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武兰亭序吴炳旧藏本
《定武兰亭序》宋拓两个版本(柯九思旧藏本)(吴炳旧藏本)
《定武兰亭序》宋拓两个版本(柯九思旧藏本)(吴炳旧藏
本)
1(宋拓定武祖本柯九思旧藏本)
柯九思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湍’、‘带’、‘右’、‘流’、‘天’五字已损,纸多磨伤,字口较模糊。
第十五行末‘不’字右侧有一小‘僧’字,是梁朝鉴赏家徐僧权的押署。
隔水有康里夒夒、虞集题记,
后有王黼、忠侯之系、公达、鲜于枢、赵孟頫、黄石翁、袁桷、邓文远、王文治等题跋。
附明拓本
2?(宋拓定武吴炳旧藏本)
《定武兰亭》有3个著名的原石拓本。
一是元吴炳藏本,册首有清代王文治署《宋拓定武禊帖》,是“湍、流、带、左、右”5 字未
损本。
二是元朝柯九思旧藏本。
清王文治题《定武兰亭真本》,为5字已损本,现藏台北故宫。
三是元代独孤长老藏本,也是5字已损本,有元代赵孟頫题跋为,“古今言书者以右军为最善,评右军之书者以禊帖为最善,真迹既亡,其刻石者以定武为最善”,后遭火灾,唯存三小片,传已流落日本。
[精品]《兰亭序》五个摹本
原文地址:作者:《兰亭序》五个摹本《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
行书法帖。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蓝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并由羲之作序。
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
唐时为太宗所得,推为王书代表,曾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
太宗死,以真迹殉葬。
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石刻首推“定武本”。
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
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
《兰亭序》全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最能体现兰亭意韵的摹本——碑拓“神龙本”最能体现兰亭魂魄的摹本——”虞本“”虞本“为唐代大书法家虞世南所临,因卷中有元天历内府藏印,亦称“天历本”。
虞世南得智永真传,直接魏晋风韵,与王羲之书法意韵极为接近,用笔浑厚,点画沉遂。
过云楼秘藏宋拓《定武兰亭序》帖考
过云楼秘藏宋拓《定武兰亭序》帖考图6 宋拓定武兰亭沈揆跋图7 宋拓定武兰亭董其昌跋图8 宋拓定武兰亭曹溶跋、汪道贯跋张之望张嵋珥摘要:永和九年,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留下了著名的《兰亭序》。
一千多年来,我国学者对其关注从未间断过。
兰亭真迹已不存,仅留下摹本和刻本,摹本少,刻本杂,最有名者数定武。
唐兰先生认为现存最好摹本“神龙兰亭”为伪本,其作假的底本是“笪氏宋拓神龙本” 此说影响大,但由于唐未找到“笪氏宋拓神龙本”这实物证据,故其观点未被当今权威接受。
作者在唐基础上不断研究、探索,竟意外发现了苏州过云楼秘藏的“笪氏宋拓定武本” 其质量之高,令人叹为观止,在对其考证、分析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其至高无上的价值,与海内外著名兰亭版本比较后,作者更感叹:“天下定武兰亭,谁敢与之争锋?”四、关于此拓本的递藏、鉴赏、著录及题跋(一)递藏与鉴赏1. 此拓本先后经过沈揆、项元汴、吴用卿、笪重光、高士奇、顾文彬递藏,流传有序。
2. 从拓本上留下的钤印来看,拓本得到过沈揆、赵子琥、王孝迪、米芾、龚子敬、项子京、董其昌、张则之、曹溶、汪道贯、吴希元、笪重光、查士标、庄冋生、沈荃、高士奇、罗天池、吴云、钱楳溪、费念慈等诸公睿赏。
