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出口总额 指实际进出我国国境的货物总金额
经济、金融、财会名词解释
1、【JDP】GDP是英文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缩写,意为国内生产总值,指的是一国(或地区)一年以内在其境内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2、【CPI】消费者物价指数(CPI,Consumer Price Index)是世界各国普遍编制的一种指数,它可以用于分析市场价格的基本动态,是政府制定物价政策和工资政策的重要依据。
3、【PE】PE就是指市盈率,PE= 公司的总市值/公司的最近一个财政年度的股东收益。
4、【EPS】是每股盈余(Earnings Per Share)的缩写,指普通股每股税后利润。
EPS(每股盈余)=盈余/流通在外股数。
EPS为公司获利能力的最后结果。
每股盈余高代表着公司每单位资本额的获利能力高,这表示公司具有某种较佳的能力——产品行销、技术能力、管理能力等等,使得公司可以用较少的资源创造出较高的获利。
本业的每股获利,通常也代表着该年度所能配发的股利。
如果以股利收入的角度来选股,则可以eps 作为替代变数。
5、【宏观调控】是政府实施的政策措施以调节市场经济的运行。
在市场经济中,商品和服务的供应及需求是受价格规律及自由市场机制所影响。
市场经济带来经济增长,但会引发通货膨胀,而高潮后所跟随的衰退却使经济停滞甚至倒退,这种周期波动对社会资源及生产力都构成严重影响。
所以宏观调控是着重以整体社会的经济运作,透过人为调节供应与需求,来达至计划经济之目标。
6、【通货膨胀】通货膨胀(Inflation)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
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供远小于求)。
7、【G20峰会】二十国集团(Group20) 是1999年9月25日由八国集团的财长在华盛顿宣布成立的。
宗旨:推动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就实质性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以寻求合作并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
GDP与经济发展及人口变化关系模型
GDP与经济发展及人口变化关系模型摘要本文讨论了国内生产总值与经济发展及人口变化的关系问题.针对问题一: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而固定资产投资和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增长,因此有必要站在宏观的角度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与固定资产投资及进出口总额的关系进行分析.通过查找数据建立三者之间的基本回归模型,利用matlab进行求解,结果见文中表1.考虑到固定资产投资与进出口总额之间可能存在交互作用,将模型进行改进求解结果见文中表2.对两个模型进行结果的检验和预测,通过分析对比两者的数据得出改进的模型拟合度更高,更符合实际.针对问题二:当经济中总产出、收入和就业连续6个月到一年有明显下降,经济出现普遍收缩时,标志着经济衰退,因此分别建立国内生产总值与财政收入及失业率之间的回归模型.通过模型预测2012年财政收入为103.7925千亿元,同比增长0.0506%,失业率为4.1026% ,同比增长0.0634%.由于0.0506%与0.0634%都是相当小的数字,财政收入和失业率的增幅均是非常微小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不能说明经济有衰退的迹象,只能说明经济涨幅不大.针对问题三: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是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三个主要指标.通货膨胀率一般是用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来衡量的,通过奥肯定律可以得出国内生产总值与失业率的关系,进而得出国内生产总值是通过影响通货膨胀率及失业率对经济形势起决定性影响.针对问题四:建立关于人口数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对其求解结果见文中表7,可以看出人口数量不仅与国内生产总值有关系,而且与其自身前一年的人口数量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问题一各项经济指标均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将问题一进行推广建立关于国内生产总值与固定资产投资及进出口总额的混合有限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此外统计回归模型是用途最广泛的一类随机模型.该模型不仅适用于对各个经济指标间关系的讨论,也可用于产品销售量的预测、教学评估、人口预测.关键词奥肯定律;统计回归模型;经济衰退;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一、问题重述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往往反映该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中国亦无例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发展,特别是近20年更是基本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据统计局数据,1979-2010年中国经济的平均增速是9.9%;1991-2010年平均增速是10.5%;2001-2010年平均增速也是10.5%.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已变得体量巨大、基数巨大.在2012年之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逐步呈上升趋势,而在2012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有所放缓,这与我国的经济政策发生变化相关联.请查找资料,利用数学建模给出如下四个问题的探讨:(1)通过一个或两个方面探讨2012年以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与其经济变化的关系.(2)中国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放缓能否证明经济形势有衰退的迹象.(3)如何评价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对经济形势的影响.(4)中国人口变化与国内生产总值有无关系.二、问题分析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它与我国经济及人口的变化均有着一定的联系,根据考虑问题的侧重点不同,以下从四个方面作详细讨论.针对问题一:固定资产投资和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增长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但它们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否显著,国内生产总值与固定资产投资和进出口总额三者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是需要进一步统计和检验的.通过查找1992-2011年2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进出口贸易额和固定资产投资额(全文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的处理,建立统计回归模型,进而可以分析得出国内生产总值与固定资产投资额和进出口贸易额之间的关系.