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素材第二单元《一个小农家的暮》作者刘半农简介

合集下载

一个小农家的暮

一个小农家的暮

一、诗歌整体内容赏析示例:《一个小农家的暮》写于1921年的伦敦,在西方现代化的都市里,诗人思念着祖国,回想农村的生活情景,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祖国、故乡、农村、农民的深情。

或许这首诗也代表了诗人对故乡江阴浓郁的怀念之情吧?这首诗以叙事的笔调朴实无华地写了一个小农家的傍晚生活。

黄昏时分,下了田的丈夫回到家里,妻子在灶下烧饭,丈夫在这个空儿里,逗逗狗、探探牛,问一声新酿的酒怎样了;月亮出来了,孩子们数着星,看着月,唱着,跳着,戏耍着。

一幅多么安详和乐的农家生活图。

这首诗最感动人的是它的亲切、真实。

每一个住过农村的孩子,心中都有这份甜美的回忆。

城市里长大的人,透过诗人忠实的描写,也能想象体会出这份安详的幸福。

这一首诗的调子自然、流畅。

诗的描写不仅感人,而且是美丽的。

第一段“嫣红的火光”“殷红的脸”“闪红”的“青布衣裳”,透过“颜色”的处理,美化了诗境。

读者情不自禁地要认定,这妻子的容貌是美丽的,这妻子的性情是温柔的,这妻子的心地是善良的。

妻子如此,丈夫呢?透过“便坐在稻床上/调弄着只亲人的狗”,以及踱到栏里去看牛,回过头问声“怎样了——/我们新酿的酒?”等“动作”的处理,也表现了他的温柔善良与可亲,读者同时也认定这丈夫是强烈地关爱着这个家的。

最后诗人描写孩子们的歌唱——“地上人多心不平,天上星多月不亮。

”世间的人啊心常不平,心不平的人啊哪有快乐?二、问题探究1、作者为什么把在军阀统治下的农村生活写得如此诗情画意?这首诗写的是被诗人理想化了的农村生活。

诗人以欣赏的态度,跳荡的旋律,便于表现欢快情绪的“阳”韵,描写一个农家的傍晚——年轻的女主人和她的丈夫、孩子,荡漾着幸福、和谐与欢乐的生活。

描写平淡,而诗意盎然。

有的论者说,诗人所写的是现实中不曾有的“世外桃源”,美化了军阀统治下的农村生活。

这是一种误解。

刘半农当时并非不知道农村的贫富对立,也并非不知道农民生活的苦楚。

应从生活的多样化去理解这种“农家乐”。

刘半农《一个小农家的暮》

刘半农《一个小农家的暮》

这首诗写的是被诗人理想化了的农
村生活。这样写,与作者此时身在
国外,思念祖国、思念故乡有关。
美文连接
教我如何不想她
刘半农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1920年9
作者简介
刘半农(1891—1934),原名刘复, 字半农,号曲庵,江苏江阴人。 刘半农是中国新诗的开拓者、白话 文的倡导者。他积极主张写新诗和应 用白话文,并亲自进行实践。他还倡 导文学作品的分段和运用新式标点, 并创造了“她”“它”二字,沿用至 今。
一个小农家的暮
一个小农家的傍晚生活
通过色彩变化,表现出妻子容貌美丽、 性情温柔贤淑、内心良善的特点。
通过动作描写,表现出丈夫简朴勤劳、 善良可亲,强烈地关爱着这个家的特 点。
3、结尾孩子们唱:“地上人多心不平,天 上星多月不亮。”这话有什么深意?
代表大众的心声,对苍生艰难生活 的申诉。
4、作者为什么把在军阀统治下的农村生 活写得如此诗情画意?
思考与讨论
1、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小农家日常生活的哪 几个画面?请依据这几幅图说说这个小农家 有什么特点。 这首诗描绘了三幅画面: 农妇夜炊图、农夫收工图、孩子观月图。 屋舍自然简单、朴实温馨; 生活其乐融融、自给自足、温暖安康; 环境静谧清幽、纯净美好。
思考与讨论
2、透过诗歌的文字,你觉得妻子和丈夫 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刘半农《一个小农家的暮》阅读理解

刘半农《一个小农家的暮》阅读理解

刘半农《一个小农家的暮》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小农家的暮刘半农她在灶下煮饭,新砍的山柴,必必剥剥的响。

