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600字
《帕夫雷什中学》的读后感
《帕夫雷什中学》的读后感《帕夫雷什中学》的读后感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以下是《帕夫雷什中学》的读后感,欢迎阅读。
《帕夫雷什中学》的读后感一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的第一章中,谈到了好老师的四条标准的首条标准是: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曾是个孩子。
而其中“时刻都不忘记自己曾是个孩子”给我们提了一个醒,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群孩子,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正在成长的孩子,一群可能犯任何错误的孩子,一群犯任何错误都可能改正的孩子,一群可能什么都不会做的孩子,一群可能一教就会的孩子,一群气的老师流眼泪,也可能感动得流眼泪的孩子。
我们都曾经是这样的孩子,谁没有因玩耍而忘记了做家庭作业,第二天还要和老师撒谎,说作业忘记带了,老师逼着回家拿,却说大人不在家,老师也没了办法;男孩子哪个没有偷过桃,摘过李子,捣过鸟窝,掏过鸟蛋?没给老师起过外号?如果那时有网吧,难免不进去过把瘾。
是孩子,就该这么淘气,是孩子,就会犯过错,是孩子就会惹老师惹家长生气操心甚至哭鼻子。
谁叫孩子有无限的好奇?谁叫孩子有那么旺盛的精力?谁叫孩子身体和心灵都脆弱的禁不住一片树叶呢?所以,当我们当我们长大了,面对孩子,我们就该常想想,我也曾是孩子。
当孩子遇到悲伤的时候,我们要蹲下来,说几句安慰的话;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拍拍孩子的肩膀说几句鼓励的话;当孩子取得一点进步的时候,也要伸一伸大母手指头,说几句表扬的话;当孩子犯了错误,一定要严厉地说几句批评的话,但话语里一定包含着深情,包含着期望,相信他是一个好孩子。
就像陶行知的四块糖块,就像于永正的优雅的蹲下,就像斯霞清澈如水的孩子般明亮的眼睛一样,去包容孩子,平等的对待孩子,永远地爱孩子。
常想想我们曾是个孩子,我们就会更多地欣赏每一个孩子,哪怕是他的缺点;就会更多地包容孩子,理解每一个孩子,善待每一个孩子,就会感觉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天送给你的美丽的天使。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5篇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5篇第1篇:《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5篇本书通俗易懂。
它既非空词洞无物的泛论,也不是事实材料的罗列,而是以论统实,寓论于实。
它经严整,泾渭分明。
下面是关于《帕夫雷什中学》的读后感,欢迎阅读。
下面由小编给大家整理《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读了《帕夫雷什中学》其中有一个故事中涉及到了记忆力的培养记忆力是衡量学生智力水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试想:如果一个学生对一个事物都不能记得,还谈什么思考、创造?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影响记忆力的因素有很多,尤其要注意的是人是有主观能动*的高级动物。
兴趣爱好每个人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对于喜欢的事物总是愿意去看、去想、去记,过目不忘,而对于不感兴趣的东西反应相对迟钝。
比如去旅游的路上,有的人一上车就开始呼呼大睡,而有的人却非常兴奋,睡不着,他在左顾右盼,随着汽车的行驶很自觉地就记下了沿途有哪些风光,这条路是怎么走的,从哪里到哪里大概有多少路程?下次再经过他就有印象了。
心理目标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惰*,我们的学生也不例外,有时觉得某个学生怎么就这么懒,其实这正是人*的真实写照。
语文老师布置今晚要背两首古诗,明天抽背。
学生回到家几乎都能背出来,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每个学生都喜欢背古诗?肯定不是。
当然,其中一定有喜欢古诗的孩子,而更多的学生可能是在想:我要做个好学生,明天万一老师抽到了,我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平时工作太多,总是难以静下心来读书,时常听说苏霍姆林斯基先生的《帕夫雷什中学》写得很好,利用假期时间,*斗室,仿佛真的见到上世纪在苏联的某个充满希望的沃土上,帕夫雷什中学的师生们在实践着最普通,最朴素的教育。
这种朴素,是不受外界干扰,静下心来做教育的朴素,是没有功利心,只为学生发展而教的朴素。
书中涉及很多帕夫雷什中学的教育案例和思考,读后反思自己的教学生活,感慨于每天的工作,越发感到自己做的还很不够,它如同一面最朴素的教育的镜子,不追求哗众取众的博人眼球的教学成绩,利用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站在学生终身发展的视角,提出的有关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一遍遍反思,体会。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
买到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很熟悉很温馨,相同的封面,相同的画像,让我想起了在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当中的所汲取的精神财富。迫不及待的开始翻看着,在前言部分,作者阐述的两个观点让我很有感触,一是教师是一份什么样的工作,“教师的教育劳动的独特之处就是:为未来而工作。”在自己从事教育一年多以来,我发自内心的深深的热爱这份职业,是的,我们是在为未来而工作,而且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未加任何修饰的孩子们,今天我们对他们进行的教育直接影响着他们今后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公民,会拥有一个什么样的人生,这份职业是艰巨的,但同时它是幸福的、充实的。当我们看到因为自己的能力使孩子们发生改变时,我们的内心是多么的有成就感,当我们发现了孩子们的天赋,并且帮助他们找到他喜爱的活动柜并在这方面变成能手时,我们的内心又是多么的满足。第二,我们要将孩子们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要培养具有清醒的理智,高尚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的人,能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其他工作成员的,善于珍惜、爱护和尊重他人的劳动、精神尊严、智慧和优美之点的人。现在再也不能以学分来评价一个学生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才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从该书中还可以了解到,一个好教师应当具备哪些素养?教师应当怎样去提高自己的素养?
