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一等奖
《白杨礼赞》优课一等奖课件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
! 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不是平凡的树。
!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既“极普通”又“不平凡”
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体 现出白杨树“不平凡”的?
黄土高原 正面烘托
境美
……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 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 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 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意志?
为何作者在最后一段还 要写到楠木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楠木的“贵族化”与白杨树的 “极普通”形成鲜明对比,反 衬出白杨树的“立足民众”却 又不平凡的精神,深化了主题。
茅盾
作家 、社会活动家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代表作: 长篇小说《子夜》 短篇小说《林家铺子》
作者曾说“《白杨礼赞》非取材于一地或一时,
乃在西北高原走了一趟(即赴新疆,离新疆赴延安, 又离延安至重庆)以后在重庆写的。”(预习提示)
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 是树?
象征 托物言志
神美
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 难道你就不
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
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
想到,在敌后广大的土地上,到处有坚强 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
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
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向上的 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 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 远有一排——不,或者甚至只是三五株,一株 ,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 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 了一声的!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15《白杨礼赞》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5《白杨礼赞》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白杨礼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感受“礼赞"的情感美。
2. 挖掘白杨树的形神融合的美,学习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3.感知白杨树象征的艺术美,体会作者借白杨树抒发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语言挖掘白杨树的形神美,进而感受作者对抗日军民的浓情赞美。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理解“礼赞”之意如果你要选用《白杨礼赞》作为朗诵篇目,从以下三首乐曲中选择一首符合文意的乐曲,作为朗诵配乐,并结合初读感受说一说理由。
依次播放三首乐曲:(《秋日私语》《二泉映月》《英雄的黎明》)学生选择说理由,引导学生关注题目:礼赞是什么意思?为何不叫“白杨赞"?明确:礼:崇敬地赞美。
如果你来为《白杨礼赞》朗诵篇目报幕,你觉得应该怎样读标题才能读出充满敬意的赞美?“你来当报幕员”:强调升调和重音。
二、“不平凡"的外形和品格提问:茅盾要礼赞白杨树,最主要的理由是什么呢?有一个词能揭示答案,而且它在文中反复出现,请大家迅速浏览文章,用你明亮的眼睛把它找出来。
不平凡(板书):划出文中与“不平凡”相关的段落第一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四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第六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第八段:白杨不是平凡的树。
“不平凡"是礼赞白杨树的理由,也贯穿全文的抒情线索,还有结构上的作用:首段呼应标题,中间两端承上启下,结尾总结。
从“那”到“这"视线由远及近,从“实在是”“然而实在是"“然而决不是”“不是",用词越来越坚定,情感越来越强烈到最后水到渠成,给出肯定式结论。
实在”的语气较之“决不"语气轻一些,前者是因为作者不能完全肯定自己的猜想,只能用一个稍显模糊的词来表达;“决不”则表达了作者毫不迟疑、无比肯定的态度。
《白杨礼赞》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白杨礼赞》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八上《白杨礼赞》教学目标1.通过细读文本,学习象征手法,深入理解和开掘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学习中华民族质朴、坚强、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细读文本,学习象征手法,深入理解和开掘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学习中华民族质朴、坚强、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过程:一、齐读课文有人评价《白杨礼赞》充满着阳刚之气,这样的文章适合全班齐读。
二、理清文脉1. 大声读题目“白杨礼赞",你读到了什么?“白杨”是写作的对象,“礼赞"表明了我对白杨的赞美。
文章的题目可以看出是一篇托物言志(托物抒情)的散文。
2.找出文中呼应“礼赞”的句子,读一读。
第1段: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第8段:白杨不是平凡的树。
我赞美白杨树。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开火车读,读出赞美的感情。
这些语段在行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预设: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也很好地承上启下,使得文章条理清晰;反复的赞美,直抒胸臆,强烈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三、认识白杨树(一)投影: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树。
1.“那就是白杨树"指的是文中哪里的白杨树?找到相应的内容。
预设:第三自然段2.结合2—3小节,说说白杨树不平凡在哪里?预设:白杨树生长在西北高原,那里无边无垠,坦荡如砥;那是堆积着厚厚的黄土,那里雄壮伟大,也觉得单调。
在这样的环境里生存,普遍存在,可见其生命力顽强。
在西北高原上疾驰,让人觉得单调,觉得那恹恹欲睡,但是远远看到这白杨树,让人惊奇地叫了一声。
外形身姿: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甚至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
三年级语文《白杨礼赞》一等奖说课稿