(二)著录先后被下列著作著录收入:1.《兰亭续考》宋俞松撰2.《星凤楼帖》宋曹士冕集刻3.《四库全书》纪昀等原著4.《江村书画目》高士奇撰5.《过云楼书画记》顾文彬著6.《中国书画全书》卢辅圣主编(三)题跋1.笪重光引首题签,并考跋近800 字(见图5)。
2.宋赵子琥、王孝迪观跋。
3. 宋沈揆叙述兰亭传奇故事,长跋近500 字(见图6)。
4. 元龚子敬跋。
5. 明董其昌跋,盛赞此拓本“右定武兰亭肥本,所谓五字未损者,宋时已如星凤,定为法书第一”(见图7)。
6. 明曹溶跋,赞叹此拓本“兰亭至宋末,人间已超过百余种,好事者襄而集之,真龙一出残麟剩爪自废,宝此足矣,奚以多为” (见图8)。
《兰亭序》真伪之谜——透过北宋汝窑瓷板看兰亭
《兰亭序》真伪之谜——透过北宋汝窑瓷板看兰亭唐晓军/文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
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成就了书法史上的千古名篇《兰亭集序》,又称《兰亭序》。
一千多年来,《兰亭序》作为“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倾倒了无数习书者,成为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座丰碑。
可以说在中国地无分南北东西,人不论男女长幼,几乎没有不知道书圣王羲之之名和《兰亭序》其贴的。
千百年来,书学《兰亭》,几乎是很多书法家成名的必经之路。
图1 明文征明《兰亭雅集图》然而,就是这一篇书法神品,却成了一个历史悬案、一个千古之谜。
由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兰亭序》版本均为摹本,真迹从唐代就已失传,因而引发有关《兰亭序》真迹的种种猜测,至今争论不休。
一、真本去向之谜唐人记载兰亭故事有两种版本:一是刘悚的《隋唐嘉话》,记王羲之将《兰亭序》视为传家宝,并代代相传,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孙智永手中。
可是,智永不知何故出家为僧,身后自然没有子嗣,就将祖传真本传给了弟子——辨才和尚。
唐朝初年,李世民大量搜集王羲之书法珍宝,经常临习,对《兰亭序》这一真迹更是仰慕,多次重金悬赏索求,但一直没有结果,后察出《兰亭序》真迹在会稽一个名叫辨才的和尚手中,从此引出一段唐太宗骗取《兰亭序》,原迹随唐太宗陪葬昭陵的故事;另一是何延之的《太平广记》,何文称,至贞观中,太宗锐意学二王书,仿摹真迹备尽,唯《兰亭》未获。
后访知在辩才处,三次召见,辩才诡称经乱散失不知所在。
房玄龄荐监察御史萧翼以智取之。
萧翼隐匿身份,乔装潦倒书生,投其所好,弈棋吟咏,论书作画成忘年交,后辨才夸耀所藏,出示其悬于屋梁之《兰亭》真迹,《兰亭》,遂为萧翼乘隙私取此帖长安复命。
太宗命拓数本赐太子诸王近臣,临终,语李治:“吾欲从汝求一物,汝诚孝也,岂能违吾心也?汝意如何?”于是,《兰亭》真迹葬入昭陵。
【嘉德春拍】宋拓本《定武兰亭序》珍赏
【嘉德春拍】宋拓本《定武兰亭序》珍赏2017嘉德古籍春拍征得宋拓本《定武兰亭序》⼀卷,系折经式改装成卷,展卷铺呈,墨⾊沉凝,字⼝犀利,点剖尤得右军遗意。
卷前后隔⽔附蓝⾊笺纸,⾃宋⾄清,藏家钤印累累,曾经游似、朱棡、安岐、张若蔼、孙恒荣、钱泳等⼈鉴藏,可见此拓确是流传有序之本。
《定武兰亭序》由《兰亭序》帖⽯得名。
唐太宗喜晋王羲之⽗⼦书法,得《兰亭序》真迹,命⼈临拓,刻于学⼠院。
五代梁时移置汴都,后经战乱⽽遗失,北宋庆历间被发现,置于定州州治。
⼤观中,徽宗命取其⽯,置于宣和殿。
北宋亡,⽯亦散失不传。
定州在宋时属定武军,故称此⽯刻及其拓本为“定武兰亭”或“定武⽯刻”。
其拓本简称“定本”。
Lot 2196定武本晋王羲之兰亭序帖宋拓本1轴附盒纸本24.8×64.5 cm嘉德古籍春拍此卷宋拓定武本《兰亭序》,系折经式改装成卷,展卷铺呈,墨⾊沉凝,字⼝犀利,点剖尤得右军遗意。
卷前后隔⽔附蓝⾊笺纸,⾃宋⾄清,藏家钤印累累。