针对问题二:当经济中总产出、收入和就业连续6个月到一年的明显下降,经济出现普遍收缩时,标志着经济衰退.因此对1992-2011年2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与财政收入及其与就业率的数据进行分析,分别建立关于国内生产总值与财政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与就业率的回归模型,通过预测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和就业率来判断当国内生产总值放缓时经济是否有衰退的迹象.针对问题三: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是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三个主要指标.通货膨胀率一般是用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来衡量的,由此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可以直接由国内生产总值计算得出.因此可以通过奥肯定律找出失业率与其增长率的函数关系,以此来判断出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对经济形势的影响.针对问题四:人口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是随时间变化而发生改变的.当年的人口总量与最近三年的人口总量和国内生产总值都有关系,因此建立关于从1992年到2011年20年人口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分析得人口变化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三、基本假设1.数据以年为基准,不考虑一年内的波动和变化;2.数据均为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名义值;3.所有数据均真实可靠.四、符号表示与名词解释固定资产投资: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的总称.财政收入:指国家财政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取得的收入,是实现国家职能的财力保证.进出口总额:指实际进出我国国境的货物总金额.五、模型建立与求解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对经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正确认识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我国,人口问题也不容忽视,它制约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下面通过对各问题的分析,建立相应的模型,并求解.文中所有数据见附表一.5.1 国内生产总值与进出口贸易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回归模型基本回归模型 设第t 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为t G ,固定资产投资为t I ,进出口总额为t E ,t =1,…,n ( n =20).因变量t G 与自变量t I 和t E 的散点图见图1和图2.图1 t G 对t I 的散点图 图2 t G 对t E 的散点图由图1可以看出,随着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增加,国内生产总值向上弯曲增长的趋势渐缓,图中曲线是用二次函数模型2012=+++t t t G I I βββε (1)拟合的(其中ε是随机误差).而图2中,当进出口总额增大时,国内生产总值向上弯曲增长的趋势加强,图中曲线仍是用二次函数模型2012=+++t t t G E E βββε (2)拟合的.综合上面的分析,结合(1)和(2)建立如下的回归模型2201234=+++++t t t t t G I E I E βββββε (3) 根据附表一的数据,对(3)利用matlab 统计工具箱求解(见附录程序一),得到回归系数的参数估计及其置信区间(置信水平=0.05α)、检验统计量2R ,F 和p 的结果见表1=0.9941R 表明t G 的99.41%可由(3)确定,F 值远远超过其检验的临界值,p远小于α,因而模型(3)从整体上看是可用的.将回归系数的估计值代入(3),得到基本回归模型22=27.7677+0.9937+0.7844-0.00004-0.001t t t t t G I E I E (4)模型改进 从表面上看基本模型(4)的拟合度已经很高2=0.9941R ,但模型(4)中回归变量t I 和t E 对因变量t G 的影响是相互独立的.实际中由于t I 和t E 均与t G 存在很大的依赖关系,因此t I 与t E 之间应存在着交互作用会对t G 产生影响.不妨简单地用t I 与t E 的乘积代表它们的交互作用,于是将(3)增加一项,得到22012345=++++++t t t t t t t G I E I E I E ββββββε (5)对(5)求解(见附录程序二) 得到回归系数的参数估计及其置信区间(置信水平=0.05α)、检验统计量2R ,F 和p 的结果见表2表2与表1的结果相比,=0.9961R 有所提高,说明(5)比(3)有所改进.并且,所有参数的置信区间,特别是t I 与t E 交互项系数5β的置信区间不包含零点,这就说明t I 与t E 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并对t G 产生影响.F 值也远远超过其检验的临界值,p 也远小于α,所以(5)比(3)更符合实际.将回归系数的估计值代入(5),得到改进的回归模型22=17.6708+0.9993+1.2295-0.0138-0.0204+0.0316t t t t t t t G I E I E I E (6)结果分析及预测 从机理上看,对于经济规律作用下的时间序列数据,加入交互项的模型(6)更为合理.将模型(4)和模型(6)的计算值t G 与实际数据t G 的比较以及两个模型的残差t e (=-t t t e G G )表示在表3、图3和图4上.可以看出模型(6)更合适些.表3:模型(4)和模型(6)的计算值G 与残差et G (模型t G (模型48.2305 43.0398 60.2638 58.2552 65.5259 64.6390图3 模型(4),(6)的t G 与t G 图4 模型(4),(6)的t e(注:图3和图4中蓝色表示实际数据,绿色表示模型(4)计算出的数据,红色表示模型(6)计算出的数据)5.2 国内生产总值放缓与经济衰退关系模型分析国内生产总值与财政收入的关系模型 设第t 年财政收入为t F ,画出因变量t F 与自变量t G 的散点图(t =1,…,n ( n =20)),并直接利用matlab 统计工具箱(CFTOOL 命令)拟合曲线见图5.图5 t F 与t G 的散点图 拟合函数的表达式为2012=+++t t t F G G βββε (7)其中(7)各参数的值及其置信区间见表4=0.9986R 表明t F 的99.86%可由(7)确定.RMES 为回归系统的拟合标准差,其越小说明曲线拟合的越好.表4显示 1.72RMES =,因此模型(7)是可用的.将回归系数的估计值代入(7)得到2=-3.381+0.1638+0.0001346t t t F G G (8)查看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关于《2012年我国GDP 预测及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知道预计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为8.5%.因此预计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为471.564(千亿元),将其代入(8)得到2012年财政收入为103.7925(千亿元).与2011年财政收入103.740(千亿元)相比,同比增长了0.0506%,因此2012年我国财政收入仍是增长的,只是增长幅度非常小而已.