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断面解剖
头颅断面解剖

六、头部水平断面常用的基线
1. Reid 基线 ( Reid’s base line, RBL), 即下眶耳线, 为 眶下缘至外耳道中点的连线。头部断层标本多以 此线为准,每层10 mm,分别向上、向下切割。 2. 眦耳线(canthomental line, CML) 或眶耳线(orbitomeatal line, OML) , 为外眦与外耳道中点的连 线。颅脑水平断层扫描多以此线为基线。 3. 上眶耳线(supraorbitomeatal line, SML) , 为眶上 缘中点至外耳道中点的连线。此线与颅底平面大 致平行,因此,采用 SML 扫描,可减少颅底骨 结构的伪影;有利于颅后窝结构的显示。
脑垂体
岩下窦
海绵窦 海绵窦
动眼神经 眼静 脉 滑车神经
眼神经
上颌神经
展神经 颈内动脉 翼静脉丛
IV. 脑和脊髓的血管
一、脑的血管 (一)脑的动脉 1. 来源: (1) 颈内动脉系 (2) 椎-基动脉系
颈内动脉
基底动脉 椎动脉
2. 颈内动脉
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 颈内动脉 脉络膜 前动脉 后交通动脉 大脑后动脉
扣带回 额下回 中央前回 中央后回 穹窿体
侧脑室后角
大脑大静脉 直窦
大脑镰 上矢状窦
缘上回 胼胝体
顶枕沟
楔叶
头部第六水平层面 CT
额上回 额中回 额下回 胼胝体 尾状核 岛叶 丘脑 穹窿体 上矢状窦 扣带回 侧脑室 中央前回 壳 中央后回 内囊 胼胝体
大脑大静脉 直窦
侧脑室后角 扣带回 大脑镰
上矢状窦
头部第 10 水平层面 CT
晶体 眼球 鼻中隔 筛窦 颞肌 桥池 脑桥 第四脑室 视神经 颞中回
横窦
头部断层解剖学

*内囊:投射纤维通过尾状核、背侧丘脑和 豆状核之间聚集成宽阔致密的白质带,称 为内囊。分为前肢、后肢、膝部三部分, 各部分之间都有重要的投射纤维。内囊后 肢梗死或出血会出现三偏。
大脑髓质——胼胝体
大脑髓质:联络纤维、连合纤维、投射 纤维。
连合纤维:胼胝体,位于大脑纵裂的底部, 连接两侧大脑半球,
岛叶 藏在 外侧 沟的 深部 。
中央沟 顶枕沟 外侧裂 颞上沟 颞下沟
大脑的分叶-外侧面
额上沟 额下沟
大脑半球内侧面
大脑半球底面
嗅球 外侧裂
三、端脑的内部结构
基底核(nuclei basales)
是大脑半球髓质内四 个灰质团的总称。
*包括尾状核、豆状
核、屏状核和杏仁体 。豆状核与尾状核头 部相连,连接处有神 经纤维形成灰白相间 的条纹,因此尾状核 与豆状核合称纹状体 (corpus striatum)。
眼动脉 后交通动脉 脉络丛前动脉 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
大脑前动脉的走行
自颈内动脉发出后,向前内走行, 进入大脑纵裂,绕胼胝体向后走 行,分布于顶枕沟以前的大脑半 球内侧面及额叶底面的一部分.
