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历史发展演变探讨(第二章)

合集下载

中国教育史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中国教育史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二、教育基本理论
(二)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而 “士”的标准就是“君子”或“君子儒”。 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培养目 标——“君子”应在“仁”(德)、“知” (智)、“勇”(体)、“美”(乐)、 “才”等几方面都得到全面修养和发展的 “先师”。
二、教育基本理论 (二)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
1、激发求知欲 2、学生的积极思考为前提条件 3、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发展
三、教学思想 (三)因材施教
1、客观的历史条件:学生背景复杂 2、前提条件:承认学生间的个体差异, 并了解学生的特点
三、教学思想 (四)由博返约
1、知识面要广 2、知识不能杂乱无章,必须有一个中心 加以统率
三、入学资格与学程、 考核 (二)教学内容:六德、六行、六艺 (三)学校类型:国学、乡学 (四)官学体系:学在官府、官师合一
二、六艺教育
(一)礼:政治、伦理、道德、礼仪 (二)乐:德、智、体、美多种教育因素 (三)射:射箭的技术,“五射” (四)御: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五御” (五)书:文字 (六)数:计算,包括算法、历法等
二、教育基本理论
(三)教育内容:六经教育
6、《春秋》
鲁国的一部编年史。孔子修订后将其作为儒 家“六经”之一。这部史书虽有明确的年月记载, 但文字过简,记载的史实仅只是一个大纲或提要。 于是后来就有人给它将史实补充叙述和进行评论。 给《春秋经》作过《传》的共三家:战国时齐人 公羊高作的叫《春秋公羊传》,春秋末鲁人左丘 明作的叫《春秋左氏传》,还有一位鲁人谷梁赤 作的叫《春秋谷梁传》。
二、夏代的教育
(一)奴隶制学校教育的创立 (二)重视军事训练 (三)宗教教育 (四)人伦道德教育 (五)天文学 (六)家学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引言概述: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不同朝代的变迁和改革,至今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本文将从古代教育开始,逐步介绍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包括传统教育、近现代教育改革、教育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古代教育1.1 儒家教育儒家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主流,注重德育、智育和体育的结合,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理念。

1.2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材的主要方式,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优秀人材,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

1.3 私塾教育私塾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通过私人教师传授知识,培养了一大批人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近现代教育改革2.1 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近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阶段,引进西方教育理念和科学技术,推动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2.2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民主、自由的教育理念,对中国传统教育进行了批评和改革,推动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

2.3 全面发展教育中国近现代教育改革注重全面发展教育,提倡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人材奠定了基础。

三、教育现状3.1 义务教育中国已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教育公平,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3.2 高等教育中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提高了教育质量和国际竞争力,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材。

3.3 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得到重视,为社会培养了大量技术人材,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未来发展方向4.1 推进素质教育未来中国教育将更加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教育质量。

4.2 加强教育公平未来中国教育将继续加强教育公平,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

4.3 推动教育现代化未来中国教育将继续推动教育现代化,借助科技手段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语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充满了变革和进步,从古代的传统教育到近现代的教育改革,再到未来的教育发展方向,中国教育将不断前行,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知识点整理 第二章 第四节 “孔子教师论”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知识点整理 第二章 第四节 “孔子教师论”

第二章第四节“孔子教师论”
孔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是儒家教育理论的奠基人。

孔子的教师论如下:
1、学而不厌:教师应注重自身的学习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德,这是教人的前提条件。

2、诲人不倦:教师以教为业,也以教为乐,要树立“诲人不倦”精神。

这还表现在以耐心说服的态度教育学生,给予学生高度的爱和责任。

孔子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诲人不倦是教学态度的思想基础。

3、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有两层含义:
第一,“故”指过去的政治历史知识,“新”指现在的社会实际问题。

教师既要掌握过去的政治历史知识,又要借鉴有益的历史经验,认识当代的社会实际问题,知道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二,新旧知识之间有联系,要求学生温习旧知识时能积极思考、联想,深化认识,获得新知识,巩固旧知识。

教师有传递和发展文化的使命,既要注意继承,又要注意创新。

4、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强调了言传身教的重要性,甚至认为身教比言教更重要,对学生有巨大的感化作用,教师应该给学生树立一个好榜样,以身作则。

5、爱护学生:教师应该爱护关怀学生,提倡要客观公正地对待学生,爱护学生,更要尊重学生,才会赢得学生的爱戴。

6、教学相长:孔子认识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并不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而是可以教学相长的。