灶门里嫣红的火光,闪着她嫣红的脸,闪红了她青布的衣裳。

他衔着个十年的烟斗,慢慢地从田里回来;屋角里挂去了锄头,便坐在稻床上,调弄着只亲人的狗。

他还踱到栏里去,看一看他的牛,回头向她说:“怎样了——我们新酿的酒?”门对面青山的顶上,松树的尖头,已露出了半轮的月亮。

孩子们在场上看着月,还数着天上的星:“一,二,三,四……”“五,八,六,两……”他们数,他们唱:“地上人多心不平,天上星多月不亮。

”1921年2月7日,伦敦【注】1920年,刘半农离开风雨飘摇的祖国前往英国伦敦,该诗就写于1921年的伦敦。

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选取一户普通农家作为对象,描写了农家从傍晚时分到夜幕降临时的日常生活场景。

B.男主人带着锄头从田里回来,一会儿到栏边看牛,一会儿问新酿的酒,这表现了他的勤劳。

C.诗歌第四节写景,通过青山、松树、半轮月亮写出了夜的宁静美好,也表示天色已经晚了。

D.诗歌最后两句暗示了现实社会中并非都是诗中所写的这种能享受祥和、安宁生活的农家。

2.本诗擅长细节描写,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请举出两例并简要分析。

3.诗歌蕴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B2.①“新砍的山柴,必必剥剥的响”,女主人正在做饭,灶中柴火的响声这一细节描写具有生活的真实性,同时营造了温馨的氛围。

①“五,八,六,两……”,孩子们数星星时数错了数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孩子们的纯真,也使诗歌显得真实、自然。

3.①对安宁、平静的田园生活的憧憬与向往;①对现实中无法拥有这种生活的农民的同情;①作为在海外求学的学子,对祖国深深的思念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现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B.“表现了他的勤劳”错误。

对男主人回家后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如“挂去了锄头”“坐在稻床上”“调弄着只亲人的狗”等表现的是他的悠闲、惬意。

一个小农家的暮

一个小农家的暮



二、论世
• 1920年,在文学革命初战告捷的时候,刘 半农这位为它“很打了几次大仗”的战士 却携妻将雏,告别了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 到欧洲攻读语言学,由此开始了学者生涯。 但是,学问之道并没有消解其作为诗人的 敏感与热情,相反,远离故土的孤寂与悲 哀在无情煎熬着他,折磨着他;于是,在 彻夜难眠之中,在孤灯片影之下,这位为 白话新诗的诞生而费尽心力的诗人在异国 他乡又挥笔写就了许多思乡的诗章。《一 个小农家的暮》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
• • • • •
他还踱到栏里去, 看一看顶上, • 松树的尖头, • 已露出了半轮的月亮。 • • • • 孩子们在场上看着月, 还数着天上的星: 「一,二,三,四……」 「五,八,六,两……」
• 他们数,他们唱: • 「地上人多心不平, • 天上星多月不亮。」
三、文眼
• 最后一句 • 地上人多心不平,天上星多月不亮
四、结构
诗人精心勾画了“一个小农家的暮”的 三个画面,思念双亲的温厚,怀想家园的 温馨,回味故乡的安谧,追忆少小的天真。 或许在客观上,诗人少小时历经的小农家 生活并没有这么纯美,但时空距离、赤子 之心和浓郁乡愁,过滤了一切,使“家园” 升华到人生之本、心灵皈依的层面。 本诗纯以白描手法,描绘“一个小农家 的暮”的人和景,三个生活画面既构成有 机整体,又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小农家生 活的纯美。乡愁情语被蕴藉在鲜活而宁谧 的景语中,意境优美,意蕴隽永。
一、知人
• 原名刘寿彭,改名刘复;初字伴侬、时用瓣秾、 后改字半农,号曲庵。江苏江阴人,汉族,是我国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著名的文学家、 语言学家、教育家。同时,他又是我国语言及摄影 理论奠基人。他的《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康士 坦丁语言学专奖”。是我国第一个获此国际大奖的 语言学家。

