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地理】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地理试题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5分)晴朗的天气里,太阳即将升起或者刚刚落到地平线下的几分钟内,蓝色天空穹顶与地平线之间会浮现出金色至红色的光泽,被称为“曙幕光”,当太阳位于地平线下0°至6°之间,叫作“民用曙暮光”。
一些摄影爱好者由于偏爱拍摄“曙暮光”,喜欢购买我国北方地区价格偏低的有窗户向西的商品房。
下图为“民用曙暮光”现象发生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北半球某地春分日出现“民用曙暮光”的最早时间为()A. 6:24前后B. 5:36前后C. 18:24前后D. 17:36前后2. 夏至日傍晚时分,石家庄市(38°03′N,114°26′E)的一位中学生拍摄“民用曙暮光”时,发现自己的影子恰好与步行街的道路中心线重合,该步行街的走向是()A. 东—西B. 南—北C. 东北—西南D. 西北—东南【答案】1. B 2. D【解析】【1题详解】根据材料,当太阳位于地平线下0°至6°之间,叫作“民用曙暮光”。
昼夜交替的周期是24小时,因此太阳的视运动为每小时转15°,每转1°需要4分钟,太阳位于在地平线下6°时是出现“民用曙暮光”的最早时间,此时距离日出还需要24分钟的时间。
北半球春分日时全球昼夜等长,即当地地方时6点日出,18点日落,故北半球某地春分日出现“民用曙暮光”的最早时间为日出(6点)前24分钟,计算得出为5:36前后,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题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北半球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东北日出,西北日落。
石家庄市(38°03′N,114°26′E)位于北半球,夏至日傍晚时分拍摄“民用曙暮光”时,面朝西北方向,影子位于拍摄者的东南方向,根据“发现自己的影子恰好与步行街的道路中心线重合”,说明该步行街的走向为西北—东南走向。
2023-2024学年全国高中高二上语文人教版月考试卷(含解析)
2023-2024学年全国高二上语文月考试卷考试总分:12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卷II(非选择题)一、默写题(本题共计 1 小题,共计15分)1.(15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_______________。
(《烛之武退秦师》)(2)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_______________,士皆垂泪涕泣。
(《荆轲刺秦王》)(3)《沁园春·长沙》中诗人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认定的“真的猛士”有这样的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岳阳楼记》中,作者由“古仁人”的豁达胸襟和高尚道德而得出的论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出师表》中表明侍卫之臣和忠志之士义无反顾为国效力的原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计 1 小题,共计15分)也,中官同事者重翱,赆明珠数颗,翱固辞。
其人曰:“此先朝赐也,公得毋以赃却我乎。
”不得已,纳而藏焉。
中官死,召其从子还之。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五》)(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两广有总督自翱始/翱至镇/将吏詟服/推诚抚谕瑶人/向化/部内无事/入为吏部尚书/初/何文渊协王直掌铨/多私为/言官攻去/B.两广有总督自翱始/翱至镇/将吏詟服/推诚抚谕/瑶人向化/部内无事/入为吏部尚书初/何文渊协王直掌铨/多私为/言官攻去/C.两广有总督自翱始/翱至镇/将吏詟服/推诚抚谕/瑶人向化/部内无事/入为吏部尚书/初/何文渊协王直掌铨/多私/为言官攻去/D.两广有总督自翱始/翱至镇/将吏詟服/推诚抚谕瑶人/向化/部内无事/入为吏部尚书初/何文渊协王直掌铨/多私/为言官攻去/(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理寺,古代官署名,负责审理刑狱案件,是国家最高的法律机构。
2023_2024学年重庆市高三上册11月月考语文模拟测试卷(附答案)
2023_2024学年重庆市高三上册11月月考语文模拟测试卷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现代文阅读I(共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记忆”一词现在常能听到,但基本都是从技术层面来讲的。
计算机的内存也叫记忆,指的是信息的储存空间,这个“记忆”已经成为人人都理解的日常概念。
有人觉得电脑的记忆和人脑的记忆在工作方式上差不多——信息输进来,大脑进行记录,需要时再提取出来。
对不对?②错!数据和信息被输进电脑的内存,等到需要提取时,除非出现什么技术故障,正常情况下会与当初存进去时一模一样地被提取出来。
在这个程度上,可以说两者是相似的。
我们都有过这种体验吧?有时候,原本正在房间里做着什么事,突然想起来要到另外的房间拿个东西。
起身去拿的半路上,被什么打了岔,好比说注意到广播里放的曲子,听到旁边有人说了什么好笑的话,到了要去的那个房间,却一下子想不起到底是来干什么了。
这种令人沮丧、心烦的情况,却偏偏是人脑处理记忆的方式出奇复杂而造成的诸多怪癖之一。
③大多数人最熟悉的记忆分类方法是区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的。
它们的名称很恰当:短期记忆最多持续一分钟;长期记忆能够与你终生相伴。
④短期记忆维持时间不长,但负责对实时的信息做有意识的操作,也就是我们当前正在想的事。
我们之所以能够思考,是因为信息就在短期记忆中;这就是短期记忆的功能。
长期记忆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辅助我们思考,但真正进行思考的是短期记忆。
⑤为什么短期记忆就那么限量?部分原因是它在不停地工作。
我们清醒时的每一刻(以及睡觉时的有些时刻)都在经历和思考着什么,源源不断的信息以惊人的速度进进出出。
因此完全不适合把短期记忆用作长期储存,后者需要稳定和有序。
另一个因素是,短期记忆并没有“实体”基础;短期记忆储存在神经元的特定活动模式中。
有点儿像把购物清单列在卡布奇诺的奶泡上,单纯从技术层面来讲是有可能做到的,因为奶泡会让字形保留一会儿,但维持不了很长时间,因而以这种方式储存并不实用。
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答案在最后)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所谓移情,通俗地说,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
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
描绘此种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
《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
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
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
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
移情和感受不同。
在感受活动中,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
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
