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内阅读知识要点全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市2006~2009学年初中终结性质量调查复习提纲
语文阅读
第Ⅰ部分(课内现代文阅读共20篇)
一、九年级上册
《敬业与乐业》(#5)(课本、教学参考)
(1)论点:“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结论: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
(3)积极意义:矫正世风,改良国民性。
消极作用:“人为劳动而生活”过于片面,有“维护既有的统治秩序”之嫌。
(4)应该怎样理解“业”的含义?“业”并不局限于狭义的职业。正如作者所言:“凡可以名为一件事
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因此,“敬业与乐业”的意义,就不只限于正式的谋生职业,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只限于成人的工作,也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16)(课本、教学参考)
(1)敌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2)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3)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4)用驳论证的方法直接批驳,又用正面立论的方法间接批驳,从而彻底驳倒对方谬论。
(5)这篇文章的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
(6)(本文思路)文章第1段摆出对方论据(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第2段紧接着摆出对方论点
(于是有人……)。第3至5段,作者承认所摆出的论据是事实,是“真”的,但推不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结论,论据不能证明论点:他们早已失掉自信力,只是曾经有过“他信力”,现在发
展着“自欺力”,因此现在叫嚷“中国人失掉自信力”,只是为了掩盖自己悲观失望、丧失信心的心态。这是直接批驳。接着,作者在第6至8段,另立一个与对方论点对立的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第6段承上启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正面立论,第7至8段热情歌颂富于自信力的“中国的脊梁”,从而驳倒对方。这是间接批驳。第9段是结论(……是不足为据的……),照应题目,对题目提出的问题作出回答。
(7)下列句子中“中国人”的含义:
①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所有的中国人
②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
他信力都失掉了。——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③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④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广大人民
⑤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全体中国人
⑥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
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指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8)埋头苦干的人:为国家民族的利益执著于某一项事业,不畏艰险奋斗不息的人或劳动人民。
拼命硬干的人:置身家性命于不顾,揭竿而起的农民领袖和精忠报国,壮怀激烈的民族英雄。
为民请命的人:为老百姓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疾苦的正直的官员。
舍身求法的人:为追求某一种公平正义不惜牺牲性命,舍生取义的人。
《故乡》(#9)(课本、教学参考)
(1)儿时的“故乡”,给“我”许多欢乐、甜蜜的回忆,甚至可以说代表了一种“理想”。而现实的“故
乡”,却面目全非,沉寂、毫无生气,昔日的人物,也失去了纯真与温情,变得冷漠、麻木、市侩和
猥琐。使“我”感到“希望”的幻灭,心中无比“悲哀”。其实以前的“故乡”也和现实的“故乡”
没有
..那样单纯、美..什么不同,只不过那时“我”是以纯真少年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所以世界显得
好,甚至有一丝神奇。我们读这篇小说,要从作者对“故乡”的感觉变化中,探讨小说要表达的主题。
(2)闰土变化的表层原因——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深层原因——封建等级制度和等级观念对人民精神上的压抑与毒害。
(3)闰土:在生活的重压下艰难地挣扎着的中国广大劳苦民众。
杨二嫂:庸俗的小市民。尖刻、自私、贪婪、势利。
“我”:小说中的“我”,有作者的影子,但绝不要等同于作者。“我”飘泊在外,对故乡一直怀着美好的回忆,看到故乡衰败、冷漠的现实,深感悲哀、失望,但内心深处,还有着对故乡美好未来的憧憬。“我”对闰土怀有深厚的感情,表现了“我”对劳苦人民的同情与爱,对等级观念的否定。“我”
是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4)杨二嫂与闰土:①以杨二嫂的自私刻薄衬托闰土的善良淳朴。②以她20多年的变化说明城镇小市
民的生活日益贫困。
(5)开头的景物描写:悲凉的气氛,描写故乡肃杀的景象、农村的衰败和我的复杂、悲凉的心情。
描写少年闰土的景物描写:创造了愉快明朗的气氛,烘托出我对少年闰土的热爱。
离开故乡:怀着深深的失望和痛苦离开,寄托希望于未来。
离别时(我在朦胧中……)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静谧的气氛,形成了情景交融的深远意境。(6)结尾的含义: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意思是只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
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去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
《范进中举》(#19)(课本、教学参考)
(1)中举前—后对比:世态炎凉,趋炎附势。
(2)范进:热衷功名,虚伪势力的封建士人(读书人)的形象。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描写。
胡屠户:前倨后恭,趋炎附势,庸俗自私,嫌贫爱富的市侩。语言、动作、细节、描写。
(3)讽刺手法:①对比:胡屠户②夸张:范进发疯③运用典型细节揭露人物的矛盾
(4)故事情节的发展大致可以划为五个层次:
①范进中秀才后回到家里,丈人胡屠户前来贺喜。这其实是前面情节的尾声,放在这篇节文里
却跟某些小说里的背景有几分相似,因为范进中了秀才,这就取得了考举人的资格。此外,从胡屠户教训范进的话里可以看出,中了秀才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范进的社会地位,还不能满足他追求功名的愿望。
②范进为去省城参加乡试向胡屠户借盘缠,反遭辱骂,他不甘心,居然瞒着丈人前往应试。范
进此举固然是受到了他宗师的鼓励,但如果不是急切地艳羡功名富贵,断然不会有这么大的胆量──从他置老母和妻子挨饿于不顾,也可以看出这一点。这是情节的开端。
③发榜之日,在断炊的情况下,范进奉母命到集上去卖鸡。去了将近两个时辰,中举的喜报忽
到,邻居赶紧去集上把他拉了回来。这是情节的发展,因为范进的命运从此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被人藐视的“现世宝”变成受人尊重的“老爷”。但范进本人此刻尚未见到喜报,他不敢信以为真,
还要靠卖鸡来“救命”,这又曲折地反映了他自20岁开始应考以来一连串的失败在心头留下的沉重的屈辱感
...。
④范进见到了喜报,因欢喜狠了,痰迷心窍,昏倒在地,救醒后又发起疯来,拍着笑着,不顾
一切地走到集上去;多亏一位报子出了个好主意,找来胡屠户,狠狠地打了他一个嘴巴,这才清醒过来,不疯了(中举,对范进来说自然是荣耀之至,但挨巴掌却是受辱,荣而后辱,这是作者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