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完整版)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导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教学要求:1、历史分期与各时期的总体特点;2、各时期的主要文学现象和文学成就。
教学方法:讲授法课时安排:课时教具使用:多媒体课室教学过程:★一、中国现代文学及其历史分期 P1(一)中国现代文学史借用钱理群的话说:现代文学“仅是一个时间概念”,指从1917年的文学革命到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学所发生发展的历史。
(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最新的分法,是用“三个十年”把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史分为三个大的阶段:第一个十年:五四时期,1917—1927年(20年代)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6月(30年代)第三个十年:1937年7月—1949年9月(40年代)二、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一)前五四文学时期1898年戊戌变法:梁启超、康有为梁启超:创办《清议报》,开始“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严复:翻译英国赫胥黎《天演论》,宣传达尔文的进化论;林纾:开拓“汉译小说”,翻译了近180种西方名著。
(二)新文化运动 P3序幕: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办《新青年》主要内容:“拥护德先生"、“拥护赛先生”、“打倒孔家店”,是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的统一。
思想革命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三)文学革命的兴起及胡适、陈独秀文学革命主张的评价1、文学革命的兴起及其原因1917年1月1日,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
同年2月1日,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一文,正式举起了文学革命大旗。
在胡、陈旗帜下,钱玄同、刘半农等也纷纷撰文表示支持和赞同,并不断补充和丰富文学革命的内容,一场破旧立新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坛上逐步兴起。
文学革命兴起的原因是:适应当时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思想启蒙运动的要求而兴起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适应中国文学前进发展的要求而兴起的,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外国文学的启蒙和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些变革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一、新文化运动与白话文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这一运动始于1915年,由一群年轻的知识分子发起,他们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提倡科学、民主和现代化。
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是推动文学从古文转向白话文,以更好地与普通民众沟通。
这一运动催生了一批杰出的作家,如鲁迅、胡适等,他们的作品以直白、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社会的种种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二、抗日战争与文艺复兴抗日战争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人民经历了艰苦的战争岁月,文学成为了人们表达抗战情感和呼吁民族团结的重要方式。
在这个时期,许多作家投身于抗日战争的文艺创作,他们的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英雄主义精神,如《红岩》、《林则徐》等。
这些作品激励了人们的斗志,同时也为中国现代文学开辟了新的创作方向。
三、文化大革命与文学的沉寂文化大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一个低谷期。
在这个时期,文学遭受了极大的冲击和打压。
许多作家被迫停止创作,他们的作品被批判和销毁。
文学成为了政治的工具,无法自由发展。
然而,即使在这个困难的时期,一些作家仍然坚持创作,他们通过隐喻和象征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这些作品虽然没有被广泛传播,但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四、改革开放与文学的多元发展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转折点。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文学也得到了空前的自由与发展。
作家们开始关注个体的生活经验,作品的题材和风格变得更加多元化。
同时,外国文学的影响也逐渐增加,中国作家开始与国际接轨,吸收和借鉴外国文学的经验和技巧。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如莫言、余华等,他们的作品在国内外都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五、当代文学的挑战与机遇当前,中国现代文学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1.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说、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2.“诗界革命”的口号由梁启超在1899年的《夏威夷游记》中提出。
“小说界革命”声誉最高。
3.中国现代文学,以五四文学革命为标志全面步入文学现代化历程。
4.1916年9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发刊词《敬告青年》中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
5.胡适发表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以此为文学革命的宗旨,把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结合起来。
6.《小说月报》是20年代小说界第一刊物。
7.各文艺团体中,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
8.创造社的文学活动以1925年五卅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9.第二次文学论争,1922年,新文学阵营又与《学衡》派进行了斗争。
