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的解剖特点

合集下载

跟骨骨折病人的护理

跟骨骨折病人的护理
评价:病人未发生感染
2、知识缺乏---与不了解疾病相关知识有关 预期目标:病人自述术后注意事项,功能锻炼
的方法等
措施:1、介绍医院环境。
2、讲解疾病常规。 3、指导正确功能锻炼的方法
评价:1、病人了解疾病的常规,能以平静心
态对待疾病 2、正确掌握功能锻炼的方法。
3、部分生活自理能力缺陷---与患者下肢制动 有关
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1、疼痛---与骨折及软组织损伤有关 预期目标:解除病人痛苦,保证病人的休息与
睡眠,利于术后恢复 措施: 1.与病人谈论疼痛,指导病人减轻疼痛的方
法 2.及时使用镇痛药物镇痛 3.介绍同病房病友及相同病情已治愈的病友
使其争强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评价:使病人了解病情并积极配合治疗
2、心理与营养 保持心情愉快,增加营 养,以促使骨折愈合。
3、定期摄片复查。
一护理查房
▪ 案例分析
▪ 患者龙遗刚,男,46岁,因跌伤致双踝部疼痛,活 动受限4小时于2012年7月29日11:49:00急诊平车 推送入院.入院查体:T:36.4C°、 P:65次/分、 R:20次/分、 BP:126/86mmhg 现病史:双侧踝部 肿胀明显,局部皮下青紫,伤口无流血,双侧足跟区 可触及骨擦感,足背动脉可触及,双足血运好,双侧 足底麻木,浅感觉减退,深感觉存在. 患者既往史.个 人史.家族史无特殊.X线片显示双侧跟骨骨折, 移位。诊断为双侧跟骨骨折。
视并合作,以预防关节僵硬及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3、对于怕痛的病人,担心活动对骨折愈合不利,针对
这种情况可请其他病人介绍锻炼体会,以消除其顾 虑. 指导.鼓励.督促病人早期练习足部活动.石膏固定 期间练习股四头肌.活动膝关节和足趾,去除石膏后 再活动踝关节.

跟骨骨折的解剖特点和常用分析型PPT课件

跟骨骨折的解剖特点和常用分析型PPT课件
根据冠状面CT扫描图像进行分型, 将跟骨平均分为3柱,跟骨后关节面 由平行于跟骨纵轴的A.B两线分 为3个等大的区域,产生3种潜在 的骨折块,外侧、中央、内侧
Page 6
Page 7
• Ⅰ型:所有无移位骨折(<2mm) • Ⅱ型:跟骨后关节面损伤成两部分,移位≧2mm,分为ⅡA .ⅡB . ⅡC • Ⅲ型:3个部分的骨折,经常形成一个特征性的中心压缩性的骨折块跟骨骨折的解剖特点和常用分 Nhomakorabea型PPT课件
解剖特点
跟骨骨折: 全身骨折中占 跗骨骨折中占
2% 60%
60% ~ 75% 的跟骨骨折累及距下关节面
预后差:因跟骨及周围解剖结构复杂,局部软组织覆盖质量差,且后遗症多,
预后较差,3-5年丧失劳动力
Page 2
Page 3
Page 4
Page 5
Sanders分型
分为ⅢAB ⅢAC ⅢBC • Ⅳ型:4部分及以上的移位骨折,为严重粉碎性骨折,ⅣABC
Page 8
Page 9
参考文献
• 《洛克伍德-格林成人骨折》(第七版) • 实用骨科学/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主编.-4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4.1 •毛宾尧,庞清江,徐向阳. 踝关节外科学.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3年
Page 10
Thank You!
Page 11
You can find more free PowerPoint templates on:

关节外科人体解剖学系列讲解(五) 跟骨后外侧L形入路及应用解剖

关节外科人体解剖学系列讲解(五)  跟骨后外侧L形入路及应用解剖

讲 座 ・
关节外科人体解剖学 系列讲解 ( ) 五
跟 骨 后 外 侧 L形 入 路 及 应 用 解 剖
李鉴轶 吴增城 蒋晖 欧新 发 徐达 传 李泽 宇 林荔 军
跟骨后外侧 L形入路 适用 于累及 后关 节面 的跟骨关 节
( 浅神 经 ) 间 。 腓 之
内骨折 , 优点是符合皮肤 供血规 律对血 供影 响小 ( 口上 为 切
( )深 层 分 离 六
所有这些关节 ( 三关节融合术 ) 或其 中任何关节 的融 合术 , 包
括累及后关节 面的关节 内跟 骨骨折及 跟骰 关节 内移位骨折

用锐性分离法将位 于跗骨 窦内的脂 肪垫部分分 离 , 让其
附着于皮瓣上 , 在其下有趾短伸肌的起端 。用 锐性 分离法将 此肌起端切下来 , 并将 此肌 翻 向远侧 , 以显露 在创 口远 端 的 距跟舟关节囊背侧 部 , 以及 在较外 侧的跟 骰关节 囊背侧 部。 将这些关节囊切开 , 强力将患足 内翻而张 开相 应的关节 。然 后, 切开腓骨肌支 持带 , 将腓 骨肌腱 翻 向前 方 。辨 明并 切开 距跟后关节 的关节囊 。将足跟 内翻可使该关节张开 。 至此已显露出距跟舟关节 、 距跟后关节及跟骰关节。注意 实际上凡是采用此入路的病例 , 上述这些关节均在异常的位置。 此入路在一旦进达骨骼且判明所在关节时 , 比较安全 。 则 ( ) 七 危险部位 显露此 区较容易发生皮瓣坏死 。因此 , 皮瓣 应尽可能切 得越 厚越 好 ; 于皮瓣 作剥 离 、 薄和牵 拉操作 , 对 削 应越 少越
D I1 .8 7 c aji n 17 O :0 3 7 / m ..s .6 4—14 2 1 . 10 s 3 X.0 20 .2

跟骨测量角

跟骨测量角

与跟骨相关的测量角度有哪些?跟骨相关角度和测量有关跟骨的不同角度和测量示意图(a–c 为负重位的侧位相,d为跟骨轴伟相)A Böhler角(跟骨结节关节角)作跟骨结节上缘至跟距关节后关节面上缘的连线,再作跟骰关节上缘与跟距关节后关节面的切线,两线相交的锐角为跟骨结节关节角,国人约27-33°。

B Gissane 角(跟骨交叉角);跟距关节前后关节面之间的夹角为跟骨交叉角,国人约100-145°。

C 跟骨倾斜角;D 跟距角25-45°;E 胫距角;F 胫跟角;G 距骨垂直角;H 距骨倾斜角;I 跟骨长度;J calcaneal facet height; K 足绝对高度;L facet inclination angle. M 跟骨宽度跟骨结节关节角跟骨结节关节角是跟骨结节上缘(跟骨结节与跟骨后关节突的连线)与跟距关节面(跟骨前后关节突连线)形成的夹角,正常大约30――45度的角。

