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用第五章发酵条件及过程控制PPT
合集下载
发酵过程控制与优化ppt课件
参数,使有利于生
产菌而不利于杂菌的生长,如降低发酵温度等。加人某些 抑制杂菌的化合物也不失为一种急办法,条件是这种化合 物对生产菌无害对生产影响不大和在下游精制阶段能被完 全去除。中后期染菌除非是噬菌体,通常后果不会那么严 重,这时发酵液中己产生一定浓度的抗生素,对杂菌已有 一定抑制作用。实际生产中常采用大接种量的原因之一是 即使不慎污染了极少量杂菌,生产菌也能很快占优势。
• 补料-分批发酵:是在
分批发酵过程中补入 新鲜料液,以克服由 于养分的不足,导致 发酵过早结束。
• 半连续发酵:在补料-
分批发酵的基础上加 上间歇放掉部分发酵 液便可称为半连续发 酵。
• 连续发酵: 是指发酵
过程中一面补入新鲜 的料液,一面以相同 的流速放料,维持发 酵液原来的体积。
5.2发酵条件的影响及其控制
生产方法
• 胰岛素的生产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从
动物脏器中生化提取的动物胰岛素,如猪 胰岛素、牛胰岛素等,动物脏器中生化提 取产量低、成本高(100公斤动物胰腺只 能提取4-5克胰岛素,一个病人所需胰岛 素要从40头牛或50头猪的胰腺中提取)、 纯度低,疗效差;一种是通过基因工程手 段的人胰岛素,基因重组人胰岛素纯度高、 疗效好.
5.4.发酵终点的判断与自溶的监测
• 5.4.1发酵终点的判断 • 发酵类型的不同,要求达到的目标也不同,因而
对发酵终点的判断标准也应有所不同。
• 判断放罐的指标主要有产物浓度、过滤速度、菌
丝形态、氨基氮、pH、DO、发酵液的粘度和外 观等。
• 对抗生素发酵,老品种抗生素发酵放罐时间一般
都按作业计划进行。但在发酵异常情况下,放罐 时间就需当机立断,以免倒罐。新品种发酵更需 探索合理的放罐时间。
产菌而不利于杂菌的生长,如降低发酵温度等。加人某些 抑制杂菌的化合物也不失为一种急办法,条件是这种化合 物对生产菌无害对生产影响不大和在下游精制阶段能被完 全去除。中后期染菌除非是噬菌体,通常后果不会那么严 重,这时发酵液中己产生一定浓度的抗生素,对杂菌已有 一定抑制作用。实际生产中常采用大接种量的原因之一是 即使不慎污染了极少量杂菌,生产菌也能很快占优势。
• 补料-分批发酵:是在
分批发酵过程中补入 新鲜料液,以克服由 于养分的不足,导致 发酵过早结束。
• 半连续发酵:在补料-
分批发酵的基础上加 上间歇放掉部分发酵 液便可称为半连续发 酵。
• 连续发酵: 是指发酵
过程中一面补入新鲜 的料液,一面以相同 的流速放料,维持发 酵液原来的体积。
5.2发酵条件的影响及其控制
生产方法
• 胰岛素的生产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从
动物脏器中生化提取的动物胰岛素,如猪 胰岛素、牛胰岛素等,动物脏器中生化提 取产量低、成本高(100公斤动物胰腺只 能提取4-5克胰岛素,一个病人所需胰岛 素要从40头牛或50头猪的胰腺中提取)、 纯度低,疗效差;一种是通过基因工程手 段的人胰岛素,基因重组人胰岛素纯度高、 疗效好.
5.4.发酵终点的判断与自溶的监测
• 5.4.1发酵终点的判断 • 发酵类型的不同,要求达到的目标也不同,因而
对发酵终点的判断标准也应有所不同。
• 判断放罐的指标主要有产物浓度、过滤速度、菌
丝形态、氨基氮、pH、DO、发酵液的粘度和外 观等。
• 对抗生素发酵,老品种抗生素发酵放罐时间一般
都按作业计划进行。但在发酵异常情况下,放罐 时间就需当机立断,以免倒罐。新品种发酵更需 探索合理的放罐时间。
发酵过程优化与控制PPT课件
菌种生产性能越高,其生产条件越难满足。
.
