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版初中初二教案压强46;浮力教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物理教案压强和浮力教案2

八年级物理教案压强和浮力教案2

八年级物理教案压强和浮力教案2教案一:压强和浮力一、教学目标:1.了解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了解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3.掌握浮力和物体浸没的关系;4.能够解决与压强和浮力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1.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3.浮力和物体浸没的关系;4.相关习题。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新课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压强和浮力。

步骤二:讲解压强1.示意图教师通过示意图向学生解释什么是压强,并举例说明。

如:用靠刀切水果,使用铁锥刺破木板等。

2.压强的计算方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提出压强的计算方法:压强=力÷面积,并对此进行详细解释。

3.计算练习教师出示几道压强计算题目,引导学生进行计算练习。

步骤三:讲解浮力1.示意图教师通过示意图向学生解释什么是浮力,并举例说明。

如:物体浮在水中,气球浮在空中等。

2.浮力的计算方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提出浮力的计算方法:浮力=液体密度×物体体积×重力加速度,并对此进行详细解释。

3.浮力和物体浸没的关系教师向学生解释浮力和物体浸没的关系,并通过实验演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步骤四:综合练习教师出示几道与压强和浮力相关的综合练习题目,引导学生进行解答,并对答案进行讲解和讨论。

四、板书设计:1.压强的计算方法:压强=力÷面积2.浮力的计算方法:浮力=液体密度×物体体积×重力加速度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压强和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够解决与压强和浮力相关的问题。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和综合练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知识点,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整个教学过程紧凑有序,学生参与度高,达到了教学目标。

压强和浮力教材分析教案

压强和浮力教材分析教案

压强和浮力教材分析教案第一章:压强的概念和计算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压强的定义和意义。

学会使用压强公式进行计算。

1.2 教学内容压强的定义:压力和面积的关系。

压强公式:P = F/A,其中P表示压强,F表示力,A表示受力面积。

1.3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引入压强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压强的存在。

使用图形和动画展示压强的计算过程。

1.4 教学活动讲解压强的定义和公式。

进行压强计算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知识点。

第二章: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计算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

学会计算液体压强。

2.2 教学内容液体压强的特点:随深度增加而增大。

液体压强公式:P = ρgh,其中P表示压强,ρ表示液体密度,g表示重力加速度,h表示液体深度。

2.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观察液体压强的特点。

使用图形和动画展示液体压强的计算过程。

2.4 教学活动讲解液体压强的特点和公式。

进行液体压强计算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知识点。

第三章:浮力的概念和计算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浮力的定义和意义。

学会使用浮力公式进行计算。

3.2 教学内容浮力的定义: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浮力公式:F = ρVg,其中F表示浮力,ρ表示液体密度,V表示物体体积,g 表示重力加速度。

3.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观察浮力的现象。

使用图形和动画展示浮力的计算过程。

3.4 教学活动讲解浮力的定义和公式。

进行浮力计算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知识点。

第四章: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阿基米德原理。

学会判断物体的浮沉条件。

4.2 教学内容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

物体浮沉条件:当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于等于物体的重力时,物体浮起来;当物体受到的浮力小于物体的重力时,物体沉下去。

4.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验证阿基米德原理。

使用图形和动画展示物体浮沉条件的判断过程。

4.4 教学活动讲解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

进行物体浮沉条件判断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知识点。

初中二年级物理科目教案压强与浮力

初中二年级物理科目教案压强与浮力

初中二年级物理科目教案压强与浮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压强与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相关公式。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压强和浮力相关的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科学的兴趣,积极参与实验和讨论。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压强与浮力的概念,掌握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投影仪、黑板、计算器、实验设备材料。

2. 实验准备:水桶、各种大小的物体、测压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和展示实物,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有没有观察到过物体在液体中浮起和沉没的现象?有没有想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2. 概念讲解(10分钟)通过投影仪展示相关图片,引出压强与浮力的定义和公式。

压强的定义为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力的大小,公式为P=F/A。

浮力的定义为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浮力,公式为F=ρVg,其中ρ为液体的密度,V为物体的体积,g为重力加速度。

3. 计算练习(15分钟)在黑板上给出几个计算压强和浮力的例子,请学生自主完成。

4. 实验探究(2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实验内容为测量不同物体在液体中浸没的深度和所受的压强。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

5. 实验结果分析(15分钟)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为什么相同大小的物体在液体中浸没的深度不同?为什么物体在液体中浸没的深度与物体的密度有关?6. 引申拓展(10分钟)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提出如下问题:为什么潜水员能在水下呼吸?为什么潜水员在深海中能承受巨大的水压?要求学生自由发散思维,提出解释。

7. 小结概括(5分钟)让学生进行内容回顾和概括,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强化记忆。

8. 课堂讨论(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提出压强和浮力相关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9.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计算题作为作业,鼓励学生练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压强和浮力教材分析教案

压强和浮力教材分析教案

压强和浮力教材分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受力面积的关系。

2. 让学生掌握浮力的概念,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液体密度有关。

3. 培养学生运用压强和浮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压强的定义及其计算公式。

2. 压强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受力面积的关系。

3. 浮力的定义及其计算公式。

4. 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液体密度有关。

5. 实际应用案例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大小影响因素;浮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大小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压强和浮力在实际应用中的计算和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并探究压强和浮力的概念及大小影响因素。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压强和浮力的原理。

3. 结合实际案例,培养学生运用压强和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力学基础知识,为新课学习压强和浮力做铺垫。

2. 讲解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大小影响因素,结合实验演示进行讲解。

3. 讲解浮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大小影响因素,结合实验演示进行讲解。

4. 分析实际应用案例,让学生运用压强和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压强和浮力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压强和浮力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的掌握情况。

2. 注重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实验操作、问题探讨和实际应用中的表现,给予及时的指导和鼓励。

3. 结合课后访谈或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压强和浮力知识的兴趣和认识程度。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企业人士,进行专题讲座或实地考察,加深学生对压强和浮力知识的理解。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研究,深入探讨压强和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鼓励学生创新和实践。

3. 开展校园科普活动,如科普讲座、科普展览等,提高学生对压强和浮力知识的兴趣。

压强和浮力教材分析教案

压强和浮力教材分析教案

压强和浮力教材分析教案一、教材分析1.1 内容概述本节课主要通过分析压强和浮力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压强和浮力的大小计算方法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压强是指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大小,浮力是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1.2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压强和浮力的概念,掌握压强和浮力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压强和浮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

