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学习笔记
宏观经济学学习笔记(曼昆经济学原理)30章节
《经济学原理_宏观经济学》第30章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一、重要名词解释货币数量论:一种认为可得到的货币量决定物价水平,可得到的货币量的增长率决定通货膨胀率的理论。
名义变量:按货币单位衡量的变量。
真实变量:按实物单位衡量的变量。
古典二分法:名义变量和真实变量的理论区分。
货币中性:认为货币供给变动并不影响真实变量的观点。
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易手的速度。
(货币流通速度也称为货币周转率,指一单位货币每年用来购买经济中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平均次数。
)⨯=⨯,它把货币量、货币流通速度和经济中物品与服务产岀数量方程式:即方程式M V P Y的美元价值联系在一起。
费雪效应:名义利率对通货膨胀率所进行的一对一的调整。
皮鞋成本:当通货膨胀鼓励人们减少货币持有量时所浪费的资源。
菜单成本:改变价格的成本。
二、重要摘抄1.如果P是用货币衡量的物品与服务的价格,那么1/P就是用物品与服务衡量的货币价值。
而供给与需求决定了货币的价值,联邦储备与银行体系共同决定货币的供给,而货币需求反映了人们想以流动性形式持有的财富量。
虽然许多变量都影响货币需求,但有一个变量最为重要:经济中的平均物价水平。
在长期中,物价总水平会调整到使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的水平。
图1 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如何决定均衡的物价水平横轴表示货币量,左边纵轴表示货币价值(1/P),右边纵轴表示物价水平(P)。
货币供给曲线是垂直的,因为美联储将货币供给量固定了。
货币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因为当每一美元买的东西减少时人们想持有的货币量就更多。
显然,当政府通过各种途径向经济中注入货币时创造了超额货币供给,货币供给增加;货币的注入增加了人们对物品与服务的需求,然而经济中生产物品与服务的能力并没有改变,因此这种对物品与服务需求的增加就引起价格上升;而物价水平上升又增加了货币需求量,最终导致货币价值下降,物价水平上升。
根据货币数量论,经济中可得到的货币量决定了货币的价值,而且货币量増长是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
微观经济学学习笔记(曼昆经济学原理)18章节
经济学习笔记第18章生产要素市场一、重要名词解释生产要素:用于生产物品与服务的投入。
(劳动、土地和资本是三种最重要的生产要素,19世纪末,第四种生产要素——企业家才能被发现。
)生产函数:用于生产一种物品的投入量与该物品产量之间的关系。
劳动的边际产量MPL:增加的一单位劳动所引起的产量增加量。
边际产量递减:一单位投入的边际产量随着投入量增加而减少的性质。
边际产量值VMPL:一种投入的边际产量乘以该产品的价格,又称为边际收益产量。
(产品的边际收益通常是对产量而言,故称为产品的边际收益;边际产量值则是对要素而言,是要素的边际产量值。
因为存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随着这种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多,其边际实物产量递减,从而边际产量值也逐渐下降,所以边际产品值曲线为一条自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资本:用于生产物品与服务的设备和建筑物。
(资本指能够增值的价值,即经济活动中表现为生产要素或经营投入的价值,并可以以产品形态和货币形态存在。
)二、重要摘抄1.劳动、土地和资本是三种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的需求是派生需求,也就是说,企业的生产要素需求是从它向另一个市场供给物品的决策派生出来的。
在商品与服务的市场上,商品与服务数量用Q、商品与服务价格用P表示;而在生产要素市场上,生产要素数量用L、生产要素成本用W表示。
一个竞争性的、利润最大化企业雇用的工人数要达到使劳动的边际产量值等于工资的那一点,因此,边际产量值曲线也是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
劳动的边际产量与边际成本之间存在关系:每增加一单位的劳动输入,增加的边际产量就是MPL,而增加的成本就是W,因此,边际成本就是MC=W/MPL。
又因为利润最大化企业选择的劳动量要使劳动的边际产量值VMPL=P×MPL等于工资W。
因此就有MC=(P×MPL)/MPL=P。
因此,当一个竞争企业雇用的劳动达到边际产量值等于工资的那一点时,它的产量也就达到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的那一点。
《经济学》读书笔记_《经济学》心得体会五篇
If you are proud, you should have extra steps in everything you do.同学互助一起进步(页眉可删)《经济学》读书笔记_《经济学》心得体会五篇大学生《经济学》读书笔记【一】在这本书的第三篇章里讲到了我比较感兴趣的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的知识和对公平与效率这个永恒话题的讨论。
大量的数据和图表很直观地让我了解到世界各个角落的国民收入分配现状。
收入分配问题的严峻性在这些年来我国大刀阔斧摧枯拉朽式的经济发展中渐渐浮出了水面,收入分配是否和谐是整个社会是否和谐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构成,我们看到,十七大报告中有关收入分配的论述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其中提到的“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的论述,体现了中央对这个收入分配问题非常重视。
胡总书记报告中关于收入分配方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亮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这非常权威、非常正式地回答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问题——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其中暗含的一个意思就是,初次分配还是要以效率为先。
新一轮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去年七月拉开了大幕,于是才有了之后纷至沓来的有关工资变更尤其是变动的吸引人的各种新闻。
由于上面提到了新闻,而现如今人们很大一部份是通过网络来获取各方面的信息,这让我想到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中提到了在我用过的教科书里不怎么提及的信息经济学。
实际上它并不陌生与遥远,相反,它恰恰与我们的生活惺惺相惜密切联系着。
当然,我知道,信息经济学并不是我们经常接触到的互联网和全球信息化这么单纯,它主要反映经济活动中信息及其交流的特征,并积极为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节约和开发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发挥组织机构的作用服务。
在信息经济学发展的同时,通信、计算机、软件、网络、科技等将会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为人类的经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以上提及的先进技术,也正是由于以上的各种技术,国际金融才会打破传统模式不断发展寻求最美好的前途。
微观经济学学习笔记(曼昆经济学原理)04章节
