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矿发展的历史变迁
中国黄金公司的发展历程
中国黄金公司的发展历程中国黄金公司(China Gold Corporation)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大的黄金生产和开采企业之一。
以下是中国黄金公司的发展历程的简要概述:以下是中国黄金公司的一些具体信息和重要里程碑:1983年:中国黄金公司成立,总部位于北京,是中国最早的国有黄金企业之一。
1999年:中国黄金公司在香港交易所上市,成为首家境外上市的中国黄金公司。
2000年:中国黄金公司开始进行国内外黄金资源的勘探和开采工作。
此后,公司逐步在中国境内建立了多个黄金矿山项目。
2007年:中国黄金公司以28亿美元的价格成功收购加拿大金矿公司Glamis Gold Ltd.,进一步扩大了其国际业务和黄金资源储备。
2011年:中国黄金公司完成了其位于山东省的金山岭黄金矿山项目的开采工作,该项目是中国境内最大的黄金矿山之一。
2013年:中国黄金公司成为国际黄金协会(World Gold Council)的成员,加强了其在全球黄金行业的地位。
2015年:中国黄金公司以1050万澳元的价格收购澳大利亚金矿公司Pioneer Resources Ltd.,进一步扩大了其海外业务。
2018年:中国黄金公司以4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加拿大金矿公司Guyana Goldfields Inc.,进一步扩大了其国际业务和资源储备。
2020年:中国黄金公司宣布计划收购加拿大金矿公司TMAC Resources Inc.,以进一步拓展其在北美地区的业务。
这些只是中国黄金公司的一些重要事件和发展里程碑,该公司在国内外黄金行业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你可以进一步参考中国黄金公司的官方网站、年报和其他可靠的资料来源,以获取更详细和准确的信息。
近年来,中国黄金公司继续通过并购、合作等方式扩大其黄金资源储备和国际市场份额,并加强了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努力。
中国黄金生产建设概况及发展战略
中国黄金生产建设概况及发展战略一、黄金工业发展概况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黄金工业发展的历史,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阶段:1、生产恢复阶段(1949—1957) 先后恢复和改造了几座老矿山,但由于地质勘查与生产开发投入较少,所以黄金产量呈下降趋势。
2、初期发展阶段(1958—1975) 在这个阶段先后扩建和新建了金厂峪、五龙、秦岭等一批骨干黄金矿山,但因受三年自然灾害和“文革”的影响,黄金产量呈现两个马鞍形,增长仍然比较缓慢。
3、加快发展阶段(1976年以后) 1975年王震同志受周恩来总理委托抓黄金工作,使我国黄金工业有了较快发展。
1976年黄金产量达48.3万两,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80年代以来,我国黄金产量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递增,1989年产量为179.8万两,是1976年的3.8倍,使我国成为世界主要产金国之一。
二、黄金生产建设现状自1976年我国黄金生产开发工作进入了一个加快发展时期,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目前黄金行业拥有生产矿山527处,遍及全国26个省(市)区约250个县(市),其中岩金生产矿山350处,砂金矿山177处(包括采金船159条);占用保有储量1622.7吨,其中岩金1301.4吨,砂金321.3吨;生产规模岩金38096吨/日,砂金7541.5万米。
/年,总生产能力69951公斤/年。
目前在建矿山42处,其中岩金39处,砂金3处;“八五”期间拟建矿山387处,其中岩金266处,砂金121处,技改配套矿山83个,总新增生产能力为64053公斤/午。
目前我国已形成黄金生产基地6处,即胶东黄金生产基地、小秦岭黄金生产基地、燕辽一大青山黄金生产基地、辽吉东部黄金生产基地、黑龙江流域砂金生产基地、川陕甘三角区砂金生产基地等。
到1990年底,我国保有黄金生产能力为72.78吨(232.89万两),另加有色副产金生产能力8吨,全国综合生产能力计80.78吨(258.49万两)。
三、黄金产量。
中国金矿发展的历史变迁
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5月/13日/第003版视点中国金矿的风风雨雨本版编辑丛鹤一苇贵州烂泥沟金矿、云南播卡金矿、辽宁猫岭金矿,这三大金矿已探明黄金储量均超过100吨。
而今天,这三大“世界级金矿”金矿分别为澳大利亚的澳华黄金、加拿大的西南资源公司、加拿大的曼德罗矿业公司掌控——1中国特大型金矿被外资控制?近来,有关中国金矿被外资控制的报道频频见诸包括央视在内的各大媒体。
对于金矿资源安全以及由此引发的国家金融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引发了各界关注。
一个显而易见的现实是,目前,我国一些大型特大型金矿企业中,外资确实占据、甚至是控制了绝大部分的股份。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2007年6月发布的信息显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进入中国进行金矿勘查开发的国外矿业公司至少有40家,这些公司大多来自加拿大,少数来自澳大利亚、英国等。
其足迹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活动广泛,其中云南、甘肃、新疆、贵州、内蒙古等是吸引外商投资金矿勘查开发比较多的省(区)。
据介绍,加拿大西南资源公司在中国勘查金矿取得的成果最引人注目。
自2002年起,该公司在云南的东川播卡金矿取得了重要进展,使原先仅仅为一个民采的“窝子矿”变成了一个特大型金矿床,公司股票价格为此翻了20多倍。
加拿大TVI太平洋有限公司2003年在湖南省常宁市成立湖南太平洋地质勘查公司,成为在我国的首家外商独立勘查公司。
该公司拥有湖南水口山的金矿,云桂黔金三角金矿和内蒙古金矿等勘查项目。
澳华黄金有限公司是较早在中国开展黄金勘查开发的公司。
该公司参与开发的陕西煎茶岭金矿在持续4年稳产后资源已经趋于枯竭。
因此,澳华把下一步的开发重点放在了贵州的金峰金矿。
一旦该矿开发成功,将成为国内第二大黄金矿山。
加拿大王朝黄金公司2004年收购了加拿大一家公司在中国的矿业项目。