刘半农在现代诗歌中之“求真”说

刘半农在现代诗歌中之“求真”说
的火 光 ,闪 着 她 嫣 红 的 脸 ,闪 红 了 她青 布 的衣 裳 … … 并 不像文人学士们 的有意表现 ,不失之于拘 ,即失之 于假 。 自 而 男 人 衔 着 “ 年 的 烟 斗 ” 慢 悠 悠 地 从 田里 回来 挂 了锄 , 十 然 的 流 露 既 无 所 用 其 拘 ,亦 无 所 用 其 假 ,所 谓 不 求 T 而 自工 , 坐在稻床 上逗弄亲人 的狗 ,又踱 到牛栏 里看看 ,然后 问妻子新 不 求 好 而 自好 ;这 就 是 文 学 上 最 可 贵 ,最 不 容 易 达 到 的 境 地 ” 酿 的酒成 熟了没有 ?屋外冉 冉升起新 月 ,孩子们聚在 场上 ,望 的看 法 ,表达 了其有 意区别传统 文人有 意曲笔 、做作 的一 面。 月 数 星 ,童 声 唱 着 歌 谣 :
在 刘 半 农 看 来 ,歌 谲 的 第 一 点 好 处 , “ 于 能 用最 自然 的 在 言 词 ,最 自然 的声 调 ,把 最 自然 的情 感 发 抒 来 … …好 在 世 间 只有 文字狱 ,没有歌 谣狱 ;所 以 自由的空气 ,在别种文艺 中多
日人 而息 的农 民所 能享 受 的短歇 的田家炊 乐 。诗 中质 朴 明晰 少总要受 到些裁制 的 ,在歌谣 中却永远是纯 洁的 ,永远是受不 的形象 ,怡然 恬淡 的境界 ,浸 透着诗人挚爱农 民和农业劳 动生 到别种 东西的激扰 的……” ;而第二点则是 “ 歌谣之构成是信 活的感情 。含 蓄地 把它寄寓 在对 一个小农 家晚间生活场景这 一 “ 自然 ” 的 门 描 之 中 ,精 心 地 勾 ji 组 富 有 中 国 乡土 气 息 真 田了一 和 田同 风 光 的 “ 自然 ” 的 画 面 。沈 从 文 对 此 评 价 说 : “ 真 这种 朴 素 的 诗 ,是 写 的 不 坏 。 以一 个 散 文 的 形 式 ,浸 在 诗 的气 息 。

刘半农先生有什么作品?刘半农简介

刘半农先生有什么作品?刘半农简介

刘半农先生有什么作品?刘半农简介刘半农(1891年5月29日-1934年7月14日),江苏江阴人,原名寿彭,后名复,初字半侬,后改半农,晚号曲庵,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

主要作品有诗集《扬鞭集》、《瓦釜集》和《半农杂文》清宣统三年(1911年)曾参加辛亥革命,民国元年(1912年)后在上海以向鸳鸯蝴蝶派报刊投稿为生。

民国六年(1917年)到北京大学任法科预科教授,并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积极投身文学革命,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

民国九年(1920年)到英国伦敦大学的大学院学习实验语音学,民国十年(1921年(夏转入法国巴黎大学学习。

1925年获得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所著《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法国康士坦丁·伏尔内语言学专奖。

民国十四年(1925年)秋回国,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讲授语音学。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在北京病逝。

刘半农个人作品翻译作品欧陆纵横秘史(外交小说)上海中华书局,1915年5月初版(小说汇刊第四十三种)黑肩巾(国事小说)上下册上海中华书局,1917年1月初版(小说汇刊第四十二种)猫探(侦探小说)上海中华书店,1917年4月初版(小说汇刊第八十五种)乾隆英使觐见记(笔记)上海中华书局,1917年8月初版(清外史丛刊之一)帐中说法(滑稽小说)上海中华书局初版(小说汇刊第四十六种)茶花女(戏剧集)北京北新书局,1926年7月初版国外民歌译第一集北京北新书局,1927年4月初版法国短篇小说集第一册北京北新书局,1927年6月初版失业(法华对译短篇小说集)北京北新书局,1927年初版(北京孔德学校小丛书)猫的天堂(法华对译短篇小说集)北京北新书局,1927年初版(北京孔德学校小丛书)比较语音学概要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2月初版苏莱曼东游记上海中华书局,1937年5月初版编著作品中国文法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组,1919年印行上海群益书社,1920年8月再版,1923年4版四声实验录上海群益书社,1924年3月初版汉语字声实验录(法文)1925年初版(法同巴黎大学语音学院丛书之一种)国语运动略史(法文)1925年初版瓦釜集(诗集)北京北新书局,1926年4月初版扬鞭集(诗集)上、中卷上卷,北京北新书局、1926年6月初版中卷,北京北新书局、1926年10月初版太平天国有趣文件十六种北京北新书局,1926年初版半农谈影北京真光摄影社寄售,1927年10月初版宋元以来俗字谱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单刊之三,1930年2月出版从五音六律说到三百六十律1930年5月印行声调之推断及“声调推断尺”之制造与用法图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抽印本),1930年6月中国俗曲总目稿上下册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2年5月初版天坛所藏编钟编罄音律之鉴定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抽印本,1932年6月初版中国文法讲话上册上海北新书局,1932年11月初版十二等律的发明者朱载堉抽印本,1932年出版莽权价值之重新考订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抽印本)1933年出版半农杂文第一册北平星云堂书店,1934年6月初版乙二声调推断尺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抽印本,1934年出版半农杂文二集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7月出版敦煌掇琐上、中、下卷上卷,国立中央研究院1925年初版中卷,国立中央研究院1934年初版下卷,国立中央研究院1945年初版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二校点作品何典(小说集)清张南庄著北京北新书局,1926年6月初版,同年12月订正再版香奁集(诗集)唐韩致尧著北京北新书局,1926年初版西游补(小说集)清董若厢著上海北新书局,1929年初版印度寓言刘北茂原译1930年初版朝鲜民间故事刘育厚原译1932年初版个人成就文学改革民国六年(1917年),发表了《我之文学改良观》,认为文学应表现自我的真情实感;只有将窒息性灵的古人作文的死格式推翻,新文学才能得到发展。