二、学情分析2.1 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压力、重力等基本概念,对受力分析有一定的了解,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2 学生认知特点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善于从直观事物中获取信息,对于实验和观察有较高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实验和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3.1 教学重点(1)压强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浮力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3)压强和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2 教学难点(1)压强和浮力的计算方法。

(2)如何运用压强和浮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4.1 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压强和浮力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4.2 讲授法:教师讲解压强和浮力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应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4.3 讨论法: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探讨压强和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压强和浮力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2 讲解新课教师讲解压强和浮力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应用,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5.3 实验演示教师演示压强和浮力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现象,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5.4 课堂练习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6 布置作业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八年级物理教案 压强和浮力

八年级物理教案 压强和浮力

第二节液体内部的压强比较1、2、3次实验中水或盐水的数据可得:.比较2、4、5次实验中水或盐水的数据可得:.比较每次实验中水和盐水的数据可得:.第三节 连通器教学重点和难点:1.连通器的特点和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2.用“假想液片”法分析连通器中液体静止液面总相平方法较抽象, 是本节课的难点. 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准备:有条件的可自带一茶壶2.教学器材:U 形管、关于船闸录像带、 自制的可移动U 形管、茶壶教学设计图示:教学过程设计:第四节 大气压强教学重点和难点:1.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的测定是本节课的重点.2.理解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泵的工作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准备:塑料吸盘2.教学器材:易拉罐、针筒、茶杯、硬纸片、大、小试管、砝码、抽水机模型、离心泵模型、托里拆利实验录像带、抽水机和离心泵电脑动画教学设计图示:教学过程设计:第五节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教学要求:1.知道浮力的概念.2.理解物体浮沉条件.3.掌握浮力的实质、方向.4.能正确运用浮力的实质、物体浮沉条件求浮力.教材的重点与难点:重点:(1)浮力的概念及其实质.(2)物体的浮沉条件.难点:正确运用“压力差”和物体的浮沉条件求浮力.教学模式:实验、设问、讲解、练习教学时间:1课时.实物及实验器材:(1)投影仪一台,透明胶片数张.要求把板书、练习题课前写在胶片上,以减小课堂上书写时间.(2)演示弹簧秤一把.(3)500毫升烧杯三个,分别装400毫升的清水、饱和食盐水、酒精.(4)乒乓球2个,其中一个装细砂,用作悬浮演示.(5)边长为5cm的立方体红砖一块.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引入新课师:为什么船、木块能浮在水面上?生:船、木块受到水向上托的力.师:沉在水底的石块有没有受到水向上托的力?生:部分回答有,部分回答没有.教师演示课本图8-27实验,回答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托的力.这个“向上托的力”就是本节课所讲的浮力.二、讲授新课1.什么叫浮力?(板书)(1)先演示石块放在清水中,让学生知道石块受到水向上托的力.(2)然后把石块放在饱和的食盐水溶液里,说明石块也受到盐水向上托的力.(3)最后把石块放在酒精里,让学生进一步知道,石块放在酒精中时,同样也受到酒精向上托的力.师:从上述的实验,请同学们说出什么是浮力?生: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师:物体在空气里有没有受到向上托的力?氢气球脱手后为何会上升?生:物体在空气里同样受到向上托的力,所以氢气球脱手后会上升.浸入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板书)2、用实验引动学生第一、用弹簧秤和细线系着体积相同的规则的铁块,不规则的石块,干木块等,浸入水中后弹簧秤的示数减小;在水中游泳时感觉水有向上的托力等感性认识出发,逐个进行分析,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浸在水中物体要受到水对它的浮力,从而纠正“轻的物体在液体中总是上浮的,所以受到浮力的作用;重的物体在液体中总是下沉的,因此不受浮力作用”的错误观点.第二、通过演示规则铁块和不规则的石块随着浸入水中体积的增大,弹簧秤的增数减小──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其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当物体完全浸入水中后,深度增加时弹簧秤示数不变──说明“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在任何深度的浮力都相等”这一本质联系,从而摒弃那种“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水中的深度成正比”的错误认识.第三、通过观察铁块和石块浸入水中后弹簧秤示数减小相同这一现象,使学生初步认识:“体积相同的物体浸没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相同”这一本质联系,摒弃那种“浸没入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与物体质量、密度、形状等有关”的错误认识.第四、通过观察木块浸入水中的体积增大到一定程度弹簧秤的示数为零的现象,使学生了解:漂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的重力.第五、在以上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对教材P144“一个边长为L的正方体,浸没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上表面在液体下面h1米处,如图正方体上表面和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是多大?方向怎样?”再加上“上下表面的压力差是多少?”的计算分析,初步认识浮力等于“液体作用在物体上下表面压力差,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这一本质联系,从而摒弃那种只有物质在液体中上浮时才有浮力的错误认识.第六、通过演示阿基米德原理实验和上述计算所得到的浮力:F浮=水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pg(h1+L)·L2-pgh1L2=pgL3=pgV=pgV排=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V排=V).从实验和推导两方面进一步认识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这一本质联系,摒弃了那种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的模糊认识.由于气体具有同液体相同的性质,而气体的密度很小,气体对于体积不大的物体作用的浮力,通常小到难以觉察的程度,但热气球能载几吨重的物体上天,说明气体对浸没在它里面的物体也能产生浮力,阿基米德原理同样适用于气体.把上述由个别现象所得出的知识加以综合并进行抽象和概括就能得到“浮力”的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在物理教学中,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时,必须有意识地突出本质,摒弃非本质,这是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关键.教学后计与反思第六节 物体的沉浮条件设计思想:物理的兴趣及探究物理的思想方法.