3
发酵过程技术原理
分批发酵 补料-分批发酵 半连续发酵 连续发酵
.
4
分批发酵
几个重要参数:
为比生长速率,h-1; -qs 为比基质消耗速率,(g/g)/h; qp 为比产物形成速率,(g/g)/h 。
uX dX dt
q xX d S dt
补充养分,同时解除/消弱代谢产物的抑制。
不足:
丢失了未利用的养分和处于生长旺盛期的菌体;送去提炼 的发酵液体积更大;丢失代谢产生的前体物;利于非产生 菌突变株的生长。
实施:海洋微藻合成藻红素和EPA。
需要摸索最佳的培养基更新速率。
.
10
连续发酵
发酵过程中一面补入新鲜的料液,一面以相同的流速 放料,维持发酵液原来的体积。(恒化培养)
.
1
发酵过程优化与控制
发酵
狭义——厌氧条件下葡萄糖通过酵解途径生成 乳酸或乙醇等的分解代谢过程。
广义——微生物把一些原料养分在合适的发酵 条件下经特定的代谢途径转变成所需产物的过 程。
.
2
发酵是一个很复杂的生化过程,其好坏涉及诸多因素: 菌种性能、培养基组成、原料质量、灭菌条件、种子 质量、发酵条件和过程控制等
pH变化会影响酶活,菌对基质的利用效率和细
胞结构,从而影响菌的生长和产物的合成。
.
23
选择最适发酵pH的原则是获得最大比生产速率和
适当的菌量。
分阶段pH控制策略
如何控制发酵液pH?
基础培养基的配方;通过加酸碱或中间补料 例如,青霉素发酵,通过调节加糖速率来控制pH;链 霉素的生产,补充NH3来控制pH,同时为产物合成提 供氮源。
培养液pH可反映菌的生理状况:pH上升超过最适值,意 味着菌处于饥饿状态,可加糖调节;糖的过量又使pH下 降;用氨水中和有机酸需防止微生物中毒,可通过监测 培养液种溶氧浓度的变化来控制。
.
3
发酵过程技术原理
分批发酵 补料-分批发酵 半连续发酵 连续发酵
.
4
分批发酵
几个重要参数:
为比生长速率,h-1; -qs 为比基质消耗速率,(g/g)/h; qp 为比产物形成速率,(g/g)/h 。
uX dX dt
q xX d S dt
补充养分,同时解除/消弱代谢产物的抑制。
不足:
丢失了未利用的养分和处于生长旺盛期的菌体;送去提炼 的发酵液体积更大;丢失代谢产生的前体物;利于非产生 菌突变株的生长。
实施:海洋微藻合成藻红素和EPA。
需要摸索最佳的培养基更新速率。
.
10
连续发酵
发酵过程中一面补入新鲜的料液,一面以相同的流速 放料,维持发酵液原来的体积。(恒化培养)
.
1
发酵过程优化与控制
发酵
狭义——厌氧条件下葡萄糖通过酵解途径生成 乳酸或乙醇等的分解代谢过程。
广义——微生物把一些原料养分在合适的发酵 条件下经特定的代谢途径转变成所需产物的过 程。
.
2
发酵是一个很复杂的生化过程,其好坏涉及诸多因素: 菌种性能、培养基组成、原料质量、灭菌条件、种子 质量、发酵条件和过程控制等
pH变化会影响酶活,菌对基质的利用效率和细
胞结构,从而影响菌的生长和产物的合成。
.
23
选择最适发酵pH的原则是获得最大比生产速率和
适当的菌量。
分阶段pH控制策略
如何控制发酵液pH?