他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答疑解惑,经常共同进行学问切磋。

这不但教育了学生,也提高了自己。

注:“教学相长”是一个常考的名词解释,咱们主要答《学记》中的就可以。

第二章 我国家庭教育的历史发展

第二章 我国家庭教育的历史发展

贾谊从实践经验中看到由人创造的环境能够培养人,并在潜移默化中 使儿童“习与智长”,“化与心成”,“习惯成自然”等等。
女子家庭教育
班昭晚年,身患疾病,家中女子们又正当出嫁的年龄, 班昭担心她们不懂妇女礼仪,令未来的夫家失面子,辱没了 宗族,于闲暇时作《女诫》七章, 以做勉励,书成后,对妇女的教育很有帮助。 《七戒》包括: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和叔 妹七章。
他认为一个人的发展,幼儿时期是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提出:“人 生小幼, 精神专利, 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所以,幼儿时期是教育的最佳时期,对幼儿的教育应自幼儿能感知外 界事物时便开始进行,长辈应利用这个最好的教育时机及早对幼儿进 行教育,而且越早越好,甚至提出要实施胎教。
他说:“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 不妄听,音声滋味, 以礼节之。凡庶纵不能尔, 当及婴稚, 识人颜 色, 知人喜怒,便加教诲, 使为则为, 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 笞罚。”他认为早期教育要从胎教开始,如果做不到胎教,也要从婴 儿能认识外界的人与事的时候开始进行教育, 该做的就引导去做,不 该做的就不要让孩子去做,这样的教育效果最佳。
“应世经务”:主张读书不仅限于《五经》, 应兼及“百家”,并学 习农、工、商贾等各种技艺知识,以及书、画、数、医、琴、棋、射、 投壶等杂艺。他认为这些知识在生活中都有实用意义。
疼爱有度,不可溺爱。《颜氏家训》指出,爱子是人之常情,本无可 厚非,但如果只爱子不教子,或将爱发展到溺爱娇惯的地步,则是非 常错误的。《颜氏家训》主张,在孩子面前,父母应当既有爱心又要 庄重严肃,《颜氏家训》还认为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棍棒式的强制性 惩罚措施也是必要的。
• 三、秦汉家庭教育
时间段:秦朝(前221-前209)和汉朝(西汉和东汉,前206-公元220 年) 在家庭教育方面,秦朝开始以国家身份介入其中,并用强制手段推行 其主张和政策。例如秦朝颁布“行同伦”的法令,强制推行家庭教育 伦理,实行父母送惩权制度(家长将不孝或不听从教育的子弟送官惩 处。) 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家庭教育:

简明中国教育史-第二章墨道法《礼记》

简明中国教育史-第二章墨道法《礼记》

法家的教育思想

人性恶的教育作用 评价:
强调法制对改造人的自私品质的作用,主张严格要 求,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法家忽视了自我道德教育的 必要性,其结果必然走向惩罚主义。
法家的教育思想

三、禁私学、烧诗书
出于“法制”的目的和统一思想的需要,鼓动统 治者,禁私学、烧诗书,压制言论,以统一思想,并 奖励安心生产和战斗的农民和士兵,提出了重农的教 育,开了中国专制思想统治的先河。
法家的教育思想

评价:
尽管法家的不少主张适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但法 家对传统教育持否定态度,所采取的教育措施是否定 人类文化知识的积累,并进而否定学校教育,法家教 育思想用于实践,不仅会摧残教育本身,还会导致文 化上的专制主义,这已为后来的秦朝历史证明。
各家学派
儒家
代表人物 关注
孔孟荀
墨家
墨子
“三纲领”



“明明德”就是把人天生所固有的善性发挥出来。所 谓“明德”就是善性。由于《大学》是儒家思孟学派 的作品,而该学派认为人性善,因此他们主张大学教 育的首要目的是发扬人固有的善性。 “亲民” 就是推己及人,即把个人的善转化为他人。 朱熹认为“亲民”应写做“新民”,使人“去其旧染 之污”,重新做人。 “止于至善”要求所有的人能在道德修养上达到至善 至美的境地,从而使整个社会道德趋于完善。

教育在经过500余年的发展之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需要进行系统的理论总结。因此,在战国末年开始 出现了一批集中论述教育问题的理论著作,其中 《礼记》中的《大学》《中庸》《学记》和《乐记》 是对春秋以来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反映了2000多年前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状 况和水平,并对后世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教育史:第二章第五节荀子的教育思想讲稿

中国教育史:第二章第五节荀子的教育思想讲稿

第五节荀况的教育思想一、生平活动及政治主张荀况字卿,又叫孙卿,世称荀子,战国末期赵国人。

大约生于公元前313年,卒于公元前238年。

他的家世和早年经历不详,史书记载也多有矛盾。

但是荀子长期居住在齐国,在稷下学宫游学,曾是稷下学宫一位声名赫赫、威望甚高的大学者确是无疑的。

他曾在学宫“三为祭酒”,成为学术首领;(祭酒:在祭祀活动中,由一个年高望重的人举酒祭禅)封为“最为老师”(公认的最有德望的先生)。

他批判的继承了孔子以来的儒家传统,并吸取墨、道、名、法各家的长处,是我国先秦时期集大成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荀子生活的年代,是战国后期,这时的社会,诸侯长期称雄的局面行将结束,已基本上形成了秦、楚、魏三国对峙的局面,出现了封建大一统的趋势。

荀子的言行,反映了这一时代的要求,并从理论上为大一统制造舆论。

当时荀子生活的赵国是个小国,他的近邻齐国是个东方大国,荀子将统一的希望寄托在齐国,希望齐国能“调一天下,制秦楚”,结束战国七雄的割据与征战。

荀况初到齐国,正当齐王吞并宋国,兵威不可一世的时候,荀况向齐国的宰相进言,劝其“处胜人之势,行胜人之道”(《强国》)他所谓的“胜人之道”就是实行“王道”政治。

但是他的建议并没有受到重视,齐国后来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变化,他也因人进谗言,而不得不怀着失望的心情离齐去楚,谒见了春申君黄歇,任兰陵令。

不久,又遭楚人谗言,不被重用,被春申君辞退。

后来他看到最有条件统一中国的不是齐国,而是后起之秀的秦国。

秦国一向重用法家而不欢迎儒者,儒者西行也不入于秦国,荀子一反“儒者不入秦”的惯例,破例访问了秦国,观察了秦国的城市和乡村,并会见了秦昭王和他的宰相范雎。

他认为,秦国民风朴实,法令严明,政府工作效率高,秦国因此而强大。

但是秦国也有它根本的弱点,那就是“恃武功而轻德教”,不能服人之心,难以久安,尽管兵劲城固,却“忧患不可深计”,时刻担心各个诸侯国会联合起来对付自己。

荀子主张王者之政应重在服人心。

中国教育史(近代与现代部分)

中国教育史(近代与现代部分)