三年级语文《白杨礼赞》一等奖说课稿《三年级语文《白杨礼赞》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三年级语文《白杨礼赞》一等奖说课稿一、教材的处理《白杨礼赞》是省编语文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章。
本单元的要求是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初步学会应用这两种表达方式,提高写作能力。
这一单元要求是第三册“散文中的记叙和描写”的深化。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现代文除“能领会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思路”外,还应“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和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白杨礼赞》这篇散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严厉斥责了一些贱视民众的顽固分子。
爱憎分明,感情炽烈,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尤其是它那质朴的语言,新颖巧妙的构思,成功地运用象征、比喻、排比等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我的教学设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通过朗读训练,品析语言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象征手法。
第二课时以讨论和对比阅读为主,充分理解散文中的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作用。
本说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据此,我把第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第一,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意境,领会文章所抒发的强烈感情。
第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
第三,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
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并由此入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但初中生还是第一次遇到运用象征手法的散文,因此它又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二、说教法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最新《白杨礼赞》一等奖PPT课件
应注意:
• 有些学生重在回忆生活中的人和事,而 忽略了写思考层次的东西,使得文章有 “回”没“味”或有“回”寡“味”。
高分作文技法
• 1、审题立意。这是很重要的一个 环节,是整篇文章成败的关键,只 要审题立意正确,文章结构没有大 问题,就可以得42分以上;如果审 题立意有偏差,纵然整篇文章不错, 也只能得35分左右。
9
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正直、朴质……
坚强不屈、傲然挺立 团结、上进
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
写作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 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 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 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 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 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 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 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 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 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 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审题:“回”字搭平台,“味”字分高下
回
• 文题中“回”是“回忆”(“回想”“回顾”), 从叙述的时间的概念看,要求指向于过去(曾经历 的人与事、曾经欣赏的景与物……);从取材范围 的角度来看,人、事、景、物等在我们的脑海中 留下的深刻印记,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集体, 国家、民族;从表现的内容来看,可以是日常生活, 可以写重大事件,可以写文学艺术,可以写历史 地理,可以写正面的经验,也可以写反面的教训; 可以是蓦然回首的感动,可以是痛定思痛的酸苦, 也可以是拨云见日的顿悟等。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 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15课《白杨礼赞》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5课《白杨礼赞》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白杨礼赞》教案教学目标1.会读写并且理解“开垦、主宰、倦怠、丫枝、倔强、婆娑、虬枝、伟岸、傲然、宛然、秀颀、鄙视、妙手偶得、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恹恹欲睡、旁逸斜出、不折不挠"等18个词语。
2.学会一边默读一边做朗读笔记,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3.理解象征的定义,学会运用象征手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明白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4.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到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与喜爱之情,明白正在坚持抗日战争的北方农民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教材分析《白杨礼赞》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其是出自中国现代作家茅盾之手,也是一篇著名散文。