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浸到对象中去,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
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
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所说的“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就是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的情境。
(选自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有删改)材料二:大自然靠什么给人以美感呢?它蕴含有许多美的要素,如:对称、和谐、奇巧、虚实、变化、新鲜等等。
这些要素我们在人类的精神产品中,如小说、戏剧、绘画、音乐中都可以找到,而在大自然中早就存在,并且更为丰富。
这些东西再简化一点就是三样:形状、颜色、声音。
形、色、声这三样基本东西经对称、和谐、奇巧等等的变化组合,就出现无穷无尽的美。
重庆市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重庆市重点学校2023-2024年度高二上月考语文考试时间: 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作为传统子部学问中极关键的一环,诸子学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思想资源。
《老》《庄》等道家文本中富含思想资源,对其的深刻诠释往往能通向重要的哲学问题。
刘韶军从《论道》看金岳霖对《老子》之“道”的理解,从金氏以“能”为名诠释“道”说起,言及其论“道”多从“无极”“太极”“理”与“势”入手这一特点,总结出:金氏之说在论述问题时包罗一切,在方法与术语上中西合璧。
《孟子》与儒学也是诸子学接通于整个中国哲学史的重要一环。
刘伟抓住《孟子》中的心灵问题,辨析了其中对身与心、思与虑的区分,梳理本心之“庸”与心之所发之“斯须”间的关系。
其他诸子也蕴含着哲学思想。
匡钊依托《墨子》“城守”诸篇,分析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认为古人所谓“民本”,与赋予平民特定政治法律地位的现代制度并无共同之处。
刘体胜论析墨家“兼爱”并不就是“爱无差等”,崔晓姣围绕“刑名”与“自然”探索黄老政治哲学的内在理路。
徐翔由探究“法”在先秦时与“规矩”“绳墨”的关联,反思法家并不注重“法”的平等性,而追求以之有效制人。
作为中国哲学的古代思想资源中更具创造力的一面,诸子学的研究为今天中国哲学的发展提供了乾乾不息的动力。
而哲学的视角和方法,也在传统研究进路之外,为诸子学注入了源头活水。
(摘编自李元骏《多元视域下的诸子学研究》)材料二:读诸子,首先应注意,战国中期之前的诸子著作大多是对于特定对象的表达;战国中期以后,有了针对普遍对象的表达,也还有许多篇章的内容是特定性的。
特定性的对象有个别性和类别性两类。
个别性的如《论语》,大多是对某个弟子或时人的教诲,以及弟子相互间交流的记录,各条语录原本是对个别性的对象而言。
这也正是原始语录体的特征。
在这类体式中,语录的意义是由语录句义、语录涉及的对象和语录产生的语境结合起来形成的。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检测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检测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红楼梦》书中的人物、事情都有蓝本。
世人往往把创造看作空中楼阁,而把写实看作模拟,却不晓得想象中的空中楼阁,也有过去经验作蓝本,若真离弃一切的经验,心灵便无从活动了。
《红楼梦》作者的手段是写生。
除逼近真事真情这点特殊风格外,实事求是这个态度又引出第二个特色来:我们的民众向来是以团圆为美的,无论哪种戏剧小说,莫不以大团圆为全篇精彩之处。
《红楼梦》作者则不然,他的材料全是实事,不能任意颠倒改造,于是不得已要打破窠臼得罪读者了,其结局是悲剧。
《红楼梦》的不落窠臼,在我们文艺界中很有革命的精神。
我以为《红楼梦》作者的第一大本领,只是肯说老实话,《红楼梦》,看去虽如何平淡却成为我们中国过去文艺界中第一部奇书。
《红楼梦》以前,作者大多感情浮动,握笔作文,发泄者多,含蓄者少,所作文章可以悦俗目,不可以当赏签。
而《红楼梦》缠绵悱恻的文风恰与之相反,初看时觉似淡的,没有什么绝伦超群的地方,再看几遍渐渐有些意思了,越看得熟,所得的趣味便亦愈深永。
所谓百读不厌的文章,大都有真挚的情感,深隐地含蓄着,非与作者有同心的人不能知其妙处所在。
并不是作者有所珍惜隐秘,只是世上一般浅人自己忽略了。
发于愤怒的文章容易发泄,发于哀思的呢,比较容易含蓄,这情调的差别是不可避免的。
但我并非说,发于愤怒的就没有好文章,并且哀思与愤怒有时也是不可分的。
但在比较上立论,含怒气的文字容易一览而尽,积哀思的可以渐渐引人入胜,所以风格上后者比前者要高一点。
《水浒传》与《红楼梦》的两位作者,都是文艺上的天才,中间才性的优劣是很难说的。
不过我们看《水浒传》,在许多地方觉得有些过火,看《红楼梦》虽不满人意的地方也有,却又较读《水浒传》的不满少了些。
换句话说,《红楼梦》的风格比较温厚,《水浒传》则锋芒毕露了。
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试题 英语 Word版含答案
重庆缙云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上)11月月度质量检测高二英语【命题单位:重庆缙云教育联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全卷共10页,满分120分,听力部分另附纸张,本卷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二部分阅读(共两节,满分50分)第一节(共1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37.5分)阅读下列短文,从每题所给的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
ANeed an airport transfer (换乘) taxi in New Malden? Call New Malden Airport Transfers now to enjoy the New Malden taxi service. We are best known as the specialists in London’s airport transfers. We serve all airports of London with our professional airport transfer service.Find Trouble-free Taxi Service at Y our FingertipsWhether you are new to this city or just want to explore or reach your particular destination in time, hire New Malden cars to save your time. It doesn’t matter whether your flight is late or on time, our taxis in the New Malden Airport Transfers team will be there waiting for you.New Malden Taxis Hold Many BenefitsWe have been serving for a long time in the same field, and known for introducing reliable, friendly and personal New Malden taxi service to our customers.We offer a competitive price for airport transfers and are favored by users because of our speedy,cost-effective, efficient and timely service. Our New Malden taxi service is open 24 hours a day, 365 days a year, so you may call us whenever you