第二章中国近代教育一、近代教育的起步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人侵,中国传统的封建教育开始逐渐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转化。

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历史轨迹,一般认为从洋务教育开始。

中国教育经历近代化与封建主义的多次交锋,最终在民国时期完成了从传统教育向资产阶级新教育的转变。

(一)教会学校在中国的举办1.从英华书院到马礼逊学校(1)英华书院1818年,英国传教士罗伯特·马礼逊(1782——1834)在马六甲(今雅加达)创办英华书院(The Anglo- Chinese college )。

1843 年英华书院正式迁往香港,次年更名为英华神学院,1856 年停办。

英华书院尽管不是设在中国本土,办学目的也只在“为宣传基督教而学习英文与中文”,但它是第一所主要面向华人的新式学校。

该校毕业的部分华人学生,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批西学的知情者。

从传教士方面说,英华书院也为鸦片战争后教会学校的大量设立积累了经验,探索了路径,准备了人才。

(2)马礼逊学校1839年11月,独立的马礼逊学校在澳门成立,由美国人布朗(1810——1880)主持并任教师。

马礼逊学堂是最早设立于中国本土的比较正式的教会学校,因纪念马礼逊而得名。

1842 年11月,迁往香港,成为香港开埠后的第一所学校。

1850 年因故停办。

马礼逊学校是一所专门针对华人开办的学校,它以丰富的西学课程,充实了在此求学的中国青年,开阔了他们的知识视野,形成了他们近代社会观念的基础。

2.教会学校的竞相设立1842 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华传教、办医院、办学校。

早期的教会学校集中在福州、广州、厦门、宁波、上海这五个开放通商的沿海城市和香港。

大多附设于教堂,规模小,程度低,绝大多数是相当于小学文化程度的学塾。

办学目的是为“传播福音开辟门路”。

招生对象以难童、贫苦人家的子弟及父母已为信徒的孩子为主。

为吸引学生,早期教会学校多免收学费和膳食费,甚至还提供衣服和路费等。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教育体系。

在古代,教育主要是由私人教师或者家庭传授知识和技能。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教育体系逐渐演变和发展,经历了许多重要的里程碑。

1. 古代中国教育的起源古代中国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和西周时期。

在这个时期,教育主要由贵族家庭传授,目的是培养出有才华和品德的子弟。

这种教育体系注重礼仪、音乐、文学和历史等方面的教育。

2. 秦汉时期的教育改革在秦汉时期,教育经历了重要的改革。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政策,包括推行统一的文字和度量衡,以及建立官方的学校和教育机构。

这些改革为后来的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

3. 儒家教育的兴起儒家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儒家思想强调道德和人伦关系的重要性,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核心内容。

儒家经典如《论语》和《孟子》被视为教育的基本教材,儒家学者也成为了古代中国教育的主要教师。

4. 公共教育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教育体系逐渐向公众开放。

在唐宋时期,私塾逐渐发展为公立学校,为普通人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这些学校主要教授儒家经典和文学,培养了一批才华横溢的学生。

5. 近代教育的兴起近代中国的教育改革开始于19世纪。

西方的教育理念和制度开始传入中国,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教育改革者开始推行现代教育制度,包括学校分类、课程改革和教育机构的建立等。

6. 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20世纪初,中国的教育进一步改革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被视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份。

中国政府开始大力投资教育,建立起了现代教育体系,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等。

7. 当代教育的发展随着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也在不断进步和改革。

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政策,包括提高教育质量、推行素质教育和促进教育公平等。

同时,中国的高等教育也在不断壮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生。

总结: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和多次重大改革。

中国教育的发展史

中国教育的发展史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第一编:原始氏族社会、奴隶社会的教育第二编:封建时代的教育第三编:近代社会的教育第四编:现代社会的教育第一编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教育第一章、原始社会的教育发展初民生活所在时期叫做采食经济时期:男子外出采食食物,女子在家照料小孩,以年长的女子为首领,谓之母系社会。

这个社会没有文字、法则、制度、他们过着纯自然的生活。

又成为原始公有社会。

这个时期他们与自然作斗争。

后来经过长期斗争,征服异族,逐渐有了文字,有了粗笨的用具,开始从渔猎变为牧畜。

也是男子之与女子的一大革命,因此母系社会转为复习。

了解了初民生活的情形,就知道他们教育的起源。

教育发生于实际生活的需要,教育情形也跟着当时经济情形而变迁。

在渔猎经济时期,他们的教育就是教会怎样捕鱼,怎样猎取鸟兽,怎样拾掇果实;在牧畜时期就是教怎样架设栅栏,怎样追逐水草、喂牛养羊……足可以说明:劳动即学习,教育和生活是一致的。

在当时没有老师这个职业,而父母就相当于教师。

逐渐的社会阶级出现,有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后来统治阶级为了利益,私产观念日益鲜明,而土地成了最主要的生产手段,这两种手段混合为一,奴隶制、分工制及种种剥削情形由此产生。

原始教育的意义无形发生变化,带有阶级性,与实际生活不能完全一致,除了生物欲的目的外,还带了支配所属阶级的工具目的。

第二章、夏、商、西周的教育夏朝的建立标准着原始社会退出历史舞台,进入奴隶制社会。

经过商代、奴隶制得到进一步发展;到了西周奴隶制社会达到极盛时期。

这一历史阶段的教育开始同生产劳动相分离,并完全为奴隶主阶级用来培养本阶级的继承人,成为实施社会教化的一种工具。

它的基本形式是学校,即奴隶制官学。

一、学校的产生氏族公社末期学校萌芽出现后(有成均之学、虞庠之学等)二、夏代学校的雏形我国古籍中有关夏代学校的记载,列举如下:“夏后氏之学在上庠。

”①“序,夏后氏之序也。

②“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

”③“夏后氏设东序为大学,西序为小学。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引言概述: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是一个漫长而丰富多彩的过程。

