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感知集合教育(课堂PPT)
幼儿感知集合教育共54页文档
幼儿感知集合教育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 成儿童 自觉的 纪律性 ,这是 儿童道 德教育 最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感知集合教育PPT资料【优质版】
第五、学习按物体的数量分类。 小班:可以提供同形状、不同颜色的物体;
能按物体的名称进行分类。 多角度分类要求幼儿能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同一个物体的不同特征,将同一个(或同一组)物体归并到不同的类别中。 标记是一种表示特征的记号或符号,是物体某一特征的抽象和概。 5.物体的数量不宜太少,一般在5—6个; 如按物体的量的差异进行分类: 这些蝴蝶有什么不一样? 4.在比较两组物体数量时应引导幼儿比较两组数量相等的物体。 能按物体的数量进行分类。
日常生活和游戏活动,是幼儿练习分 类的最好途径。例如;在散步活动时,让 幼儿将捡来的落叶进行分类;吃完饭将盘 子、调羹、碗、筷子分类收放;在游戏结 束时,将积木、小汽车等各种玩具按名称 收拾整理等。
㈢ 注意事项
1 、要让幼儿充分地观察分类材料的特征 2 、让幼儿明确分类的要求 3 、应尽量指导幼儿讨论与评价分类不同的
2 、引导幼儿认识分类的标记,让幼 儿按标记进行分类
标记是一种表示特征的记号或符号, 是物体某一特征的抽象和概。 幼儿园分类 活动常用的标记有用色块表示颜色,用图 形轮廓表示形状,用线条小人表示大小等 等。
按颜形状分
按大小分
按标记进行分类活动 :
首先,教师要向幼儿讲解标记所表示的意义; 其次,让幼儿学会看标记进行分类; 最后,让幼儿自己确定分类标准并进行分类, 并为分好的每一类物体选出合适的标记。
第三、学习按物体间的联系分类。
第四、学习按物体某一特征的肯定与否定 不同年龄班,不同指导要求
首先,教师可让幼儿按老师的口头指示分类;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发展及其特点pptx
所以,从集合的角度看,幼儿数学中
的加法就是求已知两个设有公共元素 的有限集合的并集的基数,减法就是 求有限集合与它的子集的差集的基数。 集合概念是幼儿掌握数概念、进行数 的运算的基础,那么,学前期儿童的 感知集合教育包含那些内容?又如何进 行?其意义何在呢?
学前期的感知集合教育是指在不教给幼儿集合 术语的前提下,让幼儿感知集合及其元素,学会用 对应的方法比较集合中元素的数量,并将有关集合、 子集及其关系的一些思想渗透到整个幼儿数学教育 的内容和方法中去。 在现代幼儿数学教育中渗透“集合”的观念, 对于培养幼儿初步的数概念是十分重要的。其重要 性不仅因为集合在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更主要的 是因为它符合幼儿掌握初步数概念的发展规律和特 点,是幼儿学数前的准备教育。同时也是幼儿正确 学习和建立初步数概念及加减运算的感性基础。
以上研究表明,把集合的元素摆成三角形、 正方形等数图形式 有利于促进幼儿把集合 作为统一的空间封闭的整体来感知,数图 形式能促进幼儿感知集合。但在分出个别 的元素,计数的开始阶 段,精确分清集合的 所有元素是最为重要的,为此,需要建立集合 元素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这时,把某一种物 体的总体摆成直线 形式是合理而有益的。
(一)幼儿感知集合界限的特点
(二)幼儿感知集合元素同类性的特点
幼儿最初不大注意集合元素的颜色。但当幼儿能在集 合的界 限以内感知集合时,便出现了要使集合中元素保持 相同颜色的同 类性要求。所以,对5岁左右的幼儿来说,集 合的元素应该是由相 同颜色的元素组成的。 集合元素的 同类性,除了表现为不同的质的特征(颜色、大小、 形状) 外,还表现为类的和属的特征,因此有必要扩大幼儿关于元 素同类组成的概念,如引进属的概念(例如由娃娃、汽车、 小狗熊等 元素构成的玩具集合)。可以据此要求幼儿按集 合的不同特征进行 分类,即根据某一集合中元素所共有的 性质,如大小、颜色、形状 等,并随幼儿年龄和认知的发 展,从按一种特征到按两种特征再到 按两种以上特征对集 合中的元素进行分类,从而更好地感知集合 元素同类性的 特征。
幼儿感知集合教育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 化理论:认为幼儿 通过与环境的互动 来学习和发展集合 感知能力。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 理论:主张通过引 导幼儿探索和发现 来培养集合感知能 力。
多元智能理论:强 调集合感知教育在 培养幼儿多元智能 中的重要性。
03幼实儿 施感方知法集合教育的
实物教学
