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联系却仍旧孤单

合集下载

TED英语演讲 为什么我们保持着联系却仍旧孤单Why we are connected but still feel alone (双语)

TED英语演讲  为什么我们保持着联系却仍旧孤单Why we are connected but still feel alone  (双语)

TED英语演讲Why we are connected but still feel alone?为什么我们保持着联系却仍旧孤单?TED简介:我们对技术的期待越来越多,同时,我们对彼此的期待却越来越少了?电子产品和网络角色似乎正重新定义着人们的沟通和交流,Sherry Turkle致力于研究这种影响,并引发这样的深刻思考: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沟通方式。

演讲者:Sherry Turkle片长:20:51|英文演讲稿|Just a moment ago,my daughter Rebecca texted me for good luck.Her text said,"Mom,you will rock."I love this.Getting that text was like getting a hug.And so there you have it.I embody the central paradox.I'm a woman who loves getting texts who's going to tell you that too many of them can be a problem.Actually that reminder of my daughter brings me to the beginning of my story.1996,when I gave my first TEDTalk,Rebecca was five years old and she was sitting right there in the front row.I had just written a book that celebrated our life on the internet and I was about to be on the cover of Wired magazine.In those heady days,we were experimenting with chat rooms and online virtual communities.We were exploring different aspects of ourselves.And then we unplugged.I was excited.And,as a psychologist,what excited me most was the idea that we would use what we learned in the virtual world about ourselves,about our identity,to live better lives in the real world.Now fast-forward to2012.I'm back here on the TED stage again.My daughter's20.She's a college student.She sleeps with her cellphone,so do I.And I've just written a new book,but this time it's not one that will get me on the cover of Wired magazine.So what happened?I'm still excited by technology,but I believe,and I'm here to make the case,that we're letting it take us places that we don't want to go.Over the past15years,I've studied technologies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and I've interviewed hundreds and hundreds of people,young and old,about their plugged in lives.And what I've found is that our little devices,those little devices in our pockets,are so psychologically powerful that they don't only change what we do,they change who we are.Some of the things we do now with our devices are things that,only a few years ago,we would have found odd or disturbing, but they've quickly come to seem familiar,just how we do things.So just to take some quick examples:People text or do email during corporate board meetings. They text and shop and go on Facebook during classes,during presentations,actually during all meetings.People talk to me about the important new skill of making eye contact while you're texting.(Laughter)People explain to me that it's hard,but that it can be done.Parents text and do email at breakfast and at dinner while their children complain about not having their parents'full attention.But then these same children deny each other their full attention.This is a recent shot of my daughter and her friends being together while not being together.And we even text at funerals.I study this.We remove ourselves from our grief or from our revery and we go into our phones.Why does this matter?It matters to me because I think we're setting ourselves up for trouble—trouble certainly in how we relate to each other,but also trouble in how we relate to ourselves and our capacity for self-reflection.We're getting used to a new way of being alone together. People want to be with each other,but also elsewhere—connected to all the different places they want to be.People want to customize their lives.They want to go in and out of all the places they are because the thing that matters most to them is control over where they put their attention.So you want to go to that board meeting,but you only want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bits that interest you.And some people think that's a good thing.But you can end up hiding from each other,even as we're all constantly connected to each other.A50-year-old business man lamented to me that he feels he doesn't have colleagues anymore at work.When he goes to work,he doesn't stop by to talk to anybody,he doesn't call.And he says he doesn't want to interrupt his colleagues because,he says,"They're too busy on their email." But then he stops himself and he says,"You know,I'm not telling you the truth.I'm the one who doesn't want to be interrupted.I think I should want to,but actually I'd rather just do things on my Blackberry."Across the generations,I see that people can't get enough of each other,if and only if they can have each other at a distance,in amounts they can control.I call it the Goldilocks effect:not too close,not too far,just right.But what might feel just right for that middle-aged executive can be a problem for an adolescent who needs to develop face-to-face relationships.An18-year-old boy who uses texting for almost everything says to me wistfully,"Someday,someday,but certainly not now,I'd like to learn how to have a conversation."When I ask people"What's wrong with having a conversation?"People say,"I'll tell you what's wrong with having a conversation.It takes place in real time and you can't control what you're going to say."So that's the bottom line.Texting,email,posting,all of these things let us present the self as we want to be.We get to edit,and that means we get to delete,and that means we get to retouch,the face,the voice,the flesh,the body—not too little,not too much,just right.Human relationships are rich and they're messy and they're demanding.And we clean them up with technology.And when we do,one of the things that can happen is that we sacrifice conversation for mere connection.We short-change ourselves.And over time,we seem to forget this,or we seem to stop caring.I was caught off guard when Stephen Colbert asked me a profound question,a profound question. He said,"Don't all those little tweets,don't all those little sips of online communication,add up to one big gulp of real conversation?"My answer was no,they don't add up.Connecting in sips may work for gathering discrete bits of information,they may work for saying,"I'm thinkingabout you,"or even for saying,"I love you,"—I mean,look at how I felt when I got that text from my daughter—but they don't really work for learning about each other,for really coming to know and understand each other.And we use conversations with each other to learn how to have conversations with ourselves.So a flight from conversation can really matter because it can compromise our capacity for self-reflection.For kids growing up,that skill is the bedrock of development.Over and over I hear,"I would rather text than talk."And what I'm seeing is that people get so used to being short-changed out of real conversation,so used to getting by with less,that they've become almost willing to dispense with people altogether.So for example,many people share with me this wish,that some day a more advanced version of Siri,the digital assistant on Apple's iPhone,will be more like a best friend,someone who will listen when others won't.I believe this wish reflects a painful truth that I've learned in the past15years.That feeling that no one is listening to me is very important in our relationships with technology.That's why it's so appealing to have a Facebook page or a Twitter feed—so many automatic listeners.And the feeling that no one is listening to me make us want to spend time with machines that seem to care about us. We're developing robots,they call them sociable robots,that are specifically designed to be companions—to the elderly,to our children,to us.Have we so lost confidence that we will be there for each other?During my research I worked in nursing homes,and I brought in these sociable robots that were designed to give the elderly the feeling that they were understood.And one day I came in and a woman who had lost a child was talking to a robot in the shape of a baby seal.It seemed to be looking in her eyes.It seemed to be following the conversation.It comforted her.And many people found this amazing.But that woman was trying to make sense of her life with a machine that had no experience of the arc of a human life.That robot put on a great show.And we're vulnerable.People experience pretend empathyas though it were the real thing.So during that moment when that woman was experiencing that pretend empathy,I was thinking,"That robot can't empathize.It doesn't face death.It doesn't know life."And as that woman took comfort in her robot companion,I didn't find it amazing;I found it one of the most wrenching,complicated moments in my15years of work.But when I stepped back,I felt myself at the cold,hard center of a perfect storm.We expect more from technology and less from each other.And I ask myself,"Why have things come to this?"And I believe it's because technology appeals to us most where we are most vulnerable.And we are vulnerable.We're lonely,but we're afraid of intimacy.And so from social networks to sociable robots,we're designing technologies that will give us the illusion of companionship without the demands of friendship.We turn to technology to help us feel connected in ways we can comfortably control.But we're not so comfortable.We are not so much in control.These days,those phones in our pockets are changing our minds and hearts because they offer us three gratifying fantasies.One,that we can put our attention wherever we want it to be;two,that we will always be heard;and three,that we will never have to be alone.And that third idea, that we will never have to be alone,is central to changing our psyches.Because the moment that people are alone,even for a few seconds,they become anxious,they panic,they fidget,they reach for a device.Just think of people at a checkout line or at a red light.Being alone feels like a problem that needs to be solved.And so people try to solve it by connecting.But here, connection is more like a symptom than a cure.It expresses,but it doesn't solve,an underlying problem.But more than a symptom,constant connection is changing the way people think of themselves.It's shaping a new way of being.The best way to describe it is,I share therefore I am.We use technology to define ourselves by sharing our thoughts and feelings even as we're having them.So before it was:I have a feeling,I want to make a call.Now it's:I want to have a feeling,I need to send a text.The problem with this new regime of"I share therefore I am"is that,if we don't have connection,we don't feel like ourselves.We almost don't feel ourselves.So what do we do?We connect more and more.But in the process,we set ourselves up to be isolated.How do you get from connection to isolation?You end up isolated if you don't cultivate the capacity for solitude,the ability to be separate,to gather yourself.Solitude is where you find yourself so that you can reach out to other people and form real attachments.When we don't have the capacity for solitude,we turn to other people in order to feel less anxious or in order to feel alive.When this happens,we're not able to appreciate who they are.It's as though we're using them as spare parts to support our fragile sense of self.We slip into thinking that always being connected is going to make us feel less alone.But we're at risk,because actually it's the opposite that's true.If we're not able to be alone,we're going to be more lonely.And if we don't teach our children to be alone,they're only going to know how to be lonely.When I spoke at TED in1996,reporting on my studies of the early virtual communities,I said, "Those who make the most of their lives on the screen come to it in a spirit of self-reflection." And that's what I'm calling for here,now:reflection and,more than that,a conversation about where our current use of technology may be taking us,what it might be costing us.We're smitten with technology.And we're afraid,like young lovers,that too much talking might spoil the romance.But it's time to talk.We grew up with digital technology and so we see it as all grown up.But it's not,it's early days.There's plenty of time for us to reconsider how we use it,how we build it.I'm not suggesting that we turn away from our devices,just that we develop a more self-aware relationship with them,with each other and with ourselves.I see some first steps.Start thinking of solitude as a good thing.Make room for it.Find ways to demonstrate this as a value to your children.Create sacred spaces at home—the kitchen,the dining room—and reclaim them for conversation.Do the same thing at work.At work,we're so busy communicating that we often don't have time to think,we don't have time to talk,about the things that really matter.Change that.Most important,we all really need to listen to each other,including to the boring bits.Because it's when we stumble or hesitate or lose our words that we reveal ourselves to each other.Technology is making a bid to redefine human connection—how we care for each other,how we care for ourselves—but it's also giving us the opportunity to affirm our values and our direction.I'm optimistic.We have everything we need to start.We have each other.And we have the greatest chance of success if we recognize our vulnerability.That we listen when technology says it will take something complicated and promises something simpler.So in my work,I hear that life is hard,relationships are filled with risk.And then there's technology—simpler,hopeful,optimistic,ever-young.It's like calling in the cavalry.An ad campaign promises that online and with avatars,you can"Finally,love your friends love your body,love your life,online and with avatars."We're drawn to virtual romance,to computer games that seem like worlds,to the idea that robots,robots,will someday be our true companions.We spend an evening on the social network instead of going to the pub with friends.But our fantasies of substitution have cost us.Now we all need to focus on the many,many ways technology can lead us back to our real lives,our own bodies,our own communities,our own politics,our own planet.They need us.Let's talk about how we can use digital technology,the technology of our dreams,to make this life the life we can love.Thank you.(Applause)几分钟前,我接到了我女儿的短信,她说你一定会震惊全场,我太喜欢这个了,接到这条短信就像得到了她的拥抱。