其写于1941年3月,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正在坚持抗日战争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明白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理解象征的定义,学会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到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与喜爱之情,明白正在坚持抗日战争的北方农民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四、教学难点(1)理解象征的定义,学会运用象征手法;(2)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到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与喜爱之情,明白正在坚持抗日战争的北方农民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练习法、陶冶法、提问法、朗读法六、教学课时2个课时七、教具多媒体、教材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会读写并且理解“开垦、主宰、倦怠、丫枝、倔强、婆娑、虬枝、伟岸、傲然、宛然、秀颀、鄙视、妙手偶得、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恹恹欲睡、旁逸斜出、不折不挠”等18个词语;学会一边默读一边做朗读笔记,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重点会读写并且理解“开垦、主宰、倦怠、丫枝、倔强、婆娑、虬枝、伟岸、傲然、宛然、秀颀、鄙视、妙手偶得、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恹恹欲睡、旁逸斜出、不折不挠"等18个词语;难点学会一边默读一边做朗读笔记,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第15课《白杨礼赞》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1
第15课《白杨礼赞》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白杨礼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 品味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感受白杨树的不平凡。
3. 体会作者对北方军民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感受白杨树的不平凡。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2)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特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白杨树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白杨树的特点。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白杨树是一种怎样的树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明确:白杨树是一种高大挺拔的树,它的树干笔直,树枝向上伸展,给人一种坚强、不屈的感觉。
二、作者简介1.介绍茅盾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
明确: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作家、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有中篇小说《蚀》三部曲,长篇小说《子夜》《霜叶红似二月花》,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总称“农村三部曲")及《林家铺子》等。
2. 讲述“矛盾”笔名的由来。
明确: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沈雁冰由于参加革命活动,被蒋介石通缉,由于报社不敢登他写的文章,所以他内心十分矛盾,便在手稿上署笔名为“矛盾"。
后来,叶圣陶建议在“矛”字上加草头,改为“茅盾",沈雁冰以后就一直以此为笔名。
三、背景链接1. 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
明确:1940年,茅盾赴革命圣地延安参观、访问,目睹了北方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
1941 年,抗日战争正处于最艰苦的战略相持阶段,作者在重庆写下这篇文章。
本文选自《茅盾全集》第十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版)。
四、文体知识1. 讲解托物言志散文的特点。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一等奖3篇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优秀6学情分析:学生进入初中后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已初步养成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逐步形成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意识。
七年级时学习了《短文两篇》,对托物言志的写法已有所了解,结合本文中白杨树的形象、气质,学生对托物言志的写法有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但是由于所处时代的隔膜,学生对本文作者运用托物言志写法的相关背景缺乏了解,需要在学习中补充相关背景资料。
对于本文在层层递进的排比中明晰深化的象征意义,需要通过诵读引导学生理解领会。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依循抒情线索,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象征手法,认识托物言志。
3.体会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1.依循文章的抒情线索,理清文章脉络。
2.体会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学习象征手法,理解象征意义,认识托物言志。
教学创意:以读识文、以读悟情、以读会意。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解题导入,铺礼赞之情(一)解题,定情感基调。
茅盾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白杨的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14课《白杨礼赞》(板书)。
看文章题目,大家认为作者对白杨树的情感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明确:充满敬意的赞美。
礼赞。
崇敬和赞美。
(二)掠句,证情感深厚。
除了文题,文章中还有没有哪些句段直接表现了这种赞美之情?明确: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三)诵读,展情感浓郁。
第1段、第9段齐读,第4段、第6段、第8段指名读。
指导学生通过调整语速、重音、停连,用诵读展现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四)问疑,理情感层次。
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提问: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明确: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感情是由浅入深。
白杨礼赞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第1篇白杨礼赞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学习象征手法;2、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认识白杨:看一看白杨树,查一查白杨树的相关资料。
2、了解作者:查找茅盾介绍和《白杨礼赞》的写作背景。
二、导入新课:1、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
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白杨树是极易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公路旁都有它的身影。
(多媒体再现白杨画卷,配以舒缓的背景音乐)。