10.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鲁迅根据生活实感创作了以辛亥革命为背景的短篇小说《怀旧》。
11.鲁迅自己认为《故事新编》是一部“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的总集。
12.郁达夫自己称王以仁“他是我直系的传代者。
”13.浪漫抒情派小说是五四文学中最明显受西方文学影响的16.新月派和现代评论派的散文,以徐志摩和陈西滢影响最大。
17.周作人的散文历来就有浮躁凌厉和平和冲淡两种风格。
18.最能表现周作人散文个性的却是他称之为“美文”的艺术性散文,即散文小品。
19.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大量尝试散文诗创作的第一人。
20.“意在言外,文必已出,哀而不伤,动中法度”这是郁达夫对冰心的性格和散文风格的评价。
21.鲁迅评价“浅草—沉钟社”是中国最坚韧、最诚实、挣扎时间最久的团体。
22.《戏剧》月刊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戏剧杂志。
23.胡适《尝试集》是新文化运动中第一部白话新诗别体。
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分期:第一时期(1917—1927)“20年代文学”、第一个十年文学萌芽期第二时期(1928—1937)发展期第三时期(1938—1949)相对成熟期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①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②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③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①、在内容上彻底批判、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及其思想文化体系;②、文学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文学语言获得了解放,文体形式经历了全面革新;奠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审美价值取向和多元并存的接受心理基础。
现代文学的起端和发展

现代文学的起端和发展现代文学的起端和发展现代文学的起源发端于“五四”时期,那时候由于新文化运动和各种文学革命的浪潮,对于帝国主义侵略的抵制热情使得先进的知识分子不断接受了西方的思想热潮。
于是,在这种背景和新文学的改革下,各种文学载体都为革命做了一定的准备,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等。
在革命的环境下,文学发展的过程也就比较激烈。
因此,在一战前后时期,中国渐渐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变化,新型社会模式发展后,社会新的民主势力──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力量有了很大拓展。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意义和背景(一)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文学的影响我们都知道,十月革命最大的影响就是给我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的曙光,能够让我们当时的思想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各种任务和阶级奋斗都有了明确的指示,也是开展革命的主要思想路线和突破点。
文学的形式也受这种思想的指引不断突破封建教条的模式,能够让社会主义得以发展,并且以白话文为主要的文学形式进行拓展,对当时的制度和环境进行了非常严峻的批判和抨击。
这也是现代文学的一种启蒙形式。
这个新的文学运动,发轫于北京、上海等少数文化发达的城市,后来不断壮大,渗透到全国各地,因此,日本的统治下,一些殖民地和东北地区包括港澳等地,也都开始展开了同样的变革情况,文学的变革队伍也在不断随之壮大。
(二)现代文学和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中国的现代文学除了和革命以及马克思主义有着密切的关系以外,还和西方文化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也就是说,我国现代文化的起源也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能够在当时的变革下吸收西方的本文由收集整理思想,并且对中西方文化进行了融合,进一步突破了传统的封闭式文学环境,展开了新文化的发展。
即为打破抱残守缺的国粹主义的思想统治,进行文学的彻底革新,曾经对于西方各个历史时期文学特点以及相关的文学流派进行研究和拓展的时候,对西方文化已经有了广泛的认知和吸收,也就是通过引入西方文化的观点,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开展了重新的认知,在思想艺术的解放上寻找到新突破口,就是引领开放的文学形式出现。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发展概述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发展概述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随着社会变革和文化交流的推动,中国开始逐渐接触西方文学,并开始探索现代文学的发展道路。
本文将从不同阶段的文学思潮、代表作品以及学科建设等方面概述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发展。
20世纪初,中国开始接触西方文学,1909年,胡适发表《文艺改良刍议》,倡导文艺要反对封建礼教,提倡个性发展。
此后,胡适和其他文人开始翻译介绍西方文学作品,如《格列佛游记》、《傲慢与偏见》等等。
这些作品的引入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发展。
上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经历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新感觉派等多种思潮的交替。
这一时期,左翼文学运动兴起,代表作品包括鲁迅的《阿Q正传》和茅盾的《子夜》等。
这些作品高度关注社会问题,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为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49年以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成为党的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这个时期,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积极探索如何与社会主义文学相结合,代表作品有郭沫若的《白毛女》和老舍的《茶馆》。
这一时期,中国现代文学学科注重文学与社会现实的结合,强调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开放以后,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又经历了新的发展阶段。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进入了后现代主义阶段,代表作品如余华的《活着》和王安忆的《长恨歌》等。
