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综治民调应注意的十个问题
当前社区综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当前社区综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当前社区综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当前社区综治工作面临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需要针对性的对策来解决。
其中一些问题包括:1. 社区治理能力不足:一些社区缺乏足够的管理和组织能力,无法有效地解决居民的问题和纠纷。
这导致一些治安问题无法得到妥善解决,影响居民的安宁和幸福感。
对策建议:加强社区治理能力提升培训,提供必要的管理和组织知识,帮助社区居民建立并提升社区自我管理和自治的能力。
同时,鼓励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管理,建立更加自主和民主的社区管理机制。
2. 治安问题频发:一些社区存在各种各样的治安问题,如盗窃、抢劫、涉毒等,给社区居民的生活安全造成威胁。
对策建议:加强社区巡防力量,增加巡逻频率和范围,提高社区治安防护能力。
同时,加强警民合作,积极开展社区安全宣传教育,引导居民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3. 各部门合作不畅:社区综治工作需要各相关部门密切合作,但由于部门之间信息交流和协作不畅,导致资源整合和问题解决效率低下。
对策建议:建立健全部门间的协作机制,明确各部门在综治工作中的职责和权限,加强信息共享和沟通,提高合作效能。
同时,建立跨部门的综治工作协调机构,定期召开会议,解决重大问题和突发事件。
4. 社工人员不足:社工人员在社区综治工作中起着关键作用,但目前社工人员数量不足,难以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
对策建议:加大对社工人员的招聘和培训力度,吸引更多有能力和经验的人才投身社区综治工作。
同时,加强社工人员的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当前社区综治工作面临的问题需要系统性的对策来解决。
通过加强社区治理能力,加大警力和社工人员的投入,加强部门间的合作,我们相信可以取得更好的社区治理效果。
继续写相关内容1000字5. 社会矛盾和纠纷增多: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多样化,社会矛盾和纠纷也呈上升趋势。
这些矛盾和纠纷给社区的安全和稳定带来了挑战。
人民调解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人民调解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人民调解是我国一项非常重要的法律工作,它是解决争议和纠纷的重要途径之一。
它减轻了法院的负担,缓解了社会矛盾,增强了社会和谐。
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人民调解工作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本文中,我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缺乏专业性和技能不足人民调解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法律专业知识和调解技巧,但现实情况是,很多调解人员缺乏相应的专业学习和训练,无法熟练运用调解技巧。
这导致一些调解案件无法得到妥善解决,也影响了人民群众对于人民调解工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针对此问题,建议加强调解人员的法律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调解能力。
相关部门可以组织法律培训班、举办专业课程和开展实际操作培训,提高调解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能。
同时,建议设立人民调解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于符合条件的调解人员进行认证和管理,确保其专业能力和道德水准达到一定标准。
二、程序不规范、程序不公平人民调解工作中的程序规范和程序公平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有时候,调解案件的过程中,缺乏明确的程序指导,导致调解效果不理想或者被质疑程序不公平。
这严重影响到调解机构和调解人员的公信力,也影响到人民群众对于人民调解工作的认可度和信任度。
为此,建议加强调解工作的规范性管理。
一方面,有关部门应该加强调解工作的监管和管理,完善人民调解纪律检查机制,加强对调解工作过程的监督,遏制不规范、不公平的调解行为。
另一方面,调解机构和调解人员应该完善自己的程序规范和程序公正性,严格依照法律和程序要求开展调解工作。
三、区域分布不均人民调解工作的区域分布也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由于一些基层调解机构条件有限,导致调解资源不足,调解能力不足。
这种情况对于一些人民调解需求较大的地区,会导致无法及时解决调解问题,造成一定的社会矛盾和纠纷。
为此,建议适当调整人民调解服务资源的配置,加强对基层调解工作的投入。
调解机构和工作人员应充分发挥服务和辐射作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调解服务。
综治民调五个严禁内容
综治民调五个严禁内容
“五个严禁”,是最高法院于2009年1月8日推出的规定。
即
严禁接受案件当事人及相关人员的请客送礼;严禁违反规定与律师进行不正当交往;严禁插手过问他人办理的案件;严禁在委托评估、拍卖等活动中徇私舞弊;严禁泄露审判工作秘密。
2009年3月10日两会工作报告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称:“针对影响司法公正和廉洁的突出问题,公布‘五个严禁’和举报电话,对违反规定的人员,一律调离岗位,严格依纪依法追究责任。
