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学前儿童的心理卫生
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与辅导自考重点
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与辅导自考重点一、学前儿童心理特点1. 幼儿期的心理发育特点:幼儿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此时儿童的个性特征开始显现,情感、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也在逐步形成。
2. 幼儿期的心理问题:学龄前儿童有时会出现逆反、焦虑、紧张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
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1.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幼儿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恐惧、焦虑、抑郁等,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儿童的行为和学习。
2.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幼儿期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辅导和干预,可能会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三、学前儿童心理辅导的重要性1. 学前儿童心理辅导的定义:学前儿童心理辅导是指针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干预和辅导,帮助儿童克服心理问题,促进其健康成长。
2. 学前儿童心理辅导的意义:学前儿童心理辅导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儿童建立积极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四、学前儿童心理辅导的方法1. 学前儿童心理辅导的常用方法:学前儿童心理辅导可以采用游戏治疗、儿童艺术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等多种方法,以帮助儿童解决心理问题。
2. 学前儿童心理辅导的实施技巧:进行学前儿童心理辅导时,需要注意因材施教,倾听儿童的心声,不断调整辅导方法,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五、学前儿童心理辅导的策略1. 学前儿童心理辅导的重点:在进行学前儿童心理辅导时,需要重点关注儿童的情感和认知特点,从而有效地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
2. 学前儿童心理辅导的策略:可以通过亲子互动、情绪管理、社交技能培养等多种策略来进行学前儿童心理辅导,帮助儿童实现心理健康。
六、学前儿童心理辅导的实施原则1. 学前儿童心理辅导的原则:学前儿童心理辅导需要遵循激励性、综合性、针对性、个性化等原则,以确保辅导工作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2. 学前儿童心理辅导的实施原则:在实施学前儿童心理辅导时,需要与家长、教师等相关人员密切合作,建立完善的辅导体系,共同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
幼儿心里卫生常识
幼儿心理卫生常识什么是幼儿心理卫生?幼儿心理卫生,指的是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预防和处理幼儿心理问题的一系列措施。
幼儿心理卫生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幼儿心理问题的表现幼儿心理问题会表现出许多不同的形式,家长和教师应该留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1.行为异常:幼儿可能变得过于冲动、焦虑或内向,并且表现出刻板行为模式。
2.情绪波动:幼儿可能经常处于情绪不稳定的状态,容易情绪失控,或者长期处于低落或消沉的情绪中。
3.社交问题:幼儿可能出现与同伴或成人的交往问题,无法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
4.睡眠问题:幼儿可能出现睡眠障碍,如夜惊、噩梦等,或者无法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
如何维护幼儿心理卫生?确保幼儿的心理卫生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以下是一些有效的维护方法:1.提供稳定的环境:为幼儿提供一个稳定、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使他们感到安全和宁静。
以及提供积极的学习和社交环境,使他们感到受到尊重和关注。
2.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幼儿保持密切的亲子关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
同时,教育幼儿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并有效解决问题。
3.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为幼儿提供规律的饮食和睡眠时间,保证充足的休息和营养。
鼓励他们参与适合年龄的户外活动,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
4.了解幼儿的发展:关注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根据他们的需求和发展阶段提供合适的支持和帮助。
5.多种活动的选择: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和游戏环境,鼓励幼儿参与各种有益的活动,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社交能力。
总结幼儿心理卫生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通过给予幼儿良好的环境和关爱,以及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帮助,我们可以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让他们更好地成长和学习。
家长和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幼儿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的心理问题,创造一个积极、阳光的成长环境。
学前卫生学第二章__学前儿童的心理卫生
