈡.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⑴.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⑵.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年)。

2.疾病分期⑴.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⑵.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⑶.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见附件)。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临床常见证候:⑴.风火上扰证⑵.痰瘀阻络证⑶.痰热腑实证⑷.阴虚风动证⑸.气虚血瘀证㈢.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2-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死)。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㈣.标准住院日为≤28天。

㈤.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TCD编码:BNG080)脑梗死(ICD-10编码:I63)的患者。

2.病期属于恢复期。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梗死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㈥.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㈦.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⑴.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⑵.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

⑶.凝血功能。

⑷.心电图。

⑸.胸部透视或X线片。

【精品】康复科中医临床路径

【精品】康复科中医临床路径

【关键字】精品
中医临床路径
(2000年)
科别康复科
XX市中医院
二000年一月
目录
1、中风病(急性期) (3)
2、中风病(恢复期) (11)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表单
适用东西: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死)(TCD编码:BNG080、ICD-10编码:I63)
疾病分期为急性期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发病时间:年月日时分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东西: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死)(TCD编码:BNG080、ICD-10编码:I63)疾病分期为恢复期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发病时间:年月日时分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
此文档是由网络收集并进行重新排版整理.word可编辑版本!。

中风病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1.中脏腑(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元气败脱证: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2.中经络(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风痰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阴虚风动证: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5)气虚血瘀证: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治疗重在祛邪,佐以扶正,以醒神开窍、化痰通腑、平肝息风、化痰通络为主要治法。

中风病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中医临床路径

临床路径意义
规范医疗行为, 减少医疗差错, 保障医疗安全
提高资源利用率 和病床周转率
促进患者自我管理,调动 患者康复主动性和积极性, 医患配合默契 达到预期治疗目的,减轻 患者经济负担
临床路径展望
临床路径模块化, 在研究、制定单个 功能障碍的临床路 径基础上,根据患 者病情有机组合单 功能障碍的临床路 径
持续改进: 挖掘中医文献精髓 汇集名老中医经验 发挥中医药特色疗法 国内外临床路径的最 新进展 结合实施过程中遇到 的问题及时加以修改、 补充和完善
谢 谢!
LOGO
/
标准住院表单
主要诊疗工作 重点医嘱 主要护理工作 病情变异记录
临床路径概要
诊疗方案
诊断
治疗方案
康复方法:康复训练、 针灸、推拿、理疗 内治法:中药汤剂、中 成药、静滴中药注射液 外治法:中药熏洗疗法
疗效评价
运动功能恢复评价
疾病诊断
疾病分期 证侯诊断
言语功能恢复评价 吞咽功能恢复评价 认知功能恢复评价 肩痛恢复评价 日常生活能力评价
偏瘫、言语、吞咽、肩痛、认知 主要症状改善
治愈
好转
无效
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估 ——治疗前后量表评估
1 Brunnstrom分期 Fugl-Meyer
2 4 洼田饮水试验 MMSE评估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
3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5 失语量表评分
6 改良Barthel指数
P值<0.01 有统计学意义
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估—其它指标评估
病情复杂 合并症 并发症多
功能障碍多
病程长
临床路径形成-——原有临床诊治模式
医 师 甲
医疗思维差异
医 师 乙

中风病(脑出血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出血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出血后遗症)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宁夏残疾人康复中心中医康复科 2019年病种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脑出血后遗症(ICD 编码:I69.100)。

一、诊断依据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呛咳、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好发年龄多在40岁以上.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0》(2010 年)。

急性发病: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病期诊断标准: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3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3个月以上。

(三)中医证型诊断:1.中经络: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而无神识昏蒙者。

2.中腑: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神志恍惚或迷蒙为主症者。

3.中脏:必有神昏或昏愦,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神志清醒后,多有舌强语謇或不语者。

(四)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出血)恢复期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出血)恢复期临床常见证候:1、风痰阻络证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2、气虚血瘀证:症状:半身不遂, 偏身麻木, 口眼斜, 言语赛涩, 面色恍白, 气短乏力, 口流涎, 自汗出, 心悸便溏, 手足肿胀, 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 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中风病(脑出血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出血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出血后遗症)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宁夏残疾人康复中心中医康复科 2019年病种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脑出血后遗症(ICD 编码:I69.100)。

一、诊断依据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呛咳、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好发年龄多在40岁以上.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0》(2010 年)。

急性发病: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病期诊断标准: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3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3个月以上。

(三)中医证型诊断:1.中经络: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而无神识昏蒙者。

2.中腑: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神志恍惚或迷蒙为主症者。

3.中脏:必有神昏或昏愦,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神志清醒后,多有舌强语謇或不语者。

(四)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出血)恢复期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出血)恢复期临床常见证候:1、风痰阻络证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2、气虚血瘀证:症状:半身不遂, 偏身麻木, 口眼斜, 言语赛涩, 面色恍白, 气短乏力, 口流涎, 自汗出, 心悸便溏, 手足肿胀, 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 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脑卒中后继发吞咽功能障碍的住院患者。

一、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 TCD 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 编码:I63)或脑出血(ICD-10编码:I6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符合中医中风病的诊断同时具有吞咽困难、饮水即呛、构音障碍等主要症状表现。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编写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10年)标准,符合急性脑梗死或脑出血的诊断标准;吞咽障碍符合脑卒中后延髓麻痹诊断标准。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协作组制定的“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诊疗方案”。

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临床常见证候:
风痰阻络证
肝肾亏虚证
气虚血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协作组制定的“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并存在吞咽功能障碍,二者有相关性。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脑梗死或脑出血),且经康复评定,伴有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

2.由脑肿瘤、脑外伤、运动神经元病、多发性硬化等引起的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严重认知功能障碍等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头颅CT或MRI、胸部X线片或CT;
(2)吞咽功能评定;
(3)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4)肝功能、肾功能、血脂、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
(5)心电图。

2.可选择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视频透视检查(VFSS)、纤维内窥镜吞咽检查(FEES)、运动功能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认知功能评定、血管功能评价(颈动脉彩超)等。

(八)治疗方法
1.康复治疗
(1)感官刺激
(2)吞咽肌功能训练
(3)呼吸训练
(4)物理因子治疗
(5)摄食训练
2.针刺治疗
3.推拿治疗
4.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风痰阻络证:息风化痰,宣窍通络。

(2)肝肾亏虚证:滋阴补阳,开窍化痰。

(3)气虚血瘀证:益气活血,疏经通络。

5.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6.内科基础治疗
7.护理调摄
(九)出院标准
1.吞咽困难、构音障碍、饮水呛咳等主要症状改善。

2.洼田饮水试验等检查提示吞咽功能好转。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变化,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及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退出本路径。

3.出现严重并发症如吸入性肺炎、窒息等,需要特殊处理,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功能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编码:BNG080、ICD-10编码:I63或I6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
发病时间:年月日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