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学基础核心课程建设标准

合集下载

电工基础课程标准

电工基础课程标准

《电工基础》学科课程标准吉林财经学校电子教研室《电工基础》学科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专业技术基础课程。

它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电工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以及今后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基本理念为保证教学的规范性及计划性,本着及时反映相关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随着技术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的原则特指定本课程标准。

要求授课教师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及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强调启发式教学,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设计思路1.体现21世纪电子技术的新知识、新器件、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

2.体现能力本位的职教特色.3.吸收了本课程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改革成果,充分考虑中专学校的教学实际,力求内容简洁、重点突出。

4.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强提高应用能力的实验.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备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所必需的电工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打下基础,并注意渗透思想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同时课程进行整体优化。

(一)知识教学目标1。

掌握常用电工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

熟悉常用设备和器件的特性及应用范围、途径;3。

实际电路的分析以及故障排除。

(二)能力培养目标1.能正确使用常用电工电子仪器仪表;2。

能阅读简单的电路原理图及设备的电路方框图;3.具有查阅手册等资料的能力;4.能处理电器及电工设备的简单故障。

(三)思想教育目标1.初步具备辨证思维的能力;2.使学生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科学态度;3.加强职业道德意识;4。

教学中要渗透进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个人品质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电工基础》课程标准

《电工基础》课程标准

《电工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电子专业核心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相关中等应用人才所必需的安全用电、直流电路、交流电路、磁场与电磁感应、变压器、仪器仪表、元器件等知识和仪表使与制作,元器件识别与检测,常用单相交流电路的安装与测试等技术。

(二)课程设计基本理念与思路1.按照“以能力为本,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总体设计要求,形成电路的制作、安装和测试能力为目标,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围绕工作任务的需要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能力和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的关联度.2。

学习项目的选取依据本课程涉及的工作领域和工作任务范围,编排依据职业所持有的工作任务逻辑关系。

3。

课程按照学习项目的内容量和地位分配。

二、课程目标使学生具备本专业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应用人才所必需的电路基本理论、分析计算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职业精神。

1.会执行与职业相关的保证工作安全和防止意外的规章制度;2.能阅读一般电路图;3.会对电路进行分析和计算;4.会识别和正确选用电气元件;5.能选用常用电工工具和电工仪器仪表;6.会对电路故障进行判断并能排除。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项目一安全用电任务一安全用电操作1.了解各种电气符号的含义2.知道安全用电的要求3.遵守安全电压的规定4.熟悉安全接地的方法5.会采取预防触电的措施任务二触电急救1.知道触电的种类和方式2.会分析触电的常见原因3.能对触电现场进行处理4.会快速实施人工急救项目二常用直流电表的使用与制作任务三常见电阻器的识读1.了解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2.了解常见电阻器分类3.会识别常见电阻器任务四伏安法测电阻1.会测量电流、电压和电位2.会选用和使用直流电压表、直流电流表3.会用伏安法测量电阻任务五直流电压表的制作1.理解串联电路及其规律2.能测定表头内阻和满偏电压3.了解电压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4.会扩大电压表的量程任务六直流电流表的制作1.理解串联电路及其规律2.理解基尔霍夫定理3.能测定表头内阻和满偏电流4.了解电流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5.会扩大电流表的量程任务七电桥制作与测试1.进一步了解串、并联电路规律2.掌握电桥的工作原理3.能制作简易直线电桥4.会用电桥测量电阻任务八简易欧姆表的制作1.理解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了解戴维南定理2.了解欧姆表的工作原理3.能设计欧姆表的测量线路,会制作简易欧姆表项目三常用电磁装置的测试与使用任务九电磁式继电器的测试与使用1.了解电流的磁效应2.了解电磁式继电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3.会正确使用电磁式继电器并制作简单继电器控制电路任务十磁电式测量机构1.了解磁电式测量机构的结构和原理2.能简单分解和重组磁电式测量机构3.能正确使用磁电式测量机构任务十一常见电感器的识别1.了解电磁感应现象和自感现象2.理解电感的概念3.能识读常见电感器项目四单相交流电路的制作与测试任务十二电工基本操作1.熟悉常用电工工具的名称及作用2.了解电工基本操作工艺要求任务十三白炽灯照明电路的制作与测试1.了解正弦电路的基本概念2.理解交流电的三要素3.了解白炽灯照明电路的工作原理4.能正确安装白炽灯照明电路5.会分析并排除电路常见故障任务十四日光灯电路的制作与测试1.了解日光灯电路的工作原理2.能正确安装日光灯电路3.会分析和排查故障任务十五常见电容器的识别与检测1.理解电容的概念和电容串、并联规律2.能对不同常见电容器进行归类3.会识度并检测常见电容器任务十六提高电路功率因素1.理解交流电路中的功率和功率因数2.会测量交流电路中的功率因数3.能提高交流电路中的功率因数任务十七变压器的测试与使用1.理解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和作用2.了解阻抗匹配的原理和意义3.能正确使用变压器4.能利用自耦变压器进行阻抗变换,实现阻抗匹配任务十八感应式电度表的安装与测试1.了解感应式电度表的结构和原理2.了解单相电度表的使用方法3.会安装感应式电度表四、课程教学建议(二)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可采用项目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电工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内容和方案

