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13(J)T 8352-2020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技术细则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前言为了更好地实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引导绿色建筑健康发展,受建设部科技司委托,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和依柯尔绿色建筑研究中心组织编写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以下简称《技术细则》)。
编写《技术细则》的目的是,为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提供更加规范的具体指导,为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提供更加明确的技术原则,为绿色建筑创新奖的评审提供更加详细的评判依据,从三个层面推进绿色建筑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与创新。
《技术细则》的编写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国内绿色建筑的实践,特别是自2005年3月“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研讨会”以来的实践,还借鉴了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国家发展绿色建筑的成功经验。
其内容既有符合中国国情的一面,也有与国际绿色建筑发展趋势相适应的一面,具有比较强的适应性的同时又有比较好的先进性。
这是《技术细则》的特点。
参加《技术细则》编写的人员,有的参加过《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编写,有的参加过绿色建筑建设活动,有的参加过系统的研究工作。
这样一个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专家学者群体,是编写《技术细则》十分宝贵的前提条件。
随着绿色建筑实践活动的拓展,这个群体正在发展,正在壮大,正是中国绿色建筑的基石。
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依柯尔绿色建筑研究中心二OO七年六月1 总则1.1 基本规定1.1.1为科学引导和规范管理绿色建筑评价、评奖与标识工作提供更明确的技术依据,更好地实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50378-2006(以下简称《标准》),制定本细则。
1.1.2 本细则依照《标准》的内容和要求编制,适用于指导绿色建筑的评价标识、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的评审和指导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建造及运行管理。
1.1.3按照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的评价内容判定得分情况和达标情况。
根据达标情况评定星级,进行绿色建筑评价;根据得分情况,区分同一星级绿色建筑的相对水平,用于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和工程项目评审。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第五节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的实践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建筑师具有绿色设计理念,并采取相应的设计方法,还需要管理层、业主都具有较强的意识。
这种多层次合作关系的介入,需要在整个过程中确立明确的评价及认证系统,以定量的方式检测建筑设计生态目标达到的效果,用一定的指标来衡量其所达到的预期环境性能实现的程度。
评价系统不仅指导检验绿色建筑实践,同时也为建筑市场提供制约和规范,引导建筑向节能、环保、健康、舒适、讲求效益的轨道发展。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追溯到我国第一部《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建科[2005]199号文),作为国家纲领性、技术性文件,对绿色建筑进行了诠释,包括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保护环境的内涵,为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框架提供了依据。
之后,我国以“四节一环保”为核心与框架,编制了《绿色建筑设计标准》GB/T50378-2006,2019年进行修订,形成新版《绿色建筑设计标准》GB/T50378-2019,也是我们国家目前通用的绿色建筑综合评价标准。
在此之前,我国在绿色建筑评价方面,也有相应的成果,如2001年开发的《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2004年为奥运开发的《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2005年为世博会开发的《上海世博会绿色建筑标准》等。
此外,针对不同类型建筑我国也有一系列标准。
针对不同地域,许多省市也纷纷出台了相应的地方标准。
总之,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针对不同建筑类型的评价标准;二是针对建筑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评价的相关规范;三是基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统一的评价框架下,各地推出的适合当地的绿色建筑标准。
绿色建筑的“绿色化”具有很强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对绿色建筑进行效果评价即可定量的检验“绿色化”目标达到的效果,用量化指标来衡量其所达到的预期环境性能实现程度。
1.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下面简单介绍我国于2019年8月1日起实施的GB/T50378《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课件2
• 一星50分,二星65分,三星80分
•公 建:节地15分,节能35分,节水10分,节材20分,室内20分,创新10分,总分110分
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1
控
4.1.1 项目选址符合所在地城乡规划,且符合各类 —
—
制
保护区、文物古迹的保护和控制要求。
项
(项目选址)
4.1.2 场地安全,无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 —
—
害威胁,无危险化学品等重大污染源、
易燃易爆危险源威胁,无电磁辐射、含
氡土壤等有害有毒物质危害。(场地安
全)
4.1.3 场地内无排放超标污染物
—
—
4.1.4 建筑规划布局满足日照标准且不降低周边建 —
—
筑及场地的日照标准要求。
•旧标准:控制项8项,新标准4项
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2
4.2.1 容积率0.8-1.5得10分,1.5-3.5得15分, 19 ≥3.5得19分
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14
8.2.1 8.2.2 8.2.3 8.2.4
8.2.5 8.2.6 8.2.7 8.2.8 8.2.9
8.2.10 8.2.11
室内噪声级满足现行国家标准高要求标准 隔墙、楼板、门窗的隔声性能满足现行国家标准高要求标准 70%以上的区域无视线干扰 光系数≥2%的面积比例大于75%无眩光均匀性得8分,地下采光系数 ≥0.5%占20%得4分 采用合理措施改善室内大进深区域或地下空间的自然采光效果 可调节遮阳60~70%得6分,70~80得8分,≥80得12分 75%采暖空调可控得4分,个性化末端得4分 90%的房间的平均自然通风换气次数不小于2次/h。 避免污染空气串通,重要区域通风或空调采暖工况下的气流组织满 足要求。 污染物浓度采集分析得7分,实时报警得3分 地下一氧化碳浓度监测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样本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一、编制背景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 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 同时增加环境负荷。
据统计, 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备。
这些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又消耗了全球能量的50%左右; 与建筑有关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占环境总体污染的34%; 建筑垃圾占人类活动产生垃圾总量的40%。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建筑领域的结果, 将成为未来建筑的主导趋势。
当前, 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绿色建筑的研究, 许多国家和组织都在绿色建筑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和评价体系, 有的已着手研究编制可持续建筑标准。
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和人均资源等条件不同, 对绿色建筑的研究与理解也存在差异。
中国政府从基本国情出发, 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节约能源, 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 提出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 主要内容是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环境保护, 注重以人为本, 强调可持续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讲, 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与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提法不同, 内涵相通, 具有某种一致性, 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建筑理念。
中国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量都严重不足, 同时中国的消费增长速度惊人, 在资源再生利用率上也远低于发达国家。
中国各地区在气候、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民俗文化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
中国现有建筑总面积400多亿平方米, 预计到2020年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平方米。
在中国发展绿色建筑, 是一项意义重大而十分迫切的任务。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反映建筑领域可持续发展理念, 对积极引导大力发展绿色建筑, 促进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1、如果采用集中采暖和〔或〕空调系统,而冷、热水〔风 是靠水泵和风机输送到用户,其采暖系统热水循环水泵的耗 电输热比,风机单位风量耗功率,空调冷热水系统输送能效 比必须符合河北省现行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DB13 〔J〕81中的相关规定。
●2、如果在设计阶段已在图纸上选用分散式采暖空调设备时 , 分户空调机应选用?单元式空气调节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源 效率等级?的节能型产品〔即第1、2级〕;空气源热泵机组 冬季COP不小于1.8;户式壁挂燃气炉的额定热效率不低于 89%,局部负荷下的热效率不低于85%。
●设计阶段评审方式:1、暖通施工图纸、设计说明;2、 设备列表及性能参数计算说明书。
●运行阶段评审方式:1、同设计阶段审查资料;2、现 场核实。
● 关注点
●1。活塞/涡旋式冷水机组采用第5级;水冷离心式机组 采用第3级;螺杆式冷水机组采用第4级。户式中央空 调采用第4级。
●2。申报材料中关于冷水机组和单元式空调机组的性能 参数说明,应在各文件中保持一致。
●本条款参评内容依据建筑设置的设备系统而定,假设参评 建筑未设置以上某种设备系统,那么对应内容不作参评。
●设计阶段评审方式:1、暖通设计施工图纸、文件;2、设 备列表及性能参数计算说明书。
●运行阶段评审方式:1、同设计阶段审查资料;2、现场核 实。
● 关注点
●1。在设计说明中应明示设备的选用效率、系统的传输 效率,明确计算方法和计算对象。
● 3、给水系统节能要求:
●〔1〕建筑生活给水系统分区合理,低区充分利用市政供水 压力,高区采用减压分区时,不得多于一区,每区供水压力 不大于0.45MPa。
●〔2〕设有集中热水供给的居住小区,系统设计合理并采取 有效的保温措施减少热水输送和循环过程中的热量损失,要 求水加热站供水温度与最不利用水点处出水温度差小于 10℃。
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发布
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发布BUILDING ENERGY SAVING 建筑节能31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 2019.05(4)采用湿热耦合逐时算法时,对外保温系统中实际运行的附加条件可进行多种设置进行对比分析,如外保温裂缝的渗水及渗入的水分量的选择;外保温表层吸附水分的量;带空腔的外挂围护系统中空气的流量、流速及气、液相水分的进出等。
4.2 计算结果判定的建议在进行计算后,需要对计算的结果进行评价。
计算内部冷凝或采用湿热耦合计算后,评价的方法目前没有统一的要求,一般采用经验值进行评判。
基于前面的论述,作如下分析:(1)由于岩棉外保温系统的特性[6],目前现行国家标准中规定的算法可能导致实际工程中的构造不能符合标准规定的要求。
岩棉外保温系统在严寒地区应用时,按照《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2016)的计算几乎不能通过,而这些地区的工程应用相对于夏热冬冷或夏热冬暖地区而言,由于受到雨水的影响较少,系统实际偏于稳定。
(2)采用稳态方法计算时,对界面进行评价,如采用国际标准DS/EN ISO 13788—2012中改进的Glaser法计算围护结构内部材料层全年的冷凝量与蒸发后的含湿量进行评价,可采用材料遇水的单位面积量进行评价;或材料遇水后,材料性能能维持稳定的时间。
(3)采用湿热耦合逐时方法计算时,可对系统、各层材料的含湿量进行评价。
考虑软件计算的精度更高,可采用材料遇水的单位面积量进行评价;或材料遇水后,材料性能能维持稳定的时间进行评价;以及材料、系统整体含湿量是否能维持平衡或下降后趋于稳定进行评价。
防护层的湿平衡可采用吸水量、吸水率和水蒸气渗透阻进行控制,每种指标可结合气候区和降水量的不同进行分级要求。
