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型设计的基本要求.pdf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课型及指导策略
3、创设一个阶段性交流展示的平台,学会小组合作和组 间合作,分享活动经验,从而体会到合作交流的魅力。
4、让学生进行下一步活动计划。
5、让教师发现学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督促学生
22.10.的202继0 续与深入。
h
24
1、中段指导课一般教学过程怎样?
(1)、教师对前期活动开展作阶段性回顾
(2)、学生分组汇报活动过程
●思考:中段指导课的意义是什么?教师在中 段指导课要着重加强哪些方面的指导?
22.10.2020
h
23
中段指导课意义
通过学生对本小组研究课题的阶段性成果交流:
1、让学生学会从研究阶段中发现问题,并积极寻找到 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2、让学生交流在活动过程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学会在活动 中及时反思总结。
人与社会——如何能让市政规划时重视老城区 的文化遗址的保护和开发;
人与自然——老城区沿湖一线长期被湖水浸泡, 不断出现垮塌现象及环境卫生的脏、乱、差现 象,影响了城市的形象,有什么办法进行补救;
人与自我——血吸虫病的重现,会给旅游者造 成什么样的危害,如何才能防止游客得血吸虫 病。
22.10.2020
此环节在学生小组之间进行。主要让学生在与人交流 的基础上,学习其他小组的方法,反思自己计划的不足, 进一步完善计划。
22.10.2020
h
18
选题指导课
5、选题指导课,指导教师指导些什么?如何 提高教师指导的有效性?
●要求教师角色转变,但并不意味着指导作用因此而可削弱。
●目前这方面问题表象看: (1)指导教师的指导过于宽泛,针对性不强,缺乏具体的指
选题指导课
●在主题设计阶段,指导些什么? (1)对学生主题确定指导; (2)对学生活动研究方案制定和完善方面指导; (3)对学生实践活动过程中“过程和方法”方面指导; (4)对学生活动组织形式的确立的指导; (5)对学生实践活动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方面指导; (6)对学生实践活动过程中安全方面指导; (7)对学生实践活动必要的工具、材料等方面指导; (8)对学生聘请另外指导教师指导; ……
第三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具有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和递进性
二、课程目标的分类
(1)行为取向性目标
行为取向的课程目标是期待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它具有导向功能、控制功能、激励功能与评价功能。
行为目标具体、明确,便于操作、评价,对于学习以训练知识、技能为主的课程内容较为适合。行为目标取向的课程目标理论主要有泰勒的课程目标理论和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问题设计
识记
对具体事实的记忆
学生是否已经记牢?能否进行识别?鉴别?
识别、描述、命名、列出、辨认、重现、遵循
说出一起交通事故中受伤人数
这次交通事故中谁受伤了?
领会
把握知识材料的意义,对事实进行组织,从而搞清事物的意思
学生能否解释?转换?推断?对比?讨论?鉴别?
总结、转换、论证、解释、说明、举例
描述这起交通事故的经过
泰州学院备课教案纸
授课
课题
第三章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
课型
新授
课时
安排
2
授课
日期
教学内容
课程目标的作用;熟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与学段目标的具体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与学段目标、学段目标与学段目标的关系
教学目标
了解课程目标的作用;熟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与学段目标的具体要求;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与学段目标、学段目标与学段目标的关系
你能描述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应用
应用信息和规则去解决问题或理解事物的本质
学生如何解决问题?进行计算?分类?展示?
建造、制造、构造、建模、预测、预备
运用交通法的规定解释这起交通事故的性质
它是一件大的交通事故吗?