很多人心里住着一个人,不是不爱,而是深爱;不是不联系,而是不能联

很多人心里住着一个人,不是不爱,而是深爱;不是不联系,而是不能联

很多人心里住着一个人,不是不爱,而是深爱;不是不联系,而是不能联很多人心里住着一个人,不是不爱,而是深爱;不是不联系,而是不能联系;不是不想忘,而是忘不掉。

茫茫人海,能走进你心里的人,思念就会在心里生根发芽,没有一辈子的情,却有一辈子的思念。

——林徽因很多人心里都住着一个人,不是不爱,而是深爱;不是不联系,而是不能联系;不是不想忘,而是忘不掉的人。

茫茫人海,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易走进你的心,当你真正爱上一个人后,你会无时无刻都在想念着。

能轻易失去的东西根本谈不上遗憾,懂你的人才配得上你的余生。

珍惜所有的不期而遇,看淡所有的不辞而别,错的人终究会走散。

对的人终究会相逢,真心留给爱你的人,绝情留给伤你的人。

人这一生会遇见不同的人,有的人成了朋友,有的人成了过客,有的人陪你一生,有的只陪一程。

不管是并肩前行,还是陌路殊途,遇见了就是缘分。

相处过就是福分,我们没有未卜先知的能力,算不出最美的相遇在什么时候。

最痛的离别会是在哪一天,我们能做的就是珍惜眼前,路过的永远是风景,留下的才是人生。

你冷落了我,我也会冷落你。

能习惯有你,也能习惯没你。

慢慢地,都淡了,渐渐地,都忘了,世上的事就是这样!当一个人忽略你时,不要伤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

最尴尬的莫过于高估自己在别人心里的位子。

努力了珍惜了,问心无愧。

其它的,交给命运。

有人说,联系就觉得自己输了,不是不联系,是不敢联系,联系了又能怎么样,难道一次次的失败,还要去试吗?人没必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决定不联系,那就坚决点。

感情这事儿真是说不清。

出场的人物,时间,顺序,性格的几何,时下的心情,对方所经历的事情……似乎每件都很重要。

总之,人跟人不一样的。

面对同样的困境,有的选择迎难而上,有的选择认输服软。

无谓对错,只关选择。

不是任何时候都只是被动,若被动后又念念不忘,心有不甘悔恨不已,不如主动一回以求心安!。

浅谈如何召开主题班会保障班级管理有序进行

浅谈如何召开主题班会保障班级管理有序进行

浅谈如何召开主题班会保障班级管理有序进行中关村中学陶常娥班会既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管理、引导和教育的重要途径,又是培养和展现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和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的一种重要方式,同时也是处理、解决班级问题,开展各项活动的有效途径。

班会围绕着一定的主题召开即为主题班会,针对班里出现的问题,让学生把自己难解决的事,令自己苦恼的事写成字条,班会课收集讨论,班主任循循善诱,悉心指导,同学们帮助出点子,主题班会有助于增强班级凝聚力,密切师生关系纽带,更重要的是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在我近两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有几次主题班会令我印象深刻,进而总结了有效主题班会需要注意的几点事项。

一、从时机上讲,主题班会要把握适合学生的教育契机,找准学生需要教育滋润的时间。

高一新生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后,同学们跟以往初中考试成绩对比都不是很理想,同时高中知识含量大,学习方式、人际关系等都跟初中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同学们情绪都比较低落,比较迷茫,不知道何去何从。

所以结合学校对学生的人生规划教育,我组织学生召开了《认真规划人生,用心实现梦想》的主题班会。

此次班会是我们班人生规划教育活动的总括开篇,旨在使同学们对人生规划有个意识和印象。

围绕着“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这条主线,首先让同学们设想十年后想从事的工作,再思考如果想要实现这份工作自己所需要具有的专业知识和品德修养,继而推出现在应该怎么做,这是定目标解决我们要向哪里去的问题;其次让同学们思考我们从哪里来,感受生命的珍贵,一方面要享受生命的权利和机会,另一方面要履行生命的义务和职责;最后归结到“我是谁”,帮助同学们找准定位,认清角色,准备行动。

通过这次班会,学生们认识到自己的明天是由今天一点点铺就的,明白了自己努力的方向,逐渐适应高中生的角色定位,开始拥抱崭新的高中生活。

这次班会的成功之处在于:时机把握的比较好,学生刚入高一,比较迷茫,比较概括和高度的指导为学生指明了方向。

为什么越是表面嘻嘻哈哈的人,内心越孤独?