want.Our drivers are highly trained and they can guarantee you a first-class journey.Get Ready to Have an Amazing ExperienceDo let us know about your taxi-related requirements for the best service. Our expert in the New Malden Airport Transfers team is online to answer questions in case you have any. Visit the official site to get moreinformation.1.What is New Malden Airport Transfers probably?A.A taxi producer.B.Airport luggage delivery service.C.A transfer station.D.A taxi company.2.Which is the feature of the New Malden taxi service?A.It charges the lowest price.B.It can only be booked online.C.It is available around the clock.D.It can be enjoyed all over London.3.What is the purpose of the text?A.To advertise the New Malden taxi service.B.To introduce the benefits of different taxis.C.To attract visitors to tour around New Malden.D.To stress the necessity of airport transfer service.Bcrazy after all. According to the scientist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Exeter, plants may keep communicating with each other through a secret “unseen” language.For their experiment, the scientists picked a cabbage plant that is known to send out a gas when its surface is cut. In order to get video evidence of the communication, they changed the cabbage gene by adding the luciferase (荧光素酶), which is what makes fireflies (萤火虫) glow in the dark.When the changed cabbage plant was in full bloom, they cut a leaf off with a pair of scissors, and almost immediately, thanks to the luciferase, they could see the plant sending out “methyl jasmonate (茉莉酸甲酯)”.While this was a known fact, what was surprising was the fact that the minute this gas began to give out, the nearby cabbage plants seemed to sense some kind of danger and started to send out a gas that they normally have to keep enemies like caterpillars (毛虫) away.What the scientists are not sure is whether the plants are trying to warn the other leaves or the near plants about the danger — something that will require further research. However, the team, which is led by Professor Nick Smirnoff, is quite excited about the findings because this is the first time it has been proved that plants do not live a passive life, but actually move, sense and even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4.What does the underlined word “they” in Paragraph 1 mean?A.Gardeners.B.Plants.C.Scientists.D.Fireflies.5.When the plant sent out methyl iasmonat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NOT true?A.The nearby cabbage plants seemed to sense some kind of danger.B.The nearby cabbage plants started to send out a gas.C.The nearby cabbage plants tried to warn the near plants.D.The nearby cabbage plants communicated through a secret language.6.According to the experiment, plants __________.A.don’t live a passive life B.can feel pain when they are cutC.can warm the other leaves about danger D.can talk with each other7.From which is the text probably taken?A.A health magazine.B.A biology magazine.C.A medical research paper.D.A travel brochure.CA robot with a sense of touch may one day feel “pain”, ‘both its own physical pain and sympathy-for the pain of its human companions. Such touchy-feely robots are still far off, but advances in robotic touch-sensing are bringing that possibility closer to reality.Sensors set in soft, artificial skin that can detect both a gentle touch and a painful strike have been hooked up (连接) to a robot that can then signal emotions, Asada reported February 15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This artificial “pain nervous system”, as Asada calls it, may be a small building block for a machine that could experience pain. Such a feeling might also allow a robot to “sympathize” with a human companion’s suffering.Asada, an engineer at Osaka University, and his colleagues have designed touch sensors that reliably pick up a range