第二章学前儿童的心理卫生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概述一、什么是心理健康1946年,第三次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在我国,人们一般认为:心理健康是人们对环境的一种高效而愉快的适应状态,是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的状态。
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1.智力发展正常2.情绪稳定,情绪反应适度3.乐于与人交往,人际关系融洽4.行为统一和协调5.性格特征良好(三)影响婴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1. 生理因素⑴遗传因素⑵先天的非遗传因素⑶后天的脑损伤⑷体内生化指标改变2.心理因素⑴个性特征:“难养型”和“易养型”⑵心理冲突⑶情绪、情感⑷自我意识3.社会因素⑴家庭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家长的教育态度与方式;家长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⑵托幼机构幼儿园环境因素;幼儿教师因素⑶社会(四)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的措施1.改善环境2.开展心理咨询3.加强保健措施,促进健康4.对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节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障碍及预防⏹心理障碍是心理活动中出现的轻度创伤,是在特定情境和特定时间条件下由不良刺激引起的心理异常现象。
心理障碍属于正常心理活动中暂时性的局部异常状态。
如果长期持续的心理障碍得不到适当的调适,不能从中解脱出来,易导致精神疾病的产生。
⏹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障碍多表现为情绪障碍、语言障碍、睡眠障碍等。
一、情绪障碍1、儿童焦虑症儿童焦虑症是在儿童时期发生的一种以恐惧与不安为主的情绪体验,常伴有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异常,这种恐惧与不安无具体的指向性,但总觉得要有不详的事发生,有如大祸临头一般惶惶不安。
它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情绪障碍。
(1)表现焦虑儿童表现为不安、烦躁、不愉快、胆小、害怕,对环境变化敏感。
当焦虑症发作时,幼儿表现为过度烦躁,焦虑不安,伴睡眠不好,做恶梦,讲梦话,食欲不振,心跳加速,气促,大量出汗,尿频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
第二章:第三节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心理因素
(二)自我意识的三个方面
自我 认识
自我 意识
自我 意识 自我 评价
1.自我认识
(1)通过研究自我认识、防御性行为和行为适应三者之间的关系, 得出以下结论: ①凡是被试的自我意识与其本身的实际情况愈相接受,他所表现的知觉 防御现象愈少。 ②凡是被试的自我意识与其本身的实际情况愈相接受,他的行为适应愈 良好。 ③凡是被试的行为适应愈良好,他所表现的防御性现象愈少。 (2)学前儿童认识自己的途径: ①根据成人的评价和态度认识自己。 ②在与他人的比较和交往中认识自己。 ③在分析自己的行为结果中认识自己。 当儿童对自己的人士被歪曲时,就会影响他们的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观。
3.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的发展必须体现在自我调节方面,个体不仅要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 己,还要根据环境的作用促进原有的心理状态发生变化并有创新,以适应和改造 外界环境的变化。 有了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又善于在各种动机冲突或挫折情境中调 整自己的活动、情感态度和动作行为,这样的学前儿童才能逐渐形成良好的个 性,保持心理的健康。
2.罗杰斯的观点 (1)自我概念包括个体的知觉、意见、态度、价值观等,它是主
观的,个体对自身的认识未必与自己的客观情况向符合。 (2)个体时时都以自我概念作为评价自己处事待人的经验,如若 经验与自我概念不符,就会产生焦虑和情绪困扰。 (3)自我概念和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差异代表了个人心理适应的一 个指标,两者越接近,个体的适应就越好,心里就越健康。
(3)对挫折的适应和调整 ①减轻动机冲突或挫折带来的
困扰和不安。 ②使人达到自我完善、自我实 现的境界。 ③主体对环境的改造,克服不 利因素。 ④正视现实,承认挫折,以积 极的态度迎接新的挫折。
二、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
学前儿童常见心理卫生问题
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听话,用恐吓的方式让 不听话的孩子就范
学前儿童会因特殊刺激而产生恐惧感,甚至 会因条件反射而加重这种恐惧
学前儿童会通过观察或模仿别人的言行而产 生恐惧心理。
鼓励学前儿童观察分析各种自然现象,懂得一些粗浅的知 识和道理
矫治
要耐心引导,家长处事不惊,就能让孩子模仿家长的行 为,克服恐惧
原因
防治措施
第 15 页
学前儿童经常会出现暴怒发作,往往是因为他每 一次发作后,要求都会得到满足。家长的妥协让他觉 得哭闹等行为可以“要挟”家长,因此这就强化了他 的暴怒发作行为。
不可过分宠溺孩子,教会孩子合理宣泄不良情绪 对于孩子的一些合理要求要适当满足 尽量避免可能诱发学前儿童暴怒发作的情绪和场合 对于暴怒发作的孩子,在第一次出现时家长就不要
不同年龄段的学前儿童的恐惧对象
年龄/月
0~6个月 6~9个月
1岁 2岁 3岁 4岁 5岁 6岁
恐惧对象
巨声、身体突然失去支持等 陌生人、新奇的刺激(如面具等)、高度等 陌生人、与亲人分离等 小动物、听觉刺激(如火车、雷鸣等)、想象中的东西等 强盗、空间上的刺激(如巨大的正在逼近的物体)、视觉刺激、动物、黑暗等 独处、强盗、听觉刺激、黑暗、野生动物、父母在晚上离开家、视觉刺激、具体的刺激(如受伤、 跌倒)等 黑暗、听觉刺激、鬼、女巫、有人在床下等 自然灾害(如火灾、洪水、地震)、失败和批评、轻度的损伤等
第 11 页
原因
预防
儿童焦虑症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遗传、家庭环 境和个性等。
矫治
对已出现轻度焦虑症状的学前儿童,弄清其 患病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对于严重的焦虑症患儿,要咨询心理医生进 行心理治疗
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电子书
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电子书
第一章:学前儿童卫生重要性
学前儿童的健康与卫生是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
幼儿期是儿童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卫生保健对其影响深远,而建立正确的卫生习惯和保健意识则至关重要。