为什么越是表面嘻嘻哈哈的人,内心越孤独?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表面看起来很开朗的人,他们总是嘻嘻哈哈,笑容满面,但是当你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你会发现他们内心是异常孤独的。

那么为什么越是表面嘻嘻哈哈的人,内心越孤独呢?这些人往往是为了掩饰内心的孤独而表现得开朗。

他们可能有着过去的阴影,或是现在的压力,但是他们不想让别人看到他们的脆弱。

于是他们就会选择表现得很开心,让别人觉得他们很幸福,从而获得别人的认可和关注。

但是这种做法只是暂时的,他们的内心孤独感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反而会越来越深。

这些人往往是因为缺乏真正的朋友而孤独。

他们可能有很多表面上的朋友,但是这些朋友并不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也不会真正关心他们。

他们可能会在社交网络上有很多粉丝和关注者,但是这些人只是看到了他们表面的光鲜亮丽,而不是真正的内心。

他们会感到孤独,因为没有人真正了解他们,也没有人可以给他们真正的支持和关爱。

这些人往往是因为自己的性格和内心世界而孤独。

他们可能是非常敏感的人,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和伤害。

他们可能有着非常深刻的思考和感受,但是却很难和别人沟通。

他们可能有着非常高的标准和要求,但是却很难满足自己。

这些特点让他们很难和别人建立真正的联系,也很难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

越是表面嘻嘻哈哈的人,内心越孤独,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

但是无论是什么原因,我们都应该去关心和理解这些人,给他们真正的支持和关爱。

因为只有当我们真正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帮助他们走出孤独,走向真正的幸福。

表面嘻嘻哈哈的人内心孤独,原因可能是为了掩饰内心的孤独而表现得开朗、缺乏真正的朋友而孤独、因为自己的性格和内心世界而孤独。

我们应该去关心和理解这些人,给他们真正的支持和关爱。

TED关于读书的演讲

TED关于读书的演讲

2013年总结之学习篇——ted演讲ted(指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在英语中的缩写,即技术、娱乐、设计)是美国的一家私有非营利机构,该机构以它组织的ted大会著称。

ted诞生於1984年,其发起人是里查德·沃曼。

【ted01】chris anderson:谈科技的长尾理论2013-09-10 【ted02】frederick balagadde:谈微芯片上的生物实验室2013-09-11 【ted03】jimmy wales:关于维基百科诞生的演讲2013-09-12 【ted04】gary wolf:数据化的自我2013-09-13 【ted05】peter gabrie:用视频与不公平作斗争2013-09-14 【ted06】derek sivers:下定的目標可別告訴別人2013-09-15 【ted07】seth priebatsch:世界第一的遊戲社交圈2013-09-18 【ted08】julian treasure:保持聽力的八個步驟2013-09-19 【ted09】mechai viravaidya:保險套先生如何讓泰國變得更好2013-09-20 【ted10】steven johnson:偉大創新的誕生2013-09-21 【ted11】ze franks:傑·法蘭克大玩網路2013-09-22 【ted12】craig vente:克萊格-溫特爾揭開合成生命的面紗2013-09-23 【ted13】eric mead:安慰劑魔法2013-09-24 【ted14】lee hotz:帶你走入南極的時光機中2013-09-25 【ted15】nicmarks:快樂星球指數2013-09-26 【ted16】seth.berkley:愛滋病病毒與流感.—.疫苗的策略2013-09-27 【ted17】jessa gamble:我们的自然睡眠周期2013-09-28 【ted18】stanleymcchrystal:聆听,学习...才能领导2013-09-29 【ted19】graham hill:我為什麼要在上班日吃素2013-09-30 【ted20】ken robinson:推動學習革命2013-10-01 【ted21】fabian hemmert:未來手機的形狀變化2013-10-02 【ted22】弗兰斯·德瓦尔:动物中道德行为2013-10-03 【ted23】布莱恩·高德曼:我们能否谈论医生所犯的错误2013-10-04 【ted24】sheryl wudunn:本世紀最大的不公平2013-10-05 【ted25】dan cobley:物理教我有關行銷的事2013-10-08 【ted26】carne ross:獨立外交組織2013-10-09 【ted27】kevin stone:生物性關節置換的未來2013-10-10 【ted28】matt ridley:當腦中的概念交配起來2013-10-11 【ted29】caroline phillips:绞弦琴入门2013-10-14 【ted30】dimitar sasselov:發現數百顆類似地球的行星2013-10-15 【ted31】jason clay:知名品牌如何幫助拯救生物多樣性2013-10-16 【ted32】chris anderson:線上影片如何驅動創新2013-10-17 【ted33】ellen gustafson:肥胖.颻餓=全球糧食議題2013-10-18 【ted34】tan le:解讀腦電波的頭戴式耳機2013-10-19 【ted35】rory sutherland:思考角度决定一切2013-10-25 【ted37】lisa bu:书籍如何成为心灵解药2013-10-27 【ted38】ramsey激发学习兴趣的3条黄金法则2013-10-28 【ted39】marcel dicke:我们为什么不食用昆虫呢?2013-10-29 【ted40】薛晓岚:轻松学习阅读汉字!2013-10-30 【ted41】马特·卡茨:尝试做新事情30天2013-10-31【ted42】马特:想更幸福吗?留在那一刻2013-11-01 【ted43】贝基·布兰顿:我无家可归的一年2013-11-02 【ted44】凯瑟琳·舒尔茨:犯错的价值2013-11-03 【ted45】stefan sagmeister:休假的力量2013-11-04 【ted46】苏珊·凯恩:内向性格的力量2013-11-05 【ted47】diana laufenberg:怎样从错误中学习2013-11-06 【ted48】罗恩·古特曼:微笑背后隐藏的力量2013-11-07 【ted49】阿曼达·帕尔默:请求的艺术2013-11-08 【ted50】德雷克·西弗斯:如何发起一场运动2013-11-09 【ted51】坎迪·张:在死之前,我想......2013-11-10 【ted52】kiran bir sethi:让小孩学会承担2013-11-11 【ted53】比班·基德龙:电影世界共通的奇迹2013-11-12 【ted54】提姆·哈福德:试验,排除错误和万能神力2013-11-13 【ted55】alexander tsiaras :可视化记录婴儿受孕到出生2013-11-14 【ted56】larry smith:你为何不会成就伟业2013-11-15 【ted57】keith chen:你存钱的能力跟你用的语言有关?2013-11-16 【ted58】cesar kuriyama:每天一秒钟2013-11-17 【ted59】michael norton:如何买到幸福2013-11-18 【ted60】奈吉尔·马什:如何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2013-11-19 【ted61】罗兹·萨维奇:我为什么划船横渡太平洋2013-11-20 【ted62】jay walker:世界英语热2013-11-21 【ted63】帕特里夏·瑞安:不要固执于英语!2013-11-22 【ted64】皮柯·耶尔:家在何方?2013-11-23 【ted65】charmian gooch:认识世界级贪腐的幕后黑手2013-11-24 【ted66】richard st. john:8个成功秘笈2013-11-25 【ted67】judy macdonald johnston:为生命的终结做好准备2013-11-26 【ted68】sherry turkle:保持联系却仍旧孤单2013-11-27 【ted69】利普·辛巴杜:健康的时间观念2013-11-28 【ted70】david pogue:十条黄金省时技巧小贴士2013-11-29 【ted71】philip zimbardo:男性的衰落?2013-12-01 【ted72】rives 的凌晨4点2013-12-02 【ted73】reggie watts:用最有趣的方法让你晕头转向2013-12-03 【ted74】丹·丹尼特:我们的意识2013-12-04 【ted75】丹尼尔·科恩:为了更好地辩论2013-12-05 【ted76】迈克尔·桑德尔:失落了的民主辩论艺术2013-12-06 【ted77】hadyn parry:通过基因重组用蚊子抗击疾病2013-12-07 【ted78】hannah brencher:给陌生人的情信2013-12-08 【ted79】ivan krastev:没有信任,民主能继续存在么?2013-12-09 【ted80】arianna huffington:睡眠促进成功2013-12-10 【ted82】dan barber:我如何爱上一条鱼2013-12-12 【ted83】miguel nicolelis:一只猴子用意念控制一个机器人2013-12-13 【ted84】kakenya ntaiya:一位要求学校教育的女孩2013-12-14 【ted85】kevin breel:一个抑郁喜剧演员的自白2013-12-15 【ted86】莱斯莉·黑索顿:怀疑乃信仰之关键2013-12-16【ted87】比尔迪曼:我的多调人声2013-12-17 【ted88】布莱恩·格林恩:谈“弦理论”2013-12-18 【ted89】jacqueline novogratz:过一种沉浸的人生2013-12-19 【ted90】ben dunlap:谈对人生的热情2013-12-20 【ted92】大卫·克里斯汀:宏观历史2013-12-22 【ted93】christien meindertsma:一头猪的全球化旅程2013-12-23 【ted94】大卫·布莱恩:我如何做到水下屏气17分钟2013-12-24 【ted95】包拉托:错觉中的视觉真相2013-12-25 【ted96】read montague:我们从5000个大脑中学到了什么2013-12-26 【ted97】邹奇奇:大人能从小孩身上学到什么2013-12-27篇二:ted演讲稿我是个说书之人。