基础培养基的配方;通过加酸碱或中间补料 例如,青霉素发酵,通过调节加糖速率来控制pH;链 霉素的生产,补充NH3来控制pH,同时为产物合成提 供氮源。
培养液pH可反映菌的生理状况:pH上升超过最适值,意 味着菌处于饥饿状态,可加糖调节;糖的过量又使pH下 降;用氨水中和有机酸需防止微生物中毒,可通过监测 培养液种溶氧浓度的变化来控制。
微生物工程第5章发酵过程及控制
(三)、pH在发酵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在发酵前期,菌体生长缓慢,糖分解的少, 铵离子利用的也少,所以pH变化缓慢。
随菌的生长,菌分解了含氮有机物,释放出 铵,培养基的pH会缓慢上升。
当菌转入对数生长期,由于菌体大量繁殖, 大量利用糖和铵离子,培养基的pH逐渐下降。
在生长后期,由于菌体自溶,释放出铵,pH 又回升。
二、发酵过程中的代谢变化及规律
与代谢有关的参数: 1、物理参数 ⑴、温度 ⑵、罐压 ⑶、搅拌速度 ⑷、空气流量 ⑸、表观粘度 ⑹、发酵液重量
与代谢有关的参数: 2、化学参数 ⑴、基质浓度 ⑵、pH ⑶、产物浓度 ⑷、DNA量 ⑸、关键酶 ⑹、溶解氧 ⑺、排气中的氧含量 ⑻、排气中的CO2含量
与代谢有关的参数: 3、生物参数 ⑴、菌丝形态 ⑵、菌丝干重或湿重 ⑶、菌体比生长速率 ⑷、氧的比消耗速率 ⑸、糖的比消耗速率 ⑹、氮的比消耗速率 ⑺、产物的比生产速率
一、种子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
菌种是发酵的关键,从一个保存的菌 种,到生产上使用的种子,如果按几 十~几百吨的发酵规模,10%的种子量 (接种量)计,需要几吨~几十吨的种 子。
(一)、作为种子的要求: 1、细胞的生活力强,移种至发酵罐后能迅速生长 2、菌体总量及浓度能满足大容量发酵罐的要求 3、无杂菌污染 4、生理形状稳定、保持稳定的生产能力
• 泡沫的控制除了添加消泡剂外,改进培养基成分 也是相辅相成的一个重要方面。
化学消泡剂应具备以下特点:
• 必须是表面活性剂,具有较低的表面张力,消泡 作用迅速有效;
• 具有一定的亲水性,使消泡剂对气-液界面的分 散系数足够大,从而迅速发挥消泡活性;
• 在水中的溶解度必须小,以保持持久地消泡或抑 泡性能;
缓慢利用的氮源物质:有利于延长产物的合 成期。
第五章 发酵过程及控制
(二)pH对发酵的影响
1、实例 例 pH对林可霉素发酵的影响 林可霉素发酵开始,葡萄糖转化为有机酸类中间产物,发酵液 pH下降,待有机酸被生产菌利用,pH上升。若不及时补糖、
(NH4)2SO4或酸,发酵液pH可迅速升到8.0以上,阻碍或抑制某些
酶系,使林可霉素增长缓慢,甚至停止。对照罐发酵66小时pH 达7.93,以后维持在8.0以上至115小时,菌丝浓度降低,NH2-N 升高,发酵不再继续。 发酵15小时左右,pH值可以从消后的6.5左右下降到5.3,调节这 一段的pH值至7.0左右,以后自控pH,可提高发酵单位。
4,最适温度的确定 最适温度是一种相对概念,是指在该温度下最 适于菌的生长或发酵产物的生成。 最适发酵温度与菌种,培养基成分,培养条件 和菌体生长阶段有关。 最适发酵温度的选择
– 在发酵的整个周期内仅选一个最适培养温度不一 定好。 – 温度的选择要参考其它发酵条件。 – 温度的选择还应考虑培养基成分和浓度
一、分批发酵
1、分批发酵的定义
• 是指在一封闭系统内含有初始限量基质的
发酵方式。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氧气、消
泡剂及控制pH的酸或碱外,不再加入任何 其它物质。发酵过程中培养基成分减少, 微生物得到繁殖。
2、分批发酵的特点
