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研究学术观点综述

合集下载

人性的探索总结

人性的探索总结

人性的探索总结人性是一个复杂而深奥的议题,人们对于人性的定义和理解一直存在着争议。

多年来,人们一直试图探索并解开人性的谜团,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角度来探讨人性的本质。

本文将总结人性的探索历程,并探讨人性的几个重要方面。

一、古代哲学对人性的探索在古代,哲学家们对人性的探讨主要集中在道德与伦理方面。

例如,柏拉图通过《理想国》这一对话篇章,探讨了人性中的善与美的概念,并提出了哲人王的理念。

亚里士多德则强调人性的理性本质,并提出了人类天生社会性的观点。

这些古代哲学家对人性的探索对后世的影响深远,为人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心理学对人性的探索心理学的发展为人性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角。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认为人性中存在着潜意识的冲突和动机,并探讨了人性中的本能和欲望。

亚伯拉罕·马斯洛则通过人类需求层次理论,提出了人性追求个体自我实现的理念。

这些心理学理论使人性的探讨更加科学化和客观化。

三、社会学对人性的探索社会学探索了人性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

埃米尔·杜尔凯姆通过对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研究,揭示了社会对于个体人性养成的影响。

乔治·赫伯特·米德认为,人性是社会互动的产物,人们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来建构自身的身份和价值观。

这些社会学理论为理解人性的社会性和群体性提供了重要线索。

四、人性的综合理解人性的探索涉及到伦理、心理、社会等多个维度,对于人性的综合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1. 人性的复杂性:人性既包含善与美,也包括恶与丑。

人性是多维度的,受到个体与环境、生物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2. 人性的社会性: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社会环境对于个体的发展和塑造起着重要作用。

人的行为和行为准则是社会共同约定的产物。

3. 人性的动态性:人性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受到个体生命周期、成长经历、环境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4. 人性的矛盾性:人性中存在着各种矛盾和冲突,不同的价值观和利益之间经常发生冲突,需要通过平衡和妥协来解决。

荀子人性论研究综述

荀子人性论研究综述


要 :朱 阆仙之后 ,大 部分学者看到 了 《 性恶 》篇 与 《 苟子》其他篇在人性 论问题上的表述不一致 , 由此又牵涉 到
《 性恶》的作者问题 。就上述 问题 ,到 目前为止 ,主要有三种不 同观 点:一 ,《 性 恶》非荀子 自著, 出自苟子后学 ,不 能代表荀子的人性论 ;二 ,《 性恶》为苟子 自著,跟其他篇章 的思想相 一致 ;三 ,《 性恶》为苟子 自著 ,但是 出于特殊 目的而作 ,与其他篇章思想不尽一致 。从方法来说 ,主要有两种 :一 ,从义理层面 论证 “ 性恶 ” 、 陛朴 ”等的矛盾或
下 ,还肯 将此 并 轻放过 去 么 ?… …觉得 即是那 相对 的

《 性恶》非苟子 自著,出自荀子后学
朱 阆仙 的 《 苟 子 大谊述 》是否 尚存 ,笔 者 不得而 知 ,现在 只能从 《 蔡 元培 日记 》 的简单 介绍 了解 其主 要 思想 :“ 阆仙 治 《 苟 子 》数年 矣 ,其初 欲辨 荀子非子 思、孟 子 ,及 《 性恶 篇》 非苟 卿所 著而 己。… …与蔡
致, 《 性恶》 不是苟子的著作, 属于荀子弟子的著作。
对这 一 问题有 比较充 分 的论述 ,他 也 认为 “ 荀 子 人性 的见解 ,我看 不在 《 性 恶篇 》 ,并且 我怀 疑 《 性 恶篇 》 不是他 作 的” ,刘念 亲从几个 方面进 行论 述 :除 《 性恶》
外 ,《 苟子 》中论述性 的一共 有 l 7 条 ,“ 这 十七 条 中,
却性 恶二 字从 不 见到连 贯起 来 用 ” ,“ 这 是我 疑 《 性 恶
篇 》不 是苟子 自作 的第 一个证 据 ” ;“ 《 非十 二子 篇》荀
思想相 一致 ;第 三 ,《 性恶 》为 荀子 自著 ,但是 出于特 殊 目的而作 ,与其他 篇章 思想 不尽 一致 。

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基础研究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基础研究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基础研究综述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问题的研究兴起,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研究者从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视角、中国传统人性论及西方人性理论的视角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基础。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目前相关研究已取得了诸多成果,但还不够深入和系统,有待进一步的整合和拓展。

标签: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基础;综述人性基础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理论来源,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化和学科化进程的发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研究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进而找到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实现途径。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基础问题成为学术界关注的具有广阔前景的研究领域之一,并已取得诸多研究成果。

1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基础研究成果关于人性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中国传统的人性观点、西方国家的人性观点、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点。

因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基础研究的成果可以以这三个大方面为基础进行概括。

1.1对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的研究1.1.1从哲学角度研究进行相关研究人性构成了人学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是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的基础。

山东师范大学万光侠教授等人著《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一书,这标志了该领域研究的取得了重大成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研究提供了很多可资借鉴的研究成果。

其从人学出发,以人的存在论、本质论、发展论三大理论为基点,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归宿。

此本著作做出了这一领域奠基性的研究贡献。

2008年雷骥博士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研究》一书,其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问题向纵深拓展。

这一专著阐明了这样一个中心思想: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反映人性、合乎人性、满足人性需要才能有生命力,才能有实效性;只有找寻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才能从根源上发掘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对现实的个人生存和发展的价值,才能真正从人性(论)角度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性、合法性和合乎人性的最原始的内在依据;只有以此为基础才能正确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观,真正找寻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切实增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关于孟子人性思想的文献综述

关于孟子人性思想的文献综述

中国传统管理哲学课程关于孟子“人性”思想的文献综述专业:2015级公共管理姓名:马天阔学号: 120150248摘要孟子关于人性的思想的论述是建立在孔子“仁”的道德伦理架构下从人之本性出发提出的。