本预案立意与探究活动中思想和方法的开放性,旨在让学生大胆探索物理规律,打开学习物理的思路,同时,希望学生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感悟物理的研究方法. 探究准备:在事先分好组,按需要,一般是四五个同学一组为宜.同时提出要探究的课题. 探究中提供的实验仪器:木块、铁块、弹簧称、天平、量筒等,还可根据学生的实验设计需要,为学生提供仪器.探究中的具体操作:1、提出问题:木块漂浮在水面上,二铁块却下沉,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物体的沉浮条件又是什么?2、请同学们提出猜想,猜想不拘一格;3、根据自己的猜想,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自己的猜想;4、在提出设计方案的基础上选择所需的实验仪器(也可自己设计实验仪器);5、设计实验的记录表格;6、写出实验步骤;7、得出实验结论;8、看实验结论和先前的猜想是否吻合; 9、写出个人自评.以上的所有项目都填在下表里.学生将上表交回后,此课时完毕.下一课时,选几组完成较好的方案,由学生边演示边讲解他们组的探究报告,得出实验结论.教师就学生的探究过程作一总结,归纳出物体的浮沉条件:F 浮<G 时,合力的方向向下,物体就会下沉;F 浮>G 时,合力的方向向上,物体就会上浮;F 浮=G 时,合力为零,物体就会悬浮在液体中.请同学们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图8-33、图8-34、图8-36、图8-37等现象.提出问题:物体的重力与物体的密度有关,而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与液体的密度有关,那么,物体的浮沉条件与它们的密度有何关系呢?结论:当ρ液〈ρ物时,必有F 浮<G 物,物体下沉;当ρ液=ρ物时,必有F 浮=G 物,物体悬浮在液体中;当ρ液>ρ物时,必有F 浮>G 物,物体上浮.注意:这里要指出物体是实心的,如果用大密度的材料制成的物体要附在水面上,则可以把他制成空心的,如轮船等.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请同学们学习“阅读材料”.第七节 飞机为什么能飞上天教学设计思想:本节内容的特点是由实验现象学生很难得出实验结论,且学生对此节内容在生活中的感性认识几乎没有,要想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这节内容中的规律不是十分可行,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采用了教师讲授的模式来组织教学,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由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后,再解释实验现象.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请学生所及有关飞机的资料,用课堂演讲的形式来活化课堂. 教学重点:老师做好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并用结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 实验器材:按课本图8-43、图8-48、图8-49的要求准备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在上一堂课结束后,给学生留一个作业 ——查找一些有关飞机的材料.由乒乓球中的弧圈球和足球中的香蕉球引入新课,并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实验:请同学们利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力和运动来讨论上述实验想象.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空气流动快的地方压强小,空气流动慢的地方压强大的结论.河水在连续流动时,从上游流进多少水,就从下游流出多少水,在相同的时间内,水通过任何截面的流量都是相等的;在河水深度大致相同的地方,河宽的地方流速小,河面窄的地方流速大,在河面宽度大致相同的地方,河水深的地方流速小,河水浅的地方流速大.在纸条上方吹气,纸条上方的空气流速大,纸条下方的空气流速小,从纸条向上飘动可以得出,上方的压强小,下方的压强大.图8-48和图8-49中的实验结果也是如此.把“空气流动快的地方压强小,空气流动慢的地方压强大”的结论进行拓展,得出:流体流动时,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的结论.用上述结论来分析飞机为什么能上天.下面请同学们说说他们所了解的有关飞机的知识. 例如:飞机发展不懈的追求一、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办法通过探索性实验总结出来2.难点对力臂的引入和理解解决办法由实验、再结合图形得到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步骤1.引入新课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日常生活用的工具,请同学说出这些工具的名称和用途?(出示羊角锤或木工用的起子、剪刀、钳子、食品夹)这些能给我们提供方便的工具都称为机械.(展示观察图片)这些物体也是机械,不过比较复杂,称为复杂机械.无论多复杂的机械都是由简单机械组合而成的.学习简单机械的知识是理解复杂机械的基础.现在,谁帮我一个忙,用这里三种不同的工具(羊角锤、硬棒、钳子)把木块中的钉子拔出来.(探究)比较用羊角锤拔钉子,用钳子拔钉子,这两种情况用力一样吗?哪一种工具更省力呢?羊角锤.我们来描述用羊角锤(或起子)拔钉子的过程.(多媒体演示,加深印象)首先用羊角锤(或起子)钳住钉帽,然后锤身抵住木块,用力扳手柄,钉子就被拔出来了.羊角锤是常用的工具,谁知道它是根据什么原理制造的呢.它是根据杠杆原理制造的.那杠杆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大家就共同来探究杠杆(板书:探究杠杆).首先,我们来认识什么是杠杆?(板书:一、什么是杠杆).最简单的杠杆就是撬石头时用的撬棒.(多媒体演示)小时侯玩的跷跷板也是杠杆.(多媒体演示)活塞式抽水机的手柄工作时也是杠杆.(多媒体演示)请思考这三个杠杆有什么共同点?(探究)学生分组讨论,请组员回答.①都是硬棒.(软的不行,直的弯的都可以)②工作过程中都在转动,转动过程中有一点是不动的.③除固定不动的点外,还要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能使它转动,另一个阻碍它转动.总结出: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得出:支点、动力、阻力的概念(板书出具体内容).一、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板书)杠杆的共同点(以撬石头为例)1.绕着固定点转动.固定点——杠杆的支点2.受到力的作用.动力和阻力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板书)练习:展示一组图片,思考这些工具在工作过程中,是否是杠杆?若为杠杆,确定支点的位置、动力、阻力作用点和方向.2.关于力臂的教学:提问:支点与力的作用点间距离的远近一定会给力的作用效果带来影响吗?实验1 展示图3所示的示教板.(边说边演示)示教板上有一杠杆AB,O点是杠杆的支点,O点右边每隔10厘米1条虚线将50厘米长的OB杆等分.现在取5个等质量的钩码,将其中4个挂在杠杆左端A处,作为杠杆的阻力.剩下的1个作为杠杆的动力,手拿该钩码在OB间寻找挂点,使杠杆平衡,刚好挂在第4个格上.实验2 将OB卸下来,换上OC杆,虚线位置不变(如图4所示)保持左边的阻力不变,仍用刚才的钩码寻找使杠杆平衡的挂点,发现钩码(动力)仍在第4条虚线上,但此时力的作用点到O点间距离发生了变化.实验3 将OC卸下来,换上OD杆(如图5所示),步骤同上.发现钩码(动力)仍在第4条虚线上,力的作用点到O点间的距离也发生了变化.上面3个实验结论的共同点是什么?在阻力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尽管动力作用点与支点间的长度发生了变化,但支点与动力作用线间的距离仍然保持不变(力的作用线:通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所画的直线,叫做力的作用线).可见动力的作用效果不是由支点到动力作用点间的长度决定,而是由支点到动力作用线间的距离决定.我们把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间的距离叫做动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间的距离叫做阻力臂.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板书)因此,描述杠杆需要五个要素——支点O、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总称为杠杆的五要素.下面请同学们画出图6中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撬棒、抽水机(介绍杠杆示意图和力臂的画法,详见书P192图13-2).3.关于杠杆平衡条件的教学什么是杠杆我们已经比较清楚了,利用杠杆为什么能用小的力产生大的力呢?我们知道人们通常是在杠杆平衡或非常接近平衡的情况下使用杠杆的.下面我们请同学们通过做实验来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二、杠杆的平衡条件(板书)学生实验实验装置如图7所示(支点O用铁架台支撑.事先在左右各挂一个钩码使杠杆平衡.)请同学找出这个杠杆的五要素(O、)若将右端的1个钩码换成2个钩码,那么应将钩码挂在什么位置能使杠杆重新平衡(学生猜想、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力与力臂的乘积相等.那么,还可以采取什么方法使杠杆再次平衡?将4个钩码挂在1个格的位置上.(用操作结果证实.)