• 其物理,化学和生物参数都随时间
而变化,是一个不稳定的过程。
微生物受高温的伤害比低温的伤害大,即
超过最高温度,微生物很快死亡;低于最
低温度,微生物代谢受到很大抑制,并不
马上死亡。这就是菌种保藏的原理。
3,温度对发酵的影响
• 影响各种酶的反应速率和蛋白质性质 • 影响发酵液的物理性质 • 影响生物合成的方向。
– 例如,四环素发酵中金色链霉菌同时能产生金霉素。 在低于30℃温度下,该菌种合成金霉素能力较强。 当温度提高,合成四环素的比例也提高。在温度达 35℃则只产生四环素而金霉素合成几乎停止。
课用第五章_发酵条件及过程控制
◊ 微生物的酶的组成和特性也受到温度的控制
例如:用米曲霉制曲时,温度控制在低限,有利于蛋白酶 的合成,α-淀粉酶的活性受到抑制。
2、影响发酵温度的因素
• 发酵热:指的是发酵过程中释放出来的净热量,以J/(m3· h) 为单位表示。 • 发酵热的通式可表示为: Q发酵=Q生物+Q搅拌-Q蒸发±Q辐射 (1)生物热(Q生物):指微生物在生长繁殖中,培养基质 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被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 水和其他物质时释放出的热。这些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 用于合成和代谢活动,另一部分用于合成代谢产物,其余 部分则以热的形式散失。
☺基础培养基中采用适量的浓度给予控制,以保证菌 体的正常生长所需;
代谢缓慢:补加磷酸盐。举例:在四环素发酵中,间歇,微量 添加磷酸二氢钾,有利于提高四环素的产量。
(四)菌体浓度的影响及控制
1、菌体浓度(cell concentration)指单位体积中菌体
的含量,是发酵工业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它不仅代 表菌体细胞的多少,而且反应菌体细胞生理特性不 完全相同的分化阶段。在发酵动力学研究中,常采 用菌体浓度来计算菌体的比生长速率和产物的比生 产速率等动力学参数及相互关系。
► 发酵热的计算:
(5)发酵热(Q发酵)
①通过测量一定时间内冷却水的流量和冷却水进出口温度来计算: Q发酵=qvc(t2-t1)/V
式中,qv——冷却水的体积流量,L/h;
c——水的比热容,kJ/(kg•℃); t2,t1——进、出冷却水的温度;
V——发酵液体积,m3。
②通过罐温度的自动控制,先使罐温达到恒定,再关闭自动装置,测 量温度随时间上升的速率,按下式求出发酵热: Q发酵=(M1c1+M2c2)u
式中,M1——发酵液的质量,kg;
发酵过程优化与控制(第五章、丙酮酸发酵)ppt课件
二、蛋白胨浓度对丙酮酸发酵的影响 实验结果(图5-3)表明:初始葡萄糖浓度为80g/L,当培养 基中蛋白胨浓度为15g/L时,丙酮酸产量较高,低于15g/L时,葡 萄糖消耗速度较慢,细胞干重和丙酮酸产量也较低;而高于 15g/L时,丙酮酸产量明显下降。
三、豆饼水解液和无机氮源对丙酮酸发酵的影响
1、豆饼水解液对丙酮酸发酵的影响 实验结果(图5-4)表明:豆饼水解液浓度为5g/L时,发酵
用微生物中某一具有特定功能的酶完成由底物(如乳酸)
向丙酮酸的转化。 具体包括如下4种方法:
1、酵母直接发酵生产丙酮酸 常用的酵母有球拟酵母、嗜盐酵母、假丝酵母、得巴利酵 母等,其中球拟酵母属菌株,特别是烟酸、硫胺素、吡哆醇和 生物素4种维生素的营养缺陷型T.glabrata IFO 0005是发酵法生 产丙酮酸的首选菌株。
T.glabrata IFO 0005在只有聚蛋白胨而不添加维生素的种子培养