从古代的私塾教育到现代的全面发展,中国教育经历了许多变革和改革。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即教育的起源与古代教育、近代教育的兴起、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质量的提升以及现代教育的发展,详细介绍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教育的起源与古代教育1.1 私塾教育的兴起在古代,教育主要由私塾负责。

私塾是由有学问的人创办的,他们教授儿童基础知识和礼仪道德。

这种教育方式注重个体素质的培养,对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2 官学的建立随着社会的发展,官学成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官学注重儒家经典的学习,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文人墨客,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1.3 科举制度的实施宋代开始实施的科举制度,使得教育开始与官员选拔挂钩。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教育更加规范化,培养了一批才德兼备的人才,为中国的社会稳定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近代教育的兴起2.1 西方教育的引进近代中国面临着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为了强国富民,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

西方教育的引进使得中国教育开始与世界接轨,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打下了基础。

2.2 传统与现代教育的碰撞近代中国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发生了激烈的碰撞。

传统的科举制度逐渐被废除,新的学制和教育理念开始在中国落地生根。

这一时期,中国教育经历了许多变革和探索。

2.3 教育思想的多元化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多元化,涌现出了许多教育家和思想家。

例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了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改革方案,对中国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教育体制的改革3.1 新中国教育的建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新中国教育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教育体制的彻底改革,教育资源得到了更加公平的分配,教育普及率大幅提高。

3.2 高等教育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

大学扩招、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使得中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上具有了更大的影响力。

中国教育史第二章

中国教育史第二章


㈡关于教育的对象“有教无类”(名解) 主张打破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 断,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 而在经济上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能入学, 不论贫富,贵贱以及“国别”,都可有受 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㈢关于教育目的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名解) 主张把入仕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有官职 的人应该是受过教育并继续学习的人;受 过教育的人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教育就 是要培养这样的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㈢学思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 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乱而不明,只思考不 学习就会空乏而不实。 这项原则主要是解决学习与思考,或掌握 知识与发展思维的矛盾。



㈣由博返约(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见识多,思路广,对事物的理解就会深刻而全面, 解决问题就会左右逢源;能够“一以贯之”,就 能以简驭繁,触类旁通。 这项原则主要解决教学的广度与深度的矛盾,或 者说解决知识的广博与专一的矛盾。 上述四项主要原则都是侧重在教学方面的,而且 是涉及教学过程中几个基本规律的,它们之间的 关系密切联系,不能孤立地强调某一项原则。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官学的衰落和私学的兴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发生大变革的时期,是奴隶主 向封建制度转变的过度时期,其在文化教育上的主要标志 是“官学衰落,私学兴起。” 一、私学兴起的原因 1、官学的衰落 ⑴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教育。奴隶主贵族在政治上没落, 丧失了进取精神,迷恋于腐朽奢侈的生活,失掉了学习的王室、诸侯都在忙于 战争,社会动乱,无暇顾及学校。“乱世则学校不修”、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第二讲中国教育历史发展演变探讨

第二讲中国教育历史发展演变探讨
有八个部分,每个部分具体怎么写都有程序要求, 字数也有规定。
八股文
海南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历史演变探讨》
第三,确立科学考试“分地而取”的原 则。
规定乡试名额
从明代科举乡试“分地而取”的规律来,基本上遵循了重中央轻地方的 原则,但照顾到地区之间的差异,贯彻了大一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帝
国的政治原则——协调地方政治力量的平衡,体现了大一统帝国整体
制度引上了一条僵化、狭窄的道路。
清代不仅仅全盘继承了明代的科举程式,而且还将明代的科举制 更加严密化,由此也就使得中国的考试制度更陷入了完全僵化的地步。
海南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历史演变探讨》
科举制的出发点是保证考试制度的公正性,确 保士子们的公平竞争的。应该说是一种创造和 谐社会的良性机制。
科举制为什么到最 后会出现僵化?
“右卫率府曹参军”;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光省试就考了四次; 唐末著名诗人罗隐从28岁起考进士,一直考到55岁,先后考了十 多次还没有考取; 唐末另一位著名诗人、词人、“花间派”领袖温庭钧也是屡试不中, 郁闷而死。
海南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历史演变探讨》
三、宋代的科举改革
宋代科举在如何 完善制度做了哪 些改革?
海南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历史演变探讨》
由于察举制中察举的标准不具体、不统一,使察举者很难把握住一 个客观标准,往往凭主观意向推举人才,难免失于偏颇或使察举者常 “失察”。使察举制演化成这些世家豪族互相吹捧的工具。
但毕竟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新兴考试选拔制度,将官僚阶层的后
继者选择范围部分地扩大了“民”,而且初步确立了考试择优录用这 种相对公平的形式作为入仕的途径,部分地实现了儒家的“学而优则
海南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史第一二三章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第一二三章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第一二三章知识点第一章:中国教育史的起源1.中国教育的起源:早期的中国教育始于原始社会时期,主要是通过家庭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及部落长老传授道德规范和社会价值观念。

2.古代先秦教育:先秦时期,教育主要通过私塾、家庭和师友相传来进行。

教育内容注重道德伦理、礼仪习俗和文化知识,强调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实践。

3.秦汉时期的教育:秦朝实行教育制度统一,推行儒家教育,并设立官方学校来培养人才。

汉朝时期,封建贵族开始设立私塾,培养士人,并逐渐发展出以科举制度为主导的官方教育。

第二章:中国教育的发展与变革1.唐宋时期的教育: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使得科举成为官方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进一步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宋朝时期,封建文化达到巅峰,程朱理学成为主流,推动了国子监等学堂的发展。