of touches. In a robot system named Affetto, a realistic-looking child’s head, these touch and pain signals can be converted to emotional facial expressions.A touch-sensitive, soft material, as opposed to a rigid metal surface, allows richer interactions between a machine and the world, says neuroscientist Kingson Man of 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Artificial skin “allows the possibility of engagement in truly intelligent ways”.Such a system, Asada says, might ultimately lead to robots that can recognize the pain of others, a valuable skill for robots designed to help care’ for people in need, the elderly, for instance. But there is an important distinction between a robot that responds in a predictable way to a painful strike and a robot that’s capable of approximating an internal feeling, says Damasio, a neuroscientist also at 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A robot with sensors that can detect touch and pain is “along the lines of having a robot, for example, that smiles when you talk to it,” Damasio says.“While that’s an interesting development, it’s not the same thing as a robot designed to express some sort of internal experience,” he says.8.What do we know about the “pain nervous system”?A.It is named Affetto by scientists.B.It is a set of complicated sensors.C.It is made up of small building blocks.D.It combines sensors and artificial skin.9.What does the underlined word “converted” in Paragraph 3 probably mean?A.delivered B.transformed C.connected D.adapted10.What does Damasio consider as an interesting development?A.Robots can talk to human beings.B.Robots can give unforeseeable responses.C.Robots can detect pain and respond accordingly.D.Robots can express some sort of internal feelings.11.What can be the best title of the text?A.Human feelings can be felt B.Machines become emotionalC.Robots inch closer to feeling pain D.Robots will touch the human heartDEvery language has a certain rhythm (节奏) and a certain way of approaching things or thinking about them. Learning or forgetting a language is thus not only about having or losing a means of communication. It is about seeing an entire culture either appear or fade away.From the very first day of school, many schoolchildren have the experience of discovering one language — and the world of ideas which comes with it —and forgetting another one: the language they have known since infancy(婴儿期). Worldwide, four out of ten students do not have access to education in the language they speak or understand best; as a result, the foundation for their learning is fragile.This distancing from the mother tongue affects us all, for the diversity of language is the common good. And the protection of it is a duty.Technology can provide new tools for protecting the diversity of language. Such tools, for example, encouraging their spread and analysis, allow us to record and preserve languages which sometimes exist only in oral (口头的) form. Put simply, they make local languages a shared heritage.However, because the Internet poses a risk of uniformization (一致化), we must also be aware that technological progress will serve plurilingualism(多语主义) only when we make the effort to ensure that it does. The designing of digital tools in several languages, the supporting of media development, and the supporting of access to connectivity all need to be done so that people can discover different languages without giving up their mother tongues.The International Decade of Indigenous Languages, which began this year, should, by directing the efforts of researchers, broadcasters and speakers, push ahead with the protection of these invaluable sources of know-how and worldviews. As the lead agency for Decade-related work, UNESCO is fully committed to this cause.On this International Mother Language Day, I thus call on everyone able to do so to defend