”同时表示,当前各种消极因素对法官队伍的影响和侵蚀仍然较为严重,少数法官严重违纪违法的案件仍时有发生,特别是极少数法院领导干部贪赃枉法、徇私舞弊、腐化堕落,严重损害了人民法院和人民法官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损害了司法权威性和司法公信力,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后果。
经过认真查找,当前影响司法公正和司法廉洁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少数法官在“请托说情之风”的影响下,利用职权办理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
针对影响司法公正和司法廉洁的突出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五个严禁”的硬性规定。
同时公布“五个严禁”和举报电话,对违反规定的人员,一律调离工作岗位,严格依纪依法追究责任。
人民调解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人民调解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一、引言人民调解作为我国法律制度中重要的纠纷解决机制,具有灵活、高效、低成本等特点,在社会稳定和民众满意度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然而,在实践中,人民调解也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
本文将分析人民调解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希望能够为改进现状提供有益参考。
二、主体段落1. 人员素质不足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地区的人民调解员存在培训不足、专业知识欠缺等问题。
这导致他们在处理案件时常常无法准确理解事情的关键性质以及运用合适的方法来进行调处,并且在沟通与协商方面也未达到预期水平。
针对此问题,应加强对各级人民调解员的培训力度。
通过开设专业课程或设置在线学习平台等方式提高其法律水平和案件处理能力;同时注重培养良好沟通技巧,使其具备妥善引导当事人交流和化解矛盾的能力。
2. 调解资源分配不均衡由于地域差异和调解机构内部资源分配不均衡,许多基层调解所和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无法提供足够的公共服务。
例如,专业咨询、鉴定、证人传唤等方面的资源受限,制约了人民调解工作的进展。
针对此问题,应加强对基层调解所与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资金支持和资源投入。
建立健全差异化发展机制,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合理划分各级机构职责,并为其提供必要设备和人员配备。
3. 依法办案意识不强一些人民调解机构存在缺乏法治观念以及不敢或者不能正确运用法律规则处理纠纷的情况。
他们常常更多地贯彻执行行政指令而非按照司法程序来推动案件进程。
这种做法严重损害了公正性与权威性。
针对此问题,需要加强对人民调解组织及工作人员在依法办案方面的教育与培训。
明确界定好各个环节中应遵循的具体程序,并设立监督机制以保障其执行。
此外,对于明显侵害法律公平正义原则的案件,应引导当事人通过法院等司法途径解决。
4. 司法与行政干预人民调解的另一个问题是司法与行政部门对其工作过程和结果的干预。
一些地方政府或有关部门存在强制性要求通过人民调解方式处理纠纷的倾向,并且可能会对调解结果加以非理性、不合理甚至错误地参与审查。
综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综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综治工作是指社会综合治理的一种行动,旨在通过各方力量的协同合作,解决社会安全、治安、稳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然而,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必须正视综治工作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并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
一、缺乏统一规划和整体考虑目前综治工作多由不同部门或单位依靠单独开展,缺乏一个统筹规划和总体调度机制。
这导致了信息不畅通、资源浪费等问题。
此外,在具体落实层面上也往往出现精神懈怠和责任推诿现象。
针对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建立一个统一领导机构来负责协调各方力量,并发挥集成化管理平台的优势。
其次,要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以确保快速高效地传递相关信息。
最后就是明确部门职责并加强监督评估。
二、基层组织能力薄弱由于当前人员流动性较大且社会矛盾纷杂复杂,使得基层综治组织能力相对较弱。
往往出现组织力量不够、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
为了加强基层组织能力,应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尽快成立社区工作委员会和乡镇街道安全委员会,并优化人才培养机制。
此外还需要加大对个体户及小微企业的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以提升其自身防范意识和自护能力。
三、反应机制不灵活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当前的反应机制仍然比较僵化。
一方面是由于信息传递渠道狭窄;另一方面是针对特殊类型事件缺少专门处置措施。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建立一个高效便捷的举报平台或热线电话,并推动相关部门建立常态化联动机制。
此外也可以引入新技术如大数据、人脸识别等来提高办案效率和司法公信力。
