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课堂笔记

合集下载

《荷叶·母亲》课堂笔记

《荷叶·母亲》课堂笔记

《荷叶·母亲》课堂笔记一、文学常识。

1. 作者。

- 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

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

二、字词积累。

1. 生字词。

- 蒂(dì):花或瓜果跟枝茎相连的部分。

- 梗(gěng):植物的枝或茎。

- 匿(nì)笑:偷偷地笑。

- 菡萏(hàn dàn):荷花的别称,这里指含苞未放。

- 攲(qī)斜:倾斜,歪斜。

三、文章结构。

1. 整体结构。

- 文章以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场景为主体内容,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 开头由父亲的朋友送莲花引出下文对莲花的描写。

- 中间部分详细描写了雨中荷叶护红莲的画面。

- 结尾通过联想,将自己比作红莲,把母亲比作荷叶,抒发了对母亲的感激与热爱之情。

四、内容分析。

1. 描写红莲的语句及作用。

- 文中对红莲的描写有多处。

如“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这里通过描写红莲的生长状态,从“菡萏”到“开满”,展现了红莲的美丽与生机。

- 作用:红莲是作者抒情的依托对象。

它的美丽、娇弱与后文在风雨中的遭遇形成对比,更能突出荷叶对它的保护意义。

2. 描写荷叶的语句及作用。

-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

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这里描写荷叶在风雨中勇敢地保护红莲,荷叶是“勇敢慈怜”的。

- 作用:荷叶象征着母亲,荷叶对红莲的保护,象征着母亲对子女的呵护,通过对荷叶的描写,生动地表达了母爱的伟大。

3. 文中的情感变化。

- 文章开始时,作者的心情是平静的,当看到红莲在风雨中的遭遇时,心中产生了担心、烦闷。

- 看到荷叶护红莲的场景后,转为感动、欣慰。

- 最后联想到母亲,心中充满了对母亲的感激与热爱。

五、写作手法。

1. 借物抒情。

- 作者借荷叶保护红莲这一自然现象,抒发了对母亲的赞美和感激之情。

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荷叶和红莲之上,使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

海上日出的笔记课堂笔记

海上日出的笔记课堂笔记

海上日出的笔记课堂笔记一、文学常识。

1. 作者。

-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

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

二、生字词。

1. 生字。

- 扩(kuò):扩大、扩充、扩张。

例如“扩建房屋”。

- 范(fàn):范围、范例、模范。

“示范动作”中的“范”就是这个字。

- 努(nǔ):努力、努嘴。

“他努力学习,成绩有了很大提高。

”- 刹(chà):刹那。

注意“刹那”表示极短的时间。

还有“shā”音,如“刹车”。

- 烂(làn):灿烂、破烂、烂漫。

“阳光灿烂”描绘出一种明亮的景象。

2. 词语。

- 清静:(环境)安静;不嘈杂。

如“这里很清静,适合读书。

”- 浅蓝:一种浅蓝色,比深蓝颜色更浅。

- 夺目:(光彩)耀眼。

“光彩夺目”形容光彩极为鲜艳。

- 分辨:辨别。

例如“分辨是非”,强调区分不同之处。

三、文章结构。

1. 总分总结构。

- 总起(第1自然段):点明观看日出的时间、地点和环境,“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

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很静,只听见船里机器的声音。

”这一段为下文描写海上日出做铺垫。

- 分述(第2 - 5自然段)- 晴天时的海上日出(第2 - 3自然段)- 第2自然段描写日出前天空和海面的颜色变化,“天空还是一片浅蓝,很浅很浅的。

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强度。

”这里通过“浅蓝”到“出现红霞”再到“扩大范围、加强强度”,细致地写出了日出前的景象变化。

- 第3自然段详细描写了太阳升起时的动态过程,“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

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地,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

到了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如“负着什么重担”“一纵一纵地”“冲破”“跳出”等词语,生动地表现出太阳上升时的缓慢和吃力,又充满力量的过程。

- 有云时的海上日出(第4 - 5自然段)- 第4自然段描写了有薄云时太阳的光芒变化,“有时候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

四年级现代诗二首课堂笔记

四年级现代诗二首课堂笔记

四年级现代诗二首课堂笔记
【原创版】
目录
1.课堂笔记的背景和目的
2.两首现代诗的内容和作者
3.课堂笔记的主要内容和亮点
4.课堂笔记的价值和意义
正文
【课堂笔记的背景和目的】
作为一名中文知识类写作助理,我有幸参与了一次四年级的现代诗课堂。

这次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学习两首现代诗,并通过课堂笔记的方式来理解和掌握诗歌的内容、形式和主题。

课堂笔记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表达能力,因此具有重要的学习和教学价值。

【两首现代诗的内容和作者】
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两首著名的现代诗,分别是《春夜喜雨》和《夜泊牛渚怀古》。