孟子从个体生命体验和形式逻辑层面反复证明的一个观点为人性向善,人之本性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所代表的“仁”“义”“礼”“智”。

人性之善是与善恶相对之善,善不是绝对之善。

近些年来,学术界关于孟子“人性论”思想的讨论也是此起彼伏。

学者们大多就孟子提出人性思想的来源、人性思想的内容以及孟子人性思想的意义做了论述。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对研究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献进行回顾与归纳,并最终给出总结和作者自身的看法,希望能对今后研究孟子人性思想有所启发。

[关键词]孟子人性思想性善论一、引言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对儒家思想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思想家。

他以继承、发挥孔子的思想为己任,既为孔子提出的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思想体系提供了“人性”的支撑,又将“仁”引入到政治领域,提出了著名的“仁政”学说。

孟子提出,人天生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孟子认为这四种“心”就是人与生俱来的天然本性,是人类有别于其他物类的根本标志。

这也成为其“性善论”的一个重要依据。

孟子的人性思想对于我们民族文化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我国学者对孟子思想特别是人性思想的研究也从未停止过。

学术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关于其人性论思想的来源、人性思想的内容以及孟子人性思想的意义几大模块。

本文就将从这几个模块对学术界现有观点进行一个回顾与归纳。

二、文献内容回顾2.1 孟子人性思想的来源要讨论孟子为什么要提出人性思想,我们必须设身处地的去看看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

孟子之所以提出“性善说”,一方面与历史趋势紧密联系:孟子处于战国中期,当时各国先后建立了以封建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各路诸侯为了争夺土地和人民,相互间不断征伐,孟子认为百姓正在遭受巨大的苦难,人民希冀获得和平生活。

人性心理学的理论观点

人性心理学的理论观点

人性心理学的理论观点导言人性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学科,旨在探讨人的内心机制与外部行为之间的关系。

在长期的实证研究中,人性心理学家们提出了多种理论观点,以解释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本文将介绍人性心理学领域中的几个主要理论观点,并对其内容和应用进行探讨。

1. 心理动机理论心理动机理论是人性心理学中的核心理论之一,通过探索人的行为背后的动机和驱动力,帮助我们理解人类行为的根源。

其中最为著名的理论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结构理论,他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受到三个部分的相互作用: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本我代表了人类原始的本能欲望,自我则是平衡本我和现实需求的媒介,超我则代表了道德标准和社会规范。

心理动机理论的应用广泛,可以解释人的欲望、动机和行为倾向,对于心理治疗、教育和管理等领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了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阿尔伯特·班德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该领域的经典代表,他认为人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结果,来学习新的行为模式。

他还提出了自我效能观念,即个体对自己在特定领域中能力的信念,对人的动机和努力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认知理论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指导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和社会心理学等领域的实践。

3. 心理需求理论心理需求理论关注人类的基本心理需求,并试图解释人类行为和满足感的产生。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该领域的经典理论之一,他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这些需求按照层次排列,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更高层次的需求只有在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才会出现。

心理需求理论对于组织管理、心理咨询和幸福感研究等领域具有指导意义,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个体的需求和动机,从而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资源。

4. 人格理论人格理论探讨了人类个体的特质和气质,试图解释人的行为稳定性和一致性。

近三十年来人性研究综述

近三十年来人性研究综述

第18卷 第3期2010年9月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 U RN AL O F CH EN G DU U N IV ER SI T Y O F T ECH N OL OG Y(Social Sciences) V ol.18 N o.3Sept.,2010收稿日期:2010 05 12基金项目:陕西省教科 十一五 规划课题(SG H0902277),陕西省教育厅项目(08JK 177);咸阳师范学院校级项目(200801003;07XSYK 232;09XSYK 312)。

作者简介:崔岐恩(1975-),男,陕西咸阳人,讲师,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教师发展;张晓霞(1976-),女,陕西咸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社会学。

近三十年来人性研究综述崔岐恩1,2,张晓霞1(1.咸阳师范学院,陕西咸阳 712000;2.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0875)摘 要:人性研究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从文献检索看,国内近三十年来人性研究主题围绕党的指导思想而流变,依次为异化与人道主义(1978-1985)、主体性(1986-1990)、市场经济中人的价值(1991-1995)、人性的内涵与特征(1996-2000)、人性与制度(2001-2005)、人性与教育(2006-2009)。

这对我们概览人性的时代特征和理论建构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关键词:人性研究;指导思想;主题;中图分类号:B82-06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 0539(2010)03 034 07人性既是热点,又是永恒的话题。

人性研究在大陆经过短暂的禁锢后又以适度开放的姿态活跃起来,并出现了假设各异、观点相左、结构松散的状况。

了解该领域的研究进路,掌握其脉络,有助于深化其它基于人性的理论的发展。

本文基于CNKI 学术平台,通过文献检索,对近30年来人性研究领域的主题、视角进行梳理。

一、关于人性研究的检索情况为了对人性研究进行整体把握,笔者于2009年11月中旬首先在CNKI 中进行 跨库初级检索 。

近三十年来人性研究综述

近三十年来人性研究综述

的 时代 特 征 和 理 论 建 构起 到 一 定 参 考 作 用 。
关键词 : 性研究 ; 导思想 ; 题 ; 人 指 主 中 图 分 类 号 :8 - 0 l B 2 6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 6 20 3 ( O O 0 — 3 - 7 1 7 —5 9 2 1 3 0 4 0 J
篇, 中国重要 会议论 文全文 数据库 5 6 。 1篇
2 文 献 被 引 情 况 分 析 .
了解该 领域 的研究 进路 , 掌握其脉 络 , 有助 于深化 其
它基 于人性 的理 论 的发展 。本 文基 于 C NKI 学术 平 台, 通过 文献检 索 , 近 3 对 O年 来人 性 研 究领 域 的 主 题 、 角进行梳 理 。 视
S p. 2 1 et 。0 0
近 三 十 年 来 人 性 研 究 综 述
范 学院, 1咸 陕西 成 阳 7 2 0 ;. 1 0 0 2 北京 师范 大学 , 京 1 0 7 ) 北 0 8 5
摘 要 : 性 研 究具 有 明 显 的 时代 特 征 。从 文 献 检 索 看 , 内近 三 十 年 来 人 性 研 究 主 题 围 绕 党 的 指 导 思 人 国
想 而流 变 , 次 为异 化 与 人 道 主 义 ( 9 8 1 8 ) 主 体 性 ( 9 6 9 0 、 依 17— 95、 1 8 —1 9 ) 市场 经 济 中人 的 价 值 ( 9 1 1 9 ) 19 — 9 5 、 人 性 的 内涵 与 特征 ( 9 6 2 0 ) 人 性 与 制度 ( 0 1 2 0 ) 人 性 与教 育 ( 0 6 0 9 。这 对 我 们 概 览 人 性 1 9 - 00 、 20— 05 、 2 0 ~2 0 )