分析
把复杂的知识整体分解,并理解各部分之间联系,解释因果关系,理解事物的本质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型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型指导》吴世定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型:一、主题选题指导课;二、活动策划指导课;三、设计制作指导课;四、阶段交流指导课;五、汇报展示指导课。
一、主题选题指导课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确定研究的对象,成立研究小组,形成具体可行的研究方案。
基本模式:创设情境、引导发现——交流发现、形成课题——层层筛选、确定课题——指导分组、推选组长主要任务:1.引导学生根据主题提出一系列的问题。
围绕预设的活动主题,指导学生选择活动的课题。
当然,在实施初期,可由教师提出,学生选择,或学生提出,教师指导。
2.帮助学生整理并选择要研究的问题。
引导学生将这些问题进行整理、筛选。
首先小组内交流:推选组织能力强,有协调能力的同学担任组长;选出一名记录员,记录大家感兴趣的问题;推选一位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同学代表发言;开始讨论:说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最关心的话题(问题)。
然后全班交流:班长主持召开我感兴趣的问题交流会;选出两三名记录员,记录各组的问题;各小组汇报;其他成员补充发言;评价各小组提出的问题,并进行筛选(选出有一定研究价值的问题)。
让学生自主拟定出有趣、新奇、富有研究性价值的主题。
选题的过程是要占用一部分时间,但学生经历了提炼课题的过程,也就是明确问题、课题价值判断、可行性分析的过程,是在进行严谨的科学探究训练。
3.帮助学生确定活动小组。
一般来说,活动前,教师应根据研究1的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和谐的原则,做到心中有数。
4.指导设计方案。
适当的方案是成功的一半,精明的设计本身就是创新。
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活动名称、目的、实施过程、条件准备、时间安排、预期效果等;在形式表达上,一般可采用填表式、过程记录式、计划书式等。
这一环节需要注意的问题:第一、注重问题情景的创设。
开题课注重情景的创设,一是在真实的情景中让学生感受和体验,从中发现问题。
二是可以虚拟的情境。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是指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是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要求学校在教学中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
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合理安排各种实践活动,如手工制作、科学实验、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培养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其次,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要求学校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学校应
该鼓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创新实践,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培养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最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要求学校注重实践活动和学科知识的结合。
学校应该在实践活动中融入学科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提高学科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科知识,提高学科知识的学习效果。
总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对于小学教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应该
根据课程标准,合理安排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效果。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2024年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大纲
2024年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大纲一、引言在当今社会,小学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教室中的纯理论知识教授,而是将实践活动融入课程中,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大纲旨在为2024年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指导,确保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关键技能,培养创新和合作精神。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践操作技能。
2.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鼓励学生通过合作与他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通过参与社区服务和环境保护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社会意识。
三、课程内容1. 科学实践活动- 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如种植植物、组装简单电路等,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操作技能。
- 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如观察天文现象、探索自然界规律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 艺术实践活动- 学习绘画、音乐和舞蹈等艺术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 参与戏剧表演和手工制作等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和动手能力。
3. 体育实践活动- 学习基础体育运动,如足球、篮球等,培养学生的运动协调性和团队合作精神。
- 进行户外探险和团队拓展活动,培养学生的勇气和团队合作能力。
4. 社区实践活动- 参与社区义工活动,如清洁环境、帮助老人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 参观工厂、博物馆等公共场所,了解社会文化,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四、实施方法1. 组织课内实践活动:将实践活动融入各学科教学中,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团队合作。
2. 安排课外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科学展览、艺术节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3. 创设实践环境:为学生提供科学实验室、艺术工作室和运动场地等实践场所,提供合适的工具和材料。
五、评估方式1. 观察记录: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精神进行评估。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总结标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总结标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中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旨在通过实践活动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总结应包含以下标准:1. 活动目标明确综合实践活动应有明确的目标,明确活动的主题和意义,使学生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参与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2. 学生主体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参与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 任务设计合理综合实践活动的任务应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能够促使学生动脑思考,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方法和手段多样综合实践活动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实地考察、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等,使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的参与,充分感受和体验学习的乐趣。