这些作品挑战了现实主义的局限,追求个体化的表达方式,展现了中国现代文学在思想和风格上的多样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多元化,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发展也越来越多元化和国际化。
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大学在现代文学教育方面投入更多资源,增设了更多的现代文学专业。
同时,学界也积极推动与国际接轨,与国外学者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
这种国际合作有助于中国现代文学学科从全球视野审视中国文学,拓展研究领域和创新研究方法。
总的来说,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经历了丰富多样的发展过程。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一章:中国现代文学的萌芽与初创(1840-1919)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随着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与国家改革的呼声,中国现代文学逐渐萌芽并开启了新的历程。
自洋务运动以来,中国社会逐渐意识到必须更新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
甲午战争的失败更加深了民众对国家危局的认识,文人纷纷呼吁文学要为国家振兴谋发展。
第二章:新文学运动的兴起与多样化发展(1919-1949)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新文学运动的全面兴起,思想启蒙与现代文学的探索成为主题。
鲁迅、郁达夫等文人以言辞犀利的文章控诉时局,唤起全国人民的觉醒。
声嘶力竭的呼吁引导了近现代文学的多样化发展,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等文学思潮相继兴起,形成多层次的文学声音。
第三章:新中国文学的诞生与成长(1949-1976)新中国成立后,文学为人民服务的口号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作家。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成为文学的主旋律,文学作品大多表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精神风貌和人民生活。
《红楼梦》、《茶馆》等标志性作品悉数问世,文学在党和政府的引导下蓬勃发展。
第四章:改革开放与文学多元化(1978-至今)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后,文学走向多元化,自由度提升。
民间文学、实验文学、网络文学等多种形式大放异彩,作品内容更贴近民生,风格更加富有活力。
王蒙、毕飞宇等多位作家涌现,文学作品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呈现出更多元的表现形式。
结语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文化的交流,中国现当代文学继续推陈出新,为中国文化的蓬勃发展贡献着力量。
不管是历史与现实的交汇,还是自由与责任的辩证,中国现当代文学始终承载着时代的变迁与人民的期盼,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愿今后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能够蓬勃发展,继续书写中华民族的文学辉煌!。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诞生:由古典走向现代从单纯的时间性概念来看,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指1917年至现在的文学,近年来人们一般又把它称为中国20世纪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它的诞生之初被叫做中国新文学,这一称谓不仅是一个单纯的时间性概念,而且是中国文学史乃至思想史上一种革命意义的显示。
其发展过程既是中国文学本身现代化的过程,又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的艺术显示。
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又是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源头是五四文学。
五四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本质性变异,它划定了从传统文学到现代文学的不同历史时代。
它的发生与发展有着复杂的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深刻背景。
首先,五四文学的诞生有着深刻的外来文化背景。
从作品的翻译介绍开始,到文学观念的倡导、文学创作的出现和文学思潮的形成,都与外来文化的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
对外国文学和文化的译介中,严复和林纾的贡献功不可没。
严复被胡适称为“介绍西洋近世思想的第一人”(1),他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等西方近代社会科学的名著,对近代中国的知识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林纾在五四之前,共译介西方文学名著170多种,1200余万字。
在此之后,王国维、蔡元培、鲁迅等人介绍和引入了西方文学和美学理论。
而对中国新文学发生具有本质性影响的还是西方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思想主题和写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文艺思潮,这使中国新文学具备了真正的反封建的“现代意义”,成为中国文化大系统现代化转化的先期完成形态。
与思想主题、文学思潮的进入相一致,在外来文学的示范下,各种与传统文学相异的文学样式应运而生,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历史。
诗歌从古典走向现代白话诗;小说由章回体的故事小说走向多样的性格小说和心理小说;戏剧从传统戏曲经“文明新戏”走向现代话剧;散文由文言文走向白话杂文和美文。
各种文学流派和社团迅速丛生和更迭。
其次,传统文学和文化对新文学的诞生有着复杂的影响。
从五四文学的发生前提来看,传统文学和文化的影响在表层上是一种相反的刺激,新文学以现代意识为尺度,以传统为批判对象,形成了新的文学观念和思想主题。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发展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发展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自1917年文学革命发端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历时三十年。
