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建筑美学

合集下载

浅谈建筑的形式美

浅谈建筑的形式美

■理论探索建筑是造型艺术,因而也需要贯彻对称、均衡、比例、韵律、对比、统一等基本原则。

一、建筑形式美的表现1.对称与均衡处于中心轴两侧的形象相同或相似称作对称。

对称是美的法则之一。

我国的古建筑造型形式中常用对称的构图。

例如北京故宫的房屋、大殿、天安门城楼及金水桥均采用对称的形式。

对称是我国建筑和民居布置中传统的手法。

对称形式包括反射、平移、旋转、扩大四种。

均衡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使构图的各方面保持平衡关系,它在视觉上产生形态的安定感。

形态即点、线、面的平衡,涉及重量、数量及色彩几个方面。

两点中心的支点是平衡点;水平线有平稳安定感;对称中心的面,安定感更强。

建筑物及其装饰,大为重、小为轻;多为重、少为轻;暗为重,亮为轻;粗糙为重、光洁为轻。

建筑物的前后、左右、上下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应该给人以平衡,可以在造型上安排一边竖向高起和一边低矮平铺,或一边用一个大体积和一边用几个小体积,以取得体积和数量上的均衡。

2.比例与稳定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美是由一定数量关系构成的和谐。

他指出:直线分割短比长相当于比全的分割关系,即“黄金分割”:将一线段分为长短两段,使“短比长等于长比全”,其长短相差所得的面积也具有同样的比例即1:1:618或5:8、8:13,建筑史上有一些有代表性的建筑,如古希腊神庙建筑、哥特式天主堂建筑以及法国的凯旋门建筑均采用黄金分割的方法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比例与尺度是建筑物的整体与局部、建筑物与人体之间的关系。

中国庙宇为横长形、西方神庙为纵长形,都有良好的比例。

适宜的尺度给人以美的享受。

尺度效果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以人体的大小来度量建筑的实际大小。

幼儿园中各种尺度与其他学校是完全不同的。

第二种是夸张尺度,一般适用于纪念性建筑、宗教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以其崇高、凝重的效果来满足需要。

第三种是亲切尺度,比实际生活尺度小,以示亲切、温和、舒适。

稳定,对于建筑物是一项重要原则。

在人们视觉中,上小下大、上轻下重,重心较低的物显然具有稳定感。

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特征

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特征

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特征
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序列层次美:中国传统建筑注重空间的序列组织和层次变化,使得建筑整体呈现出一种有序的美感。

这种序列层次不仅体现在单体建筑之间,也体现在建筑群落的组合之中。

2.自然和谐美:中国传统建筑强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因此,在建筑造型和色彩等方面,都与自然环境相互呼应,形成了独特的美学特征。

3.结构精巧美:中国传统建筑采用木质结构体系,注重结构逻辑的清晰和构件之间的连接,使得建筑整体呈现出一种结构精巧的美感。

4.规格稳定美: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建筑的稳定性,采用中心对称或轴线对称的布局方式,使得建筑整体呈现出一种稳定、平衡的美感。

5.造型意境美:中国传统建筑的造型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追求意境深远。

建筑立面造型丰富多样,屋顶曲线优美,檐口精致细腻,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风格和美学特征。

6.装饰文化美:中国传统建筑注重装饰文化,运用雕刻、彩绘、琉璃等手法,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建筑之中,使得建筑整体呈现出一种文化内涵深厚的美感。

这些美学特征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风格和艺术价值,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的深刻内涵。

从美学视角看建筑

从美学视角看建筑

从美学视角看我国传统建筑前言:我先解释一下我为什么选这么一个题目,晚课我还修有一门《美学》,胡老师的课,讲的特别棒,其中他讲到美学的七大艺术之一——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所以我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和文献,以及结合自己生活所见,希望从美学的角度谈谈自己对建筑的理解,以及感受。

正文:悠悠千载,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深受儒、道、释三家文化濡染,而尤为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为巨。

柳诒徵在《中国文化史》一书中曾说:“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

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

”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儒学历经汉代经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等文脉渐进流变,形成了一股波澜壮阔的文化洪流,强有力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孕育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神韵,映射着光辉灿烂的哲学智慧。

同欧洲古代建筑艺术比较,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有3个最基本的特征:一、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的统一。

审美价值高的建筑,也同时发挥着维系、加强社会政治伦理制度和思想意识的作用。

二、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

建筑艺术的一切构成因素,如尺度、节奏、构图、形式、性格、风格等,都是从当代人的审美心理出发,为人所能欣赏和理解,没有大起大落、怪异诡谲、不可理解的形象。

三、总体性、综合性很强。

传统优秀的建筑作品,几乎都是动员了当时可能构成建筑艺术的一切因素和手法综合而成的一个整体形象,从总体环境到单座房屋,从外部序列到内部空间,从色彩装饰到附属艺术,每一个部分都不是可有可无的,抽掉了其中一项,也就损害了整体效果。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政治伦理内容,要求它表现出鲜明的性格和特定的象征涵义,为此而使用的手法很多。

最重要的是利用环境渲染出不同情调和气氛,使人从中获得多种审美感受;其次是规定不同的建筑等级,包括体量、色彩、式样、装饰等,用以表现社会制度和建筑内容;同时还尽量利用许多具象的附属艺术,直至匾联、碑刻的文字,来揭示、说明建筑的性格和内容。

