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后记《湖心亭看雪》教案教学反思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集合3篇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集合3篇【篇1】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虽为自读课文却要求全文背诵。
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的气象混莽,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衣炉火、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孤寂的情怀展现的淋漓尽致。
俄国作家契诃夫在谈论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才力的姊妹,写的有才华就是写得短”,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证明。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阶段的文言文学习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节本内容。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手法,能初步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手搔高雅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鉴于这些,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朗读课文,掌握文章大意;2.赏析美景,品味针对目标,我设置了如下教学环节:1.导语;2.展示学习目标;3..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这里包括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教师正音、学生自主学习借助注释疏通文句、小组讨论,质疑、学生教师答疑、检查自学);4.师生共同品读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学习白描手法(这里包括对白描手法的介绍,使用白描手法对人物描写的范例、小练习);5.合作探究,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这里包括学生质疑,学生老师答疑,小组讨论,教师总结形成板书);6.拓展古往今来的痴人痴事7.总结语。
这个设计体现了四有:有目标,有自学,有讨论,有读写;其次,三语(导语、过度语、结语)在备课的时候在考虑到了;同时整个环节基本符合:自学释疑、整体赶制;训练操作、合作探究;反馈矫正,读写巩固;延伸迁移,联系实际。
以上这些在上课时都体现到了,而且,在合作探究质疑环节,由于学生质疑的题目有一定的难度,我又适当加入了一个讨论,自己感觉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当然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比如在最后的结语处只强调了学生要选择自己的痴事去追求,却没有强调追求的前提是痴事的正确性。
【篇2】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语文学科既应该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又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精选15篇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精选15篇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精选1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1本文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9课,我于20xx年11月28日在学校“示范课”评比中,给初二年级3班学生讲授了这一课,课后认真听取了专家和同行的意见,反思如下。
一、对于教学内容的反思本文是张岱在明亡后写的一篇追忆前尘往事的小品文。
文章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达了他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
这篇山水小品,有人物,有对话,淡淡写来,文章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炉,情致深长,洋溢着浓郁的诗意,而全文仅一百多字,笔墨精炼含蓄令人惊叹。
文章共有两个自然段:第一段以叙事写景为主,交代了赏雪的天气背景,通过以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白描的写法,描绘了西湖中雪景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徐徐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
第二段写人为主,交代了作者的奇遇,在湖心亭上意外的相逢使作者的怅惆与失意荡漾心中,平实的叙述,简炼的笔墨,却把作者的悲与喜表现得淋漓尽致,韵味无穷。
赏析白描手法描写雪后西湖奇景的文字,是学习的一个难点。
明亡后,张岱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他的文章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这一写作背景,然后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明人的生活态度。
而对于文中作者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情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这是教学的又一难点。
因此,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掌握大意,研读课文理清脉络,品读感悟体味情感。
找出自己难理解和翻译的词语和句子,以提问或提醒的方式解决课文翻译的问题,掌握文章的重点。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9篇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9篇篇一: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篇一多年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都是老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读,没有学生的说,更没有学生的思学生终于没有学会读书,只是死记硬背一些东西,算为所得宋朝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他们讲的都是读书要提出问题叶圣陶先生说:“善于读书的人,一边读下去,一边自会提出一些问题或题目来”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善于读书的人”,但是可惜,他们没有提出问题的机会,甚至没有思考的时间,只能竖起耳朵听甚是可悲!篇二: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篇二第一次接触这篇文章,读了几遍之后,我想我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呢?我把重点初步定为白描的写作手法,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但是当我查阅了有关张岱以及这篇文章的有关资料,一遍又一遍地品读文章以后,我被深深地打动了。
