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论文样本:汉字内隐记忆的实验研究

合集下载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内隐记忆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内隐记忆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内隐记忆一、引言记忆是人类心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得我们能够积累知识、经验,并在需要时进行回忆和运用。

在记忆的研究领域中,内隐记忆作为一种特殊的记忆形式,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内隐记忆是指在无意识状态下,个体过去的经验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的现象,它不需要有意识的回忆或认知努力。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深入探究内隐记忆的特点和机制。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验证内隐记忆的存在,并探究其与外显记忆的差异,以及影响内隐记忆的因素。

具体目标包括:1、观察被试在完成内隐记忆任务和外显记忆任务时的表现差异。

2、分析不同实验条件(如刺激呈现时间、干扰因素等)对内隐记忆效果的影响。

3、探讨内隐记忆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三、实验方法(一)被试选取了_____名年龄在_____岁之间、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精神疾病史的大学生作为被试。

(二)实验材料1、词汇材料:选取了 200 个常见的汉语双字词,其中 100 个作为学习词汇,100 个作为新词汇。

2、图片材料:准备了 100 张常见的物体图片,其中 50 张作为学习图片,50 张作为新图片。

(三)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 2(记忆类型:内隐记忆、外显记忆)×2(材料类型:词汇、图片)的混合实验设计。

记忆类型为被试间变量,材料类型为被试内变量。

(四)实验程序1、学习阶段内隐记忆组:被试在无意识状态下观看一系列快速呈现的词汇或图片,每个刺激呈现时间为 50 毫秒。

外显记忆组:被试有意识地学习并记忆呈现的词汇或图片,学习时间为 2 分钟。

2、干扰阶段被试完成一项与记忆任务无关的数学计算任务,持续 5 分钟,以消除短期记忆的影响。

3、测试阶段内隐记忆测试:采用词汇辨认任务和图片辨认任务。

被试需要判断呈现的词汇或图片是否在学习阶段出现过,每个刺激呈现时间为 200毫秒。

外显记忆测试:被试需要回忆并写出在学习阶段看到的词汇或图片。

内隐记忆的研究范式

内隐记忆的研究范式

内隐记忆的研究范式10级心理学---张飞飞---201041330157内隐记忆相对外显记忆相对加工深度较深且对外显记忆有影响,内隐记忆保持时间较长所以消退较慢,内隐记忆的记忆量相对不受记忆数量的影响。

对于要想研究内隐记忆,其研究范式存在任务分离法和加工分离法。

任务分离法是由心理学家Tulving于1983年提出来的。

任务分离法通过改变测验指导语,生成两种记忆任务,直接测验和间接测验。

通过考察两种记忆测验成绩间的关系来确定是否出现分离。

其中直接测验主要通过测量外显记忆,要求被试有意识的加工提取先前经验来完成当前任务。

间接经验要求被试事先接触其测验信息但是在测验阶段要求被试无意识提取。

加工分离法并不能完全消除意识加工和无意识加工之间的相互污染的问题。

意识加工会影响到间接测验,无意识加工会影响到直接测验。

为了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来进行间接测量和在在意识的情况下进行直接测量,我们可以设立两个彼此对立的测验,使意识加工和无意识加工的作用的方向相反,进而达到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分离的目的。

两种内隐记忆的研究范式都可以研究内隐记忆。

相对任务分离法可以用直接测验和间接测验的差别进行对照分析。

直接测验主要包括自由回忆和再认测验。

间接测验主要包括补笔测验、联想测验、辨认测验、拼写测验等。

这种方式相对容易理解和施测,便于设计测验,更好的分析过程和结果。

同时由于要求被试在间接测量的情况下不能无意识的回忆,还要有熟悉度的提取的作用的混合影响。

通常的情况下还要对被试进行时间压力,分散注意力等方面上干扰项。

加工分离范式就是为了解决任务分离范式的意识加工和无意识加工所带来的污染交杂。

正如Jacoby所认为的一样,无论直接测验还是间接测验都要包含外显加工和内隐加工的过程,所以加工分离范式就是要使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建立在加工分离的基础在上,而不是要通过任务的分离来达到。

加工分离范式包含两个程序设计,第一个要求被试学过一个项目,然后进行两个不同测验,即为包含测验和排除测验。

研究论文样本:汉字内隐记忆的实验研究

研究论文样本:汉字内隐记忆的实验研究

汉字内隐记忆的实验研究——内隐记忆存在的条件杨治良叶阁蔚王新发(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上海,200062)摘要通过四个2×2×2方差设计实验,将直接测量(再认任务)和间接测量(偏好判断任务)在形式上进行匹配,考察了汉字的注意因素、测量任务因素和时程因素经过不同组合构成的10种情况,其中测量任务因素的间接测量根据汉字的局部加工(字形、字义、字音)和整体加工(整体特征)分为四种子任务,试图寻找汉字认知范畴里内隐记忆存在的条件。

实验分学习和测验两个阶段。

学习阶段的处理对所有被试都相同。

测验阶段的不同指导语形成不同的测量任务。

结果发现了内隐记忆存在的三个必要条件是非注意(目标)汉字、汉字的整体加工和偏好判断任务后阶段。

匹配方法的使用是发现内隐记忆的保证。

汉字的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具有不同的特点。

关键词内隐记忆汉字的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匹配方法偏好判断任务直接测量间接测量。

1.前言内隐记忆的研究粗略地可分为五个领域,即重学时的节省、阈下刺激的影响、无意识学习和条件性作用(内隐学习)、重复启动效应、健忘症研究。

从内涵上讲,在不同领域中,对内隐记忆的概念的理解有所不同。

阈下刺激研究通过设立阈限替代测量时的间接测量任务,认为在学习阶段为无意识的事件若在测验中表现出启动效应或其他存在的迹象,就表明阈下刺激确实在人脑中留有痕迹,这种痕迹就是内隐记忆,它可以易化测量阶段对刺激或相关刺激的再加工。

当前内隐记忆的研究多使用重复启动(repetition priming)方式,从而将内隐记忆理解为由于近期与某一刺激的接触而使对此刺激的再加工得到易化。

部分阈下刺激的内隐记忆就其含义讲也可以说是一种重复启动,只不过近期对刺激的接触是无意识的罢了。

实验性分离是指操纵某个变量使不同的记忆任务表现出不同的结果。

在此基础上,用任务比较方法(task comparison methodology)研究内隐记忆发现了一系列实验性分离现象,这些发现表明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在特征上是有差别的,从而推测可能存在另一个记忆系统——内隐记忆。