国民生产总值与失业率的关系模型 设第t 年失业率为t U (t =1,…,20),画出因变量t U 与自变量t G 的散点图,并直接利用matlab 统计工具箱(CFTOOL 命令)拟合曲线见图6.图6 t U 与t G 的散点图拟合函数的表达式为222471582------036=+++t t t G G G t U eeeβββββββββε⎛⎫⎛⎫⎛⎫ ⎪ ⎪ ⎪⎝⎭⎝⎭⎝⎭(9)其中(9)中各参数的值及其置信区间见表5=0.9412R 表明t F 的94.12%可由(7)确定.0.2103RMES =,因此模型(7)是可用的.将回归系数的估计值代入(7)得到222-41.48-19.41-38.83---8.21421.29 3.965=5.425+4.24-3.141t t t G G G t U eee⎛⎫⎛⎫⎛⎫ ⎪ ⎪ ⎪⎝⎭⎝⎭⎝⎭(10)将预计的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471.564(千亿元)代入(8)得出2012年失业率为4.1026%,与2011年失业率4.1%相比,同比增长了0.0634%.因此2012年我国公失业率仍是增长的,只是增幅很小而已. 而经济衰退是指当经济中总产出、收入和就业连续6个月到一年的明显下降,经济中很多部门出现普遍收缩,则这种经济下降称为衰退. 0.0634%的增长是很微小的,因此可视为失业率基本没有变化.通过以上讨论分析可得当GDP 增幅减小为8.5%时,财政收入同比增长了0.0506%,失业率同比增长了0.0634%.由于0.0506%与0.0634%都是相当小的数字,因此不能说明经济有衰退的迹象,只能说明经济涨幅不大. 5.3 国内生产总值对经济形势影响关系模型设第t 年经济状况指数为t λ,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t g ,失业变化率为t U ∆.通过奥肯定律:=-0.5(-2.25)t t U g ∆ 可以得出失业率t U 与t g 的关系为=-0.5(-2.25)t t U g dt ⎰ (11)又t λ受t g 及t U 的影响,设i a (i =1,2)分别表示t g 、t U 对t λ的权重,则12=+t t t a g a U λ (12) 由(11)和(12)可得t g 对经济形势影响的关系模型为12=+-0.5(-2.25)t t t a g a g dt λ⎰ (13)通过(13)可得国内生产总值通过对失业率的影响对经济形势起决定性影响. 5.4 中国人口变化与国内生产总值关系模型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 设第t 年人口总数为t P ,(t =1,…,n ( n =33)).数据(见附表二)借鉴计量经济学中的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首先建立初始模型012132112233t t t t t t t t P G G G P P P ααααβββε-----=+++++++ (14)即当年的人口总量与最近三年的人口总量和国内生产总值都有关系,t ε为随机干扰项.查找近三十年我国人口总量(数据见附表一),利用matlab 进行求解得回归系数的参数估计及其置信区间(置信水平=0.05α)、检验统计量2R ,F 和p 的结果见表6=0.99995R 表明t P 的99.995%可由(14)确定,F 值远远超过其检验的临界值,p 远小于α,因而模型(3)从整体上看是可用的.检查参数的置信区间发现1α,2α,3α和3β的置信区间均包含零点,表明回归变量t G ,1t G -,2t G -和3t P -对t P 的影响不太显著.模型改进 由于每年P 和G 的值都分别与其前几年的值有关,且P 与G 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因此通过对1t G -,2t G -和3t P -逐项剔除后重新拟合并检查其2R ,F 和p 的值及各参数的置信区间,得到最终改进的模型0121t t t P G P βββ-=-+ (15) 求解(15)结果见表7=0.99979R 表明t P 的99.979%可由(15)确定有所提高,表7与表6的结果相比,所有参数的置信区间均不包含零点,F 值也远远超过其检验的临界值,p 也远小于α,所以(16)更符合实际.将回归系数的估计值代入(15)得到1=3351.5-0.0015122+0.98296t t t P G P - (16)从(16)可以看出人口数量不仅与国内生产总值有关系,而且与其自身前一年的人口数量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结果分析及预测 将用模型(16)的计算值t P 与实际数据t P 的比较以及两个模型的残差t e (=-t t t e P P )表示在表8、图7上.图7 模型(16)'.'t P ,''t P o ,'*'t e表8和图7显示用模型(16)预计的人口数量与实际人口数量非常吻合,因此模型(16)更贴合实际.六、模型评价和推广模型的评价本文在正确查找数据基础上建立了多个统计回归模型.在对原始数据进行拟合时,采用多种方法,对模型不断进行改进,使其愈来愈完善且具有很高的拟合精度.在此基础,对模型作进一步分析讨论得到一系列可靠而实用的信息.但由于时间紧迫以及数据量的不足,部分模型较为粗糙,需要进一步改进. 模型检验通过已有数据进行拟合与比较来检验模型,经检验证实建立的模型对原始数据有很高的拟合度,基本符合模型建立的初衷. 模型的推广推广一:由于各项经济指标都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针对问题一可以采用混合有限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进行拟合,模型如下:01213212132112233t t t t t t t t t t G I I I E E E G G G ααααβββγγγε-------=++++++++++ 其中i α,i β和i γ为参数,0,1,2,3i =.推广二:统计回归模型是用途最广泛的一类随机模型.该模型不仅适用于对各个经济指标间关系的讨论,也可用于产品销售量的预测、教学评估、人口预测等问题.参考文献[1]姜启源,谢金星,叶俊.数学模型[M].北京:高教出版社,2011.1.[2]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2. [3]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2012-8-15.[4]陈锡康,祝坤福 王会娟.2012年我国GDP 预测及宏观经济形势分析[M]. 北京:高教出版社,2012.1. [5]萨谬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0.6. 附录表一11。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生产总值(GDP): 生产总值(GD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在实际核算中,生产总值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生产总值及其构成。
①生产法:是从生产过程中生产的货物和服务总产品价值入手,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的价值,得到增加价值的一种方法,公式为: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②收入法: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按收入法计算生产总值是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对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
按照这种计算方法,增加值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个部分组成。
用公式表示为: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③支出法: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角度来反映生产总值最终去向的一种方法。
最终使用包括货物和服务的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三部分。