我想,打动我的应该同样也能打动学生,而写作手法的运用只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所以,我把重点定为让学生结合对背景的了解和对作者的理解,通过对写景叙事的分析,深入理解作者蕴涵在文字之外的意味,“批文入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深层内涵。
在讲这篇文章之前,我布置了学生预习课文。
要求不仅要扫除字词障碍、会翻译这篇短文,并且着重强调要去了解作者,体味作者。
上课了,我用俗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导入新课,然后进入第一个环节:检查预习。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三项内容:西湖名诗大拼盘、字词障碍一扫清、齐心合力疏文意。
我和学生一起欣赏了描绘西湖的名诗名句,并且也初步感知了课文,然后便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课文赏析。
在“课文赏析”几个字下面,我打上了四个字:走近张岱。
在这一环节中,我也设计了三项内容:叙事初探张岱情、西湖冬景雪亦奇、共赏奇景品雅趣。
我希望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共同学习,我们能感到张岱确实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奇景”,并且在这样的奇景中蕴含了作者与众不同的“雅趣”。
让学生能体味到这篇文章的魅力,体味到小品文虽短小却耐人寻味的魅力。
《湖心亭看雪》教案及反思
《湖心亭看雪》教案及反思《湖心亭看雪》教案及反思(精选6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收集的《湖心亭看雪》教案及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湖心亭看雪》教案及反思 1课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教案〖学习目标〗了解作者及写作年代,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体会本文清新淡雅的意境和严整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掌握白描写作的手法。
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导入新课〗冬季最令人高兴的莫过于下雪了,那飘扬着的雪花,凝聚着对大地的热爱,从无垠的天幕洒落,在我们头顶飞舞,抚摸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
下雪啦,多好!雪带给我们的感受?——静穆、纯洁、纯净、阔大而辽远——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咏雪》,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
阅读课文,动脑思考,看看张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
〖作者简介〗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侨寓杭州。
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
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
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
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
《湖心亭看雪》反思总结(通用26篇)
《湖心亭看雪》反思总结(通用26篇)《湖心亭看雪》反思总结篇1教师是课堂教学程序的引导者。
我在让学生品味表现雪景的几个词语“一点、一痕、一芥、两三粒” 时,不是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让学生讨论,而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去用心感受,设身处地地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感知当时的意境。
在课堂中,这样的情感体验表面上看好像有点“虚”,并没有让学生学到实实在在的东西,但它为学生理解文章,为学生真正地与作者交流和共鸣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文言文教学不应该追求“毕其功于一役”,想在一篇课文教学中,穷尽其所有内涵,包括字词、句式、句子、情感、主旨等等。
其实,学生是随着其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来不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的。
短短一篇《静夜思》,从幼儿园就开始读,也许,一直到了五六十岁,当自己两鬓斑白,仍漂泊异乡,事业无成时,才真正读懂这首诗。
所有,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有一点耐心,留一点余地。
这篇文章未掌握的知识,也可以留到后面的文章去掌握;这篇文章未理解的思想,也可以到毕业以后,走上社会后去理解。
《湖心亭看雪》反思总结篇2上完《湖心亭看雪》,我回味无穷:短文长教,简文丰教真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啊!这份美好,诞生于以下“突破”。
以“读”突破。
从最开始的全文朗读到重点句子的品味读,“读”是整堂课的主线。
在读中寻找疑问,在读中解决疑点,在读中体会心情,在读中丰满人物。
“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
“读”中自有山重水复疑无路,“读”中自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读出了兴趣,读出了韵味儿,读出了精神,读出了灵魂。
“读” 是主旋律,“读”也成了文言课堂最大的亮点。
以“用”突破。
第一自然段的概括和想象不用说了。
第二自然段的解读方法的设计颇费了一番心思。
如何在“读”的基础上有所深化,从而推动课堂教学,又掀起学生的第二轮的学习兴趣呢?因地制宜应用文言的方法效果不错。
学生用得兴高采烈,老师导得轻松自如。
“读”中“用”,“用”中“读”,既“ 读”又“用”,相得益彰。
文言之学习,成了一种有趣的尝试。
公开课《湖心亭看雪》教案教学反思(共4篇)
公开课《湖心亭看雪》教案教学反思(共4篇)篇一:《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张岱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散文大家,他的小品文历来受人推崇,《陶庵梦忆》与《西湖梦寻》是两本非常受人欢迎的书,他的文字淡雅隽永,读后叫人回味无穷,但也就是在这淡雅隽永的文字背后,隐藏一份悠悠的家国情怀,寄情于山水是中国文人历来的一种自我解脱的方法,当个体生命面临不可抗争之命运时,便会把精神寄托于纷争喧闹以外的青山绿水家园,在山与水的调和中觅到一份安宁,以此再来寻求更高远的超脱,张岱就是在这种心境下完成了他的《陶庵梦忆》的,里面的这篇《湖心亭看雪》是全书中的精品,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散文的奥妙,把古典散文的文字美,意境美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一篇文字更可以看作是描写西湖雪景的千古绝唱。