经济学习笔记第4章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一、重要名词解释市场:由某种物品或服务的买者与卖者组成的一个群体。
竞争市场:有许多买者与卖者,以至于每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微乎其微的市场。
(竞争市场一般指完全竞争市场。
完全竞争,又称为纯粹竞争,是指不存在任何阻碍和干扰竞争因素的市场情况,亦即没有任何垄断因素的市场结构。
完全竞争市场需要具备四个条件: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市场上每一个厂商提供的商品都是同质的;所有的资源具有完全的流动性;信息是完全的。
)需求量:买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一种物品的数量。
需求定理: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对该物品的需求量减少的观点。
需求表:表示一种物品的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表格。
需求曲线:表示一种物品的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图形。
正常物品: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增加的物品。
低档物品: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减少的物品。
替代品:一种物品价格的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量的增加的两种物品。
互补品:一种物品价格的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量的减少的两种物品。
供给量:卖者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一种物品的数量。
供给定理: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该物品的供给量增加的观点。
供给表:表示一种物品的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表格。
供给曲线:表示一种物品的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图形。
均衡:市场价格达到使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的水平时的状态。
均衡价格/市场出清价格:使供给与需求平衡的价格。
均衡数量:均衡价格下的供给量与需求量。
过剩:供给量大于需求量的状态,也称为超额供给状态。
短缺:需求量大于供给量的状态,也称为超额需求状态。
供求定理:认为任何一种物品的价格都会自发调整,使该物品的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的观点。
(供求定理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供给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变动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
)二、重要摘抄1.供给与需求是使市场经济运行的力量。
alevel经济学笔记
alevel经济学笔记以下是一份初级水平的A-Level经济学笔记,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和一些常见的经济学原理:1. 经济学基本概念:- 有限资源:指供给有限的资源,包括资金、劳动力、土地等。
- 机会成本:指为得到某种东西所放弃的最好的可替代选择。
- 边际效益:指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的产出所带来的额外效益或损失。
2. 市场经济体制:- 供给和需求:供给是指卖方愿意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需求是指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 市场均衡: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时,价格和数量会稳定在一个均衡点上。
3. 微观经济学:- 需求弹性:衡量商品价格变化对需求变化的敏感程度。
- 生产者和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是指卖方以更高价格卖出商品而获得的收益;消费者剩余是指买方以较低价格购买商品而获得的福利。
- 消费者选择理论:消费者在有限收入下的理性选择行为,通常通过边际效用辅助做出决策。
4. 宏观经济学:- 国内生产总值(GDP):一个国家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服务的总值。
- 通货膨胀:货币供应量增加导致物价上涨的现象。
- 失业率:指劳动力中未能找到工作的人口所占的比例。
- 经济增长:一个国家长期内GDP的总量的增加。
5. 政府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促进经济增长和调节经济周期。
- 货币政策: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活动。
- 国际贸易政策:如关税、配额等手段,影响国际贸易的自由程度。
6. 市场失灵:- 外部性:市场无法充分反映某些活动的全部成本或收益,导致社会成本或收益不准确估计。
- 市场垄断:一个唯一的卖方控制着某个商品或服务的供给,从而可以操纵价格。
- 公共物品:不容易被排除在外,一人的消费不会减少其他人的消费量,如道路、公园等。
这只是一份初级水平的A-Level经济学笔记,更深入和高级的内容需要在进一步学习之后掌握。
《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领悟五篇
《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领悟五篇《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领悟1什么叫经济学?文中在前言中首先定义,经济学是研究和处理社会中人一般生活事务的学科。
该定义简单而扼要,阐明了经济学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是人类的一般生活事务,指出了经济在人类一般事务中的基础地位。
据此,如果一个生活在当代的年轻人连一些基本的经济学概念都不具备,全然无知,那么某种程度上,其可以形同于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文盲。
因此,曼昆在前言中所述,这是一本给下一代阅读的书籍,作为留给下一代的另一种贡献。
《经济学原理》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上下两分册,遵循了从微观到宏观的叙述线路,上册为《微观经济学分册》,下册为《宏观经济学分册》。
《微观经济学分册》中,*从经济学的十大原则入手,指出经济的一切原理或推演均源于此。
根据这些原则,讲述了微观经济的几大经济理论基础,包括供需理论、弹性分析、剩余福利等。
从这些概念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意思的经济学分析结论,如由于粮价的低弹性,科技进步带来的农业发展往往却牺牲了农民收益;又如,无论商品税收是向消费者还是向生产者征收,其最终成本的转嫁结果都是一样的等等。
《原理》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其非常注重读者分析能力的培养,阐述了经济现象分析的一般步骤,并以案例分析的方式拓宽读者的思路,激发读者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兴趣,进而从分析中形成观点。