生产总值的三次产业构成: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人均生产总值(GDP):按常住人口计算的平均每人占有的地方生产总值数额。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
旧称限额以上工业。
工业总产值:是以货币表现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已出售或可供出售工业产品总量,它反映一定时间内工业生产的总规模和总水平。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行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有两种计算方法。
生产法: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中间投入;分配法:工业增加值=劳动报酬+企业盈余+生产税额+固定资产折旧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即万元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费量(当量值),是一个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量与同口径工业增加值的比值。
计量经济学--lp
R-squared Adjusted R-squared S.E. of regression Sum squared resid Log likelihood F-statistic Prob(F-statistic)
0.993674 0.992409 0.122968 0.378027 24.31795 785.4127 0.000000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三、
6909.82 8234.04 9262.8 10682.58 12581.51 15301.38 17636.45 20017.31 24165.68 28778.54 34804.35 45621.97 54223.79 模型建立
给定显著性水平 =0.05 , 0 , 1 , 2 , 3 , 4 , 5 对应的 t 统计量检验只有 X 2,X 5 通 过检验,也就是说,当在其他解释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各个解释变量对响应变量 不全有显著影响。 因此,可以看到 F 值显著地大于给定显著水平下临界值,而变量对应偏回归 系数 t 值不显著,说明存在多重共线性。
ln Y 0 1 ln X 1 2 ln X 2 3 X 3 4 ln X 4 5 ln X 5 +
其中,由经济常识知 0 0 , 1 , 2 , 3 , 4 , 5 1 。 四、 参数估计
(1)
利用 Eviews 软件,做 ln Y 对 ln X1、 ln X 2 X 3、 ln X 4、 ln X 5 的回归,回归结果如下
2、 统计意义检验 (1)拟合优度检验(R2 检验) 可绝系数 R 2 =0.993674,R 2 =0.993674 , 这说明总离差平方和的 99%被样本回归直 线所解释,只有 1%没被解释,所以所建模型整体上对样本数据拟合很好,即解 释变量对响应变量的绝大部分差异做出了解释。 (2)F 检验 针 对 H 0: 0 = 1 = 2 = 3 = 4 = 5 , 给 定 显 著 性 水 平 = 0.05 下 , Prob(F-statitis)=0.000000,应拒绝原假设,说明回归方程显著,即列入模型的 解释变量对响应变量有显著影响。 (3)t 检验
2016事业单位资料分析自学内容——基本概念(二)
2016事业单位资料分析自学内容——基本概念(二)资料分析作为行政能力测试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往往出现在一张试卷的最后,且都由较长的材料组成。
考生做到这里,时间已经所剩无几,面对纷繁复杂的数据,加上运算的一些失误,普遍在这里容易丢分。
想要在短时间内,在资料分析部分拿到较高的分数,首要的一点就是对考查的相关概念做到烂熟于心。
本文就继续总结相关的概念,帮助考生理解记忆。
4.比重比重是指某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一般用百分数的形式表示。
常用公式:比重=分量/总量*100%5.倍数和翻番倍数是由两个有联系的指标对比,将对比的技术抽象化为1而计算出来的相对数,常常用于比数(分子)远大于基数(分母)的场合。
(1)倍数常用公式:同一组指标数据的倍数和增长率的关系为:增长率=(倍数-1)*100%(2)翻番翻番是指数量的加呗,翻番是量是以2n变化的。
常用公式:A翻一番为A*2,翻两番为A*2*2,翻n番=A*2n。
报告期为X,基数为Y,报告期为基期的N呗,即X/Y=N。
报告期相较于基期翻了N番,就是X/Y=2n。
6.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定地区的出生人数与同期平均人数(或期中人数)之比,一般用千分率表示。
常用公式:出生率=年出生人数/年平均人数*1000‰。
死亡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定地区的死亡人数与同期平均人数(或期中人数)之比,一般用千分率表示。
常用公式:死亡率=年死亡人数/年平均人数*1000‰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定地区的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数(或期中人数)之比,一般用千分率表示。
常用公式: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年出生人数-年死亡人数)/年平均人数*1000‰7.进出口额进出口总额是指识记进出我国国境的货物总金额。
进出口总额包括进口额和出口额两部分。
常用公式:进出口总额=进口额+出口额。
2019国考行测:当资料分析遇到经济学名词
2019国考行测:当资料分析遇到经济学名词很多考生对于行测当中的资料分析比较吃力,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没有掌握资料分析当中这类问题的解题技巧,基础不够扎实。
在资料分析当中,经常会涉及到一些统计学专有名词,如果考生对于这部分内容从未接触过,由于概念不清楚造成的失分现象就非常可惜,那么接下来,专家就当中经常成对出现的几组易混淆经济学指标以及对应的计算公式给予说明,希望能够对广大参加国考的考生有所帮助。
对外贸易额: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进口总额与出口总额之和。
即进出口总额,也是实际进出我国国境的货物总金额。
贸易差额:又称净出口额,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之间的差额,数值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
正数表示顺差,负数表示逆差。
贸易顺差:也称出超,表示一定时期的出口额大于进口额。
贸易逆差:也称入超、赤子,表示一定时期内出口额小于进口额。
贸易顺差=出口额-进口额贸易逆差=进口额-出口额进出口额=出口额+进口额实现贸易顺差时,进口额=(进出口总额-贸易顺差)÷2;出口额=(进出口总额+贸易顺差)÷2;实现贸易逆差时,进口额=(进出口总额+贸易逆差)÷2;出口额=(进出口总额-贸易顺差)÷2。
【例题】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3866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2%。
其中,出口20489亿美元,增长7.9%;进口18178亿美元,增长4.3%。
2012年,我国对外贸易顺差是( )亿美元。
【中公解析】直接应用公式:贸易顺差=出口额-进口额,题干所求时间为2012年,即现期所对应的贸易顺差,那应该代入2012年的出口额与进口额即可。
结果为20489-18178=2311亿美元。