克服孤独感的七个方法

克服孤独感的七个方法

克服孤独感的七个方法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感到孤独。

无论是由于社交媒体的浮躁,还是现代快节奏生活的压力,孤独感似乎成为了一种常态。

然而,孤独感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有着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有必要探索一些克服孤独感的方法,以促进个人的幸福感和社交联系。

一、培养兴趣爱好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是克服孤独感的有效途径之一。

可以从音乐、绘画、读书、运动等方面寻找自己的兴趣点,并积极参与其中。

通过投入时间和精力,我们可以不仅满足自己的需求,还能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而减轻孤独感。

二、加入社交团体社交团体是人们交流和互动的重要场所。

无论是参加志愿者组织、加入运动俱乐部、还是加入读书会,都是一种增加社交圈子的方式。

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我们可以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从而减轻孤独感。

三、寻求心理咨询有时,孤独感可能与我们的内心世界有关。

在这种情况下,寻求心理咨询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心理咨询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与专业人士的交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减轻孤独感。

四、与家人共度时光家人是我们最亲近的人,与他们共度时光可以带来温暖和安慰。

可以安排一些家庭活动,如一起做饭、看电影、或者一起旅行。

这样的亲密互动可以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减轻孤独感。

五、与朋友保持联系与朋友保持联系是缓解孤独感的重要途径之一。

可以通过电话、短信、社交媒体等方式与朋友保持沟通。

定期约见朋友,一起聚餐、看电影或者一起参加活动,可以增进友谊,减轻孤独感。

六、关注他人关注他人是减轻孤独感的积极方式。

可以主动关心他人的需求和情感,帮助他人解决问题。

通过关注他人,我们可以建立起更多的人际关系,同时也能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减轻孤独感。

七、寻找灵性支持灵性支持可以帮助我们在孤独感中找到安慰和力量。

可以通过参加宗教活动、冥想、或者阅读心灵寄托的书籍来寻找内心的宁静。

通过与宗教团体或者灵性导师的交流,我们可以找到与他人共鸣的感觉,减轻孤独感。

七招应对孤独感的解决方案与策略

七招应对孤独感的解决方案与策略

七招应对孤独感的解决方案与策略孤独感是当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人们在现代生活中时常感到孤独。

无论是由于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的疏远,还是由于社交媒体的影响,孤独感都可能会对人们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七招应对孤独感的解决方案与策略,帮助大家摆脱孤独感的困扰。

一、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当我们感到孤独时,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是个不错的选择。

可以参加一些兴趣小组或者社交活动,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

比如参加健身俱乐部、学习绘画、加入书籍阅读俱乐部等。

这样不仅可以满足自身的兴趣需求,还可以认识到一些有相同爱好的人,增加社交圈子,减少孤独感。

二、保持积极的社交关系与他人建立和保持积极的社交关系也是缓解孤独感的好方法。

可以通过参加聚会、开展团队活动等方式与他人建立联系。

此外,我们还可以主动联系已有的友人,约定一起出行或者聚餐,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

通过这样的社交互动,我们不仅能够减轻孤独感,还能够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三、利用社交媒体拓展社交圈子虽然社交媒体可能会成为产生孤独感的原因,但它也可以成为缓解孤独感的工具。

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加入一些兴趣小组,参与讨论并结识一些新朋友。

此外,社交媒体平台上也有很多线上社区,可以参与其中的讨论或者线上活动,与他人建立联系。

但需要注意的是要控制好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避免沉迷。

四、寻找伴侣或结交新朋友寻找伴侣或是结交新朋友也是减少孤独感的一种方式。

可以加入一些单身俱乐部、交友网站或者参加一些相亲活动。

在结识新朋友的时候,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相信未来会有好的结果。

同时,我们也应该明智地选择朋友,避免不良的人际关系带来的困扰。

五、保持乐观的心态保持乐观的心态是应对孤独感的重要方面。

当我们感到孤独时,可以通过积极和正面的态度来化解负面情绪。

可以培养一些自我激励的习惯,如每天写下一些正面的想法或者感悟。

此外,抱着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相信自己能够战胜困境,也可以帮助缓解孤独感。

《难相处》歌词 江美琪

《难相处》歌词 江美琪

难相处
江美琪-难相处
☆☆
最近的你过的怎样
我可不可以问
现在你在谁家楼下等
最近的我还是一样
需要人慰问
等待已经成了大部份
这雨天不算冷
却躲在被里加温
这一夜睡得再深
也知道身边少个人
情人节的气氛虽然屋里有很多人但再多的喧闹也遮盖不了哭声
问自己要往何处
直到遇见你我才清楚
爱让我害怕荒芜
害怕生活只是单数
想问你要往何处
离开我是否会有帮助
还有什么比当普通朋友还残酷
为何情人要当作好朋友来相处
秋天要来了
想问你
你会过得好吗
以上就是关于难相处的歌词,感谢您的阅读!。