这一时期,文学界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与创新,不仅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显著成就,同时在文学批评、理论研究等方面也展现出蓬勃生机。
本文将全面回顾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并分析其特点与影响。
一、文学革命与初期的探索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可以追溯到1917年的文学革命。
这场革命以陈独秀、胡适等人为代表,他们倡导文学民主,反对封建旧文学,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文学的主要形式。
这场革命迅速席卷全国,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学革命的推动下,新文学运动蓬勃兴起。
新文学作家们纷纷摒弃旧有的文学观念和形式,致力于创作出反映时代精神、贴近民众生活的作品。
他们注重个性解放,强调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多元化与流派纷呈随着新文学运动的深入发展,中国现代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作家和作品纷纷涌现,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其中,以鲁迅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流派,以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犀利的批判精神,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复杂性。
他们的作品充满了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成为现代文学的瑰宝。
同时,以茅盾、老舍等人为代表的写实主义流派,则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深入观察和细致描绘,展现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他们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地域特色,深受读者喜爱。
此外,还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多种流派和风格的作品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这些流派和风格的作品各具特色,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丰富景观。
三、文学批评与理论建设的繁荣在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文学批评与理论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文学批评家们不仅关注作品的艺术价值,还深入探讨文学的本质、功能和发展规律。
他们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文学理论和观点,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教学要求:1、历史分期与各时期的总体特点;2、各时期的主要文学现象和文学成就。
教学方法:讲授法课时安排:课时教具使用:多媒体课室教学过程:★一、中国现代文学及其历史分期 P1(一)中国现代文学史借用钱理群的话说:现代文学“仅是一个时间概念”,指从1917年的文学革命到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学所发生发展的历史。
(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最新的分法,是用“三个十年”把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史分为三个大的阶段:第一个十年:五四时期,1917—1927年(20年代)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6月(30年代)第三个十年:1937年7月—1949年9月(40年代)二、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一)前五四文学时期1898年戊戌变法:梁启超、康有为梁启超:创办《清议报》,开始“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严复:翻译英国赫胥黎《天演论》,宣传达尔文的进化论;林纾:开拓“汉译小说”,翻译了近180种西方名著。
(二)新文化运动 P3序幕: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办《新青年》主要内容:“拥护德先生”、“拥护赛先生”、“打倒孔家店”,是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的统一。
思想革命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三)文学革命的兴起及胡适、陈独秀文学革命主张的评价1、文学革命的兴起及其原因1917年1月1日,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
同年2月1日,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一文,正式举起了文学革命大旗。
在胡、陈旗帜下,钱玄同、刘半农等也纷纷撰文表示支持和赞同,并不断补充和丰富文学革命的内容,一场破旧立新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坛上逐步兴起。
文学革命兴起的原因是:适应当时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思想启蒙运动的要求而兴起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适应中国文学前进发展的要求而兴起的,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外国文学的启蒙和影响。
2、胡适、陈独秀文学革命主张的评价①胡适的文学主张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有着开创性的作用。
关于文学内容、社会作用的重视与提倡,所持的“历史进化的文学观”,对控制当时文坛的陈腐的封建旧文学,形成了很大冲击。
特别是白话文学的主张,有力地促进了语言的现代化变迁。
但主张多为形式上的点滴改良,且有较大的妥协性。
②陈独秀的文学主张从彻底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立场出发,不仅反对旧文学的语言形式,更反对旧文学的反动思想内容,从而鲜明地举起了文学革命大旗。
主张文学革命的态度较之胡适,也要坚决和激进的多。
但在否定了封建旧文学后,建立什么样的新文学,回答却欠具体。
从西方汲取来的文学观念,本身也存在着某些矛盾和混乱。
▲3、文学革命的实质(1)文学语言的革命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中的“八事”: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2)文学观念的革命P4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胡适《谈新诗》:做新诗的方法,乃至做一切诗的方法,积极的是“须要用具体的做法”周作人《美文》:形式与内容的美俞平伯《白话诗的三大条件》:“用字要精当,做句要雅洁,安章要完密;要讲究一定的音节韵律;抒发美感。
