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之美学观

合集下载

论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的相通之处

论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的相通之处

论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的相通之处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被公认为是开启和引导西方两千多年来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思想走向的两大哲学巨擎。

人们普遍认为,此后的西方美学思路便沿着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两条对立的路线发展,前者路线是唯心主义的路线,后者路线基本上是唯物主义路线,继而,在文艺思想和创作方法方面,浪漫主义者视柏拉图为其先祖,而现实主义却尊奉亚里士多德为其开山鼻祖。

二人美学思想上的对立被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拉斐尔形象地定格在他的名画《雅典学派》之中:柏拉图手指苍天,而亚里士多德手指大地。

虽然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高足弟子,但人们常常引用“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句话来说明亚里士多德对其恩师的学说的批判性。

因此,学界着重考察了二者美学思想之间的差异性,如有人从柏拉图的“理式”论和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出发讨论二人诗学思想的差异,也有人深入分析二人在“摹仿说”上的区别,还有人结合当代文学批评的最新潮流,认为柏氏的美学思想属于道德批评,而亚氏的美学则应归入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范畴。

不可否认,亚里士多德在批判柏拉图文艺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与后者迥然不同的学说。

然而,作为柏拉图的爱徒,难道亚里士多德仅从恩师那儿学会了方法论上解构老师的批判性,没学到其老师本体论上的一点点思想和观点?如若这样,于情于理解释不通。

从师生关系来看,亚氏的美学思想从柏氏的美学思想脱胎而来,前者或多或少会受到后者的影响,二者之间理应存在着一些相通之处。

本文着重考察二人美学思想方面的相似性,从而指出西方早期美学思想发展中的连续性,纠正断裂性的认识,弥补对美学思想进行简单化贴标签的失误。

首先,在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上,二人都持反映观。

众所周知,柏拉图在《理想国》卷十中举例说有三种“床”:第一种是理式之床,是由神创造的;第二种是由木匠按照第一种理式之床制造出的个别的床;第三种床是画家摹仿个别的床画出来的床。

柏拉图认为“如果我们把画家叫做那两种人所造的东西的模仿者,应该是最合适的。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诗学美学思想比较研究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诗学美学思想比较研究

引言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美学家,他们的诗学和美学思想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两人被誉为“古希腊诗学的双子星座”。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一系列诸如“诗歌创作的源泉”、“诗与现实世界的关系”、“诗歌创作的取材”、“诗歌的社会功用”等问题的探索论证,开创了西方诗学理论的先河,完成了西方诗学理论体系的建构。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虽为师徒,但各有千秋。

柏拉图生于公元前427 年,是古希腊成就最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对后来西方美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作为柏拉图的学生,在老师研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两位大师的学术研究可谓浩如烟海,本人仅撷取两位大师在诗学美学方面的成就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以理清二者的理论脉络。

第1章关于诗歌的起源1.1 从概念意义上去认识诗歌诗歌是一种着力于表现人的情感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

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

1.2 客观唯心主义认知下的诗歌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

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

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

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它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

因此认识不是对世界物质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

柏拉图在对诗歌来源的认识上明显受到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的影响,基于认识只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性的理解的观点,柏拉图认为诗人之所以能够写出来诗歌,是在诗人沉浸到一种痴狂的境界(也就是后来尼采所说的“酒神”境界和“日神”境界)中,[1]受到了神灵的启示,然后把这种神灵的思想通过世俗的语言表述出来,公之于众,这便成了诗歌。

浅谈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之文艺观念——《理想国》《诗学诗艺》读书报告

浅谈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之文艺观念——《理想国》《诗学诗艺》读书报告

浅谈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之文艺观念——《理想国》《诗学诗艺》读书报告[阅读书目]《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诗学诗艺》罗念生、杨周翰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1月.综述古希腊文学是西方文学的两大源头之一,古希腊时期不仅在文学实践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在文艺理论上有着卓越的建树,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思想家、文艺理论家提出了许多对后世有着深刻影响的理论观点。

生长在罗马文学黄金时代的贺拉斯以其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新解。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指出:最高等级的是“理式”;第二等级的是现实世界,称为影子;第三等级的则是对于现实世界的反映,他称为影子的影子。

他曾以床为例指出床有三种,第一种是上帝心中床的理念;第二种是木匠依床的理念所造出的个别的床;第三种是画家摹仿个别的床所画的床。

这三种床当中只有上帝心中的床的理念是永远不变的,一切个别的床皆出自于它,所以只有它才是真实的。

木匠制造个别的床,受到时间、空间、等各种有限事物的限制,没有永恒性和普遍性,所以不是真实的,只是一种“摹本”或“幻想”。

至于画家所画的床虽然是根据木匠的床,但他所摹仿的却只是从某一角度看的床的外形,不是床的实体,所以更不真实,只能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实隔着第三层”。

柏拉图认为理式的世界是最真实的,现实世界摹仿了理式世界,而艺术世界又是摹仿了现实世界,尽管文艺摹仿理式,但是文艺没有直接地摹仿理式,所以,文艺的摹仿只能是摹仿的摹仿,因此就是远离真实的摹仿。

相比之下,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则认为“史诗、悲剧和酒神颂都是摹仿,只是有三点差别,即摹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取的方式不同。

”诗人的职责不在描写已发生的事情,而在描述可能发生的事。

诗人与历史家的差别不在于诗人用不用韵文。

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历史家描述已发生的事,而诗人却描述可能发生的事。

因此,诗比历史是更具有哲学意义,更加严肃。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美学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美学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美学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公元前427-347)是古希腊历史上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也是古希腊文化最伟大的贡献者之一。

他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他对美学的贡献。

在本文中,我将简要介绍柏拉图的美学观,以及它对西方文化产生的影响。

首先,关于柏拉图的美学观,其最重要的观点是“和谐和统一”,这是他主张艺术和人性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艺术是通过美丽的形式表达人性,所以美可以是统一和和谐的。

