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_第三课 托物寄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美术第三课 托物寄情 教学设计教案
第三课托物寄情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作品中的隐喻和象征方式,并能够独立通过这些隐晦的图式发掘艺术家表达自我情感的方式,从而学会解读作品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并形成搜索背景材料的意识、养成结合艺术家的生平进行欣赏的习惯。
2学情分析1、学情分析:由于高中阶段学生的社会意识以及生活经验的局限,可能对本课的主题理解的不够深入,所以在教学中手段要尽量多样化,在课前,让学生去查找一些这方面的资料或者故事拿到课堂上与同学分享。
2、心理调节的方法指导:学会尊重不同的生活方式、个性、信仰及见解。
3、知识建构的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分析作品和查资料,董得用一些作品产生的背景与作品形式之间的联系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从而让学生理解本课教学的主要思路。
在欣赏过作品程中,使学生对一些重要的作品有一种更深的体会。
3重点难点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艺术家的个人情感的,以及这些隐晦的表达方式与视觉形象的关系。
养成结合艺术家的生平进行欣赏的习惯。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由青少年较熟知的“花语”入手问题:母亲节、教师节、情人节等节日该送什么花?各代表什么?总结:“花语”代表了人的心声,表达出了送花人的感情,从而引出美术家表达感情的方式———托物寄情活动2【讲授】《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动植物形象具有比较固定的情感象征意义。
如“四君子”题材在美术绘画中被大量运用,成了一种通用图式。
提问:谁知道是哪“四君子”?为什么称他们为“君子”?学生答:教师总结:“四君子”就是梅兰竹菊四种植物。
为什么它们能博得文人雅士的喜爱呢?那是因为它们虽然只是植物,但各自秉性,却别具君子之风。
梅(傲雪、高洁、坚强)它那“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的性格,显示了不畏严寒、独步早春的可贵精神,一种在严酷的环境条件下坚守信念的顽强精神。
人们便把它作为刚强意志倍加赞赏。
高中美术《托物寄情》58陈君教案 一等奖名师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
《托物寄情》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湘版美术鉴赏教材,第三单元,第三课《托物寄情》。
本课中从植物,动物,静物,人物等多幅作品介绍了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之间的关系,书中例举了较多的图例,附上了文字说明,学生可以较为直观地从课本中得到教学重点的解答,但是作品深层次的内涵书中提及并不多,需要课堂教学引导的深入剖析。
本课内容较多,图片选取上,对教材有删减和增加,使欣赏重点突出。
对其他作品只简要了解,让学生通过自学等形式去完成。
学情分析:高二(3)班的学生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而且课堂展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组织较好。
学生会在课前预先做好小组的分配,做好相关内容的准备功课,能够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小组内的讨论,并积极回答。
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美术家表达深层自我的不同方式,尤其是以隐喻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和机制;学会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借助背景材料和画面提供的相关信息分析其中包含的思想含义;2、能力目标:理解个性自我与视觉图式之间的关系;3、情感目标:养成深入观察和思考的良好习惯,培养热爱本民族文化,包容多元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美术作品与艺术家经历之间的关系,了解艺术家如何借助其他事物来抒发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
教学难点:会体会作品之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教师课前准备:充分了解教材所涉及的美术家的生平,所处的时代、环境以及代表作品。
根据本课教学设计,制作课堂教学用的PPT美术课件。
学生课前准备:运用网络搜索课本相关的画家及作品,预习本课内容。
讨论时的纸和笔。
教学过程:1.故事导入葫芦娃,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动画形象,这个作品对于很多人是动漫的启蒙之作。
但是这个貌似很简单的动漫作品,背后可能也隐藏着深刻的寓意,今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葫芦娃的故事其实很简单,就是正义一方经过不懈的努力,最后战胜了邪恶的一方。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我们认真分析,我们会发现,其实“葫芦娃”的故事在暗示中国曾经的抗日战争。
第三单元第三课托物寄情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美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是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并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这就意味着,首先,教师要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其次,教师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因为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时代和环境的影响,通过美术作品,可透视古今中外的自然现象、社会生活、民族习俗、宗教、神话,乃至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的内涵及一定社会的人文和科学特征,美术课程的教学目标还特别提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的要求,强调让学生通过参与美术活动,培养相应的情感,体验和感受美术活动的价值,从而形成自己的审美标准和价值观念。
2、高中生对艺术欣赏的认识及思维有其特点,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愿意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取有趣的新知识。
这一点非常重要,是否能够把你所讲的内容很好地寓教于乐,是能否达到预期授课目的的首要环节。
由于高中生课内外阅读量的增加,对于美术欣赏课本中的图片、文字资料大多比较熟悉,因此过多局限于书本知识的美术欣赏对于高中生来说是毫无吸引力的,他们渴望获得书本以外的更多有趣的知识。
考虑到学生们的以上诸多问题,我做了一些十分有益的课前准备工作,首先基于课本查阅大量绘画史实资料,上网了解与作品密切相关的几个重要画家,这样均是为了增加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能够找到课本外有益的知识,故事,增添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知识性。
让学生们从历史故事中更好地了解人以及人所处的时代环境,以及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创造出来的艺术。
3、本堂美术课,我在备课环节上下了很大工夫,认真设计,大量搜集资料,充分发挥了互联网的作用,丰富和扩大了课本的教学知识及内容。