《帕夫雷什中学》的主线索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作者的主要观点有:(1)建立家庭一学校教育体系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所采取有的效措施之一。(2)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苏霍姆林斯基从教育出发,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身心发展的物质环境。(3)在全面发展的施教上,他为学生提供了一种精神环境--丰富而多方面的精神生活。(4)确信学科爱好对促进全面发展的巨大作用,强调掌握所有学科的深刻基础知识与发展一门学科或一门知识上的特殊兴趣相结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5)确信劳动对全面发展的意义。认为要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就要让他从事自己最喜欢的劳动。(6)“大自然”的教育观。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600字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600字《帕夫雷什中学》其中有一个故事中涉及到了记忆力的培养记忆力是衡量学生智力水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试想:如果一个学生对一个事物都不能记得,还谈什么思考、创造?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影响记忆力的因素有很多,尤其要注意的是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高级动物。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的第一章中,谈到了好老师的四条标准的首条标准是: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曾是个孩子。
而其中“时刻都不忘记自己曾是个孩子”给我们提了一个醒,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群孩子,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正在成长的孩子,一群可能犯任何错误的孩子,一群犯任何错误都可能改正的孩子,一群可能什么都不会做的孩子,一群可能一教就会的孩子,一群气的老师流眼泪,也可能感动得流眼泪的孩子……我们都曾经是这样的孩子,谁没有因玩耍而忘记了做家庭作业,第二天还要和老师撒谎,说作业忘记带了,老师逼着回家拿,却说大人不在家,老师也没了办法;男孩子哪个没有偷过桃,摘过李子,捣过鸟窝,掏过鸟蛋?没给老师起过外号?如果那时有网吧,难免不进去过把瘾。
是孩子,就该这么淘气,是孩子就会犯过错,是孩子就会惹老师惹家长生气操心甚至哭鼻子。
谁叫孩子有无限的好奇?谁叫孩子有那么旺盛的精力?谁叫孩子身体和心灵都脆弱的禁不住一片树叶呢?所以,当我们当我们长大了,面对孩子,我们就该常想想,我也曾是孩子。
当孩子遇到悲伤的时候,我们要蹲下来,说几句安慰的话;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拍拍孩子的肩膀说几句鼓励的话;当孩子取得一点进步的时候,也要伸一伸大母手指头,说几句表扬的话;当孩子犯了错误,一定要严厉地说几句批评的话,但话语里一定包含着深情,包含着期望,相信他是一个好孩子。
就像陶行知的四块糖块,就像于永正的优雅的蹲下,就像斯霞清澈如水的孩子般明亮的眼睛一样,去包容孩子,平等的对待孩子,永远地爱孩子。
读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有感(通用8篇)
读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有感(通用8篇)读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有感(通用8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有感篇1最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著的《帕夫雷什中学》一书,其中有这样一段话“作为一位教师,要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
”而这,不正是我们追求的教师的境界吗?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全体教职工团结一致,是学校能实现自身目标的根本保证。
这一点,作者身为帕夫雷什中学的校长,不仅做到了,而且能以自己丰富的学识和对教育的深刻理解,保证了全体教职工能沿着教育正确的发展方向去努力工作。
书中对帕夫雷什中学的学校工作作了详尽的描述,不仅细致入微地描述了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而且也深刻明了地阐述了作者自身的教育思想和学校全体教职工一致的教育追求和教育智慧。
今天,许多在理论上成熟,但在实践上却还没有付诸实施的教育思想,在帕夫雷什中学早就变成了现实;今天,我们许多人甚至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认为只是教育上的一种理想甚至于空想的事,在帕夫雷什中学变成了轻而易举的事。
而在今日中国千千万万所中小学里,在我们提出“素质教育”的同时,我们能否找到一点帕夫雷什中学的影子。
苏霍姆林斯认为教师集体的财富之源,首先在于教师的个人阅读。
帕夫雷什中学提出,真正的教师必是读书爱好者:这是帕夫雷什中学集体生活的一条金科玉律,而且已经成为传统。
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
帕夫雷什中学图书馆不仅有丰富的藏书,而且每个教师个人也有大量的私人藏书,每个教师都订有几种杂志和几份报纸,。
他们彼此之间还进行互换阅读。
帕夫雷什初中读后感范文(通用性4篇)
帕夫雷什初中读后感范文(通用性4篇)帕夫雷什初中读后感范文(通用性4篇)当品看完一部著作后,想来您有许多能够共享的物品,因此必须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如何写读后感才可以防止写出“流水账单”呢?下边是我为大伙儿搜集的帕夫雷什初中读后感范文(通用性4篇),供大伙儿参照参考,期待能够协助到有必须的盆友。
帕夫雷什初中阅读感想1平常工作中过多,一直无法静下来念书,常常听闻苏霍姆苏霍姆林斯基老先生的《帕夫雷什中学》写的非常好,运用假期时间,静座斗室,好像确实看到上世纪在前苏联的某一满怀希望的热土上,帕夫雷什初中的老师学生们在实践活动着最一般,最质朴的文化教育。
这类质朴,不是受外部影响,静下来做文化教育的质朴,是沒有功利心,只求学员发展趋势而教的质朴。
书里涉及到许多帕夫雷什初中的教育案例和思索,读后反省自己的课堂教学日常生活,感叹于每日的工作中,愈发觉得自己做的还很不足,它好似一面最质朴的文化教育的浴室镜子,不追求完美哗众取众的博人眼球的课堂教学考试成绩,运用全面的发展的教育教学理论,立在学员终生发展趋势的角度,明确提出的相关文化教育的远见卓识,非常值得一遍遍思考,感受。