别墅建筑美学特征浅析——以成都龙泉驿区天泉·聚龙别墅为例

别墅建筑美学特征浅析——以成都龙泉驿区天泉·聚龙别墅为例

别 墅建 筑美 学特征 浅析
以成都龙泉驿 区天泉 ・ 聚龙别墅为例
天 页 l 吴 贵 田 士 j
( 西南 交通大 学建筑 学 院 , ll 都 60 3 ) IJ『  ̄ 成 10 1
【 摘 要 】 针对 目 国内别墅 建设 的兴旺之 势, 先辨 明别墅 的概 念和 美学与 建筑的关 系, 前 首 并结合 实
建筑风格是建筑艺术和审美价的处理方式在坡度大的坡底采用吊脚架空的处理方式值的直接体现形式是一个建筑物的个性或独特表征是以及建筑整体采用比例协调的非对称和不规则的构图设计一代人文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凝固的社会思潮建筑外轮廓线又凹又凸立体感强整个建筑的体形给人深刻地体现出人类的价值观和美学观
维普资讯
充分发挥建筑美的独特作用 ,创造 出体现 时代美 、艺术美 、 9 1然美 ,表现出传 神与意境 、优美与崇高的建筑作品来 。
建筑创作应遵循 多样 统一 的形式美 的法则 ,即主从与 重点 、均衡与稳定 、对 比与微差 、韵 律与 节奏 、比例 与尺 度等形式 美的规律以 及与形式 美有关联 的 因素。把 美学原
排而形成 的 1然 景 观 ;( ) 小 品 、装 饰 的设 置 ,如 雕 塑 、 9 2 喷 泉 、水 池 、山石 、花 木 等 各 种 人 工 的 和 自然 的 、硬 质 的
和软质的 、实体 的和虚体 的点缀 而 形成 的园林景观 ; ( ) 3
建筑群的空问关 系以及 建筑与街 道 、广场协 调而形成 的整 体建筑景观。
山有水的地方 ,而作为休养 、 度假之处 。
成都天泉聚龙别 墅 区 选址 ( 图 1 在 山坡 地南 面 , 如 )
面临一开阔的 自然 湖 ,为一典 型 山地建 筑群。 山坡 上遍地 植有枇杷 、柑桔 等果树 ,并修有一条婉 转绵延的水泥路 与

从建筑美学角度浅谈故宫之美

从建筑美学角度浅谈故宫之美

从建筑美学角度浅谈故宫之美摘要:故宫(紫禁城)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布局统一整体、气势磅礴,造型构造精妙绝伦,色彩华美艳丽,有着极高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本文从建筑美学的角度出发,分别从故宫的整体布局、单体建筑形式、色彩构成三个方面浅析故宫之美。

关键词:故宫之美;建筑美学;美学价值引言故宫不仅是我国现存艺术成就最高的宫殿建筑群,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代表了东方艺术风格的艺术宫殿建筑群。

故宫代表了中国古代木制建筑的技术高峰,其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是无止境的。

在艺术形象上,故宫的审美价值是无穷的。

1 故宫建筑群的整体规划之美中国古代建筑讲求天人合一、物我一体、阴阳有序,追求道法自然,“虽由人作,宛如天开”、“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的意境,有着坐南朝北、昭穆之制的方位观,相互依存,有着明确的社会等级和暨越之忌。

“故宫根据帝王’身居九重’的体制所建,分成外朝内延两部分,作为“王权”的集合体, 其中建筑有着近乎苛刻的等级划分, 为了表现出一种帝王的威严和神圣, 整体建筑群极力营造出一种宏大壮观的气势, “三朝五门” “前朝后寝” , “中轴对称” “左祖右代”的传流的方方正正的宫殿布局被提升到近乎完美的程度。

北京宫殿区的总体布局可分为三节。

第一节由大明门开始经过皇城正门天安门, 再穿过端门直抵宫城正门午门, 共由三个宫前广场串连而成;第二节即紫禁城内部分,由前朝,后寝和御花园组成;第三节是紫禁城北门外人工堆起的景山,是宫殿区的结尾。

”[1]“沿着一条纵深的路线,对称或不对称地布置一连串形状与大小不同的院落和建筑物,烘托出种种不同的环境氛围,使人们在经受了这些院落与建筑物的空间艺术感染后,最终达到某种精神境界——或崇敬、或肃穆、或悠然有出世之想,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群所特有的艺术手法。

有人以之比作中国山水画的长卷,能产生步移景异、引人入胜的效果。

”[2]故宫从中轴线从南到北由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间穿插着各个或狭长或宽大的庭院,配合高低大小不同的五门,形成五门五院,加之以一千六百多米长的轴线,其他内廷和外朝两侧的附属建筑与庭院配合轴线相对应的降低减小,从而在空间形式上和心理感受上来突出至上的权力。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征
一、审美意识的独特性
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意识注重整体和谐、天人合一的理念。

古代建筑
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力求营造出与自然相协调的美感。

同时,中
国古代建筑也注重与人文环境的结合,建筑的设计和布局常常受到风水学
的影响,追求祥瑞吉祥的寓意。

二、建筑布局的对称性和规整性
中国古代建筑的布局通常追求对称、规整和整体的均衡美。

建筑的平
面布局通常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即所谓的“三间式”布局,指的是中间
的主体建筑和两侧的辅助建筑之间通过轴线对称排列。

这种布局形式体现
了一种规整的美学观念。

三、建筑材料和结构的精细性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结构安全和材料精细。

木结构是古代建筑的主要结
构形式,通过工匠的巧妙设计和拼接技术,使建筑具有坚固的结构,又能
保持轻巧灵活的特点。

在建筑材料方面,中国古代建筑常使用砖石、木材、瓦片等材料,这些材料经过精心的处理和加工,使建筑具有雅致的质感。

四、装饰艺术的丰富性
五、园林建筑的理念和技艺
中国古代园林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园林建筑融
入了诗词、绘画、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注重创造一种追求自然和谐的环境。

园林建筑以山水为主题,以石雕、假山、亭台楼阁、廊桥流水等手法
表达出自然景观的美感。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征是以整体和谐、平衡美、装饰精雕细琢、追求自然和谐等特点为主。

这些美学特征既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的审美情趣,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地域性建筑美学价值浅析