电工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内容和方案

电工基础课程资源
要求课程资源应按照章节分为:直流电路、正弦交流电路、常用低压电器、常用电工工具、典型电动机的控制线路及PLC可编程控制器六大部分。

具体要求如下:
直流电路部分。

内容包括电路和电路的组成、电路的基本物理量及基本原件、基尔霍夫定律的概念及使用方法、直流电路基本分析方法。

其中的重点和难点为基尔霍夫定律的概念及使用方法、直流电路基本分析方法。

要求开发视频及动画资源,使学生们通过观看视频演示能迅速掌握学习内容及相关的应用技能。

常用低压电器部分。

内容主要为低压电器的分类、常用低压电器的结构和用途,其中的重点和难点掌握常用低压电器的结构、工作原理、用途、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

要求将刀开关、熔断器、低压断路器、按钮、行程开关、接触器、电磁式继电器、时间继电器、热继电器、速度继电器等所有低压电器都制作三维模型视频演示。

典型电动机的控制线路部分。

内容包括三相异步电动机工作原理、特性、技术数据及选择,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转控制线路、正反转控制线路,按钮、接触器双重联锁正反转控制电路的安装,位置控制与自动循环控制线路的安装,顺序控制与多地控制线路的安装,三相异步电动机降压启动的安装。

其中的重点和难点是电动机的使用和常用电动机电路的连接,熟练使用各种测量工具,对电路的故障进行排查。

电动机基本控制线路的连接,是电工基础的一项重要内容。

要求开发视频动画资源,可以使学习者很清晰地观看到电动机基本控制线路的工作原理及安装步骤。

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标准

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标准

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标准(电子电器专业)专业带头人:系主任:教学中心:批准日期:二○一三年三月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标准课程编码:课程类别:适应专业:电子电器专业开设时间:学时数:51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电工电子基础》是应用电子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在先导课和后续课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是应用电子学生学习其它专业课程的电学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本课程的建设采取以知识内容的组合为基础的模块化课程建设方式。

模块化结构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可拆拼组合适应不同专业的需要。

本课程设置电路分析基础、电工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基础三个内容模块。

这三个模块不仅符应用电子专业的需要,也是可以增设其它模块以满足其它专业的需要。

让学生系统掌握电工电子基础,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电子设备生产企业和经营单位,从事一般电子设备的装配、调试、检测和维修工作,以及电子产品、元器件的采购和销售工作。

也可以从事一些电工相关的行业。

分析岗位群对电工电子基础课程相关内容的要求确立课程的内容知识点。

本课程设计主要分模块以多媒体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根据各模块内容的特点施教,启发式教学贯穿始终。

本课程理论性较强,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课堂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如何面对一个电系统的整体角度下手分析问题并解决,引导学生能够解决应用上可能出现的问题。

将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结合起来,通过各项目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二、课程目标1、总目标《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是应用电子专业学生学习其它专业课程的电学基础,其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电工与电子电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学会运用本课程的相关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具体目标(一) 知识教学目标1.掌握直流电路和交流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2.学会直流电路和交流电路的基本分析和计算方法3.掌握变压器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简单计算方法4.掌握电动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5.掌握低压电器的基本结构、基本性能和主要工作原理6.掌握电动机基本控制电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二)能力培养目标1.具有正确使用常用电工电子仪器仪表(电流表、电压表、万用表、示波器等)的能力2.具有正确测量基本电学量(电阻、电流、电压、电功率、电能)的能力3.具有正确识读和分析常用电工电子电路图,并完成有关电路参数计算的能力三、内容标准(一)学习目标:使学生不仅能掌握各自独立的知识体系、综合知识的应用,而且能通过学习培养自己的设计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的提高,增强创新意识。

电工电子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方案

电工电子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方案

电工电子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方案电工电子技术重点建设专业项目组电工电子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方案专业核心课程是指能够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主要支撑、促进作用的课程,是打造专业核心能力的课程。