他认为,在形式和内容相结合的基础上,可以创造出完美的艺术形式,这就是柏拉图美学的核心理念,即“和谐和统一”的概念。

此外,柏拉图的美学观还认为,艺术的要素是秩序、美感、易见性和和谐感。

他认为,这些要素同时存在,才能够创造出富有内涵的艺术。

此外,他还指出,艺术有两个层次,一是抽象的美学层次,二是具体的实际表达层次。

这两个层次之间必须同时存在,才能够形成真正的艺术。

最后,柏拉图美学观的影响。

首先,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影响了西方文学,特别是古希腊和罗马文学,例如希腊米开朗基罗和罗马奥古斯丁,他们都受到了柏拉图美学的深刻影响。

此外,柏拉图的美学思想还影响了后来的欧洲艺术和建筑,他把“和谐和统一”的理念融入到建筑设计中,使其成为维多利亚时代西方建筑的主要特征。

总的来说,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对西方文化有深远的影响,从文学到建筑,都反映出柏拉图的影子。

因此,柏拉图的美学观一直都受到
西方文化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它被认为是西方艺术创作的重要基础。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对其美学思想的影响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对其美学思想的影响

摘要: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是虚幻的,因此艺术对客观世界进行模仿则是更加不真实的;亚里士多德认为现实的世界是真实的世界,文艺对现实世界的模仿不但具有创造性,而且能体现客观世界中固有的本质的一般的规律。

关键词: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1.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生活背景在柏拉图时代,雅典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化,新兴资产阶级与地主贵族阶级的斗争白热化,贵族阶级的传统地位开始动摇。

作为出身于雅典的贵族阶级,柏拉图在文学和数学方面受过很好的教育,代表着贵族阶级的立场。

他关于自然哲学、文学艺术及政治学等方面的观点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贵族阶级的思想并受其影响。

柏拉图在政治上的基本动机,就是要在新的基础上建立足以维持贵族统治的政教制度和思想基础。

与柏拉图不同,亚里士多德是马其顿国王阿明塔斯二世的御医尼科马库斯的儿子。

受其出身环境的影响,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体现出唯物主义观点。

亚里士多德是一位自然科学家和逻辑学家,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可以用科学的观点来解释,并主张把科学的观点和方法运用到文艺理论领域。

他的自然哲学、模仿说和文学艺术等理论都闪现出了一位唯物主义思想家的光辉。

2.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观形而上学是关于世界终极本原的探讨,即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是精神还是物质?两者的关系怎样?形而上学观是最基本的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决定了人们在生活中对待和处理问题的方法。

柏拉图的思想体系是建立在他的形而上学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之上的。

他虽承认世界由两种基质构成:物质和精神,但是认为其中精神是真正的实在,最有价值,是宇宙中法则和秩序的基质;而物质则是属于第二位的基质,它是呆滞的、无理性的、顽强的力量,只是多少而不完善地打上了精神的印记。

柏拉图认为精神为事物的首要因素,物质为占第二位的因素,因此是彻底的唯心主义的。

理念是自在和自为的,有实体性;它们是实体和实质的模式,即万物原始、永恒和超越的原型,先于、脱离和独立于事物而存在,不像事物那样受变化的影响。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思想比较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思想比较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思想比较一、相同点:1、二人都非常注重寻本探源,追求终极。

这便是二人政治思想中理想的部分,如柏拉图的“理念论”他把理念当成宇宙万物的本质,唯一的真实存在,认识事物的基础,并且据此而设计了他的《理想国》;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宇宙万物都是向善的,都有一善的目的。

2、两人都把教育看成一个重要的问题。

①柏拉图认为实现城邦团结统一的一项措施是对公民(哲学家和军人)的教育。

他相信只有通过正确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军人和哲学家,也只有依赖哲学家的教化手段,才能塑造人性,培养优秀的公民,从而建立一个理想的国家。

他把教育称为“唯一重大的问题”,认为城邦首先是一个教育机构。

②亚里士多德将人性分为三种善德即天赋,习惯和理性,而理性是人们的追求的目的。

他指出教育培养人的理性,进而理性培养习惯,习惯改变天赋。

认为后天教育可以改变人。

相反,柏拉图基于“潜能不易挖掘”的忧患意识而提出全面教育,以便于充分发掘人的天赋品格和美德,最后走向已经分配好的“工作岗位”。

由此可见师生二人对教育实施的方针目的和具体的措施方面有一样的地方,但背后的原因本初目的是不一样的。

不仅如此,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优生优育”和“因时而教”的具体教育方法。

3、整体主义柏拉图所著的《理想国》中阐述的政治哲学的突出特征就是整体主义或集体主义。

他把社会整体(城邦)视为唯一的目的,个人是为了整体服务的工具。

个人没有任何独立的价值和意义,他的价值只能是作为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个人完全被消融于整体之中。

柏拉图把城邦的统一强盛作为压倒一切的目标,把献给国家作为公民的最高道德。

具体地说,个人不再有自己的一切,不再有自己的财产、妻子、利益、愿望、要求、情感、判断,每个人与其他人都利益一致、情感一致、意见一致,这样,城邦就真正形成了“一个国家”,不用复数表示的国家。

也就是完全消灭了个人主义,形成了一个整体。

亚里士多的在个人与社会的整体关系上也持整体主义立场。

他把城邦理解为有机整体,而个人只是其有机组成部分。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的差异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的差异

华夏艺谭34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的差异■ 程 靖 武汉科技大学〔摘 要〕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美学思想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两人的思想主张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从两人美学思想的差异性来说,主要三点不同之处:一是对艺术本质的看法不同;二是对艺术创作动因的理解不同;三是对艺术社会功用的理解不同。

尽管作为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许多理论吸收了柏拉图的思想,但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对世界认识的不同,从根本上导致了两人在美学观念上的差异。

〔关键词〕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差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古希腊时期“具有最高哲学天赋和成就”的两位哲学家。

黑格尔认为:“哲学之作为科学是从柏拉图开始而由亚里士多德完成的。

他们比起所有别的哲学家来应该可以叫做人类的导师。

”①由此可见,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美学思想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但两人的美学思想也有较为明显的差异。

一、对艺术本质的看法不同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对美是什么进行了详细阐述,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正是对美的理式的“摹仿”。