《春夜喜雨》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描绘春夜雨景的诗歌,以其优美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而《夜泊牛渚怀古》则是现代诗人杨慎创作的一首怀古诗歌,通过对古代名将的怀念,表达了对时代变迁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

【课堂笔记的主要内容和亮点】
在课堂笔记中,我们首先对两首诗歌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解读,包括诗歌的主题、情感、形式和语言等方面。

同时,我们还对诗歌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进行了分析,深入理解了它们的意义和作用。

此外,我们还通过比较和联系,探讨了两首诗歌的异同,进一步加深了对它们的理解。

【课堂笔记的价值和意义】
课堂笔记的价值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课堂笔记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诗歌的内容和形式,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其次,课堂笔记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和写作能力。

最后,课堂笔记还可以作为教学的重要参考,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持。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课堂笔记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课堂笔记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堂笔记一、导入鲁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影响了几代人。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题目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二、整体感知1. 文章写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2. 这些事情分别反映了鲁迅先生怎样的品质或特点?3. 文章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三、深入分析1. “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品质?2.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有的还流下眼泪。

”这句话中的“笑”和“泪”分别代表什么?3. “谈碰壁”这件事表现了鲁迅先生什么样的品质?4. “我站起来问道:‘伯父,您为什么把别人大骂一顿就心安理得?’”这句话中的“大骂一顿”是什么意思?表现了鲁迅先生什么样的品质?5. “伯父叹了口气,摇摇头,说:‘……还是让他们大吃大喝吧!’”这句话中的“叹气”和“摇头”分别表达了什么?“还是让他们大吃大喝吧!”反映了鲁迅先生什么样的品质?6. “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说:‘先生,原谅我,我瞎了眼睛。

’”这句话中的“瞎了眼睛”是什么意思?表现了鲁迅先生什么样的品质?7. “伯父送我的礼物只是一本破烂不堪的《水浒传》,但它却是我人生中最早的一本长篇小说。

”这句话中的“一本破烂不堪的《水浒传》”代表的是什么?“我人生中最早的一本长篇小说”又代表了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8. “伯父跟我讲了一件他小时候砸茶缸的故事,并告诉我:‘不认真读书就没有出路。

’”这句话中的“砸茶缸的故事”指的是什么事情?表现了鲁迅先生什么样的品质?“不认真读书就没有出路”这句话表达了鲁迅先生什么样的观点?9. “伯父跟我讲起小时候读书的事情,他特别强调读书的方法和技巧。

他说:‘读书要认真,不能马马虎虎。

’”这句话中的“读书要认真,不能马马虎虎”表达了鲁迅先生什么样的观点?10. “他说:‘多读一些课外书可以增长知识和扩大视野。

’”这句话中的“多读一些课外书可以增长知识和扩大视野”表达了鲁迅先生什么样的观点?四、总结与反思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了解了鲁迅先生的品质和特点,包括认真读书、关心他人、爱憎分明、勇敢坚强等。

现代诗二首四年级上册课堂笔记

现代诗二首四年级上册课堂笔记

现代诗二首四年级上册课堂笔记一、《春晓》《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品之一。

诗人利用清晨的景色,描绘了大自然的宁静美好与生机勃勃的景象。

通过自然的春天景色,揭示了人对大自然的向往和赞美之情,感受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美好的向往。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寄托了自己的情感,让读者在欣赏自然美景的也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憧憬。

1. 对诗中的“春”进行全面评估《春晓》这首现代诗描绘了清晨的春天景色,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诗中的“春”不仅仅是一个季节的名称,更代表了生命的重生和希望的到来。

而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春”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活力,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

2. 论述现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在《春晓》这首诗中,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意境,通过描绘春天清晨的景色,展现了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清晨的春天,金风细送,花蕊红紫,绿波涌动,这些意象都展现了大自然生长和活力的景象,让读者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与生命的活力,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

3. 对诗人情感的解读在《春晓》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美好的向往。

诗人利用清晨的景色,描绘了大自然的宁静美好与生机勃勃的景象,让读者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向往,让读者在欣赏自然美景的也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憧憬。

二、《画》《画》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代表作品之一。

诗人通过描绘画中的景象,表现了对艺术和美的追求。

诗中通过对画中人物与自然景色的描绘,让人感受到了美的力量和艺术的魅力,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1. 对诗中的“画”进行全面评估《画》这首现代诗通过对画中的景象描绘,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诗中利用了丰富的艺术意象和意境,让读者感受到了画中人物与自然景色的美好和生命的活力,表现了诗人对美的追求与向往。

2. 论述现代诗中的艺术追求和人生意义在《画》这首现代诗中,诗人通过对画中的景象描绘,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六年级下册《课堂笔记》