如今我也苏霍姆苏霍姆林斯基老先生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谈一谈最要我印象深刻的几个方面作法。
一、做一名质朴的前行者在这本书的第一章,苏霍姆苏霍姆林斯基开宗明义,强调"一个好教师代表着哪些?最先代表着他喜爱小孩,觉得跟小孩的相处是一种快乐,坚信每一个孩子都能变成一个好人,擅于跟她们交友,关注小孩的开心和忧伤,掌握小孩的内心,時刻都没忘记自身也以前是个小孩"。
确实,有一个小故事说得对,一个母亲带上自身还不大的小孩逛街,母亲见到的是各色各样精美好看的产品,情绪很愉快;但在一米高的小孩眼中,放眼望去全是拥堵的群体和密不通风的室内空间,他自然深感压抑感乃至害怕。
由于日常生活历经的不一样,大家和小朋友们对一件事情的观点非常容易发生差别。
学员发生难题,大家理所应当觉得恼怒,最先想起指责和具体指导,可是在学员来看,老师沒有搞清楚事儿的前因后果,反倒不可以解决困难,会恶化彼此的分歧。
《帕夫雷什中学》的读后感
《帕夫雷什中学》的读后感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以下是《帕夫雷什中学》的读后感,欢迎阅读。
《帕夫雷什中学》的读后感一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的第一章中,谈到了好老师的四条标准的首条标准是: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曾是个孩子。
而其中“时刻都不忘记自己曾是个孩子”给我们提了一个醒,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群孩子,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正在成长的孩子,一群可能犯任何错误的孩子,一群犯任何错误都可能改正的孩子,一群可能什么都不会做的孩子,一群可能一教就会的孩子,一群气的老师流眼泪,也可能感动得流眼泪的孩子。
我们都曾经是这样的孩子,谁没有因玩耍而忘记了做家庭作业,第二天还要和老师撒谎,说作业忘记带了,老师逼着回家拿,却说大人不在家,老师也没了办法;男孩子哪个没有偷过桃,摘过李子,捣过鸟窝,掏过鸟蛋?没给老师起过外号?如果那时有网吧,难免不进去过把瘾。
是孩子,就该这么淘气,是孩子,就会犯过错,是孩子就会惹老师惹家长生气操心甚至哭鼻子。
谁叫孩子有无限的好奇?谁叫孩子有那么旺盛的精力?谁叫孩子身体和心灵都脆弱的禁不住一片树叶呢?所以,当我们当我们长大了,面对孩子,我们就该常想想,我也曾是孩子。
当孩子遇到悲伤的时候,我们要蹲下来,说几句安慰的话;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拍拍孩子的肩膀说几句鼓励的话;当孩子取得一点进步的时候,也要伸一伸大母手指头,说几句表扬的话;当孩子犯了错误,一定要严厉地说几句批评的话,但话语里一定包含着深情,包含着期望,相信他是一个好孩子。
就像陶行知的四块糖块,就像于永正的优雅的蹲下,就像斯霞清澈如水的孩子般明亮的眼睛一样,去包容孩子,平等的对待孩子,永远地爱孩子。
常想想我们曾是个孩子,我们就会更多地欣赏每一个孩子,哪怕是他的缺点;就会更多地包容孩子,理解每一个孩子,善待每一个孩子,就会感觉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天送给你的美丽的天使。
读《帕夫雷什中学》心得体会
读《帕夫雷什中学》心得体会读《帕夫雷什中学》心得体会(通用15篇)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马上将其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
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帕夫雷什中学》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帕夫雷什中学》心得体会篇1借着学校“读书节”的活动,,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帕夫雷什中学》这本书。
这本书理论中不乏趣味性,没有一般教育著作的枯燥,读起来颇为轻松。
我感概万千“帕夫雷什中学”,这座享誉世界的前苏联教育实验样板,当代世界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这里实践并发展了他自己的教育信念,用毕生的心血,抒写出一部生动感人的教育诗篇。
在《帕夫雷什中学》中,这位教育家用那么多的实例和体会、经验,把枯燥的教育学、教学论、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阐述得生动明白,如在我们耳边娓娓道来。
读完这本书后,对苏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在帕夫雷什中学,他不仅当校长,还当班主任和任课教师。
他带领全校老师在20多年的时间内,将一所曾被德军当做监狱的荒芜不堪的学校,改造成了花园般的、世界知名的“教育实验室”。
苏霍姆林斯基是教育史上的传奇英雄。
我非常赞赏《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所体现出来的,对教师师德的阐述和教师在学校办学中的核心地位的论述。
教师师德要落实到日常的教育教学行动中去。
中学生正处在风华正茂的年龄阶段,既是人生中拥有激情和梦想,最富有活力的阶段,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逐步成熟的时期。
此时最需要老师们对他们的关爱和引导。
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是: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
作为一名特教教师,应自觉承担教书育人的职责。
对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心存关爱,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师责任的体现。
教师师德也体现在我们对待工作严谨细致的作风上。
在当今时代知识层出不穷的条件下,如果一位教师只是简单地满足于应用现有教材知识而不谋进取之道,就可能远远落后于时代要求和学科前沿。
读《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锦集(通用19篇)
读《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锦集(通用19篇)读《帕夫雷什中学》锦集篇1上学期,学校的组织阅读了《帕夫雷什中学》一书,该书通俗易懂,是一部“活教育学”,我从中得到许多启发和启示,受益匪浅,特别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信条“孩子的智慧出在他的手指上”,对我触动很大,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我更是坚信不疑。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使学生由厌学、苦学变为喜学、乐学,激励他们不断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中,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可见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动手技能是每一个职业学校的教师应该关心的问题。
