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体位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摄影体位解读与操作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解读与操作1.摄影时,应使被检者体位处于舒适状态,必要时利用棉垫、沙袋等辅助用具,支持和固定被检部位,避免移动造成影像模糊。
2.长骨摄影时应包括上下两个关节,病变局限在一端时,至少包括邻近病变一端的关节,肢体长轴与IR长轴平行。
3.使用屏-片系统摄影时,在一张胶片上摄取同一部位的两个不同位置,肢体同一端应置于胶片同一端,且包括相同的关节,关节面在同一水平线上。
胶片的大小应充分包括被检部位的软组织。
常规摄正、侧位片。
4.对外伤者应尽量采用X线方向或移动摄影床床面等方式,以适应摄影体位的要求。
若确需移动肢体时,应轻、准、快,以免骨折错位或增加病人痛苦。
急诊摄影应根据病人状况灵活选择摄影体位。
5.婴幼儿四肢骨摄影,常规摄取双侧对照,摄影条件应相同。
6.较厚部位应使用虑线设备,一般选用0.5-1.0mm铝当量滤过板。
厚薄相差悬殊部分应利用阳极效应。
7.加强被检者的X线防护。
8.被检者肢体尽量靠近IR,可辅助固定。
9.选择合适摄影条件,增生性骨病酌情增加管电压,溶骨性骨病或骨质疏松者应减少管电压值。
(一)手后前位(正位)1.摄片目的观察手骨的形态、关节、异物、骨龄2.摄影体位被检者侧坐于摄影台前,被检侧手平放在探测器上,各指伸直均匀展开,掌心向下,第3掌骨头置于照片中心。
拍摄双手时应双手对称地放在探测器上3.中心线单手摄影时对准第3掌骨头垂直射入;双手摄影时,中心线经双手第3掌骨头连线中点垂直射入。
4. 标准片显示(1)全部掌骨、指骨及腕关节清晰可见,第3掌骨关节位于照片正中(2)第2-5掌指骨正位像,各指骨间隔呈分离状显示,骨小梁清晰可见,软组织层次分明。
(3)拇指呈斜位影像显示显示部位:拇指的掌指骨呈斜位影像,其余四指的掌指骨及关节、腕部诸骨及桡掌关节与尺桡关节均呈正位像。
(二)手侧位1.摄片目的观察手部软组织内异物的位置,骨折或脱位时骨块移动的情况。
2.摄影体位被检者侧坐于摄影台前,腕部及手指伸直,拇指位于其余四指前方,第5掌骨紧贴探测器,手掌与探测器垂直,第5掌骨位于探测器中心。
x线摄影体位

胸锁关节后前斜位摄影体位患者俯卧于摄影台上,两手放于身旁。
身体正中面或脊柱对暗盒或台面中线。
下颌前伸,支撑头部,使肢体更靠近暗盒。
胸锁关节放于暗盒中心。
中心线向被检侧(左或右)倾斜15”~20”角,经第3胸椎左或右侧射至暗盒中心;左右两侧分别摄影,暗盒用铅橡皮遮挡。
用途常规位置。
胸锁关节侧位摄影体位患者侧立于摄片架前,两足分开,使身体站稳。
头稍向后仰,两臂在背后交叉,胸部向前挺出,两肩尽量后倾.胸骨颈切迹对暗盒中心。
中心线对准胸锁关节,与暗盒垂直。
用途常规位置。
膈上肋骨后前位摄影体位患者站立于摄片架前,面向暗盒,两足分开,使身体站稳。
身体正中面或脊柱对暗盒中线。
头稍抬高。
暗盒上缘超出肩部,下颌置于暗盒上缘,使胸部更能靠近暗盒。
两肘弯曲,手背放于髋部,两臂和肩部尽量内转,使肩胛骨影像不与肋骨重叠.中心线对准第4胸椎,与暗盒垂直。
用途常规位置。
膈上肋骨前后位摄影体位患者站立于摄片架前,背向暗盒,两足分开,使身体站稳。
两手上举抱头,然后将身体向被检测转45o角,使被检侧腋背部紧靠暗企。
将脊柱至胸腔外侧缘的中点对暗盒中线,暗盒上缘须超过肩部。
中心线对准胸骨颈切迹,通过第2胸椎间隙,与暗盒垂直。
用途用以检查腋部肋骨的病变或外伤。
膈上肋骨前后斜位摄影体位患者站立于摄片架前,背向暗盒,两足分开,使身体站稳。
两手上举抱头,然后将身体向被检侧转45o角,使被检侧腋背部紧靠暗盒。
将脊柱至胸腔外缘的中点对暗盒中线,暗盒上缘超过肩部。
中心线对准胸骨颈切迹,通过第2胸椎间隙,与暗盒垂直。
用途用以检查腋部肋骨的病变或外伤。
膈上肋骨后前斜位摄影体位患者站立于摄片架前.面向暗盒,两足分开,使身体站稳。
两手上举抱头,或将健侧手臂上举,被检侧肘部弯曲,手腕放于髋部,手臂及肩部尽量内转。
然后将身体向被检侧转45o角,使被检侧的胸腋部靠近暗盒,并将脊柱至胸腔外侧缘中点对暗盘中线,暗盒上缘须超出肩部。
中心线对准第3胸椎,通过胸骨颈切迹,与暗盒垂直。
X线投照规范

头颅后前位摄影体位患者俯卧于摄影台上,两肘弯曲,两手放于身体两侧或头旁。
踝部下方垫以沙袋,将足稍抬高,可使患者较舒适。
头颅正中面对台面中线并垂直于台面,前额和鼻紧靠台面,使听毗线与台面垂直。
暗盒上缘超出头颅,下线包括下颌骨,或将鼻根放在暗盒中心。
中心线; ①对准枕外隆凸下方3cm处,与暗盒垂直。
②向足侧倾斜15o~20o角,通过鼻根射入暗盒。
用途常规位置。
如观察前额和眼眶病变,应以中心线向足侧倾斜摄影。
头颅前后位摄影体位患者仰卧于摄影台上,两臂放于身旁,头颅正中面对台面中线并与之垂直。
下颌稍内收,使听毗线与台面垂直,左右两侧外耳孔与台面距离相等。
暗盒上缘超出头顶,下线包括下颌骨。
中心线对准眉间,与暗盒垂直。
用途常规位置。
适用于患者意识不清而不宜于俯卧位摄影者,或同时需要检查内耳等部位者。
头颅侧位摄影体位患者俯卧于摄影台上,头侧转,被检测紧靠台面。
对侧前胸用沙袋垫高,肘部弯曲,用前臂支撑身体,头颅矢状面与台面平行,瞳间线与台面垂直,头颅摆成完全侧位。
暗盒上级超出头顶,下级包括下颌骨,或将枕外隆凸与眉间的连线中点放于暗盒中心。
中心线对准外耳孔前上方各2.5cm处,与暗盒垂直。
用途常规位置。
枕骨和颞骨岩部前后位(Towne位)摄影体位患者仰卧于摄影台上.两臂放于身旁。
头颅正中面对台面中线,并与之垂直,下颌内收,使听毗线与台面垂直。
为使患者较为舒适.可用一棉垫垫于枕骨处。
暗盒上缘与头顶相齐,下级低于下颌骨,或将枕外隆凸对暗盒中心上方约5cm处。
中心线向足侧倾斜30o角,对准眉间上方约11cm处,从枕外隆凸下方射出。
用途对检查枕骨和额骨岩部等部位的病变很有价值。
颅底颌下顶位(颅底位)摄影体位患者仰卧于摄影台上,头颅正中面对台面中线。
背部用沙袋垫高,髋关节和膝关节弯曲,使腹部肌肉松弛。
头尽量后仰,使头顶与台面接触,听呲线尽量与胶片平行。
前额用棉垫和沙袋顶住,使头颅保持后仰姿势。
暗盒上缘超出前额部,下线超出枕外隆凸。
X线拍摄常用体位