精心制作教学课件,在课件的制作中对图片和视频的选择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采用了高清晰的图片,达到了较满意的效果。
课堂导入较成功,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高中美术 第三课《托物寄情—高中美术 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说课稿
第三课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教案及课件一、教学内容分析:教材主要涉及美术与自我的关系,即艺术家个人经历造成的内心世界是如何在其美术作品中体现的。
主要包括“言”志(王冕《墨梅图》、项圣谟《大树风号图》、郑思肖《墨兰图》、任仁发《二马图》、龚开《骏骨图》)、“抒”情(徐谓《墨葡萄图》、八大山人《安晚帖》、凡•高《艺术家的卧室》、菲利普•格斯顿《画家的桌子》、库淑兰《剪花娘子》)、“激”情(胡一川《到前线去》、李桦《怒吼吧,中国》、徐悲鸿《奔马》)三个部分。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作品中的隐喻和象征方式,并能够独立通过这些隐晦的图式发掘艺术家表达自我情感的方式,从而学会解读作品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意”;并形成搜索背景材料的意识、养成结合艺术家的生平进行欣赏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艺术家的个人情感的,以及这些隐晦的表达方式与图像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美术作品中渗透出的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审美价值。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准备:相关的多媒体图片资料。
七、教学过程:1、导入:幻灯片1:同学们,今天我们讲的是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
2、新授:(1)植物的人格化:幻灯片2:通过循序渐进的提问初步阐述托物寄情的含义。
幻灯片3:出示《出水芙蓉图》感受荷花的脱俗气质。
幻灯片4:继续提问,意在引出四君子。
幻灯片5:出示《墨梅图》。
幻灯片6:结合画面题诗及王冕的生平遭遇深入阐述托物寄情的含义。
总结:遗民美术作品中的悲凉心境:遗民在思想上大多对前朝抱着敬重和怀念之心,所以在新的时代往往不与新的统治者合作,在外族入主中原的元朝和清朝这种现象特别明显。
他们往往将自己的心情完全沉浸在琴棋书画等艺术活动中,借酒、艺等来排遣愁绪。
在美术作品中,他们往往表现一些能体现高尚人格的题材,比如四君子之类,同时也是他们隐逸思想的体现,我们可以通过画面的意境体验他们的那种悲凉的心境。
美术《托物寄情》 教学设计
托物寄情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美术家表达深层自我的不同方式,尤其是以隐喻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和机制。
过程与方法:学会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借助背景材料和画面提供的相关信息分析其中包含的思想含义,并形成搜索作品背景材料的意识,养成结合艺术家的生平进行欣赏的良好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深入观察和思考的良好习惯,培养热爱本民族文化,包容多元文化的情感。
2学情分析教学对象是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已接近于成熟状态,互联网的普及,使学生有很多机会接触各种视觉形象。
同时要认识到学生虽然对看到的东西充满好奇感,喜欢探究问,有独特的见解,表达欲望较强烈,但由于美术素养方面的底子较薄,不能很好地去感知和思考生活中的视觉情感元素,教师要注意引导。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艺术家的个人情感的,以及这些隐晦的表达方式与图像的关系。
教学难点:美术作品中渗透出的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审美价值。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谈话式导入谈话式导入:同学们有过情绪低落的时候吗?你是用什么方式来对付这种情绪的?教师讲述自己的经历:记得有一次我由于工作上的挫折,心里很不开心。
我在校园里散步的时候看见了一只小鸟,它孤零零地站在那里发呆,我发现我跟它之间是那么地相似。
这一刻的感触让我画下了这样一幅小品。
不管这幅画的水平如何,但这只小鸟寄托了我当时的心情。
【托物寄情】活动2【讲授】一、体验笔墨写意精神后来,我又读到了这样一件古人的作品,同学们看画面描绘了什么?【画家用简约的笔墨,画一只小鸟站在莲蓬上。
】事实上,画家在纸面上留下了什么?(笔墨:墨线、墨点、墨块,有着干湿浓淡的变化。
)表现出了一些水墨趣味,有干湿浓淡的变化。
总结:林风眠先生说:“我用一辈子的时间来锤炼线条。
”可见笔墨技法并不简单。
如果要在笔墨技法中融入情感的表达,就更加不易。
我们来看看明朝的徐渭是怎么做的。
】徐渭的笔墨效果?(以饱含水分的泼墨写意法,点画葡萄枝叶,酣畅淋漓。
托物寄情 教案-高中美术
第三课托物寄情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熟知中国画托物寄情的特点并且能够理解作品中所传达的感情;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描述、分析、评价等,认识美术作品与生活以及艺术家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托物寄情,提高审美能力;
3、情感目标:
养成善于观察、发现的好习惯并且增强热爱生活的意识,感悟美术作品所渗透的情感,从而陶冶情操,提高美术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托物寄情中的植物人格化、动物人格化和静物人格化;
2、教学难点:
理解分析画家通过不同事物寄托的不同情感。
三、教学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教材、黑板粉笔。
2、学具:课本。
四、教学过程
五、教学反思
这些作品不仅是作品本身还要联系它所处的特定社会环境和作者自身特定的情况来理解与分析,而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一些正处于青年初期的学生,现在正是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所以如何使他们能以科学而正确的态度去理解、评价一些作品是一个关键,教学中既要尊重学生的主观情感,又要给他们以正确的指导,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
六、板书设计。
高中美术人美版绘画第三课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中国花鸟画教学设计
高中美术人美版绘画第三课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中国花鸟
画教学设计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要在学习中掌握视觉艺术作品中象征和隐喻手法的使用,了解分析类似的美术现象的方法,初步掌握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欣赏讨论,丰富视觉审美经验,发展美术鉴赏能力,理解个性自我与视觉图视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深入观察和思考的良好习惯,热爱本民族文化,包容多元文化的情感。
2学情分析
学生要在学习中掌握视觉艺术作品中象征和隐喻手法的使用,了解分析类似的美术现象的方法,初步掌握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
3重点难点
重点:视觉中的隐喻手法,文字内容和视觉形象之间的关系,传统图式与个人思想感情的关系。
难点: “透过现象看本质”,如何理解视觉中的隐喻手法以及作品内容与美术个人思想感情的关系。
4教学过程
4.1自主学习:为什么称“梅”“兰”“竹”“菊”为“四君子”?