我担任的是机械制图教学,是主干技术基础课,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学生普遍感觉学习难度较大。
为搞好机械制图课的教学,针对学生的特点,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合理的教学要求,降低学习难度教学要求是教学的宗旨、教学的指导思想,是教学活动所追求的预期结果在主观上的超前反映。
是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前首先应解决的问题。
教学要求决定教学材料的选择、教学的方式方法和学生的练习设计,关系到课堂教学的全局,是教学设计的灵魂,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怎样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教学要求呢?教师必须首先认真体会大纲要求,正确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其次应了解学生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
再者在实际教学中还应关注学生,灵活调整既定教学目标,以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合作。
教学难度降低了,学生便可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轻松愉悦地学习,课堂效果自然提高了。
二、承认学生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体验的成功的乐趣心理学家认为,学生之间的差异几乎是绝对的。
学生的智力水平、行为习惯、家庭环境、兴趣爱好的不平衡,都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应此不能用整齐一致的标准要求学生,而应根据不同层次发展学生的不同需求,提出不同的要求,通过目标分层,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以适应学生的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进步,获得一种学习成功的体验和满足,增添对自己才智认可的愉悦感和投入学习的热情。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_读后感作文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_读后感作文篇一: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张陈伟读了《帕夫雷什中学》其中有一个故事中涉及到了记忆力的培养记忆力是衡量学生智力水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试想:如果一个学生对一个事物都不能记得,还谈什么思考、创造?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影响记忆力的因素有很多,尤其要注意的是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高级动物。
兴趣爱好每个人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对于喜欢的事物总是愿意去看、去想、去记,过目不忘,而对于不感兴趣的东西反应相对迟钝。
比如去旅游的路上,有的人一上车就开始呼呼大睡,而有的人却非常兴奋,睡不着,他在左顾右盼,随着汽车的行驶很自觉地就记下了沿途有哪些风光,这条路是怎么走的,从哪里到哪里大概有多少路程?下次再经过他就有印象了。
心理目标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惰性,我们的学生也不例外,有时觉得某个学生怎么就这么懒,其实这正是人性的真实写照。
语文老师布置今晚要背两首古诗,明天抽背。
学生回到家几乎都能背出来,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每个学生都喜欢背古诗?肯定不是。
当然,其中一定有喜欢古诗的孩子,而更多的学生可能是在想:我要做个好学生,明天万一老师抽到了,我要能背出来,于是,通过几遍的朗读,他就记得了,要在平时,没有这样的目标,他可能读100遍都记不得。
独立探究在数学上表现特别明显。
一个问题通过独立探究、冥思苦想才获得解决,不仅自己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快感,不断增强自己的信心,而且会记得特别深,几个月甚至几年都不会忘记。
如果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想都没想,通过老师的讲解一会儿就听懂了,一般情况下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忘记。
智力水平这类学生表现为什么都慢,尽管主观上很努力,但是语文、数学、英语都忘记得特别快。
针对这样的情况,我觉得只有多鼓励学生、指导一些学习的方法,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变化,但还是要期待奇迹的出现。
篇二: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的第一章中,谈到了好老师的四条标准的首条标准是: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曾是个孩子。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_心得体会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感谢您的阅读!篇一: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工作之余,翻读着《帕夫雷什中学》一书,无时无刻不在为苏霍姆林斯基热爱教育事业的真诚之心所感动着,无时无刻不在为他终生从事教育科研的精神所激励着。
帕夫雷什中学,一所普通的乡村学校。
苏霍姆林斯基费尽心思地在这实践发展他的教育信念,用心地抒写了生动感人的教育诗篇。
结果,这所偏僻的乡村学校在他的努力下变成了享誉世界的教育实验中心之一,变成了远方来访者求经取宝的场所。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阅读的作用。
他再三告诫我们的老师:要多读书,让“读书成为教师的一种很重要的精神需求。
”的确,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
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
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就需要我们多读书!苏霍姆林斯基还主张从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的高度看待一切活动。