他在《理想国》中阐述了对于艺术本质的看法,认为艺术是对现实世界中具体事物的摹仿,因此艺术与理式之间的关系则是“摹仿的摹仿”,是现实世界中具体事物的影像。

“诗人的创作是真实性很低的……他的创作是和心灵的低贱部分打交道的”,甚至“模仿的诗人在每个人的心灵里建立起一个恶的政治制度”。

②柏拉图对艺术和诗人的地位看得如此之低,与其政治主张不无关系。

柏拉图的所有理论主张,都试图为贵族奴隶主阶级说话,试图捍卫贵族奴隶主赖以巩固其地位的神权思想。

在柏拉图的哲学思想中,真理只能从独立于感性世界之外的理性世界中获得,而由于艺术摹仿的对象是感性的现实世界,所以艺术是不具有真理性的。

他认为,感性和理性是完全对立的,美不能沾染感性形象,否则美就会不完满。

③在柏拉图看来,感性艺术的地位远远低于理性哲学的地位。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美学著作《诗学》中谈到了他对于艺术本质的看法。

美学论文:浅论柏拉图的美学观念

美学论文:浅论柏拉图的美学观念

美学论文浅论柏拉图的美学观念一、柏拉图关于美学本质的探究关于“美”是什么,有人认为自然界中花草为美,有人认为人类在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件是美的……关于这个问题想来是见仁见智的了。

柏拉图一句“美是难的”道出了想要探究什么是“美”却又的确不轻松。

柏拉图之前,毕达哥拉斯学派注重形式美,认为美就是数的和谐,觉得圆形是最美的,苏格拉底认为美在于有用。

柏拉图的美学思想,不是向有些人所谓完全的否定前人对于美的观点,却是在继承中辩证的否定。

柏拉图提出了一组“二元对立”,即“理念实在/经验世界” (“理性/感性”)。

按照后来结构主义的观点,二元对立的一组概念作为核心概念出现,斜杠前的概念在地位上要明显优于斜杠后的概念(例如:天/地,生产力/生产关系)。

即柏拉图认为理念实在(理性)是第一性的,是作为本体出现的。

“理念论”是柏拉图美学思想的核心论点,在后人看来,他的哲学美学思想被认定为“客观唯心主义”的根源也便在此处。

将“理念”认定为核心存在,认为“理念”是绝对的、永恒的、固定的、不会随世事更替而更迭的。

这便和我们到家所讲的“道”有些类似,“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自然万物的法则,永恒存在,不会消亡,是万妙之门。

我们讲修身,很重要的便是悟道,柏拉图认为人们想要真正认识“真理”,便要感知“理念”。

在《理想国》第十卷当中,他阐述了一个经典的比喻,便是“三张床”的比喻,三张床分别由画家、造床匠、神制成的。

神造的床是“本质的床”、“真正的床”也是“自然的床”。

这样的床存在于“理念”,造床匠根据神造的床打造出的床在我们看来虽然是真切的存在的,却也是“模仿”出来的了,而画家看到造床匠造出的床而画出的床便是模仿本是模仿的成品了。

所以《理想国》中提到“如果我们把画家叫做那两种人所造的东西的模仿者,应该是最合适的。

”柏拉图是想借助这个比喻,来说明诗歌就和绘画一样,是“模仿的模仿”,“悲剧诗人既然是模仿者,他就像所有其他模仿者一样,自然地和王者或真实隔着两层。

(49)浅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灵魂论的差别

(49)浅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灵魂论的差别

(49)浅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灵魂论的差别展开全文柏拉图的灵魂观最大特点是将灵魂实体化,其著作《斐多》就是借苏格拉底之口来阐述自已观点,他认为,灵魂是善的东西,肉体是恶的根源,两者是可以分离的,他认为,我们追求的是真理,而灵魂和肉体结合时,真理是永远不能求得的,因为肉体使我们充满热情,欲望,惧怕,各种胡思乱想和愚昧。

他认为要探求任何事物的真相,非得甩掉肉体,全用灵魂去看待事物,我们要求得智慧,在活着的时候得不到,要等死了才可能得到,所以我们除非万不得已,得尽量不和肉体交往。

不沾染肉体的情欲,保持自身的纯洁。

另外,柏拉图也在〈斐多〉中阐述了关于形式与质料即支持与殊相的关系,并以来论证灵魂的性质,他认为存在着绝对的善、恶等概念,这些概念是作为共相而存在。

所以他说生并不可转化为死,而生的生物可转化为有死的生物,而灵魂是作为不朽而存在的,灵魂是具有不朽的形式,在这里,很明显柏拉图将灵魂当成实体,这个实体是纯洁神圣,而跟它结合的另一实体即肉体是阻碍灵魂进行认识的不洁的物体,灵魂无可奈何与之结合,而人死后作为共相的灵魂便会离开殊相的肉体,去到天神们的世界即柏拉图所描述的充满共相的世界。

而作为他学生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比他有更详尽的论述,他某程度上跟随柏拉图相同,即认为灵魂是共相开始,亚里士多德是利用潜在这个概念来描述灵魂的,他认为灵魂是潜在具有生命的自然躯体的第一现实性,质料是潜能,形式是现实。

所谓生命,是指自已摄取营养有生灭变化的能力,而生命的躯体是实体即质料,但躯体并不是灵魂,灵魂就像睡眠的现实性,亚里士多德并不认为有所谓独特的共相存在,所以,他不赞成灵魂能跟肉体分离。

显然,亚里士多德是将生命作为有灵魂的东西和无灵魂的东西的区别,而什么条件下被认为是有生命呢?他认为如理智、感觉、位置上的运动和静止,或摄取营养等。

对植物来说,摄取营养是其为有关生命即有灵魂的重要条件,而动物的基本条件则是触觉。

在论灵魂的结尾,亚里士多德得出灵魂的一般性的结论。

浅析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文艺思想

浅析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文艺思想

浅析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文艺思想一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摇篮。

众城邦中雅典处于最重要地位,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奠定基础,后经克利斯梯尼和伯里克利的改革,逐步形成了希腊的民主政治。

浓郁的民主气氛,追求自由的精神既体现在生活环境中,也体现在文学作品中。

人们的文化观念中更是体现着民主和自由的精神。

古希腊经济以农业为主,同时商品货币经济也较发达,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都已出现。

古希腊经济既有维护奴隶主自然经济,又有对商品货币经济的探索。

发达的交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世界各地文化的交融,使希腊文化获得了发展。

希腊人的哲学观念脱胎于宗教观念,而对文学艺术的自觉意识又受着哲学思想的影响。

古希腊哲学思想的演变历程,正反映了文论的演变历程,它们各自在后来的不同历史时期都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二古希腊的文艺理论,有着丰富的遗产。