为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共育、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核心课程建设,是中职学校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评价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践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

核心课程建设要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方针,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体现工学结合的鲜明特色,要以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设计课程,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辐射作用,要通过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工作,带动教学团队建设工作。

二、建设计划核心课程建设工作计划分两期,在两年内完成。

一期建成1门核心课程《电子产品安装与调试》;二期建成1门核心课程《工厂电气控制》。

三、建设内容(一)依据职业岗位分析,准确进行课程定位进行充分的行业企业调研,根据岗位任职要求确定专业能力要求。

在专业人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与作用、承担的能力培养任务。

(二)校企合作,共同制订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是课程分析、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基本思想及做法的载体,是一门课程最基本的教学文件,其基本内容包括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主要任务描述、课程学习目标描述、课程能力标准要求、课程主要内容、学习者能力测试指导、教学资源配置等。

课程标准的制订应该由校企合作共同来完成。

(三)基于具体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课程内容开发,选择适合“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课程范型。

打破传统学科体系,充分借助企业力量,以具体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为线索组织和开发课程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情境。

合理选择问题中心型、训练中心型、培训中心型、项目中心型、体验中心型等“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课程范型。

中专《电工基础》课程标准

中专《电工基础》课程标准

《电工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电工基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电子专业核心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相关中等应用人才所必需的安全用电、直流电路、交流电路、磁场与电磁感应、变压器、仪器仪表、元器件等知识和仪表使与制作,元器件识别与检测,常用单相交流电路的安装与测试等技术。

学时:130适用专业:电子电工类专业学分:100分二、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一)课程定位1. 坚持中职性,体现中职人才培养的特色中职性的内涵包括高素质和技能型。

课程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理实一体化为特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 坚持主体性,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坚持主体性,首先体现在尊重学生的知识基础上,课程要从学习内容安排上,在低起点的学生和高素质的培养目标之间搭建递进式阶梯。

坚持主体性,其次体现在尊重学生的学习能力上,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激发学习的内驱力。

坚持主体性,还体现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上,课程要尊重学生在学习动机、兴趣爱好、身心素质等方面的个性差异,确定适宜的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和快乐,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3. 坚持全面性,培养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能力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

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课程设计到教学实施的诸个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夯实专业基础的同时,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课程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4. 坚持综合化,力求实现“所学即所用”通过社会调研,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对生产岗位进行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以生产岗位任务为基础选定学习项目、组织学习内容,以具体的生产岗位为单元模块,把电工基础涉及的内容进行整合,实现整体性地呈现。

国家精品课程电工学系列课程和教材建设

国家精品课程电工学系列课程和教材建设

国家精品课程电工学系列课程和教材建设是目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实现
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建设国家精品课程的相关要求,推动电工学
系系列课程和教材的建设,为提高教师素质、优化教学质量、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加强
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遇,更好地服务社会,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
建设国家精品课程电工学系列课程和教材。

首先,要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要求课程体系应具有合理的结构,课程体系要突出素质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突出核心素质,深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开发,遵循“以培养学
生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主线”的理念,突出实践教学,实施素质教育。

其次,要组织内容编写工作。

在编写教材内容时,要求内容新颖,凝练有力,内容要
有科学性,突出素质教育理念,突出实践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编写教材时,要注重实践性,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兼顾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以
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最后,要加强实施力的建设。

首先,要充分发挥学校的组织指导作用,给予学科教学
建设工作充分的政策支持,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其次,要加强教学管理,建立健全教学考
核制度,确保教学质量;最后,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建立完善的学生指导机制,指导学生
学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国家精品课程电工学系列课程和教材建设,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教育公
平的重要举措。

要科学建设课程体系,编写有特色的教材,加强实施力的建设,推进国家
精品课程电工学系列课程和教材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遇,更好地服务社会,共同实现教育改革的目标。

中专《电工基础》课程标准

中专《电工基础》课程标准

《电工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电工基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电子专业核心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相关中等应用人才所必需的安全用电、直流电路、交流电路、磁场与电磁感应、变压器、仪器仪表、元器件等知识和仪表使与制作,元器件识别与检测,常用单相交流电路的安装与测试等技术。

学时:130适用专业:电子电工类专业学分:100分二、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一)课程定位1. 坚持中职性,体现中职人才培养的特色中职性的内涵包括高素质和技能型。

课程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理实一体化为特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 坚持主体性,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坚持主体性,首先体现在尊重学生的知识基础上,课程要从学习内容安排上,在低起点的学生和高素质的培养目标之间搭建递进式阶梯。