教学活动
1【导入】托物寄情
导入
观赏舞蹈《岁寒三友》片段
学生思考:舞蹈表现的内容,寄托了怎样的情感?。
湖南美术出版社高中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3课《托物寄情》教案
完成“活动建议”,领会教材中几幅关于马的作品的内涵。
三、静物的人格化
《艺术家的卧室》油画 梵高(荷兰)
梵高则借成双的枕头、椅子、和画像来抒发他对好友高更多急切盼望之情。
四、美术家有时候还会创造出一些人物形象来展现个人的情感。
《到前线去》木刻1932 胡一川 (现代)
画家将自己昂扬的的斗志寄寓其中,创造了激动人心的形象,远不是那些消极的精神状态寄寓花鸟中的古代画家可以相比的。在胡一川创造的新形象中,我们似乎能听到画家的心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到前线去,为保卫祖国而战。
它还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这首诗的语言简易明快,却又执著有力,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下,长在危难中,而又自由自在、坚定乐观的性格。竹子在破碎的岩石中扎根,经受风雪雨霜的击打,但它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写出了竹子的顽强。最后一句中的一个“任”字,又写出了竹子无畏无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
蒙古人在十三世纪缔造一个空前庞大帝国:元。
蒙古人根本上轻视汉人,在蒙古人眼中,汉人除了供给他们固定的田赋外,没有别的用处。蒙古官员的贪污腐败,在历史上也属空前。多次有人请他做官都被拒绝。
画面上除了梅花还有文字,这些文字能否提供些信息?
题画诗:吾家洗砚池头树 ,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
“不要人夸好颜色”,看中的是梅花的高尚品格。
问:是不是每个画家都可以这样画?
答:不是,在王冕的笔下,似乎每一朵梅花都是颇有气节的,似乎这也是对异族统治不满而独钟于梅花的王冕的心志。
出示《墨兰图》中国画 郑思肖(元)
郑思肖(1241~1318)福州人。他生活在宋元易代之际,目睹亡国之惨状,遂愤然隐居于寺观陋巷,自号所南,坐卧硕(清末)
高中美术_第三课 心灵的慰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学生课前借助网络多媒体,从网上收集有关佛教的起源,石窟寺和佛教造像的知识,如云冈石窟第20窟主佛与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等,通过文字资料了解更多石像背后的故事,并筛选出最好、最有效的资料以备上课之用。
课前配乐播放幻灯片(中国石窟寺及壁画、佛教造像图片)结合威海市当地的人文习俗,提问当地各种祭祀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 了解佛教的产生、发展及中国佛教的美术形态和代表性作品,学会运用比较式鉴赏鉴别佛教造像的风格特征。
2.过程与方法: 采用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的方式对不同时期佛教造像的风格特征进行分析比较、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了解佛教艺术的基础上,欣赏佛教文化,抒发心灵感悟,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并保护民族文化遗产。
学习的重点是在中国佛教美术作品中出现的佛教造像本土化、世俗化现象。
一、佛教的产生1.佛像的产生2、印度佛像的造像样式:运用比较式鉴赏比较两种造像样式有什么不同?展示两种佛像图片。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印度佛像的两种造像特征二、【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石窟寺及壁画艺术】中国有哪些著名的石窟寺?(幻灯片展示地图)学生回答……展示图片,教师讲解新疆的克孜尔地区石窟寺的雕塑和壁画。
展示莫高窟唐代壁画,学生分析色彩和人物造型。
教师点拨:“反弹琵琶”的舞姿是敦煌艺术中最优美,有“吴带当风”的韵致,表现了人们想象中的佛国世界的奇幻景象,是人们对这种悠闲自在的生活的向往。
【佛教造像】1、欣赏麦积山石窟佛教造像,总结造像特点。
展示被称为中国的彩塑艺术博物馆的麦积山石窟,教师提问造像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2、自主学习石雕艺术:云冈石窟第20窟主佛与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展示龙门石窟中最大的的卢舍那大佛与云冈石窟的北魏大佛。
【合作探究1 】云冈石窟第20窟主佛与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各自有什么样的造像特点?在造型(面部五官、衣着等)上又有哪些不同呢?学生利用收集到的资料分小组合作讨论,学生到讲台前给大家讲解、展示。
高中美术人美版《绘画》《第三课 借物抒情 托物言志--中国花鸟画》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案
高中美术人美版《绘画》《第三课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中国花鸟画》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
讲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要在学习中掌握视觉艺术作品中象征和隐喻手法的使用,了解分析类似的美术现象的方法,初步掌握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欣赏讨论,丰富视觉审美经验,发展美术鉴赏能力,理解个性自我与视觉图视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深入观察和思考的良好习惯,热爱本民族文化,包容多元文化的情感。
2学情分析
学生要在学习中掌握视觉艺术作品中象征和隐喻手法的使用,了解分析类似的美术现象的方法,初步掌握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
3重点难点
重点:视觉中的隐喻手法,文字内容和视觉形象之间的关系,传统图式与个人思想感情的关系。
难点: “透过现象看本质”,如何理解视觉中的隐喻手法以及作品内容与美术个人思想感情的关系。
4教学过程
4.1自主学习:为什么称“梅”“兰”“竹”“菊”为“四君子”?