实验二 互联网的弊端与反思

实验二 互联网的弊端与反思
实验二 互联网的弊端与反思 第(1/1)页
实 验 内 容
答: “数字纹身”是说你的经历等会像纹身一样一直伴随着你,一直存在于你。你在网 上留下的每一个足迹,都有可能成为你的电子纹身,能够提供关于你身份的信息,其 中当然也包括你的爱好等。 “数字纹身“有利也有弊。它的利在于他不会像纸质信息一 样会消失一样,不易于保存,它具有可保留性。它的弊在于你以前的一些不好经历等 都会影响你以后的发展,当然隐私也受到侵犯。 第 4 题:在《保持联系却仍旧孤单》中,演讲者提到了“Alone Together” ,这个是什么 意思,她的观点是什么,对此你有何看法?她提到的一些现象以及担忧,在我们的身 边是否也存在?看完整个视频,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答:微博,微信上的好友越来越多,但和朋友面对面间的交谈却越来越少。我们经常 一起出去吃饭、喝午茶,然后各玩各的手机,宁愿通过手机来短信也不愿面对面说一 句话,当我们孤独的时候也不会找朋友聊一聊,我们会很自然的拿出手机开始上网。 她的观点是我们应该加强和朋友之间的交流,减少用手机交流,我同意她的看法。我 们身边也存在这样的现象,当然我们也是如此。我最大的感触是说技术应该让我们的 生活越来越好,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从而更加亲密,而不是人与机器的关 系越来越紧密。 第 5 题:在《谈网络匿名》中,演讲者也承认,网络匿名在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一 些坏处,那么你认为网络匿名会带来哪些坏处,最严重和极端的情况会是怎样?此外, 尽管演讲者也意识到网络匿名的弊端,但是他还是认为应该把这个权利交给公众,你 认可这个观点吗? 答:网络的匿名使人们的身份变成电脑上的一串字符,任何人都可以随便用不同的名 字、性别、年龄与人交流而不会被人觉察。因而引起的侵犯知识产权、恶意制造计算 机病毒、黑客入侵及其它网上犯罪案件逐年增多。我同意演讲者的观点。因为网络匿 名有两面性,好处就可以使人们畅所欲言,尤其是在批评建议时减少顾虑,网络匿名 极大地开放了网民的表达意愿。又有不利的一面,有些非法分子利用网络匿名造成不 好的影响,还有可能造成侵犯隐私权的后果,在立法的角度在看很难立法所以应该把 这个权利交给公众。 实 验 进 行 情 况 请总结学生实验进行情况,并列出学生实验时遇到的问题,供主讲教师参考。

张惠妹如果你也听说歌词

张惠妹如果你也听说歌词

张惠妹如果你也听说歌词《如果你也听说》是中国台湾流行音乐女歌手张惠妹演唱的一首情歌,歌曲的歌词写出了对过去感情的怀念,是很多人在生活中的真实写照。

下面就让店铺给大家介绍一下张惠妹《如果你也听说》歌词的相关信息吧!张惠妹歌曲《如果你也听说》歌词突然发现站了好久不知道要往哪走还不想回家的我再多人陪只会更寂寞许多话题关于我就连我也有听过我的快乐要被认可委屈却没有人诉说夜把心洋葱般剥落拿掉防卫剩下什么为什么脆弱时候想你更多如果你也听说有没有想过我想普通交朋友还是你依然会心疼我好多好多的话想对你说悬着一颗心没着落要怎么负荷舍不得又无可奈何如果你也听说会不会相信我对流言会附和还是你知道我还是我跌跌撞撞才明白了许多懂我的人就你一个想到你想起我胸口依然温热许多话题关于我就连我也有听过我想我宁可都沉默解释反而显得做作夜把心洋葱般剥落拿掉防卫剩下什么为什么脆弱时候想你更多如果你也听说有没有想过我想普通交朋友还是你依然会心疼我好多好多的话想对你说悬着一颗心没着落要怎么负荷舍不得又无可奈何如果你也听说会不会相信我对流言会附和还是你知道我还是我跌跌撞撞才明白了许多懂我的人就你一个想到你想起我胸口依然温热如果你也听说有没有想过我想普通交朋友还是你依然会心疼我跌跌撞撞才明白了许多懂我的人就你一个想到你想起我胸口依然温热如果你想起我你会想到什么张惠妹《如果你也听说》歌词歌曲创作背景《如果你也听说》这首歌曲,是张惠妹与周杰伦的首度合作,周杰伦为其量身打造的抒情单曲,由李焯雄作词。

周杰伦非常关切这一首第一次为张惠妹i写的歌,每天都打电话给张惠妹问录音的进度,并关心录出来的成果。

当张惠妹将录好的歌给周杰伦听,周杰伦一听开心地说张惠妹真的唱得很好很好。

不过周杰伦对于一小段有一些建议,张惠妹一听旋即不嫌麻烦地第一时刻进录音室重录。

张惠妹《如果你也听说》歌词歌曲鉴赏这首歌曲主要是堆叠式的旋律,随著旋律的线条累积情感,歌词描绘在爱情里的无奈,让人咀嚼其中哀伤的滋味,藉由这首歌,透视张惠妹不为人知的感情世界。

梁静茹找个人歌词

梁静茹找个人歌词

梁静茹找个人歌词《找个人》是情歌天后梁静茹的歌曲,歌曲的歌词通俗易懂,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和向往,是很多人的心声。

下面店铺给大家带来梁静茹《找个人》歌词的相关介绍,欢迎阅读!梁静茹歌曲《找个人》歌词找个人来爱我我害怕孤独这样枯坐到睡去我感到很冷感觉很累找个人来爱我让我永远坚强我站在这里停止奔跑没有感觉走在匆忙的城市努力奋斗的日子感觉自己并不属于这里只属于你属于彼此我要彻底的感受你是真的在这里得到一切如果失去你我感觉到只有脆弱找个人来爱我梁静茹《找个人》歌词歌曲创作背景梁静茹生涯第10张全新国语专辑【静茹&情歌—别再为他流泪】,在2009年始的湿冷冬天不缺席,为混沌世界带来清澈的温暖。

过去一年里,因为爱情的波折,也因为生活而成长,静茹对「唱歌」这件事的体悟,比往年都还要多、还要深。

以往觉得唱歌是单纯为别人而唱,现在她更发现,唱歌,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是在给自己力量,给自己别再为他流泪的勇气。

梁静茹《找个人》歌词作者介绍刘沁,1975年出生于江苏南京,3岁开始修学钢琴开始接受古典音乐教程训练。

..先后加盟百代唱片中国分部,作为创作人,签约于滚石香港唱片公司以及滚石香港版权公司作为专署词曲作者,艺人。

签约于滚石韩国唱片公司作为制作人和艺人。

至今签约于环球音乐版权公司作为词曲作者,音乐制作人。

出生于大陆南京的刘沁,十一岁时因父母离异,自幼便跟着祖母共同生活。

因太公开琴行的缘故,祖母在无师自通的情况下,练就了一手好琴,而父亲更是音乐学院里的音乐老师,无论是钢琴、大小提琴、管乐等,皆在在拿手,承继了家人的音乐细胞,自四岁起,刘沁便私塾受教地弹练古典钢琴,在九岁及十一岁更代表中国大陆前往日本,参加少年组钢琴比赛皆荣获第一名,自此便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

然而自幼沉浸在古典音乐的刘沁,亦开始在常规之外,寻找一种创新的东西,没想到她的好奇心,引发了自己创作写歌的意图,自此一发不可收拾。

由于一卷为林忆莲写歌的DEMO,让天王级制作人李宗盛十分赏识她的音乐创作才华而成为滚石签约的词曲作家,更没想到,她年轻却充满旺盛的音乐能量,让她从幕后创作人而意外地签下一只歌手合约。

WhereDidUGo歌词

WhereDidUGo歌词

WhereDidUGo歌词:曾看着同星空闲聊吹风看日出多心动曾每日缠一起傻傻讲起能爱到下世纪怎么你俘虏这个心却抽身退隐不再亲近独自苦等仍然空等难藏泪印看着电话中短讯听着录音的口讯昨天的你哪天再接近Tellmewheredidugo心声都不可细诉Ohtellmebabywherediduhide 辛苦都未被谅解Wheredidugo数数多久不碰到爱在每夜彻夜狂想Wheredidugo而这夜月光中再见影纵再献花多感动而似蜜甜的心明明开心为何又骤降温怎么你一下子抱紧却一下子转身不再亲近独自苦等仍然空等难藏泪印看着电话中短讯听着录音的口讯昨天的你哪天再接近Tellmewheredidugo心声都不可细诉Ohtellmebabywherediduhide 辛苦都未被谅解Wheredidugo爱在每夜彻夜狂想WheredidugoWheredidugo 怎会当这刻我需要你你却没在我身边WheredidugoWheredidugo 这秒钟很挂牵你却不可感觉到Wheredidugo Tellmewheredidugo心声都不可细诉Ohtellmebabywherediduhide 辛苦都未被谅解Wheredidugo数数多久不碰到爱在每夜彻夜狂想Tellmewheredidugo心声都不可细诉Ohtellmebabywherediduhide 辛苦都未被谅解Wheredidugo爱在每夜彻夜狂想Wheredidugo2fk0f0c5d 脑瘫怎么办/jkbk/naotan/。

