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核心素养教案)第九单元 第31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

合集下载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设计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设计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概念和意义。

2. 使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和途径。

3. 培养学生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探究兴趣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物质循环的概念:物质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反复循环过程。

2. 物质循环的途径:物质循环通过生物群落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完成。

3. 物质循环的过程: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等。

4. 物质循环的意义: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促进生物群落的生长和发展、实现生物资源的循环利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物质循环的概念、途径和过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物质循环在生活中的应用。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物质循环的意义和环保意识。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物质循环的相关课件,包括图片、动画等。

2. 案例材料:收集与物质循环相关的实际案例。

3. 讨论题目:提前为学生准备好讨论题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课件,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现象。

2. 讲解:详细讲解物质循环的概念、途径和过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物质循环在生活中的应用。

4.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物质循环的意义和环保意识。

5. 总结:对物质循环的概念、途径、过程和意义进行总结,强化学生记忆。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7. 板书设计: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概念:物质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反复循环过程。

途径:生物群落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过程: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等。

意义: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促进生物群落的生长和发展、实现生物资源的循环利用。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物质循环概念的理解。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检验其对物质循环应用的理解。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教案(精选10篇)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教案(精选10篇)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教案(精选10篇)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教案1一、碳循环1、物质循环的概念2、碳循环⑴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物质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⑴⑴循环过程3、物质循环的特点:具有全球性、反复出现、循环流动4、温室效应⑴形成原因⑴影响⑴措施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1、区别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形式主要以有机物形式流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无机物形式循环,在群落内部主要以有机物形式传递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往复循环、反复利用范围各种生态系统都可进行生物圈(全球性)2、联系:两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第2课时复习提问:1、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过程如何?2、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是什么?今天我们来探究一下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1、引入探究内容“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由于学生缺乏微生物方面的知识,在指导学生进行该课题的探究时,教师可以先介绍有关知识背景,比如可以用卡逊《寂静的'春天》中如下一段话:土壤中最小的有机体可能也是最重要的有机体,是那些肉眼看不见的细菌和丝状真菌。

它们有着庞大的天文学似的统计数学,一茶匙的表层土可以含有亿万个细菌。

纵然这些细菌形体细微,但在一英亩肥沃土壤的一英尺厚的表土中,其细菌总重量可以达到一千磅之多。

长得像长线似的放线菌数目比细菌稍微少一些,然而因为它们形体较大,所以它们在一定数量土壤中的总质量仍和细菌差不多。

被称之为藻类的微小绿色细胞体组成了土壤内极微小的植物生命。

细菌、真菌和藻类是使动、植物腐烂的主要原因,它们将动植物的残体还原为组成它们的无机物。

假若没有这些微小的生物,像碳、氮这些化学元素通过土壤、空气以及生物组织的循环运动是无法进行的。

高考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人教版)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人教版)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人教版)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2. 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3. 了解生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种间关系。

4. 能够运用物质循环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物质循环的概念和过程:物质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运动。

2.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3. 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反映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网反映生态系统中复杂的食物关系。

4. 生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5. 种间关系: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循环的过程、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群落的结构特征。

2. 难点:物质循环的意义、种间关系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使用案例分析法,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利用图表和动画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物质循环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1. 导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物质循环的概念和过程。

2. 讲解:详细讲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群落的结构特征。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物质循环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策略1. 采用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视频、动画等,增强学生对物质循环动态过程的理解。

3. 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进深入学习。

4. 结合实验或户外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物质循环概念的理解。

2. 练习题:布置随堂练习题,评估学生对生态系统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知识的掌握。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二下学期生物学案:第31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二下学期生物学案:第31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第31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目标要求] 1.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及应用。

2.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概念2.碳循环(1)碳循环过程解读(2)碳的存在形式与循环形式(3)碳循环途径教材中的隐性知识(1)源于必修3P 101“与社会的联系”: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从大气中摄取碳的速率,与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而把碳释放到大气中的速率大致相同。

(2)源于必修3P104“练习·拓展题”:氮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能(填“能”或“不能”)循环利用。

请解释需不断向农田中施加氮肥的原因:农产品源源不断地从农田生态系统输出,其中的氮元素并不能全部归还土壤,所以需要施加氮肥。

这与物质循环并不矛盾。

3.碳循环的破坏——温室效应(1)形成原因: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2)影响:使气温升高,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3)解决途径①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清洁能源。