教学活动
1【导入】托物寄情
导入
观赏舞蹈《岁寒三友》片段
学生思考:舞蹈表现的内容,寄托了怎样的情感?。
浅谈《托物寄情》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名师指导 Famousworks52教育前沿 Cutting Edge Education浅谈《托物寄情》的教学设计与反思文/曾婷摘要:本论文主要是通过对湘教版《美术鉴赏》教材中第三单元第三课《托物寄情》的教案设计作详细说明并分析其设计的理由,同时对教学实践上存在的问题作出几点反思,使其真正做到教案设计与课堂实践相统一,且面对课堂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该如何改进进行分析,以利于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美术教学;教学设计;教学反思1 教学设计1.1 教材分析本节课本人制定了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是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美术作品中托物寄情的方式,从而学会解读作品中的“言外之意”,理解美术作品和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
培养学生更深层次地学会鉴赏美术作品。
能力目标是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参与课堂并进行合作学习,养成深入观察和结合艺术家生平经历进行欣赏的好习惯。
情感目标是通过学习,感悟中国画艺术形象所体现的意蕴及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感情。
根据我所制定的教学目标,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如何引导学生从美术作品的形式、结构、笔墨、内容和神韵等方面体会美术家作品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1.2 学情分析通过在中学时代的美术学习,高中生已初步具有欣赏艺术作品的能力,但对进一步鉴赏理解艺术作品意蕴的能力还略显不足,表现力也相应较弱。
1.3 教学程序本人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的主要学习过程,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和突破难点,我主要设计了几个步骤进行具体的教学。
一是情境导入。
首先播放两段音乐,学生听这两段音乐带给我们的不同感受。
再设问同学们分别听出了什么样的感觉,由此引出音乐的表现力,再引出美术家是如何通过美术作品抒发个人思想情感的,导入课题。
二是作品鉴赏,情感体验。
分别通过以植物和动物形象的几幅非常经典的美术作品来体会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具体设计如下:1.3.1 以植物形象表达情感。
(1)徐渭《墨葡萄图》①生平经历。
高一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三课《托物寄情》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第三课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一、教学内容分析:教材主要涉及美术与自我的关系,即艺术家个人经历造成的内心世界是如何在其美术作品中体现的。
主要包括“言”志(王冕《墨梅图》、项圣谟《大树风号图》、郑思肖《墨兰图》、任仁发《二马图》、龚开《骏骨图》)、“抒”情(徐谓《墨葡萄图》、八大山人《安晚帖》、凡•高《艺术家的卧室》、菲利普•格斯顿《画家的桌子》、库淑兰《剪花娘子》)、“激”情(胡一川《到前线去》、李桦《怒吼吧,中国》、徐悲鸿《奔马》)三个部分。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作品中的隐喻和象征方式,并能够独立通过这些隐晦的图式发掘艺术家表达自我情感的方式,从而学会解读作品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意”;并形成搜索背景材料的意识、养成结合艺术家的生平进行欣赏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艺术家的个人情感的,以及这些隐晦的表达方式与图像的关系。
教学难点:美术作品中渗透出的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审美价值。
四、课时:1课时。
五、教学准备:相关的多媒体图片资料。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Q:如果让你选一种动物代表你自己,你会选什么动物?为什么?(学生的属相:蛇、马)回答:“猪,能吃能睡。
”“蟑螂,生命力强,在任何条件下都能顽强地生存下来。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艺术家个人经历造成的内心世界是如何在其美术作品中体现的,也就是我们今天的课题——托物寄情。
很多学生会选择马。
P65思考与交流:本课中三幅有关马的中国画分别作于不同的时期,但都寄寓了画家的心志。
请仔细观察作品,结合所学的知识,从色彩、构图、笔法、立意及当时的社会环境等方面来分析比较他们的异同。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出示《二马图》,《骏骨图》,《奔马》,比较分析:动物没有人的情怀,但是人常借动物来隐喻一些自己的情怀。
《二马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画面前边绘一匹橙白花斑色肥马,神气十足地迈着轻步;后边画一匹棕褐色瘦马,筋骨可见,垂首,疲惫不堪地跟着。
高中美术_生活蕴美书画寄情——走进陶艺教室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作者信息教学设计解。
五、反思提高(保护美、传承美、发展美、创新美)教师:城市在发展、经济在繁荣、科技在进步,有时对民间艺术却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如何留住那些即将“绝迹”的绝技呢?学生解读漫画的意思:伸出你的手,伸出我的手,小手拉大手,团结一致,一代一代的共同保护、传承、发展、创新我们的民间艺术吧!学生看画谈感想。
回答:我们要“保护美、传承美,发展美、创新美”。