人性心理学的理论观点

人性心理学的理论观点

人性心理学的理论观点人性心理学是指研究人类个体内部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科学学科,其研究范围涵盖了人类感知、情感、思维、意识等多个方面。

在人性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的理论观点,本文将探讨几种主要理论观点,并分析其对人性心理学的贡献。

第一种理论观点是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强调对行为的观察和实验研究,认为人类行为是在外界刺激的作用下形成的。

行为主义把心理学看作是一门实证科学,主张以可观察的行为为研究对象,忽略了个体内部的心理过程。

它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沃森和英国心理学家斯金纳。

沃森提出了“行为是心理学的对象”这一观点,强调心理学要建立在严密的实证基础上。

斯金纳则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和“强化”等概念,研究了动物和人类的行为。

然而,行为主义的理论观点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它忽略了个体内部的心理过程,无法解释人类的思维和情感等复杂心理现象。

其次,行为主义过于偏重于实证研究,忽略了对人类自主性和心灵的研究。

因此,在后来的研究中,人性心理学逐渐倾向于探讨心理现象的内在本质和个体的主观体验。

第二种理论观点是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强调人类的思维、记忆、学习等心理过程,关注个体对外界刺激的感知和解释。

认知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和威格茨基。

皮亚杰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探讨了人类思维的演变过程。

威格茨基则关注了人类的学习和记忆能力,提出了“情境学习”和“认知结构”等概念。

认知心理学的理论观点突破了行为主义的限制,强调了个体内部心理过程的重要性,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例如,认知心理学忽略了情感在人类行为中的作用,这使得它在解释人类行为时显得不够全面。

此外,认知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依赖于实验室实验,难以捕捉到复杂真实情境下的人类心理过程。

第三种理论观点是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关注个体的主观体验和自我实现的潜能。

它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

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探讨了人类的需求层次和自我实现的动机。

不同心理学派关于人性观之浅说

不同心理学派关于人性观之浅说

不同心理学派关于人性观之浅说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心理学,是一门关于人的科学,探讨人的本性有助于心理学家更好地了解人、帮助人。

不同的心理学家们秉承不同的哲学观点,把人性或归结为某物,或归结成某种精神,并以此为指导确定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当代各种心理学派基于不同的人性观,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心理辅导理论。

下面就从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学派以及认知学派等四大心理学派的角度对人性观进行阐述。

1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性观精神分析学派是十九世纪末由弗洛伊德创立的,他们对人的看法基本上是消极的、负面的和悲观的趋向。

性恶论是这一学派的人性观。

弗洛伊德认为人性就是人的基本本能,人像动物一样是非理性的,人的行为是受非理性因素、潜意识动机、生物本能驱力和六岁以前的性心理事件控制的。

主体功能的发挥旨在按照快乐原则追求胜利需要的满足,特别是生物学的性本能冲动决定着人的一切行为活动。

正是这种需要的满足,使人表现出性欲、攻击、残酷、毁灭他人与自身的行为。

弗洛伊德对人性的研究注重人的本能和动物性,但他也谈到了关于人的社会性的观点。

他认为,本能的升华是人的社会性的一种突出表现,在他看来,本我是由性欲汇成的,它只遵循快乐原则,即不顾一切地使自己获得完全的表现和满足,但对每一个具体的人来讲,由于存在社会的约束,性欲冲动受到压抑,被迫深藏于无意识,可是它依然存在,依然要强烈地实现自己,于是只好改变原来的面貌,以社会允许和接受的方式表现出来,升华就这样产生了,性欲作为一种能量,放弃性目的,以为社会服务、为社会创造的形式释放出来。

弗洛伊德认为人生的目的是追求幸福,这是由人的本性所决定的,从人的本性中,他引出了利己主义,个人的动机无一不是从利己主义出发的,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他人都不过是满足自己欲望的对象和手段。

人的无意识和性本能越是获得充分的满足和显示,人的本质就越是完整,人的价值就越高。

但在现实生活中人的价值是由他对社会所作的贡献大小来衡量的。

近三十年来人性研究综述

近三十年来人性研究综述

在研究方法上,生态移民研究常用的方法包括个案调研、实证研究、文献资 料收集以及统计分析等。例如,通过对生态移民的个案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他们 的生计方式、社会融入、文化变迁等情况;通过实证研究,可以调查生态移民对 迁入地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迁入地对生态移民的接纳程度;通过文献资料收集 和统计分析,可以系统梳理相关研究成果和政策法规,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尽管西夏服饰在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但现代社会中其传承和发展仍面临 着诸多挑战。学者们对西夏服饰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以 下建议: (1)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应重视对西夏服饰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 护,通过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加强宣传教育等措施,确保其传承和发展。
(2)发掘文化价值:深入挖掘西夏服饰的文化价值,使其在当代社会中焕 发新的生机,为现代设计提供灵感。
近三十年来人性研究综述
01 摘要
03 主体部分 05 参考内容
目录
02 引言 04 结论
摘要
本次演示旨在回顾近三十年来人性研究的发展历程,探讨主要的研究成果、 不足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通过综合分析,文章总结了人性研究的理论基础、方 法以及争议,并提出了对未来研究的建议。关键词:人性,心理学,社会学,人 文学科,综述
3、西夏服饰在古代社会中的地 位和作用
西夏服饰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首先,西夏服饰是党项族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党项族人民的审美观念、宗教信仰和历史文化传承。 其次,西夏服饰在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党项族与 其他民族互动交流的重要载体。
4、西夏服饰在现代社会中的传 承和发展
此外,跨学科的融合将成为未来人性研究的重要趋势,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 和合作将有助于解决人性研究的复杂问题。