刘半农刘半农是中国现代著名学者、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健将、北京大学教授

刘半农刘半农是中国现代著名学者、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健将、北京大学教授

刘半农-刘半农是中国现代著名学者、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健将、北京大学教授刘半农墓。

刘半农是中国现代著名学者。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健将。

北京大学教授。

其墓地位于香山东北方向的玉皇顶上。

玉皇顶以山腰有一座玉皇庙而得名。

墓基是一个石砌方台。

墓盖在方台之上;北端石砌基座上有一座方形大理石柱。

南向立面镶嵌着刘先生的巨幅遗像。

中文名称,刘半农墓。

地理位置,香山东北方向的玉皇顶上。

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

开放时间,全天。

刘半农墓简介。

我国现代著名学者。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健将。

北京大学教授刘半农先生的墓地。

位于香山东北方向的玉皇顶上。

他的墓地位于碧云寺东侧。

其墓基是一个石砌的大方台。

墓表在方台之上。

墓表北侧又矗立着一座大理石石柱。

上面镶嵌着巨幅刘先生的遗像。

墓前有一块断开的碑文。

上面的文字及碑额。

均出自大家之手。

碑文是著名教育家。

北京大学教授蔡元培所撰。

碑额是国学大师章炳麟篆书。

碑文书丹则是著名文学家钱玄同的手笔。

一块墓碑闪烁着我国现代史上四位著名人物的才华。

思想的光辉。

可以说是一件难得的文物和艺术品。

玉皇顶以山腰有一座玉皇庙而得名。

墓前原竖两块石碑。

一块是周作人撰写墓志。

魏建功书石。

马衡篆盖;另一块由吴敬恒题碑。

蔡元培撰写墓志。

章太炎篆额。

钱玄同书丹。

可惜两块墓碑都已推倒砸碎。

石块狼藉。

人物介绍。

刘半农先生。

1891年5月29日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县城里西横街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

原名寿彭。

后改名复。

字半农。

号曲庵。

笔名寒星。

化名范奴冬女士。

他的父亲宝珊先生是穷秀才。

做过塾师。

后来从事新式教育工作。

开办翰墨林小学。

半农先生四岁时父亲教以识字。

六岁入塾。

虽在童年已能作对咏诗。

十二岁入翰墨林小学。

十五岁入常州中学。

成绩常居于前列。

二十岁时辛亥革命爆发。

先生向往革命。

去清江参加革命军。

担任文牍工作。

1920年春。

经教育部指派去欧洲留学。

先到英国伦敦大学的大学院学习实验语音学。

1921年夏转入法国巴黎大学学习。

并在法兰西学院听讲。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第二单元《一个小农家的暮》Word版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第二单元《一个小农家的暮》Word版

《一个小农家的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节奏,把握情感;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解读诗歌的能力;3.情感目标体悟诗人对祖国深情的眷恋;二、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把握情感,进而准确解读诗歌的内容。

三、教学难点理解诗人审美情感的人性化价值和社会化价值。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作者简介:刘半农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语言学家、文学家。

原名寿彭,后名复,初字半侬,后改半农,晚号曲庵。

1891年出生于江苏江阴城内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自幼聪慧过人,6岁能作对联、咏诗。

1907年考入常州府中学堂,成绩优异,兴趣广泛。

1911年应聘回母校翰墨林小学任教,并与吴研因等编辑《江阴杂志》。

辛亥革命中,他赴清江参加革命军,任文牍。

1912年,因不满军队内部的混乱而返乡。

1912年,刘半农与其弟刘天华至上海谋生,在开明剧社任编辑。

次年,在中华书局任编译员。

他勤奋写作,先后在《时事新报》、《小说界》等刊物发表40多篇他翻译和创作的小说,向广大读者介绍安徒生、小仲马、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高尔基等著名作家的作品。