大脑前动脉的分段、分支 分段:A1(水平段)— —交通前段(近侧段)
A2(上行段) A3(膝段) A4(胼周段) A5(终段)
二、蛛网膜下隙与脑池
蛛网膜下隙:位于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 其内充满脑脊液,向下与脊髓的蛛网膜 下隙相通。
脑池:蛛网膜下隙在脑沟、脑裂等处扩 大,形成蛛网膜下池。
*列举脑池:
成对脑池:大脑外侧窝池、环池、脑桥小脑脚池
背侧:帆间池、大脑大静脉池、四叠体池、小脑上
不成对脑池
池、小脑核、间脑 和脑室脉络组织的静脉 先后在胼胝体下方汇合 成大脑大静脉(Galen静脉 ),向后注入直窦。
头部CT基础及断面解剖

第八页,共36页。
正常人体组织的CT值(Hu)
组织
脑 灰质 白质 基底节 脑室 肺 甲状腺 肝 脾 胰 肾 主动脉
平扫CT值
25—45 32—40 28—32 35—45 0—12 -500— -900 100±10 40—70 50—70 40—60 40—60 35—50
2.定位:小于 1 cm 的病灶,易漏诊; 3.定性:受病变部位、大小病程等影响;不是
所有脏器适合 CT 检查,空腔性脏器(胃、肠); 对于软组织肌肉、韧带等显示不如MR;CT 只 能反映解剖方面信息,几乎无功能和生化信 息。
第十页,共36页。
CT读片原则
位置与层次的判断 了解人体横断层解剖,观察扫描位置是否正确。
第二十八页,共36页。
五、侧脑室体部层面
由额、颞、枕叶构成。 两侧侧脑室体部之间为透明隔,外侧为尾状核
和体部。 侧脑室后角(枕角)可不对称,室内可见脉络
丛钙化。 中线处可见大脑纵裂池及大脑镰。
第二十九页,共36页。
第三十页,共36页。
第三十一页,共36页。
第三十二页,共36页。
第三十三页,共36页。
静脉团注非离子碘造影剂100ml,进行连续扫描。
第十三页,共36页。
适应症:
1.颅脑:脑肿瘤、脑血管病变、颅内感染性病变和先天变异
等; 2.胸部:适应于病变与正常组织密度相近的病灶、鉴别病变
与血管断面、观察病变血供情况、血管本身有无病 变; 3.腹部:肝癌、肝血管瘤、局限性脂肪肝、肝门癌栓、胆管 及胆总管病变、胰脾占位性病变及腹腔肿块等。
描层厚与层距:10 mm,扫描方式采用连续 扫描。
自颅底至顶部分为9—11层面 特殊扫描
局部解剖学 脑干断面图

内侧丘系
锥体束 红核脊髓束
中脑上部断面
中央
动眼神经副核 中脑水管
灰质上丘上视丘层 脊髓顶盖束
下丘臂 脊髓丘脑束
内侧膝状体核
网状结构
三叉丘脑束 内侧丘系 顶、颞、枕桥束
锥体束 黑质
红核 内侧纵束 额桥束 动眼神经 动眼神经核
脑桥下部断面
小脑蚓部
第四脑室 小脑上脚 内侧纵束 顶盖脊髓束 展神经核 前庭内侧核 前庭上核 前庭外侧核 面神经根
小脑中脚
三叉神经脊束和脊束核
内侧丘系 桥核 斜方体
面神经核 中央被盖束 外侧丘系 脊髓丘脑束和脊髓顶盖束 上橄榄核
桥纤维 展神经根 锥体束
蓝斑
脑桥中部断面
内侧纵束
前髓帆 第四脑室 顶盖脊髓束
脊髓丘脑束
下橄榄副核
顶盖脊髓束
延髓下部断面 (平内弓状纤维交叉)
内侧丘系 锥体束
延髓上部断面
顶盖脊髓束 迷走神经 孤束核 舌下神经核 背核前庭内侧核 前庭下核
内侧纵束
孤束
网状结构
小脑下脚
三叉神经脊束 和脊束核
红核脊髓束
脊髓小脑前束 疑核
迷走神经
脊髓丘脑束、 脊髓顶盖束 下橄榄复合体主核
内侧和背侧副橄榄核 内侧丘系 锥体束 舌下神经
小脑上脚
三叉神经中脑核和束
网状结构 三叉神经感觉 主核和运动核
三叉神经根
桥核 锥体束
外侧丘系
脊髓丘脑束、 脊髓顶盖束 红核脊髓束 三叉丘脑束 内侧丘系
中央灰质
中
滑车神经核
脑
中脑水管