其实一个人也挺好的没有顾虑没有牵绊就是孤单了点

其实一个人也挺好的没有顾虑没有牵绊就是孤单了点

精心整理
其实一个人也挺好的没有顾虑没有牵绊就是孤单了点
1、睡觉是门艺术,谁也不能阻挡我最求艺术的脚步.
2、我脸皮厚我百毒不侵是因为我无药可救过。

3
4
5
6
7、伟大的事业不是靠力气、速度和身体的敏捷完成的,而是靠性格、意志和知识的力量完成的。

8、美好的日子给你带来快乐,阴暗的日子给你带来经验。

不要对生命中的任何一天怀有遗憾。

9
10
11
12
13、我不想人老珠黄才被人送作对
14、人,是一瞬间变老的。

15、想和你上床的不是坏男人,和你上床后不负责任的才是坏男人。

16
17
18
19
20、寒假别走,我请你吃炫迈。

《情深说话未曾讲》歌词 卫兰

《情深说话未曾讲》歌词 卫兰

《情深说话未曾讲》歌词卫兰
情深说话未曾讲
歌名:情深说话未曾讲
歌手:卫兰
专辑:day &night
仍然在远方追我梦与想
继续怀念你却又这麽漫长
从前未会想感觉是双方
你若燃亮我我亦要懂得释放
过去每日同路往不懂珍惜那些境况
这晚我独来独往却是太后悔浪费共对时光
你这那在何方我有说话未曾讲
如何能连系上与你再相伴在旁
爱意要是没回响世界与我又何干
原来仍然是你叫我永不断自强如晨光
前途独个闯温暖是梦想
每日来又往也像隔一道墙
回头又再想心里渐奔放
你若能会意挂念已找到方向
以上就是关于情深说话未曾讲的歌词,感谢您的阅读!。

课文经典内心独白

课文经典内心独白

课文经典内心独白1.千头万绪这个词,有一种沸沸扬扬的夸张和缠人喉咙的窒息感,让人心境沮丧,捉襟见肘,好象一个泥潭。

一不留神陷进去,会被它掩了口鼻,呛得眼珠翻白,甚至丢了性命,也说不得。

2.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没有任何话,对别人讲。

清寂的生活,选择静默。

感觉丧失掉了所有语言。

在心里发出许多的声音,一直不愿意开口。

人的孤独,就是如此。

3.我从小就是孤独的。

在我小小的心里,一向感觉到缺少点什么。

我虽然从没叹息过,但叹息却堆在我的心里。

现在听了她的叹息,我的心仿佛得到被解脱的痛快。

我愿意听这样的低咽的叹息从这垂老的人的嘴里流出来。

4.尽管在内心深处希望每朵花都尽情开放,但我们却选择了羞答答的开。

我们很少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我们只借助别人的歌、别人的文章来婉转地表达自己。

5.是谁说过,生命是一片纯白的空地,孤独的人们反复徘徊。

在这片纯白之上,我哭了又笑了,一点点的明白世人所谓的道理。

6.我喜欢宁静,我却并不孤独,孤单会让心透视着丝丝愁绪,我却在这样的孤寂中寻得了一份自在与安然。

7.当我们从天涯海角相聚在一起的时候,请不要踌躇片刻后的别离。

在今后漫长的岁月里,有无数孤寂的夜晚可以独自品尝愁绪。

现在的每一分钟,都让它像纯净的酒精,燃烧成幸福的淡蓝色火焰,不留一丝渣滓。

8.“我在雨中行走,觉得孤独;我来到这里,觉得平静。

”《小王子》中的这句名句,表达了人类的孤独和追寻平静的愿望。

9.自省是最好的安慰。

与其无视心痛,不如直接面对,像寒冷的冬日穿上一件温暖的衣服一样接受它。

失败可以孕育和平,死亡可以孕育美好,遗憾也可以孕育自由。

10.我甚至现在就能清楚的看见,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长久地离开它,我会怎样的想念它,我会怎样想念它并且梦见它,我会怎样因为不敢想念它而梦也梦不到它。

11.我常常觉得,我的孤独是与生俱来的。

它像一朵沉静的花,独自开放在我的心海里,只有我能懂得它的美,这美让我骄傲,自由和独立。

12.我是如此的单独而完整在无数个夜晚,我独自顶着寒风伫立在老树下的桥头,只为听一曲夜莺的哀歌,我依暖了石阑上的青苔,青苔凉透了我的心坎,但夜莺不来。

适合深夜一个人的句子【经典3篇】

适合深夜一个人的句子【经典3篇】

适合深夜一个人的句子【经典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资料、求职资料、报告大全、方案大全、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教案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materials, job search materials, report encyclopedia, scheme encyclopedia,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plan desig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other model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适合深夜一个人的句子【经典3篇】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说到句子,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根据结构的不同句子可以分为单句和复句。

保持联系却仍旧孤单演讲稿

保持联系却仍旧孤单演讲稿

保持联系却仍旧孤单演讲稿大家好,我是今天的演讲者。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保持联系却仍旧孤单”。

这个话题或许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一些共鸣,因为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似乎越来越难以真正地和他人建立起深刻的联系,即使我们在社交网络上有着众多的朋友,但内心却感到孤独。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感受呢?我想通过这次演讲,和大家一起探讨这个问题,并寻找一些解决的办法。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为什么我们会感到孤单。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往往忙于工作、学习等各种事务,时间都被安排得满满的,很少有时间去和朋友们坐下来好好聊聊天。

即使我们在社交网络上能够随时和朋友们保持联系,但这种联系却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缺乏真正的沟通和交流。

另外,现代科技的发展也让我们更容易沉溺于虚拟世界,忽略了身边真实的人际关系。

这些因素都导致了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感到越来越孤单。

那么,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办呢?首先,我认为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身边的人。

无论是家人、朋友还是同事,我们都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倾听他们的心声,关心他们的生活。

只有通过真正的交流,我们才能建立起深厚的情感联系。

其次,我们也需要主动融入到社交活动中去。

可以参加一些兴趣小组、志愿者活动,结识更多的朋友,拓展自己的社交圈子。

通过参与各种社交活动,我们可以更好地融入社会,减少孤独感。

最后,我们也需要学会适当地利用科技手段,比如视频通话、语音聊天等,来和远方的朋友保持联系,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关心和思念。

总的来说,保持联系却仍旧孤单是一个现代人普遍面临的问题。

但是,只要我们用心去经营人际关系,主动融入社交活动,适当利用科技手段,就能够有效地缓解这种孤独感。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情感归属,让我们不再感到孤单。

谢谢大家!。

余佳运—再一起—歌词

余佳运—再一起—歌词

再一起
2019-02-25
作曲 : 余佳运
作词 : 余佳运
晚安在繁星点点的夜晚
是否你也会偶尔孤单
习惯是对自己试着依赖
时常想念却很少隐瞒
把你温柔地拥入我胸怀
时间会冲淡所有不安
我想和你在一起却不敢
怕说出来你就不在
---Chorus(副歌)---
我在日落之前等着你回来
不再让你觉得孤单
我还躺在这里置身事外
别让我猜你的答案
我想要带你去所有的地方
把全部幸福都藏在你身上
我想你能就这样靠在我身旁
太阳东起西落又天亮
把我温柔地拥入你胸怀不安会随着时间冲淡
我想对你说每一句晚安我却不敢也不能坦白
我在日落之前等着你回来不再让你觉得孤单
我还躺在这里置身事外别说出来你的答案
我在你的身边安静地等待直到我们都两鬓斑白
时间过得太慢却总又太快我出现在你每个未来
时间过得太慢却总又太快我停留在你的未来。