中公教育专家通过上述例题全面总结概括了资料分析当中有关进出口贸易的相关概念以及涉及的基本公式,希望各位备考考生能够抽出几个晨读时间来重点记忆一下这部分概念和公式,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去记忆公式是非常快速持久的,只有公式把握牢靠,才能够在考场上短暂时间内快速反应,做到从容不迫,从而拿到满意的分数。
进出口总值的时间序列分析
我国进出口总值的时间序列分析摘要:进出口总值是我国国民经济整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我国国民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012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38667.6亿美元,同比增长6.2%;其中出口20489.3亿美元,同比增长7.9%;进口18178.3亿美元,同比增长4.3%;贸易顺差2311亿美元,基本确定在货物进出口总值上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货物贸易国。
因此研究我国进出口总值的时间序列性质,对未来我国进出口总值进行合理的预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1998-2013年我国进出口总值即货物进出口总额即实际进出我国国境的货物总金额月度数据为研究对象。
通过建立带有的ARMA乘积季节模型模型,对我国进出口总值月度的变动趋势进行监控和预测。
关键字:白噪声自相关函数偏自相关函数单位根检验随机性检验 AIC定阶ARMA模型动态预测一、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进出口总值指实际进出我国国境的货物总金额。
包括对外贸易实际进出口货物,来料加工装配进出口货物,国家间、联合国及国际组织无偿援助物资和赠送品,华侨、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华人捐赠品,租赁期满归承租人所有的租赁货物,进料加工进出口货物,边境地方贸易及边境地区小额贸易进出口货物(边民互市贸易除外),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经营企业进出口货物和公用物品,到、离岸价格在规定限额以上的进出口货样和广告品(无商业价值、无使用价值和免费提供出口的除外),从保税仓库提取在中国境内销售的进口货物,以及其他进出口货物。
进出口总额用以观察一个国家在对外贸易方面的总规模。
我国规定出口货物按离岸价格统计,进口货物按到岸价格统计。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我国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地位日益重要。
2012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38667.6亿美元,同比增长6.2%;其中出口20489.3亿美元,同比增长7.9%;进口18178.3亿美元,同比增长4.3%;贸易顺差2311亿美元,基本确定在货物进出口总值上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货物贸易国。
GDP与汇率对进出口总额的影响
2021年4期总第937期一、引言伴随贸易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强,加强多国之间的合作无疑成为每个国家快速发展的必经之路,中国也不例外,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开始了国家贸易新的转折点,让中国更快更好地融入了国际经济社会,进一步扩大了中国的出口贸易,更有利于引入外资。
加入WTO 成为了中国对外贸易进程中的重要节点,下图展示了我国1990年-2019年的进出口额以及G D P 的发展变化,自从2001年中国加入WTO 后,进出口额增长的速度加快,每年增长幅度变大,G D P 也一路迅猛发展,在2019年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全面小康社会建成在即。
随着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改善,中国对外贸易总额在全球贸易总额中的占比持续增长,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二、文献综述本文通过E views 软件将中国进出口贸易额作为被解释变量,G D P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关税收入、实际利用外资额、外汇储备这六个经济指标作为解释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不同经济因素对于中国进出口额的影响。
并且对模型进行检验与修正,并将2001年作为一个经济节点来分析加入WTO 是否对我国进出口总额有显著影响。
三、实证分析1.引入变量(1)被解释变量:进出口总额(亿元)进出口总额是指实际进出我国国境的货物总金额,不仅包括实际进出口货物,还包括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相互赠送的货物,从保兑仓库提取但是在中国境内销售的商品等。
进出口总额是观察一个国家在对外贸易方面的总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的良好指标。
(2)国内生产总值(G D P )(亿元)G D P 是指按国家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常被公认为是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依经济学理论可知,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其中,Y 是国民收入,C 是消费,I 是投资,G 是政府购买,X 为出口额,M 为进口额。
常用统计指标解释及使用1
常用统计指标解释及使用一、常用统计指标解释人口自然增长率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数(或期中人数)之比,一般用千分率表示。
计算公式:人口自然增长率=(本年出生人数-本年死亡人数)÷年平均人数×1000‰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及失业率指有非农业户口,在一定的劳动年龄内(16岁以上男50岁以下,女45岁以下),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
城镇登记失业率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同城镇从业人数与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之和的比。
计算公式为: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城镇从业人数+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00%国内(地区)生产总值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
它是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表现形态表现为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可比价格指在不同时期的价值指标对比时,扣除了价格变动的因素,以确切反映物量的变化。
按可比价格计算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用产品产量乘某一年的不变价格计算;另一种是用价格指数换算。
不变价格指用同类产品的年平均价格作为固定价格,来计算各年产品价值。
按不变价格计算的产品价值消除了价格变动因素,不同时期对比可以反映生产的发展速度。
三次产业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
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
它是世界上通用的产业结构分类,但各国的划分不尽一致。