the diversity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which makes up the common grammar of our shared humanity.12.What do we know from paragraph 1?A.Learning a new language isn’t easy.B.Some ideas in languages are often misread.C.A language reflects the philosophy of its culture.D.Different languages are independent of each other.13.What does the underlined word “fragile” in paragraph 2 mean?A.Insecure.B.Unfair.C.Satisfactory.D.Noticeable.14.What does the author advise tech companies to do?A.Keep track of Internet users.B.Develop tools supporting multiple languages.C.Make their every progress known to the public.D.Look for talented speakers of different languages.15.What is the author’s appeal to everyone?A.Protecting mother tongues.B.Learning more than one language.C.Having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grammar.D.Learning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s.第二节(共5小题:每小题2.5分,满分12.5分)阅读下面短文,从短文后的选项中选出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
2023-2024学年重庆市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重庆市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3.11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论语》在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塑造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者李泽厚从中总结出中国的“乐感文化”,他认为“乐感文化”是本民族所特有的一种诗性智慧。
从《论语》来看,“乐感文化”有多重内涵。
“乐生”的生命精神。
《论语·乡党》云:“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
”夫子得知马厩失火后,并没有关心自己的财产,而是出于本能地问人有没有伤亡,可以看出夫子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和热爱。
“乐生”的生命精神也体现为强调自强不息、韧性奋斗。
《子罕》讲:“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其实是在提醒我们只有在冰雪严寒这般恶劣的环境之中,才能磨砺人的意志,最大程度激发人的生命潜能。
《论语》中“慎终,追远”(《学而》)的生命关怀也是这种“乐生”的生命精神的体现。
中国人不仅较为重视此生此世的生命和意义,而且也重视死后的哀荣,因此要“慎终追远”。
正是由于对此世间的“人伦日用”的无比眷恋与喜爱,才产生这种以“慎终”“追远”为核心的生命关怀。
“乐群”的生存智慧。
中国“乐感文化”以“一个世界”的预设为立足点,不构想超出此岸世界的天堂或地狱的存在,因此没有上帝、天国可以依赖,只得靠个人自己的奋斗、靠人与人彼此之间从物质上到精神上的相互扶持,这就决定了中国人对儒家所强调的忠、孝、礼、义、仁的重视,对人际和谐的强调。
因此,《学而》中才会有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的言论。
由于“乐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认为,我们人类走不若马,力不若牛,又没有外在的上帝可以依靠,没有一个“超人”帮助我们。
只能自己依靠自己,只能相互依靠,彼此团结,正如李泽厚所言:“人处于‘与他人共在’的‘主体间性’之中。
要使这‘共在’的‘主体间性’真有意义、价值和生命,从儒学角度看,便须先由自己做起。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西方的芭蕾艺术如何表现中国古典名著﹖舞蹈怎么编,音乐怎么写,人物如何塑造?芭蕾舞剧《红楼梦》最大的挑战是寻找芭蕾语汇、传统文化和名著文学性的契口。
通过这个契口,将多种元素自然融合,进而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舞台语言和舞蹈语汇。
让芭蕾向上和直立的特色,与中国舞那种一呼一吸之间的美感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既要在芭蕾舞上做文章,也要在中国味道和中国语汇上花工夫,但又不能是“两张皮”,怎么办?主创团队采用了“抽离—进入一再抽离”的叙述方式,避开叙事的束缚和演绎的窠臼,让芭蕾在情感、情绪的无限空间中自由表达,既富有西方芭蕾色彩又兼具中国意韵审美。
有着丰富创作经验的叶小纲为芭蕾舞剧《红楼梦》创作了兼具舞蹈韵律与人物塑造的音乐框架,将其定位为“一部具有中国古典式浪漫主义的舞剧音乐”。
他表示:“《红楼梦》的音乐要想立得住,首先要和我们民族的审美习惯紧密关联,这部剧具有鲜明的中国旋律,但在配器中并没有加入民族乐器,而是完全用西洋化的乐队来表现中国音乐色彩。
”剧中跳跃张扬的“贾宝玉”、外柔内刚的“林黛玉”、亲切包容的“贾母”等,都通过不同音乐主题呈现于舞台之上。
作为研究《红楼梦》的专家,张庆善曾担心芭蕾语汇能不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感情,比如王熙凤在小说中的出场,靠一句话就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和性格,舞剧怎么表现?再比如绛珠仙草和神瑛侍者的这段故事,舞剧怎么讲述?“后来,主创们运用舞蹈语言、音乐、舞美等手段解答了我的疑惑。
”张庆善看完演出后说,“王熙凤出场时的场面、动作、音乐无一不体现了她的身份和性格。
在宝黛共读西厢这一情节中,通过近景和远景两个舞台把绛珠仙草与神瑛侍者的故事融合在一起。
这些手法非常巧妙,让人不禁惊叹舞台艺术有别于文学的艺术魅力。
”材料二:在1800年左右,一批不同材质和画法的《红楼梦》绘画漂洋过海,分别被英法美不同博物馆珍藏。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检测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检测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欣赏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不加任何修饰的脸、眼睛和神韵。
这表明,在那时的人们看来,真实自然是最美的。
在中国,汉成帝宠爱苗条纤细的赵飞燕,唐玄宗宠爱珠圆玉润的杨玉环,使得“燕瘦环肥”曾经在特定时代掀起一股不小的审美风潮。
尽管人们追求身体美的愿望不曾改变,但由于地域、文化、种族等的不同,历时的与共时的“身体美学”均呈现出千姿百态。
进入21世纪,随着世界各国的文化交融日益频繁,地域隔阂被打破,东西方越来越多地共享着时尚身体的审美观念。
②在《人体美丽史》一书中,法国学者乔治·维加莱洛指出:人们对身体美的探求从面部轮廓延伸至整个身体的全面特征,并用这些特征展现自己的个性;然而,借助发型、化妆和体型锻炼等传统方式来修饰身体,总是存在一定限度;凭借科技支持,医疗美容手术能直接地干预身体,从而使得人们可以无限地去接近他们理想的美貌。
于是乎,运用手术、药物、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或者侵入性的医学技术方法对人的容貌和人体各部位形态进行修复与再塑,成为一种追求身体美的新时尚。