汉语的内隐学习研究

汉语的内隐学习研究

汉语的内隐学习研究长久以来,对汉语教学的批评之声不绝于耳,同时,我们也看到,汉语教学的研究和改革也在扎实地深入进行。

建构合理的汉语学习体系,需要认真探讨汉语的特点和人类语言学习的规律,根据教学目标,提出适宜的教学方法和途径。

当代认知心理学对内隐学习的研究给我们研究汉语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参照和启示。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研究了汉语教学的适宜的途径和方法。

主要以学生进入学校后所进行的语文学习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第二章采用理论推演的方式。

汉语在编码机制上与印欧语是有明显差别的,相应的语法研究和语法教学不能也不应该占据语言研究和语言教学的主要位置。

语言的运用是个动态的侧重功能的过程,所以,要以对语言的使用为教学的核心,单纯的静态语言知识的教学偏离了语言教学的目标。

语言的模糊性告诉我们,语言规则都具有不确定性,每一个规则都在其适用的范围内摇摆变化,这样的知识尤其适宜于用内隐学习的方式获得,因为,内隐学习成绩与任务难度成正比,即具有任务复杂性优势;同时,对规则确定性不强的材料的学习,内隐学习也有其独特的优越性。

2000的语文大纲试用修订版中,“语感”在新中国的语文教育史上首次作为教学目标被提出。

从语言学和心理学两个角度的分析,可以发现,语感往往是程序性的知识、内隐知识,对这类知识的获得传统的注重有意识的传授和分析、有目的的练习和巩固并不是最适宜的方法,应该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到内隐学习的机制。

为了验证内隐学习机制在汉语学习中的作用和特点,文章的第三章对理论分析所提出的部分观点进行了调查和实验的验证。

第一部分是对学生语感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首次引进了以准确率和速度的均衡指标量化语感水平的研究方法,结果发现不同语感水平的学生在阅读量、写作量、参加活动的情况等方面有显著的差异,而在语言知识的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语感是通过内隐的途径形成的,语感的培养和提高是依靠内隐学习的机制实现的。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引言:内隐记忆是指个体在无意识或不经意的情况下获取、存储并产生影响的记忆形式。

与明显记忆相比,内隐记忆往往更加难以察觉,但对个体的行为和认知过程却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实验旨在通过行为测量方法研究内隐记忆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并探讨其对个体学习和认知的影响。

方法:参与本实验的被试共计40名,年龄在20至30岁之间,其中男性20名,女性20名。

被试被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接受内隐记忆训练,对照组不接受训练。

实验过程中,被试需要完成一系列与内隐记忆相关的任务。

首先,被试参与了一个观察任务。

在该任务中,被试需观察一系列图片并对其进行分类。

被试需要根据图片的形状将其分为两类:正方形和圆形。

实验过程中,被试不知道实际上图片的类别与形状无关,而是与其颜色有关。

这一任务旨在激活被试的内隐记忆系统,让其在不知不觉中建立颜色和形状之间的联系。

接下来,被试参与了一个刺激-反应任务。

在该任务中,被试需要快速判断一系列图片中是否出现了特定的目标图片。

实验过程中,目标图片以非常短暂的时间呈现,被试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反应。

通过测量反应时间和准确率,我们可以评估被试对目标图片的内隐记忆表现。

最后,被试参与了一个选择任务。

在该任务中,被试需要根据一系列提示判断两个不同的选项哪个更相关。

实验过程中,选择提示是与内隐记忆训练任务相关的颜色。

通过测量被试的选择偏差,我们可以评估被试对内隐记忆的训练效果。

结果: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后,我们发现实验组在刺激-反应任务和选择任务中表现出更好的内隐记忆效果。

具体来说,实验组的反应时间更短且准确率更高,同时也更倾向于选择与内隐记忆训练任务相关的选项。

这些结果说明内隐记忆训练可以有效提高个体的内隐记忆表现。

讨论:本实验的结果支持了内隐记忆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和表现。

内隐记忆的影响可能在个体的学习、决策和认知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本实验中使用的行为测量方法为研究内隐记忆提供了可靠的工具。

内隐记忆的研究范式

内隐记忆的研究范式

内隐记忆的研究范式10级心理学---张飞飞---201041330157内隐记忆相对外显记忆相对加工深度较深且对外显记忆有影响,内隐记忆保持时间较长所以消退较慢,内隐记忆的记忆量相对不受记忆数量的影响。

对于要想研究内隐记忆,其研究范式存在任务分离法和加工分离法。

任务分离法是由心理学家Tulving于1983年提出来的。

任务分离法通过改变测验指导语,生成两种记忆任务,直接测验和间接测验。

通过考察两种记忆测验成绩间的关系来确定是否出现分离。

其中直接测验主要通过测量外显记忆,要求被试有意识的加工提取先前经验来完成当前任务。

间接经验要求被试事先接触其测验信息但是在测验阶段要求被试无意识提取。

加工分离法并不能完全消除意识加工和无意识加工之间的相互污染的问题。

意识加工会影响到间接测验,无意识加工会影响到直接测验。

为了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来进行间接测量和在在意识的情况下进行直接测量,我们可以设立两个彼此对立的测验,使意识加工和无意识加工的作用的方向相反,进而达到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分离的目的。

两种内隐记忆的研究范式都可以研究内隐记忆。

相对任务分离法可以用直接测验和间接测验的差别进行对照分析。

直接测验主要包括自由回忆和再认测验。

间接测验主要包括补笔测验、联想测验、辨认测验、拼写测验等。

这种方式相对容易理解和施测,便于设计测验,更好的分析过程和结果。

同时由于要求被试在间接测量的情况下不能无意识的回忆,还要有熟悉度的提取的作用的混合影响。

通常的情况下还要对被试进行时间压力,分散注意力等方面上干扰项。

加工分离范式就是为了解决任务分离范式的意识加工和无意识加工所带来的污染交杂。

正如Jacoby所认为的一样,无论直接测验还是间接测验都要包含外显加工和内隐加工的过程,所以加工分离范式就是要使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建立在加工分离的基础在上,而不是要通过任务的分离来达到。