5. 培养多元技能综合实践活动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元技能,如观察、实验、操作、交流等,通过实践活动的参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6. 素质评价全面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应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方面,充分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7. 板块内容全面综合实践活动分为多个板块,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等,综合实践活动总结应能够全面展示不同板块的活动成果和学生的表现。
8. 效果可见综合实践活动总结应能够体现活动的实际效果,包括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技能水平提高等,能够清晰地呈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成果。
9. 意义深远综合实践活动总结应能够指出活动对学生的长远意义,对学生个人成长和综合素质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10. 反思和改进综合实践活动总结应能够对活动的过程和效果进行反思,并提出改进建议,以便于今后的实践活动更加有效和有针对性。
综合实践活动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总结这些标准,能够更好地指导和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今后的学校教育中,应继续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意义,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效果,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实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规定模版
实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规定模版一、总则为了更好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与发展,制定本管理规定。
二、目的本规定的目的是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要求,规范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中的行为,保证课程的顺利开展。
三、课程设置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两个部分。
2. 理论学习部分主要包括相关的理论知识、技能培训和实践前的准备工作。
3. 实践活动部分主要包括实地考察、实验操作、实战演练等实际操作环节。
4. 针对不同年级和学科,课程设置可以有所差异,但都要符合学校教学计划的要求。
四、教师要求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应具备相关学科的专业素养和实践经验。
2. 教师要充分准备,引导学生理解课程内容,并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探索。
3.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引导他们形成综合学科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4. 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指导他们掌握实践技能并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5. 教师要定期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并指导学生改进。
五、学生要求1. 学生要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程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安排。
2. 学生要按时完成课前预习和课后作业,提前准备实践活动所需材料。
3. 学生要遵守实践活动的安全要求,注意个人和他人的安全。
4. 学生要遵守课堂纪律,不得打闹嬉戏,不得干扰教师的正常教学秩序。
5. 学生要与同学互相合作,共同完成实践任务,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六、考核评价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考核评价既包括理论学习成绩,也包括实践活动的表现和成果。
2. 理论学习成绩可以通过课后小测验、期末考试等方式进行评价。
3. 实践活动的表现和成果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实验报告、实战演练的成绩进行评价。
4. 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践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七、奖惩措施1. 对于课程表现优秀的学生可以进行奖励,如表扬信、荣誉称号等。
2. 对于违反课堂纪律和安全规定的学生要进行批评教育,并视情况给予相应的处罚。
实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规定范本
实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规定范本一、总则为规范实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制定本规定。
二、课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通过开展各类实践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实践活动,提高实践能力和实践意识。
根据学生的年级和兴趣特点,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参观考察社会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了解社会情况,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2. 劳动实践活动:包括参与学校劳动实践活动和社区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
3. 科技实践活动:包括科学实验、科技创新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4. 美育实践活动:包括艺术欣赏、书法绘画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5. 健康实践活动:包括体育活动、健康教育等,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意识。
三、课程实施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由班主任负责组织和协调,各科任教师负责指导和评价。
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根据学生的年级和兴趣进行分类设置,每个学期至少安排一个实践活动。
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内容可以根据教师的教学计划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四、评价与考核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分为两个层次:平时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2. 平时评价主要侧重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表现和态度等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纳入综合素质评价。
3. 终结性评价采取考查、实践报告、展示等形式进行,考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实际操作和综合能力。
4.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和考核结果将纳入学生的学籍档案,并作为学生的日常表现和负责任人的重要依据。