下丘核
下
内侧纵束
部
外侧丘系
断
脊髓丘脑束和脊髓顶盖束
局部解剖学之头部断层解剖

23、直窦 24、窦汇
25、枕颞内侧回 26、大脑后动脉
27、海马 28、基底动脉
29、后交叉动脉 30、杏仁体
31、颈内动脉 32、大脑中动脉
33、嗅三角 34、颞肌
35、嗅束 36、大脑镰
37、泪腺 38、上睑板
44、枕颞外侧回
1、额窦 2、眼球 frontal sinus
eyeball
3、鸡冠
1、上矢状窦 2、额上回superior frontal gyrus 3、额中回middle frontal gyrus 4、大脑镰 5、额下回inferior frontal gyrus 6、胼胝体膝 7、中央前回precentral gyrus 8、壳 9、中央后回postcentral gyrus 10、岛叶 11、 12、13、丘脑前、内侧、 外侧核群
第八水平切面
1、额上回superior frontal gyrus
2、大脑镰cerebral falx
3、额中回middle frontal gyrus
4、额下回inferior frontal gyrus
5、大脑外侧窝池
6、壳 putamen
7、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
8、颞上回
14、楔前叶
15、顶枕沟
16、楔叶
二、头中部水平断面:共7层,均可见脑室
第五水平断面
1、上矢状窦 2、大脑镰 3、额上回superior frontal gyrus 4、额中回middle frontal gyrus 5、扣带沟 6、扣带回 7、额下回inferior frontal gyrus 8、中央前回precentral gyrus 9、尾状核体body of caudate nucleus 10、中央沟 11、中央后回 12、侧脑室中央部 central part of
局部解剖学 脑干断面图

内侧丘系
锥体束 红核脊髓束
中脑上部断面
中央
动眼神经副核 中脑水管
灰质上丘上视丘层 脊髓顶盖束
下丘臂 脊髓丘脑束
内侧膝状体核
网状结构
三叉丘脑束 内侧丘系 顶、颞、枕桥束
锥体束 黑质
红核 内侧纵束 额桥束 动眼神经 动眼神经核
小脑上脚
三叉神经中脑核和束
网状结构 三叉神经感觉 主核和运动核
三叉神经根
桥核 锥体束
外侧丘系
脊髓丘脑束、 脊髓顶盖束 红核脊髓束 三叉丘脑束 内侧丘系
中央灰质
中
滑车神经核
脑
中脑水管
下丘核
下
内侧纵束
部
外侧丘系
断
脊髓丘脑束和脊髓顶盖束
面
网状结构
中央被盖束
小脑上脚交叉额桥束
脊髓丘脑束
下橄榄副核
顶盖脊髓束
延髓下部断面 (平内弓状纤维交叉)
内侧丘系 锥体束
延髓上部断面
顶盖脊髓束 迷走神经 孤束核 舌下神经核 背核前庭内侧核 前庭下核
内侧纵束
孤束
网状结构
小脑下脚
三叉神经脊束 和脊束核
红核脊髓束
脊髓小脑前束 疑核
迷走神经
脊髓丘脑束、 脊髓顶盖束 下橄榄复合体主核
内侧和背侧副橄榄核 内侧丘系 锥体束 舌下神经
脊髓、脑干断面图
延髓锥体交叉断面
薄束 薄束核
楔束 楔束核
三叉神经脊束 三叉神经脊束核
脊髓小脑后束 红核脊髓束 脊髓丘脑侧束 脊髓顶盖束 脊髓小脑前束 副神经核 锥体束
薄束 薄束核 楔束 孤束核 楔束核 迷走神经背核 楔束副核 舌下神经核
三叉神经脊束和脊束核
脊髓小脑后束 内弓状纤维 红核脊髓束 脊髓小脑前束 网状结构 外侧网状核 内侧纵束
大脑结构图图例解读

淋巴:颅顶没有淋巴结,因此头部浅淋巴管均注入头颈交界处的淋巴结。 各淋巴结最后注入颈浅、颈深淋巴结。
•
乳腺位于皮下浅筋膜的浅层和深层之间。浅筋膜伸向乳腺组织内
形成小叶间隔,一端连于胸肌筋膜。另一端连于皮肤,将乳腺腺体固