四、宣传教育工作滞后目前,在社区安全教育与宣传方面存在一定滞后性。
警示教育未及时推广,各级组织普遍存在公告栏信息陈旧、宣传手段单一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必须加强社区教育工作,建立全员参与的安全教育机制。
可以通过开展培训、讲座和撰写清晰明了的宣传材料来提高居民的安全意识。
同时,还需要利用网络和新媒体平台扩大宣传范围。
五、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综治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有有效、科学的监督机制来实现整改。
人民调解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人民调解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人民调解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一、人民调解工作存在的问题1、人民调解组织运行效率不高。
目前,xx县共有人民调解组织xx个,其中xx个调解组织分布在乡(镇)、村(居)两级,受场地、人员、经费的制约,难以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组织息纷止争、维护稳定的作用。
2、人民调解员作用发挥不够。
人民调解员(除专职调解员外)基本上都是乡(镇)、村(居)在职人员,身兼数职,且基层工作繁多,人民调解员用于人民调解工作的时间、精力难以保障。
且由于缺乏经费保障,积极性受到影响。
3、人民调解组织延伸建设滞后。
在行业性、专业性、企事业单位等人民调解组织延伸建设方面,由于主管部门(主体责任单位)作用发挥滞后,延伸建设工作难以有效推进,且缺乏考核监督机制,延伸建设工作难以真正落实到位。
4、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滞后。
5、专职调解员经费保障渠道不畅通,标准过低,经费保障不足,影响了行、专人民调解组织建设的推进和作用的发挥。
6、人民调解员队伍大多兼职过多,变换频繁,且无补助经费,难以发挥作用。
由于受经费保障等多种原因影响,专职调解员到位率低,选聘后未到位或到位后又离职,造成部分行、专调解机构人员不足,影响调解工作的开展。
四、建议(一)加强领导加强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提升党政领导重视程度,是更加快速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重要前提。
(二)切实规范人民调解组织新形势下进一步规范人民调解组织的工作方式、工作程序、工作纪律,保证调解程序的公正性,提高人民调解组织的工作水平,提升人民调解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三)加强人民调解组织队伍建设加快推进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和工作延伸窗口建设,不断发展壮大人民调解员队伍,优化队伍结构,打造专兼职相结合的高素质人民调解员队伍,实现专职人民调解员数量的不断增长,尤其是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专职人民调解员。
(四)加强人民调解员业务培训加强人民调解员指导、培训力度,提高人民调解员的法律意识、政策水平和业务水平。
人民调解员八大忌
人民调解员【八忌】一、忌听片面之词。
俗话说:“偏信则暗”。
矛盾纠纷一方当事人在陈述纠纷经过时,大都强调或大肆渲染其有理的一面,而对自己的过错则会采取回避的态度;而对另一方正确的做法或有理的细节,要么避而不谈,要么刻意歪曲,而对他人的过错,更多的则是夸大其词的指责,故调解员要注意“监听则明”的警示。
否则,就易入一方陈述者设置的“套子”中,而使调解陷入僵局。
二、忌凭个人好恶先入为主。
当事人或因人缘、或因处世态度、或因家境、或因文化程度、或穿着、或因谈吐气质等方面的不同给人印象产生差异,而这些”外表”感觉,易让调解员所产生的“好或恶”来评论一方的有理或无理,就易出现调解不公的情况。
三、忌凭主观臆断下结论。
主观臆断,是指对纠纷当事人事件不做调查研究,不听取双方当事人的客观陈述,或道听途说,或听片面之词,或凭个人好恶,或凭个人心境等去对纠纷“冒然”评说。
主观臆断的做法,易脱离群众,易让群众对调解公信力失望。
四、忌不耐心仔细听取双方的陈述。
调解人员要记住,在纠纷调解中,自己是“和事佬”的身份。
所谓“和事”,就是通过调解让双方不要再把矛盾继续下去。
要想把纠纷平息下去,就要耐心仔细听取双方当事人对纠纷始末的陈述。
在调解中认真听他们的诉说,一则可以让当事人的情绪得到发泄,易于降低调解的难度;二是可以在倾听中较为全面地掌握当事人在纠纷事件上的思想动机、观点与想法,调解人员可以从中搜寻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要记住一句俗话:让人说话,天塌不下来!一名优秀的人民调解员,不是怕双方当事人给自己诉说情况,而是怕双方当事人不开口或不愿开口。
五、忌领导、同事、亲朋带观点的介入。
领导、同事或亲朋好友打招呼,大多数是为纠纷当事人中的某一方说话,要求调解员在立场上有所偏袒,这是调解中的大忌之一。
他们“好意的提醒”与“招呼”,往往易使调解人员在心理上形成“顾虑”。
如果调解员立场不坚,处事不公,或者持不愿得罪人或怕得罪人的态度,就会出现因立场不坚而造成纠纷调解的有失公允。
人民调解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人民调解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一、引言人民调解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治理方式,为矛盾纠纷当事人提供了一个和平解决纠纷的渠道,具有便捷、快速、低成本等优势。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也不可忽视人民调解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流程复杂、统一标准不明确、调解员素质参差不齐等方面。
