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三十年 新诗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具有“东方的静的美丽”的形象,“古典的与奢华的”美的风格。
《采莲曲》《催妆曲》《摇篮歌》 对形式美的探索,讲究形式的完整与“文学的典则”。叙事诗创作。 《王娇》《猫诰》。
五、“纯诗”与早期象征派诗歌
1、“纯诗”:诗歌观念的变化
从“表达”功能转向“表现”功能。对胡适“作诗如作文”的置疑。康白情、俞平伯。
○1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情绪
“现代都市风景线” 郁琪《夜的舞会》施蛰存《桃色的云》徐迟《二十岁人》
“都市怀乡病” 徐迟《春烂了时》
“现代都市青春病” 戴望舒《回了心吧》《寻梦者》《夜行者》《单恋者》《乐园鸟》
理想失落后无力追回的挣扎的无奈和感伤。
○2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行
受黄遵宪的启发,比宋诗对唐诗的变革更进一步。
语言形式与思维方式“散文化”:打破诗的格律,以白话写诗。对传统有组织的反叛。
○2“诗的经验主义”
“有我”与“有人”的“言之有物”。
强调主体的性情与见解,与平民的沟通交流。“平民化”启蒙主义在诗歌观念上的反映。
3、“《学衡》派”:反对诗体的解放
2、闻一多
○1思想内涵
新月派内在矛盾的集中体现,尖锐的东西方文化冲突。
《红烛》《死水》中西文化冲突引起的内心矛盾与痛苦。东方主义文化观和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现代感受复杂地交织。
○2个性风格
矛盾的张力。 《春光》自然的和谐与社会的不和谐。 《心跳》生活的宁静与心灵的不平静。《你莫怨我》 言辞的洒脱与情感的偏执。
2、胡适《尝试集》
从传统诗词中脱胎、蜕变,逐渐摸索、试验新诗形态的艰难过程。
《一颗星儿》《“威权”》《一颗遭劫的星》 具备现汉抒情诗形式法则的雏形。
3、早期白话诗特征
○1作品
沈尹默 《三弦》《月夜》
俞平伯 《冬夜》 旧文学的意象和新思潮的哲理,旧格律的影响与欧化的文法。
周作人 《小河》 打破旧镣铐的“欧化”诗风。
一、从同声歌唱到七月派诗人群
(一)、抗战初期的同声歌唱
1、战斗性、宣传性
写实主义诗风,记录抗战初期昂扬乐观的民族情绪。 诗歌题材领域的扩大。
健康浅露的抒情内容,宣言式直书胸臆,议论式陈词,描摹再现的叙写方式。
2、民族化、大众化
用民间形式宣传抗日的热潮。 老舍《剑北篇》用旧形式表现新内容的试验。
○2“理智节制情感”
“非个人化”倾向。 针对早期新诗中滥用的直书胸臆、极端感伤主义。受巴那斯主义影响,也与传统抒情模式暗合。
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 闻一多《口供》 蕴藉含蓄,鲜明的形象性。
诗歌中叙事成分的加强。 叙事诗,戏剧化、小说化,不露声色的客观态度。
○3新诗格律化
和谐、均齐的审美特征。“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区分新旧格律。
沉郁的风格。 《发现》郁结已久的火山爆发式的灼人的美。
3、徐志摩
古典理想的现代重构,个性/才华/追求的统一,飞动飘逸的艺术风格。
徐志摩式意象。 《雪花的快乐》《黄鹂》《为要寻找一个明星》《落叶小唱》
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 《雪花的快乐》
4、朱湘 《夏天》《草莽集》《石门集》
○2蒋光慈《新梦》:开创无产阶级革命诗歌
新诗“平民化”的极端,消解主观性和个人性;注重理性理想的灌输而趋于平实。
2、中国诗歌会的创作:“大众化(非诗化)”创作趋向
1932.9,左联领导下的群众性诗歌团体。以殷夫为前驱,蒲风为代表。
○1“捉住现实”
及时反映时代重大事件。表现工农生活及革命斗争,注重宣传鼓动作用。
○1穆木天《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
要求“诗与散文的纯粹的分界”。诗的领域是“纯粹的表现的世界”;诗应有不同于散文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强调“暗示”与“朦胧”。