坚持主体性,其次体现在尊重学生的学习能力上,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激发学习的内驱力。

坚持主体性,还体现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上,课程要尊重学生在学习动机、兴趣爱好、身心素质等方面的个性差异,确定适宜的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和快乐,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3. 坚持全面性,培养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能力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

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课程设计到教学实施的诸个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夯实专业基础的同时,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课程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4. 坚持综合化,力求实现“所学即所用”通过社会调研,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对生产岗位进行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以生产岗位任务为基础选定学习项目、组织学习内容,以具体的生产岗位为单元模块,把电工基础涉及的内容进行整合,实现整体性地呈现。

《电路基础》课程标准

《电路基础》课程标准

《电路基础》课程标准课程编号:02027课程名称:电路基础使用专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计划课时:96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电路基础》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是核心课程。

《电路基础》总学时为120学时,该课程的基本内容是高职高专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培养高技能人才备的理论基础。

课程的目标是:通过对《电路基础》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从事电气技术职业岗位工作必需的电路基础理论、电路分析计算能力及电工测量等基本知识与实践技能,为学习专业课程、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培养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高技能人才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电路基础教学以《高职高专教育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依据,在课程内容的选取和各章节知识学时分配上既考虑我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又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性。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了“以应用为目的、强调基础、突出重点、够用为度”的原则,教学重点放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培养基本能力两方面的教学目的上,能力培养要贯穿教学全过程。

《电路基础》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内容。

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中讲、演、练三相结合。

第1章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一)教学内容1.1 电路和电路模型1.2 电路的基本物理量1.3 电路阻元件1.4 电源元件1.5 基尔霍夫定律1.6 路的工作状态1.7 电路中电位分析本章小结及习题课(二)教学要求(1)了解电路和电路模型的基本概念;(2)理解电路基本物理量的概念,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掌握电压、电流、电位、电功率等基本物理量的计算;(3)理解电阻元件的基本概念,掌握欧姆定律,(4)理解理想电压源和理想电流源的基本特性,掌握实际电压源模型和电流源模型;(5)理解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和电压定律的内容,并掌握KCL、KVL定律的基本应用。

(三)、重点和难点重点:(1)电压、电流、电位、电功率的概念及其分析计算,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2)电阻元件、电源元件的基本概念及伏安特性,欧姆定律;(3)基尔霍夫定律及其应用。

电工基础课程标准

电工基础课程标准

电工基础课程标准电工基础课是机电类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本书根据新的职业教育理念,立足于贴近专业、贴近岗位、贴近学生,坚持从职业岗位入手,强调教材的实用性。

电工基础课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实践性较强。

本教材在理论体系、内容及表达方法等方面都做了大胆的尝试。

每单元的的内容都从以下知识探究、技能训练、拓展阅读、单元测评等几个方面入手,通过掌握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学习形成完整的单元知识链。

本课程的建设,我们始终坚持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坚持以学生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阐述电工基础的基本理论,强调教材的实用性;二是紧密结合职业院校的教学实际情况,同时坚持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力求使教材内容覆盖职业技能鉴定的各项要求;三是突出教材的时代感,最大限度的引进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力求比较全面的体现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四是打破传统的教材编写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采用了项目化的编写方式,以任务驱动法为主的理实一体化教材编写方法,力求教材编写有所创新,使教材浅显易懂,易教易学,为师生乐用。

一、说明1.课程的性质和内容本课程是电气工程专业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内容包括电路的基本知识,简单和复杂直流电路的分析,磁场与电磁感应,单相和三相交流电电路的基本知识。

2.课程的任务和要求本课程的任务是:为电气工程系学生在今后工作中使用和维护电子线路和一般照明线路及车床线路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要求:使学生掌握电工的基本技能,复杂电路故障的检查与维修,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单相交流电路的连接,三相交流电路的连接。

能对电路常见故障做出判断,并能进行维修。

3.教学中应用的问题(1)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采用阶段评价,目标评价,学习内容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模式。

(2)关注评价的多元性,结合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技能竞赛及考试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3)应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中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予特别鼓励,全面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电工基础》课程标准

《电工基础》课程标准

《电工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电工基础》是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课程之一,属于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为《高等数学》,并为后期技能素质课程《电机与拖动》、《电气控制》等奠定了理论基础。