为跟距关系的一个重要标志。

又称Bohler角。

跟骨解剖特点1,跟骨是足部最大一块跗骨,是由一薄层骨皮质包绕丰富的松质骨组成的不规则长方形结构。

2,跟骨形态不规则,有六面和四个关节面,其上方有三个关节面,即前距、中距、后距关节面。

三者分别与距骨的前跟、中跟、后跟关节面相关节组成距下关节。

中与后距下关节间有一向外侧开口较宽的沟,称跗骨窦。

3跟骨前方有一突起为跟骨前结节,分歧韧带起于该结节,止于骰骨和舟骨。

跟骨前关节面呈鞍状与骰骨相关节。

4,跟骨外侧皮下组织薄,骨面宽广平坦。

前面有一结节为腓骨滑车,其后下方和前上方各有一斜沟分别为腓骨长、短肌腱通过。

5,跟骨內侧面皮下软组织厚,骨面呈弧形凹陷。

中1/3有一扁平突起,为载距突。

其骨皮质厚而坚硬。

载距突上有三角韧带,跟舟足底韧带(弹簧韧带)等附着。

跟骨内侧有血管神经束通过。

6,跟骨后部宽大,向下移行于跟骨结节,跟腱附着于跟骨结节。

其跖侧面有两个突起,分别为内侧突和外侧突,是跖筋膜和足底小肌肉起点。

跟骨Ⅲ型解剖板的临床应用

跟骨Ⅲ型解剖板的临床应用

3 治 疗 结果
本组 2 8例均获 得随 访 , 随访 时问 6 6个月 , 均 1 . ~3 平 46 个月 。术后拍摄 x线片 , 后距下 关节面 移位均 <2m , n a无再 移
位发生( 附图 C D) 、 。术后 2例 切 口延 迟愈 合 , 流出 淡黄色 液
1 通 讯 作 者
得 以实现 。但在跟骨4- 4 , , ̄ 壁 由于其 骨皮 质极 薄 , 1 骨折 后 , 特 别 是在严重 的粉 碎性 骨折后 , 侧壁难 以有 足 够的强 度维 持 外 后 关节 面的稳定 。我 们借助跟骨 Ⅲ型 解剖板 的三角形框 架结 构重建 的外侧 壁和跟骨完整 的内侧壁 , 利用前 后支 撑臂来 支
Sne 、a t及 M l e 等学 者使 跟 骨骨 折 内 固定 治疗 的研 adr C r s s a ec r h 究又发展 了一步 。 目前 国内外应用 较多的跟骨钢板有“ ” 、 Y形
“” 、 H 形 重建 型 、O型等钢板 。我们认 为 , 固定跟 骨后距关 A 在 节面骨折块 时 , 跟骨的 内、 侧壁 必须 都要有 可靠 的支 撑点 , 外 内侧 的支撑 点可 以通 过完整的无移位的载距突或跟 骨 内侧 壁
双 足正 、 侧位及 跟骨轴位 X线 片和 c T检查 ( 图 A、 )其中 附 B,
BI rs >2。 7足 , 5者 1 , o 5足 。 o e’ 角 d 5者 0~2。 6足 <0者
2 治 疗方 法
2 1 手术方法 . 采用 坐骨 神经 阻滞麻 醉 , 患者 取仰 卧位 , 患 肢上止 血带 , 常规 消毒铺 巾, 经足跟外侧取 “ ” L 形切 口, 自外 起
7 分 )优 良率达 9 .%。结果详见 附表。 4 , 29 附襄 治疗前后各项 临床 指标 变化情况