教师要尊重学生,给学生自由的心里空间,不能忽视多样性。
我们应为学生创设多样性的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把自信、创造与成功还给每一个孩子。
我浅谈了读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以后我会挤出时间,继续拜读这位大师的经典,吸取经验,反省自己,完善不足。
篇二: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最近我读了《帕夫雷什中学》一书,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育艺术在于,不仅要使人的关系、成人的榜样和言语以及集体里精心保持的种种传统能教育人,而且也要使器物——物质和精神财富——能起到教育作用。
我感到在帕夫雷什中学的学生是幸福的。
在这儿的学生都能够受到一种美德熏陶。
在帕夫雷什中学的周围的苏霍姆林斯基采取的方法是这样的:在学校周围的橱窗里面陈列一些世界名画,在学校的音乐中经常播放世界名曲。
孩子在他周围——在学校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精选3篇)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精选3篇)《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1工作之余,翻读着《帕夫雷什中学》一书,无时无刻不在为苏霍姆林斯基热爱教育事业的真诚之心所感动着,无时无刻不在为他终生从事教育科研的精神所激励着。
帕夫雷什中学,一所普通的乡村学校。
苏霍姆林斯基费尽心思地在这实践发展他的教育信念,用心地抒写了生动感人的教育诗篇。
结果,这所偏僻的乡村学校在他的努力下变成了享誉世界的教育实验中心之一,变成了远方来访者求经取宝的场所。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阅读的作用。
他再三告诫我们的老师:要多读书,让“读书成为教师的一种很重要的精神需求。
”的确,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
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
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就需要我们多读书!苏霍姆林斯基还主张从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的高度看待一切活动。
教师要尊重学生,给学生自由的心里空间,不能忽视多样性。
我们应为学生创设多样性的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把自信、创造与成功还给每一个孩子。
我浅谈了读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以后我会挤出时间,继续拜读这位大师的经典,吸取经验,反省自己,完善不足。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2读了《帕夫雷什中学》其中有一个故事中涉及到了记忆力的培养。
记忆力是衡量学生智力水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试想:如果一个学生对一个事物都不能记得,还谈什么思考、创造?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影响记忆力的因素有很多,尤其要注意的是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高级动物。
兴趣爱好每个人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对于喜欢的事物总是愿意去看、去想、去记,过目不忘,而对于不感兴趣的东西反应相对迟钝。
比如去旅游的路上,有的人一上车就开始呼呼大睡,而有的人却非常兴奋,睡不着,他在左顾右盼,随着汽车的行驶很自觉地就记下了沿途有哪些风光,这条路是怎么走的,从哪里到哪里大概有多少路程?下次再经过他就有印象了。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1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自己的培养目标——第三章:关注安康与体育;第四章:德育;第五章:智育;第六章:劳动教育;第七章:美育。
他的总体设想是:学校的精神生活应当是如此丰富而多方面的,以致每个人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需求和兴趣都得以形成、开展和满足,并使每个人都能找到展示、表现、确立自己力量和创造才能的场所。
显然,为创造这种“丰富而多方面的精神生活”,就必须从时间安排上、组织形式上、活动内容上进行精心设计和切实保证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里说:“阅读技巧在低年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力求使学生在阅读时的主要精力不是集中在阅读过程上,而是集中在阅读的内容上。
多年的经验使我们教师集体得出一个结论:要学会富有表现力地、流畅地、自觉地阅读,要使儿童在阅读时不是思考阅读过程,而是思考所读的内容,他就需要在低年级的学习时期内至少花费200个小时在朗读上(包括在学校和在家里),至少花费某某个小时在默读上。
教师为此要作好时间上的安排。
”看来,帕夫雷什中学根本传承了这一有效的教学策略!在乌克兰访问期间,从基辅到帕夫雷什小镇,发现所有的乌克兰人特别善于演讲,在出席的多个大会、小会上,从没有见到他们中的一个人手里拿着稿子在念,都是站在那儿“夸夸其谈”;而不像中国的许多人开会讲话离开讲稿就不知所云。
我想,这与重视阅读教学是有关系的。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里曾经这样告诫人们:“外语在智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外语的教育作用在于能使别国人民的语言活在儿童的思想中,能使读到或听到的.外语不总是要通过翻译才能领会它的意思。
所以,我们力求使学生通过生活交往和谈话来掌握词汇和词组”;“我们很重视语言实践——不管是读和说,还是写。
外国语的词语应当活泼在思想感情中,只有这样,外国语才会起到开展学生智慧的作用。
我们力求能使孩子们产生用外语阅读文艺作品的爱好。
《帕夫雷什中学》第二章读后感6篇
《帕夫雷什中学》第二章读后感6篇浏览《帕夫雷什中学》的目录,我们不难发现“校长和教师的崇高使命就是设计和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就是贯穿全书的一条红线,作者说:“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
”而“要实现全面发展,就要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交织,使这几方面的教育呈现为统一的完整过程。
”这几天阅读了《帕夫雷什中学》第二章的内容——《学校的物质基础及学生周围的环境》,更是对这个理念有了深刻的感受。