定武本晋王羲之兰亭序帖全图←按住图⽚向左右滑动可浏览全图→此本先归南宋丞相游似,后蓝笺隔⽔钤“游⽒图书”朱⽂印⼀⽅,继为明初朱棡所得,前蓝纸隔⽔与拓⽚齐缝钤“晋府书画之印”朱⽂印⼀⽅。
清初经安岐、张若蔼两家递藏,安岐⽤印四⽅,分别为“安仪周珍藏”,“翰墨林书画章”,“朝鲜⼈”,“安岐之印”;张若蔼⽤印凡五⽅,为“张晴岚考藏印”,“炼雪”,“情岚居⼠”,“缊真阁图书记”,“清河张若霭晴岚⽒珍玩之章”。
此四家俱以富收藏,精鉴别⽽著称。
卷内钤印清嘉道间孙筠葊收藏传⾄其后孙恒荣,⼜有“古润⽀⽒珍藏”印⼀⽅,古润当为镇江。
孙⽒⼊藏此本,曾经钱泳鉴赏,钤“钱泳曾观”⼀印。
钱泳、孙恒荣跋语李世倬题诗辗转递藏⾄今。
卷后拖尾尚存⼆跋,⼀为清初李世倬评赞,⼀为孙恒荣录钱泳跋语。
据钱泳跋⽂可知,筠葊家藏《兰亭》拓本有两卷,⼀有⾼江村⼠奇题诗,为《神龙兰亭》;⼀有李世倬题诗,即此卷。
钱泳当时曾并观⼆卷,并将观感考识书于孙⽒所藏《神龙兰亭》卷后。
乾隆帝为存《兰亭序》摹本定制藏帖匣
乾隆帝为存《兰亭序》摹本定制藏帖匣在故宫珍藏的家具中,有一件“紫檀兰亭八柱”的插屏,制作于清代乾隆时期,插屏高83厘米,宽62.5厘米,厚40.5厘米,通体以紫檀木雕成,屏心正面采用浮雕手法,以山水楼阁图为背景,雕刻东晋书法家和诗人王羲之、王献之、谢安等人在浙江会稽兰亭举行聚会的场面,画面上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溪水湍流,一些文人雅士齐聚其中,他们或坐于水畔,曲水流觞,或展卷围读,或赋诗题词,插屏的屏心下的绦环板浮雕如意云纹,披水牙子和底墩雕饰回纹拐子及卷珠纹,屏心前后以四站牙抵夹,站牙雕出祥龙纹,整个插屏造型典雅,刻工细腻,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画面中的人物形象共四十余人,每个人物旁边均填银隶书其姓名,极为详尽。
此屏为乾隆时期所制精品,其本身不仅做工精细,而且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更给这件精雕细刻的插屏增添了浓墨重彩。
关于此件插屏的来源,得从举世闻名的书法名帖《兰亭序》说起。
文/图:郭威(北京故宫博物院)清紫檀兰亭八柱插屏 故宫博物院藏《乾隆皇帝是一是二图》中乾隆皇帝身边陈列着各类古物珍玩王羲之所作的《兰亭序》,书法隽秀,铁画银钩,称得上是法帖极品。
而王羲之哪里知道,他的即兴之作《兰亭序》横空出世后,有过一段扑朔迷离的不平凡的经历。
据唐·刘餗《隋唐嘉话》记载:“王右军《兰亭序》,梁乱出在外,陈天嘉中,为僧永所得。
至太和中,献之宣帝。
隋平陈日,或以献晋王,王不之宝。
后僧是从帝借搨。
及登极,竟未从索。
果师死后,弟子僧辩得之。
太宗为秦王日,见搨本惊喜,乃贵价市大王书《兰亭》,终不得焉。
及知在辩师处,使萧翊就越州求得之,以武德四年入秦府。
贞观十年乃搨十本以赐近臣。
帝崩,中书令褚遂良奏:‘《兰亭》先帝所重,不可留。
’遂秘于昭陵。
”又,唐李绰《尚书故实》记太宗曾对高宗耳语,说:“吾千秋万岁后,与吾兰亭将去也。
”所以太宗上仙后,“用玉匣贮之,藏于昭陵。
”可知兰亭序文原件传至隋僧智永,后为僧辨才得之,又为当时的秦王李世民看中,世民登极后,最后令萧翊从僧辨处索到,庋入唐内府,唐太宗对兰亭序书法喜爱到了痴迷的地步,曾命弘文馆拓书人摹拓。
定武兰亭赵孟坚落水本溯源
中国书圣东晋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王羲之,於永和九年(西元三五三年)修禊日,携三子邀会当时名流雅士共四十一人,於会稽山阴之兰亭,作流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之佳叙。
主人内史大人,在酒兴之餘,情志大发,用蠶繭(蚕茧)纸,鼠鬚笔,写下了中华民族万世流传天下第一行书墨宝兰亭序文,凡廿八行三百二十四字。
及醒后,他日更書数十百本,终不及之,右军亦自爱,留存子孙传掌,至七代孙僧智永(即右军第五子徽之后代),僧死留於弟子辩才,宝重过於师在日。