五、保障措施1. 实行分类管理,设立专门的实践活动课程组织机构,明确责任和职责。
2. 组织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素质评价水平。
3. 配备必要的教学设备和实践场所,保障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
4. 加强与社区、家长的合作,共同推动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六、违规处理对于违反本规定的行为,将视情节轻重采取以下措施:1. 轻微违规行为,给予口头警告或书面警告。
实践教学目标全册要求
(全册要求)一、通过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
二、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三、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初步形成反思、探究社会问题的习惯,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初步养成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四、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五、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全册要求)一、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它是创造的起点。
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逐步形成质疑、乐于探究的积极情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展开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需要整理与归纳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拘泥书本,不迷信权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独立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并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激发他们探究和创新的欲望,培养创新能力。
(全册要求)一、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就是能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
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逐步形成质疑、乐于探究的积极情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合作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小组合作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组织形式,有利于课题研究的开展和发挥学生的特长,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使他们在活动过程中,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分享共同的成果等。
2024年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标准范本
2024年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标准范本一、活动背景综合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此类活动,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培养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我们制定了以下的2024年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二、活动目标1.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实践思维和创新精神。
3.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和社会服务意识。
三、活动内容1. 主题活动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主题,如环境保护、公益活动等,围绕这些主题组织一系列的活动。
比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宣传和实践活动,如清理垃圾、植树造林等。
同时,还可以邀请专家学者来进行相关的讲座和培训,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知识水平。
2. 跨学科合作组织学生跨学科合作,开展一些综合性的课题研究和实践活动。
例如,可以选择一个当地社区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学生通过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等方式,提出解决方案,并进行实际操作和评估。
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加强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 学科竞赛组织各类学科竞赛,如数学竞赛、科技创新竞赛等。
通过参与竞赛,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学科知识水平,展现自己的才华,并学会团队合作与竞争的技巧。
4. 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企事业单位、农村实践、社区服务等。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了解社会的运作方式,增强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五、活动安排1. 活动时间:活动周期为一年,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学期:选择主题活动,进行宣传和准备工作。
- 第二学期:开展主题活动,并持续进行跨学科合作和学科竞赛,同时安排社会实践活动。
2. 活动组织机构:成立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委员会,由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负责活动的组织和协调工作。
3. 资源保障:- 学校提供场地、设备和资金支持,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计划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计划一、教学背景简述综合实践活动是小学教育中的一项重要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为了更好地开展该项课程,我们制定了该教学计划。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能力。
2.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3.促进学生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内容本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以科学实验为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实验:1.空气压力实验:通过实验观察空气的特性和压力对物体的影响,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物理性质;2.植物生长实验:通过实验观察植物生长的过程和因素,让学生了解植物生长规律;3.水的沸点实验:通过实验观察水在不同情况下的沸点,让学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四、教学方法本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以“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理论部分将采用课堂讲解和幻灯片演示的形式,实践部分将以实验操作为主,辅以讨论和总结。