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民调解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下文将详细阐述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人民调解工作存在的问题1. 流程复杂目前,人民调解工作中存在着流程繁琐、环节过多的问题。
当事人需要经历多个环节才能最终得到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
流程复杂度增加了当事人进行调解的难度,并且极易导致程序延误,影响纠纷得到及时妥善处理。
2. 统一标准不明确在各地区对于人民调解工作标准制定上缺乏明确性与统一性。
因为没有明确统一标准对于什么情况适用调解、什么情况下需要司法介入,导致各地区的调解结果和质量参差不齐。
这给当事人带来了担忧,也影响了人民调解工作的公信力。
3. 调解员素质参差不齐人民调解工作是由调解员来进行实施,他们应当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
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发现,部分调解员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甚至有一些问题行为。
这严重影响了纠纷的公正性和当事人对于人民调解工作的信任度。
三、改进人民调解工作的建议1. 精简流程、优化环节针对当前流程复杂度较高的问题,可以通过精简流程、优化环节来提高效率和便捷性。
可以考虑将多个独立环节合并为一个整体,降低流程复杂度,并在流程中引入信息化技术支持,提升办案效率。
2.建立统一标准各地区应加强交流与沟通,在保留相应灵活性的基础上建立统一标准,明确什么情况适用于人民调解、什么情况下需要司法介入。
这将有助于提高人民调解工作的质量和公信力,并为各地区提供一个可依赖的参考标准。
3. 提高调解员素质为了提高调解员素质,可以通过增加培训机会、加强考核以及设立专业资格认证等方式来引导调解员不断提升自身水平。
同时,还应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对调解员进行定期考核和绩效评价,发现问题进行相应处理,确保他们的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达到一定要求。
人民调解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人民调解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一、引言人民调解是我国法律体系中一项重要的纠纷解决机制,具有快捷、经济和灵活等特点,在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公平正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改变,人民调解制度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本文将就人民调解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主要问题1. 角色不清晰目前人民调解委员会与司法机关之间在职权划分上存在模糊性。
虽然司法机关负责审判工作,但又参与了部分非诉讼程序;而人民调解委员会则既是行政机关又是司法办事机构,这导致了其角色不明确,在实践中容易产生职能交叉或冲突。
2. 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由于对从业者资格门槛较低,造成现阶段大多数基层社区工作者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巧。
他们在面对复杂纠纷时可能无法有效应对,并且难以在多元利益的冲突中保持公正立场。
这使人民调解工作难以获得当事人的广泛认可,也影响了其有效性和权威性。
3. 调解效果不稳定一些地方对于调解结案率过于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
为了提高结案率,有些调解员可能倾向于简单粗暴地强制施压当事人达成和解。
这样做虽然能够快速结束纠纷,但只是表面化的结果,并不能真正满足各方的合理诉求,容易引发再次争议。
4. 公平、公正存在问题在一些地区,尤其是基层,在选聘和培训工作上缺乏规范标准和程序。
此外,某些社会资源向特定利益群体倾斜导致一些工作者主观判断产生偏差或失衡,在处理纠纷时缺乏客观、公平、公正的原则。
5. 缺乏有效监督机制目前对于人民调解组织及从业者监督力度不足。
一方面,由于相关管理部门对基层从业者信息收集梳理不够及时完善,无法实现实时监测;另一方面,针对调解工作的投诉举报机制也亟需完善。
这些问题导致人民调解工作容易出现不规范、不合规的情况。
三、建议1.明确角色定位应通过法律或相关制度明确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司法机关在职权划分上的界限和衔接,避免相同职能交叉办事机构重复劳动,并提高整体工作效率。
2. 提高从业者专业化素质要加强人民调解员培训与资格认证工作,确保他们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人民调解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人民调解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随着人民调解工作的逐渐发展与推广,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受益于此,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人民调解工作存在的问题1. 调解员素质参差不齐。
人民调解工作的核心内容是调解员,而一些调解员的专业素养和管理水平并不高,有的甚至缺乏相关的培训和素质。
这给调解工作带来了困难和隐患,甚至影响了调解效果。
2. 调解责任心不足。
一些调解员对待案件态度不尽如人意,缺乏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可能会主观地选择逃避解决一些具有争议性或困难性的案件,从而影响调解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3. 调解工作遇到阻力。