实验数据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你能将实验结论加以归纳吗?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板书)用比例式表示,它的含义是: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那么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板书)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是杠杆、杠杆的五要素和杠杆的平衡条件.现在,你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阿基米德的豪言壮语“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搬动地球”吗?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那么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当动力臂>阻力臂时,则动力<阻力.课堂练习:【例1】画出图8中和的力臂,并比较杠杆平衡时与的大小.【例2】图9所示杠杆,OA长20厘米,AB长60厘米,现在A处挂一重200N的物体,若使B处的弹簧秤示数最小,弹簧秤的方向怎样?弹簧秤的示数是多少?五、布置作业书P193题1、2、3预案示例第三节滑轮一、课时安排1课时二、教具准备滑轮(4个如.铁架台3.绳子 4.弹簧秤 5.长尺 6.砝码 7.投影仪三、教学步骤1.复习引入(边说边演示)滑轮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简单机械之一,用它可以把重物提到高处(如图4).滑轮与前面所讲的杠杆有什么联系吗?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杠杆一定是直的吗?不一定.杠杆也可以是弯的或其它形状的.可以是圆的吗?可以.2.新课教学这个滑轮可以看作杠杆吗?它符合杠杆的定义,是杠杆.请你找出滑轮的五要素.(在黑板上画出定滑轮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这个滑轮属于哪种杠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因为它的动力臂等于阻力臂,所以它是等臂杠杆.第三节滑轮(板书)刚才我们提到的滑轮始终固定在支架上不动,我们把它叫做定滑轮.定滑轮:实质是个等臂杠杆.(板书)定滑轮在生产、生活中比较常见,比如每周一早上升旗时就要用到滑轮.目的就是要改变动力的方向,人站在地上就可以把国旗升到旗杆顶.(图2)使用定滑轮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板书)看图3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因为定滑轮的实质是个等臂杠杆,动力一一阻力.胖人受到的重力大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所以胖人可以安然地站在地上.而瘦人受到的重力小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所以物体安然地在地上,瘦人却被升到空中.看图4,你觉得用哪种方法更省力?【实验1】装置如图5所示用哪种方法更省力?图乙的方法更省力.为什么呢?(师生一起分析动滑轮的五要素如图6所示)动滑轮实质上是一个什么杠杆呢?使用动滑轮为什么能省力?动滑轮实质上是一个动力臂是阻力臂的二倍的杠杆.根据杠杆平衡条件,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二、动滑轮——实质是动力臂是阻力臂二倍的杠杆.(板书)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动滑轮由两根绳子共同承担重物,因此每根绳子各承担物重的一半.定滑轮的好处是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动滑轮的好处是可以省一半力.如果既想省力又想改变动力的方向,怎么办呢?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我们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称它们为滑轮组.【实验2】实验装置如图7所示(边做边说)(刚绕完1个动滑轮时)此时绳子上的拉力与物重G什么关系?(动滑轮重忽略不计)等于(又绕完1个定滑轮后)此时拉力的大小发生变化了吗?不变,仍然可见,在使用滑轮组时,承担动滑轮的绳子有几根,绳子上的拉力就是总重的几分之一.使用滑轮组可以省力,能省距离吗?不能.拉力是物重的几分之一,拉力所通过的距离就是物体所通过的距离的几倍.【实验3】实验装置如图8所示(滑轮组旁立着一个直尺).请学生观察钩码上升1个格时,绳子的自由端下降了几个格.以此验证学生的推论.三、滑轮组(其中—绳子的段数 G—物重—物体移动的距离 F—拉力—拉力移动的距离)(三)总结【小结】请学生填写下表练习图13—14、“想想议议”四、布置作业1~4预案示例第十四章第一节功教学用具滑轮、砝码、细绳、小车、木块、图钉、弹簧秤、木槽、铁球.教学演示:1.用定滑轮提拉砝码做功.2.人用手推小车做功.3.人的压力将图钉压入木块中做功.4.铁球在木槽中由于惯性而做匀速直线运动.5.手提砝码在水平方向上移动.6.用弹簧秤拉小车,演示做功的多少.教学过程:引言:回忆这本书的力学部分,主要是研究力和运动的规律性知识,本章主要讨论力和运动的一个重要概念.大家对功这个词并不陌生,如功课,功劳、立功、大功告成、事半功倍、用功学习等等.这些词中有的功具有“成效”(板书在黑板右侧)的意思,力学里所说的“功”就吸收了“成效”的意思,当然在力学中还有它严格的含义.以下我们要通过几个物理小实验,借此来理解物理学中的“功”,为此我们演示实验并归纳得出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板书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演示1】图1,教师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在黑板上标出箭头及F、S.指出:F这个力作用在物体上,而且在这个F力的作用下,有了通过一段距离S的成效,那么,力和运动具有这种关系的,物理学里就说这个拉力做了功.【演示2】人用手推小车做功,如图2(所用的色笔在图中前后要统一,这样容易突出两个因素,也易比较.)指出:人的推力F对小车做了功.或简单地说人做了功.【演示3】人的压力将图钉压入木块,人做了功.如图3.(板图的要求同前所述)指出:人的推力对图钉做了功.也可以简化为推力做了功.请同学们讨论,做功的两个因素究竟是什么?可以分组讨论,教师要注意学生们讨论中的知识缺陷或错误.小结:做功的一个因素是运动物体必须受力或者说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另一个因素是物体运动的方向必须跟物体受力的方向是一致的,或者说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然后,让同学们看书并用笔画出重点,教师同时板书出做功的两个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教师强调指出:这两个因素是严格的,缺一不可.请同学注意以下的物理小实验.看这些物体或者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了?看谁能准确无误地掌握了功的两个因素.【演示4】推出去的小铁球在木槽中滚动了一段距离.如图4.问:小铁球开始阶段的受力F作用,至A点处撤去外力作用,由于惯性,它仍可经B运动至C,小球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了S的距离,推力是否对铁球做功了?教师要注意同学们的回答中所出现的问题,并弥补关于惯性的知识.正确的回答明确哪个阶段,在A点之前,推力F是对物体做了功,而在A点之后,推力F已经不存在,当然不会做功.在此强调指出:做功的两个因素是严谨的,用两个因素去鉴别就不会出现结论的错误.譬如,小球从A至C虽有一段距离,它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受推力的作用而是靠它的惯性,所以推力并没有对小球做功.记住,两个因素缺一不可.此外如果F跟S方向互相垂直,力F也不做功.请同学们再注意下面的演示实验,用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来判断外力是否做功了.【演示5】手提砝码在水平方向上匀速地移动了一段距离.如图5.问:人对砝码的拉力是否做功了?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次强调做功的两个因素.小结:虽然力是作用在砝码上,但砝码所移动距离的方向跟砝码受力的方向垂直,故拉力并没有对砝码做功,或者说拉力所做的功等于零.以上我们已经解决了,力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如果我们已经确定了物体做了功,那么需要解决物体做功的多少,也就是我们怎样把物体做功的多少计算出来.板书:2、功的计算:如果我们用W表示功,用F表示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请注意演示实验,你是否能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功的计算规律.【演示6】用弹簧秤拉小车,拉力做功.比较做功的多少.(教师注意要让小车作匀速直线运动).①拉力大小不同,但通过的距离相同.板书.F1S1W1F2S2W2F1>F2S1=S2请同学思考两次所做的功W1、W2,填出“>”“<”“=”的符号,(即W1>W2).②然后再做第二次演示实验:使拉力相同,距离不相同.板书:F1S1W1F2S2W2使F1=F2,S1>S2,则W1>W2.(让学生比较W1,W2的大小,并填入比较大小的符号).通过以上两次实验,你是否能得出功的计算公式.我们定义:板书:W=FS指出:利用此公式可以计算出功的多少来,但必须注意它们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板书在公式的旁边.。