定在胸部的皮下组织之中。这些起支持作用和固定乳房位置的纤维结
缔组织称为乳房悬韧带。浅筋膜深层位于乳腺的深面,与胸大肌筋膜
浅层之间有疏松组织相连,它可使乳房既相对固定,又能在胸壁上有
一定的移动性。有时,部分乳腺腺体可穿过疏松组织深入到胸大肌浅
根,以乳头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汇集于乳晕,开口处在乳头,称为
输乳孔。输乳管在乳头处较狭窄,后膨大为壶腹,称为输乳管窦,能
储存乳汁。乳腺导管开口处为复层鳞状上皮细胞,狭窄处为移形上皮,
壶腹以下各级导管为双层柱状上皮或单层柱状上皮、终末导管近腺泡
处是立方上皮,腺泡内衬立方上皮。乳房内的脂肪组织呈囊状包于乳
除下额骨头和舌骨外,其他21块头骨都借缝或软骨结合或骨结合构成一个 牢固的整体,称为颅(cranium)。通常将组成脑颅腔的骨骼称为颅骨。颅骨可分 为颅盖和颅底两部分其分界线自枕外隆突沿着双侧上项线、乳突根部、外耳 孔上缘、眶上缘而至鼻根的连线,线以上为颅盖;线以下为颅底。
人体头部结构图
• 人体头部 结构图:
•
人体大脑
脑解剖图
• 脑解剖图: 在脑的内部,约有1000亿个细胞。脑
位于大脑皮层和白质中。每个神经细胞与 体内的1000-10000个其它的神经细胞交换 着信息。每秒通过大脑的上百万个信号使 得我们能够思考,感觉和运动。并能自动 控制体内的所有进
头部的断面解剖

头部的断面解剖经中央旁小叶上份的横断层面颅腔内的左、右侧大脑半球被大脑镰相分隔,大脑镰的前、后端分别有上矢状窦的断面,多呈三角形。
大脑半球上外侧面的中部可见中央沟,其前方有中央前回、中央前沟和额上回,后方有中央后回、中央后沟和顶上小叶。
大脑半球内侧面的中部可见中央旁小叶,其前方是额内侧回,后方是楔前叶(图-1)。
图-1经中央旁小叶上份的横断层面经中央旁小叶中份的横断层面左、右侧大脑半球的断面较上一层面明显增大,仍被大脑纵裂内的大脑镰所分隔。
大脑内侧面自前向后为额内侧回、中央旁小叶和楔前叶,与大脑镰之间的纵行裂隙为大脑纵裂池;大脑半球上外侧面自前向后为额上回、额中回、中央前回、中央沟、中央后回和顶上小叶。
中央旁小叶位于内侧面中部偏后、中央旁沟与扣带沟缘支之间,以中央沟的延长线为标志将其分为前、后两部分(图-2)。
图-2经中央旁小叶中份的横断层面经中央旁小叶下份的横断层面大脑镰分隔左、右侧大脑半球,大脑半球上外侧面自前向后为额上回、额中回、中央前回、中央沟、中央后回和顶下小叶的缘上回、角回,大脑半球内侧面自前向后为额内侧回、中央旁小叶和楔前叶。
左、右侧顶内沟的走行基本对称,均起自中央后沟,呈连续性行向后内侧,将顶叶分为顶上小叶和顶下小叶(图-3)。
图-3经中央旁小叶下份的横断层面经半卵圆中心的横断层面左、右侧大脑半球的髓质断面增至最大,近似呈半卵圆形,故名半卵圆中心。
大脑半球上外侧面自前向后为额上回、额中回、额下回、中央前回、中央沟、中央后回、缘上回、角回和顶上小叶,大脑半球内侧面自前向后为额内侧回、扣带回和楔前叶。
半卯圆中心的纤维主要为有髓纤维,在CT图像上呈低密度区,在MRI T,加权像上呈高信号亮区(图-4)。
图-4经半卵圆中心的横断层面经顶枕沟上份的横断层面此层面以胼胝体为界分为前、中、后三部分(图-5)。
图-5经顶枕沟上份的横断层面•前部:位于胼胝体以前的部分,大脑纵裂内有大脑镰前份及其两侧的大脑纵裂池。
头颅CT断层解剖

38/46
关于优势半球:
左右半球发育呈不对称性,各有优势,左 侧半球以语言、意识、数学分析等活动为 主;右侧半球以非语言信息,如音乐、图 形、时空概念等为主。
头颅CT断层解剖
39/46
颈内动脉 椎动脉
脑血供