参考文献:[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2016[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2]Hygrothermal performance of building components and building elements-internal surface temperature to avoid critical surface humidity and interstitial condensation.Calculation methods:ISO13788:2012[S].2012.[3]鲍宇清,杨洪昌,周宁.近零能耗建筑用岩棉外保温系统的研究[J].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2018(06):37-40.[4]А.У.弗兰裘克著.房屋围护部分受潮理论与计算[M].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1964.[5]徐洪涛.岩棉外墙外保温应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6]Wacker Academy.岩棉板外墙外保温系统耐候性能研究[R].北京:W ACKER ACADEMY,2013.建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T50378-2019,自2019年8月1日起实施。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1 总则1.0.1 为贯彻执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家技术经济政策,推进可持续发展,规范绿色建筑的评价,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用于评价住宅建筑和办公建筑、商场、宾馆等公共建筑。
1.0.3绿色建筑的建设与评价应因地制宜,统筹考虑并正确处理建筑全寿命周期内,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满足建筑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
1.0.4 绿色建筑的建设与评价应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与相关的标准,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 术语2.0.1 绿色建筑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0.2热岛强度热岛效应是指一个地区(主要指城市内)的气温高于周边郊区的现象,可以用两个代表性测点的气温差值(城市中某地温度与郊区气象测点温度的差值)即热岛强度表示。
本标准采用夏季典型日的室外热岛强度∆T hi(居住区室外气温与郊区气温的差值,即8:00~18:00之间的气温差别平均值)作为评价指标。
2.0.3可再生能源指从自然界获取的、可以再生的非化石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
2.0.4非传统水源指不同于传统市政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和海水。
2.0.5可再利用材料指在不改变所回收物质形态的前提下进行材料的直接再利用,或经过再组合、再修复后再利用的材料。
2.0.6可再循环材料指已经无法进行再利用的产品通过改变其物质形态,生产成为另一种材料,使其加入物质的多次循环利用过程中的材料。
3 基本规定3.1 基本要求3.1.1 本标准着重评价与绿色建筑性能有关的内容,实施本标准时,尚应符合经国家批准或备案的有关标准。
3.1.2 应以节约和适用的原则确定建筑标准。
3.1.3 绿色建筑的建设应对规划设计、施工与竣工阶段进行过程控制。
3.1.4绿色建筑建设应选用质量合格并符合使用要求的材料和产品,严禁使用国家或地方管理部门禁止、限制和淘汰的材料和产品。
2020年(建筑工程管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
4.1.6住区的绿地率不低于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低于1㎡。
绿地率系指住区范围பைடு நூலகம்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住区用地面积的比率(%)。
“绿地率”是衡量住区环境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根据我国居住区规划的实践,当绿地率为30%时可达到较好的空间环境效果。该指标是经综合分析居住区建筑层数、密度、房屋间距等相关指标及可行性研究后确定的。
公共绿地应采用集中与分散、大小相结合的布局方式,以适应不同居住对象的要求。集中绿地应满足的基本要求:宽度不小于8m,面积不小于400m²,以利于绿地内基本设施的设置和游憩要求。公共绿地应满足日照环境要求:应有不少于1/3的绿地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范围之外,以利于人们的户外活动。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审核规划设计或建成后的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指标是否达标,以及绿地布置是否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的相关规定。
1.3.4 六类指标一般项和优选项的得分汇总成基本分。汇总基本分时,
为体现六类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设权值如下表:
建筑分类
指标名称
住宅
公建
权值
权值
节地与室外环境
0.15
0.10
节能与能源利用
0.25
0.25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0.15
0.15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0.15
0.15
室内环境质量
0.20
0.20
为减少施工过程对土壤环境的破坏,应根据建设项目的特征和施工场地土
壤环境条件,识别各种污染和破坏因素对土壤可能产生的影响,提出避免、消除、减轻土壤侵蚀和污染的对策与措施。
在执行本条时应准确理解《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关于日照标准要求的以下几项内容:
建筑节能与门窗幕墙地方标准目录【2023版】
建筑节能与门窗幕墙地方标准目录【2023版】地方标准往往承担着国家标准和具体工程间的纽带作用,但由于我国地域广阔、气候多样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各地方建筑节能、门窗幕墙要求差异较大。
为此,笔者将搜集整理的建筑节能、绿色建筑、门窗幕墙相关地方标准目录进行分享,供大家参考!目录按照我国行政区编码顺序,依次列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目前的建筑节能、绿色建筑、门窗幕墙相关地方标准,总计近300项。
北京市(11)DB 11/381-2016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DB 11/687-2015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 11/891-2020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 11/512-2017 建筑装饰工程石材应用技术规程DB 11/938-2022 绿色建筑设计标准B 11/1023-2013 疏散用门安全控制与报警逃生门锁系统设计、施工及验收规程DB 11/1027-2013 防火玻璃框架系统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DB 11/T 825-2021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 11/T 848-2011 压型金属板屋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DB 11/T 1028-2021 民用建筑节能门窗工程技术标准DB 11/T 1034. 1-2013 交通噪声污染缓解工程技术规范第1部分:隔声窗措施DB 11/T 1078. 1-2014 人民防空工程防护设备安装技术规程第1部分:人防门DB 11/T 1665-2019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标准DB 11/T 1812-2020 既有玻璃幕墙安全性检测与鉴定技术规程DB 11/T 1832. 8-2022 建筑工程施工工艺规程第8部分:门窗工程DB 11/T 1832. 11-2022 建筑工程施工工艺规程第11部分:幕墙工程.DB 11/T 1837-2021 幕墙工程施工过程模型细度标准DB 11/T 1844 -2021 既有工业建筑民用化绿色改造评价标准DB 11/T 1883-2021 非透光幕墙保温工程技术规程DB 11/T 1971-2022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工程施工技术规程DB 11/T 1998- 2022 既有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技术规程DB 11/T 2037-2022 光伏建筑一体化设计要求天津市(12)DB 29-153-2014 天津市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 29-221-2013 建筑幕墙工程技术规范DB/T 29-164-2021 民用建筑节能门窗工程技术标准DB/T 29-204-2021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T 29-248-2017 天津市既有建筑幕墙可靠性鉴定技术规程DB/T 29-249-2017 天津市公共建筑能耗标准DB/T 29-274-2019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标准.DB/T 29-299-2021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工程施工技术规程DB/T 29-304-2022 天津市绿色建筑检测技术标准河北省(13)DB 13(J) 81-2016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 13(J) 185-2020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节能75%) (2021 年版)DB 13/T 2084-2014 建筑节能门窗用木型材DB 13/T 2826-2018 河北省建筑幕墙用光伏系统通用技术要求DB 13/T 5142-2019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用钢质复合防盗安全门通用技术条件DB 13(J)/T 248-2018 既有建筑幕墙可靠性鉴定规程DB 13(J)/T 8323-2021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评价标准DB 13(J)/T 8324-2022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节能检测标准DB 13(J)/T 8352-2020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 13(J)/T 8359-2020 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21 年版)DB 13(J)/T 8360-2020 被动式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21 年版)DB 13(J)/T 8389-2020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施工及质量验收标准DB 13(J)/T 8427-2021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 13(J)/T 8434-2021 民用建筑节能门窗工程技术标准(京津冀)DB 13(J)/T 8436-2021 既有建筑超低能耗节能改造技术标准DB 13(J)/T 8506-2022 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山西(14)DBJ 04-242-2020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 04-415-2021 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J 04/T 241-2016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 04/T 369-2018 居住建筑标准化外窗系统应用技术标准内蒙古自治区(15)DB 15/353. 9-2009 内蒙古自治区建筑消防设施检验规程第9部分:防火门、防火卷帘系统DBJ 03-27-2017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 03-35-2019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 03-66-2015 内蒙古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 15/T 2817-2022 内蒙古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辽宁省(21)DB 21/T 1899-2011 公共建筑节能(65%)设计标准DB 21/T 1999-2012 既有建筑幕墙可靠性能检验评估技术规程DB 21/T 2017-2022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 21/T 2159-2013 岩棉板或玻璃板保温幕墙工程技术规程DB 21/T 2316-2014 建筑节能门窗工程技术规程DB 21/T 2885- 2017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 21/T 3113-2019 民用建筑门窗技术规程.DB 21/T 3163-2019 辽宁省绿色建筑施工图设计评价规程DB 21/T 3164-2019 辽宁省绿色建筑施工图设计审查规程DB 21/T 3284-2020 绿色建筑施工质量验收技术规程DB 21/T 3354-2020 辽宁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 21/T 3383-2021 既有建筑幕墙工程维修技术规程DB 21/T 3403-2021 健康建筑设计标准DB 21/T 3490-2021 中小学校绿色建筑设计规程DB 2101/T 0048-2022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沈阳市) 吉林省(22)DB 22/JT 149-2016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节能65%)DB 22/T 2038-2014 农村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 22/T 5012-2018 民用建筑节能门窗工程技术标准DB 22/T 5034 -2019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节能75%)DB 22/T 5045-2020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 22/T 5055-2021 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 22/T 5066-2021 绿色建筑工程验收标准DB 22/T 5124-2022 绿色建筑检测技术标准DB 22/T 5128-2022 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 22/T 5129- -2022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黑龙江省(23)DB 23/1270-2019 黑龙江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 23/T 1537-2013 黑龙江省农村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 23/T 1642-2020 黑龙江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 23/T 1767-2016 黑龙江省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修订中) DB 23/T 2706- 2020 黑龙江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 23/T 3041-2021 