六年级下册《课堂笔记》

六年级下册《课堂笔记》一、第一单元。

- 作者简介。

-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他的作品语言通俗简易,幽默诙谐,具有浓郁的北京韵味。

- 生字词。

- 蒜(suàn)瓣、醋(cù)、饺(jiǎo)子等。

注意一些字的读音和书写,如“蒜”字的结构。

- 文章结构。

- 时间顺序,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详细描写了春节期间人们的活动,如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过小年、除夕、正月初一、元宵等。

- 重点句子。

-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运用比喻的手法,把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等比作农业展览会,说明腊八粥的材料丰富,也体现了丰收的景象。

- 主题思想。

- 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与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 生字词。

- 腊(là)、粥(zhōu)、腻(nì)等。

“腻”字右半部分的笔画顺序要注意。

- 文章描写手法。

- 详略得当。

重点描写了八儿等粥的过程,从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再到美妙的猜想,通过八儿的视角展现了腊八粥的诱人。

- 主题。

- 通过描写一家人吃腊八粥的情景,体现了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浓厚,同时也展示了传统节日美食的魅力。

- 作者及背景。

- 韩翃,唐代诗人。

寒食节是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禁火三天,只吃冷食。

- 诗句理解。

-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描绘出寒食节时长安城花开柳拂的迷人景色。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写出了宫廷的特权,在寒食节传烛分火,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

- 诗句赏析。

- 运用叠词,如“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等,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诗中通过描写织女织布的情景,表达了织女对牛郎的思念之情,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的向往。

- 主题。

- 描绘了中秋月夜的冷寂景象,“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渲染了清冷的氛围,“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朱自清《背影》课堂笔记

朱自清《背影》课堂笔记

朱自清《背影》课堂笔记一、创作背景《背影》是朱自清于1925年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当时,朱自清刚刚从北京大学毕业,到清华大学任教。

在写作此文之前,朱自清曾两次离家,对父亲的印象并不深刻。

然而,在1917年冬天,当朱自清的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在徐州做烟酒公卖局长时,他从北京前往徐州参加葬礼。

在丧事期间,朱自清与父亲同吃同住,加深了对父亲的了解。

父亲对儿子的深挚关爱和无微不至的照顾,让朱自清印象深刻。

特别是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更是让朱自清难以忘怀。

二、主题思想《背影》通过叙述作者离开南京去北京大学时,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和爱护。

全文语言既忠实朴素又典雅文质,作者运用白描及侧面烘托等手法,把父亲对儿子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

文章抓住人物形象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去着意描写,将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重点分析1. 背影:本文通过描写父亲替儿子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挚关爱。

这个背影是文章的文眼,也是作者对父亲的印象最深刻的一幕。

2. 语言特点:本文语言既忠实朴素又典雅文质,作者运用白描及侧面烘托等手法,将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3. 写作手法:本文通过对特定环境下人物形象的描写,将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作者也运用了白描及侧面烘托等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

四、课堂小结《背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叙述父亲送别儿子时的一幕,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挚关爱和无微不至的照顾。

文章语言既忠实朴素又典雅文质,作者运用白描及侧面烘托等手法,将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不仅了解了朱自清的写作风格和艺术特色,更深入地理解了父爱的伟大和无私。

同时,也让我们思考如何更好地珍惜和回报父爱,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背影》中的经典段落,尤其是描写父亲背影的部分。

《土地的誓言》课堂笔记

《土地的誓言》课堂笔记

《土地的誓言》课堂笔记一、文学常识。

1. 作者。

- 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曹京平),满族,辽宁昌图人。

现代作家。

2. 写作背景。

-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东北人民奋起反抗,开展了不屈不挠的对日斗争。

本文写于1941年9月18日,当时东北已沦陷了十年,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表明了自己要为故乡的解放而战斗到底的决心。

二、字词积累。

1. 生字词。

- 炽痛(chì tòng):热烈而深切。

- 嗥鸣(háo míng):(野兽)大声嚎叫。

- 斑斓(bān lán):灿烂多彩。

- 谰语(lán yǔ):没有根据的话。

- 怪诞(guài dàn):荒诞离奇;古怪。

- 亘古(gèn gǔ):远古。

- 默契(mò qì):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 田垄(tián lǒng):田埂;田地中种植农作物的垄。

- 蚱蜢(zhà měng):昆虫,像蝗虫,常生活在一个地区,不向外地迁移。

危害农作物等。

- 污秽(wūhuì):不干净。

2. 多音字。

- 奔:bēn(奔跑)、bèn(投奔)。

- 血:xuè(血液)、xiě(流血)。

三、文章结构。

1. 第一部分。

- 总领全文,直接抒发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为下文对故乡的描写和誓言做铺垫。

2. 第二部分(2 - 1)- 回忆故乡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

- 景色描写。

- 描写了春天的东北大地,“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白桦树在风中的姿态。

还有“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等,从植物、动物、矿物等方面展现了故乡土地的美丽富饶。