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第一产业:农业(包括农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
统计知识百问百答
统计知识百问百答1、什么是国内生产总位(GDP) ?答:国内生产总值(GDP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国内生产总位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中间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
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收入分配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与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价值之和。
对于地区,GDP 中文名称为“地区生产总值”。
2、什么是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答: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一般为一年)内,按全部常住人口平均计算的地区生产总值。
该指标是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
计算公式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年平均常住人口3、什么是增加值?答:增加值是指常住单位生产过程中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
增加位可以按照生产法计算,也可以按照收入法计算。
按生产法计算,等于总产出价值扣除中间投入价值后的余额;按收入法计算,等于劳动者报酬。
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之和。
增加生反映生产单位或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
各部门增加值之和为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位加上国外净要素收入就是国民生产总值。
4、什么是三次产业?答:三次产业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
它是世界上较为通用的产业结构分类,但各国的划分不尽一致。
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报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
主要经济指标名词解释
主要经济指标解释1、地区生产总值:是指本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地区生产总值等于各产业增加值之和。
其计算方法有三种:(1)生产法: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增加值之和等于地区生产总值(2)收入法:增加值=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增加值之和等于地区生产总值(3)支出法:地区生产总值=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支出2、财政总收入:指国家财政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得的收入,是实现国家职能的财力保证。
财政收入所包括的容几经变化,目前主要包括;(1)各项税收: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土地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城市土地使用税、印花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关税、农牧业税和耕地占用税、契税、教育费附加、车船使用税、房产税、屠宰税等。
(2)专项收入:包括征收排污费收入、征收城市水资源费收入、教育费附加收入等。
(3)其他收入:包括基本建设贷款归还收入、基本建设收入、捐赠收入等。
(4)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这项为负收入,冲减财政收入。
3、公共财政收入:公共财政收入就是一般预算收入。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是指政府凭借国家政治权力,以社会管理者身份筹集以税收为主体的财政收入,主要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持国家行政职能正常运转、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
完整的政府预算体系包括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以及社会保障预算。
为了避免与预算体系中其他预算收入混淆,从2012年起各级政府一般预算收入改称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在口径上与2011年以前的“一般预算收入”相同。
4、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在统计学中,一般以年主营业务收入作为企业规模的标准,达到一定规模要求的企业就称为规模以上企业。
目前在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
2011年3月8日,国家统计局据悉,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统计调查从今年1月起,纳入规模以上工业统计围的工业企业起点标准从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提高到20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统计的起点标准从计划总投资额50万元提高到500万元。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第一章练习题
国际贸易习题库第一章一、填空题1、具有可供交换的和存在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是国际贸易得以产生的两个基本前提。
2、工业革命以后,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经济整体,由西欧、北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国际分工和世界贸易格局已经形成。
3、剔除了价格变动的影响计算出来的对外贸易额称为。
4、是否反映在海关的上是有形商品贸易与无形商品贸易的一个主要区别。
5、对外贸易依存度是指所占的比重。
6、如果一国在某种商品上既有出口也有进口且进口量大于出口量,则该国是此种商品的。
7、体系是以关境作为统计对外贸易的标准。
8、贸易条件可表示为一国整体进出口商品的。
9、我们将一国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相等的情况称之为。
10、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指一定时期内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11、国际贸易地理方向通常用各洲、各国或各地区的出口贸易额占的比重来表示。
12、直接贸易、间接贸易与转口贸易的划分标准是。
13、目前国际贸易的整个交易流程以及进行交易的全部信息都可以通过全球网络进行,利用电子数据交换代替传统的纸质单证进行贸易活动的英文缩写是。
14、2007年我国对出口退税政策做出调整,调整的焦点集中在“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商品和的商品上。
15、总贸易体系是以____ __作为统计对外贸易的标准。
