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教育方针
我国现行教育方针
我国现行教育方针
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是“立足国情、面向世界、立德树人、强化创新”,即要实施素质教育,加快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实施优化发展的政策,树立良好的社会观念,加强基础性教育,把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的核心,把培养创新人才放在重要地位;还要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把发展教育知识产业、提高知识价值作为重要工作目标;还要把加强教育资源配置作为研究的重点,努力保证教育的公平,不断提高教育的质量,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充分利用好教育资源。
最新教育方针是什么
最新教育方针是什么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是什么?有人说是在十六大上提出的,强调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有人则认为是在十七大上提出的,强调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育方针注重以人为本的思想和人文关怀精神,是科学发展思想的有力体现。
在新中国成立60年的历史中,教育方针也不断变化。
建国初期,教育方针是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买办、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
20世纪50年代,教育方针则是让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文革时期,教育方针则是为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服务。
改革开放初期和20世纪80年代,教育方针则是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劳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要全面发展青少年的品德、智力和体质等方面。
1983年,___提出了“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全党要提高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培养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追求新知、实事求是、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的合格人才。
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各级各类学校要贯彻执行这一方针。
1995年,《教育法》正式颁布,明确写入法律,要求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从“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的转变。
2002年,___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方针是
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教育的概念及其本质属性所谓广义的教育,是泛指凡是能增长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它包括有计划的和偶然的,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外在的灌输和自发的感化的总和,它表现为对儿童的抚育和预防外来有害现象的侵害;使儿童与周围世界建立初步的联系;以人与人交往的有力的工具语言武装儿童;向青年一代传授并用某种形式使他们掌握生产经验和生产技能与技巧;向青年一代的头脑中灌输某种思想体系,并形成一定的行为规范。
所谓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狭义的教育强调教育活动的组织性、计划性和专业性,目的就是要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有专业的师资和专门的场地,并且有一套系统的教育与教学组织的规范。
教育学研究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即狭义的教育。
二、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
其中,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因素。
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教育学就是要通过研究这些教育现象,揭示其背后存在的客观教育规律。
教育现象被认知和研究,便成为教育问题。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给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以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
真题 1+11.在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
A. 《论语》B. 《学记》C. 《孟子》D. 《大学》【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教育学的发展”,考生一定要准确记忆在教育学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著作及其人物。
我国的教育方针
我国的教育方针1、我国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着和接班人。
2、校长负责制:校长对外代表学校,对内领导和负责全校的工作;校长的自主权:决策权、指挥权、人事权、财政权;3、学校管理机构的设置原则:党政分开、精简精干、分层管理、分工协作、渠道畅通;4、学校工作规律:教学为主、全面发展、依靠教师;教学为主应做到:必须按照国家统一颁发的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进行教学;必须以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必须安排好“三张表”(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周活动表);校长和教导主任要以大量的时间和主要精力抓好教学工作;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相互关系: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5、学校管理的一般规律:制定计划、组织执行、督促检查、总结提高;常见的弊端:没有切实可行的计划、执行与计划脱节、有计划无检查、有检查无总结或总结不及时、不深入;6、学校管理的原则:民主化原则、科学化原则、责任制原则、有效性原则;7、学校管理的方法:行政方法、法规方法、经济方法、思想教育方法、目标管理方法、激励方法;8、校长的自我管理:认识校长的地位(校长受国家的委托,对外代表学校,对内负责领导全校的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具备校长的素质(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履行校长的职责(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自觉抵制各种违背教育方针、政策、法规的倾向;认真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和干部政策,团结依靠教职工;全面主持学校工作;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努力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
)、讲究领导艺术(多谋善断、知人善用、善于团结干部、善于运筹时间)、重视进修提高(坚持自学、关心和参加教学学术问题的讨论、思考和写作、参观访问)、建立校长威信;9、校长自我管理的方法:内省法、格言鞭策法、行为规范法、实践锻炼法;10、教师在职责:教好功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组织好学生的课外校外活动、协调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共关系、努力提高思想政治和文化业务水平;11、教师的素质:热爱人民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又比较渊博的知识、熟悉教育科学,懂得教育规律、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品德高尚,为人师表、身体健康,能坚持工作;12、教师的工作特点:教师工作是艰苦的脑力劳动、教师工作是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教师工作的方式是个体分散劳动、教师劳动的对象是成长中的青少年;教师的心理特点:“望生成才”、追求新知、善于思考、珍惜友谊、自尊心强、有自我克制能力;针对教师工作应开展:充分尊重教师劳动,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充分信任教师,真正做到依靠教师办学、同教师谈心,交朋友,切忌公开批评教师、做到“五个不要”;13、教师管理的几项具体工作:合理安排使用(相对稳定、小型循环、新老搭配、踏步跟班)、满足教师的正当需要(生活方面、政治方面、学习和进修的需要、文化娱乐的需要、发挥个人才能的需要)、实行责任制和考核制、逐步实行聘任制;14、学生管理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具有基本的自理能力、自治能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使学生愉快学习,健康成长,对各种不良倾向能自觉地抵制。
教育方针2023
教育方针2023摘要:一、引言二、2023 年教育方针的主要目标三、实现教育方针的具体措施四、对教育领域的影响和挑战五、结论正文:一、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基石,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2023 年,我国教育方针将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目标,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撑。
二、2023 年教育方针的主要目标1.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德育工作,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普及水平,努力实现教育公平。