《马尔库塞人性论研究》范文

《马尔库塞人性论研究》范文

《马尔库塞人性论研究》篇一一、引言赫伯特·马尔库塞是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其人性论研究在当代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尔库塞的人性论研究以人的本质、自由和解放为出发点,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马尔库塞人性论的核心思想,分析其理论框架和贡献,并对其在当代社会的应用和价值进行评估。

二、马尔库塞人性论的核心思想马尔库塞的人性论研究强调人的本质是自由和解放。

他认为,人的自由不是一种外在的、被赋予的权力,而是内在的、由人的本质所决定的。

在马尔库塞看来,人的本质是多元的、复杂的,包括理性、感性、情感、意志等多个方面。

这些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人的完整性和独特性。

在人性论的研究中,马尔库塞特别关注了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他认为,人的本质不仅是由个体的生物性所决定的,还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和影响。

因此,人的自由和解放必须在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探讨,必须关注社会制度和文化的变革对人的影响。

三、马尔库塞人性论的理论框架马尔库塞的人性论研究以批判现实主义为理论基础,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揭示了人的异化和不自由。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导致了人的本质的扭曲和异化,使得人成为了商品的附属品和消费者。

因此,他提出了一种“真实的人类存在”的观念,认为只有在超越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和不自由的状态下,人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本质和自由。

马尔库塞还提出了“爱欲解放”的思想,认为人类的自由和解放必须建立在情感和欲望的基础上。

他强调了情感和欲望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认为它们是人类存在的核心和动力。

通过爱欲的解放,人们可以摆脱社会制度和文化的束缚,实现真正的自由和解放。

四、马尔库塞人性论的贡献和价值马尔库塞的人性论研究为当代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他通过对人的本质、自由和解放的探讨,揭示了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

他的理论不仅关注了个体的生物性和社会性,还关注了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关于人性的学说文献综述

关于人性的学说文献综述

关于人性的学说文献综述内容摘要:“人性”是指人的属性。

它是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学等许多学科研究的对象。

根据各自的学科目的和研究对象, 基于人们一般的普遍的行为特点, 对人作抽象化、概念化的假定, 以便于分析。

这样得出的对人的认识就是行为主体的墓本假定, 即人性假设。

人性假设问题的讨论,是激励、控制、组织、领导等重大问题的前提。

要建立合理的管理理论体系,就必须把人性假设作为它的人性论基础和逻辑的前提来看待。

关键词:人性假设、管理、自然人、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自我实现人前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身的认识也在深化,管理学界对人性的认识也有了新的进展。

本文对目前一些人性假设理论加以综述,使对这一理论体系及其新的发展有一全面了解。

正文一.自然人自然人(natural person)是在自然状态下出生的人。

它是“法人”的对称,和“社会人”相对。

各国民法典都根据一个人是否具有正常的认识及判断能力以及丧失这种能力的程度,把自然人分为有行为能力人、无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的人。

自然人的法律定义:自然人是在自然状态之下而作为民事主体存在的人。

抽象的人的概念,代表着人格,代表其有权参加民事活动,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

自然人民事主体资格的法律特征:1.自然人主体资格具有广泛性。

即任何人都要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不论其是否愿意,都要受到民事法律关系的调整。

2.自然人主体资格的平等性。

民法上的平等是机会平等,而不是实质平等。

所有的人都有平等的民事权利,有平等的民事义务。

二.经济人“经济人”(economic man)又称“理性—经济人”、“实利人”或“唯利人”。

这种假设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国富论》中提出。

之后,西尼尔定量地确立了个人经济利益最大化公理,约翰·穆勒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经济人假设”,最后帕累托将“经济人”这个专有名词引入经济学。

“经济人”,它假设人的行为动机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是为了得到经济报酬。

荀子人性论的文献综述

荀子人性论的文献综述

荀子人性论的文献综述摘要: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中,诸子百家的思想争奇斗艳,但在有关荀子的人性论探讨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各个学者都坚持自己一直贯彻的思想,有的学者认为荀子的人性思想坚持“性朴论”,既是无善无恶的,有的学者认为荀子人性思想一直都是“性恶论”,研究荀子人性思想是十分有必要的,能让我们认识到其思想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荀子性朴论性恶论本文总结了“性朴论”、“性恶论”有关学者的观点,通过比较分析对荀子的人性思想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在综合近10年以来有关学者的观点,并做简要评价,提出我自己的一些看法,通过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读秀中以主题搜索荀子的人性论,参考了其中的20篇文献为我所用。

一、坚持“性朴论”有关学者的观点坚持“性朴论”观点的主要看法是认为荀子讲的“性朴”就是指未进入社会关系之前天然的人性状态,这样的人性是“天”赋予的,也就是先天的,并且这种先天的人性是无善无恶的,坚持此观点的学者也认同荀子的观点,既君子与小人的先天之性没有任何差别的,也是人们常说的人生来都一样,同样享受着上帝的恩赐。

(一)傅山认为荀子的观点是不彻底的,得出“学不圆”的结论,傅山在对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研究时,发现了荀子的观点并不是很清楚,认为荀子的性恶说中其实也有孟子所说的“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思想。

傅山是在认真比较孟子与荀子人性学说才得出此结论,这个分析是有根据的。

荀子在《性恶篇》中曾经指出,“涂之人可以为禹”、“直木不待而直者,其性直也”的观点,这两句话中就有孟子人性善的影子。

因此,傅山认为荀子的观点并没有彻底否定孟子的性善学说,所以,荀子的性恶论是不纯粹和不彻底的。

他认为,孟子和荀子把人性绝对化了,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都是片面的,应该把善与恶联系起来,它们二者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傅山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他看到了善与恶这两个范畴是一对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之间可以通过教化相互转化,正是因为这种转化才推动了社会发展,从而提出了不同于传统人性观的善恶观○1。