目前该公司拥有新疆哈图金矿、青海红沟金矿、甘肃野马金矿等勘查项目,探矿权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是中国目前金矿探矿区面积最大的外资勘查公司之一。
中国黄金发展史1
中国黄金发展史:从五千年的中国历史来看,中国一直是一个黄金贫乏的国家。
虽然与世界其他民族一样,黄金在我国历史上也是财富的计量单位和拥有财富象征,黄金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但事实上由于中国黄金总量上的缺乏,使得黄金很难成为财富流通中介的主角。
但我国民众对黄金的痴迷仍然是可圈可点。
从考古成果来看,黄金在我国战国秦汉时代广泛被贵族阶层所使用,1968年,河北满城西汉中山王刘胜的汉墓中出土的“金缕玉衣”生动的体现了汉代黄金制作工资的高超水平,在西汉时代,人们深信玉石能是尸体不朽,而金丝成为连接不同形状玉片的重要工具。
千年后这件“金缕玉衣”依然保存完整,可见当时很待黄金工匠已具备高超的黄金制作工艺,但限于当时黄金的熔炼技术有限,黄金的仅作为突出饰品艳丽的点缀材料。
从隋唐到宋元清明是及,随着黄金加工工艺的进步,黄金逐渐褪下宗教的神秘色彩,黄金首饰大量进入民间,成为延续至今的中国黄金文化的主体。
1,中国古代黄金发展史,商代中期,公元前13~14世纪我国就掌握了制作金器的技术,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的金耳环,是迄今为止是国内发现的最早的金器(公元前2100年~1600年)河北省藁城县西村的商代(公元前1600~前1066年)宫殿遗址和河南省安阳殷中出土的凹凸花纹的金叶和金贝币等也年代较远。
其中的金箔厚度仅0.01毫米。
这种金箔是经过锤锻加工而成的。
这说明在商代我国黄金的加工技艺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
西周的卫墓中发现的包在铜矛、矛柄和车衡两端上极薄的金片,说明当时已经掌握了包金技艺。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人已掌握了鎏金技术。
在这一时期,楚国使用一种叫“郢爰”的金币,是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金币。
楚国的金币“郢爰”,可以解释为楚国铸造、用于商业交换和分割称重的黄金货币。
汉代以前,帝王手里积聚了大量黄金,一次赏赐多者上几十万斤,少者几千斤。
这说明我国在汉代以前就发现了不少金矿资源并已逐步掌握了一整套开采、淘洗、炼制和加工技艺。
清朝的金矿开采中国黄金产业的崛起与沉寂
清朝的金矿开采中国黄金产业的崛起与沉寂清朝的金矿开采:中国黄金产业的崛起与沉寂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期间,渐渐开始了金矿的开采与黄金产业的崛起。
这一时期,金矿产业在中国的经济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变迁。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朝金矿开采的热潮逐渐消退,中国的黄金产业也渐入沉寂。
一、清朝金矿开采的崛起清朝初期,由于黄金的稀缺性和引人入胜的价值,金矿开采活动在全国范围内的一些地区得到了大力发展。
尤其是在山西、陕西、河南、湖南、福建等省份,大量的金矿被发现并开始进行开采。
1. 挖掘技术的进步清朝时期,金矿开采技术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一方面,采矿设备的发展,如犁、铲、筛子等工具的使用,使得采矿更加高效。
另一方面,挖掘技术的改进,如开拓矿井、采用木架和石块支撑等,提高了采矿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2. 地方政府的支持清朝各级地方政府积极支持金矿开采活动,鼓励民间投资和个体劳动力参与金矿资源的开发。
地方政府在矿区设立了管理机构,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为矿工提供一定的优惠和保护,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本参与金矿业。
二、中国黄金产业的繁荣清朝的金矿开采不仅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也促进了中国黄金产业的繁荣。
黄金作为一种贵重的金属,对于经济的发展以及商业贸易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 商业贸易的发展金矿开采带动了商业贸易的发展。
随着金矿的开发,周边地区如矿产物流、矿石加工和黄金交易市场等相关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商业活动的繁荣使得黄金流通更加便利,加速了商品交换和贸易活动。
2. 地方经济的崛起金矿开采为当地地方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和提升。
矿区周边的村庄和城市得到了矿业的带动,工商业相继兴起,人口增加,就业机会增多。
这些地区因黄金产业的繁荣而蓬勃发展,有效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三、清朝金矿开采的沉寂尽管清朝金矿开采曾经一度繁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金矿开采的热潮逐渐消退,中国的黄金产业也渐入沉寂。
从矿到金的由来
从矿到金的由来黄金冶炼产品为成品金。
冶炼有粗炼和精炼之分。
精粗炼产品为合金(俗称合质金),我国黄金矿山就地产金多为合质金,直接交售给银行。
黄金富矿块和各种金精矿运往有色冶炼厂加工提炼成品金(俗称含量金)。
建国40年来,黄金冶炼和综合回收发展较快,冶炼技术和工艺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冶炼成本日益降低,促进了黄金生产的发展。
1.黄金矿山金的就地冶炼70年代以前,黄金生产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除少数矿山开始采用氰化法提金工艺外,矿山就地产金主要是从砂矿重选所得的自然金和精矿的冶炼,以及混汞法提金工艺产出的汞膏为原料就地冶炼,就地产金量仅占总产量的30%,70%的金依靠有色冶炼厂回收。
1970年以后,黄金生产逐步发展,氰化法提金工艺日益广泛地应用,矿山就地产金量日渐增多,1985年矿山成品金的产量已占全国黄金产量的70%,选厂产出的精矿产品大部分就地氰化冶炼产出成品金。