加工分离范式包含两个程序设计,第一个要求被试学过一个项目,然后进行两个不同测验,即为包含测验和排除测验。

文字再认的内隐和外显记忆的发展研究

文字再认的内隐和外显记忆的发展研究

文字再认的内隐和外显记忆的发展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索内隐和外显记忆的毕生发展模式。

实验采用5(年龄:老年、中年、大学生、初三和高小)×2(贡献来源:意识和无意识)的两因素混合设计,通过加工分离程序(PDP)的包含和排除测验,计算意识和无意识的贡献大小。

结果显示:(1)在文字再认的意识贡献中,年龄差异极其显著。

高小(11岁左右)的意识贡献水平达到最高点;从初三开始,意识贡献水平呈倒U曲线发展。

(2)在文字材料再认的无意识贡献水平上,年龄差异不显著。

事实说明,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存在发展性的分离,支持多重记忆系统理论。

关键词内隐记忆, 外显记忆,再认,意识,无意识。

1 引言自Ebbinghaus研究记忆以来,历时百余年,关于记忆的研究层出不穷。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提出,在有意识的外显记忆之外还存在着一个相对独立的记忆系统,即内隐记忆。

另一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日益严重,心理学研究者开始逐步关注人类的认知老化特性,尤其是记忆老化的过程。

在此基础上,笔者拟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终身发展模式加以比较,以探讨记忆选择性老化之根源所在。

综观目前的记忆老化研究,由于各研究之间在材料类型、呈现条件、间接记忆测验的类型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结果纷繁复杂。

一方面,代表外显记忆的情节记忆会随年龄而下降,例如老年人在回忆和再认时会产生诸如停顿、反复、犹豫等提取困难的现象[1]。

而在残缺补全、词干补笔、残缺单词识别或快速单词识别、语词确定、范畴判断、同音异义词拼读、单词发音、字谜解答和范畴名称自由联结等内隐任务中,大部分研究发现年轻被试与年老被试在启动效应的广度上是相似的[2,3]。

这似乎表明记忆的老化具有选择性,即记忆老化主要发生在外显层面上,而内隐记忆具有抗老化效应。

另一方面,少部分研究[2]也显示出单个项目启动中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

例如Chiarello和Hoyer,Hultsch,Masson和Small以及David等报导了词干补笔启动存在年龄效应[4]。

儿童对汉语知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实验研究

儿童对汉语知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实验研究

儿童对汉语知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实验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探讨儿童在汉语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研究通过设计一系列实验,观察儿童在不同记忆方式下的学习效果,以期为汉语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是心理学中记忆研究的两个重要领域。

内隐记忆指的是个体在无需意识参与的情况下,通过无意识过程获取和回忆信息的能力而外显记忆则是指个体在意识参与下,通过有意识的学习和回忆过程获得信息的能力。

在汉语学习中,儿童的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发挥着怎样的作用,二者如何相互影响,是本研究关注的重点。

本研究采用实验法、观察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以不同年龄段的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记忆方式下的学习效果,探究儿童在汉语知识学习过程中的记忆特点。

同时,本研究还将结合相关理论,对实验结果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汉语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儿童在汉语学习过程中的记忆机制,为汉语教学的优化和改进提供科学依据,进而促进儿童汉语能力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二、文献综述在认知心理学领域,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研究主题。

随着对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儿童对汉语知识的记忆特点。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验探讨儿童对汉语知识的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发展情况,以期为儿童语言教学和汉语习得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内隐记忆指的是个体在无意识状态下对信息的加工和存储过程,通常不需要意识的参与。

在汉语学习中,儿童的内隐记忆能力表现为对汉字、词语、语法结构等语言知识的无意识掌握。

例如,儿童在多次接触某个汉字后,即使不能明确回忆起该字的具体形状或意义,却能在书写或阅读中正确识别和运用该字。

这种内隐记忆的特点使得儿童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大量的语言知识。

与外显记忆相比,内隐记忆具有更强的抗干扰能力和稳定性。

研究表明,即使在面临干扰或遗忘的情况下,内隐记忆仍然能够保持对信息的有效提取和运用。

内隐记忆的实验研究方法

内隐记忆的实验研究方法

内隐记忆的实验研究方法呈现过的项目混淆在一起,在速示仪或电脑显示器屏幕上以极短的时间(小于5ms)一个一个地呈现给被试,要求被试加以辨认。

一般来说,被试将学习阶段呈现过的项目辨认出的概率高于未呈现项目,两者的概率之差就是呈现项目的启动量。

知觉辨认的材料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不是文字的,如单词、伪词、无意义音节、图画、乐曲等。

知觉辨认的另一种变式为模糊字辨认,是指在测验时所呈现单字的字母很模糊,要求被试将它们辨认出来。

雅各比(Jacoby,1983)采用再认和知觉辨认两种方法进行了实验。

他在三种条件下让被试学习反义词:无上下文条件,被试看到“×××——冷”便大声说出“冷”字,这里要求被试加工的是“冷”字的字形;有上下文条件,被试看到“热——冷”并大声读出“冷”,在这里是要求被试加工“冷”字的语义;产生(generation)条件,被试看到“热——”,而要求被试说出“冷”字,这是前两种条件的结合,要求被试既要加工字形,也要加工语义。

在这三种条件下,他均将被试随机分成两组,一组被试使用直接测量法进行测验,即再认;另一组被试则用间接测量法进行测验,即知觉辨认。

结果发现,采用直接测量的一组被试在产生条件下的击中概率最高,有上下文条件次之,无上下文条件最差;而采用间接测量的一组被试所得结果正好相反:无上下文条件下击中概率最高,有上下文条件次之,产生条件最差。

这一实验研究有效地观察到了实验性分离的记忆结果。

(二)加工分离的逻辑与方法实验性分离实验为内隐记忆积累了大量证据,也有效地揭示了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不同机能特点,但它也还存在诸多问题,受到一些学者的批评。

批评的意见主要有两点:首先,直接测验和间接测验的可比性问题。

实验性分离的逻辑是利用不同测验结果的不一致性证明二者依赖于不同的记忆系统,进而证明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是不同的系统。