人民调解工作的推行需要依赖一系列资源,如政府部门、司法机构和社会团体等。
然而,一些组织机构可能缺乏对调解工作的支持,从而使得调解工作遇到阻力,不利于其推广和发展。
4. 群众对人民调解认知程度不足。
人民调解是民间纠纷解决的一种重要方式,然而,一些群众对人民调解的认知度并不高,对其不了解或者比较怀疑,这也限制了人民调解的发展和推广。
二、改进人民调解工作的建议1. 提高调解员的专业素养。
要加强对调解员的培训,提升其法律水平、组织能力、思维技巧等,同时完善评选、奖惩机制,激励和保护优秀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
2. 加强收集和管理调解案件信息。
通过建立健全调解案件信息管理系统、推行调解评价制度以及优化工作机制,实现对调解案件的全程跟踪,反馈调解效果,切实提高调解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3. 建立健全调解工作的法律制度。
政府和立法部门应完善与人民调解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落实人民调解工作的合法地位和保障性措施,加强对法律标准和调解规范的统一性和监督性,提高调解工作的法制化程度。
4. 加强社会宣传和推广。
扩大人民对人民调解认知度的同时,要提高其信任度,通过各种方式让公众了解人民调解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其推广力度。
综上所述,人民调解工作开展之初就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但随着我国司法制度和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和优化加上各地各级人民政府的注意与推广,已经逐渐得到解决和改进。
人民调解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人民调解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人民调解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人民调解作为一种非诉讼的纠纷解决机制,在我国日益重要。
然而,随着调解工作的不断发展,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调解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本文将探讨人民调解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改善调解工作的状况。
首先,人民调解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调解员素质不高。
调解员是调解工作的核心,他们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调解技巧。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一些调解员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和心理调解能力,无法熟练运用调解技巧解决纠纷,导致调解结果不尽如人意。
因此,应该加强调解员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
同时,还应建立健全调解员评价机制,及时发现并解决调解员的问题。
其次,人民调解工作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调解程序不规范。
调解程序的规范性对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一些地区和单位在调解工作中,存在程序不规范、程序复杂多样等问题。
这不仅增加了当事人的诉求成本,还容易导致调解结果的合法性受到质疑。
因此,应制定一套统一的调解程序,并加强对调解工作的监督和指导,确保调解工作的规范性和公正性。
此外,人民调解工作还存在着资源不足的问题。
调解工作需要充足的人力、财力等物质资源支持。
然而,在一些地区和农村地区,由于经济限制和社会发展不平衡,调解工作的资源投入不足。
这导致了人民调解工作效率低下,无法满足纠纷解决的需求。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建议加大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投入,增加调解员数量和提高他们的待遇,提供充足的办公场所和设备,提高调解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此外,人民调解工作中还存在着法律适用的问题。
调解员在处理各类纠纷时,需要准确理解和适用相关法律法规。
然而,一些调解员对法律法规理解不透彻,法律适用存在偏颇。
这导致调解结果难以令当事人满意,并增加了后续纠纷的风险。
因此,应建立健全调解员法律咨询和培训机制,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和专业知识水平。
最后,人民调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还包括公众认可度不高和调解结果难以执行。
关于综治民调应注意的十个问题
关于综治民调应注意的十个问题第一篇:关于综治民调应注意的十个问题关于综治民调应注意的十个问题一、民调的调查对象为年满16-65周岁的公民,应在居住地居住一年以上的时间。
二、民调的调查内容有四个大项:一是社会治安状况评价、二是违法犯罪现象评价、三是政法队伍建设评价、四是平安创建评价。
14个小项:1、社会治安状况评价(10分制);2、盗窃抢劫犯罪现象评价(10分制)3、黑恶势力犯罪现象评价(10分制);4、吸毒贩毒现象评价(10分制);5、聚众赌博和地下“六合彩”现象评价(10分制);6、卖淫嫖娼现象评价(10分制);7、制假贩假现象评价(10分制);8、公安民警整体形象评价(10分制);9、检察官整体形象评价(10分制);10、法官整体形象评价(10分制);11、司法行政人员整体形象评价(10分制);12、当地矛盾纠纷是不是有人来调解评价(10分制);13、治安问题能否及时得到解决评价(10分制);14、是否具体参与了平安创建活动(10分制)。