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
基底动脉
大脑后动脉
头颅CT断层解剖
40/46
头颅CT断层解剖
41/46
侧脑室中央部 侧脑室脉络丛
胼胝体压部
头颅CT断层解剖
上矢状窦
23/46
侧脑室体部层面
头颅CT断层解剖
24/46
头颅CT断层解剖
25/46
侧脑室上部层面主要显示结构
1、侧脑室上方两侧脑白质组成 半卵园 中心,此层面脑灰质与白 质分界较清 楚。
2、前方为额叶部分,中部为顶 叶、后 方是枕叶。但顶叶是主要部分。
3、前颅窝:容纳额叶。
中颅窝:容纳颞叶。
后颅窝:容纳小脑半球和脑干。
头颅CT断层解剖
33/46
枕叶
额叶
顶叶
颞叶
头颅CT断层解剖
34/46
岛叶
头颅CT断层解剖
35/46
1、额叶(躯体运动区、中央前回):额叶占大脑 半球表面前1/3,主躯体运动,高级认知功效, 比如学习、语言、决议、抽象思维、情绪等;自 主运动控制。
枕叶损害时引发视野缺损或视力障碍。
头颅CT断层解剖
36/46
4、顶叶(躯体感觉区、中央后回):顶叶位 于额叶之后,中央后回为躯体感觉接收区。空 间信息处理(数学、逻辑思维、发散思维)、 视觉信息、体感信息整合。
顶叶损害出现偏身感觉障碍,感觉性癫痫, 肢体失认(不感觉到瘫痪肢体存在)、结构失用 (临摩画时钟、搭积木困难)、手指失认(不能区 分自己手指)、失写、失计算等。 5、脑干(生命中枢):主要是维持个体生命, 包含心跳、呼吸、消化、体温、睡眠等主要生 理功效。 6、岛叶:位于外侧沟深面,被额、顶、颞3叶 掩盖岛状皮质称为岛叶。内脏感觉和运动相关。 刺激人岛叶,引发内脏运动改变,如唾液分泌 增加,恶心、呃逆、胃肠蠕动增加和饱胀感。
人脑纹状体的断面解剖

CHI EJ NES OURNALOF ANAT 0MY 13 . 0 2 V0. 5No 22 1
解剖学杂志
21 0 2年第 3 5卷第 2期
人 脑 纹 状 体 的 断 面 解 剖
白桂 芹 钱 学华 蛤 周 庭永 刘智华 李林 宏 张 华 郑登儒 吕发金 。
的纹状 体 的形 态 学 改 变 , 其 中大 部 分 文 献 都 局 限 于 但 对 MRI 成像 技术 的探讨 , 而作为 MR 的断 面解 剖学 资 I
状体 , 新纹 状体 指豆 状 核 的壳 和 尾 状核 头 , 出现 在较 高 等动 物和 人 , 床 简 称 纹 体 ; 临 旧纹 状 体 即苍 白球 , 在低 等动 物 已存 在 。纹 状 体 属 锥 体 外 系 , 骨 骼 肌 的 活 动 与
A s a t O j cie To p o iemo p o gc l a ao h u n c r u ti u f rMR .Meh d :3 r s —et n l bt c r b et : rvd r h l i t f e h ma o p ssr tm o I v o a d t a t o s 1 co ss ci a o
纹状 体 是 基 底 核 的 主要 组 成 部 分 , 括 豆 状 核 和 包
尾状 核 。豆 状 核 和 尾 状 核 之 间有 纹 理 状 纤 维 相 连 , 故 两 者合 称纹 状体 , 据 进化 发 生 的早 晚可 分 为新 、 根 旧纹
《颅脑断面解剖》

穹窿
穹窿连合
海马伞
穹窿脚
穹窿体
胼胝体
穹窿脑室
5. 脑血管
脑动脉壁很薄(平滑肌少) 脑静脉壁很薄(无平滑肌) 静脉和静脉窦无瓣膜 动、静脉不伴行 硬脑膜窦为特殊结构 动脉分支在脑表面有丰富吻合分支,且进入神 经组织是终动脉 血脑屏障的特殊性 (物质交换选择性, 而不是组织液弥散) 毛细血管床与神经元关系密切, 而易被病原侵害
间位帆池 (第三脑室上池)
大脑大静脉池