1.胸部后前位片检查胶片尺寸:14Ⅹ17.根据身高大小灵活选用。
投照体位:患者背向球管站立于平板面前,前胸紧贴平板,双手背放在髂骨上,肩部下垂、上臂内旋(拉开肩胛骨),头稍后仰,下颌置平板上缘之上。
中心线:对准胸5水平射入胶片,深吸气后闭气曝光。
显示:胸部正位像,包括两侧胸廓、肺野、肋膈角、纵隔、心脏及横膈。
2.胸部侧位检查14Ⅹ17平板投照体位:患者侧立平板前,患侧紧贴平板,两臂屈肘高举、交叉抱头、前、后胸壁置于平板内缘,上缘包括颈7。
中心线:经胸5高度胸壁前后中点垂直射入,深吸气后闭气曝光。
显示:胸部侧位片像、主要观察心脏后方肺组织,前肋膈角,结合正位确定病变部位,对纵隔显示较好。
3.心脏正位片14Ⅹ17平板投照体位:同胸片正位片。
中心线:对准胸6水平射入,平静呼吸下闭气曝光。
胶位片距:180-200cm(远达、减少放大)。
4、右前斜位14Ⅹ17平板投照体位:患者位于平板前,面向平板,向左后旋转、右肩紧贴平板,身体冠状面与平板成45~550角,左手高举抱头,右肘弯曲、平板上缘达右肩部上2.0cm。
中心线:经左腋后线胸5-6高度垂直射入,曝光前服钡剂两口,待服第2口钡后闭气曝光。
距离:150cm.5.左前斜位14Ⅹ17平板投照体位:患者位于平板前,面向平板,向左后旋转,左肩贴近平板,身体冠状面与平板成55-650角,右手高举抱头,左肘弯曲,平板上缘超过左肩1.5cm.中心线:经右腋后线相当于胸5-6垂直射入,平静呼吸下闭气曝光。
距离150cm。
6.腹部仰卧位前后位(正位)14Ⅹ17平板投照位置:患者仰卧摄影台上,正中矢状面与台面垂直并与台面中心线重合,平板下缘超出耻骨联合下5cm。
中心线:经剑突与耻骨联合上缘连线的中点垂直射入,深吸气后曝光。
距离:90cm..7、腹部站立前后位胶片:平板立前后位片体位:患者面向球管站立于平板前,腰背部紧贴平板,身体正中矢状面与垂直25并重合于平板中心线,两手放于两侧,下缘包括耻骨联合。
人体常见部位X线摄影(2)

人体常见部位X线摄影(2)X线常用摄影体位(一)上肢X线摄影一、手后前位1.体位:被检者侧坐于摄影床旁,被检测手掌伸直,掌心向下,五指伸直自然分开。
第三掌骨头置于IR中心。
摄影距离为75-100cm。
照射野与被检部位等大为宜。
2.中心线:对准第三掌骨头垂直入射。
若同时摄取双手,中心线经两手第3掌骨头连线的中点垂直射入。
3.显示部位:显示被检侧手掌的正位影像。
被检测二至五掌指骨呈正位影像,拇指的掌指骨呈斜位像,骨小梁清晰显示,软组织显示良好。
二、手后前斜位1.体位:被检者侧坐于摄影床旁,前臂伸直掌面向下,桡侧抬高,手指内旋,使掌面与IR成45°角。
五指均匀分开稍弯曲,各指尖触及摄影台面,第三掌骨头置于IR中心。
摄影距离为75-100cm。
照射野与被检部位等大为宜。
2.中心线:对准第三掌骨头垂直入射。
3.显示部位:显示手的斜位影像,被检侧二至五掌骨指呈正位影像,第四五掌骨基底部有不同程度重叠,手背侧内部及掌侧外部的骨皮质呈切线位显示,骨小梁清晰显示,软组织影像显示良好。
三、腕关节正位1.体位:被检者侧坐于摄影床旁,前臂伸直掌面向下,肘部弯曲成90度角,五指稍弯曲成半握拳状。
尺桡骨茎突连线中点置于IR中心。
2.中心线对尺桡骨茎突连线中点垂直入射。
摄影距离为75-100cm。
照射野与被检部位等大为宜。
3.显示部位:显示腕骨,掌骨基底部,尺骨及桡骨远端的正位影像,桡腕关节面清晰,骨小梁清晰显示,软组织影像显示良好。
四、腕关节侧位1.体位:被检者侧坐于摄影床旁,前臂伸直尺侧在下,五指稍弯曲成半握拳状,尺骨茎突置于IR中心。
照射野包括尺桡骨远端和掌骨远端,摄影距离为75-100cm。
照射野与被检部位等大为宜。
2.中心线经桡骨茎突垂直入射。
3.显示部位:显示腕关节,掌骨基底部,尺骨及桡骨远端的侧位影像。
腕骨重叠较多,月骨显示较为清晰,腕部诸骨骨小梁清晰显示,软组织影像显示良好。
八、前臂前后位1.体位:被检者侧坐于摄影床旁,肩部放低,前臂伸直掌面向下,五指稍弯曲成半握拳状(或掌心向上前臂长轴与探测器长轴平行)。
X线拍摄常用体位