在此背景下,医疗美容行业乘势发展,服务范围不断延伸,已形成涵盖美容外科、美容皮肤科、美容牙科和美容中医科在内的上百种服务项目。
在医美市场的扩张中,医美广告——既推销商品和服务,还不断地“生产”消费者——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③2019年8月,互联网医美服务平台“新氧”在视频网站上投放了一则广告,视频中一群身穿白色裙子的女性一起尖声高唱:“新氧医美,整整整。
女人美了,才完整。
”随后画面上浮现出五个大字——“做女人整好”。
正如费瑟斯通所说,广告就是能把罗曼蒂克、奇珍异宝、欲望、美、成功、共同体、科学进步与舒适生活等各种意象附着在肥皂、洗衣机、酒精饮品等各种平庸的消费品之上。
这则医美广告正说明了广告商是如何将女性身体的“美”“好”与“自信”“完美”“成功”等价值观进行了置换。
缙云教育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11月月考试题
缙云教育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11月月考试题注意: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
第Ⅰ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
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
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
第II卷(非选择题)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90.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当前长篇小说创作有个新的发展趋势,即开拓“新古韵小说”。
具体来说,就是吸取古典文学的雅致神韵,深得传统精华,渗透传统文化哲学,弘扬传统文化精髓,描画沉重的历史,讲究文气笔墨抒情,文风古朴宁谧厚重,仿佛管弦丝竹,空灵飘远,悠扬悲情。
但复古不是关键,而重在熔铸当下文化,强调文本哲思意蕴、叙事形式上的突破。
“新古韵小说”如何渗透古风神韵,弘扬传统叙事,在复古中求新变,在传统性中注入新元素,成就新小说格局?作家葛亮的新作《北鸢》进行了探索。
《北鸢》善用中国特色符号,对京剧、茶艺、纸鸢、书法、绘画、印章、服装、饮食甚至武功等传统文化均有考究。
该书以民国时期襄城的民族资本家卢氏与士绅家族冯家的联姻为主线,刻写卢文笙的成长史。
风筝符号不仅是书名,而且是全书串珠,一路旖旎而来,不可或缺,且用大量典故,涉及“扎、糊、绘、放”四艺。
《北鸢》的风筝符号隐喻丰富,带出主旨寓意,不可小觑,有结构串针、情感隐喻、实用救急、哲理寓意等重要叙事功能。
“新古韵小说”虽是虚构,却见出非虚构的笔力,古意与新意互见。
中国小说传统多为线性叙事法。
《北鸢》超越于此,用双声道并置的叙事法,谋篇布局匠心独运,时空跨度广阔,描写委曲,序次井然,显示出纷繁复杂的时空多线叙事驾驭能力。
全书双线交错,几个家族、几个人物共时涌现;恰似口技模仿火灾,考的是全身并用;万箭齐发,逐一扫落,考的是眼疾手快;千人千事,齐集共鸣,考的是铺排有序。
可以说,“新古韵小说”是新古典主义在东方语境下的回归与重建。
它不仅能化用传统文化思想精髓,且有新的气象。
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重庆市2022-2023学年(上)期末质量检测高二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西方的戏剧注重情节,因而十分强调客观真实性,演员的演出力图逼真。
苏联戏剧家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提出的“体验理论”,其实质就是强调逼真,要求演员在演出中放弃自我本性完全投入到角色中去,以期最大程度地符合剧情的客观真实性。
如他在排演莎士比亚的《奥赛罗》时,是这样处理威尼斯的小船驶过舞台的:“小船要十二个人推着走,用鼓风机向口袋里吹胀了气,以此形成翻滚的波浪……在空心的橹里灌上一半水,摇橹时里面的水便会动荡,发出威尼斯河水的冲击声。
”显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舞台上一切的安排就是要让观众接受一个“客观真实的”、不容怀疑的情节。
那么,西方观众是以什么样的心态来观赏戏剧的呢?观众通常会沉浸到剧中去,做一个“事件过程”的偷窥者或目击者。
因而,在剧场里,观众的内心即使被触动,也不会即席发声或者与他人交流,就像在现实中不敢打扰旁人的生活一样。
走出剧场,他们感受的焦点在于,评判演员和情节“像”还是“不像”,反思自己“知”还是“不知”。
中国的戏曲注重的是演员的表演,对戏曲的情节并不十分苛求。
中国戏曲也强调逼真,但这种逼真不是在对现实的细节摹仿得惟妙惟肖的基础上,而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
如布莱希特看了梅兰芳表演的《打渔杀家》后写道:“他表演一位渔家少女怎样驾驶一叶小舟,她站立着摇着一支长不过膝的小桨,这就是驾驶小舟,但舞台上并没有小舟……”显然,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威尼斯小船相比,梅兰芳表现的摇船少女在细节上与客观真实相去甚远,但在逼真度上却各有千秋,因为观众衡量他们的尺度是不同的。
重庆市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重庆市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传统文化本是在历史上形成并在日常生活中活态传承的文化式样,但长期以来,因受制于“文化遗产”观念,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多停留在“守旧”的层面。
而当前的互联网和各式数字创意技术正使得社会生活诸方面显示出不一样的“生动的传统本色”。
这种作用一方面表现为传统文化的审美化的创新性发展——以其“仪式感”“距离感”和进而带来的“崇高感”,有创意地设计出一种“新中式生活美学”风格;另一方面表现为传统文化所包含的思维、理念、形象、色彩、内涵等的创造性转化——以时代风格推动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以一种对“灵韵”的消解和戏剧化表达去满足大众的心理、情感需求。
同时,人们在物质需求得到较充分的满足之后,对超越实际功能的价值就会更为注重,由此,审美的日常生活化转变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审美主体和客体的实践边界也就不断被突破。
互联网催生的数字创意体验已日渐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传统文化与数字创意的融合也构建了新的审美场域和休闲生活空间。
例如“云游长城”小程序项目,利用“云游戏”技术和超拟真数字模型,对长城文化遗产做了数字化还原和游艺式呈现,对长城及其周边自然环境的影像进行了“镜像”美化,使用户通过手机就能获得实时的交互式体验,感受不同时间“爬长城”带来的身心愉悦,仿佛消解了自己与万里长城的距离感。
传统文化与数字创意的融合可以带来超越日常生活经验但又依托于日常生活的审美愉悦,这既离不开受众关于文化传统的经验积累和传统文化的时空间隔特性(它使美感得以被体会),也顺应着网络数字技术所具有的贴近生活与满足感性需求的能力,审美借此方才升华,“新感性”也油然而生。
在此,美感具有“两重性”,既有感性的、直观的、非功利性的方面,也有超感性的、理性的、功利性的方面——这也是自然的人化之结果。
重庆市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合考试 语文答案
重庆市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度第一期期中联合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高2025届)1.D A项,据原文,“乐群”的生存智慧体现为“靠个人的奋斗、靠人与人彼此之间相互扶持”,并不轻视个人奋斗。
B项,据原文,“乐生”的生命精神的体现为“慎终追远”,而对此世间的“人伦日用”的无比眷恋与喜爱,才产生这种以“慎终”“追远”为核心的生命关怀。
少了“人伦日用”限定语,范围发生变化。
另外“对此世间的‘人伦日用’的无比眷恋与喜爱”只和“慎终追远”构成因果关系,不和选项中“尊重他人生命价值,强调自强不息、韧性奋斗”构成因果关系。