《马尔库塞人性论研究》范文

《马尔库塞人性论研究》范文

《马尔库塞人性论研究》篇一一、引言赫伯特·马尔库塞,这位法兰克福学派的杰出代表,其思想对现代社会科学、尤其是人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人性论研究不仅探讨了人的本质,而且从多个角度对人性进行了深入剖析。

本文将尝试从马尔库塞的人性论理论出发,分析其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价值,以期为当前的社会和人学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二、马尔库塞人性论的基本观点马尔库塞的人性论研究以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为核心,强调人的本质是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他的人性论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 人性的社会历史性马尔库塞认为,人性是在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的、孤立的,而是在社会关系中形成的。

因此,人的自由和解放必须建立在社会历史条件的基础上。

2. 人性的多元性马尔库塞认为,人性是多元的,包括理性、感性、意志等多个方面。

这些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人的本质。

同时,他也强调了人的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3. 人性的解放和自由马尔库塞认为,人的解放和自由是人性论的核心。

他主张通过消除社会的不公和压迫,使人们能够获得真正的自由和解放。

他认为,只有在自由和解放的条件下,人的本质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实现。

三、马尔库塞人性论的价值与意义马尔库塞的人性论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丰富了人学理论马尔库塞的人性论研究为现代人学理论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他强调了人的社会历史性、多元性和解放与自由等重要概念,为人们理解人的本质提供了新的视角。

2. 推动了社会进步马尔库塞的人性论研究关注人的自由和解放,这与社会进步的价值观相一致。

他的思想推动了人们对社会不公和压迫的反思和反抗,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3. 指导现实生活马尔库塞的人性论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对现实生活具有指导意义。

它提醒人们关注自身的自由和解放,以及社会公正和进步的重要性,从而在现实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人性的解构——批评性文化研究”综述

“人性的解构——批评性文化研究”综述

“人性的解构——批评性文化研究”综述人性的解构——批评性文化研究综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于人性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

然而,社会并不是完美的,人类文化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和错误之处,这也使得批评性文化研究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批评性文化研究,是指通过对文化现象的批评性解读,探究其中的权力关系、阶级矛盾、文化意义等问题,对文化进行深入分析和批判。

这种研究方法不仅能够揭示文化现象的本质和真相,更重要的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自身和社会的新途径,使我们拥有更深刻的人类文化认识。

在批评性文化研究领域中,一些重要的学者贡献的理论帮助了我们更好地了解文化现象与人性的相关性。

首先是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潜意识深处存在着许多动机和欲望,这些欲望会影响到人的行为和思想。

而文化现象中的许多符号和符码,也可以被视为是这些潜意识欲望的表现,它们在文化中的使用和嵌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人性的复杂性。

其次是法国文化学派的贡献。

法国文化学派强调文化意义的重要性,认为文化符号是社会意义的重要载体。

他们通过对文化符号的解读,探究文化背后的权力关系、价值观念等问题,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了文化现象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除此之外,还有像霍金斯、“后结构主义”等学者的理论。

他们通过对文化现象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其中的权力关系和文化的矛盾性,深入探讨了文化现象与人性的关系,从而使我们对人性有着更为深入和全面的认识。

当然,批评性文化研究还存在着许多争议和问题。

一些学者认为,批评性研究过于关注文化符号的负面影响,忽略了文化的积极作用。

另外,一些学者指出,批评性研究往往无法带来有力的改变和实践,成为一种空想和理论。

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探讨。

总之,人性的解构需要通过对文化的批评性研究来实现。

批评性文化研究不仅能够揭示文化现象的本质和真相,更重要的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自身和社会的新途径,使我们拥有更深刻的人类文化认识。

荀子的人性观点研究

荀子的人性观点研究

荀子的人性观点研究荀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对人性的观点有着独特的见解。

通过对荀子的研究,我深入了解了他关于人性的思考,认为他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首先,荀子认为人性本恶。

他认为人天生具有贪婪、自私的本性,追求个人利益是人的本能。

荀子认为,如果不加以约束和教化,人的本性会导致社会的混乱和道德的败坏。

他强调人的本性是可以改变的,通过教育和修养可以使人的本性得到纠正和完善。

这一观点与孟子的人性本善相对立,但在实践中,荀子的观点更加符合人们的日常经验,因为人们常常会被自己的欲望所驱使,而不是本能地追求善良。

其次,荀子的人性观点强调了人的情感和欲望对行为的影响。

他认为人的情感和欲望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是人性中最容易违背道德的一面。

荀子主张通过教育和修养来控制和引导人的情感和欲望,使其符合道德规范。

他认为,人的情感和欲望可以通过正确的教育和修养来培养,从而达到道德行为的目的。

这一观点对于当代社会的教育和人际关系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我们要注重培养人的情感和欲望的正确引导。

此外,荀子的人性观点还强调了人的理性和智慧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的理性和智慧是人性中最高尚的一面,是人与其他生物的根本区别。

荀子主张通过理性和智慧来控制和引导人的情感和欲望,使其符合道德规范。

他认为,只有通过理性和智慧的指导,人才能够做到自律和自我约束,从而实现道德的自我完善。

这一观点对于当代社会的个人发展和人际关系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我们要注重培养自己的理性和智慧,以更好地面对各种挑战和困境。

最后,荀子的人性观点强调了社会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可以通过社会的教化和约束得到改变和完善的。

荀子主张建立一个有序和规范的社会制度,通过社会的规范和教育来引导人的行为和思想,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这一观点对于当代社会的治理和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我们要注重社会制度和教育的建设,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人性假设文献综述1

人性假设文献综述1

管理中的人性假设综述武姣摘要:人类对于人性的探索从未停止过,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探索也在不断深化,管理学界对人性的认识也有了新的进展。

本文从时间跨度和中西方角度,对目前为止形成的人性假设理论加以归纳总结,使读者对这一理论体系及其新的发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人性假设;管理理论;综述美国管理心理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as M. McGregor)在他的《企业的人性方面》一书中提出了“人性假设”这一概念。