同时也为今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的实际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创新性的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二、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工理论基础知识,为后期技能素质课程《电机与拖动》、《电气控制》等课程奠定理论基础,也为今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的实际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本课程与其它相关课程的学习,为学生毕业后经实习即可胜任电气类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1.知识目标(1)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定律;(2)掌握电路的分析方法;(3)掌握正弦交流电路、三相电路以及电路的暂态分析;(4)掌握磁路等理论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1)能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分析解决生产实际中出现的问题,学会从实际的工作中抽象出理论并解决工程问题;(2)学会使用常用电工仪表。

3.素质目标(1)遵守操作规程,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2)养成良好的安全用电习惯;(3)养成严谨、求实、认真、仔细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4)养成吃苦耐劳、克服一切困难的精神;(5)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动脑思考,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6)具有较强的沟通和合作的能力;(7)具有较高的学习创新能力;(8)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心;(9)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

三、参考学时64四、课程学分4五、课程内容和要求1.教学方法(1)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这部分的课程重点是电压和电流的参考方向、欧姆定律、电源的有载工作、开路与短路、基尔霍夫定律、电路中电位的概念及计算。

基本教学方法是多媒体结合板书,并利用云空间等现代化手段进行课外辅助教学。

(2)电路的分析方法,这部分课程的重点电阻串并联联接的等效变换以及电压源与电流源及其等效变换;难点是支路电流法、结点电压法、叠加原理以及戴维宁定理与诺顿定理。

电工基础课标

电工基础课标

《电工基础》课程标准一、适用对象全日制中职教育层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的学生。

二、课程定位本课程是中职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和理论性。

三、参考学时144学时四、课程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工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职业知识(1)理解电路模型及理想电路元件的电压、电流关系,及其参考方向的意义。

(2)学会应用基尔霍夫定律及电流分析方法,分析计算电路中各个电量。

(3)理解正弦交流电路的基本概念,了解正弦交流电路基本定律的矢量图,学会分析计算一般的正弦交流电路。

(4)理解功率的概念和提高功率因数的意义。

(5)掌握对称三相交流电路电压、电流、功率的计算方法,了解三相四线制供电系统中性线的作用和三相负裁的正确接法。

2.职业技能:(1)安全用电。

(2)常用电工材料的选择,常用电工工具、仪表的使用及维护。

(3)电阻、电容及电感的识别、检测。

(4)常用电路的识别及连接。

(5)三相交流电源及负载的连接。

3.职业素养:(1)巩固专业思想,熟悉职业道德规范。

(2)培养吃苦耐劳、锐意进取的敬业精神。

(3)培养良好的自主能力和计划能力。

(4)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意识。

(5)培养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职业精神。

五、编写思路根据地区和学校实际,体现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探索“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突出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岗位需求,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适应“项目驱动、任务引领”教学方式实施需要,在教材内容上,依据“教学大纲”对电工技术的专业要求,充分考虑职业岗位需求,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强化应用性和实践性,尽力体现“简单、实用、够用、定性为主”的原则,在实施专业教学的同时,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和就业教育。

六、课程教学项目名称学习目标学习任务教学资源建议课时项目一认识电路认知电阻、电流、电压等基本物理量,熟练运用电压表、电流表测量物理量。

电路基础课程标准

电路基础课程标准

《电路基础》课程标准第一部分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电路基础》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兴趣、爱好和热情,建立学生的电路基础意识和工作岗位职业意识,培养学生的电路基础职业能力。

该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电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企业文化及职业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

电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电路基础职业能力的基础,企业文化及职业意识是电路基础职业能力培养的保证,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这五个方面共同促进电路基础职业能力的形成。

二、具体目标《电路基础》课程目标是以学生电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企业文化及职业意识的综合行为表现为基础进行总体描述。

1、情感态度情感态度指兴趣爱好、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必须注重以下几点:●建立和保持学习的愿望和兴趣,并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力;●结合职业规划有明确的学习需要和目标;●有较强的自信心,勤学好问,能够克服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逐渐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能理解并尊重他人的情感,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健康向上的品格;●在学习中有较强的合作精神,愿意与他人分享各种学习资源。

2、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学习策略主要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和资源策略等。

认知策略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具体学习任务而采取的步骤和方法;调控策略是指学生对学习进行计划、实施、思索、考评和调整的策略;资源策略是学生合理并有效利用网络、多种媒体进行学习的策略。

具体内涵如表1所示。

表1 学习策略内涵3、企业文化及职业意识企业文化及职业意识要求学生关心企业的生产、发展、目标、定位及其管理规章制度,了解并熟悉电子产品生产企业的采购员、库管员、配料员、成形工位、插接工位、检验工位、调测工位、质检员(或通信电子、汽车电子、机电设备、楼宇智能设备产品生产、检测、维修岗位)的职业素质、知识技能需求,结合“职业技能鉴定—电子设备装接工”的基本要求,做到职业目标清晰、定位准确,胸有成竹、有的放矢。