②大力植树造林。

4.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循环(2)联系①二者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②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教材中的隐性知识源于必修3P104“练习·基础题4”:生物圈是(填“是”或“不是”)一个在“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系统,不是(填“是”或“不是”)一个在“能量”上自给自足的系统,因为物质可以在生物圈内循环利用,而能量不能循环利用,它必须由生物圈外的太阳能源源不断地输入方可维持正常运转。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各种化合物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往复循环(×)(2)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有机物形式循环(×)(3)与碳循环有关的生理活动有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和呼吸作用等(√)(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所以物质和能量都是循环往返的(×)(5)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教学目标:1. 理解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定义和重要性。

2. 掌握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种类和作用。

3. 能够分析实际例子,展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1.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定义和重要性。

2. 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种类和作用。

教学难点:1.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1. 教材《生物》高中生物学人教版。

2. PPT或黑板。

3. 相关生态系统的视频或图片。

教学过程:第一章: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概述1.1 引入:通过展示一段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相互作用的短视频,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存在和重要性。

1.2 讲解:a) 定义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通过信号或信息进行相互作用的传递。

b) 信息传递的重要性:维持生态平衡,调节生物种群的数量和分布,影响生物的适应性和进化。

1.3 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他们对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实例和观察。

第二章: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种类2.1 引入:提问学生:“你们认为生态系统中信息的传递有哪几种类型?”2.2 讲解:a) 化学信息:生物释放的化学物质,影响其他生物的行为和生理反应。

b) 声音信息:生物通过声音进行交流和警示。

c) 视觉信息:生物通过颜色、形状等视觉特征进行信息传递。

d) 触觉信息:生物通过接触来传递信息。

2.3 互动: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信息传递种类,举例说明并展示给其他学生。

第三章: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作用3.1 引入:提问学生:“你们认为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有什么作用?”3.2 讲解:a) 寻找食物和配偶:生物通过信息传递来寻找食物资源和配偶。

b) 防御和攻击:生物通过信息传递来进行防御和攻击行为。

c) 社会互动:生物通过信息传递来进行社会交流和合作。

d) 生物节律和时间同步:生物通过信息传递来调节生物节律和同步行为。

3.3 互动: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信息传递作用,举例说明并展示给其他学生。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件:第31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件:第31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

二、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特别提醒信息传递的三要素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生命活动
繁衍
种间
3.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提高 农畜产品 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量。 (2)对 有害动物 进行控制。
易错辨析
基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理解,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 (1)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 × ) (2)“心猿意马”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 ) (3)生物碱、有机酸和性外激素等都属于化学信息。( √ ) (4)羊和草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 稳定。( √ ) (5)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有利。( × ) (6)通过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防治有害动物,也可以提高农产品或畜 产品的产量。( √ )
易错辨析 1.基于对碳循环的理解,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各种化合物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 往复循环。( × ) (2)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两个独立的过程。( × ) (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所以物质 和能量都是循环往复的。( × ) 2.基于生物富集的理解,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 (1)DDT进入人体或动物体,容易积累在人体的脂肪和器官细胞中。( √ ) (2)水俣病主要是由甲基汞中毒造成,甲基汞是一种脂溶性无机汞化合物, 毒性不高。( × )
(3)循环形式: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间主要以 CO2 的形式循环。
(4)过程图解
加速了物质循环 图中标号代表的含义a. 生产者 ,b.消费者,c. 呼吸作用 , d. 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e. 呼吸作用 ,f. 化石燃料燃烧 。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教案(新教材人教版鲁湘辽):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教案(新教材人教版鲁湘辽):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第7课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课标要求 1.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不断循环的规律。

2.举例说明利用物质循环,人们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利用生态系统中的资源。

3.阐明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地富集的现象。

4.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和行为信息的传递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和种间关系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物质循环(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氮、磷、硫等元素,都在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

(2)特点:全球性、反复利用、循环流动。

(3)与能量流动的关系:二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4)意义:使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碳循环(1)循环形式: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

(2)过程图解归纳总结(1)碳的存在形式与循环形式①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间:主要以二氧化碳形式循环。

②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

③在非生物环境中:主要以二氧化碳和碳酸盐形式存在。

(2)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3)碳返回非生物环境的途径: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实质是呼吸作用)和化石燃料的燃烧。