《因为还是会》歌词梁静茹

《因为还是会》歌词梁静茹

《因为还是会》歌词梁静茹因为还是会
因为还是会
作曲:易桀齐、伍冠谚
填词:易桀齐
编曲:MacChew
演唱:梁静茹
梁静茹- 因为还是会
danfeng927 制作
窗前站好一会儿
月色明媚
所以舍不得睡
不久前他还在我周围
寂寞的气味不去
在空气里头流动
这个房间闹哄哄一些时候
回忆有他多生动
有时候觉得没什么不同
可能从来没忘过那快乐生活
拥有比遗憾的事件来得多
有时候想放手向现实低头
《因为还是会》歌词梁静茹
以后就重新来过却没有把握
因为还是会有想他的一股冲动回忆有他就生动以
上就是关于因为还是会的歌词,感谢您的阅读!。

【想念的句子】相爱时,明明是两个人,却为何感觉只是独自一人

【想念的句子】相爱时,明明是两个人,却为何感觉只是独自一人

【想念的句子】相爱时,明明是两个人,却为何感觉只是独自一人相爱时,明明是两个人,却为何感觉只是独自一人?分开后,明明只是独自一人,却为何依然解脱不了两个人?感情的寂寞,大概在于:爱和解脱,都无法彻底。

那一刻,我意识到我是多么地爱你,多么地想你。

一直在等一个人,一个关心我在意我的人,一个懂得包容体谅我的人,一个也许并不完美但懂得珍惜我的人;一直在等一个人,一个与我相亲相爱的人,一个我们相互都喜欢的人。

常常想一个人,反而会模糊了影子,只剩下依稀的几个片段。

回忆里那些许的画面,却让人纠缠。

对一份感情的坚持,好比一个人行走在荒漠之上,烈日炎炎,无水,无粮,无绿洲,前进是绝望的遥远,后退是死寂的空无。

因此,真正的痛苦,没有谁能与你分担,你只能把它从一个肩,换到另一个肩。

没有你,没有争吵,没有眼泪,亦没有快乐。

我很想念你,只是我的骄傲,我的固执,我的任性不会允许我先低头。

对不起,我依然爱着你,你依旧是我的伤。

如果我有爱人,我希望以我的全部,换得这一秒钟。

因为,拥有这样一的秒钟,心是踏实的,爱是可靠的,幸福是手掌心里的。

有一种幸福叫平淡,有一种快乐叫相守,有一种思念是对你永远的关怀,不管在哪样的生命,你总是我最在乎的最爱。

最近你还好吗?挣扎和思念,都怕你听见,如何遮掩,对你痴痴地爱恋,一颗温柔的心跳在黑夜里独眠,想你,是我永远的语言!生活就是这样,没有谁会永远陪在我们身边,我们应该学会一个人面对生活中的种种,虽然一个人真的好孤单,但我们依然要面对一个人的生活不是吗?一个人的路虽然不是很好走,可我们依然要坚强的走下去……走到地老天荒,走到夕阳西下……一个人又如何,完全可以过得比任何人都好。

随着时光飞逝逐渐长大的我们,总会在远离的时候,回头看看,那些,曾经的美好。

生活总有一个平衡,好与坏,爱与恨。

快乐与悲伤,热闹与寂寞,不可以改变的。

我们不必恐慌,患得患失的话,它将一无所有。

能够自己做的就尽量自己去做,不要依靠别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几分钟之前我的女儿 Rebecca 发了一条短信为我加油。

她说“妈妈,你会震撼全场的!”我太喜欢这个了接到这条短信就像得到了她的拥抱。

所以大家看到了我自己就处在这样一个核心矛盾里。

我自己非常喜欢收短信但却要告诉大家太多的短信会成为一个大问题。

事实上,我的女儿让我想起了这个故事的开端。

1996年我第一次在 TED 演讲的时候 Rebecca 只有5岁她就坐在那里最前排。

那时我刚刚写了一本书庆祝我们的网络新生活而且将要成为《连线》杂志 (Wired) 的封面人物。

在那些令人陶醉的日子里我们体验着网络聊天室和在线虚拟社区。

我们正从不同的角度探索自己。

然后我们回到现实中来。

我对此感到非常兴奋。

作为一个心理学家,最令我兴奋的就是这样的理念:我们会运用我们在虚拟世界中对自己,对我们自身认同的了解改善我们的现实生活。

现在让我们快进到2012年我又重新回到了 TED 的讲台。

我的女儿已经是一名20岁的大学生了。

她睡觉都抱着她的手机。

其实我也是。

我刚刚完成了一本新书,但是这一本却不会让我登上《连线》杂志的封面。

那这十几年间发生了什么呢?我仍然为科技而兴奋但是我相信并且想要向大家说明我们正在放任科技它将我们带向歧途。

在过去的15年间我一直在研究移动通信技术的影响并且访问了成百上千的人,年轻的或年长的了解他们的“移动生活”。

我发现我们口袋中那些轻巧的电子设备在心理学上有着如此强大的力量它们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我们本身。

我们现在用电子设备做的一些事情在几年前还被认为是稀奇或让人讨厌,但是很快大家就习以为常——只是我们的行事方式而已。

让我们来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人们在公司的董事会议上发短信或写邮件,人们发短信,网购,浏览脸谱——上课时,听报告时,实际上在几乎所有的会议时。

甚至有人告诉我一项重要的新技能——发短信时如何与别人进行眼神交流!(笑)他们说这虽然难但还是可以做到的。

父母们在早餐和晚餐时发短信和邮件孩子们因此抱怨父母对他们不够关注。

但是同时这些孩子也很少专心地与彼此相处。

这是一张我女儿和她朋友们最近的照片,她们虽然处在同样的空间确没有真正地一起相处。

人们甚至在葬礼上发短信。

我研究这一现象:我们需要别的东西来分散我们的悲伤或者胡思乱想所以我们需要玩手机。

这样有什么问题吗?我认为这的确是个问题:我们正在为自己挖陷阱,这个陷阱无疑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同时也会影响我们和自己的联系,降低我们认识和反省自己的能力。

我们越来越习惯这种新的 "一起独处” 的相处方式。

人们希望待在一起,但是同时也“在别处”——连线到他们想去的不同地方。

人们想要定制他们的生活,想要在不同的场合和地点之间切换,因为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控制和分配他们的精力。