在分析完市场失灵下政府的作用后,书籍循序渐进,水到渠成,重点介绍了企业的微观组织行为,分别对完全竞争、垄断、寡头和垄断竞争四类市场环境下企业产品的供需关系和企业运作行为作了详尽的理论剖析,这部分内容非常精彩,前面章节的铺垫终于滋育出了丰硕的果实,使读者大饱口福,受益匪浅。
在全书微观经济理论体系构建中,曼昆显然觉得还有必要对生产要素市场展开一些阐释,进而向读者展示了重要的劳动力价格原理:一个竞争的、利润最大企业雇用的工人数要达到劳动的边际产量值等于工资的那一点,边际产量曲线即为劳动需求曲线。
至此,《微观经济学分册》似乎可以划上了句号。
宏观经济学学习笔记(曼昆经济学原理)32章节
《经济学原理_宏观经济学》第32章 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理论一、重要名词解释贸易政策:直接影响一国进口或出口的物品与服务数量的政府政策。
资本外逃:一国资产需求大量且突然地减少。
(资本外逃指出于安全或保值方面的考虑,短期资本持有者迅速将其从一国转移到另一国的行为或过程。
引起资本外逃的具体原因有三种:①一国政局动荡不稳,资本外逃以求安全。
②一国国内经济情况日益恶化,国际收支持续逆差,其货币可能发生贬值,资本逃至币值稳定的国家以期保值。
③一国加强外汇管制或颁布新法,使资本使用受到限制或资本收益减少,资本外逃以免遭受损失。
)二、重要摘抄1.本章要建立一个模型来说明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上一章中介绍的关键宏观经济变量以及这些变量如何彼此相关。
为了建立这个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模型,有两个方面是建立在之前分析的基础之上的。
第一,这个模型把经济的GDP 作为既定的。
假设用真实GDP 衡量的一个经济中物品与服务的产量是由生产要素的供给和可获得的把这些投入变为产出的生产技术决定的。
第二,这个模型把经济中的物价水平作为既定的。
假设物价水平的调整使货币的供求达到平衡。
这个模型是把供求工具运用于开放经济,但是要同时考察两个市场:市场可贷资金市场和外汇市场,最终阐明决定经济的贸易余额和汇率的力量。
可贷资金市场协调经济中的储蓄与投资,以及国外可贷资金的流动(所谓的资本净流出);外汇市场协调那些想用国内通货交换其他国家通货的人。
2.对于可贷资金市场,可贷资金应该解释为国内产生的可用于资本积累的资源流量,即(I+NCO)。
无论是购买国内资本资产I 还是购买国外资本资产NCO ,这种购买都增加了可贷资金的需求。
正如之前的讨论,可贷资金的供给量和需求量取决于真实利率,较高的真实利率会增加供给而减少需求。
与之前封闭经济不一样的是,对于开放经济,可贷资金的需求由国内投资和资本净流出两部分组成。
在均衡利率时,人们想储蓄的量正好与合意的国内投资和资本净流出量平衡,这也是S=I+NCO 的体现。
微观经济学学习笔记(曼昆经济学原理)10章节
经济学习笔记第10章外部性一、重要名词解释外部性:也称外溢性、相邻效应,指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无补偿的影响(一个经济活动的主体对他所处的经济环境的影响)。
外部性内在化:改变激励,以使人们考虑到自己行为的外部效应。
矫正税:又称庇谷税,旨在引导私人决策者考虑负外部性引起的社会成本的税收。
科斯定理:认为如果私人各方可以无成本地就资源配置进行协商,那么,他们就可以自己解决外部性问题的观点。
(科斯定理是揭示市场经济中产权安排、交易成本和资源配置效率之间关系的原理。
科斯定理的内容是: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其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则无论在开始时财产权的配置是怎么样的,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
科斯定理进一步扩大了“看不见的手”(价格)的作用。
按照这个定理,只要那些假设条件成立,则外部影响就不可能导致资源配置不当。
或者以另一角度来说,在所给条件下,市场力量足够强大,总能够使外部影响以最经济的办法来解决,从而仍然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
但是,科斯定理解决外部影响问题在实际中并不一定真的有效。
原因主要有:资产的财产权不一定总是能够明确地加以规定;已经明确的财产权不一定总是能够转让;分派产权会影响收入分配,而收入分配的变动可以造成社会不公平,引起社会动乱,在社会动乱的情况下,就谈不上解决外部效果的问题了。
)交易成本:各方在达成协议与遵守协议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
(交易成本包括:获取某种产品质量信息的成本,如产品价格、使用性和耐久性等;交易双方进行谈判的成本;交易双方履行合同的成本。
)二、重要摘抄1.由于买者与卖者在决定其需求量或供给量时忽略了他们行为的外部效应,因此在存在外部性时,市场均衡并不是有效的。
外部性的影响如果是对旁观者不利的,就称为负外部性;如果是有利的就称为正外部性。
2.如果生产铝会造成环境污染,那么由于该过程会产生负外部性,生产铝对于社会的成本大于对于铝生产者的成本,因此考虑社会成本的铝的供给曲线应当左移(或者说上移)收缩,这就会导致铝的均衡数量大于社会的最优量。
宏观经济学学习笔记(曼昆经济学原理)29章节
《经济学原理_宏观经济学》第29章货币制度一、重要名词解释货币:经济中人们经常用于向其他人购买物品与服务的一组资产。
交换媒介:买者在购买物品与服务时给予卖者的东西。
计价单位:人们用来表示价格和记录债务的标准。
价值储藏手段:人们可以用来把现在的购买力转变为未来的购买力的东西。
流动性:一种资产兑换为经济中交换媒介的容易程度。
(衡量资产流动性的标准有两个:资产变现的成本和速度。
)商品货币:以有内在价值的商品为形式的货币。
法定货币:没有内在价值、由政府法令确定作为通货使用的货币。
通货:公众手中持有的纸币钞票和铸币。
活期存款:储户可以通过开支票而随时支取的银行账户余额。
联邦储备:美国的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为了监管银行体系和调节经济中的货币量而设计的机构。
(央行的三个特征:非盈利性、相对独立性、权威性和垄断性。
)货币供给:经济中可得到的货币量。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的决策者对货币供给的安排。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采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求以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方针和策略的总称,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货币政策由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等组成。
)准备金:银行得到但没有贷出去的存款。
部分准备金银行:只把部分存款作为准备金的银行制度。
准备金率:银行作为准备金持有的存款比例。
货币乘数:银行体系用1美元准备金所产生的货币量。
(又称“货币扩张系数”或“货币扩张乘数”,指中央银行创造或消灭一单位的基础货币所能增加或减少的货币供应量。
) 银行资本:银行的所有者投入机构的资源。
杠杆:将借到的货币追加到用于投资的现有资金上。
杠杆率:银行总资产与银行资本的比率。
资本需要量:政府管制确定的最低银行资本量。
公开市场操作:美联储买卖美国政府债券。
贴现率:美联储向银行发放贷款的利率。
法定准备金:关于银行必须根据其存款持有的最低准备金量的规定。
联邦基金利率:银行向另一家银行进行隔夜贷款时的利率。
二、重要摘抄1.物物交换的交易要求需求的双向一致性,这样的经济难以有效地配置其稀缺资源。
宏观经济学学习笔记(曼昆经济学原理)33章节
《经济学原理_宏观经济学》第33章总需求与总供给一、重要名词解释衰退:真实收入下降和失业增加的时期。
萧条:严重的衰退。
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大多数经济学家用来解释经济活动围绕其长期趋势的短期波动的模型。