矿山就地冶炼多数采用传统的坩埚法熔炼,因生产工艺和处理物料性质不同,所产合质金的含金量也不一样,直接交售银行因含金量不高或含银不计价等原因,有的矿山为提高质量和经济效益采取了化学法除杂再次熔炼或电解法进行金银分离精炼。
焦家金矿曾于1984年试验采用水冶新工艺,将氰化金泥经电氯化除去贱金属(用水溶液氯化法提金和氨浸法提银)获得含金品位99.9%成品金和含银99.9%的银锭,金泥中的铜、铅也同时回收(用湿法处理金泥有被推广的趋势)。
招远金矿成功地研制出一种Φ1.5×1.8m的转炉熔炼金泥,取代了过去的坩埚熔炼,降低了成本,改善了劳动条件。
这一方法在山东新城金矿等矿山普遍推广应用,效果较好。
招远冶炼厂是我国自行研究、设计和建设的第一家黄金冶炼厂,专门处理多金属硫化物金精矿,以提取黄金为主,同时回收银、铜、铅、硫等,是综合冶炼、化工为一体的新型企业。
招远冶炼厂的建成投产,为我国黄金生产冶炼工艺填补了一项技术空白,采用焙烧-酸浸-(盐浸)-氰化浸出联合工艺,解决了长期以来采、选、冶之间的生产矛盾,解决了金精矿长途外运损失(年损失率2%~3%),运输压力大和综合利用问题。
中国矿山发展史
中国矿山发展史中国矿山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时期,这段时期是中国矿业史上最早的发展阶段。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矿山业在中国的地位逐渐提高,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也变得越来越大。
以下将以时代为线索,简要概述中国矿山的发展史。
古代时期追溯至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开始使用石器工具进行采矿活动。
公元前2500年左右,中国的黄河流域就有了最早的青铜矿开采。
商代(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和周代(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进一步推动了矿山的发展,尤其是发展了青铜冶炼工艺。
这段时期的矿山主要依赖手工开采和简单粗糙的冶炼技术。
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中国矿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的政治稳定和国家统一为矿山的大规模开采提供了条件。
银、铜、铅、锡等金属矿得以大规模开采和利用,使得秦汉时期的工艺及冶炼水平大幅提高。
此外,草木灰、木炭也被广泛用于提纯矿石的冶炼,使得金属的质量大幅度提高。
唐宋时期唐代(公元618年-907年)和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是中国矿山业发展的繁荣时期。
唐代开始采用风螺炉、高炉等冶炼设备,推动了铁冶炼工艺的改进。
而宋代在技术上更进一步,炼铁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不仅如此,宋代还推动了黑色金属冶炼与有色金属冶炼的并行发展,使得矿山业的多样化进一步拓宽。
明清时期明代(1368年-1644年)对矿业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但矿产资源的开采并未停滞。
此期间,大规模银矿、铜矿的开采成为明朝经济的重要支柱,推动了国家的繁荣。
明代中后期,随着冶炼技术的进步,铁矿的开采与精炼工艺也取得重大突破,使得炼铁技术更为成熟。
随后的清代(1644年-1912年)继续延续了明代的矿产开采模式,并在某些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在煤炭开采方面,清代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矿山的开采和使用得到了极大的推广和改善。
现代矿山时期自20世纪以来,中国的矿山业进入了现代化的阶段。
中国黄金市场发展历程
中国黄金市场发展历程中国黄金市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黄金文化历史的国家,黄金一直被视为珍贵的财富和稀缺资源。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中国的黄金市场也经历了长足的发展和变革,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黄金市场之一1.古代黄金时代古代中国黄金市场主要以黄金的采掘、加工和流通为主,黄金被用于国际贸易、礼品赠送、货币交易等多个领域。
古代中国黄金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汉代黄金文化达到鼎盛时期,汉武帝时期开始发行黄金货币,成为举世无双的黄金时代。
2.现代开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一系列经济政策的实施,中国的黄金市场开始逐渐复苏和发展。
1971年,中国恢复黄金生产,江西南部等地区开始发现大型金矿床,黄金产量逐渐增加。
1983年,中国恢复公开交易黄金,设立了国内首家黄金交易所。
3.黄金市场开放1995年,中国正式加入国际金融市场,中国金融开放的大幕拉开,中国的黄金市场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1999年,中国黄金交易中心正式成立,这是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标志性事件,为中国的黄金市场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4.黄金市场繁荣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中国黄金市场进入了繁荣期。
中国黄金产量和黄金消费量稳居世界前列,中国黄金储备也连续多年增长,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黄金生产国和消费国。
中国的黄金市场逐渐走向国际化,与世界各大黄金交易市场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和合作关系。
5.金融衍生品市场2000年代初,中国开始探索发展黄金衍生品市场,推出了黄金期货、黄金ETF等金融产品,为金融市场提供多样化的投资渠道。
2024年,上海黄金交易所推出了国内首只黄金ETF产品,为广大投资者提供更多的黄金投资机会。
6.国际合作与发展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的黄金市场与国际黄金市场的互动与合作也日益密切。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黄金标准化工作,推动建立国际化的黄金定价体系。