跟骨的解剖特点59055

跟骨的解剖特点59055

跟骨的解剖1,跟骨是足部最大一块跗骨,是由一薄层骨皮质包绕丰富的松质骨组成的不规则长方形结构。

2,跟骨形态不规则,有六面和四个关节面,其上方有三个关节面,即前距、中距、后距关节面(图33-21)。

三者分别与距骨的前跟、中跟、后跟关节面相关节组成距下关节。

中与后距下关节间有一向外侧开口较宽的沟,称跗骨窦。

3,跟骨前方有一突起为跟骨前结节,分歧韧带起于该结节,止于骰骨和舟骨。

跟骨前关节面呈鞍状与骰骨相关节。

4,跟骨外侧皮下组织薄,骨面宽广平坦。

前面有一结节为腓骨滑车,其后下方和前上方各有一斜沟分别为腓骨长、短肌腱通过。

5,跟骨內侧面皮下软组织厚,骨面呈弧形凹陷。

中1/3有一扁平突起,为载距突。

其骨皮质厚而坚硬。

载距突上有三角韧带,跟舟足底韧带(弹簧韧带)等附着。

跟骨内侧有血管神经束通过。

6,跟骨后部宽大,向下移行于跟骨结节,跟腱附着于跟骨结节。

其跖侧面有两个突起,分别为内侧突和外侧突,是跖筋膜和足底小肌肉起点。

7,跟骨骨小梁按所承受压力和张力方向排列为固定的两组,即压力骨小梁和张力骨小梁。

两组骨小梁之间形成一骨质疏松的区域,在侧位X光片呈三角形,称为跟骨中央三角(图33-22)。

8,跟骨骨折后常可在跟骨侧位X光片上看到两个角改变。

跟骨结节关节角(Bolher角),正常为25°~40°,由跟骨后关节面最高点分别向跟骨结节和前结节最高点连线所形成的夹角,缩小、消失、反角反映后关节面的塌陷。

跟骨交叉角(Gissane角),由跟骨外侧沟底向前结节最高点连线与后关节面线之夹角,正常为120°~145°,反映跟距关节内骨折的严重程度。

跟骨骨折

跟骨骨折

跟骨骨折一、概述跟骨骨折是常见的多发骨折,占足部骨折的第三位。

跟骨是足部最大骨骼,呈不规则长方形,分前、中、后三部分。

前部窄小,后部宽大,向下移行于跟骨结节,内侧突较大。

跟骨有4个关节面,3个距下关节面和跟骰关节面。

3个距下关节面彼此互成一定角度自后向前排列。

(一)病因跟骨所受暴力不同,引起的骨折类型亦不同。

跟骨的受伤暴力可分为以下几种。

1.撕脱应力足踝部在跖屈位时受暴力的作用,引起肠肌强烈收缩,使跟腱牵拉附着的跟骨牵拉附着的跟骨结节,可产生撕脱骨折。

骨折线常呈横形,骨折片可向上翻转,又称“鸟嘴形骨折”。

2.剪切力患者由高处坠落时,足跟常呈不同程度的内翻或外翻位,使跟骨受到剪切暴力。

足外翻位着地较多见。

3.垂直压缩力当患者由高处坠落,足跟着地时,身体向下的重力与足跟向上的反冲力对足跟形成压缩力,可引起跟骨结节纵形骨折、体部的关节外骨折或关节面的塌陷骨折。

(二)骨折分型跟骨骨折有多种分类方法,由于未波及距下关节面的骨折其结果常常好于累及到关节者,故Esses-Loprestijian将跟骨骨折分为关节外和关节内骨折。

关节外骨折按解剖部位分为前结节骨折、内侧结节骨折、载距突骨折及体部骨折。

关节内骨折包括舌形骨折和关节压缩骨折。

(三)临床表现伤后的足跟部剧烈疼痛、肿胀,不能负重,随后淤血,可有水泡形成,明显的移位会产生足的外观畸形,足内、外翻运动受限。

严重者表现为足弓塌陷,足跟横径增宽,高度减低。

(四)诊断1.X线检查可确定骨折类型,需拍跟骨正位、侧位、轴位片。

正常跟骨后上部与距骨关节面构成20℃~40℃角(跟骨结节关节角)。

跟骨骨折时此角可减少或消失。

2.CT扫描可以清楚地显示骨折块的多少、移位的大小、翻转的方向以及跟骨外侧壁增宽及外踝撞击的程度。

(五)治疗根据骨折的类型及分类的不同,骨折的治疗方法也不同。

1.非手术治疗适用于无移位或轻度移位骨折。

无移位骨折经彻底X线检查后,弹力绷带加压、石膏托固定,抬高患肢,10~14天拄拐下地活动,4~6周后足跟着地,开始负重。

X线跟骨轴位的最佳投照方法以及对跟骨骨折临床诊断的价值

X线跟骨轴位的最佳投照方法以及对跟骨骨折临床诊断的价值

关于X线跟骨轴位的最佳投照方法的专题报告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张天成跟骨是最大的一块附骨,呈不规则形。

从上面观察其形状约为长方形,其长宽比约为2:1,由于跟骨解剖位置的特殊性,对获取其正位影像的方法为轴位摄影。

跟骨骨折是足部常见损伤,占全身骨折的 1.5 %,占所有跗骨骨折的60%,常由突然的高速冲击力作用于足跟引起的。

最常见的损伤机制是机动车事故或由于高处坠落跟骨首先触地所造成。

〔1〕其预后往往因不同的个体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主要是由于骨折类型的不同及治疗方法的选择。

有的跟骨骨折本应恢复较好,但由于诊断不及时,结果往往令人失望。

〔2〕由于X线检查具有快速、无创、低成本等优点,目前已成为诊断跟骨损伤的常用方法。

本文探讨跟骨轴位的投照方法以及对此法对跟骨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

本组选取2008年2月〜2008年9月,临床怀疑跟骨骨折患者35例,男26例,女9例。

年龄31〜67岁,平均49岁。

致伤因素28例为高处坠落跟骨触地损伤,9例为交通事故。

临床表现患者有典型的外伤史,足跟部疼痛,病足均不能着地,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肿胀及皮下淤血,压痛感明显。