○2王独清《再谭诗》 突出“感觉”的因素,强调“色”“音”的交错。
○3早期象征派
将“诗的贵族化”发展到极端。东西方诗歌“沟通”理想。其诗歌观念和表现的“内转”是受西方象征派诗人的影响,也是向传统诗词的靠拢。
殷夫 《1929年的5月1日》 正面反映工人阶级自觉斗争的最初尝试。
蒲风 《茫茫夜》 母子对话揭示农村苦难的根源,战士形象的塑造。
《六月流火》 长篇叙事诗。反映围剿和农村革命的深入。
杨骚 《乡曲》 30年代农村的破产与骚动。
“国防诗歌”
○2“诗的意识形态化”
理性化色彩与主观性加强,强调表现集体的大我。
○3李广田 《行云集》
5、废名:“东方化”的现代诗人
“诗禅”与六朝文风致的晦涩,现代人的孤洁感。《掐花》《街头》
《十二月十九夜》 思接万仞千里,超越逻辑的瞬间顿悟。与西方现代派相通。
6、林庚
新格律诗试验。转向对传统诗歌形式的历史借鉴。
从《夜》《春夜与窗》到《北平情歌》
第三个十年
忽视诗歌本身的艺术特质和创作个性。 题材单一化,诗人主观世界和艺术个性的消失,成为“意识形态的传声筒”。
3、臧克家
现实主义精神:关注现实和底层人民苦难,艺术上却与新月派相通。
《烙印》《罪恶的黑手》集 “坚忍主义”。农民式苦吟。
二、后期新月派的创作 1928《新月》月刊新诗栏,1930《诗刊》季刊。
四、新诗的“规范化”——前期新月派
1、前期新月派的理论主张
刊物阵地 主要诗人
《晨报副刊》“诗镌” 闻、徐、朱湘、饶孟侃、杨世恩、孙大雨、刘梦苇
○1新诗的自觉
“在新诗与旧诗之间建立一架不可少的桥梁” 提出要写“中国的新诗”;
把创作的重心从“非诗化”转向“诗”自身 “使新诗成为诗”。
1922 汪静之 《蕙的风》
1923 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 《春的歌集》
天真开朗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时代精神与诗人个性的统一。
应修人《妹你是水》、汪静之《伊底眼》
3、小诗体
冰心 《繁星》《春水》 宗白华 《流云小诗》 徐玉诺、何植三
文言语词入诗 戴望舒《小病》何其芳《脚步》李广田《灯下》(早期象征派)
诗的散文化 坚持“纯诗”观念。废名《谈新诗》:内容是诗的,形式是散文的。
戴望舒《望舒诗论》:不借重音乐而借重“诗情”生发的韵律。
3、戴望舒:象征派形式与古典派内容的结合 与传统诗歌主流的深刻联系。
《我的记忆》 “有节制的潇洒”,残酷的主观记忆外化为友。日常生活化的意象。
诗朗诵运动。 主张使诗重新成为“听觉艺术”,以服务于抗战。高兰、光未然
3、散文化自由诗体
田间 “时代的鼓手”,鼓点式的诗。《给战斗者》 自由形式而有节奏。
(二)、相持阶段的艺术探索
1、形式美的追求与探讨
○1力扬 《我们底收获与耕耘》《射虎者及其家族》 艾青的影响
○2李广田 《论新诗的内容和形式》
三、现代派诗人的创作 由后期新月派和早期象征派演变而来。
1、现代派的形成:《现代》杂志创刊 1932.5
戴望舒《雨巷》 由新月派向现代派过渡的趋向。1927
《我的记忆》 现代派诗的起点。1929
2、现代派诗的主要特征
施蛰存《又关于本刊中的诗》 现代派诗歌的宣言。“纯然的现代诗”。
陈梦家 《一朵野花》 幻灭的空虚,迷茫的感伤。
○2现代化倾向 强调抒情,出现大都市的病态、现代人的精神异化。
陈梦家 《都市的颂歌》《自己的歌》
孙大雨 《自己的写照》
徐志摩 《两个月亮》 以象征和暗示构成隐晦的艺术境界。
3、“商籁体”的尝试 更自觉的试验,发现中西诗体形式的“契合点”。
殷夫 早期《孩儿塔》集中多对爱情与自然的歌咏,投身革命后“我已不是我”。
○3直接描摹现实和“歌谣化”
抒情因素减弱、叙事因素加强的趋势。 直书胸臆的抒情和叙事诗的发展。
使诗成为“群众的听觉艺术”的努力。 创造诗歌新形式的试验。
○4得失
扩大了表现领域,美学风格的拓展。 理想主义英雄主义色彩和刚健壮阔美。
1、非格律化倾向和“纯诗”立场
徐志摩 《诗刊放假》 对闻一多格律立场的一种松动。
陈梦家 《新月诗选》 序言被视为后期新月派的诗歌宣言。向自由诗发展的趋向。针对左翼的,自我表现、超功利的。
2、精神危机和艺术探索
○1幻灭的诗感
徐志摩 从《志摩的诗》到《猛虎集》《云游集》
《渺小》《生活》《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 “向瘦小里耗”。
