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学实验—鲈形目分类
鱼纲分类
实验18 鱼纲分类一、实验目的1.学会鱼类分类性状的采集,掌握鱼类分类和标本鉴定的基本方法。
2.掌握鱼类各主要目的基本特征及主要区别,认识常见经济种类。
3.初步了解分类检索表的编写,掌握其使用方法。
二、实验材料1.几种常见的经济鱼类新鲜标本。
2.各主要目代表种浸制标本。
三、实验器具显微镜、解剖盘、解剖剪、解剖针、镊子、直尺、卡尺、圆规、放大镜、载玻片、刷子等。
四、实验内容与操作(一)鱼类分类性状与术语鱼类外部形态和构造特点是鱼类分类的重要依据,因此,在进行分类之前必须认识相关的分类术语和测量方法。
1.可量性状全长从吻端到尾鳍末端的直线长度,即鱼的全部长度(图14-1,A-G)。
体长又称标准长,从吻端到尾鳍基的直线长度,即全长减去尾鳍长(图14-1,A-F)。
头长从吻端到鳃盖后缘的直线长度(图14-1,A-D)。
吻长从吻端到眼眶前缘的直线长度(图14-1,A-B)。
眼后头长从眼眶后缘到鳃盖后缘的长度,即头在眼以后的长度(图14-1,C-D)。
尾柄长从臀鳍基部后端到尾鳍基部(最后一椎骨)的直线距离(图14-1,E-F)。
尾柄高尾柄部分最低的垂直高度(图14-1,J-K)。
体高是身体的最大高度,通常采取背鳍起点处到腹面的垂直高度(图14-1,H-I)。
眼径从纵轴方向量出眼的直径,即眼眶的前缘到后缘的直线距离(图14-1,B-C)。
眼间距 从鱼体一边眼眶背缘量到另一边眼眶背缘的宽度,即左右两眼间的最短距离。
背鳍基长 从背鳍基部起点到末端的直线长度。
臀鳍基长 从臀鳍基部起点到末端的直线长度。
2.可数性状鳞式 用以表示鳞片数目的式子,称为鳞式,写着:侧线鳞侧线下鳞侧线上鳞。
如鲤的鳞式为34-385465--或345465--38,其中:34-38表示侧线鳞数目,5-6为侧线上鳞数目(指背鳍起点到侧线的横列鳞排列的行数);4-5为侧线下鳞数目(指臀鳍或腹鳍起点到侧线的横列鳞排列行数)。
鳞的类型 鳞的类型亦是重要的分类依据,可分为:盾鳞(板鳃亚纲特有)、硬鳞(如中华鲟)和骨鳞(又分为:圆鳞和栉鳞,如鲤、鲫、草鱼等的鳞片为圆鳞,金线鱼、鳜、鲈等的鳞片为栉鳞)3类(图14-2)。
15.3硬骨鱼纲——鲈形目
5. 鱚科
体长,略呈圆柱状,稍侧扁。 为中小型的沿岸性鱼类,有一定价值。我国 现知有1属3种,如:多鳞鱚。
6.方头鱼科
头钝圆,近方形,背鳍连续,尾鳍双凹形 我国有2属5种,为热带及温带沿海中型鱼类
日本方头鱼 银方头鱼
7.鲹科
本科鱼类是一群比较大型或中型的海水鱼,种 类很多,俱善于游泳,盛产于热带海洋。
我国产2科4属4种。
带鱼: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鱼类。体延长如 带状,很侧扁,背鳍与臀鳍后方无小鳍。
(十) 鲭亚目
体纺锤形,前颌骨固着于上颌骨,不能向前伸出。 背鳍鳍棘正常。臀鳍前无游离鳍棘。
多是一些快速游泳的种类,经济价值很高,是世 界渔业重要捕捞对象。 分4个科,我国产2科:
鲭科——吻部不作箭状延长,胸鳍位高;背鳍2个。 背鳍及臀鳍后方有小鳍。 箭鱼科——吻部作箭状延长,胸鳍位低。
全身呈现淡红色,体侧背部散布着鲜艳的 蓝色斑点,背鳍基部有白色斑点。 真鲷:是我国名贵的海产经济鱼类,沿海 南北都有分布,最大个体10kg以上。肉味 鲜美,是上等食用鱼类,经济价值较高。 重要养殖种类。
黑鲷:体灰褐色,两颌前端有犬牙6枚,上颌 臼齿4~5行,下颌3行。 为浅海底层鱼类,我国沿海都有分布,肉质佳 美,是海水养殖的重要对象之一。人工繁殖和 苗种培育都已获得成功。
黄鳍鲷:体灰黄色,腹鳍、臀鳍和尾鳍下叶 黄色。也是内湾浅海底层鱼类,我国沿海均 有分布,肉质佳美,为颇受群众喜爱的食用 鱼类,也是海水养殖对象。
二长棘鲷:体红色,体侧有数条蓝色纵带, 背鳍第3、4鳍棘延长成丝状。
四长棘鲷:背鳍第2、3、4、5鳍棘延长成丝状。
海洋生物作业(第三部分)
中国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俗名:花鲈、鲁鱼、青鲈、鲈板、寨花、鲈子英文名:Yellowsnout sea bass分类地位:属鲈形目,鮨科,花鲈属。
主要特征:体长,侧扁,背腹面皆钝圆;头中等大,略尖。
前腮盖骨的后缘有细锯齿,其后角下缘有3个大刺,后鳃盖骨后端具1个刺。
生活习性:鲈鱼喜欢栖息于河口咸淡水处,亦能生活于淡水中生活。
主要在水的中、下层游弋,有时也潜入底层觅食。
中国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三线矶鲈Parapristipoma trilineatum俗名:青啼仔英文名:Chicken grunt分类地位:鲈形目,石首鱼科,矶鲈属主要特征:体延长,侧扁。
头中大。
口较小,前位,唇薄。
体被栉鳞,侧线完全,几呈直线。
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中间无凹陷;鳍棘部上缘无波状缺刻。
尾鳍浅分叉。
体侧具2条深棕色纵带与灰白色带相间隔,幼鱼时明显。
为暖温性海洋鱼类。
生活习性:分布于中国南海、台湾海峡;印度洋北部沿岸至朝鲜、日本。
三线矶鲈Parapristipoma trilineatum日本日本鰧Uranoscopus japonicus俗名:角鱼英文名:Japanese stargazer、Mishima pufferfish、star-gazer分类地位:鲈形目、鲈亚目、鰧总科、鰧科主要特征:体长形,前端粗壮,背部平扁,向后渐侧扁。
头背面及两侧被粗骨板,似四棱形。
吻短,眼小,位于头背侧,眼后部粗糙,有纵骨质棱,棱后有 2 肩棘。
口大,几直立,前颌骨能伸缩,上颌、犁骨、腭骨及下咽鳃骨有绒毛状齿丛,下颌有 2 行犬齿。
唇上下缘均有许多小须状皮买突起。
前鳃盖骨有4~5 个尖棘。
鳃孔后方具2 个尖肱棘,后棘特别尖长。
体被细小圆鳞,不易脱落,侧线高位。
背鳍2 个,腹鳍喉位,尾鳍截形。