均摄跟骨侧轴位片。

所用仪器为飞利浦专用摄片机,DR系统,ACE自动曝光系统,GE—PACS系统。

片示:跟骨轴位片显示跟骨呈轴位投影像,载距突、跟骨体和跟骨各突均能清晰显示。

跟骨外伤病人原则上都应摄跟骨正侧位轴位片投照方法临床怀疑跟骨骨折均应摄跟骨轴侧位,其中跟骨侧位的投照是难点,尤其是日常工作中一定遇到过打了厚厚的石膏来摄跟骨轴位和侧位的,现归纳如下( 1)体位患者仰卧或坐于摄影台上.对侧膝部弯曲。

被检测下肢伸直,踝关节放于暗盒中心。

踝关节极度背屈,可用一绷带绕于足部.嘱患者向后拉住。

这样能帮助踝关节背屈,使跟骨不致被跖骨和跗骨所重叠。

如患者踝关节因疼痛或因功能受限(如石膏固定)不能背屈时,可将下肢用沙袋垫高,使足长轴与台面形成直角,并适当增加焦片距以补偿较大的物片距。

跟骨骨折护理查房

跟骨骨折护理查房

临床表现
后跟疼痛、肿胀、瘀斑 足内、外翻运动障碍 足底扁平增宽、有时足弓变浅,踝部下移
不能负重
治疗
治疗
保守治疗
石膏托、弹 力绷带加压
手术治疗
跟骨骨折切开 复位内固定术
2PART TWO 病例介绍
查房目的
1.掌握跟骨骨折相关知识及护理;2.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3.针对患者 的护理问题,更好的落实护理措施;4.加快患者的康复,了解健康教育的 落实效果;5.征求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护理查房
跟骨骨折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疾病知识介绍
病例介绍
护理措施
健康教育
1PART ONE 疾病知识介绍
定义
跟骨骨折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跟骨的 完整性受损,是足部较常见的损伤,常 由于高处坠落、足跟着地、垂直暴力自 距骨传导至跟骨,导致跟骨压缩或劈开。
跟骨的解剖学特点
1、跟骨是足部最大骨骼,呈不规则长方形,
4、疼痛护理:
观察患肢血运和肿胀情况,区分是切口 疼痛还是敷料包扎过紧引起的疼痛,护 理人员协助合适的体位,调节心情,遵 医嘱给予超前止痛。
护理诊断
肢体活动障碍 知识缺乏
疼痛
护理诊断
有感染的危险: 便秘
预防并发症的护理
1. 髋关节脱位。 2. 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 3. 伤口感染。 4. 压疮。 5. 肺部感染。 6. 泌尿系感染。 7. 便秘。
术术后后护护理理
1、生命体征监测 床边心电监护,持续低流量吸氧、 监测体温变化
2、体位护理 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肢体肿 胀,保持外展中立位
3、切口及肢端血运: ①密切观察刀口敷料渗出情况。 ②观察患肢情况,包括:体位、固 定、患肢活动、肿胀、神经感 觉、皮肤温度、颜色 、末梢循环 的充盈度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跟骨骨折术后的康复护理

跟骨骨折术后的康复护理

跟骨骨折术后的康复护理一、概述(一)跟骨的解剖概要跟骨是足骨中最大的骨,以松质骨为主,呈长而略带弓形,跟骨后端为足跟的着力点之一。

跟骨与距骨形成距跟关节。

跟骨后部隆突为跟骨结节,其向内侧突出的部分叫载距突,它与距骨颈接触,支撑距骨头并承担体重。

跟骨结节与第1跖骨头和第5跖骨头形成足的3点负重,并形成足弓。

(二)跟骨骨折的定义跟骨骨折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跟骨的完整性受损,主要表现为足跟部剧烈疼痛,肿胀和淤斑明显,足跟不能着地行走,跟骨压痛。