(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指将总需求与总供给结合在一起来分析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决定及其变动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总需求曲线:表示在每一种物价水平时,家庭、企业、政府和外国客户想要购买的物品与服务数量的曲线。
总供给曲线:表示在每一种物价水平时,企业选择生产并销售的物品与服务数量的曲线。
自然产出水平:一个经济在长期中当失业处于其正常率时达到的物品与服务的生产水平。
滞胀:产量减少而物价上升的时期。
二、重要摘抄1.关于经济波动的三个关键事实:经济波动是无规律的且不可预测的;大多数宏观经济变量同时波动;随着产量减少,失业增加。
经济中的波动通常被称为经济周期,但事实上,经济波动并不会遵循一种有规律的、可预测的形式。
真实GDP是最普遍地用于监测经济中短期变动的一个变量,因为它是经济活动的一个最全面的衡量指标。
衰退是经济的总体现象,所以它们反映在宏观经济数据的许多来源上,只是波动的幅度并不相同而已,其中投资支出的变动最大。
之前章节的分析都是基于两种相关的思想——古典二分法和货币中性。
古典二分法是把变量分为真实变量(衡量数量或相对价格的变量)和名义变量(按货币衡量的变量)。
根据古典宏观经济理论,货币供给的变动影响名义变量,而不影响真实变量,也即货币是中性的。
在某种意义上说,在古典世界中货币无关紧要。
如果经济中的货币量翻了一番,每一种东西的成本就会翻一番,而且每个人的收入也会翻一番,因为变动是名义的。
这种古典观点有时也可以用“货币是一层面纱”这句俗语来描述。
这就是说,当观察经济时,名义变量可能是我们看到的第一样东西,因为经济变量通常用货币单位来表示。
但是,重要的是真实变量和决定它们的经济力量,因此这需要透过面纱去观察。
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古典理论描述了长期世界,但并没有表述短期世界。
原因与结果的经济学 学习笔记
原因与结果的经济学学习笔记作者:中室牧子&津川友介. 程雨枫译[M]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前言部分1.1因果关系与相关关系·因果关系:在经济学领域中,“两个事件中,一方为原因,另一方为结果”的状态被称为存在因果关系。
·相关关系:两个事件相互关联,但不存在因果关系的状态。
如虽然体力与学习能力存在正相关关系,但两者之间明显不是因果关系。
即学习能力强不是因为体力好。
1.2因果推理我们把正确区分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的方法论称为“因果推理”。
“推理”指“根据某个事件推导其他事件,即经过推测和推断得出结论的过程”。
换句话说,就是分析并判断两个事件是否分别为原因和结果的过程。
2.第1章如何不受无稽之谈的蒙蔽,因果推理最根本的思考法2.1 判断两个变量属于因果关系还是相关关系,可以依次对以下三个问题进行质疑:①是否“纯属巧合”?伪相关:即两个变量的变化趋势只是碰巧相似的现象。
例如,很难想象温室效应的加剧会导致海盗数量下降。
两个事件看似有关,其实只是“纯属巧合”。
又如,可能有人听说过“吉卜力的诅咒”。
即只要日本的电视台播出宫崎骏导演领导的吉卜力工作室的电影,美国股市就会下跌。
就连美国的《华尔街时报》也曾报道过这条法则并一度引起热议。
这条法则正是“纯属巧合”造就的典型的伪相关。
一旦被人们广为接受,就会出现刻意利用这一法则的投资行为,使其不再是纯粹的巧合。
经济学将这种情况称为存在噪声交易者。
②是否存在“第三变量”?其次,我们必须要质疑是否存在同时影响原因和结果的“第三变量”。
用术语说就是“混杂因素”(与遗漏变量概念类似),它可以把纯粹的相关关系包装成因果关系,干扰人们判断。
如下图,图2.1.1③是否存在“逆向因果关系”?接下来需要质疑是否存在“逆向因果关系”。
例如,思考警察与犯罪的关系。
警察多的地区,犯罪案件数量也多。
但是,将警察多视为犯罪案件数量多的原因难免有些牵强(警察→犯罪)。
不如说因为某处是犯罪多发的危险地区,所以部署了大量警力,这么想可能才更合理(犯罪→警察)。
大一西方经济学笔记知识点
大一西方经济学笔记知识点一、经济学导论1. 经济学的定义和作用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如何生产、分配和利用稀缺资源的科学。
经济学的作用是解释经济现象,为经济决策提供理论和依据。
2.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经济学使用观察、实证分析和理论分析等方法来研究经济现象。
观察方法通过观察和记录经济现象及其变化来获取相关数据;实证分析方法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提出经济理论和假说并进行验证;理论分析方法通过构建经济模型和推导来研究经济问题。
二、市场经济与供求关系1. 市场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制度是一种以市场为基础,通过供求关系来决定资源配置和价格的经济制度。
其基本特征包括个体自由选择、私有产权、竞争和市场信号等。
2. 供求关系的基本原理供求关系是指市场上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供给方愿意提供的商品或服务数量与价格成正比,需求方愿意购买的商品或服务数量与价格成反比。
供求关系的平衡点即市场均衡,确定了商品或服务的最终价格和数量。
三、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1. 市场失灵的原因和种类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其原因包括外部性、公共物品、垄断和信息不对称等。
外部性指市场交易产生的影响未完全反映在价格中;公共物品指供给一人就能供给多人且无法排除他人使用的商品;垄断指市场中存在的稀缺资源的垄断权力;信息不对称指市场交易中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等。
2. 政府干预的类型和目的政府干预是指政府通过法律、政策和监管等手段对市场经济进行调控。
政府干预的类型包括价格控制、税收和补贴、垄断管制和市场准入等。
政府干预的目的是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
四、宏观经济学与国民经济运行1.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变量关系的分支学科。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国民收入、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经济周期等。
2. 国民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国民经济运行具有周期性、内外平衡和经济增长等基本特征。
周期性指经济运行呈现波动性,包括扩张期和收缩期;内外平衡指国内生产总值与总支出的平衡以及国内生产总值与总收入的平衡;经济增长指长期内国民经济的总量逐步增加。
经济学书籍读书笔记
经济学书籍读书笔记经济学书籍读书笔记(精选8篇)经济学书籍读书笔记篇1从中小学管理的现实问题出发,根据杨教授《学校常规管理学》提供的思想武器、理论指导和方法工具,整合一些中小学常规管理工作的经验和智慧,笔者认为,目前中小学管理中必须贯彻以下六大原则,紧紧地抓好常规管理学在实践创新主要方面的问题解决。
一、贯彻思想领先的原则,总览学校常规管理规划。
一是要坚持学校工作的社会主义方向。
学校管理工作应保证学校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育人场所,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服务,使培养的学生同社会的要求相适应,合乎党和国家规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合乎社会主义社会的需要。
二是要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是学校管理活动体现社会主义方向的根本保证。
党的领导主要是通过执行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来实现的。