《电路基础》课程标准

《电路基础》课程标准

《电路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电路基础英文名称:课程代码:课程类型:学分:学时:编制:校核:承担同一课程教师审查:教研室主任批准:系主任版本:如1.0 时间:目录一、课程性质 (3)二、课程目标 (3)(一)典型工作任务 (3)(二)专业能力与知识目标 (4)(三)专业素质目标 (4)(四)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目标 (4)三、课程内容安排、课程任务 (5)(一)课程结构、课程任务、课程内容 (5)(二)教学情境设计 (5)三、教学条件 (8)四、教学方法、教学活动与作业 (8)(一)项目中心课程 (8)(二)主要教学方法 (8)五、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教育 (9)六、考核方式 (9)(一)考核评价模式 (9)(二)考核评分点及评分标准 (13)七、教材及教参 (13)(一)教材 (13)(二)教参 (13)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为本院楼宇智能化专业学生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知识,提高电路的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让学生了解电路的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结构,熟练电路安装维护,体验工作过程积累工作经验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电路系统构建能力。

职业面向:楼宇智能化工程职业拓展:电气自动化工程,工业自动化工程职业迁移:(可有可无)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电路的基本理论、结构原理,掌握电路应用系统的设计、组建方法,体验自动检测应用系统工作流程(过程)。

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养成获取知识信息的自主性,提高职业素质。

(一)典型工作任务(基础部基础课的部分课程不涉及,但是仍然需要写出课程目标内容,详见说明)(供参考)根据《楼宇智能化专业培养方案》和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确定《电路基础》课程典型工作任务,如表1所示。

(二)专业能力与知识目标(基础部课程:能力目标与知识目标)(供参考)根据表1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专业能力与知识目标见下表2所示。

表2 专业能力与知识目标(三)专业素质目标要体现知识能力和方法能力1.具有一定的系统组建能力2.具有一定的系统调试能力3.具有一定的系统维护能力(四)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目标要体现社会能力和个人能力(综合能力)能根据社会需求自主决策,实施,达到自主学习的能力。

《电子电路基础》课程标准

《电子电路基础》课程标准

《电子电路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电子电路基础适用专业中等职业学校物联网技术应用一、前言(一)课程性质电子电路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也是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其功能是使学生掌握电子产品的检测、安装与调试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它是一门基础性实用性都很强的专业课程。

本课程为后续专业课程传感器技术应用、无线通信技术及应用等的学习提供知识、技能储备。

(二)设计思路本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是遵循任务引领、做学一体的原则,根据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以电子电路基础人员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为依据设置本课程。

课程内容的选取紧紧围绕电子电路基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要求,同时充分考虑本专业中职学生的认知能力,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选用相关理论知识,并融入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要求。

课程内容的组织遵循学生学习认知规律,以电子产品基本流程和典型电路为主线,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设计有电子电路常用工具和仪器、常用电子元器件识别与检测、放大电路的装接调试、直流稳压电源装接调试、组合逻辑电路装接调试、时序逻辑电路装接调试六个学习任务。

本课程建议72学时。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子技术各种基本功能电路的组成、基本工作原理、性能特点;熟悉电子技术工艺技能和电子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初步具备查阅电子元器件手册,正确使用元器件的能力;能安装、调试电子电路,初步具备测试常用电路功能及排除故障的能力。

为以后就业和继续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通过项目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品德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1.职业素养目标:(1)逐渐养成认真负责、严谨细致、静心专注、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2)增强规则意识和安全意识,严格执行电子电路基础的操作规程,养成良好的规范操作和安全文明操作习惯;(3)养成良好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态度,乐于听取顾客与用户意见,服务周到,忠于职守,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4)养成积极向上、乐于进取、敢于创新的意识,不断关注行业新技术新工艺,在学习过程中勇于提出新建议;(5)养成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服从团队分工,乐于倾听同伴意见和建议,主动协助同伴完成学习任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学基础核心课程建设标准贵州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二〇一六年目录目录《电工学》课程建设标准 0《电路原理》课程建设标准 (3)《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建设标准 (6)《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建设标准 (9)《电工学》课程建设标准一、课程教学团队1、课程负责人本课程负责人为张家亮,具体负责课程的教学组织、课程的建设与管理工作。