初中物理浮力教案(精选5篇)

初中物理浮力教案(精选5篇)

初中物理浮力教案(精选5篇)科学《浮力》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 能用实验的方法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能对物体的沉浮提出假设和猜想,并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和猜想,了解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细致观察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用实验证明在水中浮着的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难点:实验: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课前准备:盆、泡沫、木块、石块、小皮球、橡皮、钩码、弹簧秤、视频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多媒体出示:皮球掉进树洞里(图)师:一天,几个小朋友在大树下玩皮球,一不小心,皮球掉进一个树洞里。

洞又深口又小,小朋友们的手臂根本够不到皮球。

怎么办呢?同学们,你们有办法吗?2、学生汇报交流。

(生可能会说出往树洞里倒水,皮球会浮起来)3、设疑:皮球为什么会浮起来呢?它和什么有关?4、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5、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会问:什么是浮力,是不是所有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学习浮力有什么用……)今天,我们不可能解决同学们提出的所有的问题,那么今天我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浮力。

二、实验活动(一)实验1:1、要求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大胆猜想,哪些物体能浮在水面上,哪些物体会沉下去,并把猜想的结果记录在实验表格中。

注意:只猜想,不动手实验!实验一记录单学生汇报。

2、学生猜想并填写记录单。

(教师巡视)3、实验验证学生的猜想。

刚才同学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有什么办法来证明?(学生可能会说出,做个实验:把它们都放到水里,就知道了。

)4、学生实验并填写,老师巡视,学生汇报,师相应板书。

(二)实验2:1、质疑:为什么这些物体都会浮在水面上呢?(学生可能会说出:受到了水的浮力。

)师:那水的浮力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感知一下。

2、出示实验要求:把泡沫等上浮地物体放在水上,用手向下按,仔细体会手的感觉,并进行小组内交流,填写实验记录单。

初中二年级物理科目教案压强的计算与浮力的实验

初中二年级物理科目教案压强的计算与浮力的实验

初中二年级物理科目教案压强的计算与浮力的实验初中二年级物理科目教案:压强的计算与浮力的实验引言:在初中物理学习中,压强和浮力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正确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对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将以压强的计算和浮力的实验为主题,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概念和计算方法。

实验目的:1. 了解压强的概念以及其计算方法。

2. 理解浮力的产生原因和作用,并学会计算浮力的大小。

实验材料:1. 实验平台2. 吊钩3. 弹簧秤4. 各类物体(如铅块、木块等)5. 水槽或容器6. 纸巾实验步骤:1. 在实验平台上放置一个水槽或容器,加入适量的水。

2. 将吊钩挂在弹簧秤上,并将弹簧秤固定在实验平台上。

3. 将一个重物(如铅块)挂在吊钩上,并记录下其重力拉力的大小。

4. 将纸巾沿水平方向折叠,使其形成一块较大的面积。

5. 将折叠后的纸巾轻轻放置在水槽水面上,并观察纸巾下沉的情况。

6. 将纸巾慢慢推入水中,并继续观察其下沉的情况。

7. 分析上述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浮力的作用,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解释。

8. 重复上述步骤,使用不同形状和重量的物体,让学生感受不同物体的浮力大小。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上述实验,学生应该观察到以下现象和得出相应结论:1. 纸巾在水中会浮起,说明有一个向上的浮力作用在其上面。

2. 沉入水中的物体产生浮力,且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体积有关。

体积越大,浮力越大;体积越小,浮力越小。

3. 同样体积的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相同,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压强的计算:定义:在物理中,压强是指物体单位面积受到的压力。