生活习性:属暖温性底层鱼类,多栖息于砂泥质浅海水域。
游动性不大,常分散潜埋日本鰧Uranoscopus japonicus中华乌塘鳢Bostrychus sinensis俗名:涂鳗、乌塘鳢英文名:Chinese black sleeper、Four-eyed sleeper分类地位:鲈形目、虾虎鱼亚目、塘鳢鱼科、乌塘鳢属主要特征:体延长,前部圆筒形,后部侧扁,尾柄长而高。
鲈形目v1.1【鱼类学】
1(2)体延长成带状,无尾鳍(带鱼亚目)·带鱼2(1)体不延长,有尾鳍3(4)腹部无腹鳍(鲳亚目)(非鲳亚目特征,仅银鲳无腹鳍)·银鲳4(3)腹部有腹鳍5(6)头背部有吸盘(䲟亚目)·䲟6(5)头背部无吸盘7(8)在第一鳃弓上有由上鳃骨扩大而成的鳃上器官(攀鲈亚目)·乌鳢8(7)在第一鳃弓上没有由上鳃骨扩大而成的鳃上器官9(10)左右腹鳍极接近,大多数愈合成吸盘(虾虎鱼亚目)眼正常,不突出;胸鳍基底部肌肉不发达··纹缟虾虎鱼眼突出;胸鳍基底部肌肉发达··弹涂鱼10(9)左右腹鳍不显著接近,不愈合成吸盘11(12)上颌骨固着于前颌骨(鲭亚目)背鳍、臀鳍、小鳍均为黄色:黄鳍金枪鱼其余不为黄色,鲐第二背鳍与臀鳍后各有五个小鳍,,蓝点马鲛第二背鳍与臀鳍1后小鳍数目多于五个12(11)上颌骨不固着于前颌骨13(14)腹鳍喉位或不存在(鳚亚目)14(13)腹鳍一般胸位(鲈亚目)15(16)左右下咽骨愈合(丽鱼科)体灰黑色莫萨比克罗非鱼16(15)左右下咽骨不愈合17(22)上颌骨外露,一般不为眶前骨所遮盖18(19)臀鳍具鳍棘3枚(鮨科)花鲈体测及背鳍基部散布着黑色斑点,无带纹;青石斑鱼全身散步黄色小点,体测有五条暗色横带,鳜在背鳍的第六到7根刺的下方有一较宽的暗棕色垂直纹带,体测有不规则褐色斑点和斑块19(18)臀鳍具鳍棘2枚20(21)体一般被栉鳞(鱚科)体侧具斑点:斑鱚2体侧无斑点:多鳞鱚21(20)体一般被小圆鳞,有时侧线上具棱鳞(鲹科)侧线的全部被棱鳞竹荚鱼其余侧线的一部分被棱鳞第二背鳍和臀鳍后方有1小鳍:蓝圆鲹第二背鳍和臀鳍后方有6-7个小鳍:大甲鲹22(17)上颌骨全部或大部分为眶前骨所遮盖23(24)臀鳍鳍棘2个以下(石首鱼科)(1(2)鳔前端具侧囊(叫姑鱼属)·叫姑鱼2(1)鳔前端无侧囊3(6)鳔的两侧有10余对至20余对侧肢,侧肢只有腹分支而无背分支4(5)颏孔5个(黄姑鱼属)·黄姑鱼5(4)颏孔6个(白姑鱼属)·白姑鱼6(3)鳔的两侧有10余对至30余对侧肢,侧肢具背分支和腹分支3。
鲈形总目
月鱼目
包括4亚目6科10属约20种。体延长呈带状,卵圆形或椭圆形,侧扁;头部无棘及锯齿;有些有眶蝶骨;无中喙 骨;腰骨与喙骨相连接;箭耳石与星耳石很特化,星耳石甚大;口小,两颌一般能伸缩,无后耳骨;牙细小或无; 有假鳃;体通常具圆鳞或无鳞,或呈瘤状凸起;各鳍无真正鳍棘;腹鳍如存在时位于胸鳍下方或稍后,有1~17鳍 条;臀鳍有或无;鳔无鳔管。广泛分布于各海域。我国产3科3属3种。各科之间形态差异很大。
鲈形总目
硬骨鱼纲下的总目
01 简介
03 鲈形目 05 海鲂目
目录
02 形态特征 04 金眼鲷目 06 月鱼目
07 刺鱼目
09 合鳃鱼目 011 鲽形目
目录
08 鲻形目 010 鲉形目 012 鲀形目
鲈形总目(Percomorpha)是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硬骨鱼纲、辐鳍亚纲的一个总目。
简介
合鳃鱼目
有3科。体鳗形,鳍无棘,背鳍、臀鳍延长,与尾鳍相连,无腹鳍,或者小如存在为喉位。左右鳃孔移至腹面 呈一“V”裂缝,鳃常退化由口咽腔及肠代行呼吸。无鳔。我国仅有合鳃鱼科Synbranchidae1种,即黄鳝(鳝鱼) Monopterus albus。肉味美,经济价值较高。
鲉形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有7亚目21科273属约1164种。我国有7亚目15科110余种。因眶下骨突后延,在颊部形成骨甲,故又称甲颊类。 为中小型鱼类。多数体形粗钝,笨重,体平扁,圆形或纺锤形。身体特化部位较多,如头部具棘突、皮瓣和毒腺; 腹鳍连合成吸盘;具假鳃;口大,齿较细小,鳃耙粗短等。大部分种类分布于北太平洋和印度-西太平洋,大西洋 种类较少,少数种类产于北极海或南极海。大多不善游泳,常潜伏。一般生活于沿岸底层岩礁石砾或沙泥环境中, 以底栖无脊椎动物和小型游泳生物为。
鱼类学实验终稿
鳞片,但全身鳞片尚未长齐。
• 幼鱼期:全身披鳞,外部形态与内部解剖特征
接近成鱼,但性腺未成熟。
实验十六 鱼类年龄与生长的测定
一、目的要求 掌握鱼类年龄鉴定方法及生长推算方法。 二、实验鱼:鲫鱼 1.利用鳞片鉴定年龄 2.测定鳞片上各年轮处的半径(即鳞焦到年轮 处的距离):S(毫米)
3.测定鱼的体长:L(毫米)。
鳅鮀亚科(鳅鮀亚科) 原缨口鳅(平鳍鳅科) 三、作业 比较光唇鱼与厚唇鱼、棒花鱼与蛇 鮈的主要分类特征。
实验十 鲤形目(三)、鲶形目等的分类
一、目的要求 了解各目特征、下属科\属特征及代表鱼。 二、实验鱼 鲤形目: 鲤、鲫(鲤亚科) 长须鳅鮀(鳅鮀亚科) 鲢、鳙( 鲢亚科) 中华花鳅、泥鳅(鳅科) 原缨口鳅(平鳍鳅科)
鱼类学实验
竺俊全
实验一 鱼类的外形及体形
一、实验材料 鲫、小黄鱼、加州鲈
二、形态观察 外形与体型;头部器官(口、唇、眼、鼻孔、 鳃盖、鳃孔);鳍(背、臀、尾、腹、胸鳍)形 态与位置,鳍棘与鳍条,鳍式。 三、鱼体测量 头长、吻长、体长、全长、眼径、眼间距、 躯干长、体高、体宽、尾部长、尾柄长、尾柄高。 四、实验报告 描述3种鱼的体形、记录鱼体测量结果,列 成表;写出1种鱼的鳍式。
水槽中。 3 实验结束后值日生打扫卫生,每次两人值 日轮换。 4 每个实验要求在课堂中完成实验报告。实验
报告要求字迹清楚,绘图准确。实验报告成绩
作为实验成绩的大部分。 5 实验态度占平时成绩的20%以上。
实验三
鱼类消化、骨骼系统解剖