他认为,在每一个管理制度和措施的背后,都有某些关于人性及其本质的基本看法,这称为“人性假设”。

人性问题是任何人文社会科学都不可回避的基本理论前提,回避这个问题,将犯舍本取末的错误,而重视这个问题,则将会为我们理解社会各个社会现象提供一把钥匙[1]。

西方思想界和经济管理学界对人性假设理论的论述十分丰富,美国著名的组织行为学家埃德加·沙恩(E·H·Schein)在1960年的《组织心理学》一书中,总结并发展了前人的论述,将西方人性假设理论归结为三种,即“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2】。

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沙因等人在总结前人的人性假设理论后提出第四种人性假说,即“复杂人”假设。

到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管理学院日裔美籍教授威廉·大内(William Ouchi)在对日本与美国企业比较研究后,提出了综合两国企业特点的“Z理论”。

一年后,美国哈佛大学阿伦·肯尼迪和特雷斯·迪尔结合 Z理论,提出了“文化人”的假设。

下面分别简要说明这五种人性假设以及其相关的中外管理理论。

一、经济人假设1. 经济人假设这种理论产生于早期科学管理时期,其理论来源是西方享受主义哲学和亚当·斯密的劳动交换的经济理论。

他们认为人是“有理性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即“经济人”。

在管理中强调用物质上和经济上的利益来刺激工人的努力工作。

人性学说的十五个主要观点及代表人物(之一)

人性学说的十五个主要观点及代表人物(之一)

⼈性学说的⼗五个主要观点及代表⼈物(之⼀)中国哲学史上⼈性学说的⼗五个主要观点及代表⼈物编著/雪影冰痕⼈,⼀直是哲学、⼼理学研究的最⾼⽬标。

⼈究竟是什么?这是⼀个古⽼⽽常新的问题。

从古希腊时起,⼀些哲学家就开始关注这个问题。

著名的哲学家普罗泰⼽拉曾提出了这样的命题:“⼈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这时就把哲学的研究从对宇宙问题的探索转向对⼈⾃⾝的研究上来,开始把⼈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

我国早在先秦时期,⼀些思想家就⼈性问题做了详细的探讨。

世硕认为“⼈性有善有恶”,告⼦以为“性⽆善⽆不善”,孟⼦以为,“⼈性本善”,荀⼦则以为,“⼈之性恶,其善者伪”。

以后历代中外的思想家⽆不把⼈作为研究的核⼼问题,把⼈性问题作为研究⼈的重要范畴进⾏考量。

说起中国哲学史上的⼈性学说,要⼀下⼦说清它的脉络,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但从中国哲学史的发展可以⼤概看出它的基本⾛向。

中国历史上以诸⼦学、经学、⽞学、佛学、理学等为代表的传统学术体系本来没有⼀个总名,所以对这套学术体系的研究,有⼈称之为“中国思想史”,有⼈称之为“中国哲学史”。

其实,“思想史”、“哲学史”这些范畴都是舶来品。

严格地说,就象中国没有西⽅意义上的哲学与宗教⼀样,中国也没有西⽅意义上的哲学史。

因⽽,⽤这个概念研究中国学术,应该以超越的态度处之,不然,就会出现许多⽜头不对马嘴的笑话。

运⽤西⽅的理论和⽅法是整个⼆⼗世纪中国思想史和哲学史研究的主要趋势。

诚然,西⽅的理论和⽅法确实时中国思想史和哲学史的研究焕然⼀新。

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如果处理不好西学和中学的关系,⼀味地⽣搬硬套西⽅的理论和⽅法,反⽽看不清中国思想史和哲学史的真相,这种研究也变得没有意义。

这正是⼆⼗世纪中国思想史和哲学史研究的最⼤弊病。

中国哲学本来是⽣动的,是活泼的,诸家之学各具特⾊。

曾⼏何时,中国历代哲学家被强制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主义两⼤阵营,并⽤⼀些僵死的概念肢解之,将相同的⾯具套在不同的哲学家脸上,中国哲学⼏成⽊乃伊矣!这不禁使⼈想起那个关于混沌的故事。

人性研究报告

人性研究报告

人性研究报告人性研究报告摘要:人性研究是一门多学科的领域,旨在探索人类的本质、行为和情感。

本报告总结了现代人性研究的关键领域,包括心理学、社会行为学、神经科学和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

报告还讨论了如何利用人性研究的知识来改善人类的生活,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1. 引言人性研究的定义和重要性。

2. 心理学研究心理学通过研究人类的认知、情绪、个性和心理过程等方面,揭示了人性的多个特点和模式。

研究重点包括自我意识、注意力、学习和记忆、动机和情感等方面。

3. 社会行为学研究社会行为学关注人类在群体中的行为和互动。

研究领域包括群体决策、道德判断、道德行为、合作与竞争等方面。

4. 神经科学研究神经科学通过研究人类的大脑结构和功能,探索人的行为和情感的神经基础。

研究领域包括脑成像技术、神经递质、学习与记忆等方面。

5. 人类学研究人类学研究跨越不同文化和社会群体,通过对人类行为和文化的比较研究,揭示了人类的共同特征和差异。

研究领域包括社会结构、宗教和信仰、家庭和亲子关系等方面。

6. 应用人性研究人性研究的成果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教育、医学和商业等。

本节介绍了如何利用人性研究的知识来改善人类的生活。

7. 未来发展方向人性研究将继续发展,未来的重点可能包括对人性起源和进化的研究、人工智能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以及人性研究和伦理道德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

结论:人性研究是一个广阔而富有挑战性的领域,通过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本质、行为和情感。

通过应用人性研究的知识,我们可以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并促进社会的发展。

未来的发展方向将进一步拓宽我们对人性的认识。

人性实验解说总结

人性实验解说总结

人性实验解说总结1. 简介人性实验是一种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的科学实验方法。

通过对参与者进行特定情境下的观察和实验,研究人员可以深入了解人类的行为模式、心理反应和决策过程。

人性实验通常基于一系列计划、执行和结果分析,旨在发现人类行为与心理背后的原因与规律。

本文将总结人性实验的背景、方法和广泛应用领域。

2. 背景人性实验源于人类对于心理与行为的关注。

早期的心理学实验主要集中在实验室内进行,研究者通过控制实验条件和变量,获取关于人类行为和心理的数据。

然而,由于实验室环境与真实生活存在差异,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在真实环境下进行的实地实验,以更准确地观察人类行为。

