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文学美学思想述评
浅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
浅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摘要】本文将从引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弗洛伊德的文学理论、弗洛伊德的艺术观念、精神分析美学的探讨以及弗洛伊德的美学观点几个方面来探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
通过对弗洛伊德的理论和观点的分析,将展示他对美学领域的深刻见解以及对人类心理和文化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弗洛伊德的思想,可以更好地理解他在心理学、文学和艺术领域对美学所做出的贡献,以及他对当代文化和审美观念的重要影响。
通过结论部分对本文的内容进行总结和概括,强调弗洛伊德的思想在当代美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关键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文学理论、艺术观念、美学观点、探讨、引言、结论1. 引言1.1 引言弗洛伊德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的精神分析学说对当代文化和艺术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人类行为和思维受潜意识的影响,而美学则是一种探讨人类情感和欲望的方式。
弗洛伊德的美学观点强调个体情感和欲望在艺术创作中的表达和满足,认为艺术作品的价值在于其能够引发观众内心深处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通过欣赏艺术作品,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和欲望,从而达到心理解决和内心平衡的目的。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深刻影响了当代文化和艺术领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来理解人类情感和欲望的表达方式。
通过深入探讨弗洛伊德的美学观点,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并探索美学在心理治疗和心灵成长中的作用。
2. 正文2.1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1. 潜意识: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受到潜意识的影响,潜意识中包含了个体的欲望、冲突和压抑的情绪。
他认为潜意识是人类行为的决定因素,而且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会通过梦境、口误等方式表现出来。
2. 冲突: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存在着内部的冲突,主要是因为个体的欲望和现实之间的矛盾。
这种冲突会影响个体的行为和情绪,导致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产生。
3. 心理防御机制:弗洛伊德提出了多种心理防御机制,如压抑、回避、投射等,用来帮助个体应对潜意识中的冲突和压抑情绪。
弗洛伊德文艺美学观
弗洛伊德的文艺观精神分析批评,是二十世纪影响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西方文艺批评流派之一。
它是用精神分析学理论对文学艺术及其各种文艺现象进行研究所采用的一种批评模式。
将近一个世纪以来,精神分析学一直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它对意识流、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等现代主义流派都产生过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在创作界,西方活跃于20世纪上半叶的遗留作家,大多数都或多或少地受到精神分析学的影响。
在批评界,精神分析学在二三十年代达到鼎盛时期,虽然在四五十年代由于新批评派的风靡而一度受到冲击,但进入60年代以后,由于拉康、霍兰德等人在理论上的“重新阐释”和在实践中的“创新”,精神分析批评又重新焕发了生命力,并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
一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是弗洛伊德,弗洛伊德从《释梦》(1900)开始,先后撰写了《延森,格拉底瓦。
中的幻想与梦》《列奥拉多。
达·芬奇和他的一个童年记忆》《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有关文艺批评的著作。
在这些著作中,弗氏应用精神分析学说对索福克勒斯和他的《俄狄浦斯王》,延森和他的《格拉底瓦》,达·芬奇和他的《蒙娜利莎》,米开朗基罗和他的《摩西》,莎士比亚和他的《哈姆雷特》,进行了分析批评。
力图从作家童年经验、潜意识积淀中找出对他们的性格和创作的解释,力图从作品的表层结构中发现潜藏的深层结构。
显示了精神批评的实绩。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结构,有三个层次:最深层次的心理是无意识,它与人格结构中的本我相对应,主要表现为性冲动,他按快乐原则行动;中间层次是前意识,即可以召会的记忆,它与人格结构中的自我相对应,处于意识和无意识、本我和超我之间,起着调解的作用,一方面受超我的监视和约束,另一方面又保护本我,按现实原则活动;其表层是意识,与人格中的超我相对应,它远离人的本能,受人的良知、道德等社会原则的支配,压抑人的无意识本能冲动,按至善原则活动。
因此,人的本我与超我则经常处于矛盾之中。
康德与弗洛伊德对美学的辩论近现代哲学中的艺术与审美观念
康德与弗洛伊德对美学的辩论近现代哲学中的艺术与审美观念近现代哲学中的美学领域,康德和弗洛伊德的观点一直备受争议。
两位哲学家对艺术与审美的看法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和冲突。
本文将分析康德与弗洛伊德之间的辩论,探讨他们对美学的贡献以及对艺术与审美观念的影响。
一、康德的美学观点康德是德国启蒙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美学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判断力批判》中。