绿色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DB 23/T 3335-2022 黑龙江省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 23/T 3337-2022 黑龙江省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上海市(31)DGJ 08-107-2015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GJ 08-205-2015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GJ 08-2139-2021 住宅建筑绿色设计标准DGJ 08-2143-2021 公共建筑绿色设计标准DG/TJ 08-56-2019 建筑幕墙工程技术标准DG/TJ 08-803-2013 建筑幕墙安全性能检测评估技术规程DG/TJ 08-901-2014 城市轨道交通站台屏蔽门技术规程DG/TJ 08-2090-2020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G/TJ 08-2134-2013 建筑装饰工程石材应用技术规范DG/TJ 08-2147-2014 既有建筑幕墙维修工程技术规程.DG/TJ 08-2242-2017 民用建筑外窗应用技术规程DG/TJ 08-2327-2020 建筑幕墙设计文件编制深度标准DG/TJ 08-2367-2021 既有建筑外立面整治设计标准上海市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导则(试行) (2019 年)江苏省(32)DB 32/3962-2020 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 32/4066-2021 居住建筑热环境和节能设计标准DG 32/4418- 2022 居住建筑标准化外窗系统应用技术规程DGJ 32/J124-2011 建筑幕墙工程质量验收规程DB 32/T3697-2019 既有建筑幕墙可靠性检验评估技术规程DB 32/T 4065-2021 建筑幕墙工程技术标准DB 32/T 4119-2021 居住建筑用门技术规程DGJ 32/TJ 197-2015 建筑外窗工程检测与评定规程江苏省超低能耗居住建筑技术导则(2020)浙江省(33)DB 33/1015-2021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 33/1036-2021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 33/1092-2021 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 33/T 1064-2021 铝合金建筑外窗应用技术规程DB 33/T 1240-2021 建筑幕墙工程技术标准DB 33/T 1263-2021 既有玻璃幕墙安全性评估技术规程安徽省(34)DB 34/1466-2019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 34/5076-2017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 34/T 1589-2020 民用建筑外门窗工程技术标准DB 34/T 1631-2012 既有玻璃幕墙可靠性能检测评估技术规范DB 34/T 3752-2020 既有建筑幕墙安全性鉴定技术规程DB 34/T 3753-2020 绿色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规范DB 34/T 3823-2021 绿色建筑设备节能控制技术标准DB 34/T 3950-2021 建筑幕墙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程DB 34/T 4250-2022 民用建筑绿色设计标准DB 34/T 4281-2022 被动式超低能耗民用建筑节能技术标准DB 34/T 4293-2022 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浙江省(33)DB 33/1015-2021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 33/1092-2021 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 33/T 1064-2021 铝合金建筑外窗应用技术规程DB 33/T 1240-2021 建筑幕墙工程技术标准DB 33/T 1263-2021 既有玻璃幕墙安全性评估技术规程安徽省(34)DB 34/1466-2019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 34/5076-2017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 34/T 1589-2020 民用建筑外门窗工程技术标准DB 34/T 1631-2012 既有玻璃幕墙可靠性能检测评估技术规范DB 34/T 3752-2020 既有建筑幕墙安全性鉴定技术规程DB 34/T 3753-2020 绿色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规范DB 34/T 3823-2021 绿色建筑设备节能控制技术标准DB 34/T 3950-2021 建筑幕墙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程DB 34/T 4250-2022 民用建筑绿色设计标准DB 34/T 4281-2022 被动式超低能耗民用建筑节能技术标准DB 34/T 4293-202 2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福建省(35)DBJ 13-62-2019 福建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 13- 255-2016 福建省民用建筑外窗工程技术规范DBJ 13-305-2019 福建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T 13-24-2017 福建省建筑幕墙工程质量验收规程DBJ/T 13-197-2022 福建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J/T 13-203-2014 既有建筑幕墙可靠性鉴定及加固规程DBJ/T 13- 267-2017 福建省公共建筑能耗标准DB 35/T 1111-2019 电动卷门机通用技术条件福建省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导则(2023 )江西省(36)DB 36/J006-2012/T 建筑节能门窗应用技术规程DBJ/T 36-024-2014 江西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T 36-037-2017 江西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山东省(37)DB 37/5026-2022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 37/5155-2019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 37/T 2647-2015 建筑幕墙防雷技术规范DB 37/T 5001-2021 住宅外窗工程水密性现场检测技术规程DB 37/T 5016-2021 民用建筑外窗工程技术标准DB 37/T 5023-2014 非透明幕墙建筑外墙保温工程技术规程DB 37/T 5074-2016 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 37/T 5097-2021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 37/T 5138-2019 铝合金耐火节能门窗应用技术规程DB 37/T 5237-2022 超低能耗公共建筑技术标准DBJ/T 14-096-2013 既有玻璃幕墙检验评估技术规程河南省(41)DB 41/T 935-2022 建筑幕墙防雷技术规范DBJ 41/062-2017 河南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寒冷地区65%+) DBJ 41/071-2012 河南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夏热冬冷地区)DBJ 41/T 075-2016 河南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 41/T 109-2020 河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 41/T 183-2022 河南省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DBJ 41/T 184-2020 河南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寒冷地区75%) DBJ 41/T 205-2018 河南省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 41/T 246-2021 河南省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 41/T 247-2021 河南省超低能耗建筑节能工程施工及质量验收标准DBJ 41/T 268-2022 河南省超低能耗建筑运行维护技术标准湖北省(42)DB 42/T 559-2022 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 42/T 1319-2021 绿色建筑设计与工程验收标准DB 42/T 1709-2021 既有建筑幕墙可靠性鉴定技术规程DB 42/T 1757-2021 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规范DB 42/T 1770-2021 建筑节能门窗工程技术标准湖南省(43)DBJ 43/001-2017 湖南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 43/003-2017 湖南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 43/T 006-2017 湖南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J 43/T 017-2021 湖南省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 43/T 332-2018 湖南省绿色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DBJ 43/T 357-2020 湖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 43/T 521-2021 湖南省既有建筑幕墙可靠性鉴定技术标准DBJ 43/T 522-2021 湖南省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DBJ 43/T 523-2021 湖南省城市居住区绿色低碳建设标准DBJ 43/T 544-2022 湖南省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评价标准广东省(45)DBJ 15-51-2020 广东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 15-65-2021 广东省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T 15-30-2022 铝合金门窗工程技术规范DBJ/T 15-83-2017 广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T 15-88-2022 建筑幕墙可靠性鉴定技术规程DBJ/T 15-101-2022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DBJ/T 15-133-2018 广东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T 15-148-2018 强风易发多发地区金属屋面技术规程DBJ/T 15-234-2021 广东省绿色建筑检测标准广西壮族自治区(45)DBJ/T 45-006-2015 建筑幕墙安全性能检测评估技术规程DBJ/T 45-008-2015 广西建筑外门窗遮阳设计应用指南DBJ/T 45-095-2022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T 45-096-2022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T 45-104-2020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海南省(46)DBJ 02-2006 海南省建筑外门窗抗风压、水密、气密性能控制指标DBJ 46-003-2017 海南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 46-039-2016 海南省住宅建筑节能和绿色设计标准DBJ 46-046-2017 海南省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技术标准DBJ 46-057-2020 海南省建筑钢结构防腐技术标准海南省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导则(试行) (2022 )重庆市(50)DBJ 50-052-2020 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J 50-071-2020 居住建筑节能65% (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J 50/T-039-2020 重庆市绿色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小区建设技术标准DBJ 50/T-065-2020 民用建筑外门窗应用技术标准DBJ 50/T-066-2020 重庆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 50/T-089-2020 节能彩钢门窗应用技术标准DBJ 50/T-239-2016 铝木复合门窗应用技术规程DBJ 50/T-303-2018 玻璃幕墙安全性检测鉴定技术标准DBJ 50/T-307-2018 玻璃幕墙维护管理标准DBJ 50/T-317-2019 既有民用建筑外门窗节能改造应用技术标准瓦材、压型金属板坡屋面岩棉板保温系统应用技术要点四川省(51)DB 51/5027-2019 四川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 51/5033-2014 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程DBJ 51/143-2020 四川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 51/186-2022 攀西地区民用建筑节能应用技术标准DBJ 51/T 009-2021 四川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修订)DBJ 51/T 010-2022 四川省民用建筑节能工程施工工艺规程DBJ 51/T 017-2013 四川省民用建筑节能检测评估标准DBJ 51/T 020-2013 四川省绿色学校设计标准DBJ 51/T 027-2014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与验收规程DBJ 51/T 037-2015 四川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J 51/T 041-2015 四川省建筑节能门窗应用技术规程DBJ 51/T 056-2016 四川省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程DBJ 51/T 058- -2016 四川省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DBJ 51/T 082-2017 四川省非透明保温面板幕墙工程技术规程DBJ 51/T 091-2018 四川省公共建筑机电系统节能运行技术标准DBJ 51/T 092-2018 四川省绿色建筑运行维护标准DBJ 