3.生物富集(1)概念: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

(2)特点①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生物富集的某种物质浓度就越大。

②生物富集也具有全球性。

4.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生物富集的关系项目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生物富集范围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生物圈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全球性、反复利用单向流动、逐级积累、全球性形式光能→化学能→热能无机物↔有机物不易分解或排出的重金属化合物或有机化合物过程沿食物链(网) 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间往复循环沿食物链(网)联系①在群落中它们的流动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且相互联系,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③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间循环往返的动力,也是生物富集的动力;④某些物质在沿食物链(网)流动时会发生生物富集源于选择性必修2 P67“练习与应用·拓展应用1”:生物圈是(填“是”或“不是”)一个在“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系统,不是(填“是”或“不是”)一个在“能量”上自给自足的系统,因为物质可以在生物圈内循环利用,而能量不能循环利用,它必须由生物圈外的太阳能源源不断地输入,方可维持正常运转。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 学案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 学案

第31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课程导学]内容要求2.2.3.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的规律。

2.2.4.举例说明利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人们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利用生态系统中的资源。

2.2.6.阐明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地富集的现象。

2.2.7.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和行为信息的传递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和种间关系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2.3.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作用抵御和消除一定限度的外来干扰,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

实验:设计并制作生态瓶,观察和比较不同生态瓶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撰写报告分析其原因。

与旧教材对比增:①物质循环对农业生产的启示;②生物富集;③信息传递中信息源、信道、信息受体等概念;④生物可通过一种或多种信息类型进行交流;⑤生态平衡。

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碳循环(1)碳的循环及存在形式(2)碳循环过程①过程解读[提醒]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不完全等同于分解者的呼吸作用。

分解作用包括胞内分解作用和胞外分解作用。

②碳循环途径(3)温室效应2.物质循环[提醒]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虽具有全球性,但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甚至在池塘生态系统中也能完成物质循环。

3.生物富集4.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所以物质和能量都是循环往复的。

()(2)碳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循环。

()(3)非生物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各种化合物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往复循环。

()(5)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大力植树造林都可以有效地缓解温室效应。

()(6)生物富集的物质会沿着食物链、食物网在生物体内聚集,营养级越高,浓度也越高。

()答案:(1)×(2)×(3)√(4)×(5)√(6)√1.(选择性必修2 P63与社会的联系)汽车尾气是产生雾霾的重要原因之一,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治理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教案(苏教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教案(苏教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第8课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课标要求 1.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的规律。

2.举例说明利用物质循环,人们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利用生态系统中的资源。

3.阐明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地富集的现象。

4.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和行为信息的传递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和种间关系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物质循环(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氮、磷、硫、钙等元素,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地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再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2)特点:具有全球性和循环性。

2.碳循环归纳总结(1)碳的存在形式与循环形式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主要以二氧化碳形式循环。

②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

③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二氧化碳和碳酸盐形式存在。

(2)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3)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实质是呼吸作用)和化石燃料的燃烧。

延伸应用(1)碳循环的破坏——温室效应①形成原因: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②影响:使气温升高,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③解决途径a.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清洁能源。

b.大力植树造林。

(2)氮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能(填“能”或“不能”)循环利用。

请解释需不断向农田中施加氮肥的原因:农产品源源不断地从农田生态系统输出,其中的氮元素并不能全部归还土壤,所以需要施加氮肥。

这与物质循环并不矛盾。

3.主要的物质循环4.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项目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形式太阳能→化学能→热能过程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循环沿食物链(网)单向流动范围全球(生物圈)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特点全球性、循环性单向流动、逐级递减(2)联系①二者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2 第31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2  第31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