康德认为,审美体验是一种纯粹的主观体验,与人的感官和理性有密切关系。
他提出了“审美判断的无目的性”这一概念,即审美经验不会受到功利性的影响,纯粹以审美的形式存在。
此外,他还强调了审美经验的普遍性,认为具有普适性的审美经验应该是人们所认同的。
康德对艺术的看法与他的美学观点密切相关。
他认为艺术是以审美形式呈现的作品,通过对美的追求,艺术家可以达到表达情感和思想的目的。
康德提出了“目的论无中心性”的观念,即艺术作品不需要追求某种具体的目标或主题,而是通过形式的表达来触动观众的审美情感。
基于这一观点,康德将艺术分为两类,一类是“美的艺术”,即以审美形式为目的的艺术;另一类是“技术的艺术”,即以实用功能为目的的艺术。
二、弗洛伊德的美学观点弗洛伊德作为心理学的奠基者,对美学也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美的体验与情感体验有着密切的关联,审美经验是一种基于潜意识的体验。
他通过对人类无意识的探索,推崇了个体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的表达。
弗洛伊德主张将美学和精神分析相结合,将艺术看作是情感和欲望的表达方式。
弗洛伊德的美学观点与康德不同,他认为艺术作品可以通过象征、隐喻等手法来进一步揭示人类内心的欲望和冲突。
他主张将艺术作为一种心理治疗的方式,通过艺术作品的观赏和创作,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并通过表达和释放情感来实现心理的平衡和治愈。
三、康德与弗洛伊德观点的对比与辩论康德和弗洛伊德对美学的看法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尤其是在审美经验的主体性和艺术的功能性方面。
康德认为审美经验是一种主观的体验,与个体的感官和理性有关;而弗洛伊德则认为审美经验是一种基于潜意识的体验,与个体的情感和欲望密切相关。
浅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
浅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摘要】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是一种独特的美学思想,通过深入人类内心深处的探索,探讨了人类心理的本质和情感的表达。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包括其理论基础、在文学与艺术中的应用、对个体心理的影响、在当代的意义以及与其他美学思想的比较。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对人类文化和心理的重要性,以及其在当今社会中的意义。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不仅是一种美学思想,更是一种深刻的对人类心灵探索的方式,对我们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和文化现象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文学、艺术、个体心理、当代意义、比较、重要性1. 引言1.1 介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概念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中,他强调了无意识的重要性,认为艺术家通过创作,可以将自己的无意识冲突和欲望转化为作品中的符号和意象。
通过审视这些符号和意象,观众可以深入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并体验到情感上的共鸣。
弗洛伊德还提出了象征性的观念,认为艺术作品中的符号和意象并非直接表达特定含义,而是具有象征性意义,需要观众进行解读和理解。
这种象征性的意义可以引发观众的思考和联想,使他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得到启发。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概念深刻影响了后世的艺术理论和实践,为我们理解艺术作品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通过深入探讨艺术作品背后的心理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拓展对美的认识和体验。
2. 正文2.1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理论是指他基于精神分析理论所提出的关于美学领域的见解和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作品是一种表达个体潜意识深层欲望和冲动的方式,艺术家通过创作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冲突和欲望。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主题和符号具有象征意义,是潜意识的映射。
他提出了“幻觉替代”、“梦的象征性”等概念,认为艺术作品中的符号和主题是个体梦境的投影,揭示了内心冲突和欲望的真相。
弗洛伊德文艺美学观
弗洛伊德的文艺观精神分析批评,是二十世纪影响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西方文艺批评流派之一。
它是用精神分析学理论对文学艺术及其各种文艺现象进行研究所采用的一种批评模式。
将近一个世纪以来,精神分析学一直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它对意识流、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等现代主义流派都产生过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在创作界,西方活跃于20世纪上半叶的遗留作家,大多数都或多或少地受到精神分析学的影响。
在批评界,精神分析学在二三十年代达到鼎盛时期,虽然在四五十年代由于新批评派的风靡而一度受到冲击,但进入60年代以后,由于拉康、霍兰德等人在理论上的“重新阐释”和在实践中的“创新”,精神分析批评又重新焕发了生命力,并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
一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是弗洛伊德,弗洛伊德从《释梦》(1900)开始,先后撰写了《延森,格拉底瓦。
中的幻想与梦》《列奥拉多。
达·芬奇和他的一个童年记忆》《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有关文艺批评的著作。