地域性建筑美学价值浅析

建筑作 为物质的存在 , 离不 开物 质构成 。在建筑 的发展 史中 , 地方材料和 资源特 色 为地 域 建筑提 供 了条件 和限制 , 他们是造就地域建筑风格 的重要物质 因素 。 [ 收稿 日期]0 7—0 —1 20 1 0 [ 作者简介 ] 曼 丽( 92一) 女 , 读 硕士 研 究生, 赵 17 , 在 主
社 会 美 和技 术 美 。
间 的逻 辑 关 系 , 塑 它
造 了各 地 建 筑 丰 富 的 地域特质 。
建筑是 时间和空间 的结合 , 有 明显 的地 域性 , 也使 具 这 建筑具有 了意义 。“ 地域” 是指一 个有 同质的地 理环境 与社 会文化特 征 的 区域 。同质 的地 理 环境 包括 相 似 的气 候 、 雨 量、 地形 、 土质及野生 动植 物等 ; 同质 的社 会文化包 括同样或
调整变 化, 协调与地形 的关 系 , 效地 同地 形起伏 紧密 结合 有 而 建造起来 。同时 , 半边楼” “ 的入 口一般设在后部地居 的山
面上 , 由曲廊引至退堂处 。这种调 整楼地面及 后部入 口的 经
处理手 法使“ 半边楼” 能适应各种坡度 复杂的地形( 2 。 图 )
13 地 方 材料 .
里 的 自 由不 是 随 便 , 意 的意 思 , 是 如 恩 格 斯 所 说 “自由 不 任 而 在 于 幻 想 中 摆 脱 自然 规 律 而 独 立 , 在 于 认 识 这 些 规 律 , 而 从
在热 带雨 林 和草 原地 带 , 非 洲 、 南亚 、 大利 亚 等 如 东 澳
地 , 于遮 阳 、 风 、 风 的 需 求 , 出 避 通 当地 乡土 建 筑 中 的 屋 顶 得
维普资讯
. -
尊筑论蜢与建羲设诗 ,

建筑美学的主要内容

建筑美学的主要内容

建筑美学的主要内容建筑美学是指在建筑设计、建筑艺术和建筑审美方面的理论和实践。

它不仅涉及到建筑的外观和形式,更关乎建筑的功能、结构、材料以及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建筑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筑的形式美、结构美、功能美、材料美和环境美。

首先,建筑的形式美是指建筑外观的美感和造型的美学特征。

一个建筑的形式美不仅仅是指外立面的装饰和造型,更包括建筑的比例、对称、线条和空间的组织。

形式美是建筑艺术的外在表现,它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建筑的第一印象和情感体验。

其次,建筑的结构美是指建筑结构的合理性、稳定性和美学效果。

一个优秀的建筑结构不仅要满足建筑的功能需求,更要体现出结构的简洁、精致和美感。

结构美是建筑艺术的内在基础,它直接影响着建筑的稳固性和持久性。

再次,建筑的功能美是指建筑的功能布局、空间利用和使用效果的美学价值。

一个功能美的建筑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生活、工作和休闲需求,更要体现出空间的通透、明亮和舒适。

功能美是建筑艺术的实用性体现,它直接影响着建筑的使用价值和人们的生活品质。

此外,建筑的材料美是指建筑材料的质感、色彩和表面处理的美学特征。

优质的建筑材料不仅要具有耐久性和环保性,更要体现出材料的自然美和艺术美。

材料美是建筑艺术的细节表现,它直接影响着建筑的质感和视觉效果。

最后,建筑的环境美是指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和美学价值。

一个具有环境美的建筑不仅要与周围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相协调,更要体现出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和共生。

环境美是建筑艺术的社会责任体现,它直接影响着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效益。

综上所述,建筑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形式美、结构美、功能美、材料美和环境美。

这些内容相互交融、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建筑艺术的内涵和外延。

在建筑实践中,我们应当注重对建筑美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提升建筑的美学品质,为人们创造更加美好的建筑环境。

建筑美学论文

建筑美学论文

题目:浅谈中国当代建筑的形式美与表现形态摘要:建筑给人们以美或不美的感受,在人们心理上、情绪上产生某种反应,存在着某种规律。

本文浅观建筑师二十世纪以来对建筑形式美的各种思考与探索,展现当今多元化时期建筑的形式美。

引发人们对建筑形式美。

以及其表现形态的进一步思考关键词建筑形式多元化发展历程结构材料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建筑美学又是美学的一个分支。

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处在由建筑物、建筑群和城市空问构成的形体环境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从中体验到有关美扩信息。

当代建筑界巳经普追认为,美的创作应是建筑师的最高职责,从历时性角度上看,决定一座建筑物,一组建筑群,乃至一座城市重大价值的墓本上是美学标准。

1.中国建筑发展历程5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建筑设计以当时被称作“民族形式”的创作方式为主导是二、三十年代开始的“民族形式”建筑运动的延续,主张将宫殿、庙宇有传统建筑样式赋予新建筑,如北京友谊宾馆、重庆人民大会党、长春“地质宫”、北京三里河“四部一会”办公楼等,都有一个琉璃瓦大屋顶。

其思想基础是“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对爱国建筑师所起的激励作用。

但这种创作企图将曾适用于木结构和手工业方式建造的传统样式加入功能、构料、结构、施工方法及人们的审美情趣都与之大不相同新建筑上面,除了某种特殊情况,肯定不能成为方向。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由于“民族形式”建筑的昂贵,很快就引起了注意并加以纠正。

但这种纠正多半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行政行为,缺乏理论深度,一时间,似乎节约成了一切,放弃了对建筑的艺术和文化品格的追求,许多作品比较平庸。

只是因为庆祝国庆十周年,在一些特殊建筑上也出现过一段对建筑艺术价值的肯定,如北京国庆十大工程中的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民族文化宫、北京火车站、中国美术馆,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多是在建筑上集中置放一个或数个缩小了的宫殿式屋顶,或者采用平顶。

发展至文革期间,在“突出政治”的气氛下,建筑被十分不恰当地要求体现某种被歪曲了的“政治”观念,在各地兴建的“万岁沦”、城市中心广场或其他城市标志性建筑中,就出现了可以称之为政治具象象征主义或抽象象征主义,以及无原则模仿北京十大建筑的“创作方法”。

浅析中国传统绘画与建筑的美学共通性

浅析中国传统绘画与建筑的美学共通性

, 平静 自然 , 显 中国画 中挥毫泼墨 的境界 。 尽 筑师。有些人甚至用 “ 在粗糙的时代没有必 要用精致 来为这个 时 谐 ” 内向收敛 , 2 疏密有致 。中国传统建筑完成的是铺开成面的“ ” 整 ) 群 。“ 代涂抹脂粉” 这样 的观 点 为 自己辩 护 。同时在 大学 建筑教 育里 , 也从来 不把 中国画作为我们 艺术 教育的基础。 体性 ” 中国建 筑 的灵魂 。例 如故 宫 的对 称和谐 , 次分 明 。中 是 层 反 极 然而事实上 , 绘画 和建筑 之间存 在着 本质 性 的合 一性 关系 。 心的三大殿作 为整个 构 图的重 中之 重 , 复强 调 , 似 国画 中的
Au . 2 1 g 01
・1 ・ 9
浅析中 国传统绘 画与建筑 的美学共通性