计算公式:压强 = 压力/面积单位:帕斯卡(Pa)实验步骤:1. 准备一个小面积的物体(如针尖),并记录下物体的重力拉力。

2. 测量物体的底面积,得到面积的数值。

3. 使用公式压强 = 压力/面积,将实验中测得的数值代入公式,计算压强的大小。

实验结果与分析:学生应该通过实验计算出物体受到的压强的大小,并得出以下结论:1. 压强的大小与物体受到的压力成正比,与物体的面积成反比。

新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十章. 压强和浮力 四、浮力》教案_28

新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十章. 压强和浮力  四、浮力》教案_28

课题:浮力【课堂目标】:1.认识浮力3.知道阿基米德原理【学习重点难点】浮力影响因素的探究阿基米德原理【学习过程】【利用浮力】活动1:谁有妙招塑料瓶中有一个乒乓球,你有没有办法可以手不碰塑料瓶就可以拿到乒乓球? 【体验浮力】活动2:将瓶盖旋紧的空矿泉水瓶压入水中时,有什么感觉?活动3:观察视频中的图,带着问题思考、讨论、交流1.仅仅是液体对物体有浮力吗?2.浮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3.浮力感觉上一个什么样的力?4.浮力的方向又如何?【理解浮力】1.什么是浮力2.浮力的方向例:一个盛水的杯中悬浮着一个小球,杯子放在斜面上,如图,此处小球受到的浮力方向如何?【再议浮力】浮力无处不在,你能举例生活中的浮力想象吗?(交流讨论)【探究浮力1】活动4: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①首先请你猜想一下,下沉的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②你有什么经验支持你的猜想?③如果给你一个弹簧测力计和一杯水,你能通过实验判断浸入水中的重物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吗?你打算用什么样的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1)你观察到的现象?(2)你观察到的现象能说明什么问题?【测量浮力】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的重力G 。

2.将石块浸没入水中,记下弹簧测力计此时的示数G ’浮力的大小:F 浮=(公式) (称重法)在空气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G (牛) 物体浸在水中弹簧测力计读数 F 拉 (牛) 物体受到的浮力F 浮(牛)【探究浮力2】活动5: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你是根据什么经验提出猜想的?【分组探究】弹簧测力计 圆柱体 盛有纯水和浓盐水的容器各一个,各组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探究】1、对比分析②③两次实验,得出的结论是:2、对比分析③④两次实验,得出的结论是:3、对比分析④⑤两次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交流总结】物体受到的浮力与 、 有关.【阿基米德原理】内容:公式: 【课堂小结】【课后反思】1、对比分。

压强浮力教案

压强浮力教案

压强浮力教案教案标题:压强浮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压强和浮力的概念,并能够区分它们之间的关系。

2. 掌握计算压强和浮力的方法,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验证浮力的存在,并理解浮力对物体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理解压强和浮力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实验观察和验证浮力的存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现象,引出浮力的概念,并与压强进行比较,引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压强和浮力的概念及计算公式,引导学生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举例说明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实验: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测量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力,验证浮力的存在,并让学生通过实验数据计算浮力的大小。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压强和浮力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浮力对于船只、潜水艇等物体的应用,并展示相关实例,拓展学生对于浮力的应用理解。

6.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压强和浮力的重要性及应用。

四、教学手段:1. 实验器材:水槽、不同重量的物体、测量工具等。

2. 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压强和浮力的概念及应用。

3.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估: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设计、数据记录和分析等内容。

2. 练习成绩:通过练习题的成绩评定学生对于压强和浮力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压强和浮力的概念,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同时,通过实验的设计和实施,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压强和浮力教材分析教案

压强和浮力教材分析教案

压强和浮力教材分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压强的概念,掌握压强的计算方法。

2. 让学生了解浮力的产生原因,掌握阿基米德原理。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压强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 影响压强的因素3. 浮力的产生原因及阿基米德原理4. 浮力的计算公式及应用5. 物体的沉浮条件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压强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应用;浮力的产生原因、计算方法及应用。

2. 难点:压强和浮力的综合应用,物体的沉浮条件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并探索压强和浮力的原理。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压强和浮力的现象。

3. 运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压强和浮力的好奇心。

2. 理论讲解:介绍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影响因素;讲解浮力的产生原因、阿基米德原理及计算公式。

3. 实验演示:进行压强和浮力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原理。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运用压强和浮力的知识解决。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这五个章节的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掌握压强和浮力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及应用,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教学拓展1. 让学生了解压强和浮力在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如船舶设计、建筑结构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压强和浮力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如医学、环保等。

七、课程思政1.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品质。

2. 教育学生珍惜资源,关爱环境。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3.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动手操作能力。

其他版初中初二教案压强46;浮力教案

其他版初中初二教案压强46;浮力教案

第九章压强和浮力课题:液体的压强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术(1)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明白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明白液体内部液体压强的大小与深度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二、进程与方式(1)观看液体压强的实验,明白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

(2)通过实验,探讨阻碍液体内部压壮大小的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育学生观看、实验能力,分析归纳能力。

(2)培育学生酷爱科学,踊跃研究探讨科学知识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液体内部压强规律的明白得,和培育学生观看和实验的能力。

二、难点:对深度的明白得。

三、教具可口可乐瓶、铁钉、水、圆形片,塑料袋、压强计等。

四、教学方式:学生实验,分析法,讨论法,归纳法。

五、教学进程(一)引入新课:一、请同窗们认真观看,水电站拦河大坝,你观看到了什么?二、请同窗们谈谈,你游泳进程中向下潜水时,有什么感觉?引入新题:液体压强(二)进行新课一、进行四组实践活动(图9-九、图9-10、图9-11)(1).薄塑料袋装满水后鼓起来,用手指触及其表面,试试有何感受?(2)在一端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中加水,观看到玻璃管底部橡皮膜形状的转变,看到橡皮膜__________。

继续加水那么看到橡皮膜______。

(3)在一端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中别离加水和加水银到同一深度,观看橡皮膜形变的情形,观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