三是要坚持思想领先。
学校管理要自始至终加强恩想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用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指导学校工作,解决各种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
二、贯彻内外协调的原则,开展学校公关常规管理。
要把学校视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学校必须通过内外协调,充分利用社会有利条件,尽力排除不利因素,使学校管理工作效率在校内外交互影响作用中不断提高。
注意处理好学校与社会的五种关系:一是学校管理工作与方针政策、法令法规的关系。
要正确贯彻有关政策法规。
二是学校管理工作和社会各条战线的发展水平、工作状况的关系。
要采取措施,使之相互协调。
三是学校管理工作和学生家庭以及校外教育机关的关系。
学校要主动利用校外的条件,统一校内外的教育要求和措施。
四是学校管理工作和学校所在地周围环境的关系。
要发挥各地区的优势,协助学校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
五是学校管理工作与科学理论及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
要从学校实际出发,运用科学理论和技术,不断改进和提高学校管理工作。
三、贯彻教学为主的原则,落实学校教学常规管理。
学校管理工作应以教学为主,因为教学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处于中心地位,教学在完成育人任务中是一条基本途径,它占用的时间也最多。
微观经济学笔记
微观经济学学习笔记一经济学十大原理人们如何制定决策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2.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其他东西3. 理性人在边际处思考4. 人们对激励作出反应人们如何相互作用5. 贸易能使每个人的状况变好6.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好方法7. 政府有时能改善市场结果经济整体如何运行8. 一个国家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商品和服务的能力9. 当政府发行过多货币时商品价格上升10. 社会面对通货膨胀和失业的短期权衡关于个人决策制定的基本原理是:人们在不同目标之间面临权衡;某行为的成本是用放弃的机会衡量的;理性人通过比较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进行决策;激励会使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
关于人们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是:交易和相互依赖是互利的;市场通常是协调人们行为的好方法;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措施是纠正市场失灵或促进更大的经济平等。
关于经济整体的基本原理是:生产力是生活水平的最终源泉;货币量增长是通货膨胀的罪魁祸首;社会面对通货膨胀和失业的短期权衡二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经济学家试图在解决问题时能保持科学家的客观性。
和所有其他科学家相同,他们作出适当假设、构建简化模型来理解他们周围的世界。
本章介绍了两个简单的经济模型:循环流向模型和生产可能性边界。
经济学领域分为两个亚领域: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的决策制定以及家庭和企业在市场中的相互作用;宏观经济学研究影响经济整体的那些力量和趋势。
实证性陈述是断言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规范性陈述是宣称世界应该如何。
当经济学家作出的是规范性陈述时,他们作为政策顾问的角色成分多于科学家的角色成分。
经济学家们向政策制定者提供的建议有时是不一致的,因为他们在科学判断上存在着差异,或者在价值观上存在着差异。
有时候,经济学家提出的建议彼此一致,但政策制定者可能选择不予理会。
三相互依赖性与贸易的好处每个人消费的商品和服务,都是由美国和全世界其他国家的很多人生产的。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学霸笔记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学霸笔记作为中级经济师考试的经济基础学习笔记,我将从多个角度来回答你的问题,以确保回答全面且详尽。
经济基础是中级经济师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涵盖了许多关键概念和理论。
下面是一份全面的经济基础学习笔记:1. 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运行的规律,包括国民经济总体规模、增长速度、通货膨胀、失业率等指标。
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包括总需求与总供给、经济增长理论、货币与金融政策等。
宏观经济学的政策工具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政策。
2. 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和决策,包括消费者、生产者和市场等。
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包括供需关系、边际效用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结构与竞争等。
微观经济学的政策工具包括价格管制、市场监管和反垄断政策等。
3. 国际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研究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和全球经济运行的规律。
国际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国际投资理论和国际金融理论等。
国际经济学的政策工具包括关税、汇率政策、贸易自由化和国际合作等。
4. 经济法规:经济法规是指经济活动中的法律规范和制度,包括宪法、民法、经济法等。
经济法规的核心内容包括市场秩序、竞争政策、合同法、公司法等。
经济法规的目的是保护市场公平竞争、维护经济秩序和保护消费者权益。
5. 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统计学是经济学中的重要工具,用于收集、整理和分析经济数据。
计量经济学是运用统计学方法来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的学科。
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的应用包括经济指标的计算、经济模型的估计和经济政策的评估等。
以上是关于中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的全面学习笔记。
希望这些信息能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如果你有任何进一步的问题,请随时提问。
经济学基础笔记
经济学基础笔记说起经济学,这可真是一门让人又爱又恨的学问。
在我刚开始接触它的时候,觉得这玩意儿高深莫测,满是复杂的图表和公式,仿佛是一座难以攀登的高峰。
但随着学习的深入,我却发现,其实经济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就拿我前段时间去菜市场买菜的经历来说吧。
那天我准备做一顿丰盛的晚餐,兴致勃勃地来到了菜市场。
一进菜市场,那热闹的场景就像一个小小的经济生态圈。
各个摊位的摊主们大声吆喝着,试图吸引顾客的注意。