在这些著作中,弗氏应用精神分析学说对索福克勒斯和他的《俄狄浦斯王》,延森和他的《格拉底瓦》,达·芬奇和他的《蒙娜利莎》,米开朗基罗和他的《摩西》,莎士比亚和他的《哈姆雷特》,进行了分析批评。
力图从作家童年经验、潜意识积淀中找出对他们的性格和创作的解释,力图从作品的表层结构中发现潜藏的深层结构。
显示了精神批评的实绩。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结构,有三个层次:最深层次的心理是无意识,它与人格结构中的本我相对应,主要表现为性冲动,他按快乐原则行动;中间层次是前意识,即可以召会的记忆,它与人格结构中的自我相对应,处于意识和无意识、本我和超我之间,起着调解的作用,一方面受超我的监视和约束,另一方面又保护本我,按现实原则活动;其表层是意识,与人格中的超我相对应,它远离人的本能,受人的良知、道德等社会原则的支配,压抑人的无意识本能冲动,按至善原则活动。
因此,人的本我与超我则经常处于矛盾之中。
浅析弗洛伊德的文学观点及其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浅析弗洛伊德的文学观点及其对美国文学的影响作者:全阿芬曾小珊来源:《职业时空》2008年第12期摘要:佛洛伊德主义作为现代文学和美学的一种思潮,对于西方现代作家有着很大的影响。
佛氏对人类的潜意识活动作了科学的研究和分析并把它应用于创作中。
其后,许多作家对佛氏主义进行研究,然后有意识地将其运用于创作实践,从而为人类的文学创作开辟了新的思路。
在美国,就有很多作家受到其影响。
关键词:弗洛伊德主义;美国文学;潜意识;自我;超自我在长期与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人类逐渐意识到了自身的存在,发觉了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殊性。
但当他们想要洞察自身心灵时,曾经睿智的目光却变得迷惘起来。
人们在研究天地间普遍规律的同时,也苦苦思索着人性的本质。
前代的智者提出要认识自己,提出了“理念”的概念;后来的哲人则发现了本能、意志与意识,心灵的面纱已被撩开了一角。
还有文学,这面世界的镜子,既反映了人类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也若隐若现地反映了人的本性。
古希腊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麦克白》都表现了永恒的人性。
后来的作家更是有意识地敲响了人类意识的大门。
就在人类进行探索时,弗洛伊德于世纪之交创立了心理分析(或精神分析)理论体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为探索人类灵魂的未知领域起到了积极的向导作用,同时也为文学创作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佛洛伊德主义是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佛洛伊德(1856-1939)创立的、系统叙述人类精神活动的心理学学说。
关于潜意识活动的研究是佛洛伊德心理学的重要内容,他对现代小说创作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
佛氏心理学认为,人的精神领域像一块巨大的浮冰,隐藏在下面的不可见部分是一大片不受自我意识支配的领域,称为“本我”(ego),它集中了本能的冲动与原始的欲望,本质上是不合理性的,是受欢乐原则支配的,力图寻求满足。
浮冰上所能看见的是合乎理性与理智的那部分意识,称为“自我”,指经过感官经验了外部世界之后合理的组织起思维过程并能主宰行为的那部分心理,它的作用是按照外部世界的需要压抑和排除非理性的冲动(即“本我”)。
简析弗洛伊德的文艺思想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文艺理论是基于他 的精神分析学理论而建构起来的, 自我主体 出 从 发, 阐述文学作品的创作意图, 这为文学 的解读, 或者是深度解读 , 或是另类角度的解读 , 提供了 种可能。他更深层次地挖掘作家、 艺术家们创 作的动机 , 使文艺学研究领域较之前更为开阔。
收稿 日期 : 1 0 — 3 2 0— 1 0 0
的思考 , 尤其是在成人的梦中这种伪装更频繁更隐 蔽, 但是在儿童的梦畸却比较直接地呈现了其欲望 的满足 , 弗洛伊德举例道:做梦者是一个8 “ 岁的女 孩 。她 的父亲带着几个孩子步行去多恩 巴赫 , 打算 参观罗雷尔小屋。但由于天黑了下来, 只得返 回。 为了不使孩子们失望, 他答应他们下次再来。在回 家的路上, 他们经过了一个指向通往哈密欧的路 标。此时孩子们又要求去哈密欧, 但是因为同一个 原因, 为了安慰他们 , 只好答应他们改日再去。次 日早晨 , 个 8岁女孩走 到她爸爸跟 前 , 这 得意洋洋 地说:爸爸, ‘ 昨晚我梦见你带着我们去了罗雷尔 小屋和哈 密欧 。 ”经过 对 比, 洛伊 德发 现 ” 弗 成人的梦 中所 以更多伪装 的形式, 因在于“ 原 自
我” 的一种稽查作用, 这种稽查来源于我们社会里 的政治、 宗教、 文化等的教化作用。在 日 常生活中, 非道德 的意识会 自然受到我们 自觉 的压制 , 这种压 制、 压抑甚至我们都 已经感觉不到, 这种情况下一 些非道德的欲望只有潜藏入梦, 并且即使在人梦的 情况下也要受到这种稽查的检视, 因而即使在梦里 欲望的满足也必须以伪装的形式出现。这一点尤 其以成人的梦为证。对于梦的分析告诉我们, 白天 人们知道欲望与公共道德相违背, 出于一种羞愧而 掩盖了 自己的这种欲望 , 些欲望想要获得满足只 这 能在梦中, 但是甚至在梦中, 人们也深深地为这种
弗洛伊德无意识美学思想研究
弗洛伊德无意识美学思想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美学思想,揭示其对现代艺术和美学理论产生的深远影响。
弗洛伊德,作为心理学领域的先驱,其理论框架在多个学科领域都有所涉及,尤其在美学领域,他的无意识理论为解读艺术作品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将首先概述弗洛伊德的基本理论和观点,进而分析他的无意识理论如何与美学相结合,最后探讨这一理论对现代艺术和美学实践的影响。
我们将回顾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特别是他的无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结构由三个层次构成: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