X线拍摄常用体位Work hard in everything, everything follows fate!1.胸部后前位片检查胶片尺寸:14Ⅹ17.根据身高大小灵活选用..投照体位:患者背向球管站立于平板面前;前胸紧贴平板;双手背放在髂骨上;肩部下垂、上臂内旋拉开肩胛骨;头稍后仰;下颌置平板上缘之上..中心线:对准胸5水平射入胶片;深吸气后闭气曝光..显示:胸部正位像;包括两侧胸廓、肺野、肋膈角、纵隔、心脏及横膈..2.胸部侧位检查14Ⅹ17平板投照体位:患者侧立平板前;患侧紧贴平板;两臂屈肘高举、交叉抱头、前、后胸壁置于平板内缘;上缘包括颈7..中心线:经胸5高度胸壁前后中点垂直射入;深吸气后闭气曝光..显示:胸部侧位片像、主要观察心脏后方肺组织;前肋膈角;结合正位确定病变部位;对纵隔显示较好..3.心脏正位片14Ⅹ17平板投照体位:同胸片正位片..中心线:对准胸6水平射入;平静呼吸下闭气曝光..胶位片距:180-200cm远达、减少放大..4、右前斜位14Ⅹ17平板投照体位:患者位于平板前;面向平板;向左后旋转、右肩紧贴平板;身体冠状面与平板成45~550角;左手高举抱头;右肘弯曲、平板上缘达右肩部上2.0cm..中心线:经左腋后线胸5-6高度垂直射入;曝光前服钡剂两口;待服第2口钡后闭气曝光..5.左前斜位14Ⅹ17平板投照体位:患者位于平板前;面向平板;向左后旋转;左肩贴近平板;身体冠状面与平板成55-650角;右手高举抱头;左肘弯曲;平板上缘超过左肩1.5cm.中心线:经右腋后线相当于胸5-6垂直射入;平静呼吸下闭气曝光..距离150cm..6.腹部仰卧位前后位正位14Ⅹ17平板投照位置:患者仰卧摄影台上;正中矢状面与台面垂直并与台面中心线重合;平板下缘超出耻骨联合下5cm..中心线:经剑突与耻骨联合上缘连线的中点垂直射入;深吸气后曝光..距离:90cm..7、腹部站立前后位胶片:平板立前后位片体位:患者面向球管站立于平板前;腰背部紧贴平板;身体正中矢状面与垂直25并重合于平板中心线;两手放于两侧;下缘包括耻骨联合..中心线:垂直于平板中心;深呼气后曝光..胶片距:90cm8、骨盆前后位片胶片:平板..体位:患者仰卧摄影床;正中矢状面与床面垂直;并置于正中线上;下至伸直足尖向上并拢;两侧髂前上棘与床面平行;下缘包括坐骨..中心线:经两侧髂前上棘连线中心与耻骨联合上缘连线的中点垂直射入;平静呼吸曝光..9、腰椎前后位片胶片:平板体位:患者仰卧摄影床;正中矢状面垂直台面并与正中线重合;双髋、膝关节屈曲;足平踏床面;上肢置于身旁;平板上缘包括胸12椎体;下缘包括骶椎..中心线:对准腰3脐上2.5-3cm垂直射入;深呼气后闭气曝光..胶片距:90cm10.腰椎侧位片胶片:平板投照体位:患者侧卧摄影台;两上臂屈曲;向前上举起;抱于头的两侧、髋、膝屈曲;冠状面垂直;棘突后缘置台中线外5cm处;上包胸12;下包上部骶骨..中心线:对准:腰3垂直或者向足侧倾斜5-100射入;深吸气后闭气曝光..胶片距:90cm.11.腰椎斜位片胶片:平板投照体位:患者仰卧摄影台;身体平直..然后对侧抬高被检侧在下;身体冠状面与台面呈450角;髋膝屈曲支撑身体;棘突后缘垂直于胶片中线外约4cm处;上包胸12;下包部分骶骨..中心线:对准:腰3垂直射入;平静呼吸闭气曝光..12.胸椎前后位正位胶片:平板投照体位:患者仰卧摄影摄影床;正中矢状面垂直并对准剑突颈静脉切迹;臂下垂置身旁;下肢伸直;上包颈7;下包腰1..中心线:对准胸6胸骨柄切迹至剑突的中点垂直射入;平静呼吸闭气曝光..13.胸椎侧位胶片:平板投照体位:患者侧卧摄影床;臂屈曲抱头;膝髋屈曲;冠状面垂直床面;棘突垂线距台面中线外5cm;上包颈7、下包腰1..中心线:对准胸7垂直射入;膈上胸椎深吸气后闭气曝光..膈下胸椎时深呼气后闭气曝光..14.颈椎前后位片胶片:平板投照体位:患者站立平板前;正中失状面垂直台面;且与台中线垂直.. 27头稍向上仰;听鼻线垂直台面;上包对耳孔;下包颈颈静脉切迹..中心线:向头侧倾斜100甲状软骨平面射入;平静呼吸闭气曝光..15.颈椎侧位胶片:平板投照体位:患者侧立平板前;下颌上仰听鼻线与冠状面垂直;两肩尺量下垂;片盒长轴与矢状面平行;上包对耳孔;下至胸骨切迹..中心线:经甲状软骨处;颈前后缘中点射入;深吸气后闭气曝光..16.颈椎斜位胶片:平板投照体位:患者俯卧;右前斜时面向左侧旋转;左侧台高;头和身保持统一解剖位置..中心线:向足侧倾角100经甲状软骨平面射入;平静呼吸闭气曝光..17.髋关节前后位正位胶片:平板体位:患者仰卧;下肢伸直;患侧股骨沟置台面中心;;平板中线射入..中心线:髂前上棘与耻骨联合上缘连线的中点下5cm为入射点;垂直射入..造影检查部位静脉肾盂造影检查常规需要了解病史;临床诊断及检查目的..造影检查前的准备:查对姓名;床号等;造影剂名称;浓度;准备好造影用具及压迫器等..造影前拍腹部平片胸10-耻骨联合一张..注射造影剂前令患者解小便;以及压迫..查对药品;浓度、剂量、常用者为泛影葡胺成人用量20-40mg步骤:患者仰卧屈膝;腹部放松;压迫球置耻骨联合上2cm;加压注意压力不要过大;讲清道理;力争患者配合..静脉内注射造影剂快速;一般选择肘静脉;此过程中密切注意病人有无不良反应..注射完后;根据需要可选5、7、15、30分钟各点片一张;此过程医师需要在场;每片过目;显影满意后即可终止检查;也可根据病情适当延长时间..将药品、剂量、拍片时间记于申请单背面..肾盂、肾盏显影良好后;拍全尿路片..特殊情况;应由当班医生决定;是否加照输尿管片;斜位或侧位片..2、逆行肾盂造影一、膀胱镜检查;输尿管插管由泌尿科操作..二、注射造影剂之前;常规拍腹部平片;明确导管头端所在位置以脊柱为标志描述..三、注入造影剂之前应排气气泡形成假象;缓慢注入;压力不可过高或过量5-10ml;以免剧痛或溢流;影响胶片质量..摄完一张胶片后;立即观察;如不满意;可即时补充注药或换位拍片..四、记录两侧造影剂名称、浓度、剂量..3、食道钡餐检查一、患者准备:1、吞咽困难者;查前四小时禁饮食..2、疑有喷门病变者;检查当日禁饮食..3、除去有碍透视的衣物及饰品..二、医生准备1、了解病史;尤其是吞咽困难的程度..2、明确检查目的及要求..3、调好钡剂膏状或糊糊状;编码及日期..4、讲明要求;力争配合;消除恐惧..5、调整拍片条件..三、检查方法:1、先作胸腹部透视;注意纵隔、心脏、两肺、横隔及胃泡情况..2、透视与拍片相结合..3、患者口含钡剂站立于造影机上;嘱多次吞钡;注意观察:①钡剂延咽部通过的情况;咽部大小;充盈的对称情况及特征..梨状隐窝的排空情况;多轴位观察..观察钡剂沿胸段食道通过情况;食道的位置、压迹、舒张度、外形改变等..喷门区情况:裂孔随呼吸的变化、膈壶腹段的走形、钡剂入胃的形态、方向及方式..食道各段要正、侧、斜多轴位观察其形状、位置、食道壁有无压迹、轮廓;柔软度及黏膜皱襞等改变..可疑区可再吞钡重复观察;也可大量吞咽稀钡液、呃气等..观察食道充盈情况可取卧位观察..需观察管壁及胃泡时、可服发泡剂;如小苏打3-4g;再服枸橼酸2-3g..检查过程中;发现可疑;药片片拍片时要注意解剖标志4、胃肠道钡餐一、查前准备:1、钡剂准备:调制钡剂稀糊状;编排号码;给好机器条件..2.扼要了解病史;症状、临床诊断及检查及检查重点要求;有关体征如包块的部位、大小等;作到心中有数;重点观察..若有出血史;应在出血停止五天后为妥..3.了解病人空腹状况;未准备好者可暂缓检查;以免影响准确性..4、去除腰腹部的饰物等..5、准备一包产气粉成品;用10ml温开水咽下..二、检查步骤:透视与拍片相结合..1.嘱患者咽钡一口;放倒检查床令患者左右翻滚2-3次;仰卧位观察胃黏膜及胃壁情况..2.令患者再服钡2-3口;观察胃底充盈度及食道钡剂通行状况..3.府卧位观察胃底黏膜像、胃体及胃窦部充盈像..4.立位并左右斜位观察胃全貌..三:检查方法及注意事项:1、常规胸腹部透视:观察心、肺、纵隔及腹部胃有无潴留有无异常..①膈下有无游离气体、肠道气液平面;结合病史、症状符合空腔脏器穿孔者;钡餐检查是禁忌症..②有无钙化及肿块影;肝脾情况..③胃泡大小、形态有无液平及肿块..④胃肠道有无异常高密度影..⑤以10ml温开水口服产气粉一包成品;大约3g..2、常规造影检查:让患者含一口稀钡约15ml..食道:吞咽一口稀钡;正位自颈段食管下咽部观察钡头;转动体位;多轴位观察..右前斜观察胸腹段;了解钡剂通过情况;管壁、管腔轮廓;舒张度、蠕动、粘膜皱襞等..疑有病变者、待胃、十二指肠查完后;再用稠钡剂作重点检查及拍片..钡剂通过贲门入胃的情况:正常者钡剂入贲门后基本沿胃小弯缘下降散开;贲门黏膜皱襞呈星芒状..若潴留液多时;钡剂呈“飘雪花”状下降;若幽门梗阻胃内残留多时;钡较乱不易附着于黏膜面;勿勉强行检查;应下胃管抽出;再做..注意:“钡流”异常:如贲门部肿块;钡从胃底大弯侧呈分流状或喷射状;贲门狭窄时通过受限;上方食道扩张;钡逆流等..胃:钡剂入胃后沿胃小弯散开;此时把床放在水平位;嘱病人翻滚2-3次;使胃黏膜均匀涂抹;观察胃黏膜正常胃小弯侧黏膜呈与胃小弯平行规则的纵行皱襞、大弯侧稍粗大不规则弯曲或呈锯齿状、胃窦部黏膜呈横、纵行至幽门管呈收集状;钡剂未进入十二指肠前;尽快拍摄黏膜像..再次喝钡两口约30ml;俯卧位观察胃体及胃窦部充盈像;重点观察蠕动波;胃壁柔软度;龛影;充盈缺损等;变换至仰卧位;再次观察胃体、胃窦黏膜以及胃底充盈状况..需看胃窦黏膜;可右侧抬高..注意:此段时间要快;避免十二指肠药物重叠;难以观察..站立喝钡;观察胃全貌;发现问题;重复再次观察..十二指肠:俯卧位十二指肠充盈;观察其蠕动、轮廓分布及走形情况..小肠:可采用连续喝钡;每次间隔5-10分钟;喝钡约300ml;再次观察小肠的充盈、分布、走行、动度;变换体位可观察黏膜状况..5、钡剂灌肠检查①术前准备:检查前2-3天进流食..检查前一天多饮水;术前一晚服缓泻剂番泻叶50g泡水或酚酞0.2g..检查前12小时禁饮食..习惯性便秘或服缓泻剂无效者;于检查前作温水灌肠;直至无粪便排出..②钡剂的配置:70%-80%;250ml钡200g+水200-240ml+食用胶若干;双球囊注气约500-800ml.③方法及步逐:肛门插管;先用液体石蜡油涂抹导管头端;令病人放松;左侧卧位;张口呼吸;从肛门插入;深约10-15cm;变换为仰卧位;头低足高约10-15度..慢慢注入钡剂;乙状结肠充盈后夹管;转动体位观察肠曲..连续灌钡至钡头到达结肠脾屈;注气500-800ml;并嘱患者左侧抬高;利用气体促使钡剂充盈结肠肝曲及升、盲结肠拔管..床位放平;转动病人;使要观察的结肠气钡分布均匀;多轴位观察; 重点观察肠壁的分布、柔软度;黏膜状况等;并进行必要的点片..如行低张造影者;检查前肌肉注射654-210-20ml;步逐同前..T形管造影病人准备:术前作碘过敏试验;阴性者可做..准备20ml注射器一支;50ml注射器一支;76%泛影葡胺10-20ml..给病人讲述检查过程及注意事项;取得配合..造影剂准备:抽取76%泛影葡胺10ml+生理盐水30ml;即19%泛影葡胺40ml..。
X线拍摄常用体位