自唐太宗将此一宝物兰亭序真迹随伴於昭陵之后,此一中华伟大的墨宝真迹,早已消失於人间矣!所幸当时之书法大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及供职皇家弘文馆之搨书人冯承素,韩道政,诸葛桢,赵模,汤普徹等人,奉欶临摹及響搨禊帖墨迹,先后分赐皇太子诸王近臣。
其中欧阳询所临摹之墨本最为真似,文皇遂命上石留存於殿阁之中,外人不得见。
唐朝后代又将此石背面刻上舒元舆之牡丹赋,相互媲美。
然而在残唐五代时,朱梁纂竊辇置汴都(今河南开封市),后为北辽耶律德光破石晉时,掳至北方,途中将此石丢弃于河北殺虎林(今河北定县境),尚有其他各种不同传说之记载,请详阅宋桑世昌及俞松二贤之兰亭考,此处仅述其中之一种较为通常之传说而已。
按兰亭序,唐人所摹最具典型者,所谓之下真迹一等之鑴字,有多种不同源流之记载,兹取其常见者可两种简述如下:此石於北宋仁宗慶歷(庆历)中,宋景公帅定武,有人见而识之,献於景文,景文喜甚,不敢私有,留於公库,拓出之禊帖,世谓之定武本,后熙寧(或谓元豐中)薛帅正帅定武,其子紹彭别刻石,鑱损[湍][流][带][右][天]五字膺石,留郡以惑人,易之以行,攜原石归长安其弟嗣昌手。
宣和中,内侍梁师成为长安承受官批旨取原石,嗣昌仓卒间,连夜墨搨,冀得多蓄,流传人间,每叠三纸,加氈(毡)墨重撫之,因此最外一纸墨深字瘦,中间一纸墨浅字较细,最贴石面上之一纸,则墨又浅其字则肥,即世谓之蝉翼本是也。
遂将原石奉旨送至宫中,置睿思殿(或谓宣和殿),后移置於玛瑙亭,尝以拓本分赐臣,故此定武本禊帖,计有[瘦][肥]本之分,与五字未损本及损本之别,然皆为定武帖。
王羲之《兰亭序》各种版本欣赏
王羲之《兰亭序》各种版本欣赏王羲之《兰亭序》各种版本欣赏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东),后迁居⼭阴(今浙江绍兴),官⾄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的书法家,被后⼈尊为书圣。
王羲之早年从卫夫⼈学书。
卫铄,师承钟繇,妙传其法。
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卫⽒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酿育的书风与法门。
王羲之出⾝于⼀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
王羲之是东晋伟⼤书法家,他⼀变汉魏朴质书风,开晋后妍美劲健之体,创楷、⾏、草之典范,后世莫不宗法。
他⾏书字帖《兰亭序》是他的的代表作,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书”,千百年来倾倒了⽆数习书者。
王羲之亦因此被后⼈尊称为“书圣”。
唐太宗李世民倡导王羲之的书风。
他亲⾃为《晋书》撰《王羲之传》,搜集、临摹、欣赏王羲之的真迹。
被世⼈称之为天下第⼀⾏书的《兰亭序》,⼜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三⽇,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在⼭阴(今浙江绍兴)之兰亭修“拔禊”之礼,举⾏盛⼤的风雅。
当⽇,天朗⽓清,惠风和畅,名⼠们饮酒赋诗,五⼗⼀岁的王羲之⽤蚕茧纸,⿏须笔,兴乐⽽书,完成⼀篇《兰亭诗序》。
《兰亭序》⼿稿共⼆⼗⼋⾏,三百⼆⼗四字,遒媚飘逸,纵横变化,⽓韵完美,雄秀之⽓,出于天然。
当时王羲之已醉,下笔如有神助,醒后⾃⼰也感惊异,他⽇更书数⼗本,⽐原稿终莫能及。
唐初为太宗所得,尊为“天下第⼀⾏书”,命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钩摹数本,以冯承素为⾸的弘⽂馆拓书⼈也奉命将原迹摹成了副本。
唐太宗把摹本分赐亲贵近⾂,真迹则被他作为殉葬品,埋⼊昭陵。
现在流传的冯承素摹本,存故宫博物院,上⾯钤有“神龙”(唐中宗年号)⼩印,是断为唐摹的⼀个铁证。
⼀、兰亭序神龙本[冯承素摹本]⼆、兰亭序褚遂良临本三、兰亭序虞世南临本四、定武兰亭序宋拓故宫藏本五、定武兰亭序吴炳旧藏本。
[极品典藏]王羲之兰亭序神龙本高清单字版!