4.深化课程改革,优化课程体系,提高课程质量,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保障教师权益,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
三、实现教育方针的具体措施1.完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2.深入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打破“应试教育”模式,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3.实施家庭教育促进法,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
4.推动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5.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四、对教育领域的影响和挑战1.教育改革将进一步推进,对传统教育模式产生冲击,对教育管理者、教师和家长提出更高的要求。
2.教育质量的提升和教育资源分配的优化,将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3.教育领域的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我国教育需要在国际舞台上展现自身特色和优势。
五、结论2023 年教育方针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有利于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党和国家教育方针
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实现该时期的基本路线和基本任务,对教育工作所提出的总的指导方针。
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一方针主要有以下几点重要内容
1.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2.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整个教育事业要与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并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和方法上有不断的新的发展。
这是教育方针中的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3.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是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标准。
德”不仅仅是品德,还同时包括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智”也不仅仅是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还包括养成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体”同样不仅仅讲体格、体能和体质,还包括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娱乐身心、培养高尚情操等。
德、智、体全面发展将促进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4.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总的培养目标。
党的教育方针
党的教育方针1:这是党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国家的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实现该时期的基本路线和基本任务,对教育工作所提出的总的指导方针。
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一方针主要有以下几点重要内容1.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2.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整个教育事业要与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并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和方法上有不断的新的发展。
这是教育方针中的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3.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是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标准。
德”不仅仅是品德,还同时包括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智”也不仅仅是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还包括养成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体”同样不仅仅讲体格、体能和体质,还包括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娱乐身心、培养高尚情操等。
德、智、体全面发展将促进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4.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总的培养目标。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2010年7月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计划大纲(2010―2020年)》中,将我党的教育方针明确表述为:“保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联合,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实,我党的教育方针几经变化,渐渐完善而成的。
现整理如下。
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育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学校必须为工农开门”。
1951年3月?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提出:“普通中学的宗旨和培养目标是使青年一代在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使之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自觉的积极的成员。
简述我国的教育方针
简述我国的教育方针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制定的。
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科学教育:推行素质教育、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公平教育: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消除教育的地区、性别、贫富等差别。
3. 面向未来教育:紧跟时代需求,为学生提供应对未来社会发展的知识和技能。
4. 综合素质教育:注重道德素养、创新能力、体育健康和美育等方面的培养,使学生在多个方面均能得到全面发展。
5. 以德育人: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6. 教育国际化:推进教育的国际化,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7. 面向全民教育:确保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教育,特别是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孩子。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长期稳定的,同时也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求。
- 1 -。
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课程标准要点:1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①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②课程要面向每一位学生③课程要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2 、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①课程要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②课程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3 、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①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②学生个人的知识与经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③教学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与认识4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①自主学习②小组合作学习③探究学习5 、新课程改革主旋律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①一切着眼于培养学生创新素质②营造一个民主、和谐、自由、安全的教学环境6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①教学过程是一个交往的过程②教学交往的前提是平等③教学交往的主要形式是交流与对话7 、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①教师要树立课程意识②课程是一种教学事件,教学是一种课程开发③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8 、评价的本质功能在于促进发展①要树立发展性评价的意识②评价标准应该多维化③评价方法应该多样化④评价主体应该多元化⑤以学论教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1以人为本育人为本2树立开放的大课程观3树立师生交往互动的平等观4强调整合构建新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5树立学生自主发展的活动观6终身学习是未来社会人的基本生存方式7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8教师应有健康的心理和敢于批判的精神38.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怎么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即学生观),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那么,新课程倡导哪些具体的学生观呢?53一、学生是发展的人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包含以下几个基本含义。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