五、教学流程第一节课1.空气压力实验理论讲解2.展示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3.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4.分组讨论实验内容并总结第二节课1.植物生长实验理论讲解2.展示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3.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4.分组讨论实验内容并总结第三节课1.水的沸点实验理论讲解2.展示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3.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4.分组讨论实验内容并总结第四节课1.总结上课所学内容2.针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3.分享实验中的创新点和体会4.布置课外实践任务进行巩固练习六、教学评估本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评估:1.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和记录2.课后实践任务完成情况3.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程度4.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七、实践任务根据课程内容及理论知识,学生需完成如下实践任务:1.空气压力实验报告书编写2.植物生长实验记录及结果总结3.水的沸点实验观察报告撰写八、教学总结通过本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一、背景和目标在当前教育背景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本实施方案旨在通过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给学生实践、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机会,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二、课程概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开展团队合作、动手实践以及跨学科学习的机会。
通过与不同学科和领域的内容结合,课程将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协作和沟通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创造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批判性思维、自主学习和跨学科学习能力。
5.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提高他们的社会参与和服务能力。
四、课程内容安排本课程将分为不同的模块,每个模块都将涵盖多个学科和领域的内容。
具体内容安排如下:1. 模块一:科学探究本模块将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和观察,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并将学科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模块二:艺术创作本模块将鼓励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发展他们的艺术表达能力和审美意识。
学生可以选择绘画、音乐、舞蹈等不同形式的艺术创作,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创意。
3. 模块三:社区服务本模块将引导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学生将与社区组织合作,开展一些对社区有益的项目,为社会做出贡献。
4. 模块四:体育运动本模块将强调体育运动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培养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
学生将参与各种体育项目的训练和比赛,提升自己的运动技能。
五、课程评价与反馈本课程将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进行评价。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合作、项目成果和个人反思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
2020年(最新)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基本要求20条
35— 1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基本要求一、活动教学的准备第1条学习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19),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总目标和学段目标。
第2条知道课程设置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选择与组织应遵循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和连续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方式有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和职业体验,同时,正确把握各种方式的关键要素。
除以上活动方式外,还有党团队教育活动、博物馆参观等。
在活动设计时可以有所侧重,以某种方式为主,兼顾其他方式;也可以整合方式实施,使不同活动要素彼此渗透、融合贯通。
第3条通过与学生交谈、查看学生成长档案以及活动观察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学习方式、同学关系、班风班貌等学情。
第4条在理解课程、了解资源和学情的基础上,基于学校的总体规划制定学年和学期教学计划,在重视学生自身发展需求,确立学期活动主题内容。
并制定学期相应的活动方案。
活动方案包括活动主题、背景分析、活动目标、活动方式、活动准备、课时安排、活动过程、活动评价等环节。
二、活动教学的指导第5条活动开展,加强问题发现、提出问题的指导,指导学生自主选择和主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形成课题或活动主题,加强学生制定活动方案和必要的活动资料与活动工具准备指导。
第6条综合实践活动以小组合作方式为主,也可以个人单独进行。
小组合作范围可以从班级内部,逐步走向跨班级、跨年级、跨学校和跨区域等。
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组织方式。
要引导学生根据兴趣、能力、特长、活动需要等因素进行分组,一般每组3—6人为宜。
做到明确分工,人尽其责,合理高效。
第7条研究教学基本课型,着重研究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和职业体验教学基本课型,落实关键要素,指导学生通过参观访问、实地考察、资料查阅、实验观察、设计制作、参与社会活动和服务、见习和实习职业体验等方式进行实践与探究。
第8条在活动中,要进行活动情境的指导、方法实践的指导,以及资料搜集、记录、整理、处理方式方法等指导。
实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规定(三篇)
实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规定实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校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设立的一种课程,下面是一些关于实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规定:1. 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年级和年龄特点,明确实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
2. 课程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实际资源,确定实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内容,包括体育运动、生活实践、科技实验、艺术表演等方面。
3. 课程计划:在每个学期的开学前,教师根据课程目标和内容,制定实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详细教学计划,包括每个学期的教学进度安排、具体活动项目、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
4. 教学方法:实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采用启发式教学和问题解决教学方法,通过情景模拟、实地考察、小组合作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5. 教学评价:实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既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又考虑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记录、作品展示、自评和同伴评价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6. 安全保障:在实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校要注重安全保障,确保学生的身体和财产安全。