2.元明清时期的教育:元朝时期,西学东渐,对传统儒学的影响逐渐显现。

明代开始出现了民间教育的兴起,同时官方教育也得以发展。

清朝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封建主义教育制度逐渐形成。

3.近代以来的教育变革:19世纪中叶,中国开始接触西方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尝试对中国教育产生了一定影响。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教育的继续现代化。

第三章: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1.新中国教育的创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行了教育体制,废除了科举制度,建立了新的教育体系。

普及教育成为国家的重要任务。

2.教育普及和素质教育:新中国大力普及教育,推行义务教育,在农村地区兴办农村小学、部队办学等。

1980年代开始,素质教育成为重要议题,教育内容开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新中国成立后,高等教育得到快速发展。

1952年建立了中国科学院,1959年设立了第一所独立学院,中国人民大学。

开放以后,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民办高校和国际合作办学逐渐兴起。

4.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建设:21世纪以来,中国教育进一步推进现代化建设。

第二章教育的历史变迁及其演进

第二章教育的历史变迁及其演进

3.1958年——1965年




提出了教育工作的主要依据。 第一,教育事业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德智 体全面发展,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给合的方 针,既要克服学习苏联过程中一定程度的脱离实际、脱离生产、忽视思 想政治工作的缺点,又要纠正1958年以来发生在生产劳动、政治运动过 多,以及伤害广大教师积极性的“左”的错误。 第二,应当有机地促进教学、生产、科学研究的三结合,这种结合应以 教学为主,必须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明确学校必须以教学为主,课堂 教学是基本形式,教师在教学、科研活动中起主要作用。师生参加生产 劳动和社会活动必须有所限制。 第三,办好学校,党组织要善于团结知识分子,建立教师爱护学生、学 生尊敬教师的同志式的尊师爱生关系。 第四,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不应求高、求纯、求一律,不可能要求每个 人都成为共产主义者。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确立不同的要求。
古代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古代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2.古代教育脱离生产劳动。 3.古代教育形式简单。
三、现代教育
随着以机器为标志的现代生产力的发展,现代教育相应地划分 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18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中期约一百年左 右的时间。 第二个阶段是和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在各 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的发展相适应的,包括从19世纪末 到20世纪中期近100年的时间。 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中期到现在这段时间。这个阶段和第三 次工业技术革命相适应,它以信息技术在现代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为标志。
1.教育的非独立性 2.教育的原始性
3.教育的平等性、普及性
二、古代教育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虽然在目的、内容、方法上有所不 同,但是,由于一定社会的教育被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所决定, 这又注定他们有着许多共同的特点和相同的地方。所以奴隶社会 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同属古代教育的范畴。

第二章 中国教育史(夏商周春秋时期的教育)

第二章 中国教育史(夏商周春秋时期的教育)

不同利益的学派,相互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因此出现了诸
子蜂起,学派纷呈,百家争鸣的学术空前繁荣局面。
“坐而论道”
私学的发展
战国时期各学派都创办了私学,但对教育发展影响最大的 是儒、墨、道、法四家私学。
墨子
老子
庄子
孔 子
孟 子
荀 子
私学的发展
1、儒家私学。代表保守势力,注重孝悌、名分、宗法、井田、仁义 等,其创始人是孔子,内分八派,其中子思、孟氏和乐正氏三派合 称思孟学派,该派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对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过 重要影响。 2、墨家私学。代表劳动人民和手工业者,创始人是墨翟,提倡贵俭、 兼爱、舍己为人、抑强扶弱,注重传授生产和科学技术知识,在劳 作中学习。它还是一个带有宗教色彩的政治团体,组织严密、纪律
六艺教育的特点
1、文武兼备 2、求知兼求能 3、前期和后期教育特点不同
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特点
学在官府
官师合一
•唯官有书而民无书
•唯官有器而民无器
•唯官有学而民无学
第三节 春秋时期教育的变革
官学衰废
私学兴起
私学的历 史特点
春秋时期的教 育
官学衰废
春秋战国时期,各侯国
几乎都很少顾及教育的
发展。史书中关于政府 大力兴办官学的记载并 不多见。对于官学无事 可记。说明关于官学的
3、六仪:祭祀之容、宾客之容、朝廷之容、丧祭之容、 军旅之容、车马之容。
国学的教育内容
乡学的教育内容
1、六礼:冠礼、婚礼、丧礼、祭礼、飨礼
2、七教: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 宾客
3、八政:饮食、衣服、事为、异别、度、量、数、 制。 4、乡三物:六德,包括知、仁、圣、义、中、和 ;六行,包括孝、友、睦、姻、任、恤;六艺, 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第二章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演变