例如你想去参加董事会议但是只想关注你感兴趣的一小部分内容。

有人认为这是好事但是长此以往,人们就会对别人隐藏自己,即便我们一直保持着彼此间的联系。

一位50岁的商人曾悲哀地告诉我他觉得工作时不再有同事了。

他工作时不会停下来和别人说活。

他不打电话他说他不想打断他的同事,因为,他说:“ 他们都在忙着发邮件。

”但是然后他停下来,他说:“ 其实我没有说实话,”“ 我也不想让别人打扰我。

”“ 我觉得我应该想(被打扰)的,”“ 但是实际上我更愿意用我的黑莓手机(联系别人)。

”不管哪一代人,我发现他们没法从彼此那里得到足够的关注——如果他们仅仅将彼此保持在一种可以控制的距离范围里。

我把这种现象称作Goldilocks 适宜效应:不太近,也不太远,刚刚好。

但是对于刚才那位中年商人来说刚刚好的距离对需要学会与人面对面交流的青少年来说,却可能太过疏远。

有一个18岁的孩子他几乎任何事情都用发短信解决,他惆怅地跟我说“总有一天,但是当然不是现在我会学习一下如何跟人交谈。

”我问人们“为什么不面对面交谈?”他们回答说:“ 因为面对面交谈是实时发生的,你没法控制你要说什么。

”所以这才是最重要的:发短信,写邮件,贴照片发状态所有这些都能让我们向别人呈现出我们想变成的样子。

我们可以编辑就是说我们可以删除,可以修改和润色我们的面容,声音甚至我们的整个形象让它不少也不多刚刚好。

人类的关系非常丰富也很复杂,而且需要技巧和精力来处理。

我们现在可以用技术使它变简便。

在我们做这种简化时一个很可能的问题就是我们为了简便的联系放弃了面对面的交流。

我们这是自欺欺人。

长此以往我们似乎忘记了这一点或者没有人在乎这一点了。

Stephen Colbert问过这样一个让我猝不及防的深刻的问题。

非常深刻。

他说:“ 难道那些微小的简短的在线交流的片段加在一起不能等同于真正的交谈吗?”我的回答是“不能”。

那些片段不能整合在一起。

以这种小片段的方式交流可能可以收集到那些精心修饰过的信息,可能表达“ 我在想你”,甚至表达“我爱你”,的确,想象一下接到女儿那条短信时我有多么高兴。

但是那些小片段很难让我们互相了解,真正地了解和理解对方。

我们在与彼此交谈的同时也学习着如何同自己交流。

所以放弃面对面交谈确实有着很大的影响,因为这会损害我们自我反省的能力。

对于孩子们来说这项能力是成长的一个重要的基石。

我一次又一次地听到:“比起说话我更愿意发短信。

”我所看到的也是人们如此习惯于自欺欺人,逃离真实的交谈,如此习惯于逃向更少更浅的交流,以至于他们几乎越来越希望躲开别人。

比如说,很多人跟我讲过这样的愿望,有一天,更高版本的Siri,(苹果公司iphone的智能语音助手)会更像一个好朋友,一个当别人都无暇顾及你时还耐心聆听的挚友。

我相信这样的愿望反映了过去15年间我了解到的一个痛苦的事实:那种“没有人愿意听我倾诉” 的感觉在我们与科技的关系里起了重要的作用。

这是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这么喜欢脸谱页面或者推特页面。

上面有这么多自动生成的听众呀!而且那种没人倾听的感觉使我们更愿意和看似关心我们的机器待在一起。

我们在开发一种被称作“社会性机器人” 的产品,它们是专门设计来陪伴老人,孩子,甚至我们每个人的。

我们已经对给予彼此关怀毫无信心了吗?(要转而依赖机器人?)我的有一项在疗养院进行的研究,我们把“社会性机器人” 带到疗养院里希望它们可以给予老人被理解的温暖感。

一天,我走进疗养院看到一位失去孩子的妇女正在对着一个小海豹形状的机器人说话。

这个机器人看上去像在看她的眼睛,看上去像听得懂她说话,它可以给她安慰,很多人都觉得这种技术很棒。

但是那位妇女居然在试图让一个对人类的生活轨迹毫无感受的机器理解她!那个机器人只是完成了一场很棒的表演。

我们是如此脆弱,会把伪装的同情和共鸣当作真的。

在那位妇女沉溺于机器人带给她的伪装的同情的时候,我在想:“ 那个机器人不可能真正地同情。

”它不用面对死亡,它也根本不懂人生。

看到这位从机器人的陪伴中寻找安慰的妇女,我一点都不觉得这技术先进,我发现那是我这15年的工作里最复杂,最纠结,最不是滋味的时刻。

但是当我退一步来看,我感到自己就在这场完美风暴冰冷无情的中心。

我们对于技术的期望越来越多对彼此的期望却越来越少。

我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呢?”我相信,原因是技术最吸引我们的地方正是我们最脆弱的一方面。

我们都很脆弱——我们很孤独却又害怕亲密的关系。

所以我们研发社交网站和“社会性机器人”这样的技术使我们可以在不需要真正友情的情况下体验被关心和陪伴的幻觉。

我们借助技术找到和别人保持联系的感觉并且可以舒服地控制这种联系。

但是其实我们并没有这么舒服,也没能很好地控制。

如今,我们口袋中的手机正在改变我们的想法和我们的心灵,缘于它们带来了三种让人兴奋的错觉一,我们可以把精力分配到任何我们想关注的地方;二,总会有人倾听我们;三,我们永远都不用独自一人。

这第三种“我们永远不用独处” 的错觉对于改变我们的心理状态是最关键的。

因为当人们独处的时候,即使只有几秒钟,他们也会变得焦虑,恐慌,坐立难安,因而转向那些电子设备。

想想在人们在排队的时候,等红灯的时候。

独处像是变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所以人们试着用联系别人的方法解决它。

但是这种联系更像是一种症状而不是真正的治疗。

它表达着我们的焦虑,却没有解决根本的问题。

但是它又不仅仅是一种症状——频繁的联系改变着人们对自己的理解。

它催生了一种的新的生活方式。

对此最好描述是,“我分享,故我在。

”我们用技术来定义自己,——分享我们的想法和感觉,甚至在我们刚刚产生这些想法的时候。

所以以前,情况是我有了一个想法,我想打电话告诉别人。

现在,事情变成了,我想要有个想法,所以我需要发短信告诉别人。

这种“我分享,故我在”的问题在于如果我们跟别人断了联系,我们就感觉不再是自己了。

我们几乎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了。

所以我们怎么办呢?我们的联系越来越多。

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把自己隔绝起来。

为什么联系会导致隔绝呢?原因是没有培养独处的能力——一种可以与外界分离,集中自己的思想的能力。

在独处中,你可以找到自己这样你才能很好的转向别人,与他们形成真正的联系。

当我们缺乏独处能力的时候,我们联系别人仅仅是为了减少焦虑感或者为了感觉到自己还活着。

这时候,我们并不真正地欣赏别人,而这好像是把他们当作支撑我们脆弱的自我感的备用零件。

我们简单地认为总和别人保持联系就能让我们不那么孤单。

但是这是有风险的,因为事实恰好相反。

如果我们不能够独处,我们会更加孤单。

而如果我们不能教会我们的孩子独处,他们只能学会如何体验孤独。

1996年我在 TED 演讲,报告我关于早期虚拟社区的研究时曾说:“那些对于网络世界最为投入的人是带着一种自我反省的精神上网的。

”这也是我现在想要呼吁的我们需要一些反思,更甚者是,展开对话讨论我们目前对技术的应用会将我们带向何方,会让我们失去什么。

我们被技术(带来的错觉)迷住了,而且我们就像年轻的恋人一样害怕说太多话会毁掉浪漫的气氛。

但是是时候该交谈了。

数字技术伴随我们长大,所以我们也认为技术已经很成熟。

实则不然,它还在起步阶段。

我们还有很多的时间来反思我们应当如何应用它,如何发展它。

我并不是说我们应该抛弃我们的电子设备,我只是建议我们应当与电子设备,与别人,也与自己,建立更加有自我意识的关系。

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开始改变:把独处当做一件好事,为它留出空间。

向你的孩子们说明独处的价值。

在家里开辟出专门的空间,例如厨房或者客厅,用于和家人交谈。

在工作中也可以这样。

我们在工作时总是忙于(浅层的)联系,以至于没有时间思考,也没有时间谈论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

是时候改变了。

最重要的是,我们真的需要聆听彼此,包括说的那些无聊的细节。

因为正是在我们结巴,迟疑,找不到合适的词的时候,我们才向对方展现出真实的自我。

技术正在试图重新定义人们的联系——例如我们怎样关心别人,和关心自己——但是它也给了我们机会来确认我们的价值观和发展方向。

对此我很乐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