教师要对活动场所和教学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组织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加强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
以上是关于实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规定的一些要点,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落实。
实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规定(二)实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校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而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
为了管理这门课程,学校应该制定一些管理规定,以确保教学质量和顺利开展。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管理规定:1. 课程目标: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确保所有教师和学生都明白课程的目标,并努力实现这些目标。
2. 课程大纲:制定详细的课程大纲,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评价要求等。
大纲要尽量具体、可操作,为教师提供教学指引,为学生提供学习目标。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方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方案引言:综合实践活动是小学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学习机会,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本文将介绍一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方案,旨在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自身能力。
一、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技巧。
2. 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动态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二、课程内容1. 主题:设计一款便携式水杯- 学生将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设计一款能够随身携带的水杯,考虑到容量、材质和便利性等因素。
- 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来测试和改进他们的设计,并最终完成一个符合设计要求的水杯原型。
2. 学习内容:- 学生将学习有关材料科学、容量计算和流体力学等相关知识。
- 学生将学习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来进行设计和模拟测试。
- 学生将学习使用简单的工具和材料来制作原型。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水杯的功能和不同种类的水杯,引发学生对设计水杯的兴趣。
2. 知识探究:- 学生将学习关于材料科学的知识,了解不同材料的特性和适用性。
- 学生将学习容量的计算方法,并了解不同容量对水杯的设计和使用的影响。
- 学生将学习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了解液体在容器中的流动原理。
3. 设计与模拟:- 学生将学习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进行设计和模拟测试。
- 学生将根据所学知识和自己的创新思维,设计出符合要求的水杯原型。
4. 制作原型:- 学生将使用简单的工具和材料,制作出自己设计的水杯原型。
- 学生需要测试原型的使用性能,并根据测试结果进行改进。
5. 展示和评价:- 学生将展示自己设计和制作的水杯原型,并向同学和老师分享设计理念和改进过程。
- 学生将接受同学和老师的评价,从中获得反馈并持续改进自己的作品。
四、教学方法1. 前期讲述法:通过导入、知识探究等环节,向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和理论基础。
2. 合作学习法:学生将分组进行设计和制作,鼓励他们在小组中相互合作、协商和分享。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总体方案 (7)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总体方案一、课程背景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在学校教育中,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性的活动,提高学科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中,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实践经验。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与沟通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分享、协作的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
三、课程内容和时间安排本课程的内容将涵盖多个实践性的活动,如科学实验、社会调研、项目设计等。
具体内容和时间安排如下:1. 科学实验•学习基本科学知识和实验方法;•独立设计并完成实验项目;•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实验经验。
时间安排:每周一次,共20周。
2. 社会调研•学习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选择社会问题进行调研;•收集、整理和分析调研数据;•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建议。
时间安排:每周一次,共15周。
3. 项目设计•学习项目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独立设计并完成项目;•撰写项目报告和进行项目汇报。
时间安排:每周一次,共10周。
四、课程评估本课程将采用多种评估方式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绩。
评估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课堂参与:学生的课堂出勤情况及活动参与度。
2.实践报告:学生根据实践活动结果撰写的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对实践活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课程作业:布置与实践活动相关的作业,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项目评估:评估学生项目设计和完成的情况,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以上评估方式将综合计算得出最终的课程成绩。
五、课程资源和支持为了保证本课程的顺利进行,学校将提供以下资源和支持:1.实验室和设备:提供实验所需的实验室和实验设备,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进行科学实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双线结构”课型建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双线结构”课型建构作者:***来源:《广东教育(综合)》2024年第02期2017年教育部出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系统阐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及活动方式等,对中小学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起很好的指导作用。
在实践中,部分学校在实施此课程时,缺乏统一管理,在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实施评价等有缺失,特别是在课型教学上,缺乏深度思考,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无法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真正目的。
因此,需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上在课型建构方面作深度的探索,为教师实施此课程提供范式,解决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低效的问题。