中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这个教育方针体现了以下几个重要原则:
1.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服务:教育要紧密围绕国家的发展战略和人民的需求,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的福祉服务。
2. 立德、树人:将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放在首位,注重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3.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注重学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体育、艺术、劳动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4. 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5.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要以人民为中心,关注人民的需求和期望,努力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服务,让人民满意。
这个教育方针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旨在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做出贡献。
教育法规定的教育方针是
教育法规定的教育方针是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教育的概念及其本质属性所谓广义的教育,是泛指凡是能增长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它包括有计划的和偶然的,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外在的灌输和自发的感化的总和,它表现为对儿童的抚育和预防外来有害现象的侵害;使儿童与周围世界建立初步的联系;以人与人交往的有力的工具语言武装儿童;向青年一代传授并用某种形式使他们掌握生产经验和生产技能与技巧;向青年一代的头脑中灌输某种思想体系,并形成一定的行为规范。
所谓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狭义的教育强调教育活动的组织性、计划性和专业性,目的就是要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有专业的师资和专门的场地,并且有一套系统的教育与教学组织的规范。
教育学研究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即狭义的教育。
二、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
其中,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因素。
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教育学就是要通过研究这些教育现象,揭示其背后存在的客观教育规律。
教育现象被认知和研究,便成为教育问题。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给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以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
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方针是
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教育的概念及其本质属性所谓广义的教育,是泛指凡是能增长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它包括有计划的和偶然的,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外在的灌输和自发的感化的总和,它表现为对儿童的抚育和预防外来有害现象的侵害;使儿童与周围世界建立初步的联系;以人与人交往的有力的工具语言武装儿童;向青年一代传授并用某种形式使他们掌握生产经验和生产技能与技巧;向青年一代的头脑中灌输某种思想体系,并形成一定的行为规范。
所谓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狭义的教育强调教育活动的组织性、计划性和专业性,目的就是要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有专业的师资和专门的场地,并且有一套系统的教育与教学组织的规范。
教育学研究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即狭义的教育。
二、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
其中,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因素。
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教育学就是要通过研究这些教育现象,揭示其背后存在的客观教育规律。
教育现象被认知和研究,便成为教育问题。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给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以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
真题 1+11.在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着作是()。
A. 《论语》B. 《学记》C. 《孟子》D. 《大学》【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教育学的发展”,考生一定要准确记忆在教育学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着作及其人物。
我国的教育方针内容
我国的教育方针内容我国教育方针的内容体现了全社会重视教育事业、推动教育发展的决心,以及对人民群众优质教育资源的保障。
教育方针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下是教育方针的主要内容。
首先,全面发展教育。
教育方针要求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四个方面的全面发展。
通过多元化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综合竞争力。
其次,素质教育。
教育方针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学校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术水平,还要培养他们的健康心理、社交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成为独立、自信、有责任感的公民。
第三,公平公正教育。
教育方针强调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
政府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推动城乡教育融合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教育方针还鼓励多样化的教育形式,为残疾儿童、少数民族儿童和流动人口子女等特殊群体提供特殊教育。
第四,创新教育。
教育方针提倡创新教育理念,推动教育体制改革。
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
同时,教育方针还鼓励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育科研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最后,国际交流与合作。
教育方针鼓励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通过开展学生交流、师资互访和教育项目合作等方式,促进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总之,我国的教育方针内容生动、全面、有指导意义。
通过坚持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公平公正教育、创新教育和国际交流与合作,我们可以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为国家的发展和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建国以来八次教育方针和改革思想
建国以来八次教育方针和改革思想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教育体制经历了许多次的改革和方针调整。
这些教育方针和改革思想的提出和实施,对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对建国以来的八次教育方针和改革思想进行回顾和分析。
一、打破旧有制度束缚,实施教育普及方针新中国成立之初,教育被确定为国家的优先发展领域之一。
为了推动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我国实施了“教育面向全民,全民接受教育”的方针。
这一方针的提出,打破了传统教育中的贵族化和封建思想的束缚,通过推动免费教育、普及义务教育等措施,使教育资源向全体人民倾斜,促进了社会公平和人民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全面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国教育开始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道路。