第二章:学前儿童卫生常见问题
1.常见疾病:掌握儿童常见疾病的症状和预防方法,
及时干预和治疗。
2.饮食营养:学习如何合理搭配儿童的饮食,确保其
获得足够的营养。
3.疫苗接种:了解学前儿童需要接种的疫苗种类和时
间安排,提高免疫能力。
第三章:学前儿童儿童卫生与保健实操
1.日常卫生:如何正确洗手、刷牙、洗澡等日常卫生
习惯的培养。
2.安全防护:学习防止儿童意外伤害的方法,如何避
免烫伤、摔伤等事故。
第四章:学前儿童心理健康与卫生
1.心理健康重要性: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对其成长
的重要性,学习如何关注和保护其心理健康。
2.情绪管理:帮助学前儿童学会认识、表达和调节情
绪,建立积极的情绪管理能力。
结语
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是每位家长和教育者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
只有注重学前儿童的卫生与保健,才能保障他们健康、
快乐地成长。
希望这本电子书可以帮助更多人了解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知识,共同促进学前儿童的健康成长。
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与辅导
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与辅导1. 了解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就像是一个小小的花园,五彩缤纷、活力四射。
他们的情感和认知能力正在快速成长,简直就像是春天里绽放的花朵,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时而开心,时而烦恼,甚至还会突然来个小暴走,真让人哭笑不得。
你想想,孩子们就像是在一场无尽的冒险中探索世界,他们的好奇心旺盛得不得了,常常会问一些让大人也觉得困惑的问题:“为什么天是蓝色的?”“蚂蚁为什么不穿鞋子?”这时,我们大人可得耐心点,别让孩子们的求知欲被冷水浇灭了。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的自我意识也开始萌芽,他们慢慢意识到自己和别人的不同,开始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可有时,他们的情感就像调皮的小精灵,捉摸不定,让父母和老师有点措手不及。
比如,一会儿在玩具堆里开心得像个小太阳,下一秒却因为小朋友抢了他的玩具,眼泪就哗啦啦地掉下来,哭得跟个小猪似的。
这时候,我们得给他们一些情感上的支持,告诉他们,没事儿,哭一哭就好,咱们一块儿想想办法。
2. 心理卫生的重要性心理卫生对于学前儿童就像是身体健康一样重要,不能掉以轻心。
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心理的健康发展会直接影响他们的社交能力、学习能力,甚至将来的心理素质。
试想一下,如果孩子在小的时候就能学会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那将来在面对挫折时就能更加从容不迫,简直是受益终身啊!所以,心理辅导就像是给孩子们打上了心理的“安全绳”,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至于摔得很疼。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和老师要多留心孩子们的情绪变化。
比如,看到他们脸上挂着小小的愁眉苦脸,咱们可以轻声问问:“宝贝,是不是哪里不开心呀?”有时候,孩子们就是需要一个出口,把心里的小秘密说出来,哪怕只是说说“我今天不想上幼儿园”,也能让他们心里舒服很多。
别小看这些小对话,长期下来,孩子们就能建立起健康的心理沟通能力。
3. 心理辅导的技巧那么,怎样进行心理辅导呢?这里有几个小技巧,大家可以参考一下哦!首先,最重要的是倾听。
幼儿卫生学教学大纲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学前儿童卫生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420204总学时数:54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学前卫生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也是一门专业基础课。
它研究学前儿童的机体与其生活和学习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促进学前儿童健康成长的卫生要求和卫生措施的制定。
《学前卫生学》是预防医学和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通过学习《学前卫生学》,学生应全面掌握学前儿童解剖生理特点以及身体发展的规律,系统了解学前儿童常见心理卫生问题及教育对策,掌握营养学基础知识,了解托幼机构的膳食管理,熟悉教育环境创设及教育过程中的卫生要求,了解学前儿童常见疾病的有关知识及基本急救措施,能够对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进行科学的评价。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绪论(1课时)一.学前儿童卫生学的研究对象二.学前儿童卫生学的研究内容三.学前儿童卫生学的研究方法第一章学前儿童生理卫生(12课时)第一节学前儿童生理发育特点及卫生要求一.学前儿童运动系统的发育及卫生要求二.学前儿童呼吸系统的发育及卫生要求三.学前儿童循环系统的发育及卫生要求四.学前儿童消化系统的发育及卫生要求五.学前儿童泌尿系统的发育及卫生要求六.学前儿童皮肤的发育及卫生要求七.学前儿童内分泌系统的发育及卫生要求八.学前儿童免疫系统的发育及卫生要求九.学前儿童神经系统的发育及卫生要求十.学前儿童感觉器官的发育及卫生要求第二节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一.基本概念:生长、发育、成熟二.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主要规律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卫生(8课时)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卫生概述一.G.W.BEERS与现代心理卫生二.学前儿童心理卫生的目标三.学前儿童心理卫生的特征第二节学前儿童常见心理卫生问题一.学前儿童常见情绪问题二.学前儿童常见行为问题第三章学前儿童营养卫生(8课时)第一节营养基础知识一.基本概念:营养/营养素、需要量/供给量二.学前儿童的热量需求三.产能营养素四.非产能营养素第二节婴儿喂养(0-1岁)一.母乳喂养二.混合喂养及人工喂养三.乳儿辅助食品的添加第三节幼儿膳食(1-6岁)一.幼儿膳食特点二.幼儿膳食配制原则三.幼儿饮食卫生第四节托幼机构膳食管理一.托幼机构膳食管理要求二.托幼机构食谱拟订与审核三.营养软件介绍(膳食调查与分析)第四章学前儿童生活与教育过程卫生(5课时)第一节教育过程的卫生原理一.学习的生理机制二.大脑皮层的活动规律三.学前儿童大脑皮层的活动特点第二节托幼机构生活制度的卫生一.制订托幼机构生活制度的卫生原则二.托幼机构生活制度的卫生要求第三节学前儿童体育锻炼的卫生一.