[2019年新课标I卷](8分)某果园中存在A、B两种果树害虫,果园中的 鸟(C)可以捕食这两种害虫;使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Y诱杀B可减轻B的 危害。回答下列问题。 (1)果园中包含害虫A的一条食物链是 果树→A→C 。该食物链的第三营 养级是 C 。 (2)A和B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种间竞争通常是指:
分解者
2.碳循环的破坏—温室效应:形成原因、影响及减缓措施? 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大大增加了CO2的排放,使大气中
CO2含量迅速增加,加剧了温室效应,引起全球性的气候变化。
导致气温升高。会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 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①减少CO2排放,如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清洁能源; ②大力提倡植树种草,增加绿地面积。
2.生物富集:(1)铅积蓄在体内的过程? (2)生物富集的概念及特点?
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联系与区别?
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信息传递的特点及途径?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消费者。
(2)碳在甲、乙、丙之间的流动形式是什么?含碳有机物
在甲(或乙或丙)与丁之间的流动形式又是什么? CO2 (3)图中的字母分别表示什么过程?
a代表捕食, b代表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 c和d代表细胞呼吸, f代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e和g代表动植物的遗体、动物的排遗物等提供给分解者。
消费者 大气中 CO2库
化学信息
一、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实例
蜜蜂跳舞、雄鸟的“求偶 炫耀”
光、声、温度、湿度、磁 场等
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 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性外 激素等
传递形式 动物的特定行为特征
物理过程

突破总复习 第九单元第31讲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课件 新人教版

突破总复习 第九单元第31讲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课件 新人教版

3.稳态的调节:反馈调节 抑制或减弱 (1)负反馈:_____________最初发生变 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结果:使
保持 生态系统_______稳定。 (2)正反馈:_______最初发生变化的那 加速 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结果:使生态系 远离 统______稳态。
4.生态系统稳态的破坏 外来干扰 (1)破坏原因:___________超过一定的 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破坏。 人为 (2)破坏因素:自然因素和_____因素。
【提示】
存在。
以有机物中化学能的形式
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含义:生态系统中的无机物在相对 周而复始、往复循环 封闭的循环圈中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过程。 2.特点:参与循环的物质数量 恒定 ________,而且可以得到重复利用。
3.碳的全球循环
(1)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
解者,包括未被下一营养级生物利用的
部分。
特别提醒
(1)能量的输入过程,绝大部分是通过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但在极少数特殊
空间,如深海热泉口生态系统,是通过
特殊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
(2)能量在食物链中的流动形式是有机
物中的化学能。
(3)根据能量流动的递减原则,在建立与
人类相关的食物链时,为了节约能量,
能量为2.5×103 kJ/(m2· a),因此能量
传递效率为2.5×103/16×103×100%= 15.6%,故C正确;流经该生态系统的 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与外界 补偿的能量之和,故D错误。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实例—— 碳循环
由图分析:
1.大气中CO2的来源
(1)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高中生物教案生物的物质循环

高中生物教案生物的物质循环

高中生物教案生物的物质循环高中生物教案:生物的物质循环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概念,包括物质循环的范围、类型和特点。

(2)掌握碳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和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形式。

(3)了解氮循环、水循环等其他重要物质循环的过程和特点。

2、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碳循环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2)通过构建物质循环模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目标(1)认识到物质循环对于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2)引导学生关注人类活动对物质循环的影响,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碳循环的过程和特点。

(2)物质循环的概念和特点。

2、教学难点(1)构建物质循环模型,理解物质循环的动态过程。

(2)分析人类活动对物质循环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模型构建法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5 分钟)通过展示一幅美丽的自然生态景观图片,如森林、草原或湖泊,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提问:“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生物如何从环境中获取物质?这些物质又如何在生物群落中流动和转化?”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生物的物质循环。

2、知识讲解(20 分钟)(1)物质循环的概念首先,讲解物质循环的定义:“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强调物质循环的范围是整个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

接着,通过举例说明物质循环的类型,如碳循环、氮循环、水循环等。

(2)碳循环以碳循环为例,详细讲解其过程。

展示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示意图,结合图片进行讲解。

碳在无机环境中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存在,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在生物群落中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以及燃烧等过程,将有机物中的碳转化为二氧化碳,重新释放到无机环境中。