第二章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演变

(三)写作教学
• 1、注重基本功训练。 • 2、多读多写多改
• 3、作文从模仿入手 • 4、先放后收
三、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 主要问题和弊端
• (一)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 三大问题
• 1、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问题。 • 2、教学内容问题。 • 3、教学方法问题。
(二)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 的四大弊端
2012-10-22
(五)1960—1966年,国民经济 调整时期的语文教育
(六)1966—1976,“文革” 时期的语文教育
• 十年“文革”期间,把建国17年来的教育 定为黑线专政(即在教育领域内资产阶级 专了无产阶级的政),进行全面、彻底的 批判,语文课首当其冲。各地教材无一例 外地以“阶级斗争”、“路线斗争”为纲, 语文教材选文主要为革命领袖著作、鲁迅 作品、“样板戏”选场等,完全置语文学 科的教学规律于不顾,导致语文教学质量 和学生水平能力的全面下降。
• 封建社会教育:
• 以儒家经学典籍为主,主体是 • “五经”。
教材内容
• • • • • (一)“三、百、千、千” 1、《三字经》 2、《百家姓》 3、《千字文》 4、《千家诗》 (二)“五经”、“四书” 1、“五经” : 《诗经》、《尚书》、 《礼记 》、《易经》、《春秋》 • 2、“四书”:《大学》、《中庸》、《论语》、 《孟子》 • (三)文选读本 • 《昭明文选》《文章正宗》《文章轨范》《古 文观止》《古文类辞篡》《唐诗三百首》
2012-10-22
(四)1958—1960年,“大跃 进”时期的语文教育
• 1958年5月,中共八届二次会议通过了“鼓 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 主义”的总路线。随后,大跃进和人民公 社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 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思潮 泛滥全国,语文教育也未能幸免。这一时 期的语文教材强调“突出政治”、“联系 实际”,排斥名家名篇,代之以简单化的 标语口号作品。语文课被上成了政治课, 语文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简明中国教育史第二章孔孟荀精品PPT课件

简明中国教育史第二章孔孟荀精品PPT课件

教育的个体功能
人人应当 受教育
教育条件很重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要,尤其是早 期教育
在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教育起着决定作用。
总结:肯定了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打 破了奴隶主贵族比平民天生高贵的思想,成为人人有可 能与应当受教育的理论依据。
二、教育的对象:有教无类
1、“有教无类”的原意。
“诸子百家”:是虚指,一般指的是“九流十家”,最 有影响的是四家:儒、墨、道、法。
“百家争鸣”:各家各派之间因立场和解决社会问题上 方法的不同,相互斗争,相互批评,形成“百家争鸣” 的局面。
❖ 学术文化下移 养士之风盛行
私学的发展
诸子百家
百家争鸣
教育的繁荣
孔子
孟子
荀子
墨子 老子 庄子 韩非子
四、稷下学宫(重点)
稷下学宫遗址
❖ 稷下学宫(战国时期):因设在齐国都城临淄的稷 门之下而得名。
性质: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家操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
形式的学校。
特色:
❖学术自由; ❖教师待遇优厚; ❖学无常师;
❖在学生管理上,制定了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 《弟子职》。
意义:
❖稷下学宫促成了诸子百家的发展、融合和分化;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官学的衰落和私学的兴起
❖ 背景: ❖ 春秋战国时期(东周)
经济上:承认土地私有制 政治上:王权衰落 文化上:官学衰落,私学兴起
一、官学的衰落
❖ 官学衰落的原因:
1、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视教育; 2、贵族统治力量衰落; 3、由于王室、诸侯都在忙于战争,社会动乱,
无暇顾及学校。
➢ 3、学思行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中国教育的发展史

中国教育的发展史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第一编:原始氏族社会、奴隶社会的教育第二编:封建时代的教育第三编:近代社会的教育第四编:现代社会的教育第一编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教育第一章、原始社会的教育发展初民生活所在时期叫做采食经济时期:男子外出采食食物,女子在家照料小孩,以年长的女子为首领,谓之母系社会。

这个社会没有文字、法则、制度、他们过着纯自然的生活。

又成为原始公有社会。

这个时期他们与自然作斗争。

后来经过长期斗争,征服异族,逐渐有了文字,有了粗笨的用具,开始从渔猎变为牧畜。

也是男子之与女子的一大革命,因此母系社会转为复习。

了解了初民生活的情形,就知道他们教育的起源。

教育发生于实际生活的需要,教育情形也跟着当时经济情形而变迁。

在渔猎经济时期,他们的教育就是教会怎样捕鱼,怎样猎取鸟兽,怎样拾掇果实;在牧畜时期就是教怎样架设栅栏,怎样追逐水草、喂牛养羊……足可以说明:劳动即学习,教育和生活是一致的。

在当时没有老师这个职业,而父母就相当于教师。

逐渐的社会阶级出现,有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后来统治阶级为了利益,私产观念日益鲜明,而土地成了最主要的生产手段,这两种手段混合为一,奴隶制、分工制及种种剥削情形由此产生。

原始教育的意义无形发生变化,带有阶级性,与实际生活不能完全一致,除了生物欲的目的外,还带了支配所属阶级的工具目的。

第二章、夏、商、西周的教育夏朝的建立标准着原始社会退出历史舞台,进入奴隶制社会。

经过商代、奴隶制得到进一步发展;到了西周奴隶制社会达到极盛时期。

这一历史阶段的教育开始同生产劳动相分离,并完全为奴隶主阶级用来培养本阶级的继承人,成为实施社会教化的一种工具。

它的基本形式是学校,即奴隶制官学。

一、学校的产生氏族公社末期学校萌芽出现后(有成均之学、虞庠之学等)二、夏代学校的雏形我国古籍中有关夏代学校的记载,列举如下:“夏后氏之学在上庠。

”①“序,夏后氏之序也。

②“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

”③“夏后氏设东序为大学,西序为小学。

【全文】中国教育历史发展演变探讨(第二章)

【全文】中国教育历史发展演变探讨(第二章)