1917年,他在《新青年》上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等文章,对文学革命从形式到内容都提出深刻见解。

同年夏,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破格聘为北大预科国文教授。

1918年,参与《新青年》编辑工作。

,在《新青年》发表《复王敬轩书》,对于反对文学革命、为封建旧文学辩护的观点痛加批驳。

这成为新旧文学论争中的著名事件,有力地促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开展。

“五四”运动中,他声援被北京政府监禁的学生和教员。

1920年,刘半农赴欧洲深造,初入英国伦敦大学院,在语音实验室工作,次年转入法国巴黎大学,并在法兰西学院听讲,攻实验语音学。

他著有《四声实验录》、《汉语字声实验录》、《国语运动史》,1925年获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成为第一个获得以外国国家名义授予的最高学衔的中国人。

1925年,刘半农在回国的海轮上,写下脍炙人口的著名诗作《教我如何不想她》。

一个小农家的暮

一个小农家的暮
• 三个方面:农妇夜炊、农夫收工和孩子观月 • 特点:这里的屋舍自然简单、拙朴温馨,这里的人际关系 和谐美好、其乐融融,这里的生活闲适自足、温暖安康, 这里的自然环境静谧清幽、纯净美妙。
二、透过诗歌的文字,你感受到的妻子和丈夫分别 是个什么样的人 • 妻子: 第一段“嫣红的火光”“嫣红的脸”“闪 红”的“青布衣裳”,透过“颜色”的处理,美 化了诗境。我们情不自禁地要认定,这妻子的容 貌是美丽的,这妻子的性情是温柔、贤淑的,这 妻子的心地是善良的。 • 丈夫:透过“他从田里走回来”可以看到他是简 朴、勤劳的,“便坐在稻床上/调弄着只亲人的 狗”,以及踱到栏里去看牛,回过头问声“怎样 了——我们新酿的酒?”等“动作”的处理,也 表现了他的温柔、善良与可亲,我们同时也认定 这丈夫是强烈地关爱着这个家的。
• • • • • • • • • •
门对面青山的顶上, 松树的尖头, 已露出了半轮的月亮。 孩子们在场上看着月, 还数着天上的星: 「一,二,三,四……」 「五,八,六,两……」 他们数,他们唱: 「地上人多心不了一个小农家日常生活的哪几个画面, 并分别说一 说这个小农家有着什么特点?
四、结尾孩子们唱:“地上人多心不平,天上星多 月不亮。” 这话有什么深意?
这两句普通的江阴民谚,如果说单从孩子的口里唱出来的 话,只能说明它是一种流传的歌谣,孩子只是把它哼唱出 来。那么,从字面上,从传播的广度看,它代表大众的心 声,对苍生的艰难生活的申诉。另外,也体现出诗人当时 大力提倡写作民歌、儿歌,从各地方言中吸取精华用于诗 歌创作的诗歌理念。
谢谢
语言品味
• 初期白话诗的语言有诗句口语化的特点。 • 这首诗语言质朴无华,而富有变化。在写女主人公时运用色彩的变化 来映衬她的勤劳、娴淑和美丽。“灶门里嫣红的火光,/闪着她嫣红的 脸,/闪红了她青布的衣裳。”“嫣红”和“青布”颜色的鲜明对比, 动词“闪”逼真地写出了火光闪动的画面,生动地描写了农家生活最 细腻的厨房场景。 • 而在描写男主人公时主要用动作,“衔着”烟斗从田里“回来”, “挂去”了锄头,“坐”在稻床上,“调弄着”狗,“踱”到栏里去 看牛,从这些动作看出了农村生活的悠闲、与自然生命的贴近。诗人 对农村生活非常熟悉,他知道农民的烟斗都是衔了多年的,锄头是放 在屋角的,床是南方的稻床,狗如同自己家的亲人一样。而且男主人 显然以一家之主的身份问:“怎样了——我们新酿的酒?”

一个小农家的暮

一个小农家的暮

一个小农家的暮刘半农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本诗散文式的语言风格和民歌式的语言特点;学习动词的精确使用、颜色形容词的对比方法;体会以白描和叙述的语言抒写对故国田园的思念和热爱。

过程与方法自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悟诗人对祖国深情的眷恋;理解诗人审美情感的人性化价值和社会化价值。

走近作者刘半农(1891-1934),原名寿彭,改名复,字半农,号曲庵,江苏江阴人。

著名的诗人、翻译家、语言学家。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健将。

1907年入常州府中学,1912年到上海任中华书局编辑。

1917年任北京大学预科国文教员。

《新青年》创刊伊始,即为之撰稿,并一度参加编辑工作。

1920年赴英入伦敦大学学习,1921年转入巴黎大学专攻语音学,获文学博士学位。

1925年秋回国,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

1926年主编《世界日报》副刊,并任中法大学国文系主任。

1929年起历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北平大学女子文学院院长、辅仁大学教务长等职。