高考生物必修3人教版第31讲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课件

高考生物必修3人教版第31讲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课件
• 10.什么是水体富营养化?什么是生物富集作用 ?
命题点二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分析 1.图1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 示意图,其中A、B、C、 D是生态系统内各生物成分 ,1、2、3、4、5、6表示有 关的生理过程;图2为该生态系统中某一食物链及部分能量流动 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图1中,B、C分别属于初级消费者、生产者 B.图1中能表示细胞呼吸过程的只有2、4、5
二者均开始于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固定 太阳能,然后沿共同的渠道——食物链(网)一起进行。
• 6.温室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直接原因?要避 免危害采取的措施(2个)?
• 7.化石燃料除了燃烧还可以被微生物分解。
• 8.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最好 在哪儿进行?原因是?
• 9.参考案例1中的实验材料是?实验组如何处理 ?原因是?自变量和因变量是什么?
比较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相互关系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形式 以有机物形式流动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CO2等无机物 循环往复、反复利用
范围 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
生物圈(全球性)
生物群落中的物质和能量最终来自无机环境。 二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联系 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食物链流动 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在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生态缸的材料必须_透____ 明
缸内温度;便于观察
生态缸宜 小 不宜 大 ,
缸中的水量应 适宜 ,要留 便于操作;缸内储备一定量空气
出一定的_空__间__
生态缸的采光应用较强的 散射光 防止水温过高导致水生植物死亡
教材热点拓展 如图表示受到干扰后,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图,两条虚线之 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请分析: y 、x、TS的含义

高三生物高效课堂资料课件29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高三生物高效课堂资料课件29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C.当该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时,X3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1过程的能量
值的1%~4%
双向。 一般情况下,生产者固定的CO2
D.图中箭头也可表示该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方向 大于Y和Z过程释放的CO2总量,
因为还有一部分有机物未被利用
信息传递 一、准确区分信息传递的种类及作用(课本106页)
①蝙蝠依靠回声定位实现对周围环境的识别、取食与飞行 ②莴苣的种子必须接受某种波长的光信息才能萌发生长 ③昆虫分泌性外激素,引诱异性个体交配 ④在草原上,当草原返青时,“绿色”为草食动物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 ⑤烟草释放化学物质调控害虫天敌森林中的狼与兔相互依靠对方的气味捕食或躲 避
A.64% B.84% C.16% D.52%
2、大象是植食性动物,有一种羌螂专以大象粪为食。如果在
某段时间大象所同化的能量为m,则这部分能量中可以流入
A 羌螂体内的约为(

A. 0
B. 10%m C. 10%-20%m D. 不知道
探究二:能量传递效率的分析和计算
传递效率=
例3. 甲、乙、丙,构成的食物关系如图。其中,甲能量中 比例为x的部分直接提供给丙,则要使丙能量增加AKJ,
4、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5.某一营养级的能量去路分析:去向两部分,三部分,四部分分别 是什么,最高营养级的能量去向上有什么不同?


营 A.自身呼吸作用消耗


同 化
B.用于生长、发育、
的 繁殖、储存于体内


C.流入下一营养级 D.被分解者分解利用 E.未被利用的能量
总结:1.定量不定时分析:去路可有三条为A、C、D 2.定量定时分析:去路可有四条:A、C、D、E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引言:生态系统是地球上各种生物与非生物要素相互作用的综合体系。

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它确保了能量和营养物质在不同组织和层次间的转移。

本教案着重介绍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生态系统以及其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一、物质循环的概念和意义1. 物质循环的定义物质循环指的是能量和营养在生态系统内不断交换和流动的过程。

这些流动通过变形、储存或再次运动来实现。

2. 物质循环的意义物质循环对维持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它可以促进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交互,并使得各个组成部分之间保持稳定平衡。

此外,合理调节物质循环还可以解决一些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问题。

二、碳、氮和水的循环1. 碳循环碳循环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

其过程主要包括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以及化石燃料燃烧等。

这些过程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将其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氧气。

2. 氮循环氮是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在氮循环中,固氮细菌通过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来使其可被植物吸收。

此外,植物和动物还通过摄取含氮化合物来获取所需。

3. 水循环水循环是地球上最基本、最关键的循环之一。

其过程主要涉及蒸发、降水、渗透和再次回流等步骤。

水循环不仅可以满足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对水分的需求,还能够调节全球温度和降雨分布。

三、影响物质循环的因素1. 生物因素生物组成了生态系统内复杂而精密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中的各级生物通过摄取其他生物来获取营养,进而实现物质循环。

此外,不同种类的生物在物质循环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从而影响整个系统的运作。

2. 地理因素地形、土壤类型和地球表面覆盖情况等地理因素对物质循环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山脉和河流可以影响水循环和碳循环的路径与速率。