[极品典藏]王羲之兰亭序神龙本高清单字版!中国书法圈每天分享最精彩的文化史料,书法鉴赏、名家名作和中国书法艺术前沿资讯。
公元353年,时任会稽内史和右将军的王羲之召集了一批文人名士。
来到了绍兴城外的会稽山游山玩水,并且在兰亭这个地点举行了一个诗会,当有三十几篇诗作出现的时候,就有人提议要把这些诗作汇集起来,准备出一篇诗集,众人听了都很赞成。
出诗集当然就要写一篇序文,谁来写?大家想来想去就说王内史还是您老来吧,您是书法大家,非您莫属了。
王羲之见推辞不掉,就借着酒兴,带着几分醉意一挥而就,草拟了一篇序文,就是《兰亭序》,王羲之当时一气呵成草拟的一份草稿,不是正式的序文稿,所以上面有删减和插入字。
据说,到了第二天,王羲之拿出那份草稿,准备来认认真真抄写一份正稿时,惊呆了,发现自己昨天书写的草稿实在太好了,于是反复抄写了好几遍,发现气韵布局和笔画结构都不如那份草稿好,但王羲之最后还是从中挑选一份正式抄写的序文拿去为诗集作序了,而把当时书写那份草稿保留了下来,作为书法用笔布局的示范佳作象传家宝一样留给了自己的儿子。
最能体现兰亭意韵的摹本碑拓“神龙本”《兰亭序》千百年来,《兰亭序》被书法界奉为“中华第一书”,有多个版本在世间流传,最受推崇的是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冯承素摹本《兰亭序》。
《冯摹兰亭序》卷,唐,冯承素摹,纸本,行书,纵24.5cm,横69.9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然而,经权威专家王开儒先生考证,现存于天一阁博物馆内的《兰亭序》碑刻,是唐代冯承素在贞观年间奉旨摹自王羲之真迹的刻本,确认是真正的“神龙本”,展现了一代书圣的书法神韵,堪称书法界的国宝。
《兰亭序》由唐宫入宋宫,宋理宗传驸马杨镇,元朝时杨家又卖给郭天锡,明朝入丰坊万卷楼,丰坊于晚年刻于石碑之上。
1562年万卷楼大火致原帖绝于人间,唯此石刻天一阁收藏至今。
馆内的镇阁之宝,唯有此碑拓可以近距离地观看欣赏,到了天一阁,不能不拜访一下“神龙本”《兰亭序》。
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东晋永和九年( 公元353年 )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居住在山阴的一些文人来到兰亭举行“修禊”之典,大家即兴写下了许多诗篇。《兰亭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写的序文手稿。序文受当时南方士族阶层信奉的老庄思想影响颇深,在文学
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王羲之的行书在当时独树一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释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真迹到底藏在哪里
《兰亭集序》真迹到底藏在哪里元和十年(815年)六月初三,长安街头,天光未亮,大唐宰相武元衡正走在上朝路上,随身卫队的灯笼突然被箭射灭,数十名杀手从黑暗中涌出,带头者手起刀落,砍断武元衡脖子,拎走头颅。
次日,女神探裴玄静收到了武元衡死前一晚临摹的半部《兰亭序》,和一首神秘的五言诗。
原来,武元衡对自己的死早有预感,留下一道连环谜题,解谜者必须步步踏对,倘若棋错一着,真相就将永远湮灭。
此后,名动天下的女刺客聂隐娘、被后世尊为“八仙”之一的韩愈之侄韩湘子、“鬼才诗人”李贺等纷纷牵扯入局;藩镇势力奇计连连;朝廷权臣各怀心机;甚至皇室深宫中也是人影闪动,鬼胎暗结,试*遥控局势……文化悬疑小说,破解《兰亭序》真迹的千古谎言与生死谜局。
公元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邀请魏晋显赫家族名士共42人,聚会于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曲水流觞,饮酒赋诗。
名士们共成诗37首,想要编成一部集子以流传后世,提议集会发起人王羲之写一篇序。
王羲之拿起鼠须笔,乘着酒兴,现场挥就了一篇《兰亭序》(又称《兰亭集序》)。