我首先走到了蔬菜摊前,准备买些青菜。
摊主大姐热情地跟我打招呼:“妹子,来看看这青菜,新鲜得很呐!”我看了看那青菜,确实挺水灵的。
大姐接着说:“这青菜三块五一斤,今天刚摘的,可嫩啦!”我心里开始盘算,三块五好像有点贵,于是我试图砍价:“大姐,便宜点呗,三块一斤怎么样?”大姐脸上露出一丝为难的表情:“妹子啊,三块一斤我可就亏啦,你看这菜的品质,三块三怎么样?”这一来一往的讨价还价,不就是经济学中的价格博弈嘛。
最终,我们以三块二一斤的价格成交。
我心里暗自高兴,觉得自己占了点小便宜。
接着我来到了卖肉的摊位。
看着那一块块色泽鲜艳的猪肉,我问老板:“这五花肉怎么卖?”老板回答:“十八块一斤。
”我心想,这价格比我上次买的时候贵了一些。
老板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说道:“妹子,这猪肉最近进价都涨了,我也没办法啊。
”这让我想到了经济学中的供求关系,因为猪肉供应减少,导致价格上涨。
没办法,生活离不开猪肉,我还是买了一斤。
买完肉,我又去买水果。
看到那红彤彤的苹果,我忍不住问了价格。
摊主说:“五块钱一斤。
”我拿起来看了看,发现有几个苹果上面有一些小小的斑点。
我指着那些斑点说:“老板,你看这几个苹果不太好,能不能便宜点?”老板笑了笑:“行,那有斑点的四块五一斤给你。
”在这个过程中,我又不自觉地运用了经济学中的商品质量与价格的关系。
买完菜回家的路上,我不禁开始思考。
这看似平常的买菜过程,其实蕴含了这么多的经济学原理。
价格的波动、供求的影响、商品的质量差异等等,都在影响着我们的交易决策。
宏观经济学学习笔记(曼昆经济学原理)23章节
《经济学原理_宏观经济学》第23章 一国收入的衡量一、重要名词解释国内生产总值GDP :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
消费:家庭除购买新住房之外用于物品与服务的支出。
投资:用于资本设备、存货和建筑物的支出,包括家庭用于购买新住房的支出。
(投资可以分为:重置投资、自发投资、引致投资。
重置投资指用于补偿在生产过程中损耗掉的资本设备的投资,亦即折旧。
自发投资与“引致投资”相对而言,又称“自主投资”,指不受国民收入水平或消费水平等经济情况影响和限制的投资。
引致投资与“自发投资”相对而言,是由经济中的内生变量引起的投资,即为适应某些现有产品或整个经济的开支的实际增加或预期增加而发生的投资。
) 政府购买:地方、州和联邦政府用于物品与服务的支出。
净出口:外国人对国内生产的物品的支出(出口)减国内居民对外国物品的支出(进口)。
名义GDP :按现期价格评价的物品与服务的生产。
真实GDP :按不变价格评价的物品与服务的生产。
GDP 平减指数:用名义GDP 与真实GDP 的比率乘以100计算的物价水平衡量指标,即:100GDP GDP GDP=⨯名义平减指数真实二、重要摘抄1.GDP 同时衡量两件事:经济中所有人的总收入和用于经济中物品与服务产出的总支出。
由于这两件事实际上是相同的,所以CDP 既衡量总收入又衡量总支出。
对一个整体经济而言,收入必定等于支出。
因为交易对经济的收入和支岀做出了相同的贡献。
GDP 衡量货币的流量。
我们可以用两种方法中的一种来计算这个经济的GDP :加总家庭的总支出或加总企业支付的总收入(工资、租金和利润)。
2.关于GDP 计算的若干注意事项:(1).在GDP 的计算中,价值使用商品价格来量化;(2).政府通过估算租金价值而把自有房产的价值包括在GDP 中,相当于假设所有者将房屋租给自己;(3).GDP 不包括非法生产与销售的东西,如毒品;(4).GDP 不包括在家庭内生产和消费,没有进入市场的物品;(5).GDP 只包括最终物品的价值,这是因为中间物品的价值已经包括在最终物品的价格中了;如果中间物品没有被使用,而是被储存了,就将存货加到GDP 上,而当存货中的物品以后被使用或出售时,存货的减少再从GDP 中扣除;(6).GDP 包括有形的物品与无形的服务,比如演唱会票价,也是GDP 的一部分;(7).GDP 包括现期生产的物品与服务,它不包括涉及过去生产的东西的交易,因此二手车的交易不包括在GDP 内;(8).如果物品是在一国国内生产的,无论生产者的国籍如何,都包括在该国的GDP 之中。
大一微观经济学笔记知识点
大一微观经济学笔记知识点第一部分: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微观经济学中最基础的概念之一,它描述了市场上商品和服务的交换过程。
供给和需求是相互作用的双方,供给方决定了商品或服务的数量,需求方决定了对这些商品或服务的需求程度。
1.需求曲线需求曲线是描述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需求关系的图形化表示。
它的下降趋势表明了价格越高,需求越低,反之亦然。
需求曲线的变化取决于多种因素,如收入、价格预期、替代品的可用性等。
2.供给曲线供给曲线是描述生产者提供商品或服务数量关系的图形化表示。
它的上升趋势表明了价格越高,供给越多,反之亦然。
供给曲线的变化受到生产成本、技术进步、税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3.市场均衡市场均衡是指供给和需求达到一种平衡状态,市场价格和数量满足供给者和需求者的双方利益。
当供给和需求曲线相交时,就形成了市场均衡点。
第二部分:市场结构市场结构是指不同市场中企业数量、产品差异和市场进入与退出的程度。
不同的市场结构影响着企业的行为和市场效率。
1.完全竞争市场完全竞争市场是指有大量卖方和买方的市场,产品是同质化的,市场进入与退出自由。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无法通过价格调整来影响市场价格。
2.垄断市场垄断市场是指只有一个卖方的市场,该卖方完全控制着市场上的商品或服务。
垄断市场中,卖方能够通过调整价格来影响市场需求和利润。
3.寡头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是指市场上只有几个大型卖方的市场。
这些卖方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互相竞争,但依然有相当的市场力量来影响价格和市场需求。
4.不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是指有多个卖方和买方,产品差异化程度较高的市场。
在这种市场中,企业可以通过产品差异和广告等方式来影响市场需求和价格。
第三部分:成本与效益分析成本与效益分析是微观经济学中的一种重要工具,用于评估经济决策的成本与收益。
它通过比较不同方案的成本和效益,帮助决策者做出合理的选择。
1.固定成本固定成本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无论产量多少都必须支付的成本。
经济金融基础知识:经济学讲义笔记1(银保监会高频考点财会类专业知识)
理论攻坚-经济学1(讲义)第一章供求理论第一节需求一、需求的含义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二、影响需求数量的因素(一)价格因素一般来说,商品的需求量与商品自身价格的变化成反向变动关系。
价格高则需求量小,价格低则需求量大。
(需求定理)价格是决定需求量的最基本的因素。
二、影响需求数量的因素(二)非价格因素1.收入水平正常品:需求数量和收入正相关。
低档品(劣质品):需求数量和收入负相关。
2.相关商品的价格替代品: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与它的替代品的价格呈同向变化。
互补品: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与它的互补品的价格呈反向变化。
3.消费者偏好某种商品的需求数量与消费者对该商品的偏好程度正相关。
4.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预期某种商品当前的需求数量与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预期价格正相关。
总结:影响需求数量的因素三、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一)需求函数需求函数是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假定其他因素保持不变,仅研究某种商品的价格与需求数量的关系,需求函数就可以表示为:Q d=f(p)(二)需求曲线需求曲线是表示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关系的曲线。