这里的问题是,即使当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不是相互分离的两个系统,我们用不同的任务分别去测量它们,结果也还是可以出现不一致的趋势的,因为测验任务本身就存在测验线索、记忆任务、反应指标等方面的差异。

内隐记忆的研究综述

内隐记忆的研究综述

内隐记忆的研究综述内隐记忆是指无意识地获取和使用过去知识和经验的能力。

与显性记忆相比,内隐记忆是一个不受意识控制和自觉回忆影响的记忆系统。

内隐记忆广泛存在于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并通过各种行为和表现方式展示出来。

本综述将概述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类型和应用领域。

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间接测试和任务特征寻找。

间接测试是通过测量参与者的反应时间、错误率等来判断内隐记忆,例如显示-隐藏词汇测试和隐含联想测试等;任务特征寻找则是通过识别参与者在任务中未自觉使用的知识和策略来研究内隐记忆,例如序列学习任务和镜像阅读任务等。

内隐记忆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过程性记忆、条件反射、情绪联想和心理伴侣效应等。

过程性记忆是一种基于习惯和技能的内隐记忆,例如骑自行车、打字等;条件反射是指通过学习建立起来的自动响应,例如贝利实验;情绪联想是指情绪状态对信息加工和记忆的影响,例如心情好时更容易记住积极的事情;心理伴侣效应是指在判断配对物体时,配对的相关物体会比无关物体被更快地辨认出来。

内隐记忆的研究还包括一些应用领域,例如临床医学、教育和广告等。

在临床医学中,内隐记忆研究可应用于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疼痛管理和运动康复等;在教育中,内隐记忆研究可应用于教学方法和评估工具的优化;在广告领域,内隐记忆研究可应用于广告效果评估和消费者行为研究。

尽管内隐记忆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和争议。

首先,内隐记忆仍然缺乏一个明确定义和操作性的测量标准。

其次,内隐记忆的神经基础和机制仍然不完全清楚,需要进一步的神经影像学研究来揭示。

此外,内隐记忆的伦理问题也需要注意,例如潜意识的操控和潜在的道德影响。

总体而言,内隐记忆是一个重要的记忆系统,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内隐记忆的各个方面,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记忆所具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内隐记忆相关实验报告

内隐记忆相关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内隐记忆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实验验证内隐记忆的存在,并分析不同实验条件下内隐记忆的表现。

二、实验设计1. 实验对象:选取30名健康志愿者,年龄在18-25岁之间,男女比例均衡。

2. 实验材料:随机选取50张图片,其中20张为正面图片(如人物、动物等),30张为负面图片(如车祸、恐怖场景等)。

3. 实验步骤:(1)预实验:首先进行预实验,将图片分为两组,每组25张,随机分配给30名志愿者。

志愿者观看图片,并要求在5分钟内尽可能多地记住图片内容。

(2)内隐记忆实验:将志愿者分为两组,每组15人。

A组:志愿者观看正面图片,要求在观看过程中尽量保持平静,不要过多地思考图片内容。

B组:志愿者观看负面图片,要求在观看过程中尽量保持平静,不要过多地思考图片内容。

两组志愿者在观看图片过程中,均要求不要进行任何记忆任务。

(3)内隐记忆测试:在观看图片结束后,对两组志愿者进行内隐记忆测试。

测试内容为:随机抽取10张图片,要求志愿者在短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判断图片是否出现过。

4. 数据收集:记录两组志愿者在测试中的正确判断次数。

三、实验结果1. A组志愿者在测试中的正确判断次数为X1次。

2. B组志愿者在测试中的正确判断次数为X2次。

四、数据分析1. 比较A组和B组的正确判断次数,分析内隐记忆在正面图片和负面图片中的表现差异。

2. 对两组志愿者进行T检验,分析内隐记忆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五、讨论1. 实验结果表明,内隐记忆在正面图片和负面图片中均存在,且在负面图片中的表现更为明显。

这可能是因为负面图片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情感反应,从而在无意识中留下记忆痕迹。

2. 实验结果与已有研究一致,证明了内隐记忆的存在及其影响因素。

六、结论本研究通过内隐记忆实验,验证了内隐记忆的存在,并分析了不同实验条件下内隐记忆的表现。

结果表明,内隐记忆在负面图片中的表现更为明显,这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汉子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汉子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内隐记忆是指个体在没有意识努力的情况下,对先前经验的无意识提取和影响。

近年来,内隐记忆在认知心理学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

汉字作为一种独特的符号系统,其内隐记忆的研究对于理解语言认知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探讨汉子内隐记忆的影响因素,以及不同类型汉字对内隐记忆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 探究汉子内隐记忆的影响因素。

2. 比较不同类型汉字对内隐记忆的影响。

3. 分析内隐记忆在汉字认知中的作用。

三、实验设计1.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包括300个常用汉字,分为高频、中频和低频三个等级。

每个等级包含100个汉字,分别随机抽取。

实验分为三个阶段:学习阶段、测试阶段和内隐记忆测试阶段。

2. 实验程序(1)学习阶段:被试观看电脑屏幕上呈现的汉字,每个汉字持续1秒钟,呈现速度为每秒10个汉字。

学习阶段结束后,进行短暂的休息。

(2)测试阶段:被试对学习阶段呈现过的汉字进行识别测试,测试形式为匹配实验,要求被试在看到汉字后,判断其是否在学习阶段出现过。

(3)内隐记忆测试阶段: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T)来测量内隐记忆。

测试分为两个任务:任务1,要求被试判断汉字的类别(高频、中频、低频);任务2,要求被试判断汉字是否为学习阶段呈现过的汉字。

3. 实验步骤(1)被试随机分组,每组10人,确保实验的随机性。

(2)对被试进行实验前测试,了解其汉字识别能力。

(3)进行实验,记录被试在每个阶段的反应时间和正确率。

(4)实验结束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四、实验结果1. 学习阶段学习阶段,被试对高频汉字的识别正确率最高,中频汉字次之,低频汉字最低。

2. 测试阶段测试阶段,被试对学习阶段呈现过的汉字的识别正确率较高,正确率为80%。

3. 内隐记忆测试阶段(1)任务1:被试在高频、中频和低频汉字类别判断上的反应时间差异不显著。

(2)任务2:被试在判断学习阶段呈现过的汉字时,反应时间显著短于判断未呈现过的汉字。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内隐记忆的机制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实验设计,验证内隐记忆的存在和表现,并分析不同条件对内隐记忆的影响。