科学的锻炼对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促进作用二.学前儿童体育锻炼的卫生原则及卫生要求第四节特殊儿童生活与教育过程卫生一.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二.特殊儿童生活制度的卫生要求第五章托幼机构建筑与设备卫生(8课时)第一节托幼机构建筑卫生一.托儿所、幼儿园的规划二.园(所)内布局及各室配置三.室内采光及照明四.室内通风及采暖第二节托幼机构设备卫生一.园(所)家具的卫生二.教具、文具及玩具的卫生三.体育设备的卫生第六章学前儿童疾病及其预防(12课时)第一节学前儿童常见病及其预防一.学前儿童常见病的一般检查二.学前儿童常见病及其预防三.成人期疾病的早期预防第二节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一.有关传染病的基础知识二.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第三节常用护理技术与急救技术一.常用护理技术二.常用急救技术三、教学方法:讲授、讨论、见习、操作。
(复习题)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与辅导
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与辅导练习题11、心理健康的概念:现在,人们更多地从广义的、积极的意义上去认识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指的就是保护和增进人的心理健康、寻找对心理产生有害作用的根源,增进人的(心理效能)及(适应、改造社会)的能力。
2、从广义的意义上去认识,心理健康就与教育发声了秘密的联系。
从(保育和教育)的立场出发,对儿童的行为进行(塑造及指导),对儿童的不良行为进行矫治,注重培养儿童健全的个性,促进儿童(体、智、德、美)等几方面和谐发展,这是心理健康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
3、狭义心理健康,(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1948)年在宪章中指出:“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康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
”4、狭义心理健康,1978年,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发表(阿拉木图宣言)提出:健康是基本人权,达到尽可能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最为重要的社会性目标。
5、1908年5月,由(比尔斯)发起,在美国康涅狄克州成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康涅狄克州心理健康协会)。
6、1930年5月5日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心理健康大会)。
7、1936年4月,我国在南京发起了“中国心理健康协会”。
8、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包括:(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或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
9、托幼机构中常见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包括:学前儿童心的(精神压力)、与(神经性习惯)有关的心理健康问题、与(情绪)有关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品行)有关的心理健康问题与(语言)有关的心理健康问题。
10、学前儿童心理健康评估的主要方法包括:(谈话法)、(观察法)、(筛选检查法)、(标准智力测试)、(人格测验法)、(问卷法)。
11、对学前特殊儿童“家庭需求”评估的“准备”方法包括:进行(家长会)、进行(家庭辅导)、进行(家访谈)、(让父母参与课堂学习)、(关注家长普遍关心的问题)例如:教养问题、家庭维持问题、沟通问题、休闲活动。
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与辅导1
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与辅导1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与辅导简答一、对儿童基本问题进行心理辅导的时机?P2181、儿童的个体外在冲突较强烈时。
2、儿童的个体内在冲突较强烈时。
3、自我意识产生模糊时。
4、对环境缺乏认识时。
5、缺乏生活和学习技巧时。
二、举例说明对儿童进行正面抚慰的方法和意义?P177正面的抚慰常通过互补性沟通来实现,可以通过语言表达情感和欣赏,或者可以给予赞美及正面的反馈。
这些反馈可以是身体方面的,也可以是明显易懂的手势或者眼光。
积极倾听是一个人能给予另外一个人最好的一种抚慰。
正面的抚慰能促进儿童产生“我行----你也行”的生活地位的感受,而这种感受是最利于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
三、简述儿童生命风格的含义?P157所谓“生命风格”指的是个体不断前进达到目标时的一种特有的方式和习惯反应。
生命风格的分析包括个体在遇到挫折时的习惯反应、个体对责任的习惯反应以及个体在面对需要主动出击的情景时的反应。
个体风格是环境和遗传之间的互动产生的。
四、简述儿童辅导与心理治疗的区别?(论述也有)P1141、心理辅导与心理治疗的服务对象不同首先,对服务对象的称呼不同。
在心理辅导中,把心理辅导的对象成为“来访者”,而在心理治疗中,把治疗的对象成为“患者”。
其次,服务对象的程度不同。
接受心理到的“来访者”,一般所受的困扰较轻,所受到的心理干扰面积较小,持续时间较短。
接受心理治疗的“患者”,所受的困扰较严重,所受到的心理干扰面积较广,持续时间也较长。
最后,服务对象的来源不同。
接受心理辅导的“来访者”一般出自自愿而接受心理治疗的“患者”一般是由家长或者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异常情况,在接受专门的诊断之后才被列为接受心理治疗的对象。
2、心理辅导与心理治疗的关系不同首先,表现在辅导者和来访者之间的关系不同。
在心理辅导中,辅导者与“来访者”是一种帮助与被帮助的关系,而心理治疗中是治疗师与“患者”治疗者与接受治疗者的关系。
其次,表现在实施内容的关系不同。
学前卫生学-学前儿童心理卫生
2、治疗
• 幼儿语言发育迟缓在治疗上主要采用神经营养治疗,促进大脑发育,完
善语言功能。 • 另外,情境——言语训练可有效开发语言功能。
三、睡眠障碍
• (一)夜惊 • 夜惊症常见于2-5岁儿童,一般在入睡后半小时左右发作,表现为突然惊叫、 哭闹、惊恐表情、手足乱动、呼吸急促、心跳增快、出汗、瞳孔散大。 • 每次夜惊发作可持续1-10分钟,发作过后再入睡,醒后完全遗忘。一般随 着年龄增长,夜惊可自行消失。
慢就会好的。
2、预 防
• (1)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注意睡眠卫生
• (2)解除孩子的心理压力,不惊吓孩子 • (3)白天适度控制孩子的活动量 • (4)预防和治疗躯体疾病