早在柏拉图前,希腊的思想家、文艺家们就曾对文艺提出过自己的见解,而这些许多都是柏拉图以来思想的源头。

荷马在他的史诗“序曲”中曾祈求诗神缪斯给他灵感,并在史诗中多次论及诗要给人以快感。

色诺芬尼责备荷马把神写成与人一样有道德败坏的行径。

这一点,被柏拉图所继承和发扬。

哥奇亚斯认为悲剧通过神话传说和情感描写使观众坠入迷魂阵中,所以能迷人的悲剧比不能迷人的画更高明,而被迷的观众比不被迷的更聪明。

哥奇亚斯从观众心理的角度探索文学艺术的效果,对亚里士多德有一定的影响。

德谟克利特对文艺的看法,主要包括灵感说和摹仿说。

他从经验论的角度总结出文艺和人的其他活动是起源于摹仿的。

关于灵感,德谟克利特继承传统的看法,承认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并把灵感的来源归结为神。

苏格拉底也继承了当时流行的摹仿说。

主张艺术不但是对对象形象的忠实描绘,而且还是对人物心灵和性格的表现。

苏格拉底还强调天才和灵感,认为诗人处于灵感状态,自己不知其所以然。

他的文艺思想得到了弟子柏拉图和徒孙亚里士多德的发扬。

三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年)出身于雅典的贵族家庭,早年受到过很好的教育,并就学于苏格拉底八年,直到苏格拉底逝世。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文学艺术观比较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文学艺术观比较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文学艺术观比较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史上两大巨人,亚里士多德作为柏拉图的高足弟子,继承和发展了柏拉图的学说,然而两者又各有千秋。

本文试图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入手,分析两者的不同,并且由此所必然引发的两者文学艺术观的差异。

标签: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哲学;文学艺术1.导论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作为西方历史上的两大巨人,在哲学史和美学史上都拥有自己特殊的历史地位。

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是虚幻的,因此艺术对客观世界进行模仿则是更加不真实的,而人类的情感是人性中卑下的部分,艺术给人们带来的快感是应该受到抑制的。

在文艺的社会功用方面,柏拉图站认为文艺应该有利于为理想国培养有理性的公民。

他对文学艺术基本上持否定的态度。

而亚里士多德认为现实的世界是真实的世界,文艺对现实世界的模仿不但具有创造性,而且还能体现客观世界中固有的本质的一般的规律。

他同时还认为人类的本能应该得到适当的满足,文艺给人们带来的快感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本文将具体研究他们文学艺术观的差异。

2.文学艺术观在提到这一概念时,我们必须注意希腊人所了解的“艺术”和我们所了解的“艺术”不同。

凡是可凭专门的知识来学会的工作都叫做“艺术”。

音乐、雕刻、图画、诗歌之类是“艺术”,手工业、农业、医药、骑射烹调之类也叫做“艺术”。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由于各自坚持的哲学思想体系的不同从而不可避免的提倡不同的文学艺术观。

这主要体现在对待两个问题的不同观点:艺术创作的原动力问题以及文学艺术对社会的功用问题。

柏拉图的伦理学也是建立在他的形而上学基础之上的,他认为只有理性才具有绝对的价值,是至善。

亚里士多德继承了柏拉图的思想,同时又受其生活环境的影响,用在他看来更前后一致的科学的方法发展了柏拉图的理论体系,徘徊于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之间。

下面我们将逐一进行分析。

3.艺术创作的原动力柏拉图在《斐德诺》中把诗人和艺术家又分为第一等的和第六等的。

浅谈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摹仿论的异同

浅谈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摹仿论的异同

浅谈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摹仿论的异同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到中世纪,很多对于文艺的论述几乎都要论及摹仿,这成为这一时段文艺理论形态的显在话语。

以往一般把柏拉图关于摹仿的文艺思想视为西方文艺理论摹仿论的起点,其实,从现有的资料上看,在柏拉图之前,古希腊学者们就已经开始论述摹仿了。

最早的“摹仿”观念是与原始巫术相联系的。

从原始巫术的“摹仿”观念,到描述与僧侣祭祀活动相联系的音乐和舞蹈的摹仿,到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万物摹仿数”,构成了古希腊早期摹仿观念的发展轨迹。

其中的代表学者有克塞假设芬尼、赫拉克利特和德谟克利特,他们的理论反映了早起古希腊对文艺的朴识,但是只是从外部触及了瘟疫的本源,显得十分片面。

柏拉图是古希腊集大成的思想家,他的文艺理论是建立在他的唯心主义哲学基础上的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一般说来,古希腊人的“艺术蓦仿自然”的看法本来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艺术观,到了柏拉图手里才起了本质的变化,成了他的唯心主义艺术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柏拉图看来,只有“理式”(即共相、一般、普遍)才是真实的,一切具体的个别事物都只不过是“理式”的影子。

在他的哲学理式思维里,最高等级的是“理式”;第二等级的是现实世界,他称为影子;第三等级的则是对于现实世界的反映,他称为影子的影子。

李秀斌在《西方文艺理论名著论要》中对柏拉图蓦仿说作了言简意赅的说明:“从探求艺术的本质看,柏拉图认为感性的现实世界是由蓦仿观念世界来的,艺术世界是由摹仿感性的现实世界来的。

因此,艺术世界就成为理念的‘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

这就是柏拉图从理念论出发;对他以前所流行的艺术幕仿现实的传统观点所给予的客观唯心主义的解释,从而形成了柏拉图的‘幕仿说’。

”亚里斯多德文艺思想的核心是“摹仿说”。

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说:“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双管箫乐和坚琴乐——这一切实际上是摹仿。

”可以说,“蓦仿”是《诗学》的中心概念和出发点,是亚氏文艺理论的基础。

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各自美学观念的理解

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各自美学观念的理解

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是文艺美学史上两位重要的美学家,一位是悲观主义者,一位是乐观主义者,请谈谈你对他们各自美学观念的理解。

柏拉图:在西方哲学史和文化史上树立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高峰,作为其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美学思想,也是恢宏玄奥、纷繁驳杂,涉及美学的诸多问题,其中对美学本体的探讨影响深远。