(4)将蒙有橡皮膜的容器浸入水中,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学生试探:(1)液体内部有压强吗?什么缘故?(2)你猜想一下,液体压强会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有什么样的关系?3、观看实践:(1)请同窗们观看压强计的构造,它是由哪几个部份组成的?(2)用手指轻按压强计上金属盒的橡皮膜,U形管双侧的液面发生什么转变?(3)假设再稍使劲一点,那么U形管双侧液面与适才相较又有什么不同?4、学生分析:(2)、(3)两次实验说明了什么?五、学生试探:结合前面关于液体压强的猜想,想一想(1)要研究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实验应如何设计?(2)要研究液体内同一深度向不同方向的压强的关系,实验又如何设计?(3)要研究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实验又该如何设计?六、请同窗们阅读讲义中的实验进程,开始实验,并将实验结果填入表格中,并分析表格数据得出验证结果。

其他版初中初二教案压强46;浮力教案

其他版初中初二教案压强46;浮力教案

第九章压强和浮力课题:气体的压强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确认大气压强的存在,了解日常生活中利用大气压的现象。

(2)了解测量大气压的金属盒气压计。

(3)认识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了解生活中跟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相关的现象,了解飞机升空的奥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2)通过讨论,感知大气压强的应用。

(3)通过实验,探究流速大小对流体压强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2)通过参与探究活动,亲近科学,激发深入思考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日常生活中利用大气压的现象。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难点:利用大气压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三、教具玻璃杯、水、硬纸片、矿泉水瓶、易拉罐、铁架台、酒精灯、橡皮泥、塑料吸盘、挂钩、注射器等。

四、教学方法:实验,分析,讨论,归纳。

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这是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

空气也能流动,我们周围是否存在大气的压强?这节课就来研究大气压强。

(二)进行新课1、体验大气压的存在(1)设计实验:如图9-18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2)试一试:用所给的器材再设计一个证明大气压强的实验,并实际做一下。

(3)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事例能说明大气压的存在?2、估测大气压的值(1)读一读:P69(2)试一试:图9-20(3)实给器材:(4)实验步骤:(5)实验数据:(6)想一想:(7)最早测量大气压的实验,是由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完成的,他测出的大气压的值相当于76cm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3、大气压的变化(1)大气压与高度之间有一定的关系。

人们可根据大气压估算当地的高度。

(2)大气压不仅随高度的而变化,就在同一地点,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3)通常把等于×105Pa的大气压叫做标准大气压。

其他版初中初二教案压强46;浮力教案(4)

其他版初中初二教案压强46;浮力教案(4)

第九章压强和浮力课题:压强和浮力温习一、教学目标通过温习,使学生系统把握本章知识,培育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重点、难点分析三、1、重点:知识结构四、二、难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五、教学方式:讲解、分析,讨论。

四、教学进程(一)本章教材的知识结构(二)例题:例1:一个木箱放在斜面上,如下图,其中能正确表示斜面受到压力F的示用意是()例2:云南素有“动物王国”之称,该省特有的野牛(因其腿下部呈白色,俗称“白袜子”)属于国家重点爱惜动物。

动物爱惜组织成员测量出野牛在水平沙地上站立时留下的一个脚印的面积,深度为,并对该沙地进行抗压实验,发觉使沙地达到相同深度的压强为2×105Pa,请你依照以上数据推算出:(1)野牛对该少地的压力为多少N?(假设四只脚的面积相等)(2)野牛的质量为多少t?(g=10N/k g)例3:某研究小组为探讨“压力的作用成效与哪些因素有关”,设计了如下图的探讨方案。

甲图是研究小组将小木凳放入沙盘中,乙图是在小木凳上增加一个重物,丙图是将小木凳翻转过来,倒置于沙盘中,并在凳上仍然放置一个等重的重物。

依照甲、乙图的分析,能够取得的结论是;依照乙、丙图的分析,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例4:2002年6月6日《海峡都市报》刊登了《货车超限超载、国道不堪重负》一文,报导了“104国道设计利用年限为15年以上,但才利用5年就大修,现已伤痕累累……”有些运输单位和个人只顾自己利益,不顾国家利益,让汽车成倍的超载是损坏路面的直接缘故。

请你运用所学知识说明汽车严峻超载加速路面损坏的缘故(只需答出一种合理的缘故即可):。

例5:乒乓球前进进程中,由于不同的旋转方向它会沿不同的径迹运动,运动员用三种不同的击球方式把乒乓球击出,请判定,图示一、二、3三条径迹中(选填“1”、“2”或“3”)是上旋球(球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是下旋球(球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是不旋转的,简要说明你什么以为上旋球应该沿着你选择的径迹运动。

其他版初中初二教案压强46;浮力教案(5)

其他版初中初二教案压强46;浮力教案(5)

第九章压强和浮力课题:浮力(第一教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术(1)明白什么是浮力(2)明白阿基米德原理。

二、进程与方式(1)通过观察、试探和探讨,熟悉浮力。

(2)通过猜想、实验和判断,总结测量浮力大小的方式。

(3)经历探险究浮力大小的进程,明白阿基米德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试探、实验探讨、搜集资料、交流讨论等活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领略成功的喜悦。

(2)初步熟悉科学技术对社会进展的影响,进一步确立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材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阿基米德原理二、难点:阿基米德原理三、教具乒乓球、水、水槽、铁块、弹簧测力计、阿基米德原理实验装置等。

四、教学方式:实验,分析,讨论,归纳。

五、教学进程(一)引入新课:轮船、鸭子、人游泳时能浮在水面,是什么原因呢?这节课研究与此相关的知识。

(二)进行新课:一、浮力(1)观察图9-28并进行试探。

(a)气球为何能腾空而起?(b)人为何能浮在海面上?(c)乒乓球为何能从水里升起?(d)新型护卫舰为何能浮在海面上?(2)浮力的概念(3)学生举例二、下沉的物体是不是受到浮力的作用(1)猜想:下沉的物体是不是受到浮力的作用?(2)经验:你有什么经验支持你的猜想?举两例。

(3)设计实验:a、将一物体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现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多少?b、当咱们用手向上托物体时,会看到弹簧测力计的不数如何转变?c、物体浸入水后是不是也受到一个向上托的力?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不是减小?如何减小?d、把清水换成其它液体,重做上述实验,结果如何?(4)实验结论:浸在液体里的物体_______(受到/不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12_________。