需求曲线的特征: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值。
表示商品的需求量和价格之间成反向变动关系四、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一)需求量的变动: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
(二)需求的变动:需求曲线的移动在某商品自身价格不变时,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
【习题演练】1.(单选)一个商品价格下降对其互补品最直接的影响是()。
A.互补品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B.互补品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C.互补品的供给曲线向右移动D.互补品的价格上升【习题演练】2.(多选)当出租车租金下调后,公共汽车服务的()。
A.需求减少B.需求增加C.需求曲线左移D.需求无法确定第二节供给一、供给的含义一种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商品的数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经济学基础知识笔记第一章第一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经济资源的稀缺性和经济学的产生1.稀缺性:是相对人的欲望而言的,是指人们的欲望总是超过了能用于满足欲望的资源时状态。
一方面,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另一方面,这种资源的有用性,即可以满足人类的欲望。
2.选择:研究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去生产经济物品来更有效的满足人类欲望。
具体内容包括:(1)如何利用有限的经济资源;(2)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3)如何选择满足欲望的方式;(4)在必要时如何牺牲某些欲望来满足另一些欲望。
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的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人们才需要研究如何把有限的资源有效的在社会中配置。
二、机会成本与生产可能性边界只要资源是稀缺的,并且只要人们对于稀缺资源的使用进行选择时,就必然会产生机会成本:使用一种资源的机会成本是把该资源投入某一用途以后所放弃的任何其他用途所可能获得的最大利益。
认识机会成本的意义:三、经济学的分类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1.研究对象:家庭、厂商等经济个体单位——全国经济活动+国与国之间2.基本假设:充分就业(稀缺性)——不具有稀缺性,短期有失业现象3.研究方法:个量分析方法——总量分析方法4.主要目标:效用最大,利润最大——全国福利最大5.重点理论: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和成本理论、市场理论、生产要素报酬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货币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理论联系:一方面,微观是宏观的基础;另一方面,微观与宏观实际上是整体和构成整体的个体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第一节需求一、需求的概念(一)需求的定义:在某一特定的时期(或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在各种价格下其所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二)需求的表达方式:1.表列法:指一个消费者在特定的时间内,对某商品在不同价格下所形成的需求量的表列。
2.需求曲线:根据需求表中商品的不同价格-需求量的组合,在平面坐标上所绘制的一条曲线。
3.需求函数:(三)需求规律二、需求的影响因素(一)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二)商品本身的价格(三)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四)预期三、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需求量的变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商品本身的价格发生变动时,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
即指在同一条需求曲线上各点的变动。
需求的变动:在商品本身的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其他条件发生改变而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化,表现为整条需求曲线的移动。
第二节供给一、供给的概念(一)供给的定义:在某一特定的时期(或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生产者在各种价格下其所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数量。
(二)供给的表达方式:1.表列法:指一个消费者在特定的时间内,对某商品在不同价格下所形成的供给量的表列。
2.供给曲线:根据供给表中商品的不同价格-供给量的组合,在平面坐标上所绘制的一条曲线。
3.供给函数:(三)供给规律二、供给的影响因素(一)商品本身的价格(二)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三)生产要素的价格(四)其他商品的价格(五)预期三、供给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供给量的变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商品本身的价格发生变动时,所引起的供给量的变动。
即指在同一条供给曲线上各点的变动。
供给的变动:在商品本身的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其他条件发生改变而引起的供给量的变化,表现为整条供给曲线的移动。
第三节均衡价格一、均衡价格的决定均衡:指一经达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之下,将会继续维持的一种状态。
市场均衡:指供求相等时的状态——市场出清。
第四节弹性一、弹性的概念:弹性:作为因变量的经济变量的相对变化对于作为自变量的经济变量的相对变化的反应程度。
弹性系数:因变量的相对变化/自变量的相对变化点弹性:弧弹性:二、影响因素(一)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1.商品价格水平的高低;2.商品对消费者生活的重要程度;3.商品的消费支出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4.商品用途的广泛性;5.商品的可替代性;6.时间的长短。
(二)影响供给弹性的因素1.产品的成本状况;2.考察时间的长短;3.调整产量的难易程度;4.厂商进入和退出一个行业的难易程度;5.产品的生产周期。
第三章消费者行为理论第一节基数效用轮——边际效用分析一、基本概念效用:在特定的时间内,消费者消费某种商品与劳务所获得满足的程度。
基数效用论:认为能够以基础数字为计算单位来衡量消费者满足的程度,且可以对这种满足程度来加和求总。
序数效用论:商品的效用无法具体衡量,而只能用序数或等级来表示。