道家是中国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 西 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之后得以休 养生息。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 先是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 是遵从道家思想。 虽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纳,继续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 中扮演重要角色。魏晋玄学,宋明理学都揉合了道家思想发展而成。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教育的出现,一举打破了“学在 官府”的局面,使得学术能够下移到民间,并呈现出异彩 纷呈、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
这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转折。
海南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发展变革探讨》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私学教 育极为昌盛。
孟轲私学:
以注重内心体悟 教育.
荀况私学:
以注重文献师传 教育.
海南师范大学
海南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发展变革探讨》
私学教育特点:
第一,私学相对与官学来说是自由讲学。
第二,教育的对象扩大了。正如孔子所说“有教无类”
第三,在教育理论上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这时的教育家们分别对教育的作用、学制体系、德育体 系、教育教学原则等各方面进行了探讨,使教育实践得以在 理论上深入了一步。
可以说,春秋战国时代私学的昌盛创造了中国文化教育 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
就是学校有国学、 乡学之分。
海南师范大学
就是在国学 中分为大学、 小学两级。
《中国教育发展变革探讨》
中国早期学Leabharlann 制度与早期教育制度完备地融合成一体的表现:
大学和小学、国 学和乡学
第一,从国家教育体制上看,西周已形成一定的学制系统。
第五,西周时代的学校教育的 主要目的日益明显。
第二,从受教育的程度 来看,西周时期已形成 了家庭教育、小学教育、 大学教育等阶梯式的分段 教育。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中国教育史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六艺教育起源于夏代,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二、春秋时期的教育变革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官学衰变1、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视教育2、王权衰落导致学校荒废3、战争动乱打破旧的文化垄断(二)、私学兴起兴起的原因:1、政治经济的变革,社会的变动,官学的衰落2、“士”作为一个阶层受到各诸侯国的重视,私学的创办者都已各种“治国治民”相标榜,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三、私学的历史特点1、私学是建立在土地私有制的个体经济基础上。

2、私学的社会阶级基础是以新心地主阶级为首,包括农、工、商等自由民反奴隶主贵族统治的阶级联盟。

3、私学它是有四家根据社会或个人需要而设立的,它是分散的,学在四方。

4、私学是政教分设5、私学以自由受教为原则,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

6、私学是官师分离7、私学思想自由8、私学的教育内容突破传统的“六艺”教育四、孔丘的教育思想(一)、论教育的作用(1)教育与政治的关系:通过教育把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风气传播开去,就会影响政治。

(2)与经济的关系: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先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庶富教”(3)、与军事的关系:“足食、足兵、民信”作为立国的基本要求;(4)、与行政、法律的关系:“道之以政,齐之以行,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二)、论教育对象问题-----有教无类(1)内涵: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2)意义:打破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打破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满足了平民入学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论培养目标-“学而优则仕”(1)内涵:将学习与做官联系起来(2)依据:《论语?子张》“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学也,禄在其中矣”(3)意义:把学优与仕优联系起来,以学优保证仕优,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反映了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

对后世的读书做官制度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南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发展变革探讨》
(四)隋唐教育的繁荣和学校的多样化 1.实行崇儒兴学、兼重佛老的文教政策
隋朝:积极促进南北儒学的合流;
唐朝:重新确立儒学的统治地位。
佛教和道教成为对民众进行精神统治的重要手
段。
海南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发展变革探讨》
2.学校教育制度进入完备和正规阶段 (1)建立从中央到地方完备的封建学制体系
海南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发展变革探讨》
道 家
以提倡自然无为的教育思想,反映 社会的隐士群体愿望的道家私学,
也成为了当时的一大私学派系。
道家是中国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 西
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之后得以休 养生息。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 先是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
汉代私学已有较为固定的教学场所,如“精庐”、“精舍”。
教师队伍出现专职化的趋势。 从教学方式来看,汉代私学不仅有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学的方式,而且还实 行老生带新生或由程度高的带程度低的学生等方式。
海南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发展变革探讨》
为后代学校制度 的进一步发展奠 定了初步基础。
3.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学体制 在中央建立太学,地方建立郡国学。 中央官学:太学 鸿都门学 庠 序
稷下学宫在其兴盛时期,曾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
的几乎各个学派,其中主要的如道、儒、法、名、兵、农、 阴阳、轻重诸家。稷下学宫的创建,稷下百家争鸣的展开, 不仅形成了先秦百家争鸣的高峰,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繁荣, 而且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海南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发展变革探讨》
私学教育特点: 第一,私学相对与官学来说是自由讲学。
海南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发展变革探讨》
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大动乱所造成的中央集权衰败, 文化专制主义较前松弛和中华民族大融合,给思想文化与 学术的百家争鸣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尤其是佛、道、
玄等原本被罢黜的各种思想迅猛泛滥,形成了多种思想文
化交汇融合的局面,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教育的 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学和乡学
第一,从国家教育体制上看,西周已形成一定的学制系统。
第二,从受教育的程度 来看,西周时期已形成 了家庭教育、小学教育、 大学教育等阶梯式的分段 教育。
第五,西周时代的学校教育的 主要目的日益显。
培养君子。开创了 历史上中国历史上 “储才”为出仕之 先河。
第四,从学校教育内容来看, 第三,从学校管理来讲,西周的 形成了“六艺”。 学校教育已形成考核和奖惩制度。
海南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发展变革探讨》
3.科举制度建立
隋大业二年(606年)始设进士科,唐承隋制,并在制度 上加以完善。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重要的择士制度科举选才, 学校育才,这样就把学校和科举紧密的联系起来。 科目:秀才 进士 明经 明法 明字 明算
唐代科举
海南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发展变革探讨》
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发展到隋唐进入完备和正规阶段。
已经形成相当发达的 官学制度。而此时, 古希腊的正式学校教 育还无从谈起。
官学是国家办的贵族学校,学校设 在宫廷之中,即“学在官府”。
西周时,学校教育形成了典型的官学体制:学校分为两类、两级。
就是学校有国学、 乡学之分。
海南师范大学
就是在国学 中分为大学、 小学两级。 《中国教育发展变革探讨》
中国早期学校制度与早期教育制度完备地融合 成一体的表现: 大学和小学、国
第二讲 传统学校制度的沿革
储才与举士
海南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发展变革探讨》
思考:
从什么时候起,先秦时期的“学而优则仕” 变为了学习优异的出仕当官?
海南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发展变革探讨》
一、学校教育的变迁
古人云:“学校, 所以养士也。”
也就是说,学校是培养人才也就是储备人才的机构。
“起得最早的人是谁?是我! 睡的最晚的人是谁?是我! 读书读得最累的人是谁?是我!是我!还是我!”
宫邸学
地方官学:郡国学
4.重视察举制
由国家政权来组织实施先秦儒家 的“学而优则仕”的理想人才的 选拔考试制度由此开启。
官吏要经过一定的考核选拔之后,授以官职。
察举制的建立,实现了先秦儒家的“学而优则仕”和“以德统智” 等理想教育主张与原则,将先秦儒家的“明人伦”教育宗旨贯彻到了教 育实践中去——汉代以“孝”治天下,以伦理教化天下,此等中国教育 传统的形成对以后的中国传统教育制度与考试制度都起了决定性作用。 在战国成为系统化体系而独立的阴阳家学派。伴随着阴阳学说发端 者——黄帝的名声、影响的扩大,阴阳思想也日渐扩大了影响,并逐渐渗 入儒家体系。
第二,教育的对象扩大了。正如孔子所说“有教无类”
第三,在教育理论上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这时的教育家们分别对教育的作用、学制体系、德育体
系、教育教学原则等各方面进行了探讨,使教育实践得以在 理论上深入了一步。 可以说,春秋战国时代私学的昌盛创造了中国文化教育 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
海南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发展变革探讨》
墨家代表“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比较重视使用
的科学知识技能的传授,这种立足平民教育的私学,自 然很受民众的欢迎。成就仅次于儒家。
海南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发展变革探讨》
法 家
代表变法图强的新兴地主阶 级利益的法家私学,提倡法
治与耕战,颇得统治阶级阶
层的喜欢。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 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 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 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官学
私学
1、史书上关于学校萌芽的记载有: “成均,五帝之学” “米廪,有虞氏之庠也”
海南师范大学
是传说中最早的学校。
《中国教育发展变革探讨》