(情感的升华: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心,提高他们对民间艺术传承的紧迫感!)齐读对联:对民间艺术,我们要“保护、传承、发展、创新!”PPT图片、文字拓展延伸——探寻家乡美:教师:“为什么我的眼里总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学生看家乡图片,听歌曲《多情的土PPT、歌曲音频、体现家乡美的图片学生情况分析枣庄十八中高一年级是高中阶段的开始,是初中学习的延续,学生要接受知识的变化,要接受思维方式的变化,是高中阶段比较重要的阶段。
他们已经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能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对于美术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学习陶艺的积极性很高。
但是他们对陶艺方面的知识学习并不多,再者贪玩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缺少认真、严谨、踏实、不怕困难的精神,这是需要老师们引导的高中的学生身心发展基本成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已发展到一定的高度,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对生活的空间不断扩大,对人生、社会、对自我形成了初步的认识,陶艺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融入社会的平台。
在当代社会中,玩陶已成为一种时尚,很多人在闲暇时光走进陶吧体味泥性,追忆儿时的童趣。
现代陶艺是使人类精神生活产生愉悦和满足感的一个内容和部分,它可以引导人们特别是身心都在发展中的中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分组讨论交流、创作陶艺作品,让学生在参与合作中互相学习并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协同完成学习任务。
《走进陶艺教室》教学效果分析我在走进陶艺教室这节课的导入、探究解疑、自主合作、课堂作业、评价等环节充分利用了PPT课件、投影仪、视频截屏、音频截取其中一段等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课堂教学。
高中美术《托物寄情》教学设计
高中美术《托物寄情》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熟知中国画托物寄情的特点并且能够理解作品中所传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描述、分析、评价等,认识美术作品与生活以及艺术家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托物寄情,提高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好习惯并且增强热爱生活的意识,感悟美术作品所渗透的情感,从而陶冶情操,提高美术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美术作品中所表现的艺术家的个人情感。
难点:美术作品中渗透出的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审美价值。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激趣导入朗诵赞扬植物的诗词。
请学生回忆朗诵: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展示王冕《墨梅图》并总结古人运用绘画的方式传情达意,揭示课题《托物寄情》。
环节二:描述分析1.提出问题:谁知道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四君子”?为什么称它们为“君子”?学生思考回答:梅、兰、竹、菊。
教师总结:四君子为梅、兰、竹、菊,每一个植物各自秉性,却别具君子之风。
2.出示《墨梅图》,提出问题:作品给你什么感觉?表现了画家什么情感?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表现了梅花凌寒傲骨的特点,传达了画家孤芳自赏的性格。
接着展示《墨梅图》上的题诗“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并且提出问题:结合题款思考画家传达的情感是怎样的?学生回答:表现了孤傲的性格。
教师总结:对异族统治不满而独钟于梅花心志。
追问:画家为什么要画成“墨梅”?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水墨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王冕是借用传统的表现方法,但在这里又赋予了新的含义:“不要人夸好颜色”,看重的是梅花的高尚品格。
3.多媒体展示徐渭《墨葡萄图》提出问题:结合题款思考徐渭传达了什么情感?怎么传达的?学生小组交流探讨并回答:徐渭生活的困苦。
教师讲解徐渭的生平事迹并总结:透过作品,表现了徐渭狂放洒脱、愤世嫉俗的性格,表现了一个落魄怅然的文人形象。
环节三:总结解释总结:中国传统绘画通过对植物的人格化,寄托自己的精神情感,表达更深层次的自我。
高一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三课《托物寄情》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第三课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一、教学内容分析:教材主要涉及美术与自我的关系,即艺术家个人经历造成的内心世界是如何在其美术作品中体现的。
主要包括“言”志(王冕《墨梅图》、项圣谟《大树风号图》、郑思肖《墨兰图》、任仁发《二马图》、龚开《骏竹图》)、“抒”情(徐谓《墨简萄图》、八大山人《安晚帖》、凡•高《艺术家的卧室》、菲利普•格斯顿《画家的桌子》、库淑兰《剪花娘子》)、“激” 情(胡一川《到前线去》、李桦《怒吼吧,中国》、徐悲鸿《奔马》)三个部分。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作品中的隐喻和象征方式,并能够独立通过这些隐晦的图式发掘艺术家表达自我情感的方式,从而学会解读作品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意”: 并形成搜索背景材料的意识、养成结合艺术家的生平进行欣赏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艺术家的个人情感的,以及这些隐晦的表达方式与图像的关系。
教学难点:美术作品中渗透出的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审美价值。
四、课时:1课时。