C项,原文是: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精神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
选项少了“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这个前提。
2.B材料二着重论述的是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忧乐圆融一体的关系。
3.A A项大意是: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明月相伴。
体现的是幽居独处的清寂恬淡,与“乐感文化”精神内涵无关。
B项大意是: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壮志凌云的人即便到了晚年,壮志也永不止息。
体现自强不息的生命精神。
C项大意是:为人弟为人子的人进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顺从兄长,行为时常谨慎、守信,博爱大众,而亲近仁者。
符合“乐感文化”的“乐群”的生存智慧。
D项大意是:我试问:“岭南生活条件应该是很艰苦的吧?”回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体现乐观精神。
4.①“乐生”的生命精神:曾点说要在暮春时节,穿上春服跳舞唱歌,体现了他对生命和生活的尊重和热爱;(2分)②“乐群”的生存智慧:曾点要约上五六位成年人和六七个青少年同游,这是精神上的相互扶持,是人际和谐的体现。
(2分)5.不矛盾。
①二者侧重点不同,不构成矛盾关系:“乐感文化”强调面对现实要“乐生”“乐群”“乐观”,是诗性智慧;而“忧患意识”则强调作为主体的人需要在现实中居安思危,是道德意识。
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调研测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11月调研测试卷语文语文测试卷共8页,满分 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一)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要了解作为“技术”的ChatGPT,有必要先说一说对“技术”的理解。
广义的“技术”,按照著名法国社会学家埃卢尔在《技术社会》一书里的阐述,不只是一个可以用来实现我们目标的中性工具,还是塑造我们价值观的一种强大力量。
技术是一个由其自身内部逻辑驱动的系统,其运作往往独立于人类的意志或意图。
例如,互联网开始于“自由信息传递”的高速公路的理念,塑造了我们关于信息和知识自由交流的价值观,虽然后来被扭曲和滥用,但这个价值观并没有消失或死亡,只是没有实现而已。
埃卢尔的一个关键观点是,技术是一个自我延续的系统,它寻求无限制的扩张和增长。
技术社会产生了自主技术,在这种条件下,技术的价值驱动着技术,继而技术将决定社会的其他部分.在自主技术的条件下,“外部需求不再决定技术.技术本身的内部需要是决定性的”。
一旦人类进入技术社会,技术就不会被任何东西控制,而且有可能改变我们的环境和生活。
因此,作为人工智能的一部分,ChatGPT会不会加速改变人类的思考、知识、智慧、学术、艺术创作?当技术不再只是一种手段或工具,而开始成为一种目的或目标而趋向于自我延续和难以停止时,它就变得自主了,而且使人类变得更加依赖技术,最终被困在一个我们无法控制的系统中。
因此,抵制技术力量的唯一方法是发展对其影响的批判意识,并积极努力限制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这需要我们愿意质疑对技术的假设,并对我们如何使用它作出慎重的选择.对埃卢尔来说,技术不仅适用于经济或国家,还适用于体闲活动、精神分析、管理组织、人类技术等等,“今天,没有任何东西能逃脱技术的束缚”。
重庆市2023_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月考试题(含答案)
重庆市2023_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月考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魔幻本是创作的手法,反映现实是其目的。
但是,魔幻的手法常常渗透到故事情节之中与现实搅在一起,使作品带有浓厚的虚幻色彩。
所以,“魔幻现实主义”不能完全归入现实主义的范畴,而应看作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产物。
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的形成来自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印第安人古老的神话传说和东方阿拉伯的神话故事;另一方面则是西方卡夫卡和福克纳的现代派文学。
简而言之,它在继承印第安古典文学的基础上,兼收并蓄东西方的古典神话以及西方现代派的异化、荒诞、梦魇等手法,借以反映或影射拉丁美洲的现实,以达到对社会事件的揶揄、谴责、揭露、讽刺和抨击的目的。
(摘编自陈光孚《“魔幻现实主义”评介》)材料二加西亚·马尔克斯对20世纪后期中国文学的强烈刺激与深刻影响,已成为文学史上一个不争的事实。
一方面,马尔克斯的代表作《百年孤独》自问世以来,就引起了世界文坛的震动,其魔幻现实主义风格也席卷全球;另一方面,中国文学与兴起于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有着极为相似的历史文化语境和现实文化境遇。
为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提供丰厚精神资源的拉丁美洲神奇的自然景观、神秘的神话传说和悠久的文化传统,同样存在于中国大地。
扎西达娃、阿来等作家笔下的西藏就是一个典型例证。
这块神秘的雪域高原不仅有令人惊叹的自然奇观,而且还蕴藏着丰厚且鲜为人知的神话传说和宗教信仰。
因此,扎西达娃们一接触到马尔克斯,就天然地产生了顿悟与共鸣,并找到了表现这种自然和文化的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缙云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上)11月月度质量检测高二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新诗自诞生伊始,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但是,对于新诗形式的质疑,却一直没有停止。
最引人注目的一种质疑就是:新诗有没有形式?有没有韵律?这种质疑一方面源自新诗写作在形式上较为纷繁杂乱的现状,另一方面则是学界对现代诗歌(尤其是自由诗)的节奏特征还缺乏深入的理论认识的结果。
在近百年来的新诗韵律研究中,对新诗的“格律化”的讨论占据了主导地位。
从20世纪20年代闻一多、饶孟侃等人对新诗格律的提倡和讨论,经由30年代朱光潜、罗念生等人关于“节奏”问题的论战,再到50年代包括何其芳、卞之琳等人在内的关于诗歌形式问题的大范围讨论,一直到八九十年代学者对“新格律体”的倡导和争论,讨论的焦点主要是新诗如何建立“格律”的问题。
然而,学界对于“格律”与“节奏”两个概念经常混淆不清。
比如闻一多《诗的格律》实际上把形式和格律以及韵律混同了(这也来源于西方学者的影响,包括其著名的“戴着镣铐跳舞”说都来源于1920年美国学者的《诗之研究》一书)。
这种混同导致一种趋向,以为要建设新诗的“韵律”,就必定要建设新诗的“格律”。
新诗韵律研究实际上一直处于“格律”讨论的“挟持”之下。
百年来关于新诗节奏的理论建构,很多受国外作品和理论的启发,甚至本身就带有比较诗学的视野。
比如,郭沫若在建构“内在韵律”理论时,援引的主要是泰戈尔、惠特曼等国外诗人的创作;闻一多创建新诗“格律”理论,其理论术语直接借鉴英语格律诗。
实际上,闻一多、朱光潜、郑振铎、王力等现代诗论家在阐述节奏问题时,多少已经暗含了比较诗学的视野。
概言之,中国现代诗律学在诞生伊始就是处于“世界之中”的,因此,从比较诗学的角度继续中国现代诗律学一些未完成的课题就变得非常必要了。
其中一个基本的课题就是,自由诗的节奏问题如何看待?近年来,我们分析、比较了一些英美韵律学研究的理念,并结合中国新诗的创作实践,初步提出了“非格律韵律”的理论建构。
这一理论框架的提出,首先是为了彰显自由诗有以声韵形态表达的、严格意义上的韵律。