其中,无意识是心理结构的最底层,包含了人的原始冲动、欲望和本能,这些元素在艺术创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接着,我们将分析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如何与美学相结合。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创作是一种无意识的表达,艺术家通过作品将深层的无意识欲望和冲动转化为可见的形式。
这种表达方式使得艺术作品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引人入胜的魅力。
我们将探讨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美学思想对现代艺术和美学实践的影响。
弗洛伊德的理论为现代艺术家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和方法,使得艺术作品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
在美学理论方面,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美学思想也为批评家提供了新的解读视角,使得艺术批评更加深入和细致。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美学思想,以及它在现代艺术和美学领域的重要地位。
二、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弗洛伊德,作为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其理论体系中,无意识(或称潜意识)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
他认为,人的心理结构由三个层次构成: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
其中,无意识是最为深层的心理结构,包含了人的原始冲动、欲望、被压抑的记忆和情感体验等。
这些元素由于种种原因,如道德、社会规范等,被排斥在意识之外,但它们并未消失,而是以一种潜在的形式影响着人的行为和思想。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的核心在于其对于“性欲”的强调。
他认为,无意识中的性欲冲动是人最基本的驱动力,它通过各种形式的象征和置换,在梦境、幻觉、艺术创作等领域中表现出来。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思想研究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思想研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思想研究引言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最受争议的思想家之一。
他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精神和心理的领域,并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理论,被称为精神分析。
然而,除了精神疾病的研究外,弗洛伊德也对美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探索了艺术创作和审美经验的心理学基础。
本文将从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出发,探讨他的精神分析美学思想,并深入分析其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
身体与欲望在弗洛伊德的分析框架中,身体和精神被视为紧密相关的。
他认为人的欲望和冲动是影响思维和行为的重要因素。
弗洛伊德将欲望分为生物性欲望(如食欲、性欲)和心理性欲望(如权力欲望、探索欲望)。
这些欲望来源于个体和集体的无意识,不受意识的控制。
我们的欲望和冲动来源于对满足的渴望,这种渴望建立在个体对世界的初级体验上。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阶段是一个重要的发育时期,对于后来的个体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儿童期间,个体经历了生理欲望和心理欲望的初步表达,并通过父母和社会的反应习得规范和价值观。
潜意识与艺术创作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潜意识起着关键的作用,影响着个体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潜意识是指那些个体意识之下深层的、难以察觉的心理过程。
潜意识中保存了个体的欲望、冲动、心理冲突以及潜在的情感。
艺术创作是个体表达和释放潜意识的一种方式。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通过转化潜意识的内容,将心理冲突和欲望转化为具体的艺术作品。
艺术作品拥有独特的象征性,可以触发观众自身的无意识,并引发情感共鸣。
歇斯底里与美学体验弗洛伊德还研究了歇斯底里的病例,并将其运用到对美学体验的分析中。
他指出,歇斯底里是一种身体症状,其根源可以追溯到个体潜意识层面的心理冲突。
在美学体验中,个体可以体验到类似于歇斯底里的情感和感觉,称之为“歇斯底里的美感”。
这种美感是一种对潜意识中欲望和冲突的释放和表达。
通过观赏艺术作品,观众可以与作品中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将自己的无意识感受到的情感转化为有意识的经验。
罗素与弗洛伊德对美学的对话近现代哲学中的艺术与审美观念
罗素与弗洛伊德对美学的对话近现代哲学中的艺术与审美观念罗素与弗洛伊德对美学的对话近现代哲学中的艺术与审美观念罗素和弗洛伊德,作为近现代哲学史上的两位重要思想家,对于美学这一领域有着各自独特的见解。
他们的对话,不仅探讨了艺术与审美观念之间的关系,还涉及到了文化、人类心理以及个体经验等多个层面。
本文将对罗素与弗洛伊德的观点进行分析和比较,以期进一步探索美学领域的深度和广度。
一、罗素的美学观点罗素是一位逻辑学家和哲学家,在他的著作《西方哲学史》中,他对于美学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
罗素认为,美是一种情感体验,它具有主观的个性化特点。
艺术作品能够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这是美的本质所在。
在罗素看来,审美经验是一种主观的、个体化的体验。
每个人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感受都可能不同,这取决于个体的文化背景、生活经历以及心理状态等。