二、预算约束下的消费者均衡在一定收入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把自己的收入用于各种物品与劳务的消费,使总效用达到最大值的状态。
条件: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消费者在各种商品的消费中,其所支出的最后一元钱所获得的边际效用皆相等。
第二节序数效用论——无差异曲线分析一、无差异曲线(一)含义:在特定的时间内,某消费者为维持一个相同的效用水平,对两种物品各种不同组合所形成的轨迹。
(二)性质:1.斜率为负;2.任两条曲线互不相交;3.任何一点必有一条无差异曲线通过;4.无差异曲线的形状凸向原点;5.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其满足程度越大。
(三)边际替代率及其递减法则边际替代率:消费者在维持自己的效用水平不点的前提下,为多得到一单位的某种物品愿意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
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在维持消费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数量的持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是递减的。
(四)违反偏好假设的几种无差异曲线完全互不,完全替代,其中一种商品为中性品二、预算线预算线:消费者的货币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所能够买到的两种商品的不同组合点的轨迹。
三、消费者均衡Px/Py = MRSxy = MUx/MUy四、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指消费者为消费某种商品而愿意付出的代价与他购买该商品实际付出的代价的差额。
边际效用递减是产生消费者剩余的主要原因。
第四章生产和成本理论第一节生产理论一、企业的组织形式及经营目标组织形式:个人企业、合伙制企业、公司制企业经营目标:利润最大化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动态表示)二、生产函数生产:一切能够创造或增加效用的人类活动都是生产。
(活动是否参与了交换,是否赚取了收入)生产要素:劳动、土地、资本、企业家才能。
生产函数:指在一定的时期内,在技术水平逆光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短期:指在生产函数中至少有一个生产要素无法调整的期间。
长期:指所有生产要素皆可以变动的期间。
变动要素:短期内可以调整或变动的要素。
固定要素:短期内不可以调整或变动的要素。
三、短期生产函数生产函数形式:(,)()==Q f L K f L总产量:TP 平均产量:AP=TP/L生产要素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连续将某一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增加到一定的数量后,总产量的增量,即边际产量将会出现递减的现象。
生产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MP L > AP L,即AL递增的阶段;第二阶段:MP L < AP L, 即AL递减的阶段;第三阶段:MP L < 0, TP L呈递减的阶段。
四、长期生产函数长期生产函数形式:(,)Q f L K等产量曲线: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所必须使用的两种投入要素的各种不同组合的轨迹。
性质:(1)在生产的有效率阶段,等产量曲线的斜率为负;(2)等产量曲线凸向原点;(3)任两条等产量曲线不相交;(4)任一点必有一条等产量曲线通过;(5)愈往右方的等产量曲线代表的产量越大。
边际技术替代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为维持相同的产量,在放弃同一单位的劳动后,所必需弥补的资本的数量。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这种要素所能够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呈递减的现象。
等成本曲线: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在既定的要素价格条件下,厂商花费同样的总成本能够购买的两种要素的使用量的所有可能的组合的点的轨迹。
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1)既定成本条件下的产量最大;(2)既定产量条件下的成本最小。
生产扩张曲线:在(1)要素价格不变;(2)技术水平不变之下,厂商在长期内,为扩大规模,所可能使用的最佳要素组合所形成的轨迹。
等斜线:一组等产量曲线中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的轨迹。
五、规模报酬规模报酬:在技术水平和要素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当所有的投入要素都按照一定的比例变动时,产量的变动情况。
第二节 成本理论一、成本函数(一)成本的基本概念会计成本:厂商在生产过程中购买和使用的且按市场价格直接支付的生产要素的货币指出,其在企业的跨及帐簿会直接反映出来。
机会成本:是指人们在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在其他可能的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大收入。
显成本:指厂商在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的时间货币支出。
隐成本:指厂商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的生产过程中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
(二)成本函数C RK WL =+**1211122212(,,)(,,)(,,)C r r Q r x r r Q r x r r Q =⋅+⋅()(,,)(,,)C Q w L w r Q r K w r Q =⋅+⋅二、短期成本 短期总成本:(,,)TC wL w r Q K =+ 固定成本:TFC rK b ==变动成本:(,,)()TVC wL w r Q c Q ==边际成本:dTVCMC=dQ短期平均成本:/=AC TC Q平均固定成本:/=AFC TFC Q平均变动成本:/=AVC TVC Q三、长期成本长期总成本:指厂商在长期中在各种产量水平上通过改变生产规模所能够达到的最低总成本的轨迹。
长期总成本曲线是无数条短期总成本曲线的包络线。
规模经济:是指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导致的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情况。
(劳动分工、专业化、技术因素)范围经济:指在相同的投入下,有一个单一的企业生产联合品比多个不同企业分别生产这些联合品中美各个单一产品的产出水平要高。
第五章完全竞争市场第一节市场结构、行业与厂商利润最大化一、市场与市场结构市场:商品的交换场所。
(1)市场参与者;(2)市场介质(客体);(3)市场关系:商品的交换活动。
划分市场结构类型的依据:四种类型的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寡头市场、垄断竞争市场行业:为同一个商品市场生产和提供商品的所有的厂商总称。
二、厂商的收益与利润总收益:TR = P * Q平均收益:AR = TR/Q边际收益:MR = dTR/ dQ会计利润 = 收益 — 会计成本经济利润 = 收益 — 经济成本正常利润 = 经济成本 — 会计成本利润最大化:()()()Q TR Q TC Q π=-第二节 完全竞争市场一、 完全竞争市场的结构特征1. 买者和卖者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