(二)梦魇
梦魇是指睡眠过程中出现恶梦,梦中见到 可怕的景象或遇到可怕的事情,如被猛兽 追赶,突然跌落悬崖等,因而呼叫呻吟, 突然惊醒,醒后仍有短暂的意识模糊、情 绪紧张、心悸、面色苍白或出冷汗等。
2、 矫正
• • 口吃治疗有其时间性,最佳治疗时期应在6岁之前。 (1)要让孩子放松,必要时可以给孩子服用一些安定类、抗焦虑类、抗 抑郁类等药物来配合治疗。 • (2)要注意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对孩子进行行为训练 。 • (3)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二)语言发育迟缓
• 语言发育迟缓是指小儿两岁时尚不能说单字,或至3岁时尚不能说短语。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概述
•
•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1946年,第三次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心理健康是指在 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 发展成最佳状态”。
第二章-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讲解:XX
7
(二) 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三维度
生物维度包括遗传因素、体质状况、神 经类型、生理生化和免疫特征等;
心理维度包括认知、情感、人格特征、 行为习惯、个体生活经验、价值观和信 念等;
社会文化维度包括政治制度、社会文化、 经济状况、人际关系、社会地位和教育 等。
2021/3/10
讲解:XX
2021/3/10
讲解:XX
5
(二)布鲁纳的健康公式
布鲁姆提出了一个决定个体或群体健康状态的公 式:HS=f (E+AcHs+B+LS) HS(Health Status)指的 是“健康状态”,“f”是一个函数, E (Environment)表示环境,B(Biological Factors) 表示生物学因素,LS(Life Style)表示生活方式, AcHs(Accessibility to Health Service)表示保健设 施的易获得性。布鲁姆将影响健康的因素归纳为
2021/3/10
讲解:XX
13
(一)营养不良的影响
相关研究人员指出,胎儿期“低 营养最初的正装是心理障碍,这 些儿童入学之后,表现出失去好 奇心和探索心理”,这些“营养 不良的儿童智力测验成绩都较 差”。
2021/3/10
讲解:XX
14
(二)患病或者用药不慎的影响
用药不慎可能会导致胎儿畸形、 出生后发育迟缓、智力障碍等等。
是个体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 方面有效的与其他个体、群体、 社会以及环境交互作用的能力, 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达到更高 级的技能状态的方向。
2021/3/10
讲解:XX
4
一、影响健康的理论模型
(一)霍门的生态模型 霍门将理想的健康看做遗传、环境、自身
学前儿童心理卫生
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概述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概念一、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广义和狭义。
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演变,提倡心理健康一般以是1792年皮耐尔提出的废除对精神病人的约束为历史起,以及中国与国外有关心理健康的概念的由来及历史发展。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特征一、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判断标准:心理健康的特征和统计学、病理学、理想状态及适应过程的标准。
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志:智力发展正常;情绪反应适度;人际关系融洽;行为统一协调;性格特征良好。
第三节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意义和内容一、学前儿童心理保健的意义:培养健全的人格,增进和维护健康的心理,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发挥学前儿童的更大心理效能。
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内容:改善家庭,托幼机构和社会的环境、对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前儿童进行指导,心理辅导和治疗和一般的心理健康措施。
二、考核知识点1.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内涵。
2.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概念的由来及发展。
3.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意义和内容。
4.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判断标准。
5.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志。
三、本章思考题1.心理健康的判断标准有哪些?2.反应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常用指标有哪些?3.如何从儿童的情绪来判断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4.如何理解健康与疾病的关系?第二章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第一节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一、影响健康的理论模式(霍门的生态模型,布鲁纳的健康公式),从注重生理原因到注重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二、心理健康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以系统论观点揭示各种因素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所产生的影响。
第二节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生物学因素一、遗传因素(直接遗传,间接遗传和轻微遗传),遗传基因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二、先天素质,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遗传基因和胎儿发育过程中环境的相互作用结果(营养不良,患病或用药不慎和情绪状态的影响)。