51/T 139-2020 四川省玻璃幕墙工程技术标准DBJ 51/T 193-2022 四川省金属与石材幕墙工程技术标准DBJ 51/T 208-2022 四川省绿色建筑工程专项验收标准DBJ 51/T 211-2022 四川省民用建筑围护结构保温隔声工程应用技术标准DBJ 51/T 212-2022 四川省弹性垫层浮筑楼板隔声保温系统技术标准DBJ 51/T 218-2022 四川省既有建筑金属幕墙、石材幕墙及人造板幕墙安全性检测鉴定标准DB 51/T 5065-2009 建筑外窗、遮阳及天窗节能设计规程DB 51/T 5068 -2018 四川省既有玻璃幕墙安全性检测鉴定标准贵州省(52)DBJ 52/T 084-2020 贵州省绿色生态小区评价标准DBJ 52/T 094-2019 贴膜中空玻璃应用技术规程云南省(53)DBJ 53/T-39-2020 云南省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 53/T-108-2020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西藏自治区(54)DBJ 540001-2016 西藏自治区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 540001-2018 西藏自治区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J 540002-2018 西藏自治区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陕西省(61)DBJ 61/T 175-2020 农村居住建筑新型墙材及建筑节能应用技术导则DBJ 61/T 184-2021 绿色建筑工程验收标准DBJ 61/T 189-2021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 61/T 1230-2019 人民防空防护设备安装技术规程第一部分: 人防门DB 61/T 5008-2021 居住建筑全寿命期碳排放计算标准DB 61/T 5016-2021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指南DB 61/T 5025-2022 零能耗建筑设计导则DB 61/T 5033-2022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 61/T 156-2019 建筑外墙混凝土保温幕墙工程技术规程DBJ 61/T 161-2019 建筑幕墙工程技术标准甘肃省(62)DB 62/T 3064-2018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 62/T 3081-2022 绿色建筑工程验收标准DB 62/T 3132-2017 建筑工程外门窗副框技术规程DB 62/T 3151-2018 甘肃省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75%)设计标准DB 62/T 3201-2021 既有公共建筑绿色改造技术规程DB 62/T 3210-2021 超低能耗建筑技术规程青海省(63)DB 63/T 1110-2020 青海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 63/T 1340-2021 青海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 63/T 1626-2020 青海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75%节能DB 63/T 1627-2018 青海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 63/T 1682-2018 被动式低能耗建筑技术导则(居住建筑)宁夏回族自治区(64)DB 64/521-2022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 64/T 059- 2016 建筑节能门窗工程技术规程DB 64/T 1544-2018 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宁夏回族自治区(64)DB 64/521-2022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 64/T 059-2016 建筑节能门窗工程技术规程DB 64/T 1544-2018 绿色建筑设计标准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65)DB 65/T 3912-2016 住宅用进户门通用技术条件XJJ 001-2021 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XJJ 034-2022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XJJ 041-2020 建筑用塑料外窗技术标准XJJ 126-2020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XJJ 141-2021 建筑耐火型窗应用技术标准XJJ 153-2022 建筑用铝合金外窗技术标准XJJ 158-2022 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XJJ/T 091-2018 农村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由于水平和精力有限,尤其是部分地区网上可检索到的信息十分缺乏,因此该目录并不完善,也特别希望看到本文的朋友们可根据自己掌握的当地标准情况进行补充!。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13(J)T 8352-2020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1总则1.0.1为贯彻国家技术经济政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规范绿色建筑的评价;推进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标准..1.0.2本标准适用于绿色民用建筑的评价..1.0.3绿色建筑评价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环境、资源、经济及文化等特点;对建筑全寿命期内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等性能进行综合评价..1.0.4绿色建筑的评价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2.0.1绿色建筑greenbuilding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2.0.2热岛强度heatislandintensity城市内一个区域的气温与郊区气温的差别;用二者代表性测点气温的差值表示;是城市热岛效应的表征参数..2.0.3年径流总量控制率volumecaptureratioofannualrainfall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入渗、滞蓄、调蓄和收集回用;场地内累计一年得到控制的雨水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比例..2.0.4可再生能源renewableenergy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的统称..2.0.5再生水reclaimedwater污水经处理后;达到规定水质标准、满足一定使用要求的非饮用水..2.0.6非传统水源nontraditionalwatersource不同于传统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海水等..2.0.7可再利用材料reusablematerial不改变物质形态可直接再利用的;或经过组合、修复后可直接再利用的回收材料..2.0.8可再循环材料recyclablematerial通过改变物质形态可实现循环利用的回收材料..3基本规定3.1一般规定3.1.1绿色建筑的评价应以单栋建筑或建筑群为评价对象..评价单栋建筑时;凡涉及系统性、整体性的指标;应基于该栋建筑所属工程项目的总体进行评价..3.1.2绿色建筑的评价分为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设计评价应在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通过后进行;运行评价应在建筑通过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一年后进行..3.1.3申请评价方应进行建筑全寿命期技术和经济分析;合理确定建筑规模;选用适当的建筑技术、设备和材料;对规划、设计、施工、运行阶段进行全过程控制;并提交相应分析、测试报告和相关文件..3.1.4评价机构应按本标准的有关要求;对申请评价方提交的报告、文件进行审查;出具评价报告;确定等级..对申请运行评价的建筑;尚应进行现场考察..3.2评价与等级划分3.2.1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施工管理、运营管理7类指标组成..每类指标均包括控制项和评分项..评价指标体系还统一设置加分项..3.2.2设计评价时;不对施工管理和运营管理2类指标进行评价;但可预评相关条文..运行评价应包括7类指标..3.2.3控制项的评定结果为满足或不满足;评分项和加分项的评定结果为分值..3.2.4绿色建筑评价应按总得分确定等级..3.2.5评价指标体系7类指标的总分均为100分..7类指标各自的评分项得分Q 1、Q 2、Q 3、Q 4、Q 5、Q 6、Q 7按参评建筑该类指标的评分项实际得分值除以适用于该建筑的评分项总分值再乘以100分计算..3.2.6加分项的附加得分Q 8按本标准第11章的有关规定确定..3.2.7绿色建筑评价的总得分按下式进行计算;其中评价指标体系7类指标评分项的权重w 1~w 7按表3.2.7取值..ΣQ =w 1Q 1+w 2Q 2+w 3Q 3+w 4Q 4+w 5Q 5+w 6Q 6+w 7Q 7+Q 83.2.7表3.2.7绿色建筑各类评价指标的权重注:1、表中“——”表示施工管理和运营管理两类指标不参与设计评价..2、对于同时具有居住和公共功能的单体建筑;各类评价指标权重取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所对应权重的平均值..3.2.8绿色建筑分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3个等级..3个等级的绿色建筑均节地与 室外环境 w 1 节能与 能源利用 w 2 节水与水 资源利用 w 3 节材与材 料资源利用 w 4 室内环 境质量 w 5 施工 管理 w 6 运营 管理 w 7 设计评价居住建筑 0.21 0.24 0.20 0.17 0.18 —— ——公共建筑 0.16 0.28 0.18 0.19 0.19 —— —— 运行评价居住建筑0.17 0.19 0.16 0.14 0.14 0.10 0.10 公共建筑 0.130.23 0.14 0.15 0.15 0.10 0.10应满足本标准所有控制项的要求;且每类指标的评分项得分不应小于40分..当绿色建筑总得分分别达到50分、60分、80分时;绿色建筑等级分别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3.2.9对多功能的综合性单体建筑;应按本标准全部评价条文逐条对适用的区域进行评价;确定各评价条文的得分..4节地与室外环境4.1控制项4.1.1项目选址应符合所在地城乡规划;且应符合各类保护区、文物古迹保护的建设控制要求..4.1.2场地应无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无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源的威胁;无电磁辐射、含氡土壤等危害..4.1.3场地内不应有排放超标的污染源..4.1.4建筑规划布局应满足日照标准;且不得降低周边建筑的日照标准..4.2评分项Ⅰ土地利用4.2.1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评价总分值为19分..对居住建筑;根据其人均居住用地指标按表的规则评分;对公共建筑;根据其容积率按表的规则评分..表居住建筑人均居住用地指标评分规则表公共建筑容积率评分规则4.2.2场地内合理设置绿化用地;评价总分值为9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居住建筑按下居住建筑人均居住用地指标A m2得分3层及以下4~6层7~12层13~18层19层及以上35<A≤41 23<A≤26 22<A≤24 20<A≤22 11<A≤13 15A≤35 A≤23 A≤22 A≤20 A≤11 19容积率R得分0.5≤R<0.8 50.8≤R<1.5 101.5≤R<3.5 15R≥3.5 19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住区绿地率:新区建设达到30%;旧区改建达到25%;得2分;2住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按表的规则评分;最高得7分..表住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评分规则住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Ag得分新区建设旧区改建1.0m2≤Ag<1.3m20.7m2≤Ag<0.9m2 31.3m2≤Ag<1.5m20.9m2≤Ag<1.0m2 5Ag≥1.5m2Ag≥1.0m272公共建筑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绿地率:按表的规则评分;最高得7分;表公共建筑绿地率评分规则2绿地向社会公众开放;得2分..4.2.3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评价总分值为6分;按表4.2.3的规则评分.. 表4.2.3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评分规则Ⅱ室外环境4.2.4建筑及照明设计避免产生光污染;评价总分值为4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玻璃幕墙可见光反射比不大于0.2;得2分;2室外夜景照明光污染的限制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163的规定;得2分..4.2.5场地内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的有关规定;评价分值为4分..4.2.6场地内风环境有利于室外行走、活动舒适和建筑的自然通风;评价总分值为6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在冬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建筑物周围人行区风速小于5m/s ;且室外风速放大系数小于2;得2分;2除迎风第一排建筑外;建筑迎风面与背风面表面风压差不大于5Pa ;得1分;2过渡季、夏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场地内人活动区不出现涡旋或无风区;得2分;250%以上可开启外窗室内外表面的风压差大于0.5Pa ;得1分..4.2.7采取措施降低热岛强度;评价总分值为4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红线范围内户外活动场地有乔木、构筑物遮荫措施的面积达到10%;得1分;达到20%;得2分;2超过70%的道路路面、建筑屋面的太阳辐射反射系数不小于0.4;得2分.. Ⅲ交通设施与公共服务4.2.8场地与公共交通设施具有便捷的联系;评价总分值为9分;并按下列规则绿地率Rg得分 30%≤Rg <35%2 35%≤Rg <40%5 Rg ≥40% 7建筑类型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指标 得分 居住建筑 地下建筑面积与地上建筑面积的比率R r5%≤R r <20%220%≤R r <35% 4R r ≥35% 6 公共建筑地下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之比R p 1地下一层建筑面积与R p 1≥0.53分别评分并累计:1场地出入口到达公共汽车站的步行距离不大于500m;或到达轨道交通站的步行距离不大于800m;得3分;2场地出入口步行距离800m范围内设有2条及以上线路的公共交通站点含公共汽车站和轨道交通站;得3分;3有便捷的人行通道联系公共交通站点;得3分..4.2.9场地内人行通道采用无障碍设计;评价分值为3分..