这篇书法共324字,凡字有复重者,皆变化不一,精美绝伦,堪称神品,其文辞也隽永非凡,被后世作为古文典范来吟咏背诵。
但就是这一篇书法神品,却成了一个历史悬案、一个千古之谜。
我们目前所看到的《兰亭序》版本均为摹本,真迹从唐代就已失传。
而有关《兰亭序》真迹的故事绵延千年,至今争论不休。
其一:李世民与《兰亭序》的千古奇缘故事得从唐太宗李世民说起。
虽然《兰亭序》自诞生后就备受书家们的推崇,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书法艺术的第一座高峰。
但真正给王羲之安上“书圣”头衔,将《兰亭序》捧为“千古一帖”的却是唐太宗李世民。
唐代名相房玄龄等人撰写了《晋书》,写了《王羲之传》。
李世民读后觉得意犹未尽,竟亲自操刀作《王羲之传论》。
李世民几乎否定一切书家,独尊王羲之。
三国时期的书法名家钟繇,李世民评价他“体则古而不今”;“二王”之一的王献之,也就是王羲之的儿子,李世民评价他“疏瘦如枯树”;南朝书坛巨擘萧子云,李世民评价他“无筋无骨无丈夫之气”。
定武本兰亭
龙源期刊网
定武本兰亭
作者:刘涛
来源:《读书》2017年第09期
北宋时河北真定县发现《兰亭》刻石,有界欄,宋人谓唐人摹勒上石。
因出土地属定武军,故名“定武本兰亭”。
定武本出土之初,原石为李氏所得,后入定州官库。
神宗熙宁年间薛向守定州,其子薛绍彭别刻一石调换原石,并于原石凿损“湍、带、右、流、天”五字为记号。
拓自原石的定武本遂有“未损本”与“损本”之别。
徽宗大观年间,薛家交还原石,置于汴京宣和殿。
靖康之乱,金兵陷汴京,原石亡失。
明朝王世贞归纳,定武本有三类:“未损本,初拓也;损本,绍彭所留也;不损本,定武再刻也。
缘不损本有真赝,而损本的然,故以为贵。
”
书家所贵的定武损本,特征有三:一是“湍、带、右、流、天”五字损,二是第十五行末右侧有小字“僧”(梁朝宫廷鉴书艺人徐僧权押署),三是有界栏。
今存定武名本有三:台北“故宫”藏柯九思本,属五字损本,字口较模糊;第十五行末“不”字右侧有小字“僧”。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有两本:一是吴炳旧藏不损本,有“僧”字押署。
一是独孤僧本,赵孟頫至大三年(1310)九月自湖州乘舟入都,携此本自随,先后题写跋语十三则。
清朝嘉庆年间独孤僧本遭火烧,存三小片,所见“右”字有残痕,当属五字损本。
定武兰亭序吴炳本
定武兰亭序吴炳本
宋拓定武兰亭序吴炳旧藏本纵26.0厘米横66.0 厘米。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高岛菊次郎氏寄赠)
传说唐太宗命擅书之臣临写《兰亭序》,而欧阳询所临写的最为逼真,故刻之于石。
宋庆历年间(1041-1048)李学究发现于定武(今河北正定),故称欧阳询临写的《兰亭序》为定武本。
李学究模勒于石上交御府,后不明所在。
原石后归薛向、薛绍彭父子所有,薛绍彭又模刻勒石时,缺损“湍、带、右、流、天“五字。
大观年间(1107-1110),原石置于长安宣和殿,因靖康之乱而下落不明。
此《兰亭序》原由郝天挺收藏,郝氏所藏三本《定武兰亭》中,记有宋代诸公题跋之最善一本,后来,转让给吴炳,拓片上有吴炳题记,也有白文“吴炳之印”一枚(右下角),故称“吴炳本”,也就是薛绍彭缺损五字以前的所谓“五字未损本”。
据启功先生的《〈兰亭帖〉考》述,此为仁和许乃普氏旧藏,后流入日本。
五字未损,拓墨稍重,时侵字口,还有后人涂墨的地方,如“悲也”改“悲夫”字,“也”字的钩;“斯作”改“斯文”,“作”字痕迹俱涂失。
后有宋人学黄庭坚笔体的录李后主评语一段,又有王容、吴炳、危素、熊孟祥、张绅、倪瓒、王彝、张适、沈周、王文治、英和、姚元之、崇恩、吴郁生、陈景陶、褚德彝诸跋。
二玄社原色法帖选05兰亭序五种
二玄社原色法帖选05兰亭序五种
二玄社原色法帖选05 兰亭序五种
启明按:兰亭序五种,分别为宋拓定武本(吴炳本)、宋拓定武本、神龙半印本、宋拓褚遂良摹本、王铎临褚摹本。
虽然都不是很好的版本,但都是可贵的稀有的本子。
——启明专用分割线——
《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
《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
推荐阅读:
田英章、黄自元、欧阳询的字究竟有何区别?