2、课程团队本课程固定教学团队由张家亮、刘艳、张庆芳、陈园园、唐小愚、陈卓组成,该课程配备的辅导教师为詹玉枝。

以上老师均能独立承担该课程的教学工作,且二、教学内容1、教学大纲在课程建设期间,结合各专业的发展动向及专业培养要求的改变,本团队一直持续完善教学大纲,完善及修订教学大纲的频率大约为3-5年一次。

本课程是面向我校电气工程学院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以及工科非电专业开设的电学基础课程,是继《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基础课程后的一门重要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线性电路、模拟电子电路和数字电子电路的基本分析能力及掌握电机的运行与控制等基本技能。

2、课程教学内容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教学团队教师深入相关企业调研,同时也邀请同行专家座谈,及时了解行业技术现状,并实时追踪最新的教学方法及理念,调整当前教学内容设置。

调整教学内容时注重与培养目标实际需要的结合,及时有效地把教改教研成果或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处理好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性与先进性、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以及本课程与后续课程内容的关系。

3、教学手段和方法本课程团队实时追踪最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目前正运用基于任务驱动式与讨论式相结合的翻转课堂教学方法,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

在授课过程中,重点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不断探索和改良科学的考核方式方法。

4、实践教学与本课程相关的实验环节,由另设的实验课程完成。

该实验课程开设了验证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注意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5、教材及相关资料在教材和相关资料选用方面,本教学团队遵循选优、选新、选特、选大等原则,具体如下:选用优先选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部“质量工程”启动的“万种新教材建设项目”中的教材;获得部(省)级以上“优秀教材奖”的获奖教材;对于无上述教材的课程,应选用同类教材中公认高水平的教材。

同类教材中,优先选用新近出版(修订)的新教材。

选用新教材的比例必须达到60%以上。

在同类教材中可选用编写水平高、符合我校教学需要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教材。

在同类教材中尽量选用大出版社、名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以保证教材质量。

三、教学过程1、教学组织教学过程严格按课表及教学日历执行,课表由教务处统一安排,教学日历由任课教师制定后经教学团队负责人审批。

并由教研室安排听课、查课、教学资料检查等教学评估活动。

2、课堂教学教师授课概念明确,重点突出,难点讲解清楚,逻辑性强,教学态度认真,责任心强,讲稿齐全,做好辅导和批改作业,注重教学反馈,及时改进教学;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符合教学大纲要求,适当反映本学科新知识、新成就;教学方法采用任务驱动式与讨论式相结合的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及时关注新的教学方法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研究式。

3、成绩考核考题应覆盖教学大纲的要求。

教师应结合不同课程的特点,采用知识性命题和能力性命题相结合等形式多样的考试考核方式。

加大课程的过程性评价在课程考核中的比重,将课堂讨论、小组作业、随堂测试等纳入考试考核和成绩评定。

实行补考的课程每次考试有难度相同或相近的两套试题。

考试组织严密,试题差错少,无泄漏考题等责任事故发生。

考场纪律严明。

四、教学研究与改革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认真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在目前已承担的校级教改项目的基础上,继续积极申报和承担国家、省等各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教学改革有方案,有措施,有总结,目前在翻转课堂的改革方面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和一定的教学成果。

五、教学评价1、学生评价每学年所有主讲教师经过一轮的学生评价, 学生总体满意率90%以上的教师占90%以上。

2、同行评价接受专家和同行教师评价, 90%以上教师教学效果优良。

3、学生素质和能力学生学习质量好,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扎实,基本技能熟练,达到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在本课程中体现一定的创新性。

《电路原理》课程建设标准一、课程教学团队1、课程负责人本课程负责人为刘艳,具体负责课程的教学组织、课程的建设与管理工作。

2、课程团队本课程固定教学团队由刘艳、陈卓、荣娜、张庆芳组成,该课程配备的辅导教师为张家亮。

以上老师均能独立承担该课程的教学工作,且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团队中各位老师的信息如下表所示:二、教学内容1、教学大纲在课程建设期间,结合各专业的发展动向及专业培养要求的改变,本团队一直持续完善教学大纲,完善及修订教学大纲的频率大约为3-5年一次。

本课程是面向我校电气工程学院电气系统及其自动化、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等专业开设的电学基础课程,是继《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基础课程后的一门重要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分析电路、设计电路的基本能力。

2、课程教学内容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教学团队教师深入相关企业调研,同时也邀请同行专家座谈,及时了解行业技术现状,并实时追踪最新的教学方法及理念,调整当前教学内容设置。

调整教学内容时注重与培养目标实际需要的结合,及时有效地把教改教研成果或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处理好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性与先进性、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以及本课程与后续课程内容的关系。