五、教学准备:相关的多媒体图片资料。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Q:如果让你选一种动物代表你自己,你会选什么动物?为什么?(学生的属相:蛇、马)回答:“猪,能吃能睡。
”“螳螂,生命力强,在任何条件下都能顽强地生存下来°”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艺术家个人经历造成的内心世界是如何在其美术作品中体现的,也就是我们今天的课题一一托物寄情。
很多学生会选择马。
P65思考与交流:本课中三幅有关马的中国画分别作于不同的时期,但都寄寓了画家的心志。
请仔细观察作品,结合所学的知识,从色彩、构图、笔法、立意及当时的社会环境等方面来分析比较他们的异同。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出示《二马图》,《骏骨图》,《奔马》,比较分析:动物没有人的情怀,但是人常借动物来隐喻一些自己的情怀。
《二马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画面前边绘一匹橙白花斑色肥马,神气十足地迈着轻步:后边画一匹棕褐色瘦马,筋骨可见,垂首,疲惫不堪地跟着。
高中美术_第三课 托物寄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课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教材版本: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湖南美术出版社)模块:美术鉴赏课题:第三单元第三课托物寄情一、教材内容分析:教材主要涉及美术与自我的关系,及艺术家个人经历造就的内心世界是如何在其美术作品中体现的。
主要包括“植物人格化”(王冕的《墨梅图》、郑思肖《墨兰图》、徐渭的《墨葡萄图》)、“动物人格化”(任仁发的《二马图》、龚开的《骏骨图》,八大山人的《安晚贴》,徐悲鸿的《奔马》)“静物人格化”(凡高的《艺术家的卧室》、格斯顿的《画家的桌子》),以及人物直白表现(库淑兰的《剪花娘子》、胡一川的《到前线去》、李桦的《怒吼吧、中国》)。
由于本节涉及的相关知识和内容较多,教学中不容易做到全面、深刻,因此,只选择有代表性的内容展开教学。
二、学情分析:由于高中阶段学生的社会意识以及生活经验的局限,可能对本课的主题理解的不够深入,所以在教学中手段要尽量多样化,在课前,让学生去查找一些这方面的资料或者故事拿到课堂上与同学分享。
引导学生分析作品和查资料,懂得用一些作品产生的背景与作品形式之间的联系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从而让学生理解本课教学的主要思路。
在欣赏过作品程中,使学生对一些重要的作品有一种更深的体会。
三、教学意图:由于中国的书画文化源远流长,本课教学切入点也将立足于书画艺术本身,努力做到内容简练、要点明确,使学生初步理解托物寄情的内涵,并引导学生感受托物寄情的快乐。
四、教学目标:1、了解美术家表达自我的不同方式:植物、动物、静物人格化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
2、学会诗、书、画、意多元化鉴赏作品,养成深入观察和思考的良好习惯。
五、重点难点:1、隐喻手法的运用。
2、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的关系。
六、课时:1课时七、教具准备:教具:视频、多媒体课件、书画图片;学具:作业纸、笔、水粉颜料。
八、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上一节课中,我们了解了艺术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会通过画面的内容来阐释自己的主观意识,那么这些能代表艺术家主观意识的画面内容来自哪里呢?通常他们使用哪些方法来表现的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的主题——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
托物寄情教案及反思
托物寄情教案及反思《托物寄情》教案设计托物寄情教案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课题:《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
教科书:湘教版《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三课《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
授课教师:廖三贵班级:高一课时:45分钟课型:综合型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美术文化与美术家个人,社会时代,历史文化,民俗风俗,经济科技,地域环境等诸多因素的联系,本课题的教材内容则主要是涉及美术与自我的关系,即艺术家个人经历造成的内心世界是如何在其美术作品中体现的。
教学中可以从艺术家相似的人生经历,作品不同的情感表达,不同的人生经历,作品不同的情感表达,以及作品引起的情感共鸣方面来解读。
学情分析:由于高中阶段学生的社会意识以及生活经验的局限,可能对本课的主题理解得不够深入,所以在教学中手段要尽量多样化,在课前,让学生去查找一些这方面的资料或者故事拿到课堂上与同学分享。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美术家运用美术语言表达深层自我的不同方式。
了解分析类似美术作品的方法,形成审美素养。
2能力目标: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美术鉴赏活动中,丰富视觉审美经验,提高鉴赏能力,养成深入观察,细致分析和思考的良好习惯。
3情感目标:学生能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长久兴趣,陶冶情操,完善人格。
学会解读美术作品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培养热爱本民族文化,包容多元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美术作品是怎样表达艺术家个人情感的,以及这些隐晦的表达方式与图像的关系。
难点:美术作品中渗透出的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审美价值。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对比法等教学方法。
教具与学具:教具:借助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资料进行教学。
学具:课本、作业纸、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同学们平时会邀好朋友去家里玩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去我们班的同学家里看一看。