实物教学:通 过实物展示帮 助幼儿直观感 知集合的概念
幼儿感知集合教育能够提高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集体生活 和社会环境。
幼儿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
通过集合教育活动引导幼儿 进行联想和想象促进创造力 发展
幼儿在感知集合的过程中能 够自由发挥想象力创造出独
特的艺术作品
幼儿感知集合教育有助于激 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集合教育活动能够提供丰富 的素材和情境激发幼儿的创
造力表现
06幼未儿 来感展知望集合教育的
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
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 虚拟现实技术将为幼儿感知集合教育提供更多可能性 互联网+教育将进一步推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 个性化教育将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实现更精准的定制化教学
幼儿教育理念的创新
重视幼儿感知能力的培养强调在游戏中学习。 引入科技手段如I、VR等技术丰富教育形式和内容。 提倡跨学科整合将艺术、科学、语言等多元领域融入教学。 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和元素
操作活动:设 计有趣的动手 操作活动让幼 儿在实践中体 验集合的规律
和关系
语言讲解:用 简单易懂的语 言解释集合的 概念和原理帮
助幼儿理解
游戏化教学: 将集合教育融 入游戏中让幼 儿在游戏中学 习和掌握集合
知识
图片教学
图片教学:通过展示实物图片帮助幼儿认识集合的概念 数字教学:利用数字的加减法让幼儿感知集合的增减变化 游戏教学:通过组织有趣的游戏让幼儿在玩耍中感知集合的概念 故事教学:通过讲述与集合相关的故事让幼儿更好地理解集合的概念
大班数学教案感知集合课件
大班数学教案感知集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数学教材第四章《集合与分类》,主要内容包括:集合的概念,集合的表示方法,以及集合中元素的数量比较。
详细内容涉及集合的定义、集合的符号表示、罗列法、计数法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识别集合中的元素,并能够用符号表示集合。
2. 学会使用罗列法和计数法比较集合中元素的数量。
3. 培养观察、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集合的表示方法,以及如何用罗列法和计数法比较集合中元素的数量。
教学重点:集合的概念,集合的符号表示,以及集合中元素数量的比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集合卡片、PPT课件、计数器。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棒。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出示一个水果篮,篮子里有苹果、香蕉、葡萄等水果。
(2)引导学生观察篮子里的水果,并提问:“篮子里有什么?”(水果)(3)引导学生将篮子里的水果按照种类分开,并提问:“你能将这些水果分成几个部分?”(苹果、香蕉、葡萄三个部分)2. 例题讲解(1)教师通过PPT课件展示集合的概念,讲解集合的定义。
(2)教师出示集合卡片,引导学生用符号表示集合。
(3)教师讲解罗列法和计数法,并举例说明如何比较集合中元素的数量。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自己画出一个集合,并给集合起个名字。
(2)让学生用罗列法和计数法比较两个集合中元素的数量。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六、板书设计1. 集合的概念与表示方法2. 内容:(1)集合的概念(2)集合的符号表示(3)罗列法与计数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画出三个不同的集合,并用符号表示。
(2)用罗列法和计数法比较两个集合中元素的数量。
2. 答案:(1)例如:{铅笔、橡皮、尺子},{红、黄、蓝},{兔子、鸭子、小鸟}(2)根据实际情况,用罗列法和计数法进行比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有了基本的认识,能够运用罗列法和计数法比较集合中元素的数量。
第五章幼儿感知集合的发展与教育(课堂PPT)
可知,感知集合教育可以组织什么活动?