”4、文学革命的意义宣告了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古典文学的终结与新文学的诞生;为当时正在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立下了不朽功劳,以从理论主张到创作,从文学内容到形式的全面革新,揭开了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文学的光辉的第一页;使中国文学打破封闭走向世界,世界文学也开始走向中国,开启了中国文学现代化的新进程。
(四)新文学社团的涌现和多元的文学思潮1、文学研究会的文学主张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贡献文学主张:认为文学是与人生有密切关系的一种工作。
一方面旗帜鲜明地反对两种封建文学观,另一方面倡导“为人生的艺术”,主张“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
对文学史的贡献:①提出了“为人生”的主张(“人生派”),有力地促进与推动了现代文学创作沿着现实主义的方向健康向前发展。
②积极进行新文学的创作实践,造就了一批优秀的作家与作品。
③重视和提倡了文学批评,对促进和繁荣新文学创作起了很大作用④大量译介外国文学作品,特别是俄国和许多被压迫的弱小民族的文学,对促进新文学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创造社的文学主张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贡献文学主张:强调作家的自我表现,认为文学的任务不在真实再现客观世界,而在表现作家的主观情感。
把作家内心的自然要求看成是文学的原动力,尊重自我和天才,强调灵感和创作的绝对自由。
讲求文学的“全”与“美”,带有明显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色彩(“艺术派”),提倡过文学无目的论,在创作方法上倾向于浪漫主义。
对文学史的贡献:②较早地提出了革命文学的口号。
③率先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和论争。
④积极地进行了新文学的创作实践。
二、第一个十年的新文学创作(1917—1927年) P6(一)起步:散文创作1917年刘半农提出“文学的散文”,1921年周作人《美文》确立“散文”的定义,代表作家冰心、朱自清。
现代杂文(“随感录”):现实针对性,论战色彩浓,“急就章”《新青年》作家群:周氏兄弟《语丝》时代(二)白话诗 P81917年2月胡适《白话诗八首》1920年1月新诗社《新诗集》——第一部白话诗集1920年3月胡适《尝试集》——第一部个人白话诗集1922年冰心:繁星体小诗1923年湖畔诗社1926年徐志摩、闻一多“新月诗派”(三)小说创作 P9-101、清末:梁启超小说界革命谴责小说:吴硏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鸳鸯蝴蝶派小说:孙玉声《海上繁华梦》翻译小说:林纾《莎士比亚故事集》2、现代小说两大倾向1917年陈衡哲《一日》最早的白话小说1918年鲁迅《狂人日记》划时代意义写实小说:问题小说——鲁迅小说、《新潮》作家群乡土文学——废名等抒情小说:创造社作家(郁达夫、郭沫若)“青春小说”(庐隐、冯沅君)(四)话剧创作 P11-131919年问题剧:胡适《终身大事》1921年5月民众戏剧社爱美剧1921年“戏剧协社”三、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6月) P13 (一)社团概况1、1928年1月太阳社《太阳月刊》共同提倡“革命文学”创造社《创造月刊》《文化批判》2、1930年3月“左联”成立,掀起“左翼文艺运动”3、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抗战文艺运动东北作家群4、1935年“一二九”运动作家协会(二)诗歌创作 P15象征诗派李金发《微雨》现代诗派戴望舒《我的记忆》中国诗歌会 1932年抗日救亡(三)小说创作:四分天下 P17左翼小说:“革命+恋爱”模式茅盾“社会剖析小说”新感觉派小说:刘呐欧《都市风景线》穆时英海派:张恨水、张资平京派小说:废名(乡土文学)沈从文(田园牧歌风格)独立作家:巴金、老舍、李劼人(四)戏剧创作 P191、1929年上海艺术剧社:“无产阶级戏剧”田汉、洪深夏衍《赛金花》《秋瑾传》《上海屋檐下》2、话剧中国化:曹禺《雷雨》(五)散文创作 P20杂文:论语派(林语堂)与太白派(鲁迅)美文:京派与“开明派”游记:朱自清、郁达夫报告文学:夏衍《包身工》四、现代文学的第三个十年(1937.7——1949) P22(一)文艺运动1、抗战文艺运动(救亡文学)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抗战文艺》2、文艺整风运动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提出并解决了一系列带有根本性的理论问题和政策问题,明确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强调文艺工作者必须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熟悉工农兵,转变立足点,为革命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标志着新文学与工农兵群众相结合的文艺新时期的开始。
许多作家在毛泽东文艺思想指引下,在塑造工农兵形象和反映伟大的革命斗争方面获得了新成就,在文学的民族化、群众化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出现了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贺敬之、丁毅的《白毛女》,阮章竞的《漳河水》,孙犁的《荷花淀》等作品。
在国统区,党领导下的进步文艺界团结广大作家,发挥了重大战斗作用。
艾青、田间及七月诗派的诗歌创作,茅盾、巴金、老舍、沙汀、艾芜、路翎的小说以及曹禺、夏衍、陈白尘、宋之的、吴祖光的戏剧创作,在反映现实的深度、广度与多样化方面都达到了新的水平。
(二)小说创作 P241、国统区:讽刺暴露性小说张天翼《华威先生》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三记”(《淘金记》《还乡记》《困兽记》)艾芜《丰饶的原野》等(乡土文学)钱钟书《围城》其他小说:张爱玲、苏青等一批女作家知名作家的成熟:萧红《呼兰河传》、巴金《寒夜》、老舍《四世同堂》2、解放区:歌颂风格 P25写实型:赵树理“山药蛋派”(《小二黑结婚》)抒情型:孙犁“荷花淀派”(《荷花淀》)(三)诗歌创作 P261、朗诵诗运动高兰光未然《黄河大合唱》田间“街头诗运动”2、七月诗派艾青传统的“摩罗诗人”,战斗风格,弘扬民族的精神3、九月诗派穆旦学习西方的诗歌理论4、民歌体叙事诗李季《王贵与李香香》(四)戏剧创作 P281、历史剧的繁荣“太平天国史剧”郭沫若“战国史剧”2、现实生活剧曹禺《北京人》3、讽刺剧陈白尘《升官图》4、解放区戏剧改革改编传统旧戏:《白毛女》(秧歌剧)新编现代戏(五)杂文 P301、报告文学丘东平《第七连》等2、杂文《鲁迅风》作家群:唐弢、王任叔、柯灵学者作家群:闻一多、朱自清、吴晗、王力等《野草》作家群:聂绀弩、夏衍等梁实秋《雅舍小品》五、第一次文代会 1949年7月 P32现代文学的结束,当代文学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