罗素强调了艺术的自由性和创造性,认为艺术家可以通过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二、弗洛伊德的美学观点弗洛伊德是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在他的著作《色情训科三论》中,他对于美与艺术的关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对于美的追求是一种满足本能需求的表现。
在弗洛伊德看来,美的体验与个体的潜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
他提出了“艺术生成”这一概念,认为艺术家通过创作艺术作品可以满足自身的潜意识需求,并将这种需求转化为具体的形式。
同时,观赏者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也会被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层意义所吸引和启示。
三、美学观念的对话与辩证罗素和弗洛伊德的美学观念有着一定的差异,但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共性和相互补充之处。
罗素注重个体情感的表达,认为美是一种个体化的主观体验;而弗洛伊德则着重于潜意识的发掘与表达,认为美源于个体的内在需求。
两位思想家的美学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互为补充。
罗素的美学强调了情感共鸣的重要性,而弗洛伊德的美学则强调了潜意识与创造力的关系。
在艺术创作和欣赏的过程中,个体情感与潜意识的相互作用,使得艺术成为一种独特的体验。
弗洛伊德的文学创作观念
弗洛伊德的文学创作观念
弗洛伊德的文学创作观念:
弗洛伊德的文学创作观念就是文艺创作是被压抑的愿望的满足。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愿望要想得到表现和满足,一是通过各种无意识过程如梦巧妙地表现出来,二是通过文学艺术的形式,使其得以升华,表现出来。
在弗洛伊德看来,文学与梦有许多共同的特点其中两者都巧妙地伪装了那些被压抑的愿望,使之能够表现出来。
他认为释梦的方法也同样能够解释文艺作品,探讨其中的“真正涵义”。
弗洛伊德的文学观是不可能完美的,他夸大无意识,用它去解释包括文学创作在内的人类全部活动的动机和动力而无视文学创作的社会历史原因和文学家自身复杂的心理因素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无疑是难以令人信服的,并且他把文学创作看作是各种本能的欲望,特别是性欲的“升华”,强调性欲在文学创作中的支配作用,“是把一种正确的理论夸大到绝对色情狂的地步”,更是片面与偏颇的。
浅谈弗洛伊德的美学思想
浅谈弗洛伊德的美学思想——《弗洛伊德论美文选》读书报告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分析学,并且把它应用于文学、美学等各个领域。
《弗洛伊德论美文选》收入了九篇弗洛伊德在不同时期写的关于美学与艺术的文章,细读此书,我们会发现弗洛伊德对美学有独特的见解,他对文学作品与艺术作品的鉴赏独具一格,让人耳目一新。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是对被压抑的愿望的一种表现和满足。
欣赏文学作品时,我们常常为里面的人物性格或故事情节所打动,我们会感慨甚至产生疑问:作家怎么能够创作出这么好的作品?他们是从哪里选取素材的?也许作家自己对这些问题都没有明确的答案。
弗洛伊德给我们指明了解决问题的方向。
他从儿童经验入手,在他看来,儿童经常做游戏,模仿大人们的生活,并从中获得了快乐。
做游戏表现了他们想要长大的愿望,他们在成人面前做游戏,毫不掩饰他们渴望长大的心情。
成年人像童年时代一样喜欢做游戏,但是他知道自己不应该再做游戏,而应在现实中行动。
于是他就会幻想,想象自己成为了比现实中更理想的人,想象自己得到了在现实中得不到的一切。
他为自己有这种孩子气的愿望而感到羞耻,把引起幻想的愿望隐藏起来,这一愿望就被压抑下去,进入无意识之中。
作家创作的过程,是他把幻想中的愿望付诸实现的过程,是不自觉的行为。
作家受现时经验的刺激,产生了一个愿望,同时又回忆起儿童时期的经验,那时愿望曾得到了满足,这个愿望在作品中得到了实现。
不只是作家,其他艺术家也以这样的方式将生活与作品联系起来,作品表现了他们那被压抑的愿望,使他们的精神获得了自由,也让那些具有同样被压抑的愿望的人们感到满足。
作为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对戏剧中的精神病理剧颇有研究。
一部好的戏剧,要给观众带来快乐,不应该给观众造成痛苦;必须是一个包含了冲突的事件,包含着抵抗与意志的努力;还必须使观众产生一种理解的冲动,发生注意力的转移。
精神病理剧以神经病患者为主人公,在神经病患者内心,意识冲动与被压抑的冲动之间发生了冲突,起初,意识压抑住了冲动,主人公内心是平静的,像正常人一样。
弗洛伊德的主要观点及评价
弗洛伊德的主要观点及评价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流派的主要创始人.自十九世纪末以来,他的精神分析的理论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作为这一流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在她的《精神分析导论》这一书中简要的阐明了精神分析的理论及方法,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大概的了解到弗洛伊德的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要观点理论1,潜意识理论观点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可分为3 个部分: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指个人目前意识到的一切, 是和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是表层的精神活动,是人的精神结构中很小,很微弱的一部分。
前意识指虽非目前意识到的但可以通过回忆而变为意识内容的一切, 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
无意识则指被压抑而不能通过回忆再召唤到意识中的一切;这通常是不为社会规范所容的欲望。
无意识包括本能的冲动欲望,人的行为是受本能支配的,但又现实的制约。
他把无意识的作用提到了一个高度,认为潜意识起决定作用,认为人的整个精神活动都是潜意识的。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是精神分析的核心。
2、人格理论在无意识概念的基础上,他还提出了人的精神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的。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