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二首》课堂笔记

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二首》课堂笔记

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二首》课堂笔记
1. 《秋晚的江上》
作者简介:刘大白,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

诗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倦鸟归巢、斜阳西下的秋江晚景图。

“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

”诗人把鸟儿当作人来写,生动地描绘出鸟儿在夕阳余晖中归巢的情景。

“驮着斜阳”形象地表现出鸟儿的疲惫和夕阳的沉重。

“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鸟儿翻翅的瞬间,夕阳的余晖洒在江面上,把白色的芦苇也染成了红色。

这一画面色彩鲜艳,充满了诗意。

重点词句:
“归巢”“斜阳”“芦苇”等词语营造出了秋天傍晚宁静而美丽的氛围。

“驮着”“掉在”“妆成”等动词的运用,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2. 《花牛歌》
作者简介: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

诗歌赏析:
这首诗以花牛的活动为线索,描绘了花牛在草地里坐、眠、走、做梦的四个场景。

“花牛在草地里坐,压扁了一穗剪秋罗。

”花牛的悠闲自在与剪秋罗的被压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富有童趣。

“花牛在草地里眠,白云霸占了半个天。

”花牛的安静睡眠与广阔天空中的白云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花牛在草地里走,小尾巴甩得滴溜溜。

”花牛的活泼好动通过小尾巴的甩动表现得淋漓尽致。

“花牛在草地里做梦,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

”花牛的梦境与太阳的落山巧妙结合,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重点词句:
“剪秋罗”“白云”“太阳”等景物的描写,为诗歌增添了丰富的画面感。

“坐”“眠”“走”“做梦”等动词生动地展现了花牛的各种姿态。

《天上的街市》课堂笔记

《天上的街市》课堂笔记

《天上的街市》课堂笔记摘要:1.《天上的街市》课堂笔记概述2.作者简介3.诗歌内容分析4.主题思想5.艺术特点6.总结正文:【《天上的街市》课堂笔记概述】《天上的街市》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现代诗,作者是我国著名诗人郭沫若。

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诗句和独特的意境,描绘了一个充满浪漫与想象的天空之城,引发了读者的无限遐想。

在这篇课堂笔记中,我们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的分析,探讨其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

【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他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郭沫若的诗歌作品以其豪放、奔放的个性和浓烈的情感著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歌内容分析】《天上的街市》通过描绘天上璀璨的星辰,将其想象成为繁华的街市。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如“银汉迢迢暗度”,“金河缕缕舒络”,将天河星辰的景象与现实中的街市相映成趣。

诗中还通过对比天上与地上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主题思想】《天上的街市》主题思想是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通过对天上繁华街市的描绘,诗人展示了心中理想的美好世界,与此同时,也暗示了现实中社会的种种黑暗面。

诗人希望人们能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努力追求美好的生活。

【艺术特点】1.丰富的比喻和拟人手法: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使得诗句更加生动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2.独特的意境:诗人将天河星辰想象成为繁华的街市,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意境,令人陶醉。

3.优美的诗句:诗中的诗句押韵优美,节奏和谐,给人以美的享受。

【总结】《天上的街市》是一首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现代诗,通过对天上繁华街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心中理想的美好世界。

同时,也暗示了现实中社会的黑暗面,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荷塘月色课堂笔记

荷塘月色课堂笔记

《荷塘月色》是中国文学家朱自清的一篇散文,以下是这篇文章的课堂笔记:一、背景介绍朱自清,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家,以散文创作而闻名。

这篇《荷塘月色》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写于1927年。

当时,中国正经历着动荡和变化,朱自清也在思考着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这个背景下,他写下了这篇文章,表达了他对自然和美的向往。

二、文章主题这篇文章的主题是自然的美和人生的意义。

作者通过描写荷塘月色的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美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思考。

三、段落分析1. 第一段: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作者的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颇不宁静”,这为下文的描写奠定了基调。

2. 第二段:描写了荷塘周围的景色,突出了它的幽静和美丽。

这一段用词精准,如“袅娜”、“羞涩”等,展现了作者对细节的把握和对自然的敬畏。

3. 第三段:描写了荷塘中的荷叶和荷花。

作者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将荷叶比作“舞女的裙”,将荷花比作“明珠”和“星星”,展现了它们的美丽和神秘。

4. 第四段:描写了荷塘中的月光。

月光是“淡淡的”,洒在荷塘上,让整个景色更加神秘和美丽。

这一段用词简练,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5. 第五段:描写了荷塘中的蛙声和蝉声。

这些声音打破了夜晚的寂静,也增添了夜晚的热闹气氛。

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6. 最后一段:总结全文,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一段与第一段呼应,使整篇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