解放初期中国黄金与中国黄金发展史
1949年,中国黄赌毒泛滥,黑恶势力横行。
仅四川一省就有60万土匪。
吸毒的中国人至少超过7000万,云南60%以上的人吸毒,东北30%以上的人吸毒。
南方3%的妇女是妓女,其中上海市5%的妇女是妓女,青年妇女10%以上是妓女。
早一些的1920年上海法租界官方统计,共有成年女性39210人,其中下等妓女就达到了12315人,占上海法租界成年女性的三分之一,如果加上中等和上等妓女,则占上海法租界成年女性近一半。
注意,这只是官方统计,实际情况还要更严重一些。
1912年至1949年中国人口不足世界四分之一,因灾荒死亡的人口占世界一半以上,平均每年有300-700万人死于饥饿。
1949年,中国80%以上的人不得温饱,20%以上的人处于饥饿状态,买办资本达200亿美元,是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
1978年我国消灭了妓女、吸毒、饥荒,人口增长接近一倍,并且是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小的国家之一。
凡是诬陷毛泽东时代的精英,也不比追究其如何来源。
请按上述比例送他们家的女性去当娼!大师的意思,好象我们应该感谢蒋界石他老人家了,我不知道一个经过8年抗日战争3年解放战争之后的中国还能有多少值钱的东西,我不清楚整个中国东南都被日寇占据之后江浙的民族工业还能剩下多少,四大家族的挤兑已经使中国的整个民族工业濒临于破产,江浙民族工业的基础还能有多少.中国欠苏联的40亿美圆和援助越南的200亿,你既然已经说明有通货膨胀的因素,你为什么没有说清楚,这应该不是什么很困难的问题吧。
中国为朝鲜战争是欠了苏联的,这是事实,可是如果我们参加抗美援朝的话,我们会不会付出的更多,我们需要增加我们的军费开支巩固我们的东北边防,正如湛蓝心空所言我们的东北重型工业基地,整个的处于美帝的枪口之下,我们还谈什么建设.另外我不知道我们欠苏联的40亿,是不是只是抗美援朝的,还是整个的,如果是整个的话,我相信湛蓝心空还应该记住,在那个年代,还有哪个国家愿意借钱给我们,美帝会吗?正是由于苏联老大哥的援助,我们当时才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借钱并不是可耻的,如果为了借钱,还得和别国签定什么通航通海友好条约,把自己的主权送给别人,那才是可耻的.江浙民族工业基础,山西矿业,广西公路网,打日本后得到的东北重工业基地,还有全国的资源包括一个消灭了主要军阀后统一了的中国大陆,一个没有了外患,没有了租界的中国大陆,那不是蒋界石给的,那是中华民族经过浴血奋斗,付出巨大的民族代价换来的--脑补的不错,难为你抠来抠去想起这么点有点名的工业遗存,可惜:经历了连年战乱搬迁、金融崩溃、熟练工人流失的江浙民族工业--主要是轻工业实际的生产能力和财力濒临崩溃,所能被提及只是因为其他地区几乎没有轻工业而已;什么山西矿业更加可笑,解放前当时采煤方式以手工为主,机器矿井产量仅占22%。
中国古代的金矿
中国古代的⾦矿时代最早的黄⾦饰品是1976年在⽢肃⽟门⽕烧沟遗址中发现的⾦⽿环和⾦⿐环, 经14C测定年代约为公元前1900~1700年。
时代最早的⾦⽚,1977年发现于河南郑州商城遗址祭祀坑中, 此⾦⽚极薄, 出⼟时揉成⼀团。
时代最早的⾦器⽫, 为1987年出⼟于湖北随县擂⿎墩曾侯⼄墓中的⾦盏、⾦勺、⾦杯、⾦器盖、⾦弹簧圈。
史书记载先秦时:《管⼦·地数篇》载:“⾦起于汝、汉之右”。
《轻重》甲篇说:“楚国有汝、汉之黄⾦”。
《韩⾮⼦·内储说上》:“荆南之地、丽⽔之中⽣⾦, ⼈多窍采⾦”。
楚国是有名的黄⾦产地。
汝是指今河南之汝⽔, 汉是指今陕西、湖北之汉⽔。
荆南系泛指, 约为今湖北、湖南⼀带;丽⽔指今⾦沙江。
可见⾦沙江的砂⾦, 战国时已有⼈淘采。
著名的楚币“郢爰”,就是⽤黄⾦制成的。
汉代:《史记·货殖列传》:“豫章出黄⾦”。
《集解》裴骃:“鄱阳有之”。
《汉书·地理志》豫章郡:“鄱阳武阳乡右⼗⾥有黄⾦采”。
《盐铁论·⼒耕篇》:“汝、汉之⾦, ……所以诱外国⽽钓羌胡之宝也”。
《盐铁论·通有篇》:“左陵阳之⾦、右蜀汉之材”。
《论衡·验符篇》:“永昌郡中亦有⾦焉, 纤靡⼤如⽲粟, 在⽔涯沙中”。
《续汉书·郡国志》永昌郡:博南“永平中置, 南界出⾦”。
豫章郡之鄱阳,其故址在今江西波阳县西南。
陵阳故址在今安徽黄⼭市太平区西。
永昌郡之博南,永昌郡治今云南保⼭市东北, 博南县治今云南永平县西南, 其⽔涯沙中产⾦盖指今澜沧江中之砂⾦。
三国、两晋时期:诸葛亮:“汉嘉⾦、朱提银, 取之不⾜以⾃⾷。
”《华阳国志》卷2 :“⼴汉郡涪县……孱⽔出孱⼭, 其源有⾦银矿, 洗取⽕融,合之为⾦”;葭明“有⽔通于汉川, 有⾦银矿, 民洗取之”。
陶弘景:“⾦之所⽣, 处处皆有, 梁、益、宁三州多有出于沙中, ……建平、晋安亦有⾦沙出⽯中”。
汉嘉故治在今四川名⼭县北。
中国的黄金发展史
黄金现货与黄金期货的对比
一 交易时间不同 现货24小时 二 交易标底物不同 期货4小时
实物黄金本身 无限期持有
标准化的合约 合约到期交割
三 仓单持有期限不同
我们相信,中国黄金市场 在经历十几二十年的发展 后,将逐步成为占据主导 地位的国际黄金市场
中国社会出现“黄金断层”
“黄金断层”导致整个社会对黄金 的普遍缺乏认识和漠视; 中国需要重新唤醒民众认识黄金的 过程; 对市场参与各方,是挑战也是机遇。
中国黄金市场发展大事记
1950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下发《金银管理办法》 (草案),冻结民间金银买卖,明确规定国内的金银买卖 统一由中国人民银行经营管理。 1983年6月15日,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金银管理 条例》,规定“国家对金银实行统一管理、统购统配的政 策”。 1999年12月10日,中国首次向社会公开发售1.5吨“千禧 金条”。 1999年12月28日,白银取消统购统销放开交易,上海华 通有色金属现货中心批发市场成为中国唯一的白银现货交 易市场。白银的放开被视为黄金市场开放的“预演”。 2000年8月,上海老凤祥型材礼品公司获得中国人民银行 上海分行批准,开始经营旧金饰品收兑业务,成为国内首 家试点黄金自由兑换业务的商业企业。
1983年6月15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 共和国金银管理条例》,规定“国家对金银实行 统一管理、统贩统配的政策”;“中华人民共和 国境内的机关、部队、团体、学校,国营企业、 事业单位,城乡集体经济组织的一切金银的收入 和支出,都纳入国家金银收支计划”;“境内机 构所持的金银,除经中国人民银行许可留用的原 材料、设备、器皿、纪念品外,必须全部交售给 中国人民银行,丌得自行处理、占有”;“在中 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单位和个人丌得计价使 用金银,禁止私相买卖和借贷抵押金银”。