随着科技的进步,如今的人性实验通常结合了实地实验和虚拟实验,使得实验条件更加接近真实情境。

3. 方法人性实验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取决于研究的目的和对象。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人性实验方法:3.1 观察法观察法是最常见的人性实验方法之一,研究者通过观察参与者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和反应来获取数据。

观察法可以通过实地观察或视频记录来进行,旨在获取客观的行为信息。

3.2 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是一种常用的人性实验方法,研究者通过设计问卷并分发给参与者,收集他们的主观反应和心理状态。

问卷调查法可以用于大规模数据收集,但结果可能受到参与者主观意识和回忆偏差的影响。

3.3 实地模拟法实地模拟法是将参与者置于真实情境下来进行实验的方法。

通过构建仿真环境或特定事件,研究者可以观察参与者在真实情境下的行为和反应,并进一步分析原因和影响因素。

3.4 虚拟实验法虚拟实验法利用计算机技术构建虚拟环境,让参与者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验。

虚拟实验法的优势在于可以对实验条件进行精确控制,同时还能模拟各种真实生活情境,提供更真实的实验体验。

4. 应用领域人性实验在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以下是几个典型的应用领域:4.1 心理学心理学是最常见的人性实验应用领域之一。

通过人性实验,心理学家可以研究人类思维、情绪和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3-12-02[作者简介]王志义(1956-),男,内蒙古包头市人,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列教研部副教授,南开大学哲学系博士生。

2004年3月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M ar.,2004第33卷 第2期 Journal of Inner M 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 Vol.33 No.2人性研究学术观点综述王志义(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列教研部,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摘 要] 中国古代人性论可归结为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恶论、性亦善亦恶论四种观点。

外国人性论可归结为人性平等论与人性利益论、人性神性论与人性禁欲论、人性利益论与人性需要论、人性理性存在论与人性自然属性论、马克思主义人性论五种观点。

笔者还介绍了王海明先生新人性善恶论。

[关键词] 古代人性论;西方人性论;马克思主义人性论;新人性论[中图分类号]B82-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623(2004)02-0038-03 人性是哲学中的重要范畴,也是伦理学即道德哲学中的基本概念。

人性概念很复杂,几千年来一直众说纷纭,在中、外哲学史上形成很多理论观点。

一、中国古代人性论人性善恶是中国哲学的重大问题,自古以来人们争论不休,可归结为四种观点: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恶论、性亦善亦恶论。

1.性善论。

中国古代一种主张人性本善的理论。

战国时孟子首先提出。

他认为,人性即/人所以异于禽兽0的本质属性,具体指/恻隐0、/羞恶0、/辞让0、/是非0等四种道德心理,它们是仁、义、礼、智四德的根始,/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0。

肯定/四德0之善是/四端0之心的扩充和发展。

后儒的人性论,虽各具形式,但大多肯定人性中具有为善的心理根据,并赋予/无不善0的价值规定,以为人性之根本。

孟子都以为只有使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人之所以为人者才是人性。

这就将人性与人性的一部分(亦即人的特性、人性的高级部分)等同起来,因而是片面的、错误的。

2.性恶论。

中国古代一种主张人性本恶的理论。

战国荀子首先提出。

荀子认为,论性必先明/性伪之分0:/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0(5荀子#性恶6)。

/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0等不待事而后生的感性欲望就是/人之所生而有0的自然本性。

礼义道德则是后天的人为。

强调:如/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导),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0(同上)。

认为孟子视人性为善,/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0(同上)。

否定善的先验论,而赋予人的自然属性以恶的价值评价,或以自然属性为后天行为恶的根源。

据此论证了礼义的起源和礼法兼治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同时又为/化性起伪0的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提供了理论依据。

汉以后,由于正统儒家一般都尊德性而贬情欲,/性恶论0的影响不及/性善论0大。

孟子是性善论的代表,荀子是性恶论的代表。

二者看似相反,实则错误相同。

这可以从两方面看。

一方面,人性本来是多元的:既固有同情心而能利他,又固有自爱心而必利己。

可是,孟荀对于人性的界定却都同样是片面的:孟子以为人性仅仅是同情利他;荀子则以为人性仅仅是自爱利己。

另一方面,道德之真正目的、道德终极标准本来是增进社会和#38#每个人利益。

可是,孟荀却都是道义论者,都误以为道德目的在于完善每个人的品德,因而便把品德的完善境界无私利他亦即所谓的仁奉为评价行为善恶的终极标准。

荀子用它来衡量他所谓的人性,自然要说人性是恶的,因为自爱利己不是品德的完善境界,不符合他所理解的道德目的和道德终极标准;反之,孟子同样用它来衡量他所谓的人性,自然要说人性是善的,因为同情利他是品德的完善境界,符合他所理解的道德目的和道德终极标准[1](P259)。

3.性无善恶论。

战国告子的人性论观点。

语见5孟子#告子上6。

从/生之谓性0立论,认为人的自然属性本不具道德意义,善恶的产生乃后天习俗所致。

/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0(5孟子#告子上6)。

还以杞柳为喻:/性犹杞柳也,义犹木否木卷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木否木卷。

0看到/性0和/仁义0道德的联系与区别,对以后人性论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北宋王安石认为性生于情,/有情然后善恶形为0,情/当于理0,则善;/不当于理0,则恶。