四、写作特点1. 语言优美:朱自清的散文语言优美,用词精准,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 结构严谨:整篇文章的结构严谨,前后呼应,使文章更加完整。

3. 情感真挚:作者的情感真挚,对自然和生活充满了热爱和敬畏之情。

4. 主题深刻:文章的主题深刻,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思考,引人深思。

五、主题探讨《荷塘月色》的主题,正如上文已经指出的,是自然的美和人生的意义。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荷塘月色的美景,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

首先,关于自然的美,朱自清在文章中展现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向往。

第17课的课堂笔记

第17课的课堂笔记

第17课的课堂笔记一、作者简介。

郑振铎,笔名西谛,现代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

二、生字词。

1. 认读字。

- 污涩(sè):肮脏且不光滑。

- 红绫(líng):一种红色的丝织品。

- 怂恿(sǒng yǒng):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 怅然(chàng rán):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 蜷伏(quán fú):弯着身体卧着。

2. 多音字。

- 相称(chèn):互相配得上或合适。

还读“chēng”(称呼)、“chèng”(秤杆)。

三、文章结构。

1. 第一部分(1 - 2段):- 写养第一只猫的经过。

这只猫是从隔壁要来的,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后来这只猫病死了,“我”感到一缕酸辛。

2. 第二部分(3 - 14段):- 写养第二只猫的经过。

这只猫是从舅舅家要来的,比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

它会爬树、捉鼠,很受家人喜爱。

但有一次它忽然不见了,大家到处寻找,最终也没有找到,“我”的家人都感到怅然、愤恨,诅咒那个夺去小猫的人。

3. 第三部分(15 - 34段):- 写养第三只猫的经过。

这只猫是张婶拾来的,它毛色花白,并不好看,又很瘦,而且懒惰,大家都不喜欢它。

有一次鸟被吃了,“我”认定是这只猫所为,就用木棒打了它,后来发现鸟是被蛇吃的,“我”很愧疚,这只猫也死了,“我”的良心受到了谴责,自此永不养猫。

四、主题思想。

1. 文章通过描写“我”三次养猫的经历,表达了“我”对第三只猫的愧疚之情,揭示了做事不能主观臆断,要实事求是,对人对事都要有公正、宽容的态度的道理。

2. 也体现了“我”严于律己、反对主观臆断、提倡实事求是的精神。

五、写作特色。

1. 描写生动形象。

- 对猫的外貌、动作描写细致。

如第一只猫“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生动地写出了猫的可爱模样和活泼习性。

海上日出 课堂笔记

海上日出 课堂笔记

海上日出课堂笔记一、作者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

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

他的作品情感真挚,文字朴素,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

《海上日出》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展现了巴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字词积累1. 生字- 扩(kuò)大:使(范围、规模等)比原来大。

例如:这个城市正在不断扩大它的商业区。

- 范(fàn)围:周围界限。

比如:这片森林的范围很广,大约有几千公顷。

- 努(nǔ)力:尽量使出力量。

- 刹(chà)那:极短的时间;瞬间。

科学研究发现,人眼能够感知的刹那最短可以达到0.04秒。

- 镶(xiāng)嵌:将一物体嵌在另一物体中。

文中形容太阳像是镶嵌在天边。

2. 多音字- 荷:- hè,如“负荷”,表示承载、担负。

一艘大型货轮的负荷量可能达到数万吨。

- hé,如“荷花”。

- 刹:- chà,刹那。

- shā,刹车。

汽车在高速行驶时,刹车距离会根据车速有所不同,例如时速100公里时,刹车距离可能达到几十米。

3. 近义词- 亮光 - 光亮:都表示明亮的光线,但“亮光”更强调光线本身,“光亮”还可形容物体明亮。

- 分辨 - 辨别:二者都有区分的意思。

“分辨”着重于分清是非真假等,“辨别”侧重于根据不同事物的特点,在认识上加以区别。

4. 反义词- 亮光 - 黑暗:形成鲜明对比,一个代表光明,一个代表无光的状态。

- 出现 - 消失:互为相反的状态,一个是事物从无到有,一个是从有到无。

三、文章结构1. 总起(第1自然段)- 点明“我”常常早起看日出,为下文具体描写海上日出做铺垫。

这一段简单直接,表达了作者对日出的喜爱和期待之情。

2. 分述(第2 - 5自然段)- 晴天时的海上日出(第2 - 3自然段)- 第2自然段描写日出前天空的变化。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很浅很浅的,颜色很淡。

《天上的街市》课堂笔记

《天上的街市》课堂笔记

《天上的街市》课堂笔记一、学习目标:1.学会联想和想象,学习有感情地朗读。

2.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之情。

3.欣赏并学习诗中运用联想、想象、比喻等修辞手法来表现生活的艺术美。

二、学习重难点:1.运用联想、想象、比喻等修辞手法来表现生活的艺术美。

2.体会诗人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之情。

三、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天上的街市高灯远火陈列珍奇闲游牛郎织女相会2.解释下列词语。