合理设置停车场所;评价总分值为6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自行车停车设施位置合理、方便出入;且有遮阳防雨措施;得3分;2合理设置机动车停车设施;并采取下列措施中至少2项;得3分:1采用机械式停车库、地下停车库或停车楼等方式节约集约用地;2采用错时停车方式向社会开放;提高停车场库使用效率;3合理设计地面停车位;不挤占步行空间及活动场所..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评价总分值为6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居住建筑:满足下列要求中3项;得3分;满足4项及以上;得6分:1场地出入口到达幼儿园的步行距离不大于300m;2场地出入口到达小学的步行距离不大于500m;3场地出入口到达商业服务设施的步行距离不大于500m;4相关设施集中设置并向周边居民开放;5场地1000m范围内设有5种及以上的公共服务设施..2公共建筑:满足下列要求中2项;得3分;满足3项及以上;得6分:12种及以上的公共建筑集中设置;或公共建筑兼容2种及以上的公共服务功能;2配套辅助设施设备共同使用、资源共享;3建筑向社会公众提供开放的公共空间;4室外活动场地错时向周边居民免费开放..Ⅳ场地设计与场地生态结合现状地形地貌进行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保护场地内原有的自然水域、湿地和植被;采取表层土利用等生态补偿措施;评价分值为3分..充分利用场地空间合理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对大于10hm2的场地进行雨水专项规划设计;评价总分值为9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有调蓄雨水功能的绿地和水体的面积之和占绿地面积的比例达到30%;得3分;2合理衔接和引导屋面雨水、道路雨水进入地面生态设施;并采取相应的径流污染控制措施;得3分;3硬质铺装地面中透水铺装面积的比例达到50%;得3分..合理规划地表与屋面雨水径流;对场地雨水实施外排总量控制;评价总分值为6分..其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55%;得3分;达到70%;得6分..合理选择绿化方式;科学配置绿化植物;评价总分值为6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种植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采用乔、灌、草结合的复层绿化;种植区域覆土深度和排水能力满足植物生长需求;得3分;2居住建筑绿地配植乔木不少于3株/100m2;公共建筑采用垂直绿化、屋顶绿化等方式;得3分..5节能与能源利用5.1控制项5.1.1建筑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强制性条文的规定..5.1.2不应采用电直接加热设备作为供暖空调系统的供暖热源和空气加湿热源..5.1.3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照明等各部分能耗应进行独立分项计量..5.1.4各房间或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得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中的现行值规定..5.2评分项Ⅰ建筑与围护结构5.2.1结合场地自然条件;对建筑的体形、朝向、楼距、窗墙比等进行优化设计;评价分值为6分..5.2.2外窗、玻璃幕墙的可开启部分能使建筑获得良好的通风;评价总分值为6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设玻璃幕墙且不设外窗的建筑;其玻璃幕墙透明部分可开启面积比例达到5%;得4分;达到10%;得6分..2设外窗且不设玻璃幕墙的建筑;外窗可开启面积比例达到30%;得4分;达到35%;得6分..3设玻璃幕墙和外窗的建筑;对其玻璃幕墙透明部分和外窗分别按本条第1款和第2款进行评价;得分取两项得分的平均值..5.2.3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优于国家现行有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评分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比国家现行有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规定的提高幅度达到5%;得5分;达到10%;得10分..2供暖空调全年计算负荷降低幅度达到5%;得5分;达到10%;得10分..Ⅱ供暖、通风与空调5.2.4供暖空调系统的冷、热源机组能效均优于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规定以及现行有关国家标准能效限定值的要求;评价分值为6分..对电机驱动的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直燃型和蒸汽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单元式空气调节机、风管送风式和屋顶式空调机组;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燃煤、燃油和燃气锅炉;其能效指标比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规定值的提高或降低幅度满足表5.2.4的要求;对房间空气调节器和家用燃气热水炉;其能效等级满足现行有关国家标准的节能评价值要求..表5.2.4冷、热源机组能效指标比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提高或降低幅度5.2.5集中供暖系统热水循环泵的耗电输热比和通风空调系统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等的有关规定;且空调冷热水系统循环水泵的耗电输冷热比比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规定值低20%;评价分值为6分..5.2.6合理选择和优化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评价总分值为10分;根据系统能耗的降低幅度按表5.2.6的规则评分..表5.2.6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能耗降低幅度评分规则5.2.7采取措施降低过渡季节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能耗;评价分值为6分..5.2.8采取措施降低部分负荷、部分空间使用下的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能耗;评价总分值为9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区分房间的朝向;细分供暖、空调区域;对系统进行分区控制;得3分;2合理选配空调冷、热源机组台数与容量;制定实施根据负荷变化调节制冷热量的控制策略;且空调冷源的部分负荷性能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规定;得3分;3水系统、风系统采用变频技术;且采取相应的水力平衡措施;得3分..Ⅲ照明与电气5.2.9走廊、楼梯间、门厅、大堂、大空间、地下停车场等场所的照明系统采取分区、定时、感应等节能控制措施;评价分值为5分..照明功率密度值达到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中的目标值规定;评价总分值为8分..主要功能房间满足要求;得4分;所有区域均满足要求;得8分..合理选用电梯和自动扶梯;并采取电梯群控、扶梯自动启停等节能控制措施;评价分值为3分..合理选用节能型电气设备;评价总分值为5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三相配电变压器满足现行国家标准三相配电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节能 机组类型 能效指标 提高或降低幅度电机驱动的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制冷性能系数COP 高6%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直燃型 制冷、供热性能系数COP 高6%蒸汽型 单位制冷量蒸汽耗量低6% 单元式空气调节机、风管送风式和屋顶式空调机组能效比EER 高6%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 制冷综合性能系数IPLVC 高8%锅炉 燃煤 热效率 高3个百分点燃油燃气 热效率 高2个百分点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能耗降低幅度De得分 5%≤De <10%3 10%≤De <15%7 De ≥15% 10评价值GB20052的节能评价值要求;得3分;2水泵、风机等设备;及其他电气装置满足相关现行国家标准的节能评价值要求;得2分..Ⅳ能量综合利用排风能量回收系统设计合理并运行可靠;评价分值为3分..合理采用蓄冷蓄热系统;评价分值为3分..合理利用余热废热解决建筑的蒸汽、供暖或生活热水需求;评价分值为4分..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评价总分值为10分;按表的规则评分..表可再生能源利用评分规则可再生能源利用类型和指标得分由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生活用20%≤R hw<30% 2热水比例R hw30%≤R hw<40% 340%≤R hw<50% 450%≤R hw<60% 560%≤R hw<70% 670%≤R hw<80% 780%≤R hw<90% 890%≤R hw<100% 9R hw=100% 1020%≤R ch<30% 4由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空调用冷量和热量比例R ch30%≤R ch<40% 540%≤R ch<50% 650%≤R ch<60% 760%≤R ch<70% 870%≤R ch<80% 9R ch≥80% 10由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电量比1.0%≤R e<1.5% 4例R e1.5%≤R e<2.0% 52.0%≤R e<2.5% 62.5%≤R e<3.0% 73.0%≤R e<3.5% 83.5%≤R e<4.0% 9R e≥4.0% 106节水与水资源利用6.1控制项6.1.1应制定水资源利用方案;统筹利用各种水资源..6.1.2给排水系统设置应合理、完善、安全..6.1.3应采用节水器具..6.2评分项Ⅰ节水系统6.2.1建筑平均日用水量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中的节水用水定额的要求;评价总分值为10分;达到节水用水定额的上限值的要求;得4分;达到上限值与下限值的平均值要求;得7分;达到下限值的要求;得10分..6.2.2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网漏损;评价总分值为7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选用密闭性能好的阀门、设备;使用耐腐蚀、耐久性能好的管材、管件;得1分;2室外埋地管道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网漏损;得1分;3设计阶段根据水平衡测试的要求安装分级计量水表;运行阶段提供用水量计量情况和管网漏损检测、整改的报告;得5分.. 6.2.3给水系统无超压出流现象;评价总分值为8分..用水点供水压力不大于0.30MPa;得3分;不大于0.20MPa;且不小于用水器具要求的最低工作压力;得8分..6.2.4设置用水计量装置;评价总分值为6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按使用用途;对厨房、卫生间、绿化、空调系统、游泳池、景观等用水分别设置用水计量装置;统计用水量;得2分;2按付费或管理单元;分别设置用水计量装置;统计用水量;得4分..6.2.5公用浴室采取节水措施;评价总分值为4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采用带恒温控制和温度显示功能的冷热水混合淋浴器;得2分;2设置用者付费的设施;得2分..Ⅱ节水器具与设备6.2.6使用较高用水效率等级的卫生器具;评价总分值为10分..用水效率等级达到三级;得5分;达到二级;得10分..6.2.7绿化灌溉采用节水灌溉方式;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采用节水灌溉系统;得7分;在此基础上设置土壤湿度感应器、雨天关闭装置等节水控制措施;再得3分..2种植无需永久灌溉植物;得10分..6.2.8空调设备或系统采用节水冷却技术;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循环冷却水系统设置水处理措施;采取加大集水盘、设置平衡管或平衡水箱的方式;避免冷却水泵停泵时冷却水溢出;得6分..2运行时;冷却塔的蒸发耗水量占冷却水补水量的比例不低于80%;得10分;3采用无蒸发耗水量的冷却技术;得10分..6.2.9除卫生器具、绿化灌溉和冷却塔外的其他用水采用了节水技术或措施;评价总分值为5分..其他用水中采用了节水技术或措施的比例达到50%;得3分;达到80%;得5分.. Ⅲ非传统水源利用合理使用非传统水源;评价总分值为15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住宅、办公、商场、旅馆类建筑:根据其按下列公式计算的非传统水源利用率;或者其非传统水源利用措施;按表的规则评分..uR %100 tuWWWu =W R +Wr+Ws +Wo式中:Ru――非传统水源利用率;%;Wu――非传统水源设计使用量设计阶段或实际使用量运行阶段;m 3/a ; W R ――再生水设计利用量设计阶段或实际利用量运行阶段;m 3/a ; Wr――雨水设计利用量设计阶段或实际利用量运行阶段;m 3/a ; Ws――海水设计利用量设计阶段或实际利用量运行阶段;m 3/a ;Wo――其他非传统水源利用量设计阶段或实际利用量运行阶段;m 3/a Wt――设计用水总量设计阶段或实际用水总量运行阶段;m 3/a ..注:式中设计使用量为年用水量;由平均日用水量和用水时间计算得出..实际使用量应通过统计全年水表计量的情况计算得出..式中用水量计算不包含冷却水补水量和室外景观水体补水量.. 表非传统水源利用率评分规则注:“●”为有市政再生水供应时的要求;“○”为无市政再生水供应时的要求..2其他类型建筑: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绿化灌溉、道路冲洗、洗车用水采用非传统水源的用水量占其总用水量的比例不低于80%;得7分;2冲厕采用非传统水源的用水量占其用水量的比例不低于50%;得8分..建筑 类型 非传统水源利用率 非传统水源利用措施 得分 有市政再生水供应 无市政再生水供应 室内冲厕 室外绿化灌溉 道路浇洒 洗车用水住宅8.0% 4.0% —— ●○ ● ● 5分—— 8.0% —— ○ ○ ○ 7分30.0% 30.0% ●○ ●○ ●○ ●○ 15分 办公10.0% —— —— ● ● ● 5分—— 8.0% —— ○ —— —— 10分50.0% 10.0% ● ●○ ●○ ●○ 15分 商业3.0% —— —— ● ● ● 2分—— 2.5% —— ○ —— —— 10分50.0% 3.0% ● ●○ ●○ ●○ 15分 旅馆2.0% —— —— ● ● ● 2分建筑 类型非传统水源利用率非传统水源利用措施 得分有市政再生水供应 无市政再生水供应 室内冲厕室外绿化灌溉 道路浇洒洗车用水—— 1.0% —— ○ —— —— 10分12.0%2.0%● ●○ ●○ ●○ 15分冷却水补水使用非传统水源;评价总分值为8分;根据冷却水补水使用非传统水源的量占总用水量的比例按表5.2.6的规则评分..表冷却水补水使用非传统水源的量占总用水量比例评分规则结合雨水利用设施进行景观水体设计;景观水体利用雨水的补水量大于其水体蒸发量的60%;且采用生态水处理技术保障水体水质;评价总分值为7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对进入景观水体的雨水采取控制面源污染的措施;得4分;2利用水生动、植物进行水体净化;得3分..冷却水补水使用非传统水源的量占总用水量得分比例Rnt10%≤Rnt<30% 430%≤Rnt<50% 6Rnt≥50% 87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7.1控制项7.1.1不得采用国家和地方禁止和限制使用的建筑材料及制品..7.1.2混凝土结构中梁、柱纵向受力普通钢筋应采用不低于400MPa级的热轧带肋钢筋..7.1.3建筑造型要素应简约;且无大量装饰性构件..7.2评分项Ⅰ节材设计7.2.1择优选用建筑形体;评价总分值为9分..