1. 胸部后前位片检查胶片尺寸:14X 17.根据身高大小灵活选用。
投照体位:患者背向球管站立于平板面前,前胸紧贴平板,双手背放在髂骨上,肩部下垂、上臂内旋(拉开肩胛骨),头稍后仰,下颌置平板上缘之上。
中心线:对准胸5 水平射入胶片,深吸气后闭气曝光。
显示:胸部正位像,包括两侧胸廓、肺野、肋膈角、纵隔、心脏及横膈。
2. 胸部侧位检查14X 17 平板投照体位:患者侧立平板前,患侧紧贴平板,两臂屈肘高举、交叉抱头、前、后胸壁置于平板内缘,上缘包括颈7。
中心线:经胸5 高度胸壁前后中点垂直射入,深吸气后闭气曝光。
显示:胸部侧位片像、主要观察心脏后方肺组织,前肋膈角,结合正位确定病变部位,对纵隔显示较好。
3. 心脏正位片14X 17 平板投照体位:同胸片正位片。
中心线:对准胸6 水平射入,平静呼吸下闭气曝光。
4.右前斜位14X 17平板投照体位:患者位于平板前,面向平板,向左后旋转、右肩紧贴平板,身体冠状面与平板成45〜55°角,左手高举抱头,右肘弯曲、平板上缘达右肩部上 2.0cm。
中心线:经左腋后线胸5-6 高度垂直射入,曝光前服钡剂两口,待服第2口钡后闭气曝光距离:150cm.5.左前斜位14X 17 平板投照体位:患者位于平板前,面向平板,向左后旋转,左肩贴近平板,身体冠状面与平板成55-650角,右手高举抱头,左肘弯曲,平板上缘超过左肩 1.5cm.中心线:经右腋后线相当于胸5-6 垂直射入,平静呼吸下闭气曝光。
距离150cm。
6.腹部仰卧位前后位(正位)14X 17 平板投照位置:患者仰卧摄影台上,正中矢状面与台面垂直并与台面中心线重合,平板下缘超出耻骨联合下5cm。
中心线:经剑突与耻骨联合上缘连线的中点垂直射入,深吸气后曝光距离:90cm..7、腹部站立前后位胶片:平板立前后位片体位:患者面向球管站立于平板前,腰背部紧贴平板,身体正中矢状面与垂直25 并重合于平板中心线,两手放于两侧,下缘包括耻骨联合。
x线摄影体位名词解释

x线摄影体位名词解释
X 线摄影体位是指患者在进行 X 线摄影时所采取的特定姿势和体位。
为了获得高质量的 X 线影像,患者需要在特定的姿势和体位下进行检查。
这些姿势和体位通常需要患者在特定的位置上静止一段时间,以确保 X 线能够准确地穿过身体并捕捉到需要观察的部位。
X 线摄影体位有许多不同的形式,包括全身 X 线摄影、腹部 X 线摄影、胸部 X 线摄影、颅脑 X 线摄影等。
在这些体位中,患者通常需要采取一些特定的姿势,例如仰卧、侧卧、坐位等,以使身体的各个部位都能够清晰地暴露在 X 线下。
在进行 X 线摄影体位时,医生和患者需要密切合作,以确保检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要求,选择最佳的体位和姿势,以确保检查的质量和效果。
同时,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要求,保持体位稳定和静止,以确保 X 线能够准确地穿过身体并捕捉到需要观察的部位。
常见摄影体位的标准影像所见