珍奇:陈列: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读了那么多的书,老师考你们几个课外知识怎么样?1921年,我国现代著名诗人郭沫若24岁的时候,写了一首诗《天上的街市》。

这首诗充满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自由体诗,也是一支新诗的号角。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这首诗,去感受它的艺术魅力。

2.检查预习:给加点字注音(学生齐读)3.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字音及节奏(男女生分节朗诵)4.整体感知: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呢?明确:天上街市的繁华景象,并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5.学生小组讨论:这首诗美在哪里?表现在哪里?用四字词语填空(教师巡视)学生齐读小组派代表回答讨论结果明确:(天上的街市美在夜景美妙神奇;牛郎织女美在自由幸福;明星闪耀美在意象鲜明。

)板书:夜景美妙神奇牛郎织女自由幸福明星闪耀意象鲜明6.具体研读:夜景美妙神奇(第一节)教师点拨:诗人由现实生活中的街灯联想到了什么?明确:明星(点灯)学生齐读第一节提问:这一节美在哪里?为什么?明确:因为街灯与明星相互辉映像天上的无数颗星星闪烁着,像珍稀的街灯闪烁着;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的,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的;那隔河的乡愁与情思定是令人难忘的。

诗人通过联想和想象把夜景描写得如此美好,充满着童话般的浪漫色彩,向往着那份过去的传统七夕佳节欢会的盛况!“天上的街市”如此美好,那“天上的明星”自然也是美好可爱的,在民间传说中牛郎和织女被天河分开,一年只许相会一次。

散文诗金色花课堂笔记

散文诗金色花课堂笔记

散文诗金色花课堂笔记一、文学常识。

1. 作者。

- 泰戈尔,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

他于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亚洲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泰戈尔的作品充满了对爱与美的追求,对自然、儿童和母爱的歌颂。

2. 体裁。

- 散文诗。

散文诗是一种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现代抒情文学体裁。

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在本质上它属于诗,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和想象;但在形式上它又像散文,不分行,不押韵,写法很自由。

二、字词积累。

1. 字音。

- 匿(nì)笑:偷偷地笑。

- 祷(dǎo)告:向神祈求保佑。

- 嗅(xiù):闻(气味)。

- 衍(yǎn):开展;发挥。

如“繁衍”。

2. 字形。

- “梗”与“埂”:“梗”有植物的枝或茎等意思,如“花梗”;“埂”指田间稍稍高起的小路,如“田埂”。

- “沐”与“沭”:“沐”有润泽等意思,如“沐浴”;“沭”是一个地名用字,如“沭阳”。

3. 词义。

- 笑嘻嘻:形容微笑的样子。

- 沐浴:洗澡,也比喻受润泽。

在文中“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这里的“沐浴”指的是洗澡后的一种清新状态。

三、内容解读。

1. 整体感知。

- 这篇散文诗写的是一个孩子与母亲捉迷藏的三次嬉戏:- 第一次,孩子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暗暗地匿笑,看着母亲在树下寻找自己做祷告。

- 第二次,孩子悄悄地开放花瓣儿,让母亲嗅到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孩子身上来的。

- 第三次,孩子把自己小小的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正投在母亲所读的地方。

- 主题:通过孩子变成金色花与母亲嬉戏的情节,表达了孩子对母亲的爱和依恋,同时也展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爱以及母爱的圣洁。

2. 段落分析。

- 第1 - 2段:开篇点明“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下文的情节展开做铺垫。

14课背影课堂笔记

14课背影课堂笔记

14课背影课堂笔记**一、文学常识**《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

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

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二、字词积累**交卸(jiāo xiè):旧时指官吏卸职,向后任交代。

祸不单行(huò bù dān xíng):表示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簌簌(sù sù):形容眼泪纷纷落下的样子。

典质(diǎn zhì):把财物等典当、抵押出去。

赋闲(fù xián):指没有职业在家闲着;失业在家。

颓唐(tuí táng):精神不振作。

琐屑(suǒ xiè):细小而繁多的事。

**三、主题思想**这篇散文通过描写父亲在车站送别儿子的情景,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情厚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思念和感激之情。

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和人情冷暖和家庭温暖的珍贵。

**四、文章结构**全文可分为三部分:1. 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思念父亲,点出背影。

2. 第二部分(第 2-6 自然段):回忆往事,描绘背影。

3. 第三部分(第 7 自然段):思念父亲,照应背影。

**五、写作特色**1. 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在叙事中抒发父子深情。

2. 文章语言平实简洁,却能传达出无限深情。

3. 文章多次写到背影,表现了父子间的深厚感情。

**六、读后感**《背影》这篇文章让我们感受到了父爱的深沉和伟大,同时也让我们明白了家庭的重要性。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珍惜身边的人,关爱家人,多一些理解和包容。