二、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2(条件:高熟悉度 vs. 低熟悉度)x 2(任务:内隐联想测验 vs. 外显联想测验)的被试内设计。

2. 实验材料:- 刺激材料:包括高熟悉度和低熟悉度的图片各40张,以及与图片无关联的中性图片40张。

- 任务材料:内隐联想测验(IAT)和外显联想测验(EAT)。

3. 实验程序:- 实验开始前,向被试说明实验目的和程序,并保证实验的匿名性。

- 实验分为两个阶段:熟悉阶段和测试阶段。

- 熟悉阶段:被试依次观看高熟悉度、低熟悉度和中性图片,每种图片各20次。

- 测试阶段:被试进行内隐联想测验和外显联想测验,两种任务各进行20次。

4. 数据处理:- 内隐联想测验:计算反应时和错误率。

- 外显联想测验:计算被试对图片的命名正确率。

三、实验结果1. 内隐联想测验:- 高熟悉度图片组的反应时显著短于低熟悉度图片组(p < 0.05),错误率无显著差异。

- 高熟悉度图片组的反应时显著短于中性图片组(p < 0.05),错误率无显著差异。

- 低熟悉度图片组的反应时显著短于中性图片组(p < 0.05),错误率无显著差异。

2. 外显联想测验:- 高熟悉度图片组的命名正确率显著高于低熟悉度图片组(p < 0.05),中性图片组无显著差异。

- 低熟悉度图片组的命名正确率无显著差异。

四、讨论1. 内隐记忆的存在:本实验结果表明,高熟悉度图片组的反应时在两种任务中均显著短于低熟悉度图片组和中性图片组,说明内隐记忆确实存在。

2.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关系:实验结果显示,高熟悉度图片组的命名正确率显著高于低熟悉度图片组,说明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之间存在关联。

3. 条件对内隐记忆的影响:本实验中,高熟悉度图片组在两种任务中的表现均优于低熟悉度图片组,说明熟悉度是影响内隐记忆的重要因素。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一)2024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一)2024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一)引言概述:内隐记忆是指人们在无意识状态下获得、加工和利用的记忆形式。

内隐记忆实验对于理解人类认知和学习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介绍一项内隐记忆实验的设计和结果,以探讨内隐记忆对人类认知的影响。

正文:1. 实验设计- 参与者招募:从学生群体中随机选取一定数量的参与者;- 实验材料准备:准备一系列与实验目标相关的刺激词汇或图像;- 实验任务设定:设计一系列任务,如判断刺激是否重复、识别曾见过的刺激等;- 实验条件随机分组:将参与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2. 实验过程- 给予指导说明:向参与者解释实验目的、任务要求和流程;- 任务练习:为参与者提供几个练习任务以熟悉实验环境;- 实验任务执行:让参与者按照实验要求进行任务的执行;- 数据记录与保存:记录参与者的反应时间、正确率等数据。

3. 实验结果- 实验组数据分析:分析参与者在实验任务中表现的数据,比较其反应时间和正确率等指标;- 对照组数据分析:同样分析对照组参与者在实验任务中的数据;- 数据对比与统计: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确定内隐记忆的影响;- 结果解释分析:解读实验结果,归纳内隐记忆对认知的影响。

4. 实验讨论- 结果解释与验证:与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对比,验证实验结果的合理性;- 潜在机制讨论:探讨内隐记忆的潜在形成机制,如神经基础、学习规律等;- 实验局限性分析:分析实验设计及操作的局限性,提出改进建议;- 进一步研究设想:根据实验结果和讨论,提出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5. 总结通过该实验的设计和结果分析,我们可以初步得出内隐记忆对人类认知的影响是显著的。

实验结果表明了内隐记忆在学习和思维过程中的重要性。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实验,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内隐记忆的形成机制以及其在各种认知过程中的作用,为进一步提高学习和记忆效果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总结:本文介绍了一项关于内隐记忆的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

实验结果初步证明了内隐记忆对人类认知的重要影响。

最新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最新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最新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内隐记忆对个体认知能力的影响。

内隐记忆,又称
非声明性记忆,是指个体在无需意识回忆的情况下,过往经验对当前
行为产生影响的一种记忆形式。

实验采用了Prime任务和Stroop任务
两种范式,以测量内隐记忆的效果。

在Prime任务实验中,我们首先让参与者接触一系列与目标词汇相关
的启动词汇,随后要求他们对目标词汇的反应时间进行评估。

结果显示,接触过启动词汇的参与者在识别目标词汇时,反应时间显著短于
未接触的对照组,表明内隐记忆在无意识水平上促进了信息处理速度。

接下来进行的Stroop任务中,参与者需要识别文字的颜色而忽略文字
本身的意义。

实验发现,当文字的意义与颜色不一致时,内隐记忆的
影响尤为明显,参与者的正确率和反应时间均受到了显著影响。

这一
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内隐记忆在认知控制中的作用。

此外,我们还探讨了内隐记忆与显性记忆(需要意识回忆的记忆)之
间的关系。

通过对比实验,我们发现两者在某些认知任务中存在交互
作用,但在其他任务中则相对独立。

这表明内隐记忆和显性记忆虽然
在某些方面相互影响,但在大脑中可能由不同的神经机制所支持。

总结来说,本次实验报告揭示了内隐记忆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特别是在自动信息处理和认知控制方面。

这些发现对于理解人类记忆
的复杂性以及设计相关的认知训练和干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的
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内隐记忆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认知状态下的变化,以及如何通过干预措施来优化内隐记忆的功能。