“新材料与旧格律”结合的理想。对“诗界革命”的呼应。于早期象征派获得某种回应。
二、“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
1、新诗阵营的发展
①阵地:《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星期评论》《学灯》《觉悟》
②作者:胡适、刘半农、周作人、沈尹默、俞平伯、康白情
③刊物:《诗》月刊 第一个新诗刊物,1922“中国新诗社”,叶绍钧、刘延陵、朱。
3、七月诗派 艾青影响下,胡风为中心。
阵地 《七月》《希望》《诗垦地》《诗创作》《泥土》《呼吸》
朱自清 《毁灭》 追求“平常”的倾向。
○2特征
白描手法和托物寄兴。 客观写实和主观意志。 散文化和平实风格。
歌谣化努力。1920 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周作人、刘半农、沈尹默。
三、“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
新诗内部的结构性调整。
1、创造社诗人的理论和创作
○1成仿吾 《诗的防御战》 抨击早期白话诗的理性色彩,强调诗的抒情本质。
第一个十年
一、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
1、“诗界革命”的演变
梁启超 从“新意境”、“新语句”、“古风格”的构想到“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让步;
黄遵宪 局限在传统诗歌范围内,其调整与改良止步于对宋诗派的摹仿。
2、胡适对新诗的理论倡导 针对梁启超的后退之处。
○1“作诗如作文”
○2卞之琳
《数行集》《音尘集》《鱼目集》 醉心于新诗技巧和形式试验,“欧化”“古化”。
新的智慧诗 自觉的哲学意识,具象词与抽象词相嵌合的语言试验。对早期白话诗、
宋诗等“理趣”的回应与发展。《断章》。
诗的非个人化 用冷淡掩深挚,从玩笑出辛酸,诗人主体的退出与模糊。对早期白话诗的反拨,向传统的回归。
2、李金发 《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
“多远取喻”,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感官呈像常用省略法。
《弃妇》 联类不穷的自由联想,暗示的力量,选用文言词语的陌生化效果。
第二个十年
一、 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
1、早期无产阶级诗歌
○1邓中夏 向诗人发出“从事于革命的实际活动”的号召。1923。
即兴式短诗。日本短歌和俳句、泰戈尔《飞鸟集》影响下产生,表现出对诗歌形式的探索和捕捉内心微妙感受的努力。
4、冯至《昨日之歌》
○1艺术的节制
明净的形象。激情外化为客观物象或蕴涵于简单叙述。 《蛇》《雨夜》
半格律体。整饬、有节度的美
○2哲理化诗情 沉思的调子,幽婉的风格。
○3叙事诗 《帏幔》《蚕马》《吹箫人的故事》
艾青《诗论》朱自清《新诗杂话》李广田《诗的艺术》朱光潜《诗论》
○3卞之琳 《十年诗草》 多方面尝试引起诗坛的讨论和总结。
2、个性化的自觉追求
○1臧克家 《泥土之歌》 洗净铅华的朴素美,更生活化,更纯净。
○2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 深沉感情的外化,舒缓中悲壮的情思。
○3王亚平 《火雾》 以具体形象表现诗人战士的性格与情操。
○2郭沫若 《论诗三札》诗的本质专在抒情,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
○3《女神》对新诗发展的贡献 “诗体解放”的极致,“五四”精神的充分体现;诗的抒情本质和个性化的发挥,奇特大胆的想象,重视诗歌本身的艺术规律。
2、湖畔诗人:历史青春期的特色
1922 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 《湖畔》
《印象》 听觉视觉意象的叠加,具象的直观与抽象的暗示融合。
《寻梦者》 大时代里个人命运的忧伤,奋斗者心灵的历史,“华美而有法度”。
4、《汉园集》三诗人 1936
○1何其芳
《燕泥集》《预言》 冷艳的色彩、青春的感伤、精致的艺术,交汇着东西方影响。