提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针,强调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这一方针的提出,使教育的目标从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个性特长。
通过加强对艺术、体育、劳动技术等方面的培养,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提升国民素质水平。
三、加强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发展需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
我国提出“注重职业教育,提高就业能力”的方针,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和改革。
通过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资源配置和改革创新,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四、推动信息化教育,提升教学质量21世纪初,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提出了推动信息化教育的方针。
通过加大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推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这一方针的实施,使得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室教学,而是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提高学习效率。
五、推进素质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为了解决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我国提出了推进素质教育均衡发展的方针。
通过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和支持,改善农村教育条件,缩小城乡差距。
同时,通过加大中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推动教育资源向欠发达地区倾斜,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简述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
简述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
我国在经历了近百年的艰苦探索与思考之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方针,旨在建立“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国教育的现代化。
尤其在立法框架、政策措施和课程规划上形成了积极而稳健的发展态势。
一、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面发展人才
我国教育的基本方针是“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面发展人才,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根据社会主义思想和改革开放的基本方向,立足于中国国情,坚持以人为本,实施新型基础教育改革,充分发挥教育的服务功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 1 -。
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
1:这是党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国家的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实现该时期的基本路线和基本任务,对教育工作所提出的总的指导方针。
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一方针主要有以下几点重要内容1.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2.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整个教育事业要与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并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和方法上有不断的新的发展。
这是教育方针中的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3.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是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标准。
德”不仅仅是品德,还同时包括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智”也不仅仅是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还包括养成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体”同样不仅仅讲体格、体能和体质,还包括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娱乐身心、培养高尚情操等。
德、智、体全面发展将促进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4.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总的培养目标。
当前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
当前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教育是国家的根本大计,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手段。
为了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方针,其中包括以下基本内容:一、全面发展教育全面发展教育是我国教育方针的核心之一。
它强调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术能力,还要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品德修养、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全面发展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方针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它强调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艺术素质和实践能力等方面。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
三、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方针的基础之一。
它强调教育是每个孩子的权利,每个孩子都应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的目标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够获得基本的文化知识和技能,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优质教育优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方针的追求目标。
它强调教育应该注重教育质量的提高,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教育管理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服务。
优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高素质、高能力、高品德的人才。
五、公平教育公平教育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
它强调教育应该注重教育公平,保障每个孩子都能够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
公平教育的目标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实现自己的教育梦想,不受家庭背景、地域、性别等因素的影响。
当前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义务教育、优质教育和公平教育。
这些内容的实现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新中国初期的教育方针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五章“文化教育政策”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
”“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
”同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重申了《共同纲领》制定的文教政策,提出新教育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学校必须为工农开门”;对旧教育采取“坚决改造,逐步实现”的方针;建设新教育要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的经验,借助苏联教育经验;“教育工作的发展方针是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这些方针政策明确了当时教育工作的性质、任务和总方向,对于肃清国民党政府的文教政策和旧教育的不良影响,对于建国初期中国教育的改造与建设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951年3月,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提出:“普通中学的宗旨和培养目标是使青年一代在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使之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自觉的积极的成员。
”这是建国后首次提出智、德、体、美全面发展,使教育方针的表述比较简明全面。
1952年3月18日教育部颁发《中小学暂行规程》(草案),提出“实施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教育”。