基上照样生长良好的实验结果表明聚蛋白胨中所含有的维生素 足以满足多重维生素营养缺陷途径中的作用显然无法得
出明确的结论,也不可能使丙酮酸产率达到很高的水平。
2、由于培养基中四种维生素的水平直接影响PDC
(丙酮酸脱羧酶)、PHD(丙酮酸脱氢酶系)、PC(丙 酮酸羧化酶)和PT(转氨酶)的活性,仅仅通过单因素
实验很难分析出烟酸、硫胺素、吡哆醇和生物素各自在丙
酮酸过量合成中的作用,也就谈不上合理优化策略的确定。 3、已有报道认为较高的溶氧有利于丙酮酸的积累, 但溶氧要高到什么程度,应当怎样控制等具体问题并没有 定论。此外,如果把生物素作为主要因素,溶氧作为次要 因素,这两种因素组合起来会对丙酮酸发酵过程产生什么 影响也未有报道。
葡萄糖 乙醇 Ⅰ 硫胺素 Ⅰ:丙酮酸脱羧酶(PDC) Ⅱ:转氨酶(PT) Ⅲ:丙酮酸羧化酶(PC) Ⅳ:丙酮酸脱氢酶系(PDH) 丙酮酸 Ⅳ Ⅱ 吡哆醇 氨基酸 硫胺素 烟酸 生物素
第五章-发酵过程控制ppt课件(全)
第一节 发酵方式
一、概述
发酵:指在厌氧条件下葡萄糖通过酵解途径生成乳酸或乙醇 等的分解代谢过程。
广义发酵:微生物把一些原料养分在合适的发酵条件下经过 特定的代谢转变成所需产物的过程。
微生物培养:亦称微生物发酵,发酵生产按微生物培养工艺 不同可以分为固态发酵和液态发酵两种类型。两者在工艺过 程上大体相同,主要工艺过程为: 斜面菌种培养~菌体或孢子悬浮液制备~种子扩大培养~ 发酵培养~发酵产物与发酵基质分离~提纯与精制~成品。
分批培养的特点是操作简单,易于掌握,是最常见的操作方 式。
分批发酵过程一般可粗分为四期:即适应期(也有称停滞期 或延滞期的)、对数(指数)生长期、生长稳定期和死亡期;
也可细分为六期:即停滞期、加速期、对数期、减速期、静 止期和死亡(衰亡)期
分批培养中的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
停滞期(Ⅰ)
停滞期(Ⅰ): 刚接种后的一段时间内,细胞不生长,细胞 数目和菌量基本不变。
第五章 发酵过程及控制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能陈述发酵过程的影响因素(温度、溶氧、pH等); 能陈述不同发酵方式的理论及异同及优劣; 掌握发酵动力学的有关原理、发酵器的分类及发展趋势。 能力目标 能够找出发酵最适宜条件,并采取相应控制措施; 能够进行发酵终点判断; 能够进行发酵过程重要检测;
三、产物形成动力学
产物形成与生长的关系 细胞生长与代谢产物形成之间的动力学关系决定
于细胞代谢中间产物所起的作用。描述这种关系的 模式有三种,即生长联系型模式、非生长联系型模 式和复合型模式。 (1)生长联系型模式 (2)非生长联系型模式 (3)复合模式
四、生长得率与产物得率
1.生长得率和产物得率的定义 生长得率:消耗每单位数量的基质所得到的菌体,
教学培训PPT发酵过程工艺控制
30
三、CO2浓度的控制
二氧化碳浓度的控制根据它对发酵的影响而定。 通气搅拌控制二氧化碳浓度 ; 二氧化碳的产生与补料控制有密切关系
31
第五节 流加补料的控制
优点:
1.可以解除底物抑制、产物的反馈抑制和分解代谢物 阻遏作用;
2.避免因一次性投料过多造成细胞大量生长,耗氧过
多而造成波谷现象;
3.可用作控制细胞质量的手段; 4.可作为理论研究的手段,为自动控制和最优化控制
➢ ➢ 单独使用效果差,常与分散剂(微晶二氧化硅)一起使用
23
(5)消泡剂的应用和增效
A 消泡剂加载体增效 B 消泡剂并用增效 C 消泡剂乳化增效。
24
2 机械消泡
靠机械力引起强烈振动或者压力变化, 促使泡沫破裂,或借机械力将排出气体中的 液体加以分离回收。
25
理想的机械消泡装置: 动力小 结构简单 坚固耐用 清洗、杀菌容易 维修保养费用少