多媒体出示学生表现自己卧室的画。
1、这位同学画得好不好?他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2、请作者来谈谈自己在这一幅作品中想要表达的想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托物寄情》教学设计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教学内容分析:教材主要涉及美术与自我的关系,即艺术家个人经历造成的内心世界是如何在其美术作品中体现的。
主要包括三个部分:言志:王冕《墨梅图》、项圣谟《大树风号图》、郑思肖《墨兰图》、任仁发《二马图》、龚开《骏骨图》抒情:徐谓《墨葡萄图》、八大山人《安晚帖》、凡?高《艺术家的卧室》、菲利普?格斯顿《画家的桌子》、库淑兰《剪花娘子》激情:胡一川《到前线去》、李桦《怒吼吧,中国》、徐悲鸿《奔马》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作品中的隐晦和象征方式,尤其是以隐晦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和机制。
过程与方法:能够独立通过这些隐晦的图式发掘艺术家表达自我情感的方式。
学会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借助背景材料和画面提供的相关信息分析其中包含的思想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搜索作品背景材料的意识,养成结合艺术家的生进行欣赏的良好习惯,创作美术作品表现自己的个人情感。
教学重点: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艺术家的个人情感的,以及这些隐晦的表达方式与图像的关系。
教学难点:美术作品中渗透出的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审美价值。
教学策略:从学生熟悉的例子入手,由浅入深,借助画面上文字的提示,引导学生了解用视觉形象来隐晦地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然后用类似的思路来理解其他作品。
主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和互动式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思考能力。
教师把需要讲解的内容适当安排在讨论过程中。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相关的多媒体图片和文字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我们上一堂课讲了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这堂课我们讲的是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中第三课: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提问:谁知道中国传统绘画题材的“四君子”是什么?“四君子”是:梅兰竹菊四种植物2、设问:为什么称他们为君子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看一下这的几幅图片:梅,傲雪傲霜、不惧寒冰、自强不息。
开放在万花凋零的严寒季节,先于众花报春,寒气愈重,其清香愈加芬芳,因此古人常把他作为坚强品格和高贵气节的象征,梅花以她的不惧寒冰,高风亮节的形象,鼓励着人们的自强不息。
兰,高洁,比喻人品的清高。
以它那朴素、清香的品格赢得文人对其青睐、更有很多画家通过画兰花表达自己高雅的性情、崇高的志向与骨气。
“兰生幽谷,无人自芳”,据传孔子称之为王者之香。
竹,劲节清高,洒风弄月(比喻“气节”)。
竹子具有“宁折不弯”的豪气和“中通外直”的度量,它性质朴而淳厚,品清奇而典雅,形文静而怡然,“末出土时已有节,待到凌云更虚心。
”竹以虚心文雅的特征、高风亮节的品格为人们所称颂,其内涵已形成中华民族品格、禀赋和美学精神的象征。
苏东坡有诗说“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菊,(傲霜)清雅高洁。
花形优美,色彩绚丽,自古以来被视为高风亮节、清雅洁身的象征,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直是文人雅士所向往的那种无拘无束、不受尘世沾污的世外桃源的生活。
梅兰竹菊,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一直为世人所钟爱,成为一种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这虽然是自身的本性使然;但也与历代的文人墨客、隐逸君子的赏识推崇有很大关系。
而四君子之名的来源,是出于古代的贤人君子,而梅兰竹菊四者也一直被用之来美喻其高风亮节。
基于这种内在的品德之喻,“四君子”之称,就确实恰如其分了。
托物寄情,艺术家是如何来托物言志的?美术家是如何表现个人情感的?带着问题进入这堂课的学习。
二、新授课1、植物的人格化:《墨梅图》,作者王冕是元末明初人,被称为“画梅圣手”作品题诗(七言题画诗)为: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译文:我家画中洗砚池边的梅树,花开朵朵,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
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美好,只要留下充满乾坤的清香之气。
小组讨论:(1)梅花是什么颜色的?(2)为什么作者要画成墨梅?水墨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王冕是借用传统的表现方法画中文字能传递的信息:“不要人夸好颜色”看重的是梅花的高尚品格。
由此可见,本作品具有人格象征的含义(3)王冕这样称赞梅花具有什么样的特殊含义?梅花是一种通用的图式,但是每位画家的具体形态都不一样。
现实中的王冕与他笔下的梅花一样,坚贞不屈、孤芳自赏。
《墨梅》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他所画的梅花的风格,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这首诗题为“墨梅”,表现了诗人在元朝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此画意在述志,王冕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