13
幼儿感知集合的教育
活动包括 (1)分类活动(特征分类、包含关系) (2)区分“1”和“许多”的活动(包含关系) (3)比较两组物体相等与不等的活动(对应)
下面我们依次讲解这三种活动
14
活动1——分类教学
• 分分类类的:定把义具:有把相物同体特分征成的各事具物共归同并属在性一的起几。组。
分类后每一组物体都是一个集合。
• 意义 1.分类促使儿童感知集合并体验集合的包含关系 2.分类是计数的必要前提,是儿童形成数概念的基
础
例如,让儿童在积木堆中取4块红积木
3.分类能促进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
分类时,儿童经历了分析与综合两个过程
15
感知集合的教育活动——分类教学
• 几种分类形式 1.按物体名称分类。即把相同名称的物体放在一起
。(娃娃、书) 2.按物体外部特征分类。即按物体的颜色、形状分
类。 3.按物体量的差异分类。即按物体大小、长短、粗
细、厚薄、宽窄、轻重等分类。 4.按物体数量分类。即按3个、4个……分类。
5.按物体的用途分类。如按吃、穿、用等分类或生 活用品、学习用品等分类。
16
• 分类形式 6.按物体材料分类。即塑料、木制品、布制品等分
指对一组物体不能精确的 说出它的数量,
只能辨别它们是多是少。
(二)集合概念的发展是儿童数概念形成的必要的 感性基础
儿童计数和获得最初数概念的基础是能准确感知集合中的 每一个元素,会用对应的方法比较集合中的元素。
7
幼儿感知集合的意义(4点)
(三)感知集合的包含关系有助于幼儿理解数的组 成与数的加减运算
19
分类盒
分类底板 • 底板类的操作材料,经常可以利用鞋盒、厚纸板、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教育
一、分类教育
(四)分类教育的步骤
1、让儿童明确分类对象。 2、向儿童说明分类的标准和要求。 3、教师示范,引导儿童操作如何归 类。 4、根据教师指令操作分类,进一步 感知理解分类。 5、提高分类的层次和维度,促进儿 童深入理解分类。
一、分类教育
(五)分类教育的方法
1、观察法 2、讲解演示法 3、操作法 4、游戏法 5、其它方法
如上例就可以表示为{大于5,小 于10的自然数} 3、韦恩图
韦恩图就是将集合的元素用一条封 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集合的方法。
二 集合的相关概念
(三)集合的关系
两个集合之间有包含与相等两种 关系。
1、包含关系: 如果集合A的元素都是另一个集合 B的元素,则称集合A包含于集合B, 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例如{小汽车 }是{汽车}的子集。子集概念体现 的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儿童通过一一对应理解等价集合 (即两个集合的元素数相同)的认知 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儿还不能把一个集 合中的物体与另一个集合中物体配对 ,他们在比较集合元素多少时,根据 的是集合占据的空间或长度来判断集 合的的“大小”,而不是集合元素的 多少。
三、 感知两个集合的关系
第二阶段,儿童能够把一个集合中 的物体与另一个集合中物体配对。但 还未真正理解集合元素的数量是相等 的。
二 集合的相关概念
(一) 集合的元素和种类 (二) 集合的表示方法
1、列举法 列举法是将集合的元素一一列举
出来,写在大 括号里的一种方法, 如“大于5,小于10的自然数集合”可 以表示为:{6,7,8,9}。 2、描述法
描述法是把集合的元素的共同属 性用语言描述出来的,写在大括号的 一种方法。
二 集合的相关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幼儿感知集合的教育
教学目标 1. 熟悉有关集合概念,掌握幼儿感知集合教育
内容与要求。 2. 掌握幼儿数学教育中有关物体分类、区分
“1”和“许多”、两组物体相等与不相等活动设计 与组织的理念与方法;明确设计的基本环节与指导 要点。
3. 能结合实际恰当地选择、设计与指导有关幼 儿集合概念的各类教育活动并大胆试教。
8
• 按照物体的材料分类
如:塑料玩具、小花片、塑料小碗、布娃娃、衣 服、帽子分类,该怎么分?
• 按照物体的数量来分类 • 按照事物的其他特征分类
例如:在很多娃娃的图片中,可按照娃娃的表情 归类;也可以根据其不同姿势进行归类;还可以 按照幼儿性别来分,
9
2. 按二维(或以上)特征分类
• 所谓二维特征,是指按照事物同时具备的 两种特征作为分类的标准.