16、通常所说的国际贸易额是指世界___ ___总额。
17、__ __反映了该国的对外开放程度。
18、__ __表示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出口商品的流向和进口商品的来源。
19、国际贸易是指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换活动,是的具体表现形式。
20、由于各国一般按照价格计算出口额,按价格计算进口额,因此世界出口总额总是小于进口总额。
21、可以反映出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和科技发展水平。
22、不仅可以反映一国的资源禀赋状况,还可以反映该国的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23、如果一国贸易条件指数__ _100,说明该国的贸易条件改善了。
24、____ __与国内投资、消费一起,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三大引擎。
行测资料分析 技巧e
资料分析必备术语_202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答题技巧1、基期量与现期量我们常见到这种描述:一个时期的量与另一个时期的量相比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基期:被用作参照物的时期称为基期,描述基期的量即为基期量。
现期:相对于基期的称为现期,描述现期的量即为现期量。
2、增量、增速、增长率与增幅增量:增长的绝对量=末期量-基期量增速:增长速度=(末期量-基期量)÷基期量增长率:增量与基期量之比。
增幅:即增长的幅度,也可理解为增量。
3、百分数与百分点百分数:n%,即n/100。
百分点:n个百分点,即n%或n/100(注意百分点不带百分号)。
4、同比与环比同比:与上一年的同一期相比。
环比:与紧紧相邻的上一期相比。
资料分析中首数法的应用_本文总结了首数法在资料分析中的应用,帮助大家迅速解题。
一、首数法定义首数法主要指通过运算结果的首位或者首两位数字来确定选项,因此假设选项中首位或者两位各不相同,可以通过首数法判断答案。
二、尾数法应用环境在资料分析中常用于一步除法的计算。
比方求基期值的公式:现期值÷(1+增长率)。
这个公式就包含了除法运算。
还有倍数,比重,平均数都是除法运算。
也就是说在一步除法中,特别适合用首数法来解决问题。
三、为什么可以用尾数法在除法运算中,比方54321÷12,考生都会从前往后一次进行除法运算,小学时候我们就学过商的首位先上4,这样我们的结果第一位就是4也就是首数为4。
四、首数法的应用分子不变,分母保存前三位有效数字。
例1、54321÷13=( )例2、54321÷121=( )例3、54321÷(1+14.3%)=( )解析:此三道例题中第一道例题可以发现四个选项首数均不相同,所以只需要计算结果的第一位数字即可。
第一位数字为4,即可以直接选择A选项。
第二道例题四个选项的第一位均相同,但是第二位不同,所以可以计算结果的前两位来选出答案,计算发现首两位分别为44,所以直接选择A选项。
对外贸易依存度及数据
对数增加了1777.15亿美元,相对数增加了514.20%.三大贸易方式进出口总额后面6年增加的总额几乎是前面11年增加的总额的5倍。
表三、图三的数据和图形可以看出:1993年到1994年我国人民币汇率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升,从576.2:100骤升到861:100。
1995—2004年之间人民币汇率波动很小,基本维持在827:100。
2005年以后人民币汇率开始下降。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得出,不管是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还是按贸易方式分货物进出口总额都在2001年以后得到了快速增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在2001年加入了世贸组织,我国的对外贸易的市场半径扩大了若干倍才使得贸易总额骤增。
近20年以来,对外贸易从一个较低的水平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例从1990年的30%上升到了2007年的64.39%,从而使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大幅提升,对外贸易依存度也越来越高,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也愈显重要。
然而,任何事情有利就有弊,国外市场需求虽然正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但处理不好,“动力”也会变成“阻力”。
因此,正确地分析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影响因素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影响因素分析本文在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多变量回归分析方法,对进出口总额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各种因素与进出口总额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验证。
现主要是选取了四个主要影响因素:汇率,国内生产总值,各种产业结构的比重,国家政策等。
(一)各种因素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机理1.一般情况下,如果人民币对外升值,以外币表示的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将上升,这将会削弱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导致出口减少,出口总额下降。
反之,如果人民币对外贬值,以外币表示的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将下降,这样就能增强中国产品的竞争力,使得出口增加,出口总额上升。
再有,1994年实施的汇率并轨,国内银行挂牌的美元兑人民币的年平均汇率从1993年的576.20元骤升至861.87元,人民币大幅度的贬值对出口产生巨大影响,使外贸依存度一度高达46.6%。
经济指标设置
经济指标的设置应根据具体的经济情况和目标进行选择和设定。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经济指标,供您参考:国内生产总值(GDP):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衡量经济状况的最佳综合指标。
工业增加值: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企业总产值的一部分,反映了工业生产的总规模和总水平。
失业率:指一定时期内,失业人口占全部劳动人口的比例,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就业情况的重要指标。
物价指数:反映一定时期内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包括消费者物价指数、生产者物价指数和GDP折算指数等。
进出口总额:指实际进出我国国境的货物总金额,包括对外贸易实际进出口货物,来料加工装配进出口货物,国家间、联合国及国际组织无偿援助物资和赠送品,华侨、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华人捐赠品,租赁期满归承租者所有的租赁货物,进料加工进出口货物,边境地方贸易及边境地区小额贸易进出口货物(边民互市贸易除外),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经营企业进出口货物和公用物品,到、离岸价格在规定限额以上的进出口货样和广告品(无商业价值、无使用价值和免费提供出口的除外),从保税仓库提取在中国境内销售的进口货物,以及其他进出口货物。
该指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贸易规模的重要指标之一。