三、机体损伤或疾病,机体、特别是脑的损伤或疾病是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
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卫生工作的内容
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卫生工作的内容学前儿童心理卫生工作是指为了促进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帮助的一项工作。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儿童健康的重视,学前儿童心理卫生工作逐渐受到关注和重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前儿童心理卫生工作的内容进行简述。
一、心理健康评估与筛查学前儿童心理卫生工作的第一步是进行心理健康评估与筛查。
通过对学前儿童进行心理健康评估,可以及早发现并诊断出潜在的心理问题,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评估内容可以包括儿童的情绪状态、社交能力、认知发展、行为问题等方面的调查和观察。
二、心理干预与辅导针对评估中发现的心理问题,学前儿童心理卫生工作者需要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与辅导。
通过与学前儿童及其家长的沟通与交流,制定个体化的干预计划,帮助儿童克服心理困扰,提高自我调适能力。
常见的心理干预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游戏疗法、艺术疗法等,旨在提升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心理教育与培训学前儿童心理卫生工作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心理教育与培训。
通过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和培训课程,向学前儿童、家长和教师传授有关儿童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能力。
心理教育与培训可以包括情绪管理、人际交往、自我认知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帮助学前儿童建立积极健康的心理模式。
四、心理支持与咨询服务学前儿童心理卫生工作者还需要提供心理支持与咨询服务。
学前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扰,他们需要有人倾听和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心理支持与咨询服务可以包括个体咨询、家庭咨询、团体辅导等形式,旨在为学前儿童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疏导。
五、心理健康促进与宣传学前儿童心理卫生工作还包括心理健康促进与宣传。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和推广工作,向社会大众普及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知识,提高社会对学前儿童心理卫生工作的关注度和重视程度。
心理健康促进与宣传的内容可以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宣传册发放、媒体报道等,旨在为学前儿童提供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
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与辅导
服各种障碍。1965年经济机会办公室发起了为期8周的夏 筛选只提供对儿童的粗略的评价,发现儿童是否存在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而不能作结论性的诊断,
通过与儿童和与儿童熟悉的人的谈话,获取有关儿童心理发育和行为表现的信息,从而初步估计儿童心理发育的水平。
日活动项目——早期开端,向低收入家庭的幼儿提供综 阿德勒相当强调个体的独特性以及个体的生命风格,他把自己的理论称为“个体心理学”
代币强化: 后援强化物
合性服务以满足他们情感、社会性、健康、营养和心理需 个人变量可以调节对压力的反应,也即压力随个体的不同而不同。
知道无意识的主要方法有:自由联想法和催眠法。
(第2五)章激发学要儿前童儿。自童愿主自接要受 心1辅理9导健9的康4愿问望题年的矫始正 开始扩展到低收入家庭的孕妇和有婴儿、 学步儿的家庭,现在每年约有751,000名幼儿和及其家庭 是儿童注意力缺乏、活动过多、冲动性和延迟满足困难等一系列心理行为问题的总称,它是儿童期最常见、最复杂的心理与行为障碍
随着对健康概念认识的深入,人们认识学前儿童心理健 康应由生物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第二章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每个个体都有他独特的生命风格,它是一套行为模式,若没有处在干扰,个体的生命风格很少会改变。
心理防御性行为: 第四章 托幼机构中常见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
适应性儿童说:我做得好
4、对梦进行分析
第一章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概述
第五章 学前儿童主要心理健康
早期开端计划: *负强化不同于惩罚 (正强化、负强化)
冲动的儿童:很容易兴奋、冲动,一般活动过度,他们的行为朝向于权威人物或同伴。 第三章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评估
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指导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指导一、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指导的一般问题(一)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指导的意义学前儿童中的问题有程度区分,有的只是情绪和行为上的偏异,或表现为行为的某些特征方面的问题。
这类行为在一定的发育阶段出现,属于正常现象,只有当它表现过分突出或者在不适宜出现的发育阶段出现时,才被认为是问题行为,与心理疾病一般没有特殊关系。
学前儿童的问题行为不仅有可能阻碍其正常的心理发育和发展,影响学前儿童的生活和学习,而且也有可能是成人期心理障碍和社会适应不良的先兆。
应为儿童创造融洽、和谐的心理环境,注重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及早帮助儿童矫治不良的行为,这样儿童一些行为上的偏差会得到矫正,或者完全消失,或者即使终身保留也不会引起其他行为方面的问题。
幼儿园教育也存在不足,在引导幼儿行为上,教师对幼儿的过失性行为往往采用比较简单的方法,很少作具体细致的分析,常把它一概归为思想品德问题,极少进行心理学上的分析研究,矫正技术、技能也十分贫乏,往往采用否定性词语来矫正幼儿的言行,采用批评、惩罚的方式来对待幼儿,从反面对幼儿进行限制和干涉较多,正面教育和引导不够。