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用朴实的语言表达出真挚的情感。

白鹭这篇课文的课堂笔记

白鹭这篇课文的课堂笔记

白鹭这篇课文的课堂笔记一、文学常识。

1. 作者。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2. 体裁。

二、生字词。

1. 生字。

- 宜(yí):适宜、相宜。

- 鹤(hè):白鹤。

注意右半部分的笔画顺序。

- 嫌(xián):嫌弃、嫌疑。

- 朱(zhū):朱红,一种颜色。

- 嵌(qiàn):镶嵌。

这个字的字形比较复杂,可结合字义记忆,把东西填镶在空隙里。

- 框(kuàng):镜框、框架。

- 匣(xiá):匣子。

- 哨(shào):口哨、哨兵。

- 恩(ēn):恩情、感恩。

- 韵(yùn):韵味、音韵。

2. 多音字。

- 澄。

- chéng(澄清):使杂质沉淀,液体变清。

如“湖水澄清”。

- dèng(澄沙):较细的豆沙。

3. 词语解释。

- 精巧:(技术、器物构造等)精细巧妙。

文中形容白鹭的外形精致美妙。

- 配合:各方面分工合作来完成共同的任务。

这里指白鹭的颜色、身段等相互搭配得恰到好处。

- 适宜:合适;相宜。

说明白鹭的生存环境和它自身特点相契合。

- 生硬:不自然;不熟练。

与白鹭的自然美形成对比。

- 寻常:平常。

强调白鹭的常见又独特。

- 忘却:忘记。

表达出作者观赏白鹭时的沉醉,忘记了其他事情。

- 悠然:悠闲的样子。

描绘出白鹭的自在神态。

- 恩惠:给予的或受到的好处。

体现出白鹭给大自然增添的美,如同一种恩赐。

三、文章结构。

1. 全文结构。

-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篇点明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直接表达对白鹭的赞美之情,这是文章的总起句,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 第二部分(第2 - 5自然段):具体描写白鹭的外形美。

- 第2自然段描写了白鹭色素的配合。

- 第3自然段描写了白鹭身段的大小。

- 第4、5自然段描写了白鹭的觅食、栖息、飞行时的姿态美。

- 第三部分(第6 - 8自然段):总结全文,再次强调白鹭实在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与开头相呼应,升华了对白鹭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我看》课堂笔记

《我看》课堂笔记

《我看》课堂笔记一、文学常识。

1. 作者。

- 穆旦,原名查良铮,是现代主义诗人、翻译家。

他的诗作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诗歌传统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

2. 写作背景。

- 本诗写于1938年,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初期阶段。

诗人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以其独特的视角,表达了对自然、生命和时代的深刻感受。

二、诗歌内容。

1. 诗歌结构。

- 全诗共两节。

- 第一节:描绘了一幅春天的画面,诗人看到春风中的自然景象,如“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揉”字将春风人格化,生动地写出了春风轻柔地吹拂着青草的姿态。

- 第二节:诗人由自然景象联想到人类的生命,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哦,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体现了诗人对生命中不可捉摸的变化的无奈。

2. 意象分析。

- 春风、青草:春风和青草是春天的典型意象。

春风是生命力的象征,它带来生机与活力;青草则代表着蓬勃的生命力量,二者共同营造出春天充满希望的氛围。

- 飞鸟:诗中的飞鸟是自由、灵动的象征。

“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

”飞鸟在空中自由飞翔的姿态,引发了诗人对自由生命状态的向往,同时也暗示了生命的无常。

3. 主题思想。

- 本诗通过描绘春天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赞美以及对时光易逝、生命短暂的感慨。

诗人在对自然的观照中,思考着人类的生命价值,希望人类能够珍惜生命,与自然和谐共生。

三、诗歌语言特色。

1. 用词精准。

- 如“揉”“枉然”等词。

“揉”字生动地表现出春风轻柔而富有力量的动作;“枉然”则准确地传达出诗人对生命中一些无法掌控之事的无奈之情。

2. 富有节奏感。

- 诗歌的韵律和谐,节奏明快。

诗句长短相间,读起来朗朗上口。

例如“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长短句的搭配,使诗歌在节奏上富有变化,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

《花之歌》课堂笔记

《花之歌》课堂笔记

《花之歌》课堂笔记摘要:1.《花之歌》概述2.《花之歌》的课堂笔记内容3.《花之歌》的课堂笔记方法与技巧4.如何从《花之歌》的课堂笔记中学习正文:《花之歌》是一首描绘大自然中花卉美丽与多样性的诗歌,通过对花卉的赞美,向人们传递出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之情。