黄金开采简史
黄金开采简史2016-04-16 12:29来源:内江洛伯尔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作者:研发部金条自古至今,黄金一直被列为五金之首,号称“金属之王”,享有其他金属无法攀比的盛誉,其显赫的“贵族”地位永恒不衰。
黄金可用于制作许多工业制品,但人们却将它主要用作金融储备、货币和首饰,成为人们财富和华贵的象征。
世界黄金的最早发现时间没有文字的记载,想必是在无文字历史的时代。
据传公元前3500年前腓尼基人发现了黄金。
在公元前3000多年前,在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已开始采集黄金制作饰物。
在史前——远古时期,主要有埃及、努比亚、伊比利亚、高卢、巴尔干、印度和中国采冶黄金。
古埃及帝国的某些文史中有记载,当时的埃及征服者从叙利亚和努比亚接受过很多金银贡物。
反映金矿采冶方面的早期文献出现在古埃及法典、石碑上及法老墓中的象形文字和碑文中。
已知最古老的反映公元前约1320年正在开采的《金矿图册》的残片至今尚保存在意大利都灵博物馆里。
而第一次关于公元前10世纪时黄金的文字记述则出现在《旧约全书》和《创世纪》著作中。
公元前开采利用黄金的还有前苏联和美洲。
前苏联的金矿采冶可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公元前1300年,从那时起尤其在公元前几百年,格鲁吉亚、乌拉尔、乌兹别克、阿尔泰一带的大量黄金,通过撒马尔罕的黄金之路源源不竭的运到境外。
美洲的印第安人则在公元前2000年就制作了许多精美的金制耳环、项链、面具、香炉。
据Quiring(1972)报道,史前-远古时期的世界金产量达1027吨,约占总产量的9.7%,是人类最重要的采金期之一。
这一时期主要是开采河中砂金,除使用淘砂盘、摇动槽和带格的溜矿槽、动物皮毛收集黄金外,还采用“突然放水冲洗法”开采阶地砂金矿。
后期开采岩金(石英脉型)先进行手选后,然后用石臼、手推磨等进行粉碎、研磨,最后在斜坡或平面石上进行冲洗收集颗粒金。
中世纪(公元5世纪~16世纪)时,早期由于战乱、瘟疫和经济不景气采金业萎缩。
中国黄金发展简史
中国黄金发展简史(一)中国古代黄金矿业的历史渊源通过考古发掘成果表明,人类发现和使用黄金迄今已有7000年的历史。
我国黄金的开采和使用亦至少有4000年的历史。
大约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认识了黄金。
根据考古工作者发掘出的各种金器的出土墓葬或遗址的年代,最早的为商代早期。
如河南郑州商代早期墓葬中出土的珥形金饰,河南辉县殷代墓葬和河南安阳小屯殷墟出土的金块、金箔、金叶都证明了我国早在3500年以前就已开始使用黄金,并掌握了加工制作金的工艺技术。
中国黄金生产在世界黄金发展史上留下了自己深深的印痕,构成了世界黄金史的重要篇章。
从世界采金史来看,大多数国家都是从采淘砂金开始的。
我国采金活动始于奴隶社会早期,淘洗的砂金是从含金的砂砾层中得到的,古称“河金”或“麸金”,后来又根据砂金赋存地质条件的差异,分为“水砂中”淘洗的砂金和“平地掘井”开采的砂金两种。
脉金的开采时代远远晚于砂金,大约起于唐代、宋代之间。
劳动人民为获得宝贵的黄金付出了巨大的力量,唐代诗人刘禹锡把生产黄金的艰辛和贵族们的奢侈写入诗中:“日照澄州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北京平谷出土的商代金臂钏、耳环,四川广汉出土的周朝金手杖,汉朝来自湖南长沙马王堆的金缕玉衣,唐代的纯金十二环锡禅杖,明代的耀眼的金装饰,件件文物展示了中华民族采金历史的悠久和制金技艺的高超。
中国黄金生产始于商、兴于汉、衰于两晋南北朝,复于唐。
唐以后的宋、元、明、清,对黄金时而禁采,时而开禁,高亢和低迷交替出现,阻碍了我们这个民族快速发展黄金生产的脚步。
(二)我国重点产金区开采史山东招远素有“金城天府”的美称,又有“金都”之誉名。
它不论在黄金生产上,还是在金矿地质与成矿规律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胶东西部掖县、招远、栖霞三县中,金都招远的金矿开发最早。
招远在境域之内,北北东向的招平断裂带把招远县一分为二。
东半部主要为变质岩分布区,与栖霞相似。
西半部为花岗岩类分布区,它南延至平度,北延至蓬莱,构成一长度超过140km,宽度超过40~50km的复式岩带。
[转载]辉煌的中国古代黄金发展史
[转载]辉煌的中国古代黄金发展史中国采掘、利用黄金的历史始于夏朝,盛于唐代。
相传,伏羲氏、黄帝、炎帝都曾用黄金做原料炼金丹以求长生不老。
1976年,在甘肃省玉门火烧沟的遗址中出土了一批夏代初期的墓葬品,有金银铜环和男女佩戴的金耳环,距今已有3500年。
这些出土文物证明,在夏代初期中国人就能用黄金加工首饰了。
夏代金器之后是考古发掘中发现的距今已有3000余年历史的商代黄金制品。
商代金器的分布范围主要是以商文化为中心的中原地区以及商王朝北部、西北部和偏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
这个时期所发现的金器中,最令人瞩目的是四川广汉三星堆早期蜀文化遗址出土的一批金器。
1986年对三星堆遗址的挖掘发现了一号、二号祭祀坑,出土了大量金、铜、玉、石、陶质遗物,有神树、神像、神坛、神鸟、人首鸟神的异怪等各种造型,震惊了世人。
其中出土金器达100件以上,有金权杖、金面罩、金叶,以及虎形、鱼形、圆形的金饰片。
三星堆是商代出土金器最多的一处遗址。
这些考古发现说明,古蜀族是世界上最早开采和使用黄金的古老的民族之一,在相当于中原殷商时期就已经熟练地掌握了黄金的加工技术,代表了商代最早的黄金制品水平。
在出土文物中,一些青铜人头像的脸部带着金面罩,这些金箔面罩是用纯金皮模压而成,双眉双眼皆镂空,脸部及耳朵全部贴满金皮。
这种金面罩除贴在青铜人头像外,有的单独存在。
其贴法是先用漆涂于青铜之上,再粘合金皮,所以直到出土之后,仍贴合得很紧。
眉眼镂空的黄金面罩可能与文献中提到的“黄金四目”的方相氏有关。
方相氏是一种驱鬼的巫师,商周时期流行一种驱疫消灾的祭祀舞蹈,称为“傩”,其中就有这种巫师。
金器中有一件虎形金饰,是用金箔模压而成,长12厘米,昂首卷尾,腰背部下陷,整体呈扑击状,力量动感强烈。
饰片上还压印有目形斑纹。
另外还有一些细长形的金叶片,类似竹叶,上有精细的平行斜条纹,形似叶脉。
出土金器中最为珍贵的是一只金权杖,又称铍杖。
金杖长142厘米,直径2.3厘米,净重500克,是由纯金锤锻成金皮,包裹在圆木棍上(出土时木棍已腐朽无存)。
中国黄金发展简史
中国黄金发展简史(一)中国古代黄金矿业的历史渊源通过考古发掘成果表明,人类发现和使用黄金迄今已有7000年的历史。
我国黄金的开采和使用亦至少有4000年的历史。