多年来,学界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型研究已有一定成果,从活动过程的顺序研发出一套课型体系,如“开题活动—实践活动—交流活动—展示活动”,为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起很大的作用。
但课型设计不能固化与僵化,需要有创新课型来适应教学的变化、发展与需要。
创新课型是为解决某个教学难题,顺应新的教学任务、内容,适应学生的变化而研制的新课型。
建构课型,就是要解决教师不明晰怎样实施实践活动的问题,解决教师因综合实践课程具有开放性特征而难以统一实施要求的问题,提高课程实施效果。
建构课型的根本任务,是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出发,透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在活动中实践、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锻炼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性素养。
一、对“双线结构”课型范体的认知“双线结构”指的是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明暗两条线。
明线是师生教学活动的程序。
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般通过一定的教学行为来呈现,如生成主题、方案制定、实地考察、问题探究、社区服务、设计意图、动手制作、亲身体验、相互交流、物化成品、成果展示等。
同时,也通过不同环节、步骤来体现,如情境引入、方案提出、方法指导、动手操作、实验探究、交流评价等。
暗线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型设计的基本要求
一、选题指导课
教学目标:激发学生观察生活、发现与探究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将问题转化成活动主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1.教师要明确活动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及管理的要求。
能把握课程的特点和价值追求。
2.能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活动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鼓励学生发表意见。
3.教师能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与交流,对所提出问题进行分析。
整理、归纳、论证,最后确立活动主题。
4.活动过程环节清晰、逻辑严密、学时安排合理,能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重点、难点明确。
二、主题分解课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在主题确定后,根据他们的兴趣和意愿,把主题具体的细化成可操作的子课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1.能够在将主课题进行分解的过程中准确分析学生的兴趣、需求、能力和经验,指导学生建立分课题规划的意识;分析现有的和潜在的课程资源;围绕分课题筛选资源,理清资源、学情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
2.能指导学生分解主题,指导学生建立分课题研究的方法,保证今后学生能够对课题有比较完整的研究、实践。
三、方案设计课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具体、细致地设计活动方案的能力,养成对方案进行修改完善的好习惯,培养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1.指导学生建立制定活动方案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格式,引导学生针对活动方式,自主规范地进行设计方案:(如活动主题,成员分工,活动前准备,活动的目的、内容、时间、步骤、方法,问题预设及解决办法,成果预计与交流,活动评价等)。
并论证其科学性和可行性,进一步完善方案。
2.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和他人的活动兴趣、特长和便利性等因素组建活动小组,寻找合适的指导老师。
3.指导过程要充分发扬民主,形成集体合力,从内容到形式力求方便操作,动态调整,使其能服务于活动,指导于活动。
四、专题研讨课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感兴趣的或有争议性的问题开展专题实践性研究。
教学过程设计:
1.能引导学生聆听,随时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2.能指导学生利用相关资料,寻找理论依据,做到有理有据。
3.在准备充分的前提下,指导学生展开专题讨论,得出结论。
五、中期反馈课
教学目标:教师根据学生开展活动情况,有针对性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进行阶段性研讨和交流,促进学生实践活动不断持续、有效和深入的开展。
教学过程设计:
1.指导教师要明确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渠道,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有目的的来收集信息。
2.要指导学生学会统计、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要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
培养学生形成处理信息的能力。
3.要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帮助他们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做好在不确定的情境中解决问题的准备。
对有特殊困难的小组要进行个别辅导,或创设必要条件,或帮助调整研究计划。
六、方法指导课
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学会调查、访问、搜集资料、撰写调查报告、采访记录、观察日记等活动技能与方法,培养学生劳动技术与信息技术素养。
教学过程设计:
1.根据活动具体指导学生通过参观访问、调查研究、实验观察、设计制作、支援者服务等方式进行实践与探究,获取丰富的信息和资料。
引导学生感受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并使活动的结果具有科学性和
真实性。
2.指导学生了解调查、访问的基本要素,明确调查、访问的基本要求及步骤。
3.教给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
如查阅图书的小窍门、上网的方法、如何取舍资料等
4.在活动中,指导学生及时做好记录,掌握几种记录的方法。
5.指导学生养成保存资料、及时总结的好习惯。
七、设计制作课
教学目标:体现在设计制作中培养学生的技术意识、技术思维、技术能力与态度,以及发展自主创新精神的作用。
教学过程设计:
1.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发现生活中需要改进的问题;所选制作项目要能激发学生的技术学习兴趣,易于操作,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水平相适应,并体现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2.能从所教内容出发,突出技术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的指导,注意指导过程的创造性和指导形式的多样性,教学方法有新意、启发性、激励性,指导学生及时、灵活、有效。
3.能正确处理好教师的示范、讲述与学生的自主活动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的舞台。
4.能从多角度评价学生的作品,巩固技法的掌握,保护学生的创造热情。
5.全面落实教学目;教学结构合理;在教学内容、策略、模式、
媒体、方法等方面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创新。
八、成果交流课
教学目标: 创造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展示自我的能力,使他们在活动中锻炼自我,体会到自我价值实现的喜悦,也为下一次活动提供动力。
教学过程设计:
1.指导学生对活动所得的信息进行筛选、分类、归纳、汇总,使之条理化。
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报告,总结活动成果。
引导各小组确定最佳的成果呈现形式。
2.指导学生认识到不同类型的主题活动有不同的特点,在总结交流时也应该有不同的方式。
3.指导学生能根据小组的自身特点和独特体验、收获来选择不同的展示方式。
发挥组内每个学生的所长,通过展示能发挥各自的优势,以帮助每一位同学树立自信。
4.指导学生通过反思既关注有形成果,又注意挖掘活动中隐性且有价值的活动体验。
5.指导各小组做好活动的评价工作。
对学生的成果和展示给予积极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