1934年7月14日在赴绥远地区调查方言,搜集民谣途中病逝。

代表作有诗集《瓦釜集》、《扬鞭集》。

翻译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衣》、《茶花女》、高尔基小说《二十六人》,同时,他又是我国语言及摄影理论奠基人。

他的《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康士坦丁语言学专奖”,是我国第一个获此国际大奖的语言学家。

刘半农是中国新诗的开拓者、白话文的倡导者,并亲自进行实践。

他还倡导文学作品的分段和运用新式标点,并创造了“她”“它”二字,沿用至今。

背景解读1920年,在文学革命初战告捷的时候,刘半农这位为它“很打了几次大仗”的战士却携妻将雏,告别了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到欧洲攻读语言学,由此开始了学者生涯。

但是,学问之道并没有消解其作为诗人的敏感与热情,相反,远离故土的孤寂与悲哀在无情煎熬着他,折磨着他;于是,在彻夜难眠之中,在孤灯片影之下,这位为白话新诗的诞生而费尽心力的诗人在异国他乡又挥笔写就了许多思乡的诗章。

《一个小农家的暮》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

人教版-语文-高二-新课标《一个小农家的暮》同步学案

人教版-语文-高二-新课标《一个小农家的暮》同步学案
2、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健将白话新诗
3、⑴用“嫣红的火光”“殷红的脸”“闪红”的“青布衣裳”,透过颜色的处理,美化了诗境,让人情不自禁的认定,这妻子的容貌是朴实的、美丽的,这妻子的性情是温柔的,贤淑的,这妻子的心底是善良的。
⑵透过“他从田里走回来”可以看到他是简朴勤劳的,“便坐在稻床上\调弄着只亲人的狗”,以及“踱到栏里去看牛,回过头问声”怎样了——我们新酿的酒“等动作的处理,也表现了他的温柔、善良与可亲,可以看出这丈夫是强烈的关爱这这个家的。⑶自然环境静谧清幽,纯净美妙,衬托事情,表现自然真纯的田园生活的美。⑷把对祖国的思念含蓄地寄寓在对一个小农家晚间生活场景这一“真自然”的白描之中,精心地勾画了一组富有中国乡土气息和田园风光的“真自然”的画面,传达出远在异国的诗人对于祖国农家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3、阅读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⑴诗人选择了秋天的哪些意象来表现秋天?这些意象表现出秋天的哪些特征?
答:
⑵鉴赏诗歌的第三节“马蹄留下残踏的落花在南国小小的山径歌人留下破碎的琴韵在北方幽幽的寺院”
答:
⑶诗歌的最后一节“秋天,秋天什么也没有留下只留下一个暖暖只留下一个暖暖一切便都留下了”的深刻内涵。
答:
⑷深入体会,简析诗歌中“暖暖”的含义。
第三节选用马蹄在南国山径留下残踏的落花,歌人在北方幽幽的寺院留下破碎的琴韵营造了一种秋天残缺破损的美,既传达出忧伤凄凉的内蕴可同时也不可避免的让人迷醉于这些场面所流溢出的难以言说的幽静散淡、神秘诡奇的气场之中。
⑵这节打破地域的限制,用南国北方统一空间,这是分外辽阔的境域,但“小小的山径”“幽幽的寺院”有打破这种过于寥落的统一,分别赋予曲径幽秘和寺庙幽幽的韵味,马蹄残踏的落花虽然凌乱但仍不乏美感,琴韵虽然破碎但仍然不失优美,诗意深蕴其中。