3、教学手段和方法本课程团队实时追踪最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目前正运用基于任务驱动式与讨论式相结合的翻转课堂教学方法,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

在授课过程中,重点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不断探索和改良科学的考核方式方法。

4、实践教学与本课程相关的实验环节,由另设的实验课程完成。

该实验课程开设了验证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注意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5、教材及相关资料在教材和相关资料选用方面,本教学团队遵循选优、选新、选特、选大等原则,具体如下:选用优先选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部“质量工程”启动的“万种新教材建设项目”中的教材;获得部(省)级以上“优秀教材奖”的获奖教材;对于无上述教材的课程,应选用同类教材中公认高水平的教材。

同类教材中,优先选用新近出版(修订)的新教材。

选用新教材的比例必须达到60%以上。

在同类教材中可选用编写水平高、符合我校教学需要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教材。

在同类教材中尽量选用大出版社、名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以保证教材质量。

三、教学过程1、教学组织教学过程严格按课表及教学日历执行,课表由教务处统一安排,教学日历由任课教师制定后经教学团队负责人审批。

并由教研室安排听课、查课、教学资料检查等教学评估活动。

2、课堂教学教师授课概念明确,重点突出,难点讲解清楚,逻辑性强,教学态度认真,责任心强,讲稿齐全,做好辅导和批改作业,注重教学反馈,及时改进教学;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符合教学大纲要求,适当反映本学科新知识、新成就;教学方法采用任务驱动式与讨论式相结合的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及时关注新的教学方法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研究式。

3、成绩考核考题应覆盖教学大纲的要求。

教师应结合不同课程的特点,采用知识性命题和能力性命题相结合等形式多样的考试考核方式。

加大课程的过程性评价在课程考核中的比重,将课堂讨论、小组作业、随堂测试等纳入考试考核和成绩评定。

实行补考的课程每次考试有难度相同或相近的两套试题。

考试组织严密,试题差错少,无泄漏考题等责任事故发生。

考场纪律严明。

四、教学研究与改革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认真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在目前已承担的校级教改项目的基础上,继续积极申报和承担国家、省等各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教学改革有方案,有措施,有总结,目前在翻转课堂的改革方面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和一定的教学成果。

五、教学评价1、学生评价每学年所有主讲教师经过一轮的学生评价, 学生总体满意率90%以上的教师占90%以上。

2、同行评价接受专家和同行教师评价, 90%以上教师教学效果优良。

3、学生素质和能力学生学习质量好,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扎实,基本技能熟练,达到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在本课程中体现一定的创新性。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建设标准一、课程教学团队1、课程负责人本课程负责人为荣娜,具体负责课程的教学组织、课程的建设与管理工作。

2、课程团队本课程固定教学团队由荣娜、唐小愚、詹玉枝、张家亮组成,该课程配备的辅导教师为陈卓。

以上老师均能独立承担该课程的教学工作,且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团队中各位老师的信息如下表所示:二、教学内容1、教学大纲在课程建设期间,结合各专业的发展动向及专业培养要求的改变,本团队一直持续完善教学大纲,完善及修订教学大纲的频率大约为3-5年一次。

本课程是面向我校电气工程学院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以及工科非电专业开设的电学基础课程,是继《电路原理》等专业基础课程后的一门重要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分析模拟电子电路的基本能力。

2、课程教学内容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教学团队教师深入相关企业调研,同时也邀请同行专家座谈,及时了解行业技术现状,并实时追踪最新的教学方法及理念,调整当前教学内容设置。

调整教学内容时注重与培养目标实际需要的结合,及时有效地把教改教研成果或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处理好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性与先进性、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以及本课程与后续课程内容的关系。

3、教学手段和方法本课程团队实时追踪最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目前正运用基于任务驱动式与讨论式相结合的翻转课堂教学方法,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

在授课过程中,重点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不断探索和改良科学的考核方式方法。

4、实践教学与本课程相关的实验环节,由另设的实验课程完成。

该实验课程开设了验证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注意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5、教材及相关资料在教材和相关资料选用方面,本教学团队遵循选优、选新、选特、选大等原则,具体如下:选用优先选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部“质量工程”启动的“万种新教材建设项目”中的教材;获得部(省)级以上“优秀教材奖”的获奖教材;对于无上述教材的课程,应选用同类教材中公认高水平的教材。

同类教材中,优先选用新近出版(修订)的新教材。

选用新教材的比例必须达到60%以上。

在同类教材中可选用编写水平高、符合我校教学需要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教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