(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指导的概念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指导:是指教师或教育工作者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前儿童以有针对性的帮助,引导其形成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指导的含义:一方面,教育者要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维护和促进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另一方面,教育者要及早发现异常发展的儿童及问题行为,并在可能情况下给予适当的矫治。
(三)实施心理健康指导的注意要点1.指导的主要对象是正常儿童2.指导需要专业知识技能3.指导需要和谐民主的环境4.指导要有自己独特的目标5.指导的形式灵活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指导的目标心理健康指导的目标有一般目标和特殊目标:一般目标:与幼儿教育的目是一致的,即是要促成幼儿教育目标的实现。
特殊目标:1.积极的情绪特征;2.良好的意志特征;3.对现实(包括社会、集体、他人、自己)的良好态度特征;4.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设置层次目标1.快乐向群小班:高高兴兴上幼儿园;不纠缠成人,离开父母不哭;遇到不高兴的事不生气、不哭闹;愿意与小朋友一起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学前儿童的心理卫生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概述一、什么是心理健康1946年,第三次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在我国,人们一般认为:心理健康是人们对环境的一种高效而愉快的适应状态,是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的状态。
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1.智力发展正常2.情绪稳定,情绪反应适度3.乐于与人交往,人际关系融洽4.行为统一和协调5.性格特征良好(三)影响婴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1. 生理因素⑴遗传因素⑵先天的非遗传因素⑶后天的脑损伤⑷体内生化指标改变2.心理因素⑴个性特征:“难养型”和“易养型”⑵心理冲突⑶情绪、情感⑷自我意识3.社会因素⑴家庭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家长的教育态度与方式;家长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⑵托幼机构幼儿园环境因素;幼儿教师因素⑶社会(四)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的措施1.改善环境2.开展心理咨询3.加强保健措施,促进健康4.对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节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障碍及预防⏹心理障碍是心理活动中出现的轻度创伤,是在特定情境和特定时间条件下由不良刺激引起的心理异常现象。
心理障碍属于正常心理活动中暂时性的局部异常状态。
如果长期持续的心理障碍得不到适当的调适,不能从中解脱出来,易导致精神疾病的产生。
⏹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障碍多表现为情绪障碍、语言障碍、睡眠障碍等。
一、情绪障碍1、儿童焦虑症儿童焦虑症是在儿童时期发生的一种以恐惧与不安为主的情绪体验,常伴有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异常,这种恐惧与不安无具体的指向性,但总觉得要有不详的事发生,有如大祸临头一般惶惶不安。
它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情绪障碍。
(1)表现焦虑儿童表现为不安、烦躁、不愉快、胆小、害怕,对环境变化敏感。
当焦虑症发作时,幼儿表现为过度烦躁,焦虑不安,伴睡眠不好,做恶梦,讲梦话,食欲不振,心跳加速,气促,大量出汗,尿频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
幼儿夜间往往不敢单独睡,怕黑暗,常需要妈妈陪伴,常伴夜间遗尿。
这类儿童常常因学习成绩差,对陌生环境反应敏感,而担心害怕,甚至恐慌不安,哭闹不停,对别人的看法非常敏感,常常担心被别人嘲笑,对尚未发生的情况,表现过分的关注,并伴有无根据的烦恼。
对日常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显得过分焦虑。
(2)原因儿童焦虑症与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因素都有密切关系。
造成儿童焦虑症的主要原因有:①遗传因素大约有15%的焦虑症患儿,其父母也患有焦虑。
在具有焦虑症状单卵双生儿中,同病率为50%。
②家庭环境与父母突然分离、不幸事故、亲人病重或死亡以及父母离异等,会造成儿童无安全感,易发生焦虑。
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苛求,只知“望子成龙”,而不考虑这些要求是否超过了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孩子摄于家长的权威,整天处于紧张状态,久而久之,便导致了过度焦虑反应。
另外,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对其百依百顺,这同样使孩子不能正确地估计自己。
当孩子走出家庭,在社会上或学校中碰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时,就容易发生过度焦虑。
③环境适应不良。
(3)预防措施首先,家长和老师要正确对待孩子,注意循循善诱,启发诱导。
其次,要注意孩子的学习负担不要太重,要讲究教育方法。
要保证孩子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和充分的娱乐时间。
此外,要帮助孩子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开朗的性格,这对于防止焦虑症的出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恐怖症恐怖症是指对某些物体或某些特殊环境,明知对自己不存在真实的危险,却产生异常强烈的恐怖,常伴有焦虑情绪、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症状以及回避行为。
儿童恐怖症根据内容可分三大类:对身体损伤的恐怖,如流血、受伤、怕死;对自然事件的恐怖,如怕黑暗、怕动物、怕高台;社交性恐怖,如上台回答问题、当众表演等。
(1)症状若小儿恐怖表现达到了下列程度之一,可怀疑儿童恐怖症:①所害怕的实际上并无危险,或者虽有危险,但他的恐惧程度超过了应有限度。
②对一种事物的特别恐惧感一直存在,不随年龄而消退,并由此引发退缩和逃避行为,影响正常生活和学习。