《欢乐》《爱情》《砌虫》《梦歌》《罗衫》 美丽的诗,天真可爱的忧郁。
《采莲曲》《催妆曲》《摇篮歌》 对形式美的探索,讲究形式的完整与“文学的典则”。叙事诗创作。 《王娇》《猫诰》。
五、“纯诗”与早期象征派诗歌
1、“纯诗”:诗歌观念的变化
从“表达”功能转向“表现”功能。对胡适“作诗如作文”的置疑。康白情、俞平伯。
○1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情绪
“现代都市风景线” 郁琪《夜的舞会》施蛰存《桃色的云》徐迟《二十岁人》
“都市怀乡病” 徐迟《春烂了时》
“现代都市青春病” 戴望舒《回了心吧》《寻梦者》《夜行者》《单恋者》《乐园鸟》
理想失落后无力追回的挣扎的无奈和感伤。
○2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行
受黄遵宪的启发,比宋诗对唐诗的变革更进一步。
语言形式与思维方式“散文化”:打破诗的格律,以白话写诗。对传统有组织的反叛。
○2“诗的经验主义”
“有我”与“有人”的“言之有物”。
强调主体的性情与见解,与平民的沟通交流。“平民化”启蒙主义在诗歌观念上的反映。
3、“《学衡》派”:反对诗体的解放
2、闻一多
○1思想内涵
新月派内在矛盾的集中体现,尖锐的东西方文化冲突。
《红烛》《死水》中西文化冲突引起的内心矛盾与痛苦。东方主义文化观和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现代感受复杂地交织。
○2个性风格
矛盾的张力。 《春光》自然的和谐与社会的不和谐。 《心跳》生活的宁静与心灵的不平静。《你莫怨我》 言辞的洒脱与情感的偏执。
2、胡适《尝试集》
从传统诗词中脱胎、蜕变,逐渐摸索、试验新诗形态的艰难过程。
《一颗星儿》《“威权”》《一颗遭劫的星》 具备现汉抒情诗形式法则的雏形。
3、早期白话诗特征
○1作品
沈尹默 《三弦》《月夜》
俞平伯 《冬夜》 旧文学的意象和新思潮的哲理,旧格律的影响与欧化的文法。
周作人 《小河》 打破旧镣铐的“欧化”诗风。
一、从同声歌唱到七月派诗人群
(一)、抗战初期的同声歌唱
1、战斗性、宣传性
写实主义诗风,记录抗战初期昂扬乐观的民族情绪。 诗歌题材领域的扩大。
健康浅露的抒情内容,宣言式直书胸臆,议论式陈词,描摹再现的叙写方式。
2、民族化、大众化
用民间形式宣传抗日的热潮。 老舍《剑北篇》用旧形式表现新内容的试验。
○2“理智节制情感”
“非个人化”倾向。 针对早期新诗中滥用的直书胸臆、极端感伤主义。受巴那斯主义影响,也与传统抒情模式暗合。
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 闻一多《口供》 蕴藉含蓄,鲜明的形象性。
诗歌中叙事成分的加强。 叙事诗,戏剧化、小说化,不露声色的客观态度。
○3新诗格律化
和谐、均齐的审美特征。“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区分新旧格律。
沉郁的风格。 《发现》郁结已久的火山爆发式的灼人的美。
3、徐志摩
古典理想的现代重构,个性/才华/追求的统一,飞动飘逸的艺术风格。
徐志摩式意象。 《雪花的快乐》《黄鹂》《为要寻找一个明星》《落叶小唱》
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 《雪花的快乐》
4、朱湘 《夏天》《草莽集》《石门集》
○2蒋光慈《新梦》:开创无产阶级革命诗歌
新诗“平民化”的极端,消解主观性和个人性;注重理性理想的灌输而趋于平实。
2、中国诗歌会的创作:“大众化(非诗化)”创作趋向
1932.9,左联领导下的群众性诗歌团体。以殷夫为前驱,蒲风为代表。
○1“捉住现实”
及时反映时代重大事件。表现工农生活及革命斗争,注重宣传鼓动作用。
○1穆木天《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
要求“诗与散文的纯粹的分界”。诗的领域是“纯粹的表现的世界”;诗应有不同于散文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强调“暗示”与“朦胧”。
○2王独清《再谭诗》 突出“感觉”的因素,强调“色”“音”的交错。
○3早期象征派
将“诗的贵族化”发展到极端。东西方诗歌“沟通”理想。其诗歌观念和表现的“内转”是受西方象征派诗人的影响,也是向传统诗词的靠拢。