根据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规定的建筑形体规则性评分;建筑形体不规则;得3分;建筑形体规则;得9分..7.2.2对地基基础、结构体系、结构构件进行优化设计;达到节材效果;评价分值为5分..7.2.3土建工程与装修工程一体化设计;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住宅建筑土建与装修一体化设计的户数比例达到30%;得6分;达到100%;得10分..2公共建筑公共部位土建与装修一体化设计;得6分;所有部位均土建与装修一体化设计;得10分..7.2.4公共建筑中可变换功能的室内空间采用可重复使用的隔断墙;评价总分值为5分;根据可重复使用隔断墙比例按表7.2.4的规则评分..表7.2.4可重复使用隔断墙比例评分规则7.2.5采用工业化生产的预制构件;评价总分值为5分;根据预制构件用量比例按表7.2.5的规则评分..表7.2.5预制构件用量比例评分规则7.2.6采用整体化定型设计的厨房、卫浴间;评价总分值为6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采用整体化定型设计的厨房;得3分;2采用整体化定型设计的卫浴间;得3分..可重复使用隔断墙比例Rrp得分30%≤Rrp<50% 350%≤Rrp<80% 4Rrp≥80% 5预制构件用量比例Rpc得分15%≤Rpc<30% 330%≤Rpc<50% 4Rpc≥50% 5Ⅱ材料选用7.2.7选用本地生产的建筑材料;评价总分值为10分;根据施工现场500km 以内生产的建筑材料重量占建筑材料总重量的比例按表7.2.7的规则评分..表7.2.7施工现场500km 以内生产的建筑材料重量占建筑材料总重量比例评分规则7.2.8现浇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评价分值为10分..7.2.9建筑砂浆采用预拌砂浆;评价总分值为5分..建筑砂浆采用预拌砂浆的比例达到50%;得3分;达到100%;得5分..合理采用高强建筑结构材料;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混凝土结构:按下列规则评分:1根据400MPa 级及以上受力普通钢筋的比例;按表的规则评分;最高得10分..表400MPa 级及以上受力普通钢筋的比例评分规则2混凝土竖向承重结构采用强度等级不小于C50混凝土用量占竖向承重结构中混凝土总量的比例达到50%;得10分..2钢结构:Q345及以上高强钢材用量占钢材总量的比例达到50%;得8分;达到70%;得10分..3混合结构:对其混凝土结构部分和钢结构部分;分别按本条第1款和第2款进行评价;得分取两项得分的平均值..合理采用高耐久性建筑结构材料;评价分值为5分..对混凝土结构;其中高耐久性混凝土用量占混凝土总量的比例达到50%;对钢结构;采用耐候结构钢或耐候型防腐涂料.. 采用可再利用材料和可再循环材料;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住宅建筑中的可再利用材料和可再循环材料用量比例达到6%;得8分;达到10%;得10分..2公共建筑中的可再利用材料和可再循环材料用量比例达到10%;得8分;达到15%;得10分..使用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评价总分值为5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采用一种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其占同类建材的用量比例达到30%;得3分;达到50%;得5分..2采用两种及以上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每一种用量比例均达到30%;得5分..合理采用耐久性好、易维护的装饰装修建筑材料;评价总分值为5分;施工现场500km 以内生产的建筑材料重量占建筑材料总重量的比例Rlm 得分 60%≤Rlm <70% 6 70%≤Rlm <90% 8 Rlm ≥90%10400MPa 级及以上受力普通钢筋的的比例Rsb 得分 30%≤Rsb <50% 4 50%≤Rsb <70% 6 70%≤Rsb <85% 8 Rsb ≥85%10。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作者:中国百叶窗门户l5公共建筑5.1节地与室外环境5.1.1在建设过程中尽可能维持原有场地的地形地貌,这样既可以减少用于场地平整所带来建设投资的增加,减少施工的工程量,也避免了因场地建设造成对原有生态环境景观的破坏。
场地内有价值的树木、水塘、水系不但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而且是传承场地所在区域历史文脉的重要载体,也是该区域重要的景观标志。
因此,应根据《城市绿化条例》(1992年国务院100号令)等国家相关规定予以保护。
对于因建设开发确需改造的场地内现有地形、地貌、水系、植被等环境状况,在工程结束后,鼓励建设方采取相应的场地环境恢复措施,减少对原有场地环境的改变,避免因土地过度开发而造成对城市整体环境的破坏。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审核场地地形图和相关文件。
5.1.2洪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会造成对建筑场地毁灭性破坏;氡为主要存在于土壤和石材中的无色无味的致癌物质,将对人体产生极大危害;人体如果长期暴露在超过安全剂量的电磁辐射下,细胞就会被大面积杀伤或杀死,并产生多种疾病。
能制造电磁辐射污染的污染源如电视广播发射塔、雷达站、通信发射台、变电站,高压电线等;其他如油库、煤气站、有毒物质车间等均有发生火灾、爆炸和毒气泄漏的可能。
为此,在绿色建筑选址阶段必须按国家相关安全规定,满足本条要求。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审核场址检测报告及应对措施的合理性。
5.1.3项目建设中不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是绿色建筑的基本原则之一。
对于公建而言,要避免其建筑布局或体形不能对周围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特别需避免对周围环境的光污染及对周围居住建筑的日照遮挡。
近来有公共建筑幕墙上采用镜面玻璃,当直群,接种到有机厨余垃圾中,通过好氧与厌氧联合处理工艺降解生活垃圾,是垃圾生物处理的发展趋势之一。
但其前提条件是实行垃圾分类,以提高生物处理垃圾中有机物的含量。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有关垃圾处理间的设计文件并现场核实。
最新门窗幕墙规范目录
1、相关标准、规范(主要):1、建筑、结构设计相关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2018年版)《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2017《铝合金结构设计规范》——GB50429-2007《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年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145-2013《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标准》——GB 51348-2019《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GB 50352-2019《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宿舍、旅馆建筑项目规范》——GB 55025-2022《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 51251-2017《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JGJ 39-2016《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住建部令第37号)2、门窗幕墙设计相关规范《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102-2003《金属与石材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133-2001《人造板材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336-2016《点挂外墙板装饰工程技术规程》——JGJ321-2014《建筑幕墙》——GB/T21086-2007《采光顶与金属屋面技术规程》——JGJ-255-2012《建筑玻璃采光顶技术要求》——JG/T231-2018《建筑室外用格栅通用技术要求》GB/T37256-2018《点支式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程》——CECS127: 2001《铝合金门窗》——GB/T8478-2020《铝合金门窗工程技术规范》JGJ214-2010《防火窗》——GB16809-2008《擦窗机》——GB/T 19154-2017《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玻璃幕墙安全防护工作的通知》建标[2015]38号文3、材料相关规范(1)铝材及铝板相关规范《铝合金建筑型材》——GB5237.1~6-2017《铝合金建筑型材用隔热材料》——GB/T23615.1~2-2017《建筑幕墙用氟碳铝单板制品》——JG/T331-2011《建筑幕墙用铝塑复合板》——GB/T17748-2016《建筑外墙用铝蜂窝复合板》——JGT 334-2012《铝蜂窝夹层结构通用规范》——GJB1719-93(2)玻璃规范《平板玻璃》--GB11614-2009《超白浮法玻璃》JC/T2128-2012《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15《建筑门窗幕墙用钢化玻璃》JG/T455-2014《镀膜玻璃》--GB/T18915.1~2-2013《中空玻璃》——GB/T11944-2012《半钢化玻璃》——GB/T17841-2008《悬空地板、踏步、步道及栈道玻璃》——GB/T 38784-2020 《釉面钢化及釉面半钢化玻璃》——JC/T 1006-2018《建筑用安全玻璃》GB15763.1~4-2009(3)钢材、不锈钢等金属材料规范《碳素结构钢》——GB/T700-2006《热轧型钢》--GB/T706-2016《不锈钢棒》——GB/T1220-2007《不锈钢冷轧钢板及钢带》——GB/T3280-2015《结构用不锈钢无缝钢管》——GB/T14975-2012《建筑幕墙用不锈钢通用技术条件》GB/T34472-2017《建筑结构用冷弯矩形型管》——GB/T178-2005《铜及铜合金板板材》——GB/T2040-2017《钛及钛合金板材》--GB/T3621-2007(4)胶类《硅酮和改性硅酮建筑密封胶》——GB/T14683—2017《建筑幕墙用硅酮结构密封胶》——JG/T475—2015《干挂石材幕墙用环氧胶粘剂》——JC887-2001《幕墙玻璃接缝用密封胶》——JC/T882-2001《金属板用建筑密封胶》——JC/T884-2016《建筑窗用弹性密封胶》——JC/T485-2007《石材用建筑密封胶》——GB/T23261-2009《防火封堵材料》GB 23864-2009(5)石材相关规范《天然花岗石建筑板材》——GB/T18601-2009《天然砂岩建筑板材》--GB/T23452-2009《天然大理石建筑板材》--GB/T19766-2016《天然石灰石建筑板材》--GB/T23453-2009《建筑装饰用石材蜂窝复合板》--JG/T328-2011《耐碱玻璃纤维网布》--JC/T841-2007《建筑装饰用天然石材防护剂》——JC/T973-2005《干挂石材用金属挂件》——GB/T32839-2016《干挂饰面石材及其金属挂件》——JC 830.1~2-2005(6)门窗五金相关《建筑门窗五金件通用要求》--GB/T32223-2015《建筑门窗五金件》--JG/T124~130-2017《建筑门窗五金件》JG/T213~215-2017《地弹簧》——QB/T2697-2013(7)全玻、点式、索结构配件相关规范《吊挂式玻璃幕墙用吊夹》——JG/T139-2017《建筑幕墙用点支承装置》—— GB/T37266-2018《建筑幕墙用钢索压管接头》—— JG/T201-2007《建筑玻璃点支承装置》—— JG/T138-2010(8)紧固件《六角头螺栓》--GB/T5782-2016《六角头螺栓全螺纹》--GB/T5783-2016《1型六角螺母》--GB/T6170-2015《平垫圈 A级》--GB/T97.1-2002《标准型弹簧垫圈》——GB93-1987《自钻自攻螺钉》--GB/T15856.1~4--2002《自攻螺钉》--GB/T5282~5285-2017《十字槽盘头螺钉》--GB/T818-2016《十字槽沉头螺钉第2部分 8.8级、不锈钢A2-70和有色金属CU2或CU3》--GB/T819.2-2016 《十字槽盘头自攻螺钉》--GB/T845-2017《十字槽沉头自攻螺钉》--GB/T846-2017《射钉》--GB/T18981-2008《封闭型园头抽芯铆钉》—— GB/T12615.1~12615.4-2004《开口型平圆头抽芯铆钉》—— GB/T12618.1~12618.6-2006《外墙保温用锚栓》--JG/T366-2012《混凝土用机械锚栓》--JGT 160-2017(9)、其它《绝热用岩棉、矿渣棉及其制品》——GB/T11835-2016《绝热用玻璃棉及其制品》——GB/T13350-2017《建筑外墙保温用岩棉制品》——GB/T25975-2018《金属覆盖层钢铁制品热镀锌层技术要求》GB/T13912-2020《建筑幕墙用陶板》--JG/T324-2011《建筑幕墙用瓷板》--JG/T217-20074、节能设计规范《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10《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2012《建筑门窗玻璃幕墙热工计算规程》JGJ/T151-20085、门窗设计相关规范《铝合金门窗》——GB/T8478-2020《铝合金门窗工程技术规范》JGJ214-2010《防火窗》——GB16809-2008《塑料门窗工程技术规程》——JGJ103-2008《塑料门窗设计及组装技术规程》——JGJ362-2016《建筑用塑料窗》——GB/T 28887-2012《建筑用塑料门》——GB/T 28886-20126、性能检测及验收相关标准(1)幕墙检测及验收相关《建筑幕墙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检测方法》——GB/T15227-2019 《建筑幕墙层间变形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18250-2015 《建筑幕墙抗震性能振动台试验方法》——GB/T18575-2017《玻璃幕墙工程质量检验标准》——JGJ/139-2020《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标准》——GB50210-2018《铝合金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576-2010《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50205-2020《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GB/T21431-2015《建筑幕墙耐撞击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38264-2019 (2)门窗检测及验收相关《建筑外门窗保温性能检测方法》——GB/T8484-2020《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检测方法》——GB7106-2019 《建筑门窗空气隔声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8485-2008《建筑外窗采光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11976-2015《建筑门窗力学性能检测方法》——GBT 9158-2015《建筑门窗工程检测技术规程》——JGJ/T205-20107、地方规范或政府文件(1)、浙江省《建筑幕墙工程技术标准》——DB33/T 1240-2021《铝合金建筑外窗应用技术规程》——DB33/T 