什么是内擫?什么是外拓?(附图片解释)
什么是三分笔?为什么说明白了三分笔就懂得了运锋?毛笔分叉是怎么回事?毛笔分叉怎么办?(附图解析)大楷、中楷、小楷是怎么划分的?对应的毛笔是多大?。
史上最著名的《兰亭序》传本
史上最著名的《兰亭序》传本众所周知,被誉为“书圣”的王羲之,其书法作品已无真迹传世。
现存挂名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均为临本或摹本,这包括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
现存《兰亭序》版本众多,这其中有这么四个版本最为出名:《神龙本兰亭》《定武本兰亭》《虞世南本兰亭》和《褚遂良本兰亭》。
其中《神龙本兰亭》《虞世南本兰亭》以及《褚遂良本兰亭》同属乾隆皇帝《兰亭八柱帖》的范畴。
而上述版本中,又以《神龙本兰亭》为《兰亭序》传世版本中勾摹最精良者,其他几个版本,基本都是临写本。
“神龙本”所谓”神龙”,实际是武则天与唐中宗李显均使用过的年号。
现藏北京故宫的《神龙本兰亭》,在其画心右上角有“神龙”半字印章残留。
故而此帖被命名为“神龙本”。
关于“神龙本”的作者,习惯上,大家认为是唐太宗时期著名的摹字人冯承素。
最早提出这个观点的是元代郭天锡,他认为此卷摹本可能是冯承素所勾摹。
但是他的口气并不肯定,他并没有肯定此卷《兰亭》就一定是冯承素作品,只是在文字中留下了“此定是唐太宗朝供奉榻书人直弘文馆冯承素等奉圣旨于《兰亭》真迹上双钩所摹”。
一个“等”字很明确地说明郭天锡的语气并不肯定。
但是这种并不肯定的语气,在元代项元汴那里则变成了确定。
项氏直接在此卷神龙本兰亭上题跋说:“唐中宗朝冯承素奉勒摹晋右军将军王羲之兰亭禊帖。
”项元汴将此卷的作者坐实为冯承素。
而实际上,冯承素是太宗朝的摹字人,与中宗朝关系不大。
退一步说,如果冯承素在中宗时期还健在,怕也是老眼昏花,不堪勾摹一类的费眼工作。
项元汴此处无疑是把冯承素和神龙年号联系起来,将冯氏附会为中宗朝人。
但是,项元汴是明代��画收藏大家,今天我们在博物馆中看到的名书名画,有很多都曾是他的收藏品并钤有“天籁阁”藏印。
正因为项元汴的名声,后人以讹传讹,索性将《神龙本兰亭》归在了冯承素名下。
《神龙本兰亭》勾摹精良。
摹字人基本遵从于原作的细节,将原作的细节之处呈现出来。
比如“�q”与“�t”中用笔的分叉;比如“暂得于己”中“暂”字中的贼毫;又如“每揽昔人兴感之由”中的“每”字中长横笔画与其他笔画颜色的不一致等这些细节,确实都反应出了摹字人在复制《兰亭序》真本时的忠实于原作。
宋拓定武本王羲之行书《兰亭序》高清
宋拓定武本王羲之行书《兰亭序》高清
唐太宗得王羲之《兰亭序》真迹,命欧阳询临摹,刻石于学士院,拓赐近臣。
五代梁移石汴都。
辽耶律德光破晋后携此石北去,德光中途病死,石弃于杀虎林。
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碑被发现,置于定州。
唐时定州置义武军,宋避太宗赵光义讳,改义武为定武,故此石刻被称为《定武本兰亭》。
《定武本兰亭》又有5字损本与不损本之别。
宋代以来《兰亭序》刻本众多,论者多以欧摹定武本为正宗。
后世所传《兰亭序》皆为唐以后辗转勾摹,笔墨气韵渐去原迹,但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反映出王羲之书法的风格面貌,不失为学习书法的范本之一。
自宋代以来,《定武本兰亭》特别受到推崇。
元赵孟頫曾在定武本后题跋,认为:“古今言书者以右军为最善,评右军之书者以禊帖为最善,真迹既亡,其刻石者以定武为最善。
”
故宫所藏宋拓本《定武本兰亭》拓工良好,有潘思牧等题跋4段,王守观款1段,并有“鲁斋珍藏”、“潘思牧”、“莲巢”等印35方。
定武本《兰亭序》
定武本《兰亭序》《兰亭》真本尚在人间,深埋枯井三百年,赵孟頫曾观摩七天七夜!永和九年,暮春之初,王羲之与谢安等人会于会稽山阴,趁着酒兴,王羲之写下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那是王羲之本人也无法复刻的经典,也是中国书法史上不可逾越的高峰,就算不学书法,那也一定知道兰亭序;而学书法,不学《兰亭序》,就像没见过祖师爷一样离谱。
《兰亭序》真迹最后的主人是唐太宗李世民,但是在民国绍兴金石家顾夔光的《东阳何氏兰亭》一文当中,却有这样一段记载“是兰亭真本尚在人间。
戊午(1918年)仲春,郭君旋里,以拓本邮示,隽逸迥异俗本。
”顾夔光所说的“迥异俗本”的“兰亭真本”乃是欧阳询所摹刻的定武本《兰亭序》。