外汇储备:指为了应付国际支付的需要,各国的中央银行及其他政府机构所集中掌握并可以随时兑换成外国货币的资产。
通常以美元表示,也称“外汇存底”。
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财政收入是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集中起来的资金;财政支出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
以上经济指标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国民经济的整体状况和发展趋势,对于政策制定者、企业和个人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同时,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经济指标进行监测和分析。
国际贸易单项选择题
1.国际贸易额指用货币表示的一定时期内世界各国的(C.进口贸易额)的总和2.我国商品进出口总额是指实际进出我国(D.国境)的商品总金额。
3.商品生产国与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交易,对第三国来说这属于(B.转口贸易)。
4.贸易逆差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B.出口总额小于进口总额)。
5.对外贸易的地理方向反映(D.一国的出口商品去向和进口商品来源)。
6.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指(C.各类商品在世界出口总额或进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
7.对外贸易依存度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A.进出口总额占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8.对外贸易量是以(A.不变价格计算的对外贸易额)来表示的。
9.划分有形贸易与无形贸易的标准是(A.商品形态不同)。
10.(C.无形贸易)不反映在海关的贸易统计上。
11.国际贸易得以产生的两个基本前提是(C.社会分工的扩大和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国家的产生)。
12.对外贸易量可以反映一国(A.贸易的实际规模)。
1.国际分工体系形成于(B.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
2.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赫克歇尔-俄林的学说都是主张(B.自由贸易)。
3.中国生产一只手表要8个劳动日,生产一辆自行车需9个劳动日,泰国生产手表和自行车分别要13个和11个劳动日,根据比较成本说(A.中国应集中生产和出口手表)。
4.俄林认为(B.价格的国际绝对差)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
5.亚当·斯密和李嘉图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基础是(C.各国生产各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不同)。
6.依照“两优取最优,两劣取次劣”的原则进行分工的思想是(B.大卫·李嘉图)提出的。
7.资本充裕的国家应集中生产和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这种说法源于(C.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说)。
8.能够反映商品供求关系变化的价格是(B.世界自由市场价格)。
9.跨国公司内部交易的价格称为(C.调拨价格)。
10.商品交易所里形成的价格属于(A.自由市场价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出口总额指实际进出我国国境的货物总金额。
包括对外贸易实际进出口货物,来料加工装配进出口货物,国家间、联合国及国际组织无偿援助物资和赠送品,华侨、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华人捐赠品,租赁期满归承租人所有的租赁货物,进料加工进出口货物,边境地方贸易及边境地区小额贸易进出口货物(边民互市贸易除外),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经营企业进出口货物和公用物品,到、离岸价格在规定限额以上的进出口货样和广告品(无商业价值、无使用价值和免费提供出口的除外),从保税仓库提取在中国境内销售的进口货物,以及其他进出口货物。
该指标可以观察一个国家在对外贸易方面的总规模。
我国规定出口货物按离岸价格统计,进口货物按到岸价格统计。
商品经营单位所在地进、出口额指在所在地海关注册登记的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实际进、出口额。
商品目的地进口额和商品货源地出口额目的地进口额指进口货物的消费、使用或最终抵运地的实际进口额;货源地出口额指出口货物的产地或原始发货地的实际出口额。
利用外资指我国各级政府、部门、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通过对外借款、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以及用其他方式筹措的境外现汇、设备、技术等。
对外借款指通过对外正式签订借款协议,从境外筹措的资金,包括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外国银行商业贷款、出口信贷以及对外发行债券等。
1996年及以前还包括对外发行股票。
该指标是我国利用外资的重要部分。
外商直接投资指外国企业和经济组织或个人(包括华侨、港澳台胞以及我国在境外注册的企业)按我国有关政策、法规,用现汇、实物、技术等在我国境内开办外商独资企业、与我国境内的企业或经济组织共同举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或合作开发资源的投资(包括外商投资收益的再投资),以及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项目投资总额内企业从境外借入的资金。
外商其他投资指除对外借款和外商直接投资以外的各种利用外资的形式。
包括企业在境内外股票市场公开发行的以外币计价的股票发行价总额,国际租赁进口设备的应付款,补偿
贸易中外商提供的进口设备、技术、物料的价款,加工装配贸易中外商提供的进口设备、物料的价款。
对外直接投资指我国国内投资者以现金、实物、无形资产等方式在国外及港澳台地区设立、购买国(境)外企业,并以控制该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为核心的经济活动。
对外承包工程指各对外承包公司以招标议标承包方式承揽的下列业务:(1)承包国外工程建设项目;(2)承包我国对外经援项目;(3)承包我国驻外机构的工程建设项目;(4)承包我国境内利用外资进行建设的工程项目;(5)与外国承包公司合营或联合承包工程项目时我国公司分包部分;(6)对外承包兼营的房屋开发业务。
对外承包工程的营业额是以货币表现的本期内完成的对外承包工程的工作量,包括以前年度签订的合同和本年度新签订的合同在报告期内完成的工作量。
对外劳务合作指以收取工资的形式向业主或承包商提供技术和劳动服务的活动。
我国对外承包公司在境外开办的合营企业,中国公司同时又提供劳务的,其劳务部分也纳入劳务合作统计。
劳务合作营业额按报告期内向雇主提交的结算数(包括工资、加班费和奖金等)统计。
对外设计咨询指以服务成果向业主收费的技术服务项目。
包括承担地形地貌测绘,地质资源勘探与普查,建设区域规划,提供设计文件、图纸、生产工艺技术资料和工程技术经济咨询,工程项目的可行性考察、研究和评估,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人员等;也包括承担国(境)内利用外资建设工程项目中的设计咨询项目内收取外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