3. 气象因素温度、湿度、降雨量以及季节变化等气象因素都会对物质循环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例如,在干旱区域,水分的供应可能限制植物对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标题: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目标:1. 了解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过程;2. 掌握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途径和关键要素;3. 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重要性和意义;4. 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2.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途径和关键要素;3.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重要性和意义。

教学准备:1. 物质循环的示意图和实例图片;2. PPT和投影仪。

教学步骤:引入:1. 通过引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你知道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是如何循环利用的吗?为什么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对生态平衡至关重要呢?”探究:2. 使用PPT介绍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过程。

解释生物体的营养需要如何满足,以及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式,能量和有机物如何从一个生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生物体。

3. 通过示意图和实例图片,详细解释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途径和关键要素,如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等。

4. 进一步讲解物质循环的重要性和意义。

探讨物质循环保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原因,以及对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拓展:5. 提出问题并分组讨论。

例如:“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能够参与到物质循环的保护中去?”鼓励学生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如节约用水、垃圾分类、减少化学品的使用等。

小结:6. 通过简短的小结,强调物质循环对维持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课后作业:1. 要求学生自主查询并了解某一种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意义;2. 布置作文题目:“我如何从日常生活中开始,保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方案。

教学提示:1. 引导学生将生物体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进行区分。

2. 强调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持续运转的重要基础,与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息息相关。

高中生物教案生物的物质循环

高中生物教案生物的物质循环

高中生物教案生物的物质循环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概念,包括碳循环、氮循环等。

(2)阐明物质循环的特点,如全球性、反复循环利用等。

2、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物质循环的模式图,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讨论物质循环与生态平衡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1)认识到物质循环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和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关注全球环境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碳循环的过程和特点。

(2)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2、教学难点(1)氮循环的过程及相关微生物的作用。

(2)如何理解物质循环的全球性。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和重要过程。

2、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展示物质循环的示意图和动画,帮助学生理解。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物质循环与生态平衡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思维。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美丽的自然生态景观图片,如森林或草原,提问学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从而引出物质循环的主题。

2、讲解物质循环的概念(1)定义: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2)举例说明:如二氧化碳在植物光合作用中被固定为有机物,然后通过食物链传递,最终又通过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回到无机环境中。

3、碳循环(1)展示碳循环的示意图,讲解碳在无机环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海洋中的溶解态二氧化碳等)和生物群落(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循环过程。

(2)强调碳循环的主要途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燃烧等。

(3)分析碳循环失衡的原因及后果,如温室效应的产生原因和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4、氮循环(1)介绍氮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氮气、硝酸盐、铵盐等)。

(2)讲解氮循环的主要过程,包括固氮作用(生物固氮、工业固氮)、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等,重点介绍相关微生物在氮循环中的作用。

高三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高三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高三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学习资料,如语文资料、数学资料、英语资料、历史资料、地理资料、化学资料、生物资料、物理资料、政治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learning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language materials, mathematics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historical materials, geographic materials, chemical materials, biological materials, physical materials, politic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高三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人教版)考纲要求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1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
一、考纲要求:
1.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

2.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

二、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2.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和农业中的作用;
3.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4.了解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5.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素养培养目标:
1.生命观念:通过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建立生命系统的稳态观。

2.科学思维:通过分析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与总稳定性的关系曲线,培养运用理性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科学探究:通过“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的实验,提高实验设计、动手操作及观察、分析能力。

4.社会责任:通过分析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及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关注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形成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信息的种类。

稳定性的概念和自我调节能力。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2.教学难点: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知识梳理:(学生自主看书填空、课堂学生间交流反馈纠正)
1.概念
2.碳循环
(1)碳循环及存在形式
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主要以CO2形式循环。

②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

③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

(2)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3)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
①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实质是呼吸作用)。

③化石燃料的燃烧。

3.碳循环的破坏——温室效应
(1)形成原因: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导致大气中的CO2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2)影响:使气温升高,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二)基础训练(课前完成,课上提问):讲义P245
(三)拓展(教师精讲)
如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生理过程。

请据图分析:
(1)甲、乙、丙、丁分别代表生态系统的什么成分?并简述判断的理由。

提示甲和丁之间有双向箭头,且其他几种成分都有箭头指向丁,所以丁为大气中的CO2库,甲为生产者;甲和乙都有箭头指向丙,所以丙为分解者,则乙为消费者。

(2)碳在甲、乙、丙之间的流动形式是什么?在甲(或乙或丙)与丁之间的流动形式又是什么?
提示在甲、乙、丙之间的流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在甲(或乙或丙)与丁之间的流动形式是CO2。