本文的教学设计以新课标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为依据,注重文言文的词汇理解和积累,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感知,注重通过朗读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根据这一原则,我把本文的教学过程分为“白文断句----整体感知”和“赏读文章----体会情感”两部分。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读读背背和积累文言词汇为主要目标。
在语文课程中,文言文教学所用课时、师生所花时间都逐渐增多,主要是花在文言词语的记忆上。
在文言字词教学中,我们大多采用借助课下注释和参考书、工具书理解课文意思,然后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反复记忆巩固。
这种方法对文言文初学者是必须的,也是有效的。
但随着文言词汇积累的增加,学生对词汇的遗忘率也逐渐增高,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能力没有提高。
这主要是因为死记硬背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缺乏思考,对文言词语没有真正理解,效果也就达不到要求。
初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有一定的文言词汇积累,这时可以考虑让学生不借助任何材料给白文断句(在初始阶段可以提示难点),也就是根据学生自己的积累和经验给白文断句,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经过看书下注释,同学互相探究讨论、老师点拨理解文章意思。
通过给白文断句这一训练,我们希望能使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有所进步。
4篇有关《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4篇有关《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关于《湖心亭看雪》,我对这篇文章也是爱的不要不要的。
所以一下子就整理了4篇关于《湖心亭看雪》的教学反思,快来一起看看吧。
篇一:《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张岱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散文大家,他的小品文历来受人推崇,《陶庵梦忆》与《西湖梦寻》是两本非常受人欢迎的书,他的文字淡雅隽永,读后叫人回味无穷,但也就是在这淡雅隽永的文字背后,隐藏一份悠悠的家国情怀,寄情于山水是中国文人历来的一种自我解脱的方法,当个体生命面临不可抗争之命运时,便会把精神寄托于纷争喧闹以外的青山绿水家园,在山与水的调和中觅到一份安宁,以此再来寻求更高远的超脱,张岱就是在这种心境下完成了他的《陶庵梦忆》的,里面的这篇《湖心亭看雪》是全书中的精品,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散文的奥妙,把古典散文的文字美,意境美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一篇文字更可以看作是描写西湖雪景的千古绝唱。
本文的教学设计以新课标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为依据,注重文言文的词汇理解和积累,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感知,注重通过朗读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根据这一原则,我把本文的教学过程分为“白文断句——整体感知”和“赏读文章——体会情感”两部分。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读读背背和积累文言词汇为主要目标。
在语文课程中,文言文教学所用课时、师生所花时间都逐渐增多,主要是花在文言词语的记忆上。
在文言字词教学中,我们大多采用借助课下注释和参考书、工具书理解课文意思,然后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反复记忆巩固。
这种方法对文言文初学者是必须的,也是有效的。
但随着文言词汇积累的增加,学生对词汇的遗忘率也逐渐增高,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能力没有提高。
这主要是因为死记硬背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缺乏思考,对文言词语没有真正理解,效果也就达不到要求。
初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有一定的文言词汇积累,这时可以考虑让学生不借助任何材料给白文断句(在初始阶段可以提示难点),也就是根据学生自己的积累和经验给白文断句,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经过看书下注释,同学互相探究讨论、老师点拨理解文章意思。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优秀8篇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优秀8篇《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篇一本堂课主抓关键词“痴”,以朗读贯穿课堂,同时引用史料,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
导入部分以一副“雪景图”为例,引发学生对雪的感悟,说到对古诗的记忆,大家都很自然的想到了柳宗元的《江雪》,它以其清远的意境、孤高的情怀让世人赞叹,从而引出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关于雪的文章——《湖心亭看雪》。
带着“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这个问题听完视频朗读,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关键句子“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紧接着又用一个问题“用一个字概括呢”抓住了本课的核心词语——“痴”。
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痴”是痴呆、傻子的意思,张岱肯定是不会作此解释的,从而就激发了学生一探究竟。
接着一读文,找“痴”行,初悟痴心。
很多学生都找到了“独往湖心亭看雪”这一句,我顺势一问,下雪天去外面看雪,这样的举动是痴的吗?是傻的吗?学生都笑了,此时,他们领悟过来,是在“大雪三日”的情况之下,“湖中人鸟声俱绝”,夜晚还独自一人去湖中赏雪,加上如此条件,才是“痴行”,同时这个“独”字又体现出了作者的“孤独、孤傲”。
二读文,品“痴”景,再悟痴心。
主要抓住本文的写景句,其一为“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三个“与”字,能否去掉了?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尽管很多学生没有见过茫茫雪景,不过,他们发挥想象,能够领悟到万物融为一体的苍茫意境。
其二“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也用了一个对比体味对于量词的。
运用,分别改为“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在笑声中,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借缩小的量词来表现人、物渺小,与苍茫浩大的天地形成对比的艺术效果。
三读文,议“奇遇”,三悟痴心。
主要是抓住“金陵人”这个特殊的具有历史意义的词语来理解作者。
当然这个“金陵人”的发现也是破费工夫的。