小脑上池
脑桥小脑三角池
大脑外侧裂池
7. 脑池 半球表面的蛛网膜下腔(蛛网膜与软脑膜间的间隙)相当狭窄, 而在脑底某些部位或大的沟裂内则较宽畅或扩大, 这些区域被命名为“脑池”。它实际上是蛛网膜下腔的一部分, 脑池绝大部分位于大脑半球底面或巨大脑沟附近。
枕窦
小脑半球
横窦
桥池
筛窦
鼻中隔
颞肌
头部第 3 水平层面 CT
影像正常解剖结构 前方: 眼眶、额窦 颅中窝: 前界: 蝶骨小翼后缘→(内后)延伸的尖突(前床突),二突间为鞍结 节;前有视交叉沟,后与鞍背间的低密度影为垂体窝;
晶体
眼球
视神经
颞中回
脑脑半球
横窦
桥池
脑池分腹、背侧组 , 有成对与不成对 。
小脑延髓池
四叠体池
间位帆池 (第三脑室上池)
大脑大静脉池
小脑上池
背侧脑池 小脑延髓池(枕大池) 由正中、外侧孔通脑室 小脑上池: 小脑幕下方 四叠体池(大脑大静脉池) 上→胼胝体池 后→小脑小池 前→帆间池 两侧→环池 帆间池(第Ⅲ脑室上池、 中间帆腔):Ⅳ室顶部 胼胝体池:大脑前动脉,前连终板池 纵裂池:大脑纵裂内、大脑镰二侧 旁正中: 环池:本部(环池) 翼部(丘脑后池):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脉络膜前、后动脉、 基底静脉和滑车神经 侧裂池(大脑外侧窝池):大脑中动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翼点
颧弓中点上方约2横指处,内有脑膜中动脉前
支经过。
5. 颧弓 上缘相当于颞叶前端的下缘 6. 乳突 7. 枕外隆凸 其内面与窦汇相对应。 8. 上项线 内面适平横窦。
外侧裂 顶叶 额叶
枕叶 颞叶 小脑
额骨 蝶骨 颞骨
枕骨
额叶
颞叶
小脑
三 、大脑结构的特征
三 、头部的连续水平断面
大致可分为上、中、下三部分。
(一) 头下部水平断面
此部断面是指 Reid 基线以下到第 2 颈椎椎间盘之 间的部分
头部第 1水平断面
颞肌 颧弓 咬肌 颞下颌关节 外耳道
鼻中隔
上颌窦 下鼻甲 梨骨 翼外肌 脑膜中动脉 颈内静脉 乳突小房
延髓 小脑延髓池
乙状窦 小脑半球 扁桃体
◆位于幕下腔者有:环池、脚间池、桥池、小脑脑桥
角池、小脑延髓池等。
◆基底池:
视交叉池、脚间池和桥池合称,位于蝶鞍
上方,是脑底的中心位置,向前可连终板池和胼 胝体周池,前外连外侧窝池,后外连小脑脑桥角 池,后连桥池,影像学上称此综合脑池为鞍上池, 呈五角星形或六角星形低密度影。
◆基底池与顶盖背侧的四叠体池之间,借环池相交
桥池(内含基底动脉) 脚间池 脚间池 桥池 交叉池:视交叉下方、外为颈内动脉 终板池(终板前方)内有听神经
旁正中成对:
桥小脑角池(即桥池侧突) 大脑脚池(大脑脚二侧) 侧裂池(大脑外侧窝池)
背侧脑池
小脑延髓池(枕大池) 由正中、外侧孔通脑室 小脑上池:小脑幕下方 四叠体池(大脑大静脉池) 上→胼胝体池 后→小脑小池 前→帆间池 两侧→环池 帆间池(第Ⅲ脑室上池、 中间帆腔):Ⅳ室顶部 胼胝体池:大脑前动脉,前连终板池 纵裂池:大脑纵裂内、大脑镰二侧
头部第4 水平层面 CT
额窦 眶腔 直回 颞上回 颞中回 后床突 脑桥基底部 第四脑室 小脑蚓 小脑半球
颞肌 鞍上池 桥池
横窦 窦汇
鞍上池位于中线,对称。池内可见“V”视交叉,其前方二圆点为视神经,其 后近正中有一圆点为漏斗或垂体蒂。 鞍上池前角二侧为颞叶,颞叶前界为侧裂池,其后方有脑干、小脑幕、小脑 半球,中脑借环池与颞叶和小脑分开。环池与脚间池环绕着中脑。
间位帆池 (第三脑室上池) 大脑大静脉池 小脑上池 四叠体池 小脑延髓池
旁正中:
环池:本部(环池) 翼部(丘脑后池):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脉络膜前、后动脉、 基底静脉和滑车神经 侧裂池(大脑外侧窝池):大脑中动脉
脑池按幕上、下分为:
◆位于幕上腔者的颅内较重要的脑池有:终板池、视
交叉池、外侧窝池、胼胝体周池、四叠体池、环池 等;
头部第 1 水平层面 CT
鼻中隔 下鼻甲 冠突 梨骨 翼外肌 枕骨基底部 颈内动脉 舌下神经管 延髓 小脑半球 头夹肌 小脑延髓池 头半棘肌 枕骨基底部后方可见延髓下端和其背侧的小脑延髓池。小脑延髓池穿剌时 需严格要求穿刺针处于正中位置,以免伤及两侧的小脑扁桃体。 枕内嵴:产生向前方呈辐射状致密线条伪影;
头部第4 水平层面 CT
额窦 眶腔 直回 颞上回 颞中回 后床突 脑桥基底部 第四脑室 小脑蚓 小脑半球
颞肌 鞍上池 桥池
横窦 窦汇
环池:由鞍上池后外侧角向后绕过中脑,在后方脑干背侧连成一凹向前的 槽形低密度影(四叠体池)与中脑前方的鞍上池后缘(大脑脚池、脚间池) 形成一完整的低密度环,其后部内可见一对小突起致密影(上丘),上丘 间的凹窝属于四叠体池下部(上丘池),此池前方为中脑水管。
鞍背:横行骨影或“V”形,其上二骨点为后床突;其后方为桥池,池内 脑 桥前方有一呈致密圆点,为基底动脉。基底动脉可位于桥池中心,也可不 位于中央; 颞叶内有时可见侧脑室下角。
头部第 3 水平层面 CT
晶体 眼球 鼻中隔 筛窦 颞肌 桥池 脑桥 第四脑室 横窦 小脑半球 小脑蚓 枕窦 视神经 颞中回
1. 脑外形 2. 胼胝体 中央沟
3 “C”
中央旁小叶 扣带回 顶枕沟
外侧沟
胼胝体 海马旁回
3. 连合纤维:胼胝体、前连合、穹窿和穹窿连合 穹窿体 胼胝体干 胼胝体 胼胝体膝 穹窿连合 胼胝体压部 穹窿脚
胼胝体嘴 海马伞 前连合 前连合 海马 穹窿
4. 脑室
中央部 侧脑室 第四脑室 室间孔 第三脑室 外侧孔 侧脑室 前 角 后 角
头部第 1 水平层面 CT
鼻中隔 下鼻甲 冠突 梨骨 翼外肌 枕骨基底部 颈内动脉 舌下神经管 延髓 小脑半球 头夹肌 小脑延髓池 头半棘肌 影像正常解剖结构 层面后部: 颅后窝内可见延髓下端和小脑扁桃体与二腹小叶。乙状窦左侧已与颈静脉 窝相续。
上颌窦 颧弓 翼腭窝 关节结节 下颌头 颈内静脉 乳突小房
第三脑室 中脑水管 第四脑室 中脑水管 第四脑室 脉络丛 第四脑室
下角 正中孔
第五脑室 即透明隔腔。 第六脑室 又称 Verga 腔,穹窿脑室或三角脑室,位于 穹窿连合与胼胝体之间的一个水平裂隙。 胼胝 体 穹窿脑室 穹窿连合
胼胝体 穹窿体 透明隔
穹窿
穹窿脚
海马伞
5. 脑血管
脑动脉壁很薄(平滑肌少) 脑静脉壁很薄(无平滑肌) 静脉和静脉窦无瓣膜 动、静脉不伴行 硬脑膜窦为特殊结构 动脉分支在脑表面有丰富吻合分支,且进入神 经组织是终动脉 血脑屏障的特殊性 (物质交换选择性,而不是组织液弥散) 毛细血管床与神经元关系密切,而易被病原侵害
颅后窝: 第Ⅳ脑室呈卵圆形的低密度影位于脑桥与小脑之间,室 大而宽,界限清 楚,呈马蹄形; 蚓小结为圆形高密度影;
头部第 3 水平层面 CT
晶体 眼球 鼻中隔 筛窦 颞肌 桥池 脑桥 第四脑室 横窦 小脑半球 小脑蚓 枕窦 视神经 颞中回
后方中线可见纵行低密度带(小脑谷47%)其二旁有密度高结构,为小脑 扁桃体。 小脑谷之前见Ⅳ脑室,后见枕大池。
头部第4 水平层面 CT
额窦 眶腔 直回 颞上回 颞中回 后床突 脑桥基底部 第四脑室 小脑蚓 小脑半球
颞肌 鞍上池 桥池
横窦 窦汇
影像正常结构表现 前:眼眶上部、额窦、大脑额叶下面(直回)
头部第4 水平层面 CT
额窦 眶腔 直回 颞上回 颞中回 后床突 脑桥基底部 第四脑室 小脑蚓 小脑半球
颞肌 鞍上池 桥池
7. 脑池