内隐记忆的概念反思 研究范式及研究进展

内隐记忆的概念反思 研究范式及研究进展

此外,内隐记忆的研究还涉及到不同年龄段和不同人群的特点。例如,儿童的 内隐记忆发展特点、老年人的内隐记忆衰退模式以及特殊群体如自闭症儿童和 成人的内隐记忆表现等,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深入理解人类记忆系统的本质和个 体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论与展望
本次演示对内隐记忆的概念反思、研究范式和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性的综述。 内隐记忆作为人类记忆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 践具有重要意义。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内隐记忆的本质 和作用机制,完善研究方法和技术,拓展其应用领域。
二、内隐记忆的研究范式
1、研究方法
内隐记忆的研究主要采用间接测验法、阈下知觉法和启动法等研究范式。间接 测验法是通过个体在特定任务中的表现来推断其内隐记忆状况。例如,在单词 配对任务中,快速准确地配对出与目标词相关的词,可以反映个体的内隐记忆 水平。阈下知觉法是通过呈现低于意识阈限的刺激,探讨个体在无意识状态下 的记忆效应。启动法则是通过先前的经验影响后续的行为表现,从而推断内隐 记忆的存在。
一、内隐记忆的概念反思
内隐记忆是指个体在无意识状态下表现出的记忆效应。它与外显记忆相对,外 显记忆是指在意识状态下可以进行的有意识回忆和认知。内隐记忆主要体现在 自动化加工、无意识保持和印象形成等方面。尽管个体无法有意识地回忆以往 的经验,但这些经验却能影响个体的行为、情感和认知。
内隐记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它揭示了人类记忆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内 隐记忆的存在使得人类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快速、自动地处理大量信息,而无需 耗费过多的认知资源。此外,内隐记忆在人类技能学习、习惯养成和情绪调节 等方面也发挥着关键作用。
启动法作为一种相对简单易行的方法,在研究内隐记忆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然而,启动效应可能受到实验条件和被试特点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稳定性和 可推广性有待进一步探讨。三、内隐记忆的研究进展

内隐记忆的研究综述

内隐记忆的研究综述

内隐记忆研究综述朱婷婷2007141058摘要: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学者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内隐记忆的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本文对内隐记忆的研究范式和实验研究作一综述.关键词:内隐记忆实验研究1.引言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是指人们不能回忆其本身却能在行为中证明其事后效应的经验(Roediger,1993)。

人们为了研究的方便,给出了内隐记忆的操作定义:是指在不需要对特定的过去经验进行有意识的或外显回忆的测验中,表现出来的对先前获得信息的无意识提取(Graf&Schacter,1985)。

[1] .1968年英国的Warrington和Werskrantz通过实验研究发现:遗忘症患者不能回忆或再认近期的学习项目,但能够在一些间接的记忆测验中表现出对这些项目的记忆效果.[2]Schacter(1987)对内隐和外显记忆的含义作了更明确的解释和区分。

他指出.被试在学习中所获得的信息并不一定都能明确地意识到。

有些信息尽管不能在回忆与再认这类铡验中表现出来.但可以在完成其他任务中表现出来.诸如残词补全(fragment completion)、词干补笔(word stem tom—pletion)、词汇判断(1exical decision)等。

[3]一般来说,国内内隐研究是以朱滢(1989)、杨治良(199o)等为首的一批学者于2o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展的一系列有关内隐记忆的研究为起始点的。

此后,有关内隐学习、内隐认知及内隐研究方法的研究工作相继展开。

在十几年的发展中,我国的内隐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2 内隐记忆的研究范式2.1任务分离范式任务分离范式是由心理学家Tulving(1983年)提出来。

他是指在内隐记忆研究中,通过改变测验指导语,造成两种记忆任务(间接测验与直接测验),再通过考察两种记忆测验成绩间的关系来确定是否出现加工过程的分离。

但该范式中出现分离现象有可能是任务间外部形式差异引起的。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001]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001]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1.导言人类记忆具有相当简单的认知功能,从前阅历对记忆测验成果的影响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表现为记忆的外显(e_plicit)或内隐(im—plicit)类型。

近20多年来,讨论者对两种记忆类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讨论,并得出相对全都的结论,即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依靠不同的记忆系统,而这些记忆系统与大脑的不同区域相联系(GazzanigaMS.1998)。

这一结论的基础是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试验性分别。

早在20世纪60年月对遗忘症病人的讨论中就已发觉二者的分别现象(WarringtonEK,1974),即在回忆和再认从前学习过项目的直接记忆测验中,与掌握组相比,遗忘症病人的测验成果差,表现出记忆缺陷。

但在模糊词辨认、词干补笔等间接测验中,与掌握组一样,遗忘症病人也表现出对学习过项目的优势,保存着完整的启动效应(孟,2023)。

在再认阶段,试验采纳类似Rugg试验中的新/旧再认测验,分析由再认出旧单词、未再认出旧单词和新单词的缘由。

把再认出旧单词与新单词的正确率差异作比较发觉旧单词的正确率高于新单词的正确率。

采纳这一范式的缘由之一是单一的再认测验能有效地去除不同测验任务的影响。

已往对内隐记忆的测量多采纳内隐记忆测验,但有证据表明,多数传统的内隐测验其信度要比外显测验低许多,因此通过不同的记忆测验获得的内隐和外显记忆的分别不肯定是反映记忆系统的差异,有可能只是方法上的假象(BuchnertA,2000)。

缘由之二是“当学习过的项目在记忆测验中呈现时,回忆和启动都倾向于发生。

”(PallerKA.,2000)试验在再认阶段实行信度系数较高的新/旧再认测验,分析由不同类型的旧项目与新项目之间的再认差异,以对旧项目的有意识提取并胜利完成了当前作业来表示外显记忆,而对于没有意识再认出的旧项目,假如它产生的较高的回忆正确率也表现出与真正新项目引起的启动效应不同,则表明这些项目也对当前作业产生了影响,但这种影响不被被试察觉。

内隐记忆的实验研究方法

内隐记忆的实验研究方法

内隐记忆的实验研究方法内隐记忆指的是一个人在不知情或者没有意识的情况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记忆能力。