常见摄影体位的标准影像所见常见摄影体位的标准影像所见头颅正位摄影要点(1)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床上,正中矢状面垂直于床面,并重合于床面中线。
(2)下颌内收,额部及鼻尖紧贴床面,听眦线垂直于床面。
(3)暗盒置于滤线器托盘上,其长轴与床中线平行,胶片上缘超出颅顶约3cm。
(4)中心线自枕外隆凸经眉间垂直射入胶片。
标准影像显示(1)显示头颅正位影像,照片包括全部颅骨及下颌骨升支。
(2)矢状缝及鼻中隔影像居中,眼眶、上颌窦、筛窦等左右对称显示。
(3)顶骨及两侧颞骨的影像对称,距照片边缘等距离。
(4)颞骨岩骨上缘位于眼眶内正中,或内听道显示于眶正中。
内听道显示清楚,两侧无名线距颅板等距离。
(5)颅骨骨板及骨质结构显示清晰。
头颅侧位摄影要点(1)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床上,身体长轴与床面中线平行。
(2)头部侧转,被检侧靠近床面,矢状面与床面平行,瞳间线与床面垂直。
(3)被检侧上肢内旋置于身旁,下肢伸直,对侧上肢屈肘握拳垫于颏下,下肢屈曲以支撑身体。
(4)下颌内收,额鼻线(前额与鼻尖间的连线)与床中线平行。
(5)暗盒置于滤线器托盘上,其短轴与床中线平行,胶片上缘超出颅顶3cm。
(6)中心线对准外耳孔前、上各25cm处垂直射入胶片。
标准影像显示(1)显示头颅侧位整体观影像,照片包括全部颅骨及下颌骨升支。
(2)照片的上缘包括顶骨,前缘包括额骨、鼻骨,后缘包括枕外隆凸。
(3)蝶鞍位于照片正中略偏前,蝶鞍各缘呈单线的半月状阴影,无双边影。
(4)前颅窝底线重叠为单线,两侧乳突外耳孔、下颌骨小头基本重叠。
(5)听眶线与照片长轴平行。
(6)颅骨内、外板和板障及颅缝影显示清晰。
汤氏位摄影要点(1)患者仰卧于摄影台上,头部正中矢状面垂直于台面并与台面中线重合。
(2)下颌内收,使听眦线垂直台面,两侧外耳孔与台面等距。
(3)胶片上缘与头顶平齐,下缘低于下颌骨。
(4)暗盒置于滤线器托盘内,摄影距离为100cm。
(5)中心线向足侧倾斜30°角,对准眉间上方约10cm处射入,从枕外隆凸下方射出。
影像摄影体位

门窝部置一金属物,用胶布固定,用作测量到闭锁部位长度的标记。另外,将患者倒立后,应稍
等数分钟,使气体尽量上升至而管的盲端,然后再摄影。
右上腹部(胆囊区)后前位
摄影体位 患者俯卧于摄影台上,头放于枕头之上,转向右侧,身体右侧莫菲点对台面中线。左手上举抱头,右臂屈肘放于身旁,身体右侧抬高20o~30o角,避免胆囊与脊柱影像重叠。暗盒
中心线 是水平对准第5N椎,与暗盒.垂直.
用途①此位置可用于检查少量胸腔积液,这是因为积液少于200ml时,在普通后前位照片上被横膈顶部遮蔽,常不能发现。③能测得空洞的大小,并能观察空洞内有无液体存在.③对少量气胸或液气胸的病例,可利用此位置摄影,观察肺压缩情况.
肺仰卧侧位摄影体位 患者仰卧于摄影台上,两臂高举过头,下颌稍抬高,背部可用棉垫垫高。暗盒在患侧胸部旁边竖立,与台面垂直,并以沙袋支撑,或用专用木架固定,上缘约与下颌相齐。
用途
常规位置。
心脏和大血管右前斜位
摄影体位 患者站立于摄片架前,先面向暗盒,身体正中面或脊柱对暗盒中线。两足分开,使身体站稳。头稍向后仰,左手高举抱头.右前胸紧靠暗盒,右肘弯曲,手背放于髋部,右肩内转,左前胸离开暗盒,使躯干与暗盒成45o~55o角。暗盒上缘超过肩部。
必须摄取立位片比较观察,才能得到确诊。摄取体位与卧位相同,一般都采取28cmX36cm或3DcmX28cm的胶片摄影。在立位时因腹壁下垂变厚,管电压须增加 5kV。
尿路侧卧位
摄影体位患者侧卧于摄影台上,身体前后径的中线对台面中线。下肢稍弯曲,两手前伸或上举抱头。腰椎处用棉垫垫平,井以压迫带压紧固定.胶片上缘包括胸骨剑突,下缘包括第4腰椎。
医学影像技术学体位

1.头颅后前位: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台上,两肘弯曲,双手放于头颅两侧,前额和鼻部紧贴台面,正中矢状面与台面垂直,听眦线与台面垂直。
2.头颅侧位: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台上,头侧转,被检侧耳部紧贴台面,被检侧上肢自然放于身旁,对侧屈肘支撑下颌正中矢状面与台面平行,瞳间线垂直于床面。
3.汤氏位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上,颏部内收,双臂自然放于身旁,正中矢状面与台面垂直,听眦线与台面垂直4.眼眶后前位: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台上,两肘弯曲,双手放于头颅两侧,前额和鼻部紧贴台面,正中矢状面与台面垂直,听眦线与台面垂直。
5.柯氏位:被检者站立于摄影架前,颏部与鼻尖紧贴探测器,头颅正中矢状面与探测器垂直,使中心线与听眦线夹角为23°角,两侧外耳孔与摄影架等距。
6.瓦氏位:被检者站立于摄影架前,双手扶住摄影架,头后仰,颏部接触探测器,鼻尖与探测器相距约0.5~1.5cm,听眦线与探测器成37°角。
7.面骨后前位: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台上,头后仰,颏部紧贴台面,鼻尖与台面相距约1~2.5cm,听眦线与台面成45°角。
8.下颌骨后前位: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台上,两肘弯曲,双手放于头颅两侧,前额和鼻部紧贴台面,头颅正中矢状线垂直探测器中线。
9.下颌骨侧位: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床上,头转向被检侧并后仰,下颌骨紧贴探测器,患者尽可能闭口,上下牙咬合。
伸展颈部,防止颈椎和下巴重叠。
1.胸部后前位:被检者面向摄影架直立,双足分开,胸部紧靠摄影架,双手内旋放于两侧髂骨上,双肩、双臂、双肘贴紧摄影架,两肩放平,头稍后仰,下颌置于摄影架上缘,两腋中线与摄影架等距。
2.胸部侧位:被检者挺胸收腹侧立于摄影架前,被检测紧靠摄影架,双手弯曲高举抱头,使身体的冠状面与探测器垂直,胸壁前后缘与摄影架左右侧距离等宽。
3.胸部前弓位:被检者双足分开面向球管立于摄影架前30cm处,身体后仰,头稍向前弯曲,背部紧贴摄影架,身体冠状面与探测器呈45°角,双手内旋置于两侧髂骨上,双肘弯曲,双肩、双臂向前伸。
摄影体位操作方法