大约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认识了黄金。
根据考古工作者发掘出的各种金器的出土墓葬或遗址的年代,最早的为商代早期。
如河南郑州商代早期墓葬中出土的珥形金饰,河南辉县殷代墓葬和河南安阳小屯殷墟出土的金块、金箔、金叶都证明了我国早在3500年以前就已开始使用黄金,并掌握了加工制作金的工艺技术。
中国黄金生产在世界黄金发展史上留下了自己深深的印痕,构成了世界黄金史的重要篇章。
从世界采金史来看,大多数国家都是从采淘砂金开始的。
我国采金活动始于奴隶社会早期,淘洗的砂金是从含金的砂砾层中得到的,古称“河金”或“麸金”,后来又根据砂金赋存地质条件的差异,分为“水砂中”淘洗的砂金和“平地掘井”开采的砂金两种。
脉金的开采时代远远晚于砂金,大约起于唐代、宋代之间。
劳动人民为获得宝贵的黄金付出了巨大的力量,唐代诗人刘禹锡把生产黄金的艰辛和贵族们的奢侈写入诗中:“日照澄州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北京平谷出土的商代金臂钏、耳环,四川广汉出土的周朝金手杖,汉朝来自湖南长沙马王堆的金缕玉衣,唐代的纯金十二环锡禅杖,明代的耀眼的金装饰,件件文物展示了中华民族采金历史的悠久和制金技艺的高超。
中国黄金生产始于商、兴于汉、衰于两晋南北朝,复于唐。
唐以后的宋、元、明、清,对黄金时而禁采,时而开禁,高亢和低迷交替出现,阻碍了我们这个民族快速发展黄金生产的脚步。
(二)我国重点产金区开采史山东招远素有“金城天府”的美称,又有“金都”之誉名。
它不论在黄金生产上,还是在金矿地质与成矿规律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胶东西部掖县、招远、栖霞三县中,金都招远的金矿开发最早。
招远在境域之内,北北东向的招平断裂带把招远县一分为二。
东半部主要为变质岩分布区,与栖霞相似。
西半部为花岗岩类分布区,它南延至平度,北延至蓬莱,构成一长度超过140km,宽度超过40~50km的复式岩带。
金矿开采史
招远黄金开采史(2004-04-29 09:49:47)悠久的开采史黄金是最早发现和使用的金属之一。
早在新石器时代(约1万年~4000年前)人类已识别了黄金。
中国至迟在商代中期(公元前14~13世纪)已掌握了制造金器的技能,在河南安阳等地出土的殷商文物中即有金箔。
《周礼·地官》中说:卝(音矿)人掌金玉锡之地。
这是古代文献关于矿冶的最早记载,说明当时已特设专职官员掌管官营矿冶了。
相传战国时期随着商业的发达,黄金成为通行的货币,加上封建统治阶级的奢侈生活装饰的需要,对黄金的需要随之增大。
春秋时期托名齐相管仲作的《管子·地数》篇中说门“上有丹砂,下有黄金;上有磁石,下有铜。
”说明春秋时期已有采金知识。
招远属齐地,县境北部东西迤逦30余公里就有1000多古坑洞,西北有淘金河。
玲珑等矿地表层的富矿脉有些苗露山脊。
早年发现,经过地形变动,只能侧身进出的古坑洞中有灼烧残迹及木碳、木把铁凿、木锤及泥碗、黑陶碗等遗物。
据此考证,说明招远掘坑采金的历史比较悠久。
《史记》载,泰始皇统一中国后,进行币值改革,把黄金作为上币,下币为铜钱。
但究竟起于何时,已难确考。
最早见于史籍正式记载的为《隋书·辛公义列传》:牟州〔公元596~605年〕刺史辛公义“山出黄金,获之以献”。
唐代民营坑治有所发展。
群众对砂金进行了大规模开采。
为了加强对黄金生产的管理,各地都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把陕西安康定为贡金之所。
据《旧唐书·职官志》记载:“凡天下出铜者州府。
听人私采,官收其税”,矿冶出现了空前繁荣,诗人刘禹锡曾写有:“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的诗句,生动地描绘了当时民间采金业的兴盛情景。
黄金生产起源史有记载的是从来朝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宋真宗派大臣潘美来督办玲珑金矿田。
《宋史·食货志》载:“天圣中(公元1023~1031年)登莱采金岁益数千两”。
《宋史·胡宿列传》: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河北京东地震,登莱尤甚……宿乃上疏曰:“今二州置金坑,多聚民凿山谷,阳气耗泄,故阴乘而动”。
漫谈玲珑金矿史话
漫谈玲珑金矿史话简介玲珑金矿是中国的一座知名金矿,位于湖南省,是该省最大的金矿之一。
本文将为您带来关于玲珑金矿的历史和发展的漫谈。
起源玲珑金矿的发现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
相传,在一位农民在挖掘土地时,意外地发现了一块金矿石。
这一发现引起了当地人的广泛关注,于是更多人开始在这个地区进行金矿勘探。
最终,玲珑金矿由一家小型矿业公司开发,并逐渐成为一座著名的金矿。
开发历程从19世纪末开始,玲珑金矿逐渐进入了大规模开发阶段。
当时,中国的矿业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无数人投身于金矿勘探和开发之中。
各种技术和设备也逐渐引入,提高了金矿的开采效率。
随着时间的推移,玲珑金矿的产量越来越大。
大量的黄金被开采出来,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被吸引到这个地区,渐渐形成了一个繁荣的矿区。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玲珑金矿的产量逐渐下降。
这与矿脉的衰竭以及环境保护的要求有关。
为了保护矿区的可持续发展,玲珑金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对矿脉的重新评估、节约用水、减少废弃物排放等。
这些措施使得玲珑金矿能够延长使用寿命,维持较稳定的产量。
矿区环境保护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矿区环境保护成为玲珑金矿的重要任务之一。
为了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玲珑金矿采取了一系列环保措施。
首先,玲珑金矿加强了废水处理工作。
通过建设废水处理厂和采用先进的水处理技术,矿区对废水进行了全面治理,确保排放的废水达到国家标准。
其次,玲珑金矿实施了严格的固体废弃物管理制度。
对于产生的废弃物,矿区进行分类、储存和处理,尽量减少对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
此外,玲珑金矿还注重生态保护工作。
矿区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生态恢复系统,包括种植植被、建立野生动物保护区等。