请学生把目光锁定到酒后话别这句话,问他们能不能发现什么问题,大家都沉默不语,这时,我换一种方式——如果我问你叫什么名字,你答你是顺德人,行吗?学生恍然大悟,找到了作者答非所问的地方,也把视线聚集到了“金陵人”,再让学生说说金陵的历史地位,以及见解张岱的身世,也就能理解张岱的故国之思了。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篇一」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始终注意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字词解释和文义疏通让学生在预习中对照课后注解完成,有疑难小组交流解决,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篇二」课堂是有缺憾的艺术,每一堂课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每一堂课都有其优点和缺点。
今天课间,和学生交流一下学习心得,回办公室又与洪姐交流一下教学心得,我反思《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觉得既有收获又有不足。
本单元三篇文言文三篇古诗。
单元导读中提示“学习时,要注意体会古人寄托于山水名胜中的思想感情,感受他们的忧乐情怀”,“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和名言警句,便体会文言虚词在关联文艺,传达语气等方面的作用”。
鉴于此,我特制定《,湖心亭看雪》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为:1、熟读成诵,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品读文中写景的句子,学习白描的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的“痴”,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中目标1是学习文言文的“言”要达到的,2和3是学习文言文的“文”要达到的要求。
我们都知道:学习文言文讲究“文”“言”并重。
语文教育家,张志公说:“所谓阅读,就是老师带着学生走进去走出来。
”文言文阅读也是如此。
反思本课教学,我感觉学习目标二的学习效果还是不错的。
品析本文中的写景的句子,最精美的就是这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从这个描写句中,学生欣赏到了西湖的美景。
但是如何学习白描的写作手法呢?28号培训的时候,贾玲老师说语文教学最忌讳用概念解释概念。
于是,我借鉴了一个创新的设计环节,通过换词,让学生对比朗读,来体会语言表达的效果。
请看原文当中的数量词“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我给换成标准的常规量词“长堤一道”“湖心亭一座”“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让学生对比读读,品味一下看是原文中的“痕”“点”“芥”“粒”给人什么感觉,而若换成标准的常规量词“道”“座”“艘”“个”,效果又怎么样?结果,我引领学生反复朗读,然后我朗读,让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15篇)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1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1《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阶段的文言文学习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节本内容。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手法,能初步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手搔高雅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另外,俄国作家契诃夫在谈论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才力的姊妹,写的有才华就是写得短”,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证明。
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的气象混莽,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衣炉火、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孤寂的情怀展现的淋漓尽致。
鉴于这些,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培养月的文言文的能力;2.感悟作者的情感,反复诵读,并背诵;3.感受作品的景物描写,掌握并运用白描手法。
针对目标,我设置了如下教学环节:1.导语;2.展示教学目标;3.学生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4.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这里包括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教师正音、学生自主学习借助注释疏通文句、小组讨论,质疑、学生教师答疑、检查自学);5.合作探究,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这里包括学生质疑,学生老师答疑,小组讨论,教师总结形成板书);6.反复诵读,完成背诵(这里包括背诵指导、学生联系、检查背诵);7.师生共同品读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学习白描手法(这里包括对白描手法的介绍,使用白描手法对人物描写的范例、小练笔----用白描手法描写自己的同学,让大家才一下写的是水、作业布置:课下请同学们用白描手法描写自己的父母);8.总结语。
说实在的,在没上之前我还颇为得意,为准备这堂课我专门有学习了调节教学的相关内容,首先这个设计体现了四有:有目标,有自学,有讨论,有读写;其次,三语(岛屿、过度语、结语)在备课的时候在考虑到了;同时整个环节基本符合:自学释疑、整体赶制;训练操作、合作探究;反馈矫正,读写巩固;延伸迁移,联系实际。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1《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阶段的文言文学习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显的文言文, 能够借助解释和工具书理解节本内容。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手法, 能初步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 手搔高雅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另外, 俄国作家契诃夫在谈论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才力的姊妹, 写的有才华就是写得短”, 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证明。
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字, 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的气象混莽, 恍惚迷离, 把拥毳衣炉火、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孤寂的情怀展现的淋漓尽致。
鉴于这些, 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培育月的文言文的能力;2.感悟的情感, 反复诵读, 并背诵;3.感受作品的景物描写, 掌握并运用白描手法。