摄影体位操作方法一、胸部1、胸部正位(后前位)摄影要点:(1)病人面向探测器站立于摄影架前,前胸紧贴探测器,身体正中矢状面与探测器垂直,并对准探测器的中线。
(2)两手背放在髋部,双侧肘部内旋,肩部下垂,使锁骨成水平位。
(3)下颌置于探测器上缘,头稍上仰,探测器上缘超出锁骨5厘米,下缘包括第12胸椎。
(4)摄影距离:180—200厘米。
(5)中心线水平投射,对准第6胸椎(相当于肩胛下角水平)垂直摄入。
(6)吸气后屏气曝光。
2、胸部侧位摄影要点:(1)病人侧立于摄影架前,患侧胸壁紧贴探测器,身体矢状面与探测器平行。
(2)两臂上举,交叉抱头,使两肩尽量不与肺部重叠。
(3)胸部腋中线对准摄影架中线,探测器上缘超出肩部(4)摄影距离:180—200厘米(5)中心线水平投射,平第6胸椎高度经侧胸壁中点,垂直摄入。
(6)吸气后屏气曝光。
二、颈椎1、颈椎(3—7)正位(前后位)摄影要点:(1)被检者站立于摄影架前,身体正中矢状面垂直探测器并对准探测器的中线。
(2)两臂置于身旁(3)头稍上仰,听鼻线垂直于探测器(4)探测器上缘平外耳孔,下缘平颈静脉切迹(5)中心线向头侧倾斜10—15度角,经甲状软骨(相当与第5颈椎水平)摄入。
2、颈椎侧位摄影要点:(1)病人侧立于摄影架前,颈椎长轴及矢状面与探测器平行(2)肩部尽量下垂,以免肩部与下部颈椎重叠(3)头稍上仰,,以免下颌骨与上部颈椎重叠(4)探测器上缘平外耳孔,下缘平第1胸椎(5)中心线经甲状软骨平面,颈部前后缘连线中点,垂直入射。
三、许氏位(乳突25度侧位)摄影要点(1)病人俯卧于摄影床上,身体长轴与床面中线平行(2)被检侧耳廓前折(3)头部侧转,被检侧乳突贴近探测器,乳突尖置于探测器中心(4)头颅矢状面与探测器平行,瞳间线与探测器垂直(5)中线线向足侧倾斜25度角,经被检侧乳突尖摄入。
四、膝关节摄影要点:1.膝关节正位(前后位)摄影要点:(1)被检者仰卧或坐于摄影床上。
x线摄影体位名词解释

X线摄影体位名词解释
X线摄影是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用于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各种病症。
在进行X线摄影时,患者需要采取不同的体位,以便将某个部位的影像清晰地呈现出来。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X线摄影体位名词及其解释:
正位(正面位)
正位是指患者面向X射线机,胸部或腹部贴紧摄影板,使得X射线垂直穿过身体并投影在摄影板上。
这种体位用于检查胸部、腹部和盆腔等区域。
侧位
侧位是指患者侧身,使得X射线从侧面垂直穿过身体并投影在摄影板上。
这种体位通常用于检查胸部、脊柱和四肢等区域。
斜位
斜位是指患者身体在正位和侧位之间倾斜一定角度,以改变X射线的入射角度和投影方向。
斜位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观察某些结构或病变。
前后位
前后位是指患者面向或背对X射线机,使得X射线从前方或后方穿过身体并投影在摄影板上。
这种体位常用于检查头部、脊柱和四肢等区域。
斜位(RPO、LPO)
RPO(右前斜位)和LPO(左前斜位)是指患者身体倾斜一定角度,使得X射线从右前方或左前方穿过身体并投影在摄影板上。
这种体位常用于检查肝脏、胆囊等区域。
俯卧位
俯卧位是指患者躺在胸部朝下的姿势,使得X射线从背后穿过身体并投影在摄影板上。
这种体位常用于检查背部、腰椎和骨盆等区域。
仰卧位
仰卧位是指患者躺在背部朝上的姿势,使得X射线从腹部或头部正对身体并投影在摄影板上。
这种体位常用于检查胸部、腹部和颅脑等区域。
常见摄影体位的标准影像所见

标准影像显示
(1)照片位包括全部枕骨、岩骨、眶骨及下 颌骨升支。
• (2)矢状缝与鼻中隔连线位于照片正中, 诸骨以此左右对称显示。
• (3)两侧内听道位于岩骨正中清晰显示。 • (4)鞍背于枕骨大孔内1/2处清晰显示。
瓦氏位
摄影要点 • (1)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床上,正中矢状面
腹部倒立位
摄影要点 (1) 患儿成倒立姿势,正中矢壮面与暗盒垂直,
背部贴暗盒. (2) 暗盒上缘超过肛门3-4CM,肛门处一
金属标记. (3) 中心线经腹部正中水平射入.
标准影像显示
(1)腹部倒立影像 (2)可见直肠气体末端距肛门皮肤处金属
标志的距离
第1、2颈椎张口位
摄影要点。 • (1)患者仰卧于摄影台上,双上肢放于身旁,头颅正中
抱头,双下肢并拢,髋、膝屈曲支撑身体。 • (2)身体冠状面与床面垂直。 • (3)腰细臀宽者在腰下垫棉垫,使脊柱与床面平行。 • (4)棘突后缘置于胶片中线外约5cm处(或棘突垂线在
胶片边缘内2~3cm)。 • (5)胶片上缘平第12胸椎,下缘包括部分骶骨。 • (6)中心线对准第3腰椎平面,垂直暗盒射入胶片。臀部
标准影像显示
(1)额窦投影于眼眶的内上方。
• (2)眼眶投影于照片的中部,两侧对称, 其内可见眶上裂。
• (3)前组筛窦显示于两眼眶影之间。
胸部后前位
摄影要点 • (1)取立位后前位体位。 • (2)两手背置髋部,双肘内旋。 • (3)暗盒上缘超出锁骨6cm,下缘包括第
12胸椎。 • (4)中心线经第6胸椎垂直暗盒射入胶片。
较宽,腰部未放棉垫时,中心线向足端倾斜一定角度。
标准影像显示
x线常见特殊体位

.
38
.
39
.
40
显示标准:显示耻骨上支与坐骨上支重叠。
适应症:可以对骨盆外伤作出评价,可 显示骨盆前部内旋、外旋的后面观。入 口位显示骨盆的前后位优于其他投射位 置。后骨盆环的最大移位总是出现在入 口位上。
.
10
.
11
.
12
2、肩关节岗上肌出口 位(即Y位)
.
13
局部解剖
冈上肌是肩袖的一个组成部分,位于斜方肌的 深层,相当厚,呈圆锥形。
起于肩胛骨冈上窝内侧2/3的骨面,肌束向外通 过肩峰之下和喙肩韧带的下方,跨越肩关节, 移行为短而扁平的肌腱,止于肱骨大结节最 上的小面(如图1)。
.
14
肩关节的肌群
.
44
.
45
.
46
显示标准:显示耻骨上下支、坐骨上下支、闭孔 和耻骨联合的前后位影像。
适应症:观察骨折上下移位。可以最好地看到骨 盆在矢状面的旋转,可观察前环的半骨盆移位, 但不能看到后环移位。这个位置是骶骨的真正 前后位,清楚显示骶前后孔,可清楚显示骶骨 体的骨折,尤其横行骨折,可显示 L5横突及 骶骨边缘撕脱骨折。
.
27
体位设计:患者坐于摄影床旁,上臂紧靠摄影 床。肘部极度弯曲,使手指与肩部相接触。 将尺骨鹰嘴放于探测器中心上3cm处。上臂 外旋15度,肩部放低,尽量肘部相平。
中心线:对准肱骨上髁内1cm。与探测器垂直。
适应症:适用于肱骨远端骨尺神经沟损伤。
.
28
.
29
显示标准:此位显示肱骨 远端的前后斜位和尺骨与 桡骨近端后前斜位重叠影 像。尺神经沟突显示尤为 清晰。
影像体位要点(精简)