间位帆池 (第三脑室上 池) 大脑大静脉池 终板池 交叉池 脚间池 鞍上池 桥池 环池 脑桥小脑三角池 大脑外侧裂池 小脑上池 四叠体池 小脑延髓池
脑池分腹、背侧组 ,
有成对与不成对 。 腹侧脑池 正中不成对:
延池
间位帆池 (第三脑室上池) 大脑大静脉池
终板池 交叉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小脑上池 四叠体池 小脑延髓池
上颌窦 颧弓 翼腭窝 关节结节 下颌头 颈内静脉 乳突小房
头部第 2 水平断面 ( 经Reid 基线)
眼球 鼻中隔 中鼻甲 上鼻甲 三叉神经节 颞下回 基底动脉 脑桥小脑 三角池 面神经和 前庭蜗神经 第四脑室 小脑半球 小脑镰 蝶窦 颞下回 颈内动脉 三叉神经节 颞骨岩部 鼓室 小脑下前A. 乙状窦 延髓 小脑蚓
头部第 2水平层面 CT
眼球 鼻腔 眶腔 蝶窦 颞下回 脑桥小脑 三角池 鼓室 小脑半球 颞骨岩部 脑桥 第四脑室 小脑蚓
影像正常解剖结构 ◆颅骨中部:二眼眶间为筛窦,后与蝶窦连(此处为气腔,CT值低,左、 右岩部呈“八”字形骨影。 ◆颅中窝:内见大脑颞叶影不均匀,为颅底骨的伪影干扰。
头部第 2水平层面 CT
6.大脑的内部结构
基底核 尾状核 豆状核 杏仁核 屏状核 丘脑 尾状核 豆状核 壳 苍白球 屏状核 杏仁核
尾状核 内囊
豆状核
丘脑
投射纤维: 内囊 尾状核 内囊前肢 豆状核 内囊膝 内囊后肢 丘脑
半球表面的蛛网膜下腔(蛛网膜与软脑膜间的间 隙)相当狭窄,而在脑底某些部位或大的沟裂内则较宽畅或扩大, 这些区域被命名为“脑池”。它实际上是蛛网膜下腔的一部分, 脑池绝大部分位于大脑半球底面或巨大脑沟附近。
通。
◆四叠体池+环池+大脑脚池+脚间池围成一圈,
沟画出中脑的轮廓。
8. 硬脑膜隔和窦
大脑镰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 乙状窦 直窦 窦汇 横窦 小脑幕 小脑幕切迹
二 、颅脑横断层的常用基线
头部扫描常用三条基准线: 1.OM线(Orbito-meatal line,0ML,眦耳线,cantho-mental line, CML) 为眼外眦与外耳道中点(外耳孔)的连线为基线。 此为头部横断层解剖常用基线,通过两侧眦耳线所做的横切 面为标准平面。 用OML切割的标本,其层面与MRI、CT扫描层一致,因此, OML为CT水平断层扫描常规采用基准线。(眶上壁以上常用 OML)
晶体 眼球 鼻中隔 筛窦 颞肌 桥池 脑桥 第四脑室 横窦 小脑半球 小脑蚓 枕窦 视神经 颞中回
影像正常解剖结构 前方:眼眶、额窦 颅中窝: 前界:蝶骨小翼后缘→(内后)延伸的尖突(前床突),二突间为鞍结 节;前有视交叉沟,后与鞍背间的低密度影为垂体窝;
头部第 3 水平层面 CT
晶体 眼球 鼻中隔 筛窦 颞肌 桥池 脑桥 第四脑室 横窦 小脑半球 小脑蚓 枕窦 视神经 颞中回
头部第 4水平断面 ( 经 Reid 基线上方 2 cm)
大脑镰 嗅束 颈内动脉 大脑中动脉 后交通动脉 基底动脉 侧脑室下角 脑桥基底部 大脑后动脉 第四脑室 枕颞外侧回 直窦 枕颞内侧回 窦汇 小脑蚓 鸡冠 直回 眶回 颞上回 大脑前动脉 视交叉 漏斗 鞍上池 鞍背 动眼神经 颞中回 小脑幕 小脑半球 横窦
(二) 头中部的水平断面(其特点是均可见到脑室) 头部第 3水平断面 (经 Reid 基线上方 1 cm)
筛窦 鼻中隔 视神经 颞肌 前床突 颈内动脉 动眼神经 滑车神经 展神经 三叉神经 小脑幕 小脑中脚 第四脑室 齿状核 小脑蚓 小脑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