一、实验材料:大黄鱼、鲫鱼 二、解剖方法:见实验指导 三、观察内容: 消化系统:口咽腔(咽齿)、食道、胃、肠、 肛门、肝脏(或肝胰脏)、胰脏、胆囊的位置、形 态特征。 骨骼:脑颅、咽颅(颌弓、舌弓、鳃弓)、 脊柱(躯椎、尾椎)肋骨、肩带、腰带、支鳍骨。 四、实验报告 绘制小黄鱼或鲫鱼的消化系统结构图,比较 小黄鱼与鲫鱼消化系统异同;绘制小黄鱼或鲫鱼的 躯椎结构图。
鱼类学分类名词解释
(1)正模标本或称模式标本:在原始描述发表时,由命名者于若干标本中所选定的一个标本,或记载时所根据的单一标本。
(2)副模标本:正模标本以外的标本,曾经命名者在写原始描记时查看过。
(3)统模标本:原记载者所依据的若干标本中为曾选出一个为正模标本,则每个标本均称统模标本。
(4)选模标本:当新种的原始描记发表后,从一系列的统模标本中选出一个标本,作为该种的确定模式标本。
海鲢总目:海鲢目(海鲢)、鳗鲡目(鳗鲡、海鳗)、背棘鱼目鲱形总目:鲱形目----(鲥、鳓|、斑鰶、刀鲚、黄鲫、刀鱼)骨鳔总目:鼠鱚目鲤形目(草鱼、青鱼|、鲤鱼|、鲫鱼、鲢鱼、鳙鱼、团头鲂、长春鳊、马口鱼、红鳍鲌、翘嘴红鲌、蒙古红鲌、细鳞斜颌鲴、鲮、斑马鱼、泥鳅)脂鲤目、鲇形目(中华海鲶、鲶、胡子鲶、中华海鲶、黄颡鱼、斑点叉尾鮰)裸背电鳗目原棘鳍总目:鲑形目(虹鳟、大银鱼)巨口鱼总目:巨口鱼目灯笼鱼总目:仙鱼目(狗母鱼科、龙头鱼、长蛇鲻)、灯笼鱼目副棘鳍总目:鲑鲈目、鳕形目(鳕鱼)、鼬鳚目、蟾鱼目、鮟鱇目黑鮟康)、喉盘鱼目棘鳍总目:鳉形目(乔氏鱵、青鳉)、银汉鱼目、月鱼目、金眼鲷目、海鲂目、刺鱼目、刺鱼目、海蛾鱼目、海龙目(粗吻海龙、日本海马)豹鲂鮄目、合鳃目(黄鳝)、鲉形目(鲬、松江鲈、褐菖鮋)、鲈形目(油魣、鲻、鮻、四指马鮁、鲈鱼、鳜鱼、指印石斑鱼、短尾大眼鲷、日本方头鱼、竹荚鱼、大甲鯵、蓝圆鯵、黄鳍鲷、横带髭鲷、大黄鱼、小黄鱼、皮氏叫姑鱼、棘头梅童鱼、日本鰧、带鱼、刺鲳、银鲳、卵形鲳鯵、鲐鱼、蓝点马鲛、乌塘鳢、矛尾复鰕虎鱼、乌鳢)鲽形目(牙鲆、高眼鲽、木叶蝶、条鳎、短吻舌鳎)鲀形目(绿鳍马面鲀、条纹东方鲀)马口鱼:体有垂直条纹,上、下颌边缘波状,呈马蹄形,背鳍3,7,臀鳍3,8—10分布在东部各江河,摄食小型鱼类和昆虫,是目前湖泊、水库养殖的主要敌害之一。
斑马鱼:(斑马)生长快,水温适宜时,一年四季均可繁殖,卵、仔鱼透明,个体小,是很好的模式生物。
11种鲈形目鱼类ITS2特征及系统应用
关键词: 多态性; 协同进化; 非协同进化; 系统关系; ITS2; 鲈形目
中图分类号: S917; Q9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8737(2018)06115110
核糖体基因广泛地存在于真核生物基因组中, 包含核糖体 RNA 编码基因的 18S、5.8S 和 28S 以 及 ITS1 和 ITS2 两个位于编码基因之间的内转录 间 隔 区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其 中 ITS2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2)位于 5.8S 和 28S 基因 之间, 是一种非编码基因的间隔区。其作为分子 标记, 较单拷贝基因和线粒体基因具有两方面明 显的优势: 一方面, 单拷贝基因只能反映基因进
南半球的鲈鱼:真鲈科物种总览
南半球的鲈鱼:真鲈科物种总览(依然是以前写的专栏,稍作更新修改发b站上)鲈鱼是我们在生活中非常熟悉的鱼名,“鲈鱼”类型的鱼类的踪影几乎遍布了全世界每一片大陆,例如在我国沿海有花鲈,淡水有外来的大口黑鲈,而在西北的冷水水域还存在着河鲈(五道黑),在众多的“鲈鱼”中,有一类只分布于南半球的冷门类群,它们就是真鲈科/PercichthyidaeGIF真鲈科线图,图源fishes of AustraliaGIF真鲈科线图,图源fishes of AustraliaGIF真鲈科线图,图源fishes of Australia在鲈形目还未爆炸的时候,真鲈科也是其中的一员,当时该科被认为和狼鲈科的关系较近,同时,东亚地区的鳜鱼也被归类为其中,在新的分类中,真鲈加入了日鲈目并独自成立了真鲈亚目,鳜属和少鳞鳜属也脱离该科独立成了鳜科/Sinipercidae,同样也在日鲈目下真鲈科的最早记录起源于6000-5000万年前的始新世,现今以出有已知40个种,分为8属,大部分为淡水种类,它们主要在澳大利亚,少数分布在南美南部,由于其大部分成员都分布在南半球为数不多的亚热带和温带水域中,所以该科的英文名被称为temperate perches.分类:断线肖鲈属/Bostockia糙皮断线肖鲈/Bostockia porosa本属的唯一一种,糙皮断线肖鲈分布于西澳大利亚南部的淡水水域中,是当地为数不多的淡水鱼类之一,体型比较小,最大只有15cm 长,其身体细长,体色为黑褐色,长有黄褐色和灰色斑点,配色有种黄,这种小型鱼类的长相和习性与虾虎鱼/塘鳢有些相似,不过它们只会在夜间出来活动,因此英文名叫做nightfish鳕鲈属/Gadopsis英文名叫做blackfish,虽然名字带鲈,但这东西怎么看都不像鲈鱼,确实是有种鳕鱼的既视感,甚至其下颌上还长了类似鳕鱼的须子,此属有两个种, 双棘鳕鲈/Gadopsis bispinosus和斑鳕鲈/Gadopsis marmoratus,前者是墨累-达令河流域特有的,后者分布还包含了昆士兰州南部和塔斯马尼亚岛,这类鱼喜欢栖息在海拔偏高的拥有丰富结构的清澈溪流以及河流之中,它们在碎石堆沉木或者水草中寻找固定的巢穴居住,白条躲在住处,晚上出去活动,双棘鳕鲈数量较少,在某些地区局部丰富,但许多种群高度分散,所以在澳大利亚首都领地和新南威尔士州的不少流域中已经销声匿迹,斑鳕鲈相对来说数量更多分布更广,它们能长到60cm长,5公斤重,算是大物了,因此它们可以作为垂钓目标鱼,一般都是用蚯蚓饵钓,但也有大佬们用路亚整活,据说很好吃,味道鲜甜双棘鳕鲈双棘鳕鲈斑鳕鲈米诺钓获的斑鳕鲈格鮨鲈属/Guyu圆尾格鮨鲈/Guyu wujalwujalensis一个单型属,是一个2001年的新种,圆尾格鮨鲈仅分布于热带昆士兰北部的Bloomfield河中,它们白天躲在河流的草丛或者缝隙中,晚上出去四处游荡,该鱼的体型非常小,最大只有10cm,大约5cm 