他从建设理想的城邦入手,抨击荷马等诗人对"美是理念"的偏离,他们的摹仿是失真的、歪曲的摹仿,这种失败的摹仿之后果是,不成功的作品将激起受众不安的、动荡的总之是没有确定性的情绪,大大有害于城邦的稳定。

在柏拉图的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美学思想,虽然“同我们的观点相距很远,但是,他的美学观点同我们的美学观点毕竟存在着有益的和重要的联系。

柏拉图没有编纂出一个美学问题的系统汇编和基本原理,然而在他的著作中,他涉及了美学的全部问题。

总而言之,柏拉图“美是什么”的严肃提问和“美是难的”的庄严回答,为西方美学规定了一种先在范式的逻辑:美学以回答“美是什么”为宗旨,开启了西方美学史对美的本体的探索和美的本质的追问的艰难历程,可谓执中西美学之牛耳。

如果说两千年来的西方美学就是不断重答柏拉图之问的历史,似乎也不为过。

亚里士多德:关于艺术的理念主要是用创造性的临摹活动,指引人向着至善的目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真善美的统一.他把艺术理想分成理想化和典型化的两种临摹方式,他特别重视理想化的摹仿,被视为洪水猛兽的情感在观看悲剧的过程中有了着落,这些因观看悲剧而激起的怜悯和恐惧的情感最终又将得到净化.这既提升了希腊的艺术理想,也体现了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之间的内在深刻的继承关系.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灵魂的一种净化作用,不会得到坏的影响.他的艺术目标是把真,善,美这三个因素集中统一起来,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善,追求至善至高的道德实践目的.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对"美的本质"的追问最终引向了两个不同的向度--柏拉图是艺术的悲观主义者,而亚里士多德因为对悲剧的维护,自然就荣膺艺术的乐观主义者。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比较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比较

一、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思想比较(一)两者对国家起源的看法之比较1、柏拉图的国家起源思想——社会的分工导致国家产生柏拉图认为,国家产生于人类生活的需要,把社会分工作为国家起源的基础。

他认为,个人需要的多样性和个人才能的局限性必然导致社会的分工,而这种分工最终导致了国家的产生。

柏拉图的国家起源说并非完全科学,在他那里,把社会的起源混同为国家的起源。

事实上,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就已经出现了相互合作,出现了一定的分工,但当时并没有导致国家的产生。

2、亚里士多德的国家起源思想——人类本性所导致的自然生成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国家被看成是由人的本性所决定的,在历史的长河中自然而然产生的。

他指出,自然赋予人类的目的是过优良的生活,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特征就在于他的合群性(社会性),是人类生存和过优良生活的前提。

有了这一前提,人类就可以结成社会,组成城邦,过有组织的生活。

亚里士多德的国家起源说,是从社会及其成员的内在活动和发展中寻求国家的起源,认为城邦是由于人们的需要并且沿着由家庭而村坊而城邦的进程“自然地生长起来的”。

3、两种国家起源观的分歧与实质关于国家起源的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现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各不相同的政治风格。

由严格的社会分工所产生的国家,必然使国家带有分工本身所固有的特点,因此,社会的等级井然、整个国家的整齐划一就成为国家的突出特色。

相反,由社团的自然发展所产生的国家必然体现出“自然生成”的特色,一切依照自然、顺应自然。

因此,这样的国家更加适应人的本质的发展,多元化文化并存就成为这种国家的特色。

同柏拉图相比较,亚里士多德明确地把国家和社会区别开来,认为国家是“至善”的社会团体,从而突出了国家的作用和地位,认为国家不像柏拉图所言是人类社会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二)关于国家阶级构成的理论关于国家的阶级构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相差甚远。

柏拉图崇尚的是一种由哲学王直接统治的、社会中各阶级等级森严的理想社会;而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存在的是以法治国。

浅论柏拉图的美学观念

浅论柏拉图的美学观念

浅论柏拉图的美学观念【摘要】柏拉图是古希腊哲学家之一,他的美学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看来,美不仅仅是外表的完美与和谐,更是一种超越感官的理念,是善与真理的象征。

他认为艺术作为模仿世界的产物,只能带来误导和迷惑,对社会没有实际益处。

柏拉图提出了一种超越艺术的审美标准,即只有追求智慧和灵魂的升华才能真正接近美的本质。

他的美学观念对后世形成了明显的对抗立场,例如与亚里士多德的审美观相悖。

尽管柏拉图的美学观念并不被所有人接受,但其强调对善和真理的追求,以及对灵魂的升华仍有着深远的意义,值得我们反思和探讨。

【关键词】引言: 柏拉图、美学观念、简介正文: 美的本质理解、审美观念、艺术关系、影响、后世结论: 价值、美学观念、柏拉图1. 引言1.1 柏拉图的美学观念简介柏拉图的美学观念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其著作中对美的思考和理解。

在柏拉图看来,美是超越感官世界的理念,是一种超越形而上学境界的完美之美。

美是绝对的、理念性的存在,在物质世界中只是其影子或表现形式。

柏拉图认为,美是真、善和美的统一体现,是对普遍理念的追求和体现。

他强调美的本质是美德和道德的体现,不仅是外在形式的美,更是内在灵魂的美。

柏拉图的美学观念深刻影响了后世思想家、艺术家和文化人。

他对艺术的质疑和对真正美的追求,塑造了西方哲学和美学的发展方向。

柏拉图的美学观念在西方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对艺术、文学、建筑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对柏拉图美学观念的深入研究,我们能更好地理解美的本质和意义,拓展我们对艺术、美学和人生的认识。

2. 正文2.1 柏拉图对美的本质理解柏拉图对美的本质理解主要体现在他所倡导的“理念之美”理论中。

柏拉图认为,真正的美不是来自于感官世界的具体形象,而是来自于超越感官世界的理念世界。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将美比喻为“理念之光”,认为真正的美是超越感官世界的观念,是一种纯粹而永恒的实体。

他认为,理念之美是智慧、真理和善良的结合体,是超越时空的绝对存在。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文艺观比较 --毕业论文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文艺观比较 --毕业论文