影像体位精简1.铅号码摆放正放:前后位片、前后斜位片反放:后前位片、后前斜位片、侧位片(一般不放)、2.呼吸训练:平静呼吸下不屏气:头部、颈部摄影。
平静呼吸下屏气:用于心脏摄影。
深吸气后屏气:用于肺部及膈上肋骨摄影。
深呼气后屏气:用于腹部及膈下肋骨摄影。
3.摄影距离选择大焦点:腹部——100cm肺部——150-180cm心脏——180-200cm小焦点:头颅——75-100cm四肢——75-100cm(一)四肢摄影——上肢摄影PS:调节摄影距离75-100CM,照射野与被检部位等大为宜。
四肢摄影注意事项:1.长骨摄影时,应包括上下两个关节,病变局限在一端时,应至少包括临近病变一端的关节。
2.婴幼儿骨常规摄影取双侧影像,以便形成对比。
3.较厚部位使用滤线栅装置,>15CM(临床已较小应用)4.四肢摄影焦片距为75~100CM。
5.骨外伤病人摆设体位一定小心,避免造成二次伤害。
一、手正位1.体位:被检者侧坐于摄影床旁,被检测手掌伸直,掌心向下,五指伸直自然分开。
第三掌骨头置于IR中心。
2.中心线对准第三掌骨头垂直入射。
3.摄影距离为75-100CM。
照射野与被检部位等大为宜。
标记铅号码,铅号码正放,标记为左(右)。
二、手侧位1.体位:被检者侧坐于摄影床旁,被检测手掌伸直尺侧在下,拇指位于并拢四指前。
第五掌骨头置于IR中心。
2.中心线对准第二掌骨头垂直入射。
3.摄影距离为75-100CM。
照射野与被检部位等大为宜。
(不放置铅号码)三、掌上斜位1.体位:被检者侧坐于摄影床旁,手掌伸直,掌面向上。
桡侧抬高约与暗盒成45°角,四五指骨背侧紧贴IR,五指自然分开。
第三掌骨头置于IR中心。
2.中心线对准第三掌骨头垂直入射。
3.摄影距离为75-100CM。
照射野与被检部位等大为宜。
标记铅号码,铅号码正放,标记为左(右)。
四、掌下斜位1.体位:被检者侧坐于摄影床旁,前臂伸直掌面向下,桡侧抬高使掌面与IR成45°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03-20 17:12 |只看楼主 1#字体大小: t T放射科常用X线投照技术常规(骨骼部分)手正位位置:患者在摄影台旁边侧坐,肘部弯曲。
手掌紧靠暗盒,将第三掌骨头放于暗盒中心。
各手指稍分开。
中心线:对准第三掌骨头,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显示所有指、掌、腕骨,尺桡骨下端的后前位影像,但拇指显示斜位像。
手后前斜位位置:患者在摄影台旁边侧坐,肘部弯曲。
将小指和和第五掌骨靠近暗盒外缘,手放成侧位。
然后将手内转,使手掌与暗盒约成45度角。
各手指均匀分开稍弯曲。
中心线:对准第五掌骨头,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此位置显示手部各骨的斜位影像。
第二、三和四掌骨互相分开,第四、五掌骨可能稍有重叠。
手前后斜位位置:患者面对摄影台正坐,前臂伸直。
将小指和第五掌骨靠近暗盒内缘,手放成侧位。
然后将手外转,使手与暗盒约成45度角。
各手指均匀分开。
中心线:对准第五掌骨头,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此位置显示手部各骨的斜位影像。
第三、四、五掌骨互相分开,第二和第三掌骨可能稍有重叠。
拇指前后位位置:(1)患者面对摄影台正坐,前臂伸直,肘部垫高。
手和前臂极度外转,使拇指背面紧靠暗盒。
(2)患者面对摄影台正坐,前臂伸直,前用沙袋垫高。
手和前臂极度内转,使拇指背面紧靠暗盒。
其他四指伸直,也可用对侧手将其扳住,避免与拇指重叠。
中心线:对准拇指的掌指关节,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1)此位置显示拇指指骨和第一掌骨的前后位影像,腕掌关节和其周围结构也都能清晰显示。
(2)此位置显示拇指指骨和第一掌骨的前后位影像,腕掌关节常被遮蔽,显影不清。
拇指侧位位置:患者面对摄影台正坐,前臂伸直。
或侧坐于摄影台旁,肘部弯曲。
拇指外侧缘紧靠暗盒,其余四指握拳,用以支持手掌,防止抖动。
中心线:对准拇指的指掌关节,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显示拇指指骨和第一掌骨的侧位影像。
腕关节后前位位置:患者侧坐摄影台前,肘部弯曲。
腕关节放于暗盒中心,手指握拳,使腕部掌面易与暗盒靠紧。
中心线:对准尺骨和令人满意的骨茎突联线的中点,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显示所有腕骨、尺桡骨下端与掌骨近端的后前位影像。
腕关节侧位位置:患者侧坐摄影台前,肘部弯曲。
手和前臂侧放,将第五掌骨和前臂尺侧紧靠暗盒。
尺骨茎突放于暗盒中心。
中心线:对准桡骨茎突,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显示腕骨、掌骨近端和尺桡骨下端的侧位影像,但都相互重叠。
腕关节轴位位置:患者面对摄影台正坐,前臂伸直。
将腕关节掌面放于暗盒的前1/3处,腕部垫高约3CM左右。
然后嘱患者将手掌极度后倾,并用对侧手扳住被检侧手指,使保持后倾姿势。
为了使豌豆骨和钩骨的影像不致互相重叠,可将手指稍偏向桡侧。
中心线:向肘侧倾斜25~30度,对准第三掌骨底部上约2CM处,射入暗盒中心。
显示部位:显示大多角骨掌面、舟骨、小多角骨、头状骨、钩骨、三角骨和豌豆骨等轴位影像。
舟骨后前位(尺偏位)位置:患者面对摄影台正坐,前臂伸直。
暗盒放于20度角度板上,或将暗盒前端用沙袋垫高20度。
腕部平放于暗盒上,这样可使舟骨与胶片平行。
然后将手掌尽量偏向尺侧,肘部也向外偏,使舟骨和它的邻接面分开,舟骨就能清晰显示。
中心线:对准尺骨和桡骨茎突联线中点,与摄影台垂直,与暗盒成20度角。
如不垫高暗盒,而将X线球管向肘侧倾斜20度角,也能获得同样的效果。
显示部位:此位置显示腕部的后前位影像,而舟骨和它的邻接面影像尤为清晰。
尺桡骨前后位位置:患者面对摄影台正坐,前臂伸直,手掌向上,背面紧靠暗盒,前臂长轴须与暗盒长轴平行。
暗盒上缘包括肘关节,下缘包括腕关节。
中心线:对准前臂中点,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显示尺骨和桡骨的前后位影像。
尺桡骨侧位位置:患者者在摄影台边侧坐,肘部弯曲。
前臂摆成侧位,尺侧紧靠暗盒,桡侧向上。
肩关节放低,尽量与腕和肘关节相平,这样可避免前臂移动。
暗盒上缘包括肘关节,下缘包括腕关节。
中心线:对准前臂中点,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显示尺桡骨侧位影像。
尺桡骨下1/3互相重叠,桡骨头与尺骨喙突也有重叠现象。
肘关节前后位位置:患者面对摄影台正坐,前臂伸直,手掌向上。
尺骨鹰嘴突放于暗盒中心,肘部背侧紧靠暗盒。
肩部放低,尽量与肘关节相平。
中心线:对准肘关节,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显示肘关节、肱骨下端、尺骨和桡骨上端的前后位影像。
肘关节侧位位置:患者者在摄影台边侧坐,肘部弯曲,约成直角。
手掌面对患者,拇指向上,肩部放低,尽量与肘关节相平。