佛洛伊德认为人格的三种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不是静止的,而是始终处于冲突——协调的矛盾运动之中。
不平衡时则会产生心理异常。
浅析弗洛伊德的文学观点及其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浅析弗洛伊德的文学观点及其对美国文学的影响在长期与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人类逐渐意识到了自身的存在,发觉了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殊性。
但当他们想要洞察自身心灵时,曾经睿智的目光却变得迷惘起来。
人们在研究天地间普遍规律的同时,也苦苦思索着人性的本质。
前代的智者提出要认识自己,提出了“理念”的概念;后来的哲人则发现了本能、意志与意识,心灵的面纱已被撩开了一角。
还有文学,这面世界的镜子,既反映了人类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也若隐若现地反映了人的本性。
古希腊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麦克白》都表现了永恒的人性。
后来的作家更是有意识地敲响了人类意识的大门。
就在人类进行探索时,弗洛伊德于世纪之交创立了心理分析(或精神分析)理论体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为探索人类灵魂的未知领域起到了积极的向导作用,同时也为文学创作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佛洛伊德主义是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佛洛伊德(1856-1939)创立的、系统叙述人类精神活动的心理学学说。
关于潜意识活动的研究是佛洛伊德心理学的重要内容,他对现代小说创作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
佛氏心理学认为,人的精神领域像一块巨大的浮冰,隐藏在下面的不可见部分是一大片不受自我意识支配的领域,称为“本我”(ego),它集中了本能的冲动与原始的欲望,本质上是不合理性的,是受欢乐原则支配的,力图寻求满足。
浮冰上所能看见的是合乎理性与理智的那部分意识,称为“自我”,指经过感官经验了外部世界之后合理的组织起思维过程并能主宰行为的那部分心理,它的作用是按照外部世界的需要压抑和排除非理性的冲动(即“本我”)。
居于“自我”以上的是“超自我”或“超我”,指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理性等因素。
它使无意识和不自觉的“本我”即欲望受到抑制。
愿望受到现实原则即理性与现状的压抑,从而使人的精神活动与行为保持平衡。
但是,佛洛伊德认为,对本能的压抑一旦过分,超过了极限,就会产生一种内向或外向的破坏性,甚至导致精神分裂。
浅析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
浅析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作者:苏可馨王爽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年第05期摘要:本文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学分析美学,从人的原欲引导出无意识,认为艺术家对艺术的创作是在大的社会以及历史的背景之下对无意识即原欲的升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是从心理角度对艺术作品和艺术创作的主体的分析和解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人的心理的认识的一种进步然而这种理论很大一部分是对艺术作品的低级理解和歪曲,不符合艺术来源于生活的真理,真理有待于继续发现。
关键词:精神分析美学;无意识;艺术;心理;原欲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4-0110-01精神分析美学是以精神分析心理学为基础的一个美学派别。
它产生于20世纪初期,在现代西方美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美学的鼻祖,他的全部理论基础是个体无意识,后人在其基础上对其理论作了修正和补充。
弗洛伊德首次提出了非理性的无意识和人格结构,认为人的心理内容是指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它是人的一切行为,而意识却是由无意识衍生的,处在心理表层。
就好像海明威的冰山原则一样,有意识和无意识组成一个冰山整体。
意识是海上可见部分,无意识则是海下部分,并且占据了冰山的很大一部分。
所以,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也叫做“深层心理学”。
在2O世纪文艺美学理论思潮中,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艺术作品和艺术创作主体进行深层的解读,从而探索出艺术作品产生的原发性动因与艺术创作主体的创作旨归。
然而这种美学理论的基础是建立在以无意识为核心的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基础上的。
当然,弗洛伊德是心理学家,他的美学理论分析也是以他的心理学角度为出发点的。
正如他自己也清晰地阐述了心理分析学与美学的关系-心理学无力解答艺术本质的问题。
在弗洛伊德看来,艺术的本质是原欲的升华,因为原欲是一种能量,所以它只能转化而不能消失。
然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理论并非简单的对性,梦,潜意识等的分析,它是借助有效的事例如:幻觉,梦境,神话,童年回忆,性,梦,神经病等作为其理论分析点,并通过这一点寻找艺术创作,艺术表现的动机,或原动力。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思想研究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思想研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思想研究引言: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作为一位杰出的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在20世纪初的精神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精神分析理论不仅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心理学领域,还对文学、艺术和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思想及其对文化和艺术领域的贡献。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思想1. 无意识与潜意识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心灵被分为意识、无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