1064-2021《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33/1015-2021《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33/1036-2021《浙江省住宅设计标准》——DB33 /1006-2017《杭州市建筑玻璃幕墙使用有关规定》〔2007〕146号《建筑幕墙安全技术要求》2013[2]号文《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检查用表标准》——DBJ33/T 1275-2022 《湖州市房屋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规定》湖建发[2020]3号文(2)、上海市《建筑幕墙工程技术规范》——DGJ08-56-2019《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GJ08-205-201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08-107-2015《建筑防排烟系统设计标准》——DGTJ 08-88-2021《屋面工程施工规程》——DG/TJ 08-22-2013《上海市建筑玻璃幕墙管理办法》——(2011年12月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77号公布)《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关于实施建筑玻璃幕墙结构安全性论证的通知》——沪建交[2012]100号(3)、江苏省《建筑幕墙工程技术标准》——DB32∕T 4065-2021《建筑幕墙工程质量验收规程》——DGJ32/J124-2011《关于加强我省建筑幕墙管理的通知》苏建函科[2012]386号《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控制标准》——DGJ32/J16-2014《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GJ32/J 71-2014《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GJ32/J 96-2010《居住建筑标准化外窗系统应用技术规程》——DB32∕ 4418-2022《居住建筑热环境和节能设计标准》——DB32∕ 4066-2021《建筑外遮阳工程技术规程》——DGJ32/J 123-2011(4)、福建省《福建省民用建筑外窗工程技术规范》——DBJ 13-255-2016《福建省建筑结构风压规程》——DBJ/T13-141-2011《福建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13-62-2019《福建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13-305-2019《福建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T13-118-2021(5)、安徽省《建筑幕墙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程准》——DB34∕T 3950-2021《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34∕ 1466-2019《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34∕ 5076-2017《民用建筑外门窗工程技术标准》——DB34∕T 1589-2020《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技术规程》——DB34∕1659-2012(6)、山东省《民用建筑外窗工程技术标准》——DB37∕T 5016-2021《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37/5026-2014《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37 5155-2019《建筑外遮阳工程应用技术规程》——DB37∕T 5065-2016《住宅建筑装修工程质量验收标准》——DB37∕T 5219-2022《山东省民用建筑外窗工程技术要求》(7)、北京市《民用建筑节能门窗工程技术标准》——DB11∕T 1028-2021《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11/891-2020《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11/687-2015《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DB11/381-2016《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11/938-2022《建筑装饰工程石材应用技术规程》——DB11/512-2017《既有玻璃幕墙安全性检测与鉴定技术规程》——DB11/T1812-2020《幕墙工程施工过程模型细度标准》——DB11/T1837-2021《既有工业建筑民用化绿色改造评价标准》——DB11/T1844-2021《压型金属板屋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DB11/T848-2011《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标准》——DB11/T1665-2019《建筑工程施工工艺规程第8部分:门窗工程》——DB11/T1932.8-2022《建筑工程施工工艺规程第11部分:门窗工程》——DB11/T1932.11-2022《非透光幕墙保温工程技术规程》——DB11/T1883-2021《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工程施工技术规程》——DB11/T1971-2022《既有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技术规程》——DB11/T1998-2022《光伏建筑一体化设计要求》——DB11/T2037-2022(8)、湖南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43/001--2017《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43/003--2017《保温装饰板外墙外保温系统应用技术规程》——DBJ43/T302--2014(9)、湖北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42/301--2005《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42T 559-2013(10)、河北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节能设计75%)》——DB13(J)185-2020《被动式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21年版)》——DB13(J)/T 8360-2020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13(J)81--201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13(J)/T8352--2020《建筑幕墙用光伏系统通用技术要求》——DB13/T2826--2018《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用钢质复核防盗安全门通用技术条件》——DB13/T5142--2019 《建筑节能门窗用木型材》——DB13/T2084--2014(11)、河南省《河南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寒冷地区75%)》——DBJ41∕T 184-2020《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夏热冬冷地区)》——DBJ41/071--2012《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41/075--2016《河南省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41/T205--2018(12)、天津市《民用建筑节能门窗工程技术标准》——DB∕T 29-164-2021《天津市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29-1--2013《天津市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29-153--2014《天津市既有建筑幕墙可靠性鉴定技术规程》——DB∕T 29-248-2017《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标准》——DB∕T 29-274-2019《天津市建筑幕墙工程技术规范》——DB29-221-2013《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工程施工技术规程》——DB∕T29-299-2021《天津市绿色建筑检测技术标准》——DB∕T29-304-202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T29-204-2021(13)、山西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04-242--2012《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04-241--2013(14)、四川省《四川省玻璃幕墙工程技术标准》——DBJ51∕T 139-2020《四川省建筑节能门窗应用技术规程》——DBJ51T 041-2015《四川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51∕143-2020(15)、海南省《海南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46-003-2017(16)、广东省《广东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15-51-2020《既有建筑幕墙安全检查技术规程》——DB440∕T 152-2022(广州市)《既有建筑幕墙安全检查技术标准》——SJG 43-2022(深圳市)《既有建筑幕墙安全性鉴定技术标准》——SJG 112-2022(深圳市)(17)、重庆市《岩棉保温装饰复合板外墙外保温系统应用技术规程》——DBJ50∕T-162-2013(18)、宁夏回族自治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64∕521-20228、通用规范《工程结构通用规范》——GB 55001-2021《钢结构通用规范》——GB 55006-2021《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 55015-2021《建筑环境通用规范》——GB 55016-2021《建筑与市政工程防水通用规范》——GB 55030-2022《民用建筑通用规范》——GB 55031-2022《消防设施通用规范》——GB 55016-2021《建筑与市政工程防水通用规范》——GB 55036-2022。
浅析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住宅小区应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浅析一、绿色建筑的发展概述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并能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推进绿色建筑是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具体实践。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发展绿色建筑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从建筑全寿命周期的角度,全面审视建筑活动对生态环境和住宅区域环境的影响,采取综合措施,实现建筑行业及期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969年,美籍意大利建筑师鲍罗.索勒里首次综合生态与建筑两个独立概念提出“生态建筑”理念;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使人们意识到耗用自然资源最多的建筑产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0世纪80年代,随着节能建筑体系逐渐完善,建筑室内环境问题凸显,以健康为中心的建筑环境研究成为发达国家建筑研究的热点。
到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与会者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绿色建筑”的概念,绿色建筑由此逐渐成为一个兼顾环境发展与健康生活的研究体系。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绿色建筑概念开始引入我国,1994年我国发表《中国21世纪议程》,同时启动《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工程—2000年小康型城乡住宅科技产业工程》,1996年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住区发展报告》,对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居民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和保证措施。
2005年10月建设部、科学技术部共同制订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建设部于2006年联合国家环保总局等单位共同编制并分布实施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该标准以“四节一环保”为主轴,要求建设项目以先控制项目评估,再评估一般与优选项,评估完成后,按各评估项目总分,将招拟建项目分为三个等级,并以此分级作为“绿色建筑创新奖”为评审标准,对绿色建筑市场朝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起了莫大的作用。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住宅建筑
对建筑围护结构采取有效的隔声、减噪措施。卧室的允许噪声级在关窗状态下白天不大于 45dB(A),夜间不大于37dB(A),起居室(厅)的允许噪声级在关窗状态下白天和夜间不大 于45dB(A)。楼板和分户墙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粉红噪声频谱修正量不小于45dB,楼板的 计权标准化撞击声声压级不大于75dB。户门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粉红噪声频谱修正量不小 于25dB;外窗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交通噪声频谱修正量不小于25dB,沿交通干线时不小于 30dB。 居住空间能自然通风,通风开口面积不小于该房间地板面积的10%,或达到外门窗面积的 45%以上。 室内游离甲醛、苯、氨、氡和TVOC等空气污染物浓度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室内环 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的规定。 首层卧室、起居室,半地下、地下空间采用有效措施防止发霉。 4.6 运营管理 制定并实施节能、节水、节材与绿化管理制度。 住宅的水、电、燃气表具设置齐全,且实行分户、分类计量与收费。 制定垃圾分类及收集管理制度,对垃圾物流进行有效控制,对有用废品进行分类收集,对 有废弃物实行控制,禁止出现垃圾无序倾倒和二次污染。 设置密闭的垃圾容器,并有严格的保洁清洗措施,生活垃圾采用袋装化存放。垃圾容器的 数量、外观色彩及标志应符合垃圾分类收集的要求,规格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住区设置应急广播系统。 一般项 4.1 节地与室外环境(选2项) 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按规划配建,合理采用综合建筑并与周边地区共享,配置满足规范要 求,与周边相关城市设施协调互补,相关项目合理集中设置。 充分利用尚可使用的旧建筑。 住区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的规定。 采取有效措施改善住区室外热环境,住区日平均热岛强度不高于1.5℃。 建筑布局、体形充分考虑建筑室内过渡季、夏季的自然通风。住区风环境有利于室外行走 舒适,建筑物周围人行区距地1.5m高处,风速大于5m/s的概率小于15%,风速放大系数不超 过2.0。 根据本地的气候条件和植物自然分布特点,栽植多种类型植物,乔、灌、草、习荫植物结 合构成多层次的植物群落,每100㎡绿地上不少于3株乔木或不少于1株榕树类树木。 场地规划依据人车分流原则,合理组织交通系统。住区出入口到达公共交通站点的步行最 短距离不超过500m。 住区非机动车道路、地面停车场和其他硬质铺地采用透水地面。透水地面(公共绿地、绿 化地面、镂空铺地)的面积占室外地面总面积的比大于等于45%。 充分利用园林绿化提供夏季遮阳,充分设置遮阳、避雨的走廊、雨棚等。 4.2 节能与能源利用(选1项) 利用场地自然条件,合理设计建筑体形、朝向、楼距和窗墙(地)面积比,使住宅获得良 好的日照、通风和采光,并根据需要设遮阳设施。 选用效率高的用能设备和系统。集中空调系统风机单位风量耗功率和冷热水输送能效比符 合《<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广东省实施细则》DBJ15-51的规定。 当采用集中空调系统时,所选用的冷水机组或单元式空调机组的性能系数、能效比相比《<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广东省实施细则》DBJ15-51中的有关规定值高一个等级。 公共场所和公共部位的照明采用高效光源、高效灯具和低损耗镇流器等附件,并采取其他 节能控制措施,在有自然采光的区域设定时或光电控制。 采用集中空调系统的住宅,设置能量回收系统(装置)。