这些保护措施有助于减少人类活动对当地生态系统的破坏,并为矿区周边的生物多样性提供了保护。
社会责任作为一家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玲珑金矿一直致力于回馈社会。
矿区积极参与当地社区建设和公益事业,为贫困地区提供帮助,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5月/13日/第003版视点中国金矿的风风雨雨本版编辑丛鹤一苇贵州烂泥沟金矿、云南播卡金矿、辽宁猫岭金矿,这三大金矿已探明黄金储量均超过100吨。
而今天,这三大“世界级金矿”金矿分别为澳大利亚的澳华黄金、加拿大的西南资源公司、加拿大的曼德罗矿业公司掌控——1中国特大型金矿被外资控制?近来,有关中国金矿被外资控制的报道频频见诸包括央视在内的各大媒体。
对于金矿资源安全以及由此引发的国家金融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引发了各界关注。
一个显而易见的现实是,目前,我国一些大型特大型金矿企业中,外资确实占据、甚至是控制了绝大部分的股份。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2007年6月发布的信息显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进入中国进行金矿勘查开发的国外矿业公司至少有40家,这些公司大多来自加拿大,少数来自澳大利亚、英国等。
其足迹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活动广泛,其中云南、甘肃、新疆、贵州、内蒙古等是吸引外商投资金矿勘查开发比较多的省(区)。
据介绍,加拿大西南资源公司在中国勘查金矿取得的成果最引人注目。
自2002年起,该公司在云南的东川播卡金矿取得了重要进展,使原先仅仅为一个民采的“窝子矿”变成了一个特大型金矿床,公司股票价格为此翻了20多倍。
加拿大TVI太平洋有限公司2003年在湖南省常宁市成立湖南太平洋地质勘查公司,成为在我国的首家外商独立勘查公司。
该公司拥有湖南水口山的金矿,云桂黔金三角金矿和内蒙古金矿等勘查项目。
澳华黄金有限公司是较早在中国开展黄金勘查开发的公司。
该公司参与开发的陕西煎茶岭金矿在持续4年稳产后资源已经趋于枯竭。
因此,澳华把下一步的开发重点放在了贵州的金峰金矿。
一旦该矿开发成功,将成为国内第二大黄金矿山。
加拿大王朝黄金公司2004年收购了加拿大一家公司在中国的矿业项目。
目前该公司拥有新疆哈图金矿、青海红沟金矿、甘肃野马金矿等勘查项目,探矿权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是中国目前金矿探矿区面积最大的外资勘查公司之一。
此外,加拿大阿富勘矿业公司在青海省滩涧山金矿项目和曼德罗矿业公司的辽宁猫岭金矿项目,也是近两年取得重要进展的勘查项目。
然而还有另一个事实被大多数愤怒于外资控制中国金矿的人忽略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本来就是一项高风险、高回报的工作,在最初进入时,谁都无法预料最终的结果是喜是悲。
因而,在这些春风得意的外资矿业公司之外,还有一些不为人关注的黯然神伤者,比如明科矿业公司。
这家来自加拿大的初级勘探公司于1995年进入中国,在河北、新疆、内蒙古等地开展勘查,投入风险勘查资金约2亿元人民币,然而直到今天仍没有一个矿进入开发阶段,也没有转让出一个矿。
2历史的阵痛——外资进入中国金矿的时代背景实际上,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中,贵州省贞丰县副县长毛仕诚的一段话已经透露出这些特大型金矿的股份比例中,外资缘何占据了如此大的份额——烂泥沟金矿属于微细浸染型难选冶的原生金矿,那些金子都是以极其微小的颗粒存在于矿石中,虽然资源丰富,但是选矿和冶炼的难度非常大,当时从国内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来说,还达不到开发这种金矿的条件,所以还无法进行商业性开发,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澳大利亚澳华黄金有限公司被引进到烂泥沟金矿。
而云南播卡金矿的情形如出一辙——在发现金矿不久,807地质大队就把探矿权以200万的价格转让给了云南省核工业209地质大队,但受资金和技术的限制,进一步的勘探并没有开展。
2000年,209队与一些湖南的小企业家成立了金星公司,两年后与来自加拿大的西南资源公司共同组建了云南金山矿业有限公司。
209地质大队以矿权入股,而西南公司投入310万美元,占有60%的股份,后来由于勘探需要不断增加投资,西南公司的股份增加到90%。
播卡和烂泥沟两个特大型金矿股份比例的变化,呈现的是这样一个事实:技术和资金,是中国黄金行业长期难以逾越的鸿沟,只有通过引进外资,才能真正实现“黄金梦”。
据介绍,我国黄金资源主要以岩金矿为主,伴生金占的比重也较大;矿床以小型的居多,而大型、超大型矿床较少:另外由于开采技术条件比较复杂,可供露天开采的矿床也很少。
除此之外,难选冶金矿资源比重也较大。
因而,相对国际水平而言,中国目前黄金开采的效率是非常低的。
统计显示,在中国目前的1200多个金矿中,年生产能力在500公斤以上的只有100个。
中国约2/3的金矿的硫和砷的含量都很高,国内的小型生产商缺乏高效冶炼的规模和工具,传统的焙烧法造成了巨大的污染。
对很多金矿企业来讲,守着金矿过的却是穷日子——尽管全国年产金能力约200吨,但人均年产金能力还不到18两。
在开采设备和技术方面,中国尚处于粗放型经营阶段——平均开采水平是地下400~500米,最深也只有700米左右,而南非大部分矿井的开采深度达到地下4000~5000米。
据了解,南非的金矿品位通常是我国金矿的3~4倍,勘探设备和开采能力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长期的粗放型开采,使中国金矿不可避免地存在损耗大、成本高的现象。
据统计,中国金矿产金的成本为每克60元,是南非金矿企业的1.5~2倍。
很多矿区背着沉重的历史包袱,即使在金价较高的情况下,也只能取得微利。
一些边际矿山和老矿山,由于开采设备和技术陈旧,经营更加困难,而且还暴露了诸多隐患,如安全生产等。
从目前中国的金矿保有储量看,大部分已被生产占用,受开采深度、地温、地压、提升等因素影响,利用现有技术和设备开采,难度越来越大,生产成本逐年攀升。
一些重点产金区和老企业的资源优势已经失去,资源质量普遍下降,资源危机日趋严重。
招金集团总经理路东尚认为,这种状况如不尽快改变,势必出现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企业关闭、产量下滑、效益下降、行业萎缩。
3呼应历史,政策逐年更迭一个现实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黄金需求非常强劲。