海南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发展变革探讨》
2、中国早期学校制度始成于夏朝,夏时已出现庠、序、校等学 校称谓。 “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孟子
海南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发展变革探讨》
汉代讲经画像砖
举孝廉图
海南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发展变革探讨》
(三)魏晋南北朝的官学与私学
1、官学发展 (1)在承继汉朝太学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另一所中央高等 学府——国子学,从而开启了中国传统社会于太学之外专 为贵族子弟办大学的先河。
(2)开设了“玄学馆”、“儒学馆”、“文学馆”和“史学
海南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发展变革探讨》
6、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的出现
所谓私学,指的是私家学派和私人讲学。两者是密切相 关的,私家学派往往是由私人讲学而形成的。每个学派往 往都是由一 著名大师讲学而形成的以他的学说为中心的学 派。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教育的出现,一举打破了“学在 官府”的局面,使得学术能够下移到民间,并呈现出异彩
海南师范大学
核心:独尊儒术 《中国教育发展变革探讨》
从此开启了中国传统社会儒 学独盛两千年的历史。
2.汉代私学的发展
随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的实施,私学的 发展出现了转变——由原先的诸子百家私学百花齐放转变为儒 学一枝独秀。
在独尊儒术之后,汉代私学教学已经表现出一定的程度上的划分。 汉代私学,无论在数量方面还是在传授知识方面,都要比汉代官学庞大、全 面,从而形成了以私学为主,官学为辅的基本格局。
是学校教育的最 早雏形。
以明人伦为主要 任务。
3、商代的学校教育已出现根据不同年龄和不同的教育要求,来
实际划分教育阶段的大学、小学、右学、左学,地方也有教 化民众的专门场所。
教育内容:礼乐(人伦、道德、宗教和政治)
射御(军事)
书数(文化知识)
海南师范大学
为主
《中国教育发展变革探讨》
4、到了西周,学校教育进入了较为完备阶段——是中国传 统教育中官学发展的第一波高峰阶段。
是遵从道家思想。 虽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纳,继续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
中扮演重要角色。魏晋玄学,宋明理学都揉合了道家思想发展而成。
海南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发展变革探讨》
稷下学宫,又称稷下之学,战国时期田齐的 官办高等学府,始建于齐桓公。是中国出现的第 一所大规模的高等学府,也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咨 询和学术文化交流中心,同时还是诸子百家争鸣 的最重要场所之一。
是中国教育史上首次出现 的专科学校——主要培养 文学艺术修养。 太学设立的意义在于,它不仅表明有确切记载的中国传统社会官方高等教育 制度的正式开启,同时也意味着以渗透先秦儒家伦理道德精神的经学教育为基本内 容的中国封建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这就为贯彻和实现先秦儒家倡导的“以德统智” 的教育原则和“学而优则仕”的理想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这样的“储才”直接 与未来的出仕开始了最早的连结。 先秦:先君子后仕途 海南师范大学 汉代:先仕途后君子 《中国教育发展变革探讨》 官学以贯彻儒家 伦理精神的儒学 经书为主,主要 教材是儒家经典。
纷呈、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
这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转折。
海南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发展变革探讨》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私学教
育极为昌盛。
孟轲私学:
以注重内心体悟 教育.
荀况私学:
以注重文献师传
教育.
海南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发展变革探讨》
墨 家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墨家私学在 战国中期以后迅速发展成为与儒 家相匹敌的显学。
馆”等四种专科学校,开隋唐设置专科学校之先河。
(3)官方专业法律教育机构开始设置——这是中国教育上的
一大创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