/而性不可以善恶言也0(5原性6)。

明清之际王夫子提出/性日生则日成0,/习成而性与成0,认为纯疵,善恶并不决定于初生/顷命0之性,而主要由后天/习成0,体现于现实人性即/成性0之中。

近代康有为曾肯定告子之说:/凡论性之说,皆告子是而孟子非。

0认为:/性者,生之质也,未有善恶。

0(5万木草堂口说6)而人之为善或为恶则决定于后天的/学0,否定了善恶天赋的道德先验论。

性无善恶的错误,就在于把人性这种人生而固有的自然本性当做自然界之事物,因而由自然物不可言善恶而得出结论说:人性无所谓善恶。

4.性亦善亦恶论。

此观点始于战国时的儒家世硕,发展于汉儒董仲舒,至杨雄则提出/性善恶混0的著名论断:/人之性也,善恶混。

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为恶人。

气也者,所以适善恶之马也与!0认为在人的天性中,并具善、恶两种因素,两者混杂。

而善人、恶人之分则决定于后天的修养;发扬善的因素则为善人,发扬恶的因素则为恶人。

而人的气质,就是向善或向恶的凭借。

其说是对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的折中。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人性既固有同情心而能利他,又固有自爱心而必利己,是比较全面的,避免了性善论和性恶论的片面性。

但是,对于另一个前提,即善恶标准,它却与性善论、性恶论犯了同样的错误:片面地把仁、无私利他奉为评价行为是否道德的惟一准则。

这样,它便与性善论和性恶论一样,认为自爱利己是恶,而同情利他是善,只不过它把二者均看做人性罢了。

二、外国人性论人性问题也是外国哲学史上几千年来争论的焦点。

长期以来形成许多不同的人性论观点。

1.人性平等论与人性利益论。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出现自然说,主张人生来平等;约定论主张社会政治制度是人为了自己与自身利益而制定的。

智者普罗塔哥拉认为,人的感情欲望和利益是人的本性,道德以满足欲望为标准。

柏拉图认为,人性来源于理性世界,提出清洗人的灵魂,除去人的欲望,以达到绝对完满的至善的境界。

2.人性神性论与人性禁欲论。

中世纪宗教神学占绝对统治,认为人性来自神性,人的情感欲望是万恶之源,主张通过禁欲主义恢复人的神性。

基督教相信耶稣是完美人性的代表,人的堕落与失败在基督耶稣身上找到盼望。

人性不能在今生达到完善境地,只有在上帝的神园里人类和一切受造之物才将达到上帝预定的理想目的。

3.人性利益论与人性需要论。

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从唯物主义感觉论立场来论述人性。

17世纪英国的F#培根、霍布斯、洛克等和18世纪法国的爱尔维修、霍尔巴赫、卢梭等都认为人性是由感性的利益和需要规定的,/趋乐避苦0、/自爱、自保、自私0是人生而具有的自然本性。

同时,为了利己而顾及他人利益,就产生公共利益。

他们都把社会是否能获得个人的现实利益作为道德的来源和标准。

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人的自然本性以不同的形式出现。

当不破坏公共利益就不能实现其自爱、自保的本性时,就表现为/恶0。

当只有实现公共利益才能实现自爱、自保的本性时,就表现为/善0。

善、恶都是人的自然本性在特定环境的变形,自然本性则永恒不变。

/任何人都没有一种自然的权利驾驭他的同类0 (卢梭),天赋予每个人以平等的权利,封建专制制度违反人的自然本性,应该被推翻。

这一理论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有力的论证,在历史上起过巨大的进步作用。

4.人性理性存在论与人性自然属性论。

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强调人是理性的存在物。

康德认为,人的本性是理性存在物,它能按先天的理性原则,即/善良意志0去行动,不受感性的物质利害关系支配,人以立法和守法区别于动物。

黑格尔也认为,人之区别于动物之处,在于有思想和理性。

人是/自#39#我意识的存在0,能认识事物的普遍性的共相,即绝对精神自身,因而就超出自然界,从必然走向自由。

人的这种理性在合目的实践活动中,在创造性的劳动中产生,/每个人都是那个时代的产儿0。

费尔巴哈强调人的自然本性,把人性归结为人的自然的类,把人的知、情、意归结为人的自然属性,提倡创立一种/爱0的新宗教。

5.马克思主义人性论。

马克思主义反对撇开人的社会性、阶级性和人的历史发展抽象地考察人的共同本性,认为人性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变化。

它在阶级社会中主要表现为阶级性。

三、王海明先生新人性善恶论1.人性定义。

王海明指出:/人性,就是人的伦理行为事实如何之本性。

人是全称,是一切人。

性,是属性。

人性就是一切人都具有的属性,是一切人的共性。

0/人性,一切人的共性无疑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更为一般的、低级的,是人与其他动物的共同性,是人所固有的动物性,如能够自由活动、都同样有食欲和性欲等等。

另一部分则是比较特殊的、高级的,是使人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的而为人所特有的属性,是人的特性,如能够制造生产工具以及具有语言、理性和科学等等。

0[1](P180-181)2.人性要义。

王海明先生在5新伦理学6中,通过/伦理行为概念0、/伦理行为原动力0、/伦理行为目的与手段03章的研究,揭示了人性、人的伦理行为事实如何之本性:伦理行为16种、6大类型及其所遵循的4大规律。

这些便是人性的全面内涵。

他把人性的内涵归结为/体0/用0两方面、四层次。

人性的/用0,是伦理行为:其浅层为伦理行为手段,深层为伦理行为目的。

手段层次的人性是:每个人都具有利己、利他、害己、害他四种行为手段,并且必定恒久利他或害他,而只能偶尔利己与害己。

目的层次的人性是:每个人都具有利己、利他、害己、害他四种行为目的,并且必定恒久利己而只能偶尔利他、害他、害己。

反之,人性的/体,0即心理,是引发伦理行为的心理、感情:其浅层是各种引发伦理行为的直接动因;深层则是引发一切伦理行为的终极动因。

直接动因的人性是:每个人都具有引发利己目的的自爱心、求生欲、自尊心和引发害己的自恨心、自卑心、内疚感、罪恶感以及引发利他目的的爱人之心、同情心、报恩心、完善自我品德之心和引发害他目的的恨人之心、复仇心、嫉妒心;并且其自爱心、求生欲、自尊心必定是引发行为的恒久的决定性动因,而爱人之心、同情心、报恩心、完善自我品德之心和恨人之心、复仇心、嫉妒心以及自恨心、自卑心、内疚感、罪恶感都只能是引发行为的偶尔的决定性动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