要 : 究 了不 同形式的 中国传统 艺术 门类之 间的共通性 , 研 重点分析 了中国古典绘 画与建 筑的共 同美学特征 , 以便 发
掘 出传统建 筑文化 的深刻 内涵 , 而充实和 弥补现代 建筑创作、 育以及 理论研 究 中所表现 出的肤 浅与 浮躁 的现状 。 从 教
关 键词 : 古典艺术 , 文化共通性 , 关学特征 中图分类号 :U 8 T -O 文献标识 码 : A
0 引言
在 中国多年以来 的建筑学 体系 中, 建筑 学作 为工 科 出现 , 大 量的建筑领域从 业者 欠缺 艺术修 养 , 画功底 , 人本 身就 不 绘 多数 重视 , 理解建筑本身 的艺术性 , 不 文化性 ; 同时他 们也 为此感 到心 虚, 而中国建 筑当代 的市 场又极 为庞 大和 复杂 , 致使 一个 工科 出 身, 没有 美术 基础 的建筑师依然 可以成 为受 客户欢 迎 的“ ” 好 的建

建筑美学法则实例分析

建筑美学法则实例分析

专业班级:姓名:学号:一、10大法则在哲学中,美学一是最棘手的问题,人们总是会问美有什么样的标准。

我们身边的很多建筑形态彼此之间都充满了矛盾,但同样能带给人美感。

比如在古代西方,人们往往把建筑与厚重联系在一起,甚至在建筑的表面贴上一层厚厚的花岗岩。

如哥特式建筑,以及古罗马建筑,以此来强调建筑的宏伟感觉。

在今天,又有谁会这样做?隈研吾曾经指出,建筑由于其厚重高大而给人压抑感、排斥感。

现在很多建筑师开始喜欢轻盈的建筑甚至很多建筑的外形都会头大脚小,与以往的建筑形式颠倒过来,或者用玻璃幕墙来展现建筑的轻盈、通透,这很难让人说差异如此之大的建筑哪个更美。

美国现代建筑学家托伯特·哈姆林,提出了现代建筑技术美的10大法则,即:统一、均衡、比例、尺度、韵律、布局中的序列、规则的和不规则的序列设计、性格、风格、色彩等,较全面地概括了建筑美学的基本内容。

此外,包豪斯的建筑美学理论与现代主义联系较多,美国建筑大师文丘里则从符号学的角度来探讨建筑的美和审美问题。

二、形式美法则的探索康德的两部著作《伦理学》和《美学》提到过,美只是人的感受,而不是客观概念。

这是从形式美规律的心理层面来讲,不同的建筑会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

如高大宏伟的人民大会堂内高46.5米,从功能层面来讲,3米的房高已足够满足人的行为活动,但从精神层面来分析,是为了凸显其庄严的气氛。

普通的住宅房高约3米,给人温馨又隐秘的感觉。

形式美规律也可以从形式方面去探讨。

最早研究形式美规律的是毕达哥拉斯,他认为绘画、雕塑、音乐呈现的美都是一些“数”规律,认为“数学是最高的艺术形式”。

柏拉图与毕达哥拉斯派如出一辙,认为对形式美学的研究应建立在完美的数学比例之中,如黄金分割比。

之后,亚里士多德从大自然生物界得到启示,提出了有机的整体的观念,从物体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及其节奏韵律的变化中最终总结出“多样与统一的”规律。

黑格尔总结了形式美规律“对称均衡、单纯齐一、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和多样统一”,“多样与统一”是建筑形式美的金科玉律。