到了2007年,包括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在内,全年我国黄金销售量创下历史新高,达到363_3吨,同比上升23%。
在中国内地,黄金需求达到326.1吨,比2006年高出26%。
黄金首饰需求在中国黄金首饰市场中10年来也首次突破300吨,达302.2吨,成为超越美国、仅次于印度的第二大黄金首饰市场。
2007年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累计成交1828.13吨,同比增长46.3%,也创交易所成立以来的最高纪录。
而国内的黄金生产能力却远远没有达到这个数字。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96年我国颁布的《矿产资源法》中将探矿权与采矿权作为财产权从法律地位上予以确定,与国际惯例接轨,国家允许外资企业从事“低品位难选冶”的黄金矿产的风险勘探和开采,在西部投资黄金的风险勘探开采甚至允许外资企业独资。
2000年12月,国土资源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鼓励外商投资勘查开采非油气矿产资源的若干意见》,要求进一步开放非油气矿产资源探矿权、采矿权市场。
2002年3月,原国家计委等三部委联合发布《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其中“低品位难选冶”金矿的开采、选矿被列入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中;而被列入限制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中采掘业的黄金的勘查、开采中,已经减少了“低品位难选冶”的限制词语。
2003年12月,由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中国的矿产资源政策》白皮书中,中国政府明确表示,坚持扩大对外开放与合作,改善投资环境,鼓励和吸引国外投资者勘查开发中国矿产资源。
2004年,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联合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当时曾有传闻称,修订稿拟将“低品位难选冶”金矿的勘探开采由鼓励类调整为限制类,将一般金矿的勘探、开采由限制类调整为禁止类,外资企业一度十分担心。
不过,2004年11月31日新《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出台,对金矿的开采规定没有作出改动。
可以这样说,发展必须承受一定的代价:而目前我国金矿事业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正是这个事业发展过程中不得不承受的历史的阵痛。
4严峻的现实——确实存在诸多问题尽管外资进入中国金矿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对于中国黄金采选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下,一些问题也已凸显出来,比如矿地矛盾,比如外资控股公司享受的税收减免优惠政策给国家带来的经济损失。
据云南播卡金矿所在地的村民介绍,金山公司在耕地上打井放炮,虽然并不影响耕种,并且给予一定的补偿款,但这只是少部分村民享受到的“权利”,大部分人面临的现实是拿不到补偿,而他们吃水的井,却已经干了。
还有一个问题,对于希望借助金矿开发实现地方经济发展的当地人来说,这样的愿望似乎并未得到实现。
比如金山公司进入播卡金矿后,并没有把当地的劳动力使用上。
这样,村民们守着一座金山,还有一个国外的公司,却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
不仅如此,村民们还要承受金矿开采带来的环境污染。
据当地村民介绍,当初金星公司在开采矿石的时候,就留下了大量的碎石和尾矿,而金山公司修路打井,也造成了一些滑坡和泥石流隐患,这让本来就脆弱的当地生态更是雪上加霜,2007年山下溪家坪村的泥石流就让几十亩甘蔗田化为乌有。
而黄金开采作为重污染产业,不仅在开采过程中对当地的植被造成破坏,冶炼黄金之后剩下的尾矿,还会对当地的地下水和土壤造成污染。
外资公司通常在税收方面享受优惠政策,贵州省人民政府2003年发布的《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规定,外资企业在西部地区可以享受前三年免交企业所得税,第四、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
这就意味着锦丰矿业唯一缴纳的所得税在前5年被减免。
按照贵州省的这份文件,外商从事非油气矿产资源勘探开发,还享受探矿权和采矿权使用费的减免政策,而且如果外商从事《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鼓励类非油气矿产资源开采的,5年内免缴矿产资源补偿费。
贵州省贞丰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黄秀忠据此推算,锦丰公司4年间免缴的税费就达到1.2亿元。
5新政策、新技术,带来新格局、新希望事实上,对于这些问题,国家已然注意到,并着力予以解决。
这从近年来我国历年发布的《指导外商投资产业目录》的变化即可见其端倪。
比如,2002年,我国发布的《指导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中,“低品位、难选冶金矿的开采、选矿”还是鼓励类产业,而且在西部地区外商可以独资。
到了2004年,国家发改委对指导目录进行了修改,取消了“在西部地区外商可独资”的内容,将“低品位、难选冶金矿开采、选矿”仅限于合资、合作,这一动向曾被专家分析为国家更加注意黄金工业的产业安全,是限制外资进入黄金工业的一个信号。
而到了2007年,在新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金、银等贵金属的勘查和开采,已经被列入限制外商投资的产业目录中。
而同时,技术的进步,也让中国本土的黄金企业有了更足的底气。
据发改委2006黄金行业发展综述介绍,2006年我国黄金行业技术创新取得新进展,难处理金矿选冶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金矿深层开采、复杂条件矿体开采、难处理金矿选冶取得重大突破,其中,细菌氧化预处理、焙烧、加压氧化等技术广泛推广应用并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