【标题】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文艺观比较【作者】刘菲菲【关键词】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比较摹仿说文艺的功能文艺的创作【指导老师】张红兵【专业】汉语言文学【正文】引言生活于古希腊雅典奴隶时期的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博学多才,不仅是古希腊时代名声显赫的伟大人物,而且至今他们对后世产生巨大的不可磨灭的影响。

他们对两千多年的西方思想走向有重大的牵导作用,他们提出了哲学范围内对美和艺术进行多角度研究的入点,在西方历史上第一次系统的指出了“美”的哲学含义和构成美的本体要素。

虽为师徒关系,但各有千秋,亚里士多德总结了以前所有的知识开创了新的哲学体系,对于后世的影响比柏拉图大得多;但如果没有柏拉图思想承前启后的作用,亚里士多德也难以为继。

他们的文艺思想一样具有开创性的历史价值和意义,探讨了艺术本体与其他因素的相关性,逐渐完善了艺术思想体系的构建。

后世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文艺思想研究有很多,他们文艺观的异同历来是各学者研究的焦点,他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艺术从而得到不同的结论。

二者的文艺思想有较多的可比性。

后世大多数是通过对文艺的本质即“摹仿说”这一方面来对比探讨,当然这是二者在文艺观上最大的区别之处。

但是本文主要从二者对文艺的本质论,文艺的功能论,文艺的创作论方面作较系统的比较。

深入理解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思想有助于增进我们对西方古典文艺理论和文艺创作的了解。

一、摹仿说(一)摹仿的摹仿柏拉图是文艺史上对文艺和文艺家谴责最厉害的一个人,他的“模仿说”也必将导致对文艺的否定。

他认为,存在三个世界:理念世界、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

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艺术世界则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因而文艺是“摹本的摹本”。

另一方面,柏拉图认为,文艺有巨大的感染作用,即“浸润心灵”,并把它称为“诗的魔力”,因而,他尽管将“模仿的诗”斥为“影子的影子”,但仍主张在理想国中保留一部分“颂神的赞美好人的诗歌”。

总的来说,他的观点是唯心的。

柏拉图继承了古希腊“艺术摹仿自然”的说法,认为文艺是对客观世界的摹写,并指出,这就是文艺的本质特征:“从荷马起,一切诗人都是摹仿者”。

柏拉图诗学中的美学观

柏拉图诗学中的美学观

柏拉图诗学中的美学观柏拉图的美学思想无疑是极具争议的,自古希腊有诗与哲学之争以来,不断有人对柏拉图的思想提出反驳,想要为诗学争回一席之地,甚至有人通过明确指出柏拉图的着作与其说是美学着作,不如说是反美学,而将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彻底地否定。

《理想国》里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宣称要将诗人彻底地驱逐出理想国的言论是让人吃惊的,但是,再读柏拉图的其他有关美学的着作之后,会有新的看法。

首先,他关于美学的思想是充满了矛盾的,而这些矛盾显然不可能平白无故地出现在这位影响了整个欧洲哲学的哲学家的思想里,所以,正是在这样的矛盾中才真正体现出了柏拉图对于诗学的复杂情感。

而这种情感显然不是以不负责任的一句“柏拉图根本就是反美学的”就可以匆匆概括的。

但是,这种矛盾真的是无法消解的吗?其实在柏拉图看似矛盾的思想的背后有着一个很重要的、却又一直被人们所忽视的核心前提,那就是他从头到尾都深深地爱着诗歌,有了这个前提,我们再去看他的美学思想,就会发现其实他思想中的矛盾性恰恰在于他想要去消解诗学与哲学间的矛盾,也就是说,他一直试图使哲学与诗学在最高的意义上达到统一。

一、从“美”谈起要谈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就必然离不开对他所定义的“美”做一个讨论,柏拉图的美学观是与他的理念论紧密相连的,他在《理想国》通过“洞穴之喻”“线段之喻”和“太阳之喻”将世界划分为现实世界和理念世界,并且认为人们可以通过理智去认识至高无上的理念世界。

具体的认识过程以“洞穴之喻”为例可以划分成对作为影像的现实世界的认识、对一般的现实世界的认识和对洞穴之外照耀万物如同太阳一般的最高的理念——善的认识。

现实世界的万物是变化多端的,因而是虚假的,只有凭借着分有或模仿最高的理念才能得以存在。

最高的理念是永存的,是万物的本源。

与理念论相对应,柏拉图对美也划分出了相应的客观的等级,在《会饮篇》里他将美分为从低到高的几个等级:个别的形体之美、一切形体之美、心灵之美、法律和体制之美、知识之美再到“仅以美本身为对象的那种学问”,即终极的美,也就是美的本身。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哲学立场的不同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哲学立场的不同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哲学立场的不同王晓丹(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四川成都610064)摘要: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中,对于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和文艺创作论两个问题的阐述,两位先哲的思想立场显然不同:柏拉图的“理念”论、“神灵附体”说让他站在了客观唯心主义的阵营里;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和创作论则相对唯物,有了早期朴素唯物主义及辩证法的影子。

关键词: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哲学立场中图分类号:B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11(2010)10-0262-011模仿的艺术与现实的关系柏拉图认为,在具体的感性的现实之外,还存在一个普遍的绝对的理念的世界,理念是神创造万物时所要用到的标准,唯有它才是真实的,是一个永恒的不变的实在。

现实世界只不过是它的影子。

如柏拉图在《蒂迈欧》篇中说:“神用型与数来塑造它们”,这个型就是理念的意思。

在柏拉图看来,宇宙形成之初,理念的实体与物质的实体是分离的,是分存于两个不同的世界。

是因为神要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这两种实体才在神的手里将其结合在一块,理念为模型,物质为材质,神用此方法就创造了有模有样的万事万物。

实际上,理念就是事物的本质规律。

由于感知的世界总在不停地变化,人们对它的认识因时、因地、因人、因情而异,因而感觉世界是不真实的。

唯一真实的是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而感受到的现实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反映。

理念是世间万物的原型,万物是理念的摹本。

而画家画的床,只能算是“摹本的摹本”,“与真理隔着三层”,所以更不真实。

他倡导对永恒的真善美亦即理念世界的追求。

因此,从认识论上说,柏拉图否认现时世界的真实性和感觉经验的可靠性。

就文艺对现实的关系来说,柏拉图肯定了文艺摹仿现实世界,却否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因而否定了文艺的真实性,也就是否定了文艺的认识作用。