当初唐太宗李世民派“萧翼赚兰亭”,从辩才禅师手中骗得《兰亭序》真迹以后,曾命虞世南、冯承素等人临写《兰亭序》。
后来圆明园中的“兰亭八柱”当中的第三柱,正是我们寻常所见到的,冯承素所临写的神龙本《兰亭序》。
在众多版本的《兰亭序》摹本当中,最具有传奇色彩和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还是由欧阳询摹刻的定武本《兰亭序》。
欧阳询手摹《兰亭序》并刻石后,五代时,该石刻被转运到汴都,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开封。
后来辽人耶律德光入主中原,倒行逆施,最终中原民变兵起,耶律德光又携带此刻石仓皇北逃,在途中卒于栾城县(今石家庄栾城),此石又在栾城佚失了数十年。
直到宋朝庆历四年(1041年),欧阳询的这件石刻重现于河北定县,因为当时该地归属定武军管辖,由此称此版本《兰亭序》为定武本。
南宋时,定武本《兰亭序》原石被送给了宋高宗赵构,金兵来犯时,此时又被投入井中,直到三百年后,明代宣德四年(1429年),被扬州石塔寺寺僧淘井时偶然发现。
元代赵孟頫曾得此定武本拓本,抱着赏玩了七天七夜,喜不自胜,于是在自己珍藏的定武本上写下一段题跋:“古今言书者,以右军为最善。
评右军之书,多以禊帖为最善。
真迹既亡,其刻石者,以定武为最善”。
同样是元代书法家的康里夒夒称:“定武《兰亭》此本尤为精绝,何啻获和璧隋珠,当永宝藏之”定武本《兰亭序》原石拓本有三件,其中最得原石风貌,保存也最为完好的,是元代柯久思的藏本,现今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毛笔作品欣赏
向(15)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 怀。况修短随化(16),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 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17)。后之视 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18)。虽 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 文(19)。
冯承素摹本。
宋拓定武兰亭序吴炳旧藏本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唐太宗命欧阳询临写的《兰亭序》最为逼真,故刻之于石。此 《兰亭序》原由郝天挺收藏,郝氏所藏三本《定武兰亭》中,记有 宋代诸公题跋之最善一本,后转让给吴炳,拓片上有吴炳题记,也
有白文“吴炳之印”一枚(右下角),故称“吴炳本”,
定武兰亭序(宋拓定武柯九思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15)向:过去、以前。 (16)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化,自然。 (17)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 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一生死,齐彭殇,都是庄 子的看法,出自《齐物论》。 (18)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并录下他们作的诗。 (19)斯文:这次集会的诗文。
颜真卿《祭侄文稿》行草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篇乃颜真卿50岁时书。 这篇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 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 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季明为杲卿第三 子,真卿堂侄。其父与真卿共同讨伐安禄山叛乱时, 他往返于常山、平原之间,传递消息,使两郡联结, 共同效忠王室。其后常山郡失陷,季明横遭杀戮, 归葬时仅存头颅。颜真卿援笔作文之际,悲愤交加, 情不自禁,一气呵成此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