这些虽然是对普通中小学说的,但对整个教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1953年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中共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教育工作的中心转移到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服务的轨道上来。
教育方针的提法随之发生了变化。
1954年1月全国中学教育会议提出:当前中学教育的任务,是以国家总路线的精神教育学生,把他们培养成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祖国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同年5月,政务院公布《关于改进和发展中学教育的指示》,提出:“中学教育的目的,是以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学生,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成员。
”“中学必须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
”1955年8月中华全国学生会第16次代表大会提出全国青年学生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贯彻毛主席“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指示,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高度的社会主义觉悟能够掌握现代科学知识、身体健康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这几种提法,明确提出了培养社会主义社会的新人、建设者的目标和德(高度的社会主义觉悟)、智(掌握现代科学知识)、体(身体健康)几方面全面发展的标准,反映了整个教育事业的社会主义方向和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求。
[2]二、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的教育方针政策1957年2月,毛泽东针对教育界与教育方针有关的“全面发展教育”的讨论,提出:“中国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这个提法与前几种提法的区别在于,一是正式使用了“教育方针”的概念,二是把“德育”放到了首位,三是未提“美育”,四是用“几方面发展”取代了“全面发展”,五是明确提出了培养“劳动者”的目标。
这个方针尽管还不很完善,但仍不失为比较科学和准确的提法,它明确了我国教育的性质、方向、培养目标及其规格,成为长期指导我国教育的方针,对新中国教育的发展影响深远。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使用了“教育工作方针”和“教育目的”的提法,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并指出这种主张“正确地解释了‘全面发展’的涵义”。
这个方针是当时我国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形势的产物,尽管在某些方面是正确的,但在指导思想上却反映了明显“左”倾观点和错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片面突出政治的年代,在长期执行过程中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甚至给教育工作造成了损失。
1966年8月8日,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提出:“在这场文化大革命中,必须彻底改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中国学校的现象。
在各类学校中,必须贯彻执行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但是,整个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战线是重灾区,不仅教育方针受到歪曲篡改,未能得到正确理解和贯彻执行,甚至林彪、“四人帮”一伙还提出“宁要没有文化的劳动者,而不要有文化的剥削者、精神贵族”。
大批所谓“智育第一”、“白专道路”、“业务挂帅”,提倡“白卷英雄”,鼓吹要培养“头上长角、身上长刺”的“反潮流”战士,使教育事业遭受到严重摧残,使中华几千年文化遭受到空前浩劫。
[2]三、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政策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果断地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全党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基本路线,中国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相应地,教育方针也发生了变化。
1978年9月22日,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讲话指出:“中国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
培养人才有没有质量标准呢?有的。
这就是毛泽东同志说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要“把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方针贯彻到底,贯彻到整个新社会的各个方面”。
“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的人才,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
”后来他又提出教育要“三个面向”,要培养“四有”新人。
这些都被写进了中央和国家有关文件,具有教育方针的性质,对新时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进入新时期以来,党和国家有关文件、法规对教育方针多次作过表述。
1981年6月中共中央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1982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1985年5月中共中央颁发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任务,要求中国的教育不但必须放手使用和努力提高现有人才,而且必须极大地提高全党对教育工作的认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90年代以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
”“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这段话规定了教育的战略地位、性质和任务,提出了“三个面向”、“四有新人”等具体要求及其具体规范,具有教育方针的性质。
1986年4月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人才奠定基础。
”这里既包括德、智、体全面发展,又包括“四有”要求。
进入90年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党和国家又及时制定了新的教育方针政策。
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提出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任务、目标、战略政策措施和指导方针。
“教育工作的任务是:遵照党的十四大精神,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快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大批人才,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科技体制改革需要的教育体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我国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全民受教育水平有明显提高,城乡劳动者的职前职后教育有较大发展,各类专门人才的拥有量基本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具体目标包括四个方面,其中核心是“两基”:“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应采取的战略是:“深化教育改革,坚持协调发展,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育质量,注意办学效益,实行分区规划,加强社会参与。
”指导方针是:“在教育事业发展上,不仅教育的规模要有较大发展,而且要把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在结构选择上,以九年义务教育为基础,大力加强基础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把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初、中级人才列为重点;在地区发展格局上,从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鼓励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率先达到中等发达国家80年代末的教育发展水平,积极支持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发展教育。
”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个方针被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规定了我国未来教育的性质、方向、途径、目标及其规格,对我国教育发展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十六大)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十七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十七大关于教育方针的论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
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思考学校的发展和改革。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明确指出了,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