亚里士多德同柏拉图不同,他认为“理”即在“事”中,离“事”无所谓“理”。

“理”是事物普遍的一般的共性,“事”是“理”的具体的特殊的表现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美学观及其意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分别论述)在柏拉图基础上,亚里士多德继承发展创新相似与不同总结【关键字】【文献摘要】【文献综述】浅析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美学观0944011032 马萌著名的希腊哲学史家蔡勒(Zeller)曾经说过:“希腊古典时期雅典的大哲柏拉图没有提到过美学,并且艺术论也在他研讨的范围之外。

”这话有一定的可信性,但它却是建立在柏拉图的前辈或同时代的人从未将“美学”这一概念进行明确划分的基础上的。

而柏拉图虽然没有把美学上的问题和假定整理出一套体系;但实际上,在他的著作中,他却论及了所有的美学问题。

而这也为后代哲人美学思想的进一步提出和体系化奠定了基础。

柏拉图在《飨宴》篇中写道:“假若有甚么事情值得我们为它而活的话,那便是去注意美.”在这里,他首次对美进行了一种视其为最高价值的褒奖和赞赏。

但与现代不同的是,柏拉图这个“美”的含义,不仅把好看,好听的东西包括在内,并且把引起赞美,产生快感,欣赏与享受的一切事物也统统包括在内,例如心理的以及社会的对象;个人的性格以及政治的体系;各种美德以及各类真理等。

在这里,“美”的意义更接近于“善”,换言之,二者的区分在柏拉图那里并不是十分明显。

与此同时,柏拉图首次提出了“真、善、美”三合一的说法,把美安置在跟其它最高价值者同一层次的平面上,而不是高过于它们。

这种说法乃是人类最高价值的缩影。

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这个说法之中,“美”具有希腊的意义,它并非全然是审美的。

而在后世采用这一思想的时候,却往往因过份强调审美的价值以致超过了他当时所作的观察。

依照柏拉图所采取并加以发展之毕派的概念,美的本质存于秩序、度量、比例、一致与和谐之中;换句话说,它之所以被了解,有赖于人们:第一,将它视为一种依靠各部门之安排所显现出来的属性;第二,将它视为一种可由数字表现(度量、比例)出来之数理上的属性。

他主张一旦恰当的度量被发现之后,人们便该遵守它而不应再去寻求新的形式,他抨击当时雅典的艺术,因为他看出当时雅典的艺术家都放弃了度量,而降服于“杂乱的快感”的诱惑。

他宣说,感官的判断力乃是美和艺术的一种不合格的判准。

柏拉图是第一个以理想主义的观点解释美并以模仿的和道德的观点解释艺术的人,而这两种解释又都建立在他形上学的见解上,并且与它们共存亡。

在《理想国》篇中,他把艺术分为三类:利用事物的艺术、生产事物的艺术以及模仿事物的艺术,在这种分类之中,对美学最重要的事,便是把再生事物的艺术跟生产事物的艺术分别开来,也就出现了模仿性的艺术跟生产性的艺术之间的区分。

他的“模仿”的概念显出来两个方面:第一、艺术家创造一个实在的影像;第二、而这个影像是不真实的。

作为“模仿”的艺术品,都是幻象:柏拉图使创造影像和幻觉的“模仿的”艺术跟那些“创造事物”的艺术相对,他认为模仿的艺术,也即是绘画、雕刻、诗与音乐之类的艺术,其本质上的特征不仅仅在于它们的模仿性上,并且也在于它们的产品的非真实性上。

而关于艺术的功能,柏拉图相信:它的第一个功能是利益。

柏拉图所谓的利益是指道德的利益而言,在他的心目中,唯有道德的利益才是真正的利益。

艺术必须是塑造性格和形成一个理想国的手段。

第二个功能,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即是艺术的真诚性或正确性。

它制造出来的事物必须是“合用的,精确的,公正的,并且是没有差错的。

”每一个不合统辖世界之法则的差错都是一种过失和一种错误。

只有计算和度量能够为艺术提供正确性的保证,一件艺术品的“正确性”所倚赖的,首先是各部份间一种适当的安排,一种内在的秩序和良好的结构,它必须具备一种适当的“开端,中间和终结”。

而优良艺术的双重标准,也即在依照世界法则意义之中的“正确性”和在形成道德性格的能力意义之中的“利益性”。

快感既非艺术的目的,也非其价值的标准。

在柏拉图的心目中,凡属以提供快感为目的艺术,一概都是败坏的艺术,因为艺术的标准乃是存在于正确性之中,是以指导的原则必是理性而非感情。

艺术描绘事物,应当保持住它们那原本内在的比例,否则它势必是不真实的,而不真实的艺术乃是败坏的艺术。

对此,柏拉图的见解是:艺术不该享有自主性;不仅如此,在他看来,艺术甚至应当是双重的不自主:就它和真实存在的关系来说,那是它所要再现的;就它和道德秩序的关系来说,那又是它所要侍奉的。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柏拉图向艺术要求两件事:它不仅应当依照宇宙的法则来创作它的作品,并且应当依照善的理型来塑造种种性格,从这当中只能产生两种优良艺术的标准:正确性和道德的利益。