好发于青壮年。

常由高处坠落和挤压伤所致。

是足部较常见的损伤,约占全部跗骨骨折的60%。

约5%跟骨骨折合并有胸、腰椎骨折,故注意查体并照胸腰段脊柱正侧位片,以免漏诊。

(三)临床表现(护理需要格外关注)1、全身表现:休克、发热(是否感染)2、局部表现:软组织损伤、疼痛、压痛、局部肿胀、瘀斑、功能障碍3、骨折的特有体征:畸形、反常活动、骨擦音(感)(四)跟骨骨折的并发症1、跟骨畸形或骨突形成2、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3、腓骨肌腱卡压综合征4、屈趾肌腱粘连爪状趾畸形5、跟腱无力6、跟后垫痛7、神经嵌压8、足外翻畸形9、跟骨感染(五)、跟骨骨折的影像学检查1、X线平片(包括正、侧位及跟骨轴线位片)一般即可明确诊断,诊断困难者可行CT扫描或MRI检查,尤其是CT扫描在该骨折分型诊断及预后判定上作用较大。

而MRI在判断脊柱新鲜骨折与陈旧骨折具有独特优势。

2、X 线检查,除摄侧位片外,应拍跟骨轴位像,以确定骨折类型及严重程度。

此外,跟骨属海绵质骨,压缩后常无清晰的骨折线,有时不易分辨,常须依据骨的外形改变,结节-关节角的测量,来分析骨折的严重程度。

二、跟骨骨折的类型及病因根据暴力作用的大小、受力部位和伤前骨质量的不同分成两大类:不波及距骨下关节的跟骨骨折;波及距骨下关节的骨折。

(一)不波及距骨下关节的跟骨骨折1、跟骨结节纵行骨折多为高处跌下时,足跟外翻位结节底部着地,结节的内侧隆起部受剪切外力所致。

跟骨前突周围解剖、骨折诊断、分型与治疗措施

跟骨前突周围解剖、骨折诊断、分型与治疗措施

跟骨前突周围解剖、骨折诊断、分型与治疗措施跟骨前突周围解剖跟骨前部与骰骨相关节形成跟骰关节,其周围有丰富的韧带结构维持跟骰关节的稳定,其中包括跟骰背侧韧带以及分歧韧带。

跟骨前突骨折损伤机制跟骨前突骨折的发生可以由直接暴力以及间接暴力造成。

直接暴力主要是来自外侧的直接撞击导致跟骨前突部位发生骨折,间接暴力造成的跟骨前突骨折的确切损伤机制尚未明确,有猜想认为足在跖屈位时发生扭转时会造成跟骨前突的撕脱性骨折跟骨前突骨折诊断跟骨前突骨折,尤其是小体积的撕脱性骨折在平片上很难被发现,因此,一直以来,跟骨前突骨折被认为是一种罕见的骨折类型【2】。

随着CT技术的成熟以及应用,此类骨折在临床中也越发常见,跟骨前突骨折在跟骨关节外骨折中所占大约3%-23%。

当患者主诉跟骰附近疼痛并且有明确外伤史的病人,建议行CT 检查,以免发生漏诊。

跟骨前突骨折分型分型是基于平片上的表现提出的I:跟骨前突关节外无移位撕脱性骨;II:跟骨前突关节外移位骨折;III:大体积累及关节面的骨折。

这种分型的局限性在于未描述具体骨折块的位置,也未考虑骨折线的延伸。

跟骨前突骨折治疗跟骨前突的治疗目前仍然存在较多的争议,主要治疗手段包括保守治疗以及手术治疗。

其中在保守治疗派中仍然存在分歧,跟骨前突骨折应该采用石膏/支具固定,固定周期也从(2-10周)不等。

也有提出跟骨前突骨折不需要进行固定,应在受伤后即采用完全负重来获得良好功能预后。

手术方式包括内固定以及骨块的切除术。

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方式来治疗DeganIII型骨折,并且取得良好预后。

也有将保守治疗无效的,并且有症状的Degan骨折I,II型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也取得良好的效果。