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苏霍姆林斯基从教育着眼,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有利于身心发展的物质环境。
这个环境包括自然风光、校园美化、教学设备、室内陈设以及图书保障。
在读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有着身临其境之感。
仔细品读,发现该校的物质环境有着这样的几个特点:1、它充分体现了物质决定精神的唯物主义法则;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必然精神焕发,无形中受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熏陶,收到全面发展的效果。
2、该校的物质环境浸透着每个孩子的汗水,凝聚着每个孩子的智慧,从而激发着每颗心灵对周围一切的无比关怀和爱护——这本身就是富有成效的德智体美劳的综合教育。
3、该校是一个名不虚传的“书籍世界”,这里的图书随手可得。
形式上书籍是一种物质设备,实质上,它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联系我们目前轰轰烈烈的校园文化建设、完美教室打造,其初衷不也是在给孩子创设适宜他们身心发展的物质环境的同时,塑造使其全面发展的精神环境吗?经过历史的验证,苏霍姆林斯基半个多世纪前研究的成果至今仍然具有很高的借鉴的价值,可见,苏霍姆林斯基当初的教育思想是何等的前卫。
当然,我们现在为学生创设物质基础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的模仿,而是结合我们国家、社会、区域的实际教育方针,融进我市、我校的办学思想,打造出符合匡小学子身心发展的乒乓文化环境,让他们沐浴其中,茁壮成长。
相信,在校长们的引领和全校老师的努力下,我们的学校环境布置、校园文化建设一定会进一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三篇)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读了《帕夫雷什中学》其中有一个故事中涉及到了记忆力的培养记忆力是衡量学生智力水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试想:如果一个学生对一个事物都不能记得,还谈什么思考、创造?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影响记忆力的因素有很多,尤其要注意的是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高级动物。
兴趣爱好每个人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对于喜欢的事物总是愿意去看、去想、去记,过目不忘,而对于不感兴趣的东西反应相对迟钝。
比如去旅游的路上,有的人一上车就开始呼呼大睡,而有的人却非常兴奋,睡不着,他在左顾右盼,随着汽车的行驶很自觉地就记下了沿途有哪些风光,这条路是怎么走的,从哪里到哪里大概有多少路程?下次再经过他就有印象了。
心理目标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惰性,我们的学生也不例外,有时觉得某个学生怎么就这么懒,其实这正是人性的真实写照。
语文老师布置今晚要背两首古诗,明天抽背。
学生回到家几乎都能背出来,这是为什么呢 ?难道每个学生都喜欢背古诗?肯定不是。
当然,其中一定有喜欢古诗的孩子,而更多的学生可能是在想:我要做个好学生,明天万一老师抽到了,我要能背出来,于是,通过几遍的朗读,他就记得了,要在平时,没有这样的目标,他可能读100遍都记不得。
独立探究在数学上表现特别明显。
一个问题通过独立探究、冥思苦想才获得解决,不仅自己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快感,不断增强自己的信心,而且会记得特别深,几个月甚至几年都不会忘记。
如果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想都没想,通过老师的讲解一会儿就听懂了,一般情况下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忘记。
智力水平这类学生表现为什么都慢,尽管主观上很努力,但是语文、数学、英语都忘记得特别快。
针对这样的情况,我觉得只有多鼓励学生、指导一些学习的方法,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变化,但还是要期待奇迹的出现。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的第一章中,谈到了好老师的四条标准的首条标准是: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曾是个孩子。
《帕夫雷什中学》的读后感
《帕夫雷什中学》的读后感《帕夫雷什中学》的读后感1读了《帕夫雷什中学》其中有一个故事中涉及到了记忆力的培育记忆力是衡量同学智力水平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指标,试想:假如一个同学对一个事物都不能记得,还谈什么思索、制造?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影响记忆力的因素有许多,尤其要留意的是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高级动物。
爱好爱好每个人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对于喜爱的事物总是情愿去看、去想、去记,过目不忘,而对于不感爱好的东西反应相对迟钝。
比如去旅游的路上,有的人一上车就开始呼呼大睡,而有的人却特别兴奋,睡不着,他在瞻前顾后,随着汽车的行驶很自觉地就记住了沿途有哪些风光,这条路是怎么走的,从哪里到哪里大略有多少路程?下次再经过他就有印象了。
一、心理目标每个人都有肯定的惰性,我们的同学也不例外,有时觉得某个同学怎么就这么懒,其实这正是人性的真实写照。
语文老师布置今晚要背两首古诗,明天抽背。
同学回到家几乎都能背出来,这是为什么呢?莫非每个同学都喜爱背古诗?确定不是。
当然,其中肯定有喜爱古诗的孩子,而更多的同学可能是在想:我要做个好同学,明天万一老师抽到了,我要能背出来,于是,通过几遍的朗读,他就记得了,要在平常,没有这样的目标,他可能读100遍都记不得。
二、独立探究在数学上表现特别明显。
一个问题通过独立探究、冥思苦想才获得解决,不仅自己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快感,不断加强自己的信心,而且会记得特别深,几个月甚至几年都不会忘却。
假如同学对于这样的问题想都没想,通过老师的讲解一会儿就听懂了,一般状况下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忘却。
三、智力水平这类同学表现为什么都慢,尽管主观上很努力,但是语文、数学、英语都忘却得特别快。
针对这样的状况,我觉得只有多鼓舞同学、指导一些学习的方法,不会产生实质性的改变,但还是要期盼奇迹的涌现。