(3)图中的字母分别表示什么过程?
提示b代表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d和c代表细胞呼吸,f代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a代表捕食,e和g代表动植物的遗体、排遗物等提供给分解者。

四、课堂精练:学生当堂完成,互评,教师协助
精练一碳循环的过程图解分析
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Ⅰ~Ⅳ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⑧表示相关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
A.图示的碳循环路径是完整的
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通过①过程实现的
C.图中以CO2的形式进行的过程有①⑥⑦⑧过程,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的过程有②③④⑤
D.图中由生产者、Ⅱ、Ⅲ和Ⅳ构成的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是单向、逐级递减的
精练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分析
图1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A、B、C、D是生态系统内各生物成分,1、2、3、4、5、6表示有关的生理过程;图2为该生态系统中某一食物链及部分能量流动情况。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在图1中,B、C分别属于初级消费者、生产者
B.图1中能表示细胞呼吸过程的只有2、4、5
C.如果A发生瘟疫,D的数量将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D.在图2的食物链中,②/①的比值代表兔与狼(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考点二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一)知识梳理:(学生自主看书填空、课堂学生间交流反馈纠正)
1.信息的概念:是指日常生活中,可以传播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与信号等。

2.信息的种类、特点、来源及实例(连线)
(二)基础训练(课前完成,课上提问):讲义P247
(三)拓展(教师精讲)
据图分析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模型
(1)图中“信息”可来自何处?
提示生物或无机环境。

(2)从图中可以看出,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否只发生于生物与生物之间?
提示不是,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都能发生信息传递。

(3)从信息传递的方向来看,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具有什么特点?
提示具有双向传递的特点。

四、课堂精练:学生当堂完成,互评,教师协助
精练一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判断
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

下列对信息传递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
A.雌蚕蛾释放性外激素吸引异性前来交尾属于行为信息
B.鸟类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
C.金钱豹尿液所散发出的气味属于化学信息
D.信息传递可以双向进行
精练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比较
如图表示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及信息传递过程,则图甲、图乙、图丙可依次表示( C )
A.能量流动、碳的循环、信息传递
B.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碳的循环
C.碳的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D.信息传递、能量流动、碳的循环
考点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知识梳理:(学生自主看书填空、课堂学生间交流反馈纠正)
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形成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1)基础: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

(2)特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生态系统原状难以恢复。

3.类型
(1)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叫作抵抗力稳定性。

(2)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作恢复力稳定性。

4.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归纳整合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比较
5.设计和制作生态缸
(二)基础训练(课前完成,课上提问):讲义P248
(三)拓展(教师精讲)
下图表示受到干扰后,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图,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请分析:
(1)图中y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y表示受到干扰时偏离正常范围的大小,偏离的越大,抵抗力稳定性越弱,反之,抵抗力稳定性强。

(2)x含义是什么?与稳定性有何关系?
提示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x越大,表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反之,恢复力稳定性越强。

(3)TS与生态系统总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提示TS可做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面积越大,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低。

四、课堂精练:学生当堂完成,互评,教师协助
精练一反馈调节实例的分析
1.某海域随着气温升高,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大量繁殖,导致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浮游动物减少;由于石油泄漏导致该海域大量海鱼死亡,进而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生生物死亡。

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温度升高引起的变化不属于负反馈调节,石油泄漏引起的变化属于负反馈调节
B.温度升高引起的变化属于负反馈调节,石油泄漏引起的变化不属于负反馈调节
C.温度升高和石油泄漏引起的变化均属于负反馈调节
D.温度升高和石油泄漏引起的变化均不属于负反馈调节
精练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判断与分析
3.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常常趋向于稳态。

下图甲代表载畜量对草原中生产者的净生产量的影响(净生产量即生产者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总量与自身呼吸消耗量的差值)。

图乙表示生殖数量、死亡数量与种群大小的关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从图甲可知,C点以后生态系统的稳态将受到破坏
B.从图甲可知,适量的放牧不会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
C.从图乙可知,P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D.从图乙可知,F点表示该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六、布置作业:
1.讲义:P250重温高考,演练模拟
2.课时作业:P361
3.选做:P362
七、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