无意识是指那些我们没有意识到的心理活动,潜意识则是一些未表达出来的欲望和冲动。
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可以通过表达自己的无意识和潜意识来达到情感宣泄和自我理解的目的。
弗洛伊德的这一思想使得艺术创作成为了一种寻找自我和释放情感的途径。
2. 驱力与欲望弗洛伊德将人类的精神活动归结为驱力和欲望。
他认为个体的一切行为和欲望都是受到内在驱力的控制,这些驱力主要来自于本能和潜意识的欲望。
艺术创作也被认为是一种满足情感和欲望的方式,艺术家通过创作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欲望和冲动。
3. 梦的解析弗洛伊德强调梦境的重要性,并将其视为对个体无意识和潜意识的一种暗示和解析。
他认为梦境中的符号和意象可以揭示个体潜在的心理状态和欲望,同时也可以激发艺术创作的灵感。
艺术家常常会从梦境中获得创作的灵感和创意。
二、弗洛伊德美学思想的应用1. 文学和艺术分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在文学和艺术中的应用被称为“精神分析美学”。
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符号、意象和潜在欲望,可以揭示作品背后的心理机制和作者的内心世界。
例如,对于《威尼斯的商人》这一莎士比亚的作品的分析表明了其中对父女关系、金钱欲望和性别问题的讨论。
2. 艺术创作与心理治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不仅适用于文学和艺术分析,还可以作为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应用于临床实践。
艺术治疗依赖于客体化和表达,帮助患者通过艺术创作来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从而解决潜在的心理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极富启发性的文学审美思想,是对文学批评理论的有益补充,丰富和拓展了文学理论的研究领域,是每一个文学研究工作者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文学理论文学批评1引言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由于对人类心理的一些复杂现象提出了一套完整而极富原创性的见解,不但在心理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影响,而且在人类学、文化研究、文学批评等领域也风靡至今。
后来的一些文学评论家或作家追随弗洛伊德,有意识地运用精神分析理论和方法进行解读或创作,从而在文学界诞生了一个崭新的批评流派。
2弗洛伊德的文学、美学思想精神分析的核心理论包括潜意识、恋母情结、力比多、析梦理论、儿童性心理发展等理论。
起初,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过程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潜意识是最活跃、最有能量的部分,人类的各种动物式本能冲动就藏匿其中,他们是社会道德和法律所不能允许的;而前意识则像是一个门卫,让符合社会法律道德的潜意识进入意识的同时阻止某些本能冲动。
1923年,弗氏对该理论进行了修改,提出了三部人格学说,即本我、自我、超我。
[1]4这两种模型本质并没有改变,都遵循两条原则: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在潜意识和本我中都流窜着不为人知的欲望、野心、恐惧、本能冲动,它们待机得以宣泄、满足。
这些隐藏在本我或潜意识中的动物式欲望被压抑着,并受到力比多性本能的主宰,长期的压抑会导致精神病。
问题是这些欲望如何得到满足呢?在弗氏看来,它们必须通过某种形式的伪装以通过前意识的检查从而进入意识,这些伪装包括梦、语误、幻想、文学艺术作品等等。
因此,文学艺术作品就被看做本能欲望借以伪装、释放自己的手段。
2.1关于作家2.1.1创作动机对弗氏而言,文学作品就是被压抑的未得到满足的欲望以升华的方式得到实现。
正如上文提到的,在人的潜意识里充满了各种动物式的本能欲望,由于受到代表社会道德法律的潜意识或超我的监视,不能得到宣泄、满足。
它们一旦试图冲过道德的栅栏就会被强行镇压下去;因而它们必须伪装自己、改头换面让其乱伦本质逃脱被发现的命运。
就作家而言,他们在创作时,其潜意识里的某些非道德本能冲动也期待得到释放、宣泄、满足,且不能以一种卑劣而应是一种表面上高尚的方式得以体现,而最好的方式就是文学创作过程本身。
这一过程由于采取了文学形式,可以说是本能欲望的升华。
换言之,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让自己潜意识中的本能欲望得到了满足,而这种期待本能欲望得以满足的冲动就是作家创作的强大驱动力。
2.1.2创作方法弗氏的析梦方法是自由联想。
[2]75-77按照他的理论,梦(白日梦)也是被压抑的未得到满足的欲望的实现;他认为文学作品也就像是梦。
[3]28-38因此弗氏就将分析梦的方法运用到分析文学作品及其创作中。
既然潜意识中的本能是按照快乐原则活动,它们必定毫无逻辑可言,完全放任自由;在作家创作的时候,他也应该让自己的思维随意流淌、不加特意的限制,从而充分表达内心深处的感受。
这一思想对许多作家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们积极尝试这一方法,最成功的例子就是乔伊斯及其代表作《尤利西斯》。
[4]2042.1.3作家即精神病患者如果说作家创作的动机在于满足潜意识中被压抑的欲望,那么作家和精神病患者就有许多相似之处。
在弗氏眼里,作家和艺术家被看成是精神病患者,作家和艺术家的作品都被看成了病症的象征符号。
因此他及其追随者就运用基于治疗精神病患者的经验和理论去解读作家作品。
随着一些作家和批评家的加入,他们逐渐形成、引领一股文学批评的潮流,其成员竭力挖掘作家的家庭背景、童年生活、成长遭遇等,企图找出与其作品的联系。