针对目标, 我设置了如下教学环节:1.导语;2.展示教学目标;3.学生介绍及创作背景;4.朗读课文, 对比解释疏通文句, 整体感知文意(这里包括老师范读、学生自读、老师正音、学生自主学习借助解释疏通文句、小组讨论, 质疑、学生老师答疑、检查自学);5.合作探究, 理解的精神世界(这里包括学生质疑, 学生老师答疑, 小组讨论, 老师总结形成板书);6.反复诵读, 完成背诵(这里包括背诵指导、学生联系、检查背诵);7.师生共同品读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 学习白描手法(这里包括对白描手法的介绍, 使用白描手法对人物描写的范例、小练笔----用白描手法描写自己的同学, 让大家才一下写的是水、作业布置:课下请同学们用白描手法描写自己的父母);8.总结语。
说实在的, 在没上之前我还颇为得意, 为准备这堂课我专门有学习了调节教学的相关内容, 首先这个设计体现了四有:有目标, 有自学, 有讨论, 有读写;其次, 三语(岛屿、过度语、结语)在备课的时候在考虑到了;同时整个环节基本符合:自学释疑、整体赶制;训练操作、合作探究;反馈矫正, 读写巩固;延伸迁移, 联系实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教后记《湖心亭看雪》教案教
学反思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了解白描的手法。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
寻求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大屏幕播放西湖风光画面)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
关于西湖的诗句,我们耳濡目染的诗句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等等。
写出了雨中西湖的迷人,春游西湖的喜
悦,六月西湖荷花的艳丽。
是啊诗人心中若有一个春天,那么他的笔下就春意盎然:如果诗人心中寒冰一片,那么他笔下的西湖又会是怎样?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去湖心亭看雪。
二、出示学习目标
• 1、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体会本文写景的手法——白描手法,感受作者为我们营造的艺术境界。
三、学生诵读课文
诵读指导:1、准确 2、有感情 3、感悟文中所表现出的思想境界。
四、介绍作者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擅长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雅致,文笔清新活泼,趣味昂然。
主要作品有《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录》。
五、自主学习
语词破译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①词语:
更(gēng)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定,完了,结束。
拿:撑,划。
拥:围裹。
毳(cuì)衣:细毛皮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冰花一片弥漫。
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一白:全白。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痕:指斑迹,迹印。
一芥(jiè):一棵小草。
芥:小草,形容船小。
焉得:哪能。
更(gèng):还。
大白:酒杯名。
客此:在此地客居。
客,客居,作动词用。
及:等到。
舟子:船夫。
者:……的人。
②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当时连下三天大雪,西湖里人声、鸟声都绝迹了。
这一天,更声刚刚完绝,天将凌晨,我划了一叶小船,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炉火,独自去西湖里的湖心亭看雪。
雾夜里雾气浓重浩茫,天空与浓云与远山与湖水浑然连为一体,上下白茫茫一片。
湖上的影子,只留下长堤淡淡的一抹,湖心亭一点,以及我的像一根细草似
的小船和船中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毛毡对坐饮酒,一个童子在煮酒,炉上的酒正冒着热气。
他们见到我非常高兴,说:“湖上怎么还有你这个人?”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勉强喝了三大杯才告别。
问他们的姓名,说是金陵人,客居在杭州。
等到下了船,船夫喃喃自语:“不要说您相公痴呆,还有像您一样痴呆的人呢。
”
六、整体感悟
1、这篇文章写于明亡后,而作者仍用明朝纪年,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故国之思
2、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情?
独往湖心亭看雪湖心亭偶遇佳客
3.“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有没有矛盾?
与众不同的情趣,芸芸众生中,知己难求,而舟子在犹如不在,由此可见他的清高孤傲。
4、文中具体写雪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有什么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特点:用白描手法,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感情:作者是一个超凡脱俗、孤高自傲的文人雅士,课文表达了他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5、文章后半部分近一半笔墨写人,写奇遇,对此你有何看法?最后用舟子的话作结,有何意义?
后半部分写人,写奇遇,饮酒,抒写感慨,偶遇知音而惊喜,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
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他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特色。
结尾引用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痴”字似贬实褒,这是对张岱的最确切的评价。
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以一种孤芳自赏的心态凌晨来到湖心亭看雪。
拓展:其实,从古到今,像张岱这样的痴人并不少,本册就有学过的。
回忆一下:苏轼,陶弘景,周敦颐。
七、知识拓展
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古往今来有关描写西湖的诗句有很多,请同学们找出来。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
八、写作活动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
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
本文把这种方法运用的淋漓尽致,请同学们试着用这种方法写一段有关描写景色的短文。
所谓“白描”,原指小说塑造人物采用的一种手法,讲究以简洁的笔墨勾勒人物形象,不用衬托或少用衬托,让人物用自己的语言、行动去“塑造”自己,而作者却要隐蔽起来。
它的好处是以少胜多、真切凝炼。
白描手法运用于杂文,主要体现在作者对于人物那些富于思想性格特征的言论和行为的记述,在行文上一般表现为复述和引用,或简明的勾勒。
九、总结本文
作者借看西湖雪景,表现了自己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