内隐记忆可以通过各种实验研究方法来探索和测量。

本文将介绍几种主要的内隐记忆研究方法。

一、隐式联想(TAAD)任务二、隐式记忆测验隐式记忆测验是一种通过间接的方法来测量内隐记忆的方法。

这些测验可以分为两类:诱导性和非诱导性。

在诱导性测试中,被试者被要求完成一项任务(例如完成一个填充词任务),然后被要求回忆之前任务中出现的信息。

在非诱导性测试中,被试者没有意识到在测验其实是在测试内隐记忆。

例如,在一个经典的非诱导性测试中,被试者被要求判断一系列的字母是否和之前的字母相同,被试者通常会表现出在没有意识到记忆的情况下判断正确的能力。

三、程序学习任务程序学习任务是一种用于研究被试者对于复杂信息的处理和内隐学习的实验方法。

在这种任务中,被试者被要求通过学习一系列的规则来完成任务。

例如,被试者可能会被要求在一个迷宫中找到出口,但是他们并不知道根据什么规则来确定正确的路径。

在这个任务中,内隐记忆的表现是被试者能够逐渐提高他们找到正确路径的能力。

四、生理指标一些研究人员使用生理指标来间接测量内隐记忆。

例如,他们可能会通过记录事件相关电位(ERP)来研究内隐记忆的表现。

ERP是一种通过电极记录被试者大脑在反应刺激时的电活动的方法。

通过分析ERP,研究人员可以评估被试者在不知情条件下对于刺激的加工和记忆表现。

总结以上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内隐记忆实验研究方法,包括隐式联想任务、隐式记忆测验、程序学习任务和生理指标。

这些方法提供了一种研究内隐记忆的途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内隐记忆的性质和工作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内隐记忆的实验研究——内隐记忆存在的条件杨治良叶阁蔚王新发(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上海,200062)摘要通过四个2×2×2方差设计实验,将直接测量(再认任务)和间接测量(偏好判断任务)在形式上进行匹配,考察了汉字的注意因素、测量任务因素和时程因素经过不同组合构成的10种情况,其中测量任务因素的间接测量根据汉字的局部加工(字形、字义、字音)和整体加工(整体特征)分为四种子任务,试图寻找汉字认知范畴里内隐记忆存在的条件。

实验分学习和测验两个阶段。

学习阶段的处理对所有被试都相同。

测验阶段的不同指导语形成不同的测量任务。

结果发现了内隐记忆存在的三个必要条件是非注意(目标)汉字、汉字的整体加工和偏好判断任务后阶段。

匹配方法的使用是发现内隐记忆的保证。

汉字的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具有不同的特点。

关键词内隐记忆汉字的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匹配方法偏好判断任务直接测量间接测量。

1.前言内隐记忆的研究粗略地可分为五个领域,即重学时的节省、阈下刺激的影响、无意识学习和条件性作用(内隐学习)、重复启动效应、健忘症研究。

从内涵上讲,在不同领域中,对内隐记忆的概念的理解有所不同。

阈下刺激研究通过设立阈限替代测量时的间接测量任务,认为在学习阶段为无意识的事件若在测验中表现出启动效应或其他存在的迹象,就表明阈下刺激确实在人脑中留有痕迹,这种痕迹就是内隐记忆,它可以易化测量阶段对刺激或相关刺激的再加工。

当前内隐记忆的研究多使用重复启动(repetition priming)方式,从而将内隐记忆理解为由于近期与某一刺激的接触而使对此刺激的再加工得到易化。

部分阈下刺激的内隐记忆就其含义讲也可以说是一种重复启动,只不过近期对刺激的接触是无意识的罢了。

实验性分离是指操纵某个变量使不同的记忆任务表现出不同的结果。

在此基础上,用任务比较方法(task comparison methodology)研究内隐记忆发现了一系列实验性分离现象,这些发现表明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在特征上是有差别的,从而推测可能存在另一个记忆系统——内隐记忆。

但是,实验性分离可能仅是任务外部形式上或内部心理操作上的分离而不是底层加工过程的分离。

另外,对阈下知觉标准的争论影响着阈下刺激研究内隐记忆的可靠性。

因此,至今仍然较少有在正常被试身上发现内隐记忆的令人信服的证据。

一般而言,两种测量任务的差异越大,如再认和词干补笔,两者之间的联系就越有意义;两种测量任务越相似(如同为判断任务),两者之间的差异(分离)就越有意义。

因此,将直接测量任务和间接测量任务在形式上和心理上匹配起来,使它们只存在指导语上的差别(两测验任务均为分辨操作),若出现实验分离,就有可能是底层加工过程不同,而不是任务的差别引起的。

在匹配测量任务中,只要间接测量成绩高于直接测量成绩,内隐记忆就可以得到证明。

可以想象:对于某一事件的再认记忆(外显记忆)能力低于另一种未知的记忆能力,而且这两种记忆本质不相同,这必定导致一种新的记忆形式的发现。

与其他研究方法不同的是,匹配任务方法可以直接证明内隐记忆的存在。

本研究运用以上逻辑,以汉字为实验材料,试图寻找汉字匹配任务中内隐记忆存在的条件。

问题1.作者的目的是什么?作者对内隐记忆这种新的记忆形式很感兴趣,试图运用任务匹配比较法寻找汉字内隐记忆存在的条件。

问题2.所要验证的假设是什么?在证实汉字内隐记忆确实存在之前,假设以问题的形式表述如下:(1)汉字内隐记忆真的存在吗?(2)任务匹配比较法能够证明其存在吗?(3)汉字内隐记忆存在的条件是否有别于外显记忆?问题3.如果我们来验证这些假设,我们的实验设计是什么?对于第一和第二个假设,我们可以沿用任务分离的逻辑,通过观察实验中间接测量和直接测量是否发生实验性分离而加以检验。

当然,实验设计时要注意任务匹配的问题,也就是说对于间接测量任务形式要斟酌一番。

尽管残字补笔、模糊字辨认、偏好判断等都可以作为间接测量任务,但由于其中只有偏好判断和直接再认测验具有相同的反应形式——二择一迫选任务,因此我们偏向于选用偏好测验为间接测量任务。

具体实验过程符合标准的任务分离实验逻辑:考察直接测验和间接测验对某个变量的反映是否发生分离,这一变量可以借鉴前人关于内隐记忆的研究,比如选用“注意/非注意”变量。

对于第三个假设。

我们可以从汉字外显记忆的一些外显编码特征出发,如汉字的语音、语义、字形等,针对它们设计不同的偏好任务,观察被试的表现。

2.方法2.1 实验设计四个2×2×2方差设计。

三个因素为:(1)A因素,即注意程度因素,分目标字和非目标字两个水平;(2)B因素,即测量任务因素,分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两个水平,直接测量为再认判断任务,间接测量为汉字偏好任务;(3)C因素,即时程因素,分前阶段和后阶段两种水平,在100个要测验的汉字中,前50个汉字称为前阶段或单元一,后50个汉字称为后阶段或单元二。