三、民调的调查时间共分为两次,上半年为4月20日—6月20日,下半年为9月20日—11月20日。
上半年分数占全年总分数的40%,下半年分数占全年总分数的60%。
四、民调的调查地区是指近半年(不指以往和将来)以来调查对象所在地(不是指其他地区)的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状况的有关评价。
五、民调采取打分制,最高评价“非常好”为10分,最差评价“非常差”为1分。
特别要注意1-10分之间的评价打分,进行民调时如全部给予最高分10,作无效处理,记零分;如全部给予最低分1分,也作无效处理,记零分。
六、民调的调查地域分农村和城镇,其中城镇调查对象占60%,农村占40%。
七、进行民调时调查对象应耐心全部答复,否则,未答复部分作零分处理。
八、进行民调时调查对象应打分答复,不能回答“不清楚”、“不了解”,否则此项作不记分处理。
但调查员会要求调查对象凭感觉给予打分。
九、民调主要针对手机和座机电话用户进行调查,其中手机占60%,座机电话占40%。
人民调解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人民调解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人民调解是我国法律体系中一项重要的纠纷解决机制,是整个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然而,人民调解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几个主要问题入手,探讨人民调解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首先,人民调解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是调解员素质不高。
人民调解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和调解技巧,但是现实中一些调解员的法律专业知识和调解技巧不够扎实。
这导致一些案件无法得到有效解决,甚至出现不公正的调解结果。
针对这个问题,建议加强对调解员的培训与评估。
相关部门可以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等形式,提供法律实务、调解技巧等方面的培训,提高调解员的专业能力。
同时,要建立健全调解员资格评估制度,对调解员进行定期的考核评估,评估结果作为调解员继续从事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参考。
其次,人民调解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调解程序不规范。
一些调解机构在实践中往往忽视了调解程序,存在程序上的不规范。
例如,有的调解机构未按照程序要求进行询问当事人的意见,或是未能确保当事人完全了解调解协议的内容。
为解决这一问题,建议加强调解程序的规范化建设。
调解机构应加强对调解程序的宣传和教育,确保调解员符合程序要求。
调解机构还应以规章制度等形式,明确调解程序的具体步骤和要求,确保调解过程的公正、公平。
再次,人民调解中的问题还表现为资源不足。
人民调解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调解场所和调解设施,但是现实中一些调解机构的资源有限,往往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这使得一些调解工作无法顺利进行,影响了调解质量和效果。
针对这个问题,建议加大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投入力度。
相关部门应加大对人民调解工作的经费支持,提供充足的调解场所和设施。
此外,可以探索引入社会资源,通过引进专业机构、设立调解基金等形式,增加调解资源,提高调解质量。
最后,人民调解中的问题还体现在调解结果难以执行。
尽管调解协议是双方自愿达成的协议,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执行手段,一些当事人对调解结果没有充分遵守,给解决纠纷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人民调解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人民调解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人民调解是我国基层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社会稳定、公正公平的一项重要工作。
然而,人民调解工作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参与人群过于单一、工作方式传统、调解结果不够公正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建议,以不断提升人民调解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首先,人民调解工作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参与调解人群过于单一。
目前,一些地区的人民调解工作主要由退休干部和专职调解员来完成,而缺少其他群体的参与。
这导致了调解结论可能无法得到当事人的认同,因为调解员可能无法真正代表当事人的利益。
因此,我们应该鼓励更多有志于帮助他人解决矛盾和纠纷的人群参与人民调解工作。
例如,可以通过开展培训和招募活动,吸引更多的大学生、社区志愿者等新鲜血液加入人民调解队伍。
其次,人民调解工作的方式传统,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
目前很多地方的人民调解工作还停留在集会协商、口头调解等传统模式,并且主要针对个别案件进行调解。
然而,随着社会矛盾和纠纷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传统的调解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民的需求。
建议在人民调解工作中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如在线调解、调解软件等,以提高调解的透明度和效率。