(医学课件)跟骨骨折PPT幻灯片

(医学课件)跟骨骨折PPT幻灯片
至第一跖骨头。
通过距骨、跟骨前突,经外侧纵 弓传递至第五跖骨头。
经距下关节传递至跟骨结节。 Morton等研究表明跟骨结节承受
负荷约占体重1/2,第一跖骨头的 负荷约占体重1/3,第五跖骨头的 负荷约占体重1/6。
17
损伤机制
Mechanism
18
损伤机制
高处坠落伤及高能量暴力损伤 依据在空间相应的足位和作用肌力不同
• Essex-Lopresti分型 Ⅱ型。
骨折累及距下关节, 其 原始骨折线多经过距下关节 后半部或内侧部。 • 根据Ⅱ型骨折继发性骨折线 的走向, 又将其分为舌形骨 折和关节面塌陷形骨折。 • 根据骨折移位程度又可将这 两种类型的关节内骨折分为 Ⅰ~Ⅲ度。
33
跟骨骨折的临床分型
Typing of calcaneus fractures
跟骨骨折
Calcaneal Fractures
1
流行病学
Epidemiology
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借以探讨病因,阐明流行规律, 制订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的对策和措施的科学。它是预防医学的一个重要 学科。
2
流行病学
足 部 最 大 的
占跗骨骨折60% 占全身骨折2%,致残率高[1]
外侧壁外1/3
舌型骨折的继发骨折线
继发骨折线
Essex-Lopresti 骨折线位于跟
腱止点的住置
远侧
近侧
舌型
关节塌陷26 型
塌陷型骨折的继发骨折线 Essex-Lopresti
➢继发骨折线 位于跟腱止
点前方、后关 节面的后方
27
跟骨的解剖学特点 Anatomyof calcaneus
• 临床表现

跟骨骨折PPT演示课件

跟骨骨折PPT演示课件

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患者骨骼脆性增 加,轻微外力即可引起骨 折。
应力性骨折
长期、反复、轻微的直接 或间接损伤可致应力性骨 折。
相关生物力学原理
力学传导
软组织损伤
跟骨是足部力学传导的重要结构,其 形态和位置对维持足部稳定性和平衡 具有重要意义。
跟骨骨折常伴有周围软组织损伤,如 韧带、肌腱等,这些软组织损伤对骨 折愈合和预后有重要影响。
CT和MRI在诊断中应用
CT检查
CT扫描能够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的细节,特别是复杂骨折和关 节内骨折,有助于准确评估骨折的严重程度和制定治疗方案 。
MRI检查
MRI对于软组织损伤和骨髓水肿的显示具有优势,可用于评 估跟骨骨折合并的软组织损伤情况,以及早期发现骨髓炎等 并发症。
影像学表现与分期评估
影像学表现
技巧
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材料,确保固定牢固;对于粉碎性骨折,可采用多枚螺钉或钢板进行固定;注意内固定物放置 位置,避免影响关节活动和软组织修复。
06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感染风险防控策略
术前准备
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积极治疗潜在感染源,如皮肤感染、 呼吸道感染等。
术中操作规范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减少手术室内人员流动,降低交叉感染风 险。
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深静脉血栓形成防范
风险评估
预防措施
对高龄、肥胖、长期卧床等高危患者进行 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评估。
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避免长时间卧床 ;使用弹力袜、间歇充气加压装置等物理 方法,促进下肢静脉回流。
药物预防
观察与处理
对于高危患者,可使用抗凝药物如低分子 肝素等进行预防。
密切观察患者下肢肿胀、疼痛等情况,一 旦发现深静脉血栓形成迹象,及时采取治 疗措施。

足部解剖知识

足部解剖知识

(一)足骨骨得构造包括骨质、骨膜、骨髓等部分。

骨质就是骨得主要部分。

骨膜就是一层致密得结缔组织膜,薄而坚韧,紧贴在骨得表面。

含有丰富得血管,淋巴管与神经等,对骨得营养、生长与感觉起重要作用。

骨髓分布在髓腔与骨松质内,有造血功能。

足骨共26块,分为附骨、跖骨与趾骨。

1、附骨。

位于脚得后半部,共7块:①跟骨:位于脚后跟处,就是足骨中最大者,后端向下突出称为跟骨结节;②距骨:位于跟骨上方,高出于其她得跗骨;③内侧楔骨(第一楔骨)④中间楔骨(第二楔骨)⑤外侧楔骨(第三楔骨)分别位于足舟骨与第1至3跖骨之间;⑥骰骨:位于跟骨之前,足外侧缘,其后方突起为骰骨粗隆;⑦足舟骨:位于距骨与三块楔骨之间,内侧有一向下方得园形突出部,称舟骨粗隆。