在学习这首诗歌的过程中,做好课堂笔记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花之歌》的概述、课堂笔记内容、课堂笔记方法与技巧以及如何从课堂笔记中学习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花之歌》概述《花之歌》是现代作家郭沫若创作的一首现代诗。

诗人通过对花卉的描绘与赞美,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诗歌中提到了各种各样的花卉,如牡丹、玫瑰、茉莉等,通过对这些花卉的描述,展示了花卉的丰富多样性,同时传达出尊重生命的理念。

二、《花之歌》的课堂笔记内容在学习《花之歌》时,我们需要对课堂笔记的内容进行整理。

课堂笔记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作者简介:介绍作者郭沫若的生平及其创作特点。

2.诗歌背景:了解《花之歌》的创作背景及诗歌发表的时代背景。

3.诗歌主题:分析《花之歌》的主题思想,即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4.诗歌形式:分析《花之歌》的诗歌形式,如抒情、描写等。

5.诗歌中的意象:梳理诗歌中出现的花卉意象,探讨其象征意义。

三、《花之歌》的课堂笔记方法与技巧做好《花之歌》的课堂笔记,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1.认真听讲:在课堂上要认真听讲,充分理解老师的讲解内容。

2.快速记录:在听讲的过程中,要迅速记录下重要的知识点,以便课后回顾。

3.梳理归纳:课后要及时对课堂笔记进行梳理归纳,将零散的知识点整理成体系。

4.思考探究:在整理课堂笔记的过程中,要积极思考,对知识点进行深入的探究。

四、如何从《花之歌》的课堂笔记中学习通过对《花之歌》的课堂笔记进行学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获得收获:1.提高文学素养:通过学习《花之歌》,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更好地欣赏诗歌之美。

2.增强环保意识:学习《花之歌》,可以让我们更加关注自然环境,增强对生命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叶诗派”的诗学追求
1、“在现实与艺术之间求得平衡,不让艺术逃避现实,也不让现实扼死艺术”,“要诗在反映现实之余还享有独立的艺术生命”,保留“广阔自由”的想象空间。

(袁可嘉:《诗的新方向》)
2、在诗艺追求上,“他们又在现代主义的框架内,充分地兼容并蓄现实主义的有益成分,自觉走着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现代化之路。

”(龙泉明:《四十年代“新生代”诗歌综论》,《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3、强调“知性与感性的溶合”,追求官能感觉与抽象玄思的统一,达到“思想知觉化”的效果。

4、新诗的“戏剧化”追求。

主要表现为:戏剧性结构、戏剧性情境、戏剧性独白与对白等在诗中的运用。

《森林之魅》诗意的生成机制
1、情感的诗意熔铸——源于真切的生命体验,其强度和丰富程度超越了一般的日常情感。

2、塑造了丰满的诗歌形象(尤其是“魔性、人性”兼备的森林形象)——立“象”以尽“意”,将出生入死的惨烈经历充分诗化。

3、选用了恰切的“形式”——“拟诗剧”,是“新诗戏剧化”的典范之作。

(1)身临其境的现场感;
(2)在戏剧化的矛盾冲突中,强化了“森林”(自然)的强大、威严以及“人”的渺小、卑微。

从而使该诗超越了具体的历史事件,引发我们关于“人/自然”、“生/死”等人生命题的哲理沉思。

《森林之魅》的“现代性”特征
1、诗歌语言、形式的“现代性”。

2、诗歌中主客体关系的“现代性”:
人与自然的对立、冲突VS 古代诗歌中“天人合一”之和谐。

3、穆旦式的“现代”生存体验:人生的颓废感、荒诞感、虚无感,批判“现代文明病”。

一棵开花的树席慕容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於是把我化做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
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
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
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那不是花瓣
那是我凋零的心
当你老了[爱尔兰]叶芝(袁可嘉译)
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思昏沉,
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
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
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
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
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
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

关于“新诗戏剧化”
九叶诗派的“新诗戏剧化”,既是直接来自西方诗歌的营养(英美现代主义诗人艾略特和奥登等人的理论与创作实践),也是对闻一多、卞之琳等前辈中国诗人探索的承续。

主要由袁可嘉在《新诗戏剧化》(1948)等论文中提出,其目的主要是纠正新诗的两种不良倾向:“说教”和“滥情”。

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新诗戏剧化”的表现形态有:
其一,言说主体的戏剧化——诗人自我隐藏,虚构“角色”言说。

比如,闻一多《大鼓师》,卞之琳《鱼化石》等。

其二,诗歌运思方式的戏剧化——吸收戏剧的“冲突”、“矛盾”等美学元素,在诗作中建构在场的戏剧冲突力量,或表现几种相互矛盾的经验、情感。

比如,穆旦的“拟诗剧”:《森林之魅》、《神魔之争》、《隐现》等。

其三,在诗歌中插入独白或对白片段,比如,穆旦《防空洞里的抒情诗》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