2.2关于作品本身2.2.1创作材料如果说文学作品可以看做是一场梦的话,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就是白日梦的过程。
在《作家与白日梦》中,弗氏研究了人们的幻想、白日梦及其成因。
[3]28-38他认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人们在童年时代一些强烈的愿望未能实现;在幻想或白日梦中这些野心勃勃、不切实际的愿望、梦想变成了现实。
文学创作类似于做白日梦,文学创作的材料也就和梦的材料相一致。
在《梦的解析》中,弗氏提出梦的三个材料来源[5]:(1)梦中的最近印象以及无甚关系的印象;(2)孩提时期经验形成梦的来源;(3)梦的肉体方面的来源。
由此可以知道,梦的材料来源包括了童年时代和最近的特殊经历,这和弗氏一贯强调童年时期的经历是相符的。
(西南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500)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0)16-063-0263母情结加以证明:“……所有的小男孩对于其母亲都有一种性的依恋……然而,他却发现一个竞争对手,他的父亲。
”[6]153不过,由于阉割情结产生的恐惧,大多数男孩都能度过恋母情结而健康成长。
但这些痛苦经历却深深烙在了孩童的心里,对后来的发展有极大影响。
因此这些情结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梦或文学作品的主题之一。
2.3关于读者———共同升华人的潜意识中压抑着各种各样的本能式欲望冲动,它们蠢蠢欲动,随时待机释放自己,并以某种特定的方式进入意识领域,有的方式(如病态行为)是社会伦理道德所不能接受的,其他则无明显的叛逆情绪。
这一过程用精神分析的术语来说也就是被压抑的欲望的宣泄过程。
由于伦理道德的影响,宣泄的方式可分为病态的和符合社会道德的(即升华)。
就作家而言,他的整个创作过程就是一个无意识的宣泄过程,而读者的阅读和产生共鸣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宣泄行为,只不过这两种宣泄行为都是在文学创作或欣赏的光环下以升华的方式完成的。
文学作品何以打动读者并产生心灵的震撼呢?人的潜意识中那些不合伦理道德的欲望或本能冲动有相当的相似性。
当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他可能爱不释手,内心激起强烈共鸣。
按照精神分析理论,这一过程就是读者潜意识中的某些欲望在欣赏作品时可以充分而愉快地得到满足。
虽然隐藏着的欲望可能是忤逆的、有伤风化的,但是读者为何没有任何羞愧之情呢?又或者他的那些不可告人的狼子野心在现实中是不可能成功的,而在小说中为何可以实现呢?精神分析认为,这是由于读者体验了作家的创作过程,和作家一样获得了升华。
经过升华作用,潜意识中的本能欲望经过伪装(优美的文学作品)而混进意识层面,披上了美丽的面纱,表面上看起来合情合理、冠冕堂皇。
因而弗氏在评价《俄狄浦斯王》所达到的悲剧效果时说:“……命运的震撼力必定是由于我们内在也有某种呼声的存在,而引起的共鸣……”[5]1683一个争论精神分析理论无疑是一种文学理论,但它是否包含了美学理论呢?Bressler与Houghton在《文学批评》中认为,精神分析只是一种解读文学的研究方法而不是一个文学批评流派,因为“这一研究方法试图解释人的行为的原因与方式,没有发展出一种美学理论———即有关文学意义是怎样产生的一个成系统的、哲学的思想体系”[6]148。
这两位作者只是把精神分析看做是一种分析方法,但没有一套关于什么是美、什么是文学意味等真理价值的理论。
李泽厚先生也认为“精神分析并未提供任何审美的标准或解释,它或者可以解释一首诗、一幅画、一个作家、一种意象表达了某种深层情欲,暗示某种无意识,但它却不能给好坏艺术画出一条界何?笔者在此只谈谈二者的关系。
朱光潜先生在《西方美学史》中说,“从历史发展看,西方美学思想一直在侧重文艺理论,根据文艺创作实践做出结论,又转过来指导实践。
……也就是说,美学必然主要地成为文艺理论或艺术哲学”[8]4。
虽然我们不能把文学理论和美学理论等同起来,但是必须承认二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虽然弗氏的精神分析理论没有建构完整的文学、美学体系,但它确确实实讨论了什么是艺术品的美的问题,尽管它是在心理学的框架内进行阐释,且表述往往不像美学家那样清晰、完整。
可以肯定地认为,本文所讨论的弗氏的文学观点也可以说是他的美学思想。
4局限与价值弗洛伊德过多地强调力比多是一切精神症的深层根源,并把几乎所有精神病都归咎于此种神秘的性本能;更有甚者,他把这一来源于治疗精神病的理论毫无保留地运用到文学作品的分析中去,这不能不招致其他学者、文学批评家的攻击,讥讽他的泛性主义本质。
这些评论在一定程度上是切中要害的,提醒人们尤其是文学评论家们一定要客观分析各种因素从而才能得出合理的结论。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票否决精神分析理论在某些方面的价值。
正如李泽厚先生所指出的“……弗洛伊德过分夸张了性欲,但包括性欲在内的人的许多生理本能在审美中是起作用的”[7]180。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提出一系列极富启发性的文学审美思想,是对文学批评理论的有益补充,丰富和拓展了文论的研究领域,是文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1]鲍昌.序言[A].弗洛伊德.林克朗,译.爱情心理学[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3]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论美文选[M].张唤民,陈伟奇,译.裘小龙,校.上海:知识出版社,1987.[4]王宁.论弗洛伊德的文学观点及其对对西方现当代文学的影响[A].包华富,等,编译.弗洛伊德心理学与西方文学[C].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194~217.[5]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赖其万,符传孝,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6]Bressler,C.E.&Houghton,C.Literary Criticism:An Introduction toTheory and Practice.Upper Saddle River,N.J.:Simon&Schuster, 1999.[7]李泽厚.美学四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8]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责任编辑孙静64。