城市单体建筑之美浅析

城市单体建筑之美浅析
综 合 学术 论 坛
城 市单体 建筑之美浅析
朱建 省 ( 西师 范 大 文 学 院 广 西桂 林 5 10 广 4 04)
这才 算 是真 正 的艺术 。当然 建筑 的物 质形 式之 所 以美 ,并不 是其 物质 材料 本 身就 美 ,而主 要有 赖 于人 的意 匠 、加 _和创 作 。夏夫 T 兹博 里说 : “ 的 、漂亮 的 、好看 的 都不 在物质 ( 料 )上 面 , 美 材 而在 艺术 和构 图 设计上 面 ;绝 不在 物质 本 身 ,而 在形 式 或赋 予形 式 的 力量 。 ”¨此 话 未 免绝对 ,其实 优质 的 建材对 建筑 之 形式 美 建筑 的美 是 个 老而 常新 的话 题 , 复 杂 而莫 衷 一 是 ,每 个 人 起 很大 作用 的,但 正如 夏夫 兹博 里所 言 ,真 正美 的建 筑 艺术 ,美 的心 目中都有 不尽相 同的建筑 美 。就 建筑 本身 而言 ,建 筑不 是纯 的建筑 造型 都不 会 凭空 产生 的 ,而是 智 慧人类 孜 孜 以求 的结果 。 建筑 所采 用 的~ 切形 状不 是来 自现 成 自然事 物 而 之 又纯 的环 绕遮 蔽物 , 而是综 合 了社 会性 、技术 性和 艺术性 因素 黑格 尔 也说 : “ 在 内的人造 空 间。 因此有 其 多重属 性 ,人们 关 于建筑 美 的谈 论有 是来 自精神 创造 的 ,它 塑造 这些 形状 一部 分是 按照 重 力规律 ,一 不 同 的角度 。如 功能 论者 认为 实用 即美 ,提 倡形 式追 随功 能 , 内 部分 是 按照 对称 和谐 的规则 ” 创 造 的结果 。建 筑 美是 人们 按照 美 部 功能 决定外 部形 式 ;形式 论 者认 为建筑 的美在 于建 筑本 身 的形 “ 的规 律 ”创造 的 结果 , 当然这 还只 是 浅层 次 的美 ,高层 次 的 体 、结构 、材 料 、色彩 等构 图要 素及 其所 构 成 的相互 关系 上所 见 美必须 要见 出 “ 理念 ” 。 出 的和谐 美 ;表 现 论者 认为 建筑 的美 主要 在于 其所 蕴含 的 内容 、 审 美 具 有 超 越 性 , 是 在满 足 现 实 基 础 上 对 现 实 的超 越 。如 意蕴 美 ,其基本 理 论是通 过 建筑 的形 式表 现某 种 内容 、意 蕴 ,进 果 说 建筑之 适用 、坚 固主要 是满 足 人们 物质 生活 需 求 ,从而给 人 而表 现 某 种情 感 、烘 托 某种 气 氛 ;另 外 还有 两 结 合 论 即 “ 形式 安 全感 与舒 适感 ,是产 生美 的现 实 基础 的话 ,那 么美 形 、美意 则 美 ”和 “ 艺术美 ”于 一体 者 ,认 为前者 只 有一般 形式 的审美 性质 是 人 们 在 满足 现 实 基 础 之 上对 现 实 的超 越 也 就 是展 开 对 美 的 追 如对 比、对 称 、协调 、均 衡 、多样 统 一等 ,后者 重在 强 调其 思想 求 。 因此 ,这里 所 谓建筑 的美主 要 是指建 筑之 造 型美 、建筑 之 意 性和 艺术 性 ,重在 某种 气 氛 的渲 染 和意 境 的创造 ,并 且 后者才 是 味美 。美 形 者 :建筑 师 面对物 质 建材 ,按 照 “ 的规律 ”进 行 意 美 高层 次 的建筑 美 。汪正 章 综合 多种观 点 ,给 建筑 美下 了一个全 面 匠经 营 的建筑 外形 美 ;美 意者 :凝 结 、寄 托 、蕴含 在建 筑美 形 里 性定 义 : “ 筑美 是 由建筑 的美 ‘ ’ ( 质功 能 ‘ ’和科 学 的人们 的某种 美好 的思想 、情 感 、愿望 等精 神 性 内容 。因此 ,一 建 因 物 因 技术 因 )、美 形 ’ ( 美形 式 和 艺 术 形 式 ) 、美 ‘ ’ 座 建筑 美 不美 ,就 看其 形式 是 否符 合形 式美 的规 律 ,其 形式 是否 审 意 ( 神和 意蕴 ) 、美 境 ’ ( 精 自然环 境和 艺术 环境 )、美 ‘ ’ 蕴 含着 某种 建 筑 “ ” 。台湾 建筑 学家 汉宝 德 曾遗 憾高楼 林 立 的 感 意 我不 能说 这些 造 型不 好 ,或不 美观 ,可 是我 无法 了 ( 美 主 体和 审美 客 体 )等要 素所 构 成 的 ‘ 审 开放 式 索 多 边 形 网 上 海 时说 : “ 络 。 ”…这 一 建筑 美 定 义 突 破 了建筑 之 千 古 圭 臬 : 适用 、坚 解 他们 除 了惊 世骇 俗之 外 ,在 思想上 ,或 在 情意 上 ,为人 类 带来 固、美 观 ,将建 筑美 延伸 至 意蕴 、意境 的高度 。依 此 ,我们 将维 了些什 么 。… …高楼 如 林 的上海 ,只 使人 感 到奇 形怪 状 的精神 压 特鲁 威 的建筑 三观 点 发展 为 “ 适用 、坚 固 、美观 、 美意 ” 以便更 力 ,却看 不 出任 何情 意 ,难 道建筑 的技术 完全 克服 了地 心 引力 之 全面 的 把握建 筑 美,从 而 把此 前所 谓建 筑 的美推 向艺术层 面 ,把 后 ,建筑 家 也 就因 此 失掉 了诗 情 了吗 ? ” 这 就说 美观 并 不等 于 形式 的美推 向实质 的美 以见 出其 艺术性 。 艺术 ,也 就 是说 光是 美观 的建 筑还 不 是真 正意 义上 的建 筑 艺术 , 单 体建 筑作 为 人工 景观 ,其 美 必与人 的 生活密 切相 关 ,这 主 建 筑 艺术 有 比美观 “ 多 的东 西 ” ,这 就 是文 化 。 … 文化 ’是 更 要表 现在 “ 用 、坚 固、美 观 、美 意 ”四个 方面 。 一切人 造物 都 艺术 的 内涵 ,艺 术 是 ‘ 化 ’ 的外 观 , 没 有 一 深 度 的 文化 内 适 文 定 是为 了我们 人 ,人 类 的创造 并不 是 为了创 造而 创造 ,而 是 为 了服 涵 ,这 座 建筑 顶 多也就 只 可能 达到 美观 ,不能上 升 到真 正艺术 的 务人类 而创 造 ,不 管是 物质服 务 抑或精 神服 务,建 筑亦 不例 外 。 高 度 ” 。北 京 国家 大剧 院 外 国人 设计 而成 , 曾遭 到建 筑 界冷 我 国著 名建 筑师 林徽 因 说: “ 一种 好 建筑 必含 有 以下三 个要 点 : 嘲 热 讽 ,因 为它 没 有 相 当深 刻 的 文化 内涵 ,通 体 现代 科 技 的展 实 用 ;坚 固;美 观 。实用 者 :切合 于当时 当地 人 民生活 习惯 ,适 现 ,既 与周 围极 富历 史 文化 的传 统建 筑环 境 不符 ,又 缺乏 泱泱 中 合 于 当地地 理环 境 。坚 固者 :不违 背其 主要 材 料之 合理 的结 构 原 华 伟大 的 民族精 神 。因 此 ,建筑 决 不能赶 时髦 ,必须 在追 求形 式 则 ,在 寻常环 境之 下 ,含 有相 当永 久性 的 。美观 者 :具有 合 理 的 悦 目的 同 时,更注 重 其文 化 内涵 展现 ,建 筑 必须从 形 式美 层次提 权衡 ( 是上 重 下轻巍 然欲 倾 ,上 大下 小势 不 能支 ;或孤 耸 高峙 升到 精神 属 性 的最 高层次 。关 于 单体 建筑 美 的判断 ,大致 可依上 不 或细 长突 出等 等违 背 自然规 律 的状 态 )要呈 现稳 重 ,舒展 , 自然 述 两 个层 面进行 审美 判断 。 总之 建 筑 作 为 城 市 的 主 体 性 景观 之 一 ,作 为 城 市 基 质性 景 的外 表 ,更 要诚 实 的呈 露全部 及部 分 的功用 ,不 事掩 饰 ,不矫 揉 ~ 造 作 ,勉 强堆 砌 。美观 ,也 可 以说 ,即是 综合 实用 ,坚 稳 ,两 点 观 ,其美 不是 单 的形 式 美 ,也不 是纯 粹 的 内容美 ,而 是形质 内 之 自然结 果” 。的确 就建筑 而言 ,不 合用 ,人 们便不会 投之 以情 在 的统 一 美 , 二 者 不可 偏 废 其 一 。因 此就 创 建 美 的 城 市 景观 而 感 ,就无美可 言; 同样一座 建筑给 人 “ 上重 下轻巍然欲倾 ,上大 下 言 ,要 求城 市 建筑 设计 师 既要 因地 制宜 , 又要兼 顾人 们 审美心 理 小势不能支 ”之感 ,也不 能产生美 。当然建筑 之适用 、坚 固是产 生 需 求 ,同时还 要把 握建筑 艺 术之 本质 以创造 出美 的单 体建筑 。 美 的基 础 ,但它 首先给人 的是安全感 、舒适感 。建筑要显 得美 ,还 必须 使其形悦 目,即符合 “ 形式美规律 ”,如运用 “ 比例 、对称 、 注 释 1汪正章 建筑美学【 M】 北京 :东方 出版社 ,19 .6 . 97 7 对 比 、对 立 、尺度 、虚 实 、 明暗 、色彩 、质 感等 一 系列 手法 ,对 [] 2林徽 因等著.建筑之 美【 .北京 :团结 出版社 ,20 1 M】 06 0 建筑 的 一种纯 形 式 的处理 , 以造 成建筑 的形式 美 ” ,这 就 是所 『1 3萧默 建 筑意 『 M] 北京 :中国人 民大学 出版社 ,20 19 03 2 谓 的美观 。其 实建 筑给 人 的美 感 ,就一 般 人而 言大致 基 于这三 个 f]