这些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优美、宁静……但是这节课,我们却要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
(多媒体播放西北高原的视频,配以苍劲、粗犷的锁呐《黄土情》)。
2、检查预习:学生之间交流作者资料,教师加以补充、提炼,多媒体出示茅盾的照片,简介及写作背景介绍。
三、解读文本1、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1)有人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那么,听读中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高原风景图白杨特写图物人联想图(2)你是否感受到了属于黄土地属于白杨树的另一种类?那是一种怎样的树?用“白杨树是的树”的句式表达。
如“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白杨树是质朴、坚强的树”“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2、朗读课文,理清思路(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给予朗读指导,(即:把握基调,读出感受,读准节奏)(2)学生配乐朗读,其它同学就三个方面给予评价。
(3)在同学们的朗读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在气质3、寻读课文,品味美点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帖切、生动、富于表现力。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5课《白杨礼赞》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2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5课《白杨礼赞》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5.《白杨礼赞》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1. 教材分析:《白杨礼赞》是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修身正己",所选的课文都是表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名篇佳作。
《白杨礼赞》以西北黄土高原上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作为象征物,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意志。
2.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能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
但是,由于这篇文章所涉及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距较远,学生可能会对文章的思想感情和文化内涵感到陌生。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和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语文核心素养1.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阅读和品味文章的语言,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通过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文化素养。
3.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通过欣赏文章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4.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通过学习文章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和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和文化内涵,品味和欣赏文章的语言艺术。
2. 教学难点:理解和把握文章的象征手法和对比手法,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
2. 讨论法: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文章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3. 比较法:通过与其他文章的比较,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4.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与文章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1《白杨礼赞》精彩教学设计方案【教学目标】1、掌握“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等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象征手法和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难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与象征手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圈点勾画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用具】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设想】重点把握文章5、7两段,揭示文章的象征意义及反问、排比修辞方法的运用,突出朗读。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能力,推进民主、平等、和谐、友好,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指导学生观察语文课本封面,简要说一说画中白杨树的特点,并适当展开联想,说说应用哪些词形容白杨树比较适合。
幻灯片:的'白杨树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听课文录音5-7段,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文中生字词的写法与读音。
并运用圈点勾画法,找一找作者是如何描写白杨树的形态的。
三、再读课文,把握要旨1、在学生回答白杨树的外形特点后,与学生共同赏析课文第5段,感受白杨树的形态美,并指导朗读。
2、抛出问题:作者对白杨树还做了哪些描写。
由此导入第7段。
赏析本段,要求学生将四句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并比较、朗读、感受白杨树的内在美。
幻灯片:反问句改成陈述句……3、抛出问题:读到这里,难道同学们还觉得本文仅仅是写白杨树吗?4、讲解什么是象征幻灯片:象征是……四、课外拓展,领会象征1、适当扩展联想,加深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幻灯片:绿色——长城——2、听歌曲《白桦林》从中感受象征的含义幻灯片:《白桦林》歌词……3、课后阅读散文《白杨》,理解文中内容及象征手法,并与《白杨礼赞》做比较阅读。
【板书设计】白杨礼赞茅盾象征树人北方农民哨兵上进的精神《白杨礼赞》教学设计7[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课文的创作背景,分析白杨树的外形特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15课《白杨礼赞》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5课《白杨礼赞》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白杨礼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思想感受,学习象征手法。