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墨兰图》学生自主讨论:图中的兰花有什么特殊之处?是否具有人格象征的含义?郑思肖是宋元交接时期的人物,号“所南”,是怀恋南宋王朝的意思。
他的“标准品牌”是“无根兰”,也就是说画的兰花没有根和泥土,别人问:根和泥土到哪里去了?他回答说,被番人(指蒙元统治者)掳去了!所以他画的兰花,除了表示一种高洁的品格之外,还有强烈的人格象征意义。
作品欣赏徐渭作品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别号。
中国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
民间也普遍流传他的故事传说,关于他年轻时如何聪明,后来如何捉弄官宦等。
自我鉴赏:徐渭《墨葡萄》之发现总结:托物寄情的表现手法之一2、动物的人格化提问:植物中例如“四君子”等都能寄托人们的思想情感,那动物是否也能寄托思想情感呢?朱耷《安晚贴》题诗比较晦涩,但这条孤独的、翻着“白眼”的鱼本身就足以体现一种强烈的愤世嫉俗的情绪。
画中的诗是:“左右此何水,名之曰曲阿。
更求渊注处,料得晚霞多。
”典出《世说新语·言语》:谢中郎(谢万,东晋谢安的弟弟)经曲阿后湖,问左右:“此是何水?”答曰:“曲阿湖。
”谢曰:“故当渊注渟著,纳而不流(指水只流进来,不流出去)。
”传说因为秦始皇认为曲阿湖有王气,就凿动了湖的入水口,破坏其王气,因此名为“曲阿”。
联系画面来看,表达了一潭“死水”中的鱼的感受。
以此寄托作者的身世之感和孤傲情怀,更进一步的表现了画家的愤世嫉俗之情。
本画暗示的意思就是:朱耷自己如此鱼一样处于一潭死水中,复明的希望渺茫,今后只有独善其身,保持崇高的气节。
《二马图》(元代)任仁发松江(今上海)人。
现藏北京博物馆。
任仁发擅长人物、花鸟,尤精于画马,在元代与赵孟頫齐名。
《二马图》“得唐人遗法”,在虚拟的空间内作肥瘦二马,下边肥马呈花斑橙白二色,骨壮膘肥,上边瘦马棕色,瘦骨嶙峋,肋骨清晰可数,缰绳绕于颈项,俯首垂肩,起步不高,神气凋丧,与肥马形成强烈对比。
全画以劲细流畅的线条勾勒,行笔富于变化,设色明丽,造型谨严而写实。
两匹马均形态逼真,表现准确,其皮毛的质感,毛色的过渡,极为细致巧妙,是任氏晚年的画马杰作。
任仁发的绘画,继承了唐宋以来重视写实的优良传统,又有新的发展创造。
《骏骨图》(宋代)龚开画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低首漫步风中,腰间15条肋骨历历可数,铜骨铁臀,精神矍铄,仍有千里之志。
自题诗:“一从云雾降天关,空尽先朝十二闲。
今日有谁怜骏骨,夕阳沙岸影如山。
可见龚开有意画瘦马,以瘦骨丰肋来显现骏马的精神,为自身及千万个怀才不遇者写照。
奔马(现代)徐悲鸿徐悲鸿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
徐悲鸿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
此画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
长沙为日寇所占,他连夜画出《奔马》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
徐悲鸿早期的马颇有一种文人的淡然诗意。
至抗战爆发后,徐悲鸿认识到艺术家不应局限于艺术的自我陶醉中,而应该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所以他的马成为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本段小结:托物寄情的表现手法一:创作的形象比较传统、隐晦、委婉;追求了人格的完美,完善表达作者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比较消极。
遗民美术的悲凉心境,遗民大多对前朝抱着敬重和怀念之心,所以在新的朝代中,往往不会与当时的统治者合作,尤其在外族人入主中原的元朝和清朝尤为明显。
同学们可以发现在这两个朝代,文人从音乐、美术方面有诸多的作品出现,他们以这样的艺术形式表达人格的高尚和对当时的社会的厌倦和忧愁。
他们的作品大多是抒发情怀,所以我们呢看到上面的作品基本都体现了,自由、放松、无拘无束的笔墨情趣。
总结:托物寄情的表现手法之二3、静物的人格化《到前线去》(木刻 1932年)(现代)胡一川《怒吼吧,中国》(木刻 1935年)现代李桦集体讨论:(1)它们和前面的作品有什么样的区别?都是人物画,情感披露是比较的直接。
(2)作者要表达的是怎样的思想感情?希望全国人民奋起抗争的爱国情感。
(3)这种感情的特点和社会意义是什么?有积极意义,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我们要积极面对生活、面对新社会。
总结:托物寄情的表现手法之三4、活动:学生互动环节,托物寄情之语言表达游戏:A组、B组,两组学生。
每组2人。
其中一个学生面对视频做动作,另外一个学生面向同学用一个词语表达出来(第1-2个动作是;两个字的词语,第3个动作是四字成语)5、随堂检测作业:《艺术家的卧室》小组讨论:画它描绘了一幅什么场景?画中的物品跟画家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凡·高的《艺术家的卧室》,A:画的是作者本人的居住创作的地方。
B:凡·高没有按照传统的透视画法来描绘这间卧室,而是采用了平面化的手法,使人感到紧张和焦虑。
两件油画作品表现的都是艺术家的身边之物,也是他们非常熟悉、抱有深厚感情的东西。
他们细心地描绘这些物体,是要表现自己特殊的心情。
C:成对的椅子和枕头暗示他对高更的盼望。
创作该作品的这段时期凡·高住在法国南部一个叫阿尔的地方,几乎不和外人来往,而高更是他最亲密的朋友。
6、视频欣赏:爱国诗歌朗诵《母亲,我叫钓鱼岛》三、课后总结:1、两种形式的托物寄情表达方式的区别2、本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发现,艺术家在创作时往往都会把自己的情绪、情感投入进去,而这些又通过作品达到了新的升华,从而成为了全人类可以共享的精神。
所以我们要掌握艺术家常用的象征或者隐喻手法,并在欣赏时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思想去理解作者的情绪或者情感,这样我们就能在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的同时,又达到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的目的,使我们的人生更加完善充实。
四、课后拓展作业:观看幻灯片完成作业,要求如下:1、根据以上提供的中国钓鱼岛图片,运用本堂课所学内容,创作托物言情主题作品。
2、创作手法不限。
3、要求:通过作品的展现,能表现自己的个人情感,运用恰当的托物言情表达方式与个人作品相联系,充分体现自己的个人情感和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