天津市武清区杨村四中高二语文《一个小农家的暮》课件 新人教版

天津市武清区杨村四中高二语文《一个小农家的暮》课件 新人教版

诗人灵活地调整焦距,重点描绘了一幅 “农夫收工图”。这里,诗人以房屋农妇为基本 视点,拉长了焦距,镜头缓缓地从屋里拉到田间, 又从田间拉回到屋角,仍然聚焦到田间,最后又 延伸到了屋外的“栏里”。焦距的频繁移动,使 对农夫的描绘不再是上文农妇夜炊式的特写,而 是突现出了一个行动的流程。写流程的目的,自 然是要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地传达出农家生 活的“真”内容:田间的荷锄耕作(从农夫的挂 锄我们自然能联想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抑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劳动情景)、 收工后的调狗看牛以及农家温暖安康的人伦情调。
诗人的视点又从屋里转到屋外,摄入诗人 镜头的是农村常见的自然景物:青山、松树、 月亮 …… 在这静谧美丽的景色中,孩子们在月 亮下面出现了:他们举头看着天上的月亮,数 着天上的星星,唱着动人的儿歌 …… 在这幅 “ 孩子观月图 ”中,居于中心位置的物象是月 亮。景色中的核心是月亮──无月则不见青山与 松林;而数天上的星星则是看月的连带动作; 最后所唱儿歌同样也是以月亮为比喻的喻象的。 就诗中孩子本身而言,他们稚气未脱,过着悠 然无碍的生活(看月数星)。
刘半农生性活泼勇敢,但也有失之草率无谋 的地方;再加上他“没有正式的学历,为胡博士 (即胡适)他们所看不起,后来“连到《新青年》 投稿都被排斥”。在新文化阵营内部,刘半农也 受到了排挤与冷眼,他是在很伤心的情况下才去 异域留学的。这样的人生遭遇自然会激起他对安 闲从容的人生形式的追求,因此,在本诗中他才 会如此一往情深地把没有经过现代文明改造的农 家生活描绘得如此静谧恬然,如此美好诱人。而 且,他还把这种人生形式设定于祖国的一农家, 把对人生形式的思索引向了眷恋祖国的母题。
一、(1)这首诗写了一个小农家日常生活 的哪三个画面? (2)三个画面的特点 (1)农妇夜炊、农夫收工和孩子观月 (2)这里的屋舍自然简单、拙朴温 馨,这里的人际关系和谐美好、其乐 融融,这里的生活闲适自足、温暖安 康,这里的自然环人首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 “农妇夜炊图”:“她”在灶下煮饭,灶里燃烧 着新砍的山柴,必必剥剥地响,散发着诱人的清 香;山柴熊熊,从灶门透出“嫣红的火光”,映 红了她的脸庞,映红了她青布的衣裳。在这幅夜 炊图中,诗人实写了夜炊时的声响(“必必剥剥 地响”)和光色(“嫣红的火光”“青布的衣 裳”),虚写了味感(即我们能感觉联想到山柴 的清香和弥漫的饭香),借此传达出了农家生活 的静谧和温暖。这就从总体上为全诗奠定了一个 安宁和暖的基调。

刘半农先生有什么作品?刘半农简介

刘半农先生有什么作品?刘半农简介

刘半农先生有什么作品?刘半农简介刘半农先生有什么作品?刘半农简介刘半农(1891年5月29日-1934年7月14日),江苏江阴人,原名寿彭,后名复,初字半侬,后改半农,晚号曲庵,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

主要作品有诗集《扬鞭集》、《瓦釜集》和《半农杂文》清宣统三年(1911年)曾参加辛亥革命,民国元年(1912年)后在上海以向鸳鸯蝴蝶派报刊投稿为生。

民国六年(1917年)到北京大学任法科预科教授,并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积极投身文学革命,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

民国九年(1920年)到英国伦敦大学的大学院学习实验语音学,民国十年(1921年(夏转入法国巴黎大学学习。

1925年获得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所著《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法国康士坦丁·伏尔内语言学专奖。

民国十四年(1925年)秋回国,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讲授语音学。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在北京病逝。