2.感受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效果。
3.感受抗日军民朴实坚强、力求进步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难点:依循文章的抒情线索,理清文章脉络。
体会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树是自然界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为历代文人所歌唱。
我们欣赏过“一棵清风千枝,嫩于金软于丝”的柳韵,欣赏过“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竹姿,也看过“墙角几枝梅,凌寒一个人开”的梅影。
在这节课上,我们将去西北高原,看看白杨树的壮丽姿态。
二、破题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创作了《林家店》、《子夜》、《春蚕》、《秋收》、《残冬》等小说。
在这篇散文中,茅盾把目光转向了西北高原上非常常见的白杨树。
“礼物”是敬礼和致敬,“白杨树赞美”是宾语的前沿,实际上是“赞美白杨树”,意思是赞美白杨树。
那么,茅盾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呢?他是怎么赞美白杨树的?三、赏读文本1.仔细阅读整篇文章,看看文章中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对“白杨”进行“表扬”的。
提醒:第一段:白杨树真是不平凡,我赞美白杨树!第四段:白杨树是西北极常见的树,但它确实是一种非凡的树。
第六段:这是西北极常见的白杨树,但绝不是普通的树。
第八段:白杨树是一棵非凡的树...我称赞白杨树..第九段:...我要大声赞美白杨树!2.齐读直接赞美白杨树的句子和段落,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
提醒:白杨树是一种“不平凡”的树。
3.作者只是在赞美白杨树吗?请用文章中的句子回答。
提醒:不。
第七段:“你只是觉得它只是一棵树……那种精神和意志?”第一个“是”总是被提及,启发每个人深思:我们不应该只觉得它是一棵树;第二个“是”指出杨代表北方农民;第三个“是”指出杨代表北方农民中的士兵;第四个“是”指出杨代表国家的抗日精神和意志。
4.反复阅读文章第7段,思考:(1)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提醒:反问,排比,也就是“你只是觉得……那种精神和意志?”(2)将四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大声朗读,感受两组句子的不同效果。
15《白杨礼赞》思政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5《白杨礼赞》思政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白杨礼赞》思政教学设计内容分析《白杨礼赞》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
文章是茅盾先生对伟丈夫似的白杨以及北方抗日军民礼赞,语言质朴,情感炽热。
它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
象征手法是文章的主要表现手法,作者笔下极为普通却不平凡的白杨树与作者心目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形象以及精神高度吻合,作者借白杨树热情礼赞了西北军民团结抗战的精神和意志。
学习本文,要反复诵读品味语言,尤其是对文中几次出现的语言进行对比赏析,从而体会作者对于白杨树以及抗日战争时期军民的热情颂扬。
基于文本特殊的时代性,在实际教学中要赋予“白杨精神”新的时代内涵,让学生能在课堂学习中对白杨精神获得更深刻的领悟。
学情分析散文是抒情性较强的文章,对于初二学生而言,虽然对文体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却不能细腻阅读和体悟,再加上本文所写时代距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要达到情感共鸣是较为困难的。
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需要拓展相关背景,结合背景让学生了解那段历史,从而体悟作者的情感,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
更需要进行延伸,紧跟时代步伐,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获得长远的有意义的人生启示。
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通过品读句段,赏析精美语言,概括白杨树外在形象特征及精神内涵。
3.通过背景链接,资料拓展,明确象征意义,领悟新时代下白杨精神的内涵。
教学流程一、导入学生齐读题目《白杨礼赞》,并思考:题目中应该重读哪个词语?从题目中能提出哪些问题?发言预设:重读“礼赞”。
“礼赞”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礼赞”?礼赞白杨树的什么精神?礼赞:崇高敬意的赞美。
让我们带着同学们的问题进入课堂学习。
(设计意图:题目和文章内容息息相关,就本篇文章而言题目揭示了作者的情感,值得学生揣摩。
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对于学生而言引发兴趣和注意力都是很好的开头。
)活动一:寻白杨之不凡(1)默读文章,勾画体现白杨树“不平凡”的语句和段落。
《白杨礼赞》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白杨礼赞》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白杨礼赞》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散文的学习,八年级的中学生早已接触过很多,所以,学生在学习本单元时难度不是很大。
同时,这几篇散文选材立意皆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无论是文中的人物、情感,还是散文的语言,都极具感染力,极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学生对于这一单元的内容应该是很感兴趣的。
《白杨礼赞》是现代作家茅盾的一篇精美散文。
作者以西北黄土高原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来象征坚忍、勤劳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表现出的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
文章文笔婉曲,结构严谨,语言凝练,文字美。
文章布局整饬而又层层深化,围绕讴歌白杨树,从外形到内在各个层面深入刻画,同时,开头与结尾相互呼应,浑然一体。
《白杨礼赞》中,作者以白杨树象征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广大军民,思想内涵丰富,艺术表现上也极具感染力。
教材解析《白杨礼赞》是茅盾先生在1941年写的一篇优秀抒情散文。
在当时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他在西北高原上走了一趟后于重庆写了这篇散文。
这篇文章运用象征手法,赞美了民族斗争中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北方军民。
作者从一种极常见、极易生长的树木——白杨树上,看到丁我们民族顽强的生命力,看到了我们伟大民族的希望。
他用饱含情感的笔触,爱憎分明的感情,对白杨树(北方军民)发出了由衷的赞美。
设计思想这篇抒情散文最关键的是让学生理解文中的象征手法,通过白杨树的“形美”进而理解其“神美",从而明确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感受那种朴质、坚强、团结向上的精神和意志。