中国绿色建筑三星认证标准
中国绿色建筑三星认证标准1 总则1.0.1 为贯彻执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家技术经济政策,推进可持续发展,规范绿色建筑的评价,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用于评价住宅建筑和办公建筑、商场、宾馆等公共建筑。
1.0.3 绿色建筑的建设与评价应因地制宜,统筹考虑并正确处理建筑全寿命周期内,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满足建筑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
1.0.4 绿色建筑的建设与评价应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与相关的标准,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 术语2.0.1 绿色建筑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 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0.2 热岛强度热岛效应是指一个地区(主要指城市内)的气温高于周边郊区的现象,可以用两个代表性测点的气温差值(城市中某地温度与郊区气象测点温度的差值)即热岛强度表示。
本标准采用夏季典型日的室外热岛强度 ?T hi (居住区室外气温与郊区气温的差值,即 8 : 00 ~18 : 00 之间的气温差别平均值)作为评价指标。
2.0.3 可再生能源指从自然界获取的、可以再生的非化石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
2.0.4 非传统水源指不同于传统市政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和海水。
2.0.5 可再利用材料指在不改变所回收物质形态的前提下进行材料的直接再利用,或经过再组合、再修复后再利用的材料。
2.0.6 可再循环材料指已经无法进行再利用的产品通过改变其物质形态,生产成为另一种材料,使其加入物质的多次循环利用过程中的材料。
3 基本规定3.1 基本要求3.1.1 本标准着重评价与绿色建筑性能有关的内容,实施本标准时,尚应符合经国家批准或备案的有关标准。
3.1.2 应以节约和适用的原则确定建筑标准。
3.1.3 绿色建筑的建设应对规划设计、施工与竣工阶段进行过程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次1总则 (1)2术语 (2)3基本规定 (4)3.1一般规定 (4)3.2评价与等级划分 (4)4安全耐久 (8)4.1控制项 (8)4.2评分项 (9)Ⅰ安全 (9)Ⅱ耐久 (10)5健康舒适 (13)5.1控制项 (13)5.2评分项 (15)Ⅰ室内空气品质 (15)Ⅱ水质 (15)Ⅲ声环境与光环境 (16)Ⅳ室内热湿环境 (17)6生活便利 (19)6.1控制项 (19)6.2评分项 (19)Ⅰ出行与无障碍 (19)Ⅱ服务设施 (20)Ⅲ智慧运行 (21)Ⅳ物业管理 (22)7资源节约 (25)7.1控制项 (25)7.2评分项 (27)Ⅰ节地与土地利用 (27)Ⅱ节能与能源利用 (28)Ⅲ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31)Ⅳ节材与绿色建材 (32)8环境宜居 (35)8.1控制项 (35)8.2评分项 (35)Ⅰ场地生态与景观 (35)Ⅱ室外物理环境 (37)9提高与创新 (40)9.1一般规定 (40)9.2加分项 (40)本标准用词说明 (43)引用标准名录 (44)附:条文说明 (45)Contents1General Provisions (1)2Terms (2)3Basic Requirements (4)3.1General Requirements (4)3.2Assessment and Rating (4)4Safety and Durability (8)4.1Prerequisite Items (8)4.2Scoring Items (9)ⅠSafety (9)ⅡDurability (10)5Health and Comfort (13)5.1Prerequisite Items (13)5.2Scoring Items (15)ⅠIndoor Air Quality (15)ⅡWater Quality (15)ⅢSound and Daylighting (16)ⅣIndoor Thermal Environment (17)6Occupant Convenience (19)6.1Prerequisite Items (19)6.2Scoring Items (19)ⅠTransit and Accessibility (19)ⅡService Facility (20)ⅢIntelligent Operation (21)ⅣProperty Management (22)7Resources Saving (25)7.1Prerequisite Items (25)7.2Scoring Items (27)ⅠLand Saving and Land Utilization (27)ⅡEnergy Saving and Energy Resources Utilization (28)ⅢWater Saving and Water Resource Utilization (31)ⅣMaterial Saving and Green Materials (32)8Environment Livability (35)8.1Prerequisite Items (35)8.2Scoring Items (35)ⅠSite Ecology and Landscape (35)ⅡOutdoor Physical Environment (37)9Promotion and Innovation (40)9.1General Requirements (40)9.2Bonus Items (40)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tandard (43)List of Quoted Standards (44)Addition: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 (45)1总则1.0.1为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河北省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河北省行政区域内民用建筑绿色性能的评价。
1.0.3绿色建筑评价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环境、资源、经济和文化等特点,对建筑全寿命期内的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等性能进行综合评价。
1.0.4绿色建筑应结合地形地貌进行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且建筑布局应与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场地所处的地理环境相适应,并应对场地的风环境、光环境、热环境、声环境等加以组织和利用。
1.0.5绿色建筑的评价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河北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2术语2.0.1绿色建筑green building在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
2.0.2绿色性能green performance涉及建筑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环境宜居等方面的综合性能。
2.0.3全装修decorated在交付前,住宅建筑内部墙面、顶面、地面全部铺贴、粉刷完成,门窗、固定家具、设备管线、开关插座及厨房、卫生间固定设施安装到位;公共建筑公共区域的固定面全部铺贴、粉刷完成,水、暖、电、通风等基本设备全部安装到位。
2.0.4热岛强度heat island intensity城市内一个区域的气温与郊区气温的差别,用二者代表性测点气温的差值表示,是城市热岛效应的表征参数。
2.0.5利废建材waste reutilized building material在满足安全和使用性能的前提下,使用废弃物等作为原材料生产出的建筑材料。
2.0.6绿色建材green building material在全寿命期内可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节能、减排、安全、健康、便利和可循环特征的建材产品。
2.0.7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passive ultra-low energy buildings适应气候特征和自然条件,通过被动式技术手段,采用保温2隔热性能和气密性能更好的围护结构,运用高效新风热回收技术,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大幅度降低建筑供暖供冷需求,以更少的能源消耗提供更舒适室内环境的建筑,简称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分为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和被动式超低能耗公共建筑。
2.0.8建筑碳排放building carbon emission建筑物在与其有关的建材生产及运输、建造及拆除、运行阶段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的总和,以二氧化碳当量表示。
2.0.9绿色金融green finance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
33基本规定3.1一般规定3.1.1绿色建筑评价应以单栋建筑或建筑群为评价对象。
评价对象应落实并深化上位法定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提出的绿色发展要求;涉及系统性、整体性的指标,应基于建筑所属工程项目的总体进行评价。
3.1.2绿色建筑评价应在建筑工程竣工后进行。
在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完成后,可进行预评价。
3.1.3申请评价方应对参评建筑进行全寿命期技术和经济分析,选用适宜技术、设备和材料,对规划、设计、施工、运行阶段进行全过程控制,并应在评价时提交相应分析、测试报告和相关文件。
申请评价方应对所提交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
3.1.4评价机构应对申请评价方提交的分析、测试报告和相关文件进行审查,出具评价报告,确定等级。
3.1.5申请绿色金融服务的建筑项目,应对节能措施、节水措施、建筑能耗和碳排放等进行计算和说明,并应形成专项报告。
3.2评价与等级划分3.2.1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应由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5类指标组成,且每类指标均包括控制项和评分项。
评价指标体系还统一设置加分项。
3.2.2控制项的评定结果应为达标或不达标;评分项和加分项的评定结果应为分值。
43.2.3对于多功能的综合性单体建筑,应按本标准全部评价条文逐条对适用的区域进行评价,确定各评价条文的得分。
3.2.4绿色建筑评价的分值设定应符合表3.2.4的规定。
表3.2.4绿色建筑评价分值控制项基础分值评价指标评分项满分值提高与创新加分项满分值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预评价分值40010010070200100100评价分值400100100100200100100注:预评价时,本标准第6.2.10、6.2.11、6.2.12、6.2.13、6.2.14、6.2.15、6.2.16、9.2.9条不得分。
3.2.5绿色建筑评价的总得分应按下式进行计算:Q=(Q0+Q1+Q2+Q3+Q4+Q5+Q A)/10(3.2.5)式中:Q——总得分;Q0——控制项基础分值,当满足所有控制项的要求时取400分;Q1~Q5——分别为评价指标体系5类指标(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评分项得分;Q A——提高与创新加分项得分。
3.2.6绿色建筑划分应为基本级、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4个等级。
3.2.7当满足全部控制项要求时,绿色建筑等级应为基本级。
53.2.8绿色建筑星级等级应按下列规定确定:1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3个等级的绿色建筑均应满足本标准全部控制项的要求,且每类指标的评分项得分不应小于其评分项满分值的30%;2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3个等级的绿色建筑均应进行全装修,全装修工程质量、选用材料及产品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3当总得分分别达到60分、70分、85分且应满足表3.2.8的要求时,绿色建筑等级分别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
表3.2.8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绿色建筑的技术要求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提高比例,或建筑供暖空调负荷降低比例围护结构提高5%,或负荷降低5%围护结构提高10%,或负荷降低10%围护结构提高20%,或负荷降低15%住宅建筑外窗传热系数降低比例5%10%20%主要功能房间照明功率密度不应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规定的现行值不应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规定的目标值节水器具用水效率等级2级1级住宅建筑隔声性能—室外与卧室之间、分户墙(楼板)两侧卧室之间的空气声隔声性能以及卧室楼板的撞击声隔声性能达到低限标准限值和高要求标准限值的平均值室外与卧室之间、分户墙(楼板)两侧卧室之间的空气声隔声性能以及卧室楼板的撞击声隔声性能达到高要求标准限值室内主要空气污染物浓度降低比例10%20%外窗气密性能气密性等级应为7级,且外窗洞口与外窗本体的结合部位应严密气密性等级应为8级,且外窗洞口与外窗本体的结合部位应严密6注:1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提高基准、住宅建筑外窗传热系数降低基准均为河北省现行相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