生产阶段:pH趋于稳定 自溶阶段:pH上升
12
引起pH下降的因素:
(凡是导致酸性物质生成或释放及碱性物质消耗的发 酵,其pH都会下降)
1)培养基中碳氮比例不当,碳源过多,特别是葡萄糖过 量,或者中间补糖过多加之溶解氧不足,致使有机酸大 量积累而pH下降。 2)消泡油加得过多 3)生理酸性物质的存在,氨被利用,pH下降
13
引起pH上升的因素:
(凡是导致碱性物质生成或释放,酸性物质消耗 的发酵,其pH都会上升) 1)培养基中碳氮比例不当,氮源过多,氨基氮释放, 使pH上升。 2)生理碱性物质存在 3)中间补料中氨水或尿素等碱性物质的加入过多使pH 上升。
14
三、 发酵过程中 pH的调节与控制 1添加碳酸钙法; 2氨水流加法; 3尿素流加法
三、CO2浓度的控制
二氧化碳浓度的控制根据它对发酵的影响而定。 通气搅拌控制二氧化碳浓度 ; 二氧化碳的产生与补料控制有密切关系
31
第五节 流加补料的控制
优点:
1.可以解除底物抑制、产物的反馈抑制和分解代谢物 阻遏作用;
2.避免因一次性投料过多造成细胞大量生长,耗氧过
多而造成波谷现象;
3.可用作控制细胞质量的手段; 4.可作为理论研究的手段,为自动控制和最优化控制
➢ ➢ 单独使用效果差,常与分散剂(微晶二氧化硅)一起使用
23
(5)消泡剂的应用和增效
A 消泡剂加载体增效 B 消泡剂并用增效 C 消泡剂乳化增效。
24
2 机械消泡
靠机械力引起强烈振动或者压力变化, 促使泡沫破裂,或借机械力将排出气体中的 液体加以分离回收。
25
理想的机械消泡装置: 动力小 结构简单 坚固耐用 清洗、杀菌容易 维修保养费用少
生产阶段:pH趋于稳定 自溶阶段:pH上升
12
引起pH下降的因素:
(凡是导致酸性物质生成或释放及碱性物质消耗的发 酵,其pH都会下降)
1)培养基中碳氮比例不当,碳源过多,特别是葡萄糖过 量,或者中间补糖过多加之溶解氧不足,致使有机酸大 量积累而pH下降。 2)消泡油加得过多 3)生理酸性物质的存在,氨被利用,pH下降
13
引起pH上升的因素:
(凡是导致碱性物质生成或释放,酸性物质消耗 的发酵,其pH都会上升) 1)培养基中碳氮比例不当,氮源过多,氨基氮释放, 使pH上升。 2)生理碱性物质存在 3)中间补料中氨水或尿素等碱性物质的加入过多使pH 上升。
14
三、 发酵过程中 pH的调节与控制 1添加碳酸钙法; 2氨水流加法; 3尿素流加法
5. 发酵过程控制
补糖的控制:时机、方式和指标; 补糖的控制:时机、方式和指标; 通氨及补氮:用于调节pH值和补充无机氮源 值和补充无机氮源, 通氨及补氮:用于调节pH值和补充无机氮源,多 采用少量间隙添加或少量自动流加。 采用少量间隙添加或少量自动流加。 补充无机元素和促进剂及前体。 补充无机元素和促进剂及前体。
五、发酵过程中泡沫的产生 和控制
影响生物热的因素
菌株的性能、接种量、菌丝浓度、 菌株的性能、接种量、菌丝浓度、培养基的成分和 发酵时间都直接影响着生物热的大小。 发酵时间都直接影响着生物热的大小。
最适发酵温度
指最适于产生菌生长或抗生素合成的温 度。 特点: 特点:
最适温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最适温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发酵过程中要控制几个不同的最适温度; 发酵过程中要控制几个不同的最适温度; 发酵温度的选择要参考其它发酵条件,如通 发酵温度的选择要参考其它发酵条件, 气条件、培养基的组成和浓度等。 气条件、培养基的组成和浓度等。
三、通气和搅拌
影响发酵过程中需氧的因素: 影响发酵过程中需氧的因素:
① 生产菌种:1)不同菌种;2)同一菌种的不同生 生产菌种: 不同菌种; 长代谢阶段,主要取决于下列两个主要因素: 长代谢阶段,主要取决于下列两个主要因素:单 位体积培养液中的菌液浓度和菌的呼吸强度。 位体积培养液中的菌液浓度和菌的呼吸强度。 呼吸强度:单位重量菌丝体(干重) 呼吸强度:单位重量菌丝体(干重)在单位时间 内的耗氧量。 内的耗氧量。 ② 培养基 ③ 菌丝浓度和形状 种子的质和量: ④ 种子的质和量:接种量和接种龄 ⑤ 泡沫和消泡剂 ⑥ 其它因素
菌丝形态与产量的关系
以产黄青霉生产青霉素为例: 以产黄青霉生产青霉素为例:
I. 分生孢子发芽,具有小空泡; 分生孢子发芽,具有小空泡; II. 菌丝增殖,出现类似脂肪的小颗粒; 菌丝增殖,出现类似脂肪的小颗粒; III. 菌丝分支旺盛,出现脂肪颗粒,没有空泡; 菌丝分支旺盛,出现脂肪颗粒,没有空泡; IV. 菌丝缓慢生长,脂肪颗粒减少,形成中小空泡, 菌丝缓慢生长,脂肪颗粒减少,形成中小空泡, 开始大量分泌青霉素; 开始大量分泌青霉素; V. 菌丝体出现大空泡,含1个中性红染色的大颗粒, 菌丝体出现大空泡, 个中性红染色的大颗粒, 脂肪粒消失,大量分泌青霉素; 脂肪粒消失,大量分泌青霉素; VI. 菌丝呈筒状,颗粒消失,空泡延长,少数菌丝自 菌丝呈筒状,颗粒消失,空泡延长, 青霉素分泌减少。 溶,青霉素分泌减少。
五、发酵过程中泡沫的产生 和控制
影响生物热的因素
菌株的性能、接种量、菌丝浓度、 菌株的性能、接种量、菌丝浓度、培养基的成分和 发酵时间都直接影响着生物热的大小。 发酵时间都直接影响着生物热的大小。
最适发酵温度
指最适于产生菌生长或抗生素合成的温 度。 特点: 特点:
最适温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最适温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发酵过程中要控制几个不同的最适温度; 发酵过程中要控制几个不同的最适温度; 发酵温度的选择要参考其它发酵条件,如通 发酵温度的选择要参考其它发酵条件, 气条件、培养基的组成和浓度等。 气条件、培养基的组成和浓度等。
三、通气和搅拌
影响发酵过程中需氧的因素: 影响发酵过程中需氧的因素:
① 生产菌种:1)不同菌种;2)同一菌种的不同生 生产菌种: 不同菌种; 长代谢阶段,主要取决于下列两个主要因素: 长代谢阶段,主要取决于下列两个主要因素:单 位体积培养液中的菌液浓度和菌的呼吸强度。 位体积培养液中的菌液浓度和菌的呼吸强度。 呼吸强度:单位重量菌丝体(干重) 呼吸强度:单位重量菌丝体(干重)在单位时间 内的耗氧量。 内的耗氧量。 ② 培养基 ③ 菌丝浓度和形状 种子的质和量: ④ 种子的质和量:接种量和接种龄 ⑤ 泡沫和消泡剂 ⑥ 其它因素
菌丝形态与产量的关系
以产黄青霉生产青霉素为例: 以产黄青霉生产青霉素为例:
I. 分生孢子发芽,具有小空泡; 分生孢子发芽,具有小空泡; II. 菌丝增殖,出现类似脂肪的小颗粒; 菌丝增殖,出现类似脂肪的小颗粒; III. 菌丝分支旺盛,出现脂肪颗粒,没有空泡; 菌丝分支旺盛,出现脂肪颗粒,没有空泡; IV. 菌丝缓慢生长,脂肪颗粒减少,形成中小空泡, 菌丝缓慢生长,脂肪颗粒减少,形成中小空泡, 开始大量分泌青霉素; 开始大量分泌青霉素; V. 菌丝体出现大空泡,含1个中性红染色的大颗粒, 菌丝体出现大空泡, 个中性红染色的大颗粒, 脂肪粒消失,大量分泌青霉素; 脂肪粒消失,大量分泌青霉素; VI. 菌丝呈筒状,颗粒消失,空泡延长,少数菌丝自 菌丝呈筒状,颗粒消失,空泡延长, 青霉素分泌减少。 溶,青霉素分泌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