柏拉图对艺术所作之最后的判决,无论如何,总归还是负面的,即便在柏拉图没有谴责艺术的地方,他也还是将它贬抑了。

“一切模仿性的艺术”,他在《政治家》篇中写道,“都只是玩物,它们一点没有包含严肃的事物,并且除掉消遣,它们便甚么也算不上。

”他认定艺术是一种游戏,而美则是一种非常严肃而艰难之事。

柏拉图对艺术所采取之消极性的态度并未显示出单是一种他个人见解的结果。

这种态度,反映出希腊人的想法以及哲学与诗歌之间的“亘古的冲突”。

而在亚里斯多德的美学著作之中,详细之特殊的讨论,胜过于一般性的哲学讨论,它们所处理的是悲剧或音乐,而不是一般性的美或诗。

然而,这些被亚里斯多德在当时用来仅仅针对悲剧或仅仅针对音乐的主张,事后被证明都是足以适用于全部艺术的普遍真理。

在亚里士多德的艺术概念中,艺术首先被征别为一种人类的活动。

亚里斯多德认为:“从艺术中产出来的事物,其形式乃是存在于艺术家的心灵之中”而“其动力因在其作者而不在其自身之中。

”因此,它的作品可能“是有或没有”,而自然的产物则是出之于必然。

更加精确地说,人类的活动表现出三方面的性格:它们或为研究,或为行动,或为制作。

就其作为制作而言,艺术之所以有别于研究和行动,主要是因为它留下了一个作品。

艺术所归属的种固然是制作,而其类差则在其存乎知识与一般法则之中的基础。

亚里斯多德称之为“艺术”的,还不只是制作的本身,他把制作的才能也称为“艺术”。

艺术家的才能是基于知识和一种对于制作法则的熟悉,而这种知识,因为它是制作的基础,亚里斯多德也把它称为“艺术”。

亚里斯多德的艺术概念有下列几种性格上的特征:(1)首先,他以动力学的观点解释艺术。

(2)他也强调了艺术中理智的因素,也即是必要的知识和推理。

“艺术之生也,”他写道,“乃是当自得之于经验的众多意念中,一个关于一类对象之普遍的判断被产生出来之时。

”(3)再者,他把艺术设想为一种由心及物的过程(4)艺术与自然的目的性将它们牵连在一起。

当他把艺术界定为一种才能之际,亚里斯多德使它跟科学两相混同。

而这个混同科艺之分的概念所产生出来的影响,则可自在古代和中世纪把几何学和天文学类分为艺术这个事实中见出其程度。

而亚里士多德研究艺术论的着眼点亦在于:他不将他自身局限在一般性的演绎之内,而去研究个别的现象,以求探查出它们所有的一切元素、成份和变形。

相对于亚里斯多德而言,知识、功效与天才乃是艺术的三大要件,艺术所需的知识必是普遍并且包含着动作的法则。

照这样看来,亚里斯多德对于知识和一般法则的特别注重,遂因他对于存在于艺术中之功效与天才的重要性的承认而趋于缓和。

在他所作之艺术的分类之中,他发展了柏拉图的观念,首先指出艺术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在一个著名的公式之中,他表示艺术就是在“补充”自然所不能做的,或是在“模仿”她已经做的。

他把后者称为“模仿性的艺术”,而在它们之中,包含有绘画、雕刻、诗与音乐的一部份,也就是后来被称为“美术”的那些艺术。

在模仿之中,亚里斯多德发现了这些艺术之本质上的特性,模仿不只是它们的手段,也是它们的目的。

一个画家或诗人不只是为了创造美的作品而去模仿实在,他的目的本身便是模仿。

“模仿”乃是在亚里斯多德的学说中,具有支配性的概念之一,他把艺术的分类和他那个别艺术的定义都建立在它的上面。

在模仿之中,他首先主张艺术家不仅可以依照实在的原样呈显它,并且也可以把它呈显得较丑或更美。

“照它们过去或现在的样子,照它们被人传说或设想的样子,或照它们应该显现的样子去加以模仿。

”其次,亚里斯多德的模仿说也与自然主义分道扬镳,原因是在于它要求艺术应当单单只是呈显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事物和事件,也就是那些典型的事物和事件。

“诗比历史更富哲理也更为深刻,因为它所呈显的是普遍的事物,而历史所呈显的则是个别的事物。

”第三,亚里斯多德主张艺术必须去呈显那些必然的事物和事件。

在另一方面,艺术家被赋予特权去把那甚至不可能的事物引进他的作品之中,条件是:假如他为他自己树立的目标需要它的话。

第四,在一件艺术品之中,要紧的不是个别的事物和事件,色彩和形相,而是它们的组合与和谐。

在一件艺术品中,要紧的并非某位艺术家所模仿之个别的对象,而是他从它们之中所形成之新的整体。

这一切都在显示;亚里斯多德之模仿的观念,不能跟字面上“模仿”一辞的近代意义混为一谈。

去扮演,去虚构故事并且把它们演出来乃是这类活动的本质,当然它也大可从现实中取材并且把它当作模型来使用。

亚里斯多德的诗学结束了希腊之模仿观念以及mimesis一辞之复杂的历史。

透过了柏拉图,mimesis才开始被用来表示在诗、绘画和雕刻之中,对于外物的模仿。

毕氏学派是在演员从事模仿的意义之中去了解它的用意;德谟克利图斯是在学生模仿老师的意义之中去了解它的用意;而唯有柏拉图是在模仿者模仿模型的意义之中了解mimesis的用意。

不过,整个地看起来,亚里斯多德仍是忠于模仿的旧义,也就是把它视为性格的表现和呈显。

他对于模仿的了解,不同于近代思想家们的了解,其差别有两个方面:一方面,mimesis乃是现实之再现,而另一方面,它又是其自由的表现。

关于亚里斯多德的分类,最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他改变了希腊人在艺术和诗之间已经作好的划分。

它们之所以被划分,是因为艺术是作品而诗则是预言。

亚里斯多德把诗和各种艺术整合在一起。

即使是柏拉图也未曾把诗算到艺术的里面,因为他以为艺术是出之于技巧而诗则是出之于“神圣的疯狂”。

不过亚里斯多德根本不信有什么“神圣的疯狂”,即使在诗里他也对它表示不耐。

他主张诗“与其说是疯狂的问题,还莫如说是天才的问题。

”好诗的产生,其来路跟任何其它好的艺术一样,都要通过天才、技巧和练习,并且它遵从法则的程度,也绝不下于其它的艺术。

为了这个缘故,它才能够成为科学研究的一项主题:这项研究便是所谓的“诗学”。

诗与艺术之旧有的反对(灵感对技巧)被亚里斯多德化简为存于两种类型的诗人和艺术家之间的一项区分:那些被技巧所指导的和那些在灵感的迷惑下从事写作的。

亚里斯多德偏向于喜爱前者,因为后者对于他们的作品易于失掉控制。

亚里斯多德在允许艺术,特别是诗,具有自主性这一点上,跟大多数的希腊人,特别是跟柏拉图相反对,而艺术之具有自主性,照他看来可以分为两条途径来达成:无论就其与道德律以及自然律的关系而言,或就其与品德及真理的关系而言,皆是如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