同时,应该加强调解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培养调解员的法律素养和协商能力,更好地应对新时代背景下的矛盾和纠纷。
再次,人民调解工作中调解结果不够公正也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
一些情况下,当事人可能因为地位不平等、信息不对等等原因而对调解结果产生质疑。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应该在调解过程中保障当事人的权益,提高调解的公正性。
一方面,应该加强调解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严禁干预调解案件,确保调解员的中立性和公正性。
另一方面,应该加强对当事人的法律知识普及,提高其对调解结果的认同感。
此外,建议设立一个独立的监督机构,对人民调解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纠正工作中的不公正现象。
最后,人民调解工作的法律保障体系仍有待完善。
虽然《人民调解法》对人民调解工作的基本原则和程序作出了一定的规定,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一些法律问题仍然存在争议。
人民调解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人民调解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一、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调解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调节机制,在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公平正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人民调解工作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妨碍了其有效运行和发展。
本文将从办案环节、法治建设以及公众参与等角度分析人民调解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二、人民调解存在的主要问题1.办案效率低下在人民调解工作中,办案过程繁琐、周期长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目前,很多地方存在着群众投诉后需要经过层层审批才能实施调解的情况,导致了案件处理时间过长,在维护当事人权益和社会稳定方面产生了一定难度。
2.法律知识不足许多基层调解员所具备的法律素养还有待提高。
由于基层社区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进行培训和专业化建设,很多基层调解员缺乏深入系统的法律知识,难以满足当事人的诉求。
3.公众参与度不高当前,很多民众对于人民调解的认知度较低,对其作用和效果缺乏充分的了解。
由于信息不对称,民众往往会选择诉讼而非调解来解决纠纷。
此外,在一些地方,相关部门也未能积极推动公众参与机制的建立和发展。
三、对策为了应对人民调解面临的问题并提升其工作效能,以下是几点可行的对策:1.简化办案流程政府有关部门应重新审视相关法规和程序,并通过制定具体政策措施,简化人民调解案件办理流程。
采取例如在线申请、补充材料或递交证据材料等方式来简化操作流程。
另外,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平台可帮助各个环节迅速传递信息,提高办案效率。
2.加强法治教育和培训政府应当加大力度推动基层社区调解员的培训和法律素质提升工作。
组织专业培训机构,开设法治教育课程,并配备资深法律专家进行指导,提升基层调解员的法律知识水平,使其更好地为当事人提供调解服务。
3.加强公众宣传和参与政府需要加大对人民调解工作的公众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公众对人民调解工作的了解度。
通过媒体、互联网等渠道向公众普及人民调解的概念、流程和效果,并推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人民调解中来。
人民调解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人民调解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人民调解是指在民事纠纷中由社会力量进行的当事人间调解活动,具有快捷、灵活、低成本等优点,因此备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然而,在实践中,人民调解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解决和改善。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人民调解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调解员不专业人民调解的成效与调解员的素质有着直接的关系,然而,在实践中,一些调解员存在着不专业的问题。
一方面,很多调解员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和教育,在处理纠纷过程中缺乏一定的法律知识和技能,导致无法有效地调解纠纷。
另一方面,一些调解员在处理纠纷时缺乏中立性和公正,常常偏袒一方。
建议:针对上述问题,应加强对调解员的培训和教育,提升其法律水平和调解技能,增加其专业性和公正性,在人民调解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二、调解流程不规范人民调解的流程应当是一系列规范的程序,既能够让当事人有序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要求,也能够让调解员更好地进行调解工作。
但是,在实践中,一些人民调解中的程序并不规范,例如当事人没有被告知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调解记录没有详细记录等。
建议:完善人民调解的程序,规范各项流程。