③出现恐惧症状后虽经百般劝慰和解释,仍无法消除,并反复出现急于逃避的情绪。
患儿通常有自知力和自制力。
只有当对特定的对象产生恐怖后,才表现出强烈的焦虑和逃避反应。
(2)原因⏹罹患恐怖症的孩子多数敏感、胆小,容易受外界的影响。
⏹父母的不良性格,错误的教育方法,如常用鬼怪、黑暗等来吓唬孩子,会加重孩子的胆小和害怕心理。
此时如再碰到意外的惊吓,如狗咬、猫抓、目睹车祸、被人耻笑或被人欺负等情况,就会促使突然发病。
(3)治疗措施⏹①心理治疗在支持和认知疗法的基础上,加以行为疗法,能取得较好效果。
行为疗法可采用系统脱敏法、阳性强化法、冲击疗法等。
⏹②放松或生物反馈治疗通过训练主动放松全身或采用生物反馈治疗仪进行全身放松治疗,可取得一定效果。
此外音乐及游戏对幼小儿童恐怖症治疗效果也较好。
⏹③药物治疗3、抑郁症儿童抑郁症属于儿童情感性障碍范畴,是以持久的、显著的情绪异常(高涨或低落)为基本症状的一种精神疾病。
表现为长期抑郁,伴有言语、思维和行为改变。
在缓解期间精神活动正常,有反复发作的倾向。
(1)症状①情绪低沉表现为不愉快、悲伤、孤僻、哭泣、自我评估过低、不愿去幼儿园,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
也有的表现为易激惹,好发脾气,违拗等。
②行为迟缓表现为动作迟缓、活动减少、退缩、萎靡不振,严重者可呈类木僵状态。
思维迟钝、低声细语、言语减少、语流缓慢、自责自卑。
年龄稍大的儿童可有罪恶妄想。
有些患儿可能表现反向症状,如不听从管教、对抗、冲动、攻击行为或其他违纪不良行为等表现。
③躯体症状常诉述各种各样躯体不适,如头痛、头昏、疲乏无力、胸闷气促、食欲减退、睡眠障碍等。
(2)成因①遗传家族内发生抑郁症的概率约为正常人口的8-20倍,且血缘越近,发病概率越高。
异卵双生儿同病率为19.7%。
自幼分开抚养的同卵双生儿,后期同病率也高达66.7%。
②生物化学因素影响③社会心理因素④个性因素(3)治疗①药物治疗②行为治疗二、语言障碍1、口吃口吃为语言的流畅性受到破坏,言语节律与韵律受到阻断,表现为声音、音节或单词不由自主地重复或延长,讲话频繁出现踌躇或停顿,以致破坏讲话的节律与韵律。
原因(1)模仿(2)疾病(3)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精神紧张(4)环境的改变与突然的精神刺激另外,口吃也与性格有关。
近期有些研究表明,口吃可能也与儿时大脑受损或额叶发育异常有关。
矫正口吃治疗有其时间性,最佳治疗时期应在6岁之前。
(1)要让孩子放松,必要时可以给孩子服用一些安定类、抗焦虑类、抗抑郁类等药物来配合治疗。
(2)要注意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对孩子进行行为训练。
(3)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2、语言发育迟缓语言发育迟缓是指小儿两岁时尚不能说单字,或至3岁时尚不能说短语。
成因⏹(1)严重的营养不良或者慢性的消耗性疾病,会影响孩子语言中枢的正常发育。
⏹(2)生活环境比较单一,或者长期受到忽视,缺乏锻炼和教育机会也会导致孩子语言发育缓慢。
⏹(3)父母过分溺爱,孩子不需要开口,各种需求就能得到满足。
⏹(4)父母中有人比较内向,话语较少,也就少了一半的语言刺激,这也是原因之一。
⏹另外听力障碍、孤独症、精神发育迟缓、儿童精神病等都可以导致语言发育迟缓。
治疗幼儿语言发育迟缓在治疗上主要采用神经营养治疗,促进大脑发育,完善语言功能。
另外,情境——言语训练可有效开发语言功能。
三、睡眠障碍(一)夜惊夜惊症常见于2-5岁儿童,一般在入睡后半小时左右发作,表现为突然惊叫、哭闹、惊恐表情、手足乱动、呼吸急促、心跳增快、出汗、瞳孔散大。
每次夜惊发作可持续1-10分钟,发作过后再入睡,醒后完全遗忘。
一般随着年龄增长,夜惊可自行消失。
病因⏹(1)大脑发育不完善⏹(2)心理因素所致⏹(3)病理因素⏹(4)睡眠环境不良预防(1)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注意睡眠卫生(2)解除孩子的心理压力,不惊吓孩子(3)白天适度控制孩子的活动量(4)预防和治疗躯体疾病(二)梦魇⏹梦魇在儿童中很常见,多见于3-7岁的儿童。
⏹梦魇发生在有梦的快速眼动睡眠阶段。
因为快速眼动睡眠多在后半夜,所以梦魇在后半夜发生的机会更多。
做恶梦时,心跳和呼吸会增快,但是不会有显著的植物性神经反应。
儿童从梦魇中醒来,常常会哭,会说害怕,家长的安慰能使他们安静下来继续入睡。
预防措施:①孩子发生梦魇时,可尽快将他唤醒并给以安慰,待情绪稳定再让他入睡。
一般不需要药物治疗。
发作频繁的可以在临睡前口服佳静安定,连服几晚。
②平时应当避免看恐怖的影视,听恐怖的故事,有心理压力和躯体诱因的应作对症处理,解除各种诱发梦魇的因素之后,一般就不会再频频发作,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梦魇的发作也会自然减少或停止。
(三)梦游症1.表现幼儿梦游症较为常见,往往伴有夜间遗尿。
主要表现为熟睡中突然坐起或下床活动,如穿好衣服、下床行走、徘徊走路、东抚西摸或做些游戏地动作。
但此时意识朦胧不清、表情茫然、动作刻板,或口中念念有词。
大约数分钟或半小时后,又上床安静入睡,醒后完全遗忘。
2.原因(1)部分患儿有家族遗传史。
(2)患有脑部疾病、脑外伤治愈后,大脑皮层内抑制功能减退。
(3)患儿白天过于兴奋或紧张、不安等不良情绪得不到缓解所致。
3.措施(1)家长不要对孩子的梦游太在意,特别是在孩子面前取笑他(她)在梦游发作时的表现,以免使孩子背上精神负担。
一般地,随着孩子的成长,大脑功能的完善,梦游症会自行消失。
(2)家庭中加强安全保护措施,以免孩子梦游发作时发生意外伤害。
(3)对经常发生梦游症的儿童,可以求助医生(包括心理医生),得到咨询和帮助。
第三节、学前儿童常见的问题行为及其矫治一、什么是问题行为幼儿的问题行为,是指那些与普通幼儿的一般行为相比而言,所表现出的过度、不足或不恰当的行为。
通常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社会行为:如攻击、破坏、说谎、嫉妒、过度反抗或任性等;2、不良习惯:如习惯性吮吸手指、咬指甲、活动过度等;3、生理心理发展问题:如习惯性痉挛、注意分散、反应迟缓、遗尿、不自主排便等排泄机能障碍、偏食、厌食、冷漠、口吃、多动症,小儿自闭症等。
二、学前儿童常见的问题行为及其矫治1、什么是攻击行为攻击性行为是一种能引起别人的对立或争斗的行为。
这类行为在学前期和学龄初期儿童中较为常见。
主要表现为:儿童受到挫折时,心情焦躁不安,采取打人、咬人、抓人、踢人、抢东西、扔东西等行为,引起同伴或成人与他对立,或者使他人受到伤害,产生痛苦。
原因(1)生物因素:大脑两半球均衡性发展与协同功能较低;有些攻击性强的儿童存在某些基因缺陷(2)家庭因素:学习和模仿;家长对孩子的娇宠放纵(3)环境因素:影视片;社会暴力对策⏹(1)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2)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3)引导孩子合理宣泄情绪⏹(4)培养孩子丰富的情感⏹(5)对孩子的攻击行为“冷处理”⏹(6)引导孩子进行移情换位⏹(7)善用“转移注意”法⏹(8)家长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表率2、说谎原因分析⏹(1)认知能力差⏹(2)为了逃避某些事⏹(3)为了引起注意⏹(4)模仿矫治⏹(1)成人要做出好榜样,不弄虚作假,诚实,避免谎话和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