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身边的“上海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出身边的“上海故事”
014年11月17日来源:东方早报作者:邢春燕
历时近8个月,经过层层筛选,2014年市民文化节市民写作大赛评出的“百位市民作家”昨天在普陀区图书馆接受颁奖。
历时近8个月,经过层层筛选,2014年市民文化节市民写作大赛评出的“百位市民作家”昨天在普陀区图书馆接受颁奖。同时,狄菲菲、蔡金萍、田园等沪上名家分“书香情缘”、“岁月影像”、“眉目亲情”和“使命梦想”四大板块,对甄选的10篇作品进行了品读。
讲述身边故事
弦乐的伴奏声中,蔡金萍老师用舒缓、低沉的声音品读上海作家汪建强的作品《甜爱路,从此与我有了结缘的小路》,“在物质极大丰富后的今天,人们精神上的追求需要已成为‘当务之急’。而曾经的‘甜爱与祥德’的故事,正与当今寻常人的内心渴望高度契合。”百年迤逦的老建筑,上海的风情和影像就在品读声中一一铺展,上海的温度和质感也一一呈现。
13岁的藏族女孩扎西尼珍就读于上海市珠峰中学,3年前只身一人,不远千里来上海读书,从一件小事中感受到了上海的温暖和包容,写出了《有爱的地方就有家》,“以前只觉得土生土长的地方才是家乡,但现在不是了,这里渐渐地成为了我心中无法割舍的土地,这里在我心中也堪称家乡,这里的每个人对我而言都是我挚爱挚敬的家人。”田园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感染了在座观众。对于自己的作品获选,扎西尼珍表示很惊喜,她告诉早报记者,自己的作文曾经获得藏族自治区的第二名,“平常就喜欢写作,但是更喜欢用汉语写作,感觉最内心的东西只有汉语才能写出来。”三年间,她从最初的不适应,到现在已完全融入了这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文章里讲了自己和黄妈的故事,其实身边有很多关心我的人,已经很有家的感觉。”
68岁的谢坤兴曾经是一名中级器械工程师,上世纪七十年代曾亲身参与了“运十”飞机的研制工作。退休后,他重拾多年前当作家的梦想,为本次大赛创作的《梦想从上海起飞:忆“运十”飞机研制经历》经历十次更改,不断地向人请教,自己反复琢磨、修改,最终呈现在写作大赛的“舞台”上。“中国人自己造大飞机绝不是一句空话,而是现实。眼前的
Y10-2402大飞机是上海人民的骄傲,是全国人民大协作的硕果。它标志着祖国繁荣富强,屹立在东方。”谢坤兴在文中
写道。谈及写作理想,他表示,相比工作时写的论文,这种自由发挥的写作更有乐趣,退休后习作成了自己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解放日报的资深老编辑、老记者赵元三先生也来到了现场。他的作品《我与巴金的三次会面》,揭示出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让更多的观众了解到“人民作家”巴金在那个特殊时期的文学创作状况和处境。已75岁的赵老回想与巴金先生初次见面时,自己还是个二十出头的毛头小伙。对于那次见面,赵老至今记忆犹新,面对主持人的提问,他用“刻骨铭心”四个字来形容。“巴老的教诲和形象,给了我一种投身文学与新闻事业的巨大鼓舞和后续动力。”
现场柏万青阿姨的出现让不少观众颇为激动。据悉,柏阿姨投了三篇稿件,其中一篇《我与豆豆》获得了眉目亲情板块的最佳奖。在接受主持人采访时,柏阿姨说,看到大赛的征文启事后,她就一直在构思,总想把过去的一些事情写下来,说一说。“这个活动办得真是太好了,可以开拓人的思维,鼓励大家动笔、动手、动脑,能够弘扬中华的传统文化,还能提升个人的文化内涵。”
对于大赛中涌现的作品,评委、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得主滕肖澜直言看完后很感动,“感觉市民生活有滋有味,都在抒写自己的生活,老上海人写怀旧情怀,新上海人抒发对未来
的希望。”对于整体的写作水平,她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不少作品言之有物,文字走朴素路线,相对于专业作家写作时习惯感情内敛,市民更有热情更直白,感情溢于纸上。”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叶辛则表示,大部分作品都是有感而发、真情实感,或是从家庭小事反映社会、时代的变迁,或是从自身经历体现社会的正能量,“文字很亲近,能从中读出感情,《我们这对老夫少妻》讲残疾丈夫与健全美貌妻子的爱情故事,真的是‘真善美’的体现。”叶辛告诉记者,写作大赛让市民提起笔写身边的故事,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提高市民的文化素养,他建议市民多读多写,“现在流行碎片化阅读,其实我们应该提倡沉浸式阅读,书读多了,心也能静下来,写作水平自然能慢慢提高。”
本次大赛由普陀区主办,普陀区文化局副局长范文翔告诉记者,写作大赛也与读书活动相结合,目的在于鼓励市民多读书、多写作,用笔来表达所思所想,促进上海的市民文化氛围。“我们希望给老百姓提供抒发情感、表达梦想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了解城市、关心城市,一起为城市的发展尽心尽力。
一大主题,三大专题
此次写作大赛,分“一大主题活动”和“三项专题活动”,倡导“生活即写作,写作即生活”的理念,激发市民参与写作的激情。
“IN上海——倾听你的上海故事”作为此次征文活动的主题板块,让市民抒写与上海血脉相连、与汉语文脉相通的情怀。据主办方透露,活动从2014年4月23日启动至8月31日截稿,全市3万余人参赛,选送组委会稿件3857份(其中学生组来稿808份)。参赛单位遍及全市区县,稿件由知名作家、学者、资深编辑等经过初审、复审与终审三轮评审,最终产生“百位市民作家”。除了昨天的颁奖活动,组委会还将对入围作品的作者进行表彰,对组织参加活动的优秀集体颁发组织奖。
除此之外,大赛还推出“三项专题活动”。首个专题活动“书本里的童梦——我与小伙伴的奇幻之旅”,通过挑选10部小读者喜爱的儿童文学作品,选取一组成功塑造的儿童文学形象作为创作原型,让青少年读者们在写作中体味快乐,记录成长。活动启动于今年3月23日,截止于5月31日。全市2万余学生参赛,选送稿件3500多件,稿件覆盖全市14个区、190多所学校和社区文化中心,300篇进入终审,分数最前的30位荣获2014年上海市民写作大赛“写作小达人”称号。
从今年7月1日起至8月31日止,为期两个月的专题活动“@姆妈的模样”微写作比赛,通过网络参赛和邮寄等方式,展开了线上线下微写作比赛。在活动前期先征集作品,8月16日至8月31日期间,在官网上公布500篇作品让市民点赞,最终统计作品获“赞”的数量,遴选出30篇佳作。活动期间正值暑假,在普陀区图书馆六楼青少年阅览室还以现场投稿的方式,让姆妈和儿女一起参赛,写出两代人对妈妈的情感。
同样为期两个月的“说出我的梦想——写给20年后的自己”电子明信片创作活动,开始于今年9月1日,10月31
日结束。活动组委会对全市168家文化活动中心及本区各街道镇、学校等单位发放了活动海报和明信片,在图书馆阅览室等公共部位放置明信片,让大家参与。给20年后的自己递送一张明信片,更好地关注当下,憧憬未来。至截止日共收到明信片4000余张,最终遴选出的50篇优秀作品手誊版明信片,将被“上海当代作家作品手稿收藏展示馆”永久收藏,并将于20年后集中展出。
颁奖当天,“市民作家俱乐部”也宣告成立,为“市民作家”们提供了一个交流、沟通、提升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