建筑美学的六个基本规律

建筑美学的六个基本规律

建筑美学的六个基本规律建筑美学是一门探索建筑艺术的学科,它探讨了建筑设计中的美感和美学原则。

在这个领域中,有六个基本规律被广泛认可并使用。

本文将为您介绍这六个规律,并展示它们如何在建筑设计中产生指导意义。

第一个基本规律是比例与尺度。

在建筑设计中,比例和尺度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一个建筑物的整体外观和内部空间应该相互协调,比例适宜,给人一种和谐和舒适的感觉。

建筑师必须考虑到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比例关系,以及建筑内部各个空间之间的比例关系。

通过合理地运用比例和尺度,建筑物可以达到统一而又鲜明的艺术效果。

第二个基本规律是形式与结构。

在建筑设计中,形式与结构的关系密不可分。

建筑物的形式应该与其功能和结构密切相连。

形式的选择应该遵循结构的要求,使整个建筑物达到稳定和均衡的状态。

形式与结构的和谐统一是建筑美学的重要体现。

第三个基本规律是材料与技术。

在建筑设计中,材料的选择和技术的运用对于建筑物的美感和实用性都至关重要。

建筑师需要熟悉不同材料的特性以及如何使用它们来达到预期的效果。

同时,不同的技术可以帮助建筑师实现新颖的设计理念。

材料与技术的合理运用可以创造出独特而有吸引力的建筑作品。

第四个基本规律是空间与光线。

空间和光线是建筑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建筑师通过创造不同类型的空间和利用光线的变化来塑造建筑物的氛围和情感。

合理地运用空间和光线可以使建筑物具有艺术性和实用性。

第五个基本规律是色彩与纹理。

色彩和纹理在建筑设计中起着重要作用。

色彩可以影响人们的情绪和感觉,而纹理可以增加建筑物的细节和深度感。

建筑师在选择色彩和纹理时,需要考虑到建筑物的风格和整体氛围,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

第六个基本规律是历史与文化。

建筑设计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还承载着人类的历史和文化记忆。

建筑师需要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并将其融入到设计中。

通过继承和创新,建筑物可以反映出独特而又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总结起来,建筑美学的六个基本规律包括比例与尺度、形式与结构、材料与技术、空间与光线、色彩与纹理以及历史与文化。

建筑美学概念

建筑美学概念

建筑美学概念建筑美学是指以美学原理为基础,建筑形式、结构、空间、色彩、装饰以及其他细节等组合而成的美学系统及其潜在意义。

它是建筑科学、艺术与技术之间的过渡性学科,促进建筑审美能力的开发和解决美学问题的能力。

建筑美学不仅包括建筑的审美鉴赏,还关注精神的变化和艺术的实践,从而能够使建筑更有意义、更具有动力。

建筑美学是一门跨越文化和艺术类别的复杂学科,讨论建筑风格,元素,构造,外观,视觉效果,功能,文化传统,社会意义和历史环境等。

它不仅是一种审美学科,更是一种社会学科,研究建筑艺术如何与社会环境相关联。

建筑美学概念是指让建筑更具有乐趣性,更加贴近自然的一种观念。

理论上,它们涉及到建筑的艺术性和技术性,但它们不仅仅归结为统一的抽象学科,更是一种实践性的艺术。

建筑美学的各个方面都考虑到人的审美情感以及其他任何可能影响建筑外观的社会因素,而这些社会因素还受到视觉效果、文化氛围和可行性等影响。

建筑美学概念的核心是融合,即建筑师将技术性,环境性和审美性这三种维度集合在一起,共同营造出一个满足功能需求又能为环境增添美感的建筑。

艺术美感一直是人们设计建筑时考虑的因素,但不同的文化和传统就意味着美学标准也会存在差异。

在这种多样的框架下,建筑师可以收集、分析并综合多种文化背景。

与现代建筑相对应,古典建筑美学建立在传统上,力求建筑可以继承和传承历史遗产,并使用特定的技术和特定的材料来完成这一目标。

在这种理论框架下,建筑将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结合古典的艺术美学与当今的建筑材料与技术,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历史文化的传承。