2
教学重点 物体的分类、区分“1”和“许多”、比 较两组物体相等和不相等的教学。 教学方法 讲解法、演示法、操作法 教学时数:8课时
3
第1~2课时 教学目标
1. 熟悉有关集合概念,知道有关物体 分类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掌握分类活 动设计与组织的理念与方法。
2. 能结合实际恰当地选择、设计与指 导物体分类教育活动并大胆试教。
(4)启发幼儿思考探索如何进行分类。 (5)对不同年龄幼儿提出不同的分类干扰条
件,以逐步提高分类的难度。
23
如: (1) 小班:教幼儿按物体的颜色分类时,教师 可以供给幼儿形状相同、颜色不完全相同的物体
24
(2) 中班:教师可以供给幼儿大小,颜色不完全相同 的物体,要求幼儿能排除物体的大小的干扰,正确地 按物体的颜色分类。
一、学习分类 (一)什么是分类 是把相同的或具有共同特征(属性)的东西归并在
一起。 (二)幼儿常用的分类形式 分类在幼儿园小、中、大班都能开展,一般来说, 分类根据维度的不同有几种类型:
6
1. 按照事物的一维特征分类 • 按物体的名称分类。把相同名称的物体放在一
起。例如把图书放在一起,娃娃放在一起。
31
(二)认识“1”和“许多”的方法 1.让幼儿在观察比较中认识“1”和“许多” 让幼儿能正确认识1个物体和许多个物体,培 养细致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
(1)出示直观教具
32
(2)引导幼儿边观察边比较
知道哪个物体是一个,哪个物体是许多个,初步理 解“1”和“许多”都是表示物体的数量。 通常用提问的方式去引导 例:提问:“老师这里“有1个**?有许多个**?”” 等。
27
28
第3~4课时
二、认识“1”和“许多”
教学目标 1. 了解“1”和“许多”教育内容与目标。 2. 掌握“1”和“许多”活动设计与组织的
理念与方法;明确设计的基本环节与指导要点。 3. 能设计与指导“1”和“许多” 教育活动
并大胆试教。
29
解释概念
• “1”:自然数的基本单位,表示集 合中元素数量的基本单位
4
有关集合的概念: 集合:把一组对象(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看成一个 整体就形成一个集合。 元素:集合中的每一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子集:由集合中一部分元素组成的集合就是原来集 合的子集。
在幼儿数学教育中渗透集合教育,不仅为幼儿学数提供了准 备,而且也是幼儿形成数概念和学习加减运算的感性基础。
5
• 按照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分类
如:动物和一堆食物,如小兔子、熊猫、小鸡、 小狗;萝卜、竹叶、虫子、肉骨头怎么分?
7
• 按照物体量的差异分类
如:把皮球、书分类,该怎么分?
• 按照物体的外部特征分类 如:许多饼干分类,该怎么分?
• 按照物体的用途分类 如:牙刷、毛巾、茶杯、钢笔、铅笔、笔 记本、计算器、乒乓球、羽毛球、篮球、 足球、跳绳分类,该怎么分?
21
(3)按范例或口头指示进行分类
按范例分类:在和幼儿共同观察物体的基础上, 先由教师拿出一个物品作为范例,让幼儿学习从 一堆物品中把和教师的范例一样的物品都拿出来 (或放在一个小盒子里)。继而可出示两个不同 的物品作为范例,请幼儿将一堆物品分别归类。
22
按教师的口头指示分类:由教师说出物体的名称 或特征,请小朋友将物体分类。如“请小朋友把 苹果放在红色的盒子里,把香蕉放在绿色的盒子 里”等。
中 按照量的差异分类; 在操作中会用“合起 班 按照数量分类(5个以内)来”、“分开”、“分
成”等。
大 按照两个特征分类; 班 自定标准进行自由分类
在初步理解“集”与 “子集”的关系中分类, 会表达分类的原因
20
(四)学习分类的方法
1.操作
(1)让幼儿感知和辨认分类对象的名称、特征和差 异。
(2)说明要求和分类的含义。 进行分类时应向幼儿清楚地讲明按什么要求分类, 同时要使幼儿理解“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的含 义。这样才能使幼儿在行动上正确分类。
6
6
5 6
14
按点数分:
15
按数字分:
66
55
6 6
66 656
55 6
65
5
5 5
65656 5
16
17
18
(三)学习分类的教育目标
19
分类目 标
分类要求
小 按照某一外部特征分类 根据示范和口头指示分
班 按照量的差异分类(4个 类;
以内)
学用“一样”、“不一
样”、“放在一起”和
“都是”
• “许多”:表示两个以上元素的集 合
• “1”和“许多”的关系:即元素与 集合的关系,是小班学数前的教学 内容之一。
30
(一)认识“1”和“许多”的教育目标 1.能区别“1”个物体和“许多”物体。 2.理解“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许 多”可以分成“1个”“1个”……;“1 个”“1个”……合起来是“许多”。) 3.学会在生活中正确运用“1”和“许多”词 汇。
25
(3) 大班:教师可以给幼儿一些大小、形状 不同,颜色也不完全相同(包括混合色)的物 体,要求幼儿能排除物体的大小、形状的干 扰,正确地按物体的颜色(包括混合色)进行 分类。
26
2 .游戏 游戏对幼儿学习分类也是十分有效的,尤 其对于小班幼儿,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 动,可以激发幼儿对分类的兴趣,又可以 训练幼儿迅速、敏捷的分类能力。 如“分豆豆”游戏。
• 如:对皮球进行分类时,需要幼儿同时考 虑颜色和大小两种特征,把红的大的球归 并在一起,把红的小的球归并在一起,把 蓝色的大的球归并在一起,把蓝色的小的 球归并在一起,使归并在一起的球,既有 颜色方面的相同,又有大小方面的相同。
10
这些蝴蝶有什么不一样?
11
按大小分:
12
按颜色分:
13
5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