其次,“非格律韵律”的提出,也是为了将自由诗的韵律研究置于与格律诗的对比之下,进一步凸显两者在结构形态、时间尺度、表达形式、心理效应等方面的共性与差异。
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节奏的分层与集群理论。
只有充分地认识到节奏构造的多重因素,我们才能对自由诗的节奏进行较为贴切的观察和分析,避免用机械的格律模式去分析它。
(摘编自李章斌《在世界之中的“中国现代诗律学”》)材料二很多人认为格律只是形式的约束,为了形式美而约束诗人的自由。
但也许没有料到,格律却可以充实诗的活力与多层复杂性。
对于没有才能的诗人,格律是强加的,自外面来的限制,诗人被迫去遵守。
在20世纪初新诗作者抱着解放自己的想法,抛弃了格律倾向写自由体诗。
实则对于真正有才能的诗人,格律并非负面的限制,而是对诗才的积极的挑战。
一旦诗人能与格律建成对话,化对抗为相互启迪,格律的要求成了调动诗人生活存储内容的力量和刺激。
为了满足格律的声、行、节奏的要求,诗人必须放弃初始比较单纯的逻辑思维与线形进展的主题,而去挖掘自己无意识中或潜意识中库存的生命体验与生活记忆,使之调动起来,进入诗中,满足格律的建构要求。
对于白话诗来讲,形式是隐在的、无形的。
才能不高的诗人,缺乏形式感,滥用了形式的自由,写出冗长、贫瘠、没有形式美的诗。
但对于才能卓越的诗人,他意识到那无形而又存在的形式感是很难与之商洽交谈的,因此要用最大的毅力与天才,在不可见的形式要求下获得最大的创作自由。
获得这种不自由中的自由所需要的艺术才能是极大的,写古典诗在形式挑战前失败,有目共睹;写白话诗在不可见的形式挑战前失败,却往往不被意识,作者甚至可以以其他因素的成就来遮丑,因此在白话诗中,是珠是鱼目更是真伪难辨。
可以断言,天下不可能有无形式的好诗。
任何优点都可能附带来一些缺点。
古典诗形式的严格,使得诗才不高者滥用“典”及套话来过关,这是20世纪初白话文学运动之所以能获得大量支持的原因之一,它主张坚决废除陈词滥调,以求创新。
但是我们今天回顾几千年诗词的成就,不由得赞叹不已。
古人超越了险韵的关山,取得珠玉的诗作,克服不自由后获得的创作自由更喷发了诗歌艺术的奇泉。
自由与不自由是相对的,越障的天才爆发出惊人的力量,懒散的信步者只浪费了多少诗行。
(摘编自郑敏《中国诗歌的古典与现代》)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纷繁杂乱的新诗写作现状,加上学界对现代诗歌的节奏特征缺乏深刻的理论认识,让人们对中国新诗是否具有形式和韵律产生质疑。
B.近百年来的新诗韵律研究,都是围绕新诗如何建立“格律”的问题展开讨论的,这导致了新诗“格律”与“节奏”两个概念的混淆。
C.对于真正有才能的诗人,格律会激发他们的诗才,促使他们挖掘自身的生命体验与生活记忆,并将之凝练为诗歌。
D.不管是古典诗还是白话诗,都不应忽视诗歌创作形式上的要求,而应在形式的要求下寻求最大的创作自由。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述了格律对于诗人创作新诗的重要影响,但两则材料论述的重点并不相同。
B.中国关于新诗节奏的理论都源自国外作品和理论,如郭沫若的“内在韵律”理论、闻一多的“格律”理论。
C.材料一论述20世纪不同年代关于新诗“格律”的讨论,强调建设新诗韵律要以“格律”为基础。
D.材料二结尾既肯定了现代诗的形式的重要性,也指出其存在滥用“典”及套话的弊端,具有思辨意味。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格律对新诗的影响的一项是()(3分)A.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闻一多《红烛》)B.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徐志摩《再别康桥》)C.天已黎明了/你把你怀中的儿来摇醒/我现在正在你背上匍行。
(郭沫若《地球,我的母亲》)D.思念亲人的人/望着空中的明月/谁能把月饼咽下?(艾青《我的思念是圆的》)4.材料一和材料二所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4分)5.闻一多“戴着镣铐跳舞”说,是将格律比作脚镣,认为“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春风十里早春的江南,仿佛是在一夜之间苏醒的。
一场淅淅沥沥的春雨之后,路旁的小草悄悄地从松软的泥土中探出头来,在轻风中摇曳着嫩绿的身姿。
古老的旴江也在春风中醒来了,清澈的江水欢快地奔流,碧波柔柔地荡漾着,如锦缎一般泛起粼粼的光泽。
乌黑光亮的鱼儿在水底悠闲地游动,偶尔浮上水面,像促狭而活泼的孩子,调皮地吐出一串串晶莹的水泡。
那天清晨,天刚蒙蒙亮,江面上雾气弥漫。
旴江南岸的青石码头上,静静地停泊着一艘舳舻木船。
船上坐了不少人,有挑担的农夫、行旅的客商,也有书生模样的年轻人。
船帆已经高高地扬起,似乎随时就要离岸而发,船夫却还立在船头,朝着岸边的官道不停地张望。
有人不耐烦地催促船夫赶紧开船,船夫却不搭理,兀自等待着。
远远的,从雾蒙蒙的小道深处,一前一后走来了两个年轻人,身材清瘦而颀长,穿着青布的长衫,头戴方巾,背着行囊,脚步轻快而急促。
走在前面的那个更年轻,眉宇英俊,略带几分稚气,他一路小跑,一个箭步跃上了船头,有一点掩藏不住的兴奋。
后面那个年长些,也更沉稳,他步履从容,却毫不迟缓,紧跟着上了船。
“哦,原来是在等曾知县的两位公子啊!”“两位公子这是要去进京赶考吧?”“公子满腹经纶,肯定高中啊!”船上的乡里乡亲纷纷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这两位公子,年轻的那位便是曾巩,同行的是他的兄长,名叫曾晔。
两人此行正是从家乡南丰出发,进京去赶考的。
当时,他们的父亲曾易站在离南丰不远的信州玉山县任知县。
两兄弟年轻英俊,人品纯良,写得一手好文章,在当地自然是小有名气。
一阵风吹来,船帆鼓鼓囊囊的,在桅杆上呼呼作响。
船夫解开缆绳,使足气力一篙撑去,大船便离了岸,在宽阔的旴江水中扬帆起航了。
旴江是南丰人的母亲河。
它位于江西省东部,发源于广昌县境内。
在武夷山脉西麓的崇山峻岭中,有一座名叫血木岭的山峰。
最高处的灵华峰海拔近千米,山上怪石嶙峋,且多罅隙,泉水从山石中喷涌而出,汇成山涧小溪,一路奔流——那溪流便是旴江的源头。
那澄净舒缓的江水,是江西人生命的源头,是家,是童年,是梦里的记忆,是灵魂的故乡,也是最初和最终,是根脉和归宿。
因此,关于曾巩的故事,就让我们从旴江开始吧。
那个雾蒙蒙的春天的清晨,是在公元1036年,宋仁宗景祐三年。
那一年,曾巩18岁。
头一年秋天,曾巩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州试,此番正要去京城汴梁参加礼部举行的省试。
这是他第一次赴考,也是他第一次进京。
兄长曾晔比他大10岁,之前参加过两次科举,都落败而归,已经没有了当初的自信和雄心。
曾巩不一样,他是有理想的,而且也正是不畏天高地厚立下雄心壮志的年纪。
未知的人生和前途,在他眼里如同这顺流而下的旴江水一样,在春风中一日千里,生机蓬勃。
船舱内逼仄窄小,举止局促,不免有点气闷。
曾晔性格外向,喜交谈,遇上熟悉的同乡和学友,便侃侃而谈。
曾巩性情内敛,生来好静,在舱内待得枯燥,便独自走到了舱外。
他立于船头,极目远眺,只见江面上烟水苍茫,两岸的稻田、菜地、果园、树林一片绿油油的。
更远处,水的尽头,是连绵起伏的群山。
曾巩于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出生在江西南丰曾氏家族,曾家秉承儒圣血脉,数代为官,诗礼传家。
曾巩自幼机警聪慧,特别喜欢读书,而且记性好,过目不忘,“读书百数千言,一览辄诵”。
他五六岁时就开始读书,不仅读诗词歌赋,还读古文,通读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学经义,对司马迁、韩愈等名家的文章尤其喜爱。
那些深刻而朴素的儒家理论如同一块坚定的磐石,奠定了他人生的思想基础。
少年时代,他就以文辞名闻四方。
12岁时能写策论文章,曾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
“六论”指的是宋代科举考试中的六道论题,题目一般出自九经、诸子百家、十七史及其传释中,“以五通为过焉”。
也就是说,他12岁时应答科考卷,落笔即成,且用词伟丽,气势不凡。
15岁时,曾写下《上李连州书》,见解独到,章法谨严,很快就传诵开来,在乡里传为佳话。
按照宋代的风俗,男子在15至25岁之间,“能通《孝经》《论语》,粗知礼义之方”,即可举行“冠礼”,也就是成人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