殷夫 《1929年的5月1日》 正面反映工人阶级自觉斗争的最初尝试。
蒲风 《茫茫夜》 母子对话揭示农村苦难的根源,战士形象的塑造。
《六月流火》 长篇叙事诗。反映围剿和农村革命的深入。
杨骚 《乡曲》 30年代农村的破产与骚动。
“国防诗歌”
○2“诗的意识形态化”
理性化色彩与主观性加强,强调表现集体的大我。
○3李广田 《行云集》
5、废名:“东方化”的现代诗人
“诗禅”与六朝文风致的晦涩,现代人的孤洁感。《掐花》《街头》
《十二月十九夜》 思接万仞千里,超越逻辑的瞬间顿悟。与西方现代派相通。
6、林庚
新格律诗试验。转向对传统诗歌形式的历史借鉴。
从《夜》《春夜与窗》到《北平情歌》
第三个十年
忽视诗歌本身的艺术特质和创作个性。 题材单一化,诗人主观世界和艺术个性的消失,成为“意识形态的传声筒”。
3、臧克家
现实主义精神:关注现实和底层人民苦难,艺术上却与新月派相通。
《烙印》《罪恶的黑手》集 “坚忍主义”。农民式苦吟。
二、后期新月派的创作 1928《新月》月刊新诗栏,1930《诗刊》季刊。
四、新诗的“规范化”——前期新月派
1、前期新月派的理论主张
刊物阵地 主要诗人
《晨报副刊》“诗镌” 闻、徐、朱湘、饶孟侃、杨世恩、孙大雨、刘梦苇
○1新诗的自觉
“在新诗与旧诗之间建立一架不可少的桥梁” 提出要写“中国的新诗”;
把创作的重心从“非诗化”转向“诗”自身 “使新诗成为诗”。
1922 汪静之 《蕙的风》
1923 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 《春的歌集》
天真开朗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时代精神与诗人个性的统一。
应修人《妹你是水》、汪静之《伊底眼》
3、小诗体
冰心 《繁星》《春水》 宗白华 《流云小诗》 徐玉诺、何植三
文言语词入诗 戴望舒《小病》何其芳《脚步》李广田《灯下》(早期象征派)
诗的散文化 坚持“纯诗”观念。废名《谈新诗》:内容是诗的,形式是散文的。
戴望舒《望舒诗论》:不借重音乐而借重“诗情”生发的韵律。
3、戴望舒:象征派形式与古典派内容的结合 与传统诗歌主流的深刻联系。
《我的记忆》 “有节制的潇洒”,残酷的主观记忆外化为友。日常生活化的意象。
诗朗诵运动。 主张使诗重新成为“听觉艺术”,以服务于抗战。高兰、光未然
3、散文化自由诗体
田间 “时代的鼓手”,鼓点式的诗。《给战斗者》 自由形式而有节奏。
(二)、相持阶段的艺术探索
1、形式美的追求与探讨
○1力扬 《我们底收获与耕耘》《射虎者及其家族》 艾青的影响
○2李广田 《论新诗的内容和形式》
三、现代派诗人的创作 由后期新月派和早期象征派演变而来。
1、现代派的形成:《现代》杂志创刊 1932.5
戴望舒《雨巷》 由新月派向现代派过渡的趋向。1927
《我的记忆》 现代派诗的起点。1929
2、现代派诗的主要特征
施蛰存《又关于本刊中的诗》 现代派诗歌的宣言。“纯然的现代诗”。
陈梦家 《一朵野花》 幻灭的空虚,迷茫的感伤。
○2现代化倾向 强调抒情,出现大都市的病态、现代人的精神异化。
陈梦家 《都市的颂歌》《自己的歌》
孙大雨 《自己的写照》
徐志摩 《两个月亮》 以象征和暗示构成隐晦的艺术境界。
3、“商籁体”的尝试 更自觉的试验,发现中西诗体形式的“契合点”。
殷夫 早期《孩儿塔》集中多对爱情与自然的歌咏,投身革命后“我已不是我”。
○3直接描摹现实和“歌谣化”
抒情因素减弱、叙事因素加强的趋势。 直书胸臆的抒情和叙事诗的发展。
使诗成为“群众的听觉艺术”的努力。 创造诗歌新形式的试验。
○4得失
扩大了表现领域,美学风格的拓展。 理想主义英雄主义色彩和刚健壮阔美。
1、非格律化倾向和“纯诗”立场
徐志摩 《诗刊放假》 对闻一多格律立场的一种松动。
陈梦家 《新月诗选》 序言被视为后期新月派的诗歌宣言。向自由诗发展的趋向。针对左翼的,自我表现、超功利的。
2、精神危机和艺术探索
○1幻灭的诗感
徐志摩 从《志摩的诗》到《猛虎集》《云游集》
《渺小》《生活》《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 “向瘦小里耗”。
“新材料与旧格律”结合的理想。对“诗界革命”的呼应。于早期象征派获得某种回应。
二、“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