建筑美学旨在营造美丽的空间,满足人们的审美心理需要,以及提升整个社会的品位与质量。

建筑师们必须充分考虑影响外观的各种因素,从而构建出一种让人们不仅表现出美好的感受,而且能够得到真正实践意义上的发展的建筑。

总而言之,建筑美学概念涵盖了多个维度,包括美学、实用性和历史文化传统。

这些概念的融合能够满足不同的审美需求,并为建筑行业带来新的活力和思想上的启发。

现代建筑的美学特点

现代建筑的美学特点

现代建筑的美学特点1.极简主义:现代建筑以简洁、清晰和直观的设计风格著称。

它们遵循“减少即是更多”的原则,通过简化结构、形状和装饰来创造出简单而精炼的空间。

极简主义突出了建筑的纯粹性和空间感,使人们专注于建筑本身的形式和结构。

2.抽象性:现代建筑往往以抽象的形式和几何图案为特征。

它们摒弃了传统建筑的细节和装饰,追求着更为抽象和理性的表达方式。

这种抽象性使建筑更加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使人们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思考。

3.创新性:现代建筑勇于突破传统的建筑规范和限制,追求更高的创新性和实验性。

它们通过引入新材料、新技术和新概念,打破了过去建筑的束缚,开拓了建筑的可能性。

创新性使现代建筑更加前卫、独特和与众不同。

4.功能性:现代建筑非常重视建筑的功能和实用性。

它们强调建筑内部空间的合理布局和功能分区,注重人们在建筑内部的舒适性和便利性。

现代建筑的设计旨在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需求。

5.可持续性:现代建筑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十分关注。

它们注重节能、节水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现代建筑利用可再生能源、绿色材料和可持续的建筑技术,打造出更环保和可持续的建筑作品。

6.开放性:现代建筑追求与环境的融为一体,注重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的对话。

它们通过大面积的玻璃窗、开放式的空间和流畅的室内外交流,创造出开放、透明和融合的空间氛围。

现代建筑希望能够打破建筑与自然、建筑与城市之间的界限,使人们在建筑中感受到更自由和开放的氛围。

总而言之,现代建筑的美学特点是多样而富有创意的,它们以极简主义、抽象性、创新性、功能性、可持续性和开放性为核心特点。

它们不仅仅是建筑的外在形式和结构,更是人们对于功能、美学和环境的思考和追求。

现代建筑通过独特的设计和表达方式,为我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建筑美学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建筑美学收稿日期:2009202226作者简介:史 丽(19802),女,助理工程师,新疆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房建室,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史 丽摘 要:阐述了建筑美学的产生、建筑美学的划分及其定义,研究了建筑美学的意义主要体现的几个方面,并通过对建筑美学的原则和特征进行说明,以期有助于人们全面认识建筑美学。

关键词:建筑美学,设计,美学观,审美价值中图分类号:TU 285文献标识码:A 如何设计赏心悦目的建筑、如何让自己的设计体现出建筑之美是每个设计师孜孜追求的目标,然而“美”这个概念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通过对建筑美学的定义、意义、原则和特征四个方面进行综合阐述,以求对建筑美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1 什么是建筑美学1)建筑美学的产生。

自从世界上有了第一幢刚具雏形的“房屋”,建筑美学就随着它的出现而出现了。

建筑美学经历了一个从茅屋之“美”到广厦之“美”的发展过程,它的每一步发展都以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为基础,而“美”的最后形成,还有赖于人的意匠,加工和创作。

真正美的建筑艺术、美的建筑形式和构图,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建筑技术、材料、结构和构造等物质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结果。

大量历史事实表明,建筑美学的产生不但具有客观性的一面,而且有着主观性的一面,材料、结构和构造等物理方面的问题属于美的客观范畴,人的心理机能和智慧创造,属于美的主观范畴,前者是产生美的实际条件,后者是产生美的真正动因。

2)建筑美学的划分。

随着建筑美学的产生,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对建筑美学的意义的争论,一般认为建筑美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通常地说,狭义建筑美学是指单体建筑美学,是指美的房屋、美的造型、美的装饰;而广义建筑美学则把建筑放到广阔的特定时空背景中去研究,它跨越单体,走向群体,跨越房屋自身,走向整体环境,跨越单体建筑,走向城市。

前者旨在揭示单个建筑造型美的规律和艺术特性,而后者侧重于从建筑美学的边界条件,从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从建筑街道、广场、区域乃到城市的宏观角度,去把握美的特性,研究建筑美学的问题。

狭义建筑美学的核心是源于维特鲁威《建筑十书》的建筑三要素。

英国建筑理论家柯林斯也认为实用、坚固、美观的提法很全面,不能去掉其中的任何一项。

3)我国对建筑美学的定义。

对建筑美的解释有多种多样,我国出现的主要有三种:a.“新功能论”,认为建筑师在创作过程中只不过在复杂而严格的功能、技术、经济条件下尽量按照形式美的法则推敲外形罢了,这一观点基本否定了除了“形式美”以外的任何建筑“艺术美”的形式。

b.“两层次论”,认为建筑物的美可分为“形式美”和“艺术美”两个层次,前者具有一般形式的审美性质,而后者还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c.“系统”建筑美论,即把建筑美的意义放在宏观的建筑大系统中去考察,一反传统的从功能到形式的“线性思维”模式。

2 建筑美学的意义之所以建筑美学是设计工作者所追求的共同目标,是因为建筑美学在实际建筑中存在着重要意义,建筑的美学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建筑能真实地反映一个时代、一个社会形态、一个家庭,概言之,就是建筑物拥有者的政治文化、经济状况,具有真实美。

真实是美的内核,建筑的美学价值首先在于,通过对建筑的审美,可以窥见这个建筑物或建筑群所构建的社会、时代或家庭当时经济、政治、文化之真实状况。

反过来,又可以通过对建筑的审美,窥见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的状况,对建筑美的构建的支撑力和制约力。

说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是凝固的史诗,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

法国的埃菲尔铁塔、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原子塔,人们通过对这两个不同时代的建筑物的审美,可以看到工业时代和原子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真实状况,并且是勿庸置疑的。

2)建筑反映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科技进步状况、创新能力,以及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形态下人们的审美情趣、审美价值取向和美学追求。

应该说,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科技进步状况、创新能力,决定这个时代、这个社会所建造的建筑物的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水平。