刘半农个人作品翻译作品欧陆纵横秘史(外交小说)上海中华书局,1915年5月初版(小说汇刊第四十三种)黑肩巾(国事小说)上下册上海中华书局,1917年1月初版(小说汇刊第四十二种)猫探(侦探小说)上海中华书店,1917年4月初版(小说汇刊第八十五种)乾隆英使觐见记(笔记)上海中华书局,1917年8月初版(清外史丛刊之一)帐中说法(滑稽小说)上海中华书局初版(小说汇刊第四十六种)茶花女(戏剧集)北京北新书局,1926年7月初版国外民歌译第一集北京北新书局,1927年4月初版法国短篇小说集第一册北京北新书局,1927年6月初版失业(法华对译短篇小说集)北京北新书局,1927年初版(北京孔德学校小丛书)猫的天堂(法华对译短篇小说集)北京北新书局,1927年初版(北京孔德学校小丛书)比较语音学概要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2月初版苏莱曼东游记上海中华书局,1937年5月初版编著作品中国文法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组,1919年印行上海群益书社,1920年8月再版,1923年4版四声实验录上海群益书社,1924年3月初版汉语字声实验录(法文)1925年初版(法同巴黎大学语音学院丛书之一种)国语运动略史(法文)1925年初版瓦釜集(诗集)北京北新书局,1926年4月初版扬鞭集(诗集)上、中卷上卷,北京北新书局、1926年6月初版中卷,北京北新书局、1926年10月初版太平天国有趣文件十六种北京北新书局,1926年初版半农谈影北京真光摄影社寄售,1927年10月初版宋元以来俗字谱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单刊之三,1930年2月出版从五音六律说到三百六十律1930年5月印行声调之推断及“声调推断尺”之制造与用法图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抽印本),1930年6月中国俗曲总目稿上下册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2年5月初版天坛所藏编钟编罄音律之鉴定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抽印本,1932年6月初版中国文法讲话上册上海北新书局,1932年11月初版十二等律的发明者朱载堉抽印本,1932年出版莽权价值之重新考订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抽印本)1933年出版半农杂文第一册北平星云堂书店,1934年6月初版乙二声调推断尺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抽印本,1934年出版半农杂文二集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7月出版敦煌掇琐上、中、下卷上卷,国立中央研究院1925年初版中卷,国立中央研究院1934年初版下卷,国立中央研究院1945年初版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二校点作品何典(小说集)清张南庄著北京北新书局,1926年6月初版,同年12月订正再版香奁集(诗集)唐韩致尧著北京北新书局,1926年初版西游补(小说集)清董若厢著上海北新书局,1929年初版印度寓言刘北茂原译1930年初版朝鲜民间故事刘育厚原译1932年初版个人成就文学改革民国六年(1917年),发表了《我之文学改良观》,认为文学应表现自我的真情实感;只有将窒息性灵的古人作文的死格式推翻,新文学才能得到发展。

高中语文选修(人教版 课件)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二单元 也许——葬歌 一个小农家的暮5

高中语文选修(人教版 课件)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二单元 也许——葬歌 一个小农家的暮5
也许——葬歌
一个小农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暮
背景助读
相关链接
知识梳理
《也许——葬歌》 这首诗的主人公是闻一多年仅四岁的长女闻立瑛。据说她相当 聪敏,当时已识不少字,只是身体虚弱单薄,闻一多对她怜爱至极。 1926年夏,闻一多在北京不堪时任校长挤兑欺凌,愤然辞职南归,携 病中女儿一路折腾,返回老家浠水时,孩子病情加重。但为生存,闻 一多又不得不离家求职。期间,病中的立瑛经常呼唤“爸爸,爸爸”。 闻一多却抽不出时间回家看望孩子,只能寄一张照片回家。立瑛看 着照片边叫边哭,并于同年冬天不幸夭折,至死也没有再见到她的 爸爸。等闻一多赶回老家时,见到的只是萋萋墓草。
词 语 易错字 煮 翥 词 语 易错字 zhǔ 饭 云 zhù huǎn 慢 缓 名 yuá n 媛 潺 yuá n 湲 玉 zhù 箸 xiá n怨 衔 酝 nià nɡ 酿 敷 yǎn 珐 lá nɡ 琅 街 qú 衢 衍
背景助读
相关链接
知识梳理
3.积名句 (1)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 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 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 撑一伞松荫庇护你睡。 (2)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 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 (3)门对面青山的顶上 松树的尖头, 已露出了半轮的月亮。 (4)地上人多心不平, 天上星多月不亮。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2.诗人在《也许——葬歌》中有没有流露出悲伤的感情?为什么? 提示诗中并没有直接流露出悲伤的感情。因为作者已把内心的 悲痛化为对女儿的怜惜慈爱,所以诗中只流露出他对女儿的关怀和 爱护,并没有让人直接感到他内心中的悲伤哀痛之情。诗人以“也 许”一词贯串全诗,就此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女儿的死亡假设为安睡, 视她虽死犹生,这样更能突显出诗人对女儿的挚爱,所以诗人不愿 说女儿已死,而是说女儿只是安睡。 虽然全诗没有悲伤的字眼,但这却是诗人努力抑制住悲痛的心情, 把悲痛升华为对女儿呵护备至的感情,用间接抒情的方法把对女儿 虽死犹生,呵护备至的感情表现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健将——刘半农
刘半农(1891-1934),著名的诗人、翻译家、语言学家。

原名
刘复,字半农,号曲庵,江苏江阴人。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健将,
是最早发表白话诗的诗人之一。

代表作有诗集《瓦釜集》《扬鞭集》。

翻译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衣》《茶花女》,高尔基的小说《二十六人》。

他是我国语言及摄影理论奠基人,是中国新诗的开拓者,白话文的倡导者、实践者。

他还倡导文学作品的分段和运用新式标点,并创造了“她”“它”二字,沿用至今。

精心校对版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