1、新诗阵营的发展
①阵地:《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星期评论》《学灯》《觉悟》
②作者:胡适、刘半农、周作人、沈尹默、俞平伯、康白情
③刊物:《诗》月刊 第一个新诗刊物,1922“中国新诗社”,叶绍钧、刘延陵、朱。
3、七月诗派 艾青影响下,胡风为中心。
阵地 《七月》《希望》《诗垦地》《诗创作》《泥土》《呼吸》
朱自清 《毁灭》 追求“平常”的倾向。
○2特征
白描手法和托物寄兴。 客观写实和主观意志。 散文化和平实风格。
歌谣化努力。1920 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周作人、刘半农、沈尹默。
三、“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
新诗内部的结构性调整。
1、创造社诗人的理论和创作
○1成仿吾 《诗的防御战》 抨击早期白话诗的理性色彩,强调诗的抒情本质。
第一个十年
一、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
1、“诗界革命”的演变
梁启超 从“新意境”、“新语句”、“古风格”的构想到“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让步;
黄遵宪 局限在传统诗歌范围内,其调整与改良止步于对宋诗派的摹仿。
2、胡适对新诗的理论倡导 针对梁启超的后退之处。
○1“作诗如作文”
○2卞之琳
《数行集》《音尘集》《鱼目集》 醉心于新诗技巧和形式试验,“欧化”“古化”。
新的智慧诗 自觉的哲学意识,具象词与抽象词相嵌合的语言试验。对早期白话诗、
宋诗等“理趣”的回应与发展。《断章》。
诗的非个人化 用冷淡掩深挚,从玩笑出辛酸,诗人主体的退出与模糊。对早期白话诗的反拨,向传统的回归。
2、李金发 《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
“多远取喻”,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感官呈像常用省略法。
《弃妇》 联类不穷的自由联想,暗示的力量,选用文言词语的陌生化效果。
第二个十年
一、 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
1、早期无产阶级诗歌
○1邓中夏 向诗人发出“从事于革命的实际活动”的号召。1923。
即兴式短诗。日本短歌和俳句、泰戈尔《飞鸟集》影响下产生,表现出对诗歌形式的探索和捕捉内心微妙感受的努力。
4、冯至《昨日之歌》
○1艺术的节制
明净的形象。激情外化为客观物象或蕴涵于简单叙述。 《蛇》《雨夜》
半格律体。整饬、有节度的美
○2哲理化诗情 沉思的调子,幽婉的风格。
○3叙事诗 《帏幔》《蚕马》《吹箫人的故事》
艾青《诗论》朱自清《新诗杂话》李广田《诗的艺术》朱光潜《诗论》
○3卞之琳 《十年诗草》 多方面尝试引起诗坛的讨论和总结。
2、个性化的自觉追求
○1臧克家 《泥土之歌》 洗净铅华的朴素美,更生活化,更纯净。
○2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 深沉感情的外化,舒缓中悲壮的情思。
○3王亚平 《火雾》 以具体形象表现诗人战士的性格与情操。
○2郭沫若 《论诗三札》诗的本质专在抒情,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
○3《女神》对新诗发展的贡献 “诗体解放”的极致,“五四”精神的充分体现;诗的抒情本质和个性化的发挥,奇特大胆的想象,重视诗歌本身的艺术规律。
2、湖畔诗人:历史青春期的特色
1922 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 《湖畔》
《印象》 听觉视觉意象的叠加,具象的直观与抽象的暗示融合。
《寻梦者》 大时代里个人命运的忧伤,奋斗者心灵的历史,“华美而有法度”。
4、《汉园集》三诗人 1936
○1何其芳
《燕泥集》《预言》 冷艳的色彩、青春的感伤、精致的艺术,交汇着东西方影响。
《欢乐》《爱情》《砌虫》《梦歌》《罗衫》 美丽的诗,天真可爱的忧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