《帕夫雷什中学》的读后感2读了《帕夫雷什中学》其中有一个故事中涉及到了记忆力的培育记忆力是衡量同学智力水平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指标,试想:假如一个同学对一个事物都不能记得,还谈什么思索、制造?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影响记忆力的因素有许多,尤其要留意的是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高级动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600字《帕夫雷什中学》其中有一个故事中涉及到了记忆力的培养记忆力是衡量学生智力水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试想:如果一个学生对一个事物都不能记得,还谈什么思考、创造?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影响记忆力的因素有很多,尤其要注意的是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高级动物。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的第一章中,谈到了好老师的四条标准的首条标准是: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曾是个孩子。
而其中“时刻都不忘记自己曾是个孩子”给我们提了一个醒,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群孩子,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正在成长的孩子,一群可能犯任何错误的孩子,一群犯任何错误都可能改正的孩子,一群可能什么都不会做的孩子,一群可能一教就会的孩子,一群气的老师流眼泪,也可能感动得流眼泪的孩子……我们都曾经是这样的孩子,谁没有因玩耍而忘记了做家庭作业,第二天还要和老师撒谎,说作业忘记带了,老师逼着回家拿,却说大人不在家,老师也没了办法;男孩子哪个没有偷过桃,摘过李子,捣过鸟窝,掏过鸟蛋?没给老师起过外号?如果那时有网吧,难免不进去过把瘾。
是孩子,就该这么淘气,是孩子就会犯过错,是孩子就会惹老师惹家长生气操心甚至哭鼻子。
谁叫孩子有无限的好奇?谁叫孩子有那么旺盛的精力?谁叫孩子身体和心灵都脆弱的禁不住一片树叶呢?所以,当我们当我们长大了,面对孩子,我们就该常想想,我也曾是孩子。
当孩子遇到悲伤的时候,我们要蹲下来,说几句安慰的话;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拍拍孩子的肩膀说几句鼓励的话;当孩子取得一点进步的时候,也要伸一伸大母手指头,说几句表扬的话;当孩子犯了错误,一定要严厉地说几句批评的话,但话语里一定包含着深情,包含着期望,相信他是一个好孩子。
就像陶行知的四块糖块,就像于永正的优雅的蹲下,就像斯霞清澈如水的孩子般明亮的眼睛一样,去包容孩子,平等的对待孩子,永远地爱孩子。
常想想我们曾是个孩子,我们就会更多地欣赏每一个孩子,哪怕是他的缺点;就会更多地包容孩子,理解每一个孩子,善待每一个孩子,就会感觉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天送给你的美丽的天使。
常想想自己曾是个孩子,我们的心会变得越来越温软,越来越慈悲,天底下没有一个不是好孩子了。
眼睛会变得越来越清亮,心灵会变得越来越年轻,越来越单纯,突然间会发现,自己竟也像个孩子了。
这是一本值得仔细阅读的书。
苏霍姆林斯基是一名普通而伟大的教师,他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编写的一部部教育专著给后世以深远的影响。
他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帕夫雷什中学》尤为人们的推崇。
在教学研究及报告中,人们爱引用他的话,不能说是金科玉律,但是也给了我们许多的启发,进行了一次次的思想的启迪。
他的书被人们广泛接受,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我想就是他的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直白的语言往往蕴含着他自己的教育思想,仔细捉摸,便会大有深意。
在《帕夫雷什中学》这本书里他说了自己平常的教学活动,列举了许多实例,而不是让读者泡在大量的专业术语之中,不知所云。
这次读《帕夫雷什中学》,主要读的是其中的德育部分,看看苏霍姆林斯基对德育的理解。
他在书中的第四章提到德育,并分为七个小节对德育进行论述,介绍自己的德育实践。
在这里,我先说明一下,他的七小节的标题1 、公民基——道德教育的基本环节2 、从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的途径3 、信念在道德成熟时期如何发展和巩固4 、社会定向—信念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5 、敏感性和同情心的培养6 、培养诚实和荣誉感7 、培养男女青年相互关系的道德美感。
从这七个方面为学生建立一个德育体系,也为自己的教学提供了一个标尺。
读完德育部分,我的脑中浮现这样几个词语,“共产主义思想”“公民教育”“习惯”、“体验”“榜样”“劳德结合”“情感”等。
一、共产主义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生于 1918 年,当时俄国十月革命打响,随后建立了世界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了巩固这样的新兴制度,国民教育自然也是朝着共产主义的方向发展的,深受这样教育的苏霍姆林斯基,在他自己的教学活动中也很自然地体现了共产主义思想,他培养的人是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这样的人必定是要为社会服务的,而不是培养那些利己主义者、个性主义者。
他的整个德育思想都向我们传达共产主义信念,就好像我们国家现在的教育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旗一样。
围绕社会的主流思想,进行教育应当是我们德育工作的准则。
二、公民教育。
人除了是自然人,在社会中,我们还是公民,需要遵循一定的公民准则。
基于对社会和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理解,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五条准则作为起码的道德素养和公民精神。
1 、你是生活在人群之中。
不要忘记,你的每一个行为、每一个愿望都会影响你周围的人。
你要知道,在你想要做的和可以做的事之间是有界限的。
要检查自己的行为问问自己:所做的事是不是在损害别人和不利于别人?做什么事都要有益于你周围的人。
2 、你在享受别人创造的财富。
人们给了你幸福的童年,你要以德报德。
3、生活中的一切幸福和欢乐都由劳动所创造。
不劳动,就不能正直地生活。
人民教导说:不劳动者,不得食。
要牢记这一格言。
懒汉,寄生虫——犹如吞噬勤劳的工蜂所造的蜂蜜的雄峰。
学习是你的首要劳动。
去上学,就是去上工。
4 、要做一个善良的、富有同情心的人。
要帮助弱者和无自卫能力者。
要帮助患难的同志。
不损害人,要尊敬、爱戴父母——是他们给了你生命,又在抚育你,希望你成为一个诚实的公民、成为心地善良的、心地纯洁的人5 、对坏事不能置之不理,要同坏事、欺骗和非正义现象作斗争。
绝不可同那种企图靠别人去生活、损害别人、危害社会的人妥协。