尤其是在调解前应明确告知当事人有关权利和义务,对纠纷问题进行详细记录等。
这些措施可以提高人民调解的效果,减少调解过程中的争议。
三、法律效力不明确在人民调解过程中,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常常不明确,导致当事人对其效力存在疑虑,同时也增加了诉讼之后的不确定性。
一些当事人因此即使签订了调解协议,也不愿意严格执行,因为他们觉得没有约束力。
在某些情况下,调解协议并没有得到法律机关的认可,造成无法执行的问题。
建议:明确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加强对调解协议的监管和执法力度,让人民调解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公众宣传不到位人民调解的宣传力度不够,许多人不理解人民调解的涵义、优点和流程。
当事人在发生纠纷时,往往先去诉讼机关解决,却忽略了人民调解的作用和价值,导致无谓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的浪费。
当前社区综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当前社区综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当前社区综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一、问题分析社区综治工作是指社会组织和政府部门通过综合运用法治、治安、教育、医疗、社会工作等手段,共同解决社区内存在的治安隐患、纠纷纠纷问题、家庭矛盾、青少年犯罪等社会问题,提升社区居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然而,在当前的社区综治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1.资源分配不均衡:由于社区综治工作需要政府和社区组织共同参与,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社区由于地理位置、经济条件等原因,资源投入不足,导致综治工作无法得到有效展开。
2.多头管理导致效率低下:社区综治工作需要多个部门的协同合作,但由于各部门职责不清晰、利益冲突等原因,工作进展缓慢,效率低下。
各个部门的合作协调问题亟待解决。
3.纠纷处理不及时:社区综治工作的关键在于及时解决居民的纠纷问题,但由于相关部门的处理机制不畅,纠纷处理往往拖延,导致纠纷不仅得不到解决,还可能升级为更大的社会问题。
4.居民参与度低:社区综治工作需要广泛动员和鼓励居民参与,但当前情况下,大部分居民对综治工作缺乏主动参与的意愿,导致工作的推进受到限制。
5.综治信息化建设滞后: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化已经渗透到许多领域,但在社区综治工作中,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无法充分发挥科技的优势,限制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二、对策建议1.加大资源投入:政府应该加大对社区综治工作的资源投入,特别是对经济欠发达的社区,应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补贴,确保社区综治工作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员配备。
2.建立联动机制:政府和社区组织应建立起有效的联动机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加强沟通和合作,形成工作合力。
可以建立跨部门的联席会议,定期汇报工作进展和问题,并共同研究解决方案。
3.优化纠纷处理机制:针对社区纠纷处理不及时的问题,需要建立一个高效的纠纷处理机制,减少程序和环节,加快处理速度。
可以借鉴一些先进的纠纷解决模式,如调解、仲裁等,提升处理纠纷的效率和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综治民调应注意的十个问题
一、民调的调查对象为年满16-65周岁的公民,应在居住地居住一年以上的时间。
二、民调的调查内容有四个大项:一是社会治安状况评价、二是违法犯罪现象评价、三是政法队伍建设评价、四是平安创建评价。
14个小项:1、社会治安状况评价(10分制);2、盗窃抢劫犯罪现象评价(10分制)3、黑恶势力犯罪现象评价(10分制);4、吸毒贩毒现象评价(10分制);5、聚众赌博和地下“六合彩”现象评价(10分制);6、卖淫嫖娼现象评价(10分制);
7、制假贩假现象评价(10分制);8、公安民警整体形象评价(10分制);9、检察官整体形象评价(10分制);10、法官整体形象评价(10分制);11、司法行政人员整体形象评价(10分制);
12、当地矛盾纠纷是不是有人来调解评价(10分制);13、治安问题能否及时得到解决评价(10分制);14、是否具体参与了平安创建活动(10分制)。
三、民调的调查时间共分为两次,上半年为4月20日—6月20日,下半年为9月20日—11月20日。
上半年分数占全年总分数的40%,下半年分数占全年总分数的60%。
四、民调的调查地区是指近半年(不指以往和将来)以来调
查对象所在地(不是指其他地区)的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状况的有关评价。
五、民调采取打分制,最高评价“非常好”为10分,最差评价“非常差”为1分。
特别要注意1-10分之间的评价打分,进行民调时如全部给予最高分10,作无效处理,记零分;如全部给予最低分1分,也作无效处理,记零分。
六、民调的调查地域分农村和城镇,其中城镇调查对象占60%,农村占40%。
七、进行民调时调查对象应耐心全部答复,否则,未答复部分作零分处理。
八、进行民调时调查对象应打分答复,不能回答“不清楚”、“不了解”,否则此项作不记分处理。
但调查员会要求调查对象凭感觉给予打分。
九、民调主要针对手机和座机电话用户进行调查,其中手机占60%,座机电话占40%。
十、民调结束时,调查员会征求调查对象对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的意见和建议,此项不记分,调查对象可回答,也可不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