2、跖骨:在足得中部,共5块,自内向外依次为:①第一跖骨,在近脚跟一端下方为第一跖骨粗隆;②第二跖骨;③第三跖骨;④第四跖骨;⑤第五跖骨,近脚跟一端外侧有一乳状突起,称为第五跖骨粗隆,居足外侧得中部。

每块跖骨又分为底(靠近足跟得一端)、体及头(靠近脚趾得一端)等三部分。

3、趾骨:共14块。

包括:拇趾二节(近节趾骨、远节趾骨);第二趾至第五趾各三节(称为近节趾骨、中节趾骨及远节趾骨);每块趾骨又分为底(靠近足跟得一端),体及滑车(靠近足趾一端)等三部分。

在足部可摸到得明显骨性标志:(足内侧)——内踝;舟骨粗隆(内踝前约2.5厘米处);第一跖骨粗隆;第一跖骨小头(第一跖骨近拇趾得一端)。

(足外侧)——外踝;第五跖骨粗隆;第五跖骨小头。

(足底)——跟骨结节(脚跟下方);跟骨载距突(内踝下2.5厘米,距骨下方);第1一5跖骨小头;第1一5跖骨基底膨大部。

(足背)————第2跖骨基底部(足弓)——一跗骨与跖骨由韧带、肌肉牵拉形成一个凸向上得弓,称为足弓。

主要得弓就是足内侧得纵弓,由跟骨、距骨、舟骨、第一楔骨与第一跖骨构成。

人站立时,足骨仅以跟骨结节及第一跖骨头、第五跖骨头三处着地,共同承受全身得重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跟骨的解剖
1,跟骨是足部最大一块跗骨,是由一薄层骨皮质包绕丰富的松质骨组成的不规则长方形结构。

2,跟骨形态不规则,有六面和四个关节面,其上方有三个关节面,即前距、中距、后距关节面(图33-21)。

三者分别与距骨的前跟、中跟、后跟关节面相关节组成距下关节。

中与后距下关节间有一向外侧开口较
宽的沟,
称跗骨
窦。

3,跟骨
前方有
一突起
为跟骨
前结节,
分歧韧
带起于该结节,止于骰骨和舟骨。

跟骨前关节面呈鞍状与骰骨相关节。

4,跟骨外侧皮下组织薄,骨面宽广平坦。

前面有一结节为腓骨滑车,其后下方和前上方各有一斜沟分别为腓骨长、短肌腱通过。

5,跟骨內侧面皮下软组织厚,骨面呈弧形凹陷。

中1/3有一扁平突起,为载距突。

其骨皮质厚而坚硬。

载距突上有三角韧带,跟舟足底韧带(弹簧韧带)等附着。

跟骨内侧有血管神经束通过。

6,跟骨后部宽大,向下移行于跟骨结节,跟腱附着于跟骨结节。

其跖侧面有两个突起,分别为内侧突和外侧突,是跖筋膜和足底小肌肉起点。

7,跟骨骨小梁按所承受压力和张力方向排列为固定的两组,即压力骨小梁和张力骨小梁。

两组骨小梁之间形成一骨质疏松的区域,在侧位X光片呈三角形,称为跟骨中央三角(图33-22)。

8,跟骨骨折后常可在跟骨侧位X光片上看到两个角改变。

跟骨结节关节角(Bolher角),正常为25°~40°,由跟骨后关节面最高点分别向跟骨结节和前结节
最高点连线所形成的夹
角。

跟骨交叉角(Gissane
角),由跟骨外侧沟底向前
结节最高点连线与后关
节面线之夹角,正常为
120°~1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