本文的教学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把“白杨树”与“朴质、坚强、团结向上的精神和意志"联系起来,对于抒情散文,可以通过朗读的方式帮助学生对其思想内容进行理解。
文章非常有气势,尤其第7自然段的一组排比句和每一部分起着总领作用的语段,如“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些语句更适合高声抒情朗读,在不断的揣摩中学生肯定能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第15课《白杨礼赞》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5课《白杨礼赞》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白杨礼赞》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白杨礼赞》是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文章。
本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歌颂了共产党领导下抗日军民奋发向上、坚强不屈的精神,同时严厉斥责了一些贱视民众的顽固分子。
本文语言质朴、构思新颖,集抒情和议论为一体,由物及人,爱憎分明,感情炽烈,意蕴深远。
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学情分析:语感是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领悟力,是实际运用语言的文字的一种基本能力。
学生在初一一年学习中注重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初二在此基础上增加阅读量,并加强对学生语感的培养。
《白杨礼赞》是一篇文情兼美的好散文,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有很大裨益的。
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白杨树的“不平凡”。
2.思维发展与提升:运用圈点勾画法,讨论领悟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梳理文章线索,区别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感受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理解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
2.教学难点:分析5、7段内容,归纳学习托物抒情的写法,体会富有感情和含义深刻的语言。
资料补充:1.作者: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桐乡市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以及社会活动家;茅盾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茅盾一生写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
2.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
1941年抗日战争相持阶段,茅盾赴新疆,离新疆赴延安,又离延安至重庆。
当时,延安是敌后抗日战争的红色中心,根据地在百团大战后遭遇敌人疯狂反扑、扫荡,处境艰难。
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多次粉碎了敌伪的疯狂“扫荡”,作者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
《白杨礼赞》一等奖
5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 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 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 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不是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 树……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6
美读课文
多形式美读第五段,感受白杨 树的形神之美。
8
研读课文
研读第7段5—8句,揭示白杨树的 象征意义。
9
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正直、朴质……
坚强不屈、傲然挺立 团结、上进
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
写作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 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 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 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 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 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 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 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 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 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 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11
拓展延伸
选取你熟悉的某个事物,描写它 的形态特点,并赋予它象征意义,完 成一次300字左右的片段写作。
12
茅盾(1896——1981)作家,社 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 江桐乡人。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虹 》、 《子夜》;中篇小说《蚀》三部曲: 《幻灭》、《动摇》、《追求》;短 篇小说《春蚕》、《秋收》、《残 冬》、《林家铺子》等。
《白杨礼赞》山东省优质课一等奖
读准下列划横线红字的字音。
大毡子 zhān 外壳 ké 锤炼 lǐàn 主宰 zǎi 倦怠 dài 虬枝 qiú 婆娑 pósuō 楠木 nán 秀颀 qí 潜滋暗长 qián 旁逸斜出 yì 无边无垠 yín 坦荡如砥 dǐ 恹恹欲睡 yān 纵横决荡 héng
刹那 chà
晕圈 yùn 诸如 zhū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 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外 部 形 态 内 质在 气
总的形象
干 枝 叶 皮
力争上游 笔直,绝无旁枝 笔直,紧紧靠拢
片片向上 光滑淡青色
正直 团结 进取 质朴
倔强挺立
参天耸立 不折不挠
5、什么叫衬托?本文第一段怎样运 用衬托这一修辞手法的?
明确:衬托 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
歌曲欣赏《小白杨》
一棵呀小白杨 根儿深 干儿壮
长在哨所旁 守望着北疆
微风吹吹得绿叶沙沙响罗喂
太阳照得绿叶闪银光
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
小白杨 小白杨 它长我也长
同我一起守边防 当初呀离家乡告别杨树
庄
妈妈送树苗对我轻轻讲
带着它 亲人嘱托记心上罗喂
载下它 就当故乡在身旁
一棵呀小白杨
长在哨所旁
根儿深 干儿壮
白杨树三不平凡, 它象征着……
白杨特写图
外部 形象
生长 环境
高原风景图
白杨树 不平凡
内在 气质
物人联想图
2、文章结尾写“直挺秀颀”的楠
木有何作用?
明确: 写楠木一是以其“贵族化”
与白杨“极普通”形成鲜明对比,反 衬白杨树的“不平凡”;二是引出赞 美楠木的国民党蒋介石的御用文人们, 从而划清自己与顽固派的界限,表明 自己对党所领导的北方抗日军民的热 爱。
白杨礼赞教案一等奖
白杨礼赞教案一等奖《白杨礼赞》是现代作家茅盾于1941年所写的一篇散文。
以西北黄土高原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来象征坚韧、勤劳的北方农民。
今天就与大家分享白杨礼赞优秀教案一等奖,仅供大家参考!白杨礼赞优秀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2.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小黑板或课件。
设计思路《白杨礼赞》是一篇采纳象征手法写作的经典篇目,因而在设计中,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就成了本文的学习重点。
首先在导语中,就先将象征这一写法初步渗透给学生,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象征。
接下来在整体感知的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白杨树象征什么。
在品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采纳象征这一写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数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老师导人。
(播放歌曲《小白杨》。
)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
2.简介。
(1)让学生起来介绍。
(2)明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1。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要求:记住。
二、自主学习师:本文的题目《白杨礼赞》,“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下面放声朗读课文,用笔标注关键词语,以此体会为何要赞美白杨树。
并做以下题目。
(出示课件或小黑板2。
)1.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句子。
2.读完课文后,小组沟通。
沟通句式为:我读出了一株的白杨树,它表现在。
3.是从哪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4.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7.为什么篇末写楠木?8.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
初中语文语文版九年级上第一单元白杨礼赞(茅盾)(区一等奖)
上册第一单元1白杨礼赞01 积累运用1.字词积累——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miào shǒu ǒu dé(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chuí liàn(锤炼)的语言的精华。
黄与绿主zǎi(宰)着,无边无yín(垠),坦荡如dǐ(砥)。
2.句子积累——默写句子。
(1)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2)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3)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3.文化积累——文学常识填空。
(1)《白杨礼赞》是中国现代作家茅盾(人名)的一篇著名散文(体裁)。
本文的作者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本文选自《茅盾选集》第三卷。
(2)本文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正在坚持抗日战争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3)“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出自陆游(人名)的诗《文章》。
4.(遵义中考)语言运用——在下面句中的方框内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你懂得欣赏一棵树吗,苦难的人?”老者缓缓地说,“对于周遭的环境,树是全面接受的:它接纳阳光,也包容风雨;它等待白天,也守候黑夜。
正是这种全面的接受,才使它更茁壮、伟岸呀!”(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标点符号运用能力。
语段中,前两个分句是一个完整的问句,所以两处符号应为逗号和问号。
说话者在中间,“说”之后自然应该用逗号。
后面的内容,“接纳阳光,也包容风雨”与“等待白天,也守候黑夜”为并列关系,所以应填分号。
)5.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白杨树在严冬里,迎着刀霜雪剑,依然伫立在寒冷的黄土地上,枝枝傲骨,树树无字,树树有声。
而此时,贵族的花草,却在暖房里,接受着送到叶面和根部的养料,懒洋洋地打发着没有血色的日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读课文
多形式美读第五段,感受白杨 树的形神之美。
8
研读课文
研读第7段5—8句,揭示白杨树的 象征意义。
9
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正直、朴质……
坚强不屈、傲然挺立 团结、上进
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
写作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 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 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 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 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 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 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 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 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 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 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茅盾(1896——1981)作家,社 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 江桐乡人。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虹 》、 《子夜》;中篇小说《蚀》三部曲: 《幻灭》、《动摇》、《追求》;短 篇小说《春蚕》、《秋收》、《残 冬》、《林家铺子》等。
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 现实主义后“思考探 究一”,找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句 子。
5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 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 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 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不是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 树……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11
拓展延伸
选取你熟悉的某个事物,描写它 的形态特点,并赋予它象征意义,完 成一次300字左右的片段写作。
12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
白杨礼赞
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思路。 2、通过对白杨树形象的分析,理解白
杨树的象征意义。
2
字词预检
yān yān ( 恹 恹)欲睡
qiú ( 虬 )枝
dǐ 倔 强 ( juéjiàng ) 坦荡如( 砥 )
秀 颀 ( qí )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