中心线:对准肘关节,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显示肘关节、肱骨下端、尺桡骨上端的侧位影像。
肘关节尺骨喙突斜位位置:患者面对摄影台正坐,前臂伸直先将肘部放成前后位姿势。
尺骨鹰嘴突放于暗盒中心,肘部背侧紧靠暗盒。
肩部放低,尽量与肘部相平。
然后将手内转,手掌向下,上臂保持不动。
中心线:对准肘关节,并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此位置能将喙突清晰显示,不与其它骨骼重叠。
肘关节轴位位置:患者面向摄影台正坐,上臂紧靠暗盒。
肘部极度弯曲,使手指与肩部相接触。
将尺骨鹰嘴突放于暗盒中心上方2.5~3CM处。
肩部放低,尽量与肘部相平。
中心线:(1)对准尺骨鹰嘴突上方2.5CM处,与暗盒垂直。
(2)向肩部倾斜30度,与前臂垂直,摄入暗盒中心。
显示部位:显示肱骨下端的前后位和尺骨上端的后前位重叠影像,鹰嘴突显示尤为清晰。
肘关节:骨折或病态时投照位置(正位)遇有肘关节因外伤或疼痛不能伸直的患者者,可用下述位置(或者采用上臂正位或者下臂正位)投照。
位置:患者面向摄影台正坐,将尺骨鹰嘴突放于暗盒中心。
前臂下部和解臂上部离开暗盒,使前臂和上臂与台面形成的角度相等。
将沙袋垫在前臂和上臂下面,上下臂固定。
中心线:对准肘关节,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显示肘关节前后位影像。
肱骨下端和尺桡骨的上端都稍有失真,但桡骨小头的盆状关节面影像却很清晰。
肘关节:骨折或病态时投照位置(侧立位)位置:患者面向摄影架直立,被检查侧肘部的外侧紧靠暗盒,肘关节放于暗盒中心。
对侧躯干离开摄影架,成为斜位,使被检侧肘关节易于靠近暗盒。
中心线:对准肘关节,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显示肘关节侧位影像。
尺桡骨和肱骨可能与肋骨或脊柱重叠。
肱骨前后位位置:患者仰卧摄影台上,手臂伸直,手掌向上。
对侧肩部用沙袋垫高,使被检侧上臂容易紧靠暗盒。
暗盒上缘包括肩关节,下缘包括肘关节。
如病变局限于一端,可包括邻近一侧的关节。
暗盒长轴须与肱骨平行,前臂处放一沙袋固定。
中心线:对准肱骨中点,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显示肱骨前后位位影像。
肱骨侧位位置:患者仰卧摄影台上,对侧肩部用沙袋垫高,被检侧上臂紧靠暗盒。
手臂与躯干分开,肘关节弯曲,前臂内转,使肱骨内外上髁相互重叠,成侧位姿势。
暗盒上缘包括肩关节,下缘包括肘关节。
如病变局限于一端,可包括邻近一侧的关节,暗盒长轴须与肱骨平行。
中心线:对准肱骨中点,并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显示肱骨侧位影像。
肱骨穿胸位位置:患者侧立于摄片架前,被检侧上臂外缘紧靠暗盒,肩部下垂。
对侧手臂抱头,肩部抬高,使两肩不致重叠。
被检侧肱骨外科颈部位对暗盒中心。
中心线:通过对侧腋下,对准被检侧上臂的上1/3处,与暗盒垂直。
屏气情况:曝光时应嘱患者深吸气后屏气。
使胸腔内充有多量气体,借以增加对比度,并可给短曝光时间。
显示部位:显示肱骨上2/3的侧位影像。
肱骨上部轴位位置:患者仰卧于摄影台上,被检侧肩部和上臂垫高约10CM。
上臂外伸与躯干垂直。
肘部弯曲,约成直角。
手掌放于台面,头部转向对侧。
暗盒横立于肩关节上部,内缘尽量靠紧颈部,肱骨头对暗盒中心。
暗盒背面用沙袋支撑固定,不使倾斜或动摇。
中心线:与躯干平行,对准肱骨头,与暗盒垂直ak向内侧(肩关节侧)倾斜10度,使肩关节的显示更为清晰。
屏气情况:曝光时应嘱患者屏气。
显示部位:显示肱骨上端和肩关节的轴位影像。
肩关节前后立位位置:患者直立于摄片架前,背靠暗盒。
暗盒上缘超出肩部软组织,肩胛骨喙突对暗盒中线,身体健侧约向前转35度,使肩胛骨与暗盒平行并紧帖。
被检侧手臂与躯干分开,稍向内旋,手部靠腰,肩关节放于暗盒中心。
中心线:对准肩关节中心,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能清晰显示关节广盂与肱骨头间的间隙。
锁骨后前位位置:患者俯卧于摄影台上,被检侧锁骨中点,对台面或暗盒中线。
头部转向对侧,使锁骨与台面靠紧。
手臂内转,手掌向上。
肩部下垂,使肩部与胸锁关节相平,将锁骨中点对暗盒中心。
中心线:对准肩胛骨上角,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显示锁骨的后前位影像,较前后位摄影更为清晰。
肩锁关节后前位位置:患者直立于摄片架前,面向暗盒,两足分开,使身体站稳。
二臂下垂,两侧肩锁关节对暗盒中线,身体正中面或脊柱对暗盒纵的中线。
患者两手下垂,肩部下垂,锁骨成水平状。
中心线:对准第三胸椎体,与暗盒垂直。
屏气情况:曝光时嘱患者屏气。
显示部位:显示两侧肩锁关节后前位影像。
足前后位位置:患者坐于摄影台上,对侧下肢伸直或弯曲。
被检侧膝关节弯曲,足底紧靠暗盒。
暗盒上缘包括足趾,下缘包括足跟。
第三跖骨底部放于暗盒中心,并使暗盒中线与足底部长轴平行。
中心线:(1)对准第三跖骨底部,与暗盒垂直。
(2)向足侧倾斜15度,对准第三跖骨底部射入暗盒中心。
显示部位:经位置显示全部趾骨、跖骨和距骨前面的跗骨(包括舟骨、骰骨和第一、二、三楔骨)的正位影像。
距骨和跟骨因被胫腓骨下端所重叠而不能显影。
足前后内斜位位置:1、卧位:患者仰卧于摄影台上,对侧下肢伸直,被检侧膝部稍弯曲,足底部紧靠暗盒。
暗盒上缘包括足趾,下缘包括足跟。
第三趾骨底部放于暗盒中心,使暗盒中线与足部长轴平行。
然后将躯干和下腿向对侧倾斜使足底与暗盒约成30~45度角。
2、坐位:患者坐于摄影台上,两膝弯曲,被检侧足底部紧靠暗盒。
暗盒上缘包足趾,下缘包足跟。
第三跖骨底部放于暗盒中心,使暗盒中线与足长轴平行。
然后将被检侧下肢内倾,使足底与暗盒约成30~45度角,并用对侧下肢支撑被检侧膝部。
中心线:对准第三跖骨底部,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显示所有足骨和各关节的内斜位影像。
跟骨轴位位置:患者仰卧或坐于摄影台上,对侧膝部弯曲。
被检侧下肢伸直,踝关节放于暗盒中心。
踝部极度弯曲,可用一绷带绕于足部,嘱患者向后拉住。
如患者踝部不能弯曲时,可将下肢用沙袋垫高,使足部长轴与台面形成直角。
中心线:向足底倾斜35~45度角,对准第三跖骨底部,射入暗盒中心。
显示部位:显示跟骨轴位影像。
踝关节前后位位置:患者仰卧或坐于摄影台上,对侧膝部弯曲。
被检侧下肢伸直,将踝关节(即胫骨内踝上方1CM处)放于暗盒中心。
足尖前倾,下腿长轴与暗盒中线平行。
中心线:对准内外踝联线上方1CM处,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显示踝关节、胫腓骨下端和上部距骨的前后位影像。
踝关节外侧位位置:患者侧卧于摄影台上,被检侧靠于台面,对侧膝部向前上方弯曲。
被检侧下肢伸直,踝部外侧紧靠暗盒。
膝部用沙袋垫高,足跟摆平,使踝关节成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