间接测量任务有四个:(1)字形偏好判断任务,问是否喜欢汉字的字形;(2)字义偏好判断任务,问是否喜欢汉字的字义;(3)字音偏好,问是否喜欢汉字的字音;(4)字的整体偏好,问是否喜欢此汉字。

间接测量任务与直接测量任务的差别只在于测量阶段使用的指导语不同。

2.2 被试120名华东师大的本科生随机分成10组,实验完毕获得少量定额报酬。

2.3材料本实验以汉字为材料。

汉字随机采自语文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的五画和六画各100个字作为学习材料。

再随机采自五画和六画各50个字作为测验用的新字。

在学习阶段用的100对双字材料,目标字一半在左,一半在右,排除空间位置误差。

五画字也是有一半是目标字,一半是非目标字,以排除笔画引起的误差。

2.4实验程序实验分两个阶段。

学习阶段快速呈现100对双字材料,每对汉字中有一个目标字(下面标箭头)和一个非目标字(下面未标箭头)。

呈现时间为500毫秒,用照相机快门控制幻灯机,要求被试尽力记住标有箭头的汉字。

学习阶段的处理对所有的被试都相同。

测验阶段对不同条件的被试要求不同。

(1)目标字——直接测量条件下,呈现100张幻灯片,每张幻灯片上有一个汉字,呈现10秒,其中50个汉字是被试见过的目标字,称为旧字,50个是被试未见过的新字,要求被试在记录纸上按序作答,判断汉字是旧字还是新字。

(2)目标字——间接测量条件下,汉字呈现方式与上述相同,根据指导语又分成四种情况,字形偏好间接测量时,要求被试回答是否喜欢汉字的字形。

字义偏好间接测量时,要求被试回答是否喜欢汉字的字义。

字音和整字的间接测量以此类推。

(3)非目标字——直接测量时,除告诉被试100个单个呈现的汉字一半是非目标字,一半是新字以外,其余都与(1)相同。

(4)非目标字——间接测量条件下,除告诉被试100个汉字中一半是非目标字(旧字),一半是新字外,其余都与(2)相同。

2.5 启动值指标再认记忆研究中有四个模型提供测量记忆的指标。

它们是常态分布下的信号检测理论、对数(logistic)分布下的信号检测理论、双高阈限理论和自由分布(非参数)理论。

后两个理论的辨别力指标Pr和A’常用作再认记忆的测量指标,亦可用来表示启动值。

双高阚限理论中,Pr是击中概率(H)与虚报概率(FA)的差值。

见图1。

反应是否旧击中(f1) 漏报(f2)新虚报(f3) 正确否定(f4)图1 是-否判断矩阵H=(f1+0.5)/(f1+f2+1) FA=(f3+0.5)/(f3+f4+1)严格地说,正确率是击中率与正确否定率之和,错误率是虚报率与漏报率之和,设Pr’是正确率和错误率之差。

所以,Pr=(H+CR) —(MISS+FA)。

又因为CR=1—FA,MISS=1—H,因此,Pr=(H+1—FA)-(1—H+FA)=2(H—FA)。

Pr=(1/2)Pr’=H—FA。

Pr较完全地考察了各种情况,因而比用旧字正确率表示启动值前进了一步。

自由分布(非参数)理论由I.Pollack和D.A.Norman在1964年提出,它对数据分布的要求很低。

计算公式为:A’=0.5+[(H—FA)(1+H—FA)]/4H(1—FA),(H≥FA)或A’=0.5—[(FA—H)(1+FA—H)]/4FA(1—H),(H<FA)A’是一个优良的测量记忆的指标,与信号检测论的d’高度相关,对Pr进行了一些修正。

本实验以A’作为再认记忆和启动值指标。

问题4(a).方法好吗?总的说来作者的方法略胜一筹:(1) 作者的方法对于无关变量的控制做得比较好,这表现在测验材料的生成上,不过如果能进一步控制汉字材料的褒贬义对后继偏好测验的影响,那就更好些了;(2)作者提出非参数信号检测论指标作为实验因变量指标,这一点考虑得周全。

问题4(b).作者的方法确实能验证假设吗?就实验的前两个假设,是完全可以的。

任务分离逻辑加上匹配比较法来证实汉字内隐记忆的存在,是很有说服力的。

而就实验的第三个假设,作者的方法其实体现了对于“内隐记忆发生条件”的理解,作者将这条件定义在“用怎样的间接测验可以反映”上面,因为间接测验所用的刺激材料的特点和任务要求,其实和被试在测验中记忆的内隐性是很有关系的,所以作者采用这样的方法来揭示“内隐记忆发生条件”是有逻辑根据的。

实验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都是经过严格控制的,并且也很科学。

因此,作者的方法是能够验证上述三个假设的。

问题4(c).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是什么?自变量是注意程度因素(目标字/非目标字)、测量任务因素(直接测量/间接测量,其中间接测量包括四个方面:汉字的整体、字音、字形及字义)和时程因素(前阶段/后阶段)。

因变量是再认记忆和启动值,它们的指标都是A’。

控制变量是汉字的选择和分配,都是从语文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选出,汉字的笔画是五画或六画(各100个),并随机地从五画和六画的汉字中各取50个汉字作为测验用的新字。

这样做可以控制汉字的熟悉度和联想度。

此外,控制变量还有学习阶段汉字呈现时的位置效应(目标字一半在左,一半在右)和笔画效应(五画字和六画字各有一半是目标字,一半是非目标字)。

问题5.依据作者的实验方法和程序,我们能得出怎样的预期结果?根据国内外学者对内隐记忆的研究,我们预测,汉字内隐记忆是存在的,匹配比较法能证明其存在。

而且汉字内隐记忆的存在条件将可能是汉字本身的特征(整字、字音、字义和字形)、时程因素以及测量任务因素中的一个、几个或它们之和。

3.结果与分析本研究用汉字为实验材料,探索汉字匹配判断任务中内隐记忆存在的条件。

对实验结果,使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来进行四个2×2×2方差分析及均数比较。

现将四种(字形、字义、字音和整字)间接测量任务所得的结果分述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