(5)想一想:一桶水在从水中提出水面的进程中,手所用的力愈来愈大,这是什么原因?某物体在空气中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称得重,现将弹簧测力计(连同所挂重物)移至真空罩内,在抽去罩内空气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如何转变? 3、浮力的大小(1)用测量法研究浮力演示实验:如图,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在空气中受到的重力记为G ,再把此物体浸没在水中测它的重力,记为F ,比较两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发觉了什么问题?据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分析实验:示数变小了,说明物体受到了向上的力,那个力就是浮力。

(八年级物理教案)压强和浮力教案3

(八年级物理教案)压强和浮力教案3

压强和浮力教学设计3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1.压力:⑴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⑵ 压力其实不都是由重力惹起的,往常把物体放在桌面上时,假如物体不受其余力,则压力 F=物体的重力 G。

⑶ 固体能够大小方向不变地传达压力。

⑷重为 G 的物体在承面上静止不动。

指出以下各样状况下所受压力的大小。

G G F+G G–F F-G F2.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成效要素的实验:⑴ 课本甲、乙说明:受力面积同样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成效越显然。

乙、丙说明压力同样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成效越显然。

归纳这两次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成效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相关。

本实验研究问题时,采纳了控制变量法和对照法。

3.压强:⑴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遇到的压力叫压强。

⑵ 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成效的物理量。

⑶公式 P=F/S此中各量的单位分别是:P:帕斯卡( Pa);F:牛顿( N)S;米 2(m2)。

A、使用该公式计算压强时,重点是找出压力F(一般 F=G=mg)和受力面积 S(受力面积要注意两物体的接触部分)。

B、特例:关于放在桌子上的直柱体(如:圆柱体、正方体、长放体等)对桌面的压强P=ρgh。

⑷压强单位 Pa 的认识: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子的压力约 0.5Pa。

成人站即刻对地面的压强约为: 1.5×104Pa。

它表示:人站即刻,其脚下每平方米面积上,遇到脚的压力为: 1.5×104N。

⑸ 应用:当压力不变时,可经过增大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减小压强如:① 铁路钢轨铺枕木、② 坦克安装履带、③ 书包带较宽等。

也可经过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增大压强如:① 缝衣针做得很细、② 菜刀刀口很薄4.一容器盛有液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求压力压强问题:办理时:把盛放液体的容器当作一个整体,先确立压力(水平面受的压力F=G容+G 液),后确立压强(一般常用公式P=F/S)。

二、液体的压强1.液体内部产生压强的原由:液体受重力且拥有流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压强和浮力
课题:气体的压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确认大气压强的存在,了解日常生活中利用大气压的现象。

(2)了解测量大气压的金属盒气压计。

(3)认识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了解生活中跟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相关的现象,了解飞机升空的奥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2)通过讨论,感知大气压强的应用。

(3)通过实验,探究流速大小对流体压强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2)通过参与探究活动,亲近科学,激发深入思考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日常生活中利用大气压的现象。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难点:利用大气压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三、教具
玻璃杯、水、硬纸片、矿泉水瓶、易拉罐、铁架台、酒精灯、橡皮泥、塑料吸盘、挂钩、注射器等。

四、教学方法:实验,分析,讨论,归纳。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这是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

空气也能流动,我们周围是否存在大气的压强?这节课就来研究大气压强。

(二)进行新课
1、体验大气压的存在
(1)设计实验:如图9-18
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
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
(2)试一试:用所给的器材再设计一个证明大气压强的实验,并实际做一下。

(3)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事例能说明大气压的存在?
2、估测大气压的值
(1)读一读:P69
(2)试一试:图9-20

3
)实给器材:
(4)实验步骤:
(5)实验数据:
(6)想一想:
(7)最早测量大气压的实验,是由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完成的,他测出的大气压的值相当于76cm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3、大气压的变化
(1)大气压与高度之间有一定的关系。

人们可根据大气压估算当地的高度。

(2)大气压不仅随高度的而变化,就在同一地点,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3)通常把等于×105Pa的大气压叫做标准大气压。

4、气压计:图9-23金属盒气压计。

5、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雄鹰为什么能在天空翱翔?是什么力量使飞机升空的呢?
(2)探究流速大小对流体压强的影响:图9-24
飞机飞行时产生的升力是用来克服自身的重力的,飞机的升力产生于机翼,如图所示的是机翼的切面图,迎面吹来的风分别流经上下两个表面,上表面气流通过的距离长,流速大;下
表面气流通过的距离短,流速小。

这样
机翼受到的向上的压强就大于向下的压
强,形成压力差,产生升力。

(3)结论:在流体中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______。

(三)例题:
例1:在航海里,船只向前航进过程中,如果两艘船靠得很近并肩行驶,如图1所示,两船在近距离并排行驶时将会,这是因为两船内侧水的流速于两船外侧水的流速,造成了两船内侧水的压强于外侧水的压强的原因(选填“大”、“小”或“等”)。

打开自来水龙头,使自来水流过如图2所示的玻璃管,在A、B、C三处,水的流速较大的是处,压强较小的是处(选填“A”“B”或“C”)。

例2:如图3所示,是喷雾器的原理示意图,当空气从小孔迅速流出,小孔附近空气的流速较大,压强容器里液面上方的空气压强,液图1 图图3
体就沿细管上升,从管口中流出后,受气流的冲击,被喷成雾状。

例3:科学探究需要收集和处理数据,在已有大量数据时,要想更容易地得到规律,对数据的处理方法显得更为重要。

下表给出的是大气压强跟对应高度的一些测量数据,请你采用学过的方法,或自己创造方法(只写一种),形象、准确明了地表示出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变化情况,根据你对数据的处理分析,你认为大气压随高度变化有什么规律?若某地的大气压强为×104
高度h/km 0 2 4 6 8 10 12
大气压p/kPa 101 80 62 47 36 26 19
例4:太阳能汽车是直接利用太阳能为能源的一种新型汽车,如图所示,是一种太阳能汽车(右边是它的剖面图),从形状上看,这种汽车在高速行驶时对水平地
面产生的压力
F1与停在水平
路面对地面产
生的压力F2相比()
A、F1>F2
B、F1<F2
C、F1=F2
D、无法比较
六、课堂小结:
七、作业:P73WWW 1 2 3 4
课后作业:一课四练、课课练
教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