以上的五条原则强调利他主义,使公民和别人融洽相处,倘若人人都能有这样基本的素养,社会上就会少了许多自私自利的人,和谐社会也是水到渠成,那样会使美好的,但反观我们的社会,学校教育只是学生学习的一部分,家庭的氛围,社会的风气,都会影响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最后,学生的德行需要各方面良好教育的促成。
但是学校老师也不能因此灰心,而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学生在学校感受到人性的真善美,帮助他们识别是非善恶,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一个人。
三、习惯、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建议在一个人的幼年及童年时期就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教学。
他不是凭借说教,而是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快乐,进而因为有快乐的体验,而重复那些美好的品行,渐渐地形成习惯。
这正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教育意义。
当学生将一些良好的行为内化到自己的行为中,这就已经达到德育的目的。
四、榜样。
人大多是会模仿的,榜样往往成为我们模仿的对象,他们的品德意志首先让我们敬佩,进而由于对榜样的崇拜,我们会把榜样的价值观当作我们的价值观,我们会做榜样曾今做过的事或者是类似的事。
我们生活中,需要这样的榜样,而且这些榜样需要被人宣扬,例如,中央台每年举办的“感动中国”,多少人为上面的人的事迹感动,为他们的精神所动容,无形之间,我们会明白什么是高尚,无私。
所以,榜样的力量,由于春风化雨般,润物细无声。
这是我第一次读《帕夫雷什中学》,以上是我的第一遍的阅读的感受。
我的直觉告诉我还会再读这本书的。
读师范时,我从教育学教材和老师的授课中知道了苏霍姆林斯基名字和他的帕夫雷什中学。
从那时起,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些话语便深深地记在我的脑海之中。
做老师以后,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帕夫雷什中学》全书分为前言和七大章。
“前言”部分言简意赅地阐述了他的基本教育信念。
第一章介绍了该校从校长到教师整个集体朝气蓬勃的概貌。
第二章则把该校富于教育性的物质环境生动形象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第三、四、五、六、七章分别就体育与健康、德育、智育、劳动教育、美育五个方面详尽地阐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见解和做法。
而贯穿全书的一条红线就是“设计和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这是他终生执著追求的目标,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
他认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就是把丰富的精神生活、纯洁的道德、健全的体格和谐结合在一起的新人,是高尚的思想信念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融为一体的人,是把对社会的需求和为社会劳动和谐统一起来的人。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实施全面和谐发展教育,即把教育看作由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美育五部分有机地相互联系并相互渗透的统一的整体,他在谈及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问题时,总是强调要尽力发掘每个孩子的天赋才能。
他指出:“最主要的是,要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人为个人发展根源的‘机灵点’,做到使孩子在他能够最充分地显示和发挥他天赋素质的事情上达到他的年龄可能达到的卓著成绩。
”而教师的技巧就在于捕捉这一点,并提出相应的适合他提高的任务。
以前我们讲“成功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乐趣,而事实上我们在实践中还是在吃“大锅饭”,仍然缺乏对学生个体的充分研究,缺少分层的具体措施。
新课改背景下我们似乎更有必要来反复咀嚼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一信念。
苏霍姆林斯基确信,最完备的社会教育就是学校――家庭教育,他在他的中学内创办了“家长学校”,并授之以“父母教育学”,而且他的可敬和独到之处还在于这样的体系范围所及,不只限于学龄期,而是早至学龄前,这样的认识使得帕夫雷什中学在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上得益非浅。
在这个方面我们有很多学校做了许多的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家长会变成“批判会”、“告状会”的情形也并不在少数。
我们对学生的评价的不够专业也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这样一种现象:无法给家长提供更多的专业的、有建设性的建议。
而家长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也大都存在着这样一种误区:教育孩子是老师的事,我只要给孩子提供必要的物质环境和条件即可。
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学校与家庭没有做好有效的沟通所造成的,这当中,作为社会教育的主要执行者的学校恐怕难辞其咎。
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精神环境,所有的教育活动都在这样的一种“丰富而多方面的精神生活”的背景进行,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形成、满足自己的需求的兴趣,以及展示自己才能和创造的场所。
在这个方面他作了如下的尝试: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课余时间,他认为离开这一点去谈论全面发展,谈论素质、爱好、秉赋才能,只不过是空话而已;为学生建立了为数众多的,足以满足每个学生精神需要的课外活动小组;引导学生突出三项爱好:最喜爱的课外读物、最喜爱的学科、最喜爱的劳动创造项目。
在这里他把课外读物的教育作用提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曾这样自我表白说“无限相信书籍的教育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
”他确信,书如果没有成为学生获取精神的源泉,那么他的心灵中也不会产生其他精神需要。
他在给学生列举的书目中,仅文艺性书目就有270部,而且按照他的说法绝大部分学生在他的青少年期能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