时就已经是性成熟个体了,因此狭窄的分布和超小的体型导致它们很晚才被发现,相比于上面俩,这货总算是鲈鱼的长相了麦鳕鲈属/Maccullochella这个属的鱼类无疑是真鲈科的明星,该属的鱼基本都有着巨大的体型,凶悍的习性,这导它们成为了当地淡水顶级掠食者和路亚佬的最爱,不过由于味道鲜美导致该属的鱼类基本都面临着/过过度捕捞的威胁,该属有4个种,分别为艾氏麦鳕鲈/Maccullochella ikei,突吻麦鳕鲈/Maccullochella macquariensis,昆士兰麦鳕鲈、Maccullochella mariensis,虫纹麦鳕鲈/Maccullochella peelii 艾氏麦鳕鲈英文名叫做Clarence River Cod/Eastern freshwater cod,该鱼体色为榄绿色至淡黄色,其头部,侧面和底部有深色斑点,腹部为白色,历史上应该遍布于新南威尔士北部和昆士兰南部的各个流域,但滥捕导致如今它们仅在Clarence河自然存在,IUCN的保护等级为濒危,在澳洲属于受保护种类,它们能长至66cm长,41kg重,目前依然可作为稀有的路亚目标鱼,不过钓获后必须要放流突吻麦鳕鲈英文名为trout cod,它们的特征比较好分辨,其体色为为蓝灰色至棕色,身上长有黑色不规则的小黑点,并且其各鳍都有白色边缘,它们在历史上广泛于墨累-达令河流域,但如今它们野外最后的种群仅存在于Yarrawonga河, Barmah河和Seven河这三个小流域,本世纪此鱼的人工繁育个体被投放到了新州的古尔本附近以及Cataract水库,此外墨尔本的Yarra河中也存在引入种群,它们最大的记录为85厘米,16公斤,不过一般大个体基本为40-50厘米,且小于5公斤,IUCN的保护等级为易危,在澳大利亚为受保护目标鱼,会被当做路亚目标鱼但是由于受保护所以必须放流昆士兰麦鳕鲈英文名为Mary river cod,其长相和艾氏麦鳕鲈几乎一致,体色为金黄色至暗绿色或棕色并伴随深绿色至黑色为网状斑驳,腹部为白色,其历史上分布范围包括了墨累-达令河流域至昆士兰南部,虽然现状相比于其他亲戚要好些,但它们在达令河系统中的出现范围不到其历史范围的30%,它们最大可达120cm,40kg重,不过平均大个体大多小于70cm,IUCN的保护等级为濒危,在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受保护,它们在昆士兰东南部的一些特定的水域拥有定期的放养,因此人们在特定的区域钓获后可以按规定带走虫纹麦鳕鲈/墨瑞鳕即著名的murray cod,澳大利亚最出名的淡水鱼类之一,其体型非常之庞大,最大可长至180cm,重113.5 kg,因此它们是全澳大利亚最大的淡水鱼,同时也是真鲈科最大的物种,因而它们稳坐在墨累达令流域顶级掠食者的位置,虫纹麦鳕鲈可以栖息在从清澈的湍急岩石溪流到缓慢流动的混浊河流,湖泊,等各种环境,它们喜欢待在有大块岩石等有障碍物的地方。
试验七硬骨鱼类的分类
实验七硬骨鱼类的分类——鲈形目的分类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使能了解和掌握鲈形目各亚目之间的主要特征以及鲈亚目主要科、属和种的分类特征。
熟悉检索表的应用,掌握鉴别鱼类方法。
二、实验材料和工具1、实验材料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鳜Siniperca chuatsi (Basilewsky)青石斑鱼E pinephelus awoara (Temminck et Schlegel)短尾大眼Priacanthus macracanth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发光鲷Acropoma japonicus Canther细条天竺鱼Acropoma japonicus Cunther大甲鲹Megalaspis cordyla(Linnaeus)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 (Temminck et Schlegel)乌鲳Formio niger(Bloch)金线鱼Nemipterus virgatus (Houttuyn)大斑石鲈Pomadasys maculates Bloch罗非鱼*Oreochromis mossambica Peters带鱼Trichiurus haumela (Forsskal)鲐Pneumatophorus japonicus (Houttuyn)蓝点马鲛Scombermorus niphonius (Cuvier)弹涂鱼Periophthalmus cantonensis (Osbeck)攀鲈Anabas testudineus (Bloch)乌鳢Channa argus (Cantor)金钱鱼Scatophagus argus(Linnaeus)鱼刺Therapon theraps Cuvier et Valenciennes观察标本:日本方头鱼Branahioste japonius(Houttuyn)鲯鳅Coryphaena hippurus Linnaeus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 (Richardson)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 Bieeker黄姑鱼Nibea albiflora Richardson鮸Miichthys miiuy(Basile)条鰏Leiognathus rivulatus(Temminck et Schlegel)画眉笛鲷Lutjanus vitta Quoy et Gaimard真鲷Pagrosomus major (Temminck et Schlegel)黄鲷Taius tumifrons (Temminck et Schlegel)花尾胡椒鲷Plectorhynchus