反过来,通过对一个建筑、一个建筑群的审美,也可以窥见这个建筑物、这个建筑群所建造的社会、时代的科技进步状况和创新能力。

科技和创新是美的内涵,是美的创造的原动力,是美的母体。

一般意义上的美是如此,建筑美亦是如此。

3)建筑的实用性,也就是建筑的实用价值,同样是建筑美的美学意义的重要体现。

建筑的美学意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这个建筑物或建筑群的实用性(实用价值)。

美的感受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实用,建筑尤为如此。

一般说来,建筑都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而实用性有直接实用性和间接实用性之分。

没有实用性,就很难说有什么美的感受,也就谈不上什么美。

实用价值可以产生舒适,可以产生愉悦,可以激发美感,让人感受美。

显然,建筑的美学意义,体现在其实用价值上。

反过来,建筑的实用价值,彰显建筑的美学意义。

4)建筑的美学意义还体现在建筑的鉴赏价值(也叫观赏价值)上。

一个好的建筑物或建筑群及其环境,可以构成一个很好的建筑景观,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一般说来,建筑及其环境是同步设计,同步建造的。

建筑群尤其是这样。

环境强化了建筑物或建筑群的美感,环境又扩展了建筑物或建筑群的美的内涵和外延,有了建筑主体,有了与主体建筑和谐映衬的环境,其观赏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一个好的建筑物或建筑群及其环境,它(它们)的外观、神韵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3 建筑美学的原则人们探索美,并努力地创造美,但是“美是难的”,有没有建筑的永恒之道来阐述美的原则,如果研究建筑美的形态,那么有造型美、空间美、环境美;如果研究美的机制,可以从美感心理、审美中介、理情寓合等因素来探讨;如果研究美的客观规律,甚至可以追溯到自然界最基本的存在法则。

这些多方位的阐述无非是在寻浅析建筑室内设计的创新收稿日期:2009203206作者简介:任海洋(19802),男,助教,南阳理工学院建筑系,河南南阳 473004张 波(19812),男,助教,南阳理工学院艺术设计系,河南南阳 473004任海洋 张 波摘 要:针对室内设计的重要性,从独特性、发展及内涵等方面深入探讨了建筑室内设计的创新,指出室内设计应该紧随社会的发展有不断创新、应围绕以人为本来展开,从而创造出具有更多时代特点的优秀作品。

关键词:建筑,室内设计,创新,发展,内涵中图分类号:TU238文献标识码:A0 引言随着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室内装饰作为人们消费的一个重要内容,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都在发生显著的变化,诸如现在人们经常提到的人性化设计、绿色设计、文化回归设计、简装修重装饰等设计理念。

但是目前从实际情况来讲,我国室内设计行业就存在严重的抄袭现象,甚至存在“全国装饰看广东,广东装饰看深圳”的说法,现实中少有创新之作。

因此,我们在设计中要如何创新,就成为现在业界长期讨论的热门话题。

1 室内设计的独特性要求创新创新本应该是我们设计的源泉,但目前国内设计中存在一些问题严重阻碍设计的创新,比如盲目照搬照抄、盲目追赶潮流、盲目进行材料堆砌等问题。

要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就必须在设计上创新,要创新不仅仅是标新立异、推陈出新,而是在继承过去设计创作成果的基础上,开拓新思路、发掘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寻找新题材,更需要在创作上探索新结构、新技术领域。

在我们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想要在设计上创新,就需要把握求一种美的普遍规律。

且看,为什么帕提农神庙、泰姬玛哈陵、天坛祈年殿等等这些不朽的建筑随着斗转星移已失去了原有的功能,但仍然能够作为建筑史上的艺术瑰宝,被推崇为美的象征,这是因为它们在符合美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根据所处的地域环境,又创造出自身的艺术感染力。

人类文明开始以来,人们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通过无数次的生产劳动,有意无意地总结出一些共同经验,这些共同经验演变成为群体中的一种思维方式,在人的内心深处沉淀成衡量美的原型标准,符合这种标准的建筑激发出读者隐藏的潜在心理本能,得到群体的共鸣,于是被公认为是真正美的建筑。

4 建筑美学的特征1)时间与空间性特征。

建筑美具有时间性,我们对建筑美的欣赏必然要置于历史长河之中,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对建筑美具有不同的评判标准及要求;同时建筑美又具有空间性,建筑空间是人化的“四度空间”,它是建筑美的独特魅力所在。

2)时代性特征。

建筑美是不能脱离特定时代的,它是一定时代意识形态的显现,必然体现时代文化特征在建筑上的烙印。

密斯先生在《谈建筑》一文中指出“建筑依赖于自己的时代”“它是时代内在结构的结晶”,建筑正是因为具有这种时代性,才使建筑的美具有活力。

3)民族和地域性特征。

建筑美在属于时代的同时,也是属于地域和民族的。

密斯在《谈建筑》中说到,“希望的神庙罗马的巴西利卡和中世纪的教堂使我们觉得有意义是在于他们都是整个时代的创造,而不在于他们是某个个别建筑师的作品,他们真正意义在于他们是时代的象征。

”的确,建筑美是来源于生活的,是对生活的一种高度概括和升华。

因而,建筑美必然是属于时代与民族的,只有把个人的情感思想融入到整个民族文化乃至全人类的情感表现中,从而在时代情感中抽象出共同的元素。

这样创作出来的建筑才更具有魅力。

5 结语通观建筑美学的种种理念,人们能深刻地认识到,建筑的美难以一言以蔽之,因为它不仅仅是视觉的艺术,还包括了听觉、触觉、味觉、心理感受等等许多因素,又融合了技术、理念、环境、审美的主动者与被动者等等方面于一体。

展望未来的建筑美学观,它必将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美学观,融合系统论、环境学与生态美学等多种学科,把自然、生态和社会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赖、相互和谐作为审美的理想。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可持续发展的美学观将更加成熟和完善,必将成为建立在广义基础上的审美价值标准。

参考文献:[1] 许绪训.论建筑美[J ].黑龙江商学院学报,2002(3):15218.[2] 沈福煦.建筑美学论[J ].时代建筑,1995(6):10212.[3] 傅 雁.建筑美[J ].中外建筑,2003(6):9211.[4] 顾大治,徐 震,左光之.感悟建筑美[J ].山西建筑,2006,32(4):15216.Initial analysis on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SHI LiAbstract :The author describes the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 ’generation ,division and its content ,studies some aspects that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 mainly embodies ,and describes the principl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 ,so as to help the people to recognize the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K ey w ords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 ,design ,aesthetic view ,aesthetic valu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