cinctus (Temminck et Schlegel) 条尾鲱鲤U peneus bensasi (Temminck et Schlegel)日本膳Uranoscopus japonicus Houttuyn长绵Enchel yopus elongates (Kner)玉筋鱼ammodytes personatus Girard李氏Callionymus richardsoni Bleeker褐篮子鱼Siganus fuscescens (Houttuyn)扁舵鲣Auxis thaxard (Lacepede)银鲳Pampus argenteus(Euphrasen)沙镇Odontobutis obscura (Temminck et Schlegel)斑尾复鰕虎鱼S ynechogobius ommatura (Richardson)刺鳅Mastacembelus aculeatus (Basilewsky)扑蝴蝶鱼Chaetodon modestus Temminck et Schlege l尖吻鲈Lates calcarifer(Bloch)河鲈Percaw fluviatilis Linnaeus乳香鱼Lactarius lactarius (Bloch et Schneider)马拉巴裸胸鲐Citula (Citula) malabaricus (Bloch et Schneider ) 大斑鲳鲐Trachinotus russelli Cuvier et Valenciennes长颌鲕Chorinemus lysan (Forsskal)眼镜鱼Mene maculata(Bloch et Schneider)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 (Linnaeus)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 (Richardson)白姑鱼Arg yrosomus argentatus (Houttuyn)皮氏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 (Cuvier et Valenciennes)长体银鲈Gerres macrosoma Bleeke黑鲷Sparu macrocephalus(Basilewsky)黄鳍鲷Sparus latus Houttuyn红鳍裸颊鲷Lethrinus haematopterus Temminck et Schlegel松鲷Lobotes surinamensis (Bloch)斑点鸡笼鲳Drepane punctata (Linnaeus)赤刀鱼Cepola schlegeli (Day)海鲫Ditrema temmincri Bleeker洛氏颈鳍鱼lniistius dea (Temminck et Schlegel)短鳄齿鱼Champsodon snyderi Franz六带拟鲈Parapercis sexfasciatus (Temminck et Schlegel)云鳚Enedrias nebulosus (Temminck et Schlegel)黄H ypseleotris swinhonis (Gunther)子陵栉鰕虎Ctenogobius giurinus (Rutter)红狼牙鰕虎Odontambl yopus rubicundus (Hamilton)圆尾斗鱼Macropodus chinensis (Bloch)2、工具解剖盘大镊子尖头镊子分规直尺三、检索根据特征,对照检索表,逐步进行目→科→属→种检索:鲈形目,亚目的检索表1(26)第一背鳍存在时不呈吸盘状或具1例分离的鳍棘。
鲈形目
Brotulidae、 鼬yòu鳚wèi亚目 Ophidioidei 有6科:须鳚科Brotulidae、 鳚 亚目 吸须鳚 Aphyonidae、 Ophidiidae、潜鱼科Carapidae Carapidae、 吸须鳚科Aphyonidae、鼬鳚科Ophidiidae、潜鱼科Carapidae、 前鳍潜鱼科Pyramodontidae 鳗潜鱼科Disparichthyidae Pyramodontidae、 Disparichthyidae。 前鳍潜鱼科Pyramodontidae、鳗潜鱼科Disparichthyidae。鼬 科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100~2000米的中层 鳚科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为100~2000米的中层 及深海底栖鱼类。背鳍较臀鳍长或与臀鳍等长, 及深海底栖鱼类。背鳍较臀鳍长或与臀鳍等长,肛门及臀鳍位 于胸鳍末端下方;具鳞,许多种类鳃盖上有棘;深海的种类眼 于胸鳍末端下方;具鳞,许多种类鳃盖上有棘; 睛退化至全无或只剩皮瓣痕迹。最大的种类希氏软鼬鳚 睛退化至全无或只剩皮瓣痕迹。最大的种类希氏软鼬鳚 shcherbachevi可以长至 可以长至2 全世界共有47 47属 Lamprogrammus shcherbachevi可以长至2米。全世界共有47属 218种 而我国仅台湾地区发现5 218种,而我国仅台湾地区发现5属7种。
鱼类学检索表鲈形目鲤形目鲤科鲈亚目
鲤形目鲤科检索表1.(12)鳃的上方无螺旋形的咽上器官2.(11)臀鳍无硬刺3.(10)臀鳍分支鳍条通常七根以上4.(9)下颌前缘无锋利角质5.(8)无腹棱6.(7)第五眶下骨与眶上骨接触————丹亚科(宽鳍鱲、马口鱼)7.(6)第五眶下骨不与眶上骨接触————雅罗鱼亚科(青鱼、草鱼赤眼鳟)8.(5)具腹棱————鲌亚科9.(4)下颌前缘具有锋利的角质————鲴亚科10.(3)臀鳍分支鳍条在六根以下————鲃亚科11.(2)臀鳍和背鳍皆具有带锯齿的硬刺————鲤亚科12.(1)鳃的上方有螺旋形的咽上器官————鲢亚科1.(14)头背部无吸盘2.(13)左右腹鳍不显著接近,不愈合为吸盘3.(12)食道无侧囊4.(9)上颌骨不固着于前颌骨5.(6)腹鳍胸位————鲈亚目6.(5)腹鳍喉位7.(8)背鳍前部为鳍棘————鳚亚目8.(7)背鳍前部为鳍条————绵鳚亚目9.(4)上颌骨不固着于前颌骨10.(11)体延长成带状————带鱼亚目11.(12)体不延长————鱼青亚目12.(3)食道有侧囊————鲳亚目13.(2)左右腹鳍极接近,愈合为吸盘————虾虎鱼亚目14.(1)头背部有吸盘————鮣亚目1.(14)左右下咽骨不愈合2.(9)上颌骨不为眶前骨所遮盖3.(4)臀鳍具鳍棘三枚————鮨科4.(3)臀鳍具鳍棘二枚5.(8)体被栉鳞6.(7)第一背鳍鳍棘6~9 ————天竺鲷科7.(6)第一背鳍鳍棘11~12 ————鱚科8.(5)体被小圆鳞————鲹科9.(2)上颌骨全部或大部为眶前骨所遮盖10.(11)臀鳍鳍棘两个以下————石首鱼科11.(10)臀鳍鳍棘三个12.(13)侧线上方鳞片斜行————笛鲷科13.(12)侧线上方鳞片不斜行————鲷科14.(1)左右下咽骨愈合————丽鱼科。
鱼类分类-实验室标本资料
鲈鱼
鲈形目:背鳍一般为2个,互相连接或分离,第一背鳍 为鳍棘(有时埋于皮下或退化),第二背鳍为鳍条; 腹鳍胸位或喉位,鳍条1-5;尾鳍分枝鳍条不超过17条。 无脂鳍。体被栉鳞、圆鳞或裸露。闭鳔。口裂上缘通 常由前颌骨组成。无眶蝶骨、中喙骨,有中筛骨。 鲈鱼:长椭圆形而侧扁,背部稍隆起。口端位,下颌稍突出
半滑舌鳎(舌鳎科):有眼侧褐色,被栉鳞,具侧线3 条;无眼侧被圆鳞或杂有弱栉鳞。
绿鳍马面鲀
鲀形目:体被骨化鳞片,骨板,小刺或裸露。无肋骨, 上颌骨与前颌骨愈合。牙为锥状,门牙状或愈合成喙 状牙板。鳃孔小,侧位。腹鳍胸位,亚胸位或消失, 鳔有或无,气囊有或无。
绿鳍马面鲀 (革鲀科) :体延长而较高,侧扁,呈长椭圆形。 口小,端位。鳃裂位于眼后半部下方,大部分在口裂线上。 体鳞小,菱形,其上散布约十多根小细棘。第I背鳍棘较细, 位于眼后半部上方背鳍与臀鳍前鳍条远长于后鳍条。体淡青 灰色,体侧有些褐色斑块。背棘鳍膜黄色,各鳍鳍条均为蓝 绿色;胸鳍、尾鳍鳍膜白色。
日本鳗鲡:鳞小埋于皮下,呈席状排列。侧线发达,体上多 粘液腺。体表无任何花纹,体背部为深灰色而稍带绿色,腹 部则为白色。
星康吉鳗:上下颌牙小,每侧2行排列紧,无犬牙,犁骨牙小。 头部及体侧具白色斑点、背侧灰褐色,腹部白色;胸鳍黄色, 其它各鳍均为淡黄色。
窝斑鰶
鲱形目:体被圆鳞,无侧线。背鳍1个;某些 种类偶鳍基部有腋鳞;鳍无棘。头骨骨化程度 低,口裂上部边缘由前颌骨和上颌骨组成,有 肌间骨。鳔若有为喉鳔,无韦伯氏器。
基于多变量形态度量学和线粒体Cyt b序列 的鲈属鱼类分类探讨
动 物 学 研 究 2008,Apr. 29(2):113—120 CN 53-1040/Q ISSN 0254-5853 Zoological Research基于多变量形态度量学和线粒体Cyt b序列的鲈属鱼类分类探讨海 萨1,2,李家乐1,*,冯建彬1,木拉提3(1. 上海水产大学生命学院,上海 200090;2. 新疆水产科学研究所,乌鲁木齐 830000;3. 新疆伊犁州水利局特克斯河管理处,伊犁 835000)摘要:鲈属鱼类的分类在学术界尚存在很多争议。
本文通过鲈属鱼类32个多变量形态学参数和1134bp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序列的比较,对鲈属鱼类分类问题做了探讨。
结果显示河鲈和伊犁鲈之间的形态距离为0.15,黄金鲈和伊犁鲈为0.14,河鲈和黄金鲈为0.09,在形态上黄金鲈和河鲈较接近,而伊犁鲈与前两者差异明显;主成分2(16.09%)对主成分1(21.71%)作图结果显示黄金鲈和河鲈有重叠区,而伊犁鲈与其它二种鲈有较大差距;细胞色素b同源序列差异百分比为河鲈与伊犁鲈13.08%、黄金鲈与伊犁鲈10.68%、黄金鲈与河鲈11.47%,鲈属鱼类间的碱基差异属于种间的遗传差异。
MP、NJ和ML三种系统发育树在河鲈、黄金鲈和伊犁鲈三个种或亚种之间的拓扑结构一致,显示黄金鲈与伊犁鲈的演化关系较河鲈为近。
根据20个样本的细胞色素b 基因序列的遗传差异和系统发育树以及地理分布上的繁殖隔离,我们进一步认定黄金鲈和河鲈是不同的种,鲈属鱼类包括伊犁鲈、河鲈和黄金鲈三个种。
关键词:鲈属;形态;系统发育;细胞色素b中图分类号:Q959.483;Q3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4-5853(2008)02-0113-08Systematics of Perca Species Based on Multivariate Morphometrics and 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b Gene Variation AnalysisHAI Sa1,2, LI Jia-le1,*, FENG Jian-bin1, Mulati3(1. College of Aqua-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Shanghai Fisheries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0; 2. Xinjiang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Urumuqi 83000; 3. Teks Rivers Administration Office, ILi 835000)Abstract: This paper investigated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genus Perca based on the 32 multivariate morphometrics and the 1134b p sequences of 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b (Cyt b) gene. The result of multivariate morphometric analyses showed that the distance between P. fluviatilis and P. schrenki, between P. schrenki and P. flavescens, between P.fluviatilis and P. flavescens was 0.15, 0.14, 0.09, respectively. Perca fluviatilis and P. flavescens were much more similar in morphology, and there was a remarkable difference between P. schrenki and the two other species. In the scatter-plot figure based on principal components 1 to 2, there was an overlapping section between P. fluviatilis and P. flavescens, but there was no overlapping section between P. schrenki and the two others. In the analysis of mitochondrial cytchrome b gene, the percentage nucleotide sequence divergence between P. fluviatilis and P. schrenki, between P. schrenki and P.flavescens, between P. fluviatilis and P. flavescens was 13.08%, 10.68%, 11.47% respectively. The sequence divergences among the three Perca species were within interspecific divergence. Molecular phylogenetic trees were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sequences of 20 samples with maximum parsimony (MP), neighbor-joining (NJ) and Maximum likelihood methods. The topological structures of the three trees were consistent, and they all showed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 schrenki and P. flavescens was much closer than that between P. fluviatilis and P. flavescens. From the genetic divergence of the Cyt b gene and the isolation in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we further concluded that P. fluviatilis and P.flavescens were different species. The genus Perca therefore,includes three species, P. fluviatilis, P.schrenki and P.flavescens.收稿日期:2007-11-08;接受日期:2008-01-08基金项目: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Y1101);上海高校水产养殖学E-研究院建设项目(03E009);上海市科委基础重大项目(编号06DJ14003)* 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jlli@第一作者简介:海萨(1972-),男,新疆福海县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渔业资源与鱼类养殖研究。
四川盆地鲈形目鱼类
四川盆地鲈形目鱼类摘要:鲈形目(Perciformes)是硬骨鱼类最大的一个目,本目鱼类种类繁多。
在四川盆地有3个亚目,分布为鲈亚目(Percoidei)、鰕虎鱼亚目(Gobioidei)和攀鲈亚目(Gobioidei),它们总共包含5科15种鱼类。
鲈形目鱼类广泛的分布于四川盆地的各河流域内。
关键词:鱼类;鲈形目;四川盆地1. 个体形态及习性鲈形目鱼类个体大小变异很大,大者如金枪鱼(Thunnus thynnus),体长达3.5米,重700千克;小者如矮虎鱼(Ctenogobiusgiurinus),成鱼体长只有12毫米左右,一般鱼类体长在30~250厘米。
还有很多种生活在热带珊瑚礁区的色彩鲜艳的珊瑚礁鱼,如隆头鱼科、蝴蝶鱼科等,也有生活在南极区的南极科鱼类,它们形态各异。
该目鱼类中只有少数种类危害人类,如魣鱼,体长2米,性极凶猛,常袭击游泳的人们。
由于鲈形目鱼类除少数生活在狭小水域者外,其他生活在海洋中。
所以有的鱼类繁殖的时候,要作长距离的生殖洄游,以繁殖后代和越冬。
本目的鱼类大多为卵生,亦有卵胎生,体内受精。
2. 分布特点鲈形目鱼类种类繁多,除少数生活在狭小水域者外,其他生活在海洋中。
在各种水域,从江河湖泊到近海以至水深2300米的大洋中都有分布。
中国产的鲈形目鱼类共分91科1031种。
其中南海种类最多,超过1000余种,东海次之,约600种,黄、渤海种类最少,约300余种。
3. 鱼类鉴定特征鲈形目(Perciformes)为硬骨鱼类中最大的一个目,其主要特征是体侧扁平或稍呈圆形。
上枕骨与额骨相连,使顶骨分离。
上颌口缘由前颌骨组成。
鳃盖发达。
有上、下肋骨。
无肌间骨。
肩带为中乌喙骨。
为眶蝶骨。
后颞骨通常分叉。
背鳍1个或2个,如1个者,其前部为鳍棘,后部由鳍条组成;若为2个是,则前一个为棘鳍,后一个为鳍条,后背鳍常与臀鳍相对。
腹鳍存在时,为胸位或喉1位,通常有1个棘鳍和5根鳍条,左右腹鳍相距较远或很接近,有时联合成吸盘。
攀鲈分类学
攀鲈分类学攀鲈分类学( Amphipathus occidentalis)也称为攀鲈鱼类( Clibiste fishes)或攀鲈科,是鲈形目( peronectylae)中的一个科。
如果对于鱼有些了解的人一定知道,攀鲈科是一个分支较少的科,目前世界上只有5属18种。
最常见的攀鲈,是俗名灰姑娘的灰鲳( Crocodylus modestus),灰姑娘的白色肤色和双颊、腹部呈灰白色而得名。
它们原产于美洲,后来被引进亚洲,在广东海域发现过这种鱼类。
A攀鲈是一种很不容易死的鱼类。
据记载,在加利福尼亚的一次暴风雨后,淡水河里的攀鲈竟多达4万多条!因此,对于食物资源匮乏的热带地区来说,它是非常重要的一种饵料鱼类。
其实这种鱼是相当耐饿的,即使是把活鱼放进大鱼的嘴里,几天以后它们仍然能活着。
虽然一些活的鱼类并不会马上死去,但活的太久对攀鲈却没有好处。
比如,如果让它们在成熟期生长,那么有时候在夜间它们就会被饥饿的水鸟吃掉,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此外,水质污染和过度捕捞也会导致攀鲈的数量减少。
A攀鲈的寿命很长,大约20年。
它可以在温度高达85摄氏度的地方生存,也可以在冷冻的情况下存活3到5年。
在实验室中,它们甚至能够忍受接近绝对零度的低温。
鱼的生存环境越恶劣,就越适合攀鲈生长。
比如,在加利福尼亚州的阿马多尔河( Amadoil River)附近,攀鲈喜欢栖息在小瀑布的下面,这样可以从潮湿的岩石间吸收氧气。
然而在其他地区,它们更喜欢避光的浅水池塘。
因为在这种环境下,它们可以少晒太阳,减少被太阳灼伤的危险。
如果在安静的水底环境中发现攀鲈,这说明水里没有什么鱼可以吃。
在自然环境中,攀鲈通常隐藏在水底,如果条件合适,它们会跳出水面游动。
它还会使用装死、偷袭等各种方法,迫使敌人进入它们设置的陷阱之中。
除了爬行类动物,它基本上不怕任何肉食性鱼类。
事实上,它是所有鲈形目中最凶猛的掠食者。
由于攀鲈具有坚硬的牙齿,它能轻松咬碎骨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十一鲈形目分类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使能了解和掌握鲈形目各科,重要属的分类特征,熟悉检索表的应用,掌握鉴别分类方法。
二、实验标本
花鲈、鳜、髭鲷、梅童鱼、黄姑鱼、真鲷、黑鲷、蓝圆鯵、沟鯵、罗非鱼、绵鳚、鮣、黄黝、鰕虎鱼、弹涂鱼、鳗鰕虎鱼、带鱼、鮐、蓝点马鲛、银鲳、斗鱼、乌鳢、月鳢
三、检索表
1(40)第一鳃弓没有由上鳃骨扩大而成的鳃上官器
2(39)食道无侧囊
3(34)上颌骨不固着于前颌骨上
4(27)左右腹鳍不显著接近,也不愈合成吸盘
5(26)第一背鳍不特化为吸盘
6(25)腹鳍胸位,由1枚鳍棘和5枚鳍条组成
7(24)侧线连续
8(21)臀鳍前方无游离棘
9(18)两颌侧方无臼齿
10(15)臀鳍棘3
11(14)背鳍前无一向前鳍棘
12(13)栉鳞,尾鳍凹形……………………………………………………………花鲈
13(12)园鳞,尾鳍圆形………………………………………………………………鳜14(11)背鳍前方具一向前鳍棘……………………………………………………髭鲷15(10)臀鳍棘2
16(17)头背中央枕骨棱明显……………………………………………………梅童鱼17(16)头背中央枕骨棱不明显…………………………………………………黄姑鱼18(9)两颌侧方具臼齿
19(20)体红色,上下颌两侧臼齿2行……………………………………………真鲷20(19)体黑色,上下颌两侧臼齿3行……………………………………………黑鲷21(8)臀鳍前方具游离棘2枚
22(23)背鳍,A后方各有1个小鳍……………………………………………蓝圆鯵23(22)背鳍,臀鳍后方各无1个小鳍……………………………………………沟鯵24(7)侧线中断……………………………………………………………………罗非鱼25(6)腹鳍喉位鳍条数小于5………………………………………………………绵鳚26(5)第一背鳍特化为吸盘……………………………………………………………鮣27(4)左右腹鳍接近或愈合成吸盘
28(29)左右腹鳍不愈合为吸盘……………………………………………………黄黝29(28)左右腹鳍愈合为吸盘
30(33)两背鳍与尾鳍,臀鳍不相连
31(32)眼不突出于背缘…………………………………………………………鰕虎鱼32(31)眼突出于背缘……………………………………………………………弹涂鱼33(30)两背鳍与尾鳍,臀鳍相连……………………………………………鳗鰕虎鱼34(3)上颌骨固着于前颌骨
35(36)体呈带状……………………………………………………………………带鱼36(35)体呈不带状
37(38)背鳍与臀鳍后方各有5个小鳍………………………………………………鮐38(37)背鳍与臀鳍后方各有8—9个小鳍……………………………………蓝点马鲛39(2)食道具侧囊……………………………………………………………………银鲳40(1)第一鳃弓有由上鳃骨扩大而成的鳃上官器
41(42)体被栉鳞……………………………………………………………………斗鱼42(41)体被圆鳞